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太阳能学习总结及体会
学习总结及体会
随着矿物能源匮乏和环境污染日益严重,人类越来越重视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太阳能作为一种可再生的新能源,具有清洁、环保、持续、长久的优势,成为人们应对能源短缺、气候变化与节能减排的重要选择之一,越来越受到世人的强烈关注。当人类开始利用土地,进行农耕畜牧,繁衍生息时,就开始得益于太阳能的利用。太阳能利用的现代科学技术研究始于1845年,到目前为止,人们还在不断的探索太阳能利用技术,使其能更好的融入生产和生活中。
太阳能利用包括光伏发电、光热发电、太阳能光化学制氢转换以及太阳热水器、太阳房等利用方式,其中太阳热水器已经实现大规模商业化。
一、太阳能利用的方式
太阳能的转换和利用方式目前有:光一热转换,光—电转换,光—化学转换三种。
光一热转换是太阳能热利用的基本方式。它是利用太阳能将水加热储于水箱中,以便利用的方式,这种热能可以广泛应用于采暖制冷干燥温室烹饪以及工农业生产等各个领域。光热产品则是直接把太阳能转化为热能如太阳热水器等。
我们知道,太阳主要以电磁辐射的形式给地球带来光与热。太阳辐射波长主要分布在0.25 一2.5m 范围内。从光热效应来讲, 太阳光谱中的红外波段直接产生热效应, 而绝大部份光能不能直接产生热量。我们感觉在强烈的阳光下的温暖和炎热, 主要是我们的衣服和皮肤吸收太阳光线, 从而产生光热转换的缘故。从物理角度来讲, 黑色意味着光线的几乎全部的吸收, 被吸收的光能即转化为热能。因此为了最大限度地实现太阳能的光热转换, 似乎用黑色的涂层材料就可满足了, 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这主要是材料本身还有一个热辐射问题。从量子物理的理论可知,黑体辐射的波长范围大约在2—100m 之间, 黑体辐射的强度分布只与温度和波长有关, 辐射强度的峰值对应的波长在10m 附近。
由此可见, 太阳光谱的波长分布范围基本上与热辐射不重叠。因此要实现最佳的太阳能热转换, 所采用的材料必须满足以下两个条件:①在太阳光谱内吸收光线程度高, 即有尽量高的吸收率;②在热辐射波长范围内有尽可能低的辐射损失,即有尽可能低的发射率。一般来说,对同一波长而言, 材料的吸收率和发射率有同样的数值, 即吸收率高则相应的发射率也高。但吸收率与反射率及透射率t 满足如下关系: ++t=1。对于不透明材料由于t= O,则+=1。而对于黑色物体来说,=O,则=1。根据以上讨论,可知最有效的太阳能光热转换材料是在太阳光谱范围内, 即< 2.5m,有1(即0);而在> 2m , 即热辐射波长范围内,有0(即1或0)。一般将具备这一特性的涂层材料称为选择性吸收材料。如不完全满足以上条件, 如在热辐射波长范围内有较大的值, 则尽管在太阳光谱1, 仍有很大的热辐射损失。这类材料通常称为非选择性涂层材料。所有选择性吸收涂层的构造基本上分为两个部份: 红外反射底层(铜、铝等高红外反射比金属)和太阳光谱吸收层(金属化合物或金属复合材料)。吸收涂层在太阳光波峰值波长(0.5m)附近产生强烈的吸收, 在红外波段则自由透过, 并借助于底层的高红外反射特性构成选择性涂层。实际上利用的选择性涂层材料, 多是将超细金属颗粒分散在金属氧化物的基体上形成黑色吸收涂层。这通常采用电化学, 真空蒸发和磁控溅射等工艺来实现。
在太阳能热水器上得到广泛应用的太阳能吸热涂层主要有: 磁控溅射涂层, 选择性阳极氧化涂层等。从使用和经济角度考虑, 对光热转换材料的基本要求, 除了吸热性能外, 还要求使用寿命要长, 生长成本要低等。我国从80 年代开始加快了在太阳能吸热材料方面的研究, 像清华大学, 北京太阳能研究所等单位先后研制出一系列优良的选择性涂层材料。所研制的黑钻选择性吸收涂层具有良好的光谱选择性, 适合应用在工作温度较高的真空集热管上。研制成功的用于全玻璃真空管上铝—氮/ 铝太阳光谱选择性吸收涂层也具有很好的性能参数。近来国内外在制备工艺上主要利用电化学和磁控溅射方法, 所研制的选择性吸收涂层材料向多层化, 梯度化发展。如倍受重视的氮化铝选择性吸收涂层是新一代的吸热涂层的代表。从目前已达到的水平来看, 光热转换材料的性能还可进一步提高, 这不仅需要人们不断探索新的材料体系和制备工艺,还可在涂层的玻璃盖板表面上做文章。如德国某研究所,利用全息照相技术,在平板盖板表面上进行纳米结构处理, 以增加太阳光透射率,减少太阳能的反射损失,从而使太阳能的热利用效率得到了进一步提高。太阳能光伏发电可直接将太阳光能转换成电能,是一种不需燃料、无污染获取电能的高新技术,具有许多优点,如:安全可靠、无噪声,能量随处可得,不受地域限制,无机械转动部件,故障率低,维护简便,可以无人值守,建站周期短,规模大小随意,无需架设输电线路,可以方便地与建筑物相结合等。因此,在太阳能的有效利用中,光伏发电是近些年来太阳能众多利用方式中发展最快、最具活力的研究领域。
