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如何陪领导下基层
如何陪领导下基层
机关干部陪领导下基层通常也叫随行工作,是领导机关经常性的任务之一。机关干部是随行工作的具体组织者,起着联系上下左右的纽带作用,机关干部的组织协调工作做得如何,直接影响服务保障工作的质量和领导活动的顺利与否。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从四个方面给大家谈点体会。
一、出发前的组织协调工作
随行工作的组织协调与其它工作一样,首先要落实人员,明确任务,并围绕任务进行必要的准备。主要功能是:
思想准备。当我们随行人员得知领导要下基层的意图后,应进一步详细了解领导下基层的目的、行进路线和具体要求等,以便心中有底,否则其它准备工作便无的放矢。一般来讲,领导下基层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一是调查研究型。多见于在制定方针政策、规章制度和起草文件、安排阶段性工作前,深入基层,了解情况,听取汇报反映,掌握带倾向性的问题。二是帮助指导型。在基层受领任务后,或在某项工作开展前,领导同志要亲临基层,帮助解决难题或总结经验,指导改进工作。三是检查考核型。通常在半年或年终总结前后,领导要到一些基层对基层工作进行考核、验收。四是处理问题型。当基层发生重大事故、案件之后,领导亲临现场,具体指导查处。五是征询意见型。为改进工作、转变作风,下基层直接听取意见、建议。六是看望慰问型。在重大节日、重大庆典以及在执行抢险救灾等重大任务过程中,领导深入基层以致祝贺或慰问。随行人员只有准确地领导意图,才能把工作做到点子上。
组织准备。确切地了解领导意图后,主要随行人员就要根据领导下基层的目的、要解决的问题以及随员的任务等,协助领导确定人员,并及时通知其所在部门和随员本人,使他们迟早进入情况。必要时,也可以和全体随员开个碰头会,详细传达领导的指示,明确职责和任务,研究行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各随员则应尽快进入情况,请求部门领导从业务工作角度还应做哪些事情,并尽快处理完手头工作,做好出发准备。有的时候,当随员确定之后,领导要亲自交待任务,对随行工作提出要求,这更有利于随员俯领导意图和开展工作,做到心中有数。
计划准备。就是要对下基层的整个过程有个大体安排,也就是初步确定的工作日程。它包括时间、路线、活动单位、进行的主要内容、目的要求等。为了节省时间、提高效率。尽可能将整个活动安排得一环扣一环、一步接一步。同时对有可能发生的一些变动应有所准备,并调整预案。在每个单位预计要做哪些工作,开展哪些活动,哪些需要领导参加,哪些场合需要领导讲话等,都应周密计划,提出方案。届时经领导同意后实施。随行人员还应将计划整理好,必要时可印发其他人员参照执行,并对该做的工作预作准备。
资料准备。领导深入基层,远离机关,随行人员应根据下基层的目的、任务,准备好领导和随员可能要参阅和使用的文件、资料。如上级的有关指示、规定,本级党委和司政后装机关的有关规定、计划、部署,领导的有关讲话材料,业务工作的有关要求、统计资料、图表,所到单位的领导干部花名册、基层编制、装备资料、基层所在地的后要地志等等。总之,一切可能有用的文件、资料都应带齐,做到有备无患。不能什么都让领导为你提供,而自己不注意带齐。这些资料,牵头的随员掌握的就自己带足,有关业务性的资料可明确由有关部门的随员准备。
此外,还有用品和交通工具的准备等,比如及时通知领导驾驶员加好油,车子几点几分开到什么地方等候,都要考虑周全。在准备过程中,要注意及时将有关情况向领导报告,出发前可酌情通知有关部门和基层,通报出发和到达的时间以及有关事宜。如情况有变,也应及时通知有关基层和人员,对工作做相应的调整。
二、在基层期间的主要任务
领导在基层活动期间,日程安排十分紧张,活动内容很多,变换考察单位很快,在每个基层停留时间短暂,时常变换环境。领导常常是一下车便开始工作,工作一完又匆匆奔向另一基层。在领导这种快节奏的工作带动下,机关干部的工作也应高效率地运转,否则就无法适应领导的要求。在陪同领导下基层期间,随行人员的主要职责和任务是:
