电大安徽地域文化课程报告-徽州文化浅谈(最终5篇)

时间:2019-05-14 03:41:3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电大安徽地域文化课程报告-徽州文化浅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电大安徽地域文化课程报告-徽州文化浅谈》。

第一篇:电大安徽地域文化课程报告-徽州文化浅谈

《安徽地域文化》

------课程报告

学 号 姓 名 班 级

关于对徽州民俗及泗州戏的浅谈

居住民俗是民俗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徽州民居可以从村落、住房和房屋装饰三个层次来反映其民俗文化。

徽州地区的村落,兴建之初就重视村头组景,在进村口的地方,通常利用不同的山势、岗峦、溪流、,配置以牌楼、亭榭、宝塔、桥梁,形成优美的风水园林景观,人称之为“水口”。许多民居,还精于雕镂装饰,通过宅门的门罩、窗楣、柱础等予以体现,其精美的雕琢,从工艺、构造到图案,均呈现出独特的艺术色彩。

徽州人对中国古代诗歌、园林、绘画艺术的追求和理解,推进了徽州“水口园林”的发展。徽州村落的景观很特别,最宏丽的建筑首推宗祠。宗祠是全宗族或宗族某一分支成员共同拥有的建筑,又是敬奉祖先牌位的地方,具有宗教般的神圣意义,所以普遍建得比更高大、更华美、更气派,使人身临其境时自然而然产生出一种神圣崇高、肃穆敬畏之情。由于中国位居北半球,为了采光和防御冬季寒冷的偏北风,住房屋多向南而建;为了耕作和取水,房屋多建在河之北岸,且北有靠山,即建在南向的缓坡阶地上。缓坡阶地上的村落排布呈现阶梯状,从山坡往下看,民居错落有致,构成良好的俯视景观,同时也构成理想的生态景观。

徽州民居围墙一般很高。男人大都在外经商,此墙便起着防盗、对女性禁锢的作用。徽州民居都设有天井,它们起着通风透光的功用。天井的设计也有一层深意,经商之人,总怕财源处流,就造天井,使屋前脊的雨水不致流向屋外,而顺枧纳入天井之中,名之曰:“四水到堂。”意为“财不外流”。在正厅,一般都有供桌,供桌上往往摆着这两样东西:一面镜子,两方笔筒状的瓶子,谐音为平、静,近代出现了自鸣钟以后,则将它放在中间。三者合起来,终生平静也。中堂两侧是对联,“世事让三分天宽地阔,心田存一点子种孙耕。”“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快乐每从辛苦得,便宜多自吃亏来。”这些对联道出了徽州的人生态度。

中国古代村落,从形成之初就注重选择一种良好的“人居环境”,这种人居环境除了通常的良田美宅外,还与周围地势山林等物质构成要素有关。

徽州民居的装饰也极有特色。一个古村落,一条古街道,一栋古民居,代表着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风格和文化,向人们述说着曾经发生在它身上的历史和所反映的文化。如徽派古建筑,就以它精美的新安雕刻、淡雅的青瓦白墙、变化丰富的马头山墙和大量的楼阁牌坊为特色。徽州大门上建有门罩或门楼。门罩在离大门门框上部少许地方用水磨砖做成向外突出的线角及装饰,顶上覆以瓦檐,复杂的则在下部用水磨砖做成垂花门形式,两旁各置一垂莲柱,中间施横枋两层联系。门栋、门罩、柱础、梁架、窗户、栏杆等部位都有雕刻,这些雕刻虽民间艺人所作,但却是令人惊叹的艺术品。民居的雕刻图案取材广泛,凝聚着徽州人的精神信仰和理想追求。

泗州戏是安徽省四大汉族戏曲剧种之一,原名拉魂腔,流行于安徽淮河两岸,距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它与山东的柳琴戏、江苏的淮海戏同是由“拉魂腔”发展而来,彼此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血缘关系。泗州戏是与徽剧、黄梅戏、庐剧并列的安徽四大优秀剧种之一,她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和丰富的文化底蕴,以优美的唱腔,动听的旋律,唱响淮河两岸,大江南北。

泗州戏的形成说法不一,许多人认为它发源于苏北海州一带,原是当地农民以“猎户腔”和“太平歌”等民间曲调即兴演唱的小戏,后传入泗州并吸收当地民间演唱艺术,形成安徽的“拉魂腔”泗州戏。1920年前后,泗州戏才有固定的班社演出,并开始进入城市。泗州戏原称“拉魂腔”,又叫“肘鼓子”。叫它“拉魂腔”,是因为它唱腔优美迷人。叫它“肘鼓子”,多数人以为是它曾用狗皮鼓伴奏而得名,其实都说错了。“肘鼓子”是由“周姑子”演变来的。

早先,在山东有邱、葛、张三位民间艺人,把当地许多动听的民歌、小调和民间乐曲“太平调”、“猎户腔”等揉合成一种新的民间说唱,又分别传说到皖北、鲁南、苏北,后来发展成为受人喜爱的泗州戏,柳琴戏,淮海戏。

单说当年邱门老师邱哥,单枪匹马到安徽泗州一带演唱。由于他嗓音宏亮,唱腔好听,表演传神,再加上相貌英俊,待人随和,很是招人喜爱。他走村串户,上集赶会,许多男女老少跟着瞧、撵着听,直唱得人们魂不附体、忘了寝食。这一天,周家集有个姓周的大户人家为小姐过生曰,请邱哥去“唱堂会”。他在客厅唱,周家老爷起先只准小姐在绣楼上听。哪知,小姐听着听着就下了楼,来到客厅的屏风后面听。由于这位小姐平时爱好抚琴吟诗,所以她一边听、一边就能跟着邱哥唱。大概是 老爷和客人们都听迷了,小姐来了他们也没发现,一会儿唱完了,小姐除重赏他外,还在银包里偷偷夹了一只玲珑剔透的“玉斑鸠”(戴在手指上的玉器)。从此,这位周家姑娘经常和丫鬟一起偷跑出去听戏,还经常把自己的“私房”资助给邱哥添“行头”、“买乐器”,这样一来二往,两个渐渐地蒙生了爱慕之情。在那旧社会,这可是不得了的事啊!周老爷知道此事,狠狠地教训小姐一顿:“你是大家闺秀,金枝玉叶。怎能和一挨门乞讨的‘戏花子’接近呢!还把我的玉器偷给他,我看你的魂被唱戏的拉去喽!”一气之下,命家人连夜把邱哥赶出周家集。邱哥一走,四方谋生,去向不明。周家姑娘在绣楼上茶不思,饭不想,整天整夜地倚着楼窗哼着跟邱哥学的“拉魂腔”,呆呆地看着远方。小姐的心思瞒不过贴身丫鬟,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里,她买通家院,带着小姐从后门逃出家园。她们历尽艰辛,在泗州城附近找到了邱哥,结为百年之好。这位周姑娘聪明好学,不久就能和邱哥同台演唱小生小旦戏了。她那婉转甜润的唱腔。窈窕秀美的身段,惟妙惟肖的表演,一下子轰动了整个泗州。那才真的把听戏的魂都拉去了呢!起先人们还叫不出这叫什么调、什么戏,就直呼演唱这个调的人名字。一传十、十传百,就叫开了听“周姑子调”。后来他们又就地取材,自制一个两根弦的土琵琶,就用那只“玉斑鸠”套在指头上作为弹琵琶的拨片,以后又演变用竹子、牛角料子制成,一直沿袭到现在。

泗州戏有传统大戏八十多个,小戏和折戏六十多种,代表剧目有《三蜷寒桥》、《杨八姐救兄》、《樊梨花点兵》、《皮秀英四告》、《大花园》、《罗鞋记》、《绒花记》、《跑窑》、《拾棉花》等。泗州戏的唱腔随意性很强,演员可以根据自身嗓音条件随意发挥,故名“怡心调”。男腔粗犷豪放,高亢嘹亮;女腔婉转悠扬,结尾处多翻高八度拉腔,明丽泼辣,动人魂魄。其伴奏乐器以土琵琶为主,辅以三弦、笙、二胡、高胡、笛子等,另有板鼓、大锣、铙钹、小锣四大件打击乐器。

泗州戏的角色主要分大生、老生、二头、小头、丑等几类,其表演在说唱基础上大量吸收民间的“压花场”、“小车舞”、“旱船舞”、“花灯舞”、“跑驴”等舞蹈表演形式,受戏曲程式规范的影响不大,带有明快活泼、质朴爽朗、刚劲泼辣的特点,充满浓郁的皖北乡土气息。演出时有许多独特的身段和步法,如四台角、旋风式、剪子股、仙鹤走、百马大战、抽梁换柱、燕子拨泥、怀中抱月、凤凰双展翅等,演员必须注意手、眼、腰、腿、步等各部位的协调与配合。

