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区域医疗信息化建设与效益分析报告
区域医疗信息化建设与效益分析报告(1)区域医疗信息化是整个医疗行业的信息化进程中十分重要的内容,其水平的高与低,不仅直接影响医疗信息化进程,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区域总体信息化建设的水平,是区域现代化的特征和标志。总之,区域医疗信息化建设是提高国民医疗质量的重要基础,区域医疗信息化分析与规划应贯穿于整个区域医疗信息化建设过程。
越来越多的地区开始建立区域卫生信息平台,通过建立统一的区域医疗信息化平台实现区域医疗信息共享。在规划全区医疗信息化建设之前,需要了解区域医疗信息化的现状与一些问题,请见报告全文。
一、区域医疗信息化的背景分析
1、Political(政治)分析
据200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发(2009)6号)(即新医改),领导层要求抓好五项改革:加快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初步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
信息化在上述五项改革中都处在不可或缺的地位,我国将逐步建立构建覆盖各级卫生行政部门、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监督中心、医疗机构等的高效、快速、通畅的信息网络系统,触角将延伸到城市社区和农村卫生室,并建立统一的区域医疗信息化平台。
2、Economic(经济)分析
随着中国近年经济的高速发展,“关注民生、改善生活”越来越成为国家经济政策的重中之重。国家2009年4月公布的4万亿元投资清单中,其中投资医疗、教育等社会事业发展1500亿,约占总额度的4%。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2009-2011年各级政府将投入8500亿元用于推动五大改革,而医疗信息化建设将成为医疗改革的重要举措。
3、Social(社会)分析
“看病难、看病贵”一直是社会普通家庭都会碰到的问题,常常是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病就会拖垮一个中等收入的幸福家庭。区域医疗信息化正在成为破解这一难题的有效途径。区域医疗信息体系作为公共卫生服务网络的基本构架,也是卫生相关信息的重要采集源头。因此,完善区域医疗信息化不仅有助于完善和规范区域卫生服务的功能、提高区域卫生服务质量、推动区域卫生服务体系的深入发展,而且有助于促进医疗信息系统的整体进展、加快医疗信息化建设步伐。
4、Technological(科技)分析
“信息化”作为支撑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四梁八柱”的八柱之一,RFID、GPS、GPRS、无线传感网络、条码等技术对IT硬件和医疗设备的应用;云计算、云存储的应用减少各个医疗机构在信息化上的投入,减少软件的重复建设和开发;安全域技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个人健康档案和医疗信息的安全性问题;SaaS技术的应用将大大地降低医院信息化建设的成本、周期,降低医院信息系统的硬件和软件维护的成本。智慧的、标准化的区域医疗新技术将成为实现医疗信息互连互通,业务、流程、服务和管理的协同与整合的重要推动力。
二、区域医疗信息化的现状与问题
1、运营管理
区域医疗信息化建设最重要的是“统筹规划”。在部分医疗信息化建设好的区域,单位信息化建设已基本到位,并能够支撑各自日常业务的需要,但如果业务超越本单位,则数据和信息无法达到传输和共享。按照这种趋势发展,必然又是重复的基础设施投资,在区域医疗信息化建设上舍不得花费人力和时间进行全盘规划,到头来将是“费”和“差”。
2、应用绩效
转诊过程中的信息共享和互认机制,医疗信息在区域范围内的流动和共享,区域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等问题都或近或远地影响着区域医疗信息化的下一步推进。中国区域医疗信息化尽管近年取得一些成绩,但也存在着缺乏统一规划、发展不平衡;公共卫生、卫生监督、医疗服务、卫生管理等领域信息孤岛现象严重,难以实现互联互通、信息共享。
