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发展研究
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发展研究
中文摘要:长期以来,由于农业特有的弱质性,农村金融市场普遍面临着市场失灵,商业性金融机构及传统的信贷方式不将农业和农民视为理想融资对象的现象。然而,农村经济的发展也是迫切要求农村金融的发展的,于是,小额贷款作为金融制度安排和业务创新受到广泛的关注。本文从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业务的概念入手,结合着我国农村信用社小额贷款发展现状及瓶颈,提出了加强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发展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小额贷款;瓶颈;建议;
一、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业务的概念
农户小额贷款是指以农户为贷款对象,基于农户的信誉,在核定的额度和期限内向农户发放的不需抵押、担保的贷款,是农村信用社信贷的一种创新产品。小额信贷作为一种有效的扶贫和金融发展手段,惠及不能提供抵押和担保而难以获得正规金融机构贷款的贫民和微型企业,在扶贫和推动经济发展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农户小额贷款是针对农户放款且额度较小,本身具有分散风险的特点。
二、我国农村信用社小额贷款发展现状
自七十年代孟加拉乡村银行创建了小额贷款的模式以来,对贫困人口提供小额贷款已经成为各国扶贫工作的一个最重要的手段。当前全世界有上亿人受益于小额贷款运动。我国于1994年初至1996年1 0月这一阶段,借鉴孟加拉乡村银行的小额信贷模式,探索通过小额信贷途径解决信贷扶贫资金脱离贫困户的问题。在1998年中国共产党第15届中央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确定了小额信贷是扶贫资金到户的有效做法。1999年中央扶贫开发工作大会再次强调小额信贷的扶贫作用,并于同年7月颁布了《农村信用社小额信用贷款管理暂行办法》。到2 0 0 0年,小额信贷在农村信用社开始进行推广。其后,国家及中国人民银行先后发文指导和颁布各种条例,正式承认了农村信用社开展小额信贷的合法性,确立了小额信贷在今后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贫困农户脱贫致富的重要手段。然而尽管政府出台大量有利于推动小额信贷发展的法规文件,农村信用社也积极发展小额信贷业务,可从实际情况看,近年来农村信用社的农业贷款在不断发展,但其中小
额信贷占信用社农业贷款份额却呈现出下降趋势。农户小额信贷和联保贷款的增幅明显放缓,小额信贷的发展遭遇困境。以广东农村信用社为例,2003年最高峰时贷款余额为20亿元左右,2008年贷款余额下降到17.3475亿元。究其原因,是由于小额信贷发放的减少。与2003年相比,广东农信社小额信贷减少了2.7731亿元。
三、我国农村信用社小额贷款发展的瓶颈
3.1 信用社人力资源不足
农村信用社人力资源的不足主要表现在员工的素质低下和人数较少两个方面。首先在员工素质方面。在信用社中,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员工还不到总人数的10%,并且大部分忙于日常业务的处理,缺少对小额信贷业务系统的培训;过去农村信用社大批业务骨干在其与农业银行“脱钩”时被农业银行调走;同时,个别信贷员平时不注意政治思想、业务学习,法制意识、制度观念淡薄,缺乏职业道德,在“情”与“利”面前不能正确把握自己,视制度为儿戏,不惜铤而走险发放大量违规、违纪贷款,给信用社小额信贷资金造成一定风险。其次,信贷人员也较少。信用社机构较多,但是每个乡镇网点配置的人数大多数控制在7人左右,其中信贷人员一般是每个单位3个人,这样很难对千家万户的服务对象情况了解透彻。还有不少地区由于信贷员人手少,主任兼信贷员的还很多,既是“战斗员”又是“指挥员”,这样就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加强信贷管理,从而使小额信贷的存贷差小,影响农村信用社经营业绩。
3.2 易受自然条件的影响,抗风险能力差
由于农村信用社的贷款主要投向农业,使其经营与农民的农业生产关系紧密。当下我国农村产业模式具有先天性的低效益、高风险的特点。特别是小额农贷大多用于种植业、养殖业、小型加工业等,一旦遇到自然灾害或收成不好的年景,便会对农业生产造成严重影响。由于我国的农业保险机制尚未健全,自然灾害的损失往往会使农民遭受毁灭性的打击,信用社的业务也会受到重大影响。
3.3 现行贷款分类方法存在缺陷
目前,我国的信用社大都实行以期限管理为基础的“一逾两呆”贷款分类法,将贷款分为正常贷款、逾期贷款、呆滞贷款和呆账贷款。后三类合称为不良贷款。
而此种分类法的主要缺陷是:(1)对信贷资产质量的识别滞后。因为未到期的资产未必都是正常的,有些期限长的项目贷款虽然还没有到期,可是借款人可能已经丧失了还款能力,可是按期管理却仍然算是正常的,这样不利于及早发现和防范风险。(2)标准宽严不一,不利于衡量贷款的真实质量。在此种分类方法中,只要是还款超过3年以下的都一概划分为逾期贷款,逾期的时间为一天或一年甚至更长时间都是一样的,这显然不合理,使许多贷款风险的性质发生了变化。(3)容易造成农村信用社收益的错误估算。按现行的会计准则规定,逾期两年的贷款不能挂账停息,从而导致信用社收益高估。对呆账准备金的规定,又使信用社经营成本低估。致使信用社不得不为虚增利润而超额纳税、超额分红。同时,坏账难以及时冲销,贷款损失难以及时弥补,这意味着信用社真实资本减少。
这种以期限管理为基础的“一逾两呆”的贷款分类法的最明显的不足是,它只是贷款逾期发生后对贷款的风险和质量作出的一种被动事后统计,并不能使信用社在贷款风险发生之前就及时发现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3.4 小额信贷管理体制不健全
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管理体制不健全主要体现在:(1)贷款审查监控漏洞,贷款质量管理要求贷款应坚持“三查”制度,即贷前调查、贷时审查、贷后检查。农村信用社在信贷活动中普遍缺乏对信贷资产的全程的风险监控,使得“三查”制度流于形式。(2)责任追究制度尚未落实到位,在农村信贷出现问题的时候往往是不了了之,没有对过失人进行相应的处罚,难以起到警戒的作用,直接影响了信贷人员的工作态度,信贷人员对信贷风险的产生及防范不会高度重视。(3)监督机制的缺失,自1996年农村信用社与农业银行脱钩后,就由中国人民银行对农村信用社进行监管。但是由于前几年中国人民银行体制改革以及农村信用社的规范工作,中国人民银行的监管工作还不能及时跟上,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监管不力的情况。
四、加强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发展的几点建议
4.1 加强信贷人员的队伍建设,提高从业人员的道德水平
加强信贷人员树立主人翁意识、风险意识、法制意识和发展意识,正确树立人生观和价值观。作为信贷员,首先要发扬走村串户的背包精神,置身于群众中
间,认识农民,了解农民,巩固多年来与农民建立起的“鱼水”之情。其次要简化贷款手续,缩短贷款审批时间,特别是对那些资信好、实力强的贷款户要千方百计满足其资金需求,全面提高工作效率,靠优质、高效的信贷服务留住客户,达到贷款营销目的。
