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额信贷发展的国际经验与启示

时间:2019-05-12 12:29:2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农村小额信贷发展的国际经验与启示》,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农村小额信贷发展的国际经验与启示》。

第一篇:农村小额信贷发展的国际经验与启示

实践证明农村小额信贷是提高农民收入水平、改善农民生存环境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有效手段,而这种作用的发挥是建立在小额信贷持续为低收入人口提供金融服务基础上的。目前,国际上已经有了小额信贷持续发展的成功案例,尽管不多,但却为我们提供了农村小额信贷可持续发展的宝贵经验。

一、国外可持续运作的农村小额信贷的典型模式

际上公认取得成效的小额信贷项目多始于70~80年代,经过30年的实践,特别是近10年的发展,小额信贷已经从世界的某些区域扩展到几乎覆盖整个发展中国家和一些发达国家。目前,就其展开的规模而言,已有达到全国规模的样板。

小额信贷在迅速推广到广大发展中国家,成为一种有效扶贫方式的同时,也适应各国特点形成了不同的模式。典型的成功模式有:(1)非政府组织(ngo)模式。(2)正规金融机构模式。(3)金融机构和非政府组织紧密联系模式。(4)社区合作银行模式和村银行模式。(5)国家小额信贷批发基金模式。

(一)非政府组织模式:格莱明乡村银行模式是一种非政府组织从事小额信贷的例子。格莱明乡村银行创建于1974年,80年代在政府支持下转化为一个独立的银行,但其实质上仍为非政府组织。到2003年末,格莱明已经拥有1195个营业所、1.2万名员工,并覆盖了312万贫困农户,存款余额2.27亿美元,贷款余额2.74亿美元,基本贷款年利率20%,贷款回收率99.06%,净利润1100万美元。值得一提的是:格莱明为摆脱依赖补贴的负面形象自1998年起不再接受政府和国际机构援助资金的注入,还针对客户需求和同行竞争压力,开始发放额度较大的中小型企业贷款。格莱明以小组为基础的农户组织,要求同一社区内社会经济地位相近的贫困者在自愿的基础上组成贷款小组,相互帮助选择项目,相互监督项目实施,相互承担还贷责任;在小组基础上建立中心,作为进行贷款交易和技术培训的场所;无抵押的、短期的小额信贷,但要求农户分期还款,定期参加中心活动。对于遵守银行纪律、在项目成功基础上按时还款的农户,实行连续放款政策。经营机构本身实行商业化管理,特别是以工作量核定为中心的成本核算。

(二)正规金融机构模式:印尼人民银行小额信贷部(bri-ud)和泰国(baac)是正规金融机构从事小额信贷的模式。印尼人民银行小额信贷部下设地区人民银行、基层银行和独立营业中心。独立营业中心是基本经营单位,独立核算,可以自主决定贷款规模、期限和抵押,执行贷款发放与回收。机构内部建立激励机制。独立营业中心实行独立核算,每年经营利润的10%在第二年分配给员工。实行商业贷款利率以覆盖成本(年利率32%);如果借款者在6个月内都按时还款,银行将每月返回本金的5%作为奖励;储蓄利率根据存款额确定,存款越多,利率越高。这种政策使bri吸收了印尼农村约3300万农户手中的小额游资,储蓄成为其主要的贷款本金来源。严格分离银行的社会服务职能和盈利职能。银行不承担对农户的培训、教育等义务。bri-ud高利率和鼓励储蓄的政策,使金融机构实现了财务上的可持续性。

(三)金融机构和非政府组织紧密联系模式:印度国有开发银行—印度农业和农村发展银行(nabard)是将非正规农户互助组(shg)与正规金融业务结合起来从事小额信贷的模式。该模式开始于1991年,nabard通过其员工和合作伙伴(亦称互助促进机构,指基层商业银行/信用社/农户合作组织/准政府机构)对由15-20名妇女组成的农户互助组进行社会动员和建组培训工作,农户互助组内部先进行储蓄和贷款活动(俗称轮转基金,类似国内的“会”),nabard验收后直接或通过基层商业银行间接向农户互助组发放贷款。nabard对提供社会中介和金融中介服务的合作伙伴提供能力建设和员工培训支持,并对基层商业银行提供的小额贷款提供再贷款支持。在2002-2003财政年度,nabard共向26万新成立的农户互助组提供约16亿美元的新增贷款。截至2003年3月,nabard已累计对国内1160万贫困家庭提供贷款,覆盖全国近20%的贫困家庭。

(四)社区合作银行模式和村银行模式:社区合作银行(又称信用联盟)是完全由社员管理、自助式的金融机构。它由特定的群体或机构组织管理。合作银行是一个民主的、不以盈利为目的的金融合作社。由所有社员拥有并管理,每个社员有一票的投票权来选举合作社的负责人。

村银行是国际社区资助基金会(finca)开创的一种提供小额信贷的组织形式,它采用经济民主化的方式运作,提供市场利率的贷款是其主要业务。村银行与社区合作银行的区别在于村银行不是一人一票,可以一人多票。村银行小组就是由10-50人组成的互助小组,小组成员每周或每两周开一次会,小组会为自己提供三种基本服

务:(1)提供小额自我就业贷款来开办或扩大自己的生意;(2)提供一种储蓄激励和一种积累储蓄的方法;(3)建立一个提供互助帮助并鼓励自立的以社区为基础的系统。村银行小组的成员相互担保彼此的贷款并在组织内部采用民主集中制的原则。

(五)国家级小额信贷批发基金模式:孟加拉国批发式小额信贷机构pksf独具特色,是一个成功的自

主性批发小额信贷机构,受到了国际小额信贷产业界的广泛关注和推崇。为了集中管理国内外捐助机构和政府的扶贫资金,并推动小额信贷机构的持续发展,孟加拉政府于1990年设立了农村就业支持基金会(pksf),该基金会注册为非盈利性股份制公司,注册资金1.7亿美元,由国内外赠款和国际金融组织贷款组成,其董事会成员由7名独立的社会知名人士组成,主席和其中2名成员由政府推荐,另外4名成员由15人组成的理事会推选(格莱明乡村银行总裁尤诺斯教授就是董事之一)。pksf仅对符合其标准的合作机构提供能力建设和免于担保的小额信贷批发业务。截至2003年底,pksf已接纳189家合作机构,通过他们为213万贫困农户提供了1.65亿美元的小额贷款。pksf通过现场调查,审计和提交会计报表对合作机构实行监督,并帮助其制定长期发展规划。pksf这一国家级小额信贷批发基金的设立,促进了小额信贷行业标准和最佳实践的推广,推动小额信贷机构的良性竞争和可持续发展,也大幅度减少了国际和国内用于小额信贷扶贫资金的设计成本。正是由于存在一个有效竞争的小额信贷市场,pksf的合作机构才能不断创新,提高效率,pksf自身的持续发展也得到相应保证。

二、国外农村小额信贷可持续发展的经验

通过对上面可持续运作的农村小额信贷的典型模式的分析,我们可以从中总结出下面三点经验:

(一)强调穷人的偿还能力以促进可持续发展。在小额信贷发展的第一个10年中,孟加拉的“乡村银行”(gb)和拉丁美洲的“行动国际”(accion)已开始先驱性的工作,发展了各种方法论以实现其还贷率持续稳定在95%以上。在当时银行界和发展机构普遍认为穷人意味着高借贷风险,因为穷人在高商业风险的环境中操作,他们缺乏正规金融规章制度方面的经验。穷人信贷项目的高拖欠率经常归结为天气、不完善的市场设施、不完善的市场机制、经济衰退、缺乏商业机会,以及客户错误的将资金用于消费活动。

成功的信贷项目通常表明:还贷率主要取决于借贷机构可控制的因素,例如:贷款的可靠性和服务的质量、明确的还贷预期和还贷前景、管理的有效性和与客户的密切关系等。客户企业的非正规特征和其资本的特征,使传统还贷技术在选择借贷人和实现即使还款方面几乎无效。因此,成功的小额信贷项目必须是非正规的、建立在熟悉客户特征基础上的借贷技术,更依赖于借款人表明的还款意愿,而不是他们担保的资产。成功的小额信贷项目更多的是建立在先行贷款行为风险评估基础上的,而不是花费时间和资源用于还款人还贷能力的技术分析。对于新客户,只提供小额度、低风险贷款,随着他们表明的还款能力和意愿,逐步加大贷款额度。

事实上,只有那种符合客户需要的,根据他们的特点所设计的金融业务才能持续。金融机构的持续发展只有通过金融创新才能实现,也就是要建立减少金融风险、降低操作成本的制度,确保高的贷款偿还率;同时贷款利率能补偿成本和风险。成功的小额信贷机构已经进行了一系列的金融创新来持续地扩展为穷人服务的金融市场。大部分的小额信贷机构利用各种风险管理工具的组合来降低贷款的风险:小的贷款规模,通常起始于50美元;短的贷款期限,大抵适合于3-12个月的周期;奖励按时还款以将来有权使用更高的额度;必需的存款保证金,与借款数额成比例;定期的小组会议;逾期还款处罚,例如收费,拒绝给予更高的贷款额度;培训借款者金融和商业经营方面的技能;反映风险因素的利率。在评估贷款申请时,根据申请人的资产,或申请项目预计的现金流,或申请人的信用。就放款的方法,有对个人放款,对小组放款,或在村级建立代办机构或二级信用机构。就金融产品而言,提供比较灵活的满足借款人需要和存款人需要的产品。

缺乏正式的抵押品,如土地和房屋,这是贫困户获得正规金融机构贷款的主要障碍。小额信贷是以非传统的方式处理抵押担保和风险方面的关键问题。当商业银行放贷时,借款人通常需要提供抵押品。穷人没有有价值的抵押品,这使得他们被排除在商业信贷市场之外。小额信贷机构依靠抵押品的替代形式进行贷款。社会担保是最常见的替代方式,并且被用于村银行模式和小组联保型借贷。通常对抵押的替代为组成连带小组。建立小组并承担本小组成员还款责任是给成员贷款的条件,小组成员相互担保各自的贷款。这种方法的实现能使成员之间相互监督和连带责任的作用。小组往往有5-8个人。逐步增加贷款额是抵押的另一种替代。在下一贷款周期能获得更多贷款的保证,有利于鼓励还贷。此外,以低收入阶层为目标群体的小额信贷项目多采用直接担保形式或小组联保和直接担保相结合的形式。采取灵活多样的动产抵押形式也是一些小额信贷机构采取的办法。

(二)收取高于商业银行利率的市场利率,使收入覆盖成本从而更有利于可持续发展。即使是合理的贷款客户识别技术和高还贷率降低了小额贷款的成本,很小的贷款额度,成本仍显得过大。所有成功的小额贷款机构,它的最重要的条件之一就是有着远高于一般银行的利率。表1展示的是各个国家小额贷款利率和商业利率的对比。例如,在印度尼西亚,商业利率是18%,而小额贷款利率是28%以上;在印度,商业利率12%到15%,小额贷款是20%到40%,在孟加拉,商业利率10%到13%,小额贷款利率在20%到35%。一般说来,小额贷款的利率都要比商业贷款利率高十个百分点以上。

小额贷款的利率高与不高,要看跟谁比。小额贷款是给贫困人群的贷款。他们很难拿到商业贷款。虽然商业利率较低,但对他们来说是可望而不可及的。高利贷才是他们唯一有可能借到的钱。如果与农村的高利贷相比,小额贷款的利率并不高。表1也列出了各国高利贷的利率。例如,在印度尼西亚,高利贷的利率要高达120%以上,远远高于28%的小额贷款利率。

那么,为什么小额信贷就够的贷款利率要远高于商业银行的贷款利率呢?