及时通知并协助组织在基层的各项活动。领导深入基层后不可能有精力亲自去安排自己参加的每项活动,这就需要更好地发挥机关干部的参谋、助手的辅助作用,把领导的每项活动组织协调好。领导下基层参加的活动很多,如与基层领导同志谈话,听取基层党委、领导的工作汇报,与基层干部群众交谈,参加各种座谈会,对基层干部的考察,给基层官兵作报告、作指示,慰问基层离退休老干部等。活动内容十分广泛,形式多样,在有限的时间内,活动一个接一个,一环扣一环。这就要求随行人员高度负责,把每项活动预先计划好,该事先通知的预先通知,需要协调的要周密协调,必要时要亲自到现场进行布置和检查,要使协调、组织工作做到家,保证万无一失,尤其要注意做好各项活动之间衔接的协调工作,确保各项活动顺利进行,免得到时搞得自己,特别是所去单位的领导机关措手不及,忙而又乱。
详细搞好各项活动的记录工作。做好领导随行传达文字记录是一项重要职责,这些记录是整理传达领导指示、综合分析情况、处理有关事宜的重要依据,必须对待。这些记录一般有以下几类:一是活动日程的记载,要记清时间、地点、活动内容、参加人员等;二是重要经过的记载,要记清时间、地点、活动的主要过程、参加人员、发现的主要问题、处理的主要经过等;三是各种座谈会、调查会记录,除人员的姓名、单位、职务外,所讲的主要内容、经验教训,所反映的问题、统计数据等都要详细记录;四是领导讲话、指示的记录,除重点记清讲话、指示内容外,必要时不要记清讲话、指示背景,在何时何地针对什么情况讲的等等。为了记录清楚,便于使用和整理,必要时可按内容分册记载,并力求字迹清楚、语言准确、内容翔实无误,也可文字记录和录音同时进行,以便修正。记录工作也可视情况由随员分工承担,统一汇集。对于重要活动,有条件时应进行摄像,留下音像资料。参与综合分析基层有关情况。在基层活动进行到一个阶段时,一般要对了解到的情况进行综合、归纳,把大量的感性材料加以分析、鉴别、整理、概括,使之上升为更改认识,从而对基层工作、干部表现作出公正、客观的评价,使之成为指导和推动工作、加强基层建设的基本依据。随行人员应积极参加各项调查研究和情况分析、综合工作,争取多掌握一些情况,为其它工作打好基础。同时,及时给领导提出自己对单位和个人,以及某项工作的看法和建议,反馈有关情况,供领导在讲评、指示时参考。当然,也要注意事无巨细,把一些本该自己职权范围内可以处理的事,频频向领导汇报请示,影响领导的工作精力。
参加起草、整理领导讲话材料和有关文件。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共产党领导机关的基本任务,就在于了解情况和掌握政策两件大事。可以说,领导下基层的过程就是从事这两件大事的过程。领导及随员在深入基层掌握大量情况的基础上,通过深入细致的综合分析,提炼出对决策有重要参考价值的情况、观点和意见后,必然要以此来指导和推动工作。其形式:一是深入基层进行实际指导;二是以讲话和文件的形式在更大范围内实施宏观指导。起草领导讲话稿或指导工作的文件,是随行工作中一项重要的任务。随行人员要准确地把握领导意图,做好起草工作。有时领导在检查基层工作时,有感而发,发言谈话和指示随员应及时记录和整理出来,以便使用。一些文字材料工作有时回到机关进行,有时是在期间完成,以便争取时间,使基层尽快贯彻新的指示。协助保障好领导的生活和安全。领导下基层期间,常常打破生活习惯,或乘车赶路,或昼夜工作,十分劳累。加之年龄较大,环境变化较快,使身体感到不适。每到一处,随行人员应协调有关人员照料好领导的生活,安排好领导的食宿、饮食,尽量使领导住所安静,饮食卫生,生活方便。安排有关部门给领导准备好报纸、杂志、电视录像片等物品。同时协助警卫人员做好途中和住地的安全警卫工作。严防发生意外,确保领导在外出期间身体健康、精力充沛,行动安全、顺利。
三、回机关后的收尾工作
陪同领导下基层执行不同的任务,收尾工作也不尽相同。有时回到机关随行任务就结束了;有时随行的后期工作在基层期间已经开始进行,回到机关很快就可以完成了;有时则要进行较长一段时间才能完成。回到机关后,随行人员需要继续做的工作通常有以下几项:
参与汇总情况、汇报工作。回到机关后有时需要由领导或领导随员共同参加,向党委或上级领导汇报下基层的情况,这就需要随员根据要求,认真汇总情况,研究汇报提纲,尤其是在党委统一组织若干工作组,由每个领导分别带队下基层蹲点或全面考察、指导工作时,回到机关后党委要专门组织研究班子,安排时间听取各个方面的情况,了解所到基层的各项基本建设情况和各项业务工作进展情况,研究主要经验、教训及重点解决的问题、建议等。这些内容都是随员回到机关后要认真向有关领导汇报和进一步研究的问题。作为秘书人员这方面的工作可能干得多一些,这既是领导的信任,也是我们的职责所在,是很好的锻炼机会,不要感到厌烦。参加起草有关报告。随领导回到机关后,除了需要向党委或有关领导汇报情况外,有时还需要针对某些情况向上级党委或领导机关写出书面专题报告、简报或调查研究报告,报告多以领导名义上报。这就要求随员在研究、汇报下基层有关情况的基础上,根据领导确定的题目和重点对原有材料进一步研究,写出对调研和指导基层建设有较高价值的报告来。
认真做好其它收尾工作。在下基层随员较多、时间较长、研究内容比较重要的情况下,领导通常在下基层工作收尾时工亲自讲评和小结,并对随员回各部门后的工作作些指示。有时则由牵头的同志向其它他随员传达领导的有关指示,做好回机关后的其它工作。这时,牵头的同志应注意将有关情况报告随员所在部门的领导,对下属保障单位的随员进行讲评并通报单位领导,同时做好清退资料、结算经费等工作,使整个随行工作善始善终。
四、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掌握特点,适应习惯。因为跟随领导外出,随员与领导朝夕相处,既要协助安排工作,又要照顾其生活。随行人员必须熟悉领导的特点,并积极适应其工作、生活习惯,以便有针对性地做好保障工作,从而保证领导工作井然有序地进行,保证领导身体健康、精力充沛地投入工作。要了解熟悉的范围有:领导的工作习惯。也就是领导一是日的生活规律、工作时间、工作方法。如有的领导喜欢夜间批阅文件,有的领导则有连续工作的习惯,有的领导喜欢找基层干部群众谈谈心,有的领导喜欢搞点健身运动,有的领导在一些活动中不喜欢拍照等。随员对领导的这些特点要尽可能做到了如指掌,以便使自身工作习惯适应这种变化的需要。领导的生活习惯。也就是领导对饮食的要求、口味特征,以及业余生活爱好。随员尤其要注意领导的民族、风俗等特殊情况,并妥善解决。在外出期间,还要根据领导爱好,尽量安排好领导的业余生活。比如,有的领导不喜欢吃从街上买回的主食,喜欢吃自己做的可口饭菜,还比较讲究卫生,爱整洁,多年养成的习惯。有的就餐时,桌上不能少了食用醋、大葱,菜要清淡、新鲜,尤其喜欢吃红烧小鲫鱼、家常豆腐等,不喜欢别人盛饭、吃煮老了的鸡蛋等。领导的作息习惯。也就是领导一日的早、中、晚的作息时间、起居规律。如有的领导喜欢早起锻炼,有的则喜欢午休,有的喜欢安静,烦别人在午休时打扰,有的领导喜欢傍晚散步,有的领导课余时间喜欢参加一些体育活动,打打篮球、乒乓球之类的,等等。随员应根据领导的作息习惯,来适应调整自己的作息规律。领导的健康状况。也就是领导现在的身体状况,有无病史等。必要时,应携带领导病历,准备好药品,做到万无一失。
(二)谦虚谨慎,平易近人。由于随员身处领导身边,时常传达领导的指示,布置具体事宜,在一般干部、群众心中,随员是领导的“代言人”。因此,对随员较尊重。有的言听计从,有的敬而远之,更多的是看言行来评价领导和机关的作风。所以,跟随领导外出的随员在外期间,必须保持谦虚谨慎的良好作风,做到一要尊重群众,相信群众,遇事多向干部群众请教;二要平易近人,密切联系群众,善于从群众的言谈中发现问题;三要讲究工作方式方法,待人接物讲文明礼貌;四要注意倾听群众呼声,切忌摆架子、打官腔,用领导名义发号施令;五要成为群众联系领导的纽带,遇到基层干部群众向领导反映、请求问题时,要了解清楚及时向领导汇报,提出合理建议,给不能不分青红皂白,随意“挡驾”。从我们陪同领导下基层的实践看,在基层时尽量要做到“五多五少”,即:多用商量的口气,少用命令的口吻;多看长处,少看短处;多鼓励鞭策,少埋怨指责;多帮助解决实际问题,少说大话、空话、套话;多虚心请教,少以能者自居。
