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度医疗器械行业研究报告

时间:2019-05-14 03:32:1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7年度医疗器械行业研究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7年度医疗器械行业研究报告》。

第一篇:2017年度医疗器械行业研究报告

2017年度医疗器械行业研究报告

概 述

2017年10月28日,中国药品监督管理研究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和《医疗器械蓝皮书》编委会联合发布了《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发展报告(2017)》。这是我国医疗器械行业的第一部蓝皮书。

蓝皮书中指出,从过去几年我国医疗器械行业总体来看,我国医疗器械行业发展势头正猛,规模以上生产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增速在11.66%—22.20%,明显高于同期国民经济发展的增幅,并且高端医疗器械研发生产形势喜人,创新产品加速涌现。

2017年被誉为人工智能、大数据、3D打印等为代表的新兴技术融合发展的一年。在新兴技术的引领下,技术的更迭使得医疗器械行业的竞争加剧。医疗器械行业或迎来新一轮变革,企业不能再只看重利润,而不注重服务质量的提升。医疗器械虽是制造行而言,但也同样如此。在激烈的竞争下,企业为了寻找新的出路,开始探索新的业务模式。

前 沿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等总体部署,为加速推进医疗器械科技产业发展,科技部办公制定并发布了《“十三五”医疗器械科技创新专项规划》(以下简称“规划”)。

根据《规划》的框架和内容,明确了医疗器械行业发展面临的新的战略机遇及目标,提出了医疗器械前沿技术和重大产品的发展重点。《规划》中指出的具体发展目标有:

1.突破1-3项原始创新技术,10-20项前沿关键技术,形成核心专利300项以上;

2.研发10-20项前沿创新产品,引领筛查预警、早期诊断、微/无创治疗、个体化诊疗、人工智能诊断、术中精准成像、智慧医疗、中医治未病等新型医疗产品与健康服务技术发展; 3.重点培育8-10家在国内、国际市场具备较强竞争力的大型医疗器械企业集团,建立8-10个医疗器械科技产业集聚区,80-100家具有自主核心知识产权且具备一定规模的创新型高技术企业。同时,《规划》阐述的重点任务包括:前沿和颠覆性技术重点发展方向、共性关键技术重点发展方向、重大产品研发重点发展方向、示范推广重点发展方向、基地建设重点发展方向。一.2017年中国医疗器械行业现状

医疗器械行业属朝阳行业,其规模源于国家和内需的强烈干预。1.生产数量变化

我国生产企业目前大约1.6万家,经营企业186269万家;增长趋势稳定且高速,在未来几年内增长数量会明显增多。

2.生产企业地区分布图

从地域数量统计来看,医疗器械行业生产企业与其他行业等同,支撑国内医疗器械近60%产业的产能集中在华北、华东、华南地区。目前,华北、华南和华东是国内经济基础较为雄厚的地区,说明未来医疗器械行业的最佳发展落实地也在此3个地区。

3.医疗器械总产值趋势图

从2008年-2015年的医疗器械总产值来看,一直呈稳定上升趋势,但医疗器械行业的增长比呈曲折增长,说明我国医疗器械行业虽然发展势头正旺,但道路是曲折的,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障碍较多,需要大家多加克服。

4.医疗器械进出口分析图

通过2010-2016年我国医疗器械进口额和出口额分析,我国出口总量逐渐增大;进口额也在增加但幅度降低。且出口额的增长率呈现逐步增长的趋势,而进口额的增长率在逐渐降低。这与国家的宏观调控和《十二五》中国家对医疗器械发展规划分不开,致力于大力发展国内医疗器械创新和研发能力。

而在《十三五》中,又明确提出了前沿和颠覆性技术重点发展方向、共性关键技术重点发展方向、重大产品研发重点发展方向、示范推广重点发展方向、基地建设重点发展方向。旨在大力扶持国内医疗器械产业的发展。

5.医疗器械销售额规模分析

据统计,2015年全国医疗器械类销售额排名前10的省区是:广东、河南、北京、浙江、安徽、山东、四川、上海、黑龙江、湖南。排名前10省区销售额占全国销售总额的比例分布为:13.39%、10.10%、6.94%、6.92%、5.90%、5.75%、5.48%、5.21%、4.53%、4.50%。

6.医疗器械销售额规模增长预估

中国医疗器械市场需求近年来持续增长,预计未来仍有较大增长空间。近年,中国医疗器械产业发展和投资较为活跃,国家战略型新兴产业政策导向和国内医疗卫生机构装备的更新换代需求,使未来医疗器械消费市场持续增长。

我国医疗器械行业的规模正以快速稳定的趋势发展,预计在未来2-5年内,会保持21.49%的年增长率,直逼6660亿大关。

7.全国医疗卫生机构数量

截至2015年10月底,全国医疗卫生机构数达98万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92万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3.4 万个,村卫生室64万个。

总体医疗趋势处于稳定增长,医疗器械领域需求度会进一步提高。

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我国居民对于健康保健和疾病预防更加重视,正在从原来的“生病—看病”模式向“保健预防—少生病”转变,推动了医疗器械新的需求。医疗器械的朝阳性已经不言而喻。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卫生水平的提高,医疗卫生的消费和投入增加已是不争的事实。我国医疗器械市场迅速壮大,是带动全球市场增加的主要区域。如今,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医疗器械市场。

医疗器械与药品是医疗的两大重要手段。发达国家这两者的销售额比例约为1:1,而我国仅为1:10,可见我国医疗器械市场潜力巨大。

我国医疗器械市场活跃,国家政策的导向和国内医疗卫生机构装备的更新换代需求,促使中国成为了巨大的医疗器械消费市场。

二.中国医疗器械产业的问题与壁垒

医疗器械制造业是世界高技术产业中发展最为迅速的产业之一,在我国发展非常迅猛。但医疗器械制造业往往过度注重持续总量的增长,造成大量的结构性矛盾,形成市场分散、集中度不高且管理不规范等问题,致使我国医药制造业总体发展水平比较低,国际竞争力弱。1.中国医疗器械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1).器械产业规模结构分散

我国医疗器械企业规模过小,产业组织结构分散,产业竞争力水平处于较低位置。我国医疗器械制造业长期实行追求数量增长的外延式粗放型扩张战略,虽然近年来通过兼并重组,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生产集中度的问题,但与世界先进水平仍有较大差距。(2).器械制造业产品结构重复

我国医疗器械制造业企业不仅规模普遍较小,而且长期存在严重的低水平重复建设。由于企业多、品种少,大量生产企业产品同质化严重,形成“恶性”竞争。例如:仅仅是河北霸州一带,其民营医疗器械企业就有七八家,而这七八家企业的产品一样是技术含量低的病床及相关产品。

(3).器械制造业技术结构落后

我国医疗器械制造业的技术结构,相较于西方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生产技术仍落后,显著反映在我国医疗器械商品的进出口贸易中,比如:产品档次不高,专业化程度较低。失衡的进出口产品结构,也造成我国医疗器械制造业出口利润低、效益差。(4).器械制造业生产结构失衡

我国医疗器械制造业是在上世纪50年代极其薄弱的基础上开始发展的,而全球在上世纪50年代及60年代,却是其医疗器械发展的黄金时期,我国器械制造业与世界初始发展阶段脱轨,致使如今我国赶超世界水平难度极大,二者之间的差距难以缩小。同时,因我国政府针对我国医疗器械制造业的政策导向不充分不明晰,医疗器械研发的资金支持严重不足,造成我国医疗器械制造业的新产品研究缺少鼓励创新机制和宏观环境。2.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存在问题的因素(1).经济因素

经济因素制约了医疗器械行业发展的速度和方向。

社会医疗卫生总费用的水平取决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以占国民生产总值(GNP)的比例来估计。我国在20世纪末社会卫生费用约占GNP的5%左右,远低于美国(早在1993年美国已经达到了19%)。

现阶段,一方面由于人民消费水平有限、医院经济实力较差,大多数中、下层医院买不起也用不起昂贵的现代化医疗设备;另一方面受国家和企业财力的限制,资金投入相对较少,医疗器械开发能力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医疗器械产业的发展。(2).技术因素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技术水平相对较低,这是影响我国医疗器械行业发展的又一重要因素。

资料显示,我国医疗器械产品的总体水平比发达国家落后15年,主要医疗器械产品达到当代世界先进水平的不到5%,产品可靠性差、性能落后,市场竞争力弱。

即使是中低档医疗器械产品,我们也不能与发达国家相比。以呼吸机为例,产品平均无故障时间仅200小时左右,而国外产品高达3000小时。

另外,当今医疗器械产品的技术含量越来越高,产品被仿制的可能性大为减小,竞争壁垒大大提高。相对低下的技术水平,削弱了我国医疗器械行业的竞争力,极大影响着我国医疗器械行业发展。(3).社会因素

社会因素涵盖诸多方面的内容,比较复杂。诸如企业所有制结构的转换、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医疗保健体制的变革、国家政策的扶持等等,这些都影响我国医疗器械产业的发展。