4.2 建立农业保险、保障制度
通过建立农业保险机构和开办农业保险业务,使借款人在遭受自然灾害时能够得到补偿,增强其还款能力,从而使农村信用社发放的贷款可以得到一定的补偿,把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
当前,我国的农业保险业发展滞后,但可借鉴国外的一些成功经验来促进我国农业保险的发展。美国、加拿大、日本等国一般都是由国家成立农业保险公司来开展农业保险业务,或由政府组织提供补贴,委托大的商业保险公司办理业务。据此,我国可增设涉及国家农产品安全的农业生产领域的保险险种,商业保险不能提供的,应由政府主导,以政策性经营为主。
4.3 实现贷款“五级分类”
由于以四级分类为主的风险分类方式不利于准确反映风险和审慎监管,银监会决定于2006年全面推行农村信用社贷款五级分类工作。五级分类法比四级分类法更为严格,它要求提供更多的风险准备金。实施贷款五级分类,可以科学地揭示和计量风险,揭示贷款账面价值与实际价值的差异,全面准确地反映农村信用社的整体风险情况,这不仅有助于解决其潜在的历史遗留问题,防范风险,而且还可以促使农村信用社转变经营理念,转换经营机制,提高抗风险的能力。
4.4 完善“三查”制度,实行审贷分离
贷款的“三查”制度是农村信用社贷款质量的一项重要的制度与方法。农村信用社应将贷前调查作为一种经济预测行为,对市场进行调查和预测。在发放贷款前对借款人经营状况和产供销情况进行调查,可以加强和提高贷款质量。贷时审查是即时决策,是加强和提高贷款质量管理的关键。它是在贷前调查的基础上,对贷款项目进行可行性研究。贷后检查是对借款人贷款使用情况和效果进行检查。贷款“三查”制度是正确掌握和发放贷款,提高贷款质量的一整套工作方法,是根据信贷资金运动规律控制贷款数量和结构的完整过程。贷款调查全面、深入、细致、预测准确,就能保证贷款决策的正确率,为贷后检查提供较明确的线索。贷后检查深入、认真,就能获得大量有价值的反馈信息,为日后进一步加强贷款管理打好基础。此外,为了保证农村信用社信贷资金的安全,实现资金管理的制度化、科学化和规范化,提高贷款审批的透明度,农村信用社的贷款要实行审贷分离的贷款管理制度。审贷分离制度是指从农村信用社的体制上实行贷款业务调查与审批、事后检查与资金收回的双轨制约机制。对于较大的贷款项目,在贷款的管理上应将贷款对象信用状况的调查和对贷款对象的借款申请的批准权归属不同的职能部门和人员。
第二篇:小额信贷研究
【摘 要】农村小额贷款是农村信用社等农村金融机构向农户、农村工商户以及农村小企业提供的额度较小的贷款。农业是弱质产业,同时受到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双重制约。如果能真正放好用活小额贷款,倾心帮助农民调整产业结构,积极进行技术指导,有效联系市场销路,贷款将不会形成呆账。
【关键词】农村信用社 小额信贷
农村信用社作为我国农村合作金融的主要组织形式,必须立足于农村,结合自身的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信贷管理原则和操作规律。现阶段农村信用社的服务对象必须是广大的农户、个体经营者、各种联合体、乡镇企业等经营规模较小的单位,决定了农村信用社必须坚持“小额、流动、分散”的信贷运作规则。通过多年的实践,农村信用社在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作用的宣传、贷款的发放与管理等方面都积累了不少经验,但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发展过程中仍存在诸多问题亟待解决和完善。
一、农户小额贷款案件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农村信用社在通过诉讼方式催收借款时未认真审查当事人的基本情况,有些当事人已不具备主体资格,增加了贷款回收的风险。
(二)信贷人员在发放贷款时审查不严,有些借款人假借他人之名与金融机构签订借款合同或保证合同,致使贷款最终无法追回。
(三)金融机构贷后监督机制不健全,贷后疏于管理,甚至不予催收,待诉讼时效期间届满或临界时,才发现借款人甚至保证人均下落不明,贷款回收无望,形成不良贷款。
二、农户小额贷款风险形成的主要原因
(一)自然及市场风险
小额贷款的对象基本上农民,农民贷款主要是用于种植、养殖业的投入,而种养业又是弱质产业,农民是弱势群体,受自然及市场影响较大,存在着较大的自然及市场风险。一旦农业受灾,农业减产,产品销售受阻;将直接导致农民减产,还贷能力减弱。这些风险具有不确定性的特点,加上贷款对象点多面广,一旦遇上,农户贷款就难以清收,农业的自然及市场风险将直接转化为贷款风险。小额信贷的高风险是由其服务对象所决定的。小额信贷的扶贫对象,一般都缺少有效资产作为抵押品。比较常用的做法是直接发放信用贷款或者采取农户联保。如此以来,贷款能否收回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承贷农户的现金流状况以及个人信用。另外,由于小额信贷在扶贫中大多数用于种植业,养殖业以及其他与自然条件密切相关的小规模生产经营,自然灾害也使小额信贷的回收存在较大风险。农信社要在支持三农和可持续两大目标间寻求平衡。
(二)贷款调查不到位,部分村农户资信评估存在形式主义现象
目前,农户小额贷款审查和信用评级主要依靠村委和农户,但村委会和其成员作为土生土长的当地人难免掺杂一些人情关系等成分,使资信评估工作带有一定的随意性和片面性,而信贷人员又缺乏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深入调查,有的农村信用社在核发农户贷款时,主要基础资料靠村组干部代为填报,信贷资料残缺不全。有的信贷员在放贷中,只采取听村组干部对贷款农户的口头介绍,看村组干部报来的残缺不全的基础资料,甚至凭贷款户近年还贷感觉等。由于信贷人员调查不深入,对贷款户情况掌握不够,造成金融机构贷款风险居高不下。
(三)贷后检查监督机制不健全,贷款管理滞后
贷款检查是贷款“三查”制度的重要环节。为降低贷款风险,农村信用社应加强贷后检查工作。一方面农户贷款额度小、对象广、分布散,行业杂,而信用社信贷工作人员力量不定,削弱了对农户小额贷款的到期清收。另一方面,有的信贷人员存在重企业轻农户的模糊认识,认为农户贷款是人在帐不烂,所以农户贷款逾期也不及时催收,加之管理部门对农户贷款贷后检查不到位,有的信贷员认为农户贷款金额小,形成贷款风险每户不过几千元或万余元,因此造成贷款逾期不闻不问,借款农户下落不明,导致农户贷款不良比率有增无减。
三、农户小额贷款风险的防范措施
(一)建立风险补偿机制
由于农业的投入效益低下,农村信用社只得以高成本、低收入的方式向农户投放贷款,而鉴于农村信用社担负着农村金融主力军的作用,国家应从不同角度在政策上给予倾斜支撑,让农村信用社在较为宽松的环境中得以发展。要求农村信用社要在有限的范围内帮助弱势群体发展,尽可能缩小贫富差距,构建社会和谐因素。农村信用社和“三农”共同成长才是我们发展的目标。
(二)健全信用社内控机制,强化贷前调查工作
贷前调查是农村信用社贷款管理的一向重要制度,是加强和提高农村信用社贷款质量的关键。农村信用社在发放贷款前必须严把调查关。信用社的信贷人员应对农户的家庭人口、承包面积,劳力、家庭年收入、支出、资信状况等进行认真调查,掌握第一手资料。组织评信小组,对农户评级结果达成一致后,由评信小组成员签名确认,明确责任,并联责清收。
(三)落实信贷分级审批责任,严把贷时审查关