(三)办事稳妥,周到细致。在外出期间,随员随时都会听到群众的各种反映和要求,有些问题还需要领导和随员及时答复。这样时,随员一定要摆正助手位置,不能越职越权。未经领导允许,无权随意表态,更不能许愿或信口开河,搞权钱交易。对领导某些不成熟的意图,要注意保密,不得随意泄露。当随员与领导意见不同时,可在适当时机向领导反映自己的看法和建议,切忌与领导唱对台戏,更不能私下议论,乱发牢骚。此外,随员在大量的事务工作中,不但要有不怕吃苦受累的精神,还要有周到细致的良好作风,尤其是在处理涉及到领导和全体工作组成员活动的问题时,切忌粗枝大叶、掉以轻心。如在安排座谈人员、地点、时间时,在联系乘车、船、飞机时,在通知发出和到达时间等问题时,必须做到万无一失,以免耽误工作。工作中一旦出现了什么差错时,要及时报告,诚恳接受批评,并做好弥补工作。此外,还有会场布置,座次的排列,上下车的要求,吃饭的快慢等,也要注意,不能疏忽大意。
(四)严格要求,不搞特殊。在现实生活中,有这样一种现象,工作组前脚走,群众后脚骂,原因就是工作组个别成员行为不检点,搞不正之风,激起基层群众的愤恨。个别人的行为不检点既败坏了领导和机关的声誉,也损害了自身的形象。为什么有的对领导很尊重,而对随从人员议论颇多,就与某些随行人员不检点有关。要杜绝这些现象发生,随员必须严格要求自己,为人表率,不搞特殊化。应该做到:一不借工作之机大吃大喝,不暗示基层搞超标准接待,就餐后及时结账,不白吃白喝。二不得接受馈赠。三不得借机游山玩水。四不得兴师动众,前呼后拥,尽量轻车简从。当然纠正不正之风关键在领导同志自身,但并不等于随员没有责任。其实,有些事领导并不知道,是随员直接办的,有些事是随员给领导出的主意。因此,这就要求随员在协助领导搞好外出工作的同时,还要相互促进领导抵制不正之风,在必要时适当提醒领导防止不正之风的侵蚀,绝不能打着领导的牌子搞不正之风。
第二篇:社科院:县处级干部陪领导多 下基层少
社科院:县处级干部陪领导多 下基层少
核心提示:近日,社科院课题组公布县处级领导干部工作生活报告。报告称县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党政“一把手”工作方式及特点是造成干群疏离感的重要原因。县级干部职位越高陪领导时间长,但干部下基层少。对此,一位干部自称“两头受气”,受经济发展和维稳两面压力。
当前一般群众与党政领导干部存在一定程度的疏离感。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什么?
近日,中国社科院政治学所组成课题组,从去年开始展开一项“县处级领导干部日常工作生活观察”的研究,首次以科学方法描述出了我国县处级领导干部日常工作生活的一般状况。根据研究结果表明,县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党政“一把手”的工作方式及特点,正是造成干群疏离感的重要原因。
“书记、县长平([url=]微博[/url])均每天工作11小时。不少领导干部感到身心疲惫。” 这是中国社科院政治学所近期公布的一项调查结果。
去年9月,田改伟参与所里主持的“县处级领导干部日常生活状况观察”课题组,针对8省市12个县(区或县级市)的162名县处级干部,实地观察他们的工作、生活。
这项课题是首次以科学方法描述我国县处级领导干部日常工作生活。
据介绍,县处级领导干部常年工作在第一线,上对中央、省委负责,下要面对群众,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群体。这个群体的工作生活方式,是他们关心和研究的重点。
“一把手”每天工作11小时
杨万东去年卸任西南省份一县委常委、常委副县长职务。
11月18日,他说,他任上具体事儿特别多。
“不是我去找别人,就是别人来找我”,一旦遇到突发事件,杨万东还要保证随叫随到。2008年他先后经历“5·12”汶川大、等大事件,那期间他基本上全天候工作,“经常通宵,最多的一次三个通宵。”