光伏发电是利用半导体材料光伏效应直接将太阳能转换为电能的一种发电形式。早在1839年,法国科学家贝克勒尔就发现光照能使半导体材料的不同部位之间产生电位差。这种现象后来被称为“光生伏打效应(Photovoltaic Effect)”,简称“光伏效应”。然而,第一个实用单晶硅光伏电池(Solar Cell)直到1954 年才在美国贝尔实验室研制成功,从此诞生了太阳能转换为电能的实用光伏发电技术。
太阳能光伏转换主要是以半导体材料为基础, 利用光照产生电子—空穴对, 在附结上可以产生光电流和光电压的现象(光伏效应), 从而实现太阳能光电转换的目的。通常所用的半导体材料为硅、锗和Ⅲ—Ⅴ化合物等。一般对太阳能电池材料有如下一些要求: 要充分利用太阳能辐射, 即半导体材料的禁带不能太宽, 否则太阳能辐射利用率太低;;有较高的光电转换效率;材料本身对环境不造成污染;材料便于工业化生产且材料性能稳定。能达到这几条要求的主要有锗、硅、砷化稼、硫化铜、锑化锡等。特别像锗、硅、砷化稼等的禁带宽度相当于近红外线的光子, 对这样的半导体, 太阳光谱的大部分, 包括各种可见光都可以用来产生电子一空穴对。但考虑到只有禁带宽度在0.5一1.5电子伏特的半导体才有较高的光电转换效率, 因此硅、砷化稼等是理想的电池材料。而锑化锡由于锡是有毒元素, 其应用受到一定限制。再从原料资源、生产工艺和性能稳定性等方面综合考虑, 硅是最合适最理想的太阳能电池材料,这也是为什么太阳能电池主要以硅材料为主的原因。
太阳能电池按材料可分为品体硅太阳电池、硅基薄膜太阳电池、化合物半导体薄膜太阳电池和光电化学太阳电池等几大类。开发太阳能电池的两个关键问题就是: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
1、体硅太阳电池晶体硅太阳电池是PV(Photovoltaic)市场上的主导产品,优点是技术、工艺最成熟,电池转换效率高,性能稳定,是过去20多年太阳电池研究、开发和生产主体材料。缺点是生产成本高。
2、硅基薄膜太阳电池多晶硅(ploy-Si)薄膜和非晶硅(a-Si)薄膜太阳电池可以大幅度降低太阳电池价格。多晶硅薄膜电池优点是可在廉价的衬底材料上制备,其成本远低于晶体硅电池,效率相对较高,不久将会在PV市场上占据主导地位。晶硅是硅和氢(约10%)的一种合金,具有以下优点:它对阳光的吸收系数高,活性层只有1m厚,材料的需求量大大减少,沉积温度低,可直接沉积在玻璃、不锈钢和塑料膜等廉价的衬底材料上,生产成本低,单片电池面积大,便于工业化大规模生产。点是由于非晶硅材料光学禁带宽度为1.7eV,对太阳辐射光谱的长波区域不敏感,限制了非晶硅电池的效率,且其效率会随着光照时间的延续而衰减(即光致衰退),使电池性能不稳定。
3、合物半导体薄膜太阳电池主要有铜锢硒(CIS)和铜锢稼硒(CIGS)、CdTe,GaAs等,它们都是直接带隙材料,带隙宽度Eg在1-1.6eV之间,具有很好大范围太阳光谱响应特性。所需材料只要几个微米厚就能吸收阳光的绝大部分,是制作薄膜太阳电池的优选活性材 料。GaAs带隙宽度1.45eV,是非常理想直接迁移型半导体PV材料,在GaAs单晶衬底上生长单结电池效率超过25%,但价格也高,用于空间。
4、染料敏化TIO2 纳米薄膜太阳电池以纳米多孔TiO2为半导体电极,以Ru络合物作敏化染料,并选用I2/I3一氧化还原电解质,发展了一种新型的染料敏化TiO2纳米薄膜太阳电池(简称DSC)。DSC具有理论转换效率高,透明性高,廉价成本和简单工艺等优点,实验室光电效率稳定在10%以上。缺点是使用液体电解质,带来使用不便以及对环境影响。
在硅系太阳能电池中, 单晶硅大阳能电池转换效率最高,技术最成熟。UNSW大学在2000年以前就已经实现25%的单晶硅材料的转换效率。多晶硅太阳电池的出现主要是为了降低成本, 其优点是能直接制备出适于规模化生产的大尺寸方型硅锭,制造过程简单、省电、节约硅材料, 对材质要求也较低。弗劳恩霍夫研究所的太阳能系统在2005年前发表的最高的多晶硅转换效率为20.4%。在实规模化应用中,多为单晶硅产品,其效率在13%~16%左右。
太阳能取之不尽,但分布不均匀,随时间和空间变化差异较大,而且储存和传输难以实现。因此,将其转化为其他更方便利用的能源,已经成为当前研究太阳能利用的热点。氢能被认为是清洁的二次能源,并被视为未来最有希望替代传统的化石能源的新能源之一,且没有上述直接应用太阳能所存在的缺点。因此,太阳能制氢技术可以说具有很好的市场前景。
太阳能制氢主要有以下多种方法。
(1)太阳能电解水制氢 太阳能电解水制氢是一种目前较为成熟的制氢方法,转化效率可以达到70% ~75%。但是,电解水过程中耗电量较大,成本也就较高。
(2)太阳能光化学制氢 通过在水中添加某种光敏物质作催化剂,用它帮助水吸收阳光中的长波光能,从而达到连续高效利用太阳能制氢的目的。该技术已较为成熟,但效率仅为4%~5%。
(3)太阳能光电化学池分解水制氢 光电化学池是利用半导体材料作为光阳极,受光激发产生电子,铂合金作为阴极,光阳极和阴极组成光电化学池。这个过程只能吸收太阳光中的紫外光,所以制氢效率很低,仅为0.4%,而且还存在光电极电化学腐蚀的问题。
