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企业信息化建设效益该如何正确引导与分析?
信息化已经作为我国强国富民的重要国策,信息化工程是当前我国经济建设的主要任务之
一。企业信息化工程的实施是实现这一宏伟目标的关键。但是,我国企业信息化工程实施的效果不够理想,企业信息化工程投人的成本与期望的效果相差甚远,而加人‘WTO’对企业市场竞争的压力越来越大,企业必须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不断提高竞争力,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生存,谋发展。信息化建设是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其成败直接影响到国家宏观经济的发展。企业在信息化过程中如何降低成本、提高效益是信息化战略的关键,也是企业界、理论界关注的复杂的重大研究课题。
一、信息化建设中成本与效益的认识
一提信息化就会立刻联想起企业必须拥有大量的电脑、复杂的网络结构、昂贵的资金投人和彻底的业务重组,企业开展一场脱胎换骨的革命,期待获得巨大的经济效益。这使得一般企业感到可望而不可即,没有充足资金、技术和人员的中小企业面临更大的困难,成功的机会更少。
其实不然,无锡拉链集团的ERP 实施成功使小企业发展成行业龙头集团,而南汽ERP 实施的失败案例很值得我们重新审视信息化建设中成本与效应的认知观。
多办事少花钱成了评价业绩的传统标准,可是信息化建设往往要花大钱,担风险。欲使信息化建设成功,首先要搞清为什么要建设信息系统,然后选择信息系统建设的方案。企业将面临越来越多的各种各样的管理问题,可以用各种各样的方案去解决,信息化建设只是其中的一种方法。企业信息化建设要因时、因条件、因能力和需要综合考虑。盲目采购电脑,构建网络,强行推行软件管理思想不仅不能达到预期目标,反而严重影响企业经营和正常管理,最终导致投人大见效少,甚至给企业带来巨大的风险。
1.成本效应与效益认识
信息化建设中成本的筹划必须与待解决方案相结合,分析信息系统建设能解决什么问题,效应能有多少和多长时间,强调信息化建设的成本与效应。同时要认识到信息化建设的效应不仅是今天,而且是明天或更远的将来。为此,信息化建设必须先做总体规划,这是不争的事实,关键是怎样规划,如何规划用好钱,所做的事能有多长时间的效应。在效益估算时,要充分考虑这一时期内的效益,制订出正确有效的信息化建设规划,科学合理地优化企业资源配置,提高企业综合竞争力。
2.信息化建设成本构成与效益认识
在信息化工程建设过程中往往注重硬(计算机硬件、软件、网络等)投人,缺乏软(咨询、监理、培训、制度建设等)投人。无数信息化建设的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说明:没有信息咨询或信息技术咨询投人不够,企业往往把成功希望押在ASP(应用服务提供商)的诚信上;没有监理,实施质量完全依靠ASP的职业道德;没有足够的培训,当信息化系统管理中出现问题时,无法正确解决。即使信息系统投人了正常运行,但是企业面临的环境是多变的,信息系统必须持续维护,信息技术的支持也应该是持续的。咨询、监理和培训都需要花钱,而且不少。这是信息化建设成功的基础保障,不要怕花钱,而要核算花钱的效益,必须重视信息化建设的基础保障体系建设。降低成本,提高信息化工程实施成功率,信息化的教育,没有ERP系统的ERP管理理念先行,信息系统托管或代理,构建虚拟信息中心的建立等均是实施
信息化的有效途径。不要把信息化建设的所有功能集中分布到每个企业,这将会导致更大的信息孤岛和资源浪费,行业、地方政府的中央数据库建设更能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
二、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成本与效益关系
信息化工程的每个项目都必须认真分析其经济性,判别是否能产生效益?什么时候能产生效益?确定是属于近期效益还是远期效益。企业信息化过程可分成单元信息化、集成信息化和社会信息化3个时代。
1.单元信息化时代
单元信息化时代相当于诺兰模型中的计算机时代。其主要特征是随着人们对计算机科学技术的了解、实践,计算机技术与相关的管理技术、制造技术相融合,形成了单项技术的信息化。CAD、CAM、CAP、CAT等制造信息系统技术不断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总账处理、会计信息系统、生产管理信息系统、设备管理信息系统、办公自动化等子系统逐步引人应用,由于信息系统的应用局限于某一职能部门,或职能部门的某些事务处理,所以信息加工传递不广、数据共享性差,形成严重的信息孤岛。因此,信息系统的主要作用是提高处理事务的效率,这一时代信息化建设往往投人大,信息化成本增加大于企业信息系统产生的利润增加。
2.集成信息化时代
集成信息化时代所面临的挑战是解决企业内部从硬件、软件、数据3个不同平台的集成到国家各部委内部、行业内部的硬件、软件、数据的集成,实现信息有偿共享,信息服务提供商、信息处理软件研发商、咨询中介机构、信息化实施监理部门、信息使用单位协调发展。这一时代相当于诺兰模型的信息时代。这一时代往往信息系统建设投人巨大的资金,企业管理体制、管理方式正处于转换阶段,信息系统产生的效益明显增加,集成信息系统建设完成并经
过一段时间的磨合后,人们已经熟练掌握了信息技术,信息共享性提高,通过一体化管理,企业活动的可控性加强,资源配置更趋合理,效益不断提高,信息化的投人与创造的利润相当,出现利润增加大于等于信息化投人,产生了实际的经济效益。
3.社会信息化时代
信息危机引起新一轮的信息革命,人们对信息的依赖性使信息真正成为人类拥有的资源,信息资源成为人类的共同财富。社会信息化工程的起步往往不是自发行为,不是企业制订的战略规划的实施,而是从国家宏观层面的基础建设,即国家宏观经济发展的基础建设,从政府角度提出全面推进信息化工程。信息系统不断完善,信息化工程基本建设已经完成,信息系统运行成熟,信息的获取更加方便,信息的使用更加普及,人们已经离不开信息系统的支持。信息化建设的投人的成本远远小于产生的经济效益,企业脱离了信息系统无法正常运作。
从信息化产生的效益和需要的成本来看,企业在信息化工程实施过程中不同时期的投人与效益是不同的,如图1所示。因此,企业信息化建设必须立足集成信息化,并以社会信息化为信息化建设目标。从理论上寻找适合企业的信息化发展规律作为指导,根据企业内外部条件制订信息化工程实施规划和方式,一步到位、追求最好是不经济的,也是造成信息化困
难的主要原因之一。无论企业处于何种状态,都不能忽视单元信息化建设,单元信息化是企业信息化进程中必不可少的全面提高阶段,也是信息化的基础建设。
三、信息系统建设对策
降低成本提高效益是所有信息化工程追求的目标,达到这一目标必须牢记“简、精、实”的原则。