今天泗州戏乐曲已运用电声乐器伴奏,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泗州戏的主弦乐器,从只有两根丝弦的土琵琶,通过改革,多次研制,相继制成了三、四、五、六弦的多种高中音柳琴。除了运用于本剧种伴奏外,还被国内外中西乐队选用,影响颇大。泗州戏的剧目不是很多。尽管统计出的传统大戏有80余出,小戏和折子戏也有60多个。代表剧目有《三蜷寒桥》、《杨八姐救兄》、《樊梨花点兵》、《皮秀英四告》、《大花园》、《罗鞋记》、《绒花记》、《跑窑》、《拾棉花》等。但经常上演的,或为人们喜闻乐见的还主要是小戏、折子戏,并且以现代生活小戏为多。在这个意义上,它与现实生活的结合,也较其它剧种更显密切。

宿州市还有许多民间剧团,是靠事主家和大队包戏的钱,大部分演员都40多岁,但他们唱腔优美生动,一般在泗县,灵璧县,埇桥区的一些县镇演出,像陈若梅、代兵等等一些演员深受观众喜爱,前不久还在元一新天地商业地产奠基仪式上举办持续一周的票友会,在市内反响热烈。

泗州戏与皖北人民的生活、习俗有着密切的联系,显示出强烈的地域文化特征。但近年来随着社会的飞跃发展,观众逐步减少,演出亏损,传统技艺濒临失传,泗州戏的生存出现了危机,迫切需要政府和社会的扶持。经一系列的努力2006年5月20日,泗州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充分体现了国家和政府的重视,这是老祖宗留给我们宿州人的精神财富,让我们共同努力,让泗州戏文化继续发扬光大!

第二篇:安徽地域文化教学辅导

安徽地域文化教学辅导

第五章 安徽的艺术

学习目的:

安徽的艺术历史源远流长,各种艺术形式发展生机蓬勃,流派纷呈,名家迭出。通过本章的学习,我们可以了解安徽艺术发展的历史,各种艺术形式的代表样式、主要特点、代表作品和代表人物,从而对安徽的戏曲艺术、舞蹈艺术、绘画艺术、建筑艺术、文房四宝艺术有立体的认识。学习要求:

1、从戏曲艺术、舞蹈艺术、绘画艺术、建筑艺术、文房四宝艺术五个方面,了解安徽艺术发展的基本情况。

2、了解安徽戏曲艺术、绘画艺术、建筑艺术的代表作品。

3、通过本章的学习,在掌握各种艺术形式基本特点的基础上,能够进一步欣赏各种艺术作品。学习建议:

1、结合教材自学和课外延伸阅读,了解安徽艺术发展的基本情况。

2、艺术形式表现的更多的是动态的、直观的、立体的样式,建议学生走出课堂,去观摩戏曲、音乐、舞蹈、绘画、建筑等各项艺术作品,体会安徽艺术的独特韵味。

3、如果有可能的话,结合教学组织学生进行“安徽艺术之旅”游,通过实地考察,感受安徽文化艺术的底蕴。

一般了解:安徽的戏曲艺术概况、舞蹈艺术概况、绘画艺术概况和建筑艺术概况。

一、戏曲艺术

1、安徽目连戏

目连戏是我国古老的民间剧种,它主要搬演佛门弟子目连僧入冥间救母的故事。安徽目连戏又叫“大戏”,主要流行于当时的徽州、池州、宁国、太平四府地域。安徽目连戏具有较为固定、戏文典雅的剧目,正统而丰富的唱腔,神奇而夸张的脸谱,行当俱全,还有讲求排场的一套演出规矩,唱腔为联曲体制。安徽目连戏一开始受到弋阳腔、青阳腔的影响,主要是用高腔形式在演唱,后来又兼唱部分昆曲、乱弹、徽戏,流传的时间很长,影响很大,在戏曲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目连戏由于宣扬佛教行善劝世,大多是崇信佛教的信徒行善还愿时演出,故俗称“还愿戏”。现在安徽、浙江、江西、江苏、福建等地乡间也还有目连戏的演出,安徽目连戏流传时间长、辐射面积广、影响大,又因山区较偏僻闭塞,宗族关系复杂,至今仍保存着较为原生态的目连戏面貌。

2、泗州戏

泗州戏是开放在泗洪大地上的一朵绚丽多彩的艺术之花,它土生土长,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据泗州戏老艺人回忆,泗州戏是由当地姓丘、葛、张的三位艺人,吸收民间太平调等创新而成,故泗州戏演员旧时都称“丘门腿”,意谓丘姓门下学艺的,至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泗州戏剧目丰富,如传统剧目《大出观》、《三踡寒桥》、《樊梨花点兵》、《走娘家》、《拾棉花》、《喝面叶》等长期盛演不衰。

泗州戏的音乐唱腔非常别致,地方特色非常鲜明。男腔粗犷、爽朗、高亢、嘹亮,女腔婉转悠扬、丰富多彩、余味无穷,有拉魂的魅力,故而被称之为“拉魂腔”。泗州戏的唱腔曲调源于当地的民歌小调及农民生活、劳动的音调。如赶牛耕地、妇女哭腔等,并吸收了花鼓、琴书等民间艺术形式的音调加以改造发展。泗州戏的花腔调门很多,同一种调门,演员可以自由发挥,各人唱法互不相同,同一演员唱同一段唱词时都难以规范和定型,“怡心调”是泗州戏的最大特点。

二、舞蹈艺术

安徽民间舞蹈根据不同的地域文化特征,形成不同风格,即所谓“风谣歌舞,各附其俗”。风格特色大致可分为五个不同色彩区:淮北及淮河两岸的舞蹈风格粗犷炽热,注重技巧。代表性舞蹈有《花鼓灯》、《火老虎》、《大鼓镲》等;皖西山区舞蹈风格明快,节奏跳跃,载歌载舞,代表性舞蹈有《鸽鸫理窝》、《十把小扇》、《十二月梳》等;安庆及长江两岸舞蹈风格秀丽文静,代表性舞蹈有《十二条手巾》、《十二月花神》、《抛球舞》等;江南地区舞蹈风格古老刚健、节奏深沉缓慢,代表性舞蹈有《傩舞》、《游太阳》、《得胜鼓》等;皖东南地区舞蹈风格柔美,表现情感细腻,代表性舞蹈有《双条鼓》、《秧歌灯》、《打对子》等。据统计,安徽省民族民间舞蹈共有六百五十余个,独具特色的约有一百余个。代表性的安徽民间舞蹈有花鼓灯、龙舞、狮子舞、傩舞、巫舞等。

1、花鼓灯

花鼓灯流行于颍上县、凤台县、怀远县、淮南市、蚌埠市为中心的淮河流域。花鼓灯的角色分两大类:男角称“鼓架子”,女角称“兰花”。花鼓灯包含有舞、歌、锣鼓演奏和有简单情节的小戏曲四大部分,每个部分都可以单独表演。

舞蹈是花鼓灯的主要构成部分,舞蹈中包括“大场”、“小场”、“盘鼓”。大场,又称大花场,是集体表演的情绪舞。大场表演是由伞把子带领,变换各种图形,表达出热烈欢快的情绪,每变换一种或几种图形,便由慢到快,直到奔跑,所以叫跑大场。小场,又称小花场,是鼓架子和兰花双人或三人即兴表演的抒情舞。

花鼓灯艺术具有自娱性和表演性相结合的特点,既是供他人欣赏、娱乐的艺术品种,也是表演者个人抒发感情、自我娱乐的手段。在灯场上往往是表演者如痴如狂,围观者如醉如迷,可以说是最大限度地调动了群众参与的积极性。

2、龙舞

龙舞遍及全省,形式之多,居民间舞蹈之冠,春节、春会、喜庆吉日都要舞龙以助兴。龙舞多在体内点燃烛火,在灯会上夜晚演出,所以常称为龙灯。龙舞的品种就制作材料划分,有纸龙、布龙、草龙、板龙、灯龙。就形式上分,有各节不相连的断龙,有多人共舞的长龙,也有单人表演的手龙。休宁县有一种板龙,习惯上是“一丁一龙”,即村子里每个十五岁以上的男子为一丁,每一丁自制一节龙身,表演时龙头在前,经过各家门口,各家的“丁”就将自备的龙身接上去,于是越接越长,直至最后一丁接完,再接上龙尾,遍村游舞。不看舞的技巧和花样,只看它的气势。绩溪县有一种手龙,由一人两手持之表演,有时三、四人,人持一龙,另有人手持绣球,共同表演。手龙小巧灵活,表演者可以运用翻、腾、扑、跳等武术技巧,同时两手把龙绕在身上,盘旋飞舞,龙虽小则活力强。

3、狮子舞

狮子舞遍及全省城乡,名目繁多,形式各异。概括起来可分为三类:一类是把狮子视为神物,以舞狮来祓除不祥;一类是把狮子作为吉祥物,舞狮子一方面供人欣赏取乐,一方面给人带来吉祥和幸福;还有一类是专为娱乐,人们遇有大喜大庆的喜事和重大节日,跳起狮子舞以示快乐和欢庆。

狮子舞的形式多种多样,它所表现的狮子的性格也是千差万别。《狮子灯》表现狮子的勇猛、狂燥,使人望而生畏;《青狮玩烛》表现狮子温驯可爱,情趣横溢;《九狮一吼》表现狮子的群际关系;《手狮》是一人舞一狮,四只狮子形成 一组,技巧难度高,结构严谨。