从基层农村信用社到县级联社,必须配备强有力的信贷审批班子,严格实行贷款分级审批制度,提高信贷审批实力,规范信贷审批行为,明确分级审批权限,落实信贷分级审批责任,避免审贷流于形式。继续深化内部机制改革,强化内控建设,消除风险管理的漏洞。在强化信贷员第一责任人制度的同时,进一步强化基层社主任的责任,严格贷款审批手续,落实借款人,担保人与信贷员三见面制度,核实借款人和担保人的真实性,确保借款手续合规有效。
(四)制落实责任,强化贷后检查制度
贷后检查是降低贷款风险的关键。农村信用社要建立科学、完善的农户贷款贷后管理责任制,将贷后管理责任落实到人,对农户贷款的管理和回收制定管理目标,建立健全考核机制,要分清人为与客观因素,合情合理地追究责任,提高对到期贷款的回收率。因为贷款一经发放,其使用权即转移给借款人。因此,贷后必须深入贷款农户进行检查,检查贷款资金是否用于农户生产,是否被挪作他用,一经发现应及时采取收回贷款措施,降低信用社的贷款风险。
四、农村小额信贷的前景
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作为我国农村信贷管理体制的重大变革,是将组织制度创新和金融创新的信贷活动与金融支农到户的有机结合。近几年来的实践证明,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机制创新作用已得到较好发挥,不仅解决了金融机构与农户贷款博弈中长期存在的两个基本问题(信息不对称和贷款高固定成本),而且对农户信用的动态激励机制实现了农村信用环境的不断改善。农村信用社通过大力开展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业务,在农户心中树立起了良好的形象,既对农民脱贫致富、农村经济发展起到积极支持作用,也拓展农村信用社资金投放渠道,改善了农村信用社自身的经营效益,是信用社主动适应市场服务“三农”的一种进步。
参考文献:
[1]郑鸣.商业银行管理学[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2]鲍静海,尹成远.商业银行业务经营与管理[M].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3]曹子娟.中国小额信贷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6,
第三篇:浅析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信贷
浅析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信贷
[日期:2008-04-23] 来源:云南培训认证网
摘要:近几年来,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信贷业务成功运行不仅使其成为农村信用社发展的现实选择,而且成为广大农户脱贫致富的法宝。但是,仍存在三大主要矛盾阻碍着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信贷业务的发展壮大。本文认为解决这些矛盾的出路在于探索科学的运行机制,构建完善的制度保障和提供有效的政策支持。
关键词: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信贷;矛盾;出路
为了优化农户贷款环境,1999、2000年中国人民银行相继制定并颁布了《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管理暂行办法》、《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管理指导意见》,提出农村信用社要适时开办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简化贷款手续,方便农民借贷。这标志着中央银行决定在正规金融制度框架内开展过去主要由非政府机构或组织实施的贷款方式,并希望通过金融创新的方式改善缺乏抵押和担保能力的中低收入群体的金融服务。在中央银行的推动下,全面试行并推广小额信贷活动在2002年得到了大发展。据中央银行的统计,到2002年底,全国就有30 710个农村信用社开办了此项目,占农村信用社总数的92.6%;两种小额贷款余额共近1 000亿元,获贷农户5 986万户;评定信用村46 885个,信用乡镇1 736个。农村信用社正以主力军的身份出现在小额信贷的舞台上。双赢的信贷方式——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信贷
1.1 农户小额信贷——农村信用社发展的现实选择
从市场营销的一般原理看,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信贷是农信社积极开展贷款营销活动的有效途径。市场营销学理论认为,要实现某一机构目标,关键在于确定目标市场的需求情况,能比竞争者更有效率地更快捷地为消费者提供其所需要的产品和服务。就农村信用社而言,贷款业务是其最主要的盈利来源,农村应该是其最主要的市场,因此能否抓住并赢得一般农户关系着各家农村信用社今后业务发展与竞争成败。农村市场主体——农民大多数以家庭为作业单位,进行小规模经营,资金需求额度较小,又无有效抵押物作担保品。因而,改变了过去金融机构追求抵押、担保,寻找大户的贷款方式,采取了分散、小额贷款形式,按照农户信用等级或采取联保方式发放的小额贷款是农村信用社为农村市场提供的最适合产品。若要不顾自身经营能力、经济实力和公共关系盲目去抢占城市市场,无异于舍本逐末,得不偿失。
从农户小额信贷的实施效果看,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信贷促进了农村信用社资产的优化和自身业务的健康发展,进一步增强支农实力,形成良性循环。如今的农村信用社已经是商业化了的独立经济主体,以追求利润的最大化为首要目标。因此,如果农村信用社开展农户小额信贷不能为其带来任何好处的话,其必然会退出小额信贷市场。但是从现实的情况来看,农村信用社开展农户小额信贷的热情不断高涨。这无疑源于农户小额信贷业务的成功实践。2002年,全国农村信用社各项存款比年初增加2 589亿元,各项贷款增加1 951亿元,不良贷款比例下降7个百分点,实现增盈减亏33.86亿元。通过对湖北省某市农村信用合作社开展小额信用贷款与企业贷款的风险与收益进行实证分析得出的结论更是证明了这一点,其结论为:从风险的角度看,小额农贷的风险低于企业贷款,而对利息收入的贡献却大于企业贷款;从农户小额信贷与企业贷款的成本收益比较来看,如果考虑坏账损失这一风险成本因素在内,农户小额信贷总体收益率反而比企业贷款总体收益率高10.643个百分点。因此,作
为我国农村金融中坚力量的农村信用社开展农户小额信贷业务不仅是顺应时代潮流,不断满足农户贷款需求的一种积极表现,同时也是培育自身新的金融业务点和盈利点的需要。
1.2 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信贷——农户脱贫致富的法宝
首先,农信社小额信贷极大地改善了农户贷款环境,而且有效降低了交易成本。由于村委会成员对本村村民的具体情况比较了解,农村信用社小额信用贷款业务采取与村委会成员合作组成信用评定小组(有些地区信用社还建立了村信贷协管员制度)对农户进行全面的信用等级评定的方式,并采用“一次核定,随用随贷,余额控制,周转使用”的贷款方式使农户在规定的信用额度范围内随时可以获得贷款。这种贷款方式对于农户来说,简化了贷款手续,免除了传统商业贷款活动中借款可能发生的公证费、资产评估费、招待费等,也不需要承担国际经典小额贷款模式所涉及的强制储蓄成本、缴纳小组基金的成本、频繁参加小组会议和频繁还款的交通成本及机会成本等;对于农村信用社来说,避免了因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的“逆向选择”“道德风险”,克服了金融机构与农户贷款博弈中长期存在的问题,极大地提高了农户获取贷款的可能性。
