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宿迁工业园区考察报告(精)

时间:2019-05-14 04:28:0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苏州宿迁工业园区考察报告(精)》,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苏州宿迁工业园区考察报告(精)》。

第一篇:苏州宿迁工业园区考察报告(精)

苏州宿迁工业园区考察报告

产业转移和劳动力转移(内参)调研组

江苏、广东都是区域发展很不平衡的经济大省。由于历史和现实多种因素,江苏经济发展水平自南-中-北呈显著的梯度差异。江苏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苏北地区的发展,在2001年做出了实行南北挂钩合作、促进区域共同发展的战略部署,具体合作模式是苏南的南京、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分别和苏北的淮安、宿迁、徐州、盐城、连云港实行一对一挂钩合作,挂钩双方以推进产业转移为合作重点,同时开展劳务、农业、旅游、社会事业、城市建设、干部培养等多领域的合作。苏州、宿迁两市开展南北挂钩合作力度很大,成绩显著,由两市共建的苏州宿迁工业园区(简称“苏宿工业园区”),不仅是两市合作的样板,更是江苏省南北挂钩合作的典范。为了解江苏省南北挂钩合作的做法和经验,2010年1月11-14日,本参编辑部调研组赴宿迁市进行了调研考察。调研组一行参观考察了苏宿工业园区建设情况,与园区工委、管委会领导及其各部门负责人进行了座谈,参观了宿迁市城市建设情况,考察了从苏州转移到宿迁的代表性企业及宿迁市其他有关企事业单位,并与市发改委、市劳动保障局有关负责人进行了座谈。限于篇幅,现将苏、宿两市合作共建苏宿工业园区的做法及该园区建设发展情况报告如下。

一、苏州宿迁工业园区的基本情况

(一)苏州、宿迁两市挂钩合作的起因。

宿迁市位于江苏西北部,北与徐州、东与连云港、南与淮安相

连,西与安徽宿州毗邻。1987年由宿迁县改为县级市,1996年设地级市,下辖泗洪县、泗阳县、沭阳县和宿城区、宿豫区共三县两区,总面积8555平方公里,总人口582万人。境内有洪泽湖与骆马湖两大湖泊,京杭大运河贯穿市区。

建市以来,宿迁经济一直排在江苏十三个地市的末位。2001年,苏州GDP 已达 1760亿元,居全省之首,居于末位的宿迁只有223亿元。※ 是年,苏州的昆山、张家港、太仓等县级市人均GDP 已高达38635元、35917元和35169元,但

宿迁的泗洪县、沭阳县、泗阳县分别只有4687元、4035元和3697元。为了在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尽快加长宿迁这根短板,江苏省委、省政府在2001年实施的“南北挂钩合作”决策部署中,决定由全省经济发展最快、实力最强的苏州和宿迁挂钩合作,以加快宿迁发展步伐。2006年11月,江苏省委又做出了“重点帮助宿迁实现更大突破”的重大决策。苏、宿两市按照“政府推动、市场运作、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原则共建工业园区、推进产业转移,取得了显著成效。截止目前,从苏州转移到宿迁的 500万元以上项目414个,总投资358.8亿元,实际到账资金131.9亿元,累计新增税收7.47亿元,带动就业19万多人。

(二)苏州宿迁工业园区基本概况。

2006年底,江苏省政府在总结南北挂钩合作的经验、并借鉴了部分兄弟省市、特别是广东省珠江三角洲和粤北地区共建产业转移工业园的成功经验后,开始实施“南北共建工业园区”的新政策,作为深化南北挂钩合作、推进产业转移的战略举措。2007-2009年,苏南五市和苏北五市及各市的县(区)都结对共建工业园区,其中 ※ 宿迁市预计2009年实现GDP 810亿元。苏州市预计2009年实现GDP 7400亿元。

省级认定的南北共建园区有20个。苏、宿两市合作共建了苏州宿迁工业园区、张家港(宿豫)工业园、吴中(宿城)工业园、昆山(沭阳)工业园、吴江(泗阳)工业园、常熟(泗洪)工业园等6个园区。目前已开发总面积17.5平方公里,完成基础实施建设总投入14.68亿元,引进项目近百个,协议总投资244亿元,其中亿元以上项目近60个。

苏宿工业园区是两市市级层面的合作载体,园区运作以苏州方为主,主要依托苏州工业园区组织实施开发、建设、管理,园区组建了相对独立、具有开发区功能与权益的管理机构,具备市场运作主体功能、能进行独立投融资的开发主体,实施滚动开发。园区位于宿迁城西省级开发区范围内,规划总面积13.6平方公里,其中启动区面积2平方公里,规划总人口9万人。按照近、中、远期发展目标,实施工业、居住、商业服务为一体的综合开发。到2009年12月底,园区累计投入基础

设施和配套设施的开发资金10.09亿元,其中,基础实施建设投入5.64亿元,配套设施建设投入4.45亿元,5.8平方公里范围内“八通一平”的投资环境基本形成,可供使用的净地面积约4.5平方公里,区内已建和在建各类项目的总建筑面积40万平方米,其中厂房建筑面积31.59万平方米,提前和超额完成了两市合作协议确定的三年完成2平方公里启动区开发的目标。园区累计签约30个项目,注册19个项目,总投资8.4亿美元、1亿港币、18.79亿元。累计开工项目12个,其中已投产和即将投产的项目6个,平均投资强度达到每亩255万元。目前,苏宿工业园区框架已经基本拉开,基础设施比较完善,配套设施功能齐全,工作重点已从开发建设转向招商引资,经济发展正由“投入期”转向“投入产出期”。

二、苏州宿迁工业园区建设的基本理念

苏、宿两市对苏宿工业园区的建设从高要求,提出努力把共建园区建设成为“南北挂钩的集聚区、综合开发的先导区、机制创新的试验区、现代新城的示范区”。总体发展理念和思路是:借鉴苏州工业园区建设理念,筑巢引凤,着眼长远,错位发展。

(一)坚持“三个优先”,扎实推进园区基础实施建设。

1、坚持先规划、后建设。苏宿工业园区管委会专门请新加坡的设计公司为园区做规划。三年来,园区先后完成了13.6平方公里的总体规划、工业区详细规划,以及给水、排水、电力、消防、通信、供热、燃气、环保及污水等8个专项规划的编制、评审和批准工作,完成了3.8平方公里的商住区城市规划设计,各项规划设计支出近500万元,基本形成了“集约精致、以人为本、科学合理、适度超前”的规划理念和先进完备的规划体系。

2、坚持需求未到、基础设施先行。苏州工业园区的典型做法就是“筑巢引凤”,在客商还未到来、或客商还未提出需求,就着手推进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这种做法对吸引高端项目、大项目具有重要作用。路网工程方面,按照“八通

一平”的标准,5.8平方公里范围内7纵2横近18公里的路网全部建成,贯通了园区内工、商业地块,并与市区紧密连接。供电、自来水、污水、雨水管网、燃气、弱电等各类管线一次性铺设到位。功能设施方面,总投资3800万元的首座110KV 变电站建成并实现2万伏中压供电;总投资4200万元、日处理能力2万吨的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和17.4公里的污水总管工程竣工投运;总投资1.5亿元、总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的园区标准厂房全面交付。

3、坚持生态环保优先。苏宿工业园区主动区别于一般的开发区,实行了严格的环保措施。一是超前建设污水处理厂。2007年,以BOT 方式开工建设最终处理能力8万吨、尾水排放达到一类A 级最

高标准的污水处理厂。二是加强区域环境要素跟踪监督。借鉴苏州工业园区经验,实行雨水、污水分流、污水全部截流,并对周边厂矿企业的污染排放进行实时核查和监控。三是开展环境管理贯标工作。在宿迁地区率先启动了区域1SO14001体系认证,2008年底圆满完成贯标工作,通过了国际标准化组织认证。2009年度监督审核各项指标优良。四是实行引进项目环保一票否决制,从源头上把好项目准入关,以确保园区生态环境不受影响。

(二)高规格、高起点推进配套建设。

1、高标准建设园内的配套设施。苏宿工业园区开建初期,重点推进集宿区和高档住宅区建设。鉴于大项目一旦投产,一个企业就需数千、上万名蓝领工人和大批管理人员,园区在项目未到之前,就提前为企业解决员工餐饮、住宿、学习、娱乐、体育等需求。按照新加坡的做法,厂区一律不设员工宿舍,而是在园内专门划区建设集宿区。目前,园区下属开发公司已投资6040万元,建成建筑总面积3.1万平方米的员工集宿区,首批企业员工已正式入住。集宿区内宿舍、餐厅、澡堂、文体娱乐等各类设施都比较齐全,装备、管理也比较先进。总投资1.5亿元,建成了总建筑面积5.5万平方米的明日新城高档住宅区,以满足园区企业技术和管理精英的居住需求。总投资4500万元、建筑面积1.1万平方米的首个邻里中心年内开工建设。

