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制度创新:农村小额信贷有序发展的必由路径.

时间:2019-05-14 03:57:0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信用制度创新:农村小额信贷有序发展的必由路径.》,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信用制度创新:农村小额信贷有序发展的必由路径.》。

第一篇:信用制度创新:农村小额信贷有序发展的必由路径.

信用制度创新:农村小额信贷有序发展的必由路径(1)

摘要:农村信用社小额信用贷款的风险问题主要是由于有效信用制度的缺失。运用经济学手段分析了农户与农信社之间的博弈过程,指出违约本金、违约过程、违约惩罚、守信收益以及贷款追收成功率等是影响博弈双方选择合适的均衡路径的主要因素。

关键词:小额信贷;农信社;信用制度

前言

农村小额信用贷款就是各地农村信用社基于农户的信誉,在核定的额度和期限内向农户发放的不需抵押、担保的贷款。小额信用贷款是不发达国家向贫困人口实行的以数额小、期限短、分期偿还为特征的金融服务方式,是一种适合贫困户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特点的金融制度安排,按信贷原则向贫困者提供生产资金的信贷方式。小额信用贷款20世纪80年代初引入中国,并在河北、河南、陕西等地进行试点工作。它是中国农村信贷管理体制的一项重大改革,也是农村信用社的一项金融产品制度创新。一方面,适应了当前农村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要求,另一方面,使农村地区信用关系从法人—法人向法人一自然人转换。实践证明,这种新型的金融制度安排,有效地解决了正规金融体系难以辐射的弱势群体的资金需求问题,相当程度上对农民致富、农村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一、风险分析

和其他贷款品种一样,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同样存在着风险。包括外部环境风险和银行管理风险以及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外部环境风险是指不受农信社和借款农民控制的导致农户偿还能力下降的风险,包括宏观经济风险和产品市场风险等。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是由信贷市场中的信息不对称引起的,逆向选择是指申请小额信用贷款最积极的往往可能是最不具偿还能力的农户。不同于担保贷款,相对而言、额信用贷款对借款人的约束力较小,当风险偏好的农户拿到贷款后,在追求更高利润的驱动下,借款人有积极性倾向于改变申请信用贷款的本来用途,而由此产生的额外风险则由信用社来承担。银行管理风险主要是指农信社管理疏漏或不当给贷款造成损失的风险,主要表现为放贷时疏于审查,贷款跟踪监督不力等。外部环境风险和银行管理风险是所有贷款都会面临的风险。由于有效信用制度的缺失农户小额信贷风险主要来自于“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

二、小额信贷借贷双方博弈分析

农户小额信贷的风险机理以及农村信用社的贷款行为可以通过农信社和农户之间信贷行为的博弈模型进行分析。农户小额信贷博弈的参与者为农信社(博弈方1)和农户(博弈方2),地方政府不参与博弈,但可对博弈双方起到一定的影响作用。该博弈为动态博弈。博弈中农信社先进行选择,农户后进行选择。由于农户作为后行为的博弈方可以有针对性地选择,因而处于较有利的位置。第一阶段由农信社先选择,可选策略有贷款和不贷款。若选择不贷款,则博弈终止,农信社与农户的得益数组为(0,0)。若农信社选贷款,则由农户进行选择,可选策略有还贷和赖账。若选还贷,则博弈结束,得益数组为(I,sp-I+D),其中sp为农户利用贷款发展生产所获得的效用收益,I为贷款利息,D为守信收益。若选择赖账,农信社一定会追收,假定追收成功的概率为p,则成功的得益数组为(I-Bc,sp-I-S1),其中s。为农户因违约而受的惩罚,Bc为农信社的追收费用。失败的得益数组为(I—B,-c,sp-I+C)。其中c为拖欠的本金。(假设农户贷款利息已还清)当农户选择赖账时,其期望收益为:p(spI-S1)+(1-p)(sp-I+C)=Sp-I-p,S1+(1-p)c农信社的期望收益为:p(I-Be)+(1-p)(I—Bc-C)=I-B-(1-p)c。本篇论文由网友投稿,3COME文档只给大家提供一个交流平台,请大家参考,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尽快处理。借款农户在第二阶段的子博弈中,可以根据还贷和赖账的收益大小进行选择。当赖账的收益大于还贷的收益时,即:spI-p,Sp+(1-p)c>sp-I+D化简得:(1-p)c-p.S1-D>0(1)

当(1)式成立时,农户赖账期望收益大于还贷收益。此时,农户会选择赖账为均衡路径,否则会选择还贷。若(1)式成立的同时,还有:I-Bc-(1-p)c<0(2),即当农户赖账时,农信社的期望收益小于0,则农信社将在第一阶段就选择不贷款为均衡路径。当(1)式不成立时,农户赖账期望收益小于还贷收益,则此时均衡路径为:农信社在第一阶段选择贷款,农户在第二阶段选择还贷。此路径农信社的收益大于其余两条路径,同时农信社和农户的总收益为sp+D,高于其余两条路径。

(1)式为农户小额信贷发生违约风险的条件。(1)式成立与否取决于c、s1、p和D的值。c为违约的本金,c越大,(1)式成立的可能性越大。因此农户小额信贷的额度不可过大。尽管实际普遍反映:对于种养大户而言,单笔小额信贷额度过低,无法满足需求。但从农信社的风险管理来看,小额信贷额度不宜过高。

s1为农户因违约而遭受的惩罚。提高s,是防止借款农户违约行为的发生、降低贷款风险的有效方法之一。社会信用体系的完善程度是s1的最根本的决定因素。在一个信用社会里,个人生活对信用的依赖程度很高,违约行为将使个人的信用降低从而给其造成巨大的损失。中国尤其是农村的社会信用体系还很不健全,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提高s。以加大对违约农户的威慑力。(1)式中S,值是一个由各种主客观因素共同决定的变量,可以将其表示为s1=F(s11s12,),s11由主观因素决定:如个体的品德素质以及厌恶被惩罚风险的程度等。不同的农户会赋予s11不同的值。而s12由客观因素决定,如贷款违约的罚息、贷款农信社对违约农户采取法律手段,成功后而使违约农户承受的诉讼成本以及由于信用较差而被取消信用贷款资格或者被公布违约记录等。

p为追收成功率,p越高,违约受到惩罚的机会越大,提高p也是防止借款农户违约行为的发生、降低贷款风险的另一有效方法。影响p的因素很多,对农信社而言。能否准确跟踪农户贷后的各种信息是关键之一。

在信用制度下,借款农户贷款并偿还会留下良好的信用记录,给其带来守信收益D。D值是一个由各种主客观因素共同决定的变量。可以将其表示为D=F(D1,D2),D,由主观因素决定,如按时归还贷款的心理满足感等,不同的农户会赋予D1不同的值。而D2由客观因素决定,如按时还款,信用记录较好,农信社在下次贷款时将会优先考虑,并适当扩大贷款额度等。从农信社的角度来看,发生违约行为的农户的概率为q,则农信社在第一阶段是否选择贷款取决于贷款的期望收益是否大于0,即(1-q)I+q(I-Bc-(1-p)C)>0化简得:I-q(Bc+(1-p)C)>0(3),从(3)式可知,农信社是否愿意发放农户小额信贷不但与信用环境所确定的追收成本Bc和追收成功率p有关,还与利息I和借款农户素质q有关。农信社在发放贷款时,为了使q尽可能的小,必须谨慎地选择贷款对象,降低逆向选择的发生率。因此。农户是否遵纪守法、是否有不良嗜好、是否有不良的信用记录就成为发放贷款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

三、对策建议

(一)事前严把资信评定关,完善信用评级制度 开展农户信用评级工作。通过对农户的家庭人口、收入水平、固定资产、投资途径等量化指标建立详细档案,确定不同的信用等级授予不同的信用额度。以降低各级农信社贷前“逆向选择”的发生率,从而降低其“筛选成本”;次年根据上年度农户的信用状况重新确定农户的信用等级:对守信用、还款及时的农户在次年的信用评级中适当提高其信用等级;对不守信用、还款逾期的农户应降低其信用等级。一定程度上可以防止农户的“道德风险”,降低农信社的“监察成本”。加强信用村(镇)建设工作。农信社应在建立农户信用评级制度的基础上,结合本地实际,因地制宜地进行信用村(组)、信用乡(镇)的评定工作,提升农户信用评定制度的层次和效果。对评定出的信用村(镇)实行动态管理,一年一审,不合格的取消信用村(镇)资格。对信用村(镇)的农户,农信社应当在同等条件下,实行贷款优先、手续简便、额度放宽、服务优先。对信用村(组)、信用乡(镇)的违约农户达到一定数量时或不良贷款达到一定比例时,取消信用村(组)、信用乡(镇)资格。

(二)事中加强小额信贷的管理和监督 建立一套有效的运作机制并监管到位。在这方面可以借鉴格莱珉银行的办法,并自己创新。对内借鉴格莱珉银行的中心会议制规避系统风险,对外可向其他同行推荐信用度很高的会员,实行双贷款制,通过两个及以上的机构分散风险并共同发展。中心会议制是每周召开中心会议讨论项目的可行性与进展,从而降低项目运作中的风险。所谓的双贷款制,就是一个人只要有足够高的记录信用就可以推荐给两个或以上的机构贷款,信用度越高贷款额越大,由于其信用受到更多的机构监督,这样潜在的风险更容易被发现。这种创新式的风险转移可以有效地防范行业风险和道德风险。广泛推行“小组联保贷款”制度。这种制度是利用乡村熟人社会和中国人爱面子的一种制度设计,通过熟人社会的相互监督极大地消除风险。如果一个人拒绝还贷,他在这个熟人社会中的信用就会受损,很难在其中继续生活下去。此外,还有小额度、分期还贷等细节设计都有利于降低风险。

第二篇:内蒙古自治区农村小额信贷发展状况

内蒙古自治区农村小额信贷发展状况

[摘要]经典意义上的农村小额信贷,是一种不需抵押担保,面向分散农户,帮助农户发展生产、脱贫致富的一系列信贷制度设计。小额信贷作为农村地区发展经济的一种行之有效的融资方式,在解决低收入人群贷款难、增收缓慢等方面发挥了其他贷款方式所无法替代的优势。当前,农村金融问题已经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大瓶颈。作为农村金融的重要方面,小额信贷在实施过程中也显现出了一系列的问题。文章着重探析小额信贷在内蒙古自治区农村发展的现状以及优缺点,在此基础上提出解决内蒙古农村小额信贷实施过程中所遇问题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小额信贷;农村经济;信用体系;风险补偿机制

