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契机加快惠州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精选)

时间:2019-05-14 04:57:3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抓住契机加快惠州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精选)》,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抓住契机加快惠州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精选)》。

第一篇:抓住契机加快惠州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精选)

抓住契机加快旅游产业转型升级

副市长杨灿培谈我市“十二五”旅游发展规划

2011年11月23日惠州日报黄金十年 《惠州日报·旅游周刊》十周年纪

2001年到2011年,是惠州旅游快速增长和高速发展的黄金十年,惠州旅游业在这黄金十年中,取得了辉煌的业绩。无论是从旅行社、酒店、景区的数量上,还是从服务品质和规模上都有了质的飞跃。

11月4日,惠州报业传媒集团在惠州市凯宾斯基大酒店举行了“惠州旅游黄金十年”座谈会。惠州旅游黄金十年的辉煌,将深深镌刻在历史的记忆中,而新的十年将是怎样的一个前景?日前,副市长杨灿培就我市加快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接受了本报记者专访。

“十一五”期间我市旅游总收入增长2.82倍,过夜人数增长2.35倍 记者:惠州旅游走过了黄金十年,请您谈谈这十年中,特别是“十一五”期间,我市旅游业发展所取得的成绩。

杨灿培:“十一五”期间,我市旅游业得到了快速发展。目前,全市有旅游景区(点)70多个、星级饭店71家、旅行社48家、旅游餐馆和农家乐1000多家,旅游直接从业人数达2.75万,间接从业人数达16.5万,旅游接待服务能力不断提高。

“十一五”期间,我市深入实施“3510”旅游工程,强力推进南昆山、罗浮山生态旅游项目和环大亚湾五星级标准的酒店群建设,全市新增国家五星级酒店4家、四星级酒店12家、国家4A级景区7处,3A级景区2处,创建两个广东省旅游强县(龙门、博罗)。2010年全市接待游客总人数达2501.03万人次,过夜人数达1073.56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140.82亿元。旅游总收入五年增长2.82倍,过夜人数增长2.35倍。在黄金十年中,我市先后被评为“广东省旅游综合改革示范城市”、“广东省国民旅游休闲示范市”。龙门、博罗两县荣获“广东省旅游强县”,龙门还荣获了 “广东省国民旅游休闲计划示范县”、“中国最佳休闲度假旅游名县”、“中国最佳温泉养生旅游名县”、“中国温泉之乡”等荣誉称号,南昆山温泉旅游大观园、惠州海滨温泉旅游度假区、龙门尚天然温泉度假村、龙门铁泉度假村等荣获 “广东省温泉旅游示范基地”称号。

我市旅游将逐步形成一心两带三区五组团

记者:十年的辉煌已经成为历史,请问惠州市在“十二五”期间有什么样的旅游发展目标?

杨灿培:结合我市“十二五”发展规划,我市旅游业主要是发挥自身的规模优势,实现各不同类型旅游区之间的优势互补。

惠州的旅游发展应立足珠三角,面向粤港澳,成为一个重要的区域性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并在国内和国际上享有一定的知名度。惠州的旅游产业应在现有基础上,逐步形成一个中心(中心城市综合旅游服务区),“两带”即百里生态旅游带和东江文化景观旅游带,三大旅游功能区(北部生态旅游区、中部文化旅游区、南部滨海休闲度假旅游区),五大产业组团(南昆山生态旅游组团、罗浮山文化旅游组团、惠州西湖文化旅游组团、秋长文化旅游组团、稔平半岛滨海旅游组团)。通过百里生态旅游带的建设,把惠州各主要旅游组团连接成为一个整体,发挥出规模优势,实现不同类型旅游区之间的优势互补,促进惠州旅游产业的发展。

至2015年,旅游接待总人数达到3800万人次,接待过夜游客人数1500万人次,旅游业收入300亿元。全市4A景区达到15个,5A景区1个。旅游产业的综合效益有较大提高,使旅游产业成为我市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进一步提升旅游产业地位,转变旅游发展方式,创新体制机制 记者:要实现以上目标,您认为我市旅游业还应当做好哪些方面的工作?

杨灿培:要达成以上目标,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要提升产业地位。按照《惠州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8-2020)》,惠州旅游产业的空间布局规划应当是以旅游资源为基础,通过客流的联系,形成“一心两带三区”的旅游产业基本格局。

其中“一心”是惠州市中心区。以西湖、红花湖、高榜山、东江游等为基础,以象头山、叶挺故居、惠阳古树森林公园及周边的客家围屋、乡村景观为核心,打造中心城市综合旅游区和 “乡土·生态”主题环城游憩带。

“两带”即百里生态旅游带和东江文化景观旅游带。百里生态旅游带定位为惠州市精品自驾车旅游线路。以S244省道、粤赣高速、广惠高速及其东延线为主要轴线,北起南昆山、罗浮山,南至东环大亚湾海域,囊括惠州所有生态旅游特色资源。东江文化景观旅游带近期以东江为纽带,整合惠城区东江沿岸的景观、游憩资源,结合两岸景观改造、生态恢复以及灯光工程等辅助性工程,树立东江游整体休闲氛围。在此基础上,整合东江流域的民俗文化,以节庆、主题文化餐厅、豪华娱乐邮轮等形式为载体,使东江游成为展示惠州城市旅游形象的名片。

“三区”即北部山地综合旅游区、惠东沿江森林生态休闲区和环大亚湾滨海休闲度假区。北部山地综合旅游区以森林度假为依托,重点建设罗浮山旅游宗教文化度假区、南昆山森林度假综合旅游区、象头山和莲花山森林生态休闲旅游区,并将温泉大观园、农民画乡及香溪堡旅游区纳入大南昆旅游区的范围,带动乡村旅游、社区生态旅游、农民画乡体验旅游等多种休闲度假旅游的发展。惠东沿江森林生态休闲区资源优势突出体现在江河、山水的有机结合,具备开展森林生态休闲度假及观光旅游的良好资源条件。同时山水中点缀着具有数百年历史的客家围屋,具有较丰富的文化内涵。环大亚湾滨海休闲度假区。以巽寮湾为核心,整合环大亚湾的海滨度假地和海滨资源,以高档滨海休闲度假为主,抓好五星级酒店群建设和天后宫美食一条街的招商引资工作,做好巽寮金海湾整体形象包装的同时,整合好双月湾、海龟湾、平海古城、海滨温泉等优势旅游资源,不断丰富旅游产品。

二是要转变发展方式。转变发展方式就是要提高旅游资源开发质量和效益,提升旅游企业经营管理水平,树立生态低碳的旅游消费理念。要着力从一般性的产品竞争转向更高层次的产业体系竞争,提高旅游产业的总体竞争能力。要着力从简单粗放的旅游产品开发阶段转向效益化发展阶段;要着力从注重设施建设等硬件因素转向加强服务与环境建设,改善旅游业发展的环境因素。

三是要创新体制机制。首先是加强市场主体培育,支持旅游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发展。鼓励各地进行旅游体制改革,支持建设一批试点地区,探讨旅游综合改革、专项改革和旅游资源一体化管理等新路子。其次是突出重点,加大招商引资选资和开发力度。努力推进我市旅游重点项目建设。指导各县(区)旅游部门对全市尚未开发的旅游资源进行普查,登记造册,积极跟踪服务。创新招商思路,开展专业招商、网上招商、项目招商,高标准选资,以大项目推动旅游经济大发展。

