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市环境保护条例(厦门市人大常委会公告第11号)(推荐五篇)

时间:2019-05-14 03:36:3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厦门市环境保护条例(厦门市人大常委会公告第11号)》,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厦门市环境保护条例(厦门市人大常委会公告第11号)》。

第一篇:厦门市环境保护条例(厦门市人大常委会公告第11号)

【发布单位】福建省厦门市

【发布文号】厦门市人大常委会公告第11号 【发布日期】2004-06-03 【生效日期】2004-06-05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法律图书馆新法规速递

厦门市环境保护条例

(厦门市人大常委会公告第11号)

《厦门市环境保护条例》已于2004年4月29日厦门市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于2004年6月2日经福建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九次会议批准,现予公布,自2004年6月5日起施行。

2004年6月3日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第一条 为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与生态环境,防治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保障人体健康,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根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其他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第二条 各级人民政府对本行政区域内环境质量负责,实行行政首长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制定任期内环境保护目标和年度实施计划,报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并每年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报告环境保护工作。

各级人民政府将环境保护规划和计划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并根据国家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制定本行政区域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计划。

第三条第三条 市、区人民政府应当把环境保护投入列入同级财政预算,确保环境保护规划和计划的实施。

市人民政府设立环境保护专项资金。环境保护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由市人民政府制定。

第四条第四条 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全市的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驻区分局协助区人民政府管理环境保护工作,依照其权限,具体负责辖区内的环境保护管理工作并对辖区内的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

其他有关行政管理部门依法履行保护环境职责,并协同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做好环境保护工作。

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向市人民政府报告全市环境保护工作的统一监督管理情况。

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定期向社会公布全市环境质量状况。

第五条第五条 鼓励和推行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工作的市场化、专业化运作,发展环保产业。

鼓励发展循环经济和资源的综合利用,提倡节水、节能和绿色消费,推行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和清洁生产。

第六条第六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遵守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义务,其环境权利受法律、法规的保护。

任何单位和个人有权对污染和破坏环境的单位和个人进行检举和控告;有权在受到环境污染损害时要求赔偿;有权对环境保护管理工作提出批评、意见和建议。

对在保护环境、防治污染和环境建设等方面作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由市、区人民政府给予表彰、奖励。

第二章 生态保护

第七条第七条 市、区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本行政区域生态环境现状制定生态建设和保护规划并予以公告。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加强对重要生态功能区、生态良好区以及重点资源开发的监督管理。

经批准的厦门市环境功能区划和厦门市生态功能区划未经法定程序批准不得变更;所有开发建设及生产经营活动必须符合厦门市环境功能区划和厦门市生态功能区划的要求,不符合要求的,不得批准。

第八条第八条 有关资源管理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自然资源的管理和保护。

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应当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开发利用者应当承担整治恢复责任。拒不履行整治恢复责任或者整治恢复不符合要求的,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或者资源管理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其他单位代为整治恢复,所需费用由开发利用者承担。开发利用者拒不承担所需费用的,由组织代为整治恢复的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缴纳,开发利用者逾期仍不缴纳的,由组织代为整治恢复的行政主管部门依法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九条第九条 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破坏生态公益林、红树林、湿地和依法受保护的自然景观资源。

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从事危及厦门珍稀海洋物种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物种生存的活动。

第十条第十条 引进物种、推广应用转基因技术,必须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并接受有关行政主管部门的监督管理。

引进物种、推广应用转基因技术造成危害的,引进或者推广应用单位应当采取应急措施,消除危害。

第十一条第十一条 在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水产养殖区、海滨浴场、海滨沙滩内,不得进行可能污染环境、危及受保护物种生存、造成生态破坏的项目建设或者生产经营活动。

第十二条第十二条 在石兜水库、坂头水库、汀溪水库、上李水库及其他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一级保护区内,禁止从事旅游、游泳和其他可能污染生活饮用水水体的活动。

第十三条第十三条 禁止在厦门西海域、同安湾进行减少纳潮量、缩短海岸线的围海填海,严格控制在本市其他海域及其海岸线进行围海填海。

经依法批准的围海填海工程必须预先筑造围堰或者采取其他有效防护措施,并经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验收合格后,方可施工。

第十四条第十四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生态农业,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防治农业污染。

鼓励和支持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

禁止销售、使用剧毒、高毒、高残留农药。

第十五条第十五条 在厦门本岛和其他城市建成区以及市、区人民政府划定的禁养区内,不得从事畜禽养殖。动物园和因教学、科研等原因确需养殖的除外。

禁止在厦门西海域以及市人民政府划定的禁养区从事水产养殖。

第十六条第十六条 禁止非法采伐、运输、销售、加工国家和地方重点保护的野生植物。

禁止非法猎捕、运输、销售、加工国家和地方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

第三章 建设项目的环境保护管理

第十七条第十七条 对环境有影响的新建、扩建、改建的建设项目,应当在开展可行性研究的同时将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报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审批;不需要进行可行性研究的,应当在初步设计前将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报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审批;不需要进行可行性研究同时又没有初步设计的,应当在开工建设前将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报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审批。海洋工程建设项目的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审批,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的规定办理。

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审批部门应当分别自收到环境影响报告书、环境影响报告表、环境影响登记表之日起十五日、十日、五日内,作出审批决定并书面通知建设单位。可能造成重大环境影响且情况特殊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经市人民政府批准可在法律规定的期限内延长审批期限,审批部门应当书面通知建设单位。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未经法律规定的审批部门审查或者审查后未予批准的,建设项目审批部门不得批准其建设,建设单位不得开工建设。

第十八条第十八条 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应当避免与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重复。

作为一项整体建设项目的规划,按照建设项目进行环境影响评价,不进行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

已经进行了环境影响评价的规划所包含的具体建设项目以及生产工艺相同的扩建项目,其环境影响评价内容建设单位可以简化。

对已经开展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环境影响报告书经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批准的开发区,入区建设项目符合开发区总体规划要求的,其环境影响评价内容可以简化。

第十九条第十九条 建设项目需要配套建设的环境保护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

环境保护设施竣工验收,应当与主体工程竣工验收同时进行。需要进行试生产的建设项目,建设单位应当在建设项目投入试生产之日起三个月内,向原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审批部门申报环境保护设施竣工验收,并附送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施竣工验收文件,经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验收合格并领取排污许可证后,该建设项目方可正式投产使用或经营。

原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审批部门应当自收到环境保护设施竣工验收文件之日起二十日内完成验收。

第二十条第二十条 审批通过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中及其审批部门审批意见中规定的施工过程中的环境保护对策措施,建设单位应当明示公布,施工单位应当严格实施。拒不实施的,可由原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审批部门责令停止施工,或者组织其他单位代为实施,所需费用由施工单位承担。施工单位拒不承担所需费用的,由组织代为实施的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缴纳,施工单位逾期仍不缴纳的,由组织代为实施的行政主管部门依法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二十一条第二十一条 除国家规定需要保密的情形外,对环境可能造成重大影响,应当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建设项目,建设单位应当在报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前,发布公告,并举行论证会、听证会,或者采取书面征求意见等形式,征求有关单位、专家和公众的意见。直接涉及公众环境权益的建设项目,建设单位应当在报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前,发布公告,并举行论证会和听证会。

建设单位报批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应当附具对有关单位、专家和公众的意见采纳或者不采纳的说明。

