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课标下初中地理作业设计
新课标下初中地理作业设计
【摘要】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进行,地理教学中呈现出来的问题逐步明细化,作为教学中重要的一环,作业设计对于学生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基于此,笔者希望剖析在初中地理作业设计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在具体设计时应当考虑的因素,以及如何做到有效设计初中地理作业。【关键词】问题;因素;有效性 1.新课改下存在的问题
随新课程改革浪潮的进一步推进,初中地理作业设计改革也在有声有色地进行。作业,是学生巩固新知识、运用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的重要途径,也是教师教学反馈的重要手段。传统的地理作业以传统的知识传授模式和应试教育为指导,注重强调对教材知识的通式检测和巩固,作业内容封闭僵化枯燥,仅局限于学科知识范围,远离学生的实际生活;作业设计单一,只注重格式规范统一,强调死记硬背和机械训练。这样的地理作业无益于学生创新能力、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及主动学习积极性的激发,学生对做作业抵触情绪较大。我们的地理教育是应当能激励、唤醒学生学习地理的主动性的教育。因此,传统的地理作业与新课改的理念是不相符的,必须进行改革。2.在作业设计中应该注意的事项
首先初中新课程标准是学生学习初中地理课程必须达到的基本要求。初中地理作业应符合新课程标准并体现新课程理念。符合课改理念的作业系统应是师生交互活动的理想平台,可为新型的学习评价体系提供更直观翔实的依据。按照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新课程作业的功能主要表现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方面的巩固和检查功能,表现在过程和方法方面的深化和提高功能,表现在体验和实践方面的体验和发展功能。因此,新课程的作业不应全是课堂教学的附属,更应是重建与提升课程意义及人生意义的重要内容。作业应当成为学生课外、校外的一种生活过程和生活方式,学生对待作业的态度也就应该成为一种生活态度。作业不再是强加给学生的负担,而是学生成长的一种自觉的生活需要、人生需要和学习需要。
其次,在设计地理作业时应符合学生的年龄结构特征,依据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设计作业的难度层次,按照一定梯度逐步推进设计作业,做到对不同层次学生的提高均能够有一定帮助。初中生具有其特定的知识特点,以形象思维为主,兼有少量简单的抽象逻辑思维,在作业设计尤其需要注意这点,应该循序渐进,先以简单的识记型题引导学生进入特定情境思维中,而后再慢慢深入到较为复杂的思维中,从而也有利于学生认识到自身的不足,知道如何加以改进,进而对提高学生个人成长产生帮助。
再次,作业题材选择注意联系生活实际。设计作业的目的并不是简单为了理解某个理论,这只是一个基础,我们的终极目标是学会运用地理知识解决现实生活相关的问题,就理论论理论,学到的只会是空洞的毫无用处的知识,而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在生活中形成地理思维,并最终形成运用地理理论解决具体生活琐碎的能力。
3.形成有效的初中地理作业的建议
首先,使作业形式多元化。针对不同作业的特点以及课堂教学的过程,选取不同的作业形式,作为对课堂教学的补充,思维能力的拔高。作业形式分很多种:大致有展览类作业(如结合环境问题开展手抄报展览)、讨论类作业(如结合全球气候变暖带来的影响进行辩论)、演讲类作业(如开展上课三分钟实事热点地理问题演讲)、阅读类作业(如结合书内阅读资料或教师自己针对性地从期刊、报纸、网络等选编一些与课堂作业有关的阅读材料供学生阅读)、实验设计类(如结合课本上热力环流内容进行实验设计验证结论)、观测类(如测算正午太阳高度角)、图表制作类(如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数据绘制成曲线图)、调查类作业(如结合教材内的课题展开调查并撰写小论文获小报告)等等。将作业设计成多种形式更利于展示学生学习的过程,更利于锻炼学生的综合素质并使其能力得到展现。
其次,使作业评价呈现出“时空性”。时空性是一种基本的地理思维,在地理作业设计时应当牢牢把握地理学科的特征,而且作为对学生的评价应当讲究客观公正,对学生的成长要有帮助。“空”指作业的评价不应拘泥于一种状态,除了通过纸面作答外,还可以通过其它多种方式进行,诸如野外调查,观测,实验设计操作之类,其目的是为了多方位的提高学生的能力,在开放探究的学习环境中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时”是指对于学生的评价应当采取累积性实时监控,采取随堂评价、阶段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随时发现学生学习中存在的不足,并加以纠正,从而及时改善学生的学习发展。
参考文献:
[1]杨艳华,新课标下有效地理作业的设计[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9(05)[2]宋强,浅谈新课改中地理作业的设计[J]广西教育,2009(29)[3]李树民,地理作业设计走向生活化[J]中国教师,2009(02)
Assignments designed junior geography Under the new standard 【 abstract 】 With the in-depth reform of course was displayed, geography teaching issue gradually Ming refinement,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teaching for students, the development of homework design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based on this analysis, the author hopes in junior high school geography homework problems in design, the reform in the specific design should be taken into account when and how to do the factor, effectively design junior high school geography homework.【 keywords 】 problem;Factors;effectiveness