开发适应旅游需求的新产品、新业态,构建现代旅游产品体系 记者:多年来,市委市政府对惠州旅游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才使得我市旅游取得了令人注目的成就。请问下一步惠州旅游在产品开发和市场拓展上会有什么样的变化? 杨灿培:惠州旅游从十年前排名十几位一跃而成为广东前六名的旅游强市,这与市委市政府对旅游的重视当然是密不可分的。

下一步,我们要进一步加大旅游产品开发的力度。旅游产品开发不仅要注重风景资源的开发,更要注重城市周边农村与生态环境的开发,开发适应旅游需求的新产品、新业态,构建现代旅游产品体系,建设有国际竞争力的旅游城市和世界级的旅游目的地。紧紧以度假旅游为核心,构建休闲度假产品系列。加大旅游商品开发力度,在擦亮“罗浮三宝”、“南昆八珍”、“龙门农民画”等惠州名优特旅游产品品牌的同时,继续开发新的具有浓郁惠州和岭南文化气息的旅游商品,在主要城区和旅游景区开辟旅游商品专营区,规范旅游商品经营活动。

“十二五”期间,我们进一步加大旅游宣传力度,擦亮旅游品牌。不断创新旅游宣传促销手段,走出去、请进来,利用房展会、工业产品展销会、旅交会等会展活动,全方位、立体式地促销推介惠州旅游产品,打造“休闲惠州·度假胜地”的城市旅游品牌形象,宣传惠州,把惠州最美的一面展现在国内外游客面前。

在继续巩固现有国内外旅游市场基础上,开拓旅游市场。在国内市场方面,积极开拓粤西、粤东、京广、京

九、武广高铁沿线旅游市场,探索开发北京、上海、重庆等大城市旅游市场。在国际市场方面,重点做好日本、韩国的旅游市场开发工作,努力开拓英国、荷兰、法国、德国等西欧国家的旅游市场,使惠州旅游产品逐步走向世界。本报记者王子轩

第二篇:抓住企业转型契机

抓住企业转型契机,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建筑企业提升竞争力的战略选择和必由之路。如今我们的企业正处在改制完成后的关键时期,如何抓住企业转型的契机,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就成了我们面前一个必须处理好的问题。

一、建筑企业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要性

首先,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时代要求。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确立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是当前和今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和必然选择,是功在当代、泽及子孙的伟大事业。这是一种全新的科学的发展观,用于指导我们建筑企业的各项工作,就是要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近期目标与长远目标相统一,具体项目与总体发展战略相统一,切实研究、制定、完善和实施好科学的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当前国家加大了经济宏观调控力度,出台了一系列遏制固定资产投资过快增长的政策措施,开始实施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和中性的财政政策,基建投资规模增长放缓,数量规模型增长模式已经没有出路,并且随着将来奥运工程、世博项目的结束,和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及城市化建设的高潮结束,基建市场必然会迎来新的调整,甚至会出现一个“低潮”。建筑企业要主动适应市场新变化,坚决克服单纯追求增长速度的倾向,坚决转变人财物高投入、粗放管理、低效益的发展模式,破除片面畸形、急功近利的做法,避免产值与利润不成正比的现象,切实把工作的着力点转到创新体制机制、增强核心竞争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上来,解决在发展中存在的战略目标不明确、体制机制不活、主业不突出、核心竞争力不强、发展不平衡等突出矛盾和问题,促进企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如果没有正确的发展观,就容易导致企业为了改革而改革,或者片面追求扩大规模,追求经营指标,只注重短期利益,而忽视长期持续的盈利能力和增长能力。

其次,是企业做强做优做大的内在需要。培育和发展一批主业突出、竞争力强的建筑企业,是一项非常紧迫的重要课题,更是关系到我国建筑业发展全局和前途的重大战略举措。目前,我国建筑企业与世界先进的建筑承包商相比,整体素质低,实力明显偏弱,占有的世界工程承包市场份额也很小。突出表现在体制机制落后、组织结构不合理、综合实力不强、产业集中度不高、产品结构雷同、业务领域狭窄、融资能力差、历史包袱沉重、人才流失严重。许多建筑企业还没

有摆脱粗放型管理和资源消耗型模式,管理水平不高,科技含量低,产值利润率低,造成外延扩张迅速而内涵发展不足。建筑企业必须加快产权结构调整和战略性改组步伐,发展壮大建筑主业,提高技术管理水平,加快主辅分离,增强控制力、影响力和战斗力,培育和发展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技术、资金、管理密集型工程总承包企业,更好地发挥建筑业的经济支柱作用。

再次,是市场高品位竞争的必然选择。一是市场投资主体多元化和服务需求优质化。随着国家投资政策的放开,投资领域的多元化,投资主体已经发展成为国家、集体、企业、个人及外资等多元化主体,国际建筑项目的交付方式不断创新,施工总承包、工程总承包、BOT、BT等模式大量涌现,投资原则已经从速度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业主需求也呈现多样性的格局,不仅要为业主提供工程施工服务,而且要提供设计、施工、监理、咨询、融资等一系列服务。建筑企业必须要根据市场需求及服务方式的变化,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和项目管理模式,全面提高竞争能力,从单一的施工企业向资本型总承包企业和工程总承包企业转变,为投资者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为客户提供更具人性化的产品和服务,为使用者创造良好生活环境。二是市场竞争主体扩大化。一大批民营建筑企业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已经成为很有竞争力和相当规模的企业,而且还形成了一整套与市场发展相适应的产业、产品、管理、用人等机制,如浙江广厦集团、龙岩集团。在市场逐步规范的环境下,主体之间的竞争越来越靠企业的综合实力、靠优质的产品和服务。

二、建筑企业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对策

企业战略是企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为了求得生存和发展,对于实现的总体目标及根本对策所做出的全局性的、长远的谋划。随着经济全球化,市场竞争激烈化,竞争环境复杂化,建筑企业必须及时把握行业前景,准确了解市场需求,掌握竞争对手的发展状态,坚持科学战略定位,并据此做出超前的市场预测,明确自己的发展领域和方向,制定适应市场和社会的战略,进而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和促进企业长远发展。

1、坚持科学战略定位,确立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行动基础。

当今企业已进入战略竞争的年代,企业间的竞争尤其是大集团之间的竞争,在相当程度上表现为战略思维、战略定位的竞争。战略管理具有根本性、长期性,对企业可持续发展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工程总承包是我国建筑企业发展出路和方向。培育发展工程总承包企业,对我国建筑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工程总承包由一个确定的企业将勘察、设计、采购、施工、试运行等工作有机地组织在一起,能有效地对质量、成本和进度进行综合控制,提高工程建设管理水平,缩短建设总工期,降低工程投资,保证工程质量,达到业主满意的项目建设目标。工程总承包已经成为国际建筑市场通行的工程建设项目承包组织实施方式。国家建设部去年出台了《关于培育工发展工程总承包和工程项目管理企业指导意见》,大力推行工程总承包和工程项目管理,深化工程建设项目组织实施方式改革,加快与国际工程总承包和管理方式接轨。国内建筑企业大体上可分为工程总承包、专业施工、劳务承包等三类资质企业,工程总承包企业由于对工程设计、咨询、融资等要求较高,竞争对少较少,利润相对较好,但国内真正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工程总承包企业太少,突出表现在投融资、设计、咨询、运营管理等方面薄弱,难以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专业施工和劳务承包因企业技术、资金要求低,大量的企业积聚在此,经营范围、方式雷同,市场无序混乱,供需严重失衡,造成利润微薄。因此,培育和发展成为工程总承包的市场竞争主体和法人实体,是摆在建筑企业面前的一项战略性任务。