[作者简介]李健,包商银行行长,中级经济师,研究方向:金融,内蒙古包头,014030

[中图分类号] F830.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23(2010)08-0011-0006

一、内蒙古农村小额信贷发展现状

内蒙古自治区是个地域辽阔的农牧业大区,国家贫困县和自治区贫困县占比都很高。最初,农牧民为了脱贫致富对资金有着大量的需求,同时农村小额信贷也不需要担保(或抵押品),可以直接贷款到户,手续简单,方便易行,且在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扶贫政策的大背景下,内蒙古农村小额信贷便应运而生。最早,一些国际组织和非政府组织在我国的扶贫或者开发农村发展项目,其中一种最重要的形式就是小额信贷方式,小额信贷方式率先在内蒙古的赤峰市开始。1998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和中国国际经济技术交流中心在赤峰市实施了“内蒙古扶贫与妇女参与发展项目”,这个项目的核心部分就是小额信贷扶贫。从1999年下半年开始,小额信贷扶贫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深受广大贷款户的欢迎,为赤峰市摸索出一条扶贫的路子,得到党政领导、有关部门的高度评价和充分认可,并积极推广赤峰市小额信贷扶贫取得的成功经验,全区农村信用社全部开办了该项业务。之后在2001年1月5日,为了实现从项目到机构的转变,在民政部门注册成立了“赤峰市昭乌达妇女可持续发展协会”,独立运作小额信贷。截至2003年6月底,协会共有资产562万元。该协会主要借鉴了孟加拉模式,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形成了自己的特点,贷穷不贷富,贷女不贷男,不用抵押,5户联保,整借零还(每两周还一次),持续贷款,强制储蓄,中心会议,可持续的利率,项目自选,技术培训,严格纪律。经过这5年的摸索和实践证明,这种模式适合当地实际情况,可以使贫困家庭得到资金支持,增加经济收入。

从2003年4月至2004年底,在赤峰市松山区妇联的努力下,孟加拉乡村银行小额信贷已在松山区文钟镇、安庆镇两个乡镇的9个行政村组建了39个贷款中心、148个贷款小组;发放小额信贷132万元,还款率达到100%。2004年10月,松山区妇联又争取到了这一项目专门针对城市低收入妇女的小额信贷,现在已有14名妇女获得了5.6万元的贷款。至2006年,赤峰市小额信贷项目实施8年使11000户的借款户受益,始终保持着100%的还款率和较高的贷款质量,每户年平均增收1435元,有超过2万多名妇女和女童摆脱贫困落后走上富裕文明之路。

内蒙古自治区辖内农村信用社自2001年全面推行农村小额信贷,通过几年实践探索,农村小额信贷工作逐渐步入健康发展轨道。

截至2007年12月末,全区农村信用社各项贷款余额498.8亿元,其中:农牧业贷款余额231.5亿元,占贷款余额的72%。2007年,全区农村信用社累计投放各项贷款412.1亿元,比上年同期多投放79.2亿元。其中投放农牧业贷款310.4亿元,占投放总额的75.3%,占全区各家金融机构农牧业贷款投放总量的95%以上,主要支持了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主的各个领域。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已占农村信用社贷款余额的52.6%,较2002年提高8.9个百分点。2008年内蒙古农村信用社全年累放小额信用贷款不低于90亿元,年末余额达到82亿元。例如,内蒙古阿荣旗2005~2007年三年来累计发放新农村建设贷款 7.3 亿元,累计发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1.6亿元,农户联保贷款2.1亿元,惠及5.2万农户,占全旗农户总数的90%以上。截至2007年7月,临河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余额3.905亿元,近两年累计发放7.713亿元,占农业贷款总投入的52%,年增长率36%,收息率达99%。

据统计,呼伦贝尔市几个旗县(区)小额农贷的覆盖率如下:鄂温克族自治旗全旗人口14万人,截至2006年6月末全旗总户数为44250户,其中,牧户6200户。截至2006年6月末,该旗信用联社所辖的信用社共发放富民卡(贷款证、贷款卡)2942个(户)、信用证(贷款证、贷款卡)1718个(户),覆盖率为75.2%。扎兰屯区全辖农业户60946户。截至2006年6月末,评定信用户14512户,占农业户总户数的23.8%,即覆盖率为23.8%。阿荣旗现有农业人口24.1万人,现有农牧业户59851户。截至2006年6月末,为45654户农户建立经济档案,占农牧户总数的76.3%,即覆盖率为76.3%。莫力达瓦旗辖内共有农牧业人口28448人,农牧户59309户。截至2006年6月末,农户小额贷款累计发放16043户,农户联保贷款累计发放1343户,占农牧户总数的29.3 %,即覆盖率为29.3%。

内蒙古农村小额信贷还款业绩逐步上升,以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区为例,自2002年至2005年农户小额和农户联保贷款投放量及还款业绩如表1所示:

二、内蒙古农村小额信贷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管理的逐步规范,制度的不断完善,内蒙古农村小额信贷的还款业绩逐年上升。虽然取得了一些经济效益,但是内蒙古农村小额信贷仍属起步阶段,进展比较缓慢。据统计, 全区自1998年开办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以来, 通过这几年的努力, 投放余额每年虽有所增长, 但仍在1000 万元左右徘徊, 在整个农户贷款中所占的份额不到3%。农户联保贷款增长也不快, 截至2007年年底, 贷款余额仅为971.41 万元。小额信贷在内蒙古农村地区推广和发展中,仍暴露出了一些问题,主要有:

(一)市场信息不对称,信用体系不完善

金融机构上的“信用”不仅仅局限在“诚信”范畴, 它指在“诚信”的前提下,需要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和一定生产经营管理水平的行为人及稳定可靠收入来源的综合结晶。因此, 贷款需求与信用历来是一对矛盾, 有贷款需求的, 信用条件不一定好;信用条件好的,贷款需求往往不高。这种情况在信息不对称的广大农村中的农村小额贷款中尤为突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农户小额贷款需求与农户信用不对称。农村中1 万元以下的小额贷款户, 多是一些小规模的种、养殖户,一般种几亩大棚或养10多头猪、羊等,劳动力均以农为主,除农业外,无稳定可靠收入来源。因此,农户的信用基础差,放贷风险大, 信用社不敢冒风险放贷。而一些家庭经济条件较好、信用条件优良、农村信用社敢放贷的农户在贷款需求上呈现二极分化。即一部分家庭主要劳动力在外建筑等务工的,大部分农业生产作业由老人、妇女承担,户均耕地少,农畜饲养量小,即使种一些大棚、养一些家畜禽等临时周转困难,因信誉好,一般通过农户间及亲朋间互借也很方便,这部分农户的贷款需求量十分低下;另一部分种养规模较大,有经营项目的种养大户、营运大户等,需求资金量大,周转周期长,由于受小额信用贷款额度所限而不能满足资金需求。

2.联保小组与农户认识水平相脱节。内蒙古某些地方联户担保小组成员要求由没有直系亲属关系的农户组成,而现阶段农户的认识水平受社会信用观念、法制观念以及邻里关系的限制,在农户之间难以建立有效的信任关系,往往组织松散,人心不齐,矛盾重重。联户担保小组的要求与现阶段农户认识水平相脱节,使得联保小组名存实亡。

3.信贷行为与支农要求不够匹配。一是支农意识还不强,部分信贷人员思想认识参差不齐,没有真正重视支农工作,怕麻烦,怕承担责任,片面强调小额信用贷款面广量大额小风险大,工作缺乏主动性。二是宣传工作尚未到位。许多农户对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户担保知之甚少。有关政策、办法和规定仅停留在镇、村干部这个层面上。三是部分基础工作流于形式。部分信用社建档工作流于形式, 建档内容简单、陈旧,缺漏现象较多,有的与实际情况有一定出入,有的建档后束之高阁,没有真正发挥作用。四是农村信贷需求动态情况不够明了。有的信贷员至今还讲不清辖区内农户贷款需求情况,以及有效贷款需求和农户信用情况。

(二)利率定价机制不灵活,贷款的发放与农村需求不适应

现阶段,我国小额信贷具有涉及面广、操作成本高的特点,内蒙古的小额信贷也同样如此。

1.利率制定不合理。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和信用社为了弥补成本,通常对发放的贷款收取较高的利息。而银行的贷款利率只能在规定的范围内浮动,利率控制使目前大部分小额信贷机构的利息不能补偿操作费用,不得不依靠外部补贴,因而不可能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2.小额信贷的用途、额度、期限结构与农牧区生产周期及农牧户需求不相一致。一方面,从农业行业属性来看,农业投资具有长期性、高风险性和低赢利性,同时居住于农村的借贷人通常有居住分散、生产手段简单、生产规模小、信贷需求金额不大等特点,使小额信贷的制定并没有根据实际的生产周期来确定;另一方面,农村的信贷往往难以用于生产性用途。因为处于生存经济状态的农户借贷人具有较强的刚性生活融资需求,尤其在出现婚丧嫁娶、疾病、上学等问题时,贷款的用途就会转为其他需求。对于额度和每年贷款的发放次数也只是按照文件规定能发放的数额和次数,并不是根据不同的生产周期、不同的生产需求制定。

(三)农民观念滞后

1.思想认识不到位,影响小额农贷推广效应。一部分农户错位认为农村信用社发放的小额信用贷款是政府项目资助款或者是扶贫款,抱有“不贷白不贷”心里,一时找不到好的项目,就把在信用社贷的款放家里或者又存入信用社,个别农户甚至转手拿去放高利贷、买码赌博等。这大大偏离了推广小额农贷的目的,严重影响了小额农贷的推广效应。

2.信用观念不牢固,影响小额农贷收贷收息。一直以来,内蒙古农村信用社都没有自己的法律,以致农村信用社的身份、行为、权责等都缺乏法律的依据。因此,少数借款人讨债、赖债现象也就不断地发生。甚至少数农户存在观望心理,有钱不还现象时有发生。