3、持续发展
由于各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医疗的发展水平、速度和目标都不一致。因此各地区域医疗信息化建设所需的硬件、软件、人力、物力、财力都存在不同的问题,总体来说信息服务意识尚需加强,信息服务环境有待改善,信息系统建设缺乏整体规划,咨询、监理服务市场尚需开发。
4、业务支持
从信息化应用及业务支持角度来看,一是信息化基础总量偏小;二是质量不高,由于缺乏规划和管理,信息化建设难以达到应有的高度;三是各地各单位医疗信息信息化建设分布不均衡;四是资源共享程度不够。由于条块分割,不同领域、不同区域、不同系统之间公共服务资源缺乏长期有效的共享机制,造成功能结构不合理、地区分布不均衡、资源配置效率低。
5、技术架构 从技术架构上看,存在如下问题:第一、缺乏完善的信息化标准,包括标识符标准、通信技术(信息格式)标准、内容和结构标准以及相关的代码数据标准;第二、缺乏广度上的拓展,深度上的延伸;第三、数据资源分割,不能达到共享;第四、需要科学有效的安全机制、信息管理机制,在保证信息安全的前提下,实现最大程度的信息共享。
三、区域医疗信息化的效益分析
1、建立统一的医疗资源平台
信息化的医疗模式以病患为中心,使不同层级医院、医疗管理部门以及患者之间能够在信息资源共享的条件下,实现跨组织、高效率的网络交流和协调配合。通过统一的信息化平台,消费者、医疗服务提供者和政府管理机构可以逐步建立起相互信赖的关系,进而降低成本,优化医疗服务资源配置。
2、实现信息协作与多方共赢
通过信息服务平台,各卫生机构可以更加便利地进行信息共享和分工协作。对医疗机构而言,方便了医生诊疗,有利于提高医疗质量;对科研机构而言,对医学科学专题研究等提供了有效的信息获取来源;对于卫生管理机构而言,在降低市民医疗支出的同时也减少了大型检查设备重复投资造成的浪费;对公共卫生应急保障机构,由于系统能及时监控到异常及突发病历情况,使得卫生管理机构能对类似情况进行预防与管理。
3、减少重复投资和建设成本
通过区域医疗信息共享打破了传统的条块分割,为医疗资源共享开辟一条新路。经过授权的各医院及卫生机构可以从统一的平台提取、更新、保存信息。这种以“区域政府主导、第三方平台共享式”的医疗协同模式的好处是以区域为中心,直接共享,影响范围大,减少了重复投资和建设成本。
4、提高医疗机构的服务质量
区域医疗信息信息化的深入人心,必将医疗机构业务流程信息化、医疗机构业务管理信息化、患者服务信息化三条线满足医疗机构业务的发展需求。第一,提升医疗机构业务的整体形;第二,开源节流,查漏补缺,实现人、财、物规范化管理;第三,提供辅助决策支持,降低管理成本;第四,医疗行为得到规范,在加速培养高水平医务人员上起到了极大的作用;第五,使业务更加透明化,从而杜绝许多管理中的“猫腻”现象,减少了医疗纠纷。
区域医疗信息化建设与效益分析报告(4)
http://news.hc3i.cn 2010-08-10 14:51赛迪顾问 越来越多的地区开始建立区域卫生信息平台,通过建立统一的区域医疗信息化平台实现区域医疗信息共享。在规划全区医疗信息化建设之前,需要了解区域医疗信息化的现状与一些问题,请见报告全文。
5、真正解决看病难和贵的问题
远程会诊、远程预约挂号、远程代理检验、远程查询、远程医疗咨询等可为百姓就医大大提供方便,从而缓解“难”的问题;对市民来说,可以对自己的健康档案进行管理与利用,为市民自我保健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可有效避免重复检查治疗,从而有效缓解“贵”的问题;双向转诊、信息共享给患者带来更多的便利和实惠,把医护人员更多的时间还给了病人。
区域医疗信息化的效益分析
四、区域医疗信息化的体系建设
1、确定执行主体
目前区域医疗信息化实施有以医院或大学为中心,也有以医疗管理中心牵头,也有以政府来运营。各级机构的级别不一样,各地建设的参与单位也不一样。总体来说,区域医疗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需要协调多方资源,建议由政府组织建设,而且由政府运维管理。通过政府牵头建立一个精干、高效的指挥决策系统,明确各组织的工作职责和工作流程。