2、加快体制创新,打造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

产权制度改革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前提与核心。建筑企业产权结构单

一、投资主体不到位的特点,直接带来了体制僵硬、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难以根本解决等一系列弊端,也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根本原因。建筑企业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按照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从“政策调整型”向“制度创新型”推进,在建立健全现代产权制度上寻求突破,激发企业新活力。建筑业作为一般性竞争行业,不属国家保护之列,各种股份可以有序流转,其中国有股可以自由退出;另外,建筑业基本上是劳务密集性行业,最有效、最合适的形式就是劳务和资本联合,采取股份制的形式。建筑企业应当从行业发展趋势和自身情况出发,统筹规

划,循序渐进,分类指导,大胆实践股权多元化,力求使股份制成为主要实现形式。通过向民资、外资、企业内部经营者和职工吸收股本等办法,并鼓励技术要素和管理要素入股,实现产权置换和优化重组,优化股本结构,建立起非国家控股的产权主体多元化制度和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真正规范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激活企业经营机制,从根本和源头上激发企业活力。要选择具有竞争、专业优势的子公司改组为新的股份公司,并积极上市融资,形成规范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和严明的内部权责制度,以制度创新带动企业经营机制的转变,对接市场,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发展主体。建筑企业要针对设计、监理、咨询等薄弱环节,通过资本运作、参资入股等方式,加强咨询服务和设计功能建设,构筑完整的建筑上下游产业链条,壮大竞争实力,形成综合优势。

在实施产权多元化的基础上,要加快战略重组和结构调整。对于任何一个企业来说,自有的资源和能力总是有限的,必须贯彻“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战略方针,科学确定企业的发展方向和目标、经营领域和主营业务,有进有退。建筑企业实行产业结构调整,必须发挥比较和专业优势,以精干主业为核心,实现增强竞争力的目标。精干主业,就要根据自身和市场条件,选择能够发挥自身比较优势和提高竞争力的发展战略,并据此整合、集中各种资源,不断强化和提高企业的专业化竞争水平,最终做强做优。对所属子公司,要按照相同专业归并、资源专项经营、专业特色突出的原则,集中资金、技术、人才等资源,进行重组和结构调整,最终形成专业类别齐全、层次清晰、分工协作、优势互补、适应市场要求的具有专业优势和竞争力的子公司。对于不符合企业整体发展战略、没有发展前途和专业相同、规模小、效益差的企业,可以采取拍卖、出让、兼并、撤消等多种形式,整合内部资源,缩短战线,减少内部无序竞争,避免资源浪费,降低经营成本,提高整体竞争能力。

3、推进技术创新,培育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首先,健全科技创新体系。建立第一管理者挂帅和总工程师组织实施的科技领导体制,充分发挥技术中心和专家委员会的作用,建立决策层、管理层、执行层三级技术创新体系,加强技术创新规划和计划,组织开展好科技攻关,科技成果推广和科技成果产业化活动,保证技术创新的顺利展开。其次,超前预研,抢占科技制高点。要认真研究国内外建筑专业技术的发展动态,分析国内外建筑市场的动向,确立新技术开发方向、策略及实施方案,加强全局性、前瞻性技术开发,超前研究开发具有广阔市场前景的新技术、新工艺,真正做到关键领域处于领先地位,起中心作用,人无我有,人有我精,人精我优,不断创新,形成拥有著名品牌的关键性技术体系。再次,对接市场,培育核心技术。企业生产经营是科技创新的主战场和服务对象,必须紧密结合生产中遇到的高难尖新技术,加强科技攻关,加快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解决现实难题。要在攻克高难尖新技术问题的过程中,认真总结技术成果,掌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对项目中的创造发明积极申报专利成果,迅速提高发明专利的质量,增强原始创新能力,并尽快促进其形成市场竞争力。另外,培养科技创新队伍。人才是技术创新的主体。由于体制、机制、待遇等多方面的原因,建筑企业科技人才紧缺,流失严重,造成技术创新战略难以持续有效实施。当前要重点加强高层和急需紧缺人才的培养选拔,特别注意选拔和培养一批站在世界科技前沿、勇于创新和创业的学术带头人;具有宏观战略思维、能够组织重大科技项目的科技管理专家;具有较高外语水平、精通国际经济运行规则、能够参与国际竞争的高级管理人才;具有较高水平的国际工程项目经理。要创造有利于人才实现价值和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做到用事业留人、待遇留人和感情留人,让人才安心企业、献身企业。

4、依靠集约管理,增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实力。

管理就是生产力。建筑企业要按照建立市场经济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内在要求,理顺管理体制, 开展精细管理,强化项目和成本控制,提升经济效益。在母子公司管理体制方面,要建立有效的集团管理模式,避免计划经济体制下工程局的老路,按照科学合理的原则,优化企业内部组织结构,精简管理层次,缩短管理链条,以建立现代公司制为基础,以产权关系和资产经营为纽带,实行适度集权和合理分权相结合,宏观导向与自主经营相统一的管理体制,逐步使集团公司成为规划、决策、信息和资本运营中心,子公司成为生产经营和利润中心,真正做强做优企业。在项目管理上,要以精细管理为指导思想,创新项目管理模式,减少管理层次,落实管理责任,建立职业化的项目经理组织、专业化的项目管理

队伍、法制化的管理制度及配套的激励约束机制,搞好施工项目的计划、组织、监督、控制和协调,从进度、质量、安全、效益、社会信誉等方面保证企业的利益,避免以包代管、监控监督弱化、项目效益流失等问题,实现企业最佳效益。

5、实施品牌战略,提升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整体素质。

面对竞争日趋激烈的建筑市场,企业实施品牌战略刻不容缓。企业品牌是宝贵的无形资产,是树立良好企业形象、提高市场竞争力和谋求最佳经济效益的关键。要通过打造企业品牌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忠诚度,以品牌立足于市场,创誉于社会。一要建造精品工程。建筑产品是创立企业品牌的良好舞台,精品工程是企业品牌最重要的基础,是树立企业形象的最佳载体。要坚持“质量第一”的方针,突出质量管理在企业经营中的核心地位,确立质量管理是项目管理的主线,严格贯彻ISO9002质量管理体系,在质量控制和优质服务上不断创新,全面提高工程质量水平,建造更多的体现企业特色的优质和精品工程。品牌的背后是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是综合实力的体现。企业文化包括与企业管理融为一体的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企业目标、企业经营方针、行为准则和企业标识,具有强大导向力、凝聚力和规范作用,规范着全体员工的意识和行为,引导企业创造更多的精品工程,为用户提供更优质的产品,为社会创造更大的价值,并最终提升企业品牌价值、增强企业整体素质。

综合以上,企业转型既是一个阶段企业发展的战略问题,也是当前一个需要抓紧解决的紧迫的现实问题;我们既要从长计议,认真规划,科学安排,但也要有紧迫感,抓紧实施,重在落实,尽快取得效果。我们施工企业既要从自身的深层次需要来认识和对待企业转型问题,更要从国家良性发展的高度来认识结构调整的重要性,促进转型,改变增长方式,通过转型创新施工企业新天地。

第三篇:加快推进我国旅游产业转型升级

加快推进我国旅游产业转型升级

李文宁 康莉莉 《 光明日报 》(2014年06月29日07 版)

