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老人调研目的及意义

时间:2019-05-14 04:45:3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农村留守老人调研目的及意义》,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农村留守老人调研目的及意义》。

第一篇:农村留守老人调研目的及意义

农村空巢老人生活状况剖析

——基于对湖北省罗田县的调查研究 调研目的及意义

(一)活动目的

1.调研配合“三下乡”活动队伍的其他版块,更有针对性、更为具体化地开展调研活动,促进此次活动主题的深化,进而更好的完成此次“三下乡”活动的目标和任务。

通过此次对罗田县各地空巢老人调查走访,、对空巢老人周边民众进行问卷调查,以及我们团队的实地考察等实践方式,在活动中提高我们的社会实践能力,增强我们对空巢老人这一弱势群体的认识与关注,提高我们自身尊老爱老的意识。通过实地走访和调查,掌握罗田县各片区农村空巢老人的基本现状,包括空巢老人的经济供养状态、生活照料状态等各方面的详细情况,从而构建出罗田县农村空巢老人的基本情况,建立空巢老人信息数据库。通过对罗田县部分贫困农村地区的深入走访与考察,总结分析罗田县农村空巢老人形成发展的原因,调查研究国家与政府对此所做的政策支持及其影响。同时我们的队员也将亲自采访空巢老人在生活方方面面所遇到的问题,并将这些问题反映给当地部门。

看望当地空巢老人,与各位老人进行交流,通过我们的队员以及我们现有的传播方式向外界表达老人们对于改善自身现状的期望。通过媒体报道,以及我们的社会实践报告和宣传等方式,引起人们对空巢老人的关注与深思,从而促进空巢老人生活环境的改善及发展。

通过我们团队的走访及其他相关活动的开展,引导当地老年人树立现代生活理念,鼓励老年人尤其是空巢老人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积极寻找精神寄托,充实晚年生活,丰富空巢老人的精神生活。

通过我们团队的努力,在当地各地区开展尊老、爱老、养老、敬老的宣传教育,尤其要对青年农民强化孝道教育,对尽善尽孝的事例进行记录并弘扬,同时也要对歧视虐待老人等不齿行为给予曝光和鞭挞。与此同时,大力宣传《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增强老年人的法律意识。最后,我们将走进罗田县经济良好发展区,宣传我们地大学子朴素求真务实之风,提高中国地质大学知名度和影响力。同时,将我们的调查研究整理成完整材料,在罗田县进行关于空巢老人的知识普及宣讲,号召更多的社会有识之士关注空巢老人,帮助空巢老人。回到学校,我们也将在校内展示我们的调研成果,以此号召在校大学生对空巢老人的关注和支持。

2.3.4.5.6.7.8.(二)调研意义

随着大批农民工外出务工,农村空巢老人正成为日益庞大的群体,这些老人的生存状况受到社会关注。

2008年10月,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发展农村公共事业,使广大农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2010年8月,聊城大学管理学院鲁西地区农村留守老人调研队日前赴聊城市东昌府区广平乡贾刘村开展回访送温暖活动。

2012年4月,演员张译通过网络平台发起了名为“爸妈我很好”的主题公益活动,号召漂泊在外的儿女每周给“留守父母”打一个电话报平安。

2012年年初大连市政协委员王素英曾呼吁改善留守老人生活质量。

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农村“留守老人”(即农村空巢老人)问题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一个沉重话题,是农村改革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一个难点。因此,我们必须切实关爱“空巢老人”,真正使“空巢老人”能够安享晚年,这既是促进农村和谐稳定的具体要求,又是加快农村改革发展的重要举措。1.从自身的角度

通过对湖北省罗田县农村各地空巢老人的走访探究,有利于我们了解到当地空巢老人的发展状况,增加我们年青一代对空巢老人的认知水平,提高自身对农村空巢老人的重视程度。正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道路,历来是青年锻炼成长的有效途径。社会实践是知识创新的源泉,是检验真理的标准。通过去罗田县调查可以磨练意志,砥砺品格,把学到的知识用于实践,以实践引导和促进理论学习。2.从当地的角度

通过对罗田县空巢老人的发展现状与当地经济发展相结合,分析出两者之间的关联与彼此之间的相互影响,为改善当地空巢老人的生活现状以及未来发展提供可借鉴的理论方面的知识。同时,把我们深入基层,在访谈及调研中了解到的空巢老人方面的难题反映到县政府,为当地空巢老人的发展付出我们应该付出的力量。我们团队还会走进空巢老人的生活,深入了解他们在生活上以及精神上的难题,并提供我们力所能及的帮助,同时将我们无法解决的问题反映给相关部门,使得空巢老人的问题能尽可能的得到及时的解决。与此同时,我们还会给当地民众发放《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以及孝道教育相关方面的宣传册,增强当地民众尊老爱老的意识,为守护空巢老人献上自己的绵薄之力。3.从社会的角度

在社会老龄化程度加剧,家庭模式日趋小型化的同时,有关“空巢老人”的报道也频频见于报端,作为一个日益庞大的社会群体,“空巢老人”已经引起社会的关注。据初步推算,目前我国农村“空巢老人”的数量近2000万,“空巢老人”现象已经相当普遍。然而,尊老敬老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一直都在倡导要建设一个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空巢老人是我们当前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他们很多都经历了新中国成立前后的心酸历史,他们是历史的见证者,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社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在社会发展繁荣的今天,我们更不能忘了那些留守在农村的老人们,让他们也能享受到社会发展的成果。故而,全社会都应一起努力,帮助、关心他们,从而创造出更加文明和谐的社会氛围!

就这样了,大伙先将就着看吧!

第二篇:农村留守老人调研报告

政府积极应对社会老龄化,着力解决农村养老问题。下面是由写写帮文库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农村留守老人调研报告范文五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农村留守老人调研报告范文五篇【一】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快,空巢老人的处境逐渐受到关注,如何让老人们度过一个生活有保障,精神上快乐充实的晚年,已经是摆在所有人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

2030年,中国空巢老人将超过两亿

空巢老人是指没有子女照顾、单居或夫妻双居的老人,分为三种情况:一是无儿无女无老伴的孤寡老人,另一种是有子女但与其分开单住的老人,还有一种就是儿女远在外地,不得已寂守空巢的老人。

我国目前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时期,已有老龄人口1.69亿,占总人口数的12%,据全国老龄办统计数据显示,有近一半的老人属于城乡空巢家庭或类空巢家庭。据北京老龄办目前公布的统计数据,北京老年人口达到250万人,占全市常住人口的15.2%,而空巢老人则会超过100万,占老年人口总数的40%。

目前,我国老龄人口正以每年3.28%的速度增长,约为总人口增长率的5倍,老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将迅速扩大。专家预计,到2030年我国老龄人口将近3亿,而空巢老人家庭比例或将达到90%,这意味着届时将有超过两亿的空巢老人。

空巢老人养老难:独生子女70后没时间80后没钱

随着第一代独生子女的父母进入老年,家庭结构小型化、空巢老人养老难日益显现,人们对养老机构的需求在增大。“住上”和“住不起”的现状并存。而传统的家庭养老面临社会现实的挑战。三十多岁、四十岁刚出的“70后”,已经渐渐成为社会各行业的中坚力量。

工作压力大、日常应酬多,是这一群体的真实写照。对他们来说,照顾老人变成一件十分奢侈的事情。对于刚刚步入社会开始打拼的“80后”,面对高高在上的房价和竞争激烈的工作,他们中的大多数要不沦为“房奴”,要不只能“啃老”。对于并不遥远的父母养老问题,“囊中羞涩”的他们感到十分困惑,甚至有人发出了“十年后,我的父母谁来养”的感慨。