2、信息化总体结构 医疗信息化大致要经历三个阶段:医院管理信息化阶段、临床管理信息化阶段和区域医疗信息化阶段。首先,必须先把基础的信息系统做好,比如先上HIS(医院信息系统),然后在此基础上,不断把RIS(放射信息系统)、LIS(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PACS(医学影像存档与通信系统)等连上来,然后是CIS(临床信息系统)以后,接下来做的是公共卫生信息系统(CHSS系统),通过一体化医院信息系统将医疗服务、健康教育引入家庭,再接着推动管理服务平台,如电子政务、医保信息管理及医药电子商务平台等
越来越多的地区开始建立区域卫生信息平台,通过建立统一的区域医疗信息化平台实现区域医疗信息共享。在规划全区医疗信息化建设之前,需要了解区域医疗信息化的现状与一些问题,请见报告全文。
3、信息资源结构 首先从国家层面出发,以《关于深化医疗体制改革的意见》为指引,尽快出台国家医疗卫生信息模型。从信息化角度,定义各级医疗机构主体的功能、职责、任务与范围,医疗机构与医疗机构之间、与其他机构之间,如经费保障机构之间的关系等;其次设立区域医疗资源中心,负责区域医疗各种信息资源的建立和收集,维护和完善医疗资源库以及对管理软件的统筹规划等。
4、工具与标准制定
组织相关专业人士,参照相应国际标准,定义出适用于我国医疗卫生行业的各类事件、与事件相关的消息结构、数据类型、数据格式,开发出消息交换引擎,进行消息的编码与解码,并通过对数据交换标准版本的升级、维护,实现消息结构的动态更新。在区域医疗信息化过程中,支持鼓励采用符合开放标准的医疗卫生信息平台,并探索医院、社区、公共卫生机构协作模式、业务流程创新等内容。
5、信息集成架构
“一体化”是区域医疗信息化实施的重点,通过有效的信息系统手段,妥善处理好各个医疗卫生机构之间的关系。在卫生管理机构及医疗单位推行“一体化”的管理信息系统,将政府、医院、科研、疾病监控、政务、社区医疗及家庭在统一的技术平台上开展运作,并为各板块的协调发展提供联动支持。
6、信息化基础设施
只有公共卫生的基层机构以及各级医院自身的信息化达到一定程度,区域医疗信息化建设才算有了基础。因此要有效地建设卫生服务基础设施包括区域医疗卫生中心、专科医院、卫生监督机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生殖健康卫生服务中心以及各个单位自身的信息化,比如医院内部的医疗成像、视频会议、语音服务(包括VoIP)、无线访问、环境控制、楼宇门控、生物医学监控以及其它数据的应用。
7、保障及安全体系
区域医疗信息化工程建设,需要通过一系列措施加以保障实施,包括政策法规上的保障,组织机构和人员的保证以及经费来源,需要政府、企业及社会的广泛支持与参与。另外安全体系的建设也很重要,医疗系统中个人的健康记录涉及到众多个人隐私问题,病患与用药数据库关系到医院的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所以,在区域医疗信息化过程中必须对信息存储与传输过程中的信息安全加以考虑。
综上所述,区域医疗信息化建设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系统性、社会性的复杂工程,无论其提出背景还是对社会的好处都有深远的意义。其目的是通过协同和整合公共卫生、医疗服务等各个领域,实现互联互通、高效高质的卫生服务和管理,建立一个真正“以患者为中心”的区域医疗体系,实现信息、业务和管理的一致性、连续性、有效性和可控性,为中国医疗卫生事业做出贡献。
第二篇:医疗设备效益分析制度
医疗设备效益分析制度
一、设备科对全院医疗设备的效益情况进行监控,以便合理配置和充分利用医疗设备,并为院领导决策提供依据。
二、凡价值在一万元以上并可做收费项目的医疗设备必须进行效益分析。
三、医院各临床科室负责人每月填写医疗设备经济效益数据采集表,如实填写本科当月医疗设备的工作量、月收入、材料消耗、维护费用、人员费用,并于当月28日前交设备科。
四、设备科根据医院各临床科室提供的数据计算出当月各项医疗设备的设备折旧、月利润、月利润率、还本期、上年同期对比,做出全院医疗设备经济效益分析月报和当月医疗设备经济效益评比并呈院领导审阅。
五、每年做好全院及各临床科室的大型医疗设备月收入,月利润直方图,送院领导审阅。