2、坚持城市化与工业化同步发展。园区管委会加快商住区开发建设,争取以一流的商业服务环境、生活居住环境和工作环境,把园区建成“现代新城的示范区”,把园区各企业的高层次人才留住,把市内外、省内外的优秀人才吸引到园区工作。在加强园区综合开发建设的同时,园区管委会还成立了城市管理局,加强园区城市管理。

3、加快建立和完善行政服务体系。苏州工业园区的亲商理念深得客商赞誉,苏宿工业园区借鉴苏州工业园区的这一理念,把构建精简高效的服务型政府、为客商提供一流的服务,作为最重要的工作之一提前抓好。园区成立之初,就已建立起比较完善的行政管理和服务体系。目前,管委会下设办公室、招商局(经济发展局)、规划局、环保局、劳动保障和社会事业局、公安局、城管局共8个部门,各部门人员、经费、设备配备到位,工作职责到位,管理服务到位。

(三)坚持错位发展,避免与周边开发区争抢项目。

苏宿工业园区在园区功能定位、产业定位、项目安排上主动与周边开发区拉开一定的差距,坚持精选产业层次高、附加值高的项目,重点瞄准电子、精密机械一类项目,避免与周边的开发区产业雷同,恶性竞争,力争建成投产后的企业成为宿迁的工业亮点、学习样板、参观看点。

三、苏州宿迁工业园区南北合作共建的主要做法

苏、宿两市市委、市政府和苏州工业园区对苏宿工业园区的建设和发展给予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在园区建设的保障条件和运作方式上,形成了“四个到位”、“四个以苏南为主”的共建模式。“四个到位”即:组织保证落实到位、人才支撑落实到位、资金保障落实到位、帮办服务落实到位。“四个以苏南为主”即:人才以苏南为主、资金以苏南为主、招商以苏南为主、运行管理和服务以苏南为主。“四个以苏南为主”是“四个到位”的具体做法。

(一)四个到位。

以下介绍一下“组织保证落实到位”和“帮办服务落实到位”的具体做法。“人才支撑落实到位”、“资金保障落实到位”的具体做法体现于下文的“人才以苏南为主”、“资金以苏南为主”。

组织保证落实到位。为加强共建工作,苏、宿两市借鉴苏州工业园区和新加坡的经验,成立了由两市市长领头的“联合协调理事会”,下设“双边工作委员会”,由两市分管副市长挂帅。苏州工业园区专门成立了以管委会主任为组长的“走出去领导小组”和“推进苏宿工业园区建设领导小组”。宿迁市还专门成立了“推进苏宿工业园区建设领导小组”和“苏宿工业园区遗留问题工作小组”。两市领导和苏州工业园区负责人多次到苏宿工业园区实地指导工作,帮助解决园区开发建设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强有力的领导和协调是园区各项工作顺利推进的重要因素。

帮办服务落实到位。苏州工业园区作为苏州市对口支持苏宿工业园区的开发区,从讲政治、讲大局的高度,在苏宿工业园区建设、管理、招商各方面细心帮办,全面扶持,无私服务。园区工委、管委会出台了《关于对口支援苏宿工业园区发展的意见》,对到苏宿工业园区发展的不同类型的企业,分别在财政、税收、租金补贴、土地回购、购房优惠等方面给予富有吸引力的优惠和奖励。苏州工业园区下属各国有企业在苏宿工业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房地产开发、商业配套建设等方面,都发挥了示范和带动作用。此外,在政策支持、融资担保、组织人事、干部培训等方面,也都不遗余力地给予支持。为苏宿工业园区的建设和发展,苏州工业园区各部门、下属各单位都做出了很大贡献。

(二)四个以苏南为主。

1、园区人才队伍(管委会干部队伍)“以苏南为主”。

——组成以苏州干部为主体的苏宿工业园区干部队伍。为确保合作共建对人才的需要,苏州和宿迁市委、市政府对苏宿工业园区干部的配备和培养做了精心安排。为了使该园区能充分理解、借鉴苏州工业园区和新加坡的成功经验,园区干部以苏州派出为主。

2006年底,即苏宿工业园区成立伊始,苏州工业园区工委、管委会精心选调了10名参加过本园区早期建设、实践经验丰富的干部进驻宿迁,组成苏宿工业园区管理团队。苏州工业园区管委会副主任沈小鹰被派往宿迁市,担任副市长兼苏宿工业园区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园区其他主要干部,除管委会副主任徐洪桥、劳动保障和社会事业局局长戈亮由宿迁市选派外,均由苏州派来的干部担任。这些干部在宿迁的挂职时间一般为3年。在首批派往之后,苏州工业园区又陆续派出了项目投资、工程管理、测绘、人力资源服务等多支专业队伍。目前,由苏州工业园区管委会及下属各单位(如苏州工业园区开发公司)派到苏宿工业园区的各类人员有33人,约占苏宿工业园区管委会(含下属开发公司)正式干部职工总数(56人)的60%。

这个干部团队有几个显著特点。一是均为苏州工业园区的现任干部,并且为成团派出,不是从苏州市各个部门临时抽调、拼凑起来的。再说,不是园区工作的干部,往往对园区工作也不熟悉。二是把苏州工业园区的干部成团派往苏宿工业园区,有助于这个管理团队内部加强配合、提高工作效率,也有助于苏宿工业园区加强与苏州各方面的沟通和合作,获得苏州各方面的支持。三是这个团队可使苏宿工业园区充分借鉴、运用苏州工业园区和新加坡的经验,同时可为宿迁培养、带出一批熟悉园区工作的宝贵人才。四是所有挂职干部的工资仍由苏州工业园区承担,从而减轻了苏宿工业园区的财政负担,并保证了挂职干部的工作积极性。

——把苏宿工业园区干部培训纳入苏州工业园区和新加坡政府培训计划。为了进一步推动苏州工业园区经验转移和观念对接,苏州工业园区把苏宿工业园区的干部培训纳入其干部培训计划,免费对口培训苏宿工业园区的干部,做到自主选择,随需随学。不仅如

此,还与新加坡方面协调,使苏宿工业园区和苏州工业园区一起纳入新加坡政府培训计划,从而使苏宿工业园区的干部享受中新合作培训的各项待遇。三年来,苏宿工业园区共组织了五批综合培训,其中三批70人次在新加坡培训,两批在苏州工业园区培训,培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2、园区开发资金(及管委会办公经费)“以苏南为主”。

苏州市对苏宿工业园区建设资金给予了大力支持,园区开发资金和运作经费主要由苏州市提供。一是启动资金以苏州为主。园区成立之初,苏州市政府出资5000万元、苏州工业园区管委会出资1亿元、宿迁市政府出资5000万元、江苏省国信集团(省属企业)出资1亿元※,四方共注资3亿元成立了“江苏省苏宿工业园区开发有限公司”。各方注资均及时足额到位,确保园区开发顺利进行。二是融资担保以苏州为主。苏州工业园区发挥自身资金实力和信誉优势,在首轮三年开发期间,为苏宿工业园区开发公司向国家开发银行申请贷款,提供了总额为6亿元的融资担保,由该公司根据资金需要分年度贷款,去年又再次明确将对第二轮开发融资提供担保。三是行政经费以苏州为主。苏州工业园区全额承担了苏宿工业园区管委会连续三年共4600万元的行政经费,平均每年1500万-1600万元,并进一步明确今年的行政经费保持去年的水平不变、后三年逐年递减补贴的政策。四是园区财政收入不集中、不分红。为了保证苏宿工业园区前期发展资金,苏、宿两市决定,两市10年内不向苏宿工业园区分享财政收入,苏宿工业园区开发公司的各股东10年内也不分红,使园区管委会的财政收入和园区开发公司的经营收※ 苏州市政府出资5000万元、苏州工业园区管委会出资1亿元,均通过苏州工业园区下属的开发公司出面运作。江苏省政府出资1亿元,通过省国信集团出面运作。

入全部留在园区。

3、园区招商“以苏南为主”。

——充分发挥苏州的区位优势组织招商活动。苏州、宿迁积极利用苏州的区位优势,加大宿迁外宣推介力度,把苏州作为招商的基地。2007年以来,两市在苏州共同组织举办了一系列大型招商活动。2007年4月,为期一个月的“南北挂钩招商月”在苏州举行,为宿迁引进各类项目262个,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达273亿元。2008年5月,“苏州宿迁南北挂钩投资洽谈月”也在苏州举行,两市共邀请了近万名苏州客商到宿迁实地考察。苏、宿两市还通过双方企业互访、社团互访、参与

“苏北光彩行”等活动,使苏州企业家更直接、更全面、更深入地了解宿迁,促使有转移意向的苏州企业投资考察首选宿迁,为苏州产业加快向宿迁转移明确了导向。

——招商策略主打“苏州工业园区”牌。苏州工业园区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很高,其建设水平、管理服务水平、诚信度等有口皆碑。苏、宿两市充分发挥苏州工业园区的品牌效应,以苏州工业园区为主干力量,合作开展招商工作。苏州工业园区把支持苏宿工业园区招商纳入自己的招商工作范畴。一是鼓励园区企业到苏宿工业园区投资,把加工环节或增产、扩产部分转移到苏宿工业园区。二是有些外来客商要到苏州工业园区投资,苏州工业园区根据产业性质、类别,若是当地不适合接受的项目,就推荐到苏宿工业园区,把苏宿工业园区看作是苏州工业园区的一部分,告诉客商,苏州工业园区在宿迁还有一个园区。