无人照料,生活不易

据全国老龄办统计,我国生活部分自理或者完全不能自理的老年人约占老年人总数的1/3,其中不乏众多空巢老人。福建省老年学学会课题组进行了一次城乡空巢老人调研,通过抽样调查得出,近20%空巢老人感觉生活无人照 料是面临的最大困难。对他们来说,吃饭、洗澡、做简单家务已成为生活的最大困境。如果说,日常生活的不便自己尚且能够艰难克服,那么在遭遇突发状况甚至发生意外时,空巢老人常无招架之力,难免产生发生空巢老人孤独离世的悲剧。

经济收入普遍较低,农村空巢老人状况尤甚

相关资料显示,“空巢老人”经济收入普遍不高,尤其农村“空巢老人”,经济收入非常低。他们大多数没有社会养老保障,他们的经济收入来源主要是自己劳动所得和子女补贴。而老人劳动所得很有限,子女补贴缺乏稳定性且标准低,也没有有效的约束机制。总的来说,老人的经济保障普遍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且收入偏低。

这种状况一旦出现了额外的支出,比如,“医疗费支出”,而医疗费又占大多数老人生活开支的很大部分,这种矛盾造成了老人“看病难…‘托病…‘怕看病”等各种心理、生理问题。所以,部分“空巢老人”需要更多的社会的经济支持,尤其在医疗费用的支付上,需要更多的社会政策倾斜。

疾病困扰,就医困难

北京、厦门、延吉等多个地区关于“空巢老人”身体状况的调查显示,90%以上的老人都患有各种各样的疾病,其中超过一半的老人至少患有一种慢性疾病。据福建省城乡空巢老人调查报告显示:

54.64%的老人表示,因为无人 照料,所以最怕的就是生病。空巢老人面对病痛常面临三大“无助”困境:急病突发无人知晓、慢性疾病无人照料、医疗费用过高无法承担。疾病问题在农村空巢老人身上表现尤为明显。

以湖北省农村空巢老人为对象的一项调查显示,认为就医方便的仅占40.7%;面对疾病,有55.6%的受访老人选择“简单治疗”,16.2%的老人会选择“间歇性治疗”,仅21.8%的老人采用“正规治疗”,另有6.4%会“放弃治疗”。上海市老龄办对居家养老服务项目进行调研时发现,超过90%的空巢老人选择需要提供医疗保健服务,包括常规体检、定时上门护理、应急救助等等。

精神寂寞,郁郁寡欢

身体机能衰退、个人价值丧失,没有子女陪伴,都让空巢老人倍感失落,对生活失去希望。据北京、上海、武汉、厦门等多个地方对城乡空巢老人的精神状况调查显示:

心情暗淡、沮丧、孤寂,食欲减低,睡眠失调,脾气暴躁或愁眉不展,不好与人相处,得过且过等等都是空巢老人常见的心理体验与情绪状态,一些空巢老人甚至想到了自杀。上海老龄办、宁波老龄办入户调查显示,90%以上的空巢老人都希望与人交流、老有所乐、老有所用。

南京鼓楼区对空巢老人的活动需求调查显示:希望子女多打打电话、常回家看看成为众多空巢老人的首要情感寄托;多组织老年公益活动、创办老年活动室则成为空巢老人排遣孤寂生活的主要心理诉求。

农村留守老人调研报告范文五篇【二】

近几年来,*乡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背井离乡到城市打工,子女不在身边的留守老人现在成为日益庞大的一个特殊群体。在新农村建设中,留守老人问题日益突显,为了解这一特殊群体的生产、生活状况及其带来的社会问题,我办近期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对高桥、拉片、红光、菇类村四个村进行了专题调查。

一、调查村基本情况与现状

*乡辖四个村46个村民小组,共有农村住户1420户,总人口5430人,外出务工1560人,占总人口的28.72%,其中60周岁以上的老年566人,占总人口的10.42%。子女不在身边的留守老人122户,215人,占60周岁以上老年人的37.98%。其中:高桥村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248人,留守老年人74人,占60周岁以上人口的29.83%;红光村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118人,留守老年人57人,占60周岁以上人口的48.30%;拉片村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109人,留守老年人52人,占60周岁以上人口的47.71%;菇类村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91人,留守老年人32人,占60周岁以上人口的35.16%。

1、在调查访问过程中发现,大多数留守老人生活特别简朴艰难,居住环境非常差,饮食非常简单。尤其是瑶族群众的留守老人,他们只求温饱,特别是在农忙季节饱一餐饿一顿是经常的事;部分老人因年纪大,翻犁田土,种菜、吃菜都困难,无法对房屋进行修缮,房前屋后杂草丛生、屋顶瓦片支离破碎,逢雨天时外面下大雨、室内下小雨更是家常便饭,令人担心。

2、留守老人还承担着繁重的体力劳动。除少数年龄特别大,行动不便的留守老人外,普遍从事农业生产劳动,有的70岁以上仍然从事体力劳动,与其他老年人相比,劳动强度更大。如拉片村懂保的谢奶,女,71岁,老伴早逝,儿子、媳妇都出外打工,留下一个4岁的孙子在家,还有一个身患残疾的儿子须照顾,自己还种有两亩多的地,购买农肥就把上年收成的稻谷卖掉一部分用来买肥料,幸好有经销商送肥到组,帮忙把肥料送到家里,不然即使有钱也没办法把肥料拉回家中,插秧季节时还带着孙儿到田边,其艰难程度可想而知。

3、担负起抚养教育孙辈的重任。从调查村看,红光村因村级已没有学校可供孩子就读(今年被撤并),孩子们只能走路到4公里外的学校去上学。从目前看,大部分外出务工人员将子女留在农村父母身边,由自己的父母看护小孩,带子女上学。由于农村老人的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大多老人只管供孩子吃、穿,至于学习、心理、性格和道德教育,就只能听之任之了,带孙子力不从心,有的连自己照顾自己也成了问题,大大地增加了留守老人的生活负担和精神负担。

4、老人遭遇排斥。因老年人闲暇时无处可去,村里的小卖部又往往是人群集聚地,老年人因无购买能力,到其场所闲坐时亦不受店主欢迎。两代人特别是婆媳关系不好的,更易遭到媳妇的排斥,即使当儿子的想孝顺也阻力重重。

二、农村留守老人面临的困难与问题

随着我乡农村子女纷纷外出务工,农村留守老人群体的不断扩大,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不容忽视,主要表现在:

1、经济收入低,生活质量差。目前除了少部分享受农村低保的户有得到扶助外,绝大部分农村老年人没有养老保障。农村留守老人的经济来源主要依靠自己劳动所得和子女贴补。随着孝道观念的不断淡化及子女在外务工谋生压力加大,子女贴补缺乏稳定性,农村老人的经济收入更是少得可怜,由于无经济来源,三餐基本的油、盐、柴、米都无法保证,甚至半年都吃不上肉;吃的菜大多数是左邻右舍的乡亲送的;炊事用燃料有的是烧废旧木料,生活非常艰难。

2、生活缺少照料,安全隐患多。由于子女不在身边,日常生活的一些小事,如打米、打柴、挑水吃、到医院看病等都成为难题。特别是老人身体不好,需要子女陪同上医院看病治疗时,子女不在身边,老人更是觉得孤苦无靠,感到很失落。有的老人生病了,连饭都做不了,都无人喂水喝,想哭旁边连一个听的人也没有。此外,老年人发病往往具有突然性,家中无人或抢救不及时,可能会错过治疗时机,导致严重后果。随着年事渐高,一些农村老人记忆力下降,有的行动不便或身有残疾,一些日常生活行为都有可能留下安全隐患,甚至导致悲剧。如拉片村尧沙组妈正和,冬季该组没有水吃,她只能到3公里外的地方抬水吃。她自己还种有2亩左右的耕地,在上半年因种地疲劳过度,昏倒摔伤,好在被路过村民及时发现护送回家,得到有效治疗,等到儿子、媳妇赶回来时,人已经躺在床上好几天了。