3.发展意识不强烈,影响小额农贷有效需求。农村教育程度普遍偏低是当前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相当一部分农民追求自身发展意识不强烈,所以对小额农贷的需求并不大,这严重制约了小额农贷的有效需求。

三、制约内蒙古农村小额信贷发展的因素

(一)内蒙古农村经济基础薄弱制约其发展

欠发达地区薄弱的经济基础,造成小额贷款推广进程缓慢。农牧区由于经济落后,农牧民文化水平低下,使其接受先进科学技术的能力差,农牧业生产长期循环在一种靠天吃饭的原始农牧业中,由于产业基础的贫乏,使其没有形成科技含量高和有市场竞争能力的产品。加之受农牧业自然灾害的影响,贷款风险难以控制,导致信用社贷款历年沉淀较大。相当数量农牧民负债超过其偿还能力,客观上也就造成相当部分农牧民把小额信用贷款当作扶贫拨款、不贷白不贷,想方设法先贷到款生活再说,使一部分小额贷款最终成了扶贫资金,特别是社会服务和保障体系不完善,导致这些地区最终成了信贷投放的“禁区”、“雷区”。

(二)金融机构存在的问题制约了发展

随着国有商业银行纷纷撤离农村,农村信用社承担了大部分的小额信贷业务,但是农村信用社本身存在许多问题。

1.农村信用社自身的经营管理能力不足。与其他商业性金融机构相比较,农村信用社无论是自身的硬件设施,还是员工素质和管理水平,都处于相对较低的层次上。

2.小额信贷资金的使用缺乏有效的约束机制。一方面小额信贷资金的发放面向千家万户,资金数额较小,可管理的难度是相当大,也存在任意信贷和人情信贷的问题。另一方面,由于约束机制不健全,机构人员相互监督流于形式,重要岗位人员轮岗制度执行不力,责任追究不到位,致使农户小额信贷的发放成了滋生信贷员以权谋私等违法犯罪行为的土壤。

3.信用等级评定机制不完善。由于核查农户信息的手段缺失,缺乏统一而客观的评价标准,部分参与信用评级的工作人员或村组干部在评级过程中有明显的偏向性,照顾关系、缺失公平,导致农村信用社对收集的农户信用状况资料不齐全、不准确。

4.缺乏完善的保障机制。农村信用社是农村居民按照自愿互利原则入股建立起来的合作金融组织,但还没有完整意义上的合作金融法律法规,使得农村信用社在农村金融改革和发展中处于无章可循、无法可依的困境。农村信用社资金投入再生产后,不仅存在市场风险,还存在不可预测的自然风险。作为直接面向农村市场的金融机构,却不存在存款保险制度。在没有存款保险机制的情况下,农村信用社的退出(破产)必将牵动着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牵动着整个农村的稳定。随着农村金融改革的深入和金融领域市场程度的深化,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营原则必将考验农村信用社的生存能力。此外,历史遗留问题也使农村信用社形成了不少呆坏账。

(三)政府职能错位的影响

1.政府行为不规范,导致经济环境不理想,影响小额农贷的收回率。首先是地方政府盲目追求政绩工程和规模效益,不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仍然用行政方式强令农户“种什么、养什么”,并动员当地信用社贷款支持。其次是部分乡镇干部利用权势及与农村信用社干部的关系贷款不按时还,起到了不好的示范作用。再次是执法职能部门行为不规范,执法不到位,对逃废农村信用社债务的行为打击不力,导致农户拖欠信用社债务行为时有发生。

2.政府服务不完善,导致农村经济发展速度趋缓,影响小额农贷效能的发挥。内陆地区的农村比较落后,农民思想观念较为陈旧,农民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不仅缺资金,还缺信息和技术。小额农贷可有效地缓解农户资金紧缺的矛盾,但如果长期没有地方政府信息和技术的服务,小额农贷作用的发挥就要受到制约。

3.政策扶持不到位,导致信用社放贷积极性不高,影响小额农贷的支农后劲。由于农业是弱势产业,生产经营过程中潜伏着较大的风险,广大农户抗自然风险的能力弱,而我国自然灾害较多,国家一直没有建立小额农贷风险补偿机制,既没有成立政策性的农业保险公司,又没有建立风险补偿基金,一旦出现大的自然灾害,贷款风险全由信用社承担,这对信用社来说不公平,也无法消化,在一定程度上挫伤农村信用社的放贷积极性,影响了小额农贷的支农后劲。

(四)资金来源的制约

1.农村信用社不能广泛吸收更多社会闲散资金。据调查,近几年农村信用社的各项存款进度明显缓于其他金融机构。其一是受自身软硬件制约,金融工具和金融创新落后于其他商业银行,不能为客户提供全面周到服务,致使闲散资金不能流入农村信用社。

2.农村牧区资金返流城市,分流严重。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及邮政储蓄在广大农村牧区设有一定数量的营业网点,吸收的资金返流到中心城市,取之于农,却不能用之于农,使本来已经捉襟见肘的支农资金供求形势更趋紧张。据调查,能够用于支持当地农牧业生产的农村信用社的资金仅占市场份额的28%左右,其余72%的资金全部通过商业银行、邮政储蓄返流到中心城市。

3.农业的特质性。农牧产业属于周期长、产业链条长、资金占用时间长、周转慢的一个行业,因此农业的特性制约了农村信用社资金的再投入。

四、对于内蒙古农村小额信贷发展的理论方案

(一)国外农村小额信贷实践模式及其特点

作为一种有效扶贫方式,小额信贷在广大发展中国家迅速推广,各国结合自己特点形成了不同的模式。一是非政府组织(即NGO)模式。NGO模式的典型是孟加拉国的GB。其特点是专为贫困群体(尤其是农村贫困妇女)提供存贷款、保险等服务,商业化经营,分期还贷,内部推行成本管理。借贷人需参加由不含直系亲属的5人互助互保贷款小组,6~8个小组构成一个中心,并要求借贷人和GB各拿出少量资金,共建救济基金,形成联保与连带责任制约机制。GB目前基本能自我实现持续发展,贷款回收率达98%。二是正规金融机构参与模式。印尼人民银行小额信贷部(BRI-LID)是其代表,下设地区人民银行、基层银行和村银行。村银行是基本单位,独立核算,自主经营。贷款利率市场化,储蓄利率与存款额度成正比(主要的贷款本金来源),每年经营利润的10%作为激励分配给机构内部员工,银行不承担对农户的培训责任。三是正规金融机构+农户互助组织模式。印度国有农业和农村发展银行(NABARD)与农户互助组(SHG)的结合是其代表。NABARD通过其员工和合作伙伴(亦称互助促进机构),首先对由 15~20名妇女组成的农户互助组进行培训并在组内先进行储蓄和贷款活动,NABARD验收后直接或通过基层商业银行间接向互助组发放贷款。四是国家小额信贷批发基金模式。BRDB(农村发展委员会)和PKSF(农村就业支持基金会)都是孟加拉政府建立的从事小额信贷批发业务的机构。BRDB主要开展政府与国内外机构合作进行的项目,PKSF主要是为符合其标准条件的小额信贷机构提供政府的扶助资金并对其实行监督,而孟加拉乡村托拉斯则提供小额信贷业务培训和技术支持。

(二)完善农户联保贷款和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模式

对于贫困农户、牧户适当放宽农户联保贷款入组条件,使更多的农牧户纳入到小额信贷的范围内。例如,根据牧户实际情况适当放宽或减少小组成员人数资金充裕的牧户联合帮扶低收入牧户,可以固定期限帮扶不固定的贫困户取消贷前存款和适当降低小组互助金。适当放宽农户牧户资信等级评定标准。低收入农户牧户缺少足够的可变现资产,而农信社规定的可变现财物标准过高,尤其是牧户的可变现财物标准过高,资信标准的高门槛使低收入农牧户处于小额信贷服务的边缘。所以要扩大农牧户可变现财物的范围。目前的可变现财物以固定资产为主,缺少流动性资产。金融机构可以根据农牧户的经济条件,将农牧户变现快的流动性资产纳入可变现财物的范围之内。

(三)促进“合作经济组织+农户”信贷模式发展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规模化种养基地和专业生产经营户为重点,以经营的产品和经济利益为纽带,在自愿互利的前提下组建的经营联合体。因此,可由参与合作经济组织的主体共同成立一个联保体,签订联保合同,并各自拿出一定数额的资金存放在贷款行社,作为取得金融机构信贷资金的担保基金,金融机构按担保基金的一定比例放大对其进行信贷支持。这种贷款模式可以克服现有农户联保贷款方式下,以亲情、居住地为纽带,导致家族成员互保和虚假联保的缺陷,更好地防范金融风险。

(四)规模经营农户信贷模式

规模经营农户是现阶段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一种重要形式,对他们可直接发放抵押担保贷款。针对部分农户抵押担保物缺乏的现状,贷款抵押担保方式也应有所创新,可探索实行经营权抵押、生产资料动产抵押、农产品抵押等方式。随着农村各项优惠政策的落实,农村的土地、养殖水面使用权等已具备一定的交易价值,可对种养殖大户发放经营权抵押贷款。在农产品目前已成为紧俏商品的情况下,可对农业经营大户发放农产品抵押贷款。对经营状况良好、信用度较高的经营大户,可发放无抵押的信用贷款。

五、促进内蒙古农村小额信贷发展对策分析

(一)实行灵活的利率,放宽贷款对象、额度、期限的限制

要本着为农户着想、为农民服务的宗旨,依据风险大小、信用高低和农户的偿还能力,适当控制贷款利率的浮动,实行差别贷款利率,鼓励提前还款,对于提前还款给予利率优惠。

农村信用社要提升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品牌,努力满足农牧民基本生产资金需求。对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对象、额度、期限等进行“三个延伸”:一是延伸对象,拓宽基本面。将小额农贷的对象延伸到个体工商户,具体包括传统种养大户、订单农业户、进城务工经商户、小型加工户、运输户和其他与“三农”有关的城乡个体经营户;二是延伸贷款额度,做大基本点。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农户经营实力,适当提高贷款额度,以更好地满足贷款对象的资金需求;三是延伸贷款期限。改变农村信用社“春放、秋收、冬不贷”的传统放贷模式,根据农户贷款用途、生产周期合理确定期限。

