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城市居民的社会工作认知
城市居民的社会工作认知
【摘 要】 本文针对近年有学者提出社会工作实效的研究中存在着社会工作实务“自我吹嘘”的说法,对西安市105位城市居民关于现实社会工作的认知、实际接触和价值判断的了解进行访谈调研。访谈结果显示,当前城市居民对社会工作仍存在着认识不清、求助无门等问题,但人们对于社会工作价值和潜力总体持肯定态度。为了切实提高社会工作的社会效益,我们要批判性地提高专业社会工作发展意识,策略性地加强宣传力度,结合实际拓展服务的群体和深度。
【关键词】 社会工作;居民认知;价值判断
一、问题的提出
社会工作起源于西方,曾被誉为20世纪新兴的解决工业社会问题的重要力量,但这一评价随着社工行业的日益成熟也受到了很多质疑,费舍尔(J.Fischer)1973年发表了一篇名为《社会工作是否有效:一个文献评论》的文章,提出社会工作的许多实务模式并没有扎实的证据来证明其专业效果,只是出于各个流派大师及其追随者自我吹嘘的过程,从社会工作效益承担者出发考察当前社会工作实际效用的研究寥寥无几。反观国内,中国学者也提出,当前新公共管理运动思路下存在政府购买服务发展专业社工服务机构的路径和社会工作专业实务模式的自我吹嘘迷惑,[1]中国学术界从社会工作效益承担者角度出发的文章同样稀缺。为了认清中国社会工作是否存在“自我吹嘘”现象,以社会工作的服务对象为切入点,建构出一个关于社会成员社会工作认知框架的任务亟待完成。
我国关于社会工作实效的研究可以根据研究者的视角或立场大致分为三类:政策制定者(政府)、研究者(社会工作学者)和实施者(社会工作者)。从政府角度出发研究的学者着眼于社会工作的历史基础:认为我国的社会工作是在传统社会工作与专业社会工作并存的基础上发展而成。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社会工作的专业化程度和专业社会工作融入国家职业制度体系程度之间的矛盾加剧导致了我国社会工作的社会效益偏低。[2]据此,学者们提议政府从大政方针上针对社会工作行业发展做出要求和规划以提高其社会地位,激发其社会效益。这些呼吁得到了政府的认可,我国曾于2006年将加强社会工作专业化队伍建设列入五年规划,在后续6年的政府报告中提及社会工作的发展,并于2012年开始在部分城市进行政府购买服务发展专业社工服务试点。政策出台后,研究者们大量援引政策中的话语和流入社会工作行业专业人才数、新建社会工作组织等增长数字来证实我国社会工作目前的成效,歌颂着我国社会工作事业发展之快。然而政策的提倡和统计数字的增长只反映了社会宏观表象,难以说明社会工作的发展是否取得了真正的社会成效,忽视了社会工作的服务对象的反馈也是其缺憾之一。
社会工作专业研究人员将社会工作实际效益研究的侧重点放在了社会工作与中国国情和西方发展模式的结合上。他们认为,西方先进经验与中国传统文化相配合或互补的程度对社会工作在中国社会的切实效益起到关键的作用。[3]他们主张借鉴西方社会工作的发展模式来弥补社区照顾、民政管理、司法监管等传统方法的不足同时开拓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工作模式。“嵌入式”是这类学者目前主要关注点也目前我国社会工作采取的一个非常典型的推进策略,它意味着将专业社会工作嵌入本土社会工作之中,将社会工作嵌入现有社会管理与社会服务体系中,以机制和机构的适配程度来提高社会工作实际效益。这类学者对很多政府购买的社会工作服务项目进行了深入的个案分析,[4]提出了政策实施后社区中的社区管理者和社工组织的合作状况和其中的问题。这类研究比上一类更接地气,也涉及了社会工作服务的对象的参与,但其成效分析的重点是社会工作组织与社区组织的分工和权责分配,仍没有给予其服务对象足够的重视。
社会工作者们的研究主要根据其亲身参与的实际社会工作活动展开。这类研究最贴近居民认知,但更侧重对具体案例的深入分析和对改进和提高具体社会工作实务技巧和方法的讨论。这类研究多是通过一些个别案主接受社会工作后的生活状况来判断社会工作实效,鲜有关于一定规模社会工作效益的评价,无法给我们提供关于社会工作实效更广阔的图景。综合分析以上这三种研究角度,我们可以发现他们或多或少都会存在着对社会工作实效评估的不足,尤其是对社会工作服务对象认知角度认识的缺失。
尽管如此有学者也注意到了这一视角,有学者将其对社会工作的认知和评价纳入评估机制中,设计出了单样本设计、层次深入模型、基于案主满意度等多种考量社会工作具体效用的评估体系,也有学者通过问卷调查方式对社会大众的社会工作认知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5]这些研究都倾向于客观、量化的分析和计算,但由于实践处境的复杂性和多变性,这种实证主义研究思路和专业实践的有效性与合理性不强。[6]而且只靠评估体系数据分析和问卷调查难以触摸到人们的真实情感。
基于以上分析,要真正认清我国社会工作的实效,证实社会工作是否在自我吹嘘,从被服务对象的主观感受入手进行相关的研究不可或缺。本文根据格式塔认知心理学的现象学方法,把直接的生活经验材料与实验资料结合起来并重视观察者对自己知觉内容的直接描述,设计了以下三方面内容来了解人们对社会工作的认知:其一,考察人们对社会工作实践认识,实际生活中接触社会工作的感受;其二,考察人们所知的获取社会工作帮助的渠道,即社会工作相关组织在人们头脑中的印象;其三,考察人们对社会工作的价值判断和态度,即对当前社会工作的实效个人评价。
二、研究的背景和策略
社工行业在西安发展迅速,截止到目前,西安市已拥有专门的社会工作组织30余家,专业社会工作者3000余人。但由于陕西省整体经济发展不突出,西安市社会工作的开展与沿海发达地区相比存在主客观条件多重差异,当前西安市社会机构的社会工作制度和人才队伍的基础建设都相对薄弱。
本研究根据西安市各社区规模利用PPS的抽样方法并结合各社区自身因素选取了六个典型性社区,从2015年4月开始到2016年4月一年时间内多次深入这些社区进行问卷调查和访问,获得了105份有效的访谈资料。由于社会工作主要面向的是弱势群体,[7]我们在选择访问对象时着重关注了弱势群体并力求多样,访谈对象包括社区工作者(在社区从事专业服务和居委会的专职人员,以及社区内保安员、保洁工等),在社区内长期居住的离退休人员、残障人士、流动人口、享受低保的人员等等,受访者年龄范围在19~71岁之间。访谈问题主要围绕上文三个方面展开。此外,我们也向街道办、民政局等单位了解了一些西安市社区发展的总体情况,以便我们对受访者的认知背景有更深入了解。
三、居民对社会工作的感知和接触
