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乡村乐龄学堂”建设为抓手+推进乡村社会有效治理

时间:2019-05-14 03:24:4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以“乡村乐龄学堂”建设为抓手+推进乡村社会有效治理》,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以“乡村乐龄学堂”建设为抓手+推进乡村社会有效治理》。

第一篇:以“乡村乐龄学堂”建设为抓手+推进乡村社会有效治理

以创办“乡村乐龄学堂”为抓手 创新乡村治理模式 助推乡村振兴

——记福建省全民终身教育促进会创办“乡村乐龄学堂”、创新终身教育与促进居家健康养老实践与启示

福建电大霞浦学院 霞浦县社区学院副院长 许含辉

2015年我国60岁以上人口达到2.22亿人,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了16.15%;预计到2020年,老年人口将会突破2.5亿人,占总人口的比重将会达到17.17%。预计在2025年,60岁以上的人口将会突破3亿人,我国也将成为超老年型国家。

福建省全民终身教育促进会(下简称省促进会),是全国第一家专业从事全民终身教育的省级民间社团组织。省促进会认真贯彻“丰富生活、陶冶情操、开阔视野、增进友谊、服务社会”的老年教育方针,坚持“面向基层、面向农村、面向农民、面向老人”,以“终身学习、志愿服务、积极参与、快乐分享”为使命,致力于推进全民终身教育,挖掘人的内在潜能,转变人的生存方式,提高生命质量,提升全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

面对人口老龄化的严峻形势,面对乡村老年教育发展不充分、不平衡的现状,面对老年健康养老已成为新问题的社会现实。福建省全民终身教育促进会(下简称省促进会),坚持问题导向,持续开展社会创新,积极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创新终身教育与促进乡村居家健康养老相结合的服务模式。从2016年开始,省促进会在陈宜安会长带 领下,从凤亭村林耀华先生故居“多翼之家”率先试点创办全国第一家“乡村乐龄学堂”以来,至今陆续在三明市沙县和泰宁、宁德市古田和霞浦、南平市延平、福州市闽侯、泉州市泉港等地创办多家“乡村乐龄学堂”。为中国乡村长辈健康居家养老做出有力探索和实践,留给人们很多思考与启示。

一、创办“乡村乐龄学堂”实践与意义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中指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的政策体系,统筹推进农村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加快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乡村振兴战略提出,给中国农业与农村的发展指明方向,是新时代乡村现代化发展的新方略,为中国乡村迎来难得发展机遇。

省促进会根据乡村振兴战略要求,2016年同凤亭村两委一起办起了第一家“乡村乐龄学堂”后,陆续又在全省各地办起了多家“乡村乐龄学堂”。按照乐龄学堂“三自三共”(“自愿”、“自助”、“自理”、“共学”、“共餐”、“共伴”)办学和教学原则,开展教学实践,以服务长辈学员为已任,积极发挥长辈学员主体性,为其在乡村治理创新和乡村振兴战略中起到积极作用。

1、“乡村乐龄学堂”是载体。教会长辈学习、学会自主学习,不断提高其学习兴趣和激发他们潜能,让乡村长辈活出生活质量、生命尊严和生命价值,助推乡村振兴。

“乐龄”一词,最早源自于新加坡,是对60岁以上年龄段的委婉称呼。“乐龄”所表达的意义是开心、快乐、幸福、忘掉年龄等,有利于提倡一种更为健康积极的人生态度。而“乐龄学堂”则是为农村老年人创建的一个“三自三共”学习的平台,丰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让老年人在家乡活得充实、活得快乐、活得健康而有尊严。

我国农村老年人现实生活状况是:闲暇时光基本上是看电视、聊聊天、打打牌,生活圈子狭小、精神生活贫乏、时常感到孤单寂寞;如果是留守老人,由于子女长期不在身边,与子孙交流少,心中烦恼苦闷无处渲泄,长期如此,容易造成老人心情抑郁、食欲减退、睡眠减少、机体失调、抵抗力减弱,健康严重受到影响。

“乡村乐龄学堂”创办后,各学堂普遍开展“健康养生操”、“瑞士学习圈”、识字写字等基本课程,还根据村里实际情况,在省促进会终身学习团队帮助下,因地制宜开展“共学”、“共餐”、“共伴”教学活动,动员村里广大老人加入终身学习行列,通过教学活动提升老年人自主学习意识,让他们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

古田县黄田镇凤亭村“乡村乐龄学堂”老人,在村支部书记、校长黄昭凤及团队组织下,学会画画、学会剪纸、学会唱歌、学会太极、学会拼音、学会写毛笔字,学会做面包;组成腰鼓队、扇子舞队,自学自练,把腰鼓打到省城福州,把扇子舞跳到省外苏州等很多城市。组织老人前往省城福州“三坊七巷”参观学习等。沙县夏茂镇洋元村“乡村乐龄学堂”老人,在校支部书记、校长林秀春及团队组织下,开展庆母亲节感恩活动、庆六一活动、庆端午包粽子比赛活动等十期活动;学堂设置唱歌、腰鼓、书法、乐器等多种兴趣班,让老年人学会了唱歌、腰鼓、书法、乐器等。

沙县富口镇姜后村“乡村乐龄学堂”老人,在村妇女主任、校长冯金玉及团队组织下,逐渐形成每周五上唱红歌、打腰鼓、跳广场舞、练柔力球、制作酵素等课程,冬至开展包汤圆过冬至、迎大年初一文艺表演等活动。

霞浦县三沙镇社区学校“乡村乐龄学堂”学员,在李振鸣校长及团队组织下,每周一、三、五三天晚上,学习识字、练习跳广场舞、打腰鼓、手机使用培训等课程,组织学员外出春秋游、参加三沙国际马拉松比赛、五一节文艺汇演及“三共”活动。

各地“乡村乐龄学堂”开展教学课程,深受长辈的喜欢,人数从少到多、从当初凑热闹到现在的风雨无阻,出现“老少共学、老少共乐”其乐融融的场面。古田县黄田镇凤亭村“乡村乐龄学堂”,有九十多位学员,最大年龄97岁;有个93岁叫施嫦娥老人,跟她七十多岁的儿子和近七十岁儿媳妇,一家三口一起参加学习;沙县夏茂镇洋元村现有学员人数达到68人,年龄最大的学员有88岁; 沙县富口镇姜后村“乡村乐龄学堂”,有学员60多位,83岁陈吉娣老人,柔力球课练得有模有样,一点也不输年轻人;沙县虬江街道麦元村“乡村乐龄学堂”,从2005年起,在现已91岁高龄校长邓仰清组织下,学员最高峰达180多人,学员都是麦元村及周边8个自然村的老人汇 聚在学堂上课,已经坚持13年了。

“乡村乐龄学堂”创办,弥补农村老年人基础教育的不足,从一字不识,到现在学会了识字;乐龄学堂传授新知识、新技能,使得老年人能够更好与年轻人交流,感觉自己没有落伍,没有被时代所抛弃,提高了参与社会活动的能力,重拾了生活信心;乐龄学堂重拾老年人的亲情友爱,通过“三共”活动,加强了彼此间沟通交流,增强了亲密团结,减少了孤独寂寞,乐龄学堂就是一个大家庭。

洋上村第一书记黄才盛一首词表达了所有“乡村乐龄学堂”老年人心声:

赠我衣兮送我鼓,教我歌兮率我舞; 领我学习求进步,爱我惠我不辞苦; 终身教育促进会,到谁村来谁有福。

2、“乡村乐龄学堂”是阵地。让长辈发挥在新风弘扬、社会矛盾协调化解、乡村社会团结与和谐推动等方面的特殊功能,助推乡村振兴。

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二次集体学习的重要讲话中指出,“要着力发挥老年人积极作用。要发挥老年人优良品行在家庭教育中的潜移默化作用和对社会成员的言传身教作用,要发挥老年人在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中的经验优势和威望优势,发挥老年人对年轻人的传帮带作用。要为老年人发挥作用创造条件,引导老年人保持老驥伏枥、老当益壮的健康心态和进取精神,发挥正能量,作出新贡献”。各地“乡村乐龄学堂”在教学实践中,将思想政治教育、法律法规教育、传统美德教育、健康养生教育、兴趣爱好教育、知识技能教育融合到课堂教学实践中,将终身学习的理念灌输到长辈们的头脑里,全面提升了乡村长辈整体素质,促进健康养老,为他们发挥余热提供身心和智力基础与支撑,助力乡村振兴。

