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认知行为理论及其在社会工作实务中的案例应用
浅谈认知行为理论及其在社会工作实务中的案例应用
2012级社会工作专业 华国娟
摘要:认知行为理论作为研究人的心理与行为的理论,在社会工作的理论研究和实务工作中具有重要的参考和借鉴意义。本文简述了认知行为理论的发展历程及主要观点,并结合对一位高三女生案主的社会工作介入服务过程,尝试分析了在社会工作实务中运用认知行为理论应遵循的原则、操作技术、介入策略和对认知行为理论的简要评价。
关键词:认知行为理论、社会工作实务 案例应用
在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开展社会工作既是完善社会保障体制、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内在要求,也是解决社会问题、维护社会安定有序的有力手段,更是建设和谐文化,营造诚信友爱良好社会氛围的重要保障。现代意义上的社会工作,是一种以助人为宗旨,运用专业知识、理论和方法,协调社会关系、预防和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公正的专门职业。社会工作吸收并融合了人文、社会科学中的各种理论,同时在实践中也发展出独特的概念和理论模式。认知行为理论作为研究人的心理与行为的理论,在社会工作的理论研究和实务工作中具有重要的参考和借鉴意义。
一、认知行为理论的发展和主要观点
(一)行为理论(Behavior Theory)
行为主义的理论基础来自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学说。在巴甫洛夫用狗做的经典实验中,狗的行为是对外界刺激的直接反应,铃声与食物的反复结合,使铃声具有了直接引起狗分泌唾液的作用。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学说为行为主义提供了理论基础。20世纪三四十年代,行为主义心理学崛起,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成为人格和智力的主要测量工具。行为主义者认为,人的大多数行为都是通过学习获得的,因此也可以学习新的行为、改变旧的行为,个体学习的动机可以通过强化得到。例如,在小学的学习中,助人为乐、好人好事是会受到老师学生表扬的行为,就有学生不断从事这样的行为并且持续维持,然而,当一个学生做了好人好事没有得到表扬反而被误解、被指责,那么他以后就极少有可能再从事这样的行为。在行为主义这里,人的行为是可以被控制的,这种理论成为行为治疗的理论基础,认为治疗的焦点在于弄清楚什么事情可以持续引起人的行为发生转变,而不去关注人的心理的内在变化。行为理论常用的干预技术包括系统脱敏疗法、厌恶疗法、冲击疗法等等。
(二)社会认知理论(Socialcognition Theory)
认知学派源自阿尔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派的分道扬镳。在阿德勒看来,人的行为是由个人整体生活形态所塑造的。这包括个人对自我的认识、对世界的看法、个人的信念、期待等。在这个过程中,认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影响人的行为,更会影响个人整个生活形态的形成。认知学派认为,人的行为受学习过程中对环境的观察和解释的影响。不适宜的行为产生于错误的知觉和解释。所以,要改变人的行为,就要首先改变人的认知。
个人对事件发生的原因的解释。所谓认知治疗原则,指的是修正一些认知上的错误的假定,包括过度概括、选择性认知或归因、过度责任或个人肇因假定、自我认错或预罪、灾难化思考、两极化思考等。
二、认知行为理论在社会工作实务中的应用原则及案例分析
(一)在社会工作实务中应用认知行为理论与技术的原则
社会工作作为一种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能解决社会问题,协调社会关系,满足人们基本需求的服务活动,需要将认知行为理论运用到社会工作的具体实践中。认知行为理论由于综合了认知理论和行为理论的观点和方法,强调认知活动在心理或行为问题中的发生作用,因此,认知行为学派的理论和方法可以被广泛应用在社会工作实务中。在社会工作的实务中既采用各种认知矫正技术,又采用行为治疗技术,能够做到从内在的认知和外在的行为两方面着手帮助受助者实现改变的目标,而认知的改变和行为的改变又是相辅相成的。所以在社会工作实务中应用认知行为理论与技术的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1、关于认知行为技术应用的基本原则
第一,尊重个人的自主决定和信念。认知行为学派主张,个人的知识经验的形成是积极主动的,个人的认知和生活形态是通过正确解读外在环境事件的意义,有效地自我调适来建构和调节的。
第二,帮助服务对象改变错误的认知、建立正确的认知。认知行为学派认为,帮助服务对象的关键是协助他(她)自助、自立,使其能够在正确认知的基础上成为自己的咨询者和帮助者,以达到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的效果。
第三,在正确认知的基础上建立良好的专业关系,并鼓励服务对象形成积极的态度,以实现助人和自助的目标。
2、关于助人目标的原则
第一,改变错误的认知或不切实际的期待以及其他偏颇和非理性的想法。第二,修正非理性的自我对话。第三,加强解决问题和决策的能力。第四,加强自我控制和自我管理的能力。
(二)应用认知行为理论与技术开展社工服务的具体案例
本案例主要运用认知行为疗法中埃利斯(Elis)的合理情绪行为疗法(REBT)和梅肯鲍姆的认知行为矫正技术来协助案主消除其困扰,以促进案主的成长与发展。
1.埃利斯(Ellis)的理性情感治疗
理论基础:理性情感治疗基于这样的假设:非理性或错误的思想、信念是情感障碍或异常行为产生的重要因素。对此,Ellis并进一步提出了“ABC”理论。在ABC理论中,A指与情感有关系的激发事件;B指信念,包括理性或非理性的信念;C指与激发事件和信念有关有的情感反应结果。在A与C之间有B的中介因素,A对于个体的意义或是否引起反应受B的影响,即受人们的认知态度,信念决定。Ellis的ABC理论后来又进一步发展,增加了D和E两个部分,D指对非理论信念的干预和抵制;E指导有效的理性信念或适当的情感行为替代非理性信念,异常的情感和行为。D和E是影响ABC的重要因素,对异常行为的转归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是对ABC理论的重要补充。