(4)生物制氢 许多藻类能利用太阳光和水作原料,在厌氧条件下,利用氢作为电子供体用于释放氢气。但是目前由于对藻类放氢机理还不够了解,太阳能转化效率较低。
(5)太阳能热解水制氢 这种方法是将水或水蒸气加热到2500℃以上,使水分解成为氢气和氧气,其制氢效率较高。但是由于氢氧两种气体一起产生,要想将这两者彻底分离十分困难,而且存在爆炸的危险。此外还需要使用高倍聚光器才能获得反应所需要的高温,而这类聚光器的价格较高,所以制氢的成本自然也就高。
(6)太阳能热化学反应循环制氢 热化学循环制氢方法,即在水中加入一种或几种中间物,然后加热到较低温度,经历不同的反应阶段,最终将水分解成氢和氧,而中间物不消耗,可循环使用。
二、太阳能利用
用太阳能加热低于100 ℃低温热水的太阳热水系统,是当前太阳能热利用中技术最成熟、最具竞争力、产业化发展最快的领域,我国太阳热水器的使用量和年产量均居世界第一。我国由于太阳热水器的使用,一年即可节约原煤832 万t,减排二氧化碳374万t ,减排二氧化硫17万t,减排粉尘12万t,如果按每年15%左右的增长速度计,到2010年我国太阳热水器的年销售量将达到2000万㎡ 保有量将从目前的5200 万㎡上升到约1.4亿㎡ 可节约420560亿kW高峰电力。
太阳能房在我国东北和西北地区应用较早,目前已达1050万㎡ 每年节约25 万tce。太阳能低温地板采暖所需温度为30℃—40℃,适用于6层以下的板楼住宅、办公楼、学校和别墅。对于广大郊区农村冬季采暖,夏季降温非常实用,在农村推广其经济效益会更加理想。
太阳能干燥技术成熟,干燥温度在0℃—65℃ 之间,用于干燥中草药,农副产品,水产品及工业品时与自然干燥相比,缩短时间2.5 —6倍,提高了干燥质量和营养成份,干燥1t红枣和农副产品可省煤lt。
太阳灶可节省常规能源、减少环境污染、提高和改善农、牧民的生活水平。我国大部份地区太阳灶年利用天数为150—200天左右,年节约柴草约1000kg/台,l—2年即可回收成本。
二、太阳能贮热
太阳能虽然取之不竭,用之不尽,但是地面上接受到的太阳能,受气候、昼夜、季节的影响,具有间断性和不稳定性,所以,太阳能如何贮存十分必要,尤其对于大规模利用太阳能更为必要。目前,太阳能贮热有以下:
1、显热贮存。利用材料的显热贮能是最简单的贮能方法。在实际应用中,水、沙、石子、土壤等都可作为贮能材料,其中水的比热容最大,应用较多。七八十年代曾有利用水和土壤进行跨季节贮存太阳能的报道。但材料显热较小,贮能量受到一定限制。
2、潜热贮存。利用材料在相变时放出和吸入的潜热贮能,其贮能量大,且在温度不变情况下放热。在太阳能低温贮存中常用含结晶水的盐类贮能,如10水硫酸钠/水氯化钙、12水磷酸氢钠等。但在使用中要解决过冷和分层问题,以保证工作温度和使用寿命。太阳能中温贮存温度一般在100℃以上、500℃以下,通常在300℃左右。适宜于中温贮存的材料有:高压热水、有机流体、共晶盐等。太阳能高温贮存温度一般在500℃以上,目前正在试验的材料有:金属钠、熔融盐等。1000℃以上极高温贮存,可以采用氧化铝和氧化锗耐火球。
3、化学贮热。利用化学反应贮热,贮热量大,体积小,重量轻,化学反应产物可分离贮存,需要时才发生放热反应,贮存时间长。真正能用于贮热的化学反应必须满足以下条件:反应可逆性好,无副反应;反应迅速;反应生成物易分离且能稳定贮存;反应物和生成物无毒、无腐蚀、无可燃性;反应热大,反应物价格低等,目前已筛选出一些化学吸热反应能基本满足上述条件,如Ca(OH)2的热分解反应,利用上述吸热反应贮存热能,用热时则通过放热反应释放热能。但是,Ca(OH)2在大气压脱水反应温度高于500℃,利用太阳能在这一温度下实现脱水十分困难,加入催化剂可降低反应温度,但仍相当高。所以,对化学反应贮存热能尚需进行深入研究,一时难以实用。其它可用于贮热的化学反应还有金属氢化物的热分解反应、硫酸氢铵循环反应等。
4、塑晶贮热。1984年,美国在市场上推出一种塑晶家庭取暖材料。塑晶学名为新戊二醇(NPG),它和液晶相似,有晶体的三维周期性,但力学性质象塑料。它能在恒定温度下贮热和放热,但不是依靠固一液相变贮热,而是通过塑晶分子构型发生固-固相变贮热。塑晶在恒温44℃时,白天吸收太阳能而贮存热能,晚上则放出白天贮存的热能。美国对NPG的贮热性能和应用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将塑晶熔化到玻璃和有机纤维墙板中可用于贮热,将调整配比后的塑晶加入玻璃和纤维制成的墙板中,能制冷降温。我国对塑晶也开展了一些实验研究,但尚未实际应用。
5、太阳池贮热。太阳池是一种具有一定盐浓度梯度的盐水池,可用于采集和贮存太阳能。由于它简单、造价低和宜于大规模使用,引起人们的重视。60年代以后,许多国家对太阳池开展了研究,以色列还建成三座太阳池发电站。70年代以后,我国对太阳池也开展了研究,初步得到一些应用。
