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临县农村信用社的信贷支农工作剪影
临县农村信用社的信贷支农工作剪影
山西这片大地,曾经孕育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秦晋之好,三家分晋这一个个耳熟能详的故事诉说着这片古老土地的沧桑和变迁。明清之际,晋商遍布大江南北,作为现代银行业的开启者和领航人,时有“一纸风行,汇通天下”之盛誉。而数百年后,山西大地再次焕发出新的活力,临县农村信用社沐浴着改革之风,经受着新时代的洗礼,在充满挑战和机遇的舞台引领发展的舞步,临县农村信用社传承薪火,秉承晋商的经营理念,实现了既定的营业额,盈利不断创新高,在全省金融行业名列前茅,成为临县金融行业的巨擘。临县信用合作联社于1987年组织了由基层38个信用社共同参与的社社往来结算业务,方便了城乡客户的汇兑业务。
盛夏时节,铄火流金,酷暑难耐,笔者本次的信贷支农工作就此开始了,在这次信贷支农工作中,从始至终流淌在笔者心间的不仅仅是炎热的汗水,更是农村信用社的同志倾心为民,爱岗敬业的浓浓情意,这不由得使笔者感触万千,记录于笔端,让这次工作的一些片段得以真实再现。
农村的生活淳朴真诚,有一户家住偏远小村的农民为了勤劳致富,去年从农村信用社借贷了2万元钱用于开办养殖,凭借自己辛勤的付出和政府政策的帮扶,到今年为止,不仅还清了贷款,而且赚了三五万元,他来还款时的神情我至今历历在目,难以忘怀,那热情洋溢的笑容,那紧握着工作人员的双手,无不透露出他对新生活的向往和对农村信用社的感激,相信这样依靠临县农村信用社摆脱贫穷,走向富足殷实生活的农民不在少数。
单体的优势需要整体的规模才能得到放大,这条现代农业经济的客观规律越来越为人所认知。农业的发展需要调整结构,走农业特色发展道路,惠农政策就是要农民谋出路,想办法。提高农业效益,惠及千家万户,临县农村信用社信贷工作充分贯彻执行了国家的惠农政策,与人民心贴心的服务,实现信用社和农民的互惠共赢。在2012年,依据县委、政府扶贫发展规划的要求,对于领导干部住村包村的工作安排,对玉坪乡李家塔村扶贫点完成了有机肥生产厂、日光集能致富大棚的扩建,对田间公路硬化了5公里,并新建了图书馆综合楼与党员活动室各一处。
放眼山西境内,无论是矗立在巍巍太行的历史名城—晋城,抑或是承载着悠久文化的人文故乡—运城,从河东之滨到闻名遐迩的平遥,笔者都能真切感受扑面而来的凉风,这是来自朴实而又热忱,平凡却不平庸的临县农信人,他们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他们在工作的一言一行,发自肺腑的彰显出对山西的热爱,对农民朋友的关爱。在广袤的农村,笔者的眼前是一幅欣欣向荣,百业俱兴的场景,扎根于黄土坡上的一排排果树,田埂上的一排排大棚,阡陌两旁的村镇,一栋栋农民的新房......这些无不透露着山西新农村的面貌,无不倾注着农民辛勤努力的汗水,无不述说着农信人服务于民,全力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心声。
临县农信社始终立足于农村,对农信社而言,农村利润菲薄远不及城市,但农信人永远记得,历经60余载的风风雨雨,农信社的根本就是为农民服务,为了广大农民朋友的福祉。为了支农,惠农,农信社的信念不曾改变,行动说明一切,笔者在农信社信贷支农工作的这段日子中,经常听到农民朋友的赞誉之声,有一家开办小商店的农民告诉我:“多亏乡农信社在小商店安装了POS机,很多年迈的老人才避免了去县城取钱的麻烦,实实在在的惠及了农民的日常生活。”这虽是一件小小不言的事情,但要知道,那个小商店距离最近的县城也有几十里的山路,对于老人的出行是相当不便的。临县农信社紧紧依托农村,提升服务,完善管理,控制风险,实现金融业的跨越发展,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再立新功!