平时的工作也很繁琐,除去重大节日以及洪涝等灾害时期外,杨万东平时需解决信访、矿产资源纠纷、烂尾楼处理以及维稳等繁琐的事件。
杨万东的例子在社科院政治所的课题报告中得到体现。
郑建君是中国社科院政治学所博士,他曾花一天时间贴身观察一位县委“一把手”。
早晨7点50分,那位县委书记到医院体检,检查一项即离开。八点一刻,他回到县委开会。会开到十点多又开小会,到十一点多。
那段时间正值县里安排体检,这位书记忙得连体检都不能一次完成。每天医院一上班,他就去检查一项或几项。
十一点开始,这位县委书记门口就像商场收银台一样排队。前面一拨人进去,后面的人则在门外等候。一小时四拨人找他汇报工作,直到十二点还没结束。
到中午,这位“一把手”向郑建君表示歉意,本来他说好跟郑建君一起吃午饭,“他跟我说,不好意思,你看我这里还有人。”
下午两点多,这位书记先后到老干部活动中心和社区,考察老年人健身场所修建情况。四点多他又跑到一个乡镇调研,到晚上才回来。
田改伟说,这些领导干部平时住在县里,晚上九十点钟开班子会很正常。
依照课题组观察,这些县处级干部平均每人每周工作总时长达47.56小时,按照一周5个工作日计算,平均每个工作日约为9个半小时。
而书记、县长工作时间更长,他们周工作时长平均为55.08小时,工作日平均每天工作11小时。
“这都是实打实的工作,非常辛苦。”中国社科院政治学所所长房宁肯定这些干部群体的勤政程度。他说,“要知道这群人长年累月都是这样的工作强度,常人很难承受。”
但让课题组意外的是,在观察的县处级领导中,他们平均睡眠时间长达8.7小时,每周睡眠总时长达到61.48小时,其中晚睡55.34小时,午睡6.14小时。“他们中午可以回家午休,这在北京很难做到。”
职位越高陪领导时间越长
县委书记、县长“陪同多”是这次调查出来的特点。
郑建君强调,陪同的对象不仅仅是上级领导,还包括本行政区域外的来访人员参观调研等接待活动。
作为常务副县长的杨万东,陪同客人“吃饭、喝酒、休闲是家常便饭”。
11月18日,杨万东说,前来考察的老板、上级来督察,这都需要一位县领导陪同。有些重要的客人,除了“一把手”陪同外,还要两三位常委跟着。
他说,外地客商前来考察投资,一般都需要一两天,陪同的县领导基本上全天围着他转。一个普通项目,至少需一位县领导陪着,“要是很重要的项目,一个班子都陪着”。
要是部委、省里来的重要人物,有的需要“全陪”:提前到高速公路口接,车队到宾馆后,吃饭、开会汇报情况,陪同到现场视察,集合开会总结情况,走的时候还要送到高速路口,“更重要的人物,四大班子领导都要来”。
杨万东说,这种“全陪”的情况还不少,平时上面的财税检查组,项目督察组接待,都需要“全陪”。
郑建君说,他们调查的情况是,一旦上级官员出差或到本地视察,“一把手”肯定要全程接待。他们对全县情况掌握更全面,是汇报工作的最佳人选。
领导干部用于“陪同上级领导或本行政区域外的来访人员视察调研、参观考察等接待活动方面”的时间占到周工作总用时的9%。
职位越高的干部用于陪同的时间越长,党政“一把手”周均陪同时间为 6.25小时,明显多于其他领导干部的3.93小时;常委周均陪同时间为4.80小时,多于其他非常委领导干部的3.25小时。
在陪同次数方面,党政“一把手”平均每周4次,比其他领导干部的约2次多一倍。县级干部会议多,走基层少
与“陪同多”形成对照的是,田改伟他们通过比较发现,职位越高的干部,与群众打交道的时间似乎越短。
另外,除了上述“陪同多”之外,会议多、出差多、休闲少是县处级“一把手”的工作生活特征,报告中称之为“一少三多”。
会多也是杨万东对工作的一个主要感受。
作为常务副县长的他,处理文件和开会是他的主要工作形式。
“开会差不多占30%的工作时间”,县长外出期间,他还要主持县里的工作。
除了县里开会,杨万东还要外出开会,跑钱跑项目,“给上级汇报工作,或者去推介县里的项目。”
根据课题组调查,党政“一把手”平均每周开会5.55次,多于其他领导干部的平均每周4.35次。
“会多不一定是坏事,”田改伟对这种现象并不意外。
“会多”与他们所处的地位以及工作特点有关。县级党委政府需落实上面的政策、传达精神,协调各方力量,部署具体工作。