我国大部分地区位于北纬45。以南,具有丰富的太阳能资源,据估算,我国年太阳辐射能量为3340—8400MJ/m2,全国陆地表面积接受的太阳能辐射总能量相当于17000亿tce。故开发太阳能利用是实现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有效措施之一。据有关部门对2050年各种一次能源,在世界能源构成中所占的比例预测结果显示,其构成为:石油0,天然气13%,煤20%,核能10%,水电5%,太阳能(含风能、生物质能)50%,其它2%,以太阳能为代表的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将在可持续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所以,积极地发展太阳能利用技术是首要任务。
第二篇:太阳能总结(不全)
太阳能电池材料与制备技术期中考试
一.基本概念(每题5分,合计35分)
1.有效分凝系数——固相中杂质浓度Cs与在熔体内部的杂质浓度CL0的比值。
2.投杂法——向已熔化的材料中加入杂质(易挥发的材料),单晶硅中掺入杂质的方法之一。
3.缩颈——单晶硅生长过程中,快速提升籽晶,缩小结晶直径的步骤,利于生长出无位错的单晶硅。
4.凝固界面——熔区前的固液界面。已区熔部分和熔区的界面。
5.强迫对流——为了加快热量和溶质的疏运,改善均匀性,籽晶和坩埚要相对转动,认为造成熔体的流动。
6.区熔提纯——把材料的一小部分熔化形成狭窄的熔区,并使熔区从锭棒的一端缓慢地移到另一端,进而达到中部材料浓度分布均匀。
7.平衡分凝系数 ——在一定温度的平衡状态下,杂质在固液两相中浓度的比值。
8.小平面效应——杂质在小平面区域分布异常的现象。小平面区是固-液界面偏离等温面的平坦区域。在小平面区杂质浓度与非小平面区有很大差异,具有明显的反常分凝现象。
9.放肩——单晶硅生长过程中,放慢籽晶提升速度和降低温度,将结晶直径放大到所需尺寸,形成一个近180度的夹角的步骤。
10.杂质倒流—— 锭料融化时带入新的杂质,并从熔化界面向凝固界面运动,使整个熔区杂质浓度增加的现象。
11.自然对流——在重力场中,以流体密度的差异产生的浮力为驱动力,浮力克服了粘滞力而形成的溶质的流动。受容器形状、重力场方向及热源的位置等因素影响。12.熔化界面——熔区后的固液界面。即锭料中熔区和未区熔部分的界面。二.简答题(每题10分,合计40分)1.小平面效应以及如何调平固液界面?
2.写出三氯氢硅合成工艺中可能的副反应方程式,为什么在三氯氢硅合成工艺流程中需要通入适当的氢气。
3.画出示意图简述直拉单晶硅法中的热传递形式。
4.分别写出正常凝固过程、一次区熔过程锭条中杂质浓度Cs公式,并说明各个物理量的含义。(1)正常凝固
(2)一次区熔过程
答:正常凝固过程:CS=KC0(1-g);S0表示全锭熔化时的总质量;C0=S0/1,表示起始浓度;K表示杂质的分凝系数,常数。
一次区熔:材料的一部分熔化形成狭窄的熔区,并使熔区从锭棒的一段缓慢地移动到另一端,进而达到中部材料的浓度分布。CS= C0[1-(1-K)e-Kx/L] 原始杂质浓度均匀C0;长度L;K表示杂质的分凝系数常数。
K-1 5.画出平衡分凝系数K0>1时,在固液界面附近杂质的分布状态。
6.根据熔体中生长的热量输运模型,解释影响晶体生长速度和生长界面尺寸的因素。
7.说明为什么实际区熔时,最初几次要选择大熔区后几次用小熔区的工艺条件。
公式
三.论述题(每题15分,合计30分)
1.介绍悬浮区熔法的工艺,并说明针眼工艺及其技术特点是什么?
6.推导并说明熔体中生长的热力学条件。
1.根据非均匀成核的液滴模型,推导临界晶核条件,说明为什么非均匀成核比均匀成核容易。
2.论述在直拉法中杂质的掺入方法以及单晶中杂质均匀分布的控制方法。
第二章剩余部分
1.分凝现象——将含有杂质的晶态物质熔化后再结晶时,杂质再结晶的固体浓度Cs和未结晶的液体中浓度CL不同的现象。
2.硅铁——石英砂与焦炭在电弧炉中还原得到的工业级硅(金属硅或冶金硅),因为杂质中含量最多的是铁,所以又称为硅铁。
3.临界晶核——晶胚到晶核的临界状态,长大与消失的几率刚好相等。
4.热交换定向凝固——将金属硅熔化,再通过挥发性气体或炉渣进行精炼提纯,最后定向凝固完成金属硅的提纯。5.高纯多晶硅制备单晶硅片的流程
高纯多晶硅原料—装料和熔化-种晶-缩颈-放肩-等颈-收尾-单晶硅-切断、滚圆等-单晶硅片
1.比较三氯氢硅氢还原法和硅烷法制备高纯硅的优缺点。
2.详细介绍金属硅提纯的方法。
3.说明三氯氢硅氢还原法制备高纯硅的具体步骤。
1.三氯氢硅的制备:工业级硅经过酸洗、粉碎(60~100目),符合粒度的送入干燥炉,经热氮气流干燥后,送入沸腾炉,同时从炉底部通入适量的干燥HCL,进行三氯氢硅的合成。2.三氯氢硅的提纯:粗馏和精馏两道工艺。
3.三氯氢硅的还原:在加热流化床上放置高纯度多晶硅粉末,将精馏所得的纯SiHCl3与高纯度H2按一定比例投入反应炉,发生还原反应,使生成的多晶硅沉积在粉末上,制得高纯多晶硅。
4.太阳能电池用单晶硅加工工艺包括哪些过程?如何控制高质量的硅片?
5.论述直拉法工艺的定义、工艺流程、需控制的参数、特点。
控制的参数、特点:坩埚的位置、转速、上升速度、以及籽晶的转速和上升速度,热场的设计和调整。
6.在直拉单晶硅工艺中装料要注意什么?