随着改革的深入,制约我国医疗器械产业发展的各种社会因素将逐步得到解决。3.中国医疗器械企业存在的壁垒(1).准入壁垒

企业各类产品的销售均需要在完成一系列检测、分析、临床试验,并通过产品注册的前提下进行,对新进入的企业而言有较高障碍。(2).渠道壁垒

建设完善的营销网络体系,不仅需要大量的前期资金投入,更需长期积累对市场的深刻认识和前瞻把握,以及不断为顾客创造价值所形成的品牌效应。(3).资金壁垒

医疗器械行业是高投入行业,没有一定规模的资金投入,进行产品研发以及建立销售和服务网络,企业难以在市场上生存。(4).技术壁垒

产品主要的生产设备都是根据自身生产工艺量身所定制的,在长期生产过程中不断优化和改进。缺乏符合要求的工艺设备,以及缺乏长期的工艺技术经验积累的企业,是难以生产出质量稳定的合格产品。(5).人才壁垒

核心技术人才需具备医学、电子、自动化控制等综合知识,还要具备多年同行业实践经验;同时,销售人员也要具备市场营销和产品性能、使用等多方面知识。(6).品牌壁垒 医疗器械关系到使用者的生命健康,客户在选择产品时对品牌尤其关注,优质产品多年积累的品牌效应,是新进入者短期内难以逾越的障碍。

三.中国医疗器械行业的机遇与挑战 1.中国医疗器械行业面临的机遇(1).政府医药卫生支出提高

经济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推动了普通居民医疗需求增长,促进居民人均医疗保健支出不断提高,推动医疗卫生财政支出也不断增大。

2013年,全国农村居民人均年度消费支出中医疗保健为614.2元,城镇居民人均年度消费支出中医疗保健为1118.3元,国家财政支出中医疗卫生支出达到8100.7亿元。

(2).人口老龄化

根据中国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我国老龄化进程逐步加快。60岁及以上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13.26%,比2000年上升2.93个百分点,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8.87%,上升1.91个百分点。到2013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突破2亿,占总人口14.9%。

伴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与老年疾病相关的一些医疗卫生服务、医疗器械需求也必将增大。

(3).医疗器械市场前景广阔

医疗器械行业大量应用新技术、新材料,涉及光学、电子、超声、磁、同位素、计算机等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包括人工材料、人工脏器、生物力学、监测仪器、诊断设备、影像技术、信息处理、图像重建等多种科技率先在医疗器械产品中应用。目前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城乡全体居民三项基本医疗保险参保(合)率稳定在95%以上。公司的最终客户所属的行业主要为各级医院、社区或乡村卫生服务站、各地疾控中心以及其他医疗卫生服务机构。

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推进、我国经济的发展及老龄化的加剧,下游行业客户的完善与健全将会为公司提供更大的市场空间。2.中国医疗器械行业面临的挑战 跨国集团加大进入步伐

新医改将带动基层医疗机构(包括农村医疗机构和社区医疗机构)医疗器械设备的升级。然而,国外的跨国医药集团也早已注意到了这点。新医改方案提出后,它们纷纷加快进入我国医疗器械市场的步伐。这些跨国集团包括西门子、通用电气等,它们不但在华建立研发中心和生产基地,还组建了专门的医疗服务队伍,并开发出针对我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医疗器械产品。

新医改是这次外资企业转变发展策略进入我国低端医疗器械市场的“罪魁祸首”。以前,我国低端医疗器械市场基本是本土企业的天下,现在农村和社区医疗卫生机构的扩容将对低端医疗器械首先带来利好。于是这些外资企业看准机会,纷纷进入这个市场。

因此,我国本土医疗器械企业应提高警惕,外资企业早已经瞄准了这块巨大的“蛋糕”,我国本土医疗器械企业不能再“高枕无忧”了。

四.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发展趋势 1.全球——将形成两大格局

2008年,全球医疗器械产品的销售总额占全球医药市场总销售额的一半。其中,排名前25位的医疗器械企业的销售额合计占到全球医疗器械总销售额的六成,市场集中度显著提高——未来全球医疗器械市场将形成两大格局。而随着全球医疗器械产业的高速发展,这两种市场大格局的形成也越来越明显。

这两大格局一方面是以欧美发达国家为主的以高科技为主的新型医疗器械产业链,这些产品包括CT机、身体检测与扫描仪器等等。我国高端医疗器械产品七成都是从国外进口,而它们也垄断了全球绝大多数的市场。

另一个格局就是以劳动密集型且技术含量不高的传统型医疗器械产品逐渐从欧美发达国家向劳动力成本比较低的发展中国家转移,如一次性的手术手套、一次性注射器等等,这些主要向亚洲国家转移,如中国和印度,当然日本不在其中。2.我国——向高科技、人性化发展

一方面,我国医疗器械产业将朝向更高科技、更人性化的方向发展,以家庭为单位生产出更适用于家庭自我监护与诊断及远程医疗器械产品。

另一方面,我国医疗器械产业将开启微创医疗器械的新时代,过去医疗器械产品精确度不高,在治疗疾病时可能会产生一些负作用,未来这些问题将逐步得到解决。3.未来三年医疗器械行业将迎来景气高峰

我国投入近83亿元人民币在农村医疗器械的采购上,巨额资金将淘汰过去农村市场一批旧、差、安全有隐患的医疗器械产品和“二手”医疗器械设备。这83亿将主要投入在X光机、监护仪、超声波诊断仪、生化分析仪、灭菌器等基础医械。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我国人口进入老龄化以及人们对养生保健方面的需求增加,我国医疗器械产业将得到飞速发展,新医改的相关效应在未来几年显现。接下来3年也将是我国医疗器械行业的一个景气高峰,特别是对于一些基础的、相对低端的医疗器械产品有非常积极的影响。同时,对于低端医疗器械企业如新华医疗来说也是一次契机。

4.医疗器械行业整合并购 随着健康中国2030、中国制造2025作为国家战略的全面推进,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发展在总体上呈良性态势。特别是近两年,我国医疗器械生产企业数一改上涨态势。2016年医疗器械行业并购案例更是增加迅猛,已披露的并购案例近百件,其中既包括国内并购案例,也包括跨国并购案例。

总体来说,医疗器械行业整合并购确实是未来大体方向,国内企业也一直进行并购。根据医疗器械产业的业态分析,由于器械公司产品的单品种、技术不可延展性等缺陷,导致公司内生性发展容易出现瓶颈。未来想要突破这种瓶颈,可采取搭建多品类的平台型公司的措施,行业并购是快速突破的瓶颈的最有效方式之一。

五.医疗器械行业未来展望

预计未来5年至10年,中国医疗器械产业与世界医疗器械市场的关联度将越加紧密,对中国医疗器械制造工艺、新材料应用、研发水平、营销网络势必产生巨大影响,促使中国医疗器械产品从中低端向高附加值的高端产品转化。重点产品如影像、免疫、疫苗、生化、血透、监护、高端耗材与植入及家庭康复用品等,研发与投入将突破瓶颈制约。虽然,现在医疗器械行业依然存在很多不足,但是基于其庞大的市场需求,国家的大力支持,说医疗器械行业是朝阳行业一点也不为过。

未来,中国将会成为全球医疗器械经济体中最庞大的国家。

第二篇:2015年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发展研究报告

2015年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发展研究报告

一、行业所处的生命周期和行业规模

(一)我国医疗器械制造业发展历程及现状

中国医疗器械市场需求近年来持续增长,预计未来仍有较大增长空间。近年来,中国医疗器械产业发展和投资较为活跃,国家战略型新兴产业政策导向和国内医疗卫生机构装备的更新换代需求,将使未来医疗器械消费市场持续增长。

过去13年来,中国医疗器械市场销售规模由2001年的179亿元增长到2013年的2,120亿元,剔除物价因素影响,13年间增长了10.84倍。据中国医药(17.33,1.580,10.03%)物资协会医疗器械分会抽样调查统计,2014全年全国医疗器械销售规模约2,556亿元,比2013年的的2,120亿元增长了436亿元,增长率为20.57%。

全球医药和医疗器械的消费比例约为1:0.7,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已达到1∶1.02,全球医疗器械市场规模已占据国际医药市场总规模的42%,并有扩大之势。2014年我国医疗器械市场总规模约为2,556亿元,医药市场总规模预计为13,326亿元,医药和医疗消费比为1:0.19,2013年的医药和医疗消费比为1:0.2,预计未来医疗器械市场仍有较广阔的成长空间。

我国医疗器械生产企业数量逐年上升:2010年为14337家,其中一类医疗器械生产企业4015家,二类医疗器械生产企业7906家,三类医疗器械生产企业2416家,国家及省级重点监管企业1863家。截至2012年11月末,全国医疗器械生产企业数量迅速增加至1.6万多家,国有企业、外资企业和合资企业、私有企业分别占3%、37%和60%。其中,产值过亿元的企业有200多家;产值过10亿元的企业不足20家,且外资企业、合资企业占绝大多数。2011年的统计数据显示,外商和港、澳、台投资企业构成我国医疗器械行业的主体力量,其资产占我国医疗器械行业总资产的43%。