人们是否了解社会工作,是考察被服务群体对社会工作理解的第一步。目前我国各界对社会工作概念尚无统一说法,但在城市居民生活实践中,社会工作可以理解为一种职业、一个专业或是一种事业,我国社会工作的内容至少包括社会福利、社会保险和社会服务这三项。为了了解人们对社会工作概念的认识,我们主要通过居民对社会工作的实际接触来判定其了解程度。
在关于社会工作实际接触的访谈中,有受访者表示,“经常看到社区中心门口经常摆一些预防艾滋病、关爱自闭症儿童的摊子,去逛街的时候也常看到红十字会的献血车,还有遇上各种节日,天桥上马路旁都有做宣传的、募捐的签名的。”我们进一步询问是否参与过社会工作活动的时候,大多数受访者表示自己参与的社会工作活动极少。两个典型的回答如下:“献血应该算,献血让亲属也都有了保障,不过没受到过什么实质性帮助,其实也真不是自己生活完全不需要社会帮助,谁家没有点困难啊”,还有受访者表示“社区举行的那些老年人联欢活动什么的,我们都不知道,有时到了听到社区中心传来音乐声才知道”。2012年陕西省社会工作相关文件提出了对社会工作行业发展目标任务,包括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社区建设、婚姻家庭、精神卫生、残障康复、教育辅导、就业援助、职工帮扶、犯罪预防、禁毒戒毒、矫治帮教、纠纷调解、应急处置等,但从这些受访者的实际经历我们不难看出,社会工作的实际进展可能不比上政策中的许诺,现实生活中人们只对宣传较广泛的活动比较熟悉,而且在社会工作的实务方面,婚姻家庭、精神卫生、残障康复、教育辅导、就业援助、职工帮扶、犯罪预防、矫治帮教、纠纷调解等等方面社会工作的效用在人群中反响甚微。
四、获得社会工作认知的渠道
在社会工作的起步阶段对社会工作认识不清的现象确实会相对普遍,但随着社工组织增多也可能存在着各类社会工作组织确实已经提供了各方面的服务而居民们对从获得渠道缺乏了解导致了没有获得社会工作帮助的情况。因此我们需要进一步考虑到居民个人对社会工作获得渠道的了解。
问及可获得社会工作服务的途径,我们得到最多的答案就是社区,尽管也有受访者提到“红十字会”,“某某养老院”“社会福利院”等,但大多数人都只回答了社区这一个组织,他们的原因非常一致,“社区距离自己最近,有什么类似水电、邻里关系之类身边生活这些事都得找社区。”
目前我国的社会工作主要存在于三大类部门和组织之中。一是民政、司法、工会、妇联、共青团、残联等有关部门;二是社会福利机构,如慈善会、福利院、养老院和各类心理咨询机构等;三是街道、社区居委会等基层组织机构。为了更全面了解相关状况,我们查询并印制了西安市内各区已具备一定规模并在政府注册过的社会工作组织名单,询问受访者对这些机构的熟悉程度。结果显示,在我们列出的8家社会工作机构中,熟悉三个以上的只有1人,大部分人都只认识1~2个,甚至有人一个都不熟悉,由此,对社会工作获得途径了解不够,社会工作组织的宣传不力也是社会工作未能深入人民生活,人们未能获得充分的社会帮助的重要原因。
陕西省政府曾在2012年提出相关文件,明确指出要立足基层将社会工作服务向城乡基层社区延伸。但这种激励手段只企图扩大社区、慈善组织的社会工作功能,局限于岗位社工这一层面。为社会工作增权激励非政府社会工作组织建立的措施也尚未进入正轨,整个社会工作的发展仍在政府的监管之下,社工难以自由的发展。
五、对社会工作的价值判断
不论社会工作作为一种职业、专业还是事业,无论社会工作本身能为社会带来什么,人们对社会工作价值的认可程度都是评价社会工作实效的一项重要标准。在我们要求受访者对社会工作进行评价时,绝大多数受访者虽然不认为社会工作能带来了实际好处,但他们都表示社会工作十分有价值。一位社区工作人员表示,“社会工作是在政府和人民之间搭建桥梁,实际地解决居民困难,缓解社会矛盾,和谐社会嘛”。也有受到过社会工作救助的受访者表示,“幸亏有这样一个社会工作(存在),我们才能得到一些东西,维持基本的生活。”一些并未获得社会工作帮助的居民也表示,“虽然我感觉我没接受过社会工作的实际帮助,但它宣扬的一些正确的社会意识比如疾病预防、远离毒品、捐献爱心等等都是对的,让人感觉生活的更舒心。”
在谈及社会工作的价值同时,很多居民也指出了目前社会工作的问题所在。近20位受访者在回答中都比较了现在的社区与之前居委会并颇有感慨“之前虽然那种社会工作只有一点点钱,但当时那些人真是全心全意尽心尽责,每家的什么事他都知道”。但时间不能倒流,在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社会工作走向专业化、职业化的浪潮已经不可逆转。在我们所调查的地区内,人们心中社会工作的主要机构―社区,专业社工寥寥无几。虽然城市社区专职工作者考试的人员每年都在增长,但经调查他们普遍缺乏社会工作的专业背景和专业知识。社区还是主要进行民政事务,社区工作也还是人们眼中“高中毕业都能干的工作”,社会工作在介入社区工作的事务领域中长期缺位。
六、结论和对策
透过人们对当前社会工作的感知和评价,我们可以了解到,随着社会发展和政策提倡,社会工作这个概念已逐渐在大部分人们脑中形成,但仍存在概念不清和混淆的问题。这一结果一定程度上证明了社会工作未能深入人们社会生活,人们对其获得渠道了解尚少,社会问题仍无法通过社会工作解决。但与一些学者持有的“社会工作存在着认同感低”的观点不同绝大多数人对社会工作的意义和价值持十分肯定态度。
社会工作虽未深入人心,但并不能算是自我吹嘘,其价值和潜力也不可小觑。对于社会工作的进一步发展,我们需要更关注中国老百姓实际的生活需求,提高社会工作覆盖的广度和深度,另一方面,还要加大社会工作在社会的宣传力度,增强居民相关方面认知,使居民更好地理解、主动参与或求助于社会工作形成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 王壬,罗观翠.我国社会工作专业化发展路径分析及对社会工作教育的启示[M].王思斌主编《中国社会工作研究》(第九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55.[2] 曾家达,殷妙仲,郭红星.社会工作在中国急剧转变时期的定位[J].社会学研究,2001(2).[3] 李迎生.构建本土化的社会工作理论及其路径[J].社会科学,2008(5).[4] 朱建刚,陈安娜.嵌入中的专业社会工作与街区权力关系―对一个政府购买服务项目的个案分析[J].社会学研究,2013(1).[5] 时?h.关于社会大众对社会工作认知情况的调查分析[J].知识经济,2011(13).[6] 郭伟和.后专业化时代的社会工作及其借鉴意义[J],社会学研究,2014(5).[7] 龚晓洁,张荣.慈善事业与社会工作的关系探析[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1)20-22.【作者简介】
盛丹阳,黑龙江哈尔滨人,陕西师范大学社会学专业.