第二十二条第二十二条 禁止设立国家和省、市人民政府明令取缔的小电镀厂、小造纸厂、小制革厂、小冶炼厂、小水泥厂、小染整厂等污染严重的企业。

禁止采用国家明令淘汰的污染严重的落后生产工艺和设备从事生产经营。

第四章 污染防治

第二十三条第二十三条 鼓励排污者增加投入,提高污染物的处理能力,减少污染物排放量。符合条件的,给予扶持和奖励,具体办法由市人民政府制定。

第二十四条第二十四条 实行排污许可证制度。排污者应当按照排污许可证核准的污染物种类、数量、浓度或者强度以及排放方式排放污染物。无排污许可证或者排污许可证过期的,排污者不得排污。

排污者应当依法向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如实申报登记排放污染物的种类、数量、浓度或者强度,并提供有关资料。污染物排放种类、数量、浓度或者强度需作重大变化或者污染物排放方式、去向发生改变时,排污者应分别在变更前十五日或者紧急变更后三日内向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申报变更登记。

第二十五条第二十五条 排污者排放污染物超过污染物排放标准或者总量控制指标的,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治理,并可限定排污者的作业时间和污染物排放时间、排放量、排放方式。

第二十六条第二十六条 排污者应当依法缴纳排污费,排污费由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驻区分局征收。排污者的污染物排放种类、数量、浓度或者强度有重大变化以及污染物排放方式、去向发生改变而不申报变更登记的,按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原核定的或者实际抽测到的污染物排放种类、数量、浓度或者强度缴纳排污费,核定或抽测到的数据有效期限最长不超过一年。排污费专项用于环境污染防治。

使用自来水(含原水)的排污者排放污水的,缴纳污水处理费;自备水源的排污者排放污水没有缴纳污水处理费用的,应缴纳排污费。超标排放的,依法按照污染物的种类、数量加倍缴纳排污费。

第二十七条第二十七条 排污者应当按规定建设具备采样和测流条件、符合技术规范的排污口。排污者不得通过该排污口以外的其他途径排放污染物。排污者排放污水应当实行雨水污水分流,不得向雨水管网排放污染物。

重点排污单位应当安装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并与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监控系统联网。

排污口及其标志、排污口的采样测流设施、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未经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书面同意不得变动。

第二十八条第二十八条 排污者应当保持污染防治设施的正常使用并如实记录使用情况。

因检修、更新需要闲置、拆除污染防治设施,排污者应当事先征得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书面同意,并采取相应的污染防治措施。

污染防治设施因故障不能正常运行的,排污者应当立即采取措施停止排放污染物,并在二十四小时内报告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

第二十九条第二十九条 排污者应当接受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或其委托的环境监察机构的现场检查,如实反映情况,并提供与排污有关的产品、生产工艺、原辅材料消耗及其他必要资料。

检查人员在检查时应当出示有关证件,并为被检查对象保守商业秘密。

第三十条第三十条 施工单位应当在施工现场周边设置围挡设施,实行封闭或者隔离施工,防止粉尘污染。

拆除建筑物或者构筑物、装卸作业、清理施工弃土、清扫施工场地以及其他可能产生粉尘污染的施工,施工单位应当采取洒水、喷淋、覆盖、隔离等有效的防尘措施。

建筑废土存放时应当采取封闭、覆盖及其他有效防尘措施。

施工、运输车辆驶出工地、矿场前应当冲洗,防止粉尘污染。

第三十一条第三十一条 从事可能产生粉尘污染的运输、装卸、室外加工的,应当采取密封、喷淋或者其他有效防护措施。

第三十二条第三十二条 厦门本岛及其他城市建成区内的餐饮业炉灶和单位食堂炉灶不得使用燃煤、燃油、木材以及其他高污染燃料。

禁止在厦门本岛及其他城市建成区以及法律、法规规定的区域露天焚烧垃圾和其他废弃物;禁止露天焚烧产生有毒有害废气、粉尘和恶臭气体的垃圾和其他废弃物。

第三十三条第三十三条 在厦门本岛及其他城市建成区内从事露天烧烤,必须在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规定的地点进行,并具备符合条件的污染防治设施。

第三十四条第三十四条 旧城改造和新区开发应当规划和建设餐饮业集中经营区域,允许从事餐饮业的建筑物应当设立餐饮业专用烟道。

第三十五条第三十五条 禁止在下列地点新设可能产生油烟、噪声污染的餐饮业项目:

(一)住宅楼;

(二)距离住宅楼10米以内的建筑物;

(三)未设餐饮业专用烟道的建筑物;

(四)与居住层相邻的商住综合楼楼层;

(五)市人民政府明令禁止设立餐饮业的其他地点。

第三十六条第三十六条 经营可能产生油烟、噪声污染的餐饮业项目,经营者应事先予以公示并书面征求周围可能受影响的单位和居民的意见,然后依次报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其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卫生行政管理部门核发卫生许可证,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发放营业执照,经营者方可营业。

第三十七条第三十七条 经营可能产生油烟、噪声污染的餐饮业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设置油烟净化装置,油烟不得排入下水管道;

(二)设置餐饮业专用烟道,专用烟道的排放口高度和位置不得影响周围居民生活、工作环境;

(三)噪声、振动排放符合规定标准;

(四)设置油水分离设施,污水经隔油处理后排入污水管网,废油脂交由有资质的单位处置;

(五)油烟净化装置和油水分离设施,应当自行维护并保证其正常运行,实现达标排放;无力自行维护,造成排放污染物超标的,应当委托污染治理专业运营单位进行承包式维护运行;

(六)泔水废渣,应当配备微生物有机垃圾处理装置自行处理或者委托污染治理专业运营单位进行承包式治理,实现达标排放。

第三十八条第三十八条 排气污染超过规定排放标准的机动车,不得在本市行驶。

在用机动车经目测排放黑烟的,即可认定该车排气污染超过国家规定排放标准。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公安交通管理部门执法人员在认定时应当做好相应取证工作。

机动车驾驶员、车辆所有者不得拒绝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对机动车排气状况进行的检测、抽测。

第三十九条第三十九条 禁止十二时至十四时三十分、二十二时至次日六时在疗养区、居住区、文教区从事噪声、振动超标的活动。建筑施工因特殊情况确需在前述时间段内超标排放噪声、振动的,应当事先报经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并由排放者提前三日告知可能受影响的单位和居民。

高考前十五日内和高考期间,在居住区、文教区以及居住、商业、工业混杂区,不得从事产生噪声、振动超标的活动。考试期间考场周围一百米范围内按居民、文教区Ⅰ类噪声、振动排放标准执行。

第四十条第四十条 禁止在住宅楼(包括商住楼的住宅部分)从事产生噪声、振动的生产经营活动。

在已竣工交付使用的住宅楼内,禁止在十二时至十四时三十分、十八时至次日八时从事产生噪声、振动的室内装修活动。

第四十一条第四十一条 在商业经营活动中不得使用高音广播喇叭或者采用其他发出高噪声的方法,推销商品、招揽顾客。不得在居住区和文教区使用广播喇叭叫买叫卖。

在餐饮、娱乐等公共场所不得从事噪声超标、干扰周围居民生活休息的活动。

在城市市区街道、广场、公园等公共场所组织娱乐、集会等活动,使用音响器材不得干扰周围居民生活环境。

使用家用电器、乐器或者进行其他家庭室内娱乐活动时,应当控制音量或者采取其他有效措施,防止对周围居民造成噪声污染。

第四十二条第四十二条 推行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集中处理和综合利用。

宾馆、餐饮、娱乐、商贸等服务行业应当采取有效措施,减少城市生活垃圾的产生,并及时清运,防止污染。

第四十三条第四十三条 加强危险废物产生、收集、贮存、运输、处置全过程的监控管理,严格执行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制度。