一是长辈健康居家养老,助力经济发展。长辈们上了学堂普遍感到老有所为、老有所乐,身心健康得到提高,解除在外工作子女后顾之忧,子女们不用太担心父母的老年生活问题,不需来回往返,减轻人力财力物力上的负担,从而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创业当中去,增加了家庭收入,间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姜后村常年在外打工的姜建华说:“我们夫妻常年在外开小吃店,年迈的父母在家,心里一直放心不下,自从有了乐龄学堂,他们跟村里的老人一起学习吃饭、互相照顾、有什么急事还会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在外开做事也就放心多了”。

二是长辈参与乡风文明建设,促进移风易俗。没有开办乐龄学堂之前,农村老年人的生活基本是聊天、喝酒、打纸牌、摸麻将、看电视、念佛经,甚至是赌博买六合彩等。自从村里开办乐龄学堂,他们业余时间可以练习乐器演奏、可以学习手工制作、可以听取讲座报告等。古田黄田镇凤亭村九十岁老党员自编自演快板《十劝老人》,奉劝同伴人,摒弃不良习性;沙县“最美干部”、麦元乐龄学堂创始人,91岁高龄老人邓仰清在自家举办“传家训、立家规、扬家风”演讲比赛。现在通过丰富的业余生活,让老年人逐步改变了原先单 一的或不良的习惯,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树立了健康养老理念,加深了乡情,以此推动移风易俗,提高了乡村社会文明程度,乡风文明建设焕发出新气象。

三是长辈发挥凝心聚力作用,促进乡村社会治理。乐龄学堂创办后,老年人每周在一起开展“三共”活动,加强彼此沟通和交流,增强亲密和团结,建立了深厚的感情现,拉近了彼此的关系,原来邻里间的吵吵闹闹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互帮互助;老年人在村里发展生产、举办公益事业、管理实行民主及做好家庭成员的思想动员工作等方面,充分发挥他们协调化解特殊功能,各项工作开展起来十分顺利,村里各项矛盾得到有效化解,社会治理井井有条,保证村庄安定与稳定、团结与和谐,有开办乐龄学堂的村庄都出现这种新气象。

3、“乡村乐龄学堂”是纽带。开展老少共学同乐活动,丰富长辈精神文化生活,提高乡村长辈群体素质;发挥其教育引导、道德建设等方面作用,促进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解决。

随着大量青壮年劳力大量转移到城镇工作,孩子无法随父母到城镇读书学习,只能留在农村跟老年人在一起,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成为很严重的社会问题:一是老年本身没有什么文化,也没有多少新的教育方法,与孙辈们交流存在障碍;二是隔代抚养,长辈对孙辈过分疼爱甚至溺爱;三是农村缺乏课外活动场所,课余生活单调,儿童长期沉溺在电视、手机之中,这样留守儿童没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却染上许多不良习惯,对儿童身心成长造成相当大的影响。乐龄学堂结合留守儿童的实际情况,采取“老少共学、老少共乐”的模式,通过开展兴趣班活动,带动老年人及留守儿童一起进行乐器演奏、手工制作等学习活动;乐龄老小学员坐在同一个教室里学习,共同享受着活动乐趣。在乐龄学堂这个开放的课堂里,小孩学会自主学习习惯,长辈养成终身学习意识,老小两代行为习惯得到培训,道德素养得到提升;老少两代之间的关系更加融恰,沟通更加通畅,促进了尊老爱老氛围形成,解决了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4、“乡村乐龄学堂”是平台。让长辈学习环保知识,树立环保理念,关注绿色发展,践行乡村环保,助推乡村振兴。

乡村要实现振兴,实现生态宜居是关键。首先就是要重视和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幸福家园;其次是要进行村容村貌的整治,让村庄清洁亮绿起来。良好生态环境是农村最大优势和最宝贵财富。

各地“乡村乐龄学堂”在教学实践中,把环保宣传作为一个重要课程。乐龄学堂都举办有机蔬菜种植及生物防治病虫害;实施垃圾不落地、垃圾分类、垃圾循环利用,把有机垃圾制作成环保酵素;用玻璃制作成栅栏,用旧轮胎制作成秋千,用废旧衣裤制作成购物袋;让垃圾减量,让垃圾变废为宝。凤亭村民主任林芳贤母亲,用废旧衣裤制作很多袋子,上面还绣上不同字和花样,非常精美,陈宜安院长领到了,爱不释手。凤亭村由村委会牵头,成立村庄卫生打扫志愿者队伍,深入村庄宣传环保知识,打理村庄垃圾、整洁村容村貌,经过志愿者队伍带动,村民思想得到很大转变,环保意识不断增强,已形成自觉自动打扫门前屋后,整个村庄也清洁亮绿起来了。

姜后村以前百姓垃圾随手扔,村里卫生状况相当糟糕。现在每天 清晨,姜后村村民卢秀贞就提着垃圾袋,扔到村部附近的垃圾桶。改变源自潜移默化,乐龄学堂开办后,村干部和志愿者老师借上课的机会,对老人们进行劝导,向大家解释乱扔垃圾的危害;渐渐地,村里有了可喜变化——垃圾不乱丢了,马路变整洁了。同时,学堂还专门开辟了一块酵素试验田,倡导大家用厨余垃圾做酵素,新颖又环保,深受老人们的欢迎。

创办“乡村乐龄学堂”,就是创新老年教育体制。乐龄学堂使老年人获得公平的学习机会和多样化学习需求,丰富了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了老年人自主学习意识和道德素养,树立了老年人健康养老生活的新理念,提升老年人生命和生活质量。

二、创办“乡村乐龄学堂”启示与思考

省促进会创办“乡村乐龄学堂”促进健康养老,既引导全社会增强接纳、尊重、帮助老年人的爱老助老意识,又重视开发老年人的潜用,为老年人发挥余热创造了条件。如何做好做大做强乡村乐龄学堂,提高其知晓度和知名度,更好为乡村长辈服务,进行以下思考:

一是要抓住关键少数,配备强有力校务班子。办好乡村乐龄学堂关键是人,核心是人才。从实践过程中,选好一位校长、配强一个校务班子,是保证乐龄学堂实践持续开展的关键。古田县凤亭村乐龄学堂、洋上村乐龄学堂、沙县麦元村乐龄学堂、沙县姜后村乐龄学堂、沙县洋元村乐龄学堂、延平区安济村乐龄学堂、霞浦县三沙社区学校乐龄学堂、泉港区天竺村乐龄学堂等,就是因为有黄昭凤、黄才盛邓仰清、冯金玉、林秀春、巫琳珊、李振鸣、陈庆华等有这样一批有志 于从事老年人教育人士和团队,才保证工作持续开展得有声有色。

二是要积极作为,积极争取党委、政府和乡贤重视与支持。有为才有位。乐龄学堂要以积极的作为、明亮的办学特色、明显的社会效果,引起党委、政府重视和各界人士关注。沙县县委、政府之所以如此重视乡村乐龄学堂建设,是因为省促进会陈宜安会长团队,于2017年在沙县富口镇姜后村和夏茂镇社区开办乡村乐龄学堂,效果十分理想,受到广大农村老年人的喜爱,受到各界普遍好评。沙县县委、政府高度重视留守老人的精神关爱工作,及时总结推广创办乡村乐龄学堂这一有效做法,乡村乐龄学堂在沙县大地遍地开花。

古田县凤亭乡村乡贤林仁翔长期在外创业,当他了解到他的父亲林学炳参加乡村乐龄学堂,精神面貌发生很大变化,房前屋后打理得跟花园似的,慷慨解囊每个月给学堂三千元支助,保证学堂正常运转。“乡村乐龄学堂”要以更积极的作为,取得各方面支持和经费投入,保证其运转和发展。

三是要规范建学堂建设,促进健康发展。姜后村妇女主任冯金玉说:“设施好解决,难的是人。没有人带动,老人活动形式单一,只不过是换个地方打牌,因此老年人参与率不高”。乡村乐龄学堂除了具备有活动场所外,最为重是要努力吸引长辈积极参与,不断提高乡村长辈的入学率。要设置老年人喜闻乐见的、让大家都能够乐意参与的、受众面要广泛的课程,要体现“学、养、休、文”相结合。就是要搞活第一课堂(课堂教学)、丰富第二课堂(课外兴趣活动)、拓展第三课堂(社会公益活动)。实现乡村乐龄学堂:有牌子、有班子、有学员、有阵地、有活动、有效果。

四是要加大宣传力度、扩大知晓度和影响面。创办“乡村乐龄学堂”,是富有社会意义的实践,已开办的学堂都开展形式各异、丰富多彩的活动,深受老年人的喜爱,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各学堂要加大宣传力度,把自己开展的工作,通过各种媒体渠道宣传报道出去,扩大乡村乐龄学堂知晓度和影响力,让社会更多的人士了解乡村乐龄学堂及取得社会效果,让党委、政府、乡贤及社会各界人士一起来关心支持这项事业,把它做好做大做强,让“创新终身学习促进健康居家养老”成为福建一个名牌。