第二篇:社会工作认知实习报告
社会工作认知实习报告
社会工作A1301班
冯亮
学号:0101130133
一、对社会工作的认识
社会工作有三个基本前提:无论任何人都十分重要;人在互动中产生个人、家庭、社区等方面的问题;某种社会工作方法可以舒缓上诉问题从而改善个人的生活。社会工作由:知识体系,价值体系,干预项目组成。
认真感受社会工作的基本前提和组成要素,我深刻地感受到社会工作这个职业对社工的要求。首先,我们必须情绪地认识到无论任何人都十分重要这个前提。无论是平民百姓,还是达官贵人,他们斗是平等的,都同等的重要。但在着拜金主义盛行的社会中,地位高,富裕的人视乎比比人更重要,这是十分错误的观点!因为人在互动中会产生个人、家庭、社区等方面的问题,作为社工,必须心思细腻,了解服务对象遇到问题的源头,从根本上帮助服务对象缓解问题!某种社会工作方法可以舒缓上述问题从而改善个人的生活,也可以说,社工不是万能的,他们并不能帮助服务对象完全解决所遇到的问题,只能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缓解服务对象所遇到的问题,改善他们的生活。所以,想成为一名专业的社工,我们必须从现在开始认真学习社工专业知识,清楚认识社工在社会上的作用,并竖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引导服务对象解决问题。
上面说谈到的观点,都是在我读书以后得到的心得体会。但其实,上大学已经一年了,与社工一班的同学相处了也有一年的时间了。早在开学初,我知道有很多同学是调配到这个专业的,很多人认为社工这个专业收入十分的不乐观,不能为自己的生活提供保障,更不能赚大钱,让他们壮志难酬。听了这些话,我在思考:人到底为什么而活?难道人来到这个世界上就是为了金钱,为了功成名就?一定要那么功利吗?就不能多为别人着想?我承认,社工的薪酬的确没有从事金融业行业的人多,社工在中国的地位,也没有当官的高。但是做社工,却能得到许多物质所不能替代的快乐!做社工,在帮助别人的同时,也是在帮助自己。我们可以通过了解别人的人生经历,得到更多的体会,使我们的人生阅历更加丰富。
二、保持一颗社工心 人间处处是真情
曾今在网上看到这样一则帖子“一个80岁的婆婆来到一家餐厅吃饭,问服务员,我只有两块钱,我想喝汤。因为老婆婆耳朵听不太清楚,说话也不清楚,当时我能清楚的感受到老婆婆那种无奈的心情,老婆婆差点哭了,随后服务员端上一碗汤饭,婆婆看到里面有蛋,急忙说,我不要肉,我只有两块钱,服务员说,婆婆这个不要钱,慢慢吃。”当我看到帖子上的图片时,服务员身穿的工作服,我知道她们是重庆本土餐饮企业“乡村基”的员工,那位服务员应该是餐厅经理吧,后来在很多贴吧中收索,知道这位善良的服务员就是来自“乡村基”。为什么我会这么熟悉呢?因为我也曾今在乡村基做过暑假工,也经历了一件让我心绪波动的事。那是一个平静的下午,一个老太太的出现,让原本平静的餐厅,变得躁动。经理说她是一个精神病,好几次都拿着一个皱皱巴巴的饮料杯来接饮料。如果只是这样还好,精神病有自闭的,有压抑的。或许这位老太太就是属于那种躁动型的。有几次,早上,她来到餐厅大吵大闹,扬言要自杀,很多次都是被经理们好说歹说地轰出去了。这天下午,这位老太太又来了,他坐在一个位子上,也没有点东西,看着周围年轻的情侣就骂,说那些男生不是好东西,女生是杀人犯,是狐狸精,要迫害国人。也没有怎么仔细听,但我觉得这位老太太,是有故事的人。也不知道,经理是怎么想的,她让我把老太太给轰出去。好吧,那我就去尝试下吧,我来到老太太的座位旁边,慢慢的坐下来。老太太还是没有停止她的行为,我回工作台,取来一些自己带的水果,对她说“婆婆,你饿了吧,先吃点水果,我知道你曾今有发生过很多不愉快的事情,你愿意和我分享一下嘛。”老太太停止了辱骂,她把脸转向了我,眼睛直勾勾的盯着我,我的心里有点发麻,接下来,惊人的事情,发生了,老太太把她的衣服撩了起来,说,“你看,这些伤口都是那些杀人犯,那些坏人弄的,这些人都是坏人,坏人……”考虑到是公共场合,我只好安抚老太太,让她把衣服穿戴好,周围的食客不时向我们看来,老太太向他们吐口水,说实话,当时的我,心里真的不知道,该如何去安抚这位老太太。“婆婆,我能明白您的心情,你的痛苦,我知道您心受过伤,你也没有安全感,但是我是没有恶意的,你可以相信我”。交谈过程中,我始终保持着善意的微笑,后来食客越来越多,经理喊我回来工作了,经理半开玩笑的说“我只是开玩笑的让你哄她走,你还真去了,还送她吃水果,看,她都给你扔地上了,还不如给我们吃,你是怎么想的哦?”我无奈的摇摇头说到:“我以后的专业是社会工作,虽然还没有学习过它,但我知道,人是平定的,我们应该帮助弱势群体,他们其实很可怜,我们都有一天会老去,也有可能像那位老太太一样,需要帮助和关爱。”不知道那天的我,做的对不对,但我还是对社会工作这个工作在心理竖立了一份信心,后来,好几次在路上碰到了这位老太太,我向她微笑点头示意一下,她都很蓦然的说“你是哪个?”后来有一次,我对她微笑,她也回了我一个微笑,“我记得你”。说不上来,心里还是有一丝丝的感动。
生活中还有许许多多事例,带给我们思考和感动。我看过高铭的作品《天才在左 疯子在右》,它记录了很多和精神病人的谈话,但是在他看来,这些病人说的世界,都是很符合逻辑的,什么四维世界,穿越时空。这些专业的知识,本来就是那么难以理解,或许就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吧。当在路边看到很多像犀利哥的老人,嘴里说的什么“毛主席万岁,什么革命啊”,父母都会说,那人是疯子,离远点。但我想,他知道得很多啊,讲得挺好的啊。其实很多时候,都是人们的主观意念作怪,我曾今有过抑郁期,我在思考,成绩不好,以后要干嘛哦,为什么人家都是高富帅,我就是个矮丑穷呢?为什么我爱的人不爱我?????,很多疑惑啊!我向父母,老师,倾诉,往往得到的答案是“你这个年纪就该读书,想这么多干撒子嘛,不累啊?”我想平静下来,但是这些话并没有改变我的想法,只是在火锅里加了一颗冰糖,但是火锅并没有因为这一颗冰糖变得像冰淇淋那样甜滋滋的。对待这些精神病人,或许就是不该抛弃,而应该去接受,还记得《情深深 雨蒙蒙》里面的可云,她本该是个美丽动人的女孩,但是孩子的去世,让她崩溃,把自己封闭起来,永远活在最美好的记忆里面。当她康复的时候,周围的人给她的帮助是“寻找记忆”,是带给她回味美好的回忆,让她走出自己的封闭的世界,赢回自己。
三、社会工作感想
我虽然没有去到正规的社工机构去实习,但是我在社会中发现了社会工作的意义。社会工作就是助人自助的工作,他和老师,医生一样,都是社会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个人去做社会工作会很累,但是你发现在帮助他人过后,内心的那份充实和感动也是无语言表的。社会工作是一个年轻并充满活力的专业。它是社会工作者运用社会工作专业知识,通过开发社会资源和个人潜能,协助社会上处于不利地位的个人、群体和社区解决困难,预防问题的发生,最终恢复、改善和发展其功能,以使其适应和进行正常的社会生活的专业服务活动。现今大学里的社工专业主要包括三大方向:社会保险与社会保障、与国外社会工作模式衔接的“中国式社工”和社区工作者。
一个学姐在毕业时曾经提到:学社工犹如在接受着纯净的宗教洗礼。我想来,是不错的。一个人,如果没有一个虔诚的信仰,那么他的生活是枯燥的、灰暗的、毫无意义的。在社会工作的价值体系下,我看到了人性纯、善的光辉,看到孟子常养的浩然之气,我感受到了人性的关怀,我体味到了人与人之间的脉脉温情。
“社工”二字承载了太多的东西。社工的精神,社工的理念,社工的专业方法,社工的道德价值,它展现的是人类灵魂最纯真、最无私的一面,它是救人于水深火热的菩提叶。也许你渐渐发现,我们学的不仅仅是一门救人助人的专业,而是一种信仰。我们不信上帝,不信大师,我们相信——能力。幸福是一种信仰,只要我们相信自己有能力让更多的人生活得更好,更幸福,在社工与案主的共同努力下,就一定能办到。当然,这也离不开政府与全社会的帮助与支持。