在本市行政区域转移危险废物应当实行转移联单制度。收集、贮存、运输危险废物不得撒漏、丢弃,处置危险废物必须符合规定要求。未经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批准,不得将辖区外的危险废物运入本市行政区域贮存、处置。

第四十四条第四十四条 可能发生污染事故的单位应当制定应急处理方案,采取有效预防措施。可能发生重大污染事故的单位,其预防和应急处理方案应当报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四十五条第四十五条 企业事业单位因环境功能和产业结构调整必须搬迁的,有关部门应当在投资、信贷、土地使用、能源材料供应和税收等方面给予支持。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四十六条第四十六条 违反本条例第七条第二款规定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予以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第四十七条第四十七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分别按下列规定予以处罚:

(一)违反本条例第十一条规定,在海滨沙滩内进行污染环境、危及受保护物种生存、造成生态破坏等项目建设或者生产经营活动的,责令改正、拆除建筑物、构筑物,并处以二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

(二)违反本条例第十二条规定,在饮用水地表水源一级保护区内从事旅游、游泳和其他可能污染生活饮用水水体的活动的,责令改正,可处以一万元以下罚款;

(三)违反本条例第十七条第一款规定,建设单位不按规定报批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擅自开工建设的,责令停止建设,限期补办手续;逾期不补办手续的,可以处五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的罚款。建设单位不按规定报批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即开工建设且主体工程已投入生产使用的,限期补办手续,可以处一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款,并可责令停止生产或者使用;逾期不补办手续或者不符合规定不能补办手续的,责令限期关闭或者拆除。对建设单位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或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四)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设立国家和省、市人民政府明令取缔的污染严重的企业的,或者采用国家明令淘汰的污染严重的落后生产工艺和设备从事生产经营的,予以取缔,没收或者销毁产生污染的设备、原辅材料,并处以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

(五)违反本条例第二十四条第一款规定,无排污许可证或者排污许可证过期排污的,处以五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

(六)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五条规定,超标排污者在被限期治理期间,不履行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限定的作业时间、污染物排放时间、排放量、排放方式的,处以二万元以下罚款;

(七)违反本条例第三十七条第(四)项、第(五)项、第(六)项规定,经营餐饮业不符合本规定要求的,责令改正,处以二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停止经营;

(八)违反本条例第四十三条第二款规定,在本市行政区域收集、贮存、运输危险废物不符合规定要求,或者擅自将辖区外的危险废物运入本市贮存、处置的,责令其依法予以处置,并处以五万元以下罚款。

(九)违反本条例第四十四条规定,可能发生重大污染事故的单位未按要求报备其预防和应急处理方案或者其预防和应急处理方案规定的措施未落实的,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处以一万元以下罚款。

第四十八条第四十八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改正,并处以一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罚款:

(一)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七条第一款规定,排污者通过规范排污口以外的其他途径排污的;

(二)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七条第二款规定,重点排污单位不按规定安装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或者不与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监控系统联网的;

(三)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七条第三款规定,排污者擅自变动排污口及其标志、排污口的采样测流设施、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的;

(四)违反本条例第二十八条规定,排污者擅自闲置、拆除污染防治设施,造成排放污染物超标的。

第四十九条第四十九条 法律、法规、规章规定应当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实施行政处罚的,由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驻区分局决定。其中对重点污染源的责令停止生产、责令关闭的行政处罚,由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决定。

第五十条第五十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改正,并分别按下列规定予以处罚:

(一)违反本条例第三十条、第三十一条规定,未采取有效防护措施,造成粉尘污染的,处以二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罚款;

(二)违反本条例第三十二条第一款规定,餐饮业炉灶和单位食堂炉灶使用禁用燃料的,责令拆除或者没收使用禁用燃料的设施;

(三)违反本条例第三十二条第二款规定,露天焚烧垃圾和其他废弃物的,处以二百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罚款;

(四)违反本条例第三十三条规定,擅自露天烧烤的,处以二百元以上一千元以下罚款,并可没收烧烤工具;

(五)违反本条例第三十五条规定,在禁止地点新设可能产生油烟、噪声污染的餐饮业项目的,责令关闭,并处以五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

(六)违反本条例第三十七条第(一)项、第(二)项、第(三)项规定经营餐饮业的,处以二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停止经营;

(七)违反本条例第三十九条、第四十条规定的,处以五百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罚款;

(八)违反本条例第四十一条第一款规定,在商业活动中使用高音广播喇叭或者采用其他发出高噪声方法推销商品、招揽顾客的,处以三百元以上三千元以下罚款;在居住区和文教区使用广播喇叭叫买叫卖的,处以一百元以上一千元以下罚款,并没收使用的广播喇叭;违反本条例第四十一条第二款、第三款、第四款规定,从事产生噪声、干扰居民生活活动的,处以一百元以上一千元以下罚款。

第五十一条第五十一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五条第一款规定,在禁养区域内非法从事规模化畜禽养殖的,由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部门责令改正,并处以一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罚款;在禁养区域内非法从事少量畜禽养殖的,按《厦门市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办法》的规定处罚。

第五十二条第五十二条 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部门和其他有关行政部门的工作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所在单位或者有关部门责令改正,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予以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滥用强制措施的;

(二)不按照规定批准环境影响评价文件以及发放、变更、吊销排污许可证及其他有关证照的;

(三)处理环境污染事故不当、失职或者其他不依法履行环境保护职责的;

(四)其他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贪污受贿的。

第五十三条第五十三条 当事人对有关行政主管部门的行政处罚决定或其他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提起行政诉讼。

当事人逾期不申请复议,也不起诉,又不履行处罚决定的,由作出处罚决定的行政主管部门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六章 附则

第五十四条第五十四条 本条例下列用语的含义是:

(一)排污者,是指向环境排放污染物的单位和个体工商户;

(二)危险废物,是指列入国家危险废物名录或者根据国家规定的危险废物鉴别标准和鉴别方法认定的具有危险特性的废物;

(三)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是指建设单位应当按规定对建设项目分别组织编制的环境影响报告书、环境影响报告表以及环境影响登记表;

(四)规模化畜禽养殖,是指养殖禽类数量在五十只以上的,或者养殖畜类数量在二十头以上的。

第五十五条第五十五条 本条例自2004年6月5日起施行。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二篇:厦门市环境保护专项资金管理办法

厦门市环境保护专项资金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和规范环境保护资金的使用和管理,提高环境保护资金使用效益,促进污染防治,改善环境质量,根据《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条例》和《排污费资金收缴使用管理办法》,结合厦门市环境保护工作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的环境保护专项资金(以下简称“专项资金”)是指环境保护部门依法征收并纳入市财政预算管理的排污费收入、各种环保罚没收入以及市财政预算安排的其他资金。

第三条 专项资金的使用和管理必须按照“量入为出、保障重点、注重绩效”的要求,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

第四条 专项资金由市环境保护部门和市财政部门共同管理、各司其职。

第五条 专项资金主要用于厦门市域范围内的环境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鼓励自觉治污、源头截污、循环利用和新技术的应用。

二氧化硫排污费收入应在专项资金中单独核算,专款专用于重点排污单位治理二氧化硫污染。

第二章 使用范围和条件

第六条 专项资金主要用于扶持以下项目:

(一)重点污染源污染防治项目,包括主要污染物减排、工业污染防治和清洁生产项目;

(二)区域和流域污染防治项目,主要用于饮用水源地污染治理、农村污染和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防治;

(三)污染防治新技术的试验示范和推广应用项目;

(四)生态保护与建设项目,包括生态示范区建设、生态保护和生态修复等;

(五)环境监管能力建设项目,包括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控和环境安全预警系统等建设、环保重大课题研究、污染突发事件应急物资储备等;

