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国农村信用社支农信贷产品创新发展研究
我国农村信用社支农信贷产品创新发展研究
摘要:农村信用社作为向农业、农民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的金融机构,对解决“三农”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支农信贷是农村信用社支持“三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是随着经济发展和农村形势的变化,以往的支农信贷产品已经不能适应新的信贷要求,因此需要在支农信贷产品上进行创新,本课题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我国农村信用社信贷产品创新进行研究:分析农村信用社服务“三农”的信贷产品创新不足的现状;分析农村信用社支农信贷创新不足的原因;针对支农信贷产品创新不足的原因提出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农村信用社;信贷产品创新;不足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Rural Credit Cooperatives Credit
Product Innovation Study Abstract: The rural credit cooperatives as financial institutions to provide financial services to agriculture, farmers and rural economic development, to solve the “three rural” issue is important, the agriculture credit rural credit cooperatives support the “three rural” an important part, but with the changes in the situation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rural agriculture credit products has been unable to meet the credit requirements, therefore, this paper focus on innovation in agriculture credit products from the following aspects of China's rural credit cooperatives credit product innovation: analyzing the status of rural credit cooperatives service “three rural” credit product innovation;analyze the reasons of lack of rural credit cooperatives in agriculture credit innovation;putting forwarding appropriate recommendations for the reasons for the lack of support for agriculture credit product innovation Keywords: rural credit cooperatives;credit product innovation;flaw
1.农村信用社服务三农的信贷产品创新不足的现状
1.1农村信用合作社信贷业务
市场竞争、客户需求以及内外环境变化,迫切需要农村信用社加快业务战略转型。而转型的关键是信贷产品创新。选择什么样的路径创新信贷产品关系到农村信用社市场的拓展和业务战略转型能否有效实现。近几年,为加大信贷资金运营力度,有效支持县域经济发展,农村信用社先后完善和开发了大量信贷产品,对支持农村经济发展和拓展业务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从现有的信贷产品结构、研发动机看,农村信用社当前信贷产品研发处于初级阶段。农村信用社服务三农的信贷产品仍然表现出创新不足的特征。
1.2当前农信社支农信贷产品的主要创新
1.2.1农户小额信用贷款
农户小额贷款是指以农户自然人为贷款对象,基于农户的信誉,在核定的额度和期限内向农户发放的不需抵押、担保的贷款,是农信社信贷的一种创新产品。农户小额贷款采取“一次核定,随用随贷,余额控制,周转使用”的管理方法,加上“客户一证通”“信用一证通”等服务手段的创新,简化了农户的贷款手续,有利于拓展农村信贷市场,而且农户小额贷款是针对农户放款且额度较小,本身具有分散风险的特点。
1.2.2农村农户联保贷款
随着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小额农贷越来越不能满足农民的需求,为此湖南某县信用联社依 据《农户联保贷款管理办法》规定,从2002年6月开始在全县推行农户联保贷款,实现了信贷资金的良性循环。农户联保贷款作为农信社开办的一种创新贷款方式,有效解决了长期困扰农民的贷款担保难问题。同时,对提高农信社信贷资产质量和支农贷款管理水平发挥了积极作用。
该县信用联社要求信用社根据当地村委的推荐,指派包片信贷员逐户上门走访、座谈,了解农户的经营项目、发展计划、自有资金、尚缺资金数额以及个人社会信誉记录、经济状况、经营能力和偿债能力等,然后写出调查分析材料,信用社再进行集体审核。通过审核,确定每个农户的贷款额度,并建立农户经济档案,一户一档,写出可行性报告,报信用社审批小组审批。经过严格条件审核合格后,信用社就可以办理放贷手续。
1.2.3个体经济户等级授权贷款
为支持地方经济发展,合理简化贷款手续,方便城区个体经济户贷款,湖南某县城区信用社在深入调查论证、多方征求意见的基础上,推出个体经济户贷款信用等级授信管理新业务,这是全县农信社继小额农贷、农户联保贷款、创建农村信用工程后信贷服务手段的又一重大创新,走出了全县农信社“巩固农村,抢占城市”经营战略的重要一步。
贷款户的信用等级评定程序是:一是客户申报。由客户向信用社提出书面申请,填写反映信用等级评定标准的呈报审批表,如实向信用社报告其生产经营和资金资产等情况,向信用社提供呈报信用等级所必需的资料。二是信贷员(客户经理)调查。根据客户申报,信贷员按授信标准(如表1)逐项调查,并承担该客户授信贷款额内的第一责任。三是信用社评审定级。四是联社复查评审。五是建档发证。
1.2.4大中型项目贷款
项目贷款是一种投资活动,表现一定时间内耗费一定资金用于建立能产生效益的资金的活动过程。这里所说的项目贷款就是针对农村的相对大中型的投资项目进行的。项目贷款的发放周期与项目本身的投资周期相辅相成。
因为一般情况下,项目贷款的发放额大,相应的其风险也大,所以保证贷款的质量对农信社而言至关重要。在发放项目贷款前进行的市场调查工作十分重要,对项目本身要进行分析、论证、评价。建立在项目可行的基础上对投资项目的主体也就是贷款人进行严格的审查。通过项目贷款的发放带动农村经济的增长,尤其是一些大型的农业项目,它们的完成能使一大批农民致富。
1.3农信社支农信贷产品创新不足的表现 1.3.1支农信贷产品单一
当前,农村信用社信贷产品创新主要是围绕如何降低信贷风险来设计,设计理念单一,难以满足“三农”需求,表现出重降低贷款风险和完善已有的贷款业务、轻增加贷款品种和开辟新的融资渠道趋势。同时多数信贷产品仍未能解决农户贷款额度、期限与农业生产结构调整不协调的问题,由于产品设计与现实的不匹配,束缚了新的信贷产品的可持续发展。
1.3.2整体改善作用有限
大部分农村信贷产品或服务方式创新只是特例,整体改善作用有限。分析表明,目前大部分农村信用社信贷创新机制表现为一种自下而上的逆向推动,由基层农村信用社发起,走典型示范的路子。这种模式下的创新成本高,共享性不强,地域特征明显,很难跨地区操作,对农村信贷市场的改善作用不大。