“简 ”: 信 息化迫使企业减少组织层次,简化组织结构,向扁平型重组,企业的中间层管理工作大部分被信息系统所替代。企业组织结构按企业各种流程设置,便于控制、协调。镇江船用辅机厂把供应、生产、销售合成运作中心、由副总经理直接负责的运行方式十分有效。企业还可以分别设置信息中心、财务中心、后勤服务中心等相关组织,这些中心的负责人应当由相应的副总经理直接担任,取消信息无效传递的成本,提高了信息的利用率。在信息化工程中不仅企业组织结构要“简”,而且各种流程和制订的各级管理制度也要尽量简单,而高效。把复杂的运算、相互制约规则由信息系统软件实现。
“精 ”: 信 息化人才队伍建设、企业员工技能培养、企业资源配置和各类计划都要以精为基本要求,精益求精才能不断创新、不断获得新的机遇,JIT和Ll,生产方式是信息化成功的基石。“简”必须与“精”相结合,简而不精,无法达到目标,缺乏竟争力。因此,“简”是手段,“精”是关键。同时,只有通过精益求精的方式,才能降低成本、提高效益,信息化才有用武之地,信息系统才能发挥作用。没有精益求精思想的企业实施信息化本身就是一种冒险,具有很大的风险性。
“实 ”: 信 息化工程建设以实为本。这不仅要实事求是地收集数据、传递数据、存储数据和利用信息,还需要实时地实现上述各个功能。脱离实际的数据对信息系统来讲是毒品,将加速系统的失败。过时的数据是次品、废品,无法发挥信息系统效能。
信息化建设任重道远,企业是信息化成败的关键,目前却成了试金石。企业界和理论界只有不断共同努力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信息化建设发展道路,才能减少企业在信息化过程中作为试验品的风险。
四、总结
信息化建设的成本是直接的,显而易见。但是信息化生产的效益是间接的,交融在企业的各种活动中,并且受到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脱离企业活动单纯评价信息系统生产的效益是十分困难的。如何评价信息系统建设产生的绩效一直是理论界、企业界关注的难题,从不同的角度往往评价的结论相差很大。事实上企业的制度建设、信息系统建设和业务流程重组等都属于信息化的范畴。从这个角度去评价信息化产生的效益就容易得多。同样,领导决策能力提高、计划可执行性加强和管理制度规范也属于信息化建设的效益评价范畴。
第二篇:电子商务与企业信息化建设分析
(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因特网作为工具被引入到商贸活动中,产生了电子商务。电子商务作为一种崭新的商务运作模式,将给人类带来一次史无前例的产业革命。
成功的电子商务企业首先应使企业内部运作电子化、信息化。企业利用互联网来发展自身的信息化,并构建信息化模型,以适应未来的发展。
电子商务与企业信息化概述
何谓电子商务
电子商务是在计算机网络平台上,按照一定的标准开展的商务活动。当企业将它的主要业务通过内联网、外联网以及互联网与企业的职员、客户、供销商以及合作伙伴直接相连时,其中发生的各种活动就是电子商务。
何谓企业信息化
企业信息化是指应用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去整合企业现有的生产、經营、设计、制造、管理,及时地为企业的“三层决策”系统(战术层、战略层、决策层)提供准确而有效的数据信息,以便对需求做出迅速的反应。其本质是加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电子商务与企业信息化的关系
电子商务与企业信息化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企业信息化是电子商务的基础;电子商务是企业信息化的历史产物。企业信息化进程孕育了电子商务,推动了电子商务的发展;而电子商务的发展又促进了企业信息化的深入进行和深层次开发。没有企业信息化,社会对电子商务不可能有强烈的追求,置身于电子商务中,人们才能感受到企业信息化的重大意义。在网络和信息化社会中,电子商务以其显著的信息优势为企业奠定了激烈竞争中的生存之源和立足之本。这些信息优势主要取决于企业的信息化程度,同时它制约着其市场竞争力,决定着电子商务信息优势的创造与发挥。因此,现代企业的自动化、信息化与电子商务活动必须完全融合在一起。
企业发展电子商务的紧迫性
电子商务可以帮助企业解决许多问题,提供更多的机会。因此,企业有着发展电子商务的内在驱动力,归纳因素如下:
市场变化因素
全球化大市场的形成。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全球化的市场正逐渐形成。企业正面临越来越沉重的国内外同行竞争的压力。
由于生产者的需求不断变化,促使供应商们形成供应链。随着现代经济的不断发展,制造商对供应商提供的产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生产者要求供应商提供集成度高的产品,以减少交易成本、提高效率。这些原因迫使供应商们紧密联合起来,形成一条供应链,对企业间的信息交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企业改善经营管理的因素
信息技术不仅用于企业之间的业务往来,企业内部经营管理和生产过程控制信息化的步伐也在加快。网络技术、系统集成技术等信息技术的使用,使企业内部信息交流渠道更加畅通,运转更加协调。
利用电子商务提高服务质量的要求。由于在电子商务条件下,市场的透明度提高,开发出的新产品具有较低价格和较低廉的服务,以保持市场竞争力。对供应商们来讲,他们觉得有必要比订货者提供更快、更好的信息服务。同时,开展电子商务也可以提高厂商的售后服务质量。
在当今社会,信息已逐渐成为一类重要的商品进行买卖,比如包含有产品历史信息的数据库,信息已成为企业的一项资产。更多企业把可获得的企业内部信息用于经营决策。企业利用网络可以赢得更多的客户。比如,通过电子公告牌、主页和其他的商业信息系
统。
政府政策法规的因素
按国家政策法规的要求,企业要向诸如财政部门、税务部门、环保部门等政府有关部门提交越来越多的报告,以披露相关信息,在这种压力下,企业为提高效率,节省人力资源,迫切需要信息处理与交换的电子化。
电子商务市场逐渐成熟的因素
提供信息和远距离通信服务的商家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这会促使商家提供更多的和更新的电子商务产品和有效的服务。
从上述形成企业电子商务驱动力的四个方面的重要因素看,企业发展电子商务是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只有加快发展电子商务,企业才能获得新的更大的前进动力。
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实现
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特点