社会工作是一个无私奉献而辛劳的工作,社会工作者们本着“助人自助”的理念,时刻把案主放在第一位,解决的都是社会积压下来的问题。
社会工作是一个纯洁高尚的职业,它要求从事它的人热爱生命,有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有责任心、耐心、爱心„„这是救命的工作,帮助社会往和谐发展的伟大事业。
社会工作帮人找到自己的定位和目标。自助助人,学会尊重自己,尊重他人,我们是在帮助他人、尊重自己和认识自己,而不是在施舍那廉价的帮助。
随着我国政治、经济制度改革的逐步深入,诸多由政府、企事业单位包办的社会保障、社会福利事业等都将下放给社会工作者进行管理。同时,老龄人口、家庭结构变化、青少年心理问题、下岗再就业培训、发放养老金等问题都将依托社区来解决。为更好地实现社区资源共享与合理配置,在社区管理工作中又新引入计算机网络信息管理技术。社会工作对保障人民利益、扩大就业岗位、维护社会稳定和繁荣经济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已引起党和国家领导的高度重视,从而必将从战略高度大力推动这一行业发展。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打造一支宏大的社会工作者队伍”,这充分表明国家和社会对社会工作专业的重视以及前景之光明。
人,之所以为人,因为我们懂得互尊互重。让我们怀有这美好的理念,一起为社工的明天加油!
第三篇:浅谈城市居民自治
浅谈城市居民自治
【摘要】居民自治是城市基层管理中很重要的环节。在大多数社区,在基层政府的直接参预和支持下,居民组织,即居民委员会,已建立起来。可以说,只有居民主动参与并管理好自己的事情,作为城市管理重要平台的社区才有可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首先,讲述城市居民自治的主要内容、发展历程和城市居民自治的意义。
后面重点讲述城市居民自治的概念以及居民在城市居民自治中的作用。再次,重点阐述城市居民自治中存在的问题,之后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原因分析。
最后,针对城市居民自治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和对策,这些对策的实施,将有助于城市居民自治水平的提高。
【关键词】城市居民自治;社区;居委会;城市共同体;和谐社会
【目录】
一、绪论
二、城市居民自治的概念
三、城市居民自治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分析
四、城市居民自治的建议与对策
五、总结与展望
一、绪论
社区居民自治是城市居民群众依法直接管理社会基层公共事务的一种民主形式,是社会主义基层民主在城市的广泛实践。
社区居民自治是在上个世纪90年代伴随着城市社区建设的发展而兴起的。社区居民自治作为城市基层民主的实现形式,其前身是计划经济时期的单位制与街居制相结合的城市基层治理体制下的居民自治。城市社区居民自治之所以兴起在20世纪90年代,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和社会基础。它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不断向纵深推进的逻辑结果,是国家民主化进程及城市基层治理方式转变的必然产物。社区居民自治属于基层群众自治,自治的主体是居民。居民以各种组织为依托进行自治活动,行使自治权。实行社区居民自治,就是要改变原来单一的居委会纰织体制,进行组织形式与体系的创新,通过建立社区居民会议、社区协调议事委员会和社区委员会等机构,形成新型的社区自治组织的主体系统。同时还要处理社区自治组织与社区党组织、业主委员会、物业管理公司和社区中介组织等组织的关系,形成良好的、互动的社区自治组织的生态系统。社区居民自治作为广大城市居民参与基层社会事务管理的一种直接民主形式,其活动内容主要有民主选举、民主决策等等。城市社区建设是在全能政府“失效”和市场“失灵”及培育市场与培育社区双重改革的制度背景下发生的社会整合过程。在社区建设中,存在行政和自治两种导向,从普遍价值和长远目标来看,在社区建设中应该强化社区居民自治的导向。这在于社区居民自治是低成本的管理体制创新,是社区建设的内在要求,有利于扩大公民政治参与和加强基层民主。由于特定的国情和制度背景,中国的城市社区建设是一种“规划性变迁”,居民自治属于政府主导型自治。而自治的成长,又要求政府下放权力,转变职能,改变领导方式,在自治基础上重新塑造政府,实现政府与社会关系的重构。应以合作主义理念处理政府管理与社区自治协同治理城市社会的关系问题。
1.1城市居民自治的主要内容
城市社区居民自治的主要内容是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
民主选举方面,选举的形式的由最初的由候选人提名发展到候选人的自荐报名,由等额选举发展到差额选举,由间接选举发展到直接选举,同时打破了地域和身份的限制,民主化进程程度不断提高。
民主决策方面,城市社区居民是民主决策的主体,通过社区居民会议、协商议事会、听证会等有效形式和渠道,对城市社区内的公共事务进行民主决策。
民主管理方面,社区居委会依法办事,按照社区居民自治章程和相关规范进行工作,努力增强居民当家作主意识,实现“社区的事大家管”。
民主监督方面,实行居民委员会事务公开,凡是社区居民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和涉及全体居民切身利益的重大事务,都及时向社区居民公开,并通过召开居民评议会,听取居民意见,接受居民监督[1]。
1.2城市居民自治的发展过程
城市居民自治,主要以城市社区自治管理为主体,对于社区的概念,现在学术界还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最早定义社区这个概念的是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1887年他在《共同体与社会》一文中提出的,社区是指具有同一价值观的相同的人口组成的,具有关系紧密的、带有浓厚人情味的社会团体和组织。之后,很多社区研究学派都对社区这个概念进行了定义,在这里运用学术界目前普遍认同的观点对社区进行定义,即居住在一定区域内并且拥有共同需求和利益目标的人们所组成的生活在一起的社会共同体。我们所说的社区自治,是指不需要社区外部力量的干预,社区内部各个利益相关人员通过民主协商来协调和处理社区内部的公共事务,并使社区进入自我管理,形成有秩序的过程。”
城市社区自治是城市社区成员依照相关法律和规章制度对本社区内部事务进行自我管理的制度,它是城市基层管理体制的创新,也是我国城市社区居民直接参与本社区内部事务管理、依法行使民主权利的一种有效的方式。
1949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就在全国各个城市建立居民委员会,对城市居民实施自治管理。1982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将城市居民委员会制度第一次写入我国宪法。1989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了《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为城市居民委员会发展提供了相关的法律基础和制度保障[2]。1999年,在全国26个城区开展了社区建设的试点和实验工作,以及创建城市社区示范活动,城市社区建设由点到面、由大中城市向中小城全面铺开,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1.3