4、凤阳花鼓

花鼓是我国一种民间歌舞,南宋时期就有记载,是由农民在田间插秧时击鼓演唱发展而来,表演形式是一男一女,男敲小镗锣,女打小花鼓,边歌边舞,有时增加乐器伴奏。凤阳花鼓又称“花鼓小锣”、“双条鼓”等。花鼓小巧玲珑,鼓面直径三寸左右;鼓条为两根一尺五左右的细竹棍。表演者单手执鼓,另一只手执两根鼓条敲击鼓面,“双条鼓”由此得名。“左手锣,右手鼓,手拿锣鼓来唱歌,别的歌儿我也不会唱,单会唱一支凤阳歌”,唱的就是这种情形。凤阳花鼓流行于明清时期,最初表现形式为姑嫂二人,一人击鼓,一人击锣,口唱小调,鼓锣间敲。根据清代的记载,凤阳花鼓“音节凄婉,令人神醉”。

凤阳花鼓这种流浪卖艺的民间歌舞表演,现在被作为一种传统的民间艺术保留下来。凤阳花鼓的打法、舞步、花势、演唱等在保持浓郁的地方特色的同时,揉进了现代歌舞的技巧,形式活泼多样,气氛热烈欢快,成为劳动人民民间喜庆丰收、欢度节日的一种民间歌舞表演形式。

三、绘画艺术概况

1、国画

新安画派:元代,程政以新安大好山水入画,开新安画派先声。明嘉靖年间,丁瓒绘画以米友仁、倪瓒为宗,画风清淡简练,为新安画派形成奠定了基础。稍后的程嘉燧、李永昌,绘画也崇尚倪瓒,枯笔皴擦,简而深厚,开始形成新安画派风格。清初,渐江、查士标、孙逸、汪之瑞“海阳四家”,多以峻岭奇松、悬崖峭石、疏流寒柯入画,富有山林野逸、轩爽清秀的韵味,突出了新安画派的特异风格。他们主张师法自然,寄情笔墨,大胆创新,给明末清初画坛带来新的生机。明万历至清乾隆间,新安画派画家有七十余人,除上述代表外,主要还有程邃、程正揆、戴本孝、吴山涛、汪家珍等。清中叶以后,汪朴、何文煜、程鸣、黄镇、江蓉、吴之辚、雪庄、莲溪、虚谷等,在师承新安画派传统技艺的基础上,均有不同程度的创新。

姑熟画派,又称“芜湖画派”。明末清初芜湖画家萧云从继承和发扬元代黄、王、倪、吴“雅洁淡逸”的风貌,强调水墨在绘画上的表现作用,在运笔、用墨、设色等方面集众家之长。他擅长山水画,也工人物画,人物画《离骚图》发展了李公麟的白描人物技法。萧云从绘画影响很大,从学者多,在芜湖一带形成“姑熟画派”。姑熟画派中,萧一芸“参以唐、沈技法,用笔清逸”,算是能推陈出新、自成面貌的画家。另外还有陈延、韩铸、孙据德、方兆曾、释海涛、潘士球、王履瑞在当时也很有影响。清代画家中学萧云从的很多,其中当涂人黄钺所作青绿山水和水墨山水各有特色,是“姑熟派”的传人。

宣城画派,指以梅清为首的梅氏诸画家。在绘画艺术上,梅清自谓多学元代,得力于倪瓒、沈周笔意,“不薄今人爱古人”,但他“师古”而不“泥古”,而是融入“我法”,认为“古人在我”,注重笔墨韵味和“文人画”的传统,反对死临硬摹、食古不化。梅清擅长山水、松石,尤其好画黄山,他自称“游黄山后,凡有笔墨,大半皆黄山矣。”黄山的奇峰异石,飞瀑流泉,云海变化,松树的千姿百态,无不收入笔底。他笔下的黄山多以气势取胜,行笔流动豪放,运墨酣畅淋漓,取景奇险,用线盘曲,富有运动之态,如《西海门图》、《天都峰图》、《莲花峰图》以及现收藏于天津博物馆的《西海千峰图》等,山峦风云变幻,松多奇苍,给人苍茫、凝重的感觉。梅氏画家中,较为著名的还有梅清的从子梅磊、梅磊之子梅南,从孙梅翀、侄孙梅庚、梅种、梅蔚等,其中尤以梅庚名气最大。梅庚的小幅山水,多数是疏点林木,纯用浓墨钩斫山石,略加淡墨皴染。虽不施点苔,亦妙趣横生。梅家之外,半山和尚也是宣城画派的重要角色,画风静而内沉。半山和梅清诗画互酬,共同形成宣城画派风格。

龙城画派:在“扬州八怪”崛起的乾嘉年间,萧县出现了一批“重传统、重笔墨、重生活”的乡土书画家。其时,高手林立,群星灿烂,形成以龙城为活动中心的书画研讨体系,人们誉之为“龙城画派”。此画派问鼎徐淮,声闻遐迩。代表人物有工于画竹的王为翰,善写山水的刘本铭,精于花鸟绘画的张太平和能书善画的吴作章、吴柳庵。清末,龙城画派更加壮大。路荫南所作平远山水,以书法入画。薛铎擅画人物和风雨柳。侯子安以重彩入于水墨,多写淮北风光。欧阳小南擅小写意花卉,笔墨秀中藏拙。宝池和尚善画水墨牡丹、枇杷、兰草等,用笔简古,质朴典雅。

2、版画

中国版画历史悠久,早在汉代就有画像石,砖刻。虽是一种建筑物上具有装饰性的艺术品,由于它以刀代笔,刻纸拓印,因此近似版画,皖北地区的汉墓中就发现了这种古刻画像。随着印刷术的发明和发展,刻本书出现,木刻版画产生。明朝是中国版画的黄金时期,福建的建阳版画、江苏的金陵版画、安徽的新安版画并列为版画三大流派。

新安版画又名徽州版画,肇端于墨模镂刻。明代徽州版画以歙县虬村黄姓为中心,从明万历到清初,黄姓有三百多人以刻书为业,其中三分之一从事版画镌刻。明末流寓南京的胡正言印制的《十竹斋书画谱》和《十竹斋笺谱》,为徽派版画的最高成就。

徽派版画以白描手法造型,精雕细缕,富丽精工,典雅静穆,抒情气息浓厚。常多诗文、书画、印章相结合,技法上舍弃大面积的黑白对比,以线条的精细、典直、起落、繁简、疏密,来表现事物的远近、体积、空间和质量的关系。并运用虚实相生、动静对照、繁简互衬的手法来刻画人物。徽派版画是画家、刻工、印刷通力合作的产物。徽派版画的刻工,本身往往便是画家。明代徽籍著名画家丁云鹏、吴廷羽、郑重、黄应澄等,都曾亲手为版刻绘画。画家们熟悉刻刀驰骋所得来的韵味,刻工们领会彩笔纵横所确定的意境,根据不同的内容、风格、画面来确定刀法的运用。

3、雕塑

雕塑是造型艺术的一种,是雕、刻、塑三种制作方法的总称,是一种可触感的艺术。雕塑的形式,一般分浮雕和圆雕两类,品种有玉雕、石雕、砖雕、牙雕、骨雕、竹刻、泥塑、陶瓷塑、面塑等。

徽州三雕,指砖雕、石雕、木雕,其中尤以砖雕历史悠久,别具特色。砖雕主要用于门楼、门罩、飞檐和柱础等上面。明代砖雕以浮雕为主,间以浅刻和阴刻线,风格古朴。到清代,砖雕艺术日臻成熟,多综合使用圆雕、透雕、浮雕技巧,所表现的画面也日趋繁复,立体感很强,层次丰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徽州明清砖雕的题材有花鸟、人物、戏曲、生活场影和吉祥题材等。现藏于安徽省博物馆的“郭子仪上寿”、“百子图”等,都是明清徽州砖雕的代表作品,显示出很高的雕刻技艺。徽州石雕质地细致坚硬,苍劲的石牌坊、风采动人的石狮子、古朴典雅的抱鼓石、珑剔透的石雕窗、富于诗情画意的石栏杆、造型万变的石鼓等,随处可见。徽州石雕强调装饰性,栏板雕刻中留下《双龙》、《八骏》、《石鹿》等上乘之作。徽州石雕经过多年发展,逐步形成一种以浅浮雕、线雕为主的独特风格。徽州木雕主要用于建筑和家具两大方面,由圆雕、浮雕、透雕所构成。徽州木雕受版画影响,初期只是在版刻基础上逐步加深雕刻度和层次感,到明代初具规模。作品表现为奔放沉雄,粗犷憨拙的风格。清嘉庆以后,木雕艺术格调趋于细腻繁琐。内容上注重情节性,构图与透视重视变化,圆雕形式日臻丰富,章法布局吸取中国绘画的一些艺术手法,产生不少杰作。徽州木雕具有时代特征、地方特色和装饰美三方面特点。