其次,实践证明,农村信用社开展的小额信贷业务,在有效缓解农村金融抑制,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方面起到了支持“三农”中坚金融力量的作用。随着农村经济发展和改革的深入,尤其是中国加入WTO之后,农业发展有了新的要求——中国农业必须进行战略性结构调整。而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无疑为支持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了资金保障。山西省临汾市农户自2001年以来,在农村信用社的支持下,通过“公司十农户”的模式,办起了几十个333.3~2000hm2大小不等的蔬菜基地、特色水果基地和药材基地,建成了果蔬保鲜中心,组建了销售中心。通过企业建基地、小额信用贷款扶植农户进基地、基地带农户的方式,生态农业和特色农业得以发展,农业产业结构得到调整,农户也不会因贷款难而丧失追求农村新的经济增加点的机会,不断增加农民收入。武汉新洲区农信社开展农户小额信贷成效显著。2002年,全区小额信贷累计投向渔业4 000多万元,蔬菜1 400多万元,蘑菇700多万元,蛋鸡680万元,鸡汤420万元,木业220万元。仅大埠水产养殖区投放贷款达850万元,接近40%农户得到了贷款支持,新增精养渔池400hm2,新增黄颡鱼套养面积333.3hm2,促进了养殖业超常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农业支柱产业的建设。通过调查,在当地通过贷款发展渔业的农户,户平收入增加2 000元,人平纯收入达到了3 400元,比上年增加400元。三大主要矛盾——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信贷发展的“拦路虎”
2.1 日益扩大的信贷资金需求与有限的信贷资金供给之间的矛盾
从资金供给方面看,截至2002年底,全国信用社不良贷款5 147亿元,占总贷款额的37%,已由19 542家信用社资不抵债,占机构总数的55%。巨额亏损严重削弱了信用社的资金投放能力。央行为弥补信用社贷款资金的不足,采取了输血型的再贷款,但资金规模远不能满足,而且农户小额信贷对农村信用社来说毕竟还是个新事物,处于试行阶段要其把大部分信贷资金转向小额信贷对于一向具有“城市化偏好”的农村信用社来说确实还需要时间和勇气。
从资金需求方面看,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的成功运行,是解除我国需求型金融抑制的最佳途径。一方面说明农村信用社的借贷资金不再遥不可及,另一方面,许多由于获得了小额信贷资金支持而走上了脱贫致富道路的农户已经成为当地农民致富的活广告,在这种示范效应下,需要农村信用社信贷资金的农户肯定会有越来越多。随着该项业务的不断发展,农户的资金需求额也会越来越大。
2.2 单一的金融服务和金融产品与多元化、多层次贷款需求之间的矛盾
(1)期限。目前的农户小额信贷并未能建立起一种农村信用社向农户提供中长期贷款,满足农户多方面需求的有效机制。由于农信社自身资金实力有限,现阶段农户小额信贷资金主要来自于央行的支农再贷款,而支农再贷款的期限一般较短,为6个月、9个月,最长为一年,并规定不得展期。
(2)利率。小额信贷的利率问题是其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也是借贷双方都比较关注的问题。如果利率过低,小额信用贷款又会再次成为寻租的对象,中低收入农户又会面临再一次被边缘化的可能。如果利率过高,则会加重农户借贷成本,打消向农村信用社申请贷款的念头。比较合理的做法是根据自身的实际经营成本和农户的还贷能力实行浮动利率。
(3)金额。由于农产品需求结构多元化,农户的生产也不再局限于粮食生产,还要进行经济作物、特色养殖、花卉种植等,因此农户的贷款需求与以往相比大大增加。但是农村信用社在设定农户小额贷款金额时,非但没能充分考虑到农户的实际贷款需求变化,而且从农村信用社或者信贷人员自身利益出发,为降低信贷风险,存在人为压低贷款额的现象。
2.3 小额信贷的扶贫性质与农村信用社商业化运作之间的矛盾
从全社会的角度来看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其无疑是一箭双雕的好事喜事,即为中低收入群体提供了信贷服务,为其脱贫致富创造条件;又为农村信用社带来了新的可能的利润增长点。但是,但从农村信用社的角度来说,太多的利益外溢,因为其经济行为所产生的社会收益是无法体现在其收益表上的,也就是外部化了,而且在现有体制下又得不到合理补偿,甚至还有可能承担部分社会成本。因为在没有完善的保障制度,特别是农业保险和农业贷款担保制度尚未广泛建立的情况下,农村信用社可能会承担本应通过保险由社会共同承担的风险。这也就是为什么在农村信用社开展农户小额信贷的过程中仍出现严重的“扶富不扶贫”的现象。据报道,80%左右的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实际上是投向了高收人农户,在对中低收人农户发放贷款时,农村信用社仍然较为谨慎,中低收人农户可获得性仍然没有较大的改观。在经济发达地区更是如此,因为发达地区小额信贷资金机会成本会很高,农村信用社有更多的资金投向渠道。笔者曾对浙江省某市的一家农村信用联社农户小额信贷业务开展情况进行了调查。就该信用联社发放农户小额信贷的总量来看,呈现出上升趋势,从2003年的2 900万增加到2004年的3 400万,增长率为1.47%。但从其所占该农村联社当年贷款总额来看,该信用联社2003年的贷款总额为18.294亿元,2004年为19.218亿元,增长率为6.24%,明显高于农户小额贷款的增长速度,而且农户小额贷款所占总贷款的份额几乎是微乎其微的,分别只占1.59%和1.74%。三大有效措施——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发展的出路
3.1 探索科学的运行机制——科学设计农户小额信贷的利率、期限和金额
一要本着为农户着想、为农民服务的宗旨,依据风险大小、信用高低和农户的偿还能力,适当控制贷款利率的浮动,实行差别贷款利率;二要根据农业生产的实际,合理确定贷款期限,使农业生产周期与农业资金周转速度相衔接,坚决克服人为缩短贷款期限和违背农户意愿安
排贷款的做法;三要确定符合农户资金实际需求的贷款额。农户小额信贷以“小”为特征,主要解决单个农户的资金需求,防止“垒大户”造成的信贷风险。但小额信贷也不是越小越好,发放的贷款额应至少能维持农户整个生产周期的资金投入量。
3.2 构建完善的保障制度——建立新型农业保险和农业贷款担保制度
农业的双风险性使我们在小额信用贷款的推广过程中,为保证小额信用贷款的良性循环,应规定农户投资的农业项目向保险公司投保。这是一种将自然灾害经济损失转嫁给了社会的有效途径,并且符合分摊风险的互助原理。当今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开展了农业保险业务,我国自1992年由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开展农业保险以来,在很多地方进行了试点,但由于商业保险机构的商业利润动机和实际政策功能之间的矛盾,使其发展困难重重。实践证明,这种商业化的农业保险模式是不符合我国农业发展形势的。这就要求我们建立起符合我国农村实际情况的新型农业保险和农业保险制度。可以建立专门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公司,明确界定农业保险公司的性质,专门办理农业种植业和养殖业保险,确定农业保险的法律地位,确定其主要经营目标不是盈利,其经营目的、方式和规则等都是与商业保险不同。