1.3.3部分创新产品不符合农村实际
目前,部分创新产品不符合农村实际,未能通过信贷创新实现服务效用的改进。如岳阳、衡阳、株洲、张家界等多个地州反映,一些农村信用社开发推广的“贷款+保险”新业务,在农村市场接受程度不高,贷款人对贷款时办理保险的做法多有不同看法,认为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本来高出其他银行机构较多,另外附加保险费必然增加借贷成本,导致了此项产品的认可度较低。
2农信社支农信贷产品创新不足的原因分析
2.1经营理念问题
2.1.1产品研发理念落后 商业银行和外资银行信贷产品创新的经营理念有一个共同特点,即产品创新坚持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在为客户提供更大的便利或增值服务中实现“双赢”。如渣打银行的“活利贷”住房按揭贷款产品,它的最大特点就是借款人可以将闲置资金存人还款账户。自动按Et抵扣计息本金,只对剩余部分本金计息,一方面可以帮助借款人节约贷款利息:另一方面还可以缩短借款期限。而农村信用社的许多产品创新主要以自我为中心,即从如何防控风险、获取自身利润最大化为动机,导致部分产品流程设计复杂、定价过高,不具有市场竞争力或有名无市。
2.1.2传统产品路径依赖阻碍了新产品的推广
路径依赖是指某一制度一旦被采用便会沿着一定的路径发展演进,而很难为其他潜在的甚至更优的制度所取代或影响其它更优制度的应用。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由于不要抵押,放贷手续相对其它贷款品种简单,深受广大农民和农村信用社信贷人员的青睐,在农村信用社已经存在了几十年。受这种制度影响,许多信贷员只要一放款,就首先想到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用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来解决一切贷款问题,甚至个别农村信用社出现流动资金循环贷款、大额抵押贷款用多笔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来解决的怪现象。这种现象的出现不仅影响了贷款安全.而且阻碍了其它新产品的应用。
2.1.3缺乏信贷创新型人才
主要是缺乏创新类综合人才,缺乏金融专业知识扎实、熟知“三农”经济特点与农村经济金融政策的人才,缺乏熟悉信贷营销策略的人才,导致农村信贷新产品的研发能力远远落后于农村金融发展的需要。特别是基层农村信用社的信贷人员大部分是过去农村信用社招聘的初、高中生或员工子女,文化知识水平不高,信贷创新能力有限,服务效率不高。
2.2信贷创新内部环境不佳
2.2.1.信贷创新服务管理体系不健全
目前农村信用社系统内部没有建立完整的信贷创新服务管理体系,从省联社到县联社,大多没有专门的信贷创新组织机构,缺乏内部信贷创新研发、管理机构。同时,信贷服务意识不强,信贷营销机制也不健全,大部分信用社没有推行客户经理制度,存在等客上门、办事效率低、服务质量差、贷后管理弱等问题。
2.2.2信贷创新的技术支持不到位
由于农户、农企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数量非常大,信贷信息分散,要素不全,信息不对称状态普遍存在,加上一些信贷创新产品又与新型的农村支付结算工具高度关联,并以此为平台,因此,农村信贷创新必须借助现代网络信息技术手段。然而,相比较其他银行机构来说,当前农村信用社的网络建设特别是电子化处理水平相对落后,难以适应农村信贷创新的需要。
2.3信贷创新缺乏外部环境支撑 2.3.1法规及监管层面因素
目前,我国法律法规对新型金融工具法律责任界定模糊,潜在矛盾较多,特别是在动产质权的特定性、提单物权的排他性、质押生效的时效性等方面的规定存在法律空白,这对以动产为抵(质)押物的信贷创新型产品推广造成障碍。由于我国合作金融法规的缺失,目前银监部门对农村信用社的监管评价大多仍然沿用过去的做法,甚至与一般性的商业银行趋同,不利于农村金融资源的有效配置。
尽管近年来监管部门开始针对不同类型的银行业机构实行差别监管,但受传统监管理念、监管制度和工作方式影响,许多监管政策还有待健全完善和调整。如对农村信用社发放涉农贷款实行单独考核,目前银监部门只提出了一些原则性要求,具体办法尚没有出台,实际操作层面没有体现监管政策的差异性,这样事实上对农村信贷服务创新产生了一定的抑制,监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有待进一步提高。
2.3.2风险补偿和分担等配套机制滞后
第一,抵押物的政府配套措施明显滞后。在创新抵押物方面,林权抵押无处登记、无处定权、无处评估,造成林权抵押贷款产品无法推广;对于农村土地流转问题,国家有关法规明确规定耕地承包经营权不能用作抵押。尽管湖南省一些农村信用社在贷款实践中开发出农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但贷款抵押物在法律层面的有效性难以得到保障,这一方面不利于借款人申请信用社贷款,另一方面也导致信用社债权难以落实。另外,农村种养大户、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微小企业贷款办理抵押评估等中介费用较高,加大了借 款人的融资成本。
第二,信贷风险补贴和分担机制滞后。信贷创新离不开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但目前农村金融相关支持信贷创新的扶持政策和风险规避机制相对滞后,一些地方政府并没有在农业保险、风险补贴等方面为信贷创新提供有效的配套支持,也没有建立起农业风险投资、融资担保机制,导致农村信用社信贷创新产品的风险规避缺乏机制上的支持与保障措施。
3信用社创新服务三农的信贷产品对策建议
3.1更新产品创新理念
一是坚持以增加客户价值为中心。客户是银行业的生存之本。在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中,先进银行经历了客户至上、客户第一、客户满意、增加客户价值四个发展阶段。增加客户价值阶段是目前最先进的理念,是指通过向客户提供产品和服务项目,使客户价值增加,让客户享受增值服务,体会到物超所值。如农村信用社可以为优质客户提供免费的财务咨询和投资理财建议等,尽管这些业务单元不能带来盈利,但可能带来有利可图的业务。二是坚持以利润为中心。即一个新产品的推出不仅是为了增加产品数量,完善产品体系,扩张业务规模,更重要的是为了增加利润。所以每个新产品的推出,必须从调查设计、产品宣传分销、运营效果、风险控制等进行全方位的评估,加强研发成本和风险成本控制。一方面提高产品的利用率;另一方面要提高产品的创利水平。
3.2深化农村信用社体制改革
要进一步推动农村信用社真正建立和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其有效运行的长效监督机制。同时继续做好农村信用社改革的资金支持工作,使“花钱买机制”落到实处。使信用社真正成为市场化的金融主体。要支持信用社的基础设施建设,改进支付结算手段,推动银行卡在农村普及。提升农信社的竞争能力。
3.3大力开发有本土特色的信贷产品
信用社应及时总结经验,在逐步完善已有信贷产品的同时,开发出具有本土特色、可持续发展的新的信贷产品,如探索适合农民消费特点的耐用品消费、婚丧嫁娶、小城镇住房建设等消费贷款产品,进一步探索适合星子县农户产业特点的大额农贷、微小企业等实际的生产性贷款,探索利用农户宅基地、农机具、门店和机器设备等作抵押物,拓宽农户抵押物的范围。
3.4引入有效的市场营销机制