7.写出多晶硅和单晶硅表面制造类似绒面结构的化学方程式。
8.说明正常凝固后锭条杂质分布的三种情况。
B.K<1,晶体头部杂质浓度小于尾部。C.K>1,晶体头部杂质浓度大于尾部。
9.简述直拉法生长单晶的电阻率的控制方法。
10.论述拉制无位错单晶工艺。
将籽晶快速提升,结晶直径缩小到4到6mm,可达3mm,长度是此时直径的6到10倍。
11.论述直拉工艺中降低氧含量的措施。
12.推导BPS公式,并讨论影响分凝系数的因素。
第四章
1.浇铸法的基本原理和优缺。
2.热交换法的基本原理和优缺点。
(优)
无二次污染。
(缺)3.布里曼法的基本原理和优缺点。
4.论述铸造法制备高质量多晶硅需要考虑的因素。
(1)尽量均匀的固液界面温度。(2)尽量小的热应力。(2)尽量大的晶粒(4)尽量少的来自坩埚的污染。
第六章
1.简述边缘限制薄膜带硅生长技术及其工艺和材料特点。
EFG带硅晶体材料是多晶,晶粒尺寸大小约100um,晶粒生长方向趋向<110>,表面平整度差,带硅内位错密度高,且分布不均匀。
由于石墨模具的损耗,带硅内会有碳杂质或者SiC沉淀存在,并且带硅的宽度和厚度随着晶体的生长都有所增加。
EFG带硅晶体材料的性能低于单晶硅材料或铸造多晶硅材料。
2.简述线牵引带硅生长技术及其不足。
优点:可以周期性地生产出硅薄片。具有良好的耐用性、稳定性,且生产的硅晶片可实现更高的转化效率。加工硅锭时无需使用消耗大量能源的铸造和机械加工方法。
3.简述枝网带硅技术及其特点。
4.简述工艺粉末带硅生长技术(SSP)及其优缺点。
5.简述衬底上的带硅生长技术。
6.横向拉晶法的工艺原理、画出工艺图并说明其技术特点。
第三篇:培训学习总结体会
学员参加培训学习总结体会
学员:陈海燕单位:永嘉县桥头镇星河幼儿园 2010年12月13日——2011年1月5日,我有幸参加了温州市农村幼儿园园长培训班,在为期20多天的学习培训中,使我受益匪浅,心灵得到了净化,办园理念得到了提升,素质也同样得到了提高。下面是我通过这次培训学习获得的体会:
在培训学习和跟岗实践及参观的过程中,让我领悟到了如何做好一名园长,这次的培训,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精彩纷呈。第一天的培训开始了,12月13日上午,我们全体学员报到,由胡丽丽老师宣布班级纪律、班委的建立及考核方案,下午是开班典礼以及由市教育局陈苗老师主持的幼儿教学活动的欣赏及评析,接下来的几天都是由各幼儿园的园长和老师、市教育局的领导、温大教授和教师教育院的老师做的有关幼儿园的发展形势问题、政策法规解读、幼儿园园本文化建设、教师管理、教育品牌创建、幼儿园后勤、安全与卫生保健工作管理、教科研组织与管理、论文撰写要求与规范等等专题讲座。这使我心灵震撼,先进的教育理念、值得我们这些园长们学习。同时我还被分到温州市广电总台幼儿园进行跟岗实践,在为期5天的实践中,我看到了梁萍园长的做事风格,特别是梁萍园长自身专业素养,以及作为一个管理园长的睿智,还有她的人格魅力及学习精神,都让我们敬佩不已。让我真正领悟到作为一个新时期的园长具有的新理念、新思想。
我是1995年走进幼儿教育这支队伍的,经历了从一位普通教师→副园长→园长,不断发展、成长的过程,是幼儿园给了我成长的土壤与空间,更给了我工作锻炼与专业发展的机会。在教师岗位上算一个老兵的我,却在管理上存在很多的问题,我感到压力很重,要学习的东西也很多。然而,通过这次培训使我打开了心门,有了新的工作目标和动力,让我对以后的工作充满了更大的信心。这些专家就是我的引领者,导航灯,我会跟着她们的步伐,坚定的去走我的路。我非常珍惜这次千载难逢学习锻炼的机会,因此,在学习中我把持一种积极向上良好的学习状态,坚持按时出勤,从不迟到早退,培训中坚持记笔记,集中学习交流、反馈、分享经验和信息。全身心的投入极大的学习热情,不断的努力、不断的尝试、不断的收获。在一次次的感悟中,使我更进一步了解和掌握了幼儿园管理的理念,并反思了在以往工作中存在的不足,通过交流与学习,扩展了学习的视野,更新了教育观念。
这次培训,注重参训人员的原有基础,了解我们现有管理中的困惑,精心选择符合我们园长的胃口,能满足我们急需要的既新颖又实用的培训内容。在一个个鲜活的实例和丰富的知识内涵及精湛阐述下,这给了我们强烈的感染与深深的理论引领。特别是几位园长和专家的讲座,她们在各方面的阐述简要精辟,让我深深感受到作为领导者要尊重每一位教师,注重为教师创设自主、宽松的学习环境,要善于营造情感氛围,对教师所提的问题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多让老师说说自己的理由。要培养老师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她们的实践能力以及自我学习的能力。同时为我们的教学实践提出了纲领性的指导,为我们的教育科学理论注入了源头活水,她们又结合幼儿园的实际工作让我们了解如何在幼儿园进行教育教学
工作。自觉的将新的教育理念和目标内化为自己的教育理念与价值追求。
通过聆听专家的报告,感到他们学识渊博,而且很爱学习,为此使我认识到必须始终的把学习放在第一位,只有扎实、认真的学习,才能扩展知识领域,更新知识结构,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提高自己的整体素养。
作为幼儿园的园长,不但要做好园长的本职工作,还要深入到班级听课,和孩子零距离交流,脚踏实地的深入到孩子的内心深处,以及教师身边。与孩子做伙伴,建立师生感情,与同事交朋友,建立工作友情,真正从实践中获取新知,收到实效,做一名有热情、能创意、会判断的管理者。
总而言之,这次培训给我们提供了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提高了自我认识,明确了自我的职责,更为我们赢得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对于一个农村的幼儿园管理者,我们需要的是更多这样的精髓食粮。我十分感谢市教育局领导对农村园长班培育工程的高度重视和强有力的支持,感谢专家给我们带来的精彩的讲座及导师梁园长全方位的指导,更要感谢班主任胡丽丽老师的精心策划。这次培训留给我的是深深的回忆,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专家们的成功经验为我们今后的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缩短了探索真理的路途。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尽自己的力量,使幼儿园走上规范化、优质化发展的道路。
第四篇:软件工程学习总结和体会2015
西安交通大学
2015级研究生课程专题作业
软 件
工 程 心 得专 业: 班 级: 学 号: 姓 名: 电 话:
二○一五年十月
体 会
一、软件生命周期各阶段任务目的和主要方法
在分阶段总结之前,首先要明确以下三个问题:
1、什么是软件生存周期?
