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海藻产业情况汇报
中国海藻产业发展状况汇报
一、基本情况
1.海藻对地球生态安全的作用
藻类在海洋生物资源中有着特殊的重要地位,是维系整个海洋生命系统的基础,它吸收二氧化碳和海水中无机元素进行光合作用,产生大量的有机物质,为海洋动物提供初始的食物。同时,它的光合作用还释放大量的氧气,科学家预计年产量可达360亿吨,是地球的主要氧气来源。藻类主要包括在水中随波逐流的浮游藻类和海底、滩涂生长的大型藻类,估计种类有10万种之多。前者如硅藻、扁藻、小球藻、螺旋藻等,它们个体微小、形状各异,有圆形、方形、三角形、针形等等;大型藻类有人们熟知的海带、裙带菜、紫菜、龙须菜(江蓠)等,它们在海底构成了水下“森林和草原”。海藻善于吸附、浓缩大海中的营养物质,据专家估计,全球每年约有2000多万吨氮和200多万吨钾从陆地通过雨水流入海洋,是海藻利用了这些营养要素并转化成有机营养物。如果没有海藻,海水将富营养化,海洋生态、地球生态将严重恶化。因此,海藻在保护海洋和地球生态安全方面,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2.海藻的营养价值
中国藻类资源丰富,大型经济藻类大约有100多种,主要分红藻、绿藻和褐藻等三类,主要品种有海带、裙带菜、马尾藻、羊栖菜、海蒿子、石花菜、蜈蚣藻、石莼、海萝、鹿角菜、鸡毛菜、紫菜、江蓠、海黍子、萱藻、浒苔、鹧鸪菜、海人草等。还有陆生藻类,主要有念珠藻 1(葛仙米)和发状念珠藻(发菜)等。
藻类的营养价值很高,含有大量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无机盐、维生素,特别牛磺酸、精氨酸、黏多糖、水溶性纤维素,以及钙、钾、镁、铁、锌、硒、碘等多种微量元素等。如硅藻,含有丰富的脂肪和蛋白质,其营养价值比酵母、大豆粉、小麦粉都要高出许多;麒麟藻属、叉枝藻属、江蓠属等的红藻藻体中,含有20~40%的蛋白质,还有丰富的碳水化合物及钙、铁、锌、硒等多种矿物质;小球藻中蛋白质占40%~50%,脂肪占10%~30%,碳水化合物占10%~25%,矿物灰分为6%~10%,具备人体必需的8种氨基酸和比蔬菜更高含量的维生素,其中VA高50倍,VB1高8倍,VB2和VB6高4倍,VC高800倍。可见,藻类对人类来说,有着很高的食用价值。
藻类除食用外还有多种生理功能。国内外众多科学家对它的保健及药用功能研究表明,海藻对多种疾病有预防和治疗作用,具有增加人体免疫力,抗肿瘤和心脑血管系统的保健作用,昆布和马尾藻、铜藻提取褐藻淀粉,经磺化研制的褐藻淀粉脂钠,经研究表明确有一定的降血脂、抗血凝、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海藻含有类似肝素的作用,防止动脉硬化和高血脂的活性物质;众多学者研究发现,褐藻的黏多糖提取物(岩藻多糖等)显示良好的抗肿瘤作用;海藻清除体内重金属和抗放射线的作用;此外,海藻活性物质具有抗菌、抗病毒、提高动物机体免疫力等作用。藻类植物中含有多种人体所必需的微量元素,海带中的钙含量是海水的数百倍,海带富集碘是海水中的数千倍,海藻中钾、镁、铁、锌、硒等元素的含量也非常高,这些都是人体健康不可或缺的物质。藻类植物不仅具有药用功能,还具有美容减肥、抗衰老等保健功能。海带中的维生素A的含量为440 IU/100克,能维持皮肤正常功能,防止皮肤病,使皮肤光滑、具有弹性。海带中维生素B2的含量为0.2 μg/g,维生素B12为3.0 ng/g,紫菜中维生素B2为 23.08 μg/g,B12为290.8 ng/g。维生素B12、维生素B2都能防止脂肪、过氧化物的积蓄作用,防止机体老化,是有效的抗衰老、减少皱纹产生的物质。
3.海藻的利用状况
我国利用海藻有悠久的历史,早在五世纪,南齐陶弘景所著的《神农本草经》和《名医别录》,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和吴其睿的《植物名实图考长编》等书中都先后详细记载了海带、昆布、石莼、紫菜、纶布和球枝等藻类的药用疗效。在唐代,发菜就被广泛采集并远销国外,宋代,人们已开始食用海藻中的海萝,并能利用从海萝中提取的海萝胶来浆丝。
近代,我国藻类开发利用取得了重大成就,成为世界上海藻生产规模最大的国家。科学家积极研究海藻优良品种,推广海带和江蓠南移、紫菜北移养殖技术,政府鼓励渔民积极发展裙带菜、江蓠、麒麟菜、石花菜、羊栖菜、浒苔等新品种的养殖,使海藻产量得到快速增长,以海藻为原料的食品加工、海藻化工、保健品、海藻肥产业得到长足进步。据FAO统计,2007年全球海藻鲜重总产量为1245万吨,其中中国为741万吨,占全球总产量的近60%。近些年,我国海藻产量(按产品重量计)高峰时超过150万吨,主要品种有海带、裙带菜、紫菜、江蓠、羊栖菜等,海藻占我国主要海水养殖物种总产量的10%左右。2011年我国出 口各类海藻产品12.3万吨,创汇5.83亿美元。其中海藻食品类产品出口8.3万吨,创汇3.2亿美元,占全球海藻食品贸易市场的30%左右;出口海藻化工产品4万吨,换汇2.63亿美元,占全球海藻化工贸易市场的70%左右。海藻保健品产业崭露头角,海藻肥产业已蜚声中外。中国海藻产业不论是产业规模还是出口贸易方面,在世界上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4.海藻养殖业
中国海藻养殖业发展比较早,在世界上处于领先水平。1927年我国初次发现海带配子体,到了50年代,在曾呈奎等老一辈科学家的努力下,突破了海带人工育苗技术和养殖技术。海带养殖在山东、辽宁等沿海地区迅速发展起来,五十年代后期又南移到福建省试养成功,并解决了南方保种育苗的技术难题,实现了生产性育苗和大面积养殖。此后,裙带菜、紫菜、江蓠、羊栖菜等育苗和养殖先后取得成功,使中国海藻养殖在沿海各地遍地开花,逐渐成为沿海地区的重要产业,收到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2011年,我国海藻养殖总面积10多万公顷,总产量150万吨左右,其中海带占一半左右,年产值估计300亿元。
海藻养殖业是我国渔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辽宁、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广东、海南等省海藻养殖主产区渔民的重要民生产业,山东把海带养殖作为重点产业来抓,江苏十分重视紫菜产业,福建提出以藻补渔,可见海藻产业的重要性。据估计,从事海藻养殖渔民约30万人,海藻是他们的主要收入来源之一。海藻产业的发展,为保障渔民生 活、促进渔民脱贫致富方面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海藻养殖业的发展,也为净化海洋环境,保持海洋生态平衡,维护海洋生物多样性,保障海洋生态安全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我国海藻的苗种培育与海上养殖技术日臻成熟,相关技术在世界上处于领先水平。从上个世纪50年代初期开始,海带与紫菜苗种培育与海上养殖技术的相关研究分别获得突破性进展,这些成果的推广应用掀起了我国海水养殖的第一次浪潮。随后,我国在海带、裙带菜配子体克隆技术,纯系雌性孢子体的培育,种内和种间的杂交,单细胞克隆技术等方面都取得一系列的进展,海带、裙带菜、紫菜、江蓠、羊栖菜等各种海藻的育苗以及海上养殖技术进一步完善;海带、紫菜通过育种工作已经培育出了一系列的抗高温、生长快、产量高、品质优良的食用新品种(品系),如荣成培育的“荣福”海带、烟台培育的“901”和“东方2号”海带,中国海洋大学培育的龙须菜新品种等。我国主要藻类品种在保种、育种、育苗、养殖技术方面,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技术体系,成果先进,技术力量比较雄厚,培育的新品种、优良品种,基本能够满足海藻养殖生产、加工和消费的需要。