随着我国人均GDP提升和群众精神消费需求增长,旅游产业也快速发展,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正在不断提高。十八大报告强调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努力建设美丽中国,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这为我国旅游产业发展带来了重要的战略机遇。虽然我国旅游产业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在产业结构、市场体系、企业能力、产品供给、人才培养等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不能够满足日益多元化的旅游需求,亟待加快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调整旅游产业结构。优化旅游产业结构,需要合理配置“食、住、行、游、购、娱”六要素,形成高效、有机的产业链,在整个产业结构各组成要素自身得到健康发展的同时,各组成要素之间也能很好地相互协调、配置、优化,最终实现旅游产业顺利转型升级。旅游产业宗旨是尽可能满足旅游者多元化的需求,近年来旅游活动开始由过去单一的观光游览偏向健身、休闲、娱乐、服务方面,这就要求旅游产业要由经济功能向综合功能转变:一是要走向生活化,深化旅游产业的消费性功能,展现旅游产业作为“民生产业”的价值。二是要走向生产化,凸显旅游产业的生产性功能,展现旅游产业作为“动力产业”的作用。三是要走向生态化,回归旅游的本原性功能,展现旅游产业作为“绿色产业”的特色。我们要最大程度地促进旅游产业和其他产业融合,不断开发新的旅游业态,努力形成新老结合、多元并进、适应不同层次需求的旅游产业链条,在一定地域空间内通过旅游资源吸引人流、物流、资金流、服务设施和重大旅游项目集聚,逐步形成功能完善、要素齐全的旅游产业结构。

拓展旅游市场体系。经过改革开放后三十多年的发展,中国旅游产业的发展已经由最初的优先发展入境旅游,向以扩大内需为主,入境旅游、国内旅游和出 1

境旅游共同发展方向调整,并且从一定意义上来说,目前的国内旅游已经成为中国旅游产业发展的主体和核心。这就要求拓展旅游市场体系,既要根据旅游需求的变化准确定位,适时调整和提升市场营销策略,又要兼顾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构建合理的客源市场体系。一是入境客源市场的开发应以近距离客源市场为主,同时也要形成多元的入境客源市场结构,国内旅游市场则由近及远形成多层面的国内客源市场开发格局。二是需要高度重视旅游市场宣传工作,充分发挥广播、电视、报纸等传统主流媒体和社交网络、微博、微信等新兴时尚媒体的作用,不断提高整体营销水平。三是政府要加大力度规范旅游市场秩序,加强对旅游市场的监管,拓宽旅游纠纷处理的路径,提升旅游服务质量,为旅游市场转型升级形成良好的氛围。

提升旅游企业能力。旅游企业作为旅游产品的供给者,在旅游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提升旅游企业自身的能力是整个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和核心。近年来,旅游企业集团化步伐越来越快,产生了一些大型旅游集团企业,但并未从根本上改变我国旅游企业散、弱、差的现状,从而使行业整体效益水平、竞争能力和抗风险能力低下。在旅游企业之间的竞争日益尖锐的背景下,旅游企业的转型升级不容忽视。一是通过政府引导、重点投资等措施,市场化和政府主导相结合,组建集旅行社、餐饮饭店、汽车公司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旅游集团公司,拓展旅游企业规模,增强旅游企业的活力和竞争力。二是要兼顾中小旅游企业的转型与实力提升,政府要给予中小旅游企业关注和扶持,积极提供政策和信息服务,中小企业应集中精力解决好公司战略规划、技术手段和公司治理结构等主要问题,从而增强自身抗风险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三是要积极推进和强化旅游企业管理和旅游服务的创新,积极引进国外资金、技术、人才和管理模式,通过品牌化、网络化、连锁化来提升旅游企业的素质。

优化旅游产品供给。旅游产品作为旅游者直接面对的旅游对象和客体,其转型升级在整个产业的转型升级中具有重要意义,它是吸引旅游者的魅力之源和最终动因。一是要以旅游市场需求为导向,及时调整和改进旅游产品的开发与设计,深入发掘旅游产品的地域文化内涵和特色。二是要立足高水平景区规划和高标准建设,邀请国内外知名规划团队进行规划设计,提升景区内涵,争取打造面向国际市场的旅游精品,提高核心竞争力。三是要充分运用先进的科技成果和信息技术手段来开发具有现代气息的、科技含量高的旅游产品,以满足旅游者追求新、奇、特的旅游心理。四是要实现旅游产品种类多元化、体验化发展,由单一观光旅游产品向休闲度假为基础的多元休闲旅游产品转变,从单纯服务型旅游产品向创新化、体验化旅游产品转型。

培养高素质旅游人才。旅游产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实现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离不开高素质旅游人才的支撑。因此,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在于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基础理论深厚、专业技能扎实、实践能力强的创新型和应用型的旅游专门人才,加大旅游科研力度,为我国旅游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这既是现代社会旅游产业的网络化、信息化、标准化、国际化迅速发展的需要,也是我国旅游产业目前发展现状的需要。一是要改变现有旅游人才的培养模式,根据旅游市场的需要来确定人才培养的目标、模式、途径和方法,从专业设置、教学计划和教学过程等方面创新旅游人才培养。二是加大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力度,可以通过海外实习、合作办学、国外留学等多渠道融入国际旅游教育,从而满足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对多维旅游人才的需求。三是要逐步完善旅游资格考试与岗位认证制度,运用现代评估手段和方法对旅游人力资源进行素质评估,优化旅游人力资源信息系统,实现旅游人才的转型升级。

(作者单位:石家庄经济学院会计学院)

第四篇:加快推动桂林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若干思考

加快推动桂林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若干思考

[摘要]:旅游是桂林特有和最大的优势,漓江更是世界旅游的黄金水道。广西区党委和区人民政府关于“要充分发挥桂林作为世界级旅游目的地的龙头辐射带动作用”的战略决策,为加快推动桂林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指明了方向。而坚特文化立市、旅游兴市,着眼于科学保护漓江、做强高新产业,立足于发挥桂林历史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有机结合的优势,通过进一步发掘、整合配置文化、旅游资源来提升桂林城市形象和品位,通过调整旅游产品、旅游消费结构和培育产业集群来推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加快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建设,进一步提高旅游对经济的拉动和、对财政的贡献率,促进节能减排,强化生态环保,是桂林旅游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正确选择。

[关键词]:桂林旅游产业

转型升级

结构调整

产业集群

可持续发展

桂林是享誉世界的风景游览城市和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全国二十四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桂林因“山水甲天下”而成为全国最早对外开放的城市之一,桂林的旅游业也因对外开放而得到长足发展。1998年桂林地市合并后,桂林的旅游业也因大桂林旅游资源的不断整合而得到快速发展。2001年桂林接待游客首次突破1000万人次,旅游收入达45.87亿元。历届市委、市政府都把旅游业作为桂林市的支柱产业来抓,尤其是本届市委、市政府站在推动桂林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高度,提出了“农业稳市、文化立市、旅游兴市、工业强市”的发展战略,桂林旅游业又迎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春天。2008年桂林接待游客突破1600万人次,旅游收入突破100亿元。经过30多年的开发建设,桂林的旅游产业已经具有相当规模,旅游产业在桂林第三产业中龙头作用的发挥越来越大。