(六)国务院规定和省、市政府确定的其他污染防治项目。专项资金不得用于以下项目:

(一)环境卫生、绿化、新建企业“三同时”项目以及与污染防治无关的其他项目;

(二)国家产业政策不支持或明令淘汰、限制的项目。第七条 申请环保专项资金的单位应具备以下条件:

(一)在厦门市依法设立并具有独立法人资格;

(二)有健全的财务管理机构、制度和人员;

(三)属于排污单位的必须已按规定进行排污申报;

(四)在3年内没有重大环境违法行为,或者在3年内虽有重大环境违法行为,但已采取切实的改正举措,包括:提出明确的改正工作措施并已付诸实施,企业自身投入数已超过改正所需资金总投入的50%。

第八条 专项资金扶持的项目应具备以下条件:

(一)项目应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环境政策、市环保资金使用范围和资金补助重点,具有较好的环境效益;

(二)项目已完成建设、正在建设或已按有关规定完成可行性研究报告具备开工条件,项目计划建设周期一般不超过2年。

第三章 扶持方式和标准 第九条 专项资金扶持方式包括贷款贴息、补助或奖励。对当年专项资金申报截止期前3年内已通过验收且取得环境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显著效果的项目,采用奖励方式扶持;对拟建或在建项目采用补助或贷款贴息方式扶持。

第十条 扶持标准:

(一)污染防治项目根据主要污染物削减量和投资额,按照具体项目的补助标准给予扶持,单个项目扶持额度不超过200万元。完全依靠企业自身投入完成项目的奖励标准及额度可适当提高。

(二)污染防治项目总投资在500万元以上的可采取贷款贴息的扶持方式,贴息率最高不超过当期银行中长期贷款利率,贴息资金总额根据投资项目符合贴息条件的银行贷款总额、当年贴息率和贴息年限(按2年)计算确定,单个项目贴息额度不超过200万元。

(三)生态示范区(包括生态乡镇、生态村等)创建、清洁生产审核、新技术(产品)试验示范和推广应用项目按照拟定标准予以扶持。

(四)环保能力建设和环境应急项目按建设需求予以扶持。

(五)环保重大课题研究按照有关课题经费开支管理规定执行。

具体项目的扶持细则另行制订。

第十一条 同一个项目只能安排一次市级专项资金扶持,如该项目已获取市级其他财政性资金扶持的不再安排;同一项目已获取上级财政性资金扶持的应统筹加以考虑。

第四章 预算编制和项目实施 第十二条 每年4月1日前,市环保局会同市财政局编制和公布下一专项资金申报指南,明确资金使用重点和申报、使用、管理要求。申报专项资金扶持项目的单位可根据申报指南要求向市区环保部门申报专项资金扶持,并提交正式申请报告和相关材料。

第十三条 市区环保部门对申报项目的条件、材料的真实性、完整性等进行初审;市环保局会同市财政局对通过初审的项目组织专家评审。

第十四条 市环保局、市财政局联合对通过专家评审的项目进行审定,分轻重缓急予以安排,审定项目总金额至少应达到专项资金总额的80%,并按部门预算编制的规定程序和要求编制、执行。

第十五条 获得贷款贴息和补助的项目单位必须与市环保局签订专项资金使用责任书。

专项资金应严格按计划组织实施,专账核算,专款专用;奖励资金不得用于个人奖励。

第五章 竣工验收和监督检查

第十六条 获得专项资金扶持的项目单位须在项目竣工后的3个月内完成竣工财务决算,具备验收条件后应及时向市环保局提出项目竣工验收申请并报送相关材料,由市区环保部门组织项目验收,必要时可委托中介机构进行项目后评估。项目单位在项目完成后应确保相关的设施或设备的正常运行。

第十七条 项目发生重大变更,不能按照计划完成既定建设目标的,项目单位应及时报告情况,说明原因,提出调整申请;除不可抗力外,项目因故撤销的,项目单位应将已拨付的专项资金按照原渠道缴回市财政局。

第十八条 市区环保部门、市财政局要加强专项资金的追踪问效,采取定期或不定期形式对专项资金进行检查,主要检查专项资金使用情况、专项资金实施产生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等方面内容。200万元以上的补助项目应按照要求开展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

第十九条 因项目申报、评审、验收、监督评价等环节产生的聘请专家、委托中介机构等管理费用在市环保局专项资金预算中单独编列,根据市财政局具体核定各项管理费用的支出标准,严格按相关财政财务规定执行。

第二十条 专项资金使用中有下列违法违规行为的,按有关规定处理,涉嫌构成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并由市财政局停拨尚未拨付的余款、全额收回已经拨付的资金,市区环保部门5年内不予支持该组织机构的扶持申请:

(一)违反专项资金使用原则,擅自改变使用范围;

(二)挪用、截留、侵占专项资金;

(三)以虚报、冒领、关联交易等手段骗取专项资金;

(四)资金下达后超过1年项目未实施的;

(五)超过计划完成时间项目尚未完成且未提出调整申请的、无故拒绝验收、验收不合格且拒绝整改或整改后仍不合格的;

(六)不正常运行相关设施的;

(七)其他违反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及本办法的行为。

第六章 附则

第二十一条 本办法由市环保局会同市财政局负责解释。第二十二条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有效期为5年,《厦门市环境保护资金使用管理办法》(厦财企„2004‟51号)同时废止。

第三篇:厦门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模版)

厦门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

(第21号)

《厦门市土地管理若干规定》已经厦门市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于2000年9月21日通过,现予公布,自2000年10月1日起施行。

厦门市土地管理若干规定

(2000年9月21日市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28次会议通过)

第一条 为加强土地管理,保护、开发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土地,切实保护耕地,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厦门市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市依法实行土地用途管制和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市、区、镇人民政府应当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规定土地用途,将土地分为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严格限制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控制建设用地总量,确保耕地保有量稳定在上一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控制指标内。

第三条 市土地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市辖区内土地的统一管理和监督工作。

区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和市土地行政主管部门驻区分局(以下简称土地分局)具体负责辖区的土地管理和监督工作。

第四条 市、区、镇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土地利用计划管理,实行建设用地总量控制。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将土地利用计划的执行情况列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的内容,向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报告。

第五条 本市实行占用耕地补偿制度。非农业建设经批准占用耕地的,按照“占多少,垦多少”的原则,由占用耕地的单位负责开垦与所占用耕地的数量和质量相当的耕地;经市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和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认定,没有条件开垦或开垦的耕地不符合要求的,应当按规定缴纳耕地开垦费,专款用于开垦新耕地。

第六条 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闲置耕地。已经办理审批手续的非农业建设占用耕地,连续两年未使用,被区以上人民政府依法收回土地使用权且该幅土地耕作层尚未被破坏,原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愿意耕种的,应当由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无偿交由原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恢复耕种,并签订土地耕种协议,耕种期限一般为两年,期满可续期。该幅土地依法需要动工建设的,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必须提前六个月通知耕种该幅土地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地上附着物由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自行处理,不给予补偿。

原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不愿意耕种该幅土地的,该幅土地作为市人民政府建设储备用地,由市人民政府另行安排使用。

第七条 市、区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扶持措施,鼓励对土地进行开发、整理、加强对田、水、路、林、村的综合整治。土地整理由区、镇人民政府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开发整理计划,组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制定土地整理方案,并组织实施。

土地整理新增耕地面积的百分之六十可以用作折抵建设占用耕地的补偿指标。土地整理后获得的建设用地指标,由土地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同级计划部门统一管理,并可在本行政区域范围内有偿调剂使用。