城市居民自治的意义
(1)和谐城市社区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首先,和谐城市社区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平台。社区作为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共同体”和重要活动场所,为社会人找到了相应的承接载体。社会人的许多需求,或者通过社区的社会服务和自我管理得以满足,或者通过社区组织向政府反映得以满足。所以说,和谐城市社区建设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基础平台。
其次,和谐城市社区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政府各个部门只有依托社区这个基础平台,才能把自身的管理触角伸向基层,才能使社会矛盾在基层得到有效的调节和控制。可以说,要构建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健康运行和秩序良好的和谐社会,和谐社区建设是一条有效途径。
第三,和谐城市社区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手段。加强和谐城市社区建设,就能够充分尊重群众在法律范围内的表达自由,建立社会舆情汇集和分析机制,畅通社情民意反映渠道,合理解决利益诉求,倾听群众呼声,把群众工作做深、做细、做实,以凝聚人心,理顺情绪,化解矛盾,最终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
(2)发展社区居民自治是建设和谐城市社区的必然选择
作为城市社区居民,建设和谐城市社区与我们密切相关,我们是社区的主人翁,发展社区居民自治,构建和谐城市社区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社区实行居民自治既能够提高居民自我管理水平,又可以培养居民关爱社区的情怀,使邻里间和睦友善,亲密合作,从而最终促成和谐共处的社区环境。所有说发展社区居民自治是建设和谐城市社区的必然选择。
(3)社区居民自治要求居委会发挥其自治功能
从法律理论上讲,城市社区居民委员会是城市实现基层群众自主管理的自治组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111条规定:“城市居委会是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城市社区居民委员会不属于政府组织和机构的一部分,它是城市居民在自己居住上的区域内组织起来直接管理自己居住社区内的事务。
根据我国目前的社区管理制度,城市社区居民委员会是城市社区里面的比较权威性的自治组织,是政府认同的在社区内最高的自治组织机构,负责协调和管理社区里的相关的公共事务。与此同时,和其他社会组织和团体相比较,居委会有着自身的发展优势,例如政府有专门的法律进行权力保障,有着丰富的社会资源,信息来源比较对称,基本同社区内的居民对称,良好的群众基础等等。因此,城市社区居名委员会在发展城市居民自治的过程中中承担着重大的责任。城市居民委员会想要发挥自身的作用,就必须打破传统的行政化模式,重新定位好自己的角色,将自己真正的作用发挥出来。要发挥居民委员会的真实作用,城市居民委员会必须要由本社区的居民选举出来,同时选举出来的委员代表必须能够代表大多数居民,同时有意愿为人民服务。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社区的自我管理,真正地成为政府和城市社区居民进行有效沟通的桥梁和纽带,最终是居民委员会成为居民自治的有效载体,从而有效推动和谐社会的构建与发展。
二、城市社区居民自治的概念
通常所说的城市“居民自治”,是社区基层管理的一种模式。城市居民自治主要涉及两个问题。第一,什么叫做“自治”;第二,谁进行自治;前一个问题可以归结为“自治权”的问题,第二个问题归结为谁是“自治主体”的问题。对居民自治问题的理解和研究主要就是围绕着“自治权”和谁是“自治主体”这两个问题展开的[3]。
乍一看,上面的问题十分简单。所谓的“自治”,就是“民族、集体、地区、基层组织等除了受所隶辖的国家、政府或上级单位的领导或指导外,对自己所辖区域内的事务行使一定权力”的意思。
所谓自主权和自决权,就是依据法律法规、政策,自己管理自己,自己决定自己的事情……在这些法律、法规赋予的职权范围内以及国家有关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对本居住区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享有自治权。居民通过居民委员会,对涉及到自己切身利益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行使自己的民主权利,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过程。
因此,“居民自治”中的“自治”,是指居民可以“在政府的领导下,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行使自己的权利和参与本社区内公共事务管理的过程”。如果一个区域内的居民们享有“对关系到自己切身利益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进行自主管理和自我决策的权力时,我们可以说这个社区内的居民实现了“自治”[4]。
然而,“居民自治”一词本身就给出了明确的答案,“居民自治”的主体就是居住在这个城市中的居民。《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明确规定“居民委员会是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居委会干部必须“由本居住地区全体有选举权的居民或者由每户派代表选举产生”[5]。
然而,实际生活中城市居民自治的概念却并没有这么简单,不管是“自治权”还是谁是“自治主体”的问题都远比学术上定义的要复杂,这就需要我们在实际中不断探索和发现。
三、城市居民自治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分析
3.1
城市居民自治存在的问题
(1)城市社区行政化倾向严重
城市社区自治组织行政化倾向较为严重,表现在:社区居民委员会是居民实行自治的群众性自治组织,本是政府工作的监督者和居民事务的协调者,但目前却成为政府工作的承受层、操作层,承担起了政府的部分职能。导致居民委员会的内部相关事务,都要被政府领导和管控,这些都有悖于《居民委员会组织法》的规定,行成了“领导与被领导关系,陷入了传统的行政化模式,严重影响到城市社区的自治”[7]。
“由于城市社区自治在我国的兴起“不是政治选择的结果,而是经济发展对政治要求的结果”,所以政府管理适当退出是实现城市社区自治健康发展的关键。1986年,民政部提出.区服务,这标志着我国城市社区自治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期。但是,我国缺乏居民自发组织展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三自”传统意识,也没有形成西方发达国家作为政府对立面存在的强大的公民社会。因此,居委会承担了很多本属于政府职能部门工作范围内的行政工作,政府下发的行政工作占据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8]。社区居委会的行政化模式大大削弱了社区的自我管理,居委会没有精力去组织和协调所在辖区的各个团体和单位参加社区的建设,导致社区自治管理很难实现质的飞跃。