一是要搞好市场调查和预测.获取充分准确的市场信息。二是进行科学的市场细分,合理确定目标客户。市场细分的过程就是发现潜在客户特征的过程,通过市场细分,寻找现有的使用者,归纳他们的共同特点,然后寻找有相似特征的消费群。这些消费群即是潜在使用者。三是准确把握市场机会,推出全新金融产品。如个人住房贷款业务营销要与各地区房地产交易中心加强联系,利用房地产展销会等主题开展营销。四是收集反馈市场信息,不断调整营销战略。基层网点要积极收集客户需求信息,包括对新的产品与服务的需求,对已有产品与服务的改进意见等,这些信息经汇总后传导至业务创新部门,经过筛选、分类、分析、整理、汇总后,供决策部门作为决策的依据。五是完善产品定价机制。改善当前农村信用社贷款定价一浮到顶和基准利率简单加成的作法,针对不同客户群体和市场竞争战略需要.在成本可控制的前提下,分别采取撇脂价、溢价、市场价、挑战价、攻击价等定价策略。五是加强对新产品的宣传、推广、监控和完善,切实提高新产品的利用率。
3.5建立与农村信用社发展相匹配的监管体系
要进一步改进对涉农金融机构特别是农村信用社的监管思路。积极探索适合农村信用社的个性化的监管机制,以支持和鼓励农村信用社创新信贷产品,进一步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
3.6着力改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
一是地方政府要加大投入,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扶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建立信贷保险基金鼓励农村信用社创新信贷产品,以减少信用社的信贷风险。适当减免信用社的相关税收,降低信用社的资金成本。建立财政补偿基金,对用于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涉农贷款,以及风险损失实行政策性补贴,以调动农户和 信用社双向贷款的积极性;二是切实开展农村信用体系建设,逐步建立完整的农村居民信用档案,建立信用激励与约束机制,并对农村居民信用档案实行动态管理;三是建立和完善农村担保体系,以中小企业贷款担保、农业专业担保、互助性农业担保等多种形式,为“三农”贷款提供担保;四是鼓励涉农保险业务进入农村,促使保险机构参与农村信贷产品创新。
参考文献:
[1]孙志军.农村金融需求变化特征与金融产品创新策略[J].北京:金融理论与实践,2012,(5):107—109 [2]刘卫锋.基于农户融资需求视角的农村金融制度创新研究[J].北京:经济纵横,2011,(2):93—95 [3]林强.农村信贷产品和服务创新难点及建议[J].北京:金融与经济,2009,(6):73—74 [4]聂兆祝,冯志.农村信贷市场产品创新的现状与需求[J].成都:西南金融,2010,(12):19—20 [5]刘卫锋.农村信贷需求与农村金融改革创新[J].湖南:湘潭大学学报,2009,(1):66.69 [5]杨德勇,蒲斯纬.责任与任务:我国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历程的制度解释[J].北京: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9,(1):22.27 [6]冯爱林.制约农村信贷服务创新的因素与破解途径[J].武汉:武汉金融,2009,(7): 52—54 [7]高圣平,刘萍.农村金融制度中的信贷担保物:困境与出路[J].上海:金融研究,2009,(2):64—72 [8]王学霖,林凯.农村信用社经营困境及改革创新研究[J].重庆:现代经济,2008,(6): 14.16 [9]秦池江.着力创新农村金融经济补偿机制[J].陕西:中国农村信用合作,2008,(1 2): 24.26 [10]卜森.新形式下农村信用社的金融创新研究[[J].北京:农业经济,2008,(9):82.83
第二篇: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发展研究
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发展研究
中文摘要:长期以来,由于农业特有的弱质性,农村金融市场普遍面临着市场失灵,商业性金融机构及传统的信贷方式不将农业和农民视为理想融资对象的现象。然而,农村经济的发展也是迫切要求农村金融的发展的,于是,小额贷款作为金融制度安排和业务创新受到广泛的关注。本文从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业务的概念入手,结合着我国农村信用社小额贷款发展现状及瓶颈,提出了加强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发展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小额贷款;瓶颈;建议;
一、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业务的概念
农户小额贷款是指以农户为贷款对象,基于农户的信誉,在核定的额度和期限内向农户发放的不需抵押、担保的贷款,是农村信用社信贷的一种创新产品。小额信贷作为一种有效的扶贫和金融发展手段,惠及不能提供抵押和担保而难以获得正规金融机构贷款的贫民和微型企业,在扶贫和推动经济发展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农户小额贷款是针对农户放款且额度较小,本身具有分散风险的特点。
二、我国农村信用社小额贷款发展现状
自七十年代孟加拉乡村银行创建了小额贷款的模式以来,对贫困人口提供小额贷款已经成为各国扶贫工作的一个最重要的手段。当前全世界有上亿人受益于小额贷款运动。我国于1994年初至1996年1 0月这一阶段,借鉴孟加拉乡村银行的小额信贷模式,探索通过小额信贷途径解决信贷扶贫资金脱离贫困户的问题。在1998年中国共产党第15届中央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确定了小额信贷是扶贫资金到户的有效做法。1999年中央扶贫开发工作大会再次强调小额信贷的扶贫作用,并于同年7月颁布了《农村信用社小额信用贷款管理暂行办法》。到2 0 0 0年,小额信贷在农村信用社开始进行推广。其后,国家及中国人民银行先后发文指导和颁布各种条例,正式承认了农村信用社开展小额信贷的合法性,确立了小额信贷在今后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贫困农户脱贫致富的重要手段。然而尽管政府出台大量有利于推动小额信贷发展的法规文件,农村信用社也积极发展小额信贷业务,可从实际情况看,近年来农村信用社的农业贷款在不断发展,但其中小
额信贷占信用社农业贷款份额却呈现出下降趋势。农户小额信贷和联保贷款的增幅明显放缓,小额信贷的发展遭遇困境。以广东农村信用社为例,2003年最高峰时贷款余额为20亿元左右,2008年贷款余额下降到17.3475亿元。究其原因,是由于小额信贷发放的减少。与2003年相比,广东农信社小额信贷减少了2.7731亿元。
三、我国农村信用社小额贷款发展的瓶颈
3.1 信用社人力资源不足
农村信用社人力资源的不足主要表现在员工的素质低下和人数较少两个方面。首先在员工素质方面。在信用社中,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员工还不到总人数的10%,并且大部分忙于日常业务的处理,缺少对小额信贷业务系统的培训;过去农村信用社大批业务骨干在其与农业银行“脱钩”时被农业银行调走;同时,个别信贷员平时不注意政治思想、业务学习,法制意识、制度观念淡薄,缺乏职业道德,在“情”与“利”面前不能正确把握自己,视制度为儿戏,不惜铤而走险发放大量违规、违纪贷款,给信用社小额信贷资金造成一定风险。其次,信贷人员也较少。信用社机构较多,但是每个乡镇网点配置的人数大多数控制在7人左右,其中信贷人员一般是每个单位3个人,这样很难对千家万户的服务对象情况了解透彻。还有不少地区由于信贷员人手少,主任兼信贷员的还很多,既是“战斗员”又是“指挥员”,这样就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加强信贷管理,从而使小额信贷的存贷差小,影响农村信用社经营业绩。
3.2 易受自然条件的影响,抗风险能力差