国内医疗器械生产企业众多,市场集中度较低,按地域分布则集中于以上海、深圳为代表的东、南沿海地区国产品牌医疗器械产业呈现“多、小、高、弱”的特点:第一是生产企业多,截至2013年底,全国共有医疗器械生产企业15698家;第二是企业规模小,2013年医疗器械产业市场总产值为2,120亿元,平均每个企业产值约1,350万元,比上一增加了150万元、12.5%;第三是产品集中度高,医疗器械产品种类3,500多种,平均每种产品十多个注册证;第四是相对国际知名品牌,技术水平比较弱。近年来随着我国技术水平的不断进步和精密制造和机电一体化设备的制造能力不断增强,我国医疗器械行业发展迅速。

2000 年至 2012 年医疗器械行业规模平均每年递增 20%以上。2012 年,我国医疗器械市场规模已超过 1500 亿元,中国已成为亚洲医疗器械生产大国和全球医疗器械十大新兴市场之一。未来几年内,中国将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医疗器械市场。

总体而言,医疗器械类上市公司具有一定的规模优势,但产业集中度依然不够:2014年,20家从事医疗器械生产经营的上市公司全年销售收入预估为372亿元,占行业总销售额的14.55%。从地域分布来看,我国医疗器械行业集中在东、南部沿海地区。以上海、江苏为代表的长江三角地区和以北京为代表的渤海湾地区主要是招商引资,以外资企业为主体而形成优势产业集群。

长江三角洲地区以一次性注射和输液器等产品在全国占绝对优势;北京地区以通用电气公司为代表的CT机占绝对优势;深圳的医疗器械产业从无到有,在短短的10余年内,已发展成为我国高端医疗器械产业重要的制造加工基地,医学影像诊断设备、病人监护仪等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也占有一席之地,发展势头强劲。

(二)行业企业发展空间

根据尚普咨询发布的《2011年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分析及发展前景预测报告》显示,预计到2015年,中国整个医疗仪器与设备市场预计将近3,400亿元。目前全球医疗器械占医药市场总规模的42%,而我国医疗器械占医药市场总规模的14%,市场发展前景潜力巨大。据中国医药物资协会医疗器械分会统计,截至 2013年12月,国内持有医疗器械生产许可证的企业1.57万家,其中在国内外上市的医疗器械超过35家。国内取得医疗器械的注册证的医疗器械品种93,592种,同比基本持平,取得医疗器械注册证的进口医疗器械34,655种。

我国对医疗器械实行注册制,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 2014 年 11 月公布的 2013 “药监统计”,当年Ⅰ类、Ⅱ类医疗器械再注册数量增幅较大。其中,Ⅰ类再注册数量为3,738 个,比上一的2,739个增长了36.47%;Ⅱ类再注册达到了5,801 个,比上一年的3,300 个增长了75.79%。我国推进数字诊疗装备的发展以及国产化的政策导向非常明确。根据国务院发布的《“十二五”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建设规划》、工业与信息化部发布的《“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医药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科学技术部发布的《国家“十二五”科学与技术发展规划》,先进的医疗器械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产业,是我国大力发展和培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点领域,“十二五”期间,我国大力推进医学影像设备的核心部件、关键技术的开发、中高端产品的研制,培育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骨干企业,提高设备的国产化水平,提高我国医疗器械行业的国际竞争力。公司各系列产品均为重点发展产品。

2014年至今,国家有关监管部门采取了积极措施,为医疗器械行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2014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开展了为时5个月的“五整治”专项行动,重点整治了医疗器械虚假注册申报、违规生产、非法经营、夸大宣传、使用无证产品等五种行为,有效规范了市场,有利于医疗器械产业的健康发展;2015年3月,科学技术部印发《数字诊疗装备重点专项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2015年到2020年期间,医疗器械行业发展的主要任务为重大装备研发、前沿和共性技术创新、应用解决方案研究、应用示范和评价研究。

经过“十二五”期间的推进发展以及国产化的产业政策导向和铺垫,未来我国将进一步加大数字诊疗装备产业的政策和投入力度,“十三五”期间数字诊疗装备行业将实现突破和收获,未来国产数字诊疗设备将继续高速发展。

而医疗影像诊断设备属于中高端医疗设备,主要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重要保障,也为临床科学研究提供重要平台,常用的医疗影像诊断设备包括:X射线机、磁共振成像(MRI)设备、计算机断层扫描(CT)设备等。2014年是国内医疗影像诊断设备行业变革的重要一年。国家战略层面的大力支持、一系列新政策的出台促进国内医院采用国产设备替代进口设备,加上自身技术、人才以及资金的积累,国内医疗影像诊断设备企业正面临重大发展机遇。预计未来几年内,医疗影像诊断设备国产化的进程将实现加速,带动国内企业市场规模迅速扩大。

二、行业竞争格局及行业壁垒

(一)行业竞争格局

根据经营规模和市场占有率,国内市场上的医学影像诊断设备制造企业基本可分为三个梯队,公司位于第二梯队。第一梯队是跨国医疗器械企业,包括飞利浦、通用电气、西门子等;这部分企业具备较高的软件产品和硬件设备的研发、集成和销售能力,产品线除了覆盖主要的医学影像诊断设备外,在其他类别的医疗器械产品上也多有建树。目前第一梯队的跨国医疗器械企业占据我国医学影像诊断设备市场较高。

第二梯队是蓝韵、安健科技、万东医疗、鱼跃、迈瑞医疗、新黄浦(12.30,-1.370,-10.02%)、联影医疗在内的国内优秀医疗器械企业,此类企业的品牌和技术日渐成熟,产品质量与性能可与进口设备相媲美,以高性价比和优质售后服务受到越来越多医疗单位的欢迎。他们是该行业的主要竞争对手,产品正在由模拟时代向数字化转变。我司的即为数字化产品,综合竞争实力在优秀国产设备遴选目录中排名第八位。第三梯队主要为技术能力较弱、产品较为低端、竞争力较弱的的众多小规模医疗器械生产企业。

(二)行业进入壁垒

医疗器械行业的新进入企业要实现规模化,并与现有企业竞争,主要存在以下壁垒:

1、准入壁垒

一次性医疗器械产品涵盖一类、二类和三类医疗器械,国家药监部门实行严格的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许可证和产品注册制度,新进入该行业的企业需要通过省级药监部门的审核,在取得《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许可证》和《医疗器械经营企业许可证》后方可经营;此外,行业内的生产企业必须在获得产品注册证之后才能进行对应医疗器械产品的生产和销售。

医疗器械生产企业的审核要求严格,从事第二类、第三类医疗器械生产的企业应具有与生产要求相适应的生产设备、场地和环境,其生产、质量和技术负责人需要具备合格的专业能力;在医疗器械注册方面,申请一类医疗器械注册的企业需要具有合格的质量管理能力以及相应的资源条件,应提供产品全性能检测报告,而申请二类、三类医疗器械注册的企业需要提供产品技术报告、安全风险分析报告、产品性能自测报告、临床试验资料以及医疗器械检测机构出具的产品注册检测报告等资料,在产品试制、注册检验、临床试验、注册申报等环节有更为严格的标准和管理规定。企业只有在满足生产环境、人员素质、设备配置等方面要求的前提下才能从事医疗器械生产,而各类产品的销售均需要在完成一系列检测、分析、临床试验,并通过产品注册的前提下进行,对新进入的企业而言有较高障碍。

2、技术壁垒

医疗器械行业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知识密集、资金密集型的高技术产业,行业产品是综合了医学、生物力学、医用材料学、机械制造等多种学科的高新产品。产品专有技术积累和科研开发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一般企业在短时间内无法迅速形成。同时本行业对生产环境,产品的制造工艺和制造设备都有极高的要求,生产和加工工艺将直接决定产品的性能和使用效果,直接影响到手术的成功率。对于大部分用户而言,产品主要生产设备都是根据自身的生产工艺量身定制,在长期的生产过程中不断优化和改进。对于缺乏符合要求的工艺设备以及缺乏长期的工艺技术经验积累的企业很难生产出质量稳定的合格产品。

3、市场渠道壁垒

建立覆盖全国的销售网络和售后服务体系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销售及售后服务网络的维护需要大量的高利润空间产品作为支撑;医疗卫生系统的招标项目条件一般设置较高,需要多年良好的经营业绩和产品质量以及完善的售后服务网络,新进入者难以进入招标市场。医疗器械的销售由于覆盖地域广、专业性高、客户分散等特点,行业内公司普遍采用“经销为主、直销为辅”经营模式向最终用户销售。经销商除需要具备一定的资金实力和营销能力外,还需能够对终端用户提供专业化的服务,帮助医师协调解决使用中遇到的问题,而这些经销商基本都已经和目前先期进入的企业开展了长期、稳定的合作,新进入本行业的企业很难在短时间内找到合适的经销商队伍。