——“以商招商”成为苏宿工业园区招商的主要方式。目前园区招商方式逐步从小分队上门“敲砖”、专业人员招商等转向“以商招商”为主。近年来,来自苏州的大项目加快落户苏宿工业园区及其他园区,有助于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形成产业链招商局面,也即

已落户宿迁的大企业鼓励自己的关联企业、协作企业转移到苏宿工业园区发展。另外,苏宿工业园区“筑巢引凤”的做法,也使得客商从已入园企业那里了解到关于园区的大量正面信息,从而增强到园区投资兴业的信心。

——苏州产业导向和激励政策促使企业加快向宿迁转移。苏州市出台了《关于鼓励企业“走出去”进一步推进国内经济合作的意见》等文件,重点鼓励在对口地区建立产业转移集聚区,通过实施财政专项资金扶持政策,充分发挥激励机制的作用,支持南北挂钩共建园区的建设和推进产业转移,集中优势把南北共建园区建设成为产业转移的首选区、招商引资项目的集聚区、园区理念的示范区、合作成果的标志区。苏州市政府还提出,把共建工业园区招商引资工作,纳入本地招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各共建工业园区之间的信息沟通,互助举荐项目,把共建工业园区工作不断引向深入。

4、园区运行管理和服务“以苏南为主”。

苏州工业园区向苏宿工业园区派驻了大批干部,使苏宿工业园区的建设和管理都以苏州方面的力量为主,并充分借鉴苏州工业园区的管理模式和服务模式。

——市里充分授权,园区封闭运作。宿迁市给予苏宿工业园区副市级建制,授权园区工委、管委会在园区范围内行使宿迁市组织、人事、财政、劳动、科技、发改、规划、建设、国土、环保、经贸、外经贸、物价等部门相应管理权限,并同意园区管委会刻制、使用“宿迁市人事局(2)”、“宿迁市财政局(2)”等12个印章(当地称“2号章”)。处级干部由苏州市提名、宿迁市任命。宿迁市委组织部把副处级干部的任免权下放到园区。管委会下设哪些局及每个局设几个处,都由园区工委、管委会决定。

——园区实行“帮办制度”。在亲商理念的指引下,苏宿工业园区

把实行“帮办制度”作为打造服务型政府、为企业提供一流服务的一种重要做法。宿迁市政府规定,对每一入园项目都成立一个“帮办”小组,都安排一位副局以上干部任帮办组长,专门、专人、专一服务。“帮办”指导企业把需要办理审批手续的各种资料全部整理好,然后由“帮办”替企业办理各种手续,并协助企业解决各种问题。

四、对广东产业转移工业园建设的启示与建议

(一)珠三角一方能否给予强有力支持,是产业转移工业园能否实现高起点、高水平建设和快速发展的关键。

苏宿工业园区能够高起点、高水平进行建设,关键在于共建双方落实了“四个到位”和“四个以苏南为主”。这从根本上取决于苏州市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取决于共建双方在南北挂钩合作、推进产业转移方面形成的强大合力。目前,我省部分产业转移工业园建设不好看、进展慢、招商难,说到底,与珠三角共建方重视不够、支持乏力有关。东西北多数市县财力薄弱,人才缺乏,客户不足,致使园区投入和招商力度有限。如果在园区发展前期三五年,珠三角一方能够给予有力支持,完全可以帮园区从根本上解决困难,提高园区规划建设水平和招商成效,加快园区

发展速度。目前,全国各地都采取了强有力措施抓产业转移,围绕产业转移的竞争空前激烈,我省推进产业转移面临巨大挑战,东西北和珠三角在推进产业转移方面都处于关键时期。珠三角各市、区要以强烈的责任感、荣誉感、紧迫感和大局意识,加大对东西北对口市、县的支持,形成共建的强大合力,按照园区确定的时序工作进度,切实做到开发建设资金到位、共建工作责任到位、目标任务落实到位。

(二)找到产业转移-承接的最佳结合点,是产业转移工业园区共建双方持久合作的基础。

苏宿工业园区之所以得到苏、宿两市的高度重视,共建合作进

行的很顺利,正是由于两地在破解各自发展难题上找到了很好的结合点。两市早期挂钩合作的结合点是劳务合作,当时苏州劳动力短缺,而宿迁迫切需要输出劳动力。目前,苏州工业园区正面临土地紧张、环保容量有限、劳动力不足、市场局促等多个突出问题,需要一部分传统制造业转移出去以实现“腾龙换鸟”、“扩笼壮鸟”;同时,为扶持一部分制造业做大做强,需要这些企业在异地进行增产扩产,提升产能,宿迁正好具备承接苏州产业转移的各种条件。但是,苏州的企业适应了苏州的产业环境,那里有一流的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一流的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务。如果宿迁缺乏这样的园区,即使宿迁的要素优势再明显,苏州也很难动员企业转出,宿迁也很难吸引苏州的企业转入。为此,双方紧密合作在宿迁“复制”了一个苏州工业园区,从而有效地解决了产业转出-转入的难题。当前,不论是东部沿海还是中西部,各地都在兴建产业转移园区,但普遍存在用地难、用工难、开发资金难、产业集聚发展难、产业链招商难等难题,其主要原因在于产业承接地和转出地之间没有从多层面找到最佳结合点,既没有充分实现要素的对接,又没有实现服务的对接。我省推进产业转移、建设产业园区要尊重产业转移规律,本着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原则,在找准“最佳结合点”上多下功夫。在这方面,应积极创新园区共建模式,运用政府和市场两种能量寻找最佳结合点。

(三)高度重视规划,从长计议,避免急躁情绪和短期行为,是产业转移工业园开发建设的应有态度。

在苏、宿两市的大力支持下,苏宿工业园区开发建设资金也有保障,本可加快开发进度,但园区坚持“筑巢引凤”,先规划后开发,努力打造一流园区,而不是急于上项目,以完成任务取得显绩。高度重视规划、高标准建设园区是苏州工业园区、也是苏宿工业园区 的核心理念和突出特色。目前,宿迁市五个县(区)级的南北共建园区都采取了苏宿工业园区的这一做法,筑巢引凤效果十分显著,吸引了大批苏南客商前往考察,吸引了一批投资额亿元以上、甚至10亿元以上的苏州项目落户。※ 现在国家宏观调控趋紧,虽然发展机遇越来越多,但制约因素也越来越多,特别是用地限制,为此,各地都在新兴园区的建设方面狠下功夫,力求高端化、集约化、精致化。对规划重视不够是珠三角工业化的失误之一,东西北各市县应吸取先发地区的教训,在产业园区建设上,坚持先规划后开发,立足长远谋发展,摒弃“基础设施建设跟着项目走”的传统做法。可筑巢引凤,也可引凤筑巢;可开发招商,也可招商开发;还可边开发、边招商、边建设。但无论采取什么发展模式,都应把建设高水平有特色的园区作为重要前提,对园区的发展想的深远一些,看的长远一些。

(四)配备、打造一支高水平的园区工作队伍,是产业转移工业园建设的重要保证。

现代开发区建设与管理是知识和技术密集型的行业,需要一批训练有素的专业人才。以苏州工业园区成团选派干部为主,构建一个高效、专业、稳定的园区工作班子,是苏宿工业园区建设和发展的重要经验。目前,我省部分产业转移工业园人才队伍力量比较薄弱,不仅数量不足,而且不够精干。珠三角和东西北共建双方一定要选派高素质、高水平专业人才组建园区工作队伍。珠三角各市、※近年来,从苏州转移到宿迁的代表性大型工业项目有:可成科技(落户苏宿工业园区、总投资6亿美元,用工总数预计4-5万人),长江润发(投资10亿元),恒力集团(投资20亿元),德华纺织(投资20亿元)、德力化纤(投资25亿元)波司登服饰(投资10亿元)、梦兰纺织(投资20亿元)、震轮纺织(投资10.2亿元)、阿奇兰纺织(投资2亿美元)。以上项目有的已开工建设,有的已建成投产。

区需加大对共建园区的人才支持力度,有条件的市、区应把专业、精干的干部成批成团派往共建园区,同时加强对共建园区后备干部的培养。共建双方应积极探索产业转移工业园人才队伍的共建模式,坚持把引进、培养和使用园区工作干部作为重要工作来抓。对共建双方的挂职干部,坚持多给位、多给权、多关怀。双方在园区组织人事安排方面应建立长效合作机制,使干部选派、挂职锻炼、团队架构保持稳定。

2010年1月

执笔:叶嘉国(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第二篇:苏州工业园区的考察报告

苏州工业园区的考察报告

毕节地区政协学习考察组

2010-07-29

经地委同意,6月上旬,由政协毕节地区工委主任杨继红率领的、由政协工委秘书长和各县市政协主席组成的毕节地区政协学习考察组,赴苏州考察学习了苏州工业园区建设、发展的经验,并结合毕节地区实际,提出了一些建议。现将考察情况介绍如下。