普通的小学教师;母亲45岁,是一名典型的农村妇女在家务农,患有慢性胃炎,在案主升入高三时专门来到县城租房陪读。哥哥是某高校大二学生。家庭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于父亲的工资,同时因为母亲医药费的开支,家庭的日常开支,再加上自己和哥哥高额的学费,这样的开支使得原本已经拮据的家境更加捉襟见肘,总的来说,案主家庭的经济状况比较差。
4、问题及资源
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发现案主的主要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自卑心理和自信心不足。由于来自贫困的农村地区,家庭的经济情况比较差,使得案主没有足够的自信心来与同学和朋友保持较好的交流和沟通,同时,案主对自己的品质和能力做出过低的评价,又对自己的智力和能力怀疑所产生的心理感受,导致了自我否定的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表现为消极的自我评价,从而产生比较严重的自卑心理。所以案主家庭的状况是导致他自信心不足的直接原因,自我评价较低和自信心不足应该是导致案主其他问题产生的最主要的原因。
(2)孤独心理。案主不善于表达自己的观点,也不喜欢在课堂上发言,在课余时也仅仅和自己宿舍的同学走的近一些,和班级里的其他同学缺乏有效的沟通和交流,缺乏沟通的勇气。这种心理现象的产生主要是由过多的自我否定和挫折引起的。由于案主缺乏与别人交往的足够的自信心和一定程度的自卑心理的存在,这是导致案主出现孤独心理的主要原因。
(3)嫉妒心理。通过和案主的几次交谈了解到,案主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嫉妒心理。案主对他人的长处,成绩心怀不满,抱以嫉妒;看到别人冒尖,出头不甘心,总是希望别人落后于自己。同时,案主还缺乏竞争的勇气,往往采取讽刺,挖苦的方式给他人造成不同程度上的危害。这种情况严重阻碍了案主的心理健康和交际能力,影响正常思维,造成人格的扭曲。
通过分析发现,案主也具有以下优点和资源:案主个人的上进心比较强,悟性也比较高,学习成绩优良,学有余力。高一时曾获得过两次奖学金,和宿舍成员之间的关系较好。
5、介入策略
通过对案主问题及资源的分析,了解到家庭的经济情况是影响案主产生自卑心理的直接原因,当人生活在社会群体中时,难免会产生相互比较的心理倾向,在与人的交往过程中,比较是经常发生的,甚至说是不可以避免的,当自我感觉到自己的某些方面不如他人时,往往会产生自卑,在与别人的交往中感到“抬不起头来”,因而发展成为不愿意同别人进行交往。所以,当案主面临比较糟糕的家庭经济情况时,他在与别人交往时所要面临的压力是显而易见的。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把工作目标确定为:通过解决问题,恢复和提高案主的自信心;增强沟通能力和独立自主生活的能力;帮助案主正确的认识自我;减轻以至消除案主的嫉妒心理。
在此案例中,工作者必须与当事人建立协同合作的关系,案主需要认同工作的目标,并积极配合完成整个过程;通过对案主问题的分析,我们了解到案主的心理困扰大部分是认知历程受到干扰造成的,当然也有对社会竞争缺乏全面的,客观的了解的心理的影响。为了改善其情绪状态与行为,必须改变认知,也就是改变案主的一些基本的信念和
参考文献:
1.马尔科姆﹒派恩著.冯亚丽、叶鹏飞译.现代社会工作理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6月第1版
2.王竹换、庞鑫.浅析认知行为理论在社会工作实务中的运用.《法制与社会》.2009(1)3.程玲.社会认知理论及其在社会工作中的运用.《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3)4.李晓侠.关于社会认知理论的研究综述.阜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5)5.陈俊.社会认知理论的研究进展.社会心理科学.2007(12)
6.许若兰.论认知行为疗法的理论研究及应用.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
第二篇:社会工作实务案例
青少年社会工作
小孟,女,18岁,辍学3个月。小孟在儿童期的时候,行为能力的发展有点跟不上同龄儿童,容易摔跤,所以儿童期的游戏她都没办法参与。与此同时,小孟的语言发展方面比同龄人有更高天分,在读小学前,她已经看完了儿童简读版的中国四大名著,会背诵唐诗宋词还有诸子百家。进入小学以后,老师经常向家长反映,小孟上课不遵守纪律,喜欢“钻牛角尖”,质问老师到尴尬的地步,而且不接受批评。父母认为是孩子还小,是正常的,所以放任自流。到中学后,小孟不仅经常逃课,还习惯性对父母撒谎。居委会人员也反映小孟特别敏感,拒人于千里之外,不愿意和别人交往。
小孟父亲开了个公司,平时工作忙,对她无暇顾及,并且在老师“告状”后,如果说教无效,就痛打女儿一顿。小孟母亲要经常去照顾外婆,与小孟交流很少。经常觉得她什么都做不好,从小孟辍学之后怕她出去玩变坏,经常把她关在家里。
最近几天小孟大哭大喊,情绪较激动,不愿意见来家里玩的同学。母亲觉得这样下去也没有办法,所以电话求助社会工作者希望得到帮助。服务方案
一、与小孟及其有关系统建立信任关系
(一)社工能力评估:在接到小孟母亲的求助后,并且了解了小孟的大概情况,社工认为自己有能力接这个案子,不过有一点要避免的是,社工自身童年期也是不受到家里人的关心,注意避免自己价值介入,对小孟父母进行无意识的操控。
(二)方法运用:会谈法、文字记录法(soap法)
(三)建立关系具体步骤:
1.做好第一次会谈准备,拟定会谈提纲
(1)资料收集:需要收集到小孟基本资料(籍贯、年龄、性别、教育程度、职业等)、社会支持网络(正式、非正式)、生理状况(疾病史、成长大事记)、心理状况(智力水平、个性特点等)。
(2)会面安排:时间定在电话求助的一天后,地点定在社工事务所,并且保证等小孟父母来咨询时能够有一个隐私的环境,提前给同事打招呼,要求回避。
(3)会谈提纲:介绍自己,寻求小孟父母的自我介绍,确定目标和方向,了解家庭成员的特质,了解家庭发展史,了解家庭解决问题的方式,总结会谈并预测将会发生什么。