5.海藻化工业
碘是重要战略物资,国外生产碘较多的国家是智利、美国、日本,他们分别从硝矿、油田废水、地下卤水中提取碘。我国却尚未发现类似可开采的碘资源。建国初期,我国用碘全部依赖进口。六十年代,西方国家对我国实行经济封锁,中断了我国碘的来源。为了打破封锁,中央领导指示国家计委召集有关部门研究我国自己生产碘的问题。经研究论 证后认为,我国海带资源丰富,发展海带提碘在我国是最现实和可行的途径。为此,在国家计委主持下,财政部和原石化部、农林部等中央10个部委共同研究制定了海带养殖和制碘发展规划。制碘工业由原石化部归口管理,从1969年到1979年的10年间,在沿海先后建设了64家制碘厂,年产碘的生产能力达到300吨。同时,水产部门也按照既定方针积极发展海带养殖,到1980年海带产量达到25万吨,2000年海带产量达到83万吨,满足了制碘业的需要。海带制碘工业的发展,粉碎了西方的封锁和控制,缓和了国内碘的供需矛盾。同时,制碘工业带动了海带养殖业的发展,也解决了沿海数十万渔民的生活出路问题。
海带中只含少量的碘,制碘工业联产大量的褐藻胶、甘露醇产品。发展到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联产品的出路成为问题,制碘工业落入低谷。为解决这一问题,国务院又召集有关部委共同研究解决办法,最后决定从1982年起将制碘工业归口农业部门管理,并从中央财政中拨付2亿元,支持海藻制碘工业技术改造,并限定5年内实现扭亏为盈。通过水产部门组织科研攻关,实施技术改造,改革工艺路线,提高了产品质量,同时,大力开展产品推广应用,拓宽了褐藻胶等产品的销路,产品从单一印染浆纱助剂发展成为食品添加剂、医药助剂、保健品等多个系列产品,只花了4年时间,就使海藻制碘工业起死回生,保障了国家碘的供应,并实现了全行业扭亏为盈。而且,现在海藻制碘工业每年为国家增加税收不少于5000万元。不仅如此,中国的海藻工业逐还渐取代美国、日本、挪威等发达国家,成为褐藻胶生产大国,每年出口1.5~2.0万吨,创汇1亿美元左右,占70%左右国际市场份额。琼胶工业是一个传统海藻工业,它以江蓠、石花菜等为原料,生产琼脂。随着国内外市场需求量的增加,生产规模也在不断扩大,也带动了石花菜、江蓠的养殖。我国琼脂产品在食品工业、医药、生化领域的用途越来越广泛,每年出口4000吨左右,换汇3500万美元左右,成为海藻工业产品出口创汇主力之一。
卡拉胶工业是新兴的海藻工业,随着食品工业和美容业的快速发展,卡拉胶产品在食品、化妆品行业的应用越来越广,为我国卡拉胶工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近几年卡拉胶出口8000吨左右,创汇7000万美元左右,是我国三大海藻胶之一。
2011年,我国褐藻胶生产企业30多家,产量约40000吨,产值约20亿元;琼胶生产企业数十家,产量8000吨,产值约8亿元;卡拉胶生产企业也是几十家,产量约10000吨,产值约8亿元。2011年出口褐藻胶20458吨,创汇1.16亿美元;出口琼胶3714吨,创汇5383万美元;出口卡拉胶约8636吨,创汇约7637万美元;甘露糖醇出口量为7111吨,创汇1520万美元。我国海藻化工产品出口总额2.63亿美元,在国际市场上所占份额70%以上。
6.海藻食品、保健品工业
海藻风味独特、营养丰富、具有保健作用,已渐渐成为世界人民食谱中的海洋健康食品。食用海藻具有防止肥胖、胆结石、便秘、肠胃病等代谢性疾病的功能,对于降血脂、降胆固醇也有一定的功效。海藻食品,例如紫菜、海带、裙带菜、麒麟菜、江蓠等海藻类,经过净化、软化、熟化、杀菌、脱水、制型、干燥等一定的工艺加工而成的食品,深 受人们的喜爱。海藻富含多糖类、纤维质、脂肪酸、矿物质、微量元素、维生素,可制出了海藻茶、海藻片、海藻糖、海藻冲剂等保健食品。
海带食品加工企业有上百家,主要分布在山东、辽宁、福建等省,加工淡干海带、盐渍海带、干熟海带等约十个品种的中低档海带食品,年产量大约70万吨,年产值约70亿元,2011年出口约2万吨,创汇6000多万美元。
裙带菜食品加工企业有几十家,主要集中在辽宁省,主要产品有盐渍裙带菜、干熟裙带菜、冷冻调味裙带菜等数个产品,年产量大约10万吨,年产值约20亿元,2011年出口4.67万吨,创汇1.31亿美元。
紫菜食品加工企业上百家,分坛紫菜和条斑紫菜两个系列,以福建为主的坛紫菜主要加工产品是小饼紫菜;以江苏为主的条斑紫菜加工企业引进日本一次加工、二次加工生产线,生产方型紫菜片和烤紫菜。坛紫菜产量约6万吨,产值约 12 亿元;条斑紫菜产量约30亿张,产值约10 亿元。2011年出口紫菜3881吨,创汇4674万美元。
此外,还有一些其他海藻食品加工企业,如羊栖菜、龙须菜、浒苔等,规模相对较小,产量较少。
据报道,日本约有400多家海藻食品加工厂,生产200多种海藻食品。而我国海藻食品加工企业少于日本,估计有300家左右,生产的海藻食品也只有几十个品种,满足不了人民消费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
海藻类保健食品生产企业大约有几十家,螺旋藻保健品生产企业最多,产量约6000吨,其他海藻保健品企业较少。主要产品有螺旋藻片、海藻片、岩藻多糖、海藻精、海藻饮料、海藻茶,还有一些添加海藻粉 或海藻提取物的食品。
7.海藻农用产品产业
海藻中含有丰富的碘化物、维生素、矿物元素及天然生长激素,海藻作为畜禽动物的饲料,具有防治动物体内寄生虫和抗病毒作用,可以促进动物的生长发育、改善动物肉类品质以及提高蛋、奶产量和质量等。目前,海藻粉加工企业有十几家,海藻粉产量估计超过5000吨,已广泛应用于畜禽、水产饲料添加剂。
用海藻为原料加工的有机肥料,可有效地促进农作物的生长、提高产量和果品质量,而且海藻肥是一种天然的有机肥料,可用于生产绿色、有机食品。利用微生物技术制成的海藻液体肥料,更加全面地保留了海藻的有效营养成分,对于农作物的挂果、成熟及果品质量的改进效果极佳。50多年前,海藻肥在欧洲、澳洲、美国、南非等国家已广为应用。我国开发海藻肥时间不到二十年,实际应用十多年,在农业上使用的效果已初步显现。目前,生产海藻肥的企业有30家左右,年产量约30000多吨,年产值逾3亿元。
二、海藻产业发展前景
我国海藻养殖业主要由海藻加工业带动起来的,而加工业的生存状况,是制约整个海藻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目前,我国海藻加工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三废问题未能得到彻底解决,设备比较老旧,工艺技术不能适应现代发展的需要,特别是环保问题可能影响到海藻工业的生存。在海藻养殖方面,问题相对较少,需要解决部分品种的退化问题,一些养殖病害的防治问题;海藻产业在渔业中的比重相对较小,多年来科技 投入比较少,产业中科技含量普遍偏低;海藻对人类的重要作用已逐步成为人们的共识,但海藻新产品、新用途的开发不够,产品的附加值偏低。虽然存在这些问题制约了海藻产业的发展,但海藻本身具有卓越的特殊功能,注定了海藻产业将有更加广阔的前景。