第三篇:医疗信息化公司简单分析
医疗信息化主要公司
(一)上市公司
1、东软集团下属的东软医疗,主要业务是销售医疗设备,2011年收购了望海康信。望海康信是国内最大医院ERP软件(HERP)供应商,望海康信有着近20年医疗流程重组和设计经验,更拥有全国500家左右的医院客户,其中三级甲等医院近200家,像北京协和、解放军总医院和四川华西等全国顶级的医院均是其客户。东软医疗目前提供包括CT、磁共振、数字X光机、彩超等10大系列超过50余种医疗设备产品,此外还提供完整的数字化医院解决方案(包括HIS、CIS、LIS、PACS、EMR、RIS、CAD和远程会诊系统等)。
其核心业务包括数字医疗产品、数字化医院解决方案以及远程医疗及健康服务网络。东软涉足医疗信息系统软硬件以及区域医疗服务,产品线齐整。东软的医保系统在国内属一流,目前国内有很多成功案例。但其医保接口收费太高,很多医院都无力承担。另外东软在医院信息系统HIS(医院信息化系统)这一块做得一般。
2、海虹控股(000503):主营业务是医药电子商务,目前想转型做医疗信息化产品,即做PBM(医疗福利管理),就是医保控费。2013年PBM营业收入为1074万元,2012年收入972万。
2013年整体毛利率57.65%,净利率5.99%。
3、东华软件(002065)的医疗事业部,主要客户有安贞医院、积水潭医院、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2013年发展的客户主要与山东省立医院、郑州颐和医院、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梅州市人民医院等签订数字化医院软件合同;中标购三甲贵州医学院附属医院软件项目、昆明医学院附属二院软件项目;在卫生领域,成功签约长春市八家医疗机构信息化建设项目。
2013年整体毛利率33.97%,净利率17.43%。
4、金蝶国际(0268.HK)下的金蝶医疗,2010年底成立,2011年 1 月收购上海科华齐效,11 年 8 月收购广州慧通计算机有限公司(卫生部卫生信息标准委员会的成员单位之一)。上海科华齐效的产品是LIS(医院检验管理系统),其LIS在业内还有一定的认可度。广州慧通在医疗行业耕耘多年,拥有数字医院、电子病历等多种医疗行业解决方案。
金蝶医疗处于连年亏损的状态。金蝶医疗进行了裁员,2012年底~2013年初,金蝶医疗下令裁员,给每个部门都定了指标,大概在10%左右。
自2012年底开始,金蝶医疗开始收缩业务。本来金蝶医疗有华南、华东、华北、西北等几大区,但是2012年底,公司高层宣布,将取消华东、华北、西北等几大区,将所有火力集中到华南,包括人力、物力等。本来,金蝶医疗在北京有市场部,但是2012年底,金蝶医疗宣布北京市场部解散,放弃北京市场,在公司总部广州另外成立市场部。
5、用友软件(600588)下的用友医疗,09年成立,09年收购广州安易医疗软件有限公司,安易公司拥有建设数字化医院的全线产品,电子病历、门诊医生工作站、住院医生工作站、健康体检系统、PACS/RIS系统、LIS系统、成本核算与绩效考核系统等已开发完成并在多家医院投入使用,能为不同规模、不同管理模式的医院提供一体化的医院数字化软件产品。主要是HIS和区域医疗信息化,涉及少量CIS。
2010年其收入为1944.41万,2011年其收入逾亿,2012年其收入为1.12亿元,但期间净利润2010年亏损2733.64万,2011年亏损3859.54万,2012年还亏损1074.63万元。
用友医疗的裁员是2013年春节后陆续开展,到2013年中期结束。2013年初,用友医疗市场部解散,相关人员被安置在集团市场部其他岗位。
6、银江股份(300020):主要做智能化,2013年第一大业务员为智慧城市业务(2013年营业收入为10.55亿元,2013年总营业收入为18.55亿元)。
医疗信息化2011-2013年营业收入为1.84亿、2.69亿和2.32亿元。2013年医疗信息化收入虽然有所下降,但是2013年,智慧医疗业务新增订单 30,495.38万元,同时公司在研项目中有3个医疗信息化方面的:银江医院智能化临床信息系统、银江区域医疗卫生信息化平台系统、面向医疗健康管理的互联网及大数据分析应用。截止2013年年末,公司的医疗智能化、信息化系统产品已在全国 600 多家大医院获得广泛应用。