当前,桂林的旅游业正处于一个黄金发展期、产业转型升级期和矛盾凸显期。桂林旅游要实现科学发展、加快发展和跨越发展,必须加快推动产业转型升级。自治区党委和区人民政府关于“要充分发挥桂林作为世界级旅游目的地的龙头辐射带动作用”的战略决策,为加快推动桂林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指明了方向。而市委和市政府提出“进一步发挥优势、整合资源,培育品牌、打造精品,完善管理、优化服务,着力推进旅游方式转型,提升壮大旅游业,加快旅游兴市和建设世界级旅游目的地步伐”的桂林旅游发展思路和目标,不仅为桂林旅游发展描绘了新蓝图、找准了新路径、确立了新模式,而且也抓住了桂林旅游发展史上千载难逢的新机遇。同时,推动桂林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旅游兴市和建设世界级旅游目的地步伐的实践活动,就是适应当前国际国内新形势,结合桂林市的市情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具体探索,其核心是以人为本,为人民群众谋福祉,使桂林的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景更美、人居环境更佳、百姓的生活更富裕;其目的是充分发挥旅游产业的关联带动作用,促进桂林经济更好更快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尤其是通过加快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和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建设,凸显桂林甲天下的山水旅游城市和广西旅游产业的龙头地位,把桂林建设成为国内一流的旅游集散中心以及泛北部湾、泛珠三角经济区的后花园和服务新高地,提升桂林旅游产业的综合效益,实现旅游兴市的目标,是桂林旅游科学发展、加快发展和跨越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旅游在桂林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特殊地位与作用

旅游业是旅游产业形成的前提条件,而旅游产业则是旅游业发展的必然结果。1973年桂林的旅游业正式起步以来经历了初创期(1973年—1977年)、发展期(1978年—1987年)、停滞巩固期(1988年—1996年)和二次发展期(1997年至现在)四个不同的发展阶段,桂林的旅游产业亦发生了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其在桂林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也越来越重要。

(一)旅游业在桂林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特殊地位

桂林经济社会发展并非凭空想象的,而是建立在自身特有的优势资源的基础之上的。桂林主要有两大优势,其一是旅游和生态,其二是区位交通。桂林是世界著名的风景游览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旅游是桂林特有和最大的优势资源,漓江更是世界旅游的黄金水道。桂林的旅游和生态环境经过30多年的发展,是唯一在国内外叫得响的王牌。胡锦涛总书记明确指出,桂林山水是中国的名片,一定要保护好这张名片。因此,自治区党委把“打造现代化国际旅游名城、历史文化名城和生态山水名城”作为桂林城市发展的定位是正确的,也是符合桂林实际的。而桂林经济是集生态性、地域文化性和高科技性于一体的特色经济。青山绿水是桂林城市和风景名胜的灵魂和生命线,保护生态环境尤其是保护好漓江,突出发展以旅游业为先导、以新型工业为主导的大通道特色经济,既是促进桂林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桂北区域经济实现跨越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旅游产业在桂林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特殊作用

现代经济学家认为,旅游产业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经济产业,它除了具有一般产业的基本特征外,还具有很强的依托性和关联度,旅游产业的发展以及自身作用的发挥与所在的区域密切相关。旅游产业的发展会带动区域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等方面全面进步;而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政策、劳动力素质、开放程度等对旅游产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就桂林而言,1998年,桂林旅游业增加值占到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10.4%,成为桂林市第三产业中的第一大产业部门。旅游产业的六要素吃、住、行、游、购、娱所涉及旅游相关企业与旅行社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对桂林经济社会发展的带动作用是巨大的。首先,旅游产业的发展进一步确立了“桂林山水甲天下”的城市形象。城市形象的确立既是城市政治、经济、文化诸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更是城市优势资源长期开发经营的结晶。山水风光是桂林旅游形象的主体结构。千百年来,桂林以奇特秀丽的山水风光吸引了无数中外游客,而桂林旅游产业的发展则为中外游客提供了便捷优良的旅游服务,大量游客通过身临其境的游览,不仅极大地提高了桂林的知名度,强化了“甲天下”的印象,而且通过口碑效应进一步确立了“桂林山水甲天下”的城市形象。其次,旅游产业的发展促进了桂林生态环境承载力的改善。优良的生态环境质量既是桂林山水风光的根本保障,也是桂林经济社会发展的生态环境承载力的源泉。桂林在发展旅游产业的过程中,逐步加大了环境保护和建设的投入力度,加强了环境污染的综合治理,注重开发生态旅游项目等,形成了“旅游促环境”的发展模式,使桂林市的生态环境整体质量逐年优化,保持了较好的水平。再次,旅游产业的发展对其他产业的关联带动作用越来越大。区域经济是一个系统整体,各产业之间是一种互为条件、相互促进、水涨船高的辩证关系。桂林旅游产业发展的关联带动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一是推动了旅游与工业、农业的有机结合。不仅促进了观光农业和“农家乐经济”的发展,而且也为打造工业旅游示范点创造了条件。二是推动了旅游与文化的结合,促进了桂林社会文化的发展。不仅催生了山水文化、城建文化与旅游相结合的《印象·刘三姐》和“两江四湖”等旅游品牌,而且激活了桂林市科教文卫体等社会文化事业,同时也为旅游人才的培养奠定了基础。三是促进了对外开放,推动了本市企业与外企的合作。旅游产业发展不仅带来了大量的人流、物流、信息流和新观念,而且由于世界百强企业的进入以及全国性会议和国际性会议在桂林的召开,为桂林创造了许多新的发展机遇。又次,旅游产业的发展促进了民生问题的解决。旅游业是民生产业和富民产业。旅游产业涉及交通业、商业、房地产业、邮电业、金融业、文化艺术等70多个行业,旅游收入每增加1元,商业、饮食、交通等第三产业就可增加4.3元,旅游业直接就业者增加一人,间接就业至少可以增加5人。同时,山区景点景区以及“农家乐”项目的开发,有效地带动了贫困地区群众脱贫。

二、桂林旅游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桂林旅游产业目前的发展水平不仅与建设世界级旅游目的地的要求相差较大,而且由于产业转型升级的速度不快导致对桂林经济的拉动力不强,进而影响了桂林发展方式的迅速转变和全市综合实力的快速增强,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领导管理体制不顺,政府的主导作用发挥不够好

桂林地市合并的最大初衷是理顺领导管理体制,最大限度地整合大桂林旅游圈的资源。然而,地市合并10年来桂林旅游产业发展的领导管理体制尚未理顺。一方面,没有一个权威性的领导机构对全市旅游资源的开发和旅游产业发展以及旅游产品营销进行研究部署和检查指导,从而导致大桂林旅游资源的整合缺乏系统整体性,无法形成大桂林旅游圈的整体发展合力。另一方面,旅游管理体制不顺,导致管理职能交叉,尤其是漓江旅游管理体制几乎是30年一贯制,没有创新,从事漓江旅游运营、管理的主体责权利不清,从而导致国有资源浪费和效益不高。同时,政府在旅游产业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发挥不够好,产业规划、产业政策出台滞后,从而导致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比较缓慢。

(二)旅游产业结构不合理,旅游经济增长方式粗放

桂林旅游产业结构不合理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旅游产品结构的不合理。桂林的旅游产品开发长期停留在观光旅游产品的层次上,而商务、会展、生态、体育、保健康复、休闲度假等旅游产品所占市场份额不足30%,说明桂林的旅游产品链不粗不长。二是旅游消费结构的不合理。桂林旅游产业所涉及的“吃、住、游、行、购、娱”结构不合理,这六种要素之间的整合缺乏有效的产业政策指导,说明桂林的旅游消费链过短过细。由于旅游娱乐、旅游购物不发达,游客在桂游览时间相对较短,导致在旅游营业收入中,商品性收入所占比重很低,而这恰恰是制约旅游业对国民经济贡献率的重要因素。