四、建筑艺术

1、歙县城古建筑

徽派建筑的代表首推歙县城的古建筑。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歙县,由府城、县城两部分组合而成。歙县府城始筑于隋末(约617年),唐中和二年(882)扩建成现规模,宋元两代经过大修。现存城墙残壁约1500米,东、南两谯楼,西门月城等。

南谯楼始建于隋末,为吴王汪华的王府外子城的正门门楼,北宋末年整修。该楼虽经历代维修,但都按原样整修,因此,保留有隋唐作法和遗风:门楼明显地有汉阙的形态,屋顶坡度平缓,不起翘,檐柱生起(“生起”是中国古建筑术语,指自中心起到两侧,柱逐渐升高,使屋檐成为优美曲线)。唐以前城台均为土夯筑,常以斜倚墙壁的“永定柱”加固。当今宋以前门楼实物已无存,其他木构建筑也仅余唐五台山佛光寺和南禅寺两例,南谯楼因此有很高的建筑史学价值。

东谯楼,又名阳和门,始建于南宋绍兴二十年(1150),现存式样为清朝同治末年大修时留下的,文物价值远低于南谯楼,但它位于南谯楼附近,将其与南谯楼对比,“隋唐风格”与“明清风格”便凸显出来。东谯楼飞檐翘角,屋顶坡度很急。歙县城中斗山街、大北街、中山巷,基本保存着明清风貌。斗山街,因依斗山而得名。街巷南北延伸,全长五百米。两侧多为清代徽商、仕官的宅第,如杨家大厅、许家厅、汪中怡宅、潘婉香宅等。斗山街临街面都是山墙,马头墙高低错落,石板路,精刻的门罩,保留着徽派街巷深沉幽雅的风貌。

2、黟县明清古民居

西递村位于黟县东隅东源乡。该村建于北宋皇佑年间(1049-1054),鼎盛于清代中叶。因村中溪水向西流,原名西溪、西川。后村中设驿站“递铺”,易名西递。村中尚存胡文光剌史坊和清代民居一百二十二幢。坐落于村口的胡文光剌史坊,建于明万历六年(1578),三间四柱五楼仿木结构,通体用质地坚腻的石料“黟县青”,雕饰精美古朴,以高浮雕配以漏窗,层次丰富。民居均为砖木石结构楼房,马头墙、小青瓦,门楼砖雕多为八仙、财神、寿星、松鹤、花鸟等,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屋前或屋后多有小庭院,鹅卵石铺地,筑以鱼池、花台和假山,形态各异的漏窗丰富了景观。其中走马楼建于清道光年间(1821-1850),实际上是一种楼阁式长廊,用于登临观赏。为当时宰相曹振镛到西递会亲而赶建;大夫第,建于清康熙三十年(1691),正厅为四合院二楼结构,厅左侧利用隙地建有临街彩楼,飞檐翘角,窗扉栏杆玲珑剔透;履福堂,建于清康熙年间(1662-1722),它陈设典雅,四壁楹联、画轴,充满书卷气;桃李园,建于清咸丰年间(1851-1861),三间二进二楼,为秀才胡允明教书授业的私塾;敬爱堂,始建于明万历年间(1573-1619),清代重建,是保存完整的大型古祠;西园,清道光年间(1821-1850)知府胡文照宅园,精巧幽深,为徽派庭院经典。西递村从多角度展示了清代民间建筑艺术特征,被誉为“清代中叶民居博物馆”。

宏村位于黟县城北际联乡。南宋绍熙年间(1190-1194)建村,鼎盛于明清。村内尚存明代建筑一幢,清代建筑一百三十二幢。其中承志堂,建于清咸丰年间(1851-1861),是清末大盐商汪定贵府第。它围绕九个天井,布置了厅堂、书房、厢房、回廊等。承志堂的艺术价值首推它的木雕:细腻流畅的雕工,显示了清末木雕工艺水平;浓郁的生活气息,又是以龙凤为主题的宫廷雕刻所缺少的。代表作品有“宴官图”、“渔樵耕读”、“百子闹元宵”、“三国演义戏文”等。此外,南湖书院、桃园居观景楼、树人堂、德义堂、碧园等民居庭院,也各具特色。宏村称绝之处,还在于独具匠心的牛形村落的规划。全村以月沼为中心,正街贯穿,南附南湖,一条近一米宽的清澈水渠流经各户,使得“浣汲未妨溪路边,家家门前有清泉”,形成完善的人工水系。水系为生活用水提供了方便,调节了气温,也极大地美化了环境。从作为村落景观核心要素的月沼、南湖,到村民家中开掘的鱼池、庭院,都得益于这一水系。

3、九华山佛教建筑群

九华山位于皖南的青阳县境内,唐开元(713-741)末年,新罗国王近属金乔觉来华,卓锡九华,圆寂后被奉为地藏菩萨膜拜,开辟了九华山以地藏为主的道场圣地。九华山现存五十六座明清禅寺,大多集聚在九华街及附近,成为九华山间佛国城。

化城寺位于九华街,始建于晋隆安五年(401),天竺僧怀度于此筑室为庵,始创九华佛寺。唐至德年间(756-757),释地藏金乔觉曾居此苦修,唐建中(780-783)初正式辟为地藏道场,朝廷赐“化城寺”匾额。寺多次毁于兵燹,又经御赐修缮。现存四进大殿中,除后进藏经楼为明万历年间(l573-1619)遗构,山门、大雄宝殿皆清末依原样重建,大体保留了明代建筑风貌。

肉身宝殿,简称肉身殿,书写为“月身宝殿”,佛教寺院,坐落在九华山神光岭。这座“殿中有塔,塔中有缸,缸中有肉身”的殿宇,一千多年来虽有兴废,但迄今仍气魄非凡,矗立于山峦之上。宝殿由81级石阶直通,方形平面,轴线对称,边长约17米,四周环以回廊石柱,殿高约20米,重檐歇山顶,覆盖铁瓦。殿内雕梁画栋,汉白玉铺地,汉白玉佛台。正八边形平面的七级木质浮图居中,两侧有十王塑像侍立。塔基须弥座亦为汉白玉质,底层供奉有地藏王大佛像,塔身每层各设8个神龛,塔顶饰华盖。殿后有半月形瑶台,立铁鼎,香烟缭绕,称“布金之地”。

百岁宫,坐落在九华山东峰摩空岭之巅。寺院依山就势,错落有致。它由大雄宝殿和楼殿组成,上下关联,左右贯通,为一整体。大殿为三开间,宽17.4米,进深16.7米,高16.7米;殿内设大佛龛,供奉装金的无瑕和尚肉身。梁栋雕饰精美,正顶为方形藻井,古色古香。楼殿就地形而建,上下3-5层,设三进天井。

九华山佛寺,外观大都取民居形式,百岁宫可算此类佛寺的代表。除了外观可感受到的朴素美,因地制宜,植根于地域文化,和当地风土人情水乳交融,这些特点,在百岁宫中也得以印证:它高踞危岩绝壁之上,在云雾飘渺中若隐若现;它横看成岭侧成峰,仿佛从山上长出,与自然浑成,整个寺院就山势一气呵成。

4、明中都皇故城

明中都有宫城、皇城、外城三道,平面均略呈方形。内为宫城,周长3702米,砖筑,设有四门;中为皇城,周长7670米,砖石修垒,亦设四门;外城周长约30公里,大部分为土埂,无濠,原设十二门,罢建中都后革去三门。规划以宫城为中心,南北中轴线纵贯全城。正殿居中轴线中心,沿中轴线两侧,对称布置着中书省、大都督府、太庙、社稷坛、文华殿、武英殿等官署与礼制建筑;城南云济街上,东西对称分列着国子监、功臣庙、钟楼等,今仅存鼓楼台基为旧物。鼓楼台基长61.5米,宽34.3米,高17.5米,台基三道门出口处,均砌白玉石洞券,其型制新颖,规模及工艺均居明清钟鼓楼之冠。现鼓楼基座以上建筑,为近期重建。明中都罢建以来,屡遭兵燹、毁坏,今仅存午门、西华门、大殿等残迹,以及一段一公里长的城墙。

明中都建设,显示出中国城市规划思想,历经千载摸索已是相当成熟。在明中都,我们强烈感受到了中国城市规划中皇城居中,南北中轴线纵深序列布局、礼制格局等思想。明代,中国古建筑木作、瓦石作、雕作等技艺,也都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午门须弥座及宫阙遗存的汉白玉浮雕,雕镌着龙、凤、花卉、珍禽、异兽,无不技法圆熟、形神兼备;后宫遗址上还残存着大殿的蟠龙石础,栩栩如生;废墟上还可见到五彩琉璃瓦砾。明中都另一重要建筑史学意义在于,它继承和发展了宋元传统,为其后的明代北京城改建扩建提供了蓝本。

