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遏制校园暴力
遏制校园暴力,需要全社会努力
5月12日,打开网页,“陕西袭童案”的消息映入眼帘,这是50天内第5个大规模校园暴力事件。一连串的校园惨案,让人触目惊心。
此前媒体已经尽可能减少了对此类事件的报道,因为有人担心,媒体的过度宣传会造成负面影响,让犯罪分子纷纷效仿,“传染”校园暴力犯罪。笔者对此观点不敢苟同。媒体报道对潜在的罪犯来说,既有示范作用,同时也有警示和谴责的功效。无辜受害者的痛苦,有可能唤醒其中的良知尚存者。反之,不公开报道,拒绝向社会预警,到很可能将公众置于高危境地而一无所知,等于是帮助罪犯行凶。甚至可以说,如果媒体不承担起自己应尽的责任,不去探索事件背后的复杂背景,深度挖掘犯罪者生活的社会环境,揭示悲剧的社会根源,就可以认为,这样的所作所为是违反媒体伦理的。如果媒体只是浮光掠影地记录社会现象,甚至只是粉饰太平,那么它不仅是抛弃了行业本分,更是抛弃了社会责任。
应该承担起责任的不仅有媒体,还有其他社会机构。我们了解这些惨案制造者的情况后,可以发现他们多为青壮年男性,无业且生活在社会底层。作为弱势群体的他们,对生活状态不满足,面对社会不公和言路堵塞的现状,他们从绝望走向绝望和疯狂,采取了极端行动。惨案发生后,有人提出,要打得犯罪分子害怕而不敢下手。这一观点值得商榷,陕西袭童案的凶手作案后就自杀了,他连命都不要,你能让他感到害怕?从心理学角度来讲,对于一心求死的犯罪嫌疑人,“当场击毙”一类的说法,不但起不到多大震慑作用,反而有挑衅的作用。再者,大部分屠童凶手都有严重的心理问题,恐怕不会在作案前理性地分析作案代价吧?高压手段只能治标,甚至连标都治不了。对犯罪分子当然要坚决打击,但一味狠打,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只有在社会机制上作调整,才能治本。冷静思考后可以发现社会不公、言路堵塞、社会保障存在缺陷以及暴力文化盛行都是事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
据《经济参考报》,我国分配差距逼近红线,基尼系数是世界银行测算的0.47;城乡居民收入比达到3.3倍(国际最高在2倍左右);国有企业高管与社会平均工资相差128倍;收入最高10℅人群和收入最低10℅人群的收入差距,已从1988年的7.3倍上升到2007年的23倍。社会分配不公已经到了极为严重的地步。在此背景下,社会矛盾增多、激化,也是在所难免的。政府面对此状况,努力抓维稳工作,对可能发生问题的苗头及时采取措施,使其能够解决在萌芽状态。然而,某些政府部门用公权力强制维持表面的稳定,在弱势群体的利益被侵占和剥夺时,堵塞他们的诉求渠道,无视在压制下累积的不满情绪。这就导致各地陷入“越维越不稳”的恶性循环:越是要强调社会稳定、强化维稳工作,政府特别是基层政府就越是不能容忍民众的利益表达;民众越是缺乏有效的利益表达,社会中的利益格局就越是倾斜,尤其是底层群体受到的损害也就越大;利益格局越是倾斜,利益矛盾和冲突也就越尖锐,不满情绪也就越强烈;由于正当的利益要求受到压制,一些群体或个人就只能采用暴力的方式来表达和发泄不满,于是导致社会矛盾越加激烈;而社会矛盾越是激烈,政府就越是要强化维稳工作。在这样一种恶性循环中,某些走到绝望境地的人就失去了生活的信心。当一个人否定自己生命意义时,怎会对他人的生命有所敬畏?