(三)城市形象整体营销乏力,旅游的国际化水平不够高 桂林旅游城市形象整体营销乏力主要表现在:一是缺乏整体包装;二是缺乏足够的旅游品牌的支撑;三是宣传促销的方式不够丰富。桂林旅游的国际化水平不够高主要表现在:一是包括交通、高档酒店、高级会展中心等城市的硬件建设相对滞后;二是旅游管理水平不够高;三是旅游综合服务水平不够高;四是旅游产业基础较差,产业集聚力不强;五是旅游产业的开放程度不够高。

三、加快推动桂林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提高经济拉动力的对策与建议 笔者认为:市委提出的桂林旅游发展思路和目标,是建立在充分认识桂林城市性质和大桂林旅游资源优势的基础之上的。一方面,市委市政府把领跑区域旅游与保护漓江、做强高新产业放在同等位置,用推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来促进漓江保护和做强高新产业,用保护漓江和做强高新产业来促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进而达到有效保护漓江和促进产业优势互补、比翼齐飞的目的,不仅体现了市委决策的正确性,而且也包含了统筹兼顾的决策和执政理念。另一方面,市委市政府作出“农业稳市、文化立市、旅游兴市、工业强市”的战略决策,深化对桂林优势资源的认识,立足于发挥桂林历史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有机结合的优势,通过进一步发掘、整合、配置文化、旅游资源来提升桂林城市形象和品位,推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加快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建设,进一步提高旅游对桂林经济的拉动力,促进节能减排,强化生态环保,这既是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表现,也是桂林旅游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正确选择。因此,我们必须把思想认识和实际行动统一到自治区党委和市委的战略部署上来,齐心协力抢抓机遇,主动参与国际旅游市场竞争,使桂林成为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创造桂林旅游发展史上的新辉煌。

(一)用辩证思维处理好推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与保护漓江、做强高新产业的相互关系

1、进一步深化对自治区党委和市委战略部署的认识,强化科学发展、加快发展和跨越发展意识。首先,要进一步强化大局意识。“保护漓江,做强高新产业,领跑区域旅游,建设富裕魅力新桂林”就是桂林改革发展的大局,各级各部门和全市的干部群众都应该主动服务这一大局,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必须牢固树立保护好漓江、保护好桂林的生态环境就是最大的政治和最大的政绩的观念,积极营造全市上下自觉保护漓江、共同关心支持做强高新产业和推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良好氛围。其次,要进一步强化系统整体意识。保护漓江和做强高新产业、领跑区域旅游是一个系统整体。桂林山水是中国的名片,而漓江是桂林山水之魂,保护好漓江就是保护中国的名片,就是保护了桂林城市发展的生命线。做强高新产业既是壮大财力增强综合实力的关键所在,也是破解保护漓江与发展工业不兼容难题的重要举措,建设临桂新区,加快发展高新产业,就是承接老城的产业、人口转移,拓宽城市和产业发展空间,推动旅游产业发展,从根本上减轻漓江环境的压力。领跑区域旅游既是充分发挥桂林旅游龙头作用的必然要求,也是加快桂林发展的现实选择,推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有效保护漓江和促进高新产业的发展,就是提高旅游业对经济的拉动力、对财政的贡献率。因此,必须着眼于三者实现良性互动,以保护漓江为出发点,坚持做强高新产业和领跑区域旅游并举,以临桂新区规划建设为突破口,以推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为阵地战,实现产业优势互补、比翼齐飞。第三,要强化转变桂林发展方式的意识。桂林与同类城市相比,最大的差距是经济总量不大、人均水平不高,城乡居民收入来源后劲不足,中心城市不大,产业不强。因此,必须通过建设临桂新区以拓宽城市发展空间,加快产业向新区集聚、企业向园区转移,做大做强高新产业为主的第二产业,通过疏解提升老城以缓解城市环境、人口、交通诸压力和推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提高旅游业对经济的拉动力,从而有效促进社会总需求结构、产业结构和要素结构的不断优化升级,进而达到扩大增量、增加总量、以各产业协同带动加快实现桂林发展方式的转变和增强全市综合实力的目的。

2、进一步拓展和深化对桂林资源优势和特点的认识,有效整合配置和经营旅游资源。独特的自然山水风光和丰富的历史文化以及人文景观与山水景观相互匹配珠联璧合是桂林最大的优势和特点,这也充分表明现有的水山、文化资源整合配置和经营的潜能极大。旅游业是以文化为内涵的经济产业,而文化是旅游的灵魂,也是旅游城市品牌的核心。必须从“打造现代化国际旅游名城、历史文化名城、生态山水名城”的战略高度和目标要求,把桂林的历史文化资源和自然山水资源充分地发掘出来并有效的利用好,使资源优势尽快地转化为资产优势、资本优势和竞争优势,使桂林山水和文化资源在整合配置中增值,尽快打造出一批代表桂林旅游形象高水准的娱乐精品项目。因此,首先,要分门别类。应当进一步盘点和梳理现有山水、文化资源的类别、质量、特点,做到心中有数。其次,要优化配置。要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发挥优势、整合资源;完善功能、突显特色;培育品牌、打造精品;提升品位、优化环境”的要求,进一步加大对大桂林旅游圈优势旅游资源整合配置的力度,进一步细化老城区旅游休闲度假和会展商务主体功能的产业布局,实现资源整合的最大化和效益最大化。第三,要捆绑经营。应以政府主导、规划先行、部门牵头、市场运作、企业和中介组织参与的形式,对现有城市资源进行有机整合,捆绑经营。

3、进一步坚定推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基本原则。推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过程,既是有效保护漓江和促进高新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过程,也是不断创新发展的过程。产业转型是手段,产业升级是目标。因此,应当坚持以下基本原则:一是政府主导、规划先行的原则。做到加强产业政策引导与相关规划配套衔接相结合,产业布局与城市发展相协调,产业发展与环境保护并重、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统一。二是结构调整、和谐匹配的原则。做到旅游产业结构调整与其他产业结构调整相匹配,着眼于促进各产业优化升级、和谐发展,立足于旅游文化内涵的发掘和旅游管理水平的提升。三是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的原则。根据城市和县域的功能定位以及现有基础推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做到点线结合、组团发展、功能互补,拉长做粗产业链,加快培育产业集群,发挥集群效应。四是市场运作、培育主体原则。坚持市场运作,健全完善市场机制,加大市场主体的培育力度,增强市场主体的带动力,推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进一步提高旅游对经济的拉动力和对财政的贡献率。五是惠民利民原则。坚持以人为本,牢固树立民生为先、民生为要、民生为重和依靠人民群众的执政理念,通过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实现旅游效益最大化、最优化,让旅游业发展的成果更多地惠及老百姓。

(二)以求真务实的作风加快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步伐

1、根据建设世界级旅游目地的发展目标,尽快出台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出台旅游产业发展规划是推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前提。加快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必须围绕发展目标,充分发挥规划的先导作用和驱动作用。因为旅游产业发展规划是旅游产业发展与建设的根本依据,是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龙头和导向。必须坚持旅游产业发展规划的科学性、连续性和权威性。因此,首先,要尽快出台详规。应当进一步明确桂林旅游产业发展规划的总体思路,尽快出台住宿业、餐饮业、旅游社业、娱乐业、会展旅游业等行业的详细规划。其次,要优化布局。应当根据桂林旅游发展总体规划,进一步围绕“一主一副,三区,两轴,一带”的空间结构,科学合理地进行产业布局、资源整合、开发建设,通过规划、建设,最大限度地把山水文化等资源变成产品、资产、资本,从而为加强旅游产业体系、服务保障体系建设和有效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奠定基础。