临县农村信用社始建于1950年,当时信用社支持的对象是生产队,职能是支持集体农业生产的发展,重点支持生产队购买化肥,耕牛、种子等。与改革开放之后,实行了家庭联包责任制,信用社职能是支持以家庭承包的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及农村经济。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专业户、重点户、贫困户发展商品生产和农业生产作为重点支持对象,同时加大了乡(镇)村连户办企业的资金投入。随着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近年来,农村信用社重点支持规模特色种养殖业、设施蔬菜大棚、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村创业青年、供销流通企业,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农民的需求就是农信社的工作方向,在临县,农信社提供的金融服务普惠了广大农民,被农民誉为“农民的贴心银行”,全省农信社的农业贷款每年都逐步增长,带动了农民创业和农业转型,这种效应是彰明较著,立竿见影的,各项农业贷款的增速也在提高,在全省支农贷款方面,金融机构的比例中,临县农信社占据了最大的比重。农信社的生存土壤在农村,农村也成就了农信社辉煌的业绩,为临县农信社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好评,临县农信社的口碑长留在临县的农民心中。
在2012年7月27日的特大暴雨灾害中,县联社领导班子于车辆不通行,道路被冲毁的情况下,带领工作人员徒步进入一线重灾区(克虎镇杜家圪垛村),对其受灾情况进行了摸底调查,将大米、雨伞等急需的救灾物品亲自送到灾民手中,并号召全县信合员工共捐款、捐物总价值6万余元。
短暂的临县农村信用社信贷支农工作很快就要结束了,相比来时工作的艰苦。临走之际,更增添了不舍和留恋,这也许就是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一方人情呵护一方水土吧。临县农信社扎根在茫茫的农村,用自己的惠农情怀浇灌了一方水土,而反过来,临县的农民,临县的水土也养育了临县农信社。临行话别,情系三晋,相信这片富有历史和韵味的土地在新时代下,必然再次绽放出光辉。
第二篇:关于农村信用社信贷支农情况的报告(定稿)
关于青海省农村信用社信贷支农情况的报告
人行西宁中心支行:近两年来,全省农村信用社紧紧围绕中央和省委有关会议精神,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人民银行、银监部门的有效指导和监管下,各项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业务经营实现历史性突破,支农服务水平得到明显提升。
一、支农基本情况今年,全省农村信用社在省联社的指导下,及时转变经营理念,牢固树立支农服务意识,广辟融资渠道,积极筹措资金,切实增加了对“三农”的信贷投入。截至10月末,全省农村信用社各项贷款余额为121.92亿元,较年初新增20.17亿元,同比增长25.37%。其中,农业贷款余额为80.17亿元,较年初新增10.42亿元,余额占贷款总额的65.76%。
(一)支持春耕备耕生产。全省农村信用社按照省委省政府要求,在全面加强金融服务,做好维稳工作的同时,加大支农信贷投放力度,全力支持备春耕生产和抗灾救灾。截至10月末,全省农村信用社累计发放备春耕生产贷款20.13亿元,同比多发放3.11亿元;累计发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3.73亿元,同比多发放0.43亿元;累计发放农户联保贷款5.7亿元,同比多发放1.9亿元。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余额分别达到3.92亿元和7.05亿元。
(二)支持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全省农村信用社结合地方实际,积极发挥自身区位优势,大力支持特色种养业为主的产业,经济效益初步显现。2006年至今,全省农村信用社共累计发放特色农业贷款57.81亿元,重点支持了蔬菜种植、牛羊育肥、经济作物、劳务输出、旅游等优势产业,带动了一大批农民种、养殖户发家致富,同时促进了一些边缘产业的发展。如:德令哈市联社发放2050万元贷款,重点支持枸杞、白刺果、防护林种植,形成防沙治沙和特色农业发展两不误的农业特色产业发展模式;乐都县联社发放8000多万元贷款支持580户农民种植蔬菜760亩,发放3215万元贷款支持500余户农民种植大蒜,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布局优化;化隆县联社围绕劳务输出,利用财政补贴资金,发放13888万元劳务输出贷款,重点对“拉面经济”给予了信贷支持;平安县联社向该县小峡镇下红庄村发放30万元温室大棚贷款,现该村新型冬暖式温室大棚已经成为青海省设施农业的示范点。
(三)支持中小企业和个体经济的发展。近两年来,全省农村信用社在满足“三农”资金需求的基础上,把贷款领域延伸到涉农中小企业和个体私营经济。截止10月末,全省农村信用社共向中小企业发放贷款36.82亿元,重点支持了省内的农村道路工程建设、马铃薯深加工、生态植物种植、防沙治沙、肉食品加工等中小企业,并按照“龙头企业+专业协会+ 农牧户”的产业化经营形式,贷款投向延伸到了订单农业,重点支持了“公司+基地+农户”的农牧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发挥农牧业产业化经营链条效益,带动科技农业、高效农业的发展。