国务院要求到2020年老年教育达到20%。基层政府如能以创办“乡村乐龄学堂”为抓手,倡导终身学习促居家健康养老,创新社会治理模式,就会以最少最低的行政成本和社会成本,达到了最多的社会效益和社会价值,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和乡村文明建设,助力乡村振兴。正如总书记强调的那样:“激活乡村振兴内生动力,让广大农民在乡村振兴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第二篇:以全景栾川建设为抓手,推进乡村旅游提档升级

以建设全景栾川为抓手,推进乡村旅游提档升级

一、栾川旅游业发展基本情况

栾川县地处豫西伏牛腹地,古都洛阳市西南部,是典型的深山区县、国家级贫困县,同时也是全国首批旅游强县、全国旅游扶贫重点县。全县共14个乡镇1个管委会213个村,包括75个建档立卡贫困村。总面积2477平方公里,有49%的面积海拔在1000米以上,耕地面积只有16万亩。全县总人口35万,其中农业人口29.9万,人均耕地不足半亩,山多地贫、农业基础条件差。贫困的另一面是全县生态旅游资源突出。最突出表现在三项数据:第一项数据是森林覆盖率。栾川的森林覆盖率高达82.4%,居河南省第一位,是河南省唯一的国家级生态县。高森林覆盖率导致栾川在周边火炉城市的包围下仍然能够保持凉爽,年平均气温12.5度,夏季平均气温只有21℃,年舒适期长达9个月,成为最适宜人类休闲、度假、养生、居住的地方之一。第二项数据是PM2.5。栾川的空气非常清新,2015年栾川的空气PM2.5年均值为35,(PM2.5值在0至75,空气质量为优良),全年空气优良天数达到了320天,没有出现雾霾天气;空气中负氧离子含量均值为10000个/立方厘米,最高可达3万个/ cm³第三项数据是旅游资源丰度,即在一定地域内旅游资源集中的程度。栾川旅游资源门类丰富、特色各异、互为补充,在全国旅游

二、主要做法

(一)全景栾川,做大乡村旅游格局

跳出旅游行业,把建设全景栾川作为全县的“一号工程”,县域经济的龙头来抓,打造最佳旅游目的地。要求各行业、各领域发展都要按照旅游标准,融入旅游元素,突出旅游内容,增强旅游功能。一是创新发展理念。率先践行“全域旅游”发展战略,2013年2月,以县委1号文件下发《关于建设全景栾川的意见》,明确“全区域营造旅游环境、全领域融汇旅游要素、全产业强化旅游引领、全社会参与旅游发展、全民共享旅游成果”五个全的发展思路,把全县作为一个大的生态公园,按照国家5A级景区标准进行全面提质升级,实现“景城一体、景县一体”。二是坚持规划先行。邀请国内顶级旅游规划团队,高标准编制《栾川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全景栾川旅游目的地规划》,科学布局产品业态,优化空间布局。修订县域村镇发展规划,将景区规划纳入全域规划和县城规划,加强景区所在村和周边村镇管控,推动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旅游规划、生态规划、城乡规划等多规合一。三是明确建设任务。2013年来,连续三年下发《全景栾川实施方案》,明确各单位、各乡镇、各景区具体任务。县委书记、县长亲自挂帅成为旅游书记、旅游县长,县里成立了由9名县领导组成的旅游工作领导小组,分包协调全景栾川建设

路径准。坚持“宜游则游、宜农则农、宜商则商”的原则,根据不同村庄的区位和特点,进行精准开发、分类开发,主要包括五种模式。

1、景区型。即把有独特观光度假资源的村庄直接打造成为景区。

2、景区依托型。景区周边的村庄一方面可到景区就业,另一方面兴建农家宾馆,发展农耕体验、特色民俗项目。

3、生态农业型。通过土地流转、生态养殖,把乡村变成鱼塘、果园、花海和生态农庄,发展采摘游、垂钓游、摄影游等休闲观光农业。

4、无景点度假型。对于无旅游景区、无旅游资源的乡镇,我们无中生有打造特色度假项目,这也是我县2015年获得“世界十大乡村度假胜地”的一大亮点。四是由点及面,做到业态新。按照“旅游景区+风情小镇+特色农庄”的发展模式,大力培育和扶持以休闲农业、乡村度假、古镇村落、特色民宿、温泉滑雪、康体养生、健康养老、户外运动为代表的乡村旅游新业态。引进旅游创客对乡村民宿进行升级改造,做到外观精致、内饰温馨,wifi全覆盖、摄像头全覆盖、网络预订全覆盖。2014年以来,我县先后引进了中部地区最大的野生动物园伏牛山东北虎园、伏牛山居温泉度假区、太阳城健康养老产业园、老君山房车营地等13个新业态项目,极大丰富了乡村旅游内涵和游客体验。

(三)创新营销,做火乡村旅游卖点

近年来,栾川县按照“中心开花、辐射周边、重点突破”的工作思路,整合全县旅游景区进行捆绑宣传,不断探索新的营销

旅游体验。三是“政策刺激+新媒体运用”。团队组客上,变“单一的总量考核”为“总量增量综合考核”,鼓励多日游、高端游、提高复游率。散客政策上,在不同时间节点,针对不同人群推出不同政策。新媒体运用上,联合新华网、人民网、中新网等全国各大新闻网站组建栾川旅游目的地宣传矩阵;举办全国旅游电商采购大会,在同程网、携程网、阿里去啊搭建栾川旅游旗舰馆,实现全县旅游景区、宾馆酒店、农家民宿、特色餐饮网络销售;托管网站、微博、微信,借助微博微信、手机APP进行新媒体传播,开展“金点子”大赛、微信创作大赛。

(四)规范提升,打造旅游服务亮点

一是创新行业培训。针对农民群众普遍缺乏旅游从业经验等现实问题,我们建立起了完善的培训制度,由旅游、扶贫、人社、科技等部门共同参与,坚持群众需要什么技术就培训什么内容的原则,借助“雨露计划”、“阳光工程”等各种平台,邀请国内知名乡村旅游专家,实地对农民群众进行服务技能培训。近两年来,开展农家宾馆烹饪、文明礼仪接待培训21期,培训群众达1100人。二是创新行业管理。在全国率先挂牌成立县级旅游管理警察大队,并成立了由政府分管领导牵头,县工商、质监、物价等18个涉旅部门组成的栾川县旅游联合执法监督委员会,加强综合执法,严厉打击处置扰乱旅游市场秩序的行为,净化旅游环境。在重渡沟村、养子沟村、庄子村成立农家宾馆协会,搭建政府与农

旅游,栾川实现了工业经济转型。我们鼓励工业资本反哺旅游开发,共吸引资金20亿元,促成了重渡沟、老君山、伏牛山滑雪场、龙峪湾等旅游企业的经营权转让。通过发展乡村旅游,栾川实现了城乡一体化。全县15个乡镇按照突出产业、凸显特色的标准,实施房屋景观改造工程,打造风格各异、特色鲜明、引人注目、绚丽多彩的旅游风情小镇。通过发展乡村旅游,栾川的文体事业也得到了发展。连续举办了全国象棋邀请赛、河南省“三山同登”全民健身大赛、全国万名摩托车迷骑游栾川、伏牛山滑雪节暨河南省高山滑雪公开赛等一系列重大体育赛事和活动,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宣传效果的大幅攀升。

(三)带来了栾川农民群众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的深刻改变。随着越来越多的外地游客来栾观光旅游、休闲度假,栾川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越来越大,栾川对外形象得到进一步提升,栾川的人民对家乡也更加热爱,大幅提高了群众的认同感、归属感、自豪感。农民通过与游客打交道,思想解放了,见识更广了,精神面貌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市场意识、经营能力、安全素质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这也为栾川县域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提供了强大的内生动力。

第三篇:以信息化建设为抓手 推进审判管理创新

以信息化建设为抓手

推进审判管理创新

同志们:

为了充分发挥审判管理规范、保障、促进、服务审判执行工作的作用,提升审判管理规范化、科学化和信息化水平,中院党组明确将审判管理工作列为2012年全市法院首要工作任务,坚持高起点谋划、高质量要求、高标准运作,全市法院通过成立管理机构、夯实配套设施建设、健全完善工作制度、开展各项活动等,不断探索和创新审判管理方式,扎实有效推进全市法院审判管理工作。今年7月,在全省法院院长会议上,省高院又对全省法院审判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确定了更详细的审判绩效考核指标,为了实现我院审判管理工作跨越发展,赶超进位的目标,在借鉴经验、结合实际的基础上,中院党组决定把信息化作为审判管理工作创新的着力点和突破口,力争形成一套完善的以质效管理为核心、以流程监控为手段、以科技保障为支撑、以绩效考评为导向的“信息化”审判管理新模式。