2、理顺体制,创新机制。理顺体制创新机制是推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所在。因此,首先,应当进一步理顺领导体制和管理体制。建议成立桂林旅游发展委员会,对旅游发展实行统一领导,充分发挥旅发委对全市旅游发展重大事项的决策和协调作用。同时,进一步强化旅游主管部门的职能,明确相关部门的责权利,实行统一管理和规范化管理,切实维护良好的旅游市场秩序。其次,要进一步加大机制创新力度。一是建立“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群众参与、部门协同、联合推进”的工作机制;二是建立漓江旅游航线进入退出新机制;三是建立联合执法和协商新机制;四是建立生态补偿和国有资源占用补偿新机制,建立漓江保护发展基金;五是建立桂林旅游城市形象整体营销新机制;六是建立推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宣传、表彰新机制,优化旅游发展软环境。

3、出台产业政策,增加产业投入。出台产业政策和增加产业投入是推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因此,一是要制定产业政策。尽快出台优先发展旅游的产业政策,并以旅游业为龙头,通过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有效拉动全市经济快速发展。二是要抓好重点项目建设。加大对旅游产业重点项目建设的扶持力度,为培育产业集群创造条件。尤其是要千方百计尽快启动“两江四湖”二期工程和三期工程规划,充分发挥环城水系的联结功能,规划修建一批有特色的水上码头和露天游泳场,利用漓江、桃花江把各酒店串连起来,形成既有桂林特色又有国际旅游品位的新格局,使桂林老城区真正展现出“千峰环野立,一水抱城流”的历史风貌,才能建成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并充分发挥其龙头辐射带动作用。三是要改善硬环境。增加对交通城建等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提升桂林旅游的硬环境水平。四是要加大旅游扶贫力度。加大对贫困地区发展旅游项目的支持力度,尤其是要增加对漓江上游及沿江两岸农民生产生活设施的投入,改善他们的生活条件。

4、调整产业结构,加强产业体系建设。调整产业结构和加强产业体系建设既是推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中心环节,也是推动市场转型的基础条件,必须坚持以精品促转型,以质量促升级。因此,一是要加大旅游产品结构调整的力度。坚持观光旅游产品开发与商务、会展、生态、体育、保健康复、休闲度假等旅游产品开发并举,重点提高后者在市场份额的所占比重,推动旅游产品换代升级。二是要加大旅游消费结构调整的力度。重点抓好高档旅游饭店、高档旅游娱乐场所建设和特色旅游工艺品的开发,以增加游客的娱乐、购物消费,进而推动旅游消费转型。三是要加快转型升级速度。大力推动旅游业由单一观光型向多元综合型的转变;由数量型向质量规模效益型的转变;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实现旅游企业由分散型向集团型的转变。推进大型骨干企业规模化、中型企业专业化、小型企业网络化,加大旅游产业集群培育的力度。四是实行品牌战略。推动旅游产品高端化、精细化、特色化。

5、加快桂林列入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的课题研究。在全国旅游产业将全面转型升级的新形势下,桂林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更离不开国家相关政策的支持。因为,“千峰环野立,一水抱城流”的桂林,是我国乃至世界唯一的城景合一的山水城市,桂林山水已成为中国的名片。也就是说,漓江的特殊地位和功能范围是国内其他城市不可替代的,确实具备了设立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的条件。因此,必须加快桂林列入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的课题研究。课题研究要围绕使桂林永远成为世界上最清澈的河流,成为人类永久的自然景观,成为世界级的国家名片,成为我国旅游经济适应世界旅游中心转移的、符合国家战略的旅游经济示范区这一目标;围绕漓江流域旅游经济试验区的范围界定;围绕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互为促进,绿色产业高度发达,人文与自然相得益彰的发展模式以及相关政策、法规的制定等方面来进行,并使研究成果能够转化为国务院及有关部门的决策。

第五篇:产业转型升级

产业转型升级

产业转型升级,从低附加值转向高附加值升级,从高能耗高污染转向低能耗低污染升级,从粗放型转向集约型升级。

产业转型升级,应定义为产业结构高级化,即向更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方向发展。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是技术进步,在引进先进技术的基础上消化吸收,并加以研究、改进和创新,建立属于自己的技术体系。第三,产业转型升级必须依赖于政府行政法规的指导以及资金、政策支持,需要把产业转型升级与职工培训、再就业结合起来。

加快产业转型升级 推动经济持续跨越

近年来,我们坚定不移地走转型升级、创新驱动,增量型、吸纳式开放拉动,沿江开发强“极”带动,工业化、城市化、农业现代化“三化”互动和城乡一体化、统筹推动之路,突出产业转型升级,有力地支撑了全市经济社会持续跨越发展。一是经济总量大幅攀升。2009年全市GDP达到356亿元,“十一五”以来年均递增25.11%;实现财政总收入51.8亿元、一般预算收入21.7亿元,一般预算收入“十一五”以来年均递增53.19%。二是结构调整成效明显。“十一五”以来装备制造业占制造业比重提高30个百分点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工业比重提高10.3个百分点。三是城乡一体进程加快。“十一五”以来城市化率提高10.7个百分点;城乡住房、就业、医疗、养老等各类保障的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大。四是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十一五”以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年递增16.58%和14.96%;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7%以内。全市经济社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由长期以来“苏中的苏北”迅速跻身苏中第一方阵。

一、坚持科学发展,在更高定位上坚定产业转型升级自觉性。抢抓长三角一体化、江苏沿海开发、上海“两大中心”建设等多重叠加机遇,加快发展港口现代物流、软件开发等产业,加快建设熔盛、神马等目标千百亿能级企业,不断增强项目承载能力,持续加大科技、人才引进力度,努力在快转型、快见效上狠下功夫,勇当新时期“渡江突击队”。

二、凸显产业特色,在更高平台上构建产业转型升级新格局。积极打造新兴产业的先发优势,大力引进和发展软件和服务外包、新能源、新材料、物联网等新兴产业;加快培育九鼎风电、赛福特物联网等百亿级企业。积极打造现代服务业的配套优势,大力发展现代物流、特色文化、生态旅游等现代服务业,推进如皋港船货港一体化;打造集科研、培训、信息服务、餐饮物流的全国最大花木城;依托五大旅游开发公司,提升发展长江生态、长寿文化、古城人文等特色旅游业;依托演艺传媒、教育培训两大集团,大力建设文化产业基地。积极打造高效农业的规模优势,以“高效农业三年倍增”计划为抓手,打造花卉盆景、外向果蔬等六大十亿元高效农业板块。改造提升液压机械、长寿食品等传统产业,积极打造传统产业的品牌优势。

三、注重集聚集约,在更高水平上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再加快。始终把招商选资作为加快转型升级的强引擎,放大一类口岸优势富集效应,大力招引大项目、好项目。始终把“三化”互动作为加快转型升级的突破口,以“万顷良田”工程、农保区拆迁整理为突破口,坚定不移地走“三化”互动并进之路;加快中心城区和如港新城CBD、RBD建设,强势推进小城镇能级提升。始终把特色园区建设作为加快转型升级的主抓手,打造以熔盛千亿级企业为龙头的高端船舶及海工专业配套园,加快建设石油、日用、医用绿色化工材料产业园和新型电力装备材料产业园等2个千亿级特色园区、8个100-500亿级特色园区,不断提升产业集聚集约发展水平。始终把创新型经济作为加快转型升级的主动力,推动销售亿元以上企业和3000万元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全部建立创新平台,大力推进省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国家技术创新工程示范县(市)建设。