(二)鼓励商业银行积极介入,扩大资金供给渠道

经验表明,商业银行介入小额信贷市场有利于优化金融资源配制,促进小额信贷市场的良性发展。因此,应鼓励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根据地方经济发展程度和借款主体的需求,制定个性化、符合区域特点的小额信贷管理制度和内部考核机制,加大对小额信贷的投放。同时,建立配套的监管激励导向,对小额贷款实施差别化的风险分类和风险监管。对发放小额信贷质量高、数量大的银行业机构,监管部门可以在机构设置、业务审批上给予优先考虑。

(三)增强农户的金融意识和信用观念

建立起完备的宣传、教育体系,提高农民的还款意识。在现在的广大农村, 许多不偿还小额贷款的农民并不是抱有不想还款的意愿,而是他们根本就没有意识到还款的必要性、强制性和法律性。对于这类还款意识薄弱的农户来说,他们经过宣传、教育而按时还款的可能性是很高的。农村金融机构只需要做到在发放贷款的同时明确地传达相关的规定,并且在还款的期限内进行分期、分时的督促、监管,就可以收回在这一类农户手里的贷款,防止这类贷款发生损失。

(四)建立各项风险补偿机制,全面促进小额农贷发展

一是建议各级政府参照地区小企业贷款、助学贷款、下岗失业小额担保,出台针对小额信贷的风险补偿和财政贴息政策,同时对小额信贷业务给予营业税和所得税的减免政策。二是有条件的地区要从财政中拨出专项资金用于建立小额信贷风险补偿资金, 与信用社按比例合理分担已尽责的意外损失。三是联社和政府要积极配合,各自利用人才、信息优势,定期为小额信贷农户开展培训,降低信贷资金运营风险(侯育彬、梁京华,2007)。四是在农村推行农业意外保险制度,扩大承担风险的主体,提高贷款当事人的抗风险能力, 使农业风险由信用社和保险公司共同承担,同时做好信用社资本金的补充,完善准备金制度。五要健全农户贷款的担保机制。建立信用档案,筛选优良农户。农村信用社的农户信用等级评定要严格根据农户的思想道德品质、资产、资信、家庭经济收入、偿还能力等情况,建立起健全的农户信用档案,并进行动态管理。

(五)为小额信贷的运作提供制度保障与政策支持

一是要通过制定法律规范和操作细则,促进发展小额信贷。小额信贷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也是法律政策层面的具体操作问题,因此,必须通过制定相关的法律政策给予支持和扶持。二是政策及法律环境需要进一步完善。对于微额金融业务,我国目前相关的政策和法规仍限于小额信贷公司的相关问题,对于利率进一步市场化和商业银行介入农村小额信贷业的监管制度仍需完善;并且保证介入农村小额信贷业的商业银行较少受到各地区的行政干预,以保证其商业化运行。三是完善法律制度推进农村小额信贷发展。小额信贷制度在我国目前从性质上而言,仅仅是一种经济政策,难以维护相关人员的合法权益。小额信贷制度作为一种特殊的扶贫工具亟须法治化,应将农村小额信贷制度纳入法治的轨道。在法律制度的构建中,应考虑以下几方面:第一,遵守小额信贷的基本原则,明确界定政府力量在小额信贷中的作用,充分调动各金融机构的积极性;第二,规定小额信贷的基本运作模式,使小额信贷的具体操作有明确的法律依据;第三,清楚界定有权申请农村小额信贷的对象范围、贷款数额,完善相关贷款程序规定,严格把好农户贷款资格、额度评定关;第四,把小额信贷机构的金融服务性质和扶贫性质结合起来,控制利率水平,防止变相高利贷行为;第五,确立农村小额信贷的相关管理、考核机制,有效地控制支农小额信贷能被农户专款专用于发展生产。

(六)加强对小额信贷机构人员的培训

首先从思想教育入手,通过各项学习活动使信贷人员的思想统一到服务三农、遵章守纪、爱岗敬业上来。其次是从业务培训入手,完善实施细则。各级机构在制定实施细则时,要结合本地情况,完善小额贷款的管理办法,尤其要针对联保小组贷款最高限额、各成员贷款的分配、贷款的资产保全、贷款的债务落实等疑点问题,制定实施细则,既要保证农民贷款的积极性,又要降低农村信用社的贷款风险(褚新红,2008)。配合人力资源部门,实行信贷人员持证上岗制度,探索推行信贷人员等级管理,加强信贷人员的培训、轮训、轮岗工作,加强信贷人员的行为监督管理,强化道德约束,提高信用社的信贷风险防范能力。

(七)加强政府扶持与引导,改善信用环境

加强政府扶持与引导,并不是要求政府部门对信用机构及其活动进行过多的行政干预,而是政府应该从财力和人力上加大投入,给信用机构营造有利的发展空间。通过积极引导乡镇企业和公众资金进入农村地区,以有效地扩大农村地区农户家庭的平均资金流量。对于农村信用社经营成本高而收益低的问题,政府可以:一方面,加大资金方面的扶持;另一方面,可以鼓励和引导信用机构的业务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即在确保安全的基础上尽量扩大各金融机构的业务范围和业务种类。贫困地区的地方政府:一方面,要积极协助信用社开展农户信用等级评定工作,大力推广小额农户信用贷款业务;另一方面,要积极协助农信社加大不良资产的清收盘活力度,严厉打击恶意逃避金融债务的行为,为农村信用社发放小额贷款业务营造良好的信用环境。

六、结语

小额信贷适应内蒙古小规模的家庭农牧业生产,是帮助农牧民脱贫致富的一条有效出路。它可以改善农村生产条件,缓解农村金融市场的货币供求矛盾。现今小额信贷已不仅是一种经济行为,它还体现一种社会责任,它是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我们有义务和责任推进小额信贷事业,消除贫困,增进繁荣,实现共同富裕,实现信贷安全与农民致富的双赢。内蒙古从1998年开办小额信贷业务以来,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小额信贷促进了内蒙古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增长,在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一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要正确面对小额信贷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找出相应的解决办法,确保小额信贷在内蒙古的发展,为内蒙古农村经济发展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杜晓山.中国小额信贷十年[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2]胡平西.中国金融前沿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3]刘明越.呼伦贝尔市农村牧区小额信贷的发展:绩效、问题与对策[D].内蒙古大学,2007.[4]吴青云.海南省农村小额信贷的发展及其对策[J].新东方,2008,(3).[5]张运生.农户小额信用贷款问题研究:衡阳个案[EB/OL].文秘天地,2005.[6]贾殿钧.边疆农牧区小额信贷运作思考[J].中国农村信用合作,2003,(1).[7]杨喜孙.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可持续发展问题分析[J].哈尔滨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2).[8]薛婷婷.浅议我国农村小额信贷的问题与对策[J].金融与贸易前沿,2007,(67).[9]舒海棠.完善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信贷管理[J].金融财务,2008,(3).[10]张乐柱.农村小额信贷模式的或优选择[J].生产力研究,2008,(1).[11]杨小苹.促进农村小额信贷可持续发展[J].发展研究,2008,(1).[12]岳静.对我国农村小额信贷信用风险的探讨[J].北方经贸,2008,(1).

第三篇:浅析农村小额信贷在我国的发展

浅析农村小额信贷在我国的发展

论文摘要:小额信贷在上世纪70年代发端于孟加拉国,它是满足贫困人口信贷需求的一种信贷方式,贷款对象仅限于贫困人口,额度很小,无需抵押通过提供小额信贷,帮助贷款人经营小本生意,受到了贫困人口的热烈欢迎,并迅速推广到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许多发展中国家,成为一种非常有效的扶贫方式。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在国民生产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要想使中国经济有质的飞跃,就必须要首先发展农业。但由于农民作为一个阶层来讲整体上还是不富裕的,缺少发展农业生产的基本资金,因此,要发展农业生产,首先必须解决的资金问题。故而对农民的小额贷款制度就显得尤为重要。完善农村金融服务是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的核心问题。我国在完善农村金融服务、推广小额信贷方面可以借鉴孟加拉国乡村银行的经验,包括:建立以专门服务“三农“为宗旨的农村金融机构,改变没有抵押不能放款的做法,尝试组建贷款中心和贷款小组以保证高水平的还款率等等。

关键词:小额信贷 农村金融 农民工业化与城镇化 国情 制度完善 信用

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孟加拉国的穆罕默德〃尤努斯博士完成了一个伟大经济学证明:穷人比富人更值得信任!从这个意义上说,我甚至认为他更应该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尤努斯博士的证明也可以被看做是一种颠覆,因为在他之前,经济学界的主流观点是:富人比穷人更讲信用。这个观点在中国尤其甚嚣尘上,国内有一位著名经济学家,就曾经煞有介事地自问自答道:为什么这个世界总是资本在支配劳动而不是劳动在支配资本?这是因为富人总比穷人讲信用。他解释说:因为富人有财产,要承担风险,所以他只能更讲信用;而穷人没有财产,不必承担风险,所以没有信用。这种观点被不假思索地普遍接受,其所带来的一个最严重的后果,就是银行完全成了一个嫌贫爱富的机构,它热衷于向富人提供贷款,还美其名曰“锦上添花”,而没有兴趣向穷人贷款,因为“雪中送炭”不符合经济规律。总之,在现实世界,你越有钱,越能贷到更多的款;反之,如果你没有钱,你就贷不到款。

但尤努斯博士却坚持认为“信用”是最基本的人权之一,一个人无论有多穷,他都有权利被人信任。正是在这样的信念的支配下,自1976年开始,尤努斯博士从借贷27美元给42个赤贫农妇起步,其推动创建的孟加拉乡村银行,已经发展成为拥有近四百万借款者(96%为妇女)、1277个分行、12546个员工、贷款总额达40多亿美元的庞大的银行网络,帮助了数百万人口成功脱贫。这其中最值得称道的是尤努斯博士制定的贷款原则:不用任何抵押,穷人也能贷款;乞丐也能借钱,还不用支付利息。而在这样宽松的借贷条件下,贷款的偿还率却高达99.02%。尤努斯博士曾深有感触地说:与那些贪污巨额银行贷款的上流社会腐败分子不同的是,穷人诚实地还贷。一,小额信贷在我国的发展历程