社会保障和缺陷也是惨案诱因之一。我国社保存在覆盖低、不公平的问题,并且改革进程明显落后于社会发展进程。我国官方公布的重症精神病人的数量为1600万,但这个数字还是1992年调查得出的,后来就没有全国性的数据了。除了那些原为国有企事业单位干部、职工后来患精神病的人之外,其他的精神病人治病、生活、看护的费用几乎完全落在他的家人身上。家里有一个精神病人,其父母、配偶、成年子女几乎无不倾家荡产很快陷入赤贫。生计难以为继的家人往往被迫终止精神病人的治疗,放松对于精神病人的看护。精神病人缺乏监护除了危及自身和家人安全,也威胁着整个社会的安全。因此,国家应当完全承担起成年精神病人治病、生活和看护的费用。但由于社保存在的缺陷,政府连治疗的责任也没有承担起来,让大部分精神病人处于缺少监护的状态中,给全社会带来极大的风险。
目前暴力文化无孔不入。翻开书本,观看电影、电视,里面有诸多关于暴力革命的描写,弘扬暴力美学的场景比比皆是。把暴力变成形式,把暴力变成获取成功或者报仇雪恨的必然工具,其结果是什么呢? 人们逐渐以为暴力是解决问题的最有效途径,除却暴力,没有什么能让社会体会深刻。于是有些人就开始铤而走险,开始通过暴力手段展开对社会的报复。可是那些屠童凶手为什么要把孩子当作残害对象呢?这可能是人类文明的一种“返祖”现象。因为现代人类社会是不允许存在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的,如果放任恃强凌弱,人类社会将无法继续生存。但是,在现实社会中,社会的强势群体和弱势群体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而且许多强势群体的行为都带上了公权力的色彩。这种社会的二极分化让人们从抵抗到承认,也就是社会个体在屈从于强势欺压的同时,寻找相对弱势。抵抗能力较弱的孩子进入了凶手的视野也就不奇怪了。
目前的校园防范措施正在紧锣密鼓地实施中,但在源头上还有大量预防工作要做。媒体要尽到职业责任,如实报道事实并挖掘背后根源;政府要承担起责任,改变社会分配两极化格局,疏通民意反映渠道,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上清理暴力文化,形成慎用暴力,以暴力为耻的风尚。社会只有在这些方面共同努力,才有可能真正遏制校园暴力。否则,即使你防得再紧,打得再严,恐怖的戾气都会继续蔓延,谁也不知道它会不会在其他地方爆发出来,以相同或不同的形式再次冲击我们的心理底线。
第二篇:专题 遏制校园欺凌暴力 构建平安和谐校园
专题二: 遏制校园欺凌暴力 构建平安和谐校园
【热点材料】
★近日,一位自称是北京中关村二小的学生家长在网络发帖称,自己的孩子长期遭到同班同学的“霸凌”,被同学用“厕所垃圾筐扣头”。她听完孩子的哭诉后,随即给班主任打电话,要求处理,并表示事发后,孩子出现失眠、易怒、恐惧上学等症状。
★2016年11月11日,教育部、中央综治办、公安部等九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导意见》。《意见》指出,要求加强教育预防、依法惩戒和综合治理,切实防治学生欺凌和暴力事件的发生。《意见》强调,对屡教不改、多次实施欺凌和暴力的学生,应登记在案并将其表现记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必要时转入专门学校就读。对实施欺凌和暴力的学生必须依法依规采取适 当矫治措施予以教育惩戒。对犯罪性质和情节恶劣、手段残忍、后果严重的,必须坚决依法惩处。
★近年来,校园欺凌和暴力事件频发。2016年12月28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检察机关积极参与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工作有关情况。2016年1月至11月,全国检察机关共批准逮捕涉嫌校园欺凌和暴力犯罪1114人,起诉2337人。
★2016年11月1日,教育部等九部门联合印发《关于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该《意见》强调,必须加强教育预防、依法惩戒和综合治理,切实防治学生欺凌和暴力事件的发生。
★2016年11月30日,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印发《中小学(幼儿园)安全工作专项督导暂行办法》。该办法指出,将重点督查和治理教育等相关职能部门、中小学对校园欺凌和暴力行为等重点问题的预防与应对情况。【理论与实际】
1.什么是校园欺凌?它的危害有哪些?
(1)校园欺凌是指一个人或一群人对他人实施的肢体、言语或精神上的伤害和攻击。校园直接欺凌包括肢体欺凌和言语欺凌,间接欺凌指通过散播谣言、利用人际关系、煽动他人恶意对待等方式,将受欺凌者排除在某个团体之外。(2)侵害了被害人的生命健康权;侵害了被害人的人格尊严权;破坏了校园和谐、社会秩序;容易使欺凌者成为“问题少年”和“不良少年”;容易使欺凌者走向违法犯罪道路,最终危害社会。
2.造成校园欺凌和暴力事件频发的原因有哪些?