1.操作方式的不同。商业银行是坐台制,需要存款、贷款的人,都得到银行来办理。而小额贷款是送货上门制。信贷员要到农民的家门口去收放款,以方便农民。商业银行是一年收一次款。而为减少农民的还款负担、降低风险,小额贷款往往是一周或一个月收一次款。一笔贷款要收12至50次款。操作成本大大增加。一般说来,这一操作成本的差别就等于将近10-15个百分点的利率。

2.商业银行的贷款额度大,一笔贷款起码几百万甚至上亿。而小额贷款一笔只有三千、五千人民币,但是操作成本却很高。在商品市场上,人们比较容易理解批发与零售之间的差价。同样,我们也应该理解小额贷款的价格应该高一些。这一差别,至少有2-3个百分点利率的差别。

3.资金来源不同。商业银行在国家的支持下是可以吸收储蓄的,储蓄的利率才2%左右。商业银行是靠国家的政策,靠国家的信誉得到了非常低价的储蓄资金。而小额贷款机构用的绝大部分是自有资金,成本很高。资金来源不一样,导致了小额贷款机构要有比商业银行更高的利率。考虑这一因素,小额贷款的成本至少要高5-10个百分点。

4.是风险成本。银行每笔贷款都要求有抵押。还不了贷款要拍卖抵押品。而小额贷款完全是信用贷款。贷款者没有财产做抵押。因此,小额贷款机构要承担较商业银行大得多的风险。就拿市场上担保公司收的担保费来算,有无抵押就应该高3到4个百分点的利率。

把这些成本相加,小额贷款的成本至少就应该比商业银行高20到32个百分点。而一般小额贷款的利率只比商业银行高10个百分点。从成本的角度来比,小额贷款的利率收得比商业银行低了而不是高了。

(三)以寻找商业渠道资金实现金融可持续性。小额信贷项目运作约20年后(20世纪90年代初)对小额信贷项目的评估表明:以发展为驱动力的小额信贷项目已初步实现运作的自立,贷款有较高的还贷率,借款人能够承受发放贷款的操作成本。这两点就拓宽了覆盖大量穷人客户的前景,由此导致捐助机构的廉价资源对小额信贷的支援不可能持久地存在,捐助机构的重点会发生周期性的改变,而且即便是最好的情况下捐助的资源远远低于最终的资金需求。

自20世纪80年代末,几个小额信贷项目开始从当地储蓄寻找资金,而不是仅仅依靠捐助机构。拉丁美洲非政府组织的先行项目从各银行部门找到资金渠道;印尼的几家机构通过为穷人提供储蓄服务得到资金。短短几年的时间,这两种策略都有成功的典范。到1992年,拉丁美洲主要的非政府组织的小额信贷项目中,一半以上的小额信贷资金来自商业银行的贷款;玻利维亚的“阳光银行”已从相关的金融主管部门得到执照,由此可以动员商业储蓄;印尼人民银行的乡村信贷部,已从大约1000万个贫困家庭动员了20亿美元的储蓄,存款几乎是其贷款客户的5倍。到1995年,11个先行机构的实践已经反驳了传统的观点,即:不能动员商业资金服务于穷人客户。

为了吸引当地的储蓄和商业银行贷款,机构必须证明其金融行为具有稳定性,这一点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已经实现。杰出的机构已处于这样的位置:投资于小额贷款的资金已是其初始资金的2~3倍,由此到达大量的客户。他们可以力争从当地金融主管部门带到许可证,直接向一般公众吸收存款,大大增加了其投资和到达潜在客户的能力。

三、对我国农村小额信贷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启示

(一)转换政府在小额信贷发展中的职能

传统的观点,农村金融市场对于贫困群体来说是失灵的,因此需要政府进行干预,如控制面向贫困群体的信贷利率,采取补贴信贷模式,甚至对于贫困群体的债务进行豁免等措施。这种干预所带来的种种负面效果已经受到了人们的关注,那么,小额信贷向可持续发展转变时,政府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角色定位,又应该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呢?

首先,要创造一个有助于小额信贷发展的环境,促使商业可持续的小额信贷机构成长、壮大和竞争。前文已经述及可持续运作的农村小额信贷的成功模式并不局限于一种,我国应该鼓励多种形式的小额信贷机构共存。小额信贷发展的首要哲学是其民间性,也就是充分动员民间的非政府组织的力量,以非正式的金融机构弥补正式金融机构的不足。政府要把管理的重点从管理资金使用方向、进行利率管制等方面转向贫困地区市场化建设和信用环境培育上来。要能够做到(1)保证宏观经济的稳定;(2)鼓励不同的经济部门在同一个市场上竞争,保证他们在竞争时处于同等地位;(3)制定满足特别目标群体特定需求的法律、法规;(4)要逐步消除影响农村经济发展的城市倾斜政策,促进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

其次,要大力培养有偿还能力的贷款者。如果说传统的政府干预是一个扭曲的金融资源的配置方式,那么可持续发展模式的小额信贷就应该是一种市场化的资源配置方式,应该让真正有偿还能力的人得到金融服务。政府的作用不是直接分配金融资源,而是培养有偿还能力的贷款者。培养有偿还能力的贷款者一方面要求政府加大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如道路、教育等方面的投资。加强贫困地区的市场化建设,促进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可以为贫困地区的人民提供更多的赚钱的机会,有利于贫困人口获得的商业化信贷资实现最大化的价值增值。另一方面也要采取措施积极加强培训,提高贫困者发现盈利机会的能力。

最后,要加强市场信用环境建设。形成信用大环境不仅可以有利于实现小额信贷机构的可持续性,也可以为地方吸引更多的资金,从而有效的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二)采取更加灵活的小额信贷利率政策

首先,经验证明小额信贷可持续发展需要合理的利率。合理的利率被经验证明是小额信贷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采取商业化利率原则是小额信贷机构实现财务可持续性的基本条件。所谓合理的利率是指这样的一种利率,它能补偿管理费用、资金成本、与通货膨胀有关的资金损失以及贷款损失。国外的实践表明,实行市场利率更有利于识别贷款资金需求的目标客户,满足目标客户的金融需求。实行市场利率,对于利率补贴将不复存在,非目标客户可以从其他渠道获得所需要的资金,而不是把目标盯在对于他们而言是微不足道的小额信贷资金上;实行市场利率也可以限制贫困和低收入群体的对贷款的超额需求,减少其滥用金的行为的发生。实行市场利率后,目标客户会认真仔细的考虑每一笔资金的使用效率,考虑每一笔资金使用的成本收益,而不是盲目的要资金,上项目。

其二,小额信贷可持续发展需要更加灵活的利率政策。现阶段利率政策是制约我国小额信贷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如前所述,采取商业化利率原则是小额信贷机构实现财务可持续性的基本条件。在中国,对小额信贷的利率是市场化历来是存在着激烈的争论。从现有的文献资料来看,理论界在反对小额信贷低利率方面的意见是比较一致的,但就是否要实行市场化利率还存在着一定的分歧。主要是担心穷人因投资项目的回报率低而无法承担市场利率。但是有很多研究表明,对中国贫困地区农户的资金投入具有较大的正的边际贡献率,表明对贫困地区农户的贷款可以取得较高的回报率。对国外的小额信贷的实践也表明,只要能够连续获得贷款支持,具有正常能力的穷人完全可以按市场利率偿还贷款并能够从贷款使用中增加自己的收入。

中国小额信贷不长的实践己经证明,农村低收入的贫困人口可以接受商业或高于商业贷款的利率。如中国社会科学院扶贫合作社项目于1993年末开始时确定的有效利率接近16%,大体相当于或略高于同期政府规定的商业贷款的基准利率。到1999年政府最后一次降低贷款利率后,扶贫合作社小额信贷的利率大体高于商业贷款利率十个百分点左右。再如草海村寨信用基金在实施过程中把当地存在的民间借贷的利率水平作为参照数,使自己的利率水平位居于国家金融机构商业利率和民间高利率之间。规定年息在24%~60%之间,这种利率规定高于或远高于商业银行的贷款利率水平。至今,还看不出这种高利率的政策对客户的稳定性和项目的持续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

利率是金融市场上资金使用的价格。按照经济学的基本观点,价格的高低反映了市场上供给与需求双方的博弈的结果。因此在利率政策上,不应该是进行直接的干预,而应该是对市场上供求进行调节。就拿面向贫困人群的金融产品的供给来看,供给是短缺的,贫困人群金融需要是难以得到满足,因此,国家就应该制定合适的政策改变这种供求不平衡的状况,而不是对利率进行管制。市场能够决定的事情就交给市场去做,政府应该把自己的手收回来,或者说把自己的手放在应该放的地方。

因此,对于是否要实行完全的市场化利率,我认为,政府的政策不要做出明确的硬性规定,可以把这个问题交给资金供求双方自己去决定,相信中国的农民是最有创造性,也是最具有经济头脑的农民,当年可以创造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个伟大的创举,现阶段也可以从实践中得出是否需要市场化利率的结论来,政府要做的事情就是做好监管和市场的培育。

(三)发展商业性可持续的农村小额信贷

从上面小额信贷成功的经验中我们可以发现,农村小额信贷的可持续发展不仅需要高还贷率和高利率,还需要小额信贷资金规模的不断扩大,而国际机构的赠款和软贷款毕竟是有限的,因此小额信贷机构扩大资金规模的主要方式一是从当地吸收储蓄,这需要当地金融主管部门的批准;二是吸收商业资金投入,这两者都需要小额信贷机构有良好的经营业绩。商业性是小额信贷机构良好业绩的基本保证,商业上的可持续性也是吸引大量投资者加入小额信贷事业的重要条件之一。在笔者看来,除市场化利率外,小额信贷经营的商业性至少还应该包括以下两个个方面:

1、以需求为中心的产品设计。从国外成功的小额信贷实践来看,他们的金融服务与金融产品都是需求为中心,在产品开发上满足贷款户的需求与偏好。小额信贷产品是面向贫困和低收入人群的,因此,了解贫困和低收入人群的金融需求,设计适合他们需要和特点的金融产品对于提高金融资源的使用效率和还款率具有重要意义。

2、提升小额信贷机构的经营管理水平,从国外成功的小额信贷实践来看,他们的成功并不是说他们改变了外部环境,而是他们根据外部环境进行了创新,降低了成本。提升小额信贷的经营管理水平一方面要培养高素质的经营者与管理者。在小额信贷定位明确之后,应该培养专门从事小额信贷的专业人员,他们应当是既熟悉相关金融业务知识,同时也熟悉农村经济发展和微型企业经营知识的综合性人才。另一方面,也要设计相应的激励机制,保证这些从业者能够获得相应的回报,能够有一定的晋升预期,使他们能够稳定的从事这项业务,而不是培养一个走一个。另外,完善的管理信息系统对于提升经营管理的效率是必要的。

第二篇:农村小额信贷

一、农村金融环境分析以及其存在的缺陷

我国农业是弱势产业,农业的规模化、集约化和科技含量总体偏低,决定了农业金融具有交易成本高、风险大、回报率低的特点。虽然近年来,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惠农政策,促进了农村的经济发展和农民的收入,但是农村经济基础依然薄弱,发展缓慢和城乡差别扩大趋势依然没有得到根本上的改变,农村金融组织体系日渐萎缩,一些在县城设立的银行分支机构为了追求利润,纷纷把视角从农村转移到大中型城市,导致农村金融市场缺乏竞争,正规农村金融信用社垄断经营,地下非正规金融活跃失控的局面产生。大量农村资金的“非农化”使饱受资金困扰的“三农”资金缺口更大,进一步加剧了农村资金供求关系的失衡使农村资金供应雪上加霜。农村资金外溢,不仅不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对农村金融机构的长远发展也是极其不利的,也给农村金融运行的整体环境带来了不利影响,因为没有充足的资金作保障的情况下形成的金融生态环境不可能支撑当地金融的正常发展。

尽管目前黄冈市已初步形成了政策性的金融、商业性金融、合作金融并存的农村金融基本框架,农村金融服务水平有一定提高。但是农村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不健全,其整体服务功能还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发展和建立新农村的需要。其缺陷主要表现在:

(一)、金融网店覆盖不足,机构竞争不充分,由于不同的原因,近年来四大国有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农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的网点都比较少,造成了农村金融服务网点整体数量相对较少,无法有效覆盖农村的每个乡镇,甚至在部分地区出现了金融服务空白。

(二)服务层次和水平低。

目前,农村银行业金融服务网点业务品种还仅限于对公结算、居民储蓄以及银行卡业务,贷款业务也只开办了商户联保、个人小额贷款等小额信贷业务、个人存单质押业务,部分代收代付、代理保险、国债销售等中间业务,业务品种相对较少。金融产品少、金融服务方式单

一、金融服务质量和效率低下的情况,已严重不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

(三)、农业保险难以适应农业的快速发展

在1994年农业保险市场化后,由于农业保险固有的赔付率高、回报率低等问题,使得商业保险公司纷纷对农业保险业务采取限制规模的措施以控制亏损,呈现出保费收入逐年大幅下降、险种逐渐减少、机构萎缩、承保深度不断降低的局面。农业保险的缺位,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金融机构对农业、农村企业的风险评估,成为“惜贷”的重要原因之一,这不仅加剧了农村金融供给紧张的状况,而且严重制约了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经济增长的进程。