我国的小额信贷服务开展较晚,始于20世纪90年代,首先由非政府组织试验其次是政府推广发展到今天的正规金融机构介入。现在服务机制正在逐步完善阶段,服务范围正在向城市扩展,但主要还是以服务“三农”为主。目前我国小额信贷主要有七种存在方式:

第一类,农村信用社发放的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它是为解决农户贷款融资困难问题,政府要求农村信用社对农户发放的小额信用贷款,属于正规金融机构的一种金融工具这也是目前农村小额贷款业务最普遍、农民较容易贷到款的形式,这种形式采取“一次核定,随用随贷,余额控制,周转使用”的管理办法。并且要求农贷农用,否则信用社有权取消其贷款资格。

第二类,国家开发银行和农业发展银行管理并发放的扶贫贴息小额信用贷款,它是政府实施的小额贷款扶贫项目。

第三类,邮政储蓄银行的小额信贷。这类小额信贷一般基于借款人的存单为抵押,因此风险相对较小,但是由于邮政储蓄银行本身的网点分布特征,这种小额信贷有可能成为占据主导地位的小额信贷形式之一。

第四类,非政府组织(包括国际机构或者外国机构援助、半政府机构资助类)项目小额信贷。这类项目小额信贷,有项目期限,是中国人民银行监管领域之外的金融活动。

第五类是央行试点的商业性的小额贷款公司。这些公司一般在工商部门注册,不吸收公众存款,只进行贷款业务,所针对的业务对象也不是一般的农户,而是中小型的乡村企业。

第六类,私人建立的在区域内进行一定程度吸收公众存款的小额信贷机构。第七类,农村民间的资金互助组织和村镇银行所进行小额信贷。这类小额贷机构现在只存在于银监会的试点框架中,为数极为有限。二,农村小额信贷法律制度的现状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 1.相关法律法规亟需完善

农村小额信贷制度在我国的发展不过二十几年历史,由于时间很短,全国范围内只制定了《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贷款暂行管理办法》、《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贷款指导意见》两个专门规定,除此以外,并没有形成自身的法律体系,大部分是由实施农村小额信贷制度所在地的小额信贷机构根据政策颁布自己的规则。如:《哈尔滨市中小企业及农户小额信贷管理办法试行》、《昆明市小额信贷扶贫实施细则》、《云南省小额信贷扶贫管理办法》、《广西壮族自治区小额信贷扶贫实施管理办法(试行)》等。但随着农村金融的发展,农村金融流通速度加快,各地方虽然是根据国家政策制定小额信贷的规则,但由于地区差异,乃面会有规则上的冲突,因此急需制定关于小额农贷的专门的规则,形成有关小额农贷法律制度的专门的体系,这样才能为农村金融创造良好的条件,促进农村金融的发展。2.农村小额信贷机构处境尴尬

在我国广泛存在的大量小额信贷机构中,除了那些以信用社和银行类金融机构为名义进行的小额信贷之外,大部分小额信贷机构的处境都十分尴尬。其中最为关键的一个问题是,现有的小额信贷机构没有获得明确的合法地位。

小额信贷需要商业化运作才能持续,即,使小额信贷的运作与商业银行的存贷业务相同但现有的商业银行法除农信社和国家规定的金融机构外,并不适用大部分类型的小额信贷组织。小额信贷组织究竟是商业性的还是公益性的并不明确。去年年底,在央行推行七家“只贷不存”小额贷款公司试点改革之后不到一年,银监会发布了《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更好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农村金融市场开放的试点方案,并于前不久批准内蒙古、吉林、湖北、四川、青海和甘肃等六个试点省(区)的村镇银行。但在北京大学农村金融研究所所长王曙光看来,央行和银监会都在其试点方案中回避了现有信贷机构尤其是非政府组织小额信贷机构的合法性问题和监管问题。缺乏合法地位使得我国小额信贷机构的健康发展受到极大约束。

3.不良小额农贷增多引发的法律问题

目前,社会信用环境还没有根本好转,农村更是社会信用环境建设的薄弱环节,全面推行小额农贷后,几年内,各地发生的不良小额农贷的程度在增大,而且很不平衡由于小额农贷主要用于农业生产,而农业受自然气候因素,市场因素等影响,加上分散、小本的农户资金积累不多,一般都为投保,抗风险能力较弱,存在较大的经营风险隐患。特别是养殖等行业,受自然灾难或市场风险影响后,多是血本无归,因此,信用社的债权就越来越存在追索难,起诉难,执行难的问题。

首先,农村信用社诉讼费用逐年猛增。由于不良小额农贷的不断增多,农村信用社尽管没有足够得人力、物力去一一跟进,但还是要尽最大的努力将贷款回收,为此到最后不得不将不良小额农贷的贷款人送上法庭,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利益,但是随着不良小额农贷的增多,农村信用社为此付出的诉讼费用也是逐渐增多的,不利于农村信用社的管理活动的发展。其次,执行物实际变现金额逐渐降低。农,FJ4,额信贷本来就是针对穷人的一项制度,无须抵押担保,一旦出现不良农贷,即使法院判决农村信用社胜诉,对农民财产强制执行,但是农民财产的变现能力还是值得质疑的。再次,案件积压严重。虽然这种现象不仅是出现在在处理不A4,额农贷的问题上,但由于我们的法律资源是有限的,本着公正、公平、正义的法律理念,对处理一个案件都要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不良农贷的案件逐渐增多,使法律资源的分配出现了缺口,从而使大量的案件积压。案件的积累,不仅影响法院的工作,它的直接受损者还是债权人的利益,因为很明显处理案件的时间越久,债权人的损失就越大。

3、私下转让贷款证引发的纠纷

小额农贷信用贷款证是农户据以借贷的一种书面的法律凭证。农村信用社先对农户进t-Y,f~用等级评价,评到信用等级的农户发放贷款证,一户一证,凭证发放贷款,并且不同信用等级可借贷资金的数额不尽相同。根据《贷款证管理办法》第二十条“贷款证不得出借、出租、转让、涂改、伪造。”得规定,贷款证是不能被出借、出租、转让、涂改、伪造的。但是目前,一些农户本来并没有实际借款的需求,但为了满足一些难获得贷款农户的私下借贷的需要,出于人际关系或别的原的考虑,存在着贷款证持有人去贷款,然后将贷款转借他人的情况。又如有的农户未评到信用等级,就向有证户借贷款证获取贷款,或者是有的农户虽已评上信用等级,但仍不能满足需求,也像其他有证户转借贷款以证获得更多的信用贷款。结果是,信用社的工作人员找贷款证持有人归还贷款或收取利息时,才发现实际用贷款的人不是贷款证持有人,而且,他们不完全协助信用社回收贷款成本。

总之,小额贷款在我国的建立完善,离不开一个“法”字。良好的制度,大量的投入,政策的支持,没有完善的法律支撑都是空谈。而且,小额信贷应真正办成为广大农民朋友谋福利的一项政策,而不是某些人升官的踏脚石,随大流的敷衍品。

三,新型农村金融:满足多层次的金融需求

新型农村金融是建立在工业化、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的广泛基础之上的,服务的领域应该远宽于传统的”三农“,提供服务的机构也从原来的农村信用社和农业银行等扩展到所有的金融机构。

目前,我国贫困地区农村金融市场的开放为农村金融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一个崭新的农村金融时代正在我们面前逐步展开。2005年5月,中国人民银行正式在5省区试点”只贷不存“的小额贷款公司,标志着我国农村金融开放迈出了关键的一步。2006年12月,银监会发布《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的若干意见》,显示农村金融市场全面开放时代的来临。目前,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试点已推向全国,如果试点成功,一系列金融创新,有可能推动自下而上的农村金融变革。

新型农村金融应包括与以下几个方面相关的农村金融创新和金融服务: 第一,为微小企业或个体工商业提供金融服务。微小企业发展或个体工商业的发展是培养企业家的摇篮,也是增加农民就业和收入的重要途径。长期以来,这方面的融资需求基本上是通过民间的方式来完成的,而最近发展起来的小额贷款机构、贷款公司、村镇银行为微小企业拓宽了融资渠道。

第二,为规模化的种植养殖业提供信贷资金。随着中国经济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农民数量的减少为种植养殖业的规模化发展提供了机会,并有可能成为农村地区最为重要的生产主体。同时,近年来农产品价格也有逐渐上升的趋势,规模化的种植养殖业的盈利前景也越来越好,逐渐会成为农村金融的信贷主体。更为重要的是,一些农民专业技术协会的发展也可能发展成为信用载体,起到借款人与贷款人之间的桥梁作用。资金互助组织与专业化的生产组织之间的结合可能会成为未来农村金融的一种主要形式。

第三,开拓农村消费信贷市场。在城镇化的过程中,农民向新市民的转变过程中有大量的消费信贷需要。农民外出打工形成的稳定现金流也提高了农民消费的需要,如子女教育、建房、婚嫁和其他耐用消费品的消费等,金融机构完全可以设计相关的金融产品为农民提供消费信贷,有了打工的现金流作保证,消费信贷的风险完全有可能是可控的。

第四,以商业可持续的方式”支农“。”信贷支农“必须以财政政策做引导,以法律(如”社区再投资法“)为依据,鼓励金融机构开拓贫困地区的农村信贷市场。”信贷支农“应该是政府的目标而不是金融机构的目标,如政府希望增加对低收入人群的信贷覆盖,帮助他们脱贫致富。但是,由于低收入人群的高信贷风险,任何金融机构进入该市场都会要求一个较高的风险溢价,其表现形式可以是高利率、政府贴息或税收减免等其他优惠政策。只有这样,政府的支农目标才有可能与金融机构的支农功能很好地结合起来。事实上,也不是只有挂有农村招牌的金融机构才有可能”支农“,其他金融机构和投资者都可以通过或批发或零售的方式参与到金融”支农“的广泛实践中。

第五,满足日益成长中的农村理财需求。农民收入的提高也增加了其财富积累的能力和理财的需求,未来中国的理财市场将逐渐从城市向农村扩散,提供合适的理财产品,可以增加农民的财产性收入,也可以提高金融机构的中间业务收入。