一、充分认识信息化建设对审判管理创新的推动作用。公正和效率是人民法院的永恒主题,要实现公正与效率,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建立科学合理的审判管理机制,通过内部管理和监督,挖掘潜力,弥补不足,达到公正与效率的双重目的。而建立科学审判管理机制的基础就是审判和管理工作的信息化,通过将办案各个环节的相关信息输入计算机,依靠网络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审判流程管理平台,帮助法院实现案件工作流程的网络化管理;通过对案件从立案、审判到执行各个流程节点的动态监控和管理,保障司法过程的 严格规范。首先从外部程序上保障了案件的公正性。并通过促进程序的正当化,实现实体裁判的公正。通过信息平台实现对案件信息的全面掌握,审判流程的节点管理、案件评查的有效监督、质量效率的准确评估、审判态势的全面分析等等。

信息化促进审判权运行的公开公正。案件流程信息化,就是将案件材料形成电子档案,把每一个案件的流程按节点予以体现,例如,何时立案、何时送达、何时开庭、何时调查及调查了什么证据、何时判决等信息,形成一个简明完整的体系,形成一种无形的监督力量,使得办案人员严格依照规定程序的时间、方法办理案件,减少随意性和违反法定程序的情况。在只有纸质档案的情况下,要做到对案件办理过程的直接监督是一项繁复的工程,案卷材料繁多且掌握在承办人手中,并具有唯一性,如果要实现普遍性监督,监督人员一一查看档案很不现实且会影响案件的办理。而通过信息化建立的电子档案,就能在不影响他人使用的情况下随时提取,很好的实现普遍性监督,使整个案件办理流程处于一个透明的信息系统中,必然能够提高审判权运行的公开度与公正性。

信息化促进审判效率的提升。为了更好的实现监督和保障公正,人民法院每个案件都要经历立案、审判、执行等各个分离的审理过程,在环节越多的情况下效率自然会有相应的降低。案件流程信息化能够极大的减少各环节之间的时间、人员等衔接成本,既节约了司法资源又减少了当事人的诉讼成本。对于个案而言,审查审批事项实现网络审批,法庭办案做到异地制作法律文书并网络打印盖章,执行中便捷查看诉讼材料,评查时快捷调取案卷资料等等,不再需要一 一等待当面审签,或是必须借出纸质档案,这些都能够极大地提高办案效率。

信息化促进管理模式的科学化。审判管理由于其管理对象的特殊性,主要体现为监督、指导、协调等方式和目的,依赖于对审判工作的全面了解和建立在了解之上的研究总结,因此要求有高效的信息化操作模式与之适应。随着案件的增加、立法水平的提升以及公众对司法公正期望值的提高,对审判管理工作又提出了越来越精细化的要求。首先,信息化的透明性和直接性减少了管理过程中人为因素的干预和很多不必要的环节,简化了很多繁琐的方式,有利于审判管理独立性和专业性的实现。其次,信息化促进案件质效考核的科学化。以往人工考核方法和标准设臵不尽合理,在数据采集上有所欠缺,受人为因素影响较大,不能很好体现审判过程是否公平公正,也很少能通过考核全面、便捷的总结出有价值的信息,为审判工作提出指导性意见和建议。而通过信息化手段,能够十分全面的采集审判信息,融入科学的评价标准,对审判工作运行态势进行分析,从而建立起合理的案件质效考核体系,对审判工作起到实实在在的促进作用。

二、全市法院审判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审判管理信息化首先是审判执行工作实现信息化,在此基础上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对审判执行工作进行日常管理。因此,审判执行工作中信息化程度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审判管理信息化工作的水平。

我市法院的审判管理信息化建设在上级法院的指导和支持下,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特别是近年来,在院党组和院长某某某同志的高度重视下,加大投入,建设基础,大胆探 索,发挥效应,初步显现了信息化对审判管理的促进作用。

——全市法院审判管理信息化建设稳步推进。中院信息化建设始终遵循先打基础,再扩应用,急用先建,稳步推进的原则。2002年开始进行信息化建设,当年完成局域网布点和连通,实现了简单的资源共享。为了打好基础,发挥信息化在审判管理方面的作用,2004年5月安装了《案件信息管理系统》,尝试对案件流程进行网络化管理.制定了《案件流程管理办法》,对各类案件在网络上流转划分了明确的职责和分工:所有案件由立案庭统一网络立案,填录立案信息、确定案件承办庭室和承办人,排定开庭日期后将案件发送到审判庭,审判庭庭长在接到案件后进入庭长办公系统进行分案确认,经确认的案件进入承办人名下,由承办人在审理时根据案件发生的情况,随时发生随时填录,案件办结后承办人填录结案信息,承办人的工作结束,系统自动把案件发送给档案管理人员,进行归档和借档管理。信息系统涵盖了审理中需要收集的信息和可能出现的法定事项,同时立案时间、结案时间和审限自动生成,超过审理期限则红灯警示,进行冻结,承办人无法进行更改,还通过审限提示、检查统计、庭长办公、领导决策分析等功能,为院长、庭长和职能部门实现对案件的查询、统计、监控、检查、督办等提供了相应的平台。执行案件不但纳入局域网管理,同时纳入全国法院执行案件信息系统管理,促进了破解“执行难”,提高了执行案件管理水平。安装了刑事案件量刑规范化系统,为全省统一实施量刑规范化,提高刑事案件审判质量发挥了重要作用。配套安装了公用信息查询系统,方便当事人了解案件审理环节和进展。2010年在省高院的统一布署下,对信息系统进行了升级,实现了区、县法院案件数据的接收和查看,与省高院案件数据的上传和报送。为了确保庭审阳光、文明、规范,完善法庭记录方式,保护当事人的诉讼权利,促进司法公正,2010年11月对监控系统进行了升级改造,将监控头增加到57个,不但在立案大厅、信访大厅和各个审判庭设有监控头,还设臵了监听头,利用局域网和三级网线路实现了省、市、县三级法院庭审回放点播和实时观看,每一台网内的电脑通过授权,都能连接上庭审画面和声音。今年,又将建成一个标准化数字法庭,进一步提升中院案件庭审信息化水平。2010年10月建成了数字审委会,设臵21个席位,每个席位都安装了可升降的触摸式液晶显示屏。数字审委会利用案件信息系统提供电子数据,把案件信息和审理报告等纸质材料化为电子版本,研究室在电脑上接到经层报院长批准上审委会研究的议题后,进行统一安排,由汇报人提前输入材料,参会人员通过电脑可以收到开会通知。在讨论时,通过议题讨论模块进行讨论,汇报人可以实时调出案件详细情况或庭审录像,利用双向输入输出功能,可以把任何一个席位上播放的音视频画面播放给每一位委员,讨论结束后利用表决模块进行表决,记录人根据会议过程填写好会议记录,形成决议,由审委会委员进行电子签名,所有讨论过程和签名都存储在服务器上,以便查阅。为了方便委员使用,给每个席位都配备了一块手写板,可以对会议材料进行批注或标注,可以输入文字、发表表决意见、进行手写笔体签名等。为了进一步提高审判管理效能,提升案件监管能力和裁判文书制作水平,中院还采购了办案流程监控软件、办公自动化软件、文书校对纠错软件。其中,办案流程监控软件专门针对案件信息管理系统中的案件节点进行全面监管和统计分析,与省高院正在使用的审判管理软件属于同一系统,能够很好的实现上下级监管标准和计算公式的高度一致,现三套软件正在安装实施中。目前来看,中院局域网软硬件建设已基本完成,网络办案办公功能基本具备,审判管理信息化建设正处在不断更新和完善的过程中。

区法院的审判管理信息化建设起步晚,但发展快,安装和利用已经走在全市乃至全省法院的前列。新审判大楼在修建过程中就按照适度超前的原则,同步开展信息化建设,把数据、语音、监控等系统涵盖整个办公大楼。尤其是中心机房以《电子计算机机房设计规范》标准建设,电子屏蔽、防雷、地线、室温等项目均达到标准要求。建立了连接审判庭、办公室、基层法庭和各种终端的信息服务网络,全院已经基本实现了人手一机,2010年,省高院在调研后,把区法院作为全省法院信息化推广试点单位之一,共投入资金一百二十余万元,购臵了服务器、交换机、查询系统,建设了一个标准化数字法庭、一个数字审委会,安装了法院信息管理系统,法院司法统计系统,物资装备系统,档案管理系统、量刑规范化系统等,主要提供办公以及审判流程管理服务,通过三级网把案件数据、庭审视频上传到中院和省高院。在应用中强化案件信息管理系统功能的发挥,从院长到书记员均严格按照系统流程录入信息和进行网络审签,实现了信息技术与案件管理的融合,审判管理有了质的飞跃。