郑建君曾跟随某县副县长走访基层,考察林场申请安装摄像头防火的事。
“这种事要到现场看看,才知道有没有必要。”副县长跟他说,到现场转转,知道森林防火仅靠护林员巡逻是不够的,他现场就敲定安装方案。但在路上耗时2小时,现场工作时间还不到一小时。
观察发现,县处级领导干部总体的工作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三多三少”现象:室内时间多,室外时间少;与文件打交道多,调查研究少;和上级、同级打交道多,与下级和群众打交道少。
课题组的报告也显示,县处级干部“走访慰问”、“接待来访”和“谈话”一共占周总工作用时的5%,“似乎更显得偏少了一些”。
县处级官员自称“两头受气”
“我们是夹心饼干中间那层,老鼠钻风箱两头受气”,杨万东连续用两个通俗的比喻来形容他们的处境。
作为常务副县长,他比较大的压力一方面来自经济发展压力,另一方面来自维护社会稳定的压力,“一天到晚这么辛苦,还要挨上面批评,下面挨老百姓骂,心里感到很委屈。”
一个副县长曾跟郑建君开玩笑,“我真希望所有的老百姓,能像我姑娘学校里一样,每人当一天班干部。他们要处在我的位置上,就知道我该有多难。”
他想让老百姓体验一下“连喝水的时间都没有”的工作状态。
为了县里招商引资,这位副县长出去也是求爷爷告奶奶,但在外面做的很多工作别人看不见,外人还以为他出差是在花天酒地。
“上面下达一些经济指标,不管县里的实际情况,必须刚性完成。”杨万东说,为此县里要往下向乡镇、街道分解指标,“基层完成有困难,久而久之基层也有些想法和怨气。” 另外还有拆迁问题。
杨万东说,有些属于重点项目,上面派人来督察,给他们很大压力,不得已就要强拆,“强拆又造成信访和维稳问题”。
压力之下他们的减压方式也不多。
田改伟说,据他们观察,县处级干部每周参加体育锻炼的总时长平([url=]微博[/url])均为
6.40小时,“主要是网球和跑步”。
而党政“一把手”每周的休闲保健时长为3.91小时,比其他领导干部的6.84小时几乎少了一半。
杨万东的同事有的会早起游泳,他会在睡前慢跑半个小时,“每年体检都是三高的人比较多,这也算是吃公家的饭,得自己的病。”
“郡县治,天下安”,县处级干部处在中国五个行政层级的底层。
这个干部群体怎样工作、怎样生活的?针对这样的问题,中国社科院政治学研究所开展“县处级领导干部日常工作生活观察”的研究。
近日,课题组负责人、中国社科院政治学所所长房宁、副研究员田改伟、郑建君博士接受本报记者采访,阐述他们对县处级干部工作和生活观察的感受。
三成联系对象拒绝观察
新京报:你们的观察对象是怎么找到的?
房宁:大致有三种途径。最先想到的是我们所设在不同地区的研究基地,这些基地我们也比较熟悉,认为很容易谈成。但也不是所有的都谈成了,有的就是“一把手”不同意。
第二种方式是得到了有关省委领导的推荐和帮助,通过这种方式联系成功率比较高。这种推荐和帮助也是非正式渠道的联系。
剩下的是我们主动联系的,但这种碰到的钉子最多。
新京报:为什么你们主动联系的,被拒绝的多?
房宁:这事比较敏感,很多地区的领导怕造成误会。我认为这背后与干群、党群关系比较敏感有关。不过能找到这么多人,基本科学性有保障了。
新京报:他们为什么拒绝你们?
房宁:他们也不是说这事不能研究,不能披露,但很谨慎,有顾虑。他们怕社会上有恶意的误解和不友善的炒作,人家不愿引起这个麻烦,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新京报:他们拒绝的理由是什么呢?
田改伟:理由很多,有的机票都买好了,说不让去了,之前我们是跟“一把手”说好的,后来打来电话说,他们班子不同意,就没去成。有的是跟领导汇报后没通过,有的说太忙没时间,有的说缺少人手协调接待等等。
这些领导也许担心,前来观察的人是不是来监督他们的?我们一再跟他们解释,说只是个学术研究,没有官方背景,但他们仍不放心。
郑建君:当时联系江苏的一个县,正好赶上当地党委换届。当地领导担心,这个时间点突然有人来盯着他们,这算怎么回事?
后来估算,我们主动联系的县市当中,三分之一拒绝了请求。
县级干部需澄清工作状态
新京报:你们为什么要观察这个群体?