此外,建设完善的营销网络体系,不仅需要大量的前期资金投入,更需要长期积累的对市场的深刻认识和前瞻把握,以及不断为顾客创造价值所形成的品牌效应,新进入者短时间内无法培育强大的营销渠道。

4、人才壁垒

医疗器械行业是特殊的高科技行业,医疗器械产品综合了医学、电子、自动化控制等多种学科的新技术,缺乏技术和科研开发能力的企业难以进入。核心技术人才需要具备医学、电子、自动化控制等综合知识,还须具备多年的同行业实践经验;销售人员需要具备市场营销和产品性能、使用等多方面知识;这些人才难以在短期内培养。

5、资金壁垒

医疗器械行业是高投入行业,没有一定规模的资金投入进行产品研发以及建立销售和服务网络,企业难以在市场上生存。

6、品牌壁垒

医疗器械关系到使用者的生命健康,客户在选择产品时对品牌尤其关注,优质产品多年积累的品牌效应,是新进入者短期内难以逾越的障碍。

三、行业与行业上下游的关系

医疗器械行业技术进步、企业成长和市场扩展等都与上下游行业有着密切的关联关系。医疗器械产品对原材料品质要求高、需求品种多而繁杂,医疗器械行业上游为材料、电子、机械、有色金属等行业,上游行业的科技进步将直接影响到医疗器械的技术走向,如上游行业加工制造能力决定了原材料或半成品的质量、技术水平和成本。

医疗器械行业的下游主要是最终消费者,产品通过医院等医疗机构直接用于消费者,消费需求和消费能力决定了市场容量的大小,这些都影响和决定了医疗器械产品的市场前景和经济收益。

四、国家对该行业的监管体制和政策

1、行业主管部门、监管体制和行业政策(1)行业主管部门及职能

我国医疗器械行业的主管部门是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其职能包括:负责医疗器械监督管理的法律法规草案,拟订政策规划,制定部门规章,并组织实施和监督检查;负责组织制定、公布医疗器械标准、分类管理制度以及医疗器械研制、生产、经营、使用质量管理规范并监督实施;负责医疗器械注册并监督检查,建立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体系,并开展监测和处置工作;负责制定医疗器械监督管理的稽查制度并组织实施,组织查处重大违法行为。建立问题产品召回和处置制度并监督实施。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主管全国医疗器械监督管理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的医疗器械监督管理工作。

(2)行业监管体制

医疗器械行业是国家重点管理行业之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负责实施医疗器械行业产业政策,研究拟订行业发展规划,指导行业结构调整及实施行业管理;卫生部负责拟订卫生改革与发展战略目标、规划和方针政策,起草医疗器械相关法律法规草案,制定医疗器械规章,依法制定有关标准和技术规范;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负责对医疗器械的研制、生产、流通和使用进行行政监督和技术管理。

我国医疗器械行业目前实行分类监督管理。监督管理包括监督产品、产品使用及监督医疗器械生产企业。监督产品旨在验证产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监督生产企业旨在保证产品质量稳定、安全和有效,体现在审核生产制造企业质量管理体系,并定期复查。我国审查医疗器械的质量管理体系标准,采用医疗器械行业标准YY/T 0287-2003《医疗器械质量管理体系用于法规的要求》,该标准等同采用ISO13485《医疗器械质量管理体系用于法规的要求》。

A.医疗器械按风险程度实行分类管理

①第一类是风险程度低,实行常规管理可以保证其安全、有效的医疗器械;②第二类是具有中度风险,需要严格控制管理以保证其安全、有效的医疗器械;③第三类是具有较高风险,需要采取特别措施严格控制管理以保证其安全、有效的医疗器械。B.医疗器械实行产品备案及注册管理制度

第一类医疗器械实行产品备案管理,第二类、第三类医疗器械实行产品注册管理。受理注册申请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根据技术评审机构评审意见作出决定,对符合安全、有效要求的,准予注册并发给《医疗器械注册证》。

①第一类医疗器械产品备案,由备案人向所在地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提交备案资料;②申请第二类医疗器械产品注册,注册申请人应当向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提交注册申请资料;③申请第三类医疗器械产品注册,注册申请人应当向国务院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提交注册申请资料。

C.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实行备案及生产许可制度

①从事第一类医疗器械生产的,由生产企业向所在地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备案;②从事第二类、第三类医疗器械生产的,生产企业应当向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申请生产许可。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按照行业主管部门制定的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的要求进行核查。对符合规定条件的生产企业,准予许可并发给《医疗器械生产许可证》。从事第二类、第三类医疗器械生产的企业,需要获得《医疗器械注册证》及《医疗器械生产许可证》。

③出口医疗器械的企业应当保证其出口的医疗器械符合进口国(地区)的要求。从事第二类医疗器械经营的,由经营企业向所在地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备案;从事第三类医疗器械经营的,经营企业应当向所在地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申请经营许可,获批并取得《医疗器械经营企业许可证》。

2、公司所在行业涉及的主要法律法规以及政策如下:

五、影响行业发展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

(一)有利因素

1、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

2014年至今,国家有关监管部门采取了积极措施,为医疗器械行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2014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开展了为时5个月的“五整治”专项行动,重点整治了医疗器械虚假注册申报、违规生产、非法经营、夸大宣传、使用无证产品等五种行为,有效规范了市场,有利于医疗器械产业的健康发展;2015年3月,科学技术部印发《数字诊疗装备重点专项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2015年到2020年期间,医疗器械行业发展的主要任务为重大装备研发、前沿和共性技术创新、应用解决方案研究、应用示范和评价研究。

经过“十二五”期间的推进发展以及国产化的产业政策导向和铺垫,未来我国将进一步加大数字诊疗装备产业的政策和投入力度,“十三五”期间数字诊疗装备行业将实现突破和收获,未来国产数字诊疗设备将继续高速发展。

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均将医疗器械产业作为重点发展的领域,其中2006 年《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首次写入医疗器械产业发展的内容。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多种类型科研或开发资助项目(如 863 计划、国家重点专项、产业化专项等)中,列入医用材料与制品相关课题明显增加。国家在医用材料及制品领域科研开发上的巨额投入,大幅度地提高了行业的技术水平,缩短了产品更新周期。

2011年,科技部发布《医疗器械科技产业“十二五”专项规划》中,将“突破一批共性关键技术和核心部件,重点开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性能、高品质、低成本和主要依赖进口的基本医疗器械产品,满足我国基层医疗卫生体系建设需要和临床常规诊疗需求” 纳入我国医疗器械发展的总体目标; 2006 年,国务院发布《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 年)》作为科技发展指导性文件,将“关键医疗器械取得突破,具备产业发展的技术能力”纳入发展目标,将“疾病防治重心前移,坚持预防为主、促进健康和防治疾病结合,研究预防和早期诊断关键技术,显着提高重大疾病诊断和防治能力,研制先进医疗设备,推进医疗器械的自主创新”纳入发展思路,要求“重点开发新型治疗和常规诊疗设备”。

2、医疗器械市场前景广阔

医疗器械行业大量应用新技术、新材料,涉及光学、电子、超声、磁、同位素、计算机等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包括人工材料、人工脏器、生物力学、监测仪器、诊断设备、影像技术、信息处理、图像重建等多种科技率先在医疗器械产品中应用。

3、下游市场前景广阔

随着《“十二五”期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暨实施方案》的推出,新医疗体制改革方案进一步强调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性质,着力加快健全全民医保体系,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新机制,积极推进公立医院改革,统筹做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社会资本办医、医疗卫生信息化、药品生产流通和医药卫生监管体制等方面的配套改革。根据《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2013 年主要工作安排》,目前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城乡全体居民三项基本医疗保险参保(合)率稳定在95%以上。公司的最终客户所属的行业主要为各级医院、社区或乡村卫生服务站、各地疾控中心以及其他医疗卫生服务机构。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推进、我国经济的发展及老龄化的加剧,下游行业客户的完善与健全将会为公司提供更大的市场空间。

(二)不利因素

1、国外企业的竞争

目前全面掌握关键生物及新材料产业化技术的是国外几大医疗器械企业如通用、飞利浦公司等,他们具有从上游材料研发到下游产业化应用的完整产业链优势。近年来,我国在该领域的追赶速度日益加快,但目前国内尚没有企业有能力全面掌握上游材料研发领域的控制力,并保持与国际同步的升级和创新。除此之外,国内企业在资本能力及品牌影响力等方面与国外的厂商差距明显。

2、新进入企业的威胁

医疗器械产品较高的毛利率水平和巨大的市场成长空间将吸引更多的国内外生产厂家进入该行业,尤其是实力雄厚的大企业,可以凭借其成熟的市场经验及资金优势通过对国内可比公众公司生产企业进行并购,从而占据或扩张其在国内医疗器械行业的市场份额,加剧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行业现有厂商要维持其行业的领先性,必须加大研发投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推出新产品、完善产品线,并且扩充融资渠道,通过资本化与市场化的规范运作,才能保证其市场竞争中的优势地位。