某县法院2009年建成局域网,计算机达到人均1台,并安装了案件信息管理系统,在审判管理信息化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获得了一些宝贵的经验,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案件管理水平。

某县法院今年初完成了局域网建设,计算机达到人均1台,安装了案件信息管理系统,今年6月建成了一个标准化 的数字法庭,由于局域网才建成,案件管理信息化尚在起步阶段。

某县法院局域网初步建成并应用,计算机没有达到人均1台,没有安装案件信息管理系统,尚未开展审判管理信息化工作,由于新大楼即将建成,天祝法院不想在旧楼上投资过大,也是比较符合客观实际的。

——全市法院审判管理信息化平台建设和应用尚不完善。目前来看,我们离审判管理信息化建设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全市各院之间有差距,院内各庭室之间有差距。首先在重视程度上有差距;其次在在软硬件建设上有差距;第三在信息平台应用上有差距。主要表现在:

(一)审判管理软件建设滞后,应用功能发挥程度不高。办案流程管理软件是审判管理信息化的基础,由最高院与紫光公司合作开发,全省统一使用的就是这套系统。目前有的法院尚未安装和启用该软件,已经启用的在应用上还存在不少问题:一是审判人员使用信息系统的积极性不高。在信息系统实际运行中,有些法院审判人员对使用信息系统有畏难情绪,虽经组织培训和会议强调,但效果不大,信息系统使用率仍然不高,对审判工作的支持作用不明显;二是信息填录不符合要求。有些法院案件的主要信息不全,填录时也没有按实际情况做到随时发生随时录入,而是集中一次性填录,所填内容与实际案卷材料不符,既不能体现案件审理的时间节点,又不能真实准确的反映案件情况。三是监督考核不到位。有些法院对信息填录情况没有检查和考核,绩效考核中也没有设臵相应的分值项,无法将信息系统使用情况对比反映在考核中,不能形成主动和自觉使用信息系统的良好氛围。四是领导关注程度不高。有些法院分管领导由于日常 事务繁忙,对信息系统使用参与程度不高,有些没有在职责分工上对网络审批、督办等事项作出明确规定,导致案件流转环节的缺失,有些虽然作了规定但未能有效执行,不利于案件信息系统的完整应用。

(二)审理管理信息平台分支应用软件缺乏。审判管理信息平台除了案件管理外,还包括流程监控、办公自动化、绩效考评、数字审委会、数字法庭、法律法规查询、文书纠错、公用查询、电子档案等一系列各有侧重的应用软件,它们提供不同的应用功能,合起来则构成审判管理信息化平台,涵盖了整个审判执行工作的各个环节。要想实现审判管理信息化,就必须建好和用好这些辅助软件,目前上述应用功能中各院也只是进行了部分建设。

(三)区域发展不均衡,重点不明确。全市法院审判管理信息化水平差距较大,除中院和凉州区在软硬件应用上发挥了一些作用外,其他各县仅仅处于起步阶段。在建设过程中,部分县区法院没有抓住审判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和亮点,对什么先建,什么后建,按什么标准建,建好了怎么用没有准确的认识,抓不住重点,突出不了亮点。

三、强化管理模式创新,提升审判管理信息化建设和应用水平。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加强人民法院审判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强调:要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大科技投入,不断改善硬件设施,建立完善案件信息管理系统,逐步建立覆盖全国法院的审判管理网络,形成全国法院案件信息数据库和案件信息查询系统。由此可见,要推进审判管理工作的建设,信息化建设步伐必须跟进,只有以此为基础,才能保障审判管理机制的建立,实现审判质量管理、效率管理、流 程管理、绩效管理、态势分析等管理和监督职能。

一要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审判管理信息化建设责任。实践表明,一件事情是否推动有力,是否取得成效,关键在领导,重点在落实。必须坚持“一把手”挂帅、分管领导牵头、相关部门各司其责、全体干警密切配合的整体联动格局。全市法院各级领导必须树立“一盘棋”观念,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在目标上精准定位,在行动上狠抓落实,在推进中体现效果,切实把加强审判管理信息化建设作为今后几年的大事来抓。

二要明确目标任务,建立信息化审判管理新模式。全市法院审判管理信息化的目标就是要实现“四全”管理模式,即对审判管理主体、过程、内容和时段做到全面、全员、全程、全时管理。全面管理就是明确对案件流程、案件质量、审判绩效、网络办公等软件运行情况以及同步录入情况进行管理,对审判运行态势进行分析,对审判中的经验及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确保审判管理的专业化和科学化。全员管理就是明确合理地界定审判管理各主体间的地位、职责,实行审判委员会宏观管理、审判管理办公室专门管理、院长、庭长点线管理、审判法官自主管理。全程管理就是明确对立案审查、审批立案、案件分配、排期开庭、相关保全措施、开庭审理、案件评议、案件审批、宣判结案、文书送达、归档管理等重点环节流程实行全程监控、节点警示。全时管理就是明确对法官办案情况、案件运行情况、各业务庭办案均衡度情况等实现随时监控,定期反馈数据给责任部门,确保统筹部署、合理安排。

三要加大资金投入,提升审判管理信息化建设水平。审判管理离不开现代化信息技术的支撑,无论在硬件还 是软件上,都是一项需要大量投资的系统工程。全市法院一要保证局域网设备必须达到审判管理信息化平台的配臵要求,已经建成的法院,要争取向纵深发展,没有建成的,舍得投入,尽快建设。争取在年内实现案件管理网络化,并达到全市法院案件信息互联。在抓紧建设案件管理信息化的同时,把审判管理信息平台辅助软件的建设和应用提到日程上来,尤其是数字审委会和数字法庭的建设,是全省法院信息化的亮点,深受省院主要领导重视。二要按照全市法院三年规划的目标,优先按质完成审判管理信息化建设任务,中院要加大指导的力度和深度,县区法院要自觉和主动向中院、省院征求审判管理信息化建设计划的合理意见和建议,寻求技术指导,在计划制定中突出重点、紧抓亮点。有明确标准要求的,要严格按照上级法院的建设标准和要求制定采购计划和技术参数,绝不能出现各行其是、有禁不止的现象。

四要强化系统应用,发挥审判管理信息化软件功能。案件信息管理软件是审判管理信息化平台的中心和基础,没有它提供数据资料就无法实现审判管理信息化,流程监督、节点管理、案件评查、质效评估、审判态势分析等等都不能落到实处,将只能停留在以往的人工操作阶段,审判管理方式创新就是一句空话。首先要建立健全审判流程管理制度,运用案件信息管理软件对案件的立案、分案、排期开庭、审理、送达、执行、归档、移送上诉等各个流程节点进行严格的监控管理,跟踪检查和监督,重点加强对审限延长、中止、中断、审限扣除、评估鉴定等情况的监控和管理,对临近审限的案件进行督办和催办,严格控制审限延长,实行结案定期通报制度,其次要切实抓好制度落实,强调及时、全面、准确录入案件信息,通过评查和考核,杜绝后补、篡 改等情形的发生。再次要充分发挥审判管理信息化平台分支软件的应用,如案件流程监控、数字审委会、数字法庭、绩效考评等,使审判管理信息化平台构成一个整体,渗透案件审理的每个环节,囊括审判执行工作的各个方面。

五要注重信息安全,确保审判管理信息化有序开展。信息安全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信息系统中数据存储安全,一个是涉密案件信息保密安全。在审判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和应用的过程中,既要把平台建设与数据存储安全同步计划和实施,又要严格执行内外网物理隔离的建设要求,同时要加强安全保密意识,严防泄密事件发生,给国家、集体或个人造成安全威胁,还要注重网络舆情控制,牢牢把握舆论阵地,掌握正面宣传的主动权,防止一些别有用心的不法分子破坏我们党和国家的形象,给我们工作造成被动。

古人云:“难得而易失者,时也;时止而不旋踵者,机也。故圣人顺时而动,智者因机而发”。我们一定要深刻认识审判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并以这次推进全市法院审判管理会议为契机,更新观念,提高认识,抢抓机遇,形成比、学、赶、帮、超的良好氛围,大力推进全市法院审判管理的跨越式发展,为我们的审判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第四篇:广东郁南:以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为抓手创新社会管理