田改伟:“郡县治,天下安”,县级处在五个行政层级中的底层。在目前发展阶段,县一级的领导既要发展经济,又要处理社会事件和社会矛盾,对下要直接面对群众和基层,对上要落实中央和省里的政策。
他们责任太多,权力也比较大。尤其是党政一把手,肩负一县发展大计。但不同的人对他们有不同的评价和认识,有说他们累的,也有说他们闲的。他们到底是怎么工作的?我们就是想以科学的方式做一个展现。
现在一般老百姓平时很少进政府大院去看干部怎么工作的,很多人也都不了解他们的工作,跟干部之间还是有一种距离感。这种距离感也使得这个干部群体的公众形象有一定的失真,不能完整客观地反映干部的全貌。
新京报:你们的样本选择,能保证科学性吗?
郑建君:样本的选择是先确定大的范围,再联系不同区县,符合样本选择要求。我们先定了“东北”、“东南”、“中部”和“西部”几个区域。有些省份既有发达的全国百强县,也有全国贫困县,在选择样本时就会考虑把发展比较好的县和发展比较慢的均纳入观察中,以此保证数据的客观性。
观察者感觉县官没架子
新京报:你们对他们工作和生活是怎么观察的?
房宁:我们事先将县处级领导干部的日常工作、生活分为4类16项。一是用餐与睡眠;二是工作类,包括:会议、批阅文件、研究工作、谈话、调研、接访、陪同、出差、走访慰问等9项;三是学习、休闲保健;四是家庭生活,主要内容为陪伴家人。这也是一个标准化分类。
设置很多生活上的细节,包括学习,保健等,这些生活方式和情趣,看似是非政治的,纯私人的,其实对于干部的行为、廉洁从政,进而对他们的世界观和人生境界有实际的影响。新京报:你们调查统计说,他们跟群众打交道少,是不是他们平时官架子十足?
郑建君:因为干群接触少,会有一定的偏差。了解多了之后,印象就会改变。领导干部跟普通人一样。我认识一个副书记,工作期间普通老百姓可随便进他的办公室。当时,我正跟他在办公室说事,就走进来一个人,说我那工资怎么回事,副书记拿起电话就处理这个事情。田改伟:他们不像文学作品中描写的那种颐指气使或高高在上。我感觉现在县处级干部身段都放得比较低,他们也感觉压力大。其实他们也会感觉活干好了却没落到好,工作做了,还得不到别人理解
第三篇:乡镇领导下基层
义正镇两联领导进村入户察民情做调研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关于“千名干部下基层,两联三包抓扶贫”主题实践活动,深入推进义正镇农村经济社会健康科学发展,3月 20日,义正镇镇党委负责人和镇政府负责人根据县委、县政府的安排,分别深入所帮扶的小寨行政村和庙岔行政村进行民情入户走访调研,同时邀请两委成员、村组党员及致富能手共同探讨各村未来五年的经济发展蓝图。
镇党委、政府负责人分别深入所包村组,详细查看了各村村民小组的地理位置、村民的居住情况及当地的山形地貌,走访了各村的五保户、低收入家庭及地质灾害点,同时向村民宣传了移民搬迁的相关政策,并动员居住在偏远地方及地质灾害点的群众积极参与此项目。
在实地查看了各村的村容村貌、山势地形、居民居住情况之后,镇党委、政府负责人分别在小寨和庙岔召开了民情基本情况汇报及各村经济发展座谈会。会上,询问了该村农民基本收入、劳务输出、学生上学、就业、孤寡老人生活、低保、合疗、小杂粮种植、猪、羊、鸡等家禽的养殖、苹果产业发展等情况;参加座谈会的同志畅所欲言,从实际出发,据实的向包扶领导反映村民的生活、居住、健康等情况;听取汇报后包扶负责人指出各村要利用15天的时间来建立民情调查台帐,要结合村民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符合本村经济发展的五年规划方案,要引导村民搞好小杂粮、苹果产业的发展,要鼓励致富能手起好带头作用。
第四篇:陪领导喝酒注意事项
陪领导喝酒的十七条规矩:
规矩一,酒桌上虽然“感情深,一口闷;感情浅,舔一舔”但是喝酒的时候决不能把这句话挂在嘴上。
规矩二,韬光养晦,厚积薄发,切不可一上酒桌就充大。
规矩三,领导相互喝完才轮到自己敬。
规矩四,可以多人敬一人,绝不可一人敬多人,除非你是领导。
规矩五,自己敬别人,如果不碰杯,自己喝多少可视乎情况而定,比如对方酒量,对方喝酒态度,切不可比对方喝得少,要知道是自己敬人。
规矩六,自己敬别人,如果碰杯,一句,我喝完,你随意,方显大肚。
规矩七,自己职位卑微,记得多给领导添酒,不要瞎给领导代酒,就是要代,也要在领导确实想找人代,还要装作自己是因为想喝酒而不是为了给领导代酒而喝酒。比如领导甲不胜酒力,可以通过旁敲侧击把准备敬领导甲的人拦下。
规矩八,端起酒杯(啤酒杯),右手扼杯,左手垫杯底,记着自己的杯子永远低于别人。自己如果是领导,知趣点,不要放太低,不然怎么叫下面的做人?