四,国之根基,民族命脉 历史证明,农业,农村和农民,是我们国家安定团结,实现伟大复兴的基础,中央一直把三农问题摆在一个关乎国家存亡的位臵,出台了一系列利于新时期农村发展的政策。农村金融是现代农村经济的核心,发展农村金融、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对于改变”三农“面貌具有重要意义。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规范发展多种形式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和以服务农村为主的地区性中小银行“,”大力发展小额信贷,鼓励发展适合农村特点和需要的各种微型金融服务“。可见,中央希望通过建立农村金融机构、完善农村金融服务来改变”三农“面貌。

构建农村金融服务网络、建立农村金融机构不是最终目的,而坚持服务”三农“的宗旨、完善农村金融服务才是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的核心问题。当前,很多农村金融机构片面强调对农村地区的工业、企业的支持,忽视了农业、农户的正常的金融服务需求,没有切实服务于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建设和农民增收。这完全背离了建立农村金融机构的初衷。农村金融机构发放的贷款应首先满足农户。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尤其是要大力推广针对农户的小额信贷业务,将信贷资金直接送到农民手中,帮助农民发展生产,支持农村经济建设。如果中国的某家金融机构愿意以消除贫困、帮助穷人为目标,完全可以采用孟加拉国乡村银行小额贷款的模式。但是对于大多数农村金融机构而言,还是应当以全面服务”三农“作为根本宗旨。只有长期坚持服务”三农"的宗旨不变,农村金融机构才能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中体现出真正价值,并逐步走上可持续发展的。

附录:

参考文献: 【1】《孟加拉国乡村银行对我国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的启示 》 周建明 【2】《发展新型农村金融满足多层次的金融需求》 沈明高 【3】《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

中共中共国务院2010中央1号文件 【4】《关于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小额贷款公司有关政策的通知》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 中国人民银行

中央财经大学2008级会计学院

张龙

第四篇:关于我国农村小额信贷发展的思考

关于我国农村小额信贷发展的思考

近年来,农村小额信贷取得了长足发展,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的业务也逐步实现了拓展,农村小额信贷在缓解“三农”贷款难,支持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在农村小额信贷全面展开、各地喜报频传的同时,我们也应该冷静地看到,中国的小额信贷之所以迅速发展是因为政府大力推动的结果,走的是一条单纯的以扶贫为目的、渗透着大量行政手段的发展道路。在发展的过程中一些矛盾和问题己经显现出来,阻碍了农村小额信贷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希望通过对我国农村小额信贷发展的探讨,为解决当前农村金融困境、促进“三农”问题的解决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一、小额信贷及其在我国发展的现实意义

(一)小额信贷的概念

小额信贷从国际流行观点看,是指专向中低收入阶层提供小额度的持续的信贷服务活动。通过适当的组织形式和有效管理,以合理的利率向穷人贷款,帮助更多穷人增加收入。在我国,农村小额信贷具体是指基于农户信誉,在核定的额度和期限内向农户发放的一种不需要抵押、担保的贷款。它是在吸收和借鉴国际上小额信贷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二)我国发展农村小额信贷的现实意义

许多报告都指出,目前我国农村金融的主要问题仍是供给问题,而小额信贷组织可以作为农村金融供给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积极作用,并同时担负着社会扶贫、保障的责任。

1、发展小额信贷是我国农村金融“借贷输血”的一剂良药。农民贷款的低利率、不确定风险都使正规金融机构部门的诸多业务“趋利避害”,转战“非农”。同时,正规金融部门的高门槛,也使得广大农民望门止步。在这种情况下,农村小额信贷依据自身额度小、限期短、分期还款、不需担保或具有灵活性担保形式等特点,专门向农村中低收入农民提供贷款,为农村贷款提供了巨大的支持。据统计,至2007年9月末,全国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各项贷款31619亿元,其中农业贷款14498亿元,分别比2001年增19648亿元、10081亿元,增幅分别为164%、228%,全国2000多个县中几乎所有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都开办了农村小额信贷业务,在增量贷款中有90%以上是靠小额贷款的增长。最新资料显示,目前全国农村小额贷款覆盖面已达32%,在部分经济欠发达地区小额贷款受益面更高。农村小额贷款有效解决了农村中低收入群体贷款难、融资难问题,成为广大农民脱贫致富的法宝。

2、我国农村小额信贷业务肩负着解决好“三农”问题的三大功能。一是经济杠杆功能。农村小额信贷业务发展,有利于改善农村贷款难的困境,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同时,农村小额信贷业务的发展又促进了农村合作 金融机构经营状况的改善,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在通过办理该业务推动县域以下地方经济发展的同时,自身也能得到长足发展。二是政策性支农功能。在我国,小额信贷扶持的主要是社会的弱势产业,服务对象普遍是社会的弱势群体,额小面广量大,管理成本高,很大程度上承担起了党和政府的政策性支农服务功能,带有一定的扶贫性质,这也是国有商业银行纷纷从农村撤走机构的基本原因。三是社会保障功能。目前在我国的农村小额扶贫贷款、国家助学贷款、下岗工人再就业贷款等社会保障性质的贷款,大多通过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以小额贷款的方式进行发放。在操作上采用“政府+银行+扶贫组织”的运作模式,小额贷款在一定程度上承担了扶贫组织的责任。

二、我国农村小额信贷发展存在的问题

小额信贷在我国农村的发展虽然获得成功,但是我国的小额信贷之所以迅速发展是因为政府大力推动的结果,走的是一条单纯的以扶贫为目的、渗透着大量行政手段的发展道路。在发展的过程中一些矛盾和问题己经显现出来,阻碍了农村小额信贷的可持续发展。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当前的法律体系、相关政策及机制建设等外部条件不完善

主要表现在:第一,关于小额信贷的法律地位问题始终困扰其发展;第二,功能定位不清晰导致发展矛盾重重,只有明确功能定位问题,才能确定小额信贷组织创立管理的主体、资金来源、信贷产品设计、风险监管等一系列问题;第三,保障机制、政策体系不完善加大行业风险。目 前农业灾害补偿制度等政策性扶持和保障制度尚不完善,不同程度上也制约了农村小额信贷的发展。

(二)中国农村现有的信用体系难以保障信贷资金安全

农户小额信贷的贷前调查,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乡村党政组织的推荐、介绍,对农户信用状况的评估更多的是建立在感性认识而非理性分析的基础上。信誉低者偏好赖账,发展潜力小的农户对资金需求大,需求最急切,有些农户在签约前会隐瞒自己的信息。这样,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在签订贷款合同之前,并不充分知道债务人类型,同时,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在给农户发放贷款后,由于农户居住分散、交通不便、贷款额度小、笔数多、户头多、工作量大,使得监督农户不要从事那些可能会使贷款难以偿还的事情显得困难,进而影响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收益行为,导致农户小额信贷的发放带有一定的盲目性。此外,由于部分地方政府的“短视”,有些地方对信用村的建立只做表面文章。对农民资信的评定,把关不严,敷衍了事,结果使评出的信用等级与实际情况严重不符,信用村农户贷款到期偿还率较低,甚至出现有些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对借款逾期多年的农户也发给“贷款证”的情况。

(三)忽视质量,片面追求规模和速度

2001 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先后多次下发通知要求大力发展农户小额信贷,解决农户贷款难问题。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把小额信贷作为一项中心工作来抓,层层制定了严格的指标任务,造成一些基层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片面强 调小额信贷的推广面和推广速度,不按操作规程办事,放松了信用等级评定的标准和条件,对农户的调查、建档和资信评定随意编造评定,人为地加大了贷款的风险,表面上看,农户小额信贷一片繁荣,但如不及时纠正偏差,则会影响小额信贷的健康发展。

(四)小额信贷资金供给存在较大缺口

随着农村经济发展的进程加快,小额信贷买方市场过大。“三农”对小额信贷资金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加之中国部分小额信贷项目不能吸收公众存款,只能依靠外部资金注入,缺乏可持续的资金来源,影响了小额信贷的资金供给,加剧了农村小额信贷资金的供求失衡,形成需求大于供给的局面。以小额信贷发放主体的农村信用合作社为例,由于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农信社吸收社会闲散资金的能力明显弱于其他金融机构。首先,受到农信社自身软硬件制约,金融产品与服务水平落后于商业银行,不能为客户提供全面周到的服务,致使闲散资金不能流入农村信用社;其次,伴随农村人口城市化进程不断深入,曾在农信社短暂停留过的部分存款,逐步流入城市。

三、促进农村小额信贷良性发展的对策

(一)为小额信贷发展创造稳定的政策环境 作为扶持贫困群体脱贫,缩短社会贫富差距的金融产品创新,小额信贷具有一定程度的公共产品的性质。通过立法以及出台相关的扶持政策,不仅可以为小额信贷的发展提供稳定的政策环境,还可以达成一系列意义深远的社会目标。目前,中国还没有正式的法律法规保护小额信贷机构 的发展,而完善的法律保障体系是小额信贷机构建立与发展的前提,小额信贷机构需要法律来证明它的合法性。当小额信贷机构还处于初级阶段时,基本上还不能实现资金自足,这就需要政府通过减免各种税费、贴息等政策鼓励小额信贷机构的发展,同时鼓励其他机构和个人提供资助以建立更多的小额信贷机构。在监管方面,应不断完善小额信贷机构的准入和退出机制,这方面可借鉴玻利维亚等国的经验,由商业银行吸收兼并非政府组织的小额信贷机构,或允许条件成熟的机构及时纳入银行监管框架,而运作失败的小额信贷项目或机构,要引导其平稳退出市场。此外,应采用灵活运用审慎监管和非审慎监管手段。对不吸收公众存款、仅仅吸收借款人强制性储蓄的小额信贷机构以及吸收公众存款的小额信贷机构采取不同等级的监管措施。

(二)不断强化小额信贷资金的供给能力

第一,发展多层次的小额信贷载体,利用多样化的资金供给满足多层次的农村金融需求。在利用原有农村正规金融机构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各类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利用非政府的小额信贷机构弥补正规金融机构的不足,整合本区域的民间资本,增大小额信贷的资金供给。第二,应在明确小额信贷机构吸收资金有关法律问题的基础上,协调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国家扶贫开发基金等机构,形成有效的小额信贷的资金批发机制。同时应建立非吸收存款类小额信贷机构向吸收存款类小额信贷机构发展的政策通道,拓宽可持续的资金供给来源。