(四)扶持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近年来,全省农村信用社紧紧围绕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主动适应新形势下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改变过去单一支持种养业的习惯做法,树立“大农业”观念,全力扶持“两高一优”农业、“特色农业”和“公司+基地+农户”等产业经营模式,集中优势资金,提高支农水平,促进农牧业生产向专业化、集约化方向发展。一是重点支持规模大、起点高、效益好、影响大的“农字号”龙头企业项目,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扶持壮大了一批为农户提供系列服务或与农户关系密切的龙头企业,探索出了一条金融机构、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牧户之间和谐共赢的新路子。如农村信用社支持的青海牧羊仔(集团)有限公司、青海绿草原食品有限公司、青海万元工贸基地等国家级、省级农业龙头企业,这些企业在农村信用社的支持下不仅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农村信用社也为之探索出了“公司+基地+农户”、“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的企业和农牧民共同发展的信贷投放模式,带动了周边农牧民走上了发家致富之路,也为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二是依托“公司+基地+农户”产业经营模式,有效支持了小企业和个体经济的发展。如平安县联社针对去年农副产品价格上涨问题,率先向海东地区具有规模的兴发养殖场发放生猪养殖贷款120万元,大力支持生猪生产;德令哈、都兰、大通、乐都、循化等县联社积极满足农业产业化企业资金需求,为县域形成“公司+基地+农户”、“一村一品”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带动科技农业、高效农业发展奠定了基础。与此同时,各县联社还积极探索农牧民贷款担保基金、农业保险等有效支农方式,丰富了支农内容,增强了支农成效。三是组建社团贷款,积极支持了钾肥、焦煤、铝电等省内优势产业项目,如近两年来农村信用社支持的格尔木藏格钾肥有限公司、青海桥头铝电有限公司、青海庆华(集团)有限公司等企业,在支持企业发展生产的同时,也为农村信用社带来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二、金融产品创新情况自省联社成立以来,一直把创新金融产品作为发展业务的动力,作为提升全省农村信用社服务水平和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以更好地满足农村牧区日益增长的多样化金融需求。一是省联社引导各县(市)联社进一步完善支农、惠农、助农政策,结合地方基础设施建设的实际需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需求为基础,创新中长期贷款方式,大力开发和创新金融产品,发放了猪、牛、羊圈舍、温棚蔬菜等设施农业贷款,极大地改善了农村牧区农牧业装备条件,提高了农牧业生产水平和效益,促进了农牧业从单一的粮油种植向粮、油、菜、食用菌、花卉等多样化、高效益方向的转变,使之成为了农牧业增效、农牧民增收的新的增长点。二是紧紧围绕地方政府主导产业,大胆探索,以实事求是为原则,并根据政府主导产业生产、项目需求及周期,合理确定贷款期限,开创了防沙治沙枸杞种植、道路绿化、水土保持以及脱毒马铃薯、油菜、辣椒、大蒜、牛羊育肥、牛羊肉加工、生猪养殖、饲草加工等贷款项目,有效支持了地方政府优化产业结构,支持了农牧民增加收入。
三是结合我省现代特色农牧业、农牧业产业化发展的需要,开创了社团贷款,集中部分县(市)联社的优势资金,积极支持、培育了发展潜力大、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支持发展了农牧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等经济组织,提升了农牧民产业化、组织化程度,促进了农牧民增产增收。四是结合我省劳务经济发展的需要,开创了农牧民创业贷款、妇女创业贷款,大力支持了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业产业和省内外转移就业的劳务输出资金需求。五是着力加大对县域二三产业的信贷支持力度,提高县域经济对农村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实现就业增收、就业脱贫,支持农牧民发展生态旅游农业,发放了“农家乐”等庭院经济、茶园经济项目贷款,拓宽了农村信用社的增收渠道。六是针对项目建设和个体工商户流动资金需求量大、时间紧的实际,农村信用社开发出了仓单质押贷款、水泥票质押贷款,为中小型企业、个体工商户解决了燃眉之急。七是开办了票据贴现业务,增加了农村信用社的收入来源。
三、信贷支农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去年在国际、国内经济金融形势持续低迷的大背景下,为助推我省经济发展,农村信用社去年的信贷投放量达到65.94亿元,其中涉农信贷投放量达到投放总额的80%以上。但是,到年末,因大量涉农贷款到期归还和贷款规模的控制,要实现中国银监会提出的农村信用社涉农贷款增速高于贷款平均增速、增量和占比高于上年水平的目标,难度较大。
二是由于农村信用社各县(市)联社均为独立的法人单位,受资本金较小的影响,在监管部门单户贷款不能超过资本总额10%的监管指标下,贷款规模扩张受到了严重影响。随着以前所发放的大额贷款陆续到期收回,农村信用社多年培育和争取的优质客户将面临丢失的困境。
三是农村商业银行改革步伐迟缓,发展基础异常脆弱,受投资股占比、不良贷款率、信贷集中度等突出问题和硬性指标的限制,致使改革工作困难重重,亟需政府部门和监管部门继续加大支持力度,设法予以解决。
四是信贷资产质量低,潜在的金融风险隐患依然较大。虽然近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全省农村信用社在清收不良贷款工作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由于种种原因,不良贷款总量多、占比高,且清收难度大的问题仍然相对突出,严重制约着农村信用社的发展壮大。截至10月底,全省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余额为12.34亿元,不良率为10.12%。
四、将着力解决的问题和建议
(一)农村信用社将着力解决的问题
1、农村信用社将大力拓展中间业务,广泛“开源”,增加其他收入来源,如代理保险、代收代付业务、票据业务等,以加大业务收入来源。
2、加强信贷合规文化建设,严格内控制度,充分发挥管理部门职责,严防坏账出现。省联社将加强信贷投放的计划性、科学性管理,防止盲目规模扩张,避免投放失控。同时,将进一步严肃信贷纪律,有效行使监督检查手段,保证信贷投放有序开展。
3、农村信用社将借深化体制改革的契机,努力改进服务手段,不要只着眼于目前的客户群体和业务种类,在服务“三农”的同时,向城镇个体工商业者、城镇公务人员等群体倾斜,真正向“社区银行”迈进,创新业务品种,发掘潜在客户,拓展业务空间。