但银江股份的医疗信息化的毛利率较低,2013年医疗信息化的毛利率只有21.03%,公司2013年整体毛利率为23.52%,净利率为7.02%。
(二)非上市公司
1、杭州创业软件集团
2、天健科技集团:中国最早从事医疗信息系统开发研制的专业化企业之一,提供数字化医院建设全面解决方案已应用于全国1000余家医院。
3、方正众邦数字医疗有限公司:可以根据不同用户的不同类型需求,为用户设计个性化的数字化医院解决方案。
4、重庆中联信息产业有限责任公司
第四篇:电力行业信息化建设分析报告
电力行业信息化建设分析报告
1、概述
电力行业作为国家基础性产业,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能源,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紧密相关,安全稳定和充足的电力供应,是国民经济健康稳定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所以,电力行业在我国一直是由政府直接管理的。自2002年底起,国家全面推行电力体制改革,国家电监会、两大电网公司、五大发电集团公司和四个辅业公司相继成立,实现了“厂网分开”和“政企分开”的现代电力经营管理模式,形成了“有序、规范、竞争”的电力行业局面。因此,电力行业信息化也得到了长足发展,信息应用、资产、数量等急剧增长并形成了一定规模,已涉及到电力生产、管理、经营和服务等各个环节,信息化在其中的各个子系统(子应用)、模块等方面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从电力信息化的整体来看,还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
2、中国电力行业信息化建设发展历程
第一阶段,在电力信息化建设的初始时期。主要应用在电力实验数字计算、工程设计科技计算、发电厂自动监测、变电站所自动监测等方面。这一时期的电力行业信息化建设是计算机应用初期发展时期,计算机主体是国产DJS系列小型机,主要应用在科学计算和工程运算上。
第二阶段,为专项业务应用阶段。计算机系统在电力的广大业务领域得到应用,电力行业广泛使用计算机系统,如电网调度自动化、发电厂生产自动化控制系统、电力负荷控制预测、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电力仿
真系统等。同时,企业开始注意开发建设管理信息的单项应用系统。
第三阶段,电力系统信息化建设高速发展时期。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日新月异,网络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国际互联网的出现和发展,使电力行业信息化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信息技术应用的深度和广度,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地步。
3、我国电力行业信息化建设现状
3.1 网络系统初步形成
按照“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标准、联合建设、分级管理、分步实施”的建网原则,公司的通信网、数据传输网和信息网络系统初步形成。电力专用通信网已初具规模,形成了微波、载波、卫星、光纤、无线移动通信等多种类、功能齐全的通信手段,通信范围已基本覆盖了全国36个省公司。国家电力公司调度系统数据网络,国家电力公司信息网、电话会议网已基本建成。
3.2 信息化应用水平有了显著提高
信息技术基础条件提升,(1)信息化推动电网管理水平提高;(2)发电生产管理信息化水平逐步提高;(3)电力规划设计实现数字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4)基础性设施日趋完善;(5)电力营销管理的信息化,提高了电力行业服务水平。
4、电力行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信息化建设在电力行业已经取得很大的成绩,信息化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应当看到,目前的信息化建设仅仅是开了个好头,以后的任务还很重,信息化的发展还存在诸多的问题。