一、基本情况

1、苏州市基本情况。苏州市毗邻上海,国土面积8800多平方公里,户籍人口630多万,现有企业120000多户,其中内资民营企业110000多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2000多户。2009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7740.2多亿元,完成进出口总额2041.5亿美元,为江苏省进出口总额的60%以上。主要产业结构分为IT产业占全部工业35%以上,纺织服装占全部工业15%左右,医药工业占5%;三产比重为1:66:33。2009年实际利用外资82.2亿美元,为江苏省的50%以上。

2、苏州工业园区基本情况。苏州工业园区位于苏州城东金鸡湖畔,行政区域面积288平方公里,下辖三个镇,户籍人口32.7万,其中中新合作区规划面积为80平方公里。园区是中国和新加坡两国政府的重要合作项目,1994年2月中新两国政府在北京正式签署合作开发建设苏州工业园区的协议,同年5月实施启动。三年完成“九通一平”(道路、供电、供水、供气、供热、排污、雨水、通讯、有线电视畅通及土地平整)基础设施建设,1998年跨国公司开始进驻。1994年至今,国务院八次发文,在目标规划、管理授权、政策扶持等重大问题上给予直接指导和具体帮助,并明确“凡是符合改革方向的可在园区先行,一时看不准的也可在园区试行”,为园区创造了“不特有特、比特更特”的发展环境。多年来,园区开发建设保持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态势,主要经济指标年均增幅超过30%,取得了GDP超千亿元、累计上交各类税收超千亿元、实际利用外资(折合人民币)超千亿元、注册内资超千亿元“四个超千亿”的发展业绩,综合发展指数位居国家级开发区第二位。目前,园区以占苏州市3.4%土地、5.2%人口创造了15%左右的经济总量,成为了苏州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2009年,园区经济社会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

1120亿元,比上年增长15.1%;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07.5亿元,增长13.1%;固定资产投资492亿元,增长8.1%;实际利用外资18亿美元,进出口总额512.8亿美元,其中出口241.6亿美元,继续保持了较大规模;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578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7118元,分别增长了13.1%和12.6%,区域发展呈现“经济持续回升、转型步伐加快、民生更加改善、社会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

二、主要经验和做法

苏州工业园区之所以发展很快,主要得益于独特的区位优势、外部的牵动战略、良好的投资环境、科学的创新意识、高效的服务理念等,使其逐步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科技工业园区和经济开发区。具体的经验和做法是:

1、依托区位优势,引进外资企业。上海市是世界500强跨国公司的集聚地,苏州市利用毗邻上海的地理位置,积极宣传苏州工业园区优势,以此吸引更多的跨国公司进驻园区。经过不懈努力,从1998年开始至今,先后有79家世界500强企业在区内投资了125个项目,投资上亿美元项目达101个,其中10亿美元以上项目6个,欧美项目占比达49%。苏州市利用上海浦东开发的机遇,为浦东开发当好配角,真正体现出了“利用浦东、发展自己”。

2、坚持规划先行,高起点开发。苏州工业园区在开发之初即由中新双方专家制定了富有前瞻性的发展总体规划,科学布局各项城市功能,先后编制实施了300多项专业规划,确立了“先规划后建设、先地下后地上”的科学开发程序和“执法从严”的规章管理制度,先后投入近400亿元基础设施建设资金,超前建设了高水准的“九通一平”基础设施和自来水厂、污水处理厂、燃气厂、供热厂等一批重点源厂;注重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高标准建设了环金鸡湖中央公园、湖滨大道、文化水廊、红枫林等一批城市景观和娱乐休闲设施,建成绿地面积2000多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超过45%,区域环境保护指数位居全国国家级开发区之首。

3、坚持外向牵动,以商招商。园区管委会坚持外向牵动,依靠已进驻的外商企业对外宣传园区良好的投资环境,借力招商,借力发展,为此吸引了很多相关联配套产品的生产加工商,形成了比较优势的产业集群。英飞凌、三星、日立等50余家跨国公司设立了研发机构,形成了电子信息、精密机械、生物制药、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同时累计注册内资512亿元,其中私营企业注册资本158亿元,初步构筑了国资、民资、外资齐头并进的混合型经济发展新格局。

4、注重经济转型,提升发展水平。坚持走新型工业化之路,较早启动转型,初步走出了一条经济增长、资源集约、生态和谐的发展之路。园区从2004年起,就开始有计划、有系统、有重点地进行转型调整,相继启动实施了“四大计划”、“一大工程”(即制造业升级、服务业倍增、科技跨越、生态优化行动计划和科技领军人才创业工程),加快从外延扩展向内生增长转变,从制造业为主向“三二一结构”转变,推动开放型经济转型升级。经济结构明显优化,坚持先

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高新技术企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每年提高约2个百分点,去年底分别达到32.5%、63%,并形成“国家服务外包示范基地”、综合保税区等一批新的功能亮点,信息技术、集成电路、离岸外包产值分别约占全国3%、17%和8.8%。发展质量持续提高,开展清洁生产、中水回用、节能降耗和绿色建筑等循环经济试点,万元GDP能耗0.34吨标准煤,万元GDP的COD、SO2排放量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18和1/40,成为全国首批“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

5、重视科技进步,增强创新能力。坚持把科技进步作为立区之基、强区之本,大力实施科技跨越计划,不断加大对技术创新的扶持力度。近年来R&D投入占GDP比重每年提高约0.5个百分点,2009年达4.2%,平均每年科技投入增长超过20%,科技进步贡献份额达到70%以上。拥有高新技术企业384家、研发机构160家、创投机构85家、国家级创新基地10个、公共服务平台20多个,建成和在建创新载体300万平方米,国家纳米技术国际创新园、中科院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等国家级创新重点项目均落户园区,成为全国“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目前,区内集聚了海外留学人员创办企业200余家,跨国公司和国家级研发设计机构60余家,各类高级专业技术人才超2万名;园区被国家知识产权局正式批准为“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园区”。

6、注重学习借鉴,提高服务意识。为了把园区建设管理好,提高办事效率,苏州市政府结合我国国情,借鉴新加坡经验取得积极成效。累计派出2000多人次赴新加坡学习培训,编制现行规范有效文件103件,确立了全新的“亲商、亲民、亲环境”理念,构建了“公开、公正、公平”和透明规范的法制化环境,初步建立起“精简、统一、效能”的服务型政府。先行先试探索不断加强,在物流通关、科技创新和生态环保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探索,创造了多个全国“第一”和“唯一”,例如:全国首个中外合作办学试点、首家保税物流中心(B型)、首个SZV空陆联程双向通关模式、首个综合保税区、首个鼓励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发展试点等,较好地发挥了改革开放试验田功能。园区经验加快辐射,国家商务部去年专门发文推广园区发展和借鉴新加坡软件经验,“借鉴、创新、圆融、共赢”的园区经验成为苏州市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三大法宝”之一。

三、几点启示

我们与苏州工业园区相比,从表层上看是数字、指标的差距,实质上是思想观念上的差距。苏州人的创新观念、机遇意识、发展思路等等,给我们很多有益启示:

启示之一:我们必须坚定加强工业园区建设的信心和决心。苏州工业园区的实践说明,工业园区是开放的窗口、城市化的主载体、招商的主战场、经济的增长点、发展的新希望。苏州工业园区是发展外向型经济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是地区经济振兴的重要途径,是加速城市化进程的重要载体,也是跨跃式发

展的前提。与苏州工业园区相比,我们面临的困难更多,发展的难度更大,必须站在更高层次上统一全区干部的思想,以更加宽广的眼光,更加开放的姿态,更加坚定的信念,重视和加强我区的开发区建设。

启示之二:我们必须高起点、高标准建设工业园区。就是要学习苏州工业园区“不干则已、干则一流”的精神,加快我区工业园区的规划和建设。我们工业园区起步晚,就必须高起点、高标准,形成后发优势。要站在投资者的角度,对照先进,重新审阅、谋划、优化园区的软、硬环境,创造一流的开发环境。启示之三:我们必须树立正确的建设思路和办法。一是要在发展观念上有所突破。工业园区是“特区”,必须做解决思想的先行者和改革开放的试验者。随着园区政策优势的减弱,下一步的发展要更多地取决于园区自身的创新能力。建设工业园区要打破惯式,突破框框,尤其要在开发思路、经营体制、招商机制等方面先行一步,大胆探索。二是要在市场化运作上有所突破。可以借鉴苏州工业园区的“公司化运作机制”,坚持用经营城市的理念、综合开发的手段、改革开放的办法、市场化的运作机制,加快开发区的各项经营和建设,做大做强开发区自身实力,拉动地方经济快速发展。三是要在经营重点上有所突破。突出抓好土地经营、产业经营和资本经营。

启示之四:我们必须倍加珍视不可多得、稍纵即逝的争先机遇。

当前,中央及有关部委高度重视和关注试验区,中央领导同志对试验区建设多次作出重要批示。机遇弥足珍贵、稍纵即逝,机遇是金、抓住就赢,视机不见,就必将坐失良机。苏州之所以发展迅猛,主要得益于苏州工业园区抓住了中国和新加坡加强经贸合作的机遇。我们必须切实增强机遇意识,善于认清机遇,珍视机遇,抓住机遇,用好机遇,力争在发展中赢得主动。