3.3 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撑——给予优惠政策,引入竞争机制
给中低收入人口特别是贫困人口提供贷款具有社会性,能增加社会福利。研究表明给穷人贷一美元比给富人贷同等数额的款能产生更大的社会效益。如果农信社的农户小额信贷将服务群体扩大到贫困者或低收入人群,则不再是完全意义上的商业行为,而且带有公共品性质。按照微观经济学的原理,由于存在搭便车的现象,公共品的供给永远是低于最佳供应水平,即公共品的供给是不足的。因此农村信用社在没有任何外部条件激励的情况下,向贫困者提供小额信贷显然是没有动力的。作为反贫困主体的国家,不能将带有反贫困性质的业务完全推给已商业化的农村信用社,应通过减少税费或资金的优惠来帮助农村信用社发展小额信贷。如在再贷款利率方面给以适当的优惠以降低农村信用社的资金成本或调整支农再贷款期限以适应农业生产周期,或实行税收优惠政策,减免小额信贷营业税与所得税,鼓励农村信用社多发放小额贷款。同时,进一步加大对农村信用社的信贷资金支持,允许像邮政储蓄等机构进入农村小额信贷市场。这样不仅可以减低因农户业务不断扩大而带来的资金压力,而且通过竞争,不断完善我国农村小额信贷市场,提高其运行的效率和质量。
参考文献农业部软科学委员会办公室.增加农业投入与改善农村金融服务 [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殷红霞.农村小额信贷的政策效应及风险防范.[J].理论导刊,2004(9)何广文.以金融创新促进农村信用社小额贷款业务健康发展[J].中国农村信用合作,2002
(2)闫永夫.中国农村金融业——现象剖析与走向探索[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2004
第四篇:中国农村小额信贷研究11
农村小额信贷发展过程及模式综述
摘要:近年来,“三农”问题成为制约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额的瓶颈,在“三农”问题中,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是有效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而农民收入增长不开金融的支持,因此发展农村小额信贷,增加农村资金有效供给对于解决“三农”问题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关键词:小额信贷
模式
一、小额信贷含义
关于小额信贷的定义,不同的学者和机构有不同的理解和表述。具有代表性的观点可归纳如下: 世界扶贫协商小组(CGAP,2001)认为小额信贷是指为低收入家庭提供金融服务,包括贷款、储蓄和汇款服务。尽管信贷本身不创造经济价值,但它能够释放这种潜力,能够使穷人更好地利用自己的人力资本和生产资本盈利和增加财富。
Bankakaemie International(2004)认为小额信贷是金融行业的一部分,是满足那些从未或很少得到正规金融服务的家庭和企业的金融需求.因此,小额信贷机构的主要目标客户是低收入家庭。
Mordueh(1997)认为小额信贷被认为是一种向贫困农户直接提供较高利率的无资产担保的小额货款并保持了高还贷率的扶贫到户方式。
200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默罕默德·尤努斯(1998)认为小额信贷是帮助穷人尤其是贫困妇女的一个非常有效的工具,适合世界上所有文化和经济状况.它具有很好的成本效益,具有可持续性,并且采用商业化运作方式。它给了穷人一个机会,用自己的双手掌握命运,通过自己的努力摆脱贫困。
乔安娜·雷格伍德(2000)认为小额信贷是一种经济发展途径,意在使低收入妇女和男人受益。它包括向低收入客户或个体经营者提供金融服务.通常包括储蓄和信贷:’’·…小额信贷的定义包含了金融含义和社会含义。它不仅指银行,还指一种发展途径。
国内学者对小额信贷提出的各类概念中,比较流行且权威的说法来自杜晓山、孙若梅,他们在《中国小额信贷的实践和政策思考》一文中提出:小额信贷是指专向中低收入阶层提供小额度的持续的信贷服务活动。以贫困或中低收入群体为 1
特定目标客户并提供适合特定目标阶层客户的金融产品服务,是小额信贷项目区别于正规金融机构的常规金融服以及传统扶贫项目的本质特征。而这类为特定目标客户提供特殊金融产品服务的项目或机构,追求自身财务自立和持续性目标,也构成它与一般政府或捐助机构长期补贴的发展项目和传统扶贫项目的本质差异。
综合国际国内观点,从国际流行观点看,小额信贷是指专向中低收入阶层提供小额度的持续的信贷服务活动。其包括两个基本层次的含义:第一,为大量低收入(包括贫困)人口提供金融服务;第二,保证小额信贷机构自身的生存与发展。
二、小额信贷发展历程
(一)国际小额信贷发展历程
1462年,意大利就有第一家官办的典当行,以应对社会上的高利贷,标志着小额信贷的出现。杜晓山在《小额信贷的发展与普惠金融体系框架》中对小额信贷的国际发展历程进行了概括,文中指出:“20世纪70年代初,现行小额信贷诞生了,一些试验项目向贫困妇女提供小额贷款开展微型生产经营活动。这些先驱者包括孟加拉乡村银行,拉美的行动国际和印度的自我就业妇女协会银行。20世纪80年代,全世界小额信贷项目在不断改进创新。例如,印尼的BRI国有商业银行改造传统的模式,不断使自己的农村信贷部成为能覆盖成本(通过合理利率)和达到高还贷率的小额信贷和农村金融机构,使它能可持续发展和服务于大规模的客户群体。20世纪90年底初,“小额贷款”开始被“小额信贷”所取代。也就是不只是贷款,而且还提供储蓄、保险和汇款结算等服务。”
(二)国内小额信贷发展历程
国内众多学者都曾对我国小额信贷发展过程进行划分,但观点基本一致,本文采用杨琳在《农村小额信贷:国际比较与中国的实践》一文中对我国农村小额信贷的发展过程的划分。
依据该文国内小额信贷大致可划分为四个阶段:
1、试点的初期阶段(1994年初~1996年10月)这一阶段的明显特征是,在资金来源方面,主要依靠国际捐助和软贷款,基 2
本上没有政府资金的介入;人们重点探索的是GB模式的小额信贷项目在中国的可行性;以半官方或民间机构运作,并注重项目运作的规范化。在这一阶段,小额信贷试点主要是以项目的形式,基本遵照孟加拉乡村银行的做法进行小额信贷活动。一般称其为小额贷款组织的小额信贷,也称为非政府组织小额信贷。如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扶贫社”项目、香港乐施会的项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的项目、世界银行资助的项目、联合国儿童基金会(UNICEF)的项目等。这类机构,几乎都是在民政部门注册的群众性团体,本身并不具备开展包括信贷在内的金融服务的资格,但在扶贫的名义下,实际开展着小额信贷工作。其特点是扶贫资金到户率高、还贷率高、项目成功率高和贫困户的素质提高快,被誉为“真扶贫,扶真贫”的好方法;但这类小额信贷存在操作繁杂、投入人力多、扶贫面窄、扶贫资金没保障、项目规模小、操作成本高和有违国家金融政策等缺点。
2、项目的扩展阶段(1996年10月~2000年)这一阶段的明显特征是,政府从资金、人力和组织方面积极推动,并借助小额信贷这一金融工具来实现扶贫攻坚的目标。在这一阶段,以农业银行或农村信用社为代表的金融机构,开始用国家政策性扶贫资金和银行资本金从事小额贷款活动。这类也称为金融机构小额信贷。其特点是:资金雄厚、管理规范严谨、操作相对简便;但这类小额贷款存在扶贫目标不准(贷富不贷贫)、贫困户素质提高慢、项目成功率低等特点。