规矩九,如果没有特殊人物在场,碰酒最好按时针顺序,不要厚此薄彼。
规矩十,碰杯,敬酒,要有说词,不然,我tmd干吗要喝你的酒?
规矩十一,桌面上不谈生意,喝好了,生意也就差不多了,大家心里面了了然,不然人家也不会敞开了跟你喝酒。
规矩十二,不要装歪,说错话,办错事,不要申辩,自觉罚酒才是硬道理。
规矩十三,假如,纯粹是假如,遇到酒不够的情况,酒瓶放在桌子中间,让人自己添,不要傻不垃圾的去一个一个倒酒,不然后面的人没酒怎么办?
规矩十四,最后一定还有一个闷杯酒,所以,不要让自己的酒杯空着。跑不了的~
规矩十五,注意酒后不要失言,不要说大话,不要失态,不要吐沫横飞,筷子乱甩,不要手指乱指,喝汤噗噗响,不要放屁打嗝,憋不住去厕所去,没人拦你。
规矩十六,不要把“我不会喝酒”挂在嘴上(如果你喝的话),免得别人骂你虚伪,不管你信不信,人能不能喝酒还真能看出来。
规矩十七,领导跟你喝酒,是给你face,不管领导怎么要你喝多少,自己先干为敬,记着啊,双手,杯子要低。
规矩十八,花生米对喝酒人来说,是个好东西。保持清醒的头脑,酒后嘘寒问暖是少不了的,一杯酸奶,一杯热水,一条热毛巾都显得你关怀备至。
如果你酒量不怎么好,给你一些诀窍:
1、不要主动出击,实行以守为攻战略;
2、桌前放两个大杯,一杯放白酒,一杯放矿泉水,拿小酒盅干杯,勤喝水,到酒桌上主客基本都喝8分醉时,可以以水代酒,主动出击;(这条不建议用)
3、干杯后,不要马上咽下去,找机会用餐巾抹嘴,把酒吐餐巾里;(适用女性)
4、上座后先吃一些肥肉类、淀粉类食品垫底,喝酒不容易醉;
5、掌握节奏,不要一下子喝得太猛;
6、不要几种酒混着喝,特别容易醉;
7、领导夹菜时,千万不要转酒桌中间的圆盘,领导夹菜你转盘是酒桌上大忌;
8、喝到六分醉时,把你面前的醋碟中的醋喝下,再让服务员添上„„
9.每次干杯时,倒满,然后在喝前假装没有拿稳酒盅,尽量洒出去一些,这样每次可以少喝进去不少
类似问题:
一、行政礼仪有哪些
二、与领导吃饭礼仪
三、盘锦有哪些礼仪公司
四、见领导的礼仪
五、接待领导礼仪
第五篇:领导下基层通讯简报
简报
12月19日上午,中祥公司总工程师刘总、通风部周科长到我矿现场指导“一通三防”工作,我矿领导高度重视,矿通风科全力配合,矿总工李跃怀带领通风科全体人员共同学习。
主管“一通三防”仪器的周科长对光学瓦斯检测仪、一氧化碳检测器等仪器的操作和注意事项进行了专业指导。同时刘总告诫大家“要深入学习,不能不懂装懂”并进一步强调了煤矿安全工作无小事。在此次指导过程中,我矿每个瓦检员都认真学习,并表示在以后的工作中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操作。通过此次现场指导,进一步提高了,我矿“一通三防”战线干部职工的安全生产责任心和操作熟练程度,对我矿“一通三防”工作顺利有序进行起到了极大促进作用。冬季是煤矿事故多发季,公司领导的此次安全隐患排查及指导工作,指出了“一通三防”工作的重要性,帮助我们理清思路,明确责任,我们会坚守公司“从零开始,向零奋斗”的安全理念,认真落实“一通三防”的管理工作,并始终将安全放在首位,为冬季安全生产工作保驾护航。
通风科 胡释元
2011年12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