企业信息化建设涉及到整个企业的经营管理系统,不能用局部模块的信息化来代表。它需要借助社会的多方力量,尤其是专业信息化咨询公司的力量来共同构建。企业信息化建设与其说是一场技术变革,不如说是对企业的经营进行改革。即借用先进的工具(信息化)对企业的经营管理进行合理的整合,提升其核心竞争力。企业信息化的建设思路是随着管理理念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的,呈螺旋上升的方式,是一个“扬弃”的过程。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流程
首先,在确定信息化建设项目后,在做详细的需求分析前加入一个实施步骤,即“模拟上线”运行的培训方法,直观地了解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全貌。其次,在信息化实施过程中引入项目管理思路,从时间、成本和质量三方面保证信息化项目的实施效果。最后,在信息化项目实施完成后,建立相关的运行保证制度,从制度上保证信息化项目建设的成果,同时为新的需求做前期预研工作,为下一阶段的信息化建设做准备,从而实现整个信息化能够持续、健康和有序的发展。
企业信息化是一项相当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对已完成信息化战略抉择的企业来说,当务之急是在战术策略上,借助外部中立的、第三方的信息化咨询机构的知识、经验和力量,切实把握和解决好信息化规划与建设过程中的一些带有规律性、普遍性和策略性的问题,以确保其信息化建设顺利进行并最终取得成功。
电子商务环境下的企业信息化
企业竞争战略优势的积聚
电子商务作为一种竞争战略应侧重从以下五个方面来加强并积聚优势:
巩固现有的竞争优势。企业要对现有顾客的要求和潜在需求有较深了解,这样,企业制定的营销策略和营销计划才会具有针对性和科学性,才能便于实施和控制,顺利完成营销目标。
加强与顾客的沟通。根据企业网络数据库存储的大量现实和潜在客户数据,确定为顾客提供特定的产品和服务,更好地满足顾客需求。同时,借助于网络数据库,还可以对目前销售产品的满意度和购买情况作分析调查,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确保顾客的满意。为入侵者设置障碍。虽然信息技术的使用使成本日渐下降,但建立一个有效、完善的电子商务体系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因此,一旦某个企业已实行了有效的电子商务系统,竞争者就很难进入公司的目标市场。
提高新产品开发和服务能力。目前,有很多大公司开始实行电子商务,其数据库产品服务的市场规模也越来越大,一方面满足了顾客不同层次的需求,另一方面公司也获得了市场上有关新产品方面的许多新信息。
稳定与供应商的关系。以美国的大型零售商沃尔玛公司为例,其电子商务系统可以让公
司根据零售店的销售情况来制订商品补充和采购计划,然后通过网络把采购计划立即送给供应商,同时供应商适时送货到指定零售店。在零售业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沃尔玛正是凭借其与供应商稳定协调的关系,使其库存成本降到最低。
企业组织结构变革
在电子商务条件下,企业组织单元间的传统边界被打破,生产组织形式将重新整合,开始建立一种直接服务顾客的工作组。电子商务模式将会使企业的信息传递方式由单向的“一对多式”向双向的“多对多式”转换。一个显著特征是由集权制向分权制的转变。由于电子商务的推行,企业的经营活动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出现一种完全新型的企业组织形式——虚拟企业。
企业管理网络化
电子商务以数字化的网络和设备替代了传统纸介质,从而带来了一种新的贸易服务方式。这种方式突破了传统企业中以单向物流为主的运作格局,实现了以物流为依据、信息流为核心、商流为主体的全新运作方式。电子商务对企业营销管理最为显著的影响是销售渠道和促销策略的变革。以往的批零方式将被网络代替,人们直接从网上采购,传统的人员推销失去大部分市场。管理者对目标市场的选择和定位将更加依赖于网上的资料以及对网络的充分利用。企业可以通过网上银行系统实现电子付款,资金结算、转账、信贷等活动。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信息化的问题
虽然电子商务前景广阔,但像任何一个新生事物出现一样,总会伴随着机遇和挑战。在目前的国内环境下,电子商务的发展也有一些现实的问题亟待解决。
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备。电信市场是电子商务运行的基本环境,电信市场的非开放性,导致网络资源管理混乱,服务收费过高,网络带宽受到限制。
网络法规出台迟。根据对电子商务应用前景的在线调查结果,很多人不愿意在线购物,担心因遭到黑客侵袭而导致信用卡信息丢失。企业更是担心信息在传输过程中的安全性,担心商业机密的泄漏,担心网络上的商业欺诈行为。因此,急需制定相适应的法律、法规体系来保障其交易的安全。
信用消费的不发达和货币电子化进程缓慢。电子支付是电子商务发展到一定阶段所必须具备的一个前提条件,我国在开发适用于电子商务需要的安全可靠的支付系统方面几乎是空白。传统上消费者对信用消费的排斥态度,对“隔山买牛”这种远距离购买行为的不信任,以及国家金融系统对在线远程结算的保守态度,都会促使这一问题表现更加尖锐与突出。商品配送困难。很多城市到目前为止仍没有专业的配送企业,单件商品的长途运输或邮递的巨大成本以及时间上的延迟,足以使消费者对电子商务望而却步。
企业内部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还需加强。企业要实现电子商务,就是要实现企业信息资源的统一管理和共享,将与本企业有购销关系的贸易伙伴联系在一起,建立快速反应系统和“零库存”的供应链体系等,是电子商务应用的基础。
网络税收问题。世界贸易组织第二次部长会议决定,在下一次部长会议之前,不对网络贸易征收关税。如今WTO是否以及何时会对电子商务的关税问题达成最终协议仍在未卜之中。但随着网上交易量的迅猛增加,这一问题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第三篇:企业信息化建设与管理
浅谈企业信息化建设与管理
时间:2015-08-10 来源:学术堂 所属分类: 工商企业管理毕业论文 本文字数:8943字
内 容 摘 要
随着信息技术的集成化和信息网络化的不断发展,信息不仅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而且还是最活跃的驱动因素。在此背景下,本文分析了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现状,阐述了企业信息化建设与市场竞争力的紧密联系,提出了如何完善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来提高企业本身的市场竞争力。