5、古军事建筑

安徽古建筑中,还拥有一批有着特殊用途的古建筑,那就是古军事建筑。这是因为淮河、长江特殊的地理环境,使安徽历史上常处在对峙政权的交界线。频繁的战事,使得城墙、楼台、地道等防御类型建筑摆到突出位置。寿县古城墙,建于南宋宁宗嘉定十二年(1219),是国内现存唯一的宋城;毫州古运兵道,传为曹操隐兵道;合肥教弩台,始于曹魏筑台练强弩,以御孙吴水军,是罕见的军事用途高台建筑实物。掌握:安徽文房四宝特点

一、安徽文房四宝 笔、墨、纸、砚是我国独特的传统书写绘画工具,被称之为“文房四宝”。它在传播中华民族文明,发扬祖国文化传统方面起到了非常突出的作用。“文房四宝”作为专有名词流传,就是来源于徽州城(今歙县徽城镇)筑建的“四宝堂”。安徽是文房四宝的故乡,是文房四宝珍品集中生产的省份。它制作工艺精湛,品种丰富多采,风格独特别致,早已闻名遐迩,誉满中外。

1、宣笔

在林林总总的笔类制品中,毛笔可算是中国独有的品类了。传统的毛笔不但是古人必备的文房用具,而且在表达中华书法、绘画的特殊韵味上具有与众不同的魅力。

唐代时,安徽宣州泾县便成为全国的制笔中心,所制之笔,因产于宣州,故名为宣笔,随后被列为贡品和御用笔。宣笔在选材和制作上都极为讲究。唐宋以来传世之笔,原料达几十种之多,但大都以兔毫为主,掺以上好的鹿毫、羊毫。其中紫毫是兔毫中上乘者,弹性极佳,世人珍之。宣笔不仅选料精审,且工艺要求严格。制笔过程从原料到成笔,要经过选料、修笔、装套、刻字等道工序,层层把关,一丝不苟。故而宣笔具有毛质精纯耐用,运笔刚柔适意,笔颖尖圆得体,装璜典雅古朴这四大特点。

2、徽墨

墨的发明,是中国古代人民对文化发展的一个重大贡献。东方历代大量珍贵的著名书画作品,不仅因此被完整地保存下来,并且皎如日星,光耀千古。由于墨的特殊性能,可以淡装浓抹,刚柔相济,得心应手,因之成为历代艺术家们发抒聪明才智的主要工具之一,也是世界美术史上树立中国画特殊风格的重要因素。

徽墨生产始于唐代末朝。那时由于战乱,著名墨工奚超、奚廷珪一家由河北易水来到皖南山区。他们以皖南古松为原料,又改进了捣松、和胶等技术,制成了“丰肌腻理、光泽如漆,经久不退,香味浓郁”的佳墨。南唐后主李煜,闻之十分赏识,不但委任廷珪为墨务官,还赐其全家“国姓”,从此李墨风靡天下,李延珪成了古今制墨家的宗师。到了明清时期,徽墨的制作进入盛世阶段。墨的图案绘刻和漆匣的装潢制作,都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其中龙香剂墨,天琛墨,仙桃核墨,紫薇恒星图墨,鱼戏莲墨,西湖十景墨,地球墨等均为绝世之作,使徽墨形成了“落纸如漆,色泽黑润,经久不褪,纸笔不胶,香味浓郁,奉肌腻理”的特点。这时期的徽墨按原料不同还可分为松烟、油烟、漆烟和超漆烟等品种,其中最名贵的是超漆烟等高级油烟墨,这类墨散发出紫玉光泽,用于书法色泽黝而能润;用于绘画浓而不滞,淡而不灰,层次分明,故受到历代书画家的推崇。

3、宣纸

宣纸是写字绘画的一种专用纸,因产于宣州府(今安徽泾县),故称宣纸。据文献记载,宣纸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最早的宣纸用料以青檀树皮纤维为主要原料。宋、元以后又用桑、麻、竹、楮等十余种原料为宣纸的用料。其特点是质地细薄、绵韧、洁白、紧密,不蛀不腐,搓折无损,润墨性强,尤以耐老化、拉力强及不变色而被称为“纸中之王”、“千年寿纸”,是古今中外书画艺术的珍贵载体。宣纸在书画中能够表现出笔墨的浓淡润湿,变化无穷,能使画面别开生趣。

4、歙砚

歙砚出产于安徽省的歙县,又称“龙尾砚”,是中国“四大名砚”之一,享有“龙尾歙砚为天下冠”的美誉。歙砚质地精良,色泽优美,石质细腻,湿润莹洁,纹理缜密,抚之如柔肤,扣之似金石。具有“出墨快,不伤笔毫,墨水不干”的特点。歙石从纹色上区分有如下几大类:罗纹、眉子、金星和银星。

在雕刻装饰上,歙砚也有着独特的艺术风格。歙砚在雕刻上,具有徽派石雕风格,其图案,多取黄山胜境,新安风光,小桥流水或神话传说,名人逸事等。花纹浑厚朴实,美观大方,线条挺秀,刀法刚健,花式多变,尤其以实用朴素著称于世。

重点掌握:贵池傩戏、徽剧、黄梅戏的产生和发展情况,徽派建筑艺术的主要特点。

1、贵池傩戏的产生和发展情况

贵池傩戏是安徽古老稀有剧种之一,它是以宗族为演出单位,以请神敬祖、驱邪纳福为目的,以佩戴面具为表演特征的古老戏曲艺术形式。贵池傩戏一般只在每年农历正月初七至十五祭祀时择日演唱,演员和观众都是本宗族成员。贵池傩戏演出为三段体,即傩仪、傩舞——正戏——傩舞、吉祥词。也就是在正戏的前后,必须有“请神”和“送神”仪式,如“迎神下架”、“送神上架”、“请阳神”、“朝庙”等。贵池傩戏演出剧目有两类:一类是以舞蹈为主,以“悦神”为目的的傩舞与吉祥词。傩舞由《舞伞》、《打赤鸟》、《魁星点斗》、《舞古老钱》、《舞回回》、《舞滚灯》、《舞判》、《舞芭蕉扇》等十余种。吉祥词由《新年斋》、《问土地》、《问社公》和《散花》等。另一类是有唱、有白、有故事情节的正戏(又称“本戏”),剧目有《刘文龙赶考》、《孟姜女》、《张文显》、《摇钱记》、《陈州放粮》、《花关索》和《薛仁贵征东》等。另有《包文拯犁田》、《黄太尉》、《斩泾》、《姜子牙钓鱼》等剧目已失传。

由于贵池傩戏是在宗族内部代代沿袭,互不交流,加之活动范围和演出时间都很有限,不易受到外界影响而发生变化,所以还保留着傩戏形成初期的原始面貌,被誉为“戏曲活化石”。它对研究中国古代戏曲、民俗文化、社会风尚、宗教演变都有一定的价值。

2、徽剧的产生和发展情况

徽剧是我国古老的地方剧种之一,约在明代中叶以后形成于安徽徽州、太平、青阳、石台一带。徽剧兴起之后,逐渐向外流传。清乾隆年间,徽剧名艺人高朗亭、郝天寿等,把徽剧带到扬州演出。乾隆五十五年,高朗亭又带到了北京,引起“四喜”、“春台”、“和春”等徽班进京。从此,徽剧广泛流传,影响了全国。徽剧的传统剧目很多,富有徽剧特色的剧目有《水淹七军》、《义虎报》、《齐王点马》、《巧姻缘》、《借靴》、《龙凤扇》、《三挡》、《醉打三门》等。徽剧的唱腔多姿多彩,既有高雅的高腔、昆腔,优美的昆弋腔,活泼的吹腔,潇洒的四平,又有悲怆、激越的拔子,节奏明快的西皮、二黄,富有乡土气息的花腔小调。徽剧的武功表演,分为平台和高台两种。平台武功如“独脚单提”、“叉腿单提”、“跑马壳子”、“飞叉”、“刀门”等,都是惊险的表演。高台武功演员要从七张桌子相叠的高处翻下,另外还有许多绝技如顶碗、矮子步、辫子功等。徽剧在表演上还追求身段、亮相的雕塑美,像《三挡》中秦琼的走霸,“金鸡独立”、“童子拜观音”、“犀牛望月”等身段都十分精美。

3、黄梅戏的产生和发展情况

黄梅戏因发源于湖北黄梅县而名,又称“黄梅调”,古称“采茶戏”。采茶戏,约形成于清康熙中叶,由黄梅人逃水荒带至皖西南,传入安庆一带,首先进入农村灯会,由一丑一旦演唱一些时兴小曲。采茶戏受到青阳腔高腔滚调的影响,变高腔的专用曲调为通用曲调,再将曲牌体的长短句唱词改为通俗的说唱体,即以七言、十言演唱,通称“二高腔”。“二高腔”受说唱体偶句唱词的影响,唱腔艺术发展较快,加上改用安庆官话,更带来了黄梅调声调的巨变。后又吸收江南民歌小调,赋予唱腔独特韵味,具有深厚、广泛的群众基础。黄梅戏传统剧目有“三十六大本,七十二小出”之说。“大本”即正本戏,“小出”谓花腔小戏。花腔戏,大都为农村生活小戏,角色多为一丑一旦,或加一小生。代表剧目有《打猪草》、《闹花灯》等。