四、几点建议

(一)坚持规划先行,高起点开发。规划先行,对我区来讲,就是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和《毕节地区工业聚集区总体发展规划(2009—2020年)》,完善和制定全区18个工业园区的发展规划,既要有总体规划,又要有专项规划,既要有用地的布局规划,又要有产业发展规划。高起点开发,一是要结合我区实际能力,形成一个投资主体(公司),市场化运作,按照高标准进行基础设施建设,为吸引外资企业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二是要注重资源集约利用,提高工业用地投资强度标准。苏州中新工业园区2000年的投资强度达到11亿美元/平方公里,2006年已经达到了17亿美元,平均每亩投资强度为110多万美元,人民币达到900万左右。我区各工业园区工业用地的投资强度应根据实际确定科学合理的指标。三是要坚持规划的严谨和严肃性,不得随意变更规划。园区规划一经完成,就要向苏州工业园区那样,规划完成后,从1998年开始进驻企业至今未变,即便是土地长时间没有被利用,也不允许乱摆项目,严格按照规划要求招商引资。

(二)坚持把引进大项目作为园区发展的关键来抓。进一步抓住一批重大项目落地,力争能引进一到几个世界500强或者是跨国公司到毕节落户。全区上下,应当选择和瞄准国内外优强大企业,想方设法,不遗余力,集中全力,开展招商引资工作,并在多方面为其创造条件,让他们的投资得到回报。由他们去现身说法,宣传毕节,吸引其他的合作伙伴和投资商。苏州工业园在一个80平方公里的地方,吸引了79个跨国公司的项目落户,走的就是这条道路。二是要充分利用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和国家相关部委参与支持试验区建设的重要平台。这是我们难得的宝贵资源,应当充分挖掘和利用好这些宝贵资源,积极争取为毕节推荐和介绍项目。

(三)坚持项目入驻园区原则,节约土地资源。为了有效利用土地资源,各级政府应坚持项目入驻园区原则,凡是招商引资项目和地区新建项目都要按规划要求放到园区内建设,不应随意分散建设。

(四)进一步完善我区工业园区的管理体制,并给予园区管委会一定的自主权。一是健全管理机构。一方面我区要以一个规格较高的专门机构,负责对全区各个工业园区进行管理;一方面各县(市)区也应有一个规格较高的专门机构,对本地工业园区进行管理,并同地级管理机构上下对口。二是为加强园区建设、管理和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各管理机构的领导要高配(苏州工业园区管委会是一个县级单位,为了加大其影响力,园区党工委书记、主任进入苏州市常委为正厅级领导干部)。三是在行政管理上给予园区管委会一定的自主权(苏州市工业园区在土地审批、规划、行政管理、招商引智、出国考察等方面均具有绝对的自主权,便于园区顺利发展)。

(五)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切实搞好软环境建设。要充分利用试验区“近期作示范,长远探路子”的作用,积极争取和赋予毕节试验区“超前探索、先行试验、封闭运行、大胆创新”的权力,在项目的审批、土地规划、环境评估等方面应采取灵活手段,帮助企业办理各项手续,使引进项目尽快落地。要重视研究和制定工业园区发展的优惠政策。各级政府和同级财政要借鉴国家有关政策制定自己工业园区发展相应的支持政策,以推动园区加快发展。

第三篇:建设城市化的工业园区——苏州工业园区考察报告

建设城市化的工业园区

——苏州工业园区考察报告

发展园区经济是全区上下当前的主要任务,亦是区政协今年履行参政议政职能的着力点。为了在发展园区经济方面发挥政协智囊团献计献策的作用,8月中旬,杨肖英主席亲自率领政协常委考察团一行20多人,赴苏州工业园考察。

苏州工业园位于苏州古城东郊美丽的金鸡湖畔,是中国和新加坡两国政府的重大合作项目,1994年正式启动建设,行政辖区面积260平方公里,其中中新合作区规划面积70平方公里,规划居住人口50万,计划吸引各类投资1000亿美元。9年多来,园区注重借鉴国内外先进城市经验,融新加坡国际化理念和苏州文化底蕴于一体,建成区内每平方公里基础设施投资近1亿美元,形成了纵横交错的高等级道路、高标准设施和一批大容量源头厂,主要经济指标一直保持着年均50%左右的增幅。目前,园区已成为中国发展速度最快、开发水平最高、吸引外资最多的开发区之一。2002年全区GDP达到252亿元,比94年增长21倍;完成财政收入32.6亿元,增长82倍;进出口总额从几百万美无增长到57.4亿美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800元、职工年均工资2.3万元,分别增长了1.6倍和3.2倍;新增就业岗位6万余个。目前,园区主要经济指标占全市比重均在15%左右,成为苏州市经济新的亮点和增长点。苏州工业园在全国排名第三,仅次于天津开发区和浦东开发区,有成熟的发展经验,值得借鉴和学习。

一、苏州工业园区的经验

1、工业园区建设与城市化建设相结合的理念。苏州市把工业园的建设纳入到整个城市化建设的大范畴来考虑。苏州市有两个园区,一个是苏州工业园,位于苏州古城的东郊,一个是苏州高新技术开发区,位于古城的西郊。两个园区与苏州古城有机结合,一体两翼,交相辉映,相得益彰,既保留了苏州“小桥流水、粉墙黛瓦、史迹名园”的独特风貌,又展现出现代化城市的新貌。两个工业园区便是两座新城,社会事业同步发展,学校、体育场馆、医院、商住区、商场、酒店等社会各项配套设施应有尽有。工业城的开发经营理念使得第二产业用地所带来的损失,通过拍卖第三产业用地得到弥补,维护了整个工业园资金的良性循环和总体平衡。

2、高起点的规划、高标准的建设和国际化的管理。苏州工业园拥有世界一流的城市设计和规划体系。其规划突出强调了“以人为本”理念,并按照“先规划后建设、先地下后地上、适当超前滚动开发”原则。苏州工业园位于金鸡湖畔,国际著名的美国易道(EDAW)公司负责编制金鸡湖地区景观规划,园区企业必须用53%的土地作为绿化用地,累计完成基础设施投资200多亿,其中16平方公里建成区达到“九通一平”(道路、供电、供水、燃气、供热、排水、排污、邮电、有线电视和土地填高平整)的国际水准。2001年7月经国家环保总局专家的认证审核,取得了中国以及英国UKAS的双重ISO14001认证证书,同年12月被正式授于ISO14001国家示范区称号。

3、高效周到的行政服务。苏州工业园区内设管委会,是苏州市人民政府的派出机构,下设九个职能部门,对园内企业进行前期服务和后期服务。前期服务方面,实行一站式的服务,投资者只要进管委会一个大门,就能办妥全部手续,并且有专门的部门进行跟踪和指引。管委会的办事程序简化,收费项目较少,办事效率非常高,他们全面实行承诺制,建设项目从立项至开工建设,全部审批时间不到1个月。在后期服务方面,他们建立外商投资企业协会,定期走访客户,为企业解决实际问题。同时,经国务院的批准,苏州工业园内设海关和出入境检验检疫办事机构,使园区进出口货物的通关速度大大加快。高效周到的行政服务,使园区的投资环境得到了进一步的优化。

4、产学研的有机结合。许多国内著名的大学在苏州工业园设研究生院。企业与全国100多所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共建立产学研联合体250多个。创办了国际企业孵化器、院士创业园、信息产业园、国际科技园、生命科学园、软件园、留学生创业园、博士后流动站和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创新载体,吸引了一大批国内外优秀人才,现有7500多名国外和港澳台专家、管理人员常住苏州,有1200多名回国留学生在苏州创业。职业技术学院面向园区企业办学,大型企业参股,学生采取工厂式学习,学生一毕业到

车间就能上流水线生产。职业技术学院为园区提供了大量的蓝领人才。

5、招商引资强调走出去。管委会专门设立招商局,负责招商引资工作。“非典”警告解除后,苏州工业园管委会组织100多团次,面向国外大型企业特别是世界500强,全方位地宣传推介工业园区的建设情况、优惠政策、投资环境、合作项目、发展目标。长期坚持走出去的招商引资方法,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到目前为止,全区累计批准外资投资企业1159家,其中中新合作区内开工企业263家,投产企业有190家。实现合同外资140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60亿美元。世界500强的国际跨国公司有45家进入园区投资发展。

二、对顺德工业园区建设发展的启示

1、园区建设要与城市化结合起来。顺德工业园区A、B、C园分别座落在新城区的东南西方向,A、B两园与新城区尤为接近。顺德将来成为百万人口的中心城区,工业园肯定在城区范围内。因此,工业园的建设要放进中心城区建设这一大背景去考虑,否则,城市周围将是大片厂房,缺乏城市魅力。工业园的建设实际上是城市的建设,园区的规划设计实际上是现代化新城的设计,经营工业园实际上是经营工业新城。