1.海藻化工产业
海藻化工业包括褐藻胶工业、琼胶工业和卡拉胶工业,它们工艺相似,都属于高耗能高耗水行业,所面临的问题相同,发展方向亦有类同之处。
对褐藻工业来说,开展节能减排研究是当务之急,一方面,要研究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设备,减少煤、水、电的消耗;二方面,要研究废水的处理和回收利用问题。综合利用和新产品、新用途的开发,也是褐藻工业需要研究的重点,通过研究,开发食品、保健品、化妆品、药品等方面的新产品新用途,促进产品更新换代,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增加收益。
红藻加工方面所面临的节能减排问题和发展方向是相似的,琼胶、卡拉胶作为优秀的食品添加剂,新用途开发仍有许多事情要做。
据了解,目前已研究成功“酶解/化学联合法”可取代传统的化学法制备的海带综合利用工艺,由浙江大学郑海龙教授和明月集团张燕霞教授合作己于2006年和2007年获两项发明专利。酶解/化学联合法的产业化,不仅能消除工业“三废”,还能达到节能和节水的效果,同时,生产出的综合产品可广泛应用于食品、保健食品,药品的原料,有利于人类健康,废弃物还可用于饲料和海藻生物肥料。
在新产品开发方面,已有研究结果表明,褐藻胶在面包、面条、模拟食品、面膜、医药助剂等方面的应用效果显著。卡拉胶、琼胶在饮料、肉类加工品等方面应用效果良好,前景十分广阔。2.海藻养殖业
海藻养殖业面临的问题主要是病害的防治问题,新品种开发问题,以及个别的品种退化问题。
不同种类的海藻对海区的要求不同,研究海区条件与海藻生长状况的关系,是防治病害的基础。通过研究不同品种对不同海区环境的适应性,可选择不同的品种加以推广。通过推广贝藻间养、轮作等技术,改善生态条件,可更加有效地防止病害的发生。
一些地方江蓠、紫菜等藻类出现品种退化问题,需要加强良种的研究,加大良种推广的力度。
我国还有许多地方可以发展海藻养殖,应加大技术推广力度,推广适宜品种,根据海藻加工和消费的需要,进一步扩大海藻养殖规模。同时,应结合海洋森林、人工渔礁等生态修复计划,进行海藻工人增养殖,可进一步改善海洋渔业环境,促进海洋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要根据不同用途的需要,有针对性地开发海藻新品种。如马尾藻的在饲料、海藻肥方面的应用越来越广,现有资源已经出现不足的现象,应加大其品种培育和养殖技术的研究开发,在广东、海南、山东、浙江、福建等地都可发展人工养殖。
3.海藻食品加工业
海藻食品加工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新产品开发问题。
海带食品的发展方向,一是休闲食品,二是方便食品,三是冷冻调理食品;裙带菜食品发展方向,一是方便食品,二是冷冻调理食品;紫菜食品的方向,主要是方便食品和调味料,重点是加大宣传力度,积极开发国内市场。新兴的羊栖菜、江蓠(龙须菜)、麒麟菜、浒苔、马尾藻等养殖品种,需要开发适应中国人口味的方便食品、休闲食品,提高产品的附加值。
日本的海藻食品产品非常丰富,日本的经验值得学习。中国食品消费市场潜力巨大,多开发一些适销对路的海藻食品,同时加强海藻保健知识宣传,对提升海藻产业水平,增加收益将起到巨大推动作用。
4.海藻保健品产业
海藻保健品是新兴产业,主要问题是新产品开发不够,宣传不够。现代人患有高血脂、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痛风、恶性肿瘤等代谢失调综合症的人群越来越多,免疫力下降、亚健康的人群众多。而海藻产品具有降脂、降糖、降压、提高免疫力、抗癌等作用,食疗效果良好,需求量十分巨大,需要不断开发效果殷实,价格合理的各类海藻保健产品,同时注重加强宣传、引导消费,其市场前景不可估量。
5.海藻农用产品产业
海藻农用产品主要存在问题,一是原料不足的问题,二是产品标准,三是所用酶产业化问题。
海藻粉在畜禽、水产养殖方面具有促进生长、提高动物免疫力的作用,在饲料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仍需要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此外,海藻粉在各类养殖动物中的作用和添加量问题研究不多,确切的使用效果和确定的添加量不很清楚,科学性还不够。
海藻肥近几年发展也是十分迅速,在农业中的效果已经显现。而不同的海藻肥在不同的农作物中作用效果有所不同,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开发。海藻肥是新型肥料,目前没有专用的标准,产品质量参差不齐,使用效果各异,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民对海藻肥功效的认识。海藻肥生产过程中使用的酶,目前还没有稳定的供应渠道,质量也不是十分稳定,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海藻肥的质量和效果。
海藻农用产品所需的关键原料马尾藻资源已经出现短缺,需要加快推进人工育苗和发展增养殖。海藻农用产品是新型产业,应用效果良好,推广前景十分宽广。
三、海藻产业发展的思考
海藻产业及其延伸产业前景广阔,应采取积极措施,政府部门加大扶持力度,行业协会加强协调管理,科研单位加强科研攻关,企业积极创新,共同促进产业的发展。我们考虑须做好以下工作:
1.做好海藻产业发展规划
根据渔业“十二五”规划和国家“蓝色经济圈”总体规划要求,海藻行业要做好下步的产业发展规划,如辽宁、山东发展海带、裙带菜产业带;江苏、浙江发展紫菜、浒苔产业带;福建发展海带、紫菜、龙须菜产业带;广东发展龙须菜、马尾藻产业带;海南发展马尾藻、麒麟菜产业带。要根据海藻养殖产业带发展的情况,有重点地配套海藻化工、海藻食品、海藻农用产品和高新技术产业带;重点支持以大型海藻企业和海藻专业合作社为龙头,养殖户为主体的产业化联合体,提高海藻产业化、组织化和市场化程度,进一步优化和配置资源,推动产业的总体发展水平不断提升。
2.创建海藻产业技术创新联盟
海藻养殖千家万户,加工企业七零八落,企业技术水平参差不齐,产品质量、经营效果有好有差。行业协会要根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分析产业现状,理清存在问题,明确发展方向,联合龙头企业和海藻专业合作社,建立以海藻龙头企业为主体、科研单位作为技术支撑、行业协会为纽带的海藻产业技术创新联盟,通过争取政府部门支持,利用科研单位的智能,启动行业内部的创新能力,逐步解决困扰产业发展的重大技术难题,促进产业技术创新和技术全面升级。要依靠产业技术创新联盟,重点开发解决海藻化学节能减排新技术、海藻食品新产品开发技术、海藻综合利用技术、海藻新品种开发和大规模增养殖技术。
3.加强行业的协调管理
要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协助政府部门逐步加强行业的协调管理,促进行业自律,引导行业向着现代渔业发展目标前进。一是加强政策指导,推进行业标准化建设,提高产品质量,建立质量保证体系,确保海藻产品的质量安全,为人类提供健康服务;二是加强交流服务,促进国内外同行业合作与交流,有效利用和合理配置资源,开发更加丰富的产品和服务,实现低碳高效的目标;三是加强信息化建设,发挥行业协会和专家队伍的作用,为行业做好信息和技术服务,提高行业的信息化水平和技术素质,促进产业的现代化;四是抓好海藻产业化示范基地建设,争取政策支持,在不同海藻产业带建设多个不同类型的海藻产业化示范基地,以带动全国海藻产业化建设。4.加强海藻产业政策研究