(4)注意事项:由于电话求助中孟母提到孟父工作太忙,所以假设孟父可能会“爽约”; 2.第一次:会谈
(1)时间:×年×月×日(2)地点:×社会工作事务所(3)对象:小孟(父)母(4)内容:介绍自己:“您好,我是主管家庭服务的社工小陈,主要是协助人们处理家庭困扰的,请您(二位)介绍一下自己和让您困惑的事,可以吗?”注意观察孟父孟母使用何种方式介绍自己、介绍家庭成员的,能大概了解自我评价、家庭成员关系怎么样;然后表明“保密”的相对性原则;简要反馈一下孟父孟母的期待,可能用到的语言是:“你刚刚说的那些是想达到......这样的目的,是吗?”;告诉他们社工的义务、责任和权利,然后澄清各自的角色。
(5)社工反思:家庭规则、家庭关系对每一个成员都有很大影响。父母的沟通方式、处事方式对小孟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并且很期待小孟的改变。
3.第二次:家访收集资料(1)时间:×年×月×日(2)地点:小孟家(3)对象:小孟
(4)内容:利用情绪疗法平复小孟的焦虑激动情绪,鼓励小孟勇敢表达对自己的想法、对自己的期望、对父母的想法、对学习的看法、对学校老师同学的看法。
(5)社工反思:当表示出对小孟的同理心(如运用“我曾经也有过不开心、非常焦虑的时候”)时,小孟明显放下了心里防备,并且小孟表示,她希望自己的父母能像别人家一样,能多关心她多和她说话,也表示希望继续上学。但是注意避免价值先入、评价案主的行为,如尽量避免这样的话语:“你应该......”“你这样做不好”等。
4.第三次:走访社区、学校收集有关资料 1)时间:×年×月×日
(2)地点:小孟所在社区、学校
(3)对象:社区居民、社区居委会、学校老师、同学(4)内容:挖掘小孟的社会支持关系网络。
(5)社工反思:最大的困难就是链接小孟的正式资源,因为这些资源都注重小孟的表面问题,对于她的深层次困难特质表现出不关心的态度。
5.初步预估
小孟出现的情绪激动问题、厌学问题以及人际交往问题都和家庭系统、学校系统以及自身生理发展有很大关系。
6.签订服务协议
在与小孟交谈后,以及征得了父母的同意,小孟愿意继续接受我的服务,我也愿意继续服务,所以共同签署的服务协议。
二、对小孟及其有关系统进行预估及专业判断
(一)方法运用:社会生态系统图(能清晰展现小孟所在系统的疏密关系)、DAC评估
(二)通过前期家访过程中的咨询、观察,将收集到的资料按照个人资料、环境资料和社会环境分类,了解小孟的硬件与软件资料、家庭的静态与动态资料(成员、角色与互动、家庭规则、家庭关系等)、正式与非正式的社会支持网络。
(三)预估具体方面 1.对小孟自身系统的预估
优势:(1)从个性看,小孟个性独立、坚定,有自己的主见,敢于对家长当面提出和坚持自己的观点,表现出比同龄人更勇敢、坚定的气质;(2)从感受性看,小孟对身边发生的事情以及学习的知识有比较高的敏感性,善于提出问题、思考问题。从深层次说,小孟渴望能通过提问的方式加强与身边人的交流,自主性的接受一些知识经验;(3)从个人能力看,小孟在口头和书面表达方面很擅长;从小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知识,记忆力惊人,理解力也非常好;小孟心智方面发展较同龄人提前,这和父母对她较少关心的表现有很大关系。
困难特质:(1)生理发展角度:小孟刚出生时因为出现过短暂窒息的情况,可能对其大脑神经系统发育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动作协调能力发展不足,身体平衡和肌肉控制不理想;(2)人际交往方面:由于缺少玩伴、童年期的游戏经历,所以人际交往能力和沟通方式比较欠缺;小学阶段表现出对于一些学龄儿童的规则和规范不太适应,这和童年期的成长经验有关;(3)个性方面:过于执着和强调“自我的感受和看法”,在处理问题时比较缺乏弹性和灵活变通的能力。
2.对小孟所在家庭系统的预估 优势:(1)家庭结构:家庭结构完整,父母都有稳定的工作,创造了一个较为优越的物质生活;(2)教育方面:重视小孟的早期教育,表明对小孟的期望较高;(3)动机方面:对于小孟的改变持积极态度。
困难特质:(1)关注点:父母过多在意满足小孟的物质条件,对于孩子内心的感受和想法和解不多;对小孟出生时短暂窒息的后遗症没有足够重视;(2)教育方面:采取顺其自然的态度,忽视了儿童期的学习习惯和能力的培养;(3)人际交往:从社区居民及社工观察得知,父母双方的交流沟通方式非常僵化,不利于小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4)处理问题方式:父亲对于小孟的“出轨行为”问题,采取暴力手段来解决,这对于父女关系、小孟个性和行为处事能力都有影响。
3.对学校老师和同学系统的预估 优势:(1)老师:从对学生的管理层面说,态度都比较积极认真,能及时与家长沟通,希望家长能够配合共同教育;(2)同学:有几个同学明确表示愿意成为小孟的朋友,希望自己能够为小孟的改变尽一份力。
困难特质:(1)对学生的评价不够公正,认为学生对于课堂上的追问就是不守纪律、不尊重老师;(2)在访问班主任时发现,“贴标签”现象很严重,总是会因为一些小事把一部分学生定义为“坏学生”;(3)因材施教不能得到很好的实施,学校职能没有很好体现。
4.对社区及其他资源体系的预估
优势:在走访中发现,亲友系统、社区支持系统中,都有一部分人关注小孟及其家庭的成长,包括社区工作人员、亲戚、新闻媒体等。
困难特质:没有人专门从事协调和整合的工作,再加上“好奇心”、“八卦心态”的存在,使得“关心”有点变质,也很难保证处理问题的隐私性。
三、与小孟共同制定服务计划、介入手段和签署服务计划协议书
(一)目的:改善小孟的生理功能上的不足;加强小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让小孟能够理性分析自己,对自己有一个较为正确的评价。
(二)服务模式:行为主义理论、优势视角理论、生态系统理论
(三)具体服务步骤: 1.初期
(1)目标:通过肢体训练改善小孟的肢体协调能力,提高身体平衡能力
(2)服务模式:行为主义理论(认为社会工作的主要任务就是对服务对象的不适行为进行治疗或矫正)、埃里克森的人生八阶段理论(自我同一性对青少年社会化任务有重大作用,在生命每个周期都应该完成每个阶段的社会化任务,否则会导致内在的连续感断裂)
(3)介入手段:间接介入(协调医务社工,联系医院资源)(4)频次:每周一次(5)地点:×医院