关键词
集成化;信息化;竞争力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4
第二章 企业信息化建设与管理„„2.1企业信息化建设与管理„„5
2.2如何加强企业信息化建设与管理„„6
第三章 我国企业信息化现状及存在的问题„„8
3.1 我国企业信息化现状„„8
3.2 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值的思索的问题„„ 1第四章 企业信息化与市场竞争力的关系„„17 4.1 提高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17
4.2 促进组织结构优化,为企业 赢得竞争优势„„18 4.3 加快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步伐来赢得市场„„19
总 结„„21
参考文献 „„2后记
„„2第一章
绪
论
当我们迈进21世纪的时候,加入WTO(世界贸易组织)成为我国“十五”计划的良好开局和重要内容而备受国人重视。加入WTO旨在使我国经济融人世界经济主流之中,缩短我国与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差距;但我们也必须看到“入世”不仅在经济运作层面和体制制度层面对我国产生冲击,同时,企业建设和管理文化层面也同样受到影响。
加入WTO以后,我国经济将采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发展战略,实现跨越式发展。信息化建设首先要从基础工作抓起,主要有办公自动化的管理、业务管理、信息服务等;只有做好这些信息化的基础工作,才能进一步加强信息化建设
第二章 企业信息化建设与管理
2.1 企业信息化建设与管理
企业息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化工程,它涉及到办公自动化、业务管理科学化、信息服务网络化、商务活动电子化等等这些对企业的未来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办公自动化管理
随着时间的推移,企业文件资料积累堆积如山,给文件保管、查询带来极大困难。传统的办公程序,从文件起草、传阅、审批、归档、借阅等各个环节,常常存在浪费纸张、文字不清、传阅不及时、文件去向不明等现象。而信息化下的办公自动化。只要一台电脑,将所有文件输入进去,无论何时何地,通过主题词和全文检索进行查询,这样做既安全又省时,又准确,能够极大地提高工作效率。
业务管理科学化
在信息化条件下,企业的业务从调研、立项、签约、履约到后期的服务,都可以进行科学管理,例如快速准确计算各种存在大量内部运算关系的业务报表,随时掌握大量的现有客户和潜在客户,对业务市场做出科学的预测和分析,对租赁合同、工程项目合同等各种业务数据建立数据库,利用检索查询程序生成各种报表,绘制各种统计图形,实现日常管理、综合分析和预测功能。
信息服务网络化
企业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可以在互联网上建立自己的网站,宣传自己的产品服务于客户,并与其他企业建立实时互动的信息交换,达到生产、流通、交换、消费各环节的统一协调。
利用网站向客户提供详尽的企业产品信息和服务介绍,减少企业宣传成本;利用网站向客户直接进行产品销售和提供服务。增加企业收入;利用网站建立企业信息系统,提高工作效率。企业建立网站后还可以设置自己企业域名下的电子信箱,大大提高企业通讯效率,提高市场竞争能力,极大降低经营成本。借助互联网,决策者得以迅速了解党和政府的路线、方针、政策与新闻,及时掌握国内、国际市场行情和供求信息。
商务活动电子化
商务活动电子化即电子商务,利用网络技术直接与分布各地的客户、经销商、供应商、储运商、银行、认证中心等团体和个人相互连接,进行各种商业交易活动。例如:广告宣传、咨询洽谈、网上订购、网上支付、电子帐户、服务传递、意见征询、交易管理等各项功能。
2.2如何加强企业信息化建设与管理
领导重视,引进人才
为更好适应发展,顺应大势所趋,企业应广纳贤才。作为信息网络人员必须具备相当程度的科学文化知识,如商务交流、巾场营销、贸易理论、相关法律与惯例等。重视自主技术开发和技术创新
我国企业大部分设备落后、陈旧,已经无法适应社会的发展,因此,企业在引进人才的同时,还需要引进先进设备、技术,并积极进行技术创新,发掘自身的优势和特色,研制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形成技术创新项目、技术研究开发、生产科学管理、市场营销等一系列工作。加快从传统的技术开发方式向电子设计自动化方式过渡,变生产后的验证为生产前的验证,加快虚拟制造技术的普及和虚拟商店的开设。
虚拟制造就是在计算机上实现产品设计、工艺流程、加工制造、性能分析、质量检测及各个环节的管理与控制,其结果是产品开发周期短、成本低、应变能力强。企业还可以根据自己的产品在网络上建立虚拟商店,这样以低成本、高效率的信息收集、传播、反馈,连通干家万户企业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消解了“生产什么、怎么生产、销售给谁”的问题。
总之,企业通过建立网站,开展电子商务,使管理、生产、销售融为一体,更加安全、准确和高效,充分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通过网络,企业的领导人可以随时了解各部门、各分厂的经营全貌,运筹帷幄,并可迅速下达各种指示到各部门和分厂,提高了办公效率;通过建网,树立了企业形象,直接面对全世界数以亿计的潜在用户;通过上网,解决了企业存在的各种弊端,提高厂竞争活力,促进企业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加快了与国际贸易接轨。
第三章
我国企业信息化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3.1 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我国的信息化建设从七十年代起步,八十年代打下基础,九十年代中后期发展快速。目前,我国的企业信息化建设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跟国际的先进发展水平仍有很大的差距,还存在这样的那样的问题。下面就意识,需求,应用深度,技术实现,资金投入,应用效果等六个方面对我国的企业信息化现状进行分析。
1、意识方面