3、全面试行并推广小额信贷活动阶段(2000年~2005年)这一阶段的明显特征是,在中央银行的推动下,农村信用社作为农村正规金融机构逐步介入和快速扩展小额信贷试验,并以主力军的身份出现在小额信贷舞台。
4、商业化运作试点阶段(2005年至今)2005年开始,小额信贷进入了迅猛发展的阶段,在央行和政府的推动下,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项目全面铺开。2005年年底,人民银行又批准成立“只贷不存”的商业性小额信贷有限公司的试点,民间资本进入小额信贷市场。2006年底,银行业监督委员会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2007年初,银监会批准设立乡村银行、贷款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社。再加上现有的近300个非政府组织小额信贷机构,使得小额信贷在反贫困和发展农村金融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 3
就。
三、小额信贷特征
(一)整贷零还
整贷零还是小额信贷的精髓。孙天琦(2001)在研究商洛小额信贷时认为,整贷零还不能机械地规定每周(或旬)还款,应充分考虑种养业生产周期、商品经济发展程度、农民居住集中程度、交通便利性、市场发育程度给农民提供的获得收入的机会以及整贷零还的操作成本、贫困户的综合还贷能力等各种变量,因地制宜,灵活调整贷款额度和还贷期限。在贷款额度方面,温智良(2005)指出,传统农业所需化肥、种子之类小金额的贷款供给越来越不能满足农业专业户、龙头企业和基地化生产的资金需求,传统农贷呈萎缩趋势。熊学萍(2005)则认为,我国小额信贷尚处在供给驱动发展阶段,技术和制度尚未完全成熟。若用小额信贷方式满足农户所有信贷需求,势必偏离原则和宗旨,导致和加速小额信贷失败。小额信贷是一种局限于特定客户的较为保守的信贷方式,资金需求大户,至少目前在我国还不应属于小额信贷服务对象,主张贷款期限和分期还款金额应与其他来源的现金流向和调整风险后项目的收益一致(汪三贵等,1998)
(二)小组联保
小组联保即发放无抵押的小额信贷实行小组互助互保。通过小组联保有助于贷款机构解决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Ghatak(1990)以为,允许贷款人自愿组织信贷小组,有助于贷款机构解决逆向选择问题,因为村民们通常对自己邻里的风险状况比较了解,这类地方的隐性信息能够为贷款机构服务。在一个村民互相了解的区域中,小组贷款协议会产生“类聚效应”(assortativematching):安全型的借款人将组成信贷小组,而高风险的借款人只有与其他同样高风险的借款人组合。这意味着,安全型借款人实际付出的利率比较低,因为他们的期望成本(包括为违约的小组成员偿还债务的成本)相对较低,这会刺激他们进行借贷。从小额信贷机构角度来看,将安全型借款人吸引到市场上来,降低了违约概率,从而降低成本,为进一步降低小额贷款利率提供了可能。
此外,小组贷款也能有效解决道德风险问题。Stislitz(1990)解释了小组贷款的这一功能,由于小组成员要承担一定的连带付款责任,因此,他们有动机去监督 4
小组其他成员,对高风险者施加社会压力。由于地理上的便利和交易的关联性,邻里之间的互相监督比银行更有效,小额信贷机构因此将监管职能转移给贷款人自身,提高监管效率。
(三)灵活的抵押方式
对于小额信贷抵押方式,Annendariz & Mordueh(2000)指出,一般而言,小额信贷不需抵押品,即使要求提供抵押品,放款人也并不太在意抵押品的抵偿价值,即银行出售该资产并不能补偿贷款人违约的损失。贷款方关注的往往是物品的主观价值,尽管某些抵押品可能微不足道,但失去该项资产的威胁就足以让贷款人采取更为谨慎的行为。
(四)动态激励
动态激励在印尼的村级银行特征体现的最为明显。何志明在《农村小额信贷模式的研究》指出:“印尼的村级银行类似一于我国的信用社,是独立核算的荃本经营单位,每个村银行都成为一个利润中心。为了鼓励职员,村银行推行利润分享计划,即每年经营利润的10%在一下年初分配给职员,约为月薪的25倍。职员的大部分工资是由村银行所创造的利润决定的。业绩突出还可获得半年的现金激励。因此,他们有很强的激励经营好村银行。”
四、国际小额信贷发展模式
在世界各地实行的小额信贷模式有多种,这里主要介绍福利主义小额信贷模式和制度主义小额信贷模式代表:孟加拉GB模式和:印尼人民银行(BRI)模式。(一)福利主义模式的小额信贷:孟加拉GB模式
孟加拉乡村银行(GB)源于20世纪60年代末著名经济学家穆罕默德〃尤努斯教授创立的。作为“福利性小额信贷”代表,其自身具有独特的运作模式和制度特点。谢丽霜(2002)在《论西部扶贫实践中的小额信贷》中指出:“孟加拉GB模式主要是通过对贫困农户,尤其是贫困妇女提供小额、低息、连续的信贷援助,启动贫困农户的经营活动、促进贫困农户自立能力的建设和提升。”
孟加拉GB模式制度特点研究,农业部软科学委员会办公室在《农村金融与信贷政策》一书中指出:“该制度具有如下三个特点:①采用市场经济的一般运行规则,商业利率,满负荷工作量等,使为贫困者服务的小额信贷机构在财务上可持续,而政府又不需要承担沉重的财务负担。②民间互助组织或合作组织的优点,外化银行成本,又用社会压力替代抵押担保,解决贫困农户无抵押担保品的困境。③小额、短期、高时间成本的特点,自动淘汰了欲利用小额信贷进行投机的非贫困者,保证项目的基本目标群体是贫困者。”
(二)制度主义模式的小额信贷:印尼人民银行(BRI)模式
印尼人民银行(BRI)是印尼惟一的一家从事小额信贷业务的国有商业银行。BRI在80年代初的改革初始阶段,有效地利用了政府提供的启动支持资金和世界银行的贷款,经过多年不懈的努力,现在,它己完全可以用吸收的存款储蓄替代外部贷款作为自己开展信贷服务的资金来源。到2000年6月,它己有2510万存款账户和260万借贷者的规模。BRI通过存贷利率差所获的信贷服务收人,完全可以覆盖其运营成本,并利用所获利润,不断扩展金融服务业务的广度和深度。
印尼人民银行的乡村信贷部实施的农村金融改革和提供的小额信贷服务被国际社会和学术界公认为正规金融机构提供小额信贷服务的典范。其在国际上的影响仅次于GB,而且日益受到国际组织的重视,特别是受到联合国农业发展基余会(IFAD)的重视和支持,IFAD目前在发展中国家主要推荐的就是印度尼西亚人民银行的模式。
印尼人民银行之所以成功,在于其有效的治理结构、激励机制和管理方案。国内对于印尼人民银行模式的研究基本趋于一致,总结的印尼印尼人民银行的基本做法如下:
1、印尼人民银行的乡村信贷部(BRI一UD)的主要资金来源有自有资本和收受的公众存款。BRI一UD视储蓄为银行赖以生存的条件,认为在任何情况下需要储蓄服务的人都要多过于需要贷款服务的人,贫困人口都有储蓄倾向,若银行根据他们的需求提供合适的储蓄工具和服务,许多贫困人口会自愿存钱。为了鼓励储蓄,印尼人民银行的乡村信贷部(BRI一UD)制定的利率政策有别于一般商业银行,不是根据储蓄时间而是根据储蓄额确定利率。
2、贷款的利率是以能够弥补全部成本为出发点而制定的,这些成本包括没有补贴的资金成本,管理成本,贷款损失成本和利润,印尼人民银行的乡村信贷部(BRI一UD)实行商业贷款利率以覆盖成本,如果借款者在6个月内都按时还款,银行将每月返回本金的0.5%为奖励,印尼人民银行的乡村信贷部(BRI一UD)
对小额信贷利率的规定要高于在印尼的其他小额信贷机构。
3、加强员工培训,重视对营业所员工的培训,对基层服务内容和运作都有标准化的培训教材,通过培训提高员工的素质。该银行的新员工要进行为期9个月的培训,3个月的上岗培训,再进行3个月的集中培训;