①受欺凌者缺乏必要的社交能力、内心自卑或性格不合群;②欺凌者受家庭、社会、网络等不良文化及环境的影响,缺少成就感、同情心;③家庭教育中的专制、放任等现象;④学校教育中的成绩最重要,其他无所谓的唯分思想;⑤社会上相关的法律法规还不健全等等。
4.教育部等九部门集中力量向校园欺凌和暴力说“不”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是什么?(为什么对未成年人进行特殊保护?)必要性:未成年人代表着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未成年人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的重要时期,各方面都不成熟,辨别是非能力差,缺乏自我保护能力,容易受到伤害;现实生活中侵害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现象时有发生;等等。
重要性:有利于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保护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有利于保护未成年人的生命健康权和人格尊严权;有利于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构建和谐平安校园等等。
2.2016年1月至11月,全国检察机关共批准逮捕涉嫌校园欺凌和暴力犯罪1114人,起诉2337人。这给了我们什么警示?
要尊法、学法、守法,依法规范自身行为;要尊重他人的合法权益;法律具有强制性和普遍约束力;凡是法律禁止的,我们坚决不做;违法必受惩罚;我国坚持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等。
3.避免校园欺凌和暴力,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该如何与人为善?
4.如果遭遇校园欺凌和暴力,我们应该怎样维权?(变式设问:如何斩断校园欺凌肆虐的魔爪?请你为创建平安校园出谋划策。)
(1)当自己的生命健康受到他人的侵害时,有权依法自卫和寻求法律保护。(2)当人格尊严受到侵犯时,我们应勇敢地拿起法律武器,如通过采用自行与侵权人协商、请求司法保护等方式,要求侵权人停止侵害、赔礼道歉、赔偿损失。
6为防治校园欺凌和暴力,请你设计两条宣传标语。
示例:远离校园暴力,共建和谐校园;同学相处是缘分,礼让三分解矛盾;小事不计较,大事共商讨,友爱互助团结好;出言吐语勿忘有容乃大,行为举止切记恶小不为;师生之间献真心,校园和谐日渐深。
5.为避免校园欺凌和暴力事件的发生,国家、社会、学校、家庭、未成年人分别应该怎 样做?
国家;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严格规范学校办学行为;加大对校园欺凌和暴力事件的违法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等等。
社会:相关部门严格审查、监管图书、音像、网络中的“三俗”文化和暴力文化,营造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文化环境;加强学校周边环境的治理,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提供有力的社会保障;等等。
学校:贯彻落实《中小学生守则》和《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加强对中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法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开展预防欺凌和暴力的专题教育,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加强对中小学生开展“珍爱生命、远离暴力”的系列活动;积极对问题学生实施科学有效的跟踪辅导、帮教活动;等等。家庭:家长要肩负起对孩子的教育和监护职责;掌握科学的家教理念,多与孩子交流,及时了解孩子的表现;自觉发挥榜样的作用,注意自己的言行对孩子的影响;用正确的方法引导孩子处理好人际关系;等等。
未成年人:提高道德修养和法律意识;做到知礼仪、明是非、守规矩,珍爱生命,尊重他人,团结友善,不恃强凌弱;弘扬公序良俗,传承中华美德;与人发生矛盾时,懂得控制情绪,宽容他人;遇到欺凌和暴力时,及时请老师、家长等帮助解决,必要时,依法维权;等等。6.请从心理、道德和法律的角度,谈谈如 何防治校园欺凌和暴力事件的发生? 心理方面:学会调控情绪,克制冲动,做情绪的主人;做到语言文明,态度亲和,举止端庄;增进同学之间的友谊,学会用恰当的方式与人交往。
