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实施“乡村振兴”为抓手推进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战略和全局高度作出的重大决策。我市坚持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第一场硬仗,突出“田园美、村庄美、生活美”的目标,坚持规划引领,突出重点,试点示范,加快推进“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宜居宜业宜游大美乡村建设。
一、提高认识,坚持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作为实施乡村
振兴战略的第一场硬仗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并多次强调进一步推广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作为当前推进乡村建设的主要抓手,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第一场硬仗,也是促进乡村全面振兴的一项综合性战略举措,对于加快改变乡村发展面貌、实现生态宜居,对于推动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实现产业兴旺,对于弘扬乡村优良传统习俗和淳朴民风、实现乡风文明,对于促进乡村社会和谐稳定、实现治理有效,对于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实现生活富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2018年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行动计划》《关于聚焦乡村发展难题精准落实“五个振兴”的意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实施方案》等文件,要求加快补齐农村人居环境突出短板,打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第一仗,加快建设山清水秀之地。目前已建成美丽宜居村庄600个,行政村生活垃圾有效治理比例达90以上,农村污水处理率达60,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72.59,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73,获评全国首批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示范村8个,整治三年行动实现良好开局。
二、围绕“五大任务”,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环境美,百业兴,只有加快补齐农村人居环境短板,乡村振兴才有坚实的基础。
一是着力提升村容村貌整治。大力实施村庄通畅、净化、绿化、美化、亮化、文化“六项工程”,新增村民小组通畅公路1.6万公里,入户道路8923公里;安装照明设施15万盏,创建绿色示范村庄500个;
危房改造4.91万户、竣工4.34万户;
建设村级文化活动场所7642个,体育活动场所728个。二是全面推进生活垃圾治理。推行“农户分类、村社收集、乡镇转运、区域处理”模式。已建成乡镇垃圾中转站638座,配置垃圾车3000余台、垃圾箱4.5万余个、垃圾桶44.4万余个;
配备乡镇环卫治理专(兼)职人员5000余名,村保洁员4.2万余名。三是梯次推进生活污水治理。坚持先易后难、重点突破、循序渐进的思路,分类有序治理农村生活污水。制定了《农村生活污水集中处理设施水污染物排放标准》,建成农村污水集中处理设施2417座,乡镇污水管网改造2360公里,700余万村民受益。四是持续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因地制宜推广适合当地特点、村民接受的厕所改造模式,建成乡村旅游厕所1298座、农村公厕1131座,农户改厕39.78万户。五是加强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以养殖废弃物、农作物秸秆和农膜回收利用为重点,加强资源化利用。已启动7个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8个区县有机肥替代化肥示范;
规模养殖场治污设施配套率已达81,秸秆综合利用率83。
三、做到“五个坚持”,增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效安居才能乐业,乐业才能兴邦。
我市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为着力点、切入点,紧扣乡村振兴战略,坚持走生态美、环境优、百姓富的绿色发展之路。一是坚持规划先行,统筹绘制美好蓝图。注重村民全程参与,推进多规合一;注重凸显乡土味道,坚守生态本底;
注重以规划化人、用环境造人,推动建筑师、规划师、工程师“三师”下乡,用规划宣传引导老百姓。二是坚持完善机制,强化治理保障体系。建立健全宣传机制,坚持典型引路,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由“要我建、要我改”向“我要建、我要改”转变。探索专业化市场化的建管机制,确保各类设施建得起、用得上、管得好并长期稳定运行。将村庄保洁制度写入村规民约,着力建设长效机制。三是坚持以点带面,突出抓好试点示范。按照“抓点、连线、成片、促面”推进思路,以人口聚居区、流动人口密集区的“五沿”区域先行先试为切入点,引领全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实施“十百千万”工程,探索形成“五改(改屋顶、改门窗、改墙面、改厕所、改庭院)、五清(清垃圾、清柴草、清粪便、清沟渠、清屋顶)、五治(治理垃圾乱丢、柴草乱堆、粪污乱流、污水乱排、乱搭乱建)”典型示范模式。四是坚持产业支撑,不断夯实整治基础。“仓禀实而知礼节”,钱袋鼓才更愿意改善环境。我市大力发展山地特色高效农业,重点发展柑橘、榨菜、中药材等十大支柱产业。同时坚持农旅融合,紧贴农村抓旅游、围绕旅游做产业、做好旅游助宜居。五是坚持脱贫攻坚,以“治环境”促“摘贫帽”。以人居环境整治提高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以治理贫困村“脏乱差”提振贫困群众“精气神”。以“治污、靓房、美环境”为抓手,推进贫困村巴渝民宿、危房改造、庭院整治和垃圾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