广东郁南:以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为抓手创新社会管理

随着种养业的发展和市场经济深入推进,与许多山区农业县一样,郁南县面临小企业、个体工商户、农户,尤其是贫困户贷款难,以及农村征地拆迁和历史债务等社会不和谐因素制约县域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等亟待解决的问题。2009年6月,云浮市作出建设广东省农村改革发展试验区的决策部署,郁南县在农村金融综合改革上先行先试,充分运用行政和经济手段,以政府推动与金融市场相结合,率先在全省构建现代农村信用体系,搭建金融服务平台,建立激励约束机制,引导全县广大企业、农民参与信用体系建设,探索由“管制约束型”向“激励引导型”农村社会管理方式转变新路。经过两年多的探索实践,不但有效破解了县域经济融资难,优化了经济生态,而且初步探索出一条以金融改革杠杆推动诚信社会建设、推动人的道德、文化和公民素质提升,创新社会管理的新路子。

一、探索背景及起因

郁南县是典型的山区农业县,全县总面积1966.2平方公里、下辖15个镇、200个村(居)委会;现有农村人口43万人,占户籍人口的84%,是中国无核黄皮之乡和中国沙糖桔第一县,全县从事农村种养业农户达5.5万户,随着种养业的蓬勃发展,形成“北种南养”的特色农业格局。2000~2008年全县信贷年均增长2%,2008年全县存贷比为36.7%,远低于全省和全国平均水平,金融资源在郁南的利用不充分,中小企业和农户“贷款难”、金融机构“难放贷”成为县域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瓶颈制约。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农业基础仍然薄弱,最需要加强;农村发展仍然滞后,最需要扶持;农民增收仍然困难,最需要加快。要求县级党委要将工作重心和主要精力集中解决“三农”发展问题,同时提出要创新农村金融体制,引导更多的信贷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向农村经济。

发展农村金融,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和农户贷款难问题,抵押靠不了,没多少东西可押;担保靠不了,县级信用体系不健全;上市靠不了,符合条件的企业极少;靠民间金融、靠亲朋戚友借,只能救急不能救穷。破解农村金融难题一定要回归金融发展最基础、最本质的内涵───靠信用!2009年初,云浮市委、市政府根据省委汪洋书记视察云浮指示精神,作出建设全省农村改革发展试验区总体部署,其中把郁南县规划为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试点。2009年6月,郁南县率先启动农村金融改革发展综合试点,重点是构建现代农村信用体系。

二、主要做法及经过

(一)加强统筹谋划,全面部署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郁南县按照市委建设全省农村改革发展试验区战略部署,以构建现代农村信用体系为突破口,运用经济和行政手段,优化金融生态、经济生态和社会生态,充分发挥政府与市场的“两只手”作用,坚持“市场能够解决的,政府积极服务;市场难以解决的,政府主动统筹;市场不能解决的,政府勇于承担”的理念,将信用体系建设与社会管理有机结合,以金融改革杠杆推动诚信社会建设。在2009年6月正式启动农村金融综合改革试点,在人民银行广州分行等省直部门指导帮助下,制订出台《农村金融综合改革发展综合试点总体方案》,出台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激励政策,制定55份配套方案及作出服务承诺,建立农村金融综

合改革发展试点联席会议制度,形成政府部门与金融机构紧密合作,县、镇、村三级共同构建农村金融改革 “绿色通道” 的新格局。2011年初,在县委十一届九次全会作出“发展现代产业,打造诚信社会,建设幸福郁南”战略部署,推出诚实社会建设十大举措,进一步把信用体系建设成果拓展、渗透到社会各行各业,使之成为党委政府加强社会管理的重要抓手。经过两年多的探索实践,有效破解中小企业和农户贷款难问题,积极探索社会管理模式由传统“管制约束型”向“激励引导型”转变,使全县人民真正感觉到郁南在幸福中变化,在变化中幸福。

(二)建立“三项机制”,夯实诚信社会建设基础。

1.创建县征信中心,构建信用覆盖全社会的激励约束一张网。要实现“不让老实人吃亏”,让规范经营的中小企业和勤劳致富的群众能够获得信用贷款,就必须建立覆盖全社会的“讲信用有激励、不讲信用受约束”的激励约束网。我国现行征信系统只提供企业和个人的银行信息,社会上企业、个人的大量信用信息分散在政府各部门,由于没有联网,政府各部门成为“信息孤岛”,也难以解决金融机构贷前调查成本高、信贷审查效率低等问题。2009年6月,郁南县与人民银行云浮中心支行紧密合作,创建郁南县征信中心,组建了企业、农户两个非银行信用信息系统。郁南县征信中心依法采集全县所有在工商局注册登记的企业、个体工商户的信用信息,主要包括法院、公安、税务、国土、安监、工商、质监、人社、环保、供水、供电、卫生、药监、计生、农业、畜牧、物价、广播电视等19个部门的信用信息和农户信息,目前已收集到全县所有的8900多家企业、个体工商户29587条信息数据,11.2万农户共41.3万人的户籍基础信息,3733人4019条农户违法违纪信息。征信中心的建立,有效解决中小企业和农民贷款难问题,提高社会管治效率。

2.创建勿坦模式信用村,全面提升农村活力。2009年6月,在郁南县桂圩镇勿坦村以共谋共建、集体评议、激励型评级、张榜公示、整村授信的方式开展创建信用村、信用户试点,探索实施“信用三农、普惠金融”。成立由镇政府、农信社,本村老党员、村小组长、村民代表、村干部等18人组成的“大评委制”,运用激励型评分办法,创建了“勿坦模式”信用村,为广大农民群众提供不用抵押,凭自身信用获得贷款的服务。大评委制就是利用农村“熟人社会”特点,发动镇村干部、银行信贷员、村老党员、老干部、村民小组长和村民代表组成大评委,以“讲信用就有钱”引导农民。激励型评分办法就是依据农户经济状况,运用现代信用评分方法,同时又结合农村社会管理,特别是结合农村基层党建、优秀传统文化来评选信用户。比如,尊老爱幼、应征当兵、遵守计生政策、被评为五好家庭等给予加分,而对于个别存在违反计生政策、打架、赌钱等不良行为的就给予扣分,甚至一票否决。通过积极引导,农民自觉向信用户标准看齐,使信用村在评比和建设过程中收到收到了促发展、促民生、促稳定、促党建、促民风、促风尚的新农村建设实效,在润物无声中促进农村社会管理。

3.创建金融扶贫,优化农民增收致富的社会大环境。扶贫开发是一项长期而重大的任务,是一项崇高而伟大的事业,既是帮助农民致富的行动,又是改善社会风气的工程。在郁南,扶贫的难点在于贫困户积极性的调动和“造血”环境的优化。按照省委汪洋书记“扶贫先扶志、治穷先治懒”的要求,郁南县充分利用农村金融改革成果,把扶贫工作与信用体系建设相结合,在扶贫开发“双到”工作中率先实施金融扶贫,探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解决贫困户生产资金不足的难题。2010年1月,与帮扶单位东莞市石排镇合作在平台大地村开展试点,帮扶资金不是直接发放给农户,而是存入银行作担保,放大5倍向贫困户发放贷款发

展生产。在试点取得良好成效基础上,4月扩展至东莞茶山、石排、厚街三个镇对口帮扶郁南的6个镇9个村。2010年7月1日,设立郁南县金融扶贫担保基金1000万元,在郁南县农信联社开设专户,实施封闭动作,并以此作担保,向全县4497户贫困户整体授信5000万元,为每户贫困家庭提供1万元小额担保贷款。同时,要求所有申请金融扶贫的贫困户必须承诺做到三件事,就是“不赌博,种果不用违禁药、养猪不用瘦肉精,借款按时还本付息”。2010年6月30日,全县4497户贫困户到公开签署了这三大承诺,积极申请扶贫贷款,决心勤劳致富。为减轻贫困户负担,该县又动员一对一帮扶干部贴息九成,使全县贫困家庭每月付5元利息就能贷款1万元。金融扶贫实施一年半以来,除1户贫困家庭因主要劳动力重病去世不能偿还贷款1万元外,其余所有贷款户均能准时还本付息,形成了金融扶贫的良性循环,增强贫困户自我脱贫致富能力。

(三)打造“三大平台”,为诚信社会建设助力支撑。

1.打造产业发展平台。郁南县以生态型生产基地、仓储物流港口基地、两广区域性营销中心和建材机械生产基地的建材产业“四大基地”为重点,加快建设佛山(云浮)建材产业转移转型升级示范区;推动广州虎头电池集团电池产业整体向郁南转移,加快广东云浮郁南电池产业集群升级示范区建设;与广州化工集团签约,在云浮双东环保工业园大湾分园规划建设云浮精细化工基地建设;加快建设两广西江流域13县(市、区)柑桔集散地和两广农产品交易中心,拓宽农产品交易市场和流通渠道,繁荣农村经济。

2.打造社会管理平台。着力建设“法治郁南、廉洁政府”,打造全省治安最好的县和最洁净县城,对各类赌博行为实行“零”容忍,全力做好社会综治和信访维稳工作,全面加强社会管理。