3、对隔代教育造成心理负担重。如果单从照顾孙辈的生活起居方面而言,只是增加老人的生活压力,增加劳动强度。但对小孩教育方面心理负担更重,主要因为农村老年人大多数识字不多,无法辅导小孩的学习,担心学习成绩差。其次目前农村交通、通讯得到迅速改善,电视、游戏到处有,孩子在外的时间长,担心发生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老年人总觉得管理小孩力不从心。

4、精神缺少安慰。人老了有喜静的一面,但人老了最怕孤独。农村老人过惯了苦日子,对物质生活往往无过高的奢求,因此来自子女的精神安慰是老人身心健康必不可少的主要来源之一。由于子女长期不在身边,农村老人大多过着“出门一个人,进门一盏灯”的寂寞生活,这很容易使他们感到孤独。特别是独居老人感到有心里话没处说,有时间没事打发,很可能出现抑郁症状,觉得生活没有意思,严重的会产生自杀的念头。另外,农村精神文化生活比较单调,老人大多是“蹲墙根、找树阴、聊聊天”,在家庭外边也难以找到精神寄托。

三、解决农村留守老人问题的建议与对策

要真正解决农村留守老人存在的问题,短期内很难一步到位,应采取近、中、远期规划,循序渐进式推进。

1、成立农村帮工服务队。以村组为单位在村里成立农村帮工服务队,帮助留守老人耕种田地,确保农村承包的耕地不留荒,保证粮食不减产。具体做法:一是以村为单位成立帮工协会组织,村支部书记任组长、村长、副村长任副组长,各村民小组长为成员的协会领导小组,以组为单位成立10至20人的帮工服务队;二是帮工服务队的服务费用开支,采取个人投入、政府补贴的方式,即外出务工子女出70%,乡补助20%,村里补助10%的办法解决。

2、发挥主观能动性,做积极参与社会的主人。农村留守老人自身要注意调节好心态,增强心理上的自立程度;生活上,锻炼自己的自立能力;并且注意锻炼身体,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并保持勤学好问的习惯,不断学习新事物,跟上时代步伐。积极寻找精神寄托,充实新的生活内容。寻找精神寄托的方式有许多,如:和邻居聊聊天,下下棋;参加村里的公益事业活动,帮助村里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加入计生协会会员,帮忙做育龄人群的计生工作,把自己融入社会之中。

3、强化尊老、爱老、养老、敬老的宣传教育。在农村社会化养老机制尚未形成之前,传统式家庭化养老仍是农村养老的唯一形式。要加强农村年轻人的孝道教育,对在敬老爱老等方面做得较好的年轻人应予以弘扬表彰,对歧视、排斥老人等行为给予曝光、鞭达。架起亲情时时沟通的桥梁,在外子女要经常与自己父母保持联系,按时给老人寄钱送物。家中大事多征求父母意见,即使没有事也要经常与老人通通话,加强彼此之间的沟通与联系,给老人以精神抚慰。

4、逐步建立农村老年人自愿者服务队。为留守老人提供如打米、抬水、理发、环境卫生清理、房屋修缮等日常服务,可由民政或共青团、妇联等部门组织牵头,尽可能在各乡村组都成立农村老年人自愿者服务队,建立一支常年服务的队伍,以缓解留守老人存在的困难。

5、完善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农村留守老人大多数身体虚弱,小病不断,门诊费用大。按照目前农村医疗保险规定,只有住院才能报销,且报销比例较低。因此要在逐步提高住院费报销比例的同时,对60周岁以上的农村参保老人门诊费应该给出优惠的报销标准,以减轻这部分弱势群体医疗费用。

6、逐步建立农村养老制度,为农村留守老人提供生活保障。首先是扩大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范围,把符合条件的农村老人全部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从经济上保证老年人达到基本生活水平。其次是鼓励社会团体、企业、个体老板捐资设立老年人基金,对需要帮助的老人给予扶持。

7、兴办农村养老福利事业,走家庭化养老与社会化养老相结合之路。有条件的地方,可由乡、村组织牵头,通过招商引资、当地能人投资等多渠道的办法兴办养老院、托老所等,建立一个温暖的大家庭。如成立农村老年人休闲活动中心、老年人互助协会等,让老年人重新找到归属感。在老年人组织内部,可实施老年人互助机制,低龄老人为高龄老人义务服务,把义务服务的时间进行累积并建档,等将来自己需要这方面服务时,可以免费享用所累积的服务时间。并逐步将农村老年人福利事业引向市场,对于年龄较大的留守老人,可以考虑由其子女出部分钱,搬进托老所,进行社会化养老,促进诸如个别留守老人无人管等问题的解决。

留守老人的难题得不到解决,将会影响到他们的晚年生活与身体健康,在外打工的子女也难以安心。要真正破解留守老人面临的问题,需要政府、社会各界给予更多的关怀和支持。农村有农村的优势,政府可在发展农业生产上找出路,加大对农村的财力与科技投入,让更多有知识、有文化、有技术的劳动力留在农村,进行农业开发,使他们在农村有钱可赚,既不影响致富,也能照应老人。

农村留守老人调研报告范文五篇【三】

爱暖夕阳,青春在志愿中飞扬。为培养大学生参与社会调查的实践能力,践行暑期“三下乡”的志愿精神,7月7日,信阳师院物电学院成立多支调查小组,开展了以“关爱空巢老人,践行青年志愿精神”为主题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调查活动。

首先,调查组在指导老师洪亮的带领下奔赴浉河区清塘乡董家河村进行实地调察,搜集空巢老人相关资料并拜访空巢老人。该村村委会的工作人员向队员们介绍了政府对老年人的扶助政策以及该村特有的空巢老人扶持政策,并将村里空巢老人的具体现状作了详细的介绍。通过对村委会工作人员的访谈以及他们提供的相关资料,志愿者们获取了关于该村老年人的生活现状、福利状况以及地方有关部门制定的一些解决对策等方面的相关信息。村委会的工作人员对志愿者的实践活动给予充分的肯定,在赞扬该院大学生的实践服务精神之余,他还就此次调查活动提出了一些指导性建议。

随后,调查组成员分两组实地走拜访了该村空巢老人,对老人的家庭情况、收入情况、健康状况等问题进行了调查。志愿者们还和老人们话起了家常,75岁的王大爷听力有些障碍,志愿者们十分耐心地与王大爷进行了交谈。志愿者左炎春告诉记者:“随着社会老龄化程度的加深,空巢老人越来越多,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希望通过我们的调查分析,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同时,也希望我们可以为老人们的生活带来些许快乐。”

在此次社会实践活动中,志愿者们严格遵守学校三下乡纪律,坚持社会工作的博爱、尊重、助人自助的精神价值理念,把所学的社会工作专业知识运用到调查实践中,展示了师院学子良好的精神风貌,受到了地方群众的热情接待和高度赞扬。据悉,在未来几天里,他们还将开展关爱老人的回访工作,再次返回董家河村,将大众的心意转达给“空巢老人”.农村留守老人调研报告范文五篇【四】

农村空巢老人是我国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化的工业社会转变过程中急剧扩大的群体。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改革的步伐日益加快,大量青壮年农民进城务工,子女和老人在迁移时间上的不同步,以及相当一部分老人对原居住地的留恋,养老载体和对象在时空上发生了巨大变化,跨省流动越来越多离家时间越来越长,导致越来越多的农村老人独守空巢。

此次寒假社会实践对空巢老人的关注活动旨在呼吁全社会共同关心空巢老人并能制定系列有效措施解决此越发严重的社会问题,老年人过去都为社会创造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他们有享受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权利,如果一个社会的老年群体晚境凄凉,势必严重影响劳动人口的积极性,不利于生产力的进步和发展。如何解决打工子女外出挣钱与陪在父母身边成了一个深思之待解决的问题,从诸多方面讲我团队对空巢老人的调研帮扶活动意义深远。