3、产品附加值较低,竞争激烈

低附加值产品虽然拥有一定的国际市场份额,但对行业发展的贡献不大。不少企业已成为海外市场的“制造中心”,赚取低额的制造费用。加上近年国内用工成本在不断提高,医疗器械企业运营成本不断上升,这给不少中小企业的生存发展带来了严峻的挑战。随着行业不断规范,部分中小型医疗器械企业更是面临被淘汰的风险。在国际市场,中国医疗器械企业已经面临中国制造低成本优势逐渐减弱、甚至消失的境地;在国内市场,低成本、低价格的结果是激烈的市场竞争,规模企业的成本优势逐渐得到体现,更多的中小企业面临生存和发展问题。

4、研发能力不足、创新能力薄弱

目前国内绝大部分的医疗器械生产企业缺乏技术创新能力,研究设备和基础条件差、研发投入不足、科技成果转化能力薄弱,在各高端医疗设备领域,没有技术和实力去超越跨国企业及国内主流企业,只能走仿制的道路,大打价格战。

第三篇:2015年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发展研究报告

2015年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发展研究报告

一、行业所处的生命周期和行业规模

(一)我国医疗器械制造业发展历程及现状 中国医疗器械市场需求近年来持续增长,预计未来仍有较大增长空间。近年来,中国医疗器械产业发展和投资较为活跃,国家战略型新兴产业政策导向和国内医疗卫生机构装备的更新换代需求,将使未来医疗器械消费市场持续增长。

过去13年来,中国医疗器械市场销售规模由2001年的179亿元增长到2013年的2,120亿元,剔除物价因素影响,13年间增长了10.84倍。据中国医药(17.33,1.580,10.03%)物资协会医疗器械分会抽样调查统计,2014全年全国医疗器械销售规模约2,556亿元,比2013年的的2,120亿元增长了436亿元,增长率为20.57%。

全球医药和医疗器械的消费比例约为1:0.7,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已达到1∶1.02,全球医疗器械市场规模已占据国际医药市场总规模的42%,并有扩大之势。2014年我国医疗器械市场总规模约为2,556亿元,医药市场总规模预计为13,326亿元,医药和医疗消费比为1:0.19,2013年的医药和医疗消费比为1:0.2,预计未来医疗器械市场仍有较广阔的成长空间。

我国医疗器械生产企业数量逐年上升:2010年为14337家,其中一类医疗器械生产企业4015家,二类医疗器械生产企业7906家,三类医疗器械生产企业2416家,国家及省级重点监管企业1863家。截至2012年11月末,全国医疗器械生产企业数量迅速增加至1.6万多家,国有企业、外资企业和合资企业、var script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script.src

= 'http://static.pay.baidu.com/resource/baichuan/ns.js';document.body.appendChild(script);

私有企业分别占3%、37%和60%。其中,产值过亿元的企业有200多家;产值过10亿元的企业不足20家,且外资企业、合资企业占绝大多数。2011年的统计数据显示,外商和港、澳、台投资企业构成我国医疗器械行业的主体力量,其资产占我国医疗器械行业总资产的43%。

国内医疗器械生产企业众多,市场集中度较低,按地域分布则集中于以上海、深圳为代表的东、南沿海地区国产品牌医疗器械产业呈现“多、小、高、弱”的特点:第一是生产企业多,截至2013年底,全国共有医疗器械生产企业15698家;第二是企业规模小,2013年医疗器械产业市场总产值为2,120亿元,平均每个企业产值约1,350万元,比上一增加了150万元、12.5%;第三是产品集中度高,医疗器械产品种类3,500多种,平均每种产品十多个注册证;第四是相对国际知名品牌,技术水平比较弱。近年来随着我国技术水平的不断进步和精密制造和机电一体化设备的制造能力不断增强,我国医疗器械行业发展迅速。

2000 年至 2012 年医疗器械行业规模平均每年递增 20%以上。2012 年,我国医疗器械市场规模已超过 1500 亿元,中国已成为亚洲医疗器械生产大国和全球医疗器械十大新兴市场之一。未来几年内,中国将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医疗器械市场。总体而言,医疗器械类上市公司具有一定的规模优势,但产业集中度依然不够:2014年,20家从事医疗器械生产经营的上市公司全年销售收入预估为372亿元,占行业总

销售额的14.55%。从地域分布来看,我国医疗器械行业集中在 var cpro_psid =“u2572954”;var cpro_pswidth =966;var cpro_psheight =120;

东、南部沿海地区。以上海、江苏为代表的长江三角地区和以北京为代表的渤海湾地区主要是招商引资,以外资企业为主体而形成优势产业集群。

长江三角洲地区以一次性注射和输液器等产品在全国占绝对优势;北京地区以通用电气公司为代表的CT机占绝对优势;深圳的医疗器械产业从无到有,在短短的10余年内,已发展成为我国高端医疗器械产业重要的制造加工基地,医学影像诊断设备、病人监护仪等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也占有一席之地,发展势头强劲。

(二)行业企业发展空间

根据尚普咨询发布的《2011年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分析及发展前景预测报告》显示,预计到2015年,中国整个医疗仪器与设备市场预计将近3,400亿元。目前全球医疗器械占医药市场总规模的42%,而我国医疗器械占医药市场总规模的14%,市场发展前景潜力巨大。据中国医药物资协会医疗器械分会统计,截至 2013年12月,国内持有医疗

器械生产许可证的企业1.57万家,其中在国内外上市的医疗器械超过35家。国内取得医疗器械的注册证的医疗器械品种93,592种,同比基本持平,取得医疗器械注册证的进口医疗器械34,655种。

我国对医疗器械实行注册制,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 2014 年 11 月公布的 2013 “药监统计”,当年Ⅰ类、Ⅱ类医疗器械再注册数量增幅较大。其中,Ⅰ类再注册数量为3,738 个,比上一的2,739个增长了36.47%;Ⅱ类再注册达到了5,801 个,比上一年的3,300 个增长了75.79%。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下载券 157人已下载

下载

还剩14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我要定制简历

我国推进数字诊疗装备的发展以及国产化的政策导向非常明确。根据国务院发布的《“十二五”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建设规划》、工业与信息化部发布的《“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医药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科学技术部发布的《国家“十二五”科学与技术发展规划》,先进的医疗器械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产业,是我国大力发展和培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点领域,“十二五”期间,我国大力推进医学影像设备的核心部件、关键技术的开发、中高端产品的研制,培育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骨干企业,提高设备的国产化水平,提高我国医疗器械行业的国际竞争力。公司各系列产

品均为重点发展产品。

2014年至今,国家有关监管部门采取了积极措施,为医疗器械行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2014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开展了为时5个月的“五整治”专项行动,重点整治了医疗器械虚假注册申报、违规生产、非法经营、夸大宣传、使用无证产品等五种行为,有效规范了市场,有利于医疗器械产业的健康发展;2015年3月,科学技术部印发《数字诊疗装备重点专项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2015年到2020年期间,医疗器械行业发展的主要任务为重大装备研发、前沿和共性技术创新、应用解决方案研究、应用示范和评价研究。

经过“十二五”期间的推进发展以及国产化的产业政策导向和铺垫,未来我国将进一步加大数字诊疗装备产业的政策和投入力度,“十三五”期间数字诊疗装备行业将实现突破和收获,未来国产数字诊疗设备将继续高速发展。

而医疗影像诊断设备属于中高端医疗设备,主要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重要保障,也为临床科学研究提供重要平台,常用的医疗影像诊断设备包括:X射线机、磁共振成像(MRI)设备、计算机断层扫描(CT)设备等。

2014年是国内医疗影像诊断设备行业变革的重要一年。国家战略层面的大力支持、一

系列新政策的出台促进国内医院采用国产设备替代进口设备,加上自身技术、人才以及资金的积累,国内医疗影像诊断设备企业正面临重大发展机遇。预计未来几年内,医疗影像诊断设备国产化的进程将实现加速,带动国内企业市场规模迅速扩大。

二、行业竞争格局及行业壁垒

(一)行业竞争格局

根据经营规模和市场占有率,国内市场上的医学影像诊断设备制造企业基本可分为三个梯队,公司位于第二梯队。第一梯队是跨国医疗器械企业,包括飞利浦、通用电气、西门子等;这部分企业具备较高的软件产品和硬件设备的研发、集成和销售能力,产品线除了覆盖主要的医学影像诊断设备外,在其他类别的医疗器械产品上也多有建树。目前第一梯队的跨国医疗器械企业占据我国医学影像诊断设备市场较高。

第二梯队是蓝韵、安健科技、万东医疗、鱼跃、迈瑞医疗、新黄浦(12.30,-1.370,-10.02%)、联影医疗在内的国内优秀医疗器械企业,此类企业的品牌和技术日渐成熟,产品质量与性能可与进口设备相媲美,以高性价比和优质售后服务受到越来越多医疗单位的欢迎。他们是该行业的主要竞争对手,产品正在由模拟时代向数字化转变。我司的即为数字化产品,综合竞争实力在优秀国产设备遴选目录中排名第八位。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主管全国医疗器械监督管理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的医疗器械监督管理工作。(2)行业监管体制