软件生存周期是指从软件定义、开发、使用、维护到淘汰的全过程。主要包括:
(1)问题定义;(2)可行性研究;(3)需求分析;(4)概要设计;(5)详细设计;(6)编码;(7)测试;
(8)软件维护。
2、软件生存周期为什么划分成阶段?
(1)任何一个阶段的具体任务不仅独立,而且简单,便于不同人员分工协作,从而降低整个软件开发工作的困难程度。
(2)可以降低每个阶段任务的复杂程度,简化不同阶段的联系,有利于工程的组织管理,也便于采用良好的技术方法。
(3)使软件开发的全过程以一种有条不紊的方式进行,保证软件的质量,特别是提高了软件的可维护性。
3、应该怎样来划分阶段?
(1)每一个阶段的任务尽可能独立;(2)同一阶段内的任务性质尽可能相同;
(3)每一个阶段任务的开始和结束有严格的标准。
下面分别对各阶段进行讨论:
1、问题定义
目的是将用户提出的要求具体化、定量化,任务是确定研制系统的范围,明确研制的边界。
方法步骤:
(1)通过调查研究,了解系统要求;
(2)需求方与开发方讨论确定系统的功能、性能、可靠性、安全保密性等方面的要求,以及费用、进度等方面的要求。
2、可行性研究
可行性研究说明该软件开发项目的实现在技术上、经济上和社会条件上的可行性,评述为合理地达到开发目的可能选择的各种方案,目标是用最小的代价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确定问题是否能够解决。
可行性研究的方法是首先需要进一步分析和澄清问题定义;然后分析员导出系统的逻辑模型;最后对未来的行动方针提出建议。
在导出逻辑模型的过程中,具体要根据以下四个方面分析可行性:
(1)经济可行性:进行成本效益分析,评估项目的开发成本,估算开发成本是否会超过项目预期的全部利润.分析系统开发对其它产品或利润的影响。
(2)技术可行性:根据客户提出的系统功能,性能及实现系统的各项约束条件,从技术的角度研究实现系统的可行性。(3)法律可行性:研究在系统开发过程中可能涉及的各种合同,侵权,责任以及各种于法律相抵触的问题。
(4)开发方案的选择性:提出并评价实现系统的各种看法方案.从中选出一种用于软件项目开发。
3、需求分析
需求分析是为了有效解决用户的需要而进行的一项工程活动,要考虑的问题是功能需求、数据需求、性能需求和接口需求,开发者承担分析任务,核心是用户。
软件项目的失败大半源于需求分析没有做好,软件开发人员首先应该明确用户的意图和要求,正确获取用户的需求,然后形成一个软件需求规格说明,它是软件开发的重要基础。
需求分析的方法:
(1)需求获取:获取客户需求,客户泛指某个人或机构部门等,一般方法是调查,包括访谈座谈、问卷、跟班和收集资料,需求规约可表达用户的软件价值。
(2)需求分析与规格说明:建立需求模型,它是用户需求的图解,一些常用的模型有:业务树图、用例图、活动图。分别用于结构化需求建模、系统业务举例和反映系统工作流程。
(3)需求验证:要验证的主要内容有:有效性验证、一致性验证、完整性验证、现实性验证和可检验性验证。
需求建模的方法:
(1)关联模型
(2)面向对象模型(3)原型方法
4、系统设计
此阶段主要根据需求分析的结果,对整个软件系统进行设计,如系统框架设计,数据库设计等,一般分为概要设计和详细设计,好的软件设计将为软件程序编写打下良好的基础。
概要设计是对需求规格说明书中提供的软件系统逻辑模型进行进一步的分解,从而建立软件系统的总体结构和各个子系统间及各个模块间的关系,定义各子系统接口界面和各模块的功能描述,并根据设计结果产生概 要设计文档。
概要设计在早期有模块化方法、功能分解方法;在60年代后期提出了面向数据流和面向数据结构的设计方法;近年来又提出面向对象的设计方法等。
详细设计过程根据概要设计形成的结果对各个模块的内部实现进行规划设计,并根据设计结果产生详细设计文档。
详细设计主要方法是通过采用结构化和面向对象的方法从视图、控制、模型三层模型上细化概要设计的各个模块,并完成伪代码为编码阶段做准备。
5、编码和测试
编码是将软件设计的结果转换成计算机可执行的程序代码。主要方法是依据详细设计文档实现设计中的算法、功能、接口、数据结构,采用结构化和面向对象化的方法编写代码。
编码过程中要制定统一,符合标准的编写规范,以保证程序的可读性,易维护性,提高程序的运行效率。
软件设计完成后要经过严密的测试,以发现软件在整个设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纠正。整个测试过程分单元测试、组装测试以及系统测试三个阶段进行。
测试的方法主要有白盒测试和黑盒测试两种。在测试过程中需要建立详细的测试计划并严格按照测试计划进行测试,以减少测试的随 意性。
6、软件维护
软件维护是软件生命周期中持续时间最长的阶段。在软件开发完成并投入使用后,由于多方面的原因,软件不能继续适应用户的要求。要延续软件的使用寿命,就必须对软件进行维护。
软件的维护包括纠错性维护和改进性维护两个方面。
二、课程主要收获