总之,在现代新农村的建设中,农村空巢老人的问题是不可忽视的,农村留守老人作为老人这一弱势群体中的一个“脆弱群体”,我们必须采取措施为这一群体做些帮助,为促进和谐老龄生活做贡献,为老龄事业的发展做贡献,为构建和谐社会做贡献。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1.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分别选取以郚山镇黄皿旺村的留守老人作为本次调查的个案。

吾山镇隶属于山东潍坊安丘市,位于安丘市西南部,西与临朐交界,南与沂水接壤,面积113平方公里,该镇有10886户,人口3.7万,耕地面积5.6万亩。下辖店子村,亭子村,小洼村,卜家庄村,河西村,小吾山村,黄皿旺村,闭门山村等68个村委会。

郚山镇是典型的以农业经济发展为主的偏僻乡镇,产业结构单一,剩余劳动力大量外流,空巢家庭比例逐年上升。

黄皿旺村位于郚山镇的东北方向,距离郚山镇中心位置较近,附近村民平日可以在集市上做些小买卖,是典型的农村自足型发展方式。由于地方经济发展的停滞青壮劳动力流失显现存在上升趋势,留守家庭在全镇具有代表意义。

2.调查方法:

XX年6月,中新网公布了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统计结果,结果显示了全国人口老龄化持续增加的态势。不同于部分学者将调查方向聚焦在城市老年保障体系的研究上,本调研团深入基层,亲身触及农村养老机制的方方面面。本次调查主要是采取走访、问卷调查、查阅文献及入户典型调查的方法,而且也向镇医院的院长、镇政府秘书长、镇敬老院的院长做了相关的了解。调查涉及农村空巢老人生活状况、医疗及社保、留守老人生活负担及“老有所养”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等。在入户典型调查中,从农村老年人的生活状况、医疗保障、养老现状和精神文化生活四个方面采用结构式访谈的方法,入户典型访问了20户老人。

二、留守老人面临的困难与问题分析

(一)家庭氛围缺失、精神生活单调

随着子女纷纷外出务工,一旦家庭“空巢化”后,家庭养老功能就被弱化,老年人需要亲情的尉籍和生活照料。据研究表明,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各种身体器官的衰弱,老人在某些方面趋于孩童化,更需要子女的照顾。因此子女在老年人心目中有不可替代的位置。但通过对空巢老人的调查问卷的分析,只有34.8%的外出务工子女经常给父母打电话。子女外出后,电话成了老人与子女的交流沟通的主要方式和精神慰藉。有时甚至连这些基本的精神慰藉都没有,老人大多过着“出门一孤影,进门一盏灯”的寂寞生活。

(二)留守老人仍需要劳动,但经济收入低、生活质量差

通过我们的问卷调查,大部分空巢老人从事体力劳动,仍然要承担农业生产的重担。由于目前绝大部分农村老年人没有社会养老保障,老人的经济来源主要依靠自己劳动所得和子女微薄的补贴。老人的劳动主要是种地,由于子女不在身边,许多农活要请人,成本高,收入低.,一般子女在外一年中也挣钱不多,还要承担自己的家庭开支,能给予老人的只有很少的一部分。

(三)生活缺乏照顾、孙辈抚养负担重

由于子女不在身边,日常生活的一些小事,诸如提个水,有些农村留守老人而言都比较困难。尤其是老人生病,需要子女陪同上医院治疗时,子女不在身边,更显得孤独无助。例如,我们团队调查的一个张爷爷,早上下着蒙蒙细雨,他独自一人拄着拐杖提着折叠椅,走了近两个小时的路来镇上输水,而正常人只需半小时,老人的行路艰难却没有子女照料,让人心酸。在农村留守老人中,诸如此类的情况普遍存在,老人们没有子女在身边,只有靠老两口互相扶持。而如果老人丧偶,日子就过得更加艰难。

(四)就医难、医疗费用不足问题突出

目前留守老人的健康状况整体较差,通过我们对外来务工子女调研的结果显示84.6%的留守老人身体不佳,其中患慢性病的比例较高,很多老人处于亚健康状态。留守老人最担心的就是生病,生病几乎可以导致一切困难:经济拮据,缺少照料,心理负担加重等等。目前我国针对农村人口的医疗保障制度主要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但是由于现阶段我国财政投入水平的限制、相关法律法规的不完善以及基层实施环节中人为因素的影响,使得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还未发挥出应有的作用。由于合作医疗按比例报销和封顶制度的制约,使得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对患大病的老年人的实质帮助非常有限。

三、解决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青壮年劳动力外流导致老年人的经济拮据和情感的缺失,同时引起了隔代家庭的增加,加重留守老人的劳动、生活负担及抚养孙辈的负担。因此,为了适应这些变化,社会必须作出相应的调整。

(一)政策方面

社会正在进行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政府在制定政策是应该坚持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充分考虑到农村的实际情况,统筹城乡发展,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出台相应的政策,加大政策的执行力度,提高外出务工人员的工资待遇,敦促各企事业单位必须按时按量发放外来务工人员的工资,保证外出务工人员的合法利益。只有这样,农民工才更有能力去赡养老人,尽量提高老人的生活质量。

(二)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

通过我们对城镇居民的调查,社会对留守老人的保障制度级政不够完善,因此政府应该出台相应的政策,建立健全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慈善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加大农村社会救助和农村社会福利投入,保证保障性收入分配到位。把符合条件的农村留守老人纳入低保范围,从经济上保证留守老年人达到基本生活水平。大约有60%城镇居民对农村留守老人不关注,因此必须增强社会尊老爱老的意识,政府制定政策定期向社会大众宣传尊老爱老,例如:每年评选出尊老爱老模范家庭,给予该家庭经济上帮助,给予该家庭子女就业就学上的优先选择权利等等。

(三)经济供养

1.增加农业创收,提高农村家庭收入

因地制宜.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发展当地的特色农业,可由当地的农业致富能手或专门的技术人员真正的“下地”“下乡”为农民讲解有关农业作物的种植方法和作指导。这样就可以减少农村劳动力的外流,为农民发家致富创造条件,提高农民收入,为养老奠定经济基础。

2.增强子女支付养老费用的能力

“赡养老人”是每个子女应尽的义务,目前子女供养是老年人晚年生活的保证,所以如果子女不在身边,就应该增加对老人的供养的费用,尤其对于那种身体状况不佳,要照看子孙,帮子女料理红白事的老人。这当然在大的方面需要国家的良好政策,加快和谐社会的进程。

(四)生活照顾

老人的生活很重要,而其存在的问题也很突出。如何在生活上对老人进行照顾,是值得我们进行思考并提出可行解决方案的。而这就要充分考虑老人的生活特点,结合社会、家庭和个人共同的力量,给老人创建美好的生活。

由于打工子女家庭收入的增加,有些子女更愿意将花部分钱保证老人的生活。政府可对此进行引导,建立老年公寓、敬老院、托老所等,对于老人特别是独立生活能力较差的老人进行照顾。

(五)精神慰藉

经我们走访服务的20家留守老人情况的分析,老人精神方面的问题比较突出,而这一点恰恰是政府部门和外出务工子女忽视的。而老人精神慰藉上的问题是很多方面因素导致的,根本的解决措施还是在经济、医疗等方面上,上面已详细阐述,以下介绍解决当前老人精神方面的具体措施。

1.当地政府可以以乡镇为单位设立心理咨询机构专门为留守老人服务,定期下乡主动了解老人的内心世界,发现问题就及时解决。乡镇政府领导和村委会成员可以经常下乡慰问留守老人。此外,村委会可以开关注身边留守老人的动员会,唤起人们关注身边留守老人的意识,从而改善留守老人精神生活。