随着体制改革,市场化压力的逐渐增大,企业已经深切的体会到了信息的重要性,对信息化可以促进企业发展也基本上达成了共识。总的说来,认识水平在不断提高。但是,在实际操作方面,各个企业的重视程度相差却很大。
2、需求方面
改革开放之后发展起来的新型企业由于技术装备智能化水平高,市场观念和现代管理意识强,其信息化建设基础好。很多企业在创建之初就把信息化建设考虑在内。这方面比较典型的例子就是网络公司。与之相反的是,传统的老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基础相对薄弱,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的投资也少。譬如说,棉纺行业。企业效益好的,行业竞争激烈,具有国际市场开拓能力的外向型大中型企业信息化的需求较为强列;效益不好,竞争领域相对狭窄以及小型企业的信息化需求相对来说就不太强烈。
总的说来,企业竞争环境越复杂,竞争压力越大,越要求企业信息化达到较高的水平,但是企业的经济效益的好坏往往决定了企业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的投入保证程度以及其实施效果。
3、应用深度方面
目前,我国信息化建设在基础应用方面的普及面比较广,但是在重大信息工程建设方面相对滞后。具体说来,很多企业就某一方面的信息系统的,譬如说财务方面,库存方面等等,应用比较广。但是,基于企业的所有资源优化配置的信息系统的开发比较少。而且,据统计,这样的信息系统在我国企业中应用效果不好,成功的例子很少。我想这跟我国很多企业的管理水平的滞后有很大的联系。在谈到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外延的时候,我们已经强调过,企业信息化的基础是企业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模式。对于这种面向整个企业应用的信息系统,没有先进的管理理念作指导是行不通的。
此外,我国的企业信息化建设有一个很典型的特点:信息化水平和普及程度因行业,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而存在差异。总的说来,技术含量高的行业和经济发展水平及市场化程度低的地区,企业管理水平高的企业,信息化水平和普及程度相对较高;技术含量低的行业和经济发展水平及市场化程度低的地区,企业管理落后的企业,信息化水平和普及程度相对较低。
4、技术实现方面
我国的信息化建设在技术实现方面有两个典型的特点。其一就是,研究较深,实现较浅。我国在信息化技术的研究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尤其是在体系的建立上已经到达了一定的深度。但是在将信息化技术转换成产品的程度较低。很多的科研成果被研究院束之高阁,没有发挥出应有的成效。其二就是,“信息孤岛”日渐突出。随着企业计算机技术运用的不断深入,不同软件间,尤其是不同部门间的数据信息不能共享,设计,管理,生产的数据不能共享,进行交流,数据出现了脱节何不一致。这就是所谓的信息孤岛。这一点势必成为企业全面走向信息化的一大障碍。
5、资金投入方面
企业在前期的信息化建设中一直把重心放在硬件的投资上。很多企业领导认为,一个企业的信息化进程是用硬件一步一步堆砌起来的。他们愿意在硬件方面做出较大的投资,而在软件方面的投资很少。这是一个错误的认识。应该这么说,在企业的信息化进程中,硬件和软件扮演着同样重要的角色。甚至可以说,软件占的地位更重。很多国家把软硬件的投入比例作为信息化发展水平的一个量化指标。软件的投入比例越大,说明该国家的信息化水平越高。当然,我们不能单纯的从软件的投入比例判定信息化的水平,但是它确确实实的从某个角度透漏出了信息化的水平。值得庆幸的是,目前,我国的信息化建设已经走向了软件,硬件和网络产品并重的局面。甚至在有些企业里面,在资金投入方面,软件的投入已经超过了硬件的投入。此外,随着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深入,企业对服务的投入也开始认可,尤其是系统软件的升级维护和定制开发。
6、应用效果方面
我国的信息化建设在应用效果方面,总的说来,是喜忧参半。喜的是我国的企业在信心系统应用方面的热情高涨,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忧的是各个企业在大型的信息化工程的建设方面取得的成果很有限,与国际的先进水平有一定的差距,亟待提高。
3.2 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值的思索的问题
1、什么样的企业应该进行信息化建设
在与港务局的信息化班子进行交流的过程中,我们讨论到这么一个问题“就中国而言,目前,是不是所有的企业都需要进行信息化建设?”在讨论过程中,有的人认为只有大企业需要进行信息化建设,小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没什么大的意义。这种观点我是不赞同的。因为一个企业是否要进行信息化建设,主要取决于它的外部的竞争状况以及内部的效益状况。对于一个竞争非常激烈的行业,进行信息化建设,无疑可以让企业的发展空间更大,竞争能力更雄厚。改革开发以后发展起来的许多新型公司,在中国的信息化潮流中走在了前头。这跟其激烈的外部竞争环境有很大关系。此外,一个企业的效益状况也决定了一个企业进行信息化的物质条件。没有强大的物质条件作后盾,搞信息化建设就成为一句空话。因为信息化建设对那个企业而言,都是一笔很大的投资。目前,我国还有很多企业的效益很不好,职工的工资都不能满足。对于这样的企业,谈信息化建设是不切合实际的。需要补充一点的是,有很多企业的业务涉及到的文档,数据,图纸的数量极为庞大。如何存储这些文档,数据,图纸成为企业最头疼的事情。这时候,我们就迫切的需要信息化技术的支持。
看了前面的论述后,可能有人就会问“那这些外部竞争不激烈,效益不好,业务数据量不大的企业是不是就不用进行信息化建设了”.答案是否定的。我们知道任何东西都不是一层不变的。我们的企业信息化建设如果一定要等到外部竞争很激烈,效益很好,业务数据量很大的时候,那就迟了。我们对于这样的企业,并不是要求它们不要进行信息化建设,而是说它们进行信息化建设的迫切性没有那么大。但是,信息化建设应该是一步一步来的。我们从现在起,应该一点一点的开展,从点到面。否则,等到同行业的企业都进行信息化建设时,要想取得明显的优势就很难了。
总的说来,所有的企业都应该进行信息化建设。对于外部竞争环境不是很激烈,业务数据量不是很大,效益不太好的企业,应该从小做起,一步一个脚印慢慢的开展信息化建设。
2、加入WTO以后,我国的企业信息化建设做出的相应调整