(6)协同人员:医务社会工作者(机构资源链接、不同领域社工合作)、肢体矫正医生(7)社工反思:生理方面的健全发展对个体的心理有很大影响,小孟在接受治疗过程中,极其认真,她对于儿童期的游戏达到一种迷恋的程度,随着她肢体协调能力的进步,她更加渴望去体会游戏带来的乐趣,但是到后期我们发现,她对儿童期的“游戏迷恋”已经开始减弱,我想,这个阶段的成功过渡对她心理的“缺陷感”有很大积极作用。
2.中期
(1)目标:通过重建家庭沟通模式、家庭规则和父母沟通方式来改善小孟的人际交往关系,提高她的人际交往能力
(2)服务模式: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人本治疗在萨提亚模式的理论中扮演基础性角色,认为家庭成员的改变是家庭关系稳固的关键。在介入的案例中,萨提亚不断扩展了自我价值内涵、家庭系统理论,形成了基本三角关系、家庭重塑、沟通姿态等主要理念。)
(3)介入手段:直接介入(通过角色扮演使父母认识到他们的沟通模式存在的不足,以及由此对小孟带来的负面影响,并通过“家庭作业”手法给小孟及其家人布置任务,这不仅能够巩固服务效果,而且能对家庭规则、家庭关系的重塑自主能力有积极作用;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作为每一个子系统,对家庭其他成员都有影响。)
(4)频次:每周一次(5)地点:小孟家
(6)协同人员:机构另一名社工(做记录、观察)3.后期
(1)目标:通过社会支持网络的连接发挥小孟的记忆能力和学习能力,增强小孟的自信心,对自己有全面的评价
(2)服务模式:优势视角理论(我们应该看到服务对象身上拥有的资源,并且有效利用,从而促成她的改变和发展。)
(3)介入手段:直接介入和间接介入结合(与小孟父母沟通,让他们多关注小孟的优点,并且重点培养,不仅能增强小梦自信,也能激励她继续学习;联系学校,共同挖掘小孟的记忆力,为小孟的发展尽一份力量;联系同学,鼓励他们多与小孟交流交往,提高人际交往的能力;联系当地社区,为有相同困惑的家庭开展小组,一起学习,共同进步。)
(4)频次:每周一次
(5)地点:×社会工作事务所
(6)协同人员:学校老师、社区工作人员等
注:服务中可使用的技巧:观点重构、当面对质(当小孟的行为感受和语言不一致时)、直接应对(探索小孟的经历、对我的感受、对我们之间的关系都可以坦白询问)、提醒结案(要经常性的提醒小孟实现目标的时间进度以及截止时间,促成她加快改变)、随时记录(SOAP记录法,对状态的主客观评估、协议的修改部分都要及时记录)
(四)签署协议书
和小孟及其父母简要精确的回顾和案主达成协议的内容,如工作、目标、行动方案、任务和行动步骤以及评估方法。在与小孟及其家人一起商量后,对于服务计划没有异议,并且愿意接受进一步服务,所以签署了协议书。
注:由于介入手段具有社工隐私性,所以签署的那一份协议书是不包含“(3)介入手段”这一项的。
四、介入行动及策略
注:以上服务计划包含了介入手段及策略。
五、服务过程、效果评估和社工自我评估
(一)服务过程评估:
1.评估内容:服务进程是否按照计划进行,是否符合案主的阶段性需求,资料的完整性 2.评估手段:基线测量法(在对小孟每次服务之前测量一下,然后服务之后需要再测量一次)
3.评估指标:小孟的情绪焦虑程度、肢体协调度(医务社工提供)、家庭每天交流次数、与同学的交往次数、资料记录的完整度
4.评估人员:参与服务的所有社工
(二)服务效果评估
1.评估内容:介入目标、总体目标的完整度 2.评估手段:目标实现程度测量方法(制作小孟的目标核对表,罗列计划中定下的目标,使用等级程度进行测量)
3.评估指标:目标实现等级
4.评估人员:小孟、小孟父母、学校老师、同学、社区工作人员
(三)社工自我评估
1.评估内容:社工的服务水平、知识水平、反思能力、处事能力 2.评估手段:满意度测量(问卷——满意度)3.评估指标:满意度达到85%及以上
4.评估人员:机构督导、小孟、小孟父母、学校老师、同学、社区工作人员
六、结束服务
(一)结案具体步骤
1.过程回顾(与小孟一起回顾整个“合作进步”的过程,让她回想自己的改变有哪些)2.小孟自我评价(鼓励小孟参与到问题的解决和过程的评价中来)3.分享感受(社工和小孟及其父母一起分享结案的感受)4.电话追踪(缓慢撤离,减少结案的不适感)5.撰写结案报告
第三篇:社会工作实务案例
案例一
银燕幼儿园中二班周老师这半年多来,经常发现她班上的小朋友施巧巧身上有淤青。三天前,周老师在幼儿园门口还亲眼看见施巧巧的母亲张女士在打施巧巧。为此,她请求社会工作者作者介入。
步骤:
1、接案
社工与张女士初次见面,说明此次会谈的目的。社会工作者作者要运用同情心、尊重、真诚、具体等技巧以及接纳、非评判等原则和张女士建立良好的专业关系;同时会谈选择一个安全、温馨、舒适的场所,这可以帮助张女士在放松的状态下说明事实,增进了解。社会工作者作者初步了解问题的成因、程度、频度等。
2、预估
在现有资料的下,进一步全面搜集资料,和张女士一起确定问题与需要。资料收集可以从问题、人、环境三个维度进行考虑,同时关注张女士的优势与长处。根据现有的资料,可以初步判定张女士的问题属于心理和行为两方。心理方面的问题需要根据实际访谈情况而定,但可能是由于张女士的生活压力大,这既可能来自家庭事务也可能来自工作,故仍有待收集资料后,进行预估判断。行为方面的问题表现为负面情绪的宣泄,不适当的教育方式,如打女儿等。此外,对施巧巧也要进行适当的情绪辅导。
3、计划。
协助张女士一起设定个案辅导的目标和计划。
目标:(1)改善张女士的心理压力和教育方式,使其用恰当的宣泄方式调节情绪,对于女儿也要采用适当的教育方式;(2)处理施巧巧因被打而带来的情绪问题。
做法:对张女士进行心理辅导和行为纠正。(1)协助张女士宣泄积压于心头的负面情绪;(2)帮助张女士学习恰当的情绪宣泄方式与压力管理技巧;(3)改变张女士不适宜的教养方法,教导其采用合适的教育方式。
同时,对施巧巧进行必要的辅导,一则处理被打的情绪伤害,二则教导其与父母沟通的技巧。
4、实施。
根据计划展开服务,并依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1)增强案主力量,处理张女士的负面情绪,并教导其学习积极的压力管理技巧及教养技能;(2)处理施巧巧的情绪伤害,教导其与父母正向沟通的策略;(3)改善案主环境,强化家庭及幼儿园对于施巧巧及其母亲的支持,促进其改变与成长。
5、评估阶段。
社会工作者对个案辅导进行成效评估、过程评估和满意度评估。同时,社会工作者也可以约见张女士的女儿施巧巧,询问其母亲的改变状况以及分析个案辅导的效果。
6、结案阶段。社会工作者要与张女士一起回顾个案辅导的整个过程,巩固辅导效果。在张女士表现出离别依恋时,社会工作者要恰当地处理其离别情绪,鼓励她坚持采用个案辅导中学到的方法来处理自身情绪及女儿的教养问题。