2、适度超前地规划,高标准分阶段地建设。规划要考虑未来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需要,道路的宽度、绿化的比例、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分布、地下网管的设计等等,都应该适度超前。规划用地虽要考虑经济因素,但是过分考虑眼前利益,也是对资源的一种浪费。高新企业和高素质的人才对于园区环境的要求都很苛刻,低档次的工业园,是无法吸引大规模、高附加值的企业。对于国外有实力投资公司来讲,地价低廉只不过是吸引他们来华投资的因素之一,更主要的因素是劳动力价格、技术熟练程度、政府服务、园区环境、配套设施以及产业基础等。因此,我们没必要采取降低地价、拼土地资源的做法,来吸引外资;而应该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地建设工业园,优化园区的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妥善经营园区土地资源,吸引高附加值的企业和优秀的人才入园,以第二产业带动第三产业,第三产业促进第二产业。

3、尽快建立园区优质高效的服务机构。工业园要明确管辖,只有明确管辖才能明确投入,明确权利义务。顺德区、镇两级工业园可借鉴苏州工业园成立管委会的做法,区、镇两级工业园管委会分别是区、镇政府派出的办事机构,代表同级政府行使规划、投资、管理的权限。管委会要提高服务水准,首先要服务入园。办事机构入园后,一方面可扩大社会影响,直接对外招商引资;另方面对入园企业提供快捷的服务,及时为其立项、建设、投产办妥全部手续。其次对企业投产后要进行跟踪服务,定期走访客户,为企业解决实际问题。管委会要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工作效率,实行灵活的政策措施,对入园企业全面实行承诺制,规定办理完毕全部审批不得超过1个月。当前顺德项目审批最大问题是中间环节,有部门人员的业务素质问题,有责任心问题,但根本还是服务的观念和意识问题,有必要由区政府组织有关部门的人员进行一次深入的学习和讨论,必要时组织部分人员到苏州工业园进行对口的学习。

4、引入高校和科研机构,提升园区的产业水平。以顺德职业技术学院为基础,与全国高校合作办学,设立大学分校或研究生分院;鼓励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产学研联合体;创办国际企业孵化器、创业中心、软件园、博士后流动站和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创新载体,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来顺德创业。

5、全方位立体式的招商引资。设立顺德招商引资网,实行网上招商;委托国内外知名的招商公司,实行中介招商;优化投资环境,使企业增资扩产,吸引相关配套产业,达到以商引商;组织招商队伍走出去,面向世界500强,有针对性地招商引资。在实行立体化的招商引资时,要注意做好园区的形象设计和宣传,增强园区的知名度和吸引力。

第四篇:工业园区考察报告

工业园区考察报告

——参观调兵山市工业园区的几点感受

调兵山市南北工业园区我市经济建设的一项重大工程,通过此次考察,我深刻的感受到,工业园区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有效载体,其发展速度决定着我市经济的总体实力,也是一个地区经济繁荣与否的重要标志。但目前工业园区的基本还处于发展的初期,产业链短,集聚效应不强。

根据此次考察,结合市情实际,提出如下建议:

1、坚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始终坚持发展先于一切,发展重于一切,发展高于一切,以宽广的视野、超前的意识、超常的措施,加快发展步伐。在具体工作中,应坚持在实践中解放思想,从会海和琐碎事务中解脱出来,腾出精力抓大事,谋大局,不唯书,不唯上,做到只要有利于经济发展的事,看准了就要坚决地干,大胆地干,真正做到在解决一些具体问题中去解放思想,用市场经济的新观念、新思维去谋划更大的发展。

2、千方百计地加快园区建设步伐。建设工业园区可以优化城区周边区域土地、资本、劳动力、技术等资源配置,降低生产成本,迅速膨胀主导产业规模,促进工业经济迅速聚集。在注重工业园区建设的同时,还应把握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工业园区建设应与加快城市化进程相结合,把工业园区作为城市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融入城市建设总体规划。特别是按照创建生态工业示范区的标准和要求,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质量管理,立足实际,着眼长远,一步规划到位,分步组织实施,把工业园区规划建设成一个环境优美、设施完善、功能齐全的新型城区;二是园区建设应与加快工业化进程相结合。工业园区是我市工业强市的重要载体,是经济腾飞的战略高地。各级领导、各职能部门应牢固树立工业兴区的思想,明确工业园区的职能就是抓工业、抓招商引资。坚定走“依靠工业办园,引进企业扩园,发展实业兴园”的路子,致力于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群体,逐步形成以主导产业为框架、支柱企业为支撑、拳头产品为重心的工业体系,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走新型工业化的园区建设之路。三是园区建设应与加快主导产业规模化进程相结合。产业是工业园区的生命,也是园区得以迅速发展的关键所在。园区应结合已经初步形成冶金、机械加工的产业优势,要把培育强有力的冶金、机械产业作为支撑,促进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建立起富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作为园区建设的主题。真正做到以主导产业兴园区,以产业膨胀增实力,不断提升工业园区的档次和品位。

3、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新形势下,园区要深入了解产业转移的特点,认真遵循产业转移的规律,切实发挥承接产业转移的优势,彻底消除阻碍产业转移的瓶颈性制约因素。抓住承接产业转移的历史机遇,选准产业转移的承接点,建设产业转移承接高地,促进园区经济迅速发展。主要表现:一是转变领导方式,集中精力抓招商。各级领导干部应拿出大部分时间和精力研究招商引资工作,带头开展招商引资活动,落实招商引资项目。实行全体动员、全民动手,把招商引资工作推向全民化轨道。二是加大奖励政策。除对引进项目的有功人员由政府给予奖励外,还应把招商引资工作作为评价党员、考核干部的一条重要依据,并不折不扣地抓好落实。三是研究市场,始终抢抓招商机遇,紧紧把握承接产业转移的大好时机,动员一切可以动员的力量,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使工业园区真正成为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基地。四是讲究方法,科学招商。园区要紧跟形势发展的客观需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方法开展招商引资活动。特别要学会和利用现代网络、中介机构进行招商,积极开展以商招商、以会招商、组团招商。加强对现代招商手段的研究,探索建立科学规范的招商引资工作机制,制定严格的招商项目运作程序,提高招商引资的成功率。

4、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环境是生产力,也是经济建设的根本保障。“硬环境不硬,软环境不软”,是工业园区与其他先进工业园区最大的差距。园区在继续加大硬环境建设力度,以高档次的基础设施、优美的城市环境,使我们的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变成环境优势、开发优势和竞争优势的同时,也要努力提高服务档次和管理水平,真正把工业园区构建成“服务高地”、“政策洼地”,为入驻企业营造一流的投资环境。

工业园区考察报告——参观调兵山市工业园区的几点感受

苏天然

调兵山市教育局 2010年9月20日

第五篇:工业园区考察报告

考 察 报 告

为了学习发达地区先进发展理念和宝贵经验,进一步开阔视野,更新观念,启迪思路,更好地破解园区发展中的难题,激发园区、企业干事创业的动力,时间,***管委会主任***、常务副主任***带领园区有关人员、政协联络组部分政协委员一行16人,赴广东深圳、中山、肇庆等地进行了学习考察。现将考察学习情况汇报如下:

一、考察概况

1、深圳是我国第一个经济特区,辖8个区,面积1953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036万。改革开以来,深圳从一个人口不到3万的边陲渔村发展到人口千万的现代都市,用“深圳速度”创造了世界经济发展史上的奇迹。深圳外贸出口总额连续18年居全国大中城市首位,截止到2010年底在深圳投资的世界500强企业已达180家。强大的研发创新能力,良好的产业配套环境,使高新技术产业成为深圳最重要的支柱产业,深圳确定了生物、互联网、新能源、新材料、文化创意和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产业作为深圳战略性新兴产业。

在深圳,考察团参观了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先进技术院”)。先进技术院是由中国科学院、深圳市政府、香港中文大学于2006年在深圳按全新体制机制共同组建的,集应用基础研究和产业化为一体的新型国家科研机构。已建成人数有1200人的国际化的科技队伍,瞄准智能机器人、低成本健康、高端医学影像、新能源和智慧城市五个方向。通过建设企业育成中心和公共技术平台,增强了孵化和服务企业的能力,向企业输送和培养专业技术人员与学生3000人,已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产生一定影响。在接待人员的指引和介绍下,考察团依次参观了先进技术院的产品展览馆、集成技术研究所、生物医学与健康工程研究所、先进计算与数字工程研究所。成果展览馆里用多媒体设备向我们展示了各类科研产品和企业技术转化成果,不但向大家展示了现代科技的巨大魅力,更用无声的语言揭示着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先进技术院为提升粤港地区及我国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推动我国自主知识产权新工业的建立,成为国际一流的工业研究院的使命和愿景。臵身于各专业研究所的实验室中,面前展示着已研究成功的或是正在研究过程中的相关技术领域的尖端成果,看着以前从未这么近距离接触的先进实验设备,考察团成员们赞叹不已,昔日心中抽象的、模糊的科研技术和成果概念一下子变得清晰具体、触手可及。参观完先进技术院后,考察团与先进技术院有关负责人举行了座谈,双方分别介绍了各自发展情况,并对双方开展合作交流达成了初步意向。