(二)几点建议
1、建议政府相关部门为农村信用社创建和谐、高效的外部环境。特别是公、检、法等政府职能部门应大力协助农村信用社清收不良贷款,有效盘活坏账,造就诚实守信的社会环境,促进农村信用社健康、稳步发展。
2、建议政府、人民银行共同携手消除社会对农村信用社的有关歧视性政策,加大对农村信用社组织存款的支持力度,保证信用社的良性发展。
3、建议人民银行继续对农村信用社予以支农再贷款等方面的支持,以保证农村信用社支农力度的不断加大,支农水平的持续提升。
青海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二〇一〇年十一月十一日
第三篇:对农村信用社信贷支农工作的调查报告
对农村信用社信贷支农工作的调查报告
信合网www.xiexiebang.com 时间:2008-03-25 20:11 点击: 18次 字体设置: 大 中 小
近日,我们根据省联社关于组织开展促进农民增收改革和政策措施调研的工作要求,围绕**市农村信用社如何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采取措施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扩大信贷投入,支持当地“三农”发展的情况进行了一次专项调研。通过调查,**市农村信用社坚持服务“三农”的经营宗旨,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支农为己任,靠支农求发展,把服务“三农”作为实践“三个代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扩大支农资金规模,提高支农工作水平,充分发挥了农村信用社农村金融主力军的作用,为仪征市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提高做出了积极贡献。
一、信贷支农工作现状
地处两省三市交界的**是一个以农业生产为基础的小型城市,现有农户总数***万户,其中有效农户***万户,种植面积***万公顷,养殖面积***万公顷。**联社承担为全市**个乡镇、**多万农业人口的全方位的金融服务职能。截止****年**月,全市农村信用社各项存款余额达****亿元,比2000年实行统一法人改革以来增加了***亿元;各项贷款余额为***亿元,其中农业贷款余额达***亿元,分别比2000年末增加了***亿元和***亿元,农业贷款占各项贷款的比例达到**%。三年来累计投放农业贷款****亿元,农村信用社所发放的支农贷款所占市场份额达到**%,显现了农村信用社农村金融主力军的地位,连续两年被省联社评为“全省支农先进单位”。
㈠、重点支持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培育和发展县域特色农业和区域主导产业。农业产业化已经成为当前农业发展的趋势,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农村信用社信贷支持的方向和重点。**联社根据市委、市政府关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思路,按照“一乡一品、几乡一品”的地方区域发展战略,结合地方乡镇经济特点,用信贷资金的合理配置引导农民和农村经济部门因地制宜地开展产业化、规模化经营,近年来累计投放农副业贷款**亿元,重点支持了一批品质好、效益高、能发挥地方资源优势的特色农业基地的建设和发展。**市**乡素有种植茶叶、林果的传统,但由于缺少资金投入始终没有形成规模,信用社在深入调查的基础上,向农民投放贷款***多万元,拓植茶园****亩,经济林果***亩,使该乡形成了“南茶北果”的格局,也成为了“苏中茶果之乡”。辖内**信用社根据草席生产商对传统生产工艺的改造,每年投放****多万元信贷资金,支持一批个体产席大户生产蔺草席、榻榻米等高档草席产品,扩大种植席草****亩,带动了全镇草席生产户对产品结构的调整,**镇已成为全国三大草席生产基地之一。辖内**信用社则利用小额农贷“小而灵”的特点,结合当地水广田多利于养鹅的优势,每年投入信贷资金***万元,引导和支持当地农民养殖菜鹅,目前该镇形成了年产***万只菜鹅的规模,吸引了鹅业食品生产企业落户**,形成了以“公司+农户”为主要形式的农业产业化组织。此外,**市中山区的茶叶生产和雨花石加工业、中后山区的食品加工业、**地区的特种养殖业等一批农业生产基地的形成,农村信用社投放了大量信贷资金,给予了积极支持。
㈡、大力支持个体私营经济,培植发家致富能手和发展经济能人。
个体私营经济的快速发展正成为当前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增长点,支持个私经济已成为金融业弱化信贷风险、强化自身业务的新亮点。对此,**联社及时调整信
贷定位,不断加大对个私经济的信贷支持力度,提出了“全面占领农村信贷市场”的响亮口号,要求农民群众走到哪里,服务阵地就拓展到哪里,服务“三农”的工作就做到哪里。全市信贷人员克服对个私经济财务状况了解难、贷款额度掌握难和还贷措施落实难等方面的困难,深入实际,对辖内所有私营个体经济大户逐户进行调查摸底,建立了私营个体经济档案,掌握了个私经济的规律和特点,对效益好、有发展前景的个体私营企业给予了大力支持,促使其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镇的****有限公司在信用社先后投入近千万元的大力扶持下,该公司得到了迅速发展,经济效益良好,不仅解决了周边地区420名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职工平均年收入超过****元,而且每年向国家上缴税款百万元。据统计,近年来**联社累计发放个私经济贷款***亿元,其中,农村个私贷款近***亿元,重点支持了玩具、服装、化工、造船、粮油贸易、食品加工等一批龙头企业,极大调动了广大农民群众发展个私经济的积极性,为农民致富和农村经济繁荣发挥了积极作用。