(四)、农村贷款需求日益增大,可用于农业贷款的总量严重不足。

商业可持续性经营的原则使得农村金融机构不可能把全部资金都投向农村。农村地区银行类金融机构的身份是双重的,不仅要为农村提供资金支持,同时也要考虑自身的商业可持续经营。因此,这就产生了一个如何在两者之间平衡的问题。从目前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村镇银行以及小额贷款公司实际运行的情况看,这些机构在农村的信贷投入比例非常低,而在城市工业领域投入较多。出现这种情况也无可厚非,因为只有实现了商业可持续性,保住了生存,才能谈支农问题,这是前提。表现最为突出的莫过于农村小额贷款公司。在现行的政策框架下,小额贷款公司只贷不存,资金来源狭窄,且多为自筹资金,要让它把仅有的资金投向三农是不现实的,这是由农业的弱质性以及贷款收益率、回收期限等多个因素综合决定的。因此,要实现支农与商业可持续之间的良好、稳定平衡,最可行的一个办法就是在其内部成立一个专门服务三农的部门,并且对该部门采取独立核算、独立考核。

此外,如农村金融服务机构数量有限、农村金融贷款经营机制僵化和农村金融信贷管理能力弱等等,使农村金融缺乏良性循环的基础,这些从根本上制约了农村小额贷款业务的发展。

二、行为模式中的缺陷

(一)、农户担保体系不健全,农户贷款担保难制约农户小额贷款业务的发展。

目前,农户小额贷款的担保形式主要有“公司+农户”、“联户担保”、住房抵押、个人保证等。然而这些担保形式在实际运作中存在许多难题,使农户可望而不可及。“公司+农户”的形式要求贷款户必须是公司的下属体。而目前许多农户都是个体经营,特别是纯农业的农户都是独户独体,不可能加入公司,而公司也不可能无缘无故地出面为那一个农户作担保,这种形式使许多农户根本无法入门。“联户担保”的形式,银行要求很严,农户必须联合寻找三户以上有担保实力的担保体,由于农户经营的特殊性,往往很难寻找这种既有实力又相互信任的联保体,因此具体操作难度很大。“住房抵押”的形式虽然很方便,但农户在农村住房无土地证,村住宅不能作为担保体,虽然目前有些地方政府已经推行农村住宅可抵押担保,但在实际操作中有一系列的问题尚待解决,就目前而言农村住房抵押对农户来说仍是一句空话。个人保证的形式,银行要求很高,担保人必须是公务员或有较强经济实力的企业主。这些担保人在实际操作中农户很难找,一般的人根本不可能为农户作担保。因此,个人保证的形式对农户来说也是望尘莫及。由此,农户小额贷款业务的担保难成了制约农户小额贷款业务发展的一大瓶径。

(二)、农户的分散经营和高风险性,农户小额贷款投向选择难制约了农户小额贷款的业务展。农户小额贷款业务的主要对象是农户,而目前农户的分散经营方式,使得面向农户的农户小额贷款业务琐碎而复杂,农户小额贷款每户一般贷款余额是5万元,而5万元对经济发达地区来说数额相对较小,根本派不了用场,上不了项目,因此,产生的效益也较少。另一方面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农业经济的市场风险也不断加大。目前,农业生产经营者面临的主要风险有:小生产不适应大市场、数量农业部适应买房市场和种植业产品高成本且竞争力不强,一级政府缺乏控制农业风险的政策体系等。因此,农业作为一项弱质产业,受自然灾害风险、市场风险等因素的影响,加大了投资农业收益的不确定性,很大程度上抑制农村小额贷款的有效投入。给农户小额贷款业务的拓展带来了难度。由于农业属于弱质产业,农户从事农业生产的风险相对较高,加之农户经营形式多种多样,从客观上讲,农行发放的农户小额贷款风险也相对较高,由此影响农行向农户发放农户小额贷款的积极性。由于缺乏相应的风险分散机制,农行在发展农户小额贷款业务的过程中将要承担较大的风险,如果没有政府引导或者其它组织协调和农户的融资关系,农行的农户小额贷款业务发展将因风险问题而受到制约。

(三)、农村专业合作社组织缺乏,信息传递不畅,贷款对象确定难制约了农户小额贷款业务的发展。

多年来农行对农户贷款业务基本上停办,因此一些农户对农行开展农户小额贷款业务缺乏信心,由此造成双方缺乏了解,除了抵押物不足,主要原因是两者之间信息不对称,管理半径过长,而目前农行只有通过农村专业合作社组织了解农户的信息,农村专业合作社又还只是起步阶段,农户的组织化程度还相当低,加上农行在乡镇一级的机构仅限于大的集镇,对于分散或边缘山区的农户普遍缺乏了解,信息不灵,由此造成农户小额贷款的客户对象情况不了解,贷款农户对象选择难,这就严重制约了农户小额贷款业务的发展。

(四)、农村信用工程创建缓慢影响小额农贷的发放工作。

由于部分乡村集体经济收入有限,属空壳村,村集体经济组织形成的不良贷款较多,少数地方政府、司法部门打击恶意逃废债的力度不足,无法满足信用村镇的评定标准。另外,农村信用社贷款以农业为主,农民生产主要以传统的粮食、烟叶、食用菌生产为主,受自然气候影响较大,沉淀的贷款较多。个别信用社存在畏难情绪,没有积极主动地向当地政府汇报和银子支持,加上认为小额信贷量小、笔数多、成本高,不愿意积极参与。

(五)、农行机构客户经理超负荷运转,业务开展难影响了农户小额贷款业务的快速发展。

农户小额贷款具有点多、面广、额小、业务量大的特点,而目前基层行又没有专职的农户小额贷款客户经理,这对于工作量大的农户小额贷款业务来说,管理很难到位,加上基层行客户经理紧缺,且要承担公司业务、法人客户、个体经营户的贷款管理和中间业务、银行产品营销等,仅维持现有业务量都很困难,不可能抽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放到农户小额贷款业务上,由此,影响了对农户小额贷款业务的拓展。

(六)、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方式亟须创新。

小额农贷以额小、灵活、简便深受众多农户的青睐。但是,随着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深入,农村资金供求呈现出金额大、期限长、利率要求低的特点,目前,不少地区的小额农户贷款已与农户需求不相适应,亟须突破诸多瓶颈制约:①、贷款额度和贷款期限不尽合理,一定程度限制了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发展;②、贷款的风险性较高。农业属于高风险、微利行业,小额农户贷款担保机制缺失。同时,小额信用贷款主要依赖借款人的信用作保证,个别农户信用意识淡薄,存在逃债、赖债行为,导致风险不断积累。③、贷款管理难到位。农信社信贷人员偏少,而小额信用贷款具有点多、面广、零星分散、工作量大的特点,致使贷后管理工作难到位。

(七)、相关政策法规不完善、政府职能的经济管理职能的弱化使得农村小额贷款发展缓慢。

地方性农村小额贷款管理条例无法给予农村小额贷款发展有力的支持。农村小额贷款的外部监管仍处于“盲点”。缺乏一个综合性强、更有权威的监管部门在农村金市场活动进行监管。政府对小额贷款的发展缺乏更为经济有效的措施,甚至在一些地区个别地方政府的行为会对农村小额贷款产生某些负面效应,破坏农村的信用,违背市场规律,引导农民进行一些缺乏论证的结构调整,更有甚者利用小额贷款以谋私权等等。

第三篇:浅析农村小额信贷

浅析中部地区农村小额信贷的发展

【摘要】小额信贷作为特定区域内面向融资弱势群体的一种小额信贷形式,是一项重要的扶贫措施。其从起源到现在虽然只经过了短短40多年的发展,却有效地解决了农村地区融资难题,极大地促进了“三农”经济发展,为农民自己创业脱贫致富创造了条件,已成为现阶段农村主要的金融需求之一。本文通过对中部地区一些省份现阶段小额信贷发展模式进行比较,分析了小额信贷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通过借鉴国外成功的小额信贷模式提出了个人的建议。

【关键词】中部地区 小额信贷 发展

各省份小额信贷发展状况

(一)湖北省

——以湖北宜城市粮油协会联保贷款为例

宜城市地处江汉中游,盛产粮棉油,有“吨粮田县市”之称。该市粮油市场广阔,粮食生产、购销、加工、储蓄等行业发展迅速,为支持地方经济发展,2000年成立了宜城市粮油协会。粮油协会会员大部分为固定资产十几万的种田大户、养殖户和经销户,由于这些行业投入成本大,生产周期长,风险难控以及自身存在弱者性,而金融部门评审面广,要求高等原因,融资难已经成为了制约当地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2007年,银监部门、人民银行、信用联社和宜城市粮油协会一起研究确定了粮油行业协会会员联合担保贷款的信贷模式,为粮油经济的快速发展扫除了最大障碍。粮油行业协会联保模式主要是由粮油行业协会会员组成联合担保贷款小组, 共同出资设立风险担保金, 并相互承担连带责任。会员按照联保小组授信总额的25% 缴存保证金, 由协会收取后存入保证金专户, 然后会员即可获得贷款。该贷款的风险补偿机制较强, 同时实行连带担保补偿和保证金补偿。若借款会员不能按期归还贷款本息, 则从保证金账户直接扣收, 保证金余额不足部分, 由协会补齐。该模式实行商业保险补偿。协会为借款会员办理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和财产保险, 并指定贷款组织为第一受益人。同时实行捐赠补偿。借款会员在遭遇不可抗拒风险损失时,由协会组织其他联保会员对其进行捐赠, 捐赠款项主要用于偿还贷款。

目前,虽然粮油行业协会联保模式经营情况良好,但其存在的一些问题也不得不让人深思。首先,粮油行业协会资金来源主要是会员缴纳的保证金,这些保证金毕竟数额有限,如果存在几个会员同时提取较大数额贷款,并且还款周期较长,那么后来借款的会员资金来源就得不到保证。其次,粮油行业协会联保模式只能帮助其会员解决融资难题,难以惠及真正贫困而又需要资金创业致富的农民,体现不了小额信贷对弱势群体的扶贫作用。所以,只适合经济发展有较高水平的地方发展,推广面较为狭隘。

(二)湖南省

——以湖南湘潭联户担保为例

湖南省湘潭县盛产粮食,乡人有种粮、养猪的传统。在粮价特别是饲料粮上好原料——早稻谷价格比较低迷的情况下,只有通过饲养生猪转化,农民才能从“种田80亩,难以养家糊口”的困境中解脱出来。饲养生猪,需要建设猪圈、购置简单饲料加工设备,每饲养一头猪,还需要700-800元周转资金,而农民宅基地属于集体土地,房屋无法抵押,至于存单抵押,更是不可能。

为解决当地村民对资金的需求,2001年湘潭农信社迈出了农村小额信贷探索的第一步,通过资信评定确定了不同档次的无担保抵押贷款。贷款的基本程序是农户提出申请,再由村两委、信用联社联络员、信贷员共同作出信用评估,授予贷款证,然后才能从信用社拿到钱。并且农信社不同于传统银行“春放、秋收、冬不贷”的传统工作模式,存贷款业务一切以农事周期为核心,不同产业、不同贷款对象不同对待。经过逐步发展完善,农信社又探索出了农村联户担保贷款机制:三户以上农民自由组合,成立“联保贷款小组”,联保户推选的小组组长牵头,可共同申请每户最高上限为5万元的相互担保贷款。3户农民结成的“贷款担保圈”产生的信用,可以获得总额15万元的小额贷款。

经过此种创新湘潭县农信社在青竹村去年就投放400多万元贷款,去年全县这种贷款余额已经达到1.3亿元,依靠联户担保贷款很多农户都完成了脱贫致富的蜕变,联户担保模式取得了很大成功。