土地整理所需费用,按照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土地使用者承担。鼓励单位和个人投资土地整理,土地整理增加的有效耕地,可以确定给整理单位和个人使用。土地整理后获得的建设用地指标,可以优先安排给整理单位和个人使用。

第八条 市、区人民政府收取的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留成部分、土地闲置费、耕地开垦费统一纳入财政专户,由土地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同级财政部门按耕地开垦计划安排使用,专项用于开垦土地。

第九条 因建设占用土地,涉及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的,应当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计划确定的农用地转用指标;城市和村庄、集镇建设占用土地,涉及农用地转用的,还应当符合城市规划和村庄、集镇规划。不符合规定的,不得报批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建设用地区范围内,市、区人民政府可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计划,统一征用,统一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后,按具体建设项目供地。征用土地的补偿标准,由市人民政府根据国家、省规定的标准制定。

第十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再批准建设用地:

(一)已划拨、协议出让的土地,建设项目主体工程未动工的;

(二)未按规定缴纳有关土地费用的;

(三)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第十一条 建设用地未经依法批准不得擅自改变土地建设用途。确需改变土地建设用途的,应当经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同意,报原批准用地的人民政府批准。其中,在城市规划区内改变土地建设用途的,在报批前,应当先经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同意。

获准改变土地建设用途的,应在获准之日起六十日内按新的土地建设用途缴纳有关土地费用,并向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办理变更登记。其中,以出让方式取得国有土地使用权的,还应签订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变更协议或重新签订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

第十二条 建设用地未经依法批准不得增加容积率。经原批准机关批准增加容积率的,应按新批准的建设规模缴纳有关土地费用,办理变更登记。

第十三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批准临时用地。其中,在城市规划区内的临时用地,在报批前,应当先经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同意:

(一)建设项目施工或地质勘查需要的;

(二)临时经营场所需要的;

(三)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临时使用土地的,应当根据土地权属,与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或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村民委员会签订临时使用土地合同,并按照合同的约定支付临时使用土地补偿费。

临时使用土地期限一般不超过两年,期满或用地期间因国家建设需要收回土地时,土地使用者在接到通知之日起三十日内,应无条件无偿自行拆除地上临时建筑物、构筑物并清理

整治,退还土地。临时用地期满确需延期的,必须在期满前三十日重新办理报批手续,经获准并按照合同的约定支付临时使用土地补偿费后,方可续用。

第十四条 农村村民住宅用地,应当符合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建设住宅应当符合村庄和集镇建设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开发,配套建设。

农村村民住宅用地,应当尽量使用原有的宅基地、村内空闲地和荒山、荒坡地,确需占用农用地的,应依法办理农用地转用手续。

第十五条 农村村民一户只能拥有一处宅基地。

开元区、思明区、湖里区农村村民每户住宅用地面积的最高限额不得超过下列标准:四人以下60平方米,五至六人70平方米,七人以上80平方米。

杏林区、集美区、同安区农村村民每户住宅用地面积限额依照《福建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办法》第四十一条规定执行。

第十六条 农村村民建住宅可以申请使用其所在集体所有的土地。

农村村民申请住宅用地,应当持户口簿向村民委员会提出申请,经村民委员会或者村民代表会议同意后公布,征询本村村民的意见,在十五日内未提出异议的,经镇人民政府(或街道办事处)于十日内提出审核意见,由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于二十日内进行审查,同意的,出具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或者规划选址意见书。

农村村民凭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或者规划选址意见书向土地行政主管部门申请办理集体土地使用手续,符合用地条件的,土地行政主管部门于十五日内完成审核工作并报区人民政府批准。区人民政府于十五日内批准后应报市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十七条 农村村民有下列情形之一时,不予批准住宅用地:

(一)宅基地面积已达最高限额标准的;

(二)出卖、赠与、出租、出借原有住宅的;

(三)不合理分户的。

第十八条 以承包的荒地的土地使用权或镇、村企业的厂房等建筑物占用范围内的土地使用权设定抵押时,须经被抵押土地的所有者同意并出具书面证明,书面证明必须明确下列内容:

(一)实现抵押权时需将集体所有土地转为国有土地的,同意依法办理征用手续转为国有土地;

(二)土地使用者是否已经给予土地所有者土地补偿费。

前款规定的集体土地使用权设定抵押的,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应核定实现抵押权时应补交的土地使用权出让金额,抵押人与抵押权人应当签订抵押合同,并于合同签订后十五日内向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办理抵押登记。因实现抵押权而处分抵押的土地使用权需转为国有土地的,应从所得价款中支付土地补偿费和缴纳应补交的土地使用权出让金后,抵押权人方可优先受偿。取得土地使用权的单位或个人应与土地行政主管部门签订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第十九条 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并依法取得建设用地的企业,因破产、兼并等情形致使集体土地使用权依法发生转移的,应向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办理权属变更登记。

第二十条 农村集体土地中的非农业建设用地使用权逐步实行有偿使用,具体办法由市人民政府另行制定。

第二十一条 使用国有土地的建设项目除依法可以通过划拨的方式取得外,应当通过出让、租赁等有偿使用方式取得。

除经济适用住房用地以外的经营性房地产项目用地使用权必须采取公开拍卖、招标的方式出让。

第二十二条 本市实行基准地价和收费标准公示制度。市、区各类用地的基准地价和收费标准由同级土地行政主管部门组织评估,经市人民政府批准后,公布执行。

以招标、拍卖方式出让、租赁土地使用权的底价或者以协议方式出让、租赁土地使用权的价格,由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根据经批准的基准地价和收费标准,结合拟出让、租赁地块的条件和使用年限以及土地供需情况等因素确定。

土地使用权协议出让的价格不得低于基准地价和收费标准。但特殊情况需要减免、优惠地价的,必须向市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经市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后,报市人民政府按规定程序审批,并向社会公布。

第二十三条 下列国有土地应当实行储备:

(一)土地使用期限已满依法收回的土地;

(二)依法没收的土地;

(三)依法收回的荒芜、闲置的土地;

(四)因单位搬迁、解散、撤销、破产、产业结构调整或者其他原因调整出的原划拨的土地;

(五)以出让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后无力继续开发且不具备转让条件的土地;

(六)市人民政府收购的土地;

(七)其他需要进行储备的土地。

土地储备实施的具体办法,由市人民政府另行制定。

第二十四条 国有企业使用的划拨土地使用权,应当依法逐步实行有偿使用制度。

对国有企业改革中涉及的划拨土地使用权,根据企业改革的不同形式和具体情况,可按规定分别采取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国有土地租赁、国家以土地使用权作价出资或入股和保留划拨用地方式予以处置。

经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对经市人民政府认定的高新技术产业项目,可继续以划拨方式使用土地;对公用企业或者其他依法具有独占地位的行业,一般应采取授权经营和国家作价出资或入股方式处置划拨土地使用权;对其他行业,应当采取出让、租赁等方式处置划拨土地使用权。

第二十五条 国有土地租赁,可以采用招标、拍卖或者协议的方式。采取协议方式出租国有土地的,租金不得低于市人民政府规定的最低地价折算的租金标准,并向社会公布。国有土地租赁的最长期限不得超过法律规定的同类用途土地使用权出让的最高年限。第二十六条 转让以协议出让方式取得的国有土地使用权,如土地使用权有偿使用合同已载明限制该土地使用权转让条件的,应经市人民政府审批;获准转让的,依照规定相应调整

土地使用权出让金。

抵押以设定限制转让条件的协议出让方式取得的国有土地使用权的,须报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批准;获准设定抵押的土地使用权依法处分时,应从所得价款中补交相应的土地使用权出让金的款额后,抵押权人方可优先受偿。