由于农村信用社的贷款主要投向农业,使其经营与农民的农业生产关系紧密。当下我国农村产业模式具有先天性的低效益、高风险的特点。特别是小额农贷大多用于种植业、养殖业、小型加工业等,一旦遇到自然灾害或收成不好的年景,便会对农业生产造成严重影响。由于我国的农业保险机制尚未健全,自然灾害的损失往往会使农民遭受毁灭性的打击,信用社的业务也会受到重大影响。
3.3 现行贷款分类方法存在缺陷
目前,我国的信用社大都实行以期限管理为基础的“一逾两呆”贷款分类法,将贷款分为正常贷款、逾期贷款、呆滞贷款和呆账贷款。后三类合称为不良贷款。
而此种分类法的主要缺陷是:(1)对信贷资产质量的识别滞后。因为未到期的资产未必都是正常的,有些期限长的项目贷款虽然还没有到期,可是借款人可能已经丧失了还款能力,可是按期管理却仍然算是正常的,这样不利于及早发现和防范风险。(2)标准宽严不一,不利于衡量贷款的真实质量。在此种分类方法中,只要是还款超过3年以下的都一概划分为逾期贷款,逾期的时间为一天或一年甚至更长时间都是一样的,这显然不合理,使许多贷款风险的性质发生了变化。(3)容易造成农村信用社收益的错误估算。按现行的会计准则规定,逾期两年的贷款不能挂账停息,从而导致信用社收益高估。对呆账准备金的规定,又使信用社经营成本低估。致使信用社不得不为虚增利润而超额纳税、超额分红。同时,坏账难以及时冲销,贷款损失难以及时弥补,这意味着信用社真实资本减少。
这种以期限管理为基础的“一逾两呆”的贷款分类法的最明显的不足是,它只是贷款逾期发生后对贷款的风险和质量作出的一种被动事后统计,并不能使信用社在贷款风险发生之前就及时发现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3.4 小额信贷管理体制不健全
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管理体制不健全主要体现在:(1)贷款审查监控漏洞,贷款质量管理要求贷款应坚持“三查”制度,即贷前调查、贷时审查、贷后检查。农村信用社在信贷活动中普遍缺乏对信贷资产的全程的风险监控,使得“三查”制度流于形式。(2)责任追究制度尚未落实到位,在农村信贷出现问题的时候往往是不了了之,没有对过失人进行相应的处罚,难以起到警戒的作用,直接影响了信贷人员的工作态度,信贷人员对信贷风险的产生及防范不会高度重视。(3)监督机制的缺失,自1996年农村信用社与农业银行脱钩后,就由中国人民银行对农村信用社进行监管。但是由于前几年中国人民银行体制改革以及农村信用社的规范工作,中国人民银行的监管工作还不能及时跟上,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监管不力的情况。
四、加强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发展的几点建议
4.1 加强信贷人员的队伍建设,提高从业人员的道德水平
加强信贷人员树立主人翁意识、风险意识、法制意识和发展意识,正确树立人生观和价值观。作为信贷员,首先要发扬走村串户的背包精神,置身于群众中
间,认识农民,了解农民,巩固多年来与农民建立起的“鱼水”之情。其次要简化贷款手续,缩短贷款审批时间,特别是对那些资信好、实力强的贷款户要千方百计满足其资金需求,全面提高工作效率,靠优质、高效的信贷服务留住客户,达到贷款营销目的。
4.2 建立农业保险、保障制度
通过建立农业保险机构和开办农业保险业务,使借款人在遭受自然灾害时能够得到补偿,增强其还款能力,从而使农村信用社发放的贷款可以得到一定的补偿,把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
当前,我国的农业保险业发展滞后,但可借鉴国外的一些成功经验来促进我国农业保险的发展。美国、加拿大、日本等国一般都是由国家成立农业保险公司来开展农业保险业务,或由政府组织提供补贴,委托大的商业保险公司办理业务。据此,我国可增设涉及国家农产品安全的农业生产领域的保险险种,商业保险不能提供的,应由政府主导,以政策性经营为主。
4.3 实现贷款“五级分类”
由于以四级分类为主的风险分类方式不利于准确反映风险和审慎监管,银监会决定于2006年全面推行农村信用社贷款五级分类工作。五级分类法比四级分类法更为严格,它要求提供更多的风险准备金。实施贷款五级分类,可以科学地揭示和计量风险,揭示贷款账面价值与实际价值的差异,全面准确地反映农村信用社的整体风险情况,这不仅有助于解决其潜在的历史遗留问题,防范风险,而且还可以促使农村信用社转变经营理念,转换经营机制,提高抗风险的能力。
4.4 完善“三查”制度,实行审贷分离
贷款的“三查”制度是农村信用社贷款质量的一项重要的制度与方法。农村信用社应将贷前调查作为一种经济预测行为,对市场进行调查和预测。在发放贷款前对借款人经营状况和产供销情况进行调查,可以加强和提高贷款质量。贷时审查是即时决策,是加强和提高贷款质量管理的关键。它是在贷前调查的基础上,对贷款项目进行可行性研究。贷后检查是对借款人贷款使用情况和效果进行检查。贷款“三查”制度是正确掌握和发放贷款,提高贷款质量的一整套工作方法,是根据信贷资金运动规律控制贷款数量和结构的完整过程。贷款调查全面、深入、细致、预测准确,就能保证贷款决策的正确率,为贷后检查提供较明确的线索。贷后检查深入、认真,就能获得大量有价值的反馈信息,为日后进一步加强贷款管理打好基础。此外,为了保证农村信用社信贷资金的安全,实现资金管理的制度化、科学化和规范化,提高贷款审批的透明度,农村信用社的贷款要实行审贷分离的贷款管理制度。审贷分离制度是指从农村信用社的体制上实行贷款业务调查与审批、事后检查与资金收回的双轨制约机制。对于较大的贷款项目,在贷款的管理上应将贷款对象信用状况的调查和对贷款对象的借款申请的批准权归属不同的职能部门和人员。
第三篇:关于农村信用社信贷支农情况的报告(定稿)
关于青海省农村信用社信贷支农情况的报告
人行西宁中心支行:近两年来,全省农村信用社紧紧围绕中央和省委有关会议精神,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人民银行、银监部门的有效指导和监管下,各项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业务经营实现历史性突破,支农服务水平得到明显提升。
一、支农基本情况今年,全省农村信用社在省联社的指导下,及时转变经营理念,牢固树立支农服务意识,广辟融资渠道,积极筹措资金,切实增加了对“三农”的信贷投入。截至10月末,全省农村信用社各项贷款余额为121.92亿元,较年初新增20.17亿元,同比增长25.37%。其中,农业贷款余额为80.17亿元,较年初新增10.42亿元,余额占贷款总额的65.76%。
(一)支持春耕备耕生产。全省农村信用社按照省委省政府要求,在全面加强金融服务,做好维稳工作的同时,加大支农信贷投放力度,全力支持备春耕生产和抗灾救灾。截至10月末,全省农村信用社累计发放备春耕生产贷款20.13亿元,同比多发放3.11亿元;累计发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3.73亿元,同比多发放0.43亿元;累计发放农户联保贷款5.7亿元,同比多发放1.9亿元。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余额分别达到3.92亿元和7.05亿元。
(二)支持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全省农村信用社结合地方实际,积极发挥自身区位优势,大力支持特色种养业为主的产业,经济效益初步显现。2006年至今,全省农村信用社共累计发放特色农业贷款57.81亿元,重点支持了蔬菜种植、牛羊育肥、经济作物、劳务输出、旅游等优势产业,带动了一大批农民种、养殖户发家致富,同时促进了一些边缘产业的发展。如:德令哈市联社发放2050万元贷款,重点支持枸杞、白刺果、防护林种植,形成防沙治沙和特色农业发展两不误的农业特色产业发展模式;乐都县联社发放8000多万元贷款支持580户农民种植蔬菜760亩,发放3215万元贷款支持500余户农民种植大蒜,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布局优化;化隆县联社围绕劳务输出,利用财政补贴资金,发放13888万元劳务输出贷款,重点对“拉面经济”给予了信贷支持;平安县联社向该县小峡镇下红庄村发放30万元温室大棚贷款,现该村新型冬暖式温室大棚已经成为青海省设施农业的示范点。