(三)山西省

——以山西临县扶贫基金会模式和山西平遥县小额信贷公司为例

1、山西临县扶贫基金会模式

山西临县扶贫基金会由经济学家茅于轼先生于1993年在山西湍水头镇龙水头村创立。该基金会的小额信贷是无抵押,无担保的。贷款形式以家庭为单位,每户最高只能贷五千,每笔贷款一般在几百元至一千元之间,最多不超过五千元,借款期限一般在6个月至1年,最长不超过2年。贷款利率根据人民银行基准利率,由茅于轼先生和各基金会会计协商决定上下浮动。基金会贷款采取家庭成员联合签字,共同贷款的方法来保证贷款的安全,一般要求夫妻双方同时在场共同签字,达不到夫妻双方签字要求的借款户,也可以由父母或兄妹联合签字,不需要他人担保或其他财产担保。贷款回收一般式贷款到期时,由基金会管理小组提前一周通知,一次性办理借款回收业务;不能一次性还清可分次还款,但不得超过两次。

2、山西省平遥县小额信贷公司模式

山西省平遥县素有经商传统,是历史上晋商崛起的摇篮。当地农产品加工业、养殖业、铸造业在省内外都占有重要地位,加上平遥农民创业热情高涨,产生了强劲的信贷市场需求。在此基础上,2005年山西省平遥县响应中国人民银行启动的第一批小额信贷试点活动,成立了全国首家小额信贷公司——日升隆小额贷款公司。

截至2008年底,日升隆小额贷款公司累计为2890户农户提供了16867,75万元贷款,本金和利息回收率在99%以上,公司整体运营良好。该公司成功最主要是借鉴国外小额贷款经验,探索本公司小额信贷发展的独特模式。在其发展模式中,坚持贷前调查,公司要求信贷员上门进行一对一服务;如果一个村子贷款农户较多,公司到村里办理手续,尽量方便村民。调查内容包括申请者资金及其来源、固定资产、负债、市场营销、生产管理、个人品行和个人健康等多种因素,而不是简单的要求担保抵押。这样,贷款风险充分化解于放贷之前,并且确定了农民与公司的贷款关系,有利于双方的可持续发展。

(四)河南省

——以河南省虞城县政担企银模式为例

河南省虞城县结合本地情况开展“政担企银”融资担保模式,该模式主要是政府注资成立担保公司+企业入股担保公司+股东企业内部联保+金融机构授信放贷的新型担保信贷模式。该模式很好的解决了中小企业融资过程中担保不足的问题。该模式的特点:一是担保公司有政府作为依托,金融机构认同程度较高,银企合作意愿较强;二是企业入股,有利于担保公司实行公司化运作、商业化经营;三是公司不以赢利为目的,互助担保费用较少,企业融资成本低;四是贷款企业均为公司股东,可以促使企业审慎使用信贷资金,提高经营效益;五是担保公司在企业融资过程中承担着资金再分配作用,有助于强化担保公司的监督管理职能和企业之间的互助联保意思。同时,贷款拉开梯次,企业还款时间具有明显间隔,减少企业还款压力,有助防范信贷风险。具体做法是:具有独立法人资格或民事行为能力的经营企业,经营稳定,有较好信誉,缴纳一定的资本金后即可申请成为公司股东。股东取得贷款必须有担保公司提供担保,担保基金由担保公司统一存入贷款金融机构。基金主要来源于两部分,一部分是政府注资,一部分是企业入股。在自愿、互惠、互利、诚信的基础上3-5个公司股东又组成若干联保小组,互助担保小组按区域行业设置,金融机构按照各自的行业管理规定和企业资信状况,确定不同授信额度。

存在的共同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小额信贷农村政策性扶持制度较少,有效监管不力

小额信贷额小面广、管理成本高、收益低,决定了农村贷款必须具有一定的政策性质。但由于目前农业灾害补偿制度、农业信用保证保险制度以及农村政策性金融财政补偿机制等政策性扶持和保障制度的缺失,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小额信贷的发展;而且目前我国对小额信贷业务并没有建立起有效的监管措施,多头管理,层级不明

(二)资金来源没有保障,无法满足农民对资金的强烈需求

根据国家关于小额信贷的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小额信贷机构仍属于非政府的金融机构,无法取得合法地位,也就是只贷不存,不能吸收民间储蓄来扩展自己的业务,这从根本上决定了小额信贷资金来源不足。目前,小额信贷机构资金主要来源于捐赠、股东注册资本和不超过2个银行金融机构的融资,并且融资不超过总资产的50%等,这些都限制了小额信贷机构的发展,致使其无法满足农村农民日益增长的对资金的需求。

(三)管理水平与人员素质较低,贷款风险系数大

虽然小额信贷机构在很多地方已得到良好发展,但由于仍处于试点阶段,商业性小额信贷组织依然普遍缺乏风险管理人才,无法很好的把握宏观经济政策与市场变化;而又由于小额信贷的服务对象为农民这一特殊群体,很多农民自身素质不高,金融意识和信用观念不强,即使自身不需要资金也盲目积极争取贷款或者盲目虚构贷款用途骗取贷款改作他用;并且,农业、养殖业等不同于其他行业具有自身的弱质性,受自然灾害及生产环境影响较大,生产周期长,容易受市场价格波动影响。所以自然风险、市场风险、道德风险等较大,风险难控。

(四)信用环境欠佳,影响农村小额信贷发展

遵纪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特别是对于小额信贷,信用建设显得尤为重要。但是一直以来,整个社会信用环境体系不健全,违约现象时有发生。一些借贷者不守信用,欠款不还甚至逃脱债务,增大小额信贷公司经营风险;还有一些实行联保制度的小额信贷模式,也有由于农户之间相互存在不信任原因而无法连结以来共同担保责任共同创业致富;一些小额信贷公司更是因为信用担保因素无法及时为农户提供急需资金。信用已成为了影响小额信贷甚至整个农村金融发展的最大障碍,建立健全信用环境体系,对于建设农村经济对于和谐社会发展已是刻不容缓的必要之举。

(五)缺乏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

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是农村小额信贷成功的关键原因之一。虽然我国早已经过了产权清晰、责权明确、政企分开的一系列改革,但是公司内部管理授权、职责划分、激励约束等方面仍存在薄弱环节,小额信贷机构尚缺乏完善的风险评估机制。

国外的成功经验

(一)孟加拉高利率盈利模式

小额信贷的扶贫性质和商业化经营并不矛盾冲突。小额信贷机构实行较高的利率水平是小额信贷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首先,对于小额信贷机构而言,要覆盖其操作运行成本以及填补部分不良资产必须实行较高的利率水平;其次,从农户的角度看,农户无法得到低利率的贷款,只有较高利率才能使贷款真正到达比较贫困的农户手里,而且小额信贷机构的利率虽说较高但毕竟比高利贷低,更加有利于农民扩大生产,自主创业。就有关资料显示,孟加拉银行的贷款利息也要高于商业银行利率。其中,各营业所的资金是从总部借的,住房贷款一般是以4%的年利率借的,而以10%的利率发放给会员;创收性的贷款一般以12%年利率借得,而以20%的利率发放给会员。贷款期限一般是1年,每周必须还2%,年底连利息一并还清,来一年再借。由于提供更多的服务和有更高的风险,因此,贷款的利息要高于商业银行利率。而且,乡村银行目前的股份中92%是由借款人持有,政府只持有8%的股份.乡村银行从商业资源中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可借贷资金,对低成本资金的依赖也逐渐降低,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乡村银行的可持续发展。

(二)印度尼西亚人民银行模式

印度尼西亚人民银行模式主要是建立了完善的信贷体系。其在总行下设立省级办事处,并设乡村信贷业务部,负责整个小额信贷业务系统的监管、制定系统的政策和业务管理制度、协调该系统与其他银行相关部门的关系,构成较为完善的信贷体系。整个业务的开展是通过下设的320个分支支行、3600个乡村信贷业务部和400多家村级服务站构成的小额信贷体系来完成的,业务直接覆盖广大乡村,完善的信贷体系为农村小额信贷的成功发展奠定了基础,并做到了可持续发展。

(三)赞比亚银保联合模式

赞比亚的商业性金融机构与保险机构联合创新出一些适合小农户的金融产品,如“Zyonse金融产品组合”,该产品由商业银行提供信贷融资,由保险公司提供保险,包括财产保险、生产信贷和抵押担保。农户要获得银行贷款只需存入一些款项作为保险金,并以他们的生产地库存收据作为抵押向银行申请贷款。小额贷款得到了保险公司的担保,提高了银行对农户的贷款发放率,既支持了农业生产又分散了信贷风险,促进了小额信贷的发展。

启示与个人建议

(一)完善国家法律法规,大力支持小额信贷发展

小额信贷作为支持贫困乡村地区发展的有益探索,在中国起步发展时间还短,经验不足。随着时间的推移,国家应与时俱进,出台相关支持且与小额信贷相匹配发展的法律法规,并逐步承认小额信贷农村金融的合法地位,大力支持小额信贷发展,并进行引导和规范,整顿和完善农村金融体系,为“三农”经济发展创造一片天地。

(二)创新小额信贷经营方式,开辟资金多方面来源

在吸纳各方捐赠,个人注资,金融机构入股,政府补贴的同时,积极支持私人资本以入股方式参与农信社甚至小额信贷机构,鼓励民间资本投放农村资金互助组和农业保险机构,放宽最低比例。在资金能够保障安全的前提下,尽可能开辟资金来源多元化,为小额信贷的发展注入“血液”。

(三)全面提高小额信贷组织主体和借款农户素质

国际上不少成功的小额信贷机构都有专门的资金用于培养把握市场和技术的人才,而在我国许多小额信贷机构为融入当地农村和更好的获取借贷人信息,一般采用当地村民干部作为信贷员人选,这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也有其不足的一面。小额信贷业务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业务员的个人专业素质和知识水平,而村民信贷员明显比较不和这一条件;同时,农户作为借款人也需要了解新技术,学会如何应对市场不断调整自己的种植和养殖规模及生产方式,所以全面提高小额信贷双方素质,加强对二者的培训有其必要意义。

(四)探索新模式,分化小额信贷经营风险

根据赞比亚银保联合模式,从目前小额信贷的发展走势来看,化解小额信贷风险“小额信贷机构+保险公司”发掘农业信贷保险是其必然趋势。小额信贷机构可以和农户协商,由农户出资或者二者按一定比例共同出资购买商业农业保险,并确定小额信贷机构为第一收益人,这样可以在遇到自然灾害和人为造成贷款逾期不还或无力偿还时把小额信贷机构的经营风险转移给保险公司,更加有利小额信贷机构可持续发展,也有利减轻农户负担;开创分期还款,减小农户一次性还款压力。由于存在生产周期和还款期限不一致问题,很多农户所借贷款并不能用其本身项目收益偿还,容易造成风险违约。开创分期,分季还款方式,既能够帮助农户强化贷款早还的观念,也能够缓解农户一次结清的压力,防范小额信贷经营风险。

(五)建立农村信用体制,强化借贷者信用意识

良好的社会风气和信用体系是各种借贷行为得以持续的根本,建立农村信用体系,加深人与人之间彼此信任的关系不仅有利于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也有利与双方合作共赢,防范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完善农村信用体系,既要制定维护社会信用的相关法律法,规范信用评级,也要宣扬模范信用形象,树立诚信为本的思想。

参考文献:

(1)湖北宜城粮油协会联保贷款破解农产品销售融资难题——杨希伟 郝同前 新华网(2)湖南省湘潭县信用联社“联户担保”解农民贷款难——黄明智 金融时报(3)民办小额信贷组织的运作与启示——武洪波

(4)山西省平遥县农村小额信贷发展情况的调查与分析——汪文 马小林 刘波 农民日报(5)从国外经验浅析河南农行农村小额信贷业务发展调整对策——刘晓光(6)中国农村小额贷款组织发展对策研究——高 雷 吴 茜(7)浅析小额信贷的制度环境——刘美

(8)农村金融创新中两种模式的成功经验及问题探讨——伊海燕

第四篇:农村小额信贷的国际借鉴与延伸

农村小额信贷的国际借鉴与延伸

张晶,陈迅

2011-05-06

摘 要: 针对低收入人群、小规模企业的小额信贷日渐成为金融服务补充形式,国际国内均形成了一些成功的模式,如孟加拉“乡村银行”、印尼人民银行小额信贷部、玻利维亚阳光银行、国内的扶贫经济合作社与汇丰村镇银行等。作为中西部唯一的直辖市,重庆定位西部金融中心,肩负着大城市带动大农村的历史重任,在此背景下,重庆对农村小额信贷进行有益尝试,将有效地促进“三农”快速发展。

关键词:

小额信贷,农村金融,国际经验,农业经济

小额信贷是一种专为低收入阶层量身定制的小规模金融服务,国际上又称之为“微型金融”:以贫困和低收入人群为特定目标客户,提供小额度、持续性、无抵押、高利息的信用贷款服务。通过给有潜在偿息能力的中低收入目标群提供资金支持,达到帮助其摆脱贫困、改善生活并且维持贷款机构自身生存、发展的目的。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孟加拉经济学家穆哈默德·尤努斯为突破“低收入恶性循环”而创立小额信贷,并在1983年创建“乡村银行”(简称GB),探索出一条帮助低收入者脱贫的有效途径(何广文、杜晓山,2009)。我国的小额信贷从1994年开始,先后经历了试点初期、试点推广、全面介入且制度化三个发展阶段。但纵观全球,我国的小额信贷发展缓慢,与我国经济稳定、高速的增长形成较大反差,尤其是与“三农”息息相关的农村小额信贷甚至出现不升反降的情况,更凸显“三农”问题的任重道远。在此,以重庆为例对我国农村小额信贷进行探讨。

一、小额信贷的成功模式

不论是国际还是国内,都存在一些关于小额信贷的成功模式。

(一)实体平台代表

世界范围内,发展中国家经营小额信贷的机构大致可以分为两类:福利主义和制度主义。以福利主义为代表的有小额信贷的创始机构--孟加拉“乡村银行”;而制度主义的代表有印尼人民银行小额信贷部(简称BRI-UD)和玻利维亚阳光银行。它们有着两类不同的经营理念,前者注重改善贫困者的经济现状,后者走商业化道路,追求持续性经营。

1.孟加拉“乡村银行”。孟加拉“乡村银行”是福利主义的代表,它开创性地引入了“小组联保”,配合“整贷零偿”的还款方式,不但使小额信贷这个当时不被银行家们看好的金融创新性服务萌芽成长,更是引致世界范围的复制与效仿。“小组联保”要求社会经济地位相近的同一社区内的贫困者组成小组,相互帮助相互监督,形成利益共同体。虽然该贷款形式无需抵押,但某一个体的信用直接影响其所在小组的整体信用,从而有效地降低了个体违约现象发生的概率。1986年之后,该行演变至多元化的“乡村银行二代模式”,将新项目成立基金模式,独立出盈利的项目按公司模式运作,并让贷款者和公众持股。

2.印尼人民银行小额信贷部与玻利维亚阳光银行。印尼人民银行早在20世纪70年代便开展了政府补贴性质的小额贷款,却在进入20世纪80年代之际陷入经营危机,该补贴政策最终被证明失败。随着1983年的印尼金融改革,印尼人民银行转变理念,在为金融松绑的同时也取消了贷款补贴。1984年印尼人民银行小额信贷部的成立在小额信贷发展史上意义深远,它不只是在业绩上打造了一个3年平衡5年盈利的范本,更是直接构建了制度主义小额信贷机构的雏形。其鲜明的两个特点,一是努力使回报率覆盖经营成本;二是努力使还贷率维持在高水平。

玻利维亚阳光银行的前身是非盈利性组织(PERDEM),主要以贷款人相互担保的正规模式为城市小企业或个体户提供小额信贷服务,但因无法吸纳公众存款而受到资金总量的束缚,故不得不谋求改制。1992年,阳光银行获批设立,PERDEM占股60%,其余股份由其他机构和私人投资者持有。有了公众存款与战略投资者的支持,阳光银行的经营驶入了快车道。玻利维亚阳光银行的特点在于严格的市场化与规范化操作,采用商业银行先进的经营、治理模式,当然,其“动态激励机制”是一大亮点,类似动态差别定价的手段可以有效利用弹性理论,最大化自身收益。

3.国内的扶贫经济合作社与汇丰村镇银行。扶贫经济合作社是我国第一家借鉴孟加拉“乡村银行”运营模式的公益性小额信贷机构。其16年来摸着石头过河的发展历程,记录的是我国小额信贷业辉煌与挫折交织的前行轨迹。最具争议的地方莫过于其对贷款者“扶贫”的理念被质疑违背金融市场规律,例如采取低利率无法调动低收入者贷款促收的积极性。另外,其管理模式的“欠专业”也是受到诟病主要原因。但无论如何,它代表的是我国小额信贷的福利主义探索,也为后来者的经营理念拓宽了思路。

汇丰银行用战略的眼光跟进我国农村金融业,发现其竞争不充分的现状与巨大发展潜力,开始探索农村金融新模式。从2007年末开始,其先后开设10家村镇银行,仅在重庆就有三家(重庆大足、重庆丰都、重庆荣昌)。其主导理念与我国的农村商业银行存在一定区别:由于农民的可抵押资产构成复杂且不便于执行统一的标准,于是它将关注的重点放在贷款者的持续偿贷能力和利率的制定上。它极具特色的一个贷款模式便是供应链融资贷款,这促使贷款渠道加宽,信息更加透明,而且树立起良好的机构形象。对于整个产业链的角色来说,龙头企业可以巩固自身地位,而经销商与农户又可以在不提供实物资产抵押的情况下获得贷款资助。

(二)技术平台代表

互联网的发展为整个金融系统的运营提高了效率,每当它渗入于金融服务的某个角落,必然会有一次大跨步式的迈进,P2P(person to person)小额信贷有幸成为2010年中国小额信贷高峰论坛关注的焦点。P2P信贷是基于信用的个人对个人借贷方式。通过互联网建立规范、高效的个人对个人借贷服务平台,使得出借者和贷款者能够在平台上自由对接。2005年以来,随着LendingClub、Kiva、MicroPlace等外国企业的迅速成长.P2P信贷平台模式得以在世界范围内兴起。

国内的先驱--宜信P2P个人无抵押无担保小额贷款平台,直至2009年推出“宜信贷”,才使其P2P小额信贷业务完全与国际接轨,而在2006年的成立初期,其目标客户定位还是城市里的学生、公务员等特定群体。如今,宜信构筑了一个基于P2P网络的“信用平台”,自身并不进行借贷和担保,且不参与到实际支付环节,只是力图做好中介的角色。宜信不只是搭起出借人与贷款人的简单桥梁,还与扶贫经济合作社合作,建立起“出借人一宜信P2P平台一扶贫社-贷款人”的改进型模式,让人们看到P2P信贷平台是一个充满发展潜力与创新思想的地方。

二、重庆小额信贷的态势

(一)直接参与机构现状

除非政府机构、国际和社会组织、政府部门外,其余经营小额信贷的机构均具有金融机构或类金融机构性质。就目前重庆现状来看,不同机构有着自身特色,有着各自独特且互补的经营定位,但随着农户小额信贷造成的不良贷款率攀升,目前重庆的小额信贷已经到了反思与求索的阶段,与此形成强烈反差的则是中小企业及个体工商户小额贷款欣欣向荣,小额贷款机构不断出现。

1.农户小额信贷的主力军。农村商业银行和邮政储蓄银行在重庆范围内有着较多的网点数量,这使它们成为开展小额信贷服务的主力军,真正扮演着“金融毛细血管”的角色。前者目标客户范围更广,且执行的小额信贷利率更低。由于经营农户小额信贷初期阶段造成不良贷款率的逐渐提升,使得前者如今开展该业务非常谨慎。信用评级最高的农户可获得5万元以内额度的小额信贷,但该类农户占比不足5%,其他评级农户获取贷款的情况并不乐观。而后者经营的小额贷款居多,小额信贷的发放相当审慎,利率高于农村商业银行,市场份额与农村商业银行比较还相当小。

2.差别化转战服务“三农”。农业银行转战县域,形成覆盖面上的差别化,在县域范围经营小额信贷,同时开展各种服务“三农”的金融业务。其资金主要用于服务“三农”的大型项目中,而真正获得个人贷款的农户一般还需提供足值抵押。随着其内部业绩考核指标的强化和农户小额信贷本身难以把握的风险,加之操作不当造成的资金配置的无效与浪费,使得刚兴起不久的联保贷款和惠农卡逐渐退出市场。

3.政策性银行的批发试点。批发性小额信贷的代表有国家开发银行与农业发展银行,前者经营资金量巨大的批发小额信贷项目,真正做到低利率的扶贫小额信贷,只是目前仍以试点较多,尚未全面铺开;后者在主要经营与“三农”相关的大型项目方面与农业银行类似,但其在农户小额信贷领域的作用十分有限。

4.新兴机构的不参与。备受关注的村镇银行与小额贷款机构当前有着高速的发展势头,但是其发展定位并非服务“三农”。资金总是流入高回报率的行业,对于风险大而又无法获得高回报的农户小额信贷,它们并不情愿也无精力将工作开展于此。其最主要的贡献主要还是为县域有偿贷实力的中小企业和个体经营者提供小额资金支持,几乎不参与农户小额信贷。

(二)间接参与机构现状

现阶段间接参与的机构未能在服务“三农”中扮演自身应有的角色,这更导致开展小额信贷举步维艰的直接参与机构对小额信贷望而却步。

1.担保与保险。担保公司并不直接参加农户小额信贷的担保,而是为小额贷款机构融资提供担保,或者为农村的龙头企业提供担保:保险公司经营的小额信贷保险业务逐渐开展,但范围和影响力非常有限,当前该类保险产品多样化、人性化设计的缺失亟待解决和完善。

2.信托试水。小额贷款机构试水信托融资的方式,开创了重庆小额信贷公司与信托公司合作的先河,突破了小额信贷公司只能向银行融资的单一渠道。但目前仍然以单一信托产品承载,而且对农户小额信贷的帮助并不大。

(三)困境与隐忧

小额信贷正处于如火如荼的发展阶段,但是从“三农”出发的农户小额信贷却渐渐失去生存空间。这主要是因为传统的主营机构都逐渐收紧此类信贷,转而支持可以获得高收益率的中小企业和个体经营者小额贷款。

1.资金来源。现阶段重庆农村资金外流的情况依然较为严重,如何尽可能约束资金外流,促使资金回流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问题。现阶段,农村商业银行与邮政储蓄银行在农村吸收存款能力方面是其他金融机构无法企及的。但是这部分资金相当大的一部分却流失至县域及以上,村镇农户的贷款需求难以获得满足。资本的逐利性无可厚非,但资金过分支持县域及以上小额贷款发展而忽略农户小额信贷生存空间的现状应引起高度关注,要使资金流入目前利率较低的小额信贷,任务异常艰巨。

2.低利率与股东利益难以共存。由于农村商业银行于2010年末在香港上市,其执行的农户小额信贷低利率和近些年因小额信贷累积的坏账,以及要求逐年增加农贷发放比例,都与持股人利益直接产生矛盾。这造成农村商业银行从上市开始就逐渐淡出直接服务“三农”的小额信贷业务。

3.信用贷款助推坏账产生。农业银行的联保式担保与惠农卡发卡的骤减证明单纯依靠信用的借贷并不适合于农户小额信贷,仍处于靠天吃饭的农业不确定因素阻碍了将信用量化作为衡量标准,因为旱涝灾害的出现使得农户损失而导致无法偿贷具有偶然性和不可抗性。现阶段,小额信用贷款仍然是造成服务于“三农”的金融机构不良贷款产生的重要成因之一。

4.服务“三农”的定位偏移。如果说小额贷款公司本身的定位是主要服务城乡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那么村镇银行的发展方向却背离了“村镇”的称谓。既然是村镇银行,那么发展其可以吸纳公众存款进行贷款优化配置的功能是其立行初衷,但是目前村镇银行并不“村镇”,而是扎根县域,很少下去开展工作,并没能解决贫困农户贷款的根本需求。村镇银行不“村镇”,而农村商业银行与邮政储蓄银行本就吸纳农户大量存款并将资金投向县城有偿付能力的贷款者,这便使资金本就有限的村镇资金池的资金来源变小。

5.农户信用等级意识薄弱。从过去的几年统计可以看出,小额信贷是涉农不良贷款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信用评级方面,各个机构的评级不尽相同,但处于中下评级的农户占到三分之二左右,农户信用等级意识的薄弱依然较为突出。由于农村地区诚信教育宣传仍然落后,征信任务繁重且仍处于发展完善之中,致使目前农村信用环境较差。

三、重庆发展小额信贷的对策建议

额度小、无需抵押、偿还期限和方式灵活的小额信贷本应更多地肩负起缩小重庆城乡二元差距的使命,然而近些年的实践证明,重庆农村的现状依然不适合完全的“拿来主义”,找寻适合自身发展的模式才能使小额信贷真正可持续地服务“三农”。