第二十七条 转让划拨土地使用权的,必须经市人民政府审批;获准转让的,受让方应当办理土地使用权出让手续,并缴纳土地使用权出让金。

出租划拨土地使用权的,必须经市人民政府批准,并补办土地使用权出让手续,缴纳土地使用权出让金。

以划拨土地使用权设定抵押权的,因债务清偿或者其他原因终止抵押关系时,办理注销登记后可以保留划拨土地使用权性质;因抵押权实现需要依法处分已抵押的划拨土地使用权的,应从所得价款中缴纳土地使用权出让金后,抵押权人方可优先受偿;取得土地使用权的单位或者个人应与土地行政主管部门签订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

第二十八条 土地行政主管部门的监察职责是:

(一)监督检查土地法律、法规的实施情况;

(二)监督检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计划执行情况;

(三)制止土地违法行为,查处土地违法案件;

(四)监督检查建设单位或个人的建设项目用地情况;

(五)监督检查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出让、转让、出租、抵押等活动和集体土地使用情况;

(六)监督检查其他违反土地管理法律、法规的行为。

土地行政主管部门依法设立的土地监察机构和土地分局,具体履行监察职责。土地管理监督检查人员应当熟悉土地管理法律、法规,忠于职守、秉公执法。第二十九条 未经批准改变土地建设用途的,责令其交还土地,并按非法占用土地每平方米十元至三十元处以罚款。

未经批准部分改变土地建设用途的,责令其限期改正,经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同意部分改变土地建设用途的,应向土地行政主管部门补办有关用地手续,按新的土地建设用途缴纳地价款,逾期未缴的,按日加收应缴纳款额万分之五的滞纳金。

第三十条 未经批准增加容积率的,由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依法予以处罚。经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处理并同意补办规划手续的,责令当事人向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按增加后的容积率缴纳有关土地费用,逾期未缴的,按日加收应缴纳款额万分之五的滞纳金。

第三十一条 不按时缴纳地价款而动工建设的,责令其限期缴纳,逾期未缴的,按日加收应缴纳款额万分之五的滞纳金;合同另有约定的,从其约定。

拒不缴纳地价款而动工建设的,经原批准机关批准,收回土地使用权。

第三十二条 农村村民未经批准或者采取欺骗手段骗取批准非法占用土地建住宅,责令退还非法占用的土地,限期拆除在非法占用土地上新建的房屋和其它设施。

农村村民超过批准的用地面积建设的,根据情况,能够拆除的必须拆除,因结构等原因难以拆除的超面积部分用地,征收超标使用费,并在国家建设需要时责令其无条件自行拆除。超标使用费标准按国有土地基准地价标准的三至五倍征收。

第三十三条 对土地违法行为的行政处罚分别由市、区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或土地分局决定。

当事人对行政处罚决定或其他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提起行政诉讼。

行政处罚决定依法作出后,当事人应当在行政处罚决定的期限内予以履行。当事人逾期不履行行政处罚决定的,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行政机关可以依法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第三十四条 土地行政主管部门的工作人员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依照有关规定给予行政处分。

第三十五条 本规定的具体应用问题由市人民政府负责解释。第三十六条 本规定自2000年10月1日起施行。

第四篇:厦门市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公告

【发布单位】81307

【发布文号】厦门市第十一届人大第3次会议第4 【发布日期】2000-02-20 【生效日期】2000-02-20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厦门市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公告

(第4号)

《厦门市预算审查批准监督条例》已于2000年2月20日经厦门市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自颁布之日起施行。特此公布。

厦门市第十一届人民代表

大会第三次会议主席团 2000年2月20日

厦门市预算审查批准监督条例

(2000年2月20日市十一届人大第三次会议通过)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第一条 为了加强和规范厦门市预算的审查、批准和监督,促进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健康发展,根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规定,遵循有关法律和行政法规的基本原则,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第二条 厦门市人民代表大会(以下简称市人民代表大会)审查全市总预算草案及全市总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批准市本级政府预算(以下简称市本级预算)及本级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改变或撤销厦门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以下简称市人大常委会)关于预算、决算的不适当的决议;撤销厦门市人民政府(以下简称市人民政府)关于预算、决算的不适当的决定、命令。

市人大常委会监督全市总预算的执行;审查和批准市本级预算变更草案;审查和批准市本级政府决算(以下简称市本级决算);撤销市人民政府和区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关于预算、决算的不适当的决定、命令和决议。

厦门市人民代表大会财政经济委员会(以下简称市人大财经委员会)负责预算、决算和预算变更草案的初步审查和预算执行情况监督的具体工作。

第三条 第三条 市人民政府负责编制市本级预算、决算草案;向市人民代表大会作关于全市总预算草案的报告;将区级政府报送备案的预算汇总后报市人大常委会备案;组织本级总预算的执行;决定市本级预算预备费的动用;编制市本级预算变更草案;监督市人民政府各部门和区级政府的预算执行;改变或撤销市人民政府各部门和区级政府关于预算、决算的不适当的决定、命令;向市人民代表大会、市人大常委会报告全市总预算的执行情况。

市人民政府应在每个预算终结前完成下一预算草案的编制工作。

第四条 第四条 全市总预算由市本级预算和汇总的区级总预算组成。

市本级预算由市政府各部门的预算(含直属单位,下同)组成;市本级预算包括区级政府上解的收入数额和上级政府的返还或者给予补助的数额。

各部门的预算由本部门所属各单位预算组成。

单位预算是指列入部门预算的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其他单位的收支预算。

第五条 第五条 经批准的预算和预算变更方案,非经法定程序,不得改变。

第二章 预算草案的初步审查

第六条 第六条 在预算编制过程中,市人民政府财政部门(以下简称市财政部门)应通知市人大财经委员会参加预算编制的主要会议,提供相关资料,并于预算的初步方案送市人大财经委员会前,就预算编制的有关情况,向市人大财经委员会作专题汇报。

第七条 第七条 市财政部门应在市人民代表大会会议举行的一个月前,将市本级预算的初步方案提交市人大财经委员会进行初步审查。提交的预算初步方案的主要内容应当包括:

(一)预算编制的依据及说明;

(二)国家规定的应当编制的各项收支内容;

(三)科目列到类,重要的列到款的一般收支预算总表、政府性基金预算表;

(四)政府主要部门预算;

(五)市本级预算对农业、教育、科技、社会保障支出表及说明。

市财政部门还应当同时提供:

(一)主要建设项目预算表;

(二)初步审查所需要的与预算有关的其他材料。

第八条 第八条 市人大财经委员会进行初步审查时,应当听取市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单位的情况介绍,征求市人大有关专门委员会和部分市人大代表的意见;必要时,可组织对有关问题进行视察或专题调查,征求审计机关和有关专家学者的意见。

第九条 第九条 市人大财经委员会根据调查研究的情况,向市财政部门通报对预算草案编制及执行预算的意见、建议。市财政部门应进行认真研究,并于预算草案送市人民政府审定前,向市人大财经委员会报告意见、建议的采纳情况。

第十条 第十条 市人大财经委员会应召开全体会议,按照真实、合法、效益和具有预测性的原则对预算草案进行审议。必要时,市财政部门及有关部门负责人应列席会议,作预算编制说明,回答询问。

市人大财经委员会初审会议应形成审查报告,内容包括:

(一)对上年预算执行情况的评价;

(二)对市本级预算草案的意见和执行预算的建议;

(三)对市本级预算草案提出是否批准的建议;