(2)城市社区自治法律缺位
随着城市社区建设的发展,特别是城市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1989年我国颁布实施的《居民委员会组织法》已显示出不能适应城市社区建设的新要求。面对社区出现的新的问题新的情况,原有的《居民委员会组织法》已经不能满足新的社区需求。
《宪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委员会组织法》都对居委会的性质作了明确规定:居民委员会是基层群众实施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群众性自治组织。这两部法律的出台和规定,对推动城市居民的自治活动起到了很大作用。但从总体上看,内容太过原则化。随着社会的发展,目前许多规定和实际工作和生活已不相适应。
(3)城市社区居民的共同体观念淡漠,参与积极性不高
社区参与状况是社区自治程度高低的重要标志。目前,社区居民参与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社区居民参与意识还比较淡薄,社区自治参与率不高,就参与人数和参与人员结构而言,在许多社区,经常参与社区自治活动的主要是少数老年人,尤其是一部分老年妇女。另外,还存在居民参与形式简单化、参与率低、参与机制不完善、居民参与与参与效果存在差距等问题[9]。
“我国社区居民的自治意识与社区归属感没有得到很好的培育,社区自治意识欠缺,是导致社区自治不足而社会控制有余的社会思想因素”[10]。另外,由于受传统计划经济体制思想的影响,当前城市社区居民自愿参与意识还不强,居民参与仍以被动参与为主,即社区居民在社区工作人员的动员、劝诱、说服下参与社区管理机构已形成决定的事项,这种参与既不能对社区事务开展的具体项目进行决策,也不能对社区公共权力的运作进行监督。
(4)社区自治的经济基础薄弱,市场对社区自治的侵蚀
从我国的社区建设实践来看,在城市社区主要由社区居民委员会、社区业主委员会、社区物业公司三者一起对所在的社区进行自治,已经成为一种新的社区自治模式。社区物业公司的管理权力大大超过社区居委会的管理权利,这种情况的出现,对社区自治管理有很大的侵蚀作用,严重影响社区自治管理的实现。
当前大部分城市的社区建设,还没有进入当地政府的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同时也没有投入专项资金进行社区建设。由于政府没有统一的规划和投资,使得社区的发展较为缓慢。
(5)与社区自治相适应的公民素质整体偏低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城市社区发展迅速,并且有很多是因为近几年的农村拆迁而形成的新的社区,这样就使得社区的居民素质参差不齐,由于社区居民素质不高而引发的阻碍城市社区自治的事件时有发生,社区居民不能正确理解社区居民委员会同政府以及街道办事处的关系,不能很好的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居民委员会组织法》,社区共同体观念淡漠,参与积极性不高。自身的文化水平和自身素质的地下严重的阻碍了我国城市社区自治的健康发展。
社区居民的整体素质和文化水平偏低,成为了我国城市社区自治发展的桎梏,政策法规难以宣传,社区活动消极参与,以及传统文化中“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等一些小农思想仍然有着很大的影响,这与城市社区自治中城市居民所具备的民主意识、平等意识、责任意识、参与意识是背道而驰[11]。
3.2
原因分析
(1)居民自治不到位,基层民主建设滞后。
第一,推行民主选举不力,影响居委会权威,社区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的“三自“缺乏群众基础。第二,社区参与意识和归属感淡薄,社区资源得不到合理利用,偏向于成为政府的延伸“行政“组织,自治功能不强。第三,社区居委会现行的“议行不分“体制,制约了基层管理。四是社区居委会负担不断加重,基层压力增大。
(2)社区居民(尤其是青年人)的自治意识较差。
社区居民自治意识没有建立,对于社区居民自治的宣传力度不够。他们的活动基本都是在社区之外,很少参加社区内的活动。
(3)参与形式单一,渠道不通畅。
目前社区参与也还多局限于传统上的执行性参与,即在决策之后被动去执行,也就是社区居民在社区工作人员的动员、劝诱、说服下参与社区管理机构业已形成决定的事项,比如开会听取居委会或街道有关本社区工作的通报、部署等。从而形成典型的权力精英主导模式,居民个人缺乏明显的主动权。它的直接后果是社区成员参与率低、参与的层次较低。
四、城市居民自治的建议与对策
4.1
城市居民自治的建议
(1)加强社区领导队伍的建设,完善基层民主建设
逐步扩大民主选举范围,使社区居民自治组织获得居民的认同,同时要加强领导。社区居委会成员应参照地方村民委员会选举的办法,进行直接选举。居委会成员要兼顾各方,多数应为本居住地居民。现时社区的自治功能不成熟,因此在坚持民主的同时,要加强党和政府对居民自治工作的领导。一方面要引导、支持、完善民主自治,另一方面,对社区管理不能一下子完全放开,防止出现管理“挂空档“失控现象发生,要努力确保社会稳定。
(2)培育社区意识是提高社区居民自治的根本
社区毕竟不同于家庭、单位和农村的村民委员会,缺乏血缘和感情纽带已经直接的利益相关性,在这种情况下,如何使社区居民参与到社区自治事务总来是一个问题。主要还要靠文化认同,在价值观、思想方法和生活方式上找到相通点,共同管理。这就需要加强宣传教育,强化居民对对社区的认知和认同。通过社区环境、卫生医疗、治安、文化教育等事项的决策上,充分与社区居民协商、沟通、征求意见,发挥居民积极主动性,培养社区居民的归属感和满意度。进一步将单位的服务功能想社区转移,降低职工对单位的依存度,强化居民与社区的利益关系。通过以上措施,是居民感到社区与他们的利用息息相关,参与能够有效维护其利益时,自然就会萌生参与到社区自治的动机和期望。
(3)完善居民参与的组织形式,发展非营利组织
在城市社区建设中,政府、街道、居委会等组织体系的作用是有极大局限性,他很难满足居民参与社区活动的组织化要求。要完善居民参与社区活动的组织形式,必然要求非营利组织的培育和发展。大力培育非营利组织不但能真正调动社区居民参与的积极性,还可以有效拓展社区居民参与的广度和深度。一方面,非营利组织为居民参与社区生活提供了一条畅通渠道。居民参与度是城市社区建设的根本所在,而居民参与社区的一个重要形式就是参加社区民间组织,如各类志愿者协会、业主委员会、治安巡逻队、老年书画协会等等[12],这些组织在居民自治、社区互助、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另一方面,作为联系政府与百姓的桥梁和纽带,表达民众的利益和愿望,居民可以通过非营利组织参与社区与政府的交流、对话与决策,参与和诉求,为社区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另外,非营利组织的发展可以极大丰富社区组织数量,给居民提供多样化的选择。它以社区居民的福利最大化为目标,以不断创新的服务项目为追求,以居民满意度为监督和衡量标准,不断创新社区服务项目,强烈地吸引居民参与社区的活动,从而激发了居民参与的积极性,形成强大的动力。
4.2
城市居民自治的对策
(1)转变政府职能,理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