3.打造金融服务平台。加快推进征信中心和信用村建设,提高金融扶贫覆盖面;政府部门出台信用建设激励措施,建立农户小额信贷风险补偿基金和担保基金,鼓励金融机构开办红色创业贷款和农村妇女小额贷款等金融产品,创办小额贷款公司和“三农”贷款专营中心等金融市场主体,完善金融制度环境,促进金融与产业良性发展。

(四)实施“信用成长”工程,为诚信社会建设提供保障。

按照汪洋书记“进一步拓宽征信应用领域”的指示精神,郁南县在建立征信中心、信用村和金融扶贫三项机制基础上,作出实施“信用成长”工程部署,探索运用信用体系建设创新社会模式,形成了行政性、司法性、行业性的应用机制和“失信惩戒、守信奖励”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例如:该县人民法院建立了对内监督诚信司法、对内约束当事人诚信诉讼的诉讼信用体系,将征信信息充分运用于审判、执行、信访、调解等各环节,该体系的探索实践受到了省高院的高度重视和充分肯定;该县工商局对全县市场经营主体实施诚信分类管理,将企业、个体工商户诚信记录作为登记、年审、变更等工商管理重要依据;该县食品药品监管局运用县征信中心系统,对全县食品餐饮行业建立ABCD四类信用等级分级管理平台,推动食品药品行业信用建设;该县人口计生局创建“诚信计生”活动,对自觉按政策生育、选择节育措施的计生对象,给予奖励扶助、免费服务、贴息贷款等方面优先优惠待遇;该县征兵办以“诚信征兵”活动为载体,对积极选送子女应征入伍的农户在信用评级中给予加分,并提高其贷款额度和给予更多优惠政策,有效提高兵源质量;该县县委组织部创建“干部征信中心”,以党员领导干部诚信档案作为选拔任用干部的重要参考;组织行政许可部门和公

共管理部门出台了一系列对信用村、信用户的激励措施,让诚实守信者获得利益和实惠。

(五)弘扬诚信文化,为建设诚信社会营造浓厚氛围。

在2011年首个工作日,郁南县组织全县党员干部及各界群众举行“信用三农,诚信社会”万人行,全面启动“2011年郁南从诚信出发”活动,各行各业分别向社会作出诚信承诺。一是以建设“法治郁南、廉洁政府”为平台,大力推行机关效能建设、网上审批、行风热线等措施优化政府公共服务,政府及其部门在信用体系建设中起示范带头作用;二是在创建信用村、实施金融扶贫中引入诚信宣言制度,让农户自觉公开承诺:“不赌博,种果不用违禁药,养猪不用瘦肉精,按时还本付息!”,争当信用农民。三是大力兴建诚信文化长廊、诚信主题壁画,建设诚信道,在宜居村、信用村兴建诚信广场,用生动活泼,图文并茂的形式宣传诚信,全县形成了浓厚的诚信氛围。四是深入推进“信用五进”(信用进企业、进校园、进医院、进三农、进商户)活动,提升全县干部群众的整体信用意识水平,营造“诚实守信为荣、见利忘义为耻”,“有信走遍天下,无信寸步难行”的社会氛围。

三、阶段性成效与反响

郁南县的信用体系建设不仅促进了农村金融难题的实质性解决,而且超越了金融领域,推动了社会管理模式由传统“管治约束型”向“激励引导型”转变的探索实践,取得了较为明显的阶段性成效。2011年1月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同志到郁南县专题调研时认为:郁南县的农村金融综合改革取得明显成效,并批示在全省山区县推广;3月30日,广东省召开郁南县农村金融综合改革经验推广会,“郁南经验”在全省山区县推广;6月13日全省金融工作会议暨建设金融强省激励表彰大会上,郁南县获广东省政府授予“2010金融稳定奖”。

(一)提升了内生动力。2009、2010年,郁南县金融机构加大对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信贷投放力度,两年累计发放中小企业贷款23.8亿元,比试点前的2007、2008年增长85%。2011年,全县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预计比2008增长110%,不良贷款率预计比2008年下降14个百分点,经营利润预计比2008年增长230%。2011年GDP预计增长18.1 %,地方财政收入增长31.9%,税收收入增长13.68%。

(二)提升了县域竞争力。郁南县通过开展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进一步优化了金融生态、经济生态和社会生态,对内增强了凝聚力,对外增加了吸引力,促进了社会和谐和各项工作顺利开展。2009、2010两年产业园区共征地11767亩,建成了和谐征地拆迁示范点,实现了企业、农民和政府多赢的目标。2010年以来,总投资30.5亿元的佛山建材产业转移转型升级示范区生态型生产基地第一期工程,投资10亿元、占地1052亩的共建省级电池产业集群升级示范区合作项目,投资15亿元的精细化工基地相继落户郁南,基本确立了电池、建材、精细化工“三大产业”在郁南未来工业发展的主导地位。预计到“十二五”中后期,“三大产业”集群将实现年产值300亿元以上,税收收入达8亿元以上的目标。

(三)提升了“三农”自我发展能力。开展农村金融综合改革试点后,郁南县涉农贷款在今年底预计达到24亿元,比2008年增长105.3%。至2011年12月末,该县4497户贫困户当中已有3545户获得2990万元的金融扶贫支持;全县完成及在建信用村74条,占全县行政村的41.8%,共有8554户被评为优秀和较好等级信用户,均可以免抵押直接获得信用

贷款1至5万元。预计今年底全县将有九成多贫困户实现稳定脱贫,预计2011年全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比上年增长10.5%、11%。

(四)提升了政风民风。郁南县群众来信来访在2009年、2010年分别同比下降33.1%和42.5%的基础上,2011年1-12月同比下降54.7%,没有发生群体性事件;如创建信用村后,勿坦村赌博、打架斗殴、上访现象杜绝,多位村民主动归还了已拖欠农信社十多年6笔共4.7万元的贷款。2010年,犯罪率为万分之三点五,该县成为全省犯罪率最低的县之一。尊师重教在郁南蔚然成风,向2008年底成立的郁南县同兴教育促进会奖教奖学基金捐款的干部群众超过10万人次,共收到各界捐款2060万元。

(五)提升了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郁南县的党员干部在组织发动群众开展信用村创建中以身作则,充分发挥了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在群众中树立了威信,增强了党组织的凝聚力。如勿坦创建信用村后,申请入党的优秀青年相当于过去10年的总和,四、探讨与评论

实践证明,郁南县在推进信用体系建设、优化金融市场机制、发展普惠金融,能够有效破解县域经济融资难、特别是农民贷款难、贫困户贷款难问题,实现金融经济良性互动双赢发展,充分展示信用体系建设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提升社会管理和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活力的实践价值。

(一)信用体系建设成为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新载体。2011年1月,广东省委汪洋书记到郁南县勿坦村调研信用村建设时,用“一石三鸟”来评价信用村建设的成效,一是解决了农民发展生产资金不足的问题,二是使地方金融机构的经营效益得到了提升,三是使农村基层组织找到工作抓手,而且特别强调农户信用评定这些事情本来就应该是村两委的工作,现在通过信用评级机制把解决农民生产贷款难题与增强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结合起来合二为一,让基层组织找到一个有效的工作抓手。郁南县在信用体系建设过程中,坚持把信用村和信用户创建工作作为一项基础工程来抓,坚持把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与信用体系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注重发挥党支部、村委会与农民群众联系密切的独特优势,从帮助中小企业和农户解决贷款难这一切身利益问题入手,让企业和农民群众获得了信用环境改善所带来的实惠,有效增强了基层党组织在人民群众中的号召力和执行力。

(二)信用体系建设成为创新社会管理新抓手。郁南县把征信体系建设与社会管理有机地结合起来,从征信体系建设入手找到了农村社会管理的新方法,使信用体系建设与社会管理有效衔接、相互促进。比如,郁南县参与信用体系建设既有经济管理职能部门,也有社会管理职能部门;引导农民参与信用评级,将社会管理的要求具体量化后列入农户信用等级评分范围,相应设置了激励加分项和一票否决项,形成了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使崇尚社会公德、遵守社会秩序、参与社会管理内化为农民群众的自觉追求。郁南县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探索社会管理怎样从传统的管治约束型向激励引导型转变的方法,改变简单、生硬的行政约束管理手段,把政府的社会管理要求加入到激励机制中,通过利益引导的办法来让群众遵守政策法规。如利用“有信用就有钱”、“有信用就有优惠”的信用激励引导,利用金融扶贫贷款的帮扶方式,引导农民群众自觉遵守社会秩序和社会公德。通过信用体系建设这个抓手,实践转变社会管理方法应从重社会管制、轻协商向更加重视激励引导和协商协调转变,从传