(三)支持中小企业和个体经济的发展。近两年来,全省农村信用社在满足“三农”资金需求的基础上,把贷款领域延伸到涉农中小企业和个体私营经济。截止10月末,全省农村信用社共向中小企业发放贷款36.82亿元,重点支持了省内的农村道路工程建设、马铃薯深加工、生态植物种植、防沙治沙、肉食品加工等中小企业,并按照“龙头企业+专业协会+ 农牧户”的产业化经营形式,贷款投向延伸到了订单农业,重点支持了“公司+基地+农户”的农牧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发挥农牧业产业化经营链条效益,带动科技农业、高效农业的发展。
(四)扶持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近年来,全省农村信用社紧紧围绕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主动适应新形势下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改变过去单一支持种养业的习惯做法,树立“大农业”观念,全力扶持“两高一优”农业、“特色农业”和“公司+基地+农户”等产业经营模式,集中优势资金,提高支农水平,促进农牧业生产向专业化、集约化方向发展。一是重点支持规模大、起点高、效益好、影响大的“农字号”龙头企业项目,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扶持壮大了一批为农户提供系列服务或与农户关系密切的龙头企业,探索出了一条金融机构、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牧户之间和谐共赢的新路子。如农村信用社支持的青海牧羊仔(集团)有限公司、青海绿草原食品有限公司、青海万元工贸基地等国家级、省级农业龙头企业,这些企业在农村信用社的支持下不仅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农村信用社也为之探索出了“公司+基地+农户”、“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的企业和农牧民共同发展的信贷投放模式,带动了周边农牧民走上了发家致富之路,也为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二是依托“公司+基地+农户”产业经营模式,有效支持了小企业和个体经济的发展。如平安县联社针对去年农副产品价格上涨问题,率先向海东地区具有规模的兴发养殖场发放生猪养殖贷款120万元,大力支持生猪生产;德令哈、都兰、大通、乐都、循化等县联社积极满足农业产业化企业资金需求,为县域形成“公司+基地+农户”、“一村一品”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带动科技农业、高效农业发展奠定了基础。与此同时,各县联社还积极探索农牧民贷款担保基金、农业保险等有效支农方式,丰富了支农内容,增强了支农成效。三是组建社团贷款,积极支持了钾肥、焦煤、铝电等省内优势产业项目,如近两年来农村信用社支持的格尔木藏格钾肥有限公司、青海桥头铝电有限公司、青海庆华(集团)有限公司等企业,在支持企业发展生产的同时,也为农村信用社带来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二、金融产品创新情况自省联社成立以来,一直把创新金融产品作为发展业务的动力,作为提升全省农村信用社服务水平和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以更好地满足农村牧区日益增长的多样化金融需求。一是省联社引导各县(市)联社进一步完善支农、惠农、助农政策,结合地方基础设施建设的实际需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需求为基础,创新中长期贷款方式,大力开发和创新金融产品,发放了猪、牛、羊圈舍、温棚蔬菜等设施农业贷款,极大地改善了农村牧区农牧业装备条件,提高了农牧业生产水平和效益,促进了农牧业从单一的粮油种植向粮、油、菜、食用菌、花卉等多样化、高效益方向的转变,使之成为了农牧业增效、农牧民增收的新的增长点。二是紧紧围绕地方政府主导产业,大胆探索,以实事求是为原则,并根据政府主导产业生产、项目需求及周期,合理确定贷款期限,开创了防沙治沙枸杞种植、道路绿化、水土保持以及脱毒马铃薯、油菜、辣椒、大蒜、牛羊育肥、牛羊肉加工、生猪养殖、饲草加工等贷款项目,有效支持了地方政府优化产业结构,支持了农牧民增加收入。
三是结合我省现代特色农牧业、农牧业产业化发展的需要,开创了社团贷款,集中部分县(市)联社的优势资金,积极支持、培育了发展潜力大、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支持发展了农牧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等经济组织,提升了农牧民产业化、组织化程度,促进了农牧民增产增收。四是结合我省劳务经济发展的需要,开创了农牧民创业贷款、妇女创业贷款,大力支持了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业产业和省内外转移就业的劳务输出资金需求。五是着力加大对县域二三产业的信贷支持力度,提高县域经济对农村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实现就业增收、就业脱贫,支持农牧民发展生态旅游农业,发放了“农家乐”等庭院经济、茶园经济项目贷款,拓宽了农村信用社的增收渠道。六是针对项目建设和个体工商户流动资金需求量大、时间紧的实际,农村信用社开发出了仓单质押贷款、水泥票质押贷款,为中小型企业、个体工商户解决了燃眉之急。七是开办了票据贴现业务,增加了农村信用社的收入来源。
三、信贷支农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去年在国际、国内经济金融形势持续低迷的大背景下,为助推我省经济发展,农村信用社去年的信贷投放量达到65.94亿元,其中涉农信贷投放量达到投放总额的80%以上。但是,到年末,因大量涉农贷款到期归还和贷款规模的控制,要实现中国银监会提出的农村信用社涉农贷款增速高于贷款平均增速、增量和占比高于上年水平的目标,难度较大。
二是由于农村信用社各县(市)联社均为独立的法人单位,受资本金较小的影响,在监管部门单户贷款不能超过资本总额10%的监管指标下,贷款规模扩张受到了严重影响。随着以前所发放的大额贷款陆续到期收回,农村信用社多年培育和争取的优质客户将面临丢失的困境。
三是农村商业银行改革步伐迟缓,发展基础异常脆弱,受投资股占比、不良贷款率、信贷集中度等突出问题和硬性指标的限制,致使改革工作困难重重,亟需政府部门和监管部门继续加大支持力度,设法予以解决。
四是信贷资产质量低,潜在的金融风险隐患依然较大。虽然近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全省农村信用社在清收不良贷款工作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由于种种原因,不良贷款总量多、占比高,且清收难度大的问题仍然相对突出,严重制约着农村信用社的发展壮大。截至10月底,全省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余额为12.34亿元,不良率为10.12%。
四、将着力解决的问题和建议
(一)农村信用社将着力解决的问题
1、农村信用社将大力拓展中间业务,广泛“开源”,增加其他收入来源,如代理保险、代收代付业务、票据业务等,以加大业务收入来源。
2、加强信贷合规文化建设,严格内控制度,充分发挥管理部门职责,严防坏账出现。省联社将加强信贷投放的计划性、科学性管理,防止盲目规模扩张,避免投放失控。同时,将进一步严肃信贷纪律,有效行使监督检查手段,保证信贷投放有序开展。