第二篇:浅析基于新课标下的初中地理新课程改革
“2012年攀枝花市中学地理教师优秀论文评选活动”
论文投稿及交流学习
论文名称:浅析基于新课标下的初中
作者: 刘 佳
工作单位:攀枝花市二中
引言:从2001年7月教育部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开始,全国各省份也随之开始了贯彻落实普通高中和义务教育阶段的地理新课程改革标准,将全面推行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理念作为改革的长久目标。作为西部城市的攀枝花市,也在响应全国全省的号召,将地理新课程改革从实验阶段进入了全面实施阶段。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从课程观、教学观、学习观、学生观、教师观、人才观等方面都发生了革新,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时代赋予中学地理教育的历史使命,但在具体推行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在转变观念、转变课堂教学模式等方面仍存在着问题和挑战。本文在基于地理新课程改革标准下,浅析初中地理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和课堂教学改革模式。1.新课程改革下的地理教学现状
素质教育从20世纪80年代的提出到现在已经得到教育界的普遍共识,得到社会的认可。而由于教育深受传统教育观念和教学模式的影响,中学地理教学也跟其它学科一样,仍面临“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难题,使中学地理教学的改革面临许多实际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1 地理理论知识与实际脱轨
中学地理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提倡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但实际中的中学地理课堂教学内容是仅学习书本上的知识,而地理教材内容的更新速度慢,致使书本知识与客观实际相脱节,与中学生通过外界传媒得到的地理实事形成鲜明的对比。再加之,个别教师在讲授新课的时候,割裂了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知识的统一,脱离了地理事物的时代性和变化性,从而大大降低了中学生学习地理课程的兴趣,同时也没有体现出中学地理的学习对学生的生活和终身发展的好处。1.2 低效的地理课堂教学
现今的地理课堂教学还没有完全从“以教师为主体”的讲授课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课,课堂教学仍没有脱离“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模式。由于还未变革“学科中心”、“知识本位”的传统教学观念,使新课程改革并未真正实现,而仍处于“30分钟的教师授课,10分钟的学生练习”的僵化模式中。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和探究意识并未实现,新课标下“改变地理学习方式、构建开放式的地理课程”理念,更无从谈起。1.3 现代信息技术运用的不合理
现代教育手段体现在合理的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而非单纯的应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目前广大教师在运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上,只是局限于教学工具,单一的将书本上的内容穿插相关的文字、动画和图片,让课本上的知识形象化后展示给学生,就视作是现代信息技术的完美应用。而事实上,构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上的地理课程,在课程内容的选择、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和教学评价中,都应充分考虑并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例如课前学生学习材料、课堂相关知识的链接、课后学习兴趣的培养等方面都可以通过强大的现代信息渠道来实现。现代信息技术应该为发展学生主体的学习意识和能力创设适宜的环境。新课程理念下的建立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并重的评价机制,也会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教育教学手段的革新而体现出具有实效性的不同评价机制。
2.义务教育阶段的新课程教学目标
优化教学目标是地理课堂教学改革的主攻方向,是地理课堂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也是地理教学评价的重要依据。通过义务教育阶段地理新课标的实施,学生能够了解到有关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和乡土地理的基本知识,了解环境与发展问题;获得基本的地理技能以及学习方法;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地理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养成爱国主义情感,形成初步的全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新课程改革的目标着眼于三个方面: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2.1知识与技能