道德方面:学会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平等待人;学会宽容他人,换位思考,与人为善; 加强修养,践行道德,做一个道德高尚的人。
法律方面:树立法治理念,学法尊法守法用法,依法规范自身行为;从小事做起,谨慎交友,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预防违法犯罪;提高警惕,增强维权意识,学会用智慧和用法律保护自己。
一、选择题
1.2016年11月11日,教育部、中央综治办、公安部等九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导意见》,体现了对未成年人的()A.家庭保护 B.学校保护 C.社会保护 D.司法保护
2.党和政府之所以高度重视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问题,是因为未成年人()①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 ②生理、心理方面都不成熟 ③缺乏自我保护能力 ④容易受到非法侵害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3.北京中关村二小某学生被两名同班同学欺凌,被同学用厕所的垃圾筐扣到头上并嘲笑,此行为侵犯了该同学的()
A.荣誉权
B.名誉权
C.肖像权
D.姓名权
二、非选择题
4.如果你的同学受到了欺凌和暴力,请你为他出主意? 遇事不怯弱,以免让坏人为所欲为;不能忍气吞声,也不能以牙还牙、伺机报复;及时求助老师、家长和学校;及时报警,向有关部门反映或向人民法院起诉;见义智为、巧为,敢于和善于同不法侵害行为作斗争;等等
5.为了有效遏制校园欺凌和暴力的发生,学校准备开展一个“珍爱生命,远离欺凌和暴力”的主题活动,你认为可以采用哪些活动形式? 主题班会;黑板报;法制报告会;知识竞赛;倡议书等。
三、材料分析题
5.材料一:辱骂殴打、拍摄半裸照片、持刀威胁、捆绑烫伤、械斗伤人„„一系列校园欺凌事件令舆论哗然。校园欺凌事件频发,已经成为一个无法忽视的社会问题。近年来校园欺凌事件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呈现出参与人群低龄化,女生和留守、流守儿童屡成“主角”,严重暴力倾向,借助互联网炫耀等新特点,亟待引起关注。
材料二:近年来,校园暴力、校园欺凌事件频繁发生,严重性、频率和隐蔽性都有逐渐增加的趋势。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一项针对10个省市中小学生的抽样调查显示,32.5%的人偶尔被欺负,6.1%的人经常被高年级同学欺负。由此可见,近年来校园欺凌发生的地域范围广泛,覆盖了绝大多数省份,且频次密集。
(1)校园暴力行为侵害了受害者的哪些权利?
生命健康权和人格尊严权
(1)请分析校园欺凌事件频发的原因有哪些?
①受欺凌者缺乏必要的社交能力、内心自卑或性格不合群;②欺凌者受家庭、社会、网络等不良文化及环境的影响,缺少成就感、同情心;③家庭教育中的专制、放任等现象;④学校教育中的成绩最重要,其他无所谓的唯分思想;⑤社会上相关的法律法规还不健全等等。
(2)为防范校园欺凌,青少年应该怎样保护自己?
①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掌握一些自我保护的方法和技巧。②发现欺凌事件,及时揭发检举,敢于和善于同这些不良现象作斗争。
③增强纪律意识,自觉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④加强道德修养,提高法制观念,尊重他人的生命健康权。⑤平等待人,尊重和宽容他人,文明交往,建立良好融洽的同学关系。⑥合理宣泄消极情绪,控制好心理冲动,对自己的行为负责。⑦谨慎交友,善交益友,不交损友。(答出4点即可)
6.(2016东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16年5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治理的通知》,要求各地对校园欺凌进行专项治理,这一举措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东营市某中学同学在QQ群纷纷留言,表达自己的看法,下面是几位同学的留言: 悠悠岁月:专项治理校园欺凌是对未成年人的关爱和保护,我们真心需要这样的保护。
心静如水:人不犯我,我不犯人,遇到危险,走为上策。
北风萧瑟:我不担心被欺负,我人高马大,只有欺凌别人的份!咱班同学谁要被欺负了,来找我!
微风:咱们学校也经常发生类似事件,预防校园欺凌,人人有责,我们要行动起来,还校园一片安宁。
(1)材料说明同学遇到了什么暴力侵害? 校园暴力
(2)为什么“悠悠岁月”说我们真心需要这样的保护?
(3)进行校园欺凌专项整治对学生健康成长有什么意义?
(4)作为学校的小主人,我们应该如何预防校园欺凌?