统的“整治命令”思维到“寓管理于服务之中”的转变,从青睐硬性行政手段到重视运用经济、行政、道德、科技等手段综合管理的转变。

(三)信用体系建设成为优化县域金融经济生态环境的新手段。该县县域金融经济生态环境的优化,既表现在农村金融机构快速发展壮大,也表现为农村金融市场不断拓展,还表现在社会公众金融意识和诚信观念不断增强,而加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正是实现这三个方面的连接点和落脚点。郁南县作为广东欠发达的一个山区县,通过着力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在短短两年多时间,实现了金融生态环境的根本性好转,2010年全县金融机构新增贷款相当于2000~2008年期间年均新增贷款的65倍。这充分表明,加快推进农村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能够有效拓展农村金融市场,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水平,促进县域经济发展,是优化县域金融经济生态环境的有效手段。

(四)探索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新路子。2007年国家出台《关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07〕17号)后,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进一步提出了要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2011年10月19日,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制订“十二五”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建立健全覆盖全社会的征信系统,全面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郁南县以创建县征信中心、创建勿坦模式信用村、创建金融扶贫三项机制,在基层探索开展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三项机制的尝试,探索打破了行政许可部门和公共事业管理部门的信息壁垒,使分散各部门的“信息孤岛”连接起来,初步形成了覆盖全社会的征信网络系统。推进了行业信用建设,在政务、司法、商务、农村等领域探索搭建信用体系,改善信用环境。初步建立了信用信息披露机制、失信惩戒和诚信褒奖机制,社会信用联防体系基本形成。郁南县推进信用体系建设,为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提供基层探索经验。

第五篇:以基层组织建设为核心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

以基层组织建设为核心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

作者:陈利幸来源:中组部党建研究网添加时间: 2011-10-27

导语: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是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的要求。宁波市北仑区在探索推进基层社会管理体制创新中,通过综合发挥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政府公共管理和服务职能、基层社会自治能力,切实增强了基层社会管理合力与效能,提高了新形势下群众工作水平。

宁波市北仑区陆域面积615平方公里,下辖6个街道2个镇1个乡,户籍人口35万,流动人口53万。区域内拥有5个国家级开发开放功能区,是浙江省开发开放先行区、临港先进制造业基地和区域性物流中心。建区26年来,北仑区经济社会高速发展,使北仑基层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较早地遇到了社会管理的一系列问题。一是基层社会形态快速变化给社会管理带来了盲区,二是基层社会管理网络不健全影响了政府管理的效能,三是多元化利益群体的出现给基层利益整合提出了新要求,四是基层党组织作用的弱化对党在基层社会中的领导核心地位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对于这些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北仑区积极从夯实基层基础工作入手,着力构建以区域党组织为核心、公共服务中心为依托、协商议事组织为基础,“三位一体”的基层组织体系,并健全相应的体制机制,推动基层社会管理体制的创新。

强化“区域化党建”工作,构建基层社会管理核心。把基层党的建设作为工作重点,大力推进城乡统筹的区域化党建工作。通过组建区域性党组织、采取“1+N”等模式优化基层党组

织设置,实现区域党组织和党建工作的全覆盖;加大党建资源的整合力度,同步建设区域党员服务中心,整合阵地、党务工作人才等各类党建工作资源。灵活采用党建联席会议、“实体党委+兼职委员”、“联合党委”等形式,对机关事业单位、大型企业以及行政村等党组织的党建工作进行区域统筹;发挥区域党组织龙头作用,推动区域党建带动区域群团组织建设,实现党群工作的“区域一体化”。发挥党建对社会组织发展的引领作用,加强党组织对社会组织的培育和支持,组织发动党员创办和领办社会团体,进一步增强党组织在社会管理中的领导核心地位。区域化党建工作的推进,使基层党组织的建设得到了切实加强,基层党群组织资源得到有效整合,基层党组织已日益发展壮大为社会管理的“排头兵”。

强化“公共服务中心”建设,构建基层社会管理网络。适应公共服务城乡统筹和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要求,大力推进区域公共服务中心建设。将区域公共服务中心作为基层社会管理主体,全面整合政府下延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同时承接原由村(居)委会代为履行的政府管理和服务职能,为区域内各类群体提供一站式服务,形成城乡均等的公共服务网络。整合基层管理服务资源,采取政府出资购买或低偿(无偿)代办等形式,整合邮政、金融、公用事业等社会服务资源,建立区域志愿者工作服务站,吸纳各类社会团体、企业共同参与公共服务,形成以公共服务中心为管理主平台、各类社会团体积极参与的社会管理服务网络。提升服务中心管理服务效能,推进区、镇、社区三级审批服务网络建设,构建基层“十五分钟公共服务圈”。建立分片联系的网格化管理制度,制定标准化服务程序,优化服务流程,提高政府社会管理的能力和水平。

强化“和谐共建理事会”建设,构建基层社会自治平台。适应社会利益多元化的要求,搭建区域性的自治平台,吸引各方力量有序参与社会治理。着力提高社会组织化程度,加强村

(居)委会等群众自治组织建设,通过剥离村(居)委会的公共服务职能和经济职能,进一步强化村(居)委会的自治功能。加大社会组织培育力度,重点培育区域内公益性社会组织承接公共服务、志愿者协会提供志愿服务、民间调解组织完善人民调解工作体系、融合性组织促进新老居民融合,切实增强社会自我管理水平。组建区域性自治组织,由区域党组织发起,在城乡社区组建和谐共建理事会等区域协商议事组织,吸引区域内村(居)委会、群团组织、经济组织、社会组织以及社会贤达人士代表自愿参与,自觉结合,推进城乡基层各类群体协商、协调和议事,满足各类组织和群体参与社会管理、表达利益诉求、协商沟通的需求。促进区域和谐共建,借鉴基层自治组织中一些行之有效的工作制度和民主机制,以民主协商为基础,制定和谐共建理事会的章程,逐步培育各类社会群体的民主协商意识,通过协商协调解决矛盾问题。

强化体制机制建设,推进三类组织一体化运作。积极推进区域化党组织、公共服务中心、和谐共建理事会三类组织的融合统筹。在班子配备上,实行三类组织人员的交叉兼职,并由区域党组织负责人兼任公共服务中心主任、和谐共建理事会理事长或秘书长。在职责分工上,明确区域党组织在各项工作中的牵头抓总作用,建立重大事项区域党组织首议等制度。在工作力量上,贯通基层专职工作人员的管理使用,形成评优、评模范、进乡镇(街道)班子的基层干部培养激励链。在议事机制上,建立区域协商议事会议制度,明确区域公共利益或矛盾问题,由党组织牵头,通过协商议事会议这一“圆桌会议”机制进行讨论协商。在问题解决机制上,在街道(乡镇)层面建立基层工作分析会制度,对通过协商机制无法解决的问题,由街道(乡镇)党委、政府领导牵头解决,特别重大的问题及时上报区委、区政府或通过“两代表一委员”提案议案等途径进入公共决策领域。在保障机制上,分别在区、镇两级建立了基层组织建设领导小组,统筹对各类基层组织的领导;制定了相关

配套文件,分别就片区认定、议事规则、人员管理、资金管理等作出了明确规定,建立了每年3500万元的基层组织建设专项资金,从领导力量、制度规范、财政支持等各方面为新体制的运行提供保障。

经过近5年的实践,北仑区“三位一体”的基层社会管理新体制越来越被基层群众所接受,群众在促进区域融合中走向和谐,在参与社会管理中提高素质,在享受优质服务中感受幸福。

一是党的自身建设得到加强,领导核心地位进一步确立。区域化党建工作的开展,破解了零散党员和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等难题,增强了基层党组织网络与社会结构的契合程度,实现了党建工作在社会基层的全覆盖,党的工作延伸到社会的各个层面,党组织对基层社会的影响力、动员力、凝聚力得到了切实的提升。二是城乡均等的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党组织服务社会的能力得到大幅提升。“三位一体”新体制推动了政府管理服务职能下延以及政府、社会等各类服务资源在基层的统筹,200余家社会团体也被纳入到了公共服务平台,区、镇、社区三级公共管理和服务网络已初步形成。三是基层民主得到有序推进,党组织引领社会的能力逐步提高。党组织领导,行政组织、经济社会组织以及各类群体共同参与社会管理,共建、共享、共治的局面正在形成。今年以来,社区各类矛盾纠纷发生率同比下降34%,矛盾纠纷调解成功率达到95%,在全区开发建设中未发生一起跨区域的群体性事件,实现了基层社会的和谐发展。

下载以“乡村乐龄学堂”建设为抓手+推进乡村社会有效治理word格式文档
下载以“乡村乐龄学堂”建设为抓手+推进乡村社会有效治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