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我国的企业信息化建设应该作出那些相应的调整呢?在前面我们已经提到企业的信息化建设的目标是“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我认为,在加入世贸组织之后,我国的企业信息化建设要做的最大调整就是市场定位的改变。以前,对很多企业而言,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定位是国内市场,而且面对的国际竞争也不激烈。我国进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的迫切性增强。而且,在信息化建设中,应该从全球的市场出发。譬如说,在进行面向整个企业的信息系统的建设过程中,我们考虑资源的优化配置的时候,应该是基于全球的,而不是国内。此外,企业的信息系统的建立,最好能给与国际接轨。譬如说,在很多量化的值标,语言等方面,应该尽量的接近世界的潮流,或者是留下接口。
3、信息化和工业化
我国在十五规划中确立了“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实现国民经济的跨越式发展”的战略思想。这样一来,信息化已经被提到了跟工业化一样的高度。总的说来,信息化是以工业化为基础的,并能带动工业化的发展。它们两者之间存在着许多重要的差异。
(1)在解决问题上的差异:工业化主要是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动力和机械问题,一方面是解决人的体力不能完成的工作,另一方面是解决将人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信息化主要解决的式信息的编码问题,一方面是解决人的智力不能解决的问题,另一方面是将人从繁重的智力劳动中解放出来。
(2)在发展动力上的差异:工业化的发展是以资本为第一推动力,资本是产业发展的首要因素,显现出“资本导向”的特征。信息化的发展是以技术为主要动力的,以技术的不断突破带动产业的进步,显现出“技术导向”的特征。
(3)在发展条件和手段上的差异:工业化的基础是农业化,信息化的基础是工业化。工业化主要靠竞争来实现,其观念是参与面越少越好。信息化的观念是参与面尽量的多。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的信息化进程不能盲目的仿效西方的信息化进程。因为中国的信息化现状决定了中国必须走有中国特色的信息化道路。很多西方国家,譬如,美国,都是在完成了工业化之后,才进行信息化建设的。目前,中国处于工业化中期的前期。但是,中国采取的政策不是等待工业化的完成,而是工业化和信息化并重,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带动国民经济的跨越式发展。目前,全世界都在进行信息化建设,如果固守旧的模式,等待工业化的完成,这是不科学的。但是,我们的信息化建设由于没有强大的工业化作后盾,需要我们谨慎的一步一个脚印的开展。
4、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成本和效益
现在的社会是一个市场经济占主导地位的社会。很多人都喜欢用成本和效益这两个概念来衡量所接触的事情。于是乎,很多人就提出这样的问题“企业信息化的成本是多少,它能给企业带来多大的效益”.我个人认为,从成本和效益的角度考虑信息化建设是不科学的。首先,信息化的成本虽说能大概的估计,但是有许多的潜在的成本,更为重要的是信息化建设的效益是无法衡量的。因为企业的经济效益的取得跟很多方面相关。想要定量的获取信息化建设带来的效益是不现实,也是不科学的。在这里,我想用港务局徐站长的那句话作为对信息化建设的成本和效益的最好诠释-我们的员工离开了现有的信息系统,是无法开展工作的。简而言之,成本有限,效益无限(当然,这需要先进的管理理念指导)。
5、企业信息化建设中人的因素
中国的信息化建设是一个全民工程。大而言之,中国的信息化建设不只是国家领导人的事情,也不是信息产业部的事情,它需要全中国的人民做出共同的努力;小而言之,一个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也是这个企业所有人的事情,上至企业的主要负责人,下至企业的普通职工,都应该为信息化建设作努力。我个人认为,可以把信息化建设中的人分为三个层次:决策层,开发层,执行层。这三个层次的人都可以为信息化建设做出自己的贡献。第一是决策层,也就是企业的领导层。他们的信息化意识强弱,对一个企业的信息化建设的顺利开展意义重大。据了解,很多企业的信息系统的建设到最后不了了之,跟领导的更新换代关系密切。那么,作为决策层的领导应该做些什么工作呢?首先是提高个人的素质,努力的增强信息化的意识。其次就是要大力扶持企业的信息化建设,要钱给钱,要人给人。但是,对于信息化建设,也不能放任自流,必须定期的进行成果检验。第二是开发层。譬如说,港务局的那一套信息化班子就算是开发层。这一层是决策层和执行层连接的枢纽。对于,开发层的人员来说,首先要做的是主动的与企业的职能部门了解情况,充分了解需求。其次是要主动的向领导汇报工作,做到上传下达,争取领导的大力支持。有了这样的基础,开发工作才能开展的顺利。第三是执行层。也就是信息系统的使用人员。作为系统的使用人员,应该主动的学习计算机方面的知识,以便能更好的理解信息系统。对于信息系统运行中出现的问题,应该及时的向开发人员反映。有了这三层人员的共同努力,企业的信息化建设的步伐才会越跨越大。
第四章
企业信息化与市场竞争力的关系
4.1企业信息化与市场竞争力的关系
企业信息化就是信息技术应用于企业生产、技术、经营管理等领域,不断提高信息资源开发效率,获取信息经济效益的过程。企业信息化由于信息技术的大量采用,改进和强化了企业物资流、资金流、人员流及信息流的集成管理,对企业固有的经营思想和管理模式产生了强烈冲击,带来了根本性的变革。信息技术与企业管理的发展与融合,使企业竞争战略管理不断创新,企业竞争力不断提高。
1.提高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
随着Internet/Intranet的发展以及各种决策工具如ES、Dss、EMS等的应用,使企业在获取、传递、利用信息资源方面,更加灵活、快捷,人的行为与经营流程组成了一个完整的人机系统,从而极大地增强了决策者的信息处理能力和方案评价选择能力,拓展了决策者的思维空间,延伸了决策者的智力,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决策过程中的不确定性、随意性和主观性,增强了决策的科学 性,此外,企业信息化不只是计算机硬件本身,更为重要的是与管理的有机结合。即在信息化过程中通过转变传统的管理观念,提高全体员工的整体素质,建立良好的管理规范和管理流程,构建扎实的企业管理基础,实行科学管理,从而提高了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