知识与技能就是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的同时能够掌握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例如:学生在学习地球和地图的相关知识后,能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电子地图、公共场所设置的电子查询系统、电视天气预报节目中的卫星云图等,让课本上的地理知识为生活所用。2.2 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感知身边的地理事物,初步学会结合已获得的地理概念、地理原理,通过收集到的地理信息,经过比较、抽象、概括的思维过程,尝试运用恰当的方法和手段,发现并解决实际的地理问题,从而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学习方法,感受学习地理的乐趣。这是新课程改革中强调的目标之一,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例如:学生在学习世界地理认识国家区域的时候,可以通过收集各国各区域的自然、人文、历史等方面的资料,初步感知区域地理的特征;再通过分析、讨论、概括等方法分析比较出区域地理的差异,得到某一国家自身的自然与社会环境的特征,以及与其他国家在自然、经济、贸易、文化等方面的联系与差别,并联系当今的实际,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对终身学习有用的方法。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新课标的要求是让学生初步形成学习地理的兴趣,关心家乡的环境与发展,增强对资源、环境的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逐步养成关心和爱护环境的行为习惯。例如:学生在学习中国地理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的时候,在教学过程中以中国现今的水、土资源为案例,引导学生了解和分析我国自然资源总量大、人均少、时空分布不均的特点,让学生自觉养成节约用水、节约资源的正面情感和正确的价值观。
地理教师在优化地理教学目标的时候,不仅要以新课程标准、地理教科书和现有学生认知水平为指导,还要将各个章节的教学目标细化为课时目标,确定落实教师教学目标的优良对策,以及学生学习和认知的方式方法。3.优化新课标下的地理课堂教学模式
地理学科所涉及的知识体系相当广泛,地理教师不可能也没有必要面面俱到地将书本知识一一讲授给学生。新课标下的地理课堂教学重在将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在传授过程中自主学习,学会主动的认识和分析地理环境和地理事物,形成地理技能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优化义务教育阶段的地理课程内容,首先要求教师具备现代课程观和教学观,充分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根据不同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联系实际问题的兴趣来制定教学方案。在课堂教学中,善于把握教材和联系实际,活化课本,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和自主创新的探究能力,促进教学内容现代化。
3.1 转变教师角色,坚持“以生为本”
新课标改革下的地理课堂模式首先应该转变的是教师角色。传统教学的课堂模式遵循“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而如今这样的教学模式从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何不如营造开放式的课堂环境,使用多种灵活的教学方法,放手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教师角色的转变还体现在应转变以学生整体认知水平为教学方案制定标准的传统方式,革新为深入分析了解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兴趣,将认知水平相似、学习兴趣相近的学生分组,为不同的学习小组制定不同的学习目标和学习策略,再根据他们不同的学习方法选择不同的学习手段。教师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始终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是作为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坚持“以生为本”的思想,充分相信每个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此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不断发掘并培养学生中有力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把课堂学习的自主权归还给学生,让学生在地理课堂中培养发散思维、探究能力和组织语言能力等。3.2创设问题情景,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学生良好的学习状态直接反映课堂教学成果的好坏,而良好的课堂氛围关键在于教师善于策划丰富和有趣的课堂教学内容,以及善于调控课堂教学的步骤。在良好的课堂氛围下,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学习的参与度,使学生懂得学习不仅需要自身的努力,还需要同学的帮助和老师的指导,使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中养成正面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良好的课堂氛围更离不开优化的课堂教学设计。新课标下的教学设计仍应以“学生的学”为主线,教师可以先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分组,站在不同学生的角度,创设一些问题情景或可读性较强的案例,让学生结合学到的地理知识、技能和生活实际,运用分析、综合、讨论等方法,真正学会分析和解决问题。在活跃的课堂中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在学生小组共同探究中获得答案,让教师创设的“问题”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成为维系师生思维活动的纽带,更让学生得到终身受益的方法。