㈢、积极推行和发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解决普通农户贷款难问题。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积极引导广大农民围绕市场需求,大力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广大农民对资金的需求出现新的特点,迫切需要农村信用社提供方便快捷的贷款方式。对此,**联社在充分调查论证的基础上,率先在**地区开办了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业务,主要解决农民在农业生产中急需小额资金购肥料、购农药、修农机等实际困难,农户可持有效身份证件直接办贷,手续简便,无需担保。九九年初联社在辖区全面推行了小额农贷业务,对凡从事农副业生产的农户申请贷款均予积极主动支持,重点帮助经济困难、还款能力弱的贫困农户解决贷款难问题。2002年,**联社结合推广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创建农村信用村镇活动,把推广小额农贷工作推向高潮,进一步完善了小额信用贷款管理办法,扩大小额信贷服务面,使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业务走上了日趋规范的轨道,被广大农户誉为看得见的“三个代表”。截止****年末,全市农村信用社共建立农户经济档案*****户,占有效农户的100%,评定“信用户”*****户,核发“信用户证”*****户,占已评级农户的70%,全市有效农户中已有一半以上的农户拥有“信用户证”;评定“信用村”***个,占全市行政村数的58%;评定“信用乡(镇)”*个,占**大市信用乡(镇)数的64%。全辖信用社发放贷款农户数达*****户,其中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户数为*****户,贷款余额为****万元。自开办小额农贷业务以来,累计发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亿元,惠及**万农户,走出了一条“政府满意、农民高兴、联社发展”的“三赢”之路。
㈣、大力支持党员干部率先致富。
**联社积极响应和配合市委、市政府“三争”活动的开展,把服务“三农”和支持“三争”紧密结合起来,在思想上进一步增强支持“三争”的光荣感,在经营上进一步增强支持“三争”的责任感,努力为辖区内广大农村党员干部和农民群众提供优质、高效的金融服务,大力扶持党员农户、专业大户、个私工商户的发展,培植发家致富能手,发展经济能人,带领农民走上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道路。****年末,**市*****户党员农户中,有****户与我社发生了信贷关系,贷款余额达***亿元。**市**镇**村老党员***退休后主动承包了90亩荒山种植意杨、养猪养鱼,在遇到了资金难题时,信用社主动上门服务,先后贷款**万元,扶持***开发荒山,率先致富。***致富不忘群众,对缺技术的手把手指导,对缺资金的低价转让树苗、帮助介绍贷款,带领周边群众共同致富。***有限公司法人代表、党支部书记***,在信用社先后投入***万元的大力扶持下,该公司得到了迅
速发展,经济效益良好,不仅解决了周边地区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而且每年向国家上缴税款**万元。**联社竭尽全力支持广大农村党员干部带头致富,带领群众共同富裕,为**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了贡献。
二、主要做法及启示
㈠、明确的市场定位是做好支农工作的前提。
为了做好支农工作,推进农村经济发展,**联社通过比较信用社对农业和企业投放产出的社会效益及自身经济效益,看到了支农贷款风险小、易收回、效率高的优越性,逐步转变对“三农”概念的认识,树立起“大农业”观念,制定了“以农为本,与农共兴”的经营战略,把主服务对象转向入股社员和广大农民,积极拓展支农信贷市场,实现了经营观念的根本转变。在此基础上,结合**市农村经济发展特征,制定了“四结合、四为主”的经营思路及策略:一是支持千家万户贷款、扩大农贷辐射面与支持规模大户、提高投入收益率相合,以支持讲信用、善管理的农户贷款为主;二是支持粮食、油菜生产等基础农业与支持种植、养殖、加工个私经济相结合,以支持辖内有市场、有效益的农业产业化生产为主;三是支持一般性生产所需与支持科技推广应用相结合,以支持流动资金需求为主;四是支持传统农业与市场农业相结合,以市场农业为主。联社制定了详细的信贷支农计划,从广大农民从事生产经营的现实需要出发,调整服务方向,增加服务品种,提高服务质量,做到认识到位、思想重视、措施有力,充分体现出农村信用社社员贷款优先、农户贷款优先、农业贷款优先的原则。在优先满足社员生产和生活资金需要的前提下,认真执行对社员贷款优先和优惠政策,充分发挥信用社服务“三农”的主渠道作用,进一步延伸信贷支农范围,扩大信贷服务领域。㈡、健全的信贷管理是做好支农工作的基础。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为进一步转换经营机制,适应市场经济新形势下农村信用社信贷管理要求,促进信贷业务操作程序化、规范化、制度化,强化贷款营销,防范和化解信贷风险,提高信贷资产质量,**联社大力整章建制,确保每采取一项信贷管理措施,必有与之相适应的制度或规定,通过先行制定的各项信贷管理规章制度,使信贷管理工作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不断提高信贷管理工作水平,信贷资产质量日益改善。截止****年末,全社不良贷款总额比2000年末下降了****元,不良贷款占比为*%,比2000年末降低了**个百分点。
首先,做好贷前调查是贷款发放源头管理的重要内容。一是建立借款户经济档案。对借款户的家庭财产、资信状况、经济收入、经营规模等各方面进行深入调查,建立档案。一方面结合创建农村信用村镇活动,对全市农户全部建立经济档案,作为农村信用社的基本客户;另一方面逐步开展建立个私企业经济档案,对与信用社建立良好业务合作关系的****户个私企业也建立了经济档案,培植了一批黄金客户。另外,还充分利用政府部门“非典”期间每天发布的外出务人员返乡情况统计表,建立了外出务工人员档案,掌握了全市外出务工人员的基本情况,为今后组织资金和贷款营销工作打下良好基础。二是推行信贷员“工作日志”制度。要求每个信贷员记录每日的工作计划和结果,并交主任审阅,自此项制度推广以来,信贷员由“专家门诊”变为了“赤脚医生”,下乡调查勤了,贴近农民多了。三是建立信贷调查报告制度。要求对每一笔金额在1万元以上的贷款,信贷人员都必须提供详细的信贷调查分析报告,并明确自己的贷款意见;对15万元以上的贷款,信用社主任和联社信贷部门必须参与调查论证,促使广大信贷人员深入到一线、深入到客户中去,调查到详实情况。四是充分构建资信资产评估
体系。与评估咨询公司等中介机构合作,委托他们对申请贷款企业的资信和资产进行科学的评估,为贷前调查的真实性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有效地降低了贷款的风险度。