7、跟进服务。个案结束之后,可对个案进行跟进,必要时每隔一段时间进行回访,并请求幼儿园给予施巧巧关注与关心。
二、青少年社会工作者的主要方法
(一)个人层面:个人或家庭
(二)家庭层面:家庭整体及各成员
(三)群体层面:小组工作
(四)社区层面;社区介入
案例二
李某,22岁,因自小患脑瘫,走路略有不便。内心自卑,自尊心和自我保护意识强,具有过多偏激想法和抵触情绪。
小李父母关系不太和谐。父亲即将退休,有较多主观想法。母亲已退休在家,较维护儿子。父母平日缺乏交流,在儿子教育问题上分歧很大,且父亲听不进母亲的建议。家庭氛围对小李造成很大影响。后来,父亲让他回学校读书,他极不情愿,于是在家里制造了一起强奸未遂案,想吓唬和对抗一下父亲。
1、初期。通过与小李的交谈,让他认识到突发事件对别人的危害性和自身行为的错误性。了解情况,如小李的内心世界和真实想法,过去发生的一些事件,明确事件与行为之间的因果联系,纠正错误的认知,降低焦虑情绪,帮助释放内心的恐惧和无助。
2、中期。促使小李改变思想和行为上的极端行为,使其理解和尊重父母,学
会与父母交流和沟通。同时,父母也应改变教育方式。
3、结案期。
家庭暴力案例分析
持续性,经常性的家庭暴力构成虐待还有冷暴力,精神虐待。
成因:传统思想、家庭婚姻的腐败现象、经济不独立
案件反应的问题:
1、受害者碍于脸面不敢声张,只能忍让,街道、单位
警察、邻居不管
2、社工的社会影响度不够,家庭社会工作者作尚有许多人不了解,而习惯求助传统部门。
3、没有相关的政策和法律规定社会工作者作者的权利和职位认定
4、社会公众对家庭暴力认识不足,认为这只是家庭纠纷,劝劝就行 社会工作者介入:
1、建立专业关系
a、与张某面对面的交谈,用不批评的态度接纳她,理解她,并保持对她遭遇的同情,表明社工愿意帮助她摆脱家庭暴力的困扰,恢复正常生活b、在与案主见面时可以邀请其儿女参加,了解案主的基本情况
2、收集资料:包括村委干部、邻居、案主亲人对案主遭受家庭暴力的看法,了解案件的基本情况
3、分析诊断
a、案主向往过正常的不受暴力的威胁的生活,但没有具体的方法
b、案主在社区中的道德评价还不错,村委、邻居、亲人都很同情她的遭遇,并在背后默默支持她;但案主的丈夫一直都对其实施暴力,儿子成家立业后还对其施加暴力
4、制定计划
5、实施:对案主及其丈夫之间的关系进行协调,是赵某感觉对妻子实施暴力是违法的,对妻子造成极大的伤害,也对自己和整个家庭造成极大的影响;安抚案主的情绪;调动社会的集体力量
第四篇:社会工作实务在企业中的应用——EAP
員工協助方案(EAP)的發展和前景
——社會工作實務在企業中的應用
浙江工商大學 社會工作0902
王海霞
0920300224 摘要
本文叙述了员工协助方案(Employee Assistance Program,以下简称EAP)的含义、发展、具体实施及作用,从微观层面分析了社会工作实务技巧与EAP的关系和区别,并探讨了EAP在中国存在的必要性和服务于中国的可能性。企业推动EAP服务对员工来说,不仅可以有效的解决个人身心不适应的症状,更可以纾缓员工因工作所带来的压力;对企业而言,一方面可协助员工解决个人的问题,另方面亦可以提高工作绩效、减少职业灾害等等,为企业创造更大的利益,达成劳资双赢的局面。
关键字 企业 员工协助方案(EAP)社会工作实务 引言
近年来,职场压力与过劳死亡等议题普遍受到社会大众所重视,职场压力不仅对个人会造成不良适应反应,对企业更是一大威胁。对个人的不良反应包括:失眠、紧张、焦虑、不安、情绪低落等等;因个人的不良适应而对组织造成的影响更包括:高缺勤率、高离职率、高职灾率、旷职、绩效低落、甚至怠工等等。这提醒我们必须重视这些问题。EAP服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些问题,其内容包括了:工作、生活及健康等方面,例如:工作调适、职涯发展、人际关系、家庭婚姻、心理卫生、酗酒戒赌等等,可协助解决、改善企业员工职场压力的问题。总之,企业推动EAP服务对员工来说,不仅可以有效的解决个人身心不适应的症状,更可以纾缓员工因工作所带来的压力;对企业而言,一方面可协助员工解决个人的问题,另方面亦可以提高工作绩效、减少职业灾害等等,为企业创造更大的利益,达成劳资双赢的局面。
EAP的实施,有助于发现员工的心理问题以及与之相关的组织气氛、企业文化和管理等方面的因素,EAP可以提高员工健康度和企业绩效,这对企业的决策、管理、改进和员工开发都意义重大。
1、員工協助方案(EAP)的定義
一、員工協助方案的定義
員工協助方案(Employee Assistance Programs,簡稱EAPs),也可以翻译为员工帮助计划,是 美國 1970年代以來在企業界發展出的新方案,以協助員工解決社會、心理、經濟與健康等方面的問題。美国国际EAP协会(以下简称EAPA)给出的定义是:EAP是工作组织的资源,其运用专业的技术,透过预防、确认和解决员工个人及生产力问题,以增进员工与工作组织的效能。换言之,系指工作组织为了协助员工及提升生产力,而提供一系列的EAP服务方案,目的在于发现并解决有关影响员工工作表现的个人问题,包括:健康、婚姻、家庭、财务、酒瘾、药瘾、法律、情绪、压力及其他。
目前,在国际上已经发展成一种综合性的服务,其内容包括压力管理、职业心理健康、职业生涯发展、健康生活方式、法律纠纷、理财等各方面的指导,全面帮助员工解决个人问题。在天津这种服务才刚刚兴起,从中可以看出企业对员工的关怀日趋人性化。希望更多企、事业机构能注意到这一问题,关心员工心理健康。
有關員工協助方案的定義有很多学者(以台湾学者为主)提出过解释,整理如下
學者/單位
Dessler 年代
員工協助方案的定義
方龙彰 罗叶勤 谢鸿均
劳委会
是企業內一正式方案,是由雇主針對那些有酗酒、購博、或有1994 壓 力等問題的員工,提供一些有關於諮商或是治療之方案,協
助他 們解決個人或工作問題。
是指輔導運用適當的知識與方法於事業單位內,以提供相關的民84
服務,協助員工處理其個人、家庭與工作上的困擾或問題。
是指輔導運用適當的知識與方法於事業單位內,以提供相關的民85
服務,協助員工處理其個人、家庭與工作上的困擾或問題。
是指一事業單位內由企業主所提供的服務性計晝活動、目的在發現有關勞動生產的問題,並提供有效的方案活動解決這些問民85
題。
是指企業組織為了照顧員工及提昇生產力、所提供的一種計劃性
活動,目的在發現解決有關影響勞動生產的個人問民87
題。
注:表格来自王冠貿《企業實施員工協助方案之探討 — 以 D 公司為例》
2、員工協助方案(EAP)的發展史