产业转型升级须警惕五大误区

改革开放以来,以珠三角、长三角为代表的我国东南沿海地区,依靠承接国际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加工制造业的梯度转移,实现了经济跨越式发展。在工业经济起步阶段,这种承接无疑是一种合理的选择。但是,处于产业链中游的加工制造业,除了利润率不高外(更多的是以量取胜),还对各种实体资源存在较大的依赖,对环境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因此,一旦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不论是从成本效益的角度考虑,还是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考虑,都需要及时做好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

为此,在10年前的“十五”计划中,已有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提法。2003年11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指出:“继续发展加工贸易,着力吸引跨国公司把更高技术水平、更大增值含量的加工制造环节和研发机构转移到我国,引导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但10年过去了,转型升级未有实质性突破。因此,10年之后,“十二五”仍要补“十五”落下的课。但在补课之前,我们首先应该厘清一些认识和行动误区。

一窝蜂的跟风唱高调

转型升级已成为各地当前和今后一个阶段的重点工作,但基于保增长的压力,我们要防止个别地方口号上的转型升级调门较高,实际行动却比较迟缓或找不着北。

一厢情愿的靠外资促转型

一说到产业转型升级,许多人想到的就是引进外资,引进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和行业。实际情况是,我们引进了大量的国外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产业似乎更“科技”了,但我们自己还是处于产业链的最末端。跨国公司出于自身转型升级的需要,也会在华布局一些研发机构,进行一些产品升级,但产品的升级换代不能全部替代产业升级,无论生产服装玩具还是笔记本电脑,如果只停留在价值链最低端的加工装配环节,掀起高科技的“盖头”,其效益增长方式都是用人口红利换取低廉的加工费。外商看中的就是我们相对低廉的要素成本和简单加工装配能力,我们不能将宏观的区域整体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寄希望于跨国公司微观的企业升级。汽车行业“以市场换技术”和稀土行业“以资源换技术”的前车之鉴都表明——技术是换不来的。

一哄而上的追逐新兴产业

有些人认为,转型升级就是要淘汰传统产业等夕阳产业,发展新兴产业。从目前许多地方已经公布的“十二五”规划初稿看,作为调结构的抓手,发展新兴产业中的动漫产业园、风能发电、物联网等都被放在了重要位置。值得注意的是,各地产业布局重复现象严重,内向性竞争态势明显。其实,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夕阳产业,只有夕阳技术或夕阳思维。同样是制作服装,欧洲一些企业能够抓住行业本质,减少前导时间达到快速反应,盈利能力甚至强于火爆的“苹果”。相反,风光一时的光伏产业已经给现实敲了一记警钟,产业技术看似升级了,但日益膨胀的产能转瞬间就成为不良资产。所以说传统产业改变技术和管理制度,仍可以变成现代产业。而如果没有强大的原始创新能力以及很好的科研成果商业化链条和服务,新兴产业拿到的可能还是利润的“边角料”。

一刀切的三产超二产

三产超二产不是转型升级的唯一标准。在以第三产业衡量国家发达程度的时候,在最传统的工业和农业领域,美国也都是世界第一。这也是美国历经多次经济危机,而不至于像先前的西班牙和英国那样衰落的原因。美国制造业在最疲软的时候也贡献了13%的GDP,超过零售业、金融业等,而中国制造业对经济的贡献也为13%。国家如此,城市同样如此。比如在长三角,第三产业的中心,从战略安排和选择上,就是上海。上海第三产业发达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分担了长三角其他城市的服务业功能。如果认为长三角的每个城市第三产业没有超过第二产业就不合理,那反而不合理了。长三角城市如果一味地只考虑以服务业占比衡量自己的转型升级程度,就是对上海的漠视。

政绩驱动的快速转型升级

从世界经济发展历史来看,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并非朝夕之功。研究表明,劳动密集型主导产业在整个工业化进程中持续时间最长,占了发展期间的60%以上。美国自1814-1980年约为170年,其中劳动密集型工业占主导地位为110年,占64.7%;日本1868-1986年约为120年,其中劳动密集型工业占主导地位为80年,占75%;台湾1950-1990年为40年,其中劳动密集型工业占主导地位为25年,占62.5%;韩国1960-1990年为30年,其中劳动密集型工业占主导地位为20年,占66.7%。如果说我国从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进行工业化进程,从现在开始转型升级,那么我们完成结构调整的时间大约需要10年,虽然随着技术创新和管理进步,转型升级的过程将有所缩短,但绝不会是一年半载之功,那种政绩驱动的快速转型升级是不现实的。

面对上述误区,到底怎样进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呢?

笔者认为,产业结构转型的核心是转变经济效益增长来源的“类型”,而不是单纯的“转行”。转行与转型之间没有必然联系,转了行未必转型,转了型未必转行,只有效益类型改变的转行才是转型。产业升级包括两种类型:一是产业之间的升级。即产业结构根据经济发展的历史和逻辑序列从低级水平向高级水平的发展。包括:在整个产业结构中由第一产业占优势比重逐级向第二、第三产业占优势比重演进;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占优势比重逐级向资金密集型产业、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占优势比重演进;由制造初级产品的产业占优势比重逐级向制造中间产品、最终产品的产业占优势比重演进。二是产业内的升级。即某一产业内部的加工和再加工程度逐步纵深化发展,实现高加工度化与技术集约化。产业结构转型与产业结构升级是相互促进的,产业结构转型的方向是产业结构升级。

下载抓住契机加快惠州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精选)word格式文档
下载抓住契机加快惠州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精选).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推进产业集群发展

    不错,值得借鉴 加快产业转型升级 推进产业集群发展 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是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战略举措。加快产业集聚、培育产业集群、促进产业......

    加快转型升级 推进成都旅游产业倍增

    加快转型升级 推进成都旅游产业倍增 2012年7月18日 作者:成都市经济发展研究院课题组 摘要:通过近年来的积累发展,成都市旅游业已进入加速发展期和转型关键期,在成都市国民经......

    促进应急产业发展 加快产业转型升级

    促进应急产业发展 加快产业转型升级 应急产业是为科学预防和有效处置突发事件提供产品和服务的产业,涵盖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四大领域,具有安全......

    加快转型升级[最终版]

    2011年1月22日在广东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广东省人民政府省长 黄华华 各位代表: 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政府工作,请予审议,并请政协各位委员和其他列席......

    加快工业经济转型升级[推荐]

    实施三项措施,着力加快工业经济转型升级 着眼推动科学发展和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加快推进工业经济转型升级,根据经济形势变化和市场规律制定企业战略发展规划,大力支持企业科......

    奉化市产业转型升级探讨

    目 录 一、产业转型的相关理论、时代背景及意义 ........................................................... 1 (一)产业转型升级的基本含义...................................

    产业转型农民工如何升级

    产业转型农民工如何升级?编者按:工业化进程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是大势所趋。农民工正成为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技能素质等方面,必须尽快适应转型升级的要求。让农民工变成“......

    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推进产业转型升级

    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推进产业转型升级 本讲座的主要内容: 一、中国产业发展面临的新阶段、新挑战和新机遇 二、中国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与未来展望 三、中国经济新旧动能转换与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