2、中山是伟人孙中山的故乡,辖6 街18镇,面积1784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52万。它以全省1%的土地和2.6%的人口,创造了广东第五的经济总量,成为响当当的“广东四小虎”。中山是一座社会和谐、经济兴旺、环境优美、民生幸福的现代化城市。拥有国家级产业基地27个,省级技术创新专业镇15个,省级以上名牌名标406个/件,落户中山世界500强企业有24家。先后获得联合国人居奖、全国文明城市、全国卫生城市、全国园林城市、全国科技兴市先进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环保模范城市、全国生态市、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等多项荣誉。

在中山,考察团参观了古镇镇。古镇镇是闻名国内外的“中国灯饰之都”,全镇总面积47.8平方公里,下辖12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常住人口约6.8万人,外来人口约10万人,基本情况与我们园区相似。改革开放以来,古镇镇按照“工业立镇,工农商并举”的经济发展方针,经过二十多年的艰苦奋斗,逐步从单一的农业经济转变为以工业为主,区域性特色经济明显的工业城镇。古镇镇区域经济特色十分明显,“灯饰电器千万种,花卉苗木全国种”是其真实写照。灯饰业是古镇镇的工业龙头,也是古镇镇的经济支柱,灯饰产品畅销全国,在全国同行业市场中的份额占60%。穿梭于时而雍容华贵、时而精致典雅、时而大气凝重的风格迥异的灯具世界,大家仿佛进入时空隧道,历史现代、异域风情交错呈现,恍若梦幻,大家不得不打心眼里佩服古镇人精湛的技艺、充沛的创造力和敏锐的商业头脑,更不由得不反思自身的差距。

古镇不古,它富有特色的建筑群折射出这个城镇日新月异 的变化,不断扩大绿化面积,全镇主要干道种大树、村村种大树,全镇面貌焕然一新,初步形成了“白天见绿色大树,晚上见夜色灯光”的“生态型古镇”、“光亮古镇”,一个园林式现代化的城镇已初具规模。

3、肇庆位于广东省中西部,作为新划入珠三角地区的一个山区市,人口413万人(2010年)。先后被评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市、中国创建文明城市先进城市和中国投资环境百佳城市等称号,由于是中国四大名砚之首端砚的产地,故有“中国砚都”之称。2006年,肇庆市又被国家环保总局认定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东南部端州区、鼎湖区、高要市、四会市和肇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列入珠江三角洲,西北部广宁、德庆、封开、怀集四县属山区。

在肇庆,考察团参观了肇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肇庆高新区设立于1998年,2002年上半年扩园迁址到大旺正式挂牌运作,总面积98平方公里,首期规划建设22.52平方公里,全部为国有土地,现有常住人口15万多人;2004年7月被省政府确定为广东省吸收外资重点工业园区和广东省山区吸收外资示范区;2008年8月成功竞得省首批示范性产业转移园;2010年9月,成功升级为国家级高新区。至目前止,全区已累计引进各类工业企业600多家,其中已投产近300家,投资总 额1500多亿元,吸引了世界500强企业韩国现代集团、韩国SK集团、美国财富500强企业美国LP集团、亚洲最大的铝材生产商亚铝集团、大型央属企业中国国电集团、全球三大铝银浆生产商之一日本东洋铝业、亚洲最大的中医药企业中恒集团等国内外知名企业落户,初步形成了金属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四大主导产业,成为了肇庆乃至广东经济发展的一颗耀眼新星。

二、经验与感受

1、创新发展、敢为人先

创新是发展之本、成长之根,一个地方的发展、一个企业的兴盛,归根结底是要创新思维、创新机制、创造市场。

深圳是中国十大创新城市榜首。围绕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制定实施了《深圳国家创新型城市总体规划实施方案》,建立了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消化吸收再创新为路径,以人才为根本,以知识产权保护为核心的创新体系,实现了从“深圳速度”向“深圳质量”、从“深圳制造”向“深圳创造”的转变。深圳从增强创新源、完善创新链、优化创新体制机制,激发全社会创新激情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探索建立了“官产学研资介”相结合的区域创新体系,造就了一大批高水平内生型创新人才、高层次创新型老板和在海内外有影响的创新型企业。目前,深圳社会研发投入占GDP的4%,拥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333家。以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院为 例,先进技术院努力瞄准国家战略需求,紧密结合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依次建立了面向智能系统与制造装备的“中科院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先进集成技术研究所”(由中科院、深圳市、香港中文大学三方共建);面向低成本健康的“生物医学与健康工程研究所”和面向快速城市化和工业信息化的“先进计算与数字工程研究所”,主要发展“集成工程学”、“健康工程学”、“数字工程学”三大新兴学科,努力打造自主创新的科技高地,形成了多学科交叉、集成创新的特色与优势,科研成果不断涌现。截止2010年底,自筹项目经费近4.54亿,科研项目共计511项。国家973重大基础研究计划项目“心脑血管易损斑块的高分辨成像识别与风险评估预警体系重大问题的基础研究”于2009年9月获得科技部批准立项(经费2800万),实现了落户深圳市的国家重大科学基础研究项目零的突破。国家基金项目的录取率达33%,表现了强有利的基础研究竞争力。争取157个地方科研和产业化项目,服务企业300余家。五年申请累计受理391项,其中发明专利占77%,转化过程中的专利占30%。2009年发明专利申请量列广东省科研院所第一名;2009年获批 “全国企事业单位知识产权试点单位”。先进院学术文章数量与质量位居国内研究所15名之内,成果不断涌现。截止2010年底,共发表论文1197篇,EI论文收录数量在全国科研机构排名约占11位。由此可见,正是持续不断的创新,才 6 为地方和企业发展提供了不竭动力,才刷新了一个又一个记录,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2、产业提升、集群发展

层次决定效益、集群提升实力,要想得竞争之先,就必须占据产业高端、发展产业集群,从高端获大利、向集群要效益。

中山是全国科技进步考核先进市、国家火炬计划特色产业集群创新(试点)基地、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和广东省产业集群升级创新试点城市。目前已形成了装备制造、健康医药、电子电信、灯饰光源、家用电器、金属制品、纺织服装、家居家具、精细化工、特色食品等10大特色产业集群,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34.5%。引进17个高水平创新平台,建立风力发电、游戏游艺2个产学研战略联盟,9个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230名省部科技特派员进驻中山。得益于一系列改革、开放、搞活措施的铺垫,中山的市场化规范而超前。“政府+行业协会+企业”的产业集群联盟标准模式,使中山的产业聚而不乱、配套齐全。特色明显,中山6个街道、18个镇中,省级技术创新专业镇就有15个,并且“一镇一品”。以古镇为例,改革开放以来,他们充分发挥政策、地缘和人文优势,解放思想,改革创新,顺利实现了从农业经济到工业经济,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从农村到城市、从封闭社会到开放社会的巨大跨越,成为享誉海内外的“中国灯饰之都”,在此基础上,他们充分利用自身有利条件,加快公共研发服务平台和企业研 7 发机构建设,建立并完善了以市场为导向,政府为引导,企业为主体,中介服务、资金支持及政策环境为支撑的技术创新体系。古镇镇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十分突出,个体、私营经济十分活跃,占经济总量的95%以上。灯饰业是古镇的龙头行业,也是古镇的经济支柱。从1982年发展至今,经过近30年的培育和发展,已形成了以古镇为中心,覆盖周边三市11镇区,年产值超千亿元的灯饰产业集群,成为世界性几大灯饰专业市场之一,是国内最大的灯饰专业生产基地和批发市场。有中国驰名商标2个,中国名牌产品2个,广东省名牌产品7个,广东省著名商标15个。LED灯具产值80亿元。2011年,灯饰业总产值达170.8亿元,占全国市场份额的60%以上;出口总额5.0亿美元,产品不仅畅销全国,还出口到港澳台地区、东南亚、日本、美国及欧洲等130多个国家和地区,享有较大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3、以人为本、和谐发展

以人为本、科学发展是上至中央、下至民众的共同呼声,广东再次抢抓机遇,率先一步,走在前列。

肇庆高新区全面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切实加大对民生建设的资金投入,让全区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不断提升幸福指数。积极抓好就业和再就业工程,积极安臵本地2000多名“4050”人员在公益性岗位就业,对区内适龄就业人员免费分批进行就业技能培训后推荐到区内企业就业,全面消除 8 “零就业”家庭。积极抓好同富裕工程,按照每人每年1200元的标准发放福利股分红,符合条件人员1.6万多名。积极抓好园区美化工作,对旧城区进行改造,建设环境优美的大旺公园、功能配套最齐全的新农贸市场,全面推进“十个一”生态文明社区工程建设,实现城区通5个居委会道路的硬底化和区内有线电视、自来水普及率100%,不断改善群众的生产生活环境。对区内困难家庭实行科级以上干部挂钩帮扶脱贫制度。在宏旺集团,在内部员工管理上,该集团始终坚持“企业的竞争力最终是企业文化的竞争”的理念,将“人文关怀”的精髓贯彻到具体的工作细节,通过提炼内容丰富的格言文化,倡导全体员工认真学习做人做事哲学,真正成为一个品德高尚、有益于社会的文化人,极力为员工创造一流生活环境、一流工作环境、一流发展环境,用环境留人,用环境育人、用环境激励人,培养职工主人翁意识,增强公司向心力和凝聚力,使企业发展始终充满生机和活力。