EAP服务在国外发展的已经相当成熟,截至九十年代末,世界财富500强中,有90%以上的企业建立了EAP项目。在美国有四分之一以上的企业员工常年享受着EAP服务,大多数员工超过500人的企业目前已有EAP,员工人数在100-490的企业70%以上也有EAP,并且这个数字正在不断增加。
1.國外
(一)國外員工協助方案的演進
員工協助方案最早可以追溯到十八世紀末,由於企業規模的擴大,生產線急速擴充,大量引進勞動人口,但是工作的環境並未改善,使得怠工、罷工、裝病的狀況普遍存在,部分的管理階層為了消除工人的不滿而所提供的各種福利措施。之後陸續有公司提供類似的服 務,直到 1936年有工業社會之父尊稱的的梅堯(E.Mayo)在西方電器公司霍桑廠創辦了非精神病的工業諮商方案,才變得較有規模,該公司聘有二十名諮商員,為廠內員工提供諮商的服務。而美國員工協助方案是由一九四0年代的「工業酗酒方案」所發展出來,工業酗酒方案的產生係為了處理員工酒精中毒的問題,方案的諮商員治療員工酗酒的行為,幫助員工恢復應有的工作表現,以避免員工失去工作,並有利於工作組織生產力的穩定。一九七0 年代「工業酗酒方案」
擴大服務範圍而成為「員工協助方案」,這種方案與工業酗酒方案之不同之處是「員工協助方案」也治療其他有關社會適應的問題,如情緒困擾、家庭和婚姻問題等。目前美國有兩個有關「員工協助方案」的專業組織,一是「員工協助專案協會」(Employee Assistance Professionals Association, EAPA)、另一Professionals Association, EAPA)、另一則是「北美員工協助學會」(E)。員工協助方案專業領域發展至一九八0年代,已有許多企業組織提供此一專業的服務給員工。目前美國排名五百大企業中設有「員工協助方案」的佔百分之六十以上;而員工人數達一百名以上的公司中,有百分之六十成立員工協助方案。現今美國有超過兩萬個以上的員工協助方案(Haught,1999)。2.港臺(臺灣)
自民國七0年代,我國原有勞工輔導制度,算是台灣員工協助方案的前身,由於各廠礦推動不力,使勞工輔導並未在事業單位中全面劄根,故員工協助方案推行成效仍屬有限。因此行政院勞工委員便在民國79 年間,以「工業社會工作」名稱推廣勞工輔導業務。自民國83 年起,行政院勞工委員會為配合社會變遷,以及因應現代勞工需求,將「工業社會工作」更名為「員工協助方案」(以下簡稱EAPs)積極大力推動(蔡明湫,民 86)。以提供勞工生活面、工作面與社會適應問題之協助服務。目前,勞委會根據「輔導事業單位推行員工協助方案實施要點」,不僅積極推展專業制度之建立,同時亦委由救國團承辦EAPs專業人員養成基礎班與進階班訓練課程。此外,為落實推動本土化的EAPs,以切合各事業單位之需求,曾委託中華人力資源管理協會在北、中、南三區成立 「EAPs推行小組」並定期集會研討(林桂碧,民 88)。各地張老師亦陸續透過講座、刊物、訓練、活動等方式,專責推展工廠青年輔導工作(林桂碧,民 84)。經近五年來的宣導與培訓,事業單位亦逐漸體認列EAPs的重要性與迫切性。企業組織實行員工輔導工作,始於台灣松下電器在民國 61年成 立 BS(BigSister)組織,選任資深且服務熱忱的女性人員扮演作業員與主管間的溝通橋樑。民國71年迪吉多電腦在工廠成立諮商輔導室,聘請專任工作者從事員工心理諮商服務。自此之後,陸續有企業在其內部推動有關員工服務的活動。民國77 年後繼有台電、宏碁、明碁、中華映管、中華汽車、統一超商、統一企業、台積電、致伸 … 等公司設立員工輔導室或是員工諮商中心並聘請專業人員協助員工,這些現象顯示:企業界越來越重視員工服務了(方隆彰,民 80 ;林桂碧,民 84)。根據勞委會推動「員工協助方案」的推行小組調查。目前台灣目前大約有30 家企業推行員工協助方案。目前其運作模式大都以設立諮商室或以轉介的方式委託外面的專業顧問進行服務(勞委會,民 90)。3.中國大陸
3、員工協助方案(EAP)在企業中應用的意義
基本上實施員工協助方案的目的在期望透過員工協助方案的執行能有效的解決員工在工作上、生活上所遭遇的各種問題與困擾,使員工能以健康的身心投入工作,提昇工作績效並促進其生涯發展。另一方面,企業期望因本方案的實施,降低員工流動率,進而提升生產力。並能減少企業整體福利成本之支出,以及增進勞資和諧(郭嘉珍,民 88)。有關實施員工協助方案的目的,本研究採用勞委會所認為員工協助方案的實施的功能與目的為代表性說法(勞委會,民 87)。可區分為以下幾方面:
(一)企業整體
1.增強員工對企業組織之向心力與凝聚力。
2.有效之員工福利、人力資源管理的投資,減少未來問題處理之成本,增進企業競爭力。
3.有助於樹立良好企業形象,並進一步促進企業發展。
(二)員工本身
1.協助員工解決生活上之問題,提昇整體生活品質,促進身心健康。2.促進員工良好之人際及工作和諧關係。
3.改善員工福利,滿足員工之需求。
4.協助員工自我成長,引導其生涯發展。
(三)工作方面
1.穩定勞動力與人力資源,例如降低離職率、缺勤率等。
2.提高生產力與工作績效,包含工作數量與品質。
3.協助解決工作上所遇問題,減少工作上之焦慮,提高工作情緒與士氣。
4.協助新進員工及一般員工適應工作與環境。
(四)勞資關係
1.增如勞資間溝通管道,可扮演上下意見溝通的橋樑。
2.促進勞資和諧:經由員工與主管或企業與工會之間之良性溝通,共創和諧的勞資關係。
4、員工協助方案作為社會工作實務在企業的具體應用
依据EAPA制订的实施「EAP标准与专业手册」,所谓EAP专业技术系根据Paul Roman & Terry Blum 在1985年发表的”The Core Technology of Employee Assistance Programs”一文中指出:EAP必须具有的核心技术:
(一)员工个人的行为问题与工作表现具有密切关联,例如:出勤状况、职场人际关系、酗酒、药瘾等问题将会影响员工的工作表现;因此,对于因个人行为问题影响其工作表现的员工,EAP应提供信赖和适时的问题诊断与评估服务;(二)EAP专业人员必须对工作组织的管理者(督导、经理和主管等)提供专家谘询,告知如何运用EAP政策和程序采取合宜的步骤,做好适当的转介;亦即是,透过谘询、训练和援助,帮助工作组织的管理者如何协助有困扰的员工改进工作表现及改善其工作环境,同时亦将EAP的服务延伸至教育员工及其家属;(三)EAP专业人员在必要时,可以运用有效和适当的面质,直接协助有困扰的员工解决问题;换言之,可运用面质、刺激和短期干预的方法,面谈工作表现有问题的员工;
(四)EAP服务必须与谘商、处遇、其他社区资源作微观连结,并且做好个案管理,以及尽可能运用工作组织外的社会资源;例如:转介有问题的员工接受诊断、处遇和协助,并且做好个案追踪或提供追踪服务;