3、农村信用社将借深化体制改革的契机,努力改进服务手段,不要只着眼于目前的客户群体和业务种类,在服务“三农”的同时,向城镇个体工商业者、城镇公务人员等群体倾斜,真正向“社区银行”迈进,创新业务品种,发掘潜在客户,拓展业务空间。
(二)几点建议
1、建议政府相关部门为农村信用社创建和谐、高效的外部环境。特别是公、检、法等政府职能部门应大力协助农村信用社清收不良贷款,有效盘活坏账,造就诚实守信的社会环境,促进农村信用社健康、稳步发展。
2、建议政府、人民银行共同携手消除社会对农村信用社的有关歧视性政策,加大对农村信用社组织存款的支持力度,保证信用社的良性发展。
3、建议人民银行继续对农村信用社予以支农再贷款等方面的支持,以保证农村信用社支农力度的不断加大,支农水平的持续提升。
青海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二〇一〇年十一月十一日
第四篇:对农村信用社信贷支农工作的调查报告
对农村信用社信贷支农工作的调查报告
信合网www.xiexiebang.com 时间:2008-03-25 20:11 点击: 18次 字体设置: 大 中 小
近日,我们根据省联社关于组织开展促进农民增收改革和政策措施调研的工作要求,围绕**市农村信用社如何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采取措施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扩大信贷投入,支持当地“三农”发展的情况进行了一次专项调研。通过调查,**市农村信用社坚持服务“三农”的经营宗旨,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支农为己任,靠支农求发展,把服务“三农”作为实践“三个代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扩大支农资金规模,提高支农工作水平,充分发挥了农村信用社农村金融主力军的作用,为仪征市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提高做出了积极贡献。
一、信贷支农工作现状
地处两省三市交界的**是一个以农业生产为基础的小型城市,现有农户总数***万户,其中有效农户***万户,种植面积***万公顷,养殖面积***万公顷。**联社承担为全市**个乡镇、**多万农业人口的全方位的金融服务职能。截止****年**月,全市农村信用社各项存款余额达****亿元,比2000年实行统一法人改革以来增加了***亿元;各项贷款余额为***亿元,其中农业贷款余额达***亿元,分别比2000年末增加了***亿元和***亿元,农业贷款占各项贷款的比例达到**%。三年来累计投放农业贷款****亿元,农村信用社所发放的支农贷款所占市场份额达到**%,显现了农村信用社农村金融主力军的地位,连续两年被省联社评为“全省支农先进单位”。
㈠、重点支持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培育和发展县域特色农业和区域主导产业。农业产业化已经成为当前农业发展的趋势,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农村信用社信贷支持的方向和重点。**联社根据市委、市政府关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思路,按照“一乡一品、几乡一品”的地方区域发展战略,结合地方乡镇经济特点,用信贷资金的合理配置引导农民和农村经济部门因地制宜地开展产业化、规模化经营,近年来累计投放农副业贷款**亿元,重点支持了一批品质好、效益高、能发挥地方资源优势的特色农业基地的建设和发展。**市**乡素有种植茶叶、林果的传统,但由于缺少资金投入始终没有形成规模,信用社在深入调查的基础上,向农民投放贷款***多万元,拓植茶园****亩,经济林果***亩,使该乡形成了“南茶北果”的格局,也成为了“苏中茶果之乡”。辖内**信用社根据草席生产商对传统生产工艺的改造,每年投放****多万元信贷资金,支持一批个体产席大户生产蔺草席、榻榻米等高档草席产品,扩大种植席草****亩,带动了全镇草席生产户对产品结构的调整,**镇已成为全国三大草席生产基地之一。辖内**信用社则利用小额农贷“小而灵”的特点,结合当地水广田多利于养鹅的优势,每年投入信贷资金***万元,引导和支持当地农民养殖菜鹅,目前该镇形成了年产***万只菜鹅的规模,吸引了鹅业食品生产企业落户**,形成了以“公司+农户”为主要形式的农业产业化组织。此外,**市中山区的茶叶生产和雨花石加工业、中后山区的食品加工业、**地区的特种养殖业等一批农业生产基地的形成,农村信用社投放了大量信贷资金,给予了积极支持。
㈡、大力支持个体私营经济,培植发家致富能手和发展经济能人。
个体私营经济的快速发展正成为当前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增长点,支持个私经济已成为金融业弱化信贷风险、强化自身业务的新亮点。对此,**联社及时调整信
贷定位,不断加大对个私经济的信贷支持力度,提出了“全面占领农村信贷市场”的响亮口号,要求农民群众走到哪里,服务阵地就拓展到哪里,服务“三农”的工作就做到哪里。全市信贷人员克服对个私经济财务状况了解难、贷款额度掌握难和还贷措施落实难等方面的困难,深入实际,对辖内所有私营个体经济大户逐户进行调查摸底,建立了私营个体经济档案,掌握了个私经济的规律和特点,对效益好、有发展前景的个体私营企业给予了大力支持,促使其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镇的****有限公司在信用社先后投入近千万元的大力扶持下,该公司得到了迅速发展,经济效益良好,不仅解决了周边地区420名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职工平均年收入超过****元,而且每年向国家上缴税款百万元。据统计,近年来**联社累计发放个私经济贷款***亿元,其中,农村个私贷款近***亿元,重点支持了玩具、服装、化工、造船、粮油贸易、食品加工等一批龙头企业,极大调动了广大农民群众发展个私经济的积极性,为农民致富和农村经济繁荣发挥了积极作用。
㈢、积极推行和发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解决普通农户贷款难问题。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积极引导广大农民围绕市场需求,大力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广大农民对资金的需求出现新的特点,迫切需要农村信用社提供方便快捷的贷款方式。对此,**联社在充分调查论证的基础上,率先在**地区开办了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业务,主要解决农民在农业生产中急需小额资金购肥料、购农药、修农机等实际困难,农户可持有效身份证件直接办贷,手续简便,无需担保。九九年初联社在辖区全面推行了小额农贷业务,对凡从事农副业生产的农户申请贷款均予积极主动支持,重点帮助经济困难、还款能力弱的贫困农户解决贷款难问题。2002年,**联社结合推广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创建农村信用村镇活动,把推广小额农贷工作推向高潮,进一步完善了小额信用贷款管理办法,扩大小额信贷服务面,使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业务走上了日趋规范的轨道,被广大农户誉为看得见的“三个代表”。截止****年末,全市农村信用社共建立农户经济档案*****户,占有效农户的100%,评定“信用户”*****户,核发“信用户证”*****户,占已评级农户的70%,全市有效农户中已有一半以上的农户拥有“信用户证”;评定“信用村”***个,占全市行政村数的58%;评定“信用乡(镇)”*个,占**大市信用乡(镇)数的64%。全辖信用社发放贷款农户数达*****户,其中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户数为*****户,贷款余额为****万元。自开办小额农贷业务以来,累计发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亿元,惠及**万农户,走出了一条“政府满意、农民高兴、联社发展”的“三赢”之路。