3.3善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开放式课堂教学
随着现代传媒技术的蓬勃发展,地理课程要充分重视强大的网络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形成教学资源共享的开放性课程,从而拓宽学习空间,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通过多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运用,教师应引导学生利用强大的网络资源等校外资源拓展知识面,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创设情境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的帮助学生突破重难点,化繁为简,真正实现优质高效的课堂。
除此之外,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要求教师在日常的地理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关注时事,关注生活,将课堂上学习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让学生自觉的用学到的知识来联系生活中的实际,体会到学习地理知识的实用性,从而极大的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以达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的目的。3.4倡导新课程理念下的合作学习
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内容之一。在探究性学习中,学生首先要为学习某个地理问题或地理事物搜集资料和证据, 然后通过教师提出的问题情景,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 通过高水平的思维活动来解决相关的地理问题。在地理课堂教学中,不同的学生也许对不同地理事物的解释不同,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创造条件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展开分析交流和讨论,敢于尝试、倾听和自我反思,在合作进取中直至形成正确的知识素养。在这样的课堂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失的是教师的正确引导和学生的互相交流,互相探究式的学习。新课标下的合作学习不仅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更能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以及求异的思维,使新课程改革下的地理课堂教学充满生命力。4结束语:基于新课标下的地理新课程改革,需要每个中学地理教师大胆的开拓和创新,积极参加课改和科研。让全新的地理课堂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让教师和学生享受轻松和愉悦的学习,让教师的改革创新意识和教研能力得到最大程度的激发,让学生在新课程改革下,积极全面地发展。
【参考文献】1.李仁科,《优化地理课堂教学 推进地理课程改革》,新秀近作 2.宋雪,《浅谈新课程改革下的地理课堂教学》,学周刊教学研究 3.李敏,蒋平,《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中学地理研究性学习问题探讨》,云南地理环境研究
4.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
第三篇:浅谈新课标下的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策略
浅谈新课标下的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策略
【摘 要】地理学科不但重视对学科教育的普及,也更加专注于对学生身体、心理发展变化的关注。地理教师要重视课堂教学策略的研究,不断丰富地理学科教学组织形式,重视教学方法上的灵活多变,不断提高地理学科的地位,发挥自然科学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巨大影响力。
【关键词】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策略研究;新课标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发展,国家对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标准提出了新的要求,对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等都做出了新的规定,同时进一步明确了“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本文从教学方法、手段等方面入手,讨论初中地理的课堂教学策略,谋取为地理学科建设提供借鉴。
一、深入学习、研究课程标准,进一步转变教学观念
初中教师尤其是过去经验丰富的、具有娴熟扎实的教学基本功的教师,一定要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解放出来,努力学习先进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技术,完善和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重新认识教育教学的目标与目的,不能局限于书本知识的传授和应试教育所谓的学以致用。为了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教师必须正确把握教育改革与发展方向,在“创新”两字上狠下功夫,从革新教育观、学生观、价值观、教学方法和手段上积极思考和实践。