(四)其他应予报告的内容。

第十一条 第十一条 市人大财经委员会对预算草案的审查报告应于市人民代表大会举行前报送市人大常委会,由市人大常委会送发全体代表。

第三章 预算草案的审查和批准

第十二条 第十二条 市人民政府应于市人民代表大会举行会议的十日前向市人大常委会提交上预算执行情况和本预算草案的报告及预算草案等相关资料,由市人大常委会送发全体代表。

第十三条 第十三条 市人民代表大会听取并审议市人民政府关于上预算执行情况和本预算草案的报告,同时审议市人大财经委员会的审查报告。

审议可采取分组审议、专题审议、代表团审议和大会审议等方式进行。

第十四条 第十四条 市人民代表大会审议上预算执行情况和本预算草案报告时,重点审查:

(一)是否符合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

(二)是否符合国家宏观经济政策;

(三)是否与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

(四)是否有利于本市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五)是否体现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的原则;

(六)支出结构是否合理,确保预算完成的措施是否得当;

(七)大会主席团提出的其他问题。

第十五条 第十五条 市人民代表大会审查预算草案时,提出询问、质询案、修正案,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执行。

第十六条 第十六条 大会主席团在听取各代表团关于预算草案的审议意见,审议、通过市人大财经委员会关于预算草案的审查报告后,提出是否批准上预算执行情况和本预算草案报告的决议草案,并将决议草案送发全体代表讨论修改后,提交大会表决。市人民代表大会关于预算的决议,市人民政府应当贯彻执行。

第十七条 第十七条 预算开始后,预算草案在市人民代表大会批准前,市人民政府可以按照上一年同期的预算支出数额安排支出并报市人大常委会备案。预算经市人民代表大会批准后,按照批准的预算执行。

第四章 预算变更的审查和批准

第十八条 第十八条 市人民政府在预算内遇有重大事件发生、国家重大方针政策的调整,对预算执行产生较大影响时,可以对预算作出部分改变;但追加支出必须有相应的收入来源进行弥补,调减收入必须有相应的压缩支出措施。

第十九条 第十九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属于本条例所称的预算变更,市人民政府应编制预算变更草案,报市人大常委会审查、批准:

(一)市本级预算收支增、减总额超过原批准预算收支总额3%的;

(二)市本级预算安排的农业、教育、科技、社会保障有关科目预算资金需要调减的;

(三)类级预算支出科目资金增、减超过年初本类预算10%的。

预算改变没有达到上述情形的,由市财政部门及时向市人大财经委员会通报有关情况。需要动用超收收入追加支出时,应当编制超收收入使用方案并及时向市人大财经委员会通报。市人民政府应向市人大常委会作预计超收收入安排使用情况的报告。

市人民政府的预算变更草案原则上应在每个预算的第三季度提出。

第二十条 第二十条 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因上级返还、补助及国家政策调整、动用预备费而引起的预算收支变化不需编制预算变更草案,但市人民政府应及时向市人大常委会报告有关情况。

第二十一条 第二十一条 市财政部门编制的预算变更草案,应于市人大常委会举行会议的二十日前,将预算变更草案送市人大财经委员会进行初步审查,并向市人大财经委员会作专题汇报。

市人大财经委员会应就预算变更草案,征求市人大有关专门委员会、市人民政府相关部门和单位的意见,并向市财政部门通报有关预算变更初步审查的意见、建议。

市人大财经委员会应举行全体会议对预算变更草案进行审议,提出审查报告,于市人大常委会举行会议前报送市人大常委会,由市人大常委会送发市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

第二十二条 第二十二条 市人民政府应在市人大常委会举行会议的十日前,将预算变更草案及报告送市人大常委会,由市人大常委会送发市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

第二十三条 第二十三条 市人大常委会举行会议听取和审议市人民政府的预算变更草案和市人大财经委员会关于预算变更草案的审查报告,并作出是否批准预算变更草案的决议。

第二十四条 第二十四条 市人大常委会审议预算变更草案时,提出询问、质询案、修正案,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执行。

第五章 决算的审查和批准

第二十五条 第二十五条 预算终结后,市人民政府应及时编制决算草案,报市人大常委会审查、批准。

第二十六条 第二十六条 市审计机关依法对本级预算执行情况、部门决算及其他财政收支进行审计,提出审计工作报告,并于市人大常委会举行会议的二十日前向市人大财经委员会报告审计结果的主要内容。市人大财经委员会也可就决算中的有关问题,委托审计机关进行专项审计。

第二十七条 第二十七条 市财政部门应在市人大常委会举行会议的二十日前将决算草案提交市人大财经委员会,由市人大财经委员会结合审计工作报告进行初步审查。市人大财经委员会对决算草案进行初步审查时,应征求市人大有关专门委员会、市人民政府相关部门和单位的意见。并于市人大常委会举行会议前将审查报告送市人大常委会,由市人大常委会送发市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

第二十八条 第二十八条 市人民政府应于市人大常委会举行会议的十日前,将决算草案和审计工作报告送市人大常委会,由市人大常委会送发市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

第二十九条 第二十九条 市人大常委会举行会议听取和审议市人民政府的决算草案、审计工作报告和市人大财经委员会关于决算草案的审查报告,并作出是否批准决算草案的决议。

对决算草案进行审查的重点是:

(一)是否符合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

(二)重点支出完成及收效情况;

(三)预算周转金和预备费使用情况;

(四)超收部分的收入来源和使用情况;

(五)类级科目超收超支、减收减支的原因。

第三十条 第三十条 市人大常委会审议决算草案时,提出询问、质询案,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执行。

第六章 预算执行的监督

第三十一条 第三十一条 市财政部门应依法履行职责,及时批复预算,拨付资金,积极组织预算收入,严格管理预算支出,认真履行对市本级各部门及所属单位执行预算的监督职责。

市财政部门应严格控制各部门及所属单位不同预算科目之间的资金调剂。各部门、各单位的预算支出,必须按照市财政部门批复的预算科目和数量执行,不得挪用,确需调剂使用的,应报经市财政部门批准。

各部门、各单位应当加强对预算支出的管理,严格执行预算和财政制度;严格按照预算规定的支出用途使用资金,建立健全财务制度和会计核算体系,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第三十二条 第三十二条 市人民政府每年向市人民代表大会报告预算草案时,一并报告上年预算执行情况,并于当年第三季度向市人大常委会报告上半年预算执行情况。

各有关部门应及时向市人大财经委员会提交落实市人民代表大会关于预算决议的情况,对部门、单位批复的预算,预算收支执行情况,政府债务、社会保障基金等重点资金和预算外资金收支执行情况,有关经济、财政、金融、审计、税务等综合性统计报告、规章制度及有关资料。

第三十三条 第三十三条 市人大财经委员会应举行全体会议,听取市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关于预算执行情况及其他财政收支的情况汇报,并就可能影响预算执行的有关问题进行专题调查或委托专项审计,提出意见和建议,向市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或市人大常委会报告。

第三十四条 第三十四条 市人大财经委员会应对上半年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审查,并在征求市人大有关专门委员会、市人民政府相关部门和单位的意见后,向市人大常委会提出上半年预算执行情况的审查报告。

第三十五条 第三十五条 市人大常委会举行会议听取并审议上半年预算执行情况报告,市人民政府有关部门负责人应到会听取审议意见,回答询问。

市人大常委会可对预算执行情况报告作出决议。

第三十六条 第三十六条 市人大常委会可以就预算执行中的重大事项或特定问题组织专项调查或委托市人大财经委员会进行调查,有关部门、单位和个人应当如实反映情况,提供必要的材料。市人大财经委员会应将调查结果向市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或市人大常委会报告。