医疗器械行业是国家重点管理行业之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负责实施医疗器械行业产业政策,研究拟订行业发展规划,指导行业结构调整及实施行业管理;卫生部负责拟订卫生改革与发展战略目标、规划和方针政策,起草医疗器械相关法律法规草案,制定医疗器械规章,依法制定有关标准和技术规范;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负责对医疗器械的研制、生产、流通和使用进行行政监督和技术管理。

我国医疗器械行业目前实行分类监督管理。监督管理包括监督产品、产品使用及监督医疗器械生产企业。监督产品旨在验证产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监督生产企业旨在保证产品质量稳定、安全和有效,体现在审核生产制造企业质量管理体系,并定期复查。我国审查医疗器械的质量管理体系标准,采用医疗器械行业标准YY/T 0287-2003《医疗器械质量管理体系用于法规的要求》,该标准等同采用ISO13485《医疗器械质量管理体系

用于法规的要求》。

A.医疗器械按风险程度实行分类管理

①第一类是风险程度低,实行常规管理可以保证其安全、有效的医疗器械;②第二类是具有中度风险,需要严格控制管理以保证其安全、有效的医疗器械;③第三类是具有较高风险,需要采取特别措施严格控制管理以保证其安全、有效的医疗器械。

B.医疗器械实行产品备案及注册管理制度

第一类医疗器械实行产品备案管理,第二类、第三类医疗器械实行产品注册管理。受理注册申请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根据技术评审机构评审意见作出决定,对符合安全、有效要求的,准予注册并发给《医疗器械注册证》。

①第一类医疗器械产品备案,由备案人向所在地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提交备案资料;②申请第二类医疗器械产品注册,注册申请人应当向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提交注册申请资料;③申请第三类医疗器械产品注册,注册申请人应当向国务院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提交注册申请资料。C.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实行备案及生产许可制度

①从事第一类医疗器械生产的,由生产企业向所在地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

管理部门备案;②从事第二类、第三类医疗器械生产的,生产企业应当向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申请生产许可。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按照行业主管部门制定的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的要求进行核查。对符合规定条件的生产企业,准予许可并发给《医疗器械生产许可证》。从事第二类、第三类医疗器械生产的企业,需要获得《医疗器械注册证》及《医疗器械生产许可证》。

③出口医疗器械的企业应当保证其出口的医疗器械符合进口国(地区)的要求。从事第二类医疗器械经营的,由经营企业向所在地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备案;从事第三类医疗器械经营的,经营企业应当向所在地设

区的市级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申请经营许可,获批并取得《医疗器械经营企业许可证》。

2、公司所在行业涉及的主要法律法规以及政策如下:

第四篇:(目录)2017年中国一次性医疗器械行业研究报告

的要求进行专项定制课题服务。服务对象涵盖机械、汽车、纺织、化工、轻工、冶金、建筑、建材、电力、医药等几十个行业。

我们的优势

强大的数据资源:中宏经略依托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国家信息中心系统丰富的数据资源,建成了独具特色和覆盖全面的产业监测体系。经十年构建完成完整的产业经济数据库系统(含30类大行业,1000多类子行业,5000多细分产品),我们的优势来自于持续多年对细分产业市场的监测与跟踪以及全面的实地调研能力。

行业覆盖范围广:入选行业普遍具有市场前景好、行业竞争激烈和企业重组频繁等特征。我们在对行业进行综合分析的同时,还对其中重要的细分行业或产品进行单独分析。其信息量大,实用性强是任何同类产品难以企及的。

内容全面、数据直观:报告以本最新数据的实证描述为基础,全面、深入、细致地分析各行业的市场供求、进出口形势、投资状况、发展趋势和政策取向以及主要企业的运营状况,提出富有见地的判断和投资建议;在形式上,报告以丰富的数据和图表为主,突出文章的可读性和可视性。报告附加了与行业相关的数据、政策法规目录、主要企业信息及行业的大事记等,为业界人士提供了一幅生动的行业全景图。

深入的洞察力和预见力:我们不仅研究国内市场,对国际市场也一直在进行职业的观察和分析,因此我们更能洞察这些行业今后的发展方向、行业竞争格局的演变趋势以及技术标准、市场规模、潜在问题与行业发展的症结所在。我们有多位专家的智慧宝库为您提供决策的洞察这些行业今后的发展方向、行业竞争格局的演变趋势以及技术标准、市场规模、潜在问题与行业发展的症结所在。

有创造力和建设意义的对策建议:我们不仅研究国内市场,对国际市场也一直在进行职业的观察和分析,因此我们更能洞察这些行业今后的发展方向、行业

第五篇:行业研究报告

篇一:行业分析报告怎么写 定义

什么是行业报告?

行业报告内容是商业信息、是竞争情报,具有很强的时效性,一般都是通过国家政府机构及专业市调组织的一些最新统计数据及调研数据,根据合作机构专业的研究模型和特定的分析方法,经过行业资深人士的分析和研究,做出的对当前行业、市场的研究分析和预测。行业报告有何价值?

1、如果您现在在这个行业里经营和管理企业,平时工作的忙碌使你没有时间来对整个行业脉络进行一次系统的梳理,一份行业报告会让您对整个市场的脉络更为清晰,从而成为您做重大市场决策的有力依据。

2、如果您希望进入这个行业投资,阅读一份高质量的行业报告是您系统快速了解一个行业最快最好的方法,使得您的投资决策更为科学,避免投资失误造成的巨大损失。行业报告主要内容?

标准行业研究报告主要包括七个部分,分别是行业简介、行业现状、市场特征、企业特征、发展环境、竞争格局、发展趋势。(不同的报告侧重点有所不同,这需要看具体的报告目录。)行业报告适用对象

报告广泛适用于政府的产业规划、金融保险机构、投资机构、咨询公司、行业协会、公司、企业信息中心和战略规划部门和个人研究等客户。行业报告数据来源:

一份行业报告一般的数据渠道主要包括:国家统计局、国家海关总署、商务部、各行业协会、研究机构、市场一线采集.用途

行业分析报告是项目实施主体为了实施某项经济活动需要委托专业研究机构编撰的重要文件,其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作用:

1.用于向投资主管部门备案、行政审批的可行性研究报告根据《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国发(2004)20号的规定,我国对不使用政府投资的项目实行核准和备案两种批复方式,其中核准项目向政府部门提交项目申请报告,备案项目一般提交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同时,根据《国务院对确需保留的行政审批项目设定行政许可的决定》,对某些项目仍旧保留行政审批权,投资主体仍需向审批部门提交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2.用于向金融机构贷款的可行性研究报告

我国的商业银行、国家开发银行和进出口银行等以及其他境内外的各类金融机构在接受项目建设贷款 时,会对贷款项目进行全面、细致的分析平谷,银行等金融机构只有在确认项目具有偿还贷款能力、不承担过大的风险情况下,才会同意贷款。项目投资方需要出具 详细的可行性研究报告,银行等金融机构只有在确认项目具有偿还贷款能力、不承担过大的风险情况下,才会同意贷款。

3.用于企业融资、对外招商合作的可行性研究报告

此类研究报告通常要求市场分析准确、投资方案合理、并提供竞争分析、营销计划、管理方案、技术研发等实际运作方案。

4.用于申请进口设备免税的可行性研究报告

主要用于进口设备免税用的可行性研究报告,申请办理中外合资企业、内资企业项目确认书的项目需要提供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5.用于境外投资项目核准的可行性研究报告

企业在实施走出去战略,对国外矿产资源和其他产业投资时,需要编写可行性研究报告报给国家发展和改革委或省发改委,需要申请中国进出口银行境外投资重点项目信贷支持时,也需要可行性研究报告。

6.用于环境评价、审批工业用地的可行性研究报告

我国当前对项目的节能和环保要求逐渐提高,项目实施需要进行环境评价,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可以作为环保部门审查项目对环境影响的依据,同时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也作为向项目建设所在地政府和规划部门申请工业用地、施工许可证的依据。

编制要点 环境分析

行业环境是对企业影响最直接、作用最大的外部环境。结构分析

行业结构分析主要涉及到行业的资本结构、市场结构等内容。一般来说,主要是行业进入障碍和行业内竞争程度的分析。市场分析

主要内容涉及行业市场需求的性质、要求及其发展变化,行业的市场容量,行业的分销通路模式、销售方式等。组织分析

主要研究行业对企业生存状况的要求及现实反映,主要内容有:企业内的关联性,行业内专业化、一体化程度,规模经济水平,组织变化状况等。成长性分析

是指分析行业所处的成长阶段和发展方向。当然,这些内容还只是常规分析中的一部分,而在这些分析中,还有不少一般内容和特定内容。例如,在行业分析中,一般应动态地进行行业生命周期的分析,尤其是结合行业周期的变化来看公司市场销售趋势与价值的变动。