二、整合课程资源,选择和调整教学内容
《新课程地理课程标准》将让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和“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作为基本理念,在教学目标的制定上只提出教学要求而没有明确必须要学的内容,更没有详细的知识点。这就需要任课教师在教学时需要根据新课程地理教学要求和学生需要达到的目标适当选择和调整教学内容,同时给教师的教学提供了更大的空间。
如在教学人教版七年级地理第二章第一节《大洲和海洋》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选我们学生熟悉的亚洲来组织教学,使学生通过该大洲的学习,学会运用地图和有关资料说明其地理位置、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特点及相互关系,并分析其人口、环境、发展等方面的问题,并延伸到具体的国家和地区,从而掌握认识世界各个大洲。这就要求我们任课教师只有认真学习领会好课程标准,不断强化自身学科专业知识和相关各类常识,选择和调整好课内外教学资源,增强课程的整合能力,才能搞好课堂教学。
三、培养学生地理学习的间接兴趣
心理学认为,兴趣分为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两者可以相互转化、相互促进。间接兴趣是对事物未来结果的兴趣,这种兴趣,虽然理念性强,但持续时间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意志力,使学生获得系统的知识和能力。为唤起学生的间接兴趣,教师在开始时,给每届学生上的第一堂课中,在每章、每单元的导言中,可讲讲学习地理科学的重要意义。例如告诉学生:学好地理,能使我们对祖国的大好河山及世界各地的风土民情等方面有充分的了解,为今后我们走向社会提供帮助,同时能提高我们自身的知识素养。时至今日,地理科学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已成为环境保护、国土规划、工农业生产合理布局及政府决策的重要理论依据和行为指南。学好地理,长大后才能建设好社会主义,建设好我们伟大的祖国,建设好我们的家乡,使祖国强盛起来、繁荣起来,使我们的家乡富裕起来。这样做可以帮助学生端正学习地理的态度,从而激发学生地理学习较为持久的兴趣。
四、适当利用多媒体教学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多媒体是我们教师很好的教学平台,但要适当合理地使用。如在教授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二节“地球的运动”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平台进行教学,这样不但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所以,有些地理课题,教师应尽可能利用多媒体来上课。
当然,并不是经常用多媒体教学效果就好,曾有老师把七年级、八年级地理每一堂课都制成课件,并经常用多媒体来上课,时间长了,才发现有些效果并不是很好,有些地理内容还是要用传统教学才能发挥它的优点。而且,多媒体课件的使用不能太多,太频繁,只能适当合理地使用。
五、利用地图不断整合地理学习知识中的图形
在地理学习的过程中,地图必不可少。老师要求学生准备地球仪和地图册,通过这两种地图工具提高学生建立地域空间思维能力。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明确哪些图形是常考的高频图像,告诉学生哪些是着重记忆的,要求学生不断地淡出地球仪和地球册,这样有利于牢固记忆。在学习地理的过程中,如果只一味地听老师讲题和看看课本是远远不够的。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观察图像可以提高学生的记忆,有利于构建学生大脑的地域空间思维能力。学会有效地利用地图,可以通过多媒体图像技术提高学生对图像的记忆能力,对地理产生兴趣。
六、让初中地理回归生活,为学生现实生活服务
让初中地理回归学生的生活并为学生的生活服务,是地理课堂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所以地理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新知识来解释一些自然现象或解决社会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例如,在讲到“地球的运动”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太阳一天的变化,每天不同时间点太阳的方位,然后问学生太阳是不是围着我们的学校自东向西地转,学生一般会回答“是”,然后教师告诉学生我们看到的只是表面现象,因为地球是围着太阳转的,所以是我们的学校在围着太阳转。如此一来,学生的学习兴趣被充分激发出来,都在迫切的想看一下地球围着太阳转的具体情境,从而为教师接下来的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学生掌握这部分的内容后,再将学生拉到野外,教导学生如何在野外辨别方向,从而实现了地理知识向生活的回归与服务。
总之,教育是一门博大精深的艺术。艺术地教学,是使教师摆脱教书匠的困惑、使平凡工作得以升华、变得更富有价值的关键所在。而地理教学中的课堂教学是一门永无止境的科学,我们应该不断地尝试新的教学手段,提升教学思想,真正的让地理成为学生终身受用的学科。
参考文献:
[1]郑国全.初中地理新课导入法新探.考试周刊,2008(15).[2]嵇海燕.小组合作学习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与策略[J].祖国?教育版,2013(5)
[3]李静.初中地理课堂教学导入七法.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12).