(一)利率商业化运步推行

“利率商业化是减缓农村资金外流的有效途径”可以用资本逐利的本质进行解释,回报率不能市场化,很难将资金留在原地。孟加拉“乡村银行”与印尼人民银行小额信贷部的成功经营都根植于高息,利率商业化符合当代金融的客观规律。曾有国内学者指出:农村小额信贷应具有“完全的扶贫色彩”,利率商业化不可行,政府贴息是推行小额信贷的必然。当然,更多的学者认同利率商业化是大势所趋(徐鹏,2009)。小额信贷机构应依靠高利率完全覆盖其经营成本已是国际共识,但在我国,小额信贷公司仍只愿经营高利息的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业者小额贷款。

贴息无法从根本上大面积解决现在农户所遇到的问题。有道是“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小额信贷利率商业化势在必行。应帮助农户逐渐认识到小额信贷并非“扶贫款”,而是“机遇贷款”且来之不易,促使其经营更加小心谨慎,并逐渐接受市场传递的信息,意识到利率商业化的不可逆性,从而树立自强自立、自我约束的观念。

当前,重庆的农业产能和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较弱,且农户观念较为陈旧,小额信贷利率过快商业化会使得原本脆弱的农村金融受到重创,造成金融环境的进一步恶化。所以,如何配合“三农”的发展步伐使目前小额信贷利率平稳过渡到商业化形成的市场利率是这个阶段的工作重点。

(二)信用模式需要补充

信用建设是金融活动的基石。目前重庆农村信用体制还在加紧建设的阶段,此时大范围推行完全依靠信用作保的农户小额信贷将蕴藏巨大信用风险。据了解,农村商业银行前些年办理的农户小额信贷几乎无抵押品作保,致使不良率一直较其他贷款要高。显然,重庆农村小额信贷仍然需要适当采取抵(质)押品保证、联保配合、小额保单介入这些防范信用风险的措施。这并非淡化“信用”,而是在小额信贷发展的求索阶段增强银行经营信心、强化农户信用意识的必然举措。

扩大抵(质)押品的范围是有效的尝试,但对于银行类金融机构,执行难度和成本都相当大。汇丰村镇银行的做法值得重庆经营小额信贷的机构学习和实践:它要求的抵押品并不局限于房产土地、有价证券等,农村企业的各种存货、机械设备等都被允许。目前各种创新的抵押方式仍在不断探索中,例如福建永安汇丰村镇银行较多采用的林权抵押贷款。显然,重庆农村的抵(质)押品多样化的探索亟待推进。

以西部第一资金规模的重庆市三峡担保集团有限公司为首,重庆范围内的担保机构众多且竞争激烈,但就目前看来,担保业对农户小额信贷的贡献较小。随着西部金融中心的建设提速,重庆担保业必然更多地参与服务“三农”,这也为担保机构提供了更多经营渠道。“联保再担保”模式可以有效搭起担保机构与农户合作的桥梁,通过对联保小组进行担保的批发业务,既可以提高担保公司参与积极性,又可以进一步控制金融机构风险。事实上,目前农贷的担保机制仍不完善才是制约重庆农户小额信贷发展的重要因素。当前,一个有效途径便是鼓励现有担保公司积极探索“联保再担保”这样的批发业务,主动改善农户贷款缺乏担保的现状。

小额保单是促使银行为农户提供小额信贷的桥梁,相较于担保机构,保险公司有着更加专业的风险量化测度水平,不但可提供针对农户个人设计保险产品,也不乏联保小组式这类集体的保险产品支持。但无论是担保还是保险,完全的市场定价可能仍需要一段时间,保价仍需政府从中进行一定的协调,必要时提供一定比例的保费补贴,这比直接进行利率补贴更为合理。

(三)批发性小额信贷稳健发展

国家开发银行从单纯“支持两基一支”的目标定位已经变得逐渐多样化起来,服务“三农”和民生领域也是其重要目标之一。作为批发性小额信贷的代表,国家开放银行从试点该类服务以来便一直稳步前行,目前还积极入股或成立村镇银行,积极探索更加有效服务“三农”的途径。由于国家开发银行的资金来源的特殊优势,其用于“三农”的贷款一直被视为“最可喜的资金回流”。起到良好的社会效应,将政策性银行参与“三农”金融的优势充分展现。

重庆的直辖市地位以及肩负带动西部大农村前行的使命足以保证国家开发银行对重庆“三农”金融的足够重视,这同样是重庆发展小额信贷难得优势。目前国家开发银行重庆分行在重庆农村的金融领域,尤其是小额信贷方面还在谨慎地实践之中,开展的业务与试点项目也未完全铺开,找寻好的示范点仍需加快步伐。

(四)P2P平台与结算中心

宜信与扶贫社的成功合作让人们看到:在互联网平台的帮助下,农户小额信贷的设计初衷竟能如此清晰地得到还原。在搭建该类网络平台并无技术瓶颈的今天,重庆需要搭建网络平台帮助那些贫困者。但需要特别注意的是,目前仍需要一整套过滤机制有效地对该平台信息发布者描述的真实性进行甄别。

目前重庆已建立土地交易所、联合产权交易所、OTC柜台交易中心等优化区域资源配置、平衡的场所。并且,重庆在加工贸易和电子商务国际结算上也先行一步,惠普1000亿美元加工贸易离岸结算业务和全球最大的电子商务支付提供商美国贝宝公司落户重庆,都预示着重庆为打造中国内陆“国际性金融结算中心”已初见雏形。在这样的背景下,重庆打造属于自己的P2P信用平台并与电子支付平台合作,在推行农户小额信贷等方面的优势更为明显。目前重庆农户在P2P信用平台方面的受益落后于其他发达省市,就P2P台结合支付平台的总趋势来看,重庆的农户会在不久的将来体会到网络平台与结算中心合作为其提供的种种便捷的金融服务。

第五篇:绿色信贷发展国际经验及其借鉴

绿色信贷发展的国际经验及其借鉴 摘要 在人类利用自然环境创造物质财富的过程中,环境问题频繁发生,直接影响了人类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人类尝试通过创新制度来引导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绿色信贷制度应运而生。绿色信贷是利用金融手段调节资源配置的有效制度。近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环境问题也日益严重,实现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良性互动成为我国当前的一个重要政策目标。绿色信贷制度的实施只要以环境保护为目标的途径而开展的。本文在阐述我国绿色信贷实施现状的基础上,剖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可行性的对策与建议,以期促进我国绿色信贷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绿色信贷;

国际经验;

发展对策 目录 摘要 1 1 相关概念界定 2 2 我国绿色信贷发展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3 2.1 我国绿色信贷发展现状 3 2.1.1 我国绿色信贷发展历程 3 2.1.2 我国银行绿色信贷发展情况 5 2.2 我国绿色信贷存在的问题 6 2.2.1 绿色信贷政策体系尚不完善 6 2.2.2 有效的沟通机制缺乏 7 2.2.3 缺乏有效的监督和制约机制 7 2.2.4 缺乏具体的衡量标准 8 3 绿色信贷发展的国际经验 8 3.1 美国银行业绿色信贷经验分析 8 3.2 德国银行业绿色信贷经验分析 8 3.3 英国银行业绿色信贷经验分析 9 3.4 其他发达国家银行业绿色信贷经验分析 9 4 借鉴国际经验,促进我国绿色信贷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10 4.1 政策层面 10 4.2 制度层面 10 4.3 产品层面 11 小 结 12 参考文献 13 绿色信贷发展的国际经验及其借鉴 18世纪工业革命以来,虽然世界工业经济得到较快发展甚至发展到巅峰,但不可否认人类付出的代价也是很惨重的。面对日益加重的环境污染、环境破坏、资源耗竭等全球性问题,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之前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对环境的破坏。国家制订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引导广大人们支持绿色经济,旨在为了达成人与自然协调发展这一重要目标。绿色信贷就在这一背景下诞生。并很快得到法律上的支持。2007年7月,环境保护总局、人民银行、银监会对高耗能、高污染企业进行了限制,不允许该类企业盲目扩大生产规模,为了约束这些企业,《关于落实环保政策法规防范信贷风险的意见》这一法律法规便应运而生,这标志着我国绿色信贷政策发展到一个新的水平。这一政策的发布得到了广大省市的支持,并且也吸引了许多的专家学者对绿色信贷政策的探讨和研究。但大多数的专家学者主要研究的是我国绿色信贷发展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而本文在这一基础上,侧重研究了我国如何借鉴国际经验来发展我国的绿色信贷。

相关概念界定 绿色信贷的定义源自于绿色金融,而绿色金融又源自于绿色文明。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是绿色文明追求的目标,因此也是绿色信贷追求的目标。绿色信贷是每个国家都大力支持的政策,它的国际定义是以美化绿色地球简称“赤道原则”,也被称为国际绿色信贷政策。

而在国内绿色信贷作为一种重要的经济手段,它在防止企业违法,增进节能减排,降低金融风险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于那些环境污染严重或已经遭到淘汰的新建项目,改善后利于环境发展才给予信贷支持,如果信贷资金已经发放,那么要采取相应措施收回贷款,切断经济来源,遏制高耗能、高污染企业的发展和扩大,促使企业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保护我们的环境。

针对绿色信贷的落实和在我国正式开始实行是在2007年7月,由国环境保护监督实行依据《关于我国环境保护的绿色信贷政策方法规范及信贷风险规避建议》实施:贯彻内容主要与环保和建设互补为目标,以合理利用资源并发挥绿色信贷的方式,其内容表现为,首先利用多样化的信贷,发展多种带方式,放款现代期限、放低利率和降低现代利息等从多方面为中小企业和创业者提供较大的信贷优惠政策的目的,其次是银行进行信贷政策的合理使用,绿色信贷的推出与以往的不同时对监督借款人的防范环境风险会进行提醒,接待过程注明信贷的社会责任及信用连带问题,从而降低信用风险,所以“绿色信贷”与“可持续金融”具有互补性,注重资源和此种方发注重环境保护于企业之间的协调,通过银行贷款,财务杠杆手段建设环境准入门槛,严格信贷管理,引导资金的合理配置,优化资源配置,从而影响产业结构的调整;

最后,对于借贷不守信用的企业或个人在没有遵守环保法规的基础上进行融资获得的企业依法进行处置。前俩种对信贷人更具有合理化,对信贷企业来说是一种新型化的借贷方式。

尽管专家对绿色信贷有各种各样不同的理解,但归根结底,绿色信贷有两层含义:其一,绿色信贷对企业的节能减排起到重要作用,把环境要素作为绿色金融在核算和决策时的首要考虑因素,对于企业在生产中的环境污染问题、资源浪费问题,积极进行调整,避免企业在以后的发展中再出现同样的环境问题;

其二,金融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应该放远目光,不要只注重眼前利益,要注意环境保护,用良好的环境来反哺金融业,促进金融业与环境的良性循环。而本文所研究的绿色信贷就是能够促使企业节能减排,降低能耗,保护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立足科学发展观,促进可持续发展的一种绿色政策。

我国绿色信贷发展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2.1 我国绿色信贷发展现状 2.1.1 我国绿色信贷发展历程 1995—2005年是我国绿色信贷发展的起步阶段。与国外比较我国实施绿色信贷起步稍晚,我国发布关于信贷政策的实施和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的通知实在1995年,但是消息散出这可能被视为“绿色信贷”政策的雏形。政策要求金融机构考察企业生产对环境的潜在影响,实施的过程稍微缓慢。因为绿色信贷并不是每个企业都可申请的项目而贷款。他需要专业的金融工作者进入申请的企业实地考察,才能落实该企业的申请资格。如果有些企业生产行为的评价不符合绿色生产的标准,那么企业将很难或无法获得相应的贷款;

审核通过的企业政府会鼓励金融机构贷款给他们提供相应的利率政策进行信贷活动。2004年4月30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对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联合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产业政策和信贷政策协调配合控制信贷风险有关问题的通知》文中要求中国人民银行及以下分支地区银行、各商业银行,都要组织加强审批信用环境,严格遵照发行内容实施优化信贷配置。2005年12月,由***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包括鼓励授权、限制的三种产业结构目录根据《调整指导目录》与《加强产业信贷政策》的规定是政府指导投资方向、企业开发项目、税务问题、土地开发和使用、进出口货物贸易都提供了新的严格的审核标准,这都是绿色信贷的重要纲领。