4、集才益智、成效显著

才智是宝。才智充盈,发展才能高速度、经济才有高质量。深圳本无更多才智资源,为满足发展需要,他们汇聚53所海内外著名院校建设了“虚拟大学园”,引进103个国家级科研机构组成了“虚拟大学园重点实验室平台”,累计培养硕士以上研究生3.4万余人、引进博士后85人、孵化企业704家、校企合作项目1247项,成为深圳发展的内生动力源。坚 持“内生与外引相结合”的人才战略,能自己培养的,走内生之路;产业链关键环节、缺失环节,自主培养时间长、成本大的,选择引进。去年实施了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孔雀计划”,投资5亿元引进了6个团队。在人才引进上,由引进学科带头人发展到注重团队引进;在项目引进上,由引进单体项目发展到引进机构,通过机构平台产生n多项目。

中山坚持“以才积力、以才蓄势、以才兴业、以才强市”,颁布实施了《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打造了“1+15”人才政策体系,开辟了人才入户“绿色通道”,统筹解决人才入户、子女就学问题,并对有突出贡献的人才给予500万元的“创新型科技人才突出贡献奖”,倾力打造“孔雀东南飞、至此不徘徊”的人才福地。2010年出台了《进一步加快培养引进紧缺适用人才的意见》,提出分6个层次引进或培养高端人才,这些人才可享受10万-100万元的购房补助;对获省批准引进的创新科研团队,在省给予专项工作经费基础上,按不低于50%的比例配套资金;获市批准引进的,给予100-1000万元资助;引进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建设期内给予100-1000万元扶持资金。此外还通过举办“人才发展高峰论坛”助推人才资源开发、引进和利用。目前中山有各类人才65万人,其中本省外市占15%、省外占35%。

肇庆科技工作以实施《十二五规划纲要》和建设广佛肇经济圈为契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实施“三促进一保持”战略,建设创新体系和科技服务体系,集聚、优化和升级传统优势产业,推动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为全市转变经济社会发展方式提供科技支撑。全年实施省级以上科技项目92项,争取项目资金4824.5万元。全面落实科技、教育、人才规划纲要,建设科技强市。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立健全以企业为主体、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符合科技和产业发展规律的科技创新体系。在经济和社会领域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努力打造“数字肇庆”。大力培养和引进科技带头人和各类创新人才,优化人才队伍,为推动科学发展、加快发展提供科技智力支撑。

三、启示与思考

广东“无处不经济”,整个社会凝心搞经济、聚力谋发展,鲜有扯皮的现象、拖拉的作风、怠慢的行为,他们不等不靠、敢闯敢试、战略清晰、执行有力,给考察团留下了深刻印象,也给我们带来一了些启示和思考:

一是解放思想,树立先进理念。

思想决定方向,理念决定思路。纵观广东经济发展历程,不难发现,围绕促进经济和社会事业全面发展进行思维和观念的创新,善于发现机遇,紧紧抓住机遇,充分利用机遇,是广东经济和社会事业快速发展的重要秘诀之一。我们与广东相比,在思想观念的解放、抢抓机遇的胆识和敢为人先的气魄上有较大差距。如此之大的差距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归根结底还是思想观念所决定的。学习借鉴广东经验,首要的就是要把广东人的思维观念和敢闯敢试的魄力学到手,把进一步解放 思想、更新观念作为加快发展的首要前提,努力克服在加快发展问题上的思想桎梏,敢于冲破一切阻碍发展的条条框框,多在主观上找差距、在困境中找出路、在挑战中抓机遇,不能总是在强调客观上打转转、在争论中丧失机遇。要坚定加快发展的信心和决心,增强新形势下破解加快发展难题的能力和水平,向解放思想要出路、要速度、要突破,在解放思想中闯新路、谋发展、求实效。在我们园区解放思想的最佳途径就是树立城市、发展、生态文明和改革创新的理念,用城市学说、发展学说、生态文明学说和改革创新的精神指引我们的具体工作。

二是科学规划,实现产业集聚。

规划引领发展,要用中心城市的眼光审视园区,全盘规划城市建设,避免低水平拆建和无序开发;同时,要建全群众教化和管理体系,提炼和弘扬核心价值体系。通过城市软硬环境的建设,提高城市功能形象和首位度。园区要根据现有产业基础、产业优势和未来产业发展定位,委托高水平的机构对园区进行合理规划,明确主导产业定位,实现园区产业的错位发展,增强园区产业配套和产业集聚,特别是要谋划新材料、新能源等新兴产业项目,实现产业层次的提升。根据园区定位,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细化目标、措施,并强化执行。结合正在修编的园区规划,进行城市建设和文化建设;大胆开发,确立区域特色。规划修编完成后,就必须坚决服从规划,一以贯之、分步实施,确保规划的权威性,任何人都不能随意更改。三是创新模式,拓展融资渠道。

由于我县和园区财力有限,不可能像广东那样,由政府安排大量的资金投入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为此,要创新园区建设运作模式,在争取建立“财务独立、封闭运行、自求平衡、滚动发展”的一级财政体制基础上,以经济实体作为园区投融资及开发建设平台;由政府投入土地和财政资金,通过市场化运作筹集资金,利用BT、BOT等开发建设模式,使有限的资产、资金合理有序调配和流动起来;盘活民间资本,引导民间资金参与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为招商引资创造良好的条件。

四是招才引智,促进转型升级。

结合园区实际,园区在做强做大传统产业的同时,加快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的发展。科技支撑转型,加强与与科研机构的合作,引进技术、人才、科研机构,为园区发展和产业升级提供智力支持。要研究鼓励和支持国内外知名院校和科研机构与园区企业开展交流合作,通过外引、内生,造就一批能够为园区发展所用的创业人才和创新团队。要完善创新创业规划和政策体系,引进和培养一批高科技创业企业和科技企业孵化器群体,培养园区发展的新动力。

五是整合资源,推进经营城市。

要强化“经营城市”的理念,盘活城市资源,激发城市活力,实现经济起飞和快速发展。将城市拥有的土地、设施、环境及其他各种资源要素资本化,以市场运作方式经营城市资 产,不断加强园区建设力度,探索出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城市建设新路子。我们要大胆学习和借鉴发达地区的经验和做法,树立“经营城市”的理念,学习、了解和掌握“经营城市”的方式、方法,高起点的规划和定位城市发展方向,采用市场化的运作方式经营城市资源,发挥优势,加快发展,走出具有缙云片区特色的城市发展之路。

******赴广东考察团

二〇一二年八月二日 14

下载苏州宿迁工业园区考察报告(精)word格式文档
下载苏州宿迁工业园区考察报告(精).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苏州考察报告

    苏州考察报告 考察时间:2012年5月 考察地点:北京、苏州、上海 考察目的:公共艺术主要通过参观各城市规划馆、城市规划、博物馆藏品、古代园林设计、现代公园广场设计了解现代建......

    苏州考察报告

    苏州古典园林艺术考察报告 09环艺1班何冰 09740321苏州古典园林的历史可上溯至公元前6世纪春秋时吴王的园囿,私家园林最早见于记载的是东晋(4世纪)的辟疆园,历代造园兴盛,名......

    苏州工业园区优惠政策

    税收及特殊工时优惠 ● 技术先进型服务业企业可享受以下优惠政策 税收优惠 ○ 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 ○ 当年提取并实际使用的职工教育经费,在不超过当年企业工资总额8%......

    苏州工业园区发展

    园区办公楼市场发展因素分析 (一)园区开发建设重心转向湖东 1、园区行政中心迁至湖东 行政中心的东移表明了政府大力开发湖东的信心和决心,除了建屋企业天地这个首个启用的商务......

    国有土地使用权挂牌出让竞买申请书中国江苏苏州宿迁工业园区

    国有土地使用权挂牌出让竞买申请书 经认真阅读编号为地块的挂牌出让文件,我方完全接受苏州宿迁工业园区国土房产局: 并愿意遵守你局国有土地使用权挂牌出让文件中的规定和要求......

    工业园区考察报告(5篇)

    一、工业园区考察情况: 山西**工业园区是1992年经山西省委、省政府批准成立的省级工业开发区,20xx年被省政府确定为省级重点开发区,20xx年2月,经国家发改委审核认定,更名为山西*......

    工业园区考察报告5篇范文

    一、工业园区考察情况:山西**工业园区是1992年经山西省委、省政府批准成立的省级工业开发区,2001年被省政府确定为省级重点开发区,2006年2月,经国家发改委审核认定,更名为山西**......

    苏州参观考察报告

    最近,随学习考察团一行去苏州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学习考察活动,期间听取6场颇有深度和启示的专题讲座,包括现代营销理念、苏州市经济社会发展、招商引资策略与技巧、外向型经济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