第四篇:浅谈新课标下的初中地理课堂教学反思
新世纪之初,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正以令世人瞩目的迅猛之势在全国顺利推进。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在实施过程中的标志性体现。强调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次的课改,让我感受很多,下面仅从地理教学方式上进行反思。
一、重视在实践中学习
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强调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所以教师要结合学校的实际和学生的学习需求,鼓励和指导学生组织兴趣小组,开展自己动手实践、校外观察、社会调查等活动。例如,在〈〈地图〉〉这一节教学中,教师可组织学生绘制校园平面示意图,让学生将实物转化成符号。从中得知,什么是比例尺,地图上有方向、图例和注记等要素,同时掌握绘制地理草图的技能,也能使学生对地图产生了亲切感,有助于形成生活中主动观注和使用地图的习惯。另外,我们也可以让学生写观察日记,记录地理现象。如,让学生记录正午太阳照射的物体的影子来理解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通过记录水表每天家庭用水量,让学生既会读出水表的读数又能使学生尽量想出节水的办法,从而培养学生的节水意识。这样在各种活动中,师生有了交流的机会,使学生既掌握了知识,又改变了师生的关系。
二、重视从生活实际中学习
初中学生由于年龄的增长,抽象思维已开始占有相对的优势,但是具体形象思维仍然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应当注意,对于一切难度较大的地理概念,应适当运用直观形象的材料,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如讲到“中国的气候特征”,“季风”这个概念时,我就引导学生回忆和观察蓟县冬、夏季的风向情况,我问:“我们这个地区冬季吹什么风?”学生回答:“西北风。”我接着问:“我们这个地区夏季吹什么风?”学生回答:“东南风。”接着,我补充讲解:像我们这个地区随着季节的变化而风向相反的风就是季风。同样,在讲授“我国大多数地方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温多雨的气候特征”时,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比如“冬季由于气候干燥,我们的手、嘴唇等特别容易裂口子”。在讲授交通运输中“枢纽”这个概念时,我就引导学生回忆和观察蓟县汽车站的情况。此汽车站联系着我们蓟县与天津市、北京市和河北省的公路运输。我们蓟县的汽车站就可以称上是蓟县公路运输的一个“枢纽”。这样通过举例说明,学生就可以把这些抽象的,复杂的地理概念具体化、简单化,从而进一步加深对教材的重点及关键问题的认识和理解。
三、注重在探索中学习
20世纪50年代,从提高教育质量,改进科学教育入手,美国教育家布鲁纳认为:“所谓知识,是过程不是结果。所谓科学知识,不是灌输作为结果的知识,而是指导学生参与形成知识的过程。” “思维过程是可教的,且思维过程的学习比结果的学习更为重要。”他提倡的就是培养探究性思维学习方法。新课标同样提倡教师要使用探究式教学。教师要给学生以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动动脑筋、敢质疑、亲自动手、大胆探究,充分地进行创造性思维。为了培养和开发学生潜在的思维能力,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和求知欲,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新课标的要求。例如:在学习《地球仪》这一节时,先让学生分成小组自制地球仪,说出—地轴、两极、赤道等概念。从而使学生既明白了这些地理名词,又使学生有了一个地球这个球体的空间概念。然后,在讲经纬网时,教师提出问题:一艘海上遇难船只如何向别人报告自己所在的位置?并在自制的地球仪上标出假想遇难船只的位置,让学生边观察边议论,然后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这实际上就是“如何在地球表面确定一个点的位置”的问题。然后叫几名学生报自己在教室的位置,又问学生当你去电影院看电影怎样找座位。教师由此引出经纬线、经纬度和经纬网的的知识,同时让学生再自制的地球仪上标出南、北纬23.5°,南、北纬66.5°,0°经线,180°经线并在此地球仪上画出北京的位置。从而明白遇难船只怎样让别人知道其在茫茫大海上的位置了。又如讲“地方时”时,提问“2004年雅典奥运会,中央电视台播放刘翔的110米栏的决赛,是在凌晨1点多钟,难道刘翔是在半夜进行比赛吗?联系生活实际的问题应该让学生即带着问题去学,又让学生感受到生活实际中时时处处有地理知识。再比如讲“水资源”一节时提问“水资源是可再生资源,为什么还要节约用水呢?”带着这个问题去讨论学习,有关我国水资源的状况及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的特点。从而明白为什么还要节约用水。
四、注重合作学习