要真正解决社区居委会的行政化倾向问题,必须合理界定政府管理与社区自治的边界,政府要适度介入。社区自治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指导和支持,政府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促进社区自治管理的良好发展。社区自治的发展有利于增强政府和人民群众之间的联系,政府介入须主要定位于对居委会的自治运行进行服务、协调、保障和监督上。但是目前在我国,政府普遍地过多介入社区自治事务的管理,严重地影响到社区自治和自主发展。政府要转变政府职能,应坚持三项原则,即坚持“小政府,大社会”的导向原则、“以人为本、社区自治”的目标原则和“权随责走、费随时转”的操作原则;理顺三对关系,即街道办事处与居民委员会的关系,政府职能部门与社区居民委员会的关系,政府部门与社区中介组织的关系;实行“政社”分离,明确政府和社区居委会各自的职责定位,理顺两者之间的关系。
(2)社区自治法律的完善
①修改《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
1989年颁布的《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面对城市基层社会管理出现的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已有的法律条文,已不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新形势的要求,这些法律条文的操作性已经落后。
为了适应新形势下的社区自治需求,需要政府组织力量对现有的法律法规进行修改,从而满足社会的发展。
②加强社区自治立法
随着我国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原有法律的滞后性已明显表现出来,导致出现具体法律问题时缺少法律依据。尤其在当前,出现了许多新的社会关系的情况下,为了更好的处理这些关系,我们应尽早出台《社区组织法》,该法应多规定社区自治中的主要内容,对于体问题要做较少规定,然后各地再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制定实施细则。社区自治在法律保障监督下运行,才能真正使社区实现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3)倡导和发展居民社区参与
①营造自治环境,培育社区居民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首先,加强对社区自治工作的目标、宗旨、意义和任务的宣传,使居民群众对社区自治工作有正确的认识和了解,从而激发和调动社区居民参与社区自治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其次,加强社区公共服务的建设,强调以“地方”、“社区”为中心,以个人日常生活为起点,关心和参与所在社区的公共事务,居民在参与不能社区事务的管理过程中培养出共同情感。
②参与机制的规范化
居委会是居民参与社区管理的最重要的制度化载体。要改变目前居民委员会过度行政化的现状,我们必须通过落实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方式来实现社区成员广泛参与社区事务管理的全过程从而提高居民参与本社区管理事务的程度和深度。
(4)建立社区居委会独立的财务制度,多渠道筹集社区建设资金
社区自治经费应实行国家和社会共同分担。“一方面,国家为社区自治提供一定的经费支持,另一方面,由居民委员会自己承担”。城市社区居委会财务独立是社区实行自治管理的首要条件,社区居委会开展社区活动、社区服务,必须要有一定的经济实力作为物质保障。因此,当前建立和完善社区居委会独立的财务制度,对提升城市社区在城市管理中的主体地位有着重要作用。
实现社区资源共享对资源的认识上转变封闭保守的观念,树立社区资源共享的新理念,不断拓展社区资源利用的渠道和领域,对多种资源进行整合与开发,变习惯于无偿调用为注重共享共赢。“充分利用社区资源服务社区,发挥资源最大效益,各街道和社区要积极主动地为驻区单位排忧解难、提供服务,找准双方利益共同点,努力达到社区资源共享、互惠互利。”
(5)提高社区居民素质,营造社区政治文化
社区居民的文明素质是社区和谐的重要标志,也是推进社区居民自治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为提高社区居民素质,营造社区政治文化应从社区实际和居民的需求出发,以普及科学文化知识,倡导文明新风、提倡科学精神、融洽人际关系为主题,塑造社区共同价值观,提高居民的整体素质,形成互敬互爱、文明向上的和谐社区氛围为目标。
①提高居民的科技文化水平和自身素质修养,培养居民的自治意识、自治能力和自治习惯,逐步完成现代公民对社区事务的理性参与过程。社区建设正是从社区居民身边最直接的公共领域中培养公民表达、讨论、协商、互动、合作的民主习惯。
②大力开展社区法制宣传教育活动,增强群众的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引导社区居民通过合法的途径和方式表达利益诉求,维护合法权益,解决利益矛盾,使社区利益关系走上法制化道路。要在社区内部建立健全社区服务志愿者制度,为广大居民自觉主动参与社区发展和管理提供积极的政策动力。
五、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通过查阅资料和阅读相关文献,我了解到了城市居民自治的主要内容、发展历程和城市居民自治的意义。
后面重点讲述城市居民自治的概念以及居民在城市居民自治中的作用。再次,重点阐述城市居民自治中存在的问题,之后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原因分析。
最后,针对城市居民自治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和对策,这些对策的实施,将有助于城市居民自治水平的提高。
5.2
展望
通过本文章的写作,使我对城市居民自治有了一定的了解,发现城市居民自治的实施,有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现,对社会的稳定有着重大作用。
写作过程中,发现存在不少不足:(1)文献资料查阅的不够。(2)思路清晰度不够。
下一步,阅读更多关于城市居民自治的资料,加深对城市居民自治的认识。有条件的话,深入社区调研,了解实际情况,提出更多切合实际的方法和对策。
参考文献
[1]徐勇,论城市社区建设中的社区居民自治[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5)
[2]张昭,街道委员会在城市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变迁[J],北京大学学报,2006(6)
[3]邓泉国,,中国城市社区居民自治,辽宁人民出版社,2004
[4]曾望军等,论社区自治组织在社区管理中的角色归类及自治功能[J],理论与改革,2006(1)
[5]侯玉兰,冯晓英主编,城市社区发展国际比较研究[M],北京出版社,2002
[6]王邦佐,等.居委会与社区治理———城市社区居民委员会组织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7]胡慧.转型时期城市社区自治:理念、问题及建议[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4):565-569.[8]张国祥.社区自治与社会控制[J].社会主义研究,2007(6):96-98.[9]朱孟才,宋志发,石瑛.试析社区建设中的“社区自治”问题.长白学刊.2003(2).