(五)EAP服务必须做好工作组织与谘商、处遇、其他社区资源之间的宏观连结,并协调工作组织与外部服务提供者之间的平衡沟通;亦即是,EAP专业人员需要与处遇、其他外部服务提供者建立及维持有效的关系,同时亦可以为工作组织提供谘询,协助工作组织与外部服务提供者之间有效的合作;
(六)EAP服务(欧美国家)的焦点系为酗酒员工和其他物质滥用(substance abuse)问题的员工,提出恢复生产能力,以及为工作组织降低成本和减少福利支出的一种最重要承诺;所以,EAP的服务不仅鼓励酗酒和药瘾的员工多接触员工健康福利,同时也鼓励心理和情绪困扰的员工多接触员工健康福利;
(七)EAP服务是为解决员工在工作组织上问题,因此,在员工使用EAP服务之后,EAP专业人员必须以评估研究方法证实EAP服务对于工作组织和个人工作表现是有成效的。
三、服务项目
基于以上核心技术,美国EAP所发展出来的服务项目,可分为与健康/管理照顾服务法令有关的服务及非健康/管理照顾服务法令相关的服务两大类:(一)与健康/管理照顾服务法令有关之服务─
属于健康照顾服务包括:临床评估、临床诊断、心理谘商、化学药品依赖(chemical dependency)/精神健康处遇;至于所谓管理照顾服务,系指为健康照顾服务提供网路、健康照顾系统、福利等之管理。(二)非健康/管理照顾法令相关之服务─
支持团体、家庭/医疗休假条例(简称FMLA)及儿童/老人照顾服务、法律/财务转介、美国残障法(简称ADA)服务团队;健康促进(wellness promotion)、失能管理(disability management)、工作/生活方案(work/life programs)、紧急意外/压力管理、回复责任的协助、危机管理、物质滥用专业服务、转职/退休服务、福利工作方案、冲突管理/暴力预防、处遇和评估团队、职场禁止药物滥用(简称DFWP)、职场安全卫生方案。
四、服务输送模式
EAP服务的输送模式,主要分为内部模式、外部模式及混合模式等三种型态:(一)内部模式(Internal model)─
是指工作组织僱用EAP专业人员,协助员工处理生活面、工作面及健康面之任何问题与需求。
(二)外部模式(External model)─
系工作组织与外部EAP公司签订契约,再由EAP专业人员提供服务给该公司员工,以协助员工处理生活面、工作面及健康面之任何问题与需求。(三)混合模式(Combination model)─
某些服务由内部EAP专业人员负责,有些服务则委由外部EAP专业人员或机构提供。
五、实施现况(一)历史沿革─
1.第一阶段(1980年以前),是事业单位因内部员工的需求(尤其是针对新进员工的工作适应或住宿员工生活辅导),成立「大哥哥大姊姊(BSC)」或宿舍辅导员协助员工处理工作上或生活上之问题;
2.第二阶段(1980年至1990年中期),系依据政府颁布「厂矿劳工辅导人员设置办法」,设立专职或兼职的劳工辅导人员从事员工谘商辅导工作;
3.第三阶段(1990年中期之后),因政府部门鉴于「劳工辅导制度」无法符合事业单位的需要,亦不能满足劳工朋友的需求,转型配合劳委会积极推动,并且强调整合人力资源管理发展、劳资关系、员工谘商辅导及工业社会工作之「员工协助方案」服务系统。(二)推动模式─
1.依据1981年「厂矿劳工辅导人员设置要点」,事业单位应依厂内劳工人数设置劳工辅导人员,以推动劳工辅导工作。地方劳工行政机构每年编列预算,透过各种方式如研习、研讨、座谈、观摩和表扬等办理推展劳工辅导工作。中央劳工行政单位亦委托「张老师」机构,以谘商辅导模式办理劳工辅导人员训练。因此,「谘商辅导」方式便是台湾EAP工作初期的推动模式。
2.1990年代的后期,劳委会劳工福利处基于工业环境中的劳工的问题不只是个人事务,同时也受到企业组织管理、劳工法令、工作环境、家庭因素、生活事件、工作生涯之影响,以及检讨政府过去以「劳工辅导」概念推动EAP工作不易之困扰,修正以「员工协助」的概念和方式继续推展EAP工作,成为现阶段政府积极推展的EAP专业服务模式。推动至今,确实受到被协助的劳工、服务提供者及曾推介员工至EAP服务的管理者之肯定与接纳。(三)宗旨目标:
主要系运用「员工协助方案」核心技术发掘员工的问题与需求,并运用内外部资源协助解决其问题或满足其需求,期使在生活上,有着安定的生活,并提升生活品质,增进身心健康家庭快乐和谐;在工作上,能适应工作环境,以减少工作的不安,并稳定流动率,以提高生产力与工作绩效,发展其潜能,促进人力资源之发展;在劳资关系上,强化有效的沟通,增进员工对事业单位的向心力,促进劳资关系的和谐与合作,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四)组织架构:
1.在管理部门设立专门单位或由专人负责,如中华汽车、福特汽车、台电、台积电等,较能有系统、有组织、有制度地推动「员工协助方案」的服务业务;但是,最大的危机是倘若高层主管无意支持,其各项服务工作(或方案)将不易推动。2.设立「员工协助方案」服务中心,由各部门主管共同参与,再由专业人员专办、非专业人员专办或兼办,如统一企业、汉翔工业(未来)等,拥有各层主管支持的优势;但是,如果没有一个专人(最好是专业人员)专办的话,各项服务工作(或方案)也将无法有效地推动。
3.「员工协助方案」服务业务分属于人事部、公关处、福利会和工会等,并由专业人员专办、非专业人员专办或兼办,如中油、台湾松下、中美和等;因为员工问题的多元化与复杂化,又分属于各部门或单位,假如由各部门皆能各其所司发挥功能,理应适得其所;但是,若缺乏一个统筹规划的部门或单位,将会产生资源浪费的问题。
4.直接委托外部EAP公司、EAP非营利机构、心理谘商辅导机构或EAP专业人员,提供企业组织和员工个人(或及其家属)各项员工协助方案服务(如:心理谘询方案、健康医疗方案、法律谘询方案、管理谘询方案、理财谘询方案、转职服务方案、退休规划方案、离职员工服务方案等)。(五)服务内容:
1.心理谘询类─新进人员工作与生活适应,员工个人情绪、压力、情感、婚姻、家庭沟通,生涯规划与转换,退休和离职谘询等;
2.教育成长训练类─员工进修,补习教育,技能训练,生涯规划,自我成长讲座,辅导专业智能训练等;
3.休闲育乐类─社团、康乐、联谊、旅游、球赛、文艺活动等;
4.医疗保健类─设置医务室或诊疗所,与特约医院合作,提供健康教育等; 5.福利服务类─急难救助,托儿托老,救济补助,法律税务谘询,投资理财等。
六、企业实施EAP程序
为推动EAP服务,无论采用以上哪一种服务输送模式(内部、外部、混合模式),在工作组织内部都需要建立一个服务系统,其实施程序如下:(一)确认实施EAP的负责部门─