其次加强贷时审查是确保发放贷款合法合规的重要举措。一是严格执行“审贷分离”制度。根据授权授信管理制度,科学合理地确定各级机构贷款审批权限,实行“限额控制、分别权限”的管理方式。在全面实行授权授信管理的同时,仍然严格执行“三岗”运作,对大额贷款严格审批程序,坚决杜绝贷款“一枝笔、一口清”现象的发生。二是积极推行贷款操作“阳光工程”。把贷款程序、贷款手续和条件、借款人和担保人须知等内容在全辖每个网点张贴上墙,有效避免了贷款发放过程中的“暗箱操作”,提高了办贷效率。三是实行贷款会办制度。各基层网点成立由主任、副主任、信贷员、主办会计等人员组成的贷款会办小组,负责对1万元以上的贷款审查和在授权范围内的贷款审批。联社成立贷款审查委员会,有理事长、各主任以及计划、信贷、会计、审计等部门负责人组成,负责对分支机构授权授信、3万元以上的贷款和内部人员承贷、担保贷款的审查和审批,从规避贷款的风险入手,强化科学决策,完善贷款审批程序和责任制度,审贷会上充分民主,坚决杜绝一言堂,真正使得信贷管理工作更科学、更民主、更规范。四是加大信贷管理科技力度。利用网络技术,自行开发并运用信贷管理系统,实行贷款网络化管理,实现信贷业务柜面处理与内部管理监督的电子化操作,对全辖每个网点发放的每一笔贷款进行全程监控,加强了对信贷业务的监督和指导,解决多头贷款、一户多贷、跨片贷款、超权限放款等违规问题。五是实行“贷款公证”制度。与公证部门签订长年合作协议,对每个网点都派驻公证员,对每笔万元以上的贷款进行实时公证,进一步规范贷款手续和贷款合同,确保贷款合同的合法性和担保效力。
最后,实行贷后检查是实现贷款收回的重要手段。一是建立贷后检查登记制度。规定对累放在2万元以上的借款户必须每月检查一次,2万元以下的每季检查一次,并将检查情况在“贷后检查登记簿”上进行详细记录。二是加强对贷款的催收管理。对贷款到期仍未归还的,及时发出催收通知书,督促借款人偿还贷款,确保法律诉讼时效性。三是静态界定和动态考核相结合,明确清收责任人。2001年,联社对全辖所有不良贷款实行了责任界定,并在以后按季对新产生的不良贷款进行责任认定,使每笔贷款都落实了清收责任。不良贷款责任界定进一步理清了广大信贷人员的工作思路,确立了清收盘活的重点,加强了贷后检查管理,明确了贷款责任。
㈢、完善的激励机制是做好支农工作的保证。
一是信贷员工作量考核考评制度。为进一步做好信贷支农工作,充分调动信贷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切实解决信贷员干多干少一个样的问题,体现按劳分配原则,提高支农资金使用效益,促使信贷人员真正服务“三农”,主动营销贷款,**联社于2001年实行了信贷员基本业务量考核制度。对全市农村信用社年龄在55周岁以下的信贷人员进行基本业务量考核,将工作强度、风险、责任与个人收入挂起钩来。具体工作量的核定由联社在充分调查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本地区农村经济发展实际,对信贷员每的农业贷款发放额、农贷利息收入限定最低额、信贷资产质量和信贷基础管理等内容考核,低于限定额的给予处罚,高于则进行奖励。而且硬性规定2万元以下的农业贷款户数占比不能低于80%,鼓励发放小额贷款,防止垒大户。
信贷员业务量考核制度实行两年多来,取得了明显成效:一方面,极大调动
了信贷人员发放“三农”贷款的积极性。实行考核后,贷款营销观念逐渐深入人心,信贷人员的工作态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全市信贷员人均“三农”贷款业务量由考核前的***万元/人提高到***万元/人。另一方面,进一步缓解了农民贷款难问题。考核办法对2万元以下贷款户数占比的规定,体现了农村信用社为“三农”服务的信贷特点,为提高农户贷款的覆盖面提供了制度保障。到****年末,全社2万元以下的农业贷款余额为**亿元,占农业贷款总额的**%。
二是风险责任追偿制度。**联社对年末信贷人员责任清收贷款中不良贷款余额(剔除信贷风险补偿金)超过10万元的、主任超过15万元的收回责任人贷款发放权,实行限期清收,限期内不能收回的实行下岗清收。同时,要求营业网点负责人不再作为第一岗直接发放贷款,只负责审批贷款。对贷款造成损失的,按调查人、审查人、审批人顺序相应承担赔偿责任,其中:责任信贷员直接发放的贷款由其承担100%的责任;经分支机构贷审委和联社审批的贷款,责任信贷员承担90%的责任,分支机构贷审委承担10%责任(审批人承担5%责任,其他人员承担5%责任);联社信贷部门、贷审委负责对各分支机构上报联社审批贷款的审批把关责任,确因审核把关不严或主观意断造成损失的,将追究相关责任人5%以内的赔偿责任。对违规违章贷款按调查人、责任人追究经济、行政和赔偿损失责任,对违法贷款造成一定损失的追究刑事责任,对联社确认的岗位清收贷款,因工作失责而造成贷款损失的由责任信贷员负赔偿责任。
三是信贷风险补偿机制。**联社针对信贷人员害怕承担扩大贷款规模带来更大信贷风险的心态,认识到市场经济中信贷资金使用的“零风险”可遇不可求,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建立了信贷风险补偿机制。对贷前调查属实、贷款合同真实有效、贷后检查得力、确因非主观因素造成的信贷资金损失给予一定额度的控制比例。执行比例按照每位信贷员每年末贷款余额的5‰计提风险补偿基金,由联社信贷部门分别按信贷员建立基金台账,对风险基金额度内的资金损失不再实行下岗清收。信贷风险补偿机制的建立,极大调动了信贷人员发放支农贷款的积极性,信贷规模不断扩大。
三、支农工作中存在问题和困难
㈠、资金不足是制约农村信用社开展支农工作的重要原因。
虽然**联社的组织资金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存款逐年上升,但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资金需求愈加旺盛,远远超过了农村信用社自身组织资金的增长速度。目前**联社的存、贷款比例已经超过了80%,当年增量存、贷款比超过了100%。同时,其他金融机构和邮政储蓄在基层设立网点,大量吸收农村资金,但其不发放农业贷款,给农村信用社的信贷支农工作带来较大的压力,影响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㈡、信贷人员整体素质不高影响了信贷支农工作成效。
从调查情况来看,农村信用社信贷人员的文化素质和业务素质不高,工作还停留在传统的吸收存款和发放贷款上,满足于完成工作任务,不勤于加强对贷款市场的分析、研究和开拓,坐在家中发放贷款;平时不加强学习,特别是业务知识和法律知识,工作没有计划性,不注重平时对有关信贷资料的收集,制约了信贷工作的发展。