《软件工程》课程强调概念和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侧重软件项目的分析、设计、实现和维护的基本技能。比较注意“点”和“面”的结合,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较强的学科。作为一名已经在IT领域工作十年之后又重返校园的大龄学生,虽然已经不是第一次学习这门课程了,去年也刚在单位取得了信息系统项目管理高级工程师资格,从另一个侧面对软件开发过程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不过温故而知新,这次仍然选修这门课,我还是得到了一些新的启示。最大的收获就是在我看来,软件工程与其说是一门课程,不如说是一门思想,是一个如何去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过程,应该说其范畴已经远远不止局限于该门课程,它已经成为了一个综合的能够解决问题的思想集合。
此外,通过对软件开发过程的重学习,并结合之前在软件开发管理工作中的经验,我对自己在软件开发主要阶段管理工作中的不足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总结了相应的管理要点,具体阐述如下:
1、概要设计
主要任务:系统应该怎样做,或概括地说,系统应该如何实现。本阶段特点:将用户的具体要求转为抽象的计算机软件设计。管理要点:
通过分析对比,从多种可能的实现方案和软件结构中选出最佳方案及最合理的,即: 设想供选择的方案→推荐最佳方案→选取合理的方案功能分解→ 软件设计结构 → 数据库设计 3 确定测试要求并确定测试计划
作为项目管理者必须从概要设计开始就应该从全局角度开始把握整个系统的进展,并必须从此阶段开始,时刻从全局观的问题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详细设计
主要任务:系统应该怎样具体地做,或概括地说,系统应该如何具体地去实现所有的要求。
本阶段特点:将抽象的计算机软件设计转为形象的,具体的,面向用户的计算机界面设计。
管理要点:
本阶段尚未涉及具体编写程序,而是要设计出程序的“蓝图”,所以详细设计的结果基本上决定了最终的程序代码的质量。逻辑是否正确性能是否满足要求是否容易阅读和理解 作为项目管理者在详细设计阶段,应始终不忘从一名用户的使用角度出发,审视每一个界面的详细设计,以保证设计出来的界面以及程序能够满足一般用户希望将来的系统能够通俗易懂,简单实用的要求。
3、编码
主要任务:用某种程序设计语言书写计算机能够识别的程序。
本阶段特点:将详细设计书的内容“翻译”成计算机语言,直接关系到整个项目的质量。
管理要点:
本阶段的编码是设计的自然结果,因此,程序的质量主要取决于软件设计的质量。但是,程序设计语言的特性和编码途径也对程序的以下特性产生深远的影响: 程序的可靠性 2 程序的可读性 3 程序的可测试性 4 程序的可维护性
作为项目管理者在编码阶段,必须从把握进度与质量这两个基本方面来有效地实施对项目的管理。首先应该根据项目进度计划来合理地安排每一名作业成员的作业日程,并且随时监督每一作业的进展情况,还需要针对项目的最新变更及时对计划进行调整,以保证项目的按时完成。同时,在项目的进展过程中还需要通过小组讨论,检查评审等形式洞察每项作业的质量,以保证项目的保质保量完成。可以说,本阶段是一名项目管理者在项目开发过程中极为忙碌也异常重要的阶段。
4、测试
主要任务:通过单元测试和综合测试来保证软件工程的高质量。
本阶段特点:尽可能早地发现并纠正差错,往往占到软件开发总工作量的40%以上,是保证软件质量的关键。
管理要点:
软件测试在软件生命周期中横跨两个阶段。通常在编写出每个模块之后就对其作必要的测试(称之为单元测试),模块的编写者和测试者是同一人,编码和单元测试属于软件生命周期的同一个阶段。在此阶段结束之后,对软件系统还应该进行各种综合测试,这是软件生命周期的另一个独立阶段,通常由专门的测试人员来承担这项工作。
作为项目管理者在编码阶段,必须高度重视软件测试工作,甚至可以说应该把测试看作与编写程序同等重要的任务来对待。在要求每一名开发人员完成自己分内的单元测试,并且监督测试人员认真进行各项综合测试的同时,应该把自己完全当成一名本软件工程的用户,从用户的角度以一种高度负责,甚至近乎苛刻的严格态度来对软件进行彻底的测试。在本阶段通过严把质量关来确保软件工程的质量。
所以说,尤其在软件进入具体开发阶段后,能否遵循要点进行管理是很重要的。
总之,实际工作当中软件项目为什么会失败?为什么交付日期会一拖再拖?我觉得项目失败只有一个原因:就是项目经理不合格。除非这个项目经理在项目开始阶段就已经提出来了这个项目会失败,或者是完全属于项目之外不可抗拒的原因导致失败。也许还会有一些我的同行跳出来说不服,那么请继续:
难道是新增需求的原因导致失败?客户会让你新增100个需求而要你二天交货吗?必然是分析设计阶段没有充分考虑好可扩展性和新增需求导致现在不可控制而失败的!
难道是程序员人力不足导致?人都没有到位,怎么会失败,多少人做多少人的事,多少人做多少人的计划,不会有失败。
难道是程序员技能不够?项目经理是如何面试的?怎么在项目失败了才发现是程序员技能不够?有问题早提出来嘛。
难道测试人员没有做好?少来了,测试人员只是加了一道保障证明。程序很多流程都通过不了,程序还属于开发调试阶段,与测试人员有什么关系?