4.1 信息系统管理的相对落后
电力信息化包括电力控制自动化和管理信息化两部分。厂站自动化历来是电力信息化的重点,大部分水电厂、火力发电厂以及变电站配备了计算机监控系统,相当一部分水电厂在进行改造后还实现了无人值班、少人值守,发电生产自动化监控系统的广泛应用大大提高了生产过程自动化水平,电力调度的自动化水平更是国际领先。但随着电力体制改革的深入,电力企业对管理信息系统的需求正变得越来越强烈,主要表现在发电集团需要加强对下属发电企业的管理、省地县供电公司需要提高企业效益等。
发电企业不仅需要加强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而且需要把管理信息系统和自控系统整合在一起。但如何把管理系统和自动化控制系统整合在一起,目前还存在争论。一种观点认为,电厂的MIS可以直接从自控系统内提取数据;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在MIS系统和自控系统之间还应建立CIS系统,CIS系统先从各个零散的自控系统内提取数据,然后对数据整理,再提取部分数据进入MIS系统。
4.2 标准制定的相对落后
电力信息化标准的空白也是管理信息系统滞后的重要原因。信息化建设如果没有统一的行业标准,既无法实现不同单位间的信息共享,也培养不出一流的软件公司;反过来,如果没有一流的软件公司,全行业信息化建设的水平就得不到大幅度提升。
目前,电力行业信息化尚未制定统一的信息化标准体系,电力企业内部信息系统的信息编码、技术标准、规范也不统一;各应用系统根据自身的需要制定了很多编码体系,有的在网省范围内使用,有的在地市级电力企业使用,但都无法在全国推广。
电力行业很多单位都在搞标准,但谁都说了不算的根源在于用户需求不足。电力企业不像制造类企业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之间联系那么紧密,葛洲坝水电站和小浪底水电站之间没有遵守同一数据标准的要求和愿望。
4.3 市场竞争混乱
标准的缺失不仅导致电力企业之间难以信息共享,还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电力信息化市场竞争的无序。据说,在一些区域市场,三个人成立一家软件公司,就能揽到电力信息化项目。
从整个电力信息化市场来看,需求比较旺盛的是电力营销管理系统。因为从乡镇供电所到省供电公司组织结构相对稳定,受本次体制改革的冲击相对较小,效益非常明显。
更重要的是,改革还没有尘埃落定。虽然发电企业和发电集团之间的资产划拨已经完成,但还没有实现从行政隶属关系向投资和被投资关系的
转变。发电企业从省供电公司划拨到发电集团后,管理模式、组织机构等各不相同,各发电集团还没有明确的管理思想和组织模式。不管哪个企业,业务流程可以随着市场变化而不断调整,但管理思想必须相对稳定,否则管理信息化根本无从谈起。电力调度信息化市场也在缓慢启动之中,国电公司分为国家电网公司和南方电网公司后,区域网公司和省网公司之间的关系还不明朗。
4.4 组织机构困境
虽然电力信息化市场仍在蠕动,随着电力体制改革的深入,电力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已日益显现,不少企业已认识到信息化的重要性,但目前电力信息化的组织体系却难以承担如此繁重的任务。
目前,多数电力企业的电力生产、调度自动化和管理信息化分别由自动化处和信息中心承担,只有极个别电力企业把自动化处和信息中心合并在一起统一推进信息化建设。把信息中心和自动化处合并在一起,不仅可以共享技术资源,而且有利于把生产控制系统和管理系统的信息集成在一起,实现管控一体化。随着信息化的发展及企业信息化建设需求的扩展,电力企业的信息化涉及到业务与管理的各个方面,信息化需求从个别业务部门的需要扩展到整个企业的需要,大多数企业现行的信息化部门设置显然不能满足这种需求。由于信息化建设涉及到企业的各个方面,所以需要既懂业务又熟悉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来负责与实施。
4.5 信息中心面临重重困难