第三篇:校园暴力
引言:中学作为青山年成长的摇篮和教育场所,对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能力培养、性格爱好与习惯形成具有巨大而深远的影响。然而在中学这个组织中难免会存在不协调、不和谐因素,由于这些不协调、不和谐因素会造成中学校园暴力的发生。近年来,各地中学不断出现了一些中学暴力事件。为此,研究中学生校园暴力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对中学校园暴力成因的深入探索,进而再次基础上提出预防中学校园暴力的一系列措施,对于青少年健康成长具有积极作用。
二、中学校园暴力产生原因
(一)个人因素
1、学生缺乏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的正确引导。
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会影响到他的生活态度、精神面貌及为人 处世的原则。如果没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指导,难免行为会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从而导致行为出现偏颇。
2、学生法制观念的淡薄。
学生把大部分精力用于学习,很少有时间或精力去关注其他知识的汲取,尤其是法律常识。
3、人格发展的不健全也是重要因素之一。
学生在学习上、生活上、人际关系上遇到挫折的时候,如果不能及时调整好心态,有的人便会产生挫败感乃至自卑感,这种不良情绪如果得不到合理的疏导极易产生暴力事件,暴力行为成为青少年宣泄自己不良情绪的一种途径。
(二)家庭方面
1、家庭结构
离婚率的上升导致单亲家庭逐渐增多, 儿童生活在单亲家庭中, 家庭生活的不和谐很容易使孩子感到缺少关爱和安全感, 从而形成攻击性人格。
2、家庭暴力.心理学家王家绵指出, 家庭暴力是校园暴力产生的根源。父母虐待儿童与其自身在儿童时代所受到的待遇有关, 在这种暴力家庭环境中生活的孩子, 从小便性格孤僻、偏执和狂暴, 经常成为校园暴力的主角。
3、家庭教育方式
香港大学对325名学生和他们家长的调查表明, 父母的教育方式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孩子的性格和行为, 尤其是父亲苛刻严厉的教育方式对男孩的攻击行为影响很大。
(三)学校方面
1、学校德育教育不到位。
在素质教育已经成为社会共识的今天,学校本应该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为己任,但在升学率和就业率的压力之下,很多学校往 往只重视学生的智育而忽视学生的德育教育。
2、学校法制教育的缺失。
目前很多学校都没有开设专门的大学生法制教育课程,或者是虽然开设与此相关的课程也是应付了事,学生没有在学校内得到很好的法制教育,很多学生根本不懂法,也就无法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性质及其所产生的法律后果如何走上犯罪的道路并不意外。
3、心理健康的忽视。
青少年学生处于特定成长时期,他们认识问题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薄弱,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在这阶段会存在诸多心理问题,逆反心理强,容易冲动,走极端。学校大多重视学生的考试成绩,而忽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的重视。
4、校园治安管理模式存在的漏洞。
校园治安管理主要依靠校园内的治安保卫部门进行,而学校的治安保卫部门的工作人员由于自身素质的原因,不懂得如何与学生进行沟通,加之本身法制观念不强,会导致在处理校园内治安问题时的处理方式不当,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反 感,同时治安管理的松懈也导致校园治安违纪事件多发。
(四)社会方面
青少年生活在社会转轨的变化时期,市场经济带来的思想意识形态的变化,也使他们受到很多负面的影响。例如,越来越多的游戏场所,网吧、歌厅、舞厅和游戏机室影响着青少年的学习生活。
另外,带有暴力倾向的影视作品、书刊、网页对青少年暴力行为的形成影响很大,致使中学生早恋现象日趋严重,很容易导致争风吃醋,发生暴力事件,这是在中学校园里发生校园暴力的主要因素。
三、针对现状及原因采取的措施
(一)个人方面
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应当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通过开展心理咨询、心理问题疏导和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乐观向上的健康心理,避免学生在遇到挫折时产生过激行为。教育学生掌握科学的自我心理调试方法,学会合理控制情绪。引导学生学会与人沟通的技巧,增强人际交往能力,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二)家庭方面