海藻产业对国民经济有着特殊的作用,协会要加强海藻产业政策研究,发现海藻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重大问题,找准政策支持方向,争取国家政策和资金支持,帮助解决海藻产业发展中的难题,促进我国海藻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中国海藻工业协会 2012年12月2日
第二篇:产业汇报
一、充分认识加快产业集聚,培育产业集群的重要意义
1、加快产业集聚,培育产业集群是我省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必然要求。产业集聚是生产力实现空间布局上的优化,是各种生产要素在一定地域的大量集聚和有效集中。加快产业集聚是优化资源配置、营造产业发展良好环境的工作平台。产业集群是某一产业领域相互关联的及其支撑体系在一定地域内发展并形成具有持续竞争优势的经济群落。培育产业集群是壮大产业规模、提升产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产业集聚是产业集群形成的内在要求,产业集群是产业集聚的重要方式。加快产业集聚,培育产业集群是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升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推进工业化向高级阶段发展的必然过程。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把加快产业集聚,培育产业集群作为我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现实选择,抓实抓好。
2、加快产业集聚,培育产业集群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按照“延伸两翼、对接两洲,拓展一线、两岸三地,纵深推进、连片发展,扩大开放、服务全局”的发展态势,紧紧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坚持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市场为导向,高新技术为支撑,产业转型升级为重点,创造良好环境,围绕优势资源、优势产业、优势企业,优化产业布局,使我省产业集中度明显提高,产业的集聚力明显增强,产业的核心技术、品牌效应与营销网络优势更加明显,主导产业带动作用更加有力,临海工业支撑作用更加突出,产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得到全面提升,为建设对外开放、协调发展、全面繁荣的海峡西岸经济区提供强有力的产业支撑。
3、加快产业集聚,培育产业集群的目标任务是:初步形成一批特色鲜明、辐射力大、竞争力强的产业集聚区域和产业集群。到2010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2000年翻两番;形成6—8个能够参与国际产业分工、产值超500亿元的产业集群;30个能参与国内产业分工并处领先地位、产值超100亿元的产业集群;培育发展一大批能参与国内竞争、对中心城市建设、县域经济发展和促进城乡居民收入起带动作用的地方性产业集群。初步形能较为完善的产业公共服务体系,完善产业综合配套功能,建立若干个国际性、全国性的专业市场及一批研发中心、检测中心、标准中心和信息中心。
二、积极拓展加快产业集聚的有效途径
4、培育要素市场,加快产业集聚。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规范有序竞争的市场环境,消除不利于市场培育完善的各种障碍,大力培育要素市场。健全以市场为基础的要素价格形成机制,完善市场化导向的收入分配机制,增强要素活力,激活要素潜力,促进生产要素有效地流动、集聚和优化配置。充分利用现有城镇基础设施加快生产要素集聚。积极引导、合理土地投入方向,使土地资源向优势企业、优势项目集中,鼓励企业规模化经营、集约化用地,提高土地利用率;充分调动人员和人员的积极性,加速科技成果转化,鼓励技术要素以多种形式参与收益分配;完善人才工作机制,加大人力资源开发,促进人力资源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
5、创新项目机制,增强产业集聚。加强产业链和价值链的研究,高度重视大型产业项目的储备,积极做好项目的前期工作。充分利用全球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的契机,促进一批综合效益好、对区域经济带动性强的大型产业项目落地,引导企业按产业链上、下游延伸,带动一批配套项目,拓展产业集聚的空间。结合我省实际,建立科学的行业准入制度,规范行业的环保、、技术、质量标准,建立投资风险预警和防范体系,加强投资运行的监测分析,及时向社会发布投资调控政策、投资信息和产业发展趋势,减少由于信息不对称造成的投资浪费。深化投资体制改革,落实企业投资自主权,规范投资行为,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着眼于提升产业发展的整体竞争力,把招商引资政策和促进产业集聚政策有机结合起来,集聚各级政府、各个部门的工业性投入资金,集中扶持产业发展的关键项目。广泛利用民间资本,形成民间投资稳定增长的机制。鼓励各类符合条件的企业以发行股票、债券等直接融资方式筹集资金,加快培育上市后备资源,充分利用上市的融资功能,促进产业集聚。
6、培育龙头企业,带动产业集聚。积极引进和培育关联性大、带动性强的大企业大集团,发挥其辐射、示范、信息扩散和网络的产业龙头作用。引导社会资源向龙头企业集聚,推动龙头企业建立产品标准、质量检测、结算等中心,提高龙头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鼓励龙头企业不断将一些配套件及特定的生产工艺分离出来,形成一批专业化配套企业,帮助协作配套企业做好与龙头企业相衔接的质量、标准、管理等工作,积极支持中小企业进入龙头企业的供应网络,建立最终产品与零部件厂商的战略联盟,努力提高龙头企业的省内配套率。鼓励龙头企业采用多种方式,对其上下游配套企业进行重组、改造。发挥龙头企业的集聚带动效应,逐步衍生或吸引更多相关企业集聚,通过企业之间的集聚效应降低综合成本,增强竞争优势。
7、创造区域品牌,引导产业集聚。大力实施品牌战略,重点扶持技术含量与附加值高、有市场潜力的名牌产品企业。鼓励企业建立综合品牌,引导企业开展企业形象和品牌标识的策划与。积极培育国家名牌产品,对评选为“中国名牌”和“中国驰名商标”的企业,各地应根据财力给予奖励。鼓励名牌产品企业迅速扩大品牌经营规模,促进名牌产品企业多层次、全方位的联合协作,实现资源共享。加大名牌推介力度,以名牌企业、名牌产品为依托,着力提升企业、产品的国内外知名度、美誉度,打造一批产业名市、名镇,共创区域品牌。以政府引导、中介促进、企业自主结盟为原则,推动企业建立营销联盟,共享营销资源。整合和利用各类会展资源,创立会展品牌,鼓励行业协会统一有序地企业参加各类交易会。积极推行现代营销管理,加大市场营销力度,提高闽货的市场占有率。推动跨国公司采购本地化,鼓励国内外大公司在闽设立商品采购中心、物流配送中心、分销中心。