㈣、大力支持党员干部率先致富。
**联社积极响应和配合市委、市政府“三争”活动的开展,把服务“三农”和支持“三争”紧密结合起来,在思想上进一步增强支持“三争”的光荣感,在经营上进一步增强支持“三争”的责任感,努力为辖区内广大农村党员干部和农民群众提供优质、高效的金融服务,大力扶持党员农户、专业大户、个私工商户的发展,培植发家致富能手,发展经济能人,带领农民走上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道路。****年末,**市*****户党员农户中,有****户与我社发生了信贷关系,贷款余额达***亿元。**市**镇**村老党员***退休后主动承包了90亩荒山种植意杨、养猪养鱼,在遇到了资金难题时,信用社主动上门服务,先后贷款**万元,扶持***开发荒山,率先致富。***致富不忘群众,对缺技术的手把手指导,对缺资金的低价转让树苗、帮助介绍贷款,带领周边群众共同致富。***有限公司法人代表、党支部书记***,在信用社先后投入***万元的大力扶持下,该公司得到了迅
速发展,经济效益良好,不仅解决了周边地区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而且每年向国家上缴税款**万元。**联社竭尽全力支持广大农村党员干部带头致富,带领群众共同富裕,为**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了贡献。
二、主要做法及启示
㈠、明确的市场定位是做好支农工作的前提。
为了做好支农工作,推进农村经济发展,**联社通过比较信用社对农业和企业投放产出的社会效益及自身经济效益,看到了支农贷款风险小、易收回、效率高的优越性,逐步转变对“三农”概念的认识,树立起“大农业”观念,制定了“以农为本,与农共兴”的经营战略,把主服务对象转向入股社员和广大农民,积极拓展支农信贷市场,实现了经营观念的根本转变。在此基础上,结合**市农村经济发展特征,制定了“四结合、四为主”的经营思路及策略:一是支持千家万户贷款、扩大农贷辐射面与支持规模大户、提高投入收益率相合,以支持讲信用、善管理的农户贷款为主;二是支持粮食、油菜生产等基础农业与支持种植、养殖、加工个私经济相结合,以支持辖内有市场、有效益的农业产业化生产为主;三是支持一般性生产所需与支持科技推广应用相结合,以支持流动资金需求为主;四是支持传统农业与市场农业相结合,以市场农业为主。联社制定了详细的信贷支农计划,从广大农民从事生产经营的现实需要出发,调整服务方向,增加服务品种,提高服务质量,做到认识到位、思想重视、措施有力,充分体现出农村信用社社员贷款优先、农户贷款优先、农业贷款优先的原则。在优先满足社员生产和生活资金需要的前提下,认真执行对社员贷款优先和优惠政策,充分发挥信用社服务“三农”的主渠道作用,进一步延伸信贷支农范围,扩大信贷服务领域。㈡、健全的信贷管理是做好支农工作的基础。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为进一步转换经营机制,适应市场经济新形势下农村信用社信贷管理要求,促进信贷业务操作程序化、规范化、制度化,强化贷款营销,防范和化解信贷风险,提高信贷资产质量,**联社大力整章建制,确保每采取一项信贷管理措施,必有与之相适应的制度或规定,通过先行制定的各项信贷管理规章制度,使信贷管理工作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不断提高信贷管理工作水平,信贷资产质量日益改善。截止****年末,全社不良贷款总额比2000年末下降了****元,不良贷款占比为*%,比2000年末降低了**个百分点。
首先,做好贷前调查是贷款发放源头管理的重要内容。一是建立借款户经济档案。对借款户的家庭财产、资信状况、经济收入、经营规模等各方面进行深入调查,建立档案。一方面结合创建农村信用村镇活动,对全市农户全部建立经济档案,作为农村信用社的基本客户;另一方面逐步开展建立个私企业经济档案,对与信用社建立良好业务合作关系的****户个私企业也建立了经济档案,培植了一批黄金客户。另外,还充分利用政府部门“非典”期间每天发布的外出务人员返乡情况统计表,建立了外出务工人员档案,掌握了全市外出务工人员的基本情况,为今后组织资金和贷款营销工作打下良好基础。二是推行信贷员“工作日志”制度。要求每个信贷员记录每日的工作计划和结果,并交主任审阅,自此项制度推广以来,信贷员由“专家门诊”变为了“赤脚医生”,下乡调查勤了,贴近农民多了。三是建立信贷调查报告制度。要求对每一笔金额在1万元以上的贷款,信贷人员都必须提供详细的信贷调查分析报告,并明确自己的贷款意见;对15万元以上的贷款,信用社主任和联社信贷部门必须参与调查论证,促使广大信贷人员深入到一线、深入到客户中去,调查到详实情况。四是充分构建资信资产评估
体系。与评估咨询公司等中介机构合作,委托他们对申请贷款企业的资信和资产进行科学的评估,为贷前调查的真实性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有效地降低了贷款的风险度。
其次加强贷时审查是确保发放贷款合法合规的重要举措。一是严格执行“审贷分离”制度。根据授权授信管理制度,科学合理地确定各级机构贷款审批权限,实行“限额控制、分别权限”的管理方式。在全面实行授权授信管理的同时,仍然严格执行“三岗”运作,对大额贷款严格审批程序,坚决杜绝贷款“一枝笔、一口清”现象的发生。二是积极推行贷款操作“阳光工程”。把贷款程序、贷款手续和条件、借款人和担保人须知等内容在全辖每个网点张贴上墙,有效避免了贷款发放过程中的“暗箱操作”,提高了办贷效率。三是实行贷款会办制度。各基层网点成立由主任、副主任、信贷员、主办会计等人员组成的贷款会办小组,负责对1万元以上的贷款审查和在授权范围内的贷款审批。联社成立贷款审查委员会,有理事长、各主任以及计划、信贷、会计、审计等部门负责人组成,负责对分支机构授权授信、3万元以上的贷款和内部人员承贷、担保贷款的审查和审批,从规避贷款的风险入手,强化科学决策,完善贷款审批程序和责任制度,审贷会上充分民主,坚决杜绝一言堂,真正使得信贷管理工作更科学、更民主、更规范。四是加大信贷管理科技力度。利用网络技术,自行开发并运用信贷管理系统,实行贷款网络化管理,实现信贷业务柜面处理与内部管理监督的电子化操作,对全辖每个网点发放的每一笔贷款进行全程监控,加强了对信贷业务的监督和指导,解决多头贷款、一户多贷、跨片贷款、超权限放款等违规问题。五是实行“贷款公证”制度。与公证部门签订长年合作协议,对每个网点都派驻公证员,对每笔万元以上的贷款进行实时公证,进一步规范贷款手续和贷款合同,确保贷款合同的合法性和担保效力。
最后,实行贷后检查是实现贷款收回的重要手段。一是建立贷后检查登记制度。规定对累放在2万元以上的借款户必须每月检查一次,2万元以下的每季检查一次,并将检查情况在“贷后检查登记簿”上进行详细记录。二是加强对贷款的催收管理。对贷款到期仍未归还的,及时发出催收通知书,督促借款人偿还贷款,确保法律诉讼时效性。三是静态界定和动态考核相结合,明确清收责任人。2001年,联社对全辖所有不良贷款实行了责任界定,并在以后按季对新产生的不良贷款进行责任认定,使每笔贷款都落实了清收责任。不良贷款责任界定进一步理清了广大信贷人员的工作思路,确立了清收盘活的重点,加强了贷后检查管理,明确了贷款责任。
㈢、完善的激励机制是做好支农工作的保证。