新中国成立后,黄梅戏有了更大的发展,逐渐在全国广为流传,甚至饮誉海外,成为我国享有盛名的戏曲大剧种之一。提到黄梅戏艺术,就不能不提起为黄梅戏艺术做出巨大贡献的一批老艺术家,如严凤英、王少舫、潘璟琍等。其中,尤其以严凤英最为突出,至今,人们只要提起黄梅戏,就会提起《天仙配》,只要提起《天仙配》,就会提起七仙女的扮演者严凤英。试想,在今天的中国,有多少人会唱严凤英那段“树上的鸟儿成双对”呢!黄梅戏人才不断涌现,黄新德、马兰、吴琼、韩再芬、蒋建国、吴亚玲、周源源、陈小芳、李文、黄宗毅、周莉、杨俊、张辉、陈小成、胡玉洁、余顺、周珊、钱涛等一大批演员现在已经成了舞台上的中坚力量。

4、徽派建筑艺术的主要特点

徽派建筑以砖、木、石为原料,以木构架为主。梁架多用料硕大,且注重装饰。墙角、天井、栏杆、照壁、漏窗等用青石、红砂石或花岗岩裁割成石条、石板筑就,且往往利用石料本身的自然纹理组合成图纹。墙体基本使用小青砖砌至马头墙。徽派建筑还广泛采用砖、木、石雕,表现出高超的装饰艺术水平。

西递位于黟县东南,始建于北宋年间,距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为胡姓人家聚居之地。整个村落呈船形,四周群山环抱,两条清溪穿村而过,村中街巷沿溪而设,均用青石铺地,整个村落空间自然和谐、动静相宜、错落有致,素有“桃花源里人家”之称。古建筑多为木结构、砖墙维护,建筑色调朴素淡雅,现存明、清古民居124幢,祠堂3幢,包括凌云阁、刺史牌楼、瑞玉庭、大夫第、敬爱堂、履福堂、青云轩等。西递村中各家各户的宅院也非常雅致,门罩、天井、花园、漏窗、房梁、屏风、家具,都在无声地展示着古徽州砖、木、石雕精湛技艺。像石雕的奇花异卉、飞禽走兽,砖雕的楼台亭阁、人物戏文,还有精美的木雕花纹,绚丽的彩绘、壁画,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艺术之精华。其“布局之工,结构之巧,装饰之美,营造之精,文化内涵之深”,为国内古民居建筑群所罕见,是中国徽派建筑艺术的典型代表。

思考与练习:

1、安徽戏曲繁华满地,五彩纷呈。安徽目连戏、贵池傩戏、徽剧、庐剧、黄梅戏、皖南花鼓戏、泗州戏都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了解其中你喜欢的一种戏曲艺术的基本情况。

2、结合所学到的知识,对你看过的某一部戏曲作品进行赏析。

3、安徽历史上著名的画派有哪些?介绍其中一种画派的发展情况,以及代表画家和代表作品。

4、徽派建筑艺术的主要特点是什么?结合实例具体说明。

5、安徽的文房四宝指的是哪四样宝贝?他们各自“宝”在什么地方?

第三篇:宿州地域文化课程报告

《安徽地域文化》课程报告

————走进 宿州埇桥马戏

文化内涵的丰富,是任何艺术门类的灵魂,马戏也不例外。从狭义文化的角度来说,马戏艺术的文化内涵是指杂技表演所反映的人类精神和思想方面的内容。

宿州埇桥马戏,是根植于宿州深厚土壤的民俗文化,这一民间艺术积淀了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精神。根深蒂固的传统精神。当代宿州马戏虽然吸纳了不少欧美马戏的服装、道具特长,增加了装饰性、安全性,但骨子里还是保持着民族的特色。比如服装:大黑的庄重,大红的喜庆,金黄的华丽,白色的典雅等等,都是有别于西方马戏团豪华、炫目的色彩;就连马戏节目的内容编排甚至取名上,也是本土文化韵味儿十足——《马上封侯(猴)》(猴子骑马)、《小二黑结婚》(狗熊迎亲队)、《马踏飞燕》(马术)、《八步赶蝉》(马术)、《双猴点炮》、《狮虎迎宾》(狮虎“抱拳行礼”)、《新武松打虎》(人虎摔跤),等等,无不流露出华夏民族文化的风采。

征服自然的强劲精神。动物表演是人们对马戏的通俗说法,说到底,就是人类(驯兽师)训练和驾驭兽畜的节目。我国古代已有驯鸟及虫蚁之类的表演,对猛兽凶禽的驾驭历来是中国传说中的神仙和勇士的标志。通过对兽畜的驯养,证明人类对自然的协调和征服能力,显示了人类的勇敢和智慧,带给观众惊险、刺激、诙谐和欢乐。美学大师宗白华曾说:“‘美’就是势、是力,就是虎虎有生气的节奏。”的确,宿州马戏带给人们的正是这种力量的美。《狮虎大座》、《狮虎滚筒》、《狮虎迎宾》、《狮虎打滚》、《人虎摔跤》、《人狮摔跤》、《狗熊杂耍》、《猴子走钢丝》等表演类节目,凶猛的狮虎俯首称臣、笨拙的狗熊身手不凡、乖巧的猴子灵光四射,所有这一切,观众看到的不仅是动物的“听话”和“乖巧”,更多的是惊奇、刺激背后的慨叹:驯兽师了不起!这不仅是马戏节目的成功,也是人和动物共同的毅力、韧性的角逐与较量,是人类和动物意志对抗的成功,因为即使动物明星们和驯兽师朝夕相处有了感情,但是本性使然,它们也不会主动向人类“请求”:驯化我们演出这些高难度节目吧!乐观向上的游戏精神。马戏场上总是笑声不断,它是孩子们的乐园,也是成人寻找自己童年世界的最佳场所,这一切,均来源于马戏的游戏娱乐精神。这种游戏娱乐精神并不单指表现形式上的幽默、滑稽,更重要的是今天的宿州马戏已经超越了单纯技巧的锤炼和形式上的雕琢,培育出了一种蕴涵着积极生命理想的艺术精神,再现了中国人生生不已、乐观向上的民族精神。

宿州马戏表现出来的这个文化特征,从它的源头就开始呈现。

跑马卖解、走街串巷,是旧时期宿州马戏流动演出的一种形式:马戏班子每到一地,临时圈起演出场地,观众都聚集在场地周围观看,耍猴、逗狗、狗熊杂耍,一边演出,一边敲锣打鼓、说唱和伴奏,演出结束后再挑担步行,满面风尘,却自得其乐。这真应了一句老古语——要饭的牵个猴,玩心不退。其实这种“玩”,不但是艺人们谋生的需要,也是游戏精神的体现。

宿州埇桥经过几代人与狼共舞、与虎为伴的共同努力,已经形成亦农亦商、亦智亦勇、亦庄亦谐的艺术特点,其流动演出的模式,虽然经济效益不如固定演出好,但成本低、灵活性大,为相当一部分马戏团所采用。这种春播秋收返乡、农闲外出演出表演的候鸟迁徙般的演出模式,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给全国的观众送去了欢乐和笑声,成为基层群众享受文化娱乐的一个重要补充。

姓名:吕景苹

学号: ***05 班 级 :

专 业 : 护 理 本 科

第四篇:徽州文化

徽州文化之徽州饮食

10化学工程与工艺 胡莉娜

C40914002 徽州是一块神秘而美丽的土地,早在400多年前,明代著名戏剧家、诗人汤显祖曾在一首诗中这样写道:欲识金银气,多从黄白游;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无论人们怎样理解这首诗的含义,诗人对灿烂辉煌的徽州文化的向往却是勿庸置疑的。而今,徽州不仅以其云山雾海、怪石嶙峋、清秀明丽的黄山、齐云山、新安江、太平湖等吸引着每年数百万海内外游客,更以其美丽迷人、博大精深的人文景观,倾倒了无数旅游者,使其流连忘返。那造型别致的徽派古民居、鳞次栉比的古牌坊群和阴森威严的古祠堂,似乎在向人们无声地诉说着古老徽州文化辉煌的昨天。而徽菜也作为徽州文化中的重要组成而流传于世。

一、徽菜的起源

徽菜是指徽州菜,徽菜为全国八大菜系之一,起源于黄山麓下的歙县(古徽州)。后来,由于新安江畔的屯溪小镇成为“祁红”、“屯绿”等名茶和徽墨、歙砚等土特产品的集散中心,商业兴起,饮食业发达,徽菜也随之转移到了屯溪,并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徽菜以烹制山珍野味而著称。

徽菜的形成与江南古徽州独特的地理环境、人文环境、饮食习俗密切相关。绿树丛荫、沟壑纵横、气候宜人的徽州自然环境,为徽菜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徽菜原料。得天独厚的条件成为徽菜发展的有力物质保障,同时徽州名目繁多的风俗礼仪、时节活动,也有力的促进了徽菜的形成和发展。在绩溪,民间宴席中,县城有六大盘、十碗细点四,岭北有吃四盘、一品锅,岭南有九碗六、十碗八等。