第三十七条 第三十七条 市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对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关于预算执行情况的决定或决议,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和市人大财经委员会的监督意见,应积极采取措施予以落实,并及时将落实情况向市人大常委会或市人大财经委员会报告。

第七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八条 第三十八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应当依法追究有关机关或部门及个人的法律责任:

(一)不如实编报部门预算及预算草案、决算草案;

(二)未经法定程序,擅自变更预算的;

(三)不在规定期限内报送部门预算、审计工作报告、预算草案、决算草案、预算变更方案及相关资料的;

(四)无正当理由不到会听取意见,回答询问的;

(五)不向市人大常委会或市人大财经委员会提供情况,或者不如实提供情况,不协助进行调查工作的;

(六)其他违反法律法规的行为。

第三十九条 第三十九条 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对前条所列行为,可以根据情节作如下处理:

(一)作出撤销预算变更的决算;

(二)作出监督意见书,责成有关机关或部门予以纠正或检讨;

(三)建议有关机关或部门追究责任人员和负有领导责任的人员的行政责任;

(四)对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选举或任命的人员,情节严重的,可依法罢免或撤销其职务。

第八章 附则

第四十条 第四十条 市人民政府及其各部门、各预算单位应加强对预算外资金的管理。预算外资金应逐步纳入预算管理,对暂时不能纳入预算的要编制收支计划和决算。

市人民政府每年应向市人大常委会作关于预算外资金收支情况的专项报告。市人大财经委员会应当协助市人大常委会监督本级预算外资金的收支情况。

第四十一条 第四十一条 厦门市各区预算的审查、批准和监督,可参照本条例执行。

第四十二条 第四十二条 本条例由市人大常委会负责解释。

第四十三条 第四十三条 本条例自颁布之日起施行。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五篇:厦门市教育系统

厦门市教育系统

2010党员教育培训工作计划

党员教育培训工作是党的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程,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重要战略任务。根据《中共厦门市委教育工委贯彻落实〈2009-2013年全国党员教育培训工作规划〉实施意见》(厦教工委[2009]82)的要求,制订本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臶,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要求,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决策部署上来,为我市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坚强的思想政治保证和组织保证。

二、培训原则

(一)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原则。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体党员,引导党员联系实际、学以致以,将增强党性与提高能力统一起来。

(二)坚持教育培训与推进发展的原则。分级分类开展培训,按照“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科学设臵培训内容。

(三)坚持经常性教育与集中培训相结合的原则。按照不同岗位、类别和层次,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教育系统党员 1

培训。积极探索大规模培训党员工作的新机制。

三、培训目标

通过教育培训,使教育系统广大党员的理想信念进一步坚定、党性观念进一步增强、优良作风进一步养成、工作能力进一步提高、先锋模范作用进一步发挥,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

四、培训内容

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放在首位,对广大党员进行党章和党的基本理论、党的基本知识、党的历史、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形势任务教育,法律法规和党风党纪教育,教育教学业务和师德师能培训。结合教育系统的具体实际,对广大党员进行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等重大决策部署的教育。

四、组织实施

(一)进一步完善中心组学习制度,提高中心组学习质量。坚持每月至少一次集中学习。落实每周一次的党员政治和业务学习培训制度。重点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国务院、福建省委、厦门市委关于加强海西建设的文件精神,党员领导干部带头参加学习,交流学习心得。认真落实“三会一课”制度,积极组织党员开展读书活动,通过异地参观、电化教育、案例分析等形式,加强党员的经常性教育培训。

(二)组织党员参加“在线学习”和“培训超市”学习。结合岗位职责要求和需求,充分发挥在线学习开放性、灵活性和多样性的特点,方便党员不限时分散学习,提高学习效果,增强党员意识和党性观念。

(三)做好新党员的教育培训工作。举办教育系统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和新党员培训班,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党的基本知识、基本路线、科学发展观等的专题学习,引导入党积极分子和新党员不断加深对党的性质、宗旨、基本理论、基本纲领和基本路线等基本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加强党性观念,端正入党动机,坚定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举办民办高校党务干部培训班。针对民办高校党建工作较为薄弱的问题,在总结去年民办高校党组织书记和基层党务干部培训工作的基础上,继续开展民办高校党务干部培训工作,进一步增强培训的实效性,提高民办高校党务干部队伍整体素质。

(五)举办校(园)长培训班。围绕推进素质教育和促进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做好中小学、幼儿园校(园)长的教育培训工作。2010年继续办好中小学、幼儿园任职班和提高班等各级各类培训。同时,利用国家教育行政学院中国教育干部培训网的培训资源,继续做好中小学校长远程培训工作。

(六)配合上级组织部门和教育部门做好党员领导干部组织调训工作。教育系统干部调训包括参加省市党校、社会主义学院、国家行政学院、教育部校长培训中心等单位的学习培训。

(七)发放学习材料。市委教育工委要及时向基层党组织发放《党课一小时》学习光盘、做好党建系列学习材料的征订工作。及时传达上级有关党建工作精神。

(八)各基层党组织要结合本单位的工作计划和上级有关要求,对本单位党员教育培训工作提出具体落实方案。各基层党校要积极配合做好党员教育培训工作,组织开展好集中理论学习、讲座、专题研讨等。

(九)党建责任书情况检查。开展对直属各基层党组织落实党建责任书情况检查,特别是各基层党组织党员教育培训情况。通过检查、反馈、整改,逐步建立健全基层党员教育培训工作机制,营造层层落实、责任到人的良好工作氛围。

2009年12月9日

下载厦门市环境保护条例(厦门市人大常委会公告第11号)(推荐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厦门市环境保护条例(厦门市人大常委会公告第11号)(推荐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厦门市工商行政管理局

    厦门市工商行政管理局企业年检免审申报认定办法(试行)厦工商企监〔2009〕1号第一条 为引导和鼓励企业诚实守信、依法经营,根据《企业年度检验办法》、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关......

    厦门市劳动合同

    厦门市劳动合同5篇 厦门市劳动合同1 甲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单位性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法定代表人或主要负责人:_____________单位住所:_____________......

    厦门市简介

    厦门市简介厦门市地处福建省东南部,面对金门诸岛,与台湾宝岛和澎湖列 岛隔海相望,厦门岛、鼓浪屿、内陆九龙江北岸的沿海部分地区以及同安等组成,全市陆地面积1565平方公里,海......

    厦门市各级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监督规定(最终五篇)

    【发布单位】81304 【发布文号】 【发布日期】1996-05-31 【生效日期】1996-08-01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厦门市各级人大常委会执法检......

    厦门市水路运输管理处[样例5]

    厦门市水路运输管理处 水路运输行业管理 服 务 指 南 (一) 国内航运业务 承办部门:国内航运管理科 咨询电话:2113821 服务指南 国内航运业务 目 录 一、申请设立国内海运企业......

    厦门市第一幼儿园

    厦门市第一幼儿园 厦门市第一幼儿园前身是侨师附小幼儿园班(公办),创办于1946年。 2000年市政府投入2千多万元,在市府大道旁、中山公园边移址新建,现建筑用地总面积4705M2,总建筑......

    厦门市科学技术局 厦门市财政局

    厦门市科学技术局 厦门市财政局 关于发布《厦门市科技计划项目监理办法》 的通知 厦科联[2012]10号 各有关单位: 现将修订后的《厦门市科技计划项目监理办法》予以发布,请遵照......

    厦门市劳动合同管理办法

    厦门市劳动合同管理办法 【标题】厦门市人民政府关于颁布《厦门市实行全员劳动合同制规定》和《厦门市劳动合同管理办法》的通知 【内容分类】劳动 【文号】厦府(1994)综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