[10]王金华著.当代中国基层政权组织建设与发展[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4
[11]程玉申.中国城市社区发展研究[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3
[12]张玉枝.转型中的社区发展——政府与社会分析视角[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119-120.
第四篇: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
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是指城市居民家庭可以用来自由支配的收入,它是居民家庭总收入扣除交纳的所得税、个人交纳的社会保障费之后的收入,它是反映居民收入水平高低的主要指标。2006年我市市区居民人均总收入为16644元,扣除交纳的所得税、个人交纳的社会保障费之后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5328元,比2005年增长18.6%。
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是对市区400户居民家庭进行抽样调查得来的。城市住户调查的样本户,是按照国家的抽样方案进行实施的。我们每三年进行一次几千户居民基本情况抽样调查,对这些居民户中家庭及其成员某一时期的收入进行调查统计,计算出每一户的人均收入水平,再将所有调查户按人均收入水平从低到高进行排队,形成了一个大的样本框。在这大本框中我们再抽选出400户的经常性调查样本常年进行记帐调查。利用上述方法进行抽样,由于遵循了随机原则,使抽选出的调查户在市区分布比较均匀,代表性较高。被抽中的调查户按照国家的规定对其家庭的收支情况记流水帐,调查员还要定期到调查户家中进行访户,审核记帐情况和辅导记帐,以确保调查户记帐的真实和符合要求。
来源:青岛统计信息网
http:///statsqd/news/2007114204241.asp?typeid=993&videos=
第五篇:城市居民食品安全调查报告
城市居民食品安全调查报告
内容提要:
俗话说得好:“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人类生长、经济腾飞、社会进步、时刻离不开食品,离不开安全、卫生、营养的食品。食品安全关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趁着暑假之际,我就食品安全做了调查,希望通过亲身实践了解市民关于食品安全方面的知识,态度和想法,宣传食品安全方面的知识和食品安全的重要性,通过食品安全常识的宣传提高我们自身的食品安全意识。
关键字:社会调查 食品安全 调查分析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民生活的日渐富裕,人民不用再为饱足问题担忧,但食品安全的问题却愈显突出。中国食品工业协会提供的资料显示:随着经济全球化、贸易自由化和国际食品贸易的迅速发展,食品安全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发达国家每年约有1/2的人感染食源性疾病,在发展中国家此问题更为严重。目前我国食品安全方面与发达国家还存在明显差距,特别是国内食品工业整体发展水平不够均衡,生产主体多元化,增加了食品质量卫生安全控制的难度。尤其是07-10年间,从苏丹红一号,红心鸡蛋,北京福寿螺事件到三鹿奶粉事件,我国各类食品安全事故纷纷进入报端,层出不穷。并且,食品安全问题也是目前国家有关部门最为关心的,成为2010“两会”期间代表委员们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
作为大学生,我就食品安全问题在我的家乡—沙河对我的街坊邻里,亲戚朋友等做了一番调查。他们中间有工人、农民、商人、公职人员、医生、中学教师、学生也有健康保健专家,有青少年、也有中老年人。该调查主要围绕人们对食品安全问题的重视程度,对食品安全问题现状的看法以及市民为此采取的办法等。
在调查的人员中有近七成的人已经非常关注食品安全问题了,有近三成的人对此成一般态度,只有极少数对此不是很关注。人们在选购食品时也多选在超市、农贸市场,其次为路边早夜市。他们在选购时更关注价格、生产日期、保质期和有效期以及食品感官方面,人们对于品牌和生产加工厂家的关心程度相比要低很多。或许正是最近的一些名牌厂家的不良影响及假冒知名品牌的现象太多使人们对名牌的信奉程度下降,使人们的选购更趋于理性化吧。在所调查的人群中,曾经买到过不安全、不卫生食品的比率为百分之一百,即所调查的人们都多少买到过不合格食品。其中有近一半的人经常会买到。他们所遇到的问题多为虚假宣传、假冒知名品牌以及过期食品还在销售。其碰到的问题只有一半的人解决了一小部分,两成的人解决了大部分,也有一成左右的人不曾得到解决。得到解决的也多为直接和生产经营者协调解决的,少量请消费者协会调解和有关行政部门申诉,个别的曾向人民法院投诉。绝大多数市民认为造成目前食品安全问题众多的原因是因为不法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和个人利欲熏心,各执法部门沟通不畅,缺乏配合的都超过90%,有82%的市民认为是购买者假冒伪劣鉴别能力不高,还有73%的市民认为是对企业和个人的惩罚力度不够,各主管部门职责不明。
他们主要通过电视媒体和身边人议论来了解到我国的很多食品存在安全隐患的,也主要是通过电视媒体报道选择推荐商品、避免购买上黑名单的商品的。并且多是通过电视广播、平面媒体和网络来了解学习食品安全消费知识。
现在只有一半多一点的消费者对当前的食品安全形势持乐观态度,有三成多的人们对此很失望。并且有三成的消费者对那些曾有过食品安全问题但是已经重新整顿的企业表示不会再购买他们的商品了,因为他们已经失去信任了。他们认为企业严格食品检验检测、通过国家有关食品认证并且开展诚信经营及行业自律可以提高消费者的消费信心。
通过对报告的分析我觉得:首先,政府部门应该加强管理与监督检查,严格市场准入制度,对销售不安全的食品市场和企业进行查处,落实并且健全法律机制,对出现食品安全问题的生产加工企业和主要负责人严加惩处;其次,加大媒体宣传力度,普及科学消费知识,提高购买者的感官鉴别能力,让家庭了解更多食品安全常识,有问题的企业一定要在第一时间曝光;生产商也要应增强危机意识,提高个人信誉,严格自律;
通过本次社会实践,我亲身走入了社会,不再仅仅停留在小小的校园或蜗居在温暖的家中,视野大大开阔了。在这次社会实践中,我不仅得到了需要的调查结果,更看到了我们的责任。食品安全直接影响着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经济健康发展和社会稳定,因此饮食安全责任重于泰山,然而我们食品安全中还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但我相信:通过我们各方面的努力,一定能够在食品安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旗开得胜。
附件:食品安全调查表
参考文献:食品安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