因为绿色信贷的政策的实施起到一个企业信贷和环境保护的桥梁作用,所以环境保护部门与银行业金融机构需要做好沟通和工作衔接,并且企业的在利益和金融机构的合作有相应的关系。如果信道过程缺乏执行力,企业或信贷个人受到约束机制,会造成银行和企业之间的矛盾,如通信,因此这一时期的推广和绿色信贷政策的实施都要加强落实。

绿色信贷的推出,得到了我国政府和金融单位的一并支持,很快短短俩年快速发展和完善的阶段。关于我国对于环境保护的加强也得到了搞对重视,2007我国颁布《企业节能减排循环利用的综合方案》大力宣扬企业减排的落实和监督调查也成为地方政府的计划。因为是一个资源大国,但是发展中要要节约合理利用。积极推进节能、环保、低碳的循环经济产业的信贷管理制度和金融产品创新的监管,才利于各大商业银行充分利用金融杠杆促进产业结构调整,这才是推出绿色信贷的标志性意义。《对于落实环保政策法规防范信贷风险的意见》对绿色信贷政策做出了以下规定:一是不符合节能减排标准、环境保护规定的企业,不得给予贷款,各商业银行应该严格把关,积极地做好企业的资格审查工作,尤其是企业环保情况,要把这一情况作为主要的衡量标准来确定企业能否取得贷款;

二是各级环保部门在日常工作中要加大执法力度,大力打击那些非法建设或者越级审批建设,只有主体工程施工而忽略或故意不进行环保设施建设,没有经过环保部门检测就擅自投产使用的违法项目,要及时公开对这类企业的查处状况,并且向各商业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通报这类企业的环境信息,使这类企业在向各金融机构贷款时,能够得到更严格的资格审查,督促这类企业完善环保设施,如这类企业拒不整改,则依法不得给予贷款。绿色信贷的实施目的是能更好的让城市的发展增添绿的色彩,减少环境的污染。所以政府鼓励金融机构推出新的绿色融资服务于大众,2013年是绿色信贷实施的5年历程,同年我国颁布了《企业及个体户进行绿色信贷工作的意见》主要以银行业金融机构要进一步完善绿色信贷政策体系,实地落实监督各督促金融机构加强管理,减少与借贷中的企业产生矛盾,监督小组主动了解信息,通过调查,及时掌握落后产能、环境规划、土地改造这些都是绿色信贷信用管理的范围。

这些规定对绿色信贷发展起到了积极地促进作用,表现在:一是使环保调控在金融领域具体实现。因为绿色信贷主要支持环保企业项目,而对于那些污染严重或淘汰类项目,不会采取各种形式的支持,如果款项已支出,则要想办法追回,这样从源头上阻断了污染。二是使我国银行面临新的机遇。绿色信贷使银行创造出新的绿色金融产品和工具,为银行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三是使我国环境经济制度初步建立。在这一阶段,我国对于绿色信贷做出了审核,该政策的执行,并提出了评价指标,但缺乏创新的金融产品,以及环境成本与金融机构之间的利益博弈,以及不同行业的环境风险评估和规划中还存在着信用风险的具体指标的情况下,信贷政策的实施有还有一些障碍。

2.1.2 我国银行绿色信贷发展情况 在中国的政策性银行的经营主要考虑国家的整体利益和社会效益,主要通过国家的财政和经济政策的实施,支持国家基础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支柱产业,政策性银行和服务质量的不断发展,它在中国的金融和经济政策推广和实施中发挥更大作用。通过绿色信贷政策的推进和发挥,环保政策性银行可以利用的优势政策,金融市场干预中发挥重要作用,同时,在信贷审批和发放过程中充分考虑企业环境因素的政策性企业的环保意识也有加强,这使得为绿色信贷注入更多的活力。自2007以来,支持绿色信贷的发展,中国发展银行是推动多项政策,包括企业污染减排工作计划”,国家开发银行贷款,国家开发银行节能减排专项贷款业务指导意见”,另外“关于节能减排目标项目贷款审查指南实施都是绿色信贷带动的成果。中国进出口银行从发挥绿色信贷的资金导向作用、实施贷款三查绿色信贷标准、推进绿色信贷项目共三个层面落实绿色信贷。

商业银行的信贷在我国过金融机构市场占有50%,在贯彻国家绿色信贷政策中发挥核心作用。根据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节能减排信贷工作的指导意见》和中国人民银行为了改善和提高在工作领域要求金融服务业的能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指导中国人民银行、各商业银行实施绿色信贷政策的指导下,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相应的政策,以及扩大绿色信贷市场。《对于落实环保政策法规防范信贷风险的意见》出台之后,中国工商银行首先做出反应,率先开展绿色信贷,其他银行随后也纷纷支持这一政策,同时也做出了较好的成绩。2012年末,五大行的绿色信贷发展强劲,绿色信贷项目也有所增加。就像中国人民银行“绿色信贷资产已经高达2270亿4.8亿元,增长8.74%与年初相比,有316个项目是新的“绿色信贷”项目“两个高和一个行业贷款也比上年下降,同比下降约1.82。2012年,中国建设银行把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单位作为自己支持的重点对象,除此之外,还重点支持“两高一剩”企业节能降耗技术改造项目,节能减排项目,清洁能源、低碳经济、绿色生态循环经济等环保类项目。2012年,交通银行继续支持低碳、节能环保项目,风力发电、水力发电和其他环保绿色能源贷款347亿元,在他行业中瑶瑶领先较上年提升5.5个百分点。由于贷款投放到清洁能源项目,而使得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了700万吨。2012年中国农业银行有1318位客户参与了银行的环保、节能减排项目,银行对这些企业进行全力支持,贷款余额就有1,522亿元。严控“两高一剩”行业贷款加强“两高一剩”行业管理,有效控制了“两高一剩”行业贷款增长。

2.2 我国绿色信贷存在的问题 中国的绿色信贷尚处于起步阶段,并且由于之前过度追求经济的增长,各地多选择高收益的重化工业项目,因此在实施的过程中仍然面临着不可预知的各种各样的困难。

2.2.1 绿色信贷政策体系尚不完善 中国的绿色信贷政策起步较晚,期间又经过改革开放,中国的发展模式是不通过绿色信贷政策的约束。环境标准提出的这些政策都是基于产业并没有考虑到企业在行业中的具体差异在一排。不同行业的企业的排水能力,节能减排升级能力是不同的,和采取的环境评估标准的同类和整个行业的信用额度将在一些先进的企业转型升级的限制银行业。其次,与“赤道原则”不同,我国商业银行并未统一出台绿色项目融资的环境考核评估标准,各商业银行都出台了自己的绿色信贷标准,在绿色信贷的执行中存在很大随意性,导致同一企业在不同的商业银行可以获得不同程度的绿色贷款。这些政策的约束力缺失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商业银行而言,在符合国家环境政策的前提下,各商业银行可以从自身利益来考虑对企业的信贷投放力度。在传统的商业银行经营获利模式下,这一自由会形成信贷寻租空间,使得商业银行绿色信贷偏离绿色方向;

二是对于贷款企业而言,通过适当调整生产工艺或污水环境,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要求,从而获得贷款资格,但由于具体的环保产业法律监督和相应的环境评价指标的不足,企业的绿色信贷管理出现阻力。

虽然我国为绿色信贷的发展制定了规章制度,但我国的规章制度还是不完善的,缺少统一的、操作性强的规范标准,也无法准确规范绿色信贷中高耗能、高污染的标准,而且什么样的企业给予什么样的信贷控持,我国也没有明确的标准。同时,由于民间信贷的存在,使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很难得到控制,因此绿色信贷政策对民间信贷没有什么约束力,这是法规制度的一大漏洞。

2.2.2 有效的沟通机制缺乏 众所周知,我国经济之所以得到较快发展,是由于我国工业发展较快,而工业发展必然会带来环境问题,尤其是在经济发展落后地区,政府为了追求GDP增长,盲目支持高耗能、高收益的发展项目,不仅如此,为了经济发展,这些地区积极招商引资,并且为了招商引资而努力为这些产业的发展争取信贷支持,这就加大了高耗能、高污染产业的进入。除此之外,银行在对企业进行严格的资格审查时,会加大银行的成本,使银行收益下降。因此,很多银行为了减少这一成本,在实际的资格审查中,只是走一个过场,而不是真正的对企业环保标准进行审查,这就使绿色信贷政策不能落到实处,只是表面的一种形式。

在商业银行与环保部门之间的信息沟通,还有企业环保信息滞后。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模式是总分行管理系统,分行直属与总行管理,一些一些分行的信贷改造及关系环保信贷都需要总行的批准,所以环保信息共享和沟通职能部门的最高之间的水平。如果沟通不及时导致信贷工作拖延,我国的对银行的管理是中央环境保护通过对各省和地区环境信息的收集、汇总并提供给商业银行,然后由商业银行从上到下根据环境信息分类至企业。绿色信贷的条件是非常严格的,所以企业在申请中需要对贷款的资源做详细报告,所以会导致各省市之间贷款的条件的差异,但是省市的支行不能指定开发项目企业的环保政策,所以要和观测企业和实地评估,确认企业的实力,这样会让企业等待一段时间,导致提升绿色信贷项目融资计划缓慢,其次贷款公司和环保部门之间的信息沟通是企 业获得绿色贷款至关重要。贷款应定期对生产过程中的企业环境保护部门报告,节能减排的更新,对材料的环境评估的进步提供必要的绿色信贷融资,帮助企业环境保护部更新贷款评级,分享信息的商业银行,帮助企业及时获得绿色贷款。

所以实施流行绿色信贷在商业银行、金融机构、商业银行信息披露平台全面规范。政府玉环境监管部门要相互配合及时沟通、加强全面的贷款企业的环境信息,有助于降低贷款企业环境信息的传输延迟、绿色信贷审批流程简化,为规范商业银行绿色信贷市场资源配置、防范信用风险具有重要的意义。

2.2.3 缺乏有效的监督和制约机制 绿色信贷需要严格的监督机制,而现行的很多制度都是建议性的,没有严格的惩罚制度,这就使银行进行绿色信贷时更多考虑的是商业利益,降低了信贷的要求,有些未来污染状况不明确的企业也得到信贷支持,同时也没有对企业后续生产加强监督,使有些企业污染排放超标。按照《我国绿色信贷指标》内容提出明确提出大开展绿色通道,帮助企业信贷,但是对于企业绿色生产实际不达标的并未做出相应的责任划分和赔偿事故处理的条例。例如发生在2017年7月3日陕西紫金矿业发生铜酸水泄漏事故,事故被瞒报9天,期间未被任何政府监察机关发现,所以绿色信贷缺乏有效的监督和制约也是事故的导火线。

2.2.4 缺乏具体的衡量标准 我国绿色信贷当前存在一个普遍现象“政府认为是绿色的,银行就放钱”。因此,绿色信贷从开始到结束都没有一个准确的衡量标准。例如现下时兴的光伏行业。光伏如果只从结果上来看完全是是绿色环保的,但是光伏这个产业从生产过程中来看却是高耗能、高污染的产业。如果仅看结果,那么根据对环保企业的扶持原则,理应得到贷款,但过程中的高耗能、高污染又与它的节能环保相背离,在这里我们找不到一个合理的衡量标准。因此有专家指出,很多的绿色信贷项目不属实。

绿色信贷发展的国际经验 与我国相比较,国外绿色信贷的起步发展比较早,大约早了20多年,联邦德国在1974年就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家政策性环保银行,而美国也于1989年5月由环境负责经济同盟投资集团出版并发行伯尔第斯原则,依据这一原则来对对地球环境负责,并将伯尔第斯原则作为绿色信贷的实操指南。不久之后,大约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联合国也发布相应的适用于银行业的法律法规来规范绿色信贷的发展。由此可见,绿色信贷在国外发展时间较长,已经积累了一些发展经验。

3.1 美国银行业绿色信贷经验分析 美国的绿色信贷拥有较完善的法律基础,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通过的法律中有26部是关于环境的,并且囊括了环境的方方面面,对环境的污染者和治理者提出了严格的要求。例如1980年在美国注重使用奖励机制严惩不法行为,美国联邦政府出台了《全面环境响应、补偿和负债法案》,该法案的出台成为美国银行是最早考虑环境因素的直接原因。作为最早一批接受联合国声明的花旗银行,在平常的业务发展中严格履行“赤道原则”,多方面考虑环境因素。不止这样,美国的绿色信贷在发展中还注重使用奖励机制,例如,提供环保项目专项债券,这类债券利率较低,期限较长,一般为15—20年,优惠较多;