一是信贷员工作量考核考评制度。为进一步做好信贷支农工作,充分调动信贷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切实解决信贷员干多干少一个样的问题,体现按劳分配原则,提高支农资金使用效益,促使信贷人员真正服务“三农”,主动营销贷款,**联社于2001年实行了信贷员基本业务量考核制度。对全市农村信用社年龄在55周岁以下的信贷人员进行基本业务量考核,将工作强度、风险、责任与个人收入挂起钩来。具体工作量的核定由联社在充分调查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本地区农村经济发展实际,对信贷员每的农业贷款发放额、农贷利息收入限定最低额、信贷资产质量和信贷基础管理等内容考核,低于限定额的给予处罚,高于则进行奖励。而且硬性规定2万元以下的农业贷款户数占比不能低于80%,鼓励发放小额贷款,防止垒大户。
信贷员业务量考核制度实行两年多来,取得了明显成效:一方面,极大调动
了信贷人员发放“三农”贷款的积极性。实行考核后,贷款营销观念逐渐深入人心,信贷人员的工作态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全市信贷员人均“三农”贷款业务量由考核前的***万元/人提高到***万元/人。另一方面,进一步缓解了农民贷款难问题。考核办法对2万元以下贷款户数占比的规定,体现了农村信用社为“三农”服务的信贷特点,为提高农户贷款的覆盖面提供了制度保障。到****年末,全社2万元以下的农业贷款余额为**亿元,占农业贷款总额的**%。
二是风险责任追偿制度。**联社对年末信贷人员责任清收贷款中不良贷款余额(剔除信贷风险补偿金)超过10万元的、主任超过15万元的收回责任人贷款发放权,实行限期清收,限期内不能收回的实行下岗清收。同时,要求营业网点负责人不再作为第一岗直接发放贷款,只负责审批贷款。对贷款造成损失的,按调查人、审查人、审批人顺序相应承担赔偿责任,其中:责任信贷员直接发放的贷款由其承担100%的责任;经分支机构贷审委和联社审批的贷款,责任信贷员承担90%的责任,分支机构贷审委承担10%责任(审批人承担5%责任,其他人员承担5%责任);联社信贷部门、贷审委负责对各分支机构上报联社审批贷款的审批把关责任,确因审核把关不严或主观意断造成损失的,将追究相关责任人5%以内的赔偿责任。对违规违章贷款按调查人、责任人追究经济、行政和赔偿损失责任,对违法贷款造成一定损失的追究刑事责任,对联社确认的岗位清收贷款,因工作失责而造成贷款损失的由责任信贷员负赔偿责任。
三是信贷风险补偿机制。**联社针对信贷人员害怕承担扩大贷款规模带来更大信贷风险的心态,认识到市场经济中信贷资金使用的“零风险”可遇不可求,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建立了信贷风险补偿机制。对贷前调查属实、贷款合同真实有效、贷后检查得力、确因非主观因素造成的信贷资金损失给予一定额度的控制比例。执行比例按照每位信贷员每年末贷款余额的5‰计提风险补偿基金,由联社信贷部门分别按信贷员建立基金台账,对风险基金额度内的资金损失不再实行下岗清收。信贷风险补偿机制的建立,极大调动了信贷人员发放支农贷款的积极性,信贷规模不断扩大。
三、支农工作中存在问题和困难
㈠、资金不足是制约农村信用社开展支农工作的重要原因。
虽然**联社的组织资金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存款逐年上升,但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资金需求愈加旺盛,远远超过了农村信用社自身组织资金的增长速度。目前**联社的存、贷款比例已经超过了80%,当年增量存、贷款比超过了100%。同时,其他金融机构和邮政储蓄在基层设立网点,大量吸收农村资金,但其不发放农业贷款,给农村信用社的信贷支农工作带来较大的压力,影响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㈡、信贷人员整体素质不高影响了信贷支农工作成效。
从调查情况来看,农村信用社信贷人员的文化素质和业务素质不高,工作还停留在传统的吸收存款和发放贷款上,满足于完成工作任务,不勤于加强对贷款市场的分析、研究和开拓,坐在家中发放贷款;平时不加强学习,特别是业务知识和法律知识,工作没有计划性,不注重平时对有关信贷资料的收集,制约了信贷工作的发展。
㈢、自身发展存在的不足制约了农村信用社开展支农工作。
通过调查显示农村信用社面临着突出问题:一是受客观经济条件的制约和前一时期行政干预的影响,信贷资产质量总体不高,信贷资产呈现劣化态势,支农资金不足。二是防范风险能力低,资金使用效率差。三是基础设施及服务手段差,竞
争能力低。
㈣、国家扶持政策较少影响了农村信用社支农工作的积极性。
在一定程度上,农村信用社实际承担着商业金融、政策金融、合作金融“三合一”的服务职能,但国家给予的优惠政策相对于农村信用社承担的责职来说显得比较少。
四、建议
㈠、多层次、多渠道解决农村信用社资金不足的问题。
一是农村信用社要加大组织资金工作力度,进一步增强组织资金工作的责任意识、大局意识和战略意识,以与时俱进的思想观念,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吃苦耐劳的敬业精神,行之有效的工作措施,切实把组织资金作为各项业务工作的首要工作抓紧、抓实,不断提升服务手段和功能,提高存款总量和市场份额,增强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资金实力。二是由省联社组织开展县(市)级联社的资金调度,将资金富余的联社的资金适当调度到资金不足的联社,站在全省一盘棋的高度上,扩大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的信贷投入,提高信贷支农工作水平。三是政府部门加大对农村信用的扶持力度,特别是资金上的支持,尽量把财政性资金存入农村信用社,增强农村信用社的支农资金实力。
㈡、提高信贷人员综合素质,改进信贷支农工作水平。
针对信贷人员自身存在的问题,联社应加强对信贷人员的培训,特别是市场营销理念的培养,把一些能力强、水平高的人员充实到信贷岗位,以便适应更高要求的信贷工作。要在外塑形象、内强素质中发挥农村信用社植根农村、贴近农民的优势,广泛了解农村党员干部和农民群众信贷资金和其它金融服务的需求状况,及时调整信贷投向,改进服务方式,从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需求出发,进一步完善服务功能,在结算、存贷款等各方面提升为“三农”服务的能力。要完善信贷支农工作的激励机制,结合农村信用社的工资分配制度改革,加大奖惩力度,进一步提高信贷人员开展支农工作的积极性。
㈢、加大对农村信用社金融政策扶持力度。
建议允许农村信用社开办支农专项储蓄,利率适当提高,免征利息税;适当提高农村信用社的存款准备金利率;常年对农村信用社开办不同期限的特种存款,提高农村信用支农的工作成效和积极性。同时,农村作用社肩负着支持“三农”的任务,带有明显的政策性因素,但农村信用社组织资金成本高,加之还有历年积累的呆账,是否对农村信用社实行税收优惠政策,下调营业税税率和免征农业贷款利息收入所得税。
㈣、设立贷款风险基金,提升农村信用社的抗风险能力。
由于农村信用社的信贷资产质量较差,特别是又接收了农村合作基金会的一些不良贷款,削弱了农村信用社的抗风险能力,加大了农村信用社的风险度。国家相关部门应就合作基金会并入的贷款设立专门的风险防范基金,用于以后就此部分贷款出现风险时的补救,加大农村信用社抗风险能力,保障农村金融的稳定和发展。
第五篇:农村信用社信贷支农的难点与对策
龙源期刊网 http://.cn
农村信用社信贷支农的难点与对策
作者:戴新铭 房 琳
来源:《沿海企业与科技》2005年第02期
[摘 要]中国农村地域广大,人口众多,农村和农业的稳定与发展至关重要。农村的特殊地位决定了农村信用社的特殊性,农村信用社绝不是一般的金融企业,对“三农”的扶贫、救灾等发展经济,保障稳定的任务,仍然只能由农村信用社来承担。文章对农村信用社信贷支农工作现状进行分析,探讨有效的支农途径。
[关键词]农村经济;信贷资金;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F830.61
[文献标识码]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