8、提升工业园区,推进产业集聚。坚持规模化、集约化的原则,整合、优化、提升现有的各类开发区、工业园区,做好各类开发区、工业园区发展规划与产业集群发展规划的衔接,按照功能区分,根据资源、生态、产业环境等综合因素合理确定园区的定位,完善工业园区的道路、通讯、水、电、气、污染控制等基础设施,优化企业之间生产协作流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使之成为产业集聚的有效载体。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多元投入、上下联动,组建具有法人资格的园区开发经营实体,推动园区建设投融资的市场化。进一步完善“飞地政策”或采取“保存量、分增量”的分配办法,鼓励关联企业或配套企业向龙头企业所在工业园区集中,鼓励县乡到市县工业园区开发项目。建立项目投资密度(固定资产投资额/占地面积)和用地控制指标、土地出让价挂钩制度,按照产业的不同,确定不同的用地控制指标和土地最低出让价。
9、努力扩大开放,拓展产业集聚。进一步打破所有制限制,完善产权法律制度,规范和理顺产权关系,依法保护各类产权。大力推行以股份制为主的公有制多种有效实现形式,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积极引导和发展非公有制经济,鼓励民营经济加快发展,放宽市场准入,改进对民营经济的管理和服务。加快内外贸一体化进程,推进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加强招商引资工作的区域协调,改进招商引资方式,开展产业链招商,更多地吸引跨国公司和国内外著名企业,更多地把技术水平高、增值含量大的加工制造环节和研发机构转移到我省。继续办好中国投资贸易洽谈会等一批重大经贸活动,引导采用股权并购方式加大招商力度。
第三篇:产业发展汇报
拉萨旅游产业发展情况汇报 及邛崃旅游产业发展建议
拉萨旅游业经过30年的发展,从一个新兴产业成长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和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目标的重要支柱产业,在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增加外汇收入提高就业比例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来,在拉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旅游系统按照“环境立市、文化兴市、产业强市、民生安市、法制稳市”的发展战略,以实施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工作为契机,进一步理清思路、明确目标、扎实工作、在应对挑战中创先争优,在推进创新中破解难题,在抢抓机遇中加快发展,较好地完成了拉萨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各项工作任务,实现了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
一、拉萨旅游业发展现状
旅游投入力度不断加大,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断加强,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旅游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已初步形成了六要素相配套的较完整的产业体系,旅游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日益突出,旅游接待连续保持20%以上的增幅:2006年、2007年接待游客量分别达到170、274万人次,2008年受“3.14”事件、汶川大地震和世界金融海啸的严重影响,游客接待量下降至136万人次。为了尽快恢复旅游产业的复苏,拉萨党委、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旅游业逐步呈现出稳步增长的态势,2009年实现游客接待量达320万人次,到2011年全市共接待国内外游客514.43万
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长24.43%,实现旅游总收入51.11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1.36%,旅游收入占全市GDP比重24.41%,2012年拉萨累计接待国内外旅游者650.89万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长26.53%,实现旅游收入65.48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8.12%,超额完成了工作任务,2013年截至目前,2013年,截止目前,累计接待国内外旅游者43.69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4,47亿元。全年预计将实现旅游接待量780万人次,旅游收入82亿元,分别较2012年增长20%和25%。
(一)宏观环境进一步改善
近年来,拉萨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发展旅游业,带领全市各县(区)和相关部门认真贯彻落实自治区《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旅游业的实施意见》精神,先后研究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乡村旅游业的实施意见》和《关于加快拉萨旅游业发展的决定》等系列文件,把旅游业定位为战略性支柱产业并高规格成立了拉萨旅游产业发展协调委员会,督导各县(区)、各部门全力推动旅游工作。市委、市政府领导也多次作出重要批示,旅游产业发展资金也从2009年的400万增加到了2012年设立800万元,充分说明了市委、市政府对旅游工作的重视和关心。江苏、北京两省旅游局也多措并举助推拉萨旅游业发展,形成了以项目援助为重点、资金援助为保障、智力援助为根本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援藏工作格局。
(二)旅游基础设施稳步提升
以“吃、住、行、游、购、娱”为核心的旅游基础接待设施在拉萨已经具备一定规模。旅游服务中心项目基本完