(三)加强对小额信贷的风险防范 一是加大宣传力度,培育良好的社会诚信环境。相关金融机构应积极投身到诚信的宣传中去,通过各种形式,在社会上营造出“诚信至上”的氛围。二是工作人员要使农户明确小额信贷的性质和法律责任,使农户在思想上增强遵守法律的自觉性。三是大力宣传有关法律知识,增强农户的法律意识,使之形成讲信用的自我约束力。四是规范操作程序,做到及时收贷。贷款的发放有一套自己的程序,要规范发放贷款的程序。五是健全农户贷款的担保机制。建立信用档案,筛选优良农户。

(四)政府应对农村基础设施和人力资源发展进行投资

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可以增强农村家庭获得收入的能力,这种办法常常比提供同等金额的金融信贷服务更加有效。类似地,提供或加强农村基础教育和医疗保健设施,能够增强农村贫困者的生产能力,这是他们最主要的财富。目前我国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落后,教育、医疗保健设施更是处于难以为继的地步,制约了农民发展生产的能力和收入水平的提高,也抑制了农村市场的开拓,对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不利,因此,政府必须认清其在农村的责任,增加对农村公共产品的投资,加强对农民的培训,使农民对市场、技术有所了解和掌握,提高合理使用贷款的能力,使小额农贷的效果更加明显。

(五)政府要为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小额信贷业务的开展创造条件

小额信贷产生于市场经济国家,采用的是一种市场经济的运作方式,是一种向贫困人口提供市场帮助的方法。因此,市场经济是小额信贷运作机构的重要环境,只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才能摆脱政府的干预,才能建立起小额信贷规范运行的机制;也只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户的生产经营活动才可能独立,才可能获得相应的资源来发展经济。因此,必须进一步加快农村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减少行政干预对农村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真正让市场规律发挥作用。另外,农村金融体制的彻底改革是小额信贷健康发展的充分条件,农村金融要实现真正的多元化,既要有商业金融,也要有政策性金融;有抵押贷款,也有信用贷款;有企业法人的授信额度,也有合作经济组织的无抵押的低息、无息贷款等,各种金融机构和金融业务相互配合。

(六)要建立保证贷款偿还的机制

小额信贷由于主要贷款给农户,面临着较大的风险,为了保证贷款的偿还,应借鉴国际上小额信贷的经验,建立起贷款偿还的机制。国际上小额信贷的偿还机制主要是采取小组联保贷款的管理办法,由相互了解和信赖、严守信用的借款者组成联保小组,共同对贷款的偿还负责。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的小额信贷也可以借鉴这一联保的办法,只是联保小组的建立要建立在农户自愿的基础上,联保小组成员要明确自己的职责范围,真正承担起在小组成员无法还款时的还款责任,保证小额信贷业务的良性发展。

内容提要

近年来,农村小额信贷取得了长足发展,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的业务也逐步实现了拓展,农村小额信贷在缓解“三农”贷款难,支持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我国的小额信贷在发展的过程中所呈现出的一些矛盾和问题,正在阻碍着农村小额信贷的可持续发展。针对这一现实,本文首先深入剖析了小额信贷的概念和我国发展小额信贷的意义,其次详细分析了我国农村小额信贷发展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促进农村小额信贷良性发展的具体对策。本文希望通过对我国农村小额信贷发展的探讨,能为解决当前农村金融困境、“三农”问题等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第五篇:关于农村小额信贷发展问题的思考

关于农村小额信贷发展问题的思考

徐树林

(1.河北大学出版社 河北保定 071002)

作者简介:徐树林(1967---)河北大学经济学院河北大学2006级世界经济博士生

农村小额信贷作为金融服务的制度安排和技术创新,可以为低收入群体提供进入信贷市场的平等机会,在促进农村信贷市场发展和改善低收入群体福利和收入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尤其是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形势下,大力发展农村小额信贷就具有更加积极的意义。国内外不同的学者和机构从不同的角对小额信贷进行了定义,这些定义多包含有小额信贷提供的服务内容、服务对象特征和希望达到的目标等方面的内容。例如:世界银行扶贫协商小组(CGAP)认为小额信贷是指为低收入家庭提供金融服务,包括贷款;有的的学者认为小额信贷是金融行业的一部分,是满足那些从未或很少得到正规金融服务的家庭和企业的金融需求。因此,小额信贷机构的主要目标客户是低收入家庭;孟加拉“乡村银行”创办人尤诺斯教授认为,小额信贷是帮助穷人尤其是贫困妇女的一个非常有效的工具,适合世界上所有文化的经济状况;中国学者杜晓山和孙若梅认为,小额信贷是指为低收入阶层(包括贫困户)提供贷款和存款服务。贷款一般只用于生产目的而不用于消费,通常具有小额度、短期、分期还款、不需担保或灵活多样的担保形式、市场利率水平、贷款成员自我组织等特征。存款是建立在个人账户基础上的自愿储蓄及其交易[1]。各种模式的小额信贷均包括两个基本层面的含义:①为大量低收入(包括贫困)人口提供金融服务,即小额信贷项目的开展,服务于目标群体层的含义;②小额信贷机构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即小额信贷机构的持续性,也就是机构层的含义。

进入21世纪以来,小额信贷在实现世界千年发展目标中的作用日益得到关注,已经有大量的证据表明:对低收入者和贫困家庭提供小额信贷是一个与实现千年发展目标紧密联系的关键因素,且作用巨大。

一、国外小额信贷的发展阶段和模式比较

世界上小额信贷的发展,大体上可分为五个阶段:

1.“短命的实验”阶段。20世纪60年代开始,有许多发展中国家和国际组织一直在试图为低收入阶层提供信贷服务。但国际组织援助和政府支持的为穷人提供信贷服务的项目,在60—70年代始终没有探索到既能为穷人提供信贷服务,又能解决信贷机构的自我生存的途径。不少曾经辉煌一时的项目,随着援助资金的转向而难以为继。这类项目被称为“短命的实验”“乡村银行家的梦想”。

2.“不懈的探索”阶段。20世纪70—80年代,孟加拉的“乡村银行”、印度尼西亚人民银行的“农村信贷体系”、玻利维亚的“阳光银行”、泰国的农业和农村合作社银行、国际社区自主基金会相继诞生。这些专为低收入群体或穷人提供小额信贷的组织和机构,在总结以往经验教训的基础上,进行了长期不懈的努力和探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

3.“持续的发展”阶段。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小额信贷快速发展为一种为穷人提供良好金融服务的途径。作为提供良好金融服务的项目或机构,其金融行为日显重要。

4.“双赢的战略”阶段。1995年世界银行扶贫协商小组(CGAP)的成立标志着小额信贷被主流发展组织接受。1997年2月在美国华盛顿举办了首届小额信贷高峰会,标志着小额信贷运动的普及达到了高潮。在这一阶段,随着一些先行项目的成功,小额信贷的倡导者们认为:小额信贷机构不仅能够在反贫困的斗争中发挥重大作用,而且能够在不需要补贴、1 1

可持续的基础上做到 “双赢”。

5.“创新兴行业”阶段。进入21世纪。随着小额信贷在整个发展中世界的普遍展开,对小额信贷的行业标准和行业监管的需求日渐显现,发展援助机构和一些国家政府开始寻求支持创建小额信贷行业的努力。根据世界银行统计,到1996年6月底,全世界有近900个小额信贷项目或机构,其成员超过1 000名且运用在3年以上。其中东亚和太平洋地区122个,南来98个,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362个,东、中、南、非134个,西非124个,中东和北非30人。[2]

从实证研究方面,主要有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以及“影响与行动”项目的研究。亚洲的研究以孟加拉、印度尼西亚和亚洲开发银行(ADB)的项目为代表。孟加拉的实证研究表明,建立起因果关系的综合和严谨的小额信贷影响研究能够揭示出项目在平滑消费和建立资产方面帮助穷人。印度尼西亚人民银行乡村信贷系统(UNIT)遵循可赢利和可持续发展方式的小额信贷,从培育和留住大规模和稳定的客户方面判断UNIT的成功。以商业化为基础,对印度尼西亚农村和城市小规模的经济以及数百万与UNIT有银行业务往来的家庭,已经带来强有力的积极作用。非洲和拉丁美洲的研究项目涉及玻利维亚和东非,研究的结论是,小额信贷的大多数客户不是穷人也不是富人。大多数是那些能够满足他们日常需求、得到初级教育和基本医疗服务、有一定资产的家庭。“影响与行动”项目是福特基金会资助的一个全球性项目,从2000年开始,到2004年年底结束。该项目揭示出小额信贷正在改善其客户中大多数人的生活,关心社会业绩和金融业绩能够使小额信贷机构改善穷人的生活。

二、中国小额信贷的发展及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小额信贷已经走过了15个年头,从1993年的试点阶段,到1996年项目扩展阶段,以及2000开始的金融机构全面介入阶段。经过15年的发展,我国小额信贷走过了从学习个别技术环节、借鉴制度,到试图从中吸取适合中国国情的合理成分的过程。我国的小额信贷经过多年的发展,出现了资助机构试点项目、政府部门推行扶贫行动和正规金融机构的农村金融服务三种组织类型。通过不同的实践,对推动中国的小额信贷、扶贫和农村金融服务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同时也暴露出了相应的问题。

1.外援资金的小额贷款扶贫试点。最初吸纳小额信贷中个别技术或组织环节,出现在联合国20世纪80年代援华项目中。这一做法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①从完全的赠款改变为资金的循环使用;②从完全由政府组织项目实施到其中加入了妇女小组的形式,尽管这时的妇女小组是由基层妇联组织组建和管理的。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扶贫领域的政策制定者、资助者和研究人员,已经开始注意到国际小额信贷运动的发展。20世纪90年代初期国外小额信贷案例,特别是孟加拉“乡村银行”的做法已经被介绍到国内。