徽州地处山区,历少战乱,自唐宋来中原大批移民南迁徽州一带,聚族而居,建祠修谱,形成严密的宗族制度。各族、派均有自己信仰崇拜的偶像,为祀神礼佛,民间便产生了各具特色的食用供品,最典型的莫过于祭祀隋末农民起义领袖汪华的“赛琼碗”活动了。这一年一度的祭拜活动在集中展示汪氏族人所精心烹制的数百碗供品的同时,也造就了一代代民间烹饪家。

二、徽菜的发展

徽菜发端于唐宋,兴盛于明清,民国间继续发展,建国后进一步发扬光大。徽菜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中华饮食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明代晚期至清代乾隆末年是徽商的鼎盛时期,实力及影响力位居全国10大商帮之首,其足迹几遍天下,徽菜也伴随着徽商的发展,逐渐声名远扬。哪里有徽商,哪里就有徽菜馆。徽州人在全国各地开设徽馆达上千家,仅上海就有140多家,足见其涉及面之广,影响力之大。

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徽菜经过历代徽厨的辛勤劳动,兼收并蓄,不断总结,不断创新。以就地取材,选料严谨,巧妙用火,功夫独特,擅长烧炖,浓淡适宜,讲究食补,以食补身,注重文化,底蕴深厚的特点而成为雅俗共赏,南北兼宜,独具一格,自成一体的著名菜系。

三、徽菜的食材

徽菜来自徽州,离不开徽州这个特殊的地理环境提供的客观条件。因处于两种气候交接地带,雨量较多、气候适中,物产特别丰富。黄山植物就有1470多种,其中不少可以食用。野生动物,栖山而息,徽州是山区,种类就更多。山珍野味,构成了徽菜主佐料的独到之处:花茹、蘑菇、平菇、香菇、白木耳、黑木耳、石耳与高山石耳,蕨菜、黄花菜、金针菜、水芹菜,这些过去全都是野外生、野外采。竹笋一项就有十七种,品种有异,吃法不同、切法不同、配料不同。可食野菜与各种花、茎、杆,大量入徽菜谱。就豆腐来讲,有水豆腐、毛豆腐、臭豆腐、观音豆腐、腊八豆腐以及橡子豆腐等。至于野味,徽州野生动物(不包括虫类)有374 种,其中兽类86种、鸟类210种、爬行类52类、两栖类26种。野兔、野鸡、黄麂、黑麂,穿山甲、娃娃鱼,石鸡,狸子、水獭,以致熊、豹、天马。鱼类更是丰富多样,黄山的锦鱼、鱼,原就很稀少。当年还有一种可以飞上树的翼鱼,都是味道为鲜美的珍品。不少珍禽异兽,现已纳入国家保护范围,也还有不少列入食谱如喂养的野鸡、野兔、家养的乌骨鸡,似鸭非鸭的,都保存着浓浓的野味。

由于徽州医学发达,明清两代中有七百多位中医学家有六百多部医著。健身强体食谱的药膳,早就纳入徽菜。如枸杞子炖乌骨鸡、冰糖炖百合、紫苏炒瘦肉、沙炒银杏果等等。

四、徽菜的制作特色

当年的徽菜,由于红烧是一大类,而红烧的“红”,表现在使用酱油上。徽州的酱油是黄豆制成的,保存本色。炒菜用油是自种自榨的菜籽油,并使用大量木材作燃料:有炭火的温炖,有柴禾的急烧,有树块的缓烧,是比较讲究的。传统中的重油、重色、重火功,有徽州的特殊条件。

当徽菜走向全国之后,仍然保持重色:调色之功;重油:调味之功;重火功:调质之功。如老或嫩,硬或软,结或松等。徽菜用火腿调味是传统。制作火腿,在徽州也是普及型的家庭技术。美食家们十分赞赏徽州火腿。只是人们还不了解:“金华火腿在东阳,东阳火腿在徽州”。这一带古属徽州或徽州边缘,是徽商首先到达的地方。李白在金华就留下诗名:“闻说金华渡,东连五百滩。他年一携手,摇桨入新安(即徽州)。”唐代就从金华想到徽州,一水相连,以后来往就更频繁了。

五、徽菜的代表莱肴

徽菜历史上有五六百个品种,经过挑选巩固和创新,目前确定的有120多个新老品种。其最有代表性的莱肴有:

“火腿炖甲鱼”,以徽州山区特有的“沙地马蹄鳖”为主料,火腿及火腿骨等为佐料。菜成后汤色清醇,肉烂香浓,裙边滑润,无腥味。

“红烧果子狸”,以栖息山中的果子狸为主料,佐以净梨等原料,红烧成菜后,菜色金黄,汤汁稠亮,狸肉细烂浓香,味鲜甜带有微咸,是冬季时菜中的珍品。

“黄山炖鸽”,以鸽子为主料,佐以黄山特产山药,置砂锅中用炭火炖成。其汤色清白,鸽肉酥烂,山药鲜香,原味不失。

“清蒸石鸡”,以山涧石鸡为主料,佐以徽州山区特产香菇。成菜汤清见底,肉嫩味鲜。因盖碗清蒸,原汁原味不散,香郁诱人。

“腌鲜鳜鱼”,以淡盐水腌制的鲜鳜鱼为主料,佐以猪五花肉、山笋等。莱成后入口肉嫩白鲜美,为徽州著名的传统风味。

“香菇盒”,以两只大香菇相合,间夹猪瘦肉等佐料制成。整齐地排列盘中,型色悦目,入口芳香。

“问政山笋”,择著名的歙县问政山竹笋煮后,浇以麻油等佐料制成。笋色玉白,清香脆嫩,鲜甜微酸。

“双爆串飞”,以山鸡和野鸭脯肉为主料,以青豆、鸡蛋清作佐料,用民间特有的方法制成。菜白绿相间,形如麻花,肉鲜嫩,略带葱、姜和花椒香味。

“虎皮毛豆腐”,以屯溪、休宁一带的特产毛豆腐为主料,配以辣椒酱等佐料烧成。呈黄色虎皮条纹,鲜醇爽口,芳香诱人,有开胃作用,是徽州特殊风味菜肴。

“香菇板栗”,以山区特产香菇、板栗制成,呈黄褐色,两色分明,酥香脆嫩,清鲜爽口。

“杨梅丸子”,以肉、蛋和杨梅汁制成,呈玫瑰红色,入口香甜带酸,形、味皆如真杨梅,是徽州的民间菜肴。

“凤炖牡丹”,以整鸡代凤,猪肚切成牡丹花,火腿片作花蕊,用木炭火细炖。成莱造型美观,汤浓如乳,肉烂肥鲜,是体现徽州山乡特色的一道大菜。

“双脆锅巴”,以猪肚头和鸭肫为主料,调以香菇、笋、火腿片,用鸡汤做成汤汁,浇在刚起锅的油炸锅巴上,锅巴酥松中透出清香,其味格外鲜美,俗称“平地一声雷”。传说乾隆皇帝下江南品尝双脆锅巴后赞不绝口。

“徽州圆子”,以生、熟猪肥膘肉和炒米、鸡蛋、白糖为主料,配以蜜枣、青梅、金桔等,炸成金黄色圆子,浇以汤料。圆子外观金黄,表皮酥脆,馅心味甜香浓,是徽州传统风味菜。

此外,还有“蛏干烧肉”、“荷叶粉蒸肉”、“清蒸鹰龟”、“青螺炖鸭”、“方腊鱼”、“当归獐肉”、“一品锅”、“中和汤”等名菜佳肴。

六、徽菜的传说 “鱼咬羊”

在徽州众多的菜谱中有一道名字很怪的徽菜,叫“鱼咬羊”,它的名字听上去似乎不合乎于逻辑,但它的的确确的存在,做法就是将羊肉装入鱼肚子而后封口烹成的。

相传,前清年间徽州府有个农民带着四只羊过练江的一个渡口,由于舱拥挤,一不小心就把一只成年公羊挤进了河里。羊不会游泳,所以就在河水中作垂死挣扎,最后,因为不习水性而沉入了深水中。由于羊的挣扎,引来了许多的鱼,当羊沉入水底时,鱼儿便峰拥而至,因为吃得多了,一个个晕头转向。恰巧,这附近有位渔民的小渔船下过此处,见有这么多的鱼在水面上乱窜,心中惊喜万分,立马撒下了渔网,很奇怪的是鱼儿并没有像往常那样太多地挣扎。回家后渔民用刀切开一条鱼的肚子,见里面装满了羊肉。渔民很新奇,就将鱼洗净后,封好刀口,连同腹内的碎肉一起烧煮。结果烧出来的鱼是鱼酥肉烂,不腥不膻,汤味鲜美,风味独特。消息传出后,当地有些美食家也试着烧成这样一道菜。果然肉味不凡,从那以后,当地人就将这样烧成的菜取名为“鱼咬羊”久而久之,便成了徽菜中一道名菜了。“毛豆腐”