模板

第一章xxx行业发展概况 第一节xxx行业概况

一、xxx行业产品链及产业链构成

二、xxx行业发展历程及当前发展阶段

三、2011年xxx行业发展现状

四、xxx行业技术发展水平

五、行业经营模式

第二节xxx行业竞争格局

第三节xxx行业相关政策与监管机制

一、产业政策及行业规范

二、行业监管体制

第四节xxx行业利润水平变化

一、xxx行业利润变化统计

二、引起xxx行业利润变化的原因 第五节影响xxx行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第二章xxx行业产品市场分析

第一节2008—2011年xxx行业细分产品产量统计 第二节2008—2011年xxx行业细分产品市场容量统计 第三节2008—2011年我国xxx行业产品结构变化 第四节2008—2011年我国xxx行业产品价格变化 第五节2012-2016年xxx行业产品产量预测 第六节2012-2016年xxx行业产品市场容量预测 第七节xxx行业产品市场客户群消费调查

一、客户群分类分析

二、品牌排名

三、客户关注点调查

第三章2008-2016年xxx行业供需情况及预测

第一节2008-2011年xxx行业生产能力分析

第二节2008-2011年xxx行业产量及其增长速度分析 第三节2011年xxx行业地区结构分析

第四节2008-2011年xxx行业需求情况分析

一、2008-2011年xxx行业需求总量

二、2011年xxx行业需求结构变化 第五节2012-2016年xxx行业供需预测

一、xxx行业供给总量预测

二、xxx行业生产能力预测

三、xxx行业需求总量预测

第四节产品下游各需求领域需求特点 第五节中国xxx供需状况预测

第六节国内市场生产与消费格局预测 第四章xxx行业上下游产业研究发展

第一节xxx行业上游行业发展概况

一、发展概况

二、2011年行业运行情况

三、发展趋势

四、政策环境

五、对xxx行业的影响

第二节xxx行业下游行业发展概况

一、发展概况

二、2011年行业运行情况

三、发展趋势

四、政策环境

五、对xxx行业的影响

第五章xxx行业商业模式研究

第一节xxx行业营销模式

一、典型模式

二、标杆企业分析

第二节xxx行业研发模式

一、典型模式

二、标杆企业分析

第三节xxx行业盈利模式

一、典型模式

二、标杆企业分析

第四节xxx行业生产模式

一、典型模式

二、标杆企业分析

第五节xxx企业发展模式

一、典型模式

二、标杆企业分析

第六章xxx行业国内企业专项调查

第一节xxx行业典型企业一

一、企业介绍

二、2008—2011年经营统计数据(产量、收入、利润等)

三、企业投资动态

第二节xxx行业典型企业一

一、企业介绍

二、2008—2011年经营统计数据

三、企业投资动态篇二:行业分析报告写作及格式的规定 行业分析报告写作及格式的规定

一、行业分析报告撰写的目的

通过行业调查研究分析可以了解行业过去、掌握行业现在、把握行业未来。对行业运行数据进行纵向和横向的定量分析,对相关国家、相关地区、相关产业进行比较研究,进而定性地评估行业现状、预测行业未来发展趋势,提出前瞻性的观点和相关建议,作为企业、金融机构和政府部门进行市场研究、行业分析、战略决策的参考。编写行业分析报告,是高级职业经理的重要技能之一。

通过行业调研和分析,写出行业分析报告,是mba学生培养的必备环节。行业调研和分析是mba学生实践性、整合性课程的重要内容,是培养和评估学生实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

二、行业分析报告写作方法指引

行业:是指从事国民经济中同性质的生产或其他经济社会活动的经营单位和个体等构成的组织结构体系,如林业、汽车业、证券业、银行业、房地产业等。

行业分析的任务:理解行业本身所处的发展阶段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分析影响行业发展的各种因素,判断各种因素对行业发展的影响力度,预测行业的未来发展趋势,判断行业投资价值,揭示行业投资风险,为企业、政府部门、投资者和其他机构提供决策依据。行业分析的方法:行业分析依托大量的数据库资源、以及行业一手市场调研数据和丰富的二手资料,以行业的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为主要研究内容,经过专业的研究分析和论证,形成足以支持中高层管理人员的决策依据。行业分析的方法主要包括历史资料研究法、调查研究法(抽样调查、实地调研、深度访谈)、归纳与演绎法、比较研究法、数理统计法等。

行业分析报告:指对各行业概况、行业市场供求、行业竞争状况、行业热点问题(政策热点、市场热点、技术动态)、未来发展趋势等进行分析的报告,是企业战略决策和投资决策的重要参考依据。

行业分析报告写作基本流程:一般包括组成调研小组、选题、策划调研提纲、搜集资料数据、进行行业调研和重点企业调研、汇总形成三、行业分析报告写作要求

1、行业分析报告的基本要求

mba学生要有独立策划、撰写行业分析报告的专业能力,写作行业分析报告锻炼学生的宏观决策潜力和行业把握能力,培养研究、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管理实践能力,要求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内容全面、结构严谨、数据详实、判断客观、评估公正,形成完整的行业分析报告,成果具有一定的行业决策参考价值。

2、行业分析报告选题学员自由选题。

3、行业分析报告人员组织

学生自行分组,每组人数5-6人。小组自行选出组长、选出选题。按小组进行调研和编写,写出符合要求的行业分析报告。

4、行业分析报告写作时间及提交要求

提交时间:组长负责在下学期开学后一周内提交给任课教师。介质要求:电子版和纸面版各一份。

提交行业分析报告时提交打印纸面报告一份。要求按照封面、小组成员表、评阅表、摘要、正文、附录的顺序在a4规格纸面打印,每页印刷版面尺寸行长为155--160mm,页长(含篇眉、注脚和页码)为240mm,简单装订。

所交的行业分析报告纸质版和电子版,两者内容必须完全一致。

5、行业分析报告文字数量

文字数量一般为1万字至2万字。

6、行业分析报告评阅

评阅成绩分为优(90分以上)、良(80-90分)、中(70-80分)、合格(60-70分)、不合格(60分以下),评为优、良、中、合格为通过,计1.5学分。

四、行业分析报告基本格式要求

行业分析报告一般应由以下部分组成,依次为:行业分析报告题目和封面、摘要、正文、附录等。

⒈ 行业分析报告题目和封面

行业分析报告题目应是整个行业分析报告总体内容的体现,应能概括整篇行业分析报告的主题内容,要引人注目,力求简短,一般应严格控制在25个字以内。

mba学生须按照附件“行业分析报告封面模板”统一规范行业分析报告封面。⒉摘要

摘要是对行业分析报告不加注释和评论的简短陈述,是报告的重要组成部分。摘要须在对行业分析报告进行总结的基础之上,用简单、明确、易懂、精辟的语言对全文内容加以概括,提取全文的主要信息,体现行业分析报告的研究目的和范围、主要方法和过程、主要内容和成果、研究结论和独到的见解。

摘要标题用黑体小三号字。摘要内容500-1000字,字体为宋体小四号。3.正文

正文是行业分析报告的主体、核心部分。正文结构一般由行业概况、行业发展的影响因素、行业特征分析、行业市场竞争结构分析、行业评价五部分组成,要求行业评价客观、公正,论据充实可靠,结构严谨,条理分明,数据可靠,文字精炼,图表清晰整齐。行业评价是整篇行业分析报告的总结,应该鲜明、精炼、完整、准确、客观、公正。一级标题(章)黑体小三号 二级标题(节)黑体四号 三级标题黑体小四号 正文及附录宋体小四号

行间距一律取“固定行间距 22pt”。

行业分析报告的作者应当树立良好的学风和职业道德,引用的文献、资料、数据及其他人的观点必须注明出处。

注释是图书时,书写格式为:

[编号]作者、书名、出版社、出版日期、版次、页码。注释是期刊时,书写格式为:

作者、文章题目、期刊名称、期刊号、页码。正文部分字体为宋体小四号。4.附录 附录是正文主体的补充,对不便编入正文的材料可列入附录,包括放在正文内过于冗长的公式推导、复杂的数据图表、图表目录、行业分析报告使用的符号意义、单位缩写、程序全文及有关说明等,此项并非必要项。

字体为宋体小四号篇三:各行业分析报告范本

天然气运营行业分析报告 002建筑装饰行业分析报告 074教育行业分析报告 095餐饮行业分析报告 101 1 中国天然气运营行业分析 第一章 城市燃气行业基本情况 第一节 城市燃气行业的定义及分类

(一)天然气供给进入快速发展期 人工煤气、lpg、天然气三种气源并存仍然是中国城市燃气的主要特点。“十一五”期间随着“西气东输、海气登陆、海外进口、陆气补充”的天然气多元化供应格局的形成,燃气结构开始发生重大改变,天然气在城市燃气行业中的所占比例逐步增大。2011 年,我国天然气产量突破 1000 亿立方米,达到 1025.3 亿立方米,同比增长约 6.90。