这几年的信息化经验表明,当前信息部门自身也面临着重重困难。如果这些困难得不到重视和及时的解决,那么对信息化的整体发展将会有极大的损害。
IT技术发展太快。IT技术人员和业务人员都无法对日新月异的IT技术中有关主机、操作系统、数据库、网络、存储、安全等方面作全面的了解和掌握,信息化呈无序性发展。规划不能满足发展的要求。业务部门有强烈的需求,但是在企业的信息化发展过程中某些应用(模块)无论在规划、设计、建设,还是在运行、控制过程中,信息部门的权威作用无法得到体现,造成了平台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信息部门自身的问题。一方面,信息部门目前普遍存在机构、人力资源配备不到位,信息系统架构的分散导致人力资源不集中,信息战线拉得太长;另一方面,信息部门现有人员自身的基本技能、责任心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不足,导致运维能力低下,系统监控不到位。领导的支持。IT近几年在电力部门是一个大发展期,IT规模、资产等急剧膨胀;然而IT的直接经济效益并不明显,使得领导对IT的投入产生怀疑。因此,在后续系统运行维护人力和平台的升级、质保等财力方面不能得到保障。规模扩大了,人没有增加;资产增加了,后续的资金保证没有落实。信息部门作为电力企业的一个非主要专业,面对当前电力行业信息化现状,应该认清形势、抓住机遇、迎难而上,把电力行业的信息化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5、电力信息化建设将要面临的任务
国电公司正在实行改革,组建了国家电网公司和南方电网公司以及几个发电公司。国家电网公司作为国家控股公司,负责运营和管理国家电网的企业集团,承担着负责各区域电网之间的电力交易和调度,建设和经营跨区域输变电和联网工程。作为国家电力市场的骨干企业,承担着为发电企业和广大用户服务的任务。在未来市场化的电力运行环境下,要完成这样的任务,国家电网公司将要加强企业内部产业结构的优化重组,应用当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成果,全面提高企业产业水平,以新的姿态迎接环境变化的新挑战。为此,电力公司在电力信息化建设方面,将主要做以下几项工程:
1.开发建设符合电力企业需求的、实用的企业信息管理平台。2.加快建设国家电网公司信息网络,特别是建成以光纤通信为主的现代化电力通信传输干线网络。形成高速宽带数据传输网,构建电力高速数据通信网络平台。
3.加快应用系统的开发建设,包括建设以企业财务为核心的企业资源规划(ERP)系统和办公自动化系统(OA)的全国联网运行。
4.加快企业信息标准建设。
5.加强企业信息网络安全建设,确保企业稳定安全发展。6.加快电力企业资源规划系统建设,推进企业国际化。7.建立电力企业数据处理和存储中心。
8.服务正在成为现代信息行业的核心业务和运营理念。同时,IT行业
各公司应把IT服务作为本公司的经济增长点。
6、电力行业信息化建设途径
电力信息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管理革新、业务流程优化、系统规划、方案设计、系统选型.实施、运行维护等各个方面。在新的电力行业格局下,对于信息化处于不同发展水平和发展阶段的电力企业。在信息化建设中需要根据其特定阶段与水平进行科学规划、理性建设。对于信息化程度较低或新组建的电力集团,应在总体规划方面狠下功夫,包括对现有业务流程与管理的诊断分析、对业务流 程的梳理与优化。对信息化建设进行全局规划:对于信息化程度较高的电力企业,应对各信息系统实施整合与集成,并进行科学的运行维护管理、绩效评估、持续改进,保证信息化价值的实现。
其中,电力信息化的核心是由各方面建设内容构成的一个系统的、完整的架构。该架构需要根据不同企业的具体情况。从企业的业务需求出发,以服务于企业发展战略为目标。结合同类企业信息化建设最佳实践经验和信息技术发展趋势加以构建,包括应用功能架构、信息资源架构、应用系统架构、系统平台架构.网络与基础设施架构、信息安全架构、信息化组织架构。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应从”七大架构”着手:
1、功能架构:从业务运作与管理决策的需求出发,分析功能需求。建立企业信息化的功能模型。