工,娘热、夺底等5个乡村旅游规划完成终审,11个旅游信息查询终端交付使用,累计完成建设投资2.2939亿元,铁路、公路和旅游景区(点)沿线可视范围内的景观改造工程全部完成,香格里拉大酒店、圣地天堂洲际大饭店、飞天国际大酒店等项目加快推进,积极配合中国西藏文化产业创意园区旅游配套服务设施项目建设工作,“十二五”期间,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累计投资8400万元,将有效推动全市旅游硬件服务设施的整体上档升级。目前,全市共有A级旅游景区11家。AAAAA级1家(布达拉宫),AAAA级4家(大昭寺、罗布林卡、博物馆、娘热民俗风情园),AAA级1家(堆龙旭日牧区生态民俗园),AA级3家(仓姑寺、德仲温泉、思金拉措湖),A级2家(卓玛拉康、夺底乡维巴村)。共有星级宾馆、饭店及社会旅馆690家,民营企业占60%以上。星级宾馆、饭店共132家,其中五星级2家、四星级15家、三星级 48家、二星级26家、一星级 8家。星级家庭旅馆33家,其中金星22家、银星6家、铜星5家。社会旅馆558家。星级宾馆、饭店共客房24427间、床位45853张。
(三)旅游管理体制进一步深化
根据拉萨旅游产业的发展需求及市委、市政府关于创新和完善旅游工作协调机制的工作要求,在旅游管理体制机制改革上先行先试,从深化旅游景区管理机制建设着手,推行“三权分离”管理机制,起草了《拉萨旅游景区开发经营管理办法》和纳木措景区管理委员会、八廓街历史文化街区管理委员会组建方案,为逐步实现景区开发经营管理工作规范
化奠定了基础。深化旅游诚信服务机制建设,建立旅游常态化联合执法工作机制,设立旅游团队“绿色通道”备案制度,在全市135个便民警务站和大昭寺设立272名旅游服务督导员,进一步提升了公共服务的能力和水平。深化行业管理机制建设,成立旅馆业协会、旅行社协会和旅游购物协会,实现行业监管自律化。
(四)旅游市场秩序进一步规范
以诚信旅游建设工作为抓手,推动旅游企业和从业人员诚信守法经营,引导游客理性消费,建立良好的旅游市场秩序,2011年,首次召开了全市旅游质监工作会议,强化了市县两级旅游执法职能,采用以会代训的形式对基层旅游质监人员开展了相关法律法规知识培训,基本构建了市县两级联动的旅游执法机制。建立诚信旅游服务监督机制,在拉萨135个便民警务站和大昭寺设立旅游服务督导员开展旅游指南和咨询服务工作,组织旅游、公安、卫生、工商、税务等部门开展旅游联合执法活动,截至目前,共查处违规导游46个,发现违规旅行社21家,发现非法拉客人员38名,与公安部门共同抓获倒卖布达拉宫门票人员22名,有效地规范了旅游市场秩序,营造了良好的旅游环境。据市场抽样调查显示,98.2%的游客对拉萨旅游环境和服务质量表示满意,73%的游客有意重游西藏。
(五)旅游吸引力进一步增强
积极参加由国家旅游局牵头举办的系列国际国内旅游展览会(交易会),并联合七地区在“珠三角”和“长三角”重要客源地开展冬游西藏巡回促销。第七届纳木措徒步大会
反应强烈,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台等主流媒体聚焦拉萨、宣传拉萨、推介拉萨,纳木措徒步大会的品牌竞争力、影响力、吸引力持续增强。为全面提升世界旅游目的地的影响力和吸引力,拉萨投资近400万元拍摄的“美丽家园〃幸福拉萨”宣传片继续开展冬季补拍工作,藏历新年、越冬候鸟和魅力冰湖等自然人文景观顺利完成拍摄。拉萨旅游局制定的《2013年拉萨旅游宣传促销计划》,明确了推动旅游与体育等服务业协调发展的任务,将举办纳木措徒步大会、户外高峰论坛、名人登山活动、摄影大赛四项活动。
(六)民生项目进一步实施
深入开展“创先争优强基础惠民生”和“民族团结月”活动,党员干部带头深入基层解决群众存在困难和问题,2012年,全年累计筹到扶贫款达80000元。按照“四业”办公室的安排部署,举办农牧民技能培训班,培训农牧民1140人。以全国旅游援藏工作座谈会在拉萨召开为契机,深化与北京、江苏的技能培训合作,组织维巴村“两委”班子成员和致富带头人共7人,前往北京市考察乡村旅游项目,邀请江苏省旅游学院教师赴拉萨开展技能培训,共培训乡村旅游管理人员40人。2012年,全市通过开展乡村旅游带动就业达到12324人,创收1亿余元。
(七)乡村旅游建设项目进一步发展
进一步推进乡村旅游项目建设,2013年截至目前,热振唐古风甲玛标段已经开工。墨竹工卡县德仲温泉项目、堆龙德庆县邱桑温泉项目已完成初审,等待环评施工。思金拉措、直贡替寺景区项目已完成评审,等待资金开工。达普天文台
项目、次角林沟集散广场建设项目等上级部门审批。2013年财政资金项目主要包括堆龙德庆县游客接待中心、当雄赛马场建设项目、曲水才纳乡民俗旅游村建设项目,目前正在等待自治区旅游局审批。以上13个项目的建设,将有效开发拉萨乡村旅游资源,推动乡村旅游发展,带动景区所在地的餐饮、娱乐休闲等服务业协调发展。
在拉萨旅游业不断取得飞速发展的同时,分析拉萨旅游产业发展现状,六大矛盾依然存在:“市场高速增长与可进入性受限的矛盾”、“旺季一票难求与淡季门可罗雀的矛盾”、“核心景区超载与市郊旅游滞后的矛盾”、“高国际认知度与低国际化水平的矛盾”、“转型升级需求与资金人才制约的矛盾”、“圣洁城市形象与混乱市场环境的矛盾”。如何解决好上述矛盾成为我市旅游工作的主要任务。
二、邛崃旅游业发展建议
(一)以旅游项目国际化为载体,推进硬件建设国际化
1、加强旅游规划工作。开展旅游资源普查工作,掌握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状况,找准邛崃文化旅游资源的差异性和唯一性,准确定位。科学编制旅游开发专项规划,注重同相关规划的衔接,着力将旅游项目纳入国家、省、成都市重点项目中。加强对重点项目进展情况的动态管理,建立定期公布项目进度和退出制度。重视旅游产业项目招商引资工作,为投资者和项目搭建交流平台。加大项目建设力度。认真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切实落实好以南丝路文化、文君文化、红色文化、邛酒文化、邛窑文化、以及邛羌文化为主的旅游项目策划、包装、打造,重点推进天台山、平乐、大同等景区
开发建设,建设我市西部生态旅游经济发展功能区,抢抓机遇,化危为机,助推我市“丝路首城”建设步伐。
2、创新产品开发,在产业融合发展上实现新突破。
推进旅游与文化、体育以及农业等产业的融合,切实加强文化与旅游的相互促进。重点做好农业旅游示范点创建工作,继续做好南丝路文化节、文君文化节,创新开展邛酒文化节、邛茶文化节等特色活动,促进一三产业的融合,提升整体形象,树立先进典型。同时,要进一步加大政府主导发展乡村旅游的力度,重点打造旅游示范乡(镇)村(居)的建设,以发展旅游带动相关产业。
3、创新发展模式,在要素均衡发展上实现新突破。推动旅游服务体系建设。重点完善集散、咨询、引导、救援等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做好邛崃市游客集散中心和天台山、平乐游客服务中心建设工作,鼓励扶持特色旅游乡村建设,重点完善旅游景区点和旅游基础设施,着力提高城市旅游服务功能。以“文化+产品+盈利点”为开发思路,丰富旅游产品建设,积极打造“南丝路水上走廊”、世界名酒文化走廊、“天府新区水源工程输水干渠景观走廊”,推进旅游商品研发基地建设,积极打造夺底地方特色旅游商品生产基地和销售基地。要继续以培育五星(A)级、提升四星(A)级、壮大三星(A)级为抓手,特别是在星级乡村农家乐(酒店)的评定上要实现质的飞跃,不断增强邛崃旅游的吸引力。
(二)以旅游营销国际化为窗口,推进整体旅游形象国际化
加强形象宣传和产品推介。加强与央视等主流媒体的深
度合作,积极利用网络媒体、分众传媒、大型旅行社门店等平台,加大邛崃旅游形象品牌宣传,积极争取在《中国旅游报》、《国家地理杂志》开办旅游专版,扩大宣传,提升知名度,进一步树立邛崃旅游整体形象。以节庆活动为载体,整合资源,营造氛围,举办特色鲜明、轰动效应强的节庆活动,推出优惠政策和奖励办法。创新旅游营销机制,努力做活淡季市场,着力拉动旅游消费需求。积极宣传、策划、营销能代表邛崃特色的大型实景剧(如创作、拍摄以茶马古道,司马相如、卓文君为题材的舞台剧),使之成为国内旅游演艺的精品工程和邛崃旅游的新亮点。