2.促进组织结构优化,为企业赢得竞争优势
传统的组织结构存在多等级、多层次、机构臃肿、横向沟通困难、信息传递失真、缺乏活力、对外界变化反应迟缓等弊端。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 ,从根本上改变了组织收集、处理、利用信息的方式,从而导致组织形式的巨大变革,推动了业务流程再造(BPR)乃至组织结构的重构。精良、敏捷、具有创新精神的扁平化“动态网络 ”结构取代了原有的塔型结构。这种组织形式通过水平、对等的信息传递来协调企业内各部门、各小组之间的活动,实现了动态管理,不仅使信息沟通畅通、及时,降低对科层的监督协调成本,使市场和周围的信息同决策中心间的反馈更加迅速,提高了企业对市场的快速反应能力,而且极大地调动了组织成员的潜能和积极性,促进了相互间知识和经验的交流,形成学习型组织,从而更好地适应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为企业赢得竞争优势。
4.2、企业信息化与市场竞争力的关系
企业信息化就是信息技术应用于企业生产、技术、经营管理等领域,不断提高信息资源开发效率,获取信息经济效益的过程。企业信息化由于信息技术的大量采用,改进和强化了企业物资流、资金流、人员流及信息流的集成管理,对企业固有的经营思想和管理模式产生了强烈冲击,带来了根本性的变革。信息技术与企业管理的发展与融合,使企业竞争战略管理不断创新,企业竞争力不断提高。
1.提高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
随着Internet/Intranet的发展以及各种决策工具如ES、Dss、EMS等的应用,使企业在获取、传递、利用信息资源方面,更加灵活、快捷,人的行为与经营流程组成了一个完整的人机系统,从而极大地增强了决策者的信息处理能力和方案评价选择能力,拓展了决策者的思维空间,延伸了决策者的智力,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决策过程中的不确定性、随意性和主观性,增强了决策的科学 性,此外,企业信息化不只是计算机硬件本身,更为重要的是与管理的有机结合。即在信息化过程中通过转变传统的管理观念,提高全体员工的整体素质,建立良好的管理规范和管理流程,构建扎实的企业管理基础,实行科学管理,从而提高了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
4.3、加快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步伐来赢得市场
企业信息化的社会环境、人才储备、资金配置、管理模式等方面并没有根本的改观。在企业信息化方面,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
1.企业要及时转变管理体制和经营模式,使之与信息化形成良性互动。
信息化的根本目的在于企业经营的集成化管理,从供应商、合作伙伴、生产过程到销售和客户关系的信息管理。因此,信息化是对企业经营流程的改造,也对管理模式革命和挑战。可以采取:(1)找好信息化建设突破口,“结合自身实际,结合行业实际,有效利用信息技术在关键环节、关键领域进行改造,时信息效益最大化。(2)加大信息化资金投入,从企业规模、经营状况和实际需要出发,合理支出和配置信息化资金,不断提高信息化资金利用效率。
2.加快信息化服务业发展,为企业信息化提供人力和物理的保障。
企业信息化是一项综合系统工程,企业因应在大的环境下把握信息化的方向和策略。企业信息化发展的关键是人才,因此要把培养信息化人才作为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抓好。同时还需加强信息化管理人员的持续教育 和岗位培训,加强重点企业信息主管队伍的建设。
总
结
企业要发展,就必须提高自身的竞争力,而在企业进入信息化阶段,企业只有根据自身特有的情况,加强信息化建设,才能赢取市场的竞争力,为长远的更好的发展打算。因此,企业信息化须结合实际环境,更加有效地利用内部和外部资源,从而推动企业信息化向更高阶段发展。
后
记
中国的信息化建设正热火朝天开展着。虽然我们信息化建设还有这样那样的问题,我们信息化的步伐走的有一些摇曳,但是我们取得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从实际出发,切切实实的解决上述的问题,中国的信息化的明天一定会更美好的。
致谢
首先,我要感谢我的指导老师,从论文的选题开始,到论文中期报告,直到论文完成,老师给予了我很多的关心和指导,他渊博的学识,严谨的治学态度,丰富的经验都让我获益非浅。
在此,再次向老师的直到表示忠心的感谢,同时还要感谢各位授课的老师的悉心教导,还有同学的建议和分享,使我得到了许多的锻炼和学习机会。
最后,衷心感谢所有帮助过我的人,让我的人生更精彩!
第四篇:钢铁冶金企业信息化建设分析
钢铁冶金企业信息化建设分析
摘要:2001年,共有7家大型钢铁厂的信息化工程被列入了经贸委国家重点技术改造项目,共获得银行贷款17亿多元,总投资超过27亿元。可以说,企业的信息化已经成为我国钢铁企业管理和技术创新的一个重要主题。
近十年来,钢铁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环境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客户对钢材的品种、规格(如板材的宽度、厚度、镀层和机械性能指标等)需求越来越多样化,对产品的质量和交货期要求也越来越高。而传统钢铁企业工艺过程的“惯性”较大,因此如何适应对产品需求的多样化,是这些企业面临的十分严峻的挑战。为此,大多数钢铁冶金企业为适应竞争的需要,在全球生产制造集成化和信息化的潮流推动下,开始实施先进的生产与经营管理模式和系统,在企业乃至整个行业的技术改造和管理创新中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并造就了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钢铁企业,比如韩国的浦项、加拿大的Dofasco和中国的宝钢等。钢铁企业信息化已经引起了我国政府部门和冶金行业的高度重视和支持。据统计,2001年共有7家大型钢铁厂的信息化工程被列入国家经贸委国家重点技术改造项目,共获得银行贷款17亿多元,总投资超过27亿元。企业信息化正在成为我国钢铁企业管理和技术创新的重要课题。
企业信息化构成对于钢铁企业来说,从企业高层领导的宏观决策到岗位工人的具体操作,其基本组织方式可分为五级,即决策级、管理级、车间调度级、过程控制级和设备控制级。钢铁生产制造企业信息化的基础和主要内容必须与企业核心业务组织方式紧密联系在一起。具体而言,钢铁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包含主要内容如表1。