2.还应加强孝道宣传。教育外出务工人员尊重父母,时时与父母保持联系,大事与老人商量,尊重老人的意见;按时给老人寄钱送物;让老人无后顾之忧。“常回家看看”,记得挂念家庭,时常打电话回家了解父母的生活状况及身体状况,更好地敬老爱老。更要加强宣传邻里之间要互相帮助的力度,通过学习提高整体素质,关注留守老人,共创和谐社会。

结束语:

老龄化问题是人口老龄化加剧并引起人们普遍关注的影响国家全局的一个重大问题。研究该问题的一批专家学者在研究时采用惯用的基尼系数及大数研究方法,但由于部分人数据统计的出入较大,所以多数的研究称不上典型,结果也就没了意义。

在研究农村老人生活现状这一问题时,团队初步分析归纳了农村老年人的构成后发现其存在很大共性。考虑到基尼系数及大数研究方法的可操作性较差不利于验证。团队决意跳出基尼系数及大数研究方法,另辟研究蹊径,从以户为单位的典型案例研究入手,用实证的方法解构农村老年人生活的空间。

团队深入留守老人的家中对老人的生活和精神各个方面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发现了老人们的几个问题:一,经济收入不高,生活质量差;二,生活缺乏照料,有时还要管护孙辈;三,家庭氛围缺失,精神生活单调;四,医疗问题突出,健康保障亟待解决等几个问题。当然,各级党委,政府也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如采取最低生活保障,困难帮扶等具体的措施。而为了解决老人“空巢空心”的精神方面的问题,提出了以下几个建议:多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实施电信问候,推进入户抚慰活动等。

在实践活动过程中,我们不仅深切的体会到团队团结起来无与伦比的凝聚力,而且深切体会到老人在生活和精神生活方面的困难。团队成员从生活和精神方面入手关爱留守老人,帮助老人解决一些实际的困难,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增强了服务意识,并在深层挖掘出“留守老人”的问题。在与镇政府,村大队进行交流的过程中,不仅提高了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提升了我们的分析和判断能力。当然,对老人尽一些绵薄之力,也使我们更明了自己的能力有限,关注留守老人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从最初的一个想法到一纸策划案,从一纸策划案到一个暑期的调研考证,从调研考证到厚厚的一摞调查报告,整个团队一路走来,收获颇丰,感触最深的还是实践出真知。

为期一周的社会暑期实践活动圆满结束。经过团结合作、调查配合,我们对留守老人问题有了更深的了解,有效的实现了了解社会、锻炼自我、增长才干、学以致用的实践目的,认真履行了作为一名大学生的责任与义务,为我们大学毕业走上社会奠定了初步的基础。在此,我们由衷的感谢学校以及学院给予我们这么好的机会出去锻炼、体验生活。

农村留守老人调研报告范文五篇【五】

近几年来,*乡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背井离乡到城市打工,子女不在身边的留守老人现在成为日益庞大的一个特殊群体。在新农村建设中,留守老人问题日益突显,为了解这一特殊群体的生产、生活状况及其带来的社会问题,我办近期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对高桥、拉片、红光、菇类村四个村进行了专题调查。

一、调查村基本情况与现状

*乡辖四个村46个村民小组,共有农村住户1420户,总人口5430人,外出务工1560人,占总人口的28.72%,其中60周岁以上的老年566人,占总人口的10.42%。子女不在身边的留守老人122户,215人,占60周岁以上老年人的37.98%。其中:高桥村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248人,留守老年人74人,占60周岁以上人口的29.83%;红光村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118人,留守老年人57人,占60周岁以上人口的48.30%;拉片村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109人,留守老年人52人,占60周岁以上人口的47.71%;菇类村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91人,留守老年人32人,占60周岁以上人口的35.16%。

1、在调查访问过程中发现,大多数留守老人生活特别简朴艰难,居住环境非常差,饮食非常简单。尤其是瑶族群众的留守老人,他们只求温饱,特别是在农忙季节饱一餐饿一顿是经常的事;部分老人因年纪大,翻犁田土,种菜、吃菜都困难,无法对房屋进行修缮,房前屋后杂草丛生、屋顶瓦片支离破碎,逢雨天时外面下大雨、室内下小雨更是家常便饭,令人担心。

2、留守老人还承担着繁重的体力劳动。除少数年龄特别大,行动不便的留守老人外,普遍从事农业生产劳动,有的70岁以上仍然从事体力劳动,与其他老年人相比,劳动强度更大。如拉片村懂保的谢奶,女,71岁,老伴早逝,儿子、媳妇都出外打工,留下一个4岁的孙子在家,还有一个身患残疾的儿子须照顾,自己还种有两亩多的地,购买农肥就把上年收成的稻谷卖掉一部分用来买肥料,幸好有经销商送肥到组,帮忙把肥料送到家里,不然即使有钱也没办法把肥料拉回家中,插秧季节时还带着孙儿到田边,其艰难程度可想而知。

3、担负起抚养教育孙辈的重任。从调查村看,红光村因村级已没有学校可供孩子就读(今年被撤并),孩子们只能走路到4公里外的学校去上学。从目前看,大部分外出务工人员将子女留在农村父母身边,由自己的父母看护小孩,带子女上学。由于农村老人的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大多老人只管供孩子吃、穿,至于学习、心理、性格和道德教育,就只能听之任之了,带孙子力不从心,有的连自己照顾自己也成了问题,大大地增加了留守老人的生活负担和精神负担。

4、老人遭遇排斥。因老年人闲暇时无处可去,村里的小卖部又往往是人群集聚地,老年人因无购买能力,到其场所闲坐时亦不受店主欢迎。两代人特别是婆媳关系不好的,更易遭到媳妇的排斥,即使当儿子的想孝顺也阻力重重。

二、农村留守老人面临的困难与问题

随着我乡农村子女纷纷外出务工,农村留守老人群体的不断扩大,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不容忽视,主要表现在:

1、经济收入低,生活质量差。目前除了少部分享受农村低保的户有得到扶助外,绝大部分农村老年人没有养老保障。农村留守老人的经济来源主要依靠自己劳动所得和子女贴补。随着孝道观念的不断淡化及子女在外务工谋生压力加大,子女贴补缺乏稳定性,农村老人的经济收入更是少得可怜,由于无经济来源,三餐基本的油、盐、柴、米都无法保证,甚至半年都吃不上肉;吃的菜大多数是左邻右舍的乡亲送的;炊事用燃料有的是烧废旧木料,生活非常艰难。

2、生活缺少照料,安全隐患多。由于子女不在身边,日常生活的一些小事,如打米、打柴、挑水吃、到医院看病等都成为难题。特别是老人身体不好,需要子女陪同上医院看病治疗时,子女不在身边,老人更是觉得孤苦无靠,感到很失落。有的老人生病了,连饭都做不了,都无人喂水喝,想哭旁边连一个听的人也没有。此外,老年人发病往往具有突然性,家中无人或抢救不及时,可能会错过治疗时机,导致严重后果。随着年事渐高,一些农村老人记忆力下降,有的行动不便或身有残疾,一些日常生活行为都有可能留下安全隐患,甚至导致悲剧。如拉片村尧沙组妈正和,冬季该组没有水吃,她只能到3公里外的地方抬水吃。她自己还种有2亩左右的耕地,在上半年因种地疲劳过度,昏倒摔伤,好在被路过村民及时发现护送回家,得到有效治疗,等到儿子、媳妇赶回来时,人已经躺在床上好几天了。

3、对隔代教育造成心理负担重。如果单从照顾孙辈的生活起居方面而言,只是增加老人的生活压力,增加劳动强度。但对小孩教育方面心理负担更重,主要因为农村老年人大多数识字不多,无法辅导小孩的学习,担心学习成绩差。其次目前农村交通、通讯得到迅速改善,电视、游戏到处有,孩子在外的时间长,担心发生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老年人总觉得管理小孩力不从心。