2.政府主导大规模小额信贷农村扶贫。1996年以来,中央的政策和决议在政府小额贷款扶贫进程中起到重要作用。1996年中央扶贫开发会议提出扶贫资金不仅要到县,而且要到村、到户;1998年2月国务院扶贫办召开的全国扶贫到户工作座谈会指出,从当年开始,凡是没有进行小额信贷试点的省区,要积极进行试点工作;已进行试点的要逐步推广;试点并取得成功的,可以稳步在较大范围内推广。当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做好当前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通知中,对小额信贷扶贫工作提出方针:积极试点、认真总结规范,逐步发展推广。1998年10月中共中央十五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要总结推广小额信贷等扶贫资金到户的有效做法。1999年中央扶贫开发工作大会再次强调小额信贷扶贫的作用,指出:小额信贷是一种有效的扶贫到户形式,要在总结经验、规范运作的基础上,积极稳妥地推行。

3.农村信用社与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信用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试行开始于1999年。中国人民银行于1999年下发了《农村信用合作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管理暂行办法》,2000年初下发了《农村信用合作社农户联保贷款管理指导意见》。这两个文件的出台,与国内外小

额信贷的理论和实践有关,推动了农村信用社开办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业务。中国人民银行2001年12月制定了《农村信用合作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管理指导意见》,要求全面推行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开展创建信用村(镇)活动。

信用社小额信用贷款的目的是加强农村信用社贷款业务的管理,更好地为农业生产和农户服务。信用社小额信用贷款顺利开展,无疑为中国的小额信贷带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2005年3月末,全国有接近97%的农村信用社开办了农户小额信用贷款,近60%的农村信用社开办了农户联保贷款,有5743万户农户得到了农村信用社小额信用贷款的支持,1302万户农户得到了联保贷款。到2005年6月底,全国农村信用社农户贷款余额为8240亿元,其中,农

[3]户小额信用贷款余额1766亿元,农户联保贷款余额968亿元。

小额信贷对农村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经过近20年的努力,农村贫困发生率已经从30%下降为3%,没有解决温饱的人口也下降到目前的3000万左右,扶贫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小额信贷有利于改善农村生产条件,促进温饱问题解决。小额信贷是专为穷人设计的走出贫困的有效方法,是一种全新的扶贫方式,不仅为贫困户提供生产建设急需资金,而且还提供相应的技术帮助,贫困户实施项目成功率高、效益明显。据调查,小额信贷扶贫项目的投入与产出比在1:1.5左右,贷款回收率一般在80%左右。

我国小额信贷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1)大部分农户对小额信用贷款认识不足。如有的农户认为有贷款影响自己在村中的声誉,也有的人将评定后的贷款证借与他人使用,使信用社的贷款证信用评定工作不能很好开展,这都为小额贷款的推广起到负面影响。

(2)农村信用环境不理想。部分农户信用观念淡薄,重视贷款不重视归还,加上村班子不够稳定,更换频繁,小额农贷得不到当地村委会有力支持。从目前各信用社已发放的小额农贷中已有部分逾期贷款,使小额农贷资金形成风险。

(3)部分农村专业户资金需求较大,贷款额度无法满足农户需求。贫困农户在春耕夏种时节难以及时获得贷款,他们于是逐渐地对小额信贷失去兴趣,宁可到信用社办理利息较高的信用贷款,也不再愿意花费较多的精力去申请办理小额信贷扶贫贷款。

(4)管理手段跟不上小额信贷的迅速发展。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重要特征就是额度小、笔数多、户多分散、不易管理。从信贷管理力量上来说,基层农村信用社信贷人员普遍较少,而每个信贷人员管理的农户数都随着小额农贷业务量的逐步上升而成倍增长,推广和实施工作需要逐户建立台账,逐笔登记贷款卡片,定期调整农户信用评定等级,工作量很大,信贷人员明显不足。从贷款管理手段来说,基层信用社金融电算化程度普遍较低,有些基层社甚至没有电脑(白天没电),贷款操作仍然采取手写笔记的方式,到期清收时也需要人工进行逐笔查找,效率极低,更无法进行持续动态的跟踪检查和信息反馈。

(5)农业贷款回报周期长。目前农业贷款缺乏相应的风险保障体系,如种养业,由于缺乏相应的农业保险险种,农业固有的风险由支农贷款来承担,增加了小额信用贷款的风险,这

[4]将会影响小额信贷的进一步推广。

三、积极发展小额信贷的建议

到目前为止,我国小额信贷仍处于试验探索阶段,或者说是小额信贷发展的初级阶段,仍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风险和挑战。但同时也由于小额信贷本身的特征和优势,小额信贷在我国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发展基础。虽然过去10多年我国小额信贷的放款业务增长较快,但小额信贷发展过程中仍存在一些明显的不足。在现阶段,要较好地发挥小额信贷的作用,必须注意和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要创造小额信贷可持续发展的条件。小额信贷是一种利用金融与市场的手段来帮助广大农民增加收入的一个好办法。然而农民特别是中低收入农民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同时农业又不是我国经济的比较优势所在,农村问题的解决更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因此,仅靠小

额信贷本身,靠农村信用社并不能完全解决“三农”问题。换句话说,国家有必要也有责任来帮助农村信用社克服各种障碍与不足。这些帮助不仅是政策上的,可能还需要从资金上与行政上的帮助。如果没有国家的重视和帮助,从纯商业的角度出发,金融机构可能并不愿意参与这项需求量巨大的小额信贷工作。要使参与小额贷款的金融机构能赚钱,国际经验证明,最关键的是利率的高低。在国际上成功小额贷款的存贷差要高达8%—15%左右。在中国,由于不需要建立新的金融组织来发放小额信贷,加之贷款的方式也较国外简便,因此成本可能比国外同类贷款低一些但可能也需要5%—7%左右的利差。在目前农村信用社资金成本在[5]3.15%左右的情况下,贷款利率在8%—10%左右才能使项目自负盈亏。

2要加强对弱势群体的技能培训。小额信贷成功的经验表明,对农民借贷者的培训是小额信贷成功的关键所在。农民为市场中的弱势群体,他们对迅速变化着的市场反应不够灵敏,对适用技术的了解不够。因此要加强对弱势群体的技能培训,使他们能有效地使用小额贷款。实践证明,一个没有生产技能和缺乏创业知识的人,即使给了小额贷款也难以发挥效力。因此政府要强调科技扶贫,要帮助农民找到好项目,学会技术,然后贷款发展,在贷款生产中加强技术指导。

3.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多种方式来提高农户对小额农贷的正确认识,引导农户正确使用小额农贷发家致富。对于使用小额信贷已经成功的典型案例要扩大宣传,使农户真正认识到小额信贷对于农民增收的重要作用,从而扩大小额信贷的影响力。

4.坚持金融创新,规范和寻求适宜的监管方法。要为小额信贷可持续发展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要规范和扶持小额信贷试点项目,探索相应的规则和条件,寻求适宜的监管方法,以使我国小额信贷能够沿着健康的轨道发展,并将其纳入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总体设计中考虑。对现有的各类小额信贷机构,视具体情况采取区别对待的政策,经过调整或改造及完善,符合条件的,允许合法存在并给予金融支持,同时,培育专营小额信贷业务、市场化运作的小额贷款组织。

5.建立农村农业小额信贷保障体系。如开展种养业保险等,从而分散农业小额信贷承担的风险,使信用社有更多的信贷资金,更放心地支持农户的发展。

7.作为信用社本身要转变经营观念,提高支农服务水平。一是对较大额度的贷款,根据情况可适当扩大授信额度,也可采取联保贷款的方式,解决部分农户担保能力差的问题。二是各基层社要进一步转变观念,增强为“三农”服务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信贷人员要深入到农户,主动上门服务,加大宣传力度,让所有农户了解农村信用社的政策、原则、宗旨和服务方向。三是要根据不同农时和农民生产、生活的需要,合理确定农户贷款的期限,要尽可能与农业生产周期相结合,在优先解决农民种养业资金需要的前提下,积极开办农民需要的住房、教育等消费性贷款。四是在实施信用村试点基础上,扩大信用村的影响,要积极争取人行监管部门、各级政府的支持,积极创建信用乡镇、信用社、信用户,共创金融安全区。

参考文献:

[1] 杜晓山,孙若梅.小额信贷基本内涵的界定.小额信贷扶贫,1997(01)

[2] 孙若梅.小额信贷与农民收入[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

[3] 余利民.我国农村小额信贷发展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2006(05)

[] 贾冀南,张丽君,叶军利.对当前农村信用社农村小额信用贷款若干问题的思考[J].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社科版),2006(09)

[5] 梅迪.农村小额信贷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J].社会科学辑刊,2006(03)

下载信用制度创新:农村小额信贷有序发展的必由路径.word格式文档
下载信用制度创新:农村小额信贷有序发展的必由路径..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关于我国小额信贷发展制度创新的思考

    小额信贷是信贷机构向低收入阶层和弱势群体(主要是低收入客户和个体经营者)提供一种可持续发展的金融服务方式,也是扶贫的重要手段。中国从1986年开始小额信贷项目试点工作以来......

    我国农村小额信贷发展的可行性分析

    滕丹妮 西南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摘 要】农村小额信贷发展的探索对解决“三农”问题、农村正规金融服务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对小额信贷做了较全面概述,提出了积极发展小额信贷......

    农村小额信贷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农村小额信贷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一、中国农村小额信贷的发展历程1993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模仿孟加拉乡村银行(gb)的小额信贷模式在河北省易县成立了“扶贫经......

    关于农村小额信贷的发展现状及问题思考(精选5篇)

    关于农村小额信贷的发展现状及问题思考 【摘 要】农村小额信贷一直是政府关注的重点 ,本文以农村小额信贷存在的资金供求矛盾、业生产周期与贷款期限之间不协调 ,小额贷款公......

    农村小额信贷发展的国际经验与启示

    实践证明农村小额信贷是提高农民收入水平、改善农民生存环境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有效手段,而这种作用的发挥是建立在小额信贷持续为低收入人口提供金融服务基础上的。目前,国......

    浅析农村小额信贷市场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五篇范文

    浅析农村小额信贷市场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第1章关于小额信贷小额信贷是指在一定区域内,面向低收入人群的小额贷款形式,其目标群体为无法在正规金融获取资金的弱势人群。完善......

    我国农村小额信贷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及对策[5篇范例]

    我国农村小额信贷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及对策 发布人:圣才学习网 发布日期:2010-05-17 15:34 共 101人浏览[大] [中] [小] 摘要:农村小额信贷是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资金供给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