这五个层次的信息化之中L1~L3面向生产过程控制,强调信息的时效性和准确性,各层次有严格的依赖关系;L4~L5面向业务管理,强调的是信息的关联性和可管理性,与下面的层次并没有非常严格的依存关系。当然,SCM和ERP如果能够向下与L3、L2系统集成,那将是非常理想的。
选择不同
钢铁冶金企业的信息化所涉及到的组织、业务、技术复杂程度相当高,内容极为丰富。具体到特定企业的信息化是全盘展开,是重点突破,还是循序渐进呢?这里分三种情况予以说明。
设备自动化水平低、年限长、资金薄弱的钢铁厂:
我国钢铁行业中这部分企业占的比重较大。这些钢厂大多数建设较早,设备老化程度严重,自动化水平低,资金相当薄弱,基本不具备实施大型信息系统的条件。因此,这类企业的信息化有两个重点:
· 设备基础自动化改造,争取在L1和L2这两层取得突破,这是生产高质量、低成本产品的基本要求。
· 在企业管理方面引入一些简单的计算机辅助系统,帮助企业实现计算机辅助订单管理、库存管理和财务管理。
设备较先进、设备自动化水平较高的钢铁厂:
包括几个大型钢厂和发展较快的一些中型钢厂。它们基本实现了主要生产过程的自动控制、处理和数据采集,取得了一些局部成效。这类企业的信息化应采用重点突破的思路。
· 继续加强基础信息化建设。通过L1到L3的建设逐步实现全生产过程的自动化和区域作业指令的实时处理。
· 在企业管理层面引入系统的管理工具和方法,做到企业资源规划(ERP)。· 注重订单生产计划和作业排程的优化管理,显著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具有成套自动化生产线和较高生产管理水平的钢铁厂:
这些管理水平和生产自动化水平都达到较高水平的钢铁企业,已经在信息化方面积累了较多的经验,并且建设有较为完善的基础控制和管理信息系统,可以做到企业级的产销信息一体化管理以及全生产过程的自动控制和数据采集处理。这些领先企业的信息化需要进一步改造和逐步完善,具体体现为:
· 业务流程创新。一些信息化工作取得一定成效的钢铁企业开始着手对企业的组织结构和经营流程进行大规模的改造,以充分释放信息化更大的潜在效益。
· 企业系统创新。领先的钢铁企业为了保持竞争优势,必须结合业务流程创新对已有信息系统的薄弱环节进行改造和充实。典型的做法是,引入以APS为核心的SCM系统,用其中强有力的需求管理、综合销售计划、询单应答、订单配料、订单生产计划与作业排程等功能替代或补充ERP/整体产销系统的相应功能。
· 以企业内部整合的ERP和SCM系统为基础,逐步推行电子商务。
路在延伸
企业信息化不断深入,人们开始突破设备自动化、过程控制、车间管理和区域管理信息化建设中出现的开放性、灵活性和可维护性的局限,要求从企业的整体出发,利用信息化的手段实现订单管理、生产计划和执行、物料管理和财务管理的一体化。
目前国内外领先的钢铁企业越来越将信息化的注意力集中到塑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上来。它们纷纷投资供应链高级计划系统(SCM/APS),以弥补传统产销系统和ERP的不足,实现产能计划的优化和平衡、客户询单的迅速应答和客户
订单准时交货,从而大大提高客户服务水平,降低整体成本,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
我国钢铁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发展相当迅速,国家也给予了极大的重视。现在,处在各个层次上的钢铁企业都正在或即将启动一系列的相关项目。在进行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企业应从自身的需求实际出发,从总体上进行信息化规划,选取价值最为明显的角度和层次作为突破点。特别是,要注意借鉴领先企业的宝贵经验,避免走弯路。
第五篇:企业信息化建设与管理
1、信息的概念:
信息是对客观世界中各种事物的变化和特征的反映;是客观事物之间相互作出和联系的表征;是客观事物经过感知或认识后的再现。
2、信心的基本属性:
信息具有传递性、知识性、效用件、共享性、载体的可变性、普遍性和无限性等基本特性。
3、经济信息的概念、分类和特点:
A、概念:经济信息是对经济运动及其属性的一种描述,是经济运动中发展变化和特征的真实反映。
B、分类:按经济活动部门分:经济信息可以分为宏观经济信息和微观经济信息。这类
信息特点是时效性强、针对性强、数量大;按经济活动的主体分:工业(重
点是企业)经济信息、农业经济信息、服务业(商业和金融业)经济信息。
按经济信息的内容范围分:经济系统内部信息和外部信息;
C、特点:经济信息具有多变性、时效性、多元性、偶发性、效用性等特点。
4、经济信息的功能:①联系功能;②调节功能;③辨识功能;④预测功能。
5、企业信息的含义:企业信息,可以有两种理解:一是从信源,即信息的源头来理解,它是指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反映的那部分信息;二是从信宿,即信息的接收者角度理解,它是指企业在经营活动中所需要的一切信息,它不仅包括所有同行企业的生产经营信息和相关产品企业的活动情息,而且包括有效经营所需要的一切相关信息。
6、信息资源的构成:
狭义信息资源主要是指记录在载体上的信息内容。广义的信息资源包括用于组织、处 理与传播信息内容的各种信息技术资源;包括信息设备资源,它们是信息技术资源的物理体 现;包括信息人才资源,他们是伦播、实施信息技术,使用信息设备的主体:包括一切能够 提供各种信息内容与信息技术服务的机构与媒体,如因特网的各类网站。
7、信息资源的分类:
按信息加工程度分,信息资源可以分为零次信息资源、一次信息资源、二次信息资源及三次信息资源;按信息记录载体分,信息资源可以分为记录型信息资源、实物型信息资源和智力型信息资源。
8、信息资源开发的概念:
信息资源开发是指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使得狭义、广义的信息资源能够处于利用状态的过程。企业信息资源开发的基本任务为:(1)信息技术资源的开发;(2)信息内容资源的开发。
9、企业信息管理的概念:
企业的信息管理是指在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小,对信息收集、加工:、存储、交流、分 析利用活动进行决策、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由此实现企业对人力、物力、财人 等基本要素的合理配置,以期达到企业经营的最终目标。企业信息管理可以分为技术管理、人文管理与经济管理等三个管理层次。
10、企业信息管理的发展方向:企业信息管理正在从以技术为中心的信息管理向以竞争战略决策为目标的信息管理方向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