4、精神缺少安慰。人老了有喜静的一面,但人老了最怕孤独。农村老人过惯了苦日子,对物质生活往往无过高的奢求,因此来自子女的精神安慰是老人身心健康必不可少的主要来源之一。由于子女长期不在身边,农村老人大多过着出门一个人,进门一盏灯的寂寞生活,这很容易使他们感到孤独。特别是独居老人感到有心里话没处说,有时间没事打发,很可能出现抑郁症状,觉得生活没有意思,严重的会产生自杀的念头。另外,农村精神文化生活比较单调,老人大多是蹲墙根、找树阴、聊聊天,在家庭外边也难以找到精神寄托。

三、解决农村留守老人问题的建议与对策

要真正解决农村留守老人存在的问题,短期内很难一步到位,应采取近、中、远期规划,循序渐进式推进。

1、成立农村帮工服务队。以村组为单位在村里成立农村帮工服务队,帮助留守老人耕种田地,确保农村承包的耕地不留荒,保证粮食不减产。具体做法:一是以村为单位成立帮工协会组织,村支部书记任组长、村长、副村长任副组长,各村民小组长为成员的协会领导小组,以组为单位成立10至20人的帮工服务队;二是帮工服务队的服务费用开支,采取个人投入、政府补贴的方式,即外出务工子女出70%,乡补助20%,村里补助10%的办法解决。

2、发挥主观能动性,做积极参与社会的主人。农村留守老人自身要注意调节好心态,增强心理上的自立程度;生活上,锻炼自己的自立能力;并且注意锻炼身体,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并保持勤学好问的习惯,不断学习新事物,跟上时代步伐。积极寻找精神寄托,充实新的生活内容。寻找精神寄托的方式有许多,如:和邻居聊聊天,下下棋;参加村里的公益事业活动,帮助村里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加入计生协会会员,帮忙做育龄人群的计生工作,把自己融入社会之中。

3、强化尊老、爱老、养老、敬老的宣传教育。在农村社会化养老机制尚未形成之前,传统式家庭化养老仍是农村养老的唯一形式。要加强农村年轻人的孝道教育,对在敬老爱老等方面做得较好的年轻人应予以弘扬表彰,对歧视、排斥老人等行为给予曝光、鞭达。架起亲情时时沟通的桥梁,在外子女要经常与自己父母保持联系,按时给老人寄钱送物。家中大事多征求父母意见,即使没有事也要经常与老人通通话,加强彼此之间的沟通与联系,给老人以精神抚慰。

4、逐步建立农村老年人自愿者服务队。为留守老人提供如打米、抬水、理发、环境卫生清理、房屋修缮等日常服务,可由民政或共青团、妇联等部门组织牵头,尽可能在各乡村组都成立农村老年人自愿者服务队,建立一支常年服务的队伍,以缓解留守老人存在的困难。

5、完善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农村留守老人大多数身体虚弱,小病不断,门诊费用大。按照目前农村医疗保险规定,只有住院才能报销,且报销比例较低。因此要在逐步提高住院费报销比例的同时,对60周岁以上的农村参保老人门诊费应该给出优惠的报销标准,以减轻这部分弱势群体医疗费用。

6、逐步建立农村养老制度,为农村留守老人提供生活保障。首先是扩大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范围,把符合条件的农村老人全部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从经济上保证老年人达到基本生活水平。其次是鼓励社会团体、企业、个体老板捐资设立老年人基金,对需要帮助的老人给予扶持。

7、兴办农村养老福利事业,走家庭化养老与社会化养老相结合之路。有条件的地方,可由乡、村组织牵头,通过招商引资、当地能人投资等多渠道的办法兴办养老院、托老所等,建立一个温暖的大家庭。如成立农村老年人休闲活动中心、老年人互助协会等,让老年人重新找到归属感。在老年人组织内部,可实施老年人互助机制,低龄老人为高龄老人义务服务,把义务服务的时间进行累积并建档,等将来自己需要这方面服务时,可以免费享用所累积的服务时间。并逐步将农村老年人福利事业引向市场,对于年龄较大的留守老人,可以考虑由其子女出部分钱,搬进托老所,进行社会化养老,促进诸如个别留守老人无人管等问题的解决。

留守老人的难题得不到解决,将会影响到他们的晚年生活与身体健康,在外打工的子女也难以安心。要真正破解留守老人面临的问题,需要政府、社会各界给予更多的关怀和支持。农村有农村的优势,政府可在发展农业生产上找出路,加大对农村的财力与科技投入,让更多有知识、有文化、有技术的劳动力留在农村,进行农业开发,使他们在农村有钱可赚,既不影响致富,也能照应老人。

第三篇:农村留守老人调查报告

农村留守老人调查报告

农村留守老人是我国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化的工业社会转变过程中急剧扩大的群体。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改革的步伐日益加快,大量青壮年农民进城务工,子女和老人在迁移时间上的不同步,以及相当一部分老人对原居住地的留恋,养老载体和对象在时空上发生了巨大变化,跨省流动越来越多离家时间越来越长,导致越来越多的农村老人独守空巢。我国民工总数已经超过了一亿,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1/4,形成了举世瞩目的“民工潮”。目前媒体舆论、政府官员和学者多在关注民工艰苦和边缘化的生存状态,而对于更多的滞留在农村的民工家人却关注不够。留守老人们的心理和生理上都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在一些报道中我们时常会听到有留守老人因过度劳累而瘫痪等问题,而且回家后我看到村里的老人们生活得真的很辛苦。

此次寒假社会实践对空巢老人的关注活动旨在呼吁全社会共同关心留守老人并能制定系列有效措施解决此越发严重的社会问题,老年人过去都为社会创造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他们有享受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权利,如果一个社会的老年群体晚境凄凉,势必严重影响劳动人口的积极性,不利于生产力的进步和发展。如何解决打工子女外出挣钱与陪在父母身边成了一个深思之待解决的问题,从诸多方面讲我团队对留守老人的调研帮扶活动意义深远。总之,在现代新农村的建设中,农村留守老人的问题是不可忽视的,农村留守老人作为老人这一弱势群体中的一个“脆弱群体”,我们必须采取措施为这一群体做些帮助,为促进和谐老龄生活做贡献,为老龄事业的发展做贡献,为构建和谐社会做贡献。

一、留守老人生活状况

1.打工子女的经济支持不可高估,留守老人经济状况依然较差,而且劳动强度增加

子女外出务工的确带来了农村家庭经济条件的改善,但是单靠外出打工子女的给父母的支持还不能给予父母充足的经济支撑。由于农村绝对收入水平较低,农民长期以来储蓄率较低,在调查中有人估计农村老人没有养老积蓄的要占到70%以上,以至于大部分老人还要靠自身劳动来维持平时生计。一般老人和儿子一起生活时开支主要负担由儿子负担,但是子女外出后,除了极少数有权威的老人主持全家财政外,大多数老人需单独理财。电费每月10-20元,米每斤1.1元,电话月租费15元,柴每担15元,煤球3元一个,自来水……,按当地标准一个老年人一年需要700-1000元才能基本维持生活,且老人不能生病。外出打工子女对老人每年的转移支付平均要低于上述数字,因此我们不可过高估计打工子女的经济支持。由于收入较低,老人们的生活很拮据,我们在调查中经常听到老人们如下的描述:

“儿子一年能搞几万把块钱,回来好点的时候会给两包烟。” “我一个月只点灯二三十元钱,最多三十几块,电话,我不打。” “大儿子每年给千把块钱,小儿子给四五百斤水稻,现在钱不值钱。” “就怕刮大风下大雨,房子用的是大瓦,大雨会漏。” “彩电又耗电,一开就要钱,我不看电视”。