良好的家庭环境对儿童健康成长非常重要, 父母要为儿童的行为发展树立良好的榜样, 成为儿童尊敬和模仿的对象, 避免家庭暴力。
首先,坚决杜绝家庭暴力,父母不能将打架作为解决冲突或争吵的方法。不能虐待孩子,要信任孩子,要与孩子建立友好、稳定的关系。家庭教育的误导与校园暴力案件的增长有很大的关系,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对青少年人格教育心理的形成能够起到积极引导作用,因而良好的家庭教育对预防校园暴力至关重要。
其次,校园暴力的干预需要父母的高度参与和积极的配合。研究表明,在家庭和学校之间加强沟通并积极开展活动,父母的参与水平能够促进健康、稳定的学习氛围的形成。父母参与水平与学生的成功、高出勤率、低辍学率呈正比例关系。家长的广泛参与及与学校的沟通与交流,这些都非常有利于学校暴力进行及时有效的预防和干预。
(三)学校方面
1、学校应加强校园的安全保卫工作。
建立和建全规章制度如建立护校队、夜间巡逻制度;门卫制度等减少或杜绝校外闲杂人员出入, 防止暴力事件发生。
2、加强校园周边环境的管理,。
学校应呼吁上级有关部门对学校周边的不良环境, 如网吧、麻将馆、录像厅、歌舞厅、夜市、娱乐场所等按国家的有关规定进行取缔、清理和整顿和严格管理, 以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3、尽量杜绝学生在校外租房居住, 避免受到各种外来伤害。
4、学校应积有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文娱、体育等方面的各类活动, 既可丰富校园文化生活, 又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同时又充实了学生的业余时间, 减少暴力事件的发生。
5、加强师德建设和教师队伍的法制观念建设。
提高老师素质老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打骂、体罚、变相体罚、人格侮辱是一种重要的校园暴力理象。因此、应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主要有以下三方面对策: 首先,加强教师师德建设和管理。其次,加强对教师的普法教育, 提高教师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最后,提倡人性化管理, 在学生管理及班主任的管理工作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自尊心、尊重学生的隐私权。
(四)社会方面
电视、电影中的暴力镜头对于模仿能力极强的儿童来说十分有害。我们一方面呼吁无暴力的、适宜儿童收看的电视节目出现, 另一方面建议家长在儿童收看电视节目时要起到指导作用, 和儿童一起收看, 如发现有渲染暴力的内容要及时引导, 使孩子懂得使用暴力并非是明智之举, 及时制止和消除孩子对暴力的猎奇心理。
第四篇:校园暴力
亲爱的各位听众朋友大家晚上好,欢迎来到本期校园新动态节目,我是主持人XX。在当今校园中,室友这个词代表的不仅仅是在一个房间里生活,更多的是代表友谊,兄弟姐妹和互相帮助。但是最近在网上却流传着这么一句话,叫做 感谢室友当年不杀之恩。从字面意义看可能有些人会发问:有感谢室友帮助的,感谢室友支援的,为何还有感谢室友不杀之恩的呢?这就是我们今天的主题:校园安全与校园暴力问题。
校园安全,一直以来都是困扰学校的重要问题。马加爵案,清华女生铊中毒,复旦学生遭投毒去世,南航学生捅死忘带钥匙室友,南昌航空大学男生成腐尸,张家港高校行凶案,原本前程光明的学子,再也等不到毕业那天…明明都是同学,为何要残忍的刀刃相向,究竟是什么样的仇恨,才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呢?
在南航学生案中,冲突的起因简直简单的让人难以置信:校方微博上称,经过了解得知,当晚,一学生蒋某因为忘带钥匙,无法回宿舍休息,敲门宿舍内也无人应答,等他下楼向管理员借来钥匙打开宿舍门后,发现室友袁某正在房间内打游戏,对刚才的敲门声并没有理会。蒋某随后因此事与袁某发生争吵,最后还动起了手,混乱中,袁某拿起宿舍里的水果刀,对着蒋某猛刺,等发现事情闹大时,人已经不行了。10点多,多人将伤者抬出送去救治,可还是无力回天。同学蒋某因伤势过重,再也没有醒来。
明明是一件小小的琐事,却酿造出了这样惨烈的苦果。两个原本光明和充满前途的未来就这么坠落了,本该属于他们的将来的谱曲,也在这一刻画上了悲剧的休止符。大学本应该是教育的象牙塔,尊重生命本应该是最基本的教育。如此的漠视生命,让人不禁要问一声:大学,你怎么了?