4、当印尼人民银行的乡村信贷部BRI一UD开展其他服务时,每个乡村营业所必须自己从相关服务费中支付成本。村银行是乡村信贷部的基本经营单位,独立核算,自主决定贷款规模、期限和抵押,具体执行贷款发放与回收。
五、国内小额信贷发展模式
纵观小额信贷在我国十几年的发展,总结其发展模式,可以分为政府金融机构模式、公益性小额信贷模式和“只贷不存”小额信贷公司模式三类。
(一)政府金融机构模式、政府金融机构模式,顾名思义就是以正规金融机构为载体,开展小额信贷业务。我国政府主导的正规金融机构在国家政策的鼓励与支持下,利用自身的技术和资金优势,在小额信贷业务方面取得明显成效。
(二)公益性小额信贷
所谓公益性小额信贷就是该机构运行的核心目标就是扶贫,可以说,公益性小额信贷是践行小额信贷创立理念最忠诚也最彻底的一种模式。公益性的小额信贷组织的资金一般来自社会团体的捐赠以及基金会的援助,由于资金的筹集以及单纯的扶贫目标,公益性小额信贷机构自身在可持续发展方面都不约而同遇到困难。
(三)“只贷不存”的小额信贷公司模式
1、小额信贷公司产生背景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们对于小额信贷公司给予越来越高的关注。2005年中共中央1号文件要求“构建功能完善、分工合理、产权明晰、监管有力的农村金融体系……培育竞争性的农村金融市场,有关部门要抓紧制定农村新办多种所有制金融机构的准入条件和监管办法,在防范金融风险的前提下,尽快启动试点工作”,还提出“可以探索建立更加贴近农村和农村需要、由自然人或企业发起的小额信贷组织”。2006年中共中央1号文件则进一步指出“鼓励在县域内设立多
种所有制的社区金融机构,允许私有酱、外资等参股。大力培育由自然人、企业法人或社团法人发起的小额贷款组织〃一引导农户发展资金互助组织。规范民间借贷。”焦瑾璞、杨骏(2006)认为现有的农村正规金融和小额信贷都不足以解决我国农村金融面临的困局,不能可持续和高效率地支持农村经济发展,应该考虑在农村金融市场引入新的机构,需要引入商业性酱投资的新型机构,着手发展 “商业性小额信贷公司”。
2、我国小额信贷公司目前发展状况
杜晓山等在《中国小额信贷十年》一书中对我国小额信贷目前发展状况作了阐述,指出“2005年底,中国人民银行正式将陕西、四川、贵州、山西、内蒙古等五省区确定为实施小额信贷的试点地区,开展了由民营资本经营的“只贷不存”的商业化小额信贷试点运作,到2006年,五省(区)的小额信贷公司都已成立并开始运作。”我国首批试点的小额贷款公司有关情况见下表:
表2:我国首批试点小额贷款公司情况表
这七家小额信贷公司成立标志着小额信贷公司在我国的初步发展。小额信贷公司正式作为作为一种支持“三农”的市场化的金融组织正式建立。
3、小额信贷公司特点
小额信贷公司在我国目前还处于试点阶段,国内学者关于小额信贷公司特点研究基本上观点一致,总结起来小额贷款公司特点如下:
⑴ 对小额信贷公司的资金来源和股东人数进行了限制。
小额贷款公司被明确界定为“只贷不存”的机构,小额贷款公司只能以股东合法的自有资金、捐赠资金以及来自一个主体的外部融资发放小额贷款,禁止以任何形式吸收公众存款,不得发行债券或股票。同时为了规避可能存在的变相吸收存款的行为,各试点地区对小额贷款公司的股东人数进行了限制。
⑵ 小额贷款公司的业务范围是服务于“三农”。
主要以个体经营者、微小企业、农户贷款为主,业务运作坚持立足农村、服务“三农”,以改善农村金融服务为目的。对农户贷款比例作出了相应的规定,如山西平遥县规定小额贷款公司“三农”贷款比例不得低于70%。
⑶ 经营范围原则上不得跨县(区)经营。
小额贷款公司只能在所在的行政区域内进行经营,解决本地区的小额贷款需求,原则上不能跨区域经营。如山西平遥、四川广元的小额贷款公司均不允许跨县经营,业务只能在县域范围内开展;贵州江口、内蒙古东胜的小额贷款公司可在试点运行3年后,将业务发展至试点县周遍地区。
⑷ 实施一定范围内灵活的利率政策。
小额贷款公司的贷款利率由借贷双方在法定范围内自主协商确定,但最高不能超过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的同期同档基准利率的四倍。
⑸ 限制单笔贷款的最高额度。
为控制小额贷款公司的经营风险,对单笔贷款的最高额度进行了限制,单笔贷款额一般不超过资本金的5%,单一客户的贷款余额参照各地人均GDP水平由各试点地区分别规定
4、小额信贷公司积极作用及发展中遇到难题
小额信贷作为一种新型的发展模式,有利于民间资本进入农村金融市场,发挥积极作用。杨骏(2006)在分析了我国农村金融现状的基础上,认为要实现农村金融改革的目标,就必须发展商业性的小额信贷组织。对于小额信贷组织而言,商业性的资本不仅在盈利能力和可持续发展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而且也具有业务扩张的动力。商业化的小额信贷组织可以不断扩大农村地区的业务覆盖范围,实现业务扩张和提供农村金融服务两个目标的完美统一。
作为一种新型的民间金融组织,其发展过程中必然会遇到一些问题,一些学者对于小额信贷公司在发展过程中可能存在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孙同全(2006)在《扶贫与可持续发展的双重目标》中认为商业化对于小额信贷来说意味着信贷活动的专业化,在操作上和财务上将小额信贷活动从其他服务中分离出来。同时他也指出,过分的商业化,可能引发一种担忧,即担心小额信贷商业化的深入将使机构偏离原来的宗旨和目标,从而放弃贫困客户群体。孙若梅(2006)在全面分析 9
我国小额信贷生存环境的基础上指出,中国小额信贷商业化面临很现实的问题,一是组织制度层面的问题,二是技术层面的难题。葛文清在《小额信贷离商业化操作还有多远》(2004)一文中,详细考察并研究了闽西赤水信用社的小额信贷情况,认为虽然从赤水信用社的经营业绩可以看到小额信贷商业化的曙光,但是距离完全实现商业化还需要在三个方面继续努力:一是充分满足农户对小额信贷的需求;二是进一步扩展小额信贷经营的金融服务产品;三是要有融入乡土社会的合法小额信贷机构。
六、结束语
“三农”问题依旧是当前我国政府和人民关注的重点,发展小额信贷对于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农民增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综合了解国际国内小额的发展历程和发展模式对于及时根据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状况选择正确的小额信贷发展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杜晓山,小额信贷的发展与普惠性金融体系框架[J],中国农村经济,2006(8).(2)杜晓山,中国农村小额信贷的实践尝试[J],中国农村经济,2004(8).(3)CGAP,微型金融为贫困人口提供金融服务[J],捐助者简报,2003(3).(4)焦瑾璞,杨骏,小额信贷和农村金融[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5)杜晓山等,中国小额信贷十年[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6)《小额贷款公司—“地下信贷”阳光化之路?》,《南方都市报》,2006(2).(7)曹子娟,《中国小额信贷发展报告》[J].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 社,2006.1.(8)刘师慧.谈我国农村小额信贷[J].金融管理,2009(8).