新的地理学习方式提倡除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外还有合作学习,即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合作学习,有利于学生兴趣的激发,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更加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有利于教师客观、公正的评价,更具生动,富有亲切感。例如:在学习《中国疆域和行政区划》这一节时,首先让学生记陆上邻国和隔海相望国家的歌诀。然后组织学生分成小组进行游戏学习,教师把已准备好的具有国家名字的卡片发给学生,然后教师让学生按一定的顺序找到与卡片上的国家吻合的顺序站好,看哪一组用的时间最短。又如在学习〈〈收听天气预报〉〉这一节时,天气符号不好记忆。讲完后给学生十分钟记忆,然后按学习小组让学生做为天气预报播音员。把课本上的天气预报图从头到尾每个小组播报一遍,看哪一个组声音洪亮、准确、流畅。如有播报不准确的,有停顿的就坐下,后面的同组同学继续播报。最后看那一组报的最好,用的人数最少。这样既学到了知识又提高了兴趣。再比如学习〈〈设计旅游方案〉〉这节时,让学习小组自己设计旅游方案,充分发挥每个同学的优势,使全体学生都能参与到教学全过程,来完成本组共同的学习任务。这样不但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合作,在合作中取长补短,拓展完善,而且培养了学生与人合作交往的能力。
五、重视地图的运用
新的课程标准提出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图象处理能力和创新能力。所以,如何利用地图对学生进行图象处理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地理教师面临的新任务。首先,应该运用书中插图,来培养学生探究能力。比如,在讲比例尺时,书中给出的三幅比例尺大小不同的图,让学生通过观察、对比得出比例尺越大表示的范围越小,内容越详细;反之,比例尺越小表示的范围越大,内容越简单。因此,我们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时,要注意运用插图。其次,还要积极运用板图,它既简便实用,灵活性大;又可化繁为简,突出重点;还能动态显示,形象具体。比如,在学习《中国的地势和地形》这一节时,教师在黑板上画出中国轮廓图,让学生说出主要走向的山脉后。教师在黑板轮廓图上画出这些山脉的简图,然后让学生根据地图填出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和主要的丘陵的名称,并且填完每种地形区后让学生讨论说出它们的区别。这样师生共同完成,边讲边画。既简单、容易、效果好,又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概念。再比如,在讲,〈〈水资源〉〉这一节时,将水资源的形成过程中,边讲边画,把死图变活,容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听觉、视觉和其他感官的统一协调,在观察中获取知识。
总而言之,初中地理课程改革要选择多种多样的地理教学方式。要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联系实际安排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验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培养地理学习能力。
第五篇:初中地理作业
初中地理作业
《初中地理“天气和气候”的教学研究》共分三个部分: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建议。学习了这三方面内容后,您有哪些收获?您是如何将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日常教学中的?
作业要求:
1.字数要求:不少于400字。
2.作业内容必须原创,如出现雷同,视为无效作业,成绩为“0”分。
参“国培”学习走“发展”之路
杨光
我参加国培学习以来,通过对谷凤芝老师专家的专题讲座《初中地理“天气和气候”的教学研究》的学习,收获很大。谷凤芝老师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建议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给我今后的教学工作发展指明了方向。
第一:在教材分析方面,我明确了地理课程要“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要求我们教师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必须从现实生活、生产实际出发,把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学习的能力放在首位。
第二:在学情分析方面。我知道了要选择一些贴近学生生活,在生活中、身边的事物内容作为课堂教学教学的突破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学有所用。
第三:在教学建议中,我领悟了作为地理教师,教学从学生生活实际入手,从身边的地理知识入手,运用分析法、探讨法以及快乐游戏法等多种方法相辅相承,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在《天气和气候》的教学过程中,我会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将从“今天的天气怎么样?”“今天的气候怎么样?”的正误说法入手,“天气与气候的主要区别在哪里?”让学生说出天气与气候的主要区别,并会运用正确词语来描述天气与气候的情况,并学会看天气符号、天气预报、读卫星云图等,知道关注、了解每天的天气对日常生活、生产有很大的帮助,地理知识就在我们的身边。知道对地理环境的保护很重要,养成关心和爱护环境从我做起。
通过本次学习,我深刻体会到了教师必须“终身学习”才有“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