一般农村家庭虽说有多个儿子,但是每个儿子收入都不高,勉勉强强维持生活,每年拿出千把元,但都不能维持生活,尤其是生活不能自食其力的。我们注意到老人的住房条件通常要差于子女的住房条件,子女外出打工并没有十分显著地改善留守老人的物质生活水平,反而往往间接的加重了老人的劳动强度。调查时老人们说过去大集体年青人做工,老年人在家做饭,而现在老年人要做农活。当地流传着这样的俗语:“白头发,下田畈;黑头发,打麻将;黄头发,大街逛。”由于每年双抢(抢收抢种)时只有3%的外出务工人员会回来,年过七十仍然下田干活的老人不在少数,而请人(或拖拉机)犁田又由去年的每亩80元升至今年的100元,这将再次减少了老人们的收入。此外,由于妇女外出参工率的增加,而能进城随父母在城市接受教育的农村儿童据估计在只有5%左右,老人们再度增加了照顾孙子孙女的家务责任。

外出务工子女对老人的医药支付能力显著增强,但留守老人的医疗卫生状况仍不容乐观,部分老人生病时缺乏生活照料调查可以发现,生活上缺乏照料是留守老人最大的问题,在农村,很多留守老人虽然有子女在外打工赚钱,但是因为老龄化加重,农村留下的大都是老年人,因此大多数老人还是要从事农业生产,这就加重了他们的生活负担,而且身体年老体弱使他们更容易受疾病的侵害,而在这时候儿女却不在身边,使他们得不到应有的照料和关心,他们大多忍受在病痛的折磨里,从而使空巢老人的发病率、死亡率逐年上升,甚至有一些老年人自杀事件的发生。

而且高龄留守老人多行动不便,记忆力减退,听力视力减退,一些日常生活行为都有可能留下很多的安全隐患。

由于人到老年,一般体弱多病,普遍患有慢性病。子女外出务工增强了老人医药支付能力,负担起了老人大部分的医药费,最明显的一个表现就是老人平时往往到村中医生处看病,不需现场付费,医药费由年终外出子女回来时一把结账,而且还会劝有病不医的父母到医院就医。但是由于经济收入不高,还是存在着“生不起病,拿不起药”的现象,有病不医的情况不在少数,由于支出习惯和现实经济能力的考虑,“小病抗、大病挨”仍是多数老人的选择。一位老人2015年因为心肌梗塞住进医院,3天花了两三千元,觉得太贵了,后来就再也不去医院了。另一位老人抱怨说有次头晕挂号打针就要400多,吊了4瓶水又花了500块。据我们的初步调查,医药费是大多数老人家庭一项重要的支出,若使他们做到有病就医,其子女的支付能力也要大打问号。

现在通讯方便,交通又方便,老人一旦生病,子女马上就能得到消息,调查中大部分老人称如果通知子女,他们会回到身边,否则再有能力人家也瞧不起你,周围的舆论会造成很大的压力。但是在调查中也有老人反映第一次生病时子女会回来,但是当老人第二次生病时,再通知子女回来就困难了,即使回来,在家里住上一两天也坐不住。一些老人最关心的事是怕自己生病时没人问,老人们发出了“不求长寿,但求健康”、“我死了,找个人来埋都不好找”这样的悲观感慨。

2.生活负担重

调查发现,因为子女长期在外务工,农村的空巢老人除了要负担农业生产和家务外,大部分的空巢老人还要承担留守孙辈的养育责任,这样不光加重了空巢老人的生活负担,而且由于是隔代教育,有的老人就一味地溺爱,导致一些懵懂少年滑进违法犯罪的深渊;有的老人还是用老一套来教育孙辈们,不免会引起隔阂、冲突,甚至发生悲剧。

3.社会关心力度不够

与留守儿童一样,调查中发现,虽然农村中对于留守老人的关心大了很多,但是仍然也是大多只限于物质上,在情感上帮助的仍然很少,而社会对于留守老人问题的关注高了一些,而且也有很多措施和办法,但是同样流于形势和表面,都没有真正从根本上解决的办法。

4.留守老人的安全问题

在调查中显示出两种安全问题,一是被欺骗,二用火用电安全。由于老人们的文化水平和鉴别能力的限制,而且现在伪造假币技术的提升,老人们很难区分真假,有一位老人就表示他曾收到一张100远的假钞,当时他根本不知道,直到使用时别人跟他说才发现。老人们大部分都是使用柴火的,烧完后他们没有把碳火用灰覆盖掉,导致事故发生。因此,老人的安全问题还是值得注意的。

5.留守老人的赡养问题

尊敬老人,关爱老人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赡养老人更是子女义不容辞的事情。每个人都有老来之时,每一位老人也都希望自己的晚年能够开心地度过。大多数子女都是能尽自己的本分去赡养老人的,但也还是存在一些问题,原因在于子女经济实力本来就不怎么样,支付不起对老人的赡养钱,有的虽然也在外打工,但却搞不到钱,几千元收入自身难保,再加上他们自己的家庭本身开销也大。当老人有好几个子女时,由于各家经济实力不平衡更容易产生纠纷,导致老人的赡养问题得不到妥善解决。还有一些两代人特别是婆媳关系不好的,两方便会产生争执。更糟糕的是有的老人甚至一年到头都得不到儿子一丁点的赡养费,媳妇更是认为他自己还有能力去干活,不需要给。这样的情况着实令人心寒。农村社会养老体制的不健全也给老人的养老问题增加了难度。

6.老人的心理、情绪问题

从问卷结果来看,心理原因也是农村留守老人值得关注的一个问题。由于子女常年在外,有的甚至好几年没有回来,老人们难免有孤寂之感。在农村约64%的老人还是有老伴的,另外的却是一位孤单一人,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更是孤独。子女外出虽是为了提高生活条件,但也因此让老人们感到孤独、无助。而且我国的国情与风俗习惯决定我们的老年人,不仅在生活上依赖子女,在精神上也一样,所以儿女不在身边的留守老人的晚年生活总是会感觉到寂寞孤独空虚,而且常常有留守老人担心自己死了都无人知道,从而更加增加了留守老人的精神负担。

同时,平时农村精神生活的匮乏,使得留守老人寂寞和空虚无处排解。

7.留守老人的娱乐活动过于单调

除了看电视、聊天外,老人就没有什么其它消遣的办法了。调查的几个村都没有老年活动室或者老年协会组织。电视只能收到省台,而一些老人甚至为了省电连电视也不看。当问到老人们在休闲这方面是否有什么需求时,老人说没什么指望,看来老人们在这方面的需求似乎也不是很大。不过一位老人说“现在是一天日子一天过,老了人家都瞧不起”值得我们思考。

8.老人们正当权益受到侵害,应当受到重视

调查中由于赡养造成的纠纷并不多,但还是有一些,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子女经济实力本来就不怎么样,支付不起对老人的赡养钱,有的虽然也在外打工,但却搞不到钱,几千元收入自身难保,再加上他们自己的家庭本身开销也大。

当老人有好几个子女时,由于各家经济实力不平衡容易由于比拼导致不给老人赡养费,一个儿子第一年收入好一点给了,而其他儿子不给,那么到了第二年不平衡,就都不给了。两代人特别是婆媳关系不好。农村70多岁老人还有劳动能力,种田可能比二三十岁人还在行,有些不懂事的媳妇就说你能力好,她就不给钱。

在调查中,遇到一个老人现在正与小儿子闹矛盾,小儿子不给钱。老人说小儿子已经寄了好几千元钱回家,应该不在乎我的200元钱,但就是不给我。老人甚至激动地说,我现在生活条件还不如五保户,五保户每年能得到1000元,花500还可以剩500。村干部来调解,也没有彻底解决。村里干部向我们介绍说,遇到这类事时,有一点问题时老人不讲,只有激烈时才往村里跑,往乡里跑,村里调解也有难度,到法院,传唤去,也很难执行,最终还是要到村里来,子女往往以“我开支也大”作为借口。9.调查除了反映出这些问题外,也有一些例外