校园本应该是纯净之地,却接连发生一起起惨剧。这是教育与社会的悲哀?还是这些丑恶正是当下社会投射在学校的缩影?发生这样的事情,不只毁掉了被害的学生,也毁掉了他自己,到底是多大的仇恨,到底是多扭曲的心灵,才会做出这种极端的选择。
现在,各种媒体已经开始了反思。有的媒体反思提醒注意学生寝室关系,有的开始反思大学生心理健康。这些反思不可谓不深刻,讨论的也都是实际存在的问题。可是让人感到无力和无奈的是:当这些命案发生之后,几乎所有人都注意到了这些问题;但是,当命案没有发生、悲剧还未酿成的时候,却几乎没有人对这些问题有最基本的嗅觉和敏感。马加爵案件之后我们反思,复旦投毒案之后我们反思,清华铊中毒案之后我们也在反思。为什么只有在悲剧发生了之后,人们才会开始对这些问题的思索,悲剧过了,却没有一个人铭记呢?有一个社会学的老师说,他曾经做过一个测试,让学生随机就某一个问题做辨析。结束后,学生们的话题多种多样,但是没有一个学生关注到校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如此麻痹的思维,如此不经意的忽略,是否就是这一次次悲剧发生的原罪呢?只会反思却无法引以为戒,是否就是这种惨案背后的莫名的推动力呢?
当然,也不是说这种反思完全没有任何用处。不少学校已经注意到了这类事情的负面影响,逐步开始了对学生法律意识与心理教育的培养,例如有些学校里专门开设了心理健康学和通俗法律学,专门对学生心理健康进行辅导,同时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这些举措不仅让学生们能得到新的知识,也从更基本的方面减少了校园暴力发生的可能。
在以后的校园生活里,希望更多的学校能够注意到学生心理健康的培养,能从根本上遏制这种情况的发生,而不是一味的只在发生了之后,才“反思”,才“关注”。学生是祖国的未来,祖国的未来只有经过真正的全面的培养,不仅拥有出色的学识,更要有健康积极向上的心灵,这样,才能称为栋梁。
好了,今天的节目就到这里,感谢您的收听,下周同一时间,我们再见。
第五篇:校园暴力
在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科学文明不再是一个词。
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曾做了一个统计表明:近年内,青少年犯罪总数已经占到了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70%以上,其中十五六岁少年犯罪案件又占到了青少年犯罪案件总数的70%以上。这些人,不是沦落到社会上当混混就是呆在学校里。制造校园暴力,而这其中,又有一部分人锒铛入狱。
十五六岁,这是什么样的一个概念?起码我和我的同龄人还呆在学校里而不是冰冷的监狱。然后过个几年出来,发现即使改过自新了,也不再被认可,只能一条路走到底,我觉得他们很可怜。
没有人一生出来就已经确定将来是好还是坏。我觉得后天环境的引导才能左右一个人的好坏,出淤泥而不染也是在之前就有了正面向上的坚定信念,既然如此,那在一味指责那些问题少年的时候,我们是不是先该弄清楚,他们为什么这样?
刘晓云主任认为,校园暴力看似一种个别的、简单的社会现象,其实具有复杂的社会心理背景。
她认为家庭暴力是造成校园暴力的根源,校园施暴者的家庭一般多有不幸,有家境贫寒者的,父母离异的。总之,缺乏关爱,缺少管教是这些孩子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根本原因。如果家庭成员文化素质低下、道德品质败坏;父母的管教方法过严或者过于溺爱或者父母疏于管教;家庭气氛紧张、不和谐,使孩子缺少关爱和安全感等情况都会对孩子的健全人格培养产生不利影响。很容易形成一种“攻击性人格”。为此他们往往通过欺凌弱小来释放压抑,获取一种心理上的平衡。
“学校的应试教育也使得一些孩子走上了施暴的道路。每个孩子的内心都渴望被关注、被接纳,应试教育却使一部分学生成了被淘汰者。于是他们就用暴力来报复老师和同学,以这种„特殊方式‟来获取老师的关注与同学的„承认‟。另外发生在中小学生身边„弱肉强食‟的社会现象,也是校园暴力产生的直接诱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