(9)吴国宝.中国小额信贷扶贫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9.(10)张元红.当代农村金融发展的理论与实践[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157.
第五篇:农村小额信贷可持续发展研究
【摘 要】农村小额信贷在国际上取得了比较成功的经验,开始进入可持续发展阶段。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采取小额信贷这种直接的扶贫方式,对我国的扶贫计划和农村地区的金融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农村小额信贷仍处于很不成熟的初级阶段。
【关键词】农村 小额信贷 可持续发展
国际小额贷款起源于孟加拉吉大港大学经济学教授尤里斯的一个研究项目:“如果能提供给贫困户一些贷款,他们能否组织生产自救?”该课题从1976年开始试验,到1983年9月正式成立了只给穷人提供贷款的小额信贷银行。截止目前,孟加拉小额信贷银行已经发展成为总资产数十亿美元的全国性大银行,而且创造了另其他商业银行难以企及的高达97%的贷款回收率佳绩。孟加拉小额信贷扶贫的成功经验,受到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高度重视和充分肯定,并作为向发展中国家发放扶贫贷款的首选方式。我国农村的小额信贷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发展起来的。
2001年中国人民银行颁布了《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信用款贷管理指导意见》,明确要求各地农村信用社适时开办小额信贷,简化贷款手续,方便农民借贷。从2002年开始,中国人民银行在全国范围内开始普遍推行农户小额信贷。
与其它国家小额信贷相比,我国农户小额信贷的主要特点有:一是贷款对象为社区内的农户;二是实行信用放款,不需要抵押、担保,手续比较简便;三是贷款利率优惠。实践证明,这种新型的金融制度安排,有效地解决了正规金融体系长期难以辐射的弱势群体的资金需求问题,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我国农业多年存在的投入不足问题。但是,随着小额信贷的不断发展,其的可持续性发展问题逐渐的凸显出来。
一、小额信贷可持续发展的条件
小额信贷可持续发展的本质含义是指在没有或剔除任何补贴的前提下,机构的经营收人能覆盖其成本,保证小额信贷机构各方面包括管理、技术和财务的独立生存和发展,以实现其持续有效为穷人服务的根本目标和宗旨。
我认为,小额信贷实现可持续发展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条件:
首先,必须在组织上具备可持续性。小额信贷从发展初期,就应该用长远的眼光来考虑,建立合法的专门经营小额信贷业务的机构。作为一项服务于低收入群体的金融活动,需要一个具有独立性和长远目标的组织机构来运作,一个从一开始就没有独立性和长远打算的小额信贷机构是不可能发展出可持续的小额信贷的。同时,只有得到国家法律制度的许可,小额信贷机构才能受到相关法律的保护,进而才能大规模地开展业务活动。
其次,必须在经营收入上具备可持续性。这点对小额信贷的生存发展至关重要。虽然小额信贷是作为一种提供给穷人的金融服务,但是它反映的是一种正常信贷关系。这决定了小额信贷机构不是一种单纯意义上的扶贫机构,它的业务也应该是一种正常的金融业务。尽管小额信贷的发放不以盈利为目的,但也不应低于商业银行平均利率,才能弥补其各项成本,使机构正常经营下去。
再次,拥有一支素质较高的信贷队伍。小额信贷机构面对的是最基层的农村客户,工作压力大,任务重,薪水待遇也比较低,这就对工作人员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不仅要业务熟练,更要有强烈的责任感和献身精神。反之,则会影响可持续发展。
二、我国小额信贷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1.金融机构准入的严格控制。众所周之,在我国只有经过中央银行批准的金融机构才能合法从事各种金融业务。现阶段在农村地区成立和注册新的小额信贷机构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这从基础上影响着小额信贷的可持续发展。
2.资金来源上受到限制,过于狭窄。由于小额信贷机构没有取得合法的金融机构的地位,资金在来源上就受到严格的限制。我国目前的小额信贷资金来源渠道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依靠央行的再贷款支持,二是政府扶贫资金,三是国外和国际组织的资助。央行的再贷款数量非常有限,很难满足小额信贷市场的需求;政府扶贫资金容易受到政府的左右,用途窄;靠国外的捐赠和贷款更是永远不可能发展出可持续性的小额信贷机构。
3.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的低利率政策。考虑到广大低收入农户的承受能力,我国政府大规摸推行小额信贷的目标定位于消除贫困。这样,具有“扶贫”性质的小额信贷利率在我国受到严格的限制。该利率往往低于正常商业贷款的市场利率,相反,小额信贷的管理成本和呆坏账处理成本是高于商业银行的,这就造成了低利率和高成本的矛盾缺口,而这个缺口只能由农村信用社承担。长期以来,小额信贷的运作成本难以得到补偿。
4.农村信用社自身能力不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从硬件来说,农村信用社处于最基层,设施环境条件差,缺乏良好的办公环境;从软件来说,员工的素质千差万别,任务重,信用社管理水平和防范金融风险、创新金融产品、满足金融需求的能力层次都比较低,不可避免地增加了管理成本。
三、对我国农村小额信贷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建议
1.完善外部环境建设
小额信贷是一项新的金融服务,需要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来培育。在我国农村主要是由农村信用社来开展小额信贷业务。因此必须给予小额信贷机构以合法的金融机构地位,使其可以在吸收存款方面合法化。必须加快农信社产权制度改革,使其能够按照市场经济的客观需求,成为产权明晰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控风险、自求发展的市场主体。在农村信用社内部建立决策、执行、监督相互制衡的法人治理结构,形成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
2.使小额信贷利率逐步市场化
我们知道,一个合理的贷款利率能够激励贷款人按时还款又能使信贷机构实现自负盈亏。小额信贷资金来源成本和贷后管理成本都普遍高于大型商业银行,而且小额信贷在农村有着巨大的市场潜力,我们可以在充分考虑资金来源成本、贷款管理成本、农民承受能力和农村资金市场需求状况的基础上,对小额贷款利率逐步推进市场化改革。首先,在小额信贷推广初期,实行优惠利率政策,鼓励农民贷款,使广大农民充分认识到小额贷款的积极作用。在成熟之后,小额信贷利率可在人民银行公布的基准利率的基础之上向上浮动。在小额信贷形式被广大农民接受之后,可以根据农村市场资金需求状况,将小额信贷利率逐步由浮动过渡到市场化。
3.对小额信贷对象进行培训
这里的“培训”既指贷前培训,又指贷后培训。多国的实践证明,加强对农民的培训,是小额信贷成功的关键所在。农村的市场基础薄弱,农民也在市场中处于弱势。在脱贫致富的道路上,他们会遇到很多问题。首先,在项目的选择上,无法对迅速变化的市场灵敏的做出应对,很可能选择了已经处于衰退阶段的落后技术;其次,对新技术了解渠道狭窄,操作困难。这就需要小额信贷机构对贷款户进行业务培训。首先应为农户提供有前途的项目和技术以供选择,在农户进行生产的过程中,要加以指导,教农户学会如何根据市场的需要来调整自身的生产经营活动。当然,这不是单独由农村信用社的力量能够做到的,还需要各级政府和相关农业科技部门共同努力。通过这样的培训,大大提高贷款的成功率,减少小额信贷的风险,实现可持续性发展。
参考文献:
[1]杜晓山.小额信贷运作及原理[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2]何广文.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制度、绩效、问题及对策[J].中国农村信用合作,20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