(二)液化石油气(lpg)供给量不断增长 过去几十年里,我国城市燃气行业中,液化石油气保持平稳发展,用气人口持续增加。虽然说由于近年来天然气的大量使用,使得液化石油气的供气总量增长停滞,但很多农村地区开始使用液化石油气,而农村居民人均用气量相对较少,所以液化石油气使用人口仍然占比很高,这刺激了液化石油气的产量不断增长。2011 年,全国液化石油气的产量达 2180.9 万吨,同比增长 6.31,增速虽比 2010年有所放缓,但总体产量呈不断增长态势。2

(三)人工煤气供应集中在中小城市近年来,环境保护和能源结构调整取得进展,部分城市人工制 气企业通过调整生产方式,开始利用天然气、炼厂干气掺混或改制工 艺来生产人工煤气,不仅提高了质量,改善了环境,也为天然气供应 初期的供需平衡发挥重要作用。由于人工煤气的生产、输配设施的投 入强度大,维护成本高,需要较大规模的市场支撑,因此,人工煤气 供应主要集中在大城市以及依托当地有制气条件的冶金、化工企业的 中小城市。

(四)新能源燃气具有竞争力 二甲醚(dme)与 lpg 掺混燃烧,不仅可以改善现有燃烧装置的 燃烧性能,而且可带出 lpg 罐内残液一起燃烧,提高 lpg 利用率。鉴 于 dme 替换 lpg 存在可观的利润空间,国内部分城市和中小城镇已开 始在 lpg 中掺烧 dme。城市燃气行业是国家重要的能源生产和供应行业,也是与人民 生活息息相关的民生行业。城市燃气行业主要从事利用煤炭、油、燃 气等能源生产燃气,或外购液化石油气、天然气等燃气,并进行输配,向用户销售燃气的活动,以及对煤气、液化石油气、天然气输配及使 用过程中的维修和管理活动。详见下表。表1 燃气生产和供应业子行业分类行业及代 子行业及代码 行业描述 码 3 指利用煤炭、油、燃气等能源生产燃气,或外购 液化石油气、天然气等燃气,并进行输配,向用45 燃气生 4500 燃气生产 户销售燃气的活动,以及对煤气、液化石油气、产和供应 和供应业 天然气输配及使用过程中的维修和管理活动。但 业 不包括专门从事罐装液化石油气零售业务的活 动。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第二节 2011 年城市燃气行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能源是城市社会经济赖以发展的物质基础,城市燃气是城市能 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城市燃气、使用天然气替代燃煤、改变城市 能源结构成是治理大气环境污染的重要措施之一。城市燃气作为城市 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关系到人民的生活质量、城市自然环 境和社会环境,而且已日益成为国民经济中具有先导性、全局性的基 础产业,并已成为我国目前重点扶植和对外放开的产业。城市燃气是 重要的城市基础设施,是最主要的城市社会公共工程,是社会服务业 中的重要内容,也是满足城市居民基本生活质量要求的重要保障。城市燃气关系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关系到国家安全,社会 稳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顺利实现。城市燃气行业的发展为中 国工业提供了稳定的动力供应。城市燃气的利用对改善能源结构、保 护大气环境、缓解石油供应紧张、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进而实现国民 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和保障作用。2007 年至 2011 年,我国城市燃气行业总体保持着不断增长趋 势,除 2009 年外,其余几年的增速均超过了 30,远高于同期 gdp 增长率。2011 年城市燃气行业工业总产值增长率达到了 2767.24 亿 4 元,同比增速为 31.17。2007 年到 2011 年间,城市燃气行业总产值 占 gdp 的比重呈小幅上升趋势,2011 年占比达到了 0.59,为五年来 最高,行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有所提升。第三节 城市燃气行业技术分析

一、行业主要技术术语及简要解释表2 城市燃气行业主要技术术语、简写及解释技术术 简要解释 语 指燃气生产厂制气、净化、输送等环节的综合生产能力,不包括备用燃气综 设备能力,一般按设计能力计算,如果实际生产能力大于设计能力时,合生产 应按实际测定的生产能力计算时应以制气、净化、输送三个环节中最能力 薄弱的环节为主 指从气源厂压缩机的出口或门站出口至各类用户引入管之间的全部燃气供 已经通气投入使用的管道长度。不包括煤气生产厂、输配站、液化气气管道 储存站、灌瓶站、储配站、气化站、混气站、供应站等厂(站)内的长度 管道。按不同的材质、压力级别、管径分别统计燃气供 指燃气企业(单位)向用户供应的燃气数量。包括销售量和损失量。应总量 指使用燃气的家庭用户的总人口数。如不能直接掌握本企业(单位)用气人 供气范围的用气人口数,以本地城市居民平均每户人口数乘以燃气家口数 庭用户数求得压气站 指在输气管道沿线上,用压缩机对管输天然气增压而设置的站输气首 输气管道的起点站 站输气末 输气管道的终点站 站分输站 在管道沿线设置的向用户分输的场站天然气出厂价 上游天然气生产商将采集的天然气经净化处理后向下游销售的价格 格 数据来源:世经未来 5

二、行业生产技术

(一)石油天然气生产和供应流程 数据来源:世经未来 图1 管道燃气生产和供应流程图

(二)煤制天然气技术路线分析 煤制天然气的工艺流程前端与煤制甲醇及煤制合成氨的流程基本相同,都是在煤制气后经净化处理。不同之处是,后两者是净化气用于甲醇或氨合成,要求甲烷越低越好,而煤制天然气是净化气经过甲烷化处理,生产热值大于 33.36mj/m3的代用天然气(sng),甲烷越高越好,1t煤大约可以转化为 400m3合成天然气。传统的煤制天然气工艺路线为碎煤加压气化生产合成气,经过粗煤气变换冷却、低温甲醇洗净化、吸收制冷、甲烷化、干燥得产品。生产副线包括酚、氨、硫的回收及废水残液等处理。这一传统工艺技术成熟,计算的热效率 6(原料褐煤的热值转化为天然气热值)为 61.9。煤制天然气工艺流程简单,技术成熟可靠、消耗低、投资省。甲烷合成可以在煤气化压力下合成,与生产甲醇、二甲醚相比,省去了多个环节,与煤制合成油相比省去的装置更多。煤制天然气与煤制其他能源产品相比,竞争优势十分明显。煤制天然气转化率和选择性高,co 2 和h 2 的转化率接近100。单位热值投资成本和水耗低,废热利用率高,总热效率最高。此外,煤制天然气更环保,废水不含有害物,易于利用,不需处理就可做锅炉给水或循环水补充水,而煤制甲醇和煤制油需对废水做深度处理。第四节 城市燃气生产供给分析

一、石油天然气资源及产量分析 产量:增速略有放缓近年来,随着四川盆地、鄂尔多斯盆地、柴达木盆地、塔里木盆地等天然气的大规模开发,我国天然气产量呈现快速上升的势头。随着天

下载2017年度医疗器械行业研究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7年度医疗器械行业研究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如何写行业研究报告

    写行业研究报告的提纲 行业也就报告的主要任务: 解释行业本身所处的发展阶段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分析影响行业发展的各种因素以及判断对行业影响的力度,预测并引导行业的未......

    2013-2018年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市场分析及投资可行性研究报告

    中金企信(北京)国际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国统调查报告网 2013-2018年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市场分析及投资可行性研究报告 报告目录 第一部分 行业发展现状 第一章 医疗器械行业发展......

    2014-2018年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市场投资可行性研究报告

    - 1 - 2014-2018年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市场投资可行性研究报告 【企业网址】(点击看正文)正文目录第一部分 行业发展现状 第一章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发展概述2 第一节医疗器械行业......

    医疗器械行业前十大企业竞争力分析及行业投资潜力研究报告2011(范文)

    医疗器械行业前十大企业竞争力分析及行业投资 潜力研究报告2011-2015年2010-12-17 14:31 关键字:研究报告 医疗器械行业前十大企业竞争力研究报告导读: 医疗器械行业前十大企......

    怎么写医疗器械可行性研究报告

    怎么写医疗器械可行性研究报告 项目名称:怎么写医疗器械可行性研究报告 申报单位:xxx 联系人:xxx 电话:xxx 传真:xxx 编写时间:xxx 主管部门:xxx 撰稿单位:郑州经略智成企业管理咨......

    医疗器械行业销售技巧

    医疗器械销售技巧全攻略医疗器械销售行业每年以14%~15%的增长率迅速发展着,但是医疗器械销售技巧营销模式趋于老化问题却逐渐浮出水面,提高销售人员技巧水平,成了老总们越来越多......

    其他生物制品行业研究报告

    其他生物制品行业研究报告行业亮点1、我国其他生物制品行业始于20世纪初。1919年成立了中央防疫处,这是中国第一所生物制品研究所,规模很小,只有牛痘苗和狂犬病疫苗,几种死菌疫......

    行业研究报告(整理20篇)

    写写帮会员为你精心整理了20篇《行业研究报告》的范文,但愿对你的工作学习带来帮助,希望你能喜欢!篇一:行业研究报告格式第一章xxx行业发展概况第一节xxx行业概况一、xxx行业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