(三)以旅游管理国际化作为保障,推进旅游服务国际化
以我国第一部《旅游法》颁布为契机,以提升服务质量和企业素质为重点,强化诚信建设工作,规划出台《邛崃旅游服务标准化实施细则》、《旅游企业服务质量基本标准实施细则》,加大旅游技能和管理型人才的培训和引进,全面提升旅游企业和从业人员的质量意识、标准意识和品牌意识。加强旅游行业管理。规范旅行社经营和旅饭店管理,开展联合专项执法检查,严厉打击“黑社”、“黑店”等不法行为,促进旅游业持续健康发展。建设诚信旅游管理平台和诚信企业信息库,推动诚信旅游建设常态化、规范化、制度化。开展游客满意度调查,及时发布季度、半年和满意度调查报告,督促企业加强管理,改进服务,提升质量。
1、创新培训机制,在人才队伍建设上实现新突破。加强旅游培训工作。加大“乡土旅游人才”的引导和培
训工作,进一步完善旅游管理人才培训机制。通过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培养和引进旅游专业人才,建议建立邛崃旅游专家顾问团,借助“外脑”为邛崃游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加强旅游从业人员的管理,重点转变服务理念,强化对旅游一线服务人员的服务技能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提升服务人员整体素质。
2、创新工作机制,在自身建设上实现新突破。
大力整合土地、林地、景区景点、文化等资源要素,促进资源的转让和交易,进一步完善政府主管、企业主导、社会广泛参与的旅游产业开发模式,建立适应旅游功能区建设的管理模式,建立统一、协调的长效工作机制,把各项工作的执行落实到位。加强行风建设,落实行风建设工作责任制,完善旅游行政管理和行政监察相互配合相互协调的工作机制,开展旅游行风明察暗访和旅游市场检查,充分发挥行风监督员职能和作用,切实解决好损害游客合法权益的突出问题。
第四篇:中国卫生产业
中国卫生产业征稿
《中国卫生产业》是国家卫生部主管、全国卫生产业企业管理协会主办的专业指导性期刊,中国核心数据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期刊。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单位:全国卫生产业企业管理协会
ISSN:1672-5654
CN:11-5121/R
邮发代号:80-117
栏目设置:论著、综述、临床报道、经验交流、药物与临床、检验与临床、医学影像、医学教育、教学与管理、中西医药、问题讨论、病例报告、个案分析、误诊分析、现代护理、卫生管理与改革、卫生产业论坛、食品卫生、卫生监督检测、医药监管、医院文化、科室建设等。
期刊简介:宗旨:宣传卫生政策,研究经营论,适应市场需求,服务卫生产业。
定位:中国医疗卫生第一本以综合报道医疗卫生产业财经、产经为主的大型经营类杂志。特色:贴近中国医疗产业,贴近中国医院,贴近中国医院院长。
主要栏目:设有院长论坛、名医名院、临床研究、病例(案)探析、医疗新秀、治院方略、期刊封面(20张)医患情真、管理之窗、后勤服务、医药互动、法规在线、医院文化、护理天地、影像特析、中医中药、卫生防疫、特室特科、综述、论著等栏目。
读者对象:各级卫生机构官员,各级医院领导,医疗器械,药事主管,各医疗机构科研人员、医学院校的师生以及关注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广大爱好者特色。
文稿要求:1.文稿:应具有科学性、实用性、逻辑性,论点明确,资料可靠,文字精炼,层次清楚,数据准确,必要时应做统计学处理。论著、综述、讲座一般不超过5000字,短篇论著、病例报告、简报等短文不超过2000字。正文与图表尽量避免重复。
2.文题:力求简明、醒目,反映出文章的主题。中文文题一般不超过20个汉字,最好不使用副标题。一般不使用缩略语。
3.作者及单位:(本稿约中规定的中英文作者及单位署名相关要求与格式适用于发排稿):作者姓名在文题下按序排列,排列应在投稿时确定,在编排过程中不应再作变更。作者应是:
(1)参与选题和设计或参与资料的分析和解释者;(2)起草或修改论文中关键性理论或其他主要内容者;(3)能对编辑部的修改意见进行核修,在学术界进行答辩,并最终同意该文发表者,(1)、(3)条均需具备,仅参与获得资金或收集资料者不能列为作者,仅对科研小组进行一般管理者也不宜列为作者,对文章中的各主要结论,必须至少有1位作者负责,集体署名的文章必须明确对该文负责的关键人物,其他对该研究有贡献者应列入志谢部分。
联系方式:邮箱:falunwenxiaopan@163.com
QQ:2607393764
第五篇:产业转移汇报11.16
广德县承接产业转移工作汇报
县发改委(2011年11月16日)
近两年,广德县立足县情,深入研判形势,积极转变产业承接思路,牢牢抓住新一轮产业转移机遇,大规模、高起点承接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有力促进了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一、广德县情简介
广德县位于安徽省东南部,全县总面积2165平方公里,辖5镇4乡、33个社区和106个行政村,人口51.5万。区位优势明显。地处皖苏浙三省八县(市)交界处,东临杭嘉湖,北倚苏锡常,是我省唯一同时与苏浙两省毗邻的县份,是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的第一站。318国道、申苏浙皖高速、宣杭铁路和3条省道贯穿全境,素有“三省通衢”之美誉。历史积淀深厚。置县于东汉建安初年,距今有1800多年历史,先后归属于吴、越、楚国。吴越文化、楚文化与徽文化、中原文化的相互交织,铸就了广德人民热情豪爽、包容好客的性格特征。生态环境优良。有万亩竹海、千顷卢湖和“天下四绝”之一的国家风景名胜区太极洞,是辐射江南数千里的祠山文化发源地,是省生态建设试点县、中国最佳休闲旅游县、中国生态旅游百强县。物产资源富饶。是国家首批命名的“中国竹子之乡”、“中国板栗之乡”,拥有竹林90万亩,毛竹蓄积量居安徽省第一、全国第六;板栗面积25万亩,列全
省前茅。境内矿产资源丰富,现已探明具有开采价值的有铁、煤炭、石灰石等30多个品种。
二、我县承接产业转移的主要做法
(一)确立主导产业,明确承接方向。
“十一五”初期,考虑我县工业经济总量较小,产业发展基础较薄弱,全县基本围绕已有的机械制造、金属深加工、精细化工、农产品加工、信息电子、纺织服装箱包等产业实施全面招商,短期内对加速全县发展起到较大的促进作用。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资源要素环境的变化,特别是进入“十一五”末期,县委、县政府意识到这种招商方式越来越不能适应新的形势,必须重新确立新的产业承接方向。2011年初,县人代会通过“十二五”规划,确立了 “工业强县”发展战略,把机械装备、信息电子产业作为“十二五”期间全县发展的主导产业,研究出台了《广德县机械电子行业招商指南》,重点开展主导产业招商。
(二)开展产业招商,实现挑商选资。