2.信息资源架构:对企业业务与管理活动涉及的信息进行分析、规划,抽象提炼出信息分类体系.提供使用、共享、集成和管理信息的策略。
3.应用系统架构:基于应用功能架构构建实现信息化功能的应用系统及其相互集成的模型。
4.平台架构:即支撑应用系统运行的操作系统平台、数据库平台。应用服务平台框架。
5、网络与基础设施架构:规划选择企业信息系统运行的基础网络与设施,保证信息系统高效.稳定、安全 运行。
6.安全架构:构建从网络设备层、系统层到应用层的系统安全和科学的安全管理体系。
7.信息化组织架构:在企业发展战略和IT战略目标的指导下,建立适应未来发展需求的信息化组织体系。通过信息化架构分析与构建,可以为电力企业构建从网络与基础设施、数据平台、系统平台到应用系统、系 统功能和信息安全体系信息化组织体系、运行维护体系等的综合系统体系。
7、电力行业信息化发展趋势分析
在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战略构想的指引下。我国电力企业信息化正在获得快速发展。电力企业信息化呈现出以下趋势:
第一、信息化观念由重视生产自动化向重视管理信息化转变。表现为由“硬”到“软”;
第二、应用模式由管控分离向信息一体化转变,即实现生产实时信息与管理信息的集成;
第三、应用架构由分散应用向整合应用转变,即从部门级单项应用到企业级涵盖生产、营销及财务、人事、设备等环节的整体应用;
第四、数据管理由分散管理向集中管理转变。形成信息共享、增值的机制;
第五、系统模式由C/S架构向A/S+C/S架构转变,适应企业业务处理和经营运作快捷化、实时化的要求;
第六、实施模式由用户一供应商”模式向用户一咨询/监理商一供应商”模式转变。保证企业信息化切实从用户需求出发,控制信息化建设的质量和风险。
7、电力行业信息化建设建议
优化管理模式是电力企业应对市场化竞争的基础,整合应用是电力企业提高竞争力的有力支持,构建可持续的信息化架构是电力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加强信息化的绩效管理,IT服务管理是信息化价值实现的保障。
目前电力企业在综合管理系统应用方面的滞后状态影响了企业管理水平的提升与竞争力的提高,电力企业需要大力推进管理信息化的进程,加强生产控制自动化化与管理信息化的结合,实现信息一体化。电力企业需要应信息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改变我国电力企业对信息化部门不重视的局面,建立与健全信息化推进组织体系,推动电力企业信息化的发展。在信息化管理方面,需要围绕面向资源管理和面向项目管理方面,对信息管理制度进行梳理、修订、补充,逐步建立、完善适应电力企业信息化需要的管理制度,以对企业的信息化建设进行规范和管理。基于我国电力企业信息化现状与信息技术发展趋势,电力企业信息化应该采取以下策略:
第一、以专业化的规划为指导,制定企业信息化的顶层设计蓝图; 第二、大型电力集团以信息化整合产业链的资源,增强整体价值链的综合竞争优势。
第三、中小型电力企业以信息化规范管理提高效率、增强对市场的响应能力和速度;
第四、电力企业应树立IT服务管理与IT治理意识,建立相应的体制。保证信息化价值的最大发挥。
第五、以信息化带动管理创新,以管理创新促进信息化。实现电力企业价值链的协同化运作,以整合化的系统应用为目标,促进信息化的价值实现,推动电力企业综合竞争力的提升。
第五篇:43.医疗设备效益分析制度
医疗设备效益分析制度
1、设备科对全院医疗设备的效益情况进行监控,以便合理配置和充分利用医疗设备,并为院领导决策提供依据。
2、凡价值在五万元以上并可做收费项目的医疗设备必须进行经济效益分析。
3、医院各临床科室负责人每月填写医疗设备经济效益数据采集表,如实填写本科室当
月医疗设备的工作量、月收入、材料消耗、维护费用、人员费用,并于当月28日前交设备科。
4、设备科根据医院各临床科室提供的数据计算出当月各项医疗设备的设备折旧、月利
润、月利润率、还本期、上年同期对比,做出全院医疗设备经济效益分析月报表和当月医疗设备经济效益评价并呈送院领导审阅。
5、每年做好全院及各临床科室的大型医疗设备月收入、月利润直方图,送院领导审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