我曾经在单位参加一些项目,发现有这样一个概念很多项目经理都没有搞清楚:什么叫开发阶段?我认为开发阶段最多只能包括单元测试这一部分。综合测试绝对不能属于开发阶段了,也就是说不能到了最后交付阶段还有程序流程走不通,程序随便正常操作都会失败。程序随便正常操作都出现好多bug属于开发还没有完成,绝对还没有过单元测试阶段,离综合测试和验收阶段还早着呢。说白了,还属于代码审查阶段。
不懂程序设计的项目经理,往往不注重code开发人员,其实这是一个严重的错误。软件的质量来源于什么?由谁来保证?有的项目经理说是由测试人员来保证,就算测试人员的测试用例写得很详细,把需求中的每一个功能点都测试到了,那最后就没有问题了吗?当然不是,很多逻辑上的东西要程序员来保证不出问题的,而测试人员只是起一个验证的作用,问题不应该由测试人员来发现,而应该由开发人员来发现。也就是说,我们尽量不要让测试人员来发现问题。如果第一次测试有至少25%以上的用例通不过,那说明质量控制出了问题。这样的版本根本就不应该拿出来进行测试。由此可见,软件的质量是由程序员来保证的,而不是测试人员。
总的说来,一个项目的成败与否,与项目的各个阶段皆有关系:需求都不清楚,开发起来肯定是南辕北辙;分析设计不够好,会让程序员难以维护,随着新增需求的增多,会导致整个系统混乱不可控制;编码不好,整个系统不稳定是必然的,Bug也是抓不尽的;测试不做好,系统是没有保证的,少了哪个环节都不行。
所以做软件项目开发过程管理工作,我认为重点要放在项目计划、进度控制、质量控制、风险预测这四个方面。不要说项目的失败是因为新需求引起的,一个没有新增需求和风险的项目是不存在的,承认这一点之后,我们就不会有很多怨言了。
以下针对这四个方面进行详述:
项目计划:没有项目计划,那失败还有什么话好说?大家都知道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项目计划一定要包括这几方面的内容:各阶段里程碑时间点,各个里程碑的输出结果,风险预测,意外应对。计划时间一定要提前于交货时间,并注意风险意外是否留下足够的应对时间和处理方案。
进度监控:对每个阶段把握好,每个阶段要完成的任务一定要完成,如果完不成,是什么原因导致的?我们的应对策略是什么?我们要信任别人,但是不要忘记锁门。同样的,别人说完成了,你不能就认为别人完成了,要看到结果才能证明完成了。有的项目经理说,我也进度监控啦,他说完成了就完成了,谁想到没有完成?到底是程序员不诚实还是项目没有管理好?你没有锁好门,能怨别人偷你东西吗?还有一种情况就是不懂如何锁门,根本就不知道这一阶段的输出结果是什么?当然进度监控就是一句空话了。
质量监控:也应该是分阶段进行的,每一个阶段的质量监控内容有所不同。
需求分析阶段的质量监控就是完整而又正确的理解用户需求,需求是否清楚可懂,写用例的测试人员是否明白需求?
分析设计阶段的质量监控就是设计是否完全满足需求?这个设计方案是否满足以后新功能的扩展?以及是否有考虑到新功能的意外和设备环境,运行平台的变化?
编码阶段的质量监控就是变量命名是否规范?代码是否可读?是否有详细的注释?是否有重复代码?要知道重复代码是必然会造成系统不稳定,bug成群的。可变部分的代码和不可变部分的代码是否分离。要知道上面讲的每一部分如果没有做好,都会导致后期的产品出现大量问题。代码阶段还有一个重要的工作就是做code review代码公开评审,你自己发现不了的问题别人也许就看得见。
单元测试阶段的质量监控任务就是单元测试代码是否测试通过?代码覆盖是否完全?单元测试报告提交情况如何?单元测试用例有没有做好? 综合测试阶段质量监控任务当然就是看用例是否完全?是否全部真正执行?测试报告有没有写好?
回归测试当然得看以前测试的Bug是否还在,如果还在,当然是无条件打回去重新开发。
测试阶段最主要的监控就是看用例是否真正执行,是否有安全性测试?破坏性测试?异常测试,压力测试?
以上的每个阶段最好完成了才进行下一阶段,否则会造成混乱出现问题的,造成想并行进行节约时间却反而浪费了时间。
以上就是我重学《软件工程》并结合实际工作经验所得到的启示,不妥之处请刘老师批评指正!
第五篇:学习总结与体会
学习总结与体会
今年,我有幸参加了洪山区小学数学学习班的培训。这次培训让我受益匪浅,我的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教育教学理论得到更新,极大的提高了我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育教学策略。这次培训的内容十分丰富,既有理论知识的讲解,又有优秀教师的示范课。现将自己的心得体会总结如下:
在本次小学数学高级研修班的学习活动中,培训班特别关注我们学员的教学反思能力的提升,多次的培训学习活动都安排了观课、评课、反思课堂的教学的活动环节,我们就怎样全方位的解读教材;又将解读教材的点落向何方;怎样根据学生对教材进行个性化创造;又将怎样激发学生的兴趣促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之内谋获最高的效益;如何使用学生现时生成的课程资源使我们的教学更加合理,做到以学生为本以促进学生发展等教学问题各抒己见,并在此基础之上,达成共识。
这次培训为我们搭建了相互交流,发表自己想法的机会与平台,可以互相讨论,使思想得到了碰撞,经验得到共享,互相交流,互相取长补短,共同发展,而且这种观课、评课、反思活动,对于其它方面的教育教学问题也有了讨论的机会。与此同时,我们还有幸听到了多位市区小学数学方面的专家的讲座,学习了小学数学的多个专题研究。他们的讲座不仅丰富了我们对小学数学教育教学的深入理解,也拓宽了我们的视野,学习新知识、接受新理念,带给我的影响很深远。这些专家精辟地讲解和深入地剖析,使我进一步认识到教材编排的意图、系统性和在教学过程中对每个大体问题的处理,这对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有着极大的帮助,让我对如何上好课的思考有了新的认识。
经过这段时间的学习,我不仅学到了丰富的知识,还进一步提高了自己的业务水平。我相信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一定能够把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的自己的教育教学中去,更好的服务于教学,为培养社会主义高素质人才而不断努力。
洪山区毛坦小学吕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