自确立主导产业后,我县坚持把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税收贡献大、辐射带动力强的机械电子产业作为主攻方向,积极承接通用和专用设备、电气设备、通讯电子设备、汽车零部件制造和高端电子元件、器件等产业,着力引进规模型、核心型和外向型企业。围绕龙头企业、专业园区和产业集群,积极承接上下游企业,将产业集群式引进作为重点,不断优化整合产业链条,努力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同时,积极承接商贸、中介、物流和餐饮休闲等服务产业,加快提升园区配套服务水平。
(三)优化空间布局,建设“两区两园”。
根据全县各地资源环境状况,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不断调整优化全县产业布局,由原来的“一区九园”、“一区五园”调整为现在的以“两区两园”为主导的产业发展格局,坚持园区联动发展、错位发展。省级广德经济开发区重点发展信息电子和机械装备制造业,规划面积70平方公里。广德经济开发区北区(邱村工业园)重点发展汽车零配件、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业,规划面积12平方公里。广德经济开发区西区(誓节工业园)重点发展机械电子配套和农产品加工业,规划面积15.8平方公里;省级新杭经济开发区重点发展金属深加工和机械制造产业,规划面积16.2平方公里。
(四)严把准入门槛,提升承接水平。
在挑商选资过程中,严格控制项目引进标准。一是坚持科学承接原则,努力做到“五个不招”,即污染难治理的项目不招,有重大安全隐患的项目不招,能耗高的项目不招,耗水量大的项目不招,贡献率低的项目不招。二是完善项目审查机制。出台《关于加强项目准入管理提高项目质量的意见》,对拟入园项目的产业性质、环境影响、投资强度、能耗水平、安全生产评价、预期效益等进行严格审查。三是实行项目联审终结制。对单个部门难以准确把关的项目,由县行政服务中心牵头,组织相关部门对项目进行联合审查,实行一票否决、不再重议。四是从严控制“两高一资”项目。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对未通过环评的项目,一律不予落户。加强投资项目节能管理和评估,年用电量500万千瓦时以上工业项目,原则上每度用电应交税收1元以上;
年综合能耗3000吨标煤以上工业项目,须报县政府研究决定;从严控制矿产资源开采和加工项目,不再新建矿砂开采、琉璃瓦、莹石浮选、石英砂加工等项目,提高碳酸钙、氧化钙加工项目准入标准。
(五)加强合作共建,实现整体承接。
通过建立政府与政府、政府与园区、政府与协会间稳定的合作关系,及时跟踪研究长三角地区产业发展动态,促进产业整体有序转移。一是继续深化与上海闵行、松江、青浦三区政府合作,推动产业大规模转移。二是在广德经济开发区内规划建立了PCB产业园、汽摩配产业园2个专业园区,发挥江浙地区行业协会力量,专门承接印刷电路板、汽车零部件企业。三是以位于我县境内的上海市白茅岭监狱2万亩国有农场为载体,加强与上海等地的产业合作,积极探索“合作共建园区”发展模式,大力培育和发展装备制造、信息电子及其配套产业。四是加强与省祠山岗茶场合作,加快广德经济开发区三期建设。
(六)破解发展瓶颈,保障要素需求。
充分利用第二次土地调查成果,加大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申报力度。加快建设用地置换复垦,积极盘活存量土地,全力争取用地指标,保障园区发展用地需求;通过扩充国投公司资本,进一步提升了政府融资能力。积极引进县外金融机构,2011年新引进徽商银行和吴江农村商业银行2家股份制银行。深入推进“金融服务进企业”活动,搭建银政企对接良好合作平台;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积极整合各类培训资源,有针对性地开展岗位技术培训。加大就业信息发布频次和覆盖面,引导劳动力就地转移。
认真落实人才引进培养各项政策,鼓励支持引进紧缺型人才。
(七)完善工作机制,加快项目建设。
深入开展“项目建设年”活动,全力推进招商引资项目及早发挥经济效益。一是分类推进项目建设。按照“签约项目抓开工、开工项目抓投产、投产项目抓达效”,力促招商引资项目顺利推进。加强管理服务,督促社会投资项目严格履约建设。二是完善项目调度机制。按照“工作项目化、项目责任化、责任具体化”和“3+1”工作机制,重点抓好100个重点项目的工作调度。三是完善项目考核机制。突出项目引进、项目推进和财税贡献,层层构建目标责任体系,建立健全项目工作量化考核和保证金制度,实行周督查、月调度、季考核、年终严格兑现奖惩。
三、我县承接产业转移工作取得的成效
近两年,随着承接产业转移工作思路的根本转变,全县承接产业转移工作成效非常明显。1-10月,全县实现签约项目157个,占目标任务的112.1%;协议引资144.8亿元,同比增长61.7%。其中来自长三角地区项目共130个,占项目总数的82.8%。
(一)承接平台建设日新月异
省级广德经济开发区现已建成近20平方公里,落户企业近400家,其中2010年入驻项目144个。区内征地拆迁、基础设施建设正加快推进,上半年又与省祠山岗茶场正式签定合作协议,规划三期的3.25平方公里起步区即将动工建设。省级新杭经济开发区规划面积16.2平方公里,已开发近4平方公里,落户企业30余家。广德经济开发区北区(邱村工业园)规划面积
12平方公里,已建成2平方公里,落户企业近30家。广德经济开发区西区(誓节工业园)规划面积16平方公里,已建成1.8平方公里,落户企业20余家。
(二)产业集聚水平明显提高
全县两大主导产业集聚效应不断增强。1-10月新签约项目中,机械电子类项目共89个,占比56.7%。从专业园区来看,广德经济开发区汽摩配产业园累计引进汽车零部件类企业65家,总投资规模达到内资65.86亿元,外资4300万美元。目前已有磐石油压、中鼎汽车工具、天健环保、辰泰汽配等9家投产企业,已开工建设企业27家,其余正在紧张筹建过程中。广德经济开发区PCB产业园落户项目已有12个,投资总额超过12亿元,项目涵盖高端线路板企业、覆铜板企业和配套污水处理厂等。
(三)引进项目质量显著改善
从投资规模看,157个签约项目中,5000万元以上项目107个,协议引资额132.7亿元;1亿元以上项目44个,协议引资额91.3亿元;5亿元以上项目4个;引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不断增多,一是高端装备技术项目:如安徽涌诚机械工业机器人及数控装备部件项目、安徽直立曲轴多缸曲轴项目、杭州今胜集团特种钢项目,投资额均在5亿元以上。二是信息电子类项目:如杭州新业科技、柳市电子、扬升电子和新三联电子等高尖端PCB项目。三是新能源项目:如安徽旭日晟光伏科技太阳能光电产品、安徽亮亮电子LED节能灯项目。
(四)集约化发展水平大幅提高
在投资强度上,全县引进项目投资强度平均在180万元/亩以上,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在产出水平上,将税收标准控制在10万元/亩以上,已引进项目预期亩均税收达到20-30万元。
(五)项目建设加速推进
今年县委、县政府共确定96个重点建设项目,总投资232.1亿元。其中奖惩挂钩考核项目39个,重点调度项目61个。截止10月底,全县共有90个重点项目超前完成或按序时进度完成节点建设任务要求,占项目总数的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