㈢、自身发展存在的不足制约了农村信用社开展支农工作。
通过调查显示农村信用社面临着突出问题:一是受客观经济条件的制约和前一时期行政干预的影响,信贷资产质量总体不高,信贷资产呈现劣化态势,支农资金不足。二是防范风险能力低,资金使用效率差。三是基础设施及服务手段差,竞
争能力低。
㈣、国家扶持政策较少影响了农村信用社支农工作的积极性。
在一定程度上,农村信用社实际承担着商业金融、政策金融、合作金融“三合一”的服务职能,但国家给予的优惠政策相对于农村信用社承担的责职来说显得比较少。
四、建议
㈠、多层次、多渠道解决农村信用社资金不足的问题。
一是农村信用社要加大组织资金工作力度,进一步增强组织资金工作的责任意识、大局意识和战略意识,以与时俱进的思想观念,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吃苦耐劳的敬业精神,行之有效的工作措施,切实把组织资金作为各项业务工作的首要工作抓紧、抓实,不断提升服务手段和功能,提高存款总量和市场份额,增强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资金实力。二是由省联社组织开展县(市)级联社的资金调度,将资金富余的联社的资金适当调度到资金不足的联社,站在全省一盘棋的高度上,扩大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的信贷投入,提高信贷支农工作水平。三是政府部门加大对农村信用的扶持力度,特别是资金上的支持,尽量把财政性资金存入农村信用社,增强农村信用社的支农资金实力。
㈡、提高信贷人员综合素质,改进信贷支农工作水平。
针对信贷人员自身存在的问题,联社应加强对信贷人员的培训,特别是市场营销理念的培养,把一些能力强、水平高的人员充实到信贷岗位,以便适应更高要求的信贷工作。要在外塑形象、内强素质中发挥农村信用社植根农村、贴近农民的优势,广泛了解农村党员干部和农民群众信贷资金和其它金融服务的需求状况,及时调整信贷投向,改进服务方式,从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需求出发,进一步完善服务功能,在结算、存贷款等各方面提升为“三农”服务的能力。要完善信贷支农工作的激励机制,结合农村信用社的工资分配制度改革,加大奖惩力度,进一步提高信贷人员开展支农工作的积极性。
㈢、加大对农村信用社金融政策扶持力度。
建议允许农村信用社开办支农专项储蓄,利率适当提高,免征利息税;适当提高农村信用社的存款准备金利率;常年对农村信用社开办不同期限的特种存款,提高农村信用支农的工作成效和积极性。同时,农村作用社肩负着支持“三农”的任务,带有明显的政策性因素,但农村信用社组织资金成本高,加之还有历年积累的呆账,是否对农村信用社实行税收优惠政策,下调营业税税率和免征农业贷款利息收入所得税。
㈣、设立贷款风险基金,提升农村信用社的抗风险能力。
由于农村信用社的信贷资产质量较差,特别是又接收了农村合作基金会的一些不良贷款,削弱了农村信用社的抗风险能力,加大了农村信用社的风险度。国家相关部门应就合作基金会并入的贷款设立专门的风险防范基金,用于以后就此部分贷款出现风险时的补救,加大农村信用社抗风险能力,保障农村金融的稳定和发展。
第四篇:农村信用社信贷支农的难点与对策
龙源期刊网 http://.cn
农村信用社信贷支农的难点与对策
作者:戴新铭 房 琳
来源:《沿海企业与科技》2005年第02期
[摘 要]中国农村地域广大,人口众多,农村和农业的稳定与发展至关重要。农村的特殊地位决定了农村信用社的特殊性,农村信用社绝不是一般的金融企业,对“三农”的扶贫、救灾等发展经济,保障稳定的任务,仍然只能由农村信用社来承担。文章对农村信用社信贷支农工作现状进行分析,探讨有效的支农途径。
[关键词]农村经济;信贷资金;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F830.61
[文献标识码]A
第五篇:信贷支农情况汇报
XXX农村合作银行信贷支农情况汇报
近年来,XXX银行紧紧围绕支持“三农”的指导思想,充分发挥“扎根农村、服务农业、贴近农民”的优势,积极运用金融服务工具满足广大农民生产、生活方面的资金需求,有力地支持了我县农村经济的发展,达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实现社会效益和自身经济效益的“双赢”,得到了地方政府和社会各界的肯定和好评。
一、主要做法和成效
(一)采取“抵押+联保”方式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据统计,XXX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基本都是中小企业,而且均分布在农村,是农民就业和增收的主渠道。但是,这些企业由于规模小、技术落后、资金不足等因素,获得贷款相对困难。为支持这些中小企业发展,我行紧紧围绕县政府发展县域经济的思路,适时调整信贷思路,多法并举,积极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
一是成立了企业业务部专门负责经营小企业的贷款,建立起市场营销、授信审批和管理监督为一体的贷款服务体系。二是实行一次授信、周转使用。对抵押物充足的企业,采取最高额一次性抵押,5年内循环周转使用,随借随贷,简化了贷款手续,提高了办事效率;对抵押物不足的企业,采取“抵押+联保”方式,先抵押、后联保,切实满足龙头企业生产发展所需大额资金需求。
三年来,我行共对户小企业客户进行了贷款授信,全县家工业规模企业中,已有家企业与我行建立了信贷关系,累计发放小企业贷款万元。到2011年6月末小企业贷款余额万元,是三年前的倍。上述贷款的及时发放,基本满足了我县中小企业的流动资金需求,促进了小企业的发展。
(二)采取“公司+农户、联保贷款+小额信贷”方式支持农业产业基地建设。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农村贷款需求呈现由农户向公司、个体工商户和专业大户集中的特点。针对这一新特点,XXX 行因势利导,有的放矢地加大信贷投放力度,以“公司+农户、联保贷款+小额信用贷款”,信贷资金向种、养殖业大户倾斜的模式,重点支持了XXX县高山蔬菜、茶叶和蚕茧等特色农业的发展,推进有一定品牌优势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