成立专责新部门或单位、指定某一部门或单位负责、人事部门。(二)成立推动EAP的组织─
任务小组编制(人数、任务职称、职责),任务小组的工作要求(确定角色、定期开会、完成分配之任务、尊重彼此意见…),订定小组目标,拟定计划书/时间表(确定方案目标、策略;编列预算;设计可行方案,以获得支持;相关人员训练计画;规划宣导方法与程序;决定由哪一部门或哪一工作区域试行实施;作业流程之监督、评估、修正等)。(三)方案需求调查与分析─
先对工作组织本身之现况与特色做全盘分析,了解员工需求,针对员工需求结合工作组织目标设计适合的员工协助方案。(四)设立目标及编列预算─
设立目标(针对需求或问题思考目标,含短、中、长程目标),编列预算(先多方面思考工作组织内、外部可利用资源)。(五)设置服务窗口─
拟定服务窗口的角色/职责,订定作业流程。(六)选定EAP专业服务机构─
与外部EAP专业服务机构签约,如医院、法律事务所、社福机构、谘商辅导机构、EAP企管顾问公司等,员工直接去寻求协助或由工作组织相关人员(主管、同事…)推介。
(七)EAP服务系统宣导会─
行政管理说明会(对象为人力资源部门有关人员),介绍说明会(对象为第一线主管),基层方案协助网路(对象为各阶层员工或志工),员工引导介绍说明会(对象为全体员工)。
(八)EAP服务系统推广─
主管人员训练(对象是主管、督导人员),给予所有员工有关EAP的介绍信,及方案小册子,同时亦寄至员工家中。(九)试行EAP服务方案─
依据当前企业组织或员工急需要解决的问题或满足的需求规划先导方案试行,并评估其成效,再修正方案。(十)全面实施─
再次举行说明会,以加强宣导;结合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以协助处于不同阶段的员工们;与工作组织目标结合,时时考虑EAP服务的适时性;建立EAP服务之标准化,包括EAP服务设计(任务小组、需求调查、服务实施系统)、执行计画(政策叙述、执行计画)、行政与管理(EAP服务程序、行政管理层级、行政品质、社区网路、EAP服务安全保证、EAP服务信赖度、专业伦理)、直接服务(危机干预、评估和推介、短期谘商、EAP服务进展管理、追踪管理、教育训练)、间接服务(配合工作组织内部活动、结合社区组织和社会资源、与EAP专业服务机构合作)和评估等六大部份;EAP服务之管理;EAP服务之扩展。
5、展望
第五篇:社会工作实务理论
广西大学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系农民工社区社会工作服务站社会工作文化
(一)社会学习理论
强调运用正面增强的技术,增强个人的学习能力。小组中的每个成员都是一个资源库,小组成员间分享的经历、经验材料,通过彼此的表现和互动,进行观察、模仿和学习,为每个成员提供学习的榜样,充分发挥替代强化的作用。在此项目设计的小组中,组员可以相互探讨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疑惑、教育孩子方面的经验分享,学习别人的经验,推动自己进步。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儿童的行为由外塑而渐内发,这既是个体逐渐成熟的结果,更是教育引导的结果。不仅要用各种标准来规范儿童的行为,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认同、采纳这些标准,并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调节,成长为具有自我调控能力的人。
(二)小组动力学理论
小组动力是描述小组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参与小组生命发展的各种复杂力量及其交互方式。在项目策划中,设计了具有团体熔炼意识的大组游戏,以共同活动为中介增进小组的团队意识,在团队意识强的小组里,组员会感到心情愉快、精神振奋,积极维护小组的存在。
(三)艾利斯的“ABC”理论
根据艾利斯的“ABC”理论(A——引发事件;B——个体的信念;C——情绪、行为的后果,“ABC”理论是认知行为疗法的一种重要分析理论),人们是以情绪、行为的后果来应付引发事件。项目策划中针对组员存在的一些情绪问题,是根据认知过程影响情感和行为的理论假设,通过认知和行为技术来改变组员的不良认知,增强组员的自信心。
(四)优势视角理论
优势视角认为,每个人、群体、组织和社区都有其内在的能力,包括天赋、知识、社会支持和资源,只要存在适当的条件,就可以建设性地发挥自身功能,其宗旨是动员服务对象的能力来达到他们自己的愿望和目标。本项目在设计一些活动时,目标是促使组员发现自己的优点,达到助人自助的目的。
(五)系统理论
系统论认为,系统内是由各个部分如个人、家庭、群体等组成的具有一定层次和结构并在环境发生关系的复杂整体,其功能取决于它的组成部分已经这些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
系统论强调社会系统,特别是家庭系统在塑造和影响人的行为以及生活状态中的重要作用。通过项目设计,了解个人与家庭、群体、组织和社区互动的形态和互动的规则。
(六)社会支持网理论:
社会支持网概括而言就是社会支持的提供机制,是社会个体从社会和他人处获得的支持的总称。广义的社会支持包括物质帮助、行为支持、亲密的互动、指导、反馈、正面的社会互动等六种形式。根据社会支持的接受者和施与提供者的不同,将其分为正式社会网络和非正式社会网络。正式社会网络包括政府、企业、社区组织和市场(职业介绍所、人才交流中心和广告等);非正式的社会网络包括五种关系:血缘关系、亲缘关系、业缘关系、地缘关系和私人关系。
(七)马斯洛需要理论
马斯洛认为人有爱的需要,即人人都需要伙伴之间关系融洽或保持友谊和忠诚;人人都希望得到爱,希望爱别人,也渴望接受别人的爱。二是归属的需要,即人都有一种归属于一个群体的感情,希望成为群体中的一员,并相互关系和照顾。
(八)增能理论
增能理论认为个人在与他人及环境的积极互动过程中,获得更大的对生活空间的掌控能力和自信心,以及促进环境资源和机会的运用,以进一步帮助个人获得更多能力的过程。
(九)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
埃里克森认为儿童体验以稳定的注意和孜孜不倦的勤奋来完成工作的乐趣,儿童阶段最重要的是培养勤奋感,避免产生丧失信心的自卑感。儿童需要有长者
去引导,培养勤奋感,树立勤奋成才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