对于在节能减排方面业绩较好的企业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鼓励企业发展节能减排产业,还出台专门的税法,如1978年出台的《能源税收法》;

设立专项财政基金支持环保企业,为实行环保的小企业提供信贷支持,使得美国的绿色信贷发展趋势强劲。

3.2 德国银行业绿色信贷经验分析 作为绿色信贷发源地之一的德国,由于发展时间较长,绿色信贷的发展已渐趋成熟,而且相关的体系也较完善。

德国绿色信贷发展的主要优势一是德国的银行业在绿色信贷发展早期就参与其中,这与其他国家后来的被动加入完全不同,它不仅规范了绿色信贷的发展准则,而且赢得了全球银行业的发展机遇。二是德国对绿色信贷项目的贷款免除利息或者减少利息,这一方式效果比较显著。三是德国发挥银行的作用,开发了支持绿色信贷的金融产品,并且确保这些金融产品从融资到销售都没有政府的干预,完全是在法律规定中的自由发展。四是德国的环保部门与绿色信贷配合较好,信息沟通通畅,减轻了绿色信贷在审查企业资格方面的工作。

3.3 英国银行业绿色信贷经验分析 在英国,20世纪50年代末泰晤士河遭受严重污染,后经过20多年的治理,耗资20亿英镑,才恢复洁净。

绿色信贷在英国的发展有法律手段来做支撑,而法律中又规定了严格的工艺过程来防治污染。通常企业如果需要采用则需要向环保部门申请,经过严格的技术审判标准才可以防治污染。其次,英国和美国一样也采用激励机制,出台了一系列环境保护激励政策。再次,为了降低银行向高污染企业贷款的风险,银行自觉将环境因素纳入贷款评估标准,并且积极引进人才,努力建立自己的环境风险评估人才储备库。

提到英国的绿色信贷发展,不得不提汇丰银行。汇丰银行和美国的花旗银行一样,是最早接受联合国声明的银行之一,将赤道原则作为发展绿色信贷的第一要义,并在赤道原则的基础上将该原则的作用发挥到最大,并且还根据这一原则制定了一系列可持续发展方面的政策。同时对高污染企业执行很严格的信贷标准,而且对银行也实行绿色管理,如使用清洁能源,倡导低碳等,走低碳经济之路。

3.4 其他发达国家银行业绿色信贷经验分析 在日本,瑞穗银行早在2006年就成立了保护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部门,该部门有专门的融资审批流程,只要查证是绿色环保企业就可以获得贷款,比较重视绿色经济的发展。在可持续发展部门,工作人员会先按照客户的项目分类,分类之后再交由专门的审批部门进行审批。在波兰,有专门的环保银行,该银行只为环保类项目提供资金,而且利率较低,还款期限较长。而在加拿大,则在实施赤道原则时,就形成了自己独有的而且通用的环境评估机制。

借鉴国际经验,促进我国绿色信贷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4.1 政策层面 落实现有绿色信贷政策,加快绿色金融法规政策体系建设。对于政策制定者政府来说,从宏观的角度应该强调政策的引导性和执行力,指明正确的发展方向,依据“赤道原则”和可持续发展原则,落实相关绿色信贷政策,鼓励金融机构积极开展能效信贷业务,在节能减排、抑制产能过剩、淘汰落后产业方面发挥支持配合作用,使绿色信贷、绿色保险、绿色证券政策形成合力,并与产业、环保政策相衔接,为绿色金融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形成正向激励机制,撬动各方积极参与发展绿色、低碳、循环经济,全力助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从微观角度,应制定与之配套的税收减免、资金补贴的财政政策。对于绿色农业、新能源、节能环保等绿色产业来说,政府应发挥作用,实施财政贴息,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帮助度过短期镇痛期,弥补企业损失,调动金融机构实施绿色信贷的积极性,保障绿色信贷资金投放的稳定性,确保绿色经济的持续进行;

资金和价格向绿色信贷倾斜,金融机构资金支持绿色产业项目,以支持绿色产业和低碳经济发展。

围绕产业扶持新政策,扩大绿色信贷服务覆盖面。实现绿色信贷惠及大众、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必要条件是要有一个良好的制度环境。部分国际金融机构、地方政府以及公益性组织探究绿色信贷风险补偿机制,专门设立绿色产业基金,保持商业银行绿色信贷积极性。例如国际金融公司信贷支持兴业银行关于 15 亿元节能减排项目,资助额达 1.04 亿美元,替其分担贷款本金风险;

中国《2015 年政府工作报告》也明确提出用财政贴息、新兴产业投资基金等多样化方式,助力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腾飞。建议政府大力发展政府产业基金在绿色信贷领域的优惠政策,合理借助国际金融机构的补贴政策,提高绿色产业的风险补偿,扩大绿色信贷服务覆盖面。

4.2 制度层面 建立绿色信贷信息共享机制。第一,深化与环保及监管部门的合作。商业银行开展绿色信贷业务遇到了重重困境,包括环保信息不对称、信息更新滞后、银行自身缺乏适用于环保信息使用的反馈机制等等,因此,商业银行应深化与环保部门、银行监管部门的合作,各司其职,各尽其能,从环保信息的收集、反馈等各方面进行配合,将商业银行环境风险评估对信息的需求、环保部门和银行监管部门的监管都考虑在内,建设完善环保信息数据平台。第二,密切与地方政府的合作。发展区域低碳经济是各地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当地地方政府也会出台优惠程度不一的财税政策,这其中包括为部分目标企业以政府信用进行融资担保,这些政策为商业银行提供了进一步拓展业务的机遇,同时,因为地方政府代表的是政府信用而非商业信用,也在一定程度上为商业银行办理业务规避了危险。

建立高效安全的信息平台,扫除环保部门、财政、税务、工商部门、金融机构、公众之间的信息沟通障碍,便于金融机构做出信贷决策以及公众监督其行为。企业应树立社会责任和环保理念,处理好整体利益和局部利益的关系,主动上报环保信息;

金融部门应及时采集信息,定期向外界发布环境评估报告,两者合力搭建及时、有效的信息共享平台,为投资者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4.3 产品层面 弘扬绿色金融理念,强化可持续发展观念。节能减排这项艰巨的任务,需要各方从自身意识出发,树立社会责任和环保责任理念,将其贯穿到信贷、投资、风险评估等经营活动中去。一方面,政府应弘扬绿色金融理念,扩大绿色金融的服务层面,向社会和公众广泛宣传绿色金融的正面效应、政策法规和优惠措施,扩大绿色金融的影响力。另一方面,金融机构要深化社会责任与自身可持续发展内在统一关系的认识,坚定不移的走绿色金融发展战略,不断创新绿色信贷模式,促进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形成良好的口碑信誉度;

最后,社会公众要自觉形成绿色环保意识,主动争当“监 管人”,监督政府、银行的绿色信贷实施及企业的社会责任,推动整个社会环保行动付诸实践。

积极开展绿色信贷产品创新,提高绿色金融服务水平。目前,我国绿色信贷产品比较单一,分类不明,种类不全。绿色信贷工具局限于节能减排工程、新能源技术等领域,在绿色消费领域处于空白状态,绿色信贷产品种类匮乏。因此我们应开拓多元化绿色金融服务,加强绿色信贷、绿色证券、绿色保险以及碳金融等产品创新,有针对性的开发绿色金融产品,如可以开发碳权质押融资贷款、知识产权质押和碳排放权质等来解决绿色信贷抵押品不足的问题;

推广绿色金融债券、绿色信贷专项基金业务,这样可以解决企业长期绿色贷款的困扰,吸纳相对稳定的中长期绿色贷款,从而获得长期绿色信贷的投入资金,借鉴国外成功经验逐步推开以清洁发展机制项目为主的碳金融市场,为环保产业拓展绿色消费市场,创造“绿色收益”;

寻求国际先进技术合作,吸收创新元素,国际金融公司作为世界节能环保事业的倡导者,无偿提供有关绿色信贷方面的技术援助和咨询服务,我们应该主动出击,与国际金融公司合作寻求技术支持,在绿色信贷的产品设计、产品流程、服务推广、风险管理等方面进行咨询并加强服务创新,形成一套具有中国特色且行之有效的绿色信贷产品体系。

小 结 绿色信贷是一种促进企业节能减排的制度,对比其他发达国家,我国的绿色信贷发展起步较晚,现在还处在发展初期,还很不成熟,还存在很多不足,发展中也会遇到很多阻碍,其取得的成果也是局部性、阶段性的,与预期目标还有很大的差距。但我相信我国的绿色信贷还没有找到最合适的发展方式,还需要我们的政府加以引导。从长期来看,我国的绿色信贷发展是不可限量的,有许多发达国家为我国绿色信贷发展提供了借鉴,再加上我国政府对这一政策的完善和实施,必能使绿色信贷在促使企业转变生产方式、保护环境方面发挥较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陈柳钦.国内外绿色信贷发展动态分析.[J].决策咨询通讯,2016 年·第 6 期 [2]罗庆庆 蒋刚林.我国绿色信贷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J].时代金融,2015年第12期下旬刊(总第466期)[3]黄东婷.我国绿色信贷的发展现状与思考.[J].市场论坛,2015年第1期(总第82 期)[4]毛士强.国内商业银行绿色信贷问题探析.[J].时代金融,2016年第9期下旬刊(总第493期)[5]赵雅斐 汲奕君 卢笛音 高帅.借鉴国际经验发展我国绿色信贷.[J].征信,2013年第6期(总第173期)[6]刘传岩.中国绿色信贷发展问题探究.[J].税务与经济,2016年第1期(总第180 期)[7]何虹 王胜武.美、英、日商业银行绿色信贷经验对我国的启示.[J].金融纵横,2015年第7期 [8]黄海峰 任培.中国绿色信贷政策现状研究.[J].中国市场,2016年第27期(总第586期)[9]裴笑菲 张春霞 曲婷.国外绿色信贷发展经验的分析及启示.[J].经济技术协作信息,2016年第10期(总第1029期)[10]古小东.绿色信贷的国际经验与启示.[J].金融与经济,2015.07

下载农村小额信贷发展的国际经验与启示word格式文档
下载农村小额信贷发展的国际经验与启示.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内蒙古自治区农村小额信贷发展状况

    内蒙古自治区农村小额信贷发展状况 [摘要]经典意义上的农村小额信贷,是一种不需抵押担保,面向分散农户,帮助农户发展生产、脱贫致富的一系列信贷制度设计。小额信贷作为农......

    小额信贷经验介绍

    立足农村市场 不懈控制风险 努力做好做大小额贷款业务 ---敦煌市支行2011年信贷工作情况汇报(定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仁,大家好: 很高兴能在此次会议上为大家介绍敦煌支行的......

    农村小额信贷(合集五篇)

    小额信贷是一种数额较小、以城乡低收入者为服务对象,由各类金融机构和非政府组织实施,主要针对低收入阶层或贫困人口、旨在发挥扶贫功能的金融机构。 2、农村小额信贷的积极作......

    浅论我国农村小额信贷

    浅论我国农村小额信贷 一、农村小额信贷在中国的发展状况 我国农村小额信贷始于1993 年,即中国社科院在河北易县借鉴“孟加拉乡村银行模式”实施的小额信贷扶贫实验。从1994......

    浅析农村小额信贷在我国的发展

    浅析农村小额信贷在我国的发展 论文摘要:小额信贷在上世纪70年代发端于孟加拉国,它是满足贫困人口信贷需求的一种信贷方式,贷款对象仅限于贫困人口,额度很小,无需抵押通过提供小......

    关于我国农村小额信贷发展的思考

    关于我国农村小额信贷发展的思考近年来,农村小额信贷取得了长足发展,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的业务也逐步实现了拓展,农村小额信贷在缓解“三农”贷款难,支持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农......

    关于农村小额信贷发展问题的思考

    关于农村小额信贷发展问题的思考 徐树林 (1.河北大学出版社 河北保定 071002)作者简介:徐树林(1967---)河北大学经济学院河北大学2006级世界经济博士生农村小额信贷作为金融服务......

    农村小额信贷的重要性

    一、我国推广小额信贷制度的重要性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金融体制的逐步完善,我国农村金融改革和发展取得了积极成效:一是农村金融机构改革稳步推进。二是“三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