一是通过农户联保贷款支持农村产业带头人、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支持农户的方式合理配臵信贷资源。积极引导农村产业带头人在自愿的基础上组成联保小组,向入组农户发放联保贷款,实行小组总额控制,一次核定、逐笔发放、周转使用。如石关支行实行不同经营项目的农户交叉担保,利用联保贷款支持高山蔬菜产业基地建设,合理运用信贷资金,向有技术、有经营能力的种养大户倾斜,力争做到“扶持一户、带动一片”。
二是通过支持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会员的办法支持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
三年来,我行累计发放农户联保贷款万元,成立农户联保小组个,现有农户联保贷款余额万元,较好地解决了农民贷款难问题。通过我行信贷资金的大力支持,目前,以茭白为主的高山蔬菜产业已成为我县农村经济发展的特色主导产业,规模化、产业化、产销一体化的支柱产业特色正在形成,一批蔬菜专业乡、专业村也应运而生,(三)采取“农户小额信贷+个体工商户贷款”支持农民进行产业结构调整。
1、大力发放农户小额贷款。一是对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实行责任制,包点信贷员为第一责任人,收集补充农户基本资料,对农户的经济实力、经营能力、诚信状况进行全面摸底,建立农户经济档案,同时,建立电子档案。二是据实评定信用等级,合理确定限额。在认真收集农户相关资料的基础上,由支行负责评定农户信用等级,核定限额,原则上“优秀户”控制在20%以内,限额上控制在:“优秀”户2万元以内,“较好”户1万元以内,“一般”户5000元以内。
2、认真做强农村个体工商户贷款。一是通过金融服务“家家到”活动,要求各支行对辖区内个体工商户明确目标,一户一策的制定营销计划,建立台账,把他们做为生息大户进行培养。二是建立个体工商户经济档案,由信贷员负责收集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等重要资料,要求有固定经营场所,租赁场所的要收集租赁合同,自购的要收集房产证等资料,建立个体工商户经济档案,同时,建立电子档案,评定信用等级,进行授信,合理核定额度,颁发贷款证。
目前,我行各项业务发展取得了较好成绩,到2011年6月末,各项存款余额达万元,占全县金融机构市场份额的%,各项贷款余额达万元,占全县金融机构市场份额的%,今年上半年净投放贷款万元,占全县贷款净投放总额的%,累计发放贷款万元,是名副其实的支农主力军。
二、存在问题
当前,我行在支持“三农”发展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充分发挥着地方农村金融部门的职能作用,特别是对提高农民收入,支持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做出了积极有效的贡献。但还存在不少困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组织资金与支农贷款发放之间的矛盾。我行主要服务对象是“三农”,小额农户贷款又主要以现金形式发放,形成派生存款的机率很小,加之国有商业银行、邮政储蓄、民间借贷对资金的争夺和资金分流,使大量的农村资金流向城市。导致农合行存款增长困难,严重制约了进一步支持“三农”的能力。
2、农业贷款高风险与贷款风险管理之间的矛盾。一是由于部分
农民素质较低、农村信用环境较差等原因,导致农户信用贷款易放难收。二是贷款的投放对象主要为农户和农业,而农业本身属弱质产业,农民属弱势群体,其抗御风险能力相当脆弱,受自然灾害及市场因素影响较大,一旦农业受灾和市场波动,必然会导致农民收入减少,削弱还贷能力,形成贷款风险。
3、农村担保难与贷款风险管理之间的矛盾。贷款审慎经营原则要求每一笔贷款都应优先考虑资产的安全性,要求借款人提供担保措施。但是,由于农户以家庭为单位从事农业生产,要其提供符合《担保法》规定的抵押物真是少之又少,在实际工作中,就造成了需要贷款的农户无法提供担保,不需要贷款的农户不愿提供担保的现象。形成了农民因为无法提供担保贷不到款或转向靠民间借贷,甚至是高利贷,来解决资金需求问题,另一方面信贷人员在不违反行业监管的情况下,也不愿适当降低贷款担保条件来满足农民合理贷款需求,从形式上影响了支农贷款的投放。
4、支农贷款高成本与贷款收益之间的矛盾。一是成本高。目前,我行农户贷款覆盖面广、贷款额度小、贷款户数众多,致使农户贷款业务量大、业务费用多、成本高。二费用大。是随着外出打工人员逐年增加,人员流动大,增加了贷后管理工作的费用。
三、建议
农合行服务对象是“三农”,农业是高风险弱质产业,受自然环境影响较大,而我县地处大别山腹地,自然条件恶劣,洪灾、雪灾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严重影响了农合行正常经营和信贷资产质量。因此,需要各级、各部门给予更多的关心、更加优惠的扶持政策,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实现健康发展,更好地发挥农村金融主力军作用。
(一)建议政府加大对公存款支持力度,财政性大额资金和涉农资金需要开户时,如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资金等,希望财政和
相关部门要优先考虑到农合行开户,进一步壮大农合行的资金实力,支持农合行更好、更强的服务“三农”。
(二)建议政府大力推动农村农业保险业务的发展,对农民发展农业提供一定的保障,转移和减少农业贷款风险,降低农合行发放支农贷款的风险。
(三)建议降低“涉农”贷款发放奖励中不良贷款率的考核标准。目前实行的涉农贷款奖励标准其中一项条件为“不良贷款率低于3%”,这与涉农贷款的高风险性存在矛盾,建议提高标准到7-8%,以提高农合行发放支农贷款的积极性。
(四)建议政府完善金融考核政策,在考核增长幅度的同时,也要考虑市场份额、存贷款基数和净增长额等因素。
(五)建议政府加大财政奖扶力度,最近,周边县出台政策,对农合行承担的涉农资金补贴发放工作按每户5元的标准给予一次性补助,用于农合行改善农村金融服务环境,优化涉农金融服务。希望县政府也能参照周边县市给予类似奖扶政策。
(六)建议继续执行税收减免政策。2006年-2009年,国家对信用社实行了税收减免的政策,这三年,也是我行大发展的三年,支农能力、抗风险能力得到了明显提高,建议国家延续营业税和所得税减免政策,并将减免的税款作为核销支农贷款损失的资金来源,实现农合行又好又快的发展。
(七)建议设立农村信用担保公司,为农户和中小企业提供担保,解决农村担保难问题。
二〇一一年七月十三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