据说明太祖朱元璋曾食用过此菜。它是用豆腐进行人工发酵,使表面长出一层白色茸毛故称毛豆腐。豆腐在发酵中蛋白质分解成多种氨基酸,味特鲜。毛豆腐经油煎后,外皮色黄,有虎皮条纹,味鲜醇爽口,芳香诱人,有开胃作用,配辣酱佐餐味更美。,香煎毛豆腐产生于清代。

康熙年间,歙县有个叫王致和的举人,不甘俯首豆腐祖业,一心迷恋科举,寄望于仕途。无奈屡试屡败,始终名落深山。绝望之中,回想起自己所走过的历程,觉得莫非就是豆腐之命,别无他路?不过虽然无奈,在叹息之余,道也有几分解脱。于是干脆接过父亲的豆腐坊,做起了豆腐生意。岂料这读书人出来做豆腐,却发生了奇迹。一日,天气闷热,豆腐滞销,他便将多于的豆腐铺在稻草上,洒上盐水,打算日后自家食用。没想到第二天事情多,把这事给忘得九霄云外去了。待想起来时,已过几日。看那豆腐,已经长出白白的茸毛来,觉得甚是可惜。只好自认倒霉,正准备拿去倒掉。此时正值临近午餐,锅中准备炒菜的菜籽油已烧热,顺手就拿了几块放如锅中煎烤。不打紧,一时其香四溢,出锅食之,其味鲜美无比。他欣喜异常,从此做其了毛豆腐的生意。且越做越大,以至做到了京城,开了一爿王致和豆腐坊,使皇帝也馋上了隐,将毛豆腐收进了御膳谱,成了宫廷菜肴。为此,清朝状元孙家鼎专门作了一副嵌字对联赠与王致和悬挂在店堂上曰:“致君美味传千里,和我天机养寸心”。从此,香煎毛豆腐更是誉饮遐迩。

七、徽菜的前景展望

目前,徽菜正面临着新的挑战,徽菜的改革创新必须深化,以增强竞争能力,适应客观形势的需要。被称为“徽厨之乡”的绩溪,我们义不容辞地承担起徽菜的挖掘、继承、改进、提高的责任。今后,我们将根据调整食物结构的原则,坚持徽菜基本传统,保留有益的烹调方法,不变更原材料和保持徽菜原汁原味特色的前提下,博采众长,摒其所短,不断改革、创新、提高、使徽菜之花,盛开不凋。

前几年,黄山市和绩溪县相继被中国烹饪协会命名为“中国徽菜之乡”。此后,省里相关部门及黄山、绩溪两地通过制订徽菜地方标准,举办徽菜美食节、烹饪大赛等活动,为推动徽菜市场拓展、振兴徽菜产业经济做出了积极探索。近两年,仅北京、天津、上海、西安、兰州等大中城市新建的徽菜馆就达近百家。

随着消费理念的转变,健康、安全、环保、节约的绿色餐饮消费观念日益深入人心。黄山学院旅游学院有关专家认为,徽菜原料品种丰富,具有天然、环保等优势,能保证原汁原味,从长远来看具备后发优势。皖南作为重要的国际旅游目的地,各地要把振兴徽菜作为特色产业来扶持,作为旅游和文化配套产业来发展,同时有针对性地加强对徽菜健康理念的宣传,引导消费者正确认识和放心消费。

第五篇:地域文化课程总结(推荐)

地域文化课程总结

通过对《地域文化》的学习,我对汉唐时期的文化有了很深刻的了解,该课程贯通我国汉唐历史文化发展,全面而重点地介绍汉唐历史文化的特色及其发展规律,包括汉唐历史文化沿革、汉唐文学、哲学宗教文化、皇室文化、教育文化、城市文化、风俗文化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基础理论。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为核心,遵循汉唐历史文化形成发展的客观事实,吸纳了考古学、历史学、民族学、民俗学等各个学科的最新成果,以史论的形式展现汉唐历史文化,突出汉唐历史文化的特色,有利于学生对汉唐以及中国古今历史、文物遗存、名胜古迹、风俗文化的了解,增长知识、陶冶性情,从而使我对祖国民族历史文化有了一定了解,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一、汉唐盛世

汉唐盛世形成的原因:

1、经济基础:无为而治,修养生息。

2、社会基础:以民为本,广施“仁政”

3、政治基础:中央集权化

道德文化基础:进取、包容、开放、昂扬的汉唐人文精神

二、汉唐文化汉唐文化,是在两汉和唐朝时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保留在中华民族中具有稳定形态的文化,包括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修养、生活方式、礼仪制度、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层面的丰富内容。

衍生于关中大地的汉唐文化,具有封建宗法社会农耕文明的显著特点,它的政治文化具有相当稳定的传承性。与秦文化比较,汉唐文化更具有开放、吸纳、兼容的气量和 能力,汉唐文化的文化表征及其特质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一)开放性。无论是汉王朝还是唐王朝,毫无例外的都是以开阔的胸襟接纳外来文化,主动吸纳异域文化的营养;

(二)兼容性。汉唐文化深深地打上了道儒释的烙印。

二、长安汉唐儒学的发展:

中国儒学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四大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以孔子、孟子、荀子等为代表的先秦原始儒学;第二个阶段,是以董仲舒、《白虎通义》(班固)为代表的两汉政治制度化和宗教化的儒学;第三个阶段,是以程、朱、陆、王等为代表的宋、明、清时期的性理之学的儒学;第四个阶段,是从康有为开始的,与西方近代民主、科学思想交流融通的近现代新儒学。

1、董仲舒与新儒学 :

董仲舒(前179年~前104年),汉代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教育家。

汉武帝时期,提出君主受命于天,就要奉行天道。天道,就是使国家走向大治的途径。而儒家的仁义礼乐,是推行天道的具体方法。国家之治关键在于国君。国君首要的是用人。用人得当,方法正确,国家就会大治。反之,国家就会大乱。因此他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被汉武帝采纳。

董仲舒以《公羊春秋》(战国时齐人公羊高,是专门解释《春秋》的一部典籍)为依据,将周代以来的宗教天道观和阴阳、五行学说结合起来,吸收法家、道家、阴阳家思想,建立了一个新的思想体系,即新儒学,成为汉代的官方统治哲学,对当时社会所提出的一系列哲学、政治、社会、历史问题,给予了较为系统的回答。

新儒学的主要内容

第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第一,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第第三,春秋大一统,尊王襄夷。

四、“三纲五常”理论。

三、佛教在汉唐长安的传播: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的古印度。释迦摩尼是佛教创始人。

佛教在长安广泛传播始于东汉。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出现了第一次传播高潮。

四、道教在汉唐长安的传播:

创立于东汉时期,形成于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时期得到了充分发展, 达到鼎盛时期,距今已有1800余年。

其实汉唐文化还有很多很多精华,我只是选取了一部分去总结。还有很多很多都需要我们认真的去领悟。把我国的中华文化发扬光大。我们也要继承汉唐文化的精髓,传承下去。

下载电大安徽地域文化课程报告-徽州文化浅谈(最终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电大安徽地域文化课程报告-徽州文化浅谈(最终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安徽地域文化教学辅导第九章

    安徽地域文化教学辅导 第九章 安徽的山水旅游文化 学习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对安徽山水旅游文化有个大致的认识,对安徽的名山大川、名胜古迹以及历史文化名城有一定的了......

    电大作业闽南地域文化

    第 1 大题: ( 得 40 分 ) 单项选择题 1 . ( 应得 2 分, 实得 2 分 ) 在“闽中四先生”中,( )最为重要。 A . B . C . D . 陈襄郑穆陈烈周希孟 正确答案: A . 2 . ( 应得 2 分......

    地域文化(模版)

    地域文化(贵州省情) 一、填空题 1.贵州的地貌类型主要以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三种基本类型为主。其中92.5%的面积为( )和()。 2.贵州气候属于类型,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降水丰富。......

    枞阳电大地域文化报告(共五则范文)

    枞阳广播电视大学 安庆文化习俗调查(实践)分校名称 枞 阳 电 大 教学点名称 直 属 年级名称 17级春 专业名称 会计(专) 调查内容 关于安庆市地域文化 学生学号 ***25......

    地域文化学习报告

    西安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 建筑施工与管理专业 《地域文化》(专)学习总结 题目: 《地域文化》(专)课程学习总结 专 业 层 次: 级 别: 2011秋 学 号: 姓 分校(工作站): 大南门学习中心......

    2015年1月电大期末考试广东省管课程-地域文化

    2015年1月电大期末考试广东省管课程- 地域文化 一、单项选择题。 1.人类在岭南生活远的最早遗迹是在韶关发现的( C )遗迹。 A 大汶口 B 河姆渡 C 马坝人 D 客家人 2、( A )是......

    地域文化单选题

    《江西地域文化》单选题 1. 明代江西在北京的会馆有( B )所。 A. 10B. 14C. 41D. 45 2. “人生自古谁元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 A )的诗句。 A. 文天祥B. 欧阳修C. 王安石D. 江......

    三秦地域文化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 课程论文 课程名称:地域文化(本) 分校(工作站) 宝鸡分校陇县教学点 专 业 行政管理 学 号 ***80 学生姓名 胡 洋 2014年 7 月 摘要:在人文地理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