通过调查发现,大多数留守老人对现在生活状况比较满意。有81%的农村留守老人依靠子女或自己劳动进行自养。从事农业生产或其他副业的自我劳动收入以满足基本生活要求。如:彭王四组98高龄的老奶奶王明珍,53岁时老伴去世。1984年,子孙因工作需要迁居襄樊后,她一直独守空巢,开垦2亩荒地,靠自己的劳动进行自养。她说:儿孙买房、上学需要花大钱,我自己能过,不愿给子孙找麻烦。随着经济收入、家庭生活水平的提高,不再因为吃喝问题而发愁。多数老人期待与儿女一起生活,他们认为和家人一起生活是最好的生活方式,而对生活水平的要求比较低。但由于住房、代沟或者不愿意给子女添麻烦等种种原因未能够与子女一起生活。加上老人与子女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方面存在差异,为避免产生冲突与矛盾,而选择独立生活。个别子女具备所需的物质条件,但赡养老人的观念很淡薄,嫌弃老人,从而使老人不得不独守空巢。大多因了子外出打工或女儿出嫁,老人不得不独守空巢,管理责任田,养家护院,或抚养孙儿。因此,孤独是留守老人心理健康的极大隐患。部分老人感觉到自己步入老年后在社会和家庭中的地位下降,社会认同感不能得到满足。他们都盼望子女能回来看望自己,因缺乏亲情倍感孤独。同时,身体状况是老年人最担心的问题。晚年后,由于高血压、冠心病、肺心病及四肢麻木等疾病所困扰,有的老人看不起病,有的甚至担心子孙购房、上学及日常生活开支大,怕给子女拖累而拒绝接受治疗。“老有所乐”也是留守老人所追求的。46%的老人认为,只要心境好,能够有自己比较满意的生活方式、娱乐休闲方式就可以了,快乐才是关键的。有的老人以种地拾柴、放牧养禽为乐,有的老人喜欢聚集一起谈古论今,有的则喜欢打麻将、看京剧。

二、解决留守老人问题的对策及建议

青壮年劳动力外流导致老年人的经济拮据和情感的缺失,同时引起了隔代家庭的增加,加重留守老人的劳动、生活负担及抚养孙辈的负担。因此,为了适应这些变化,社会必须作出相应的调整。

A.政策方面

社会正在进行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政府在制定政策是应该坚持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充分考虑到农村的实际情况,统筹城乡发展,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出台相应的政策,加大政策的执行力度,提高外出务工人员的工资待遇,敦促各企事业单位必须按时按量发放外来务工人员的工资,保证外出务工人员的合法利益。只有这样,农民工才更有能力去赡养老人,尽量提高老人的生活质量。

a)推进农村经济改革,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的收入,吸引外出的农民工回家乡发展

大部分的农民工一年的收入也并不乐观,再加上物价的上涨,在城市里任何东西都必须是花钱才能得到,所以他们的生活也并不是很好,而在农村至少自己也还可以种些菜。他们外出的主要原因在于农村无法赚取收入。因此,只要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给他们提供生财、致富之道,定能吸引大部分人回来发展,在这方面村干部要做好带头工作,积极带领村民探索,结合本村的实际情况,政府也应给予大力支持,在技术、经济上给予支援。这样,不仅能提高村民收入,还能是老人们不再感到寂寞,也使老人能跟子女一起享受天伦之乐,减轻老人的劳动强度,使他们安安乐乐地度过晚年。

b)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

通过我们们对城镇居民的调查,社会对留守老人的保障制度级政不够完善,因此政府应该出台相应的政策,建立健全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慈善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加大农村社会救助和农村社会福利投入,保证保障性收入分配到位。把符合条件的农村留守老人纳入低保范围,从经济上保证留守老年人达到基本生活水平。大约有60%城镇居民对农村留守老人不关注,因此必须增强社会尊老爱老的意识,政府制定政策定期向社会大众宣传尊老爱老,例如:每年评选出尊老爱老模范家庭,给予该家庭经济上帮助,给予该家庭子女就业就学上的优先选择权利等等。

B.经济供养

1)增加农业创收,提高农村家庭收入

因地制宜.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发展当地的特色农业,可由当地的农业致富能手或专门的技术人员真正的“下地”“下乡”为农民讲解有关农业作物的种植方法和作指导。这样就可以减少农村劳动力的外流,为农民发家致富创造条件,提高农民收入,为养老奠定经济基础。

2)增强子女支付养老费用的能力

“赡养老人”是每个子女应尽的义务,目前子女供养是老年人晚年生活的保证,所以如果子女不在身边,就应该增加对老人的供养的费用,尤其对于那种身体状况不佳,要照看子孙,帮子女料理红白事的老人。这当然在大的方面需要国家的良好政策,加快和谐社会的进程。

3)生活照顾

老人的生活很重要,而其存在的问题也很突出。如何在生活上对老人进行照顾,是值得我们进行思考并提出可行解决方案的。而这就要充分考虑老人的生活特点,结合社会、家庭和个人共同的力量,给老人创建美好的生活。

由于打工子女家庭收入的增加,有些子女更愿意将花部分钱保证老人的生活。政府可对此进行引导,建立老年公寓、敬老院、托老所等,对于老人特别是独立生活能力较差的老人进行照顾。

C.村委与子女共同努力,降低老人劳动强度

老人的劳动强度主要体现在农忙时节,因此在农忙时村委可组织一部分离家不远的子女们回来帮忙,或是让留守老人的子女们出一些钱雇人帮忙。妇女也外出打工的尽量劝其将子女带到外地上学,不要将这个重担留给留守的父母们。

D.加快农村医疗卫生组织建设,切实解决老年人的看病难、无钱治病的问题,尽快启动新型合作医疗

农村医疗卫生工作相对落后,老年人看病难,就连吃药、打针和患病护理都有困难。在农村要普及卫生健康知识,搞好疾病预防工作。要在老年人中加大卫生健康知识的普及工作,大力开展老年人的健康知识教育,告别不良的生活卫生习惯;和愚昧迷信的行为作斗争,提倡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定期开展健康检查,做好老年病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控制病情发展,降低常见病、老年病的发病率和致残率;在农村推广全民健身运动,增强老年人体质,搞好疾病的预防工作。

老人们现在最迫切的就是提供医疗保险。医药费这一块老人开支较大,因病致贫返贫的事例也不胜枚举。在调查中农民说政府没有组织起来,农民难以自发搞起来。鉴于新型合作医疗在其它地方实行试点时出现了药价高、支付起点高、手续麻烦等农民反映较为强烈的问题,以及民间医生允许留守老人赊欠医药费给予了老人们极大便利的实际情况,应把村中民间卫生工作者纳入新型合作医疗体系内来,而不宜随便打压他们的生存空间。高赔付率也是合作医疗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应该选择一个明确的方向:是保大病还是促进保健水平提高,瞄准一个目标,使新型合作医疗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

E.增加农村救济投入支持

在一个镇调查时该镇民政办给我们提供了一组印象极为深刻的数字:该镇有城镇户籍人口3000只,一年享有50万元补助,人均月收入低于144元时就有最低生活保障,而4.7万农村人口每年仅有8万4千元补助。农村特困群体补助每人每年625元,全镇有2600多人达到条件,但是指标由县里再分到镇里,该镇仅分得655个指标。现在农村贫困人口以人口作为补助单位,而不是理应的户为单位,所以年补助按130元计算。计划生育优惠,60岁以上每月60元,在城里工人为每月70元。农村五保户一年500元,每年600斤原粮由村民组长收集起来给他,代价是95年二轮承包时五保户原则上不分给他土地,而实际上500元支付一年生活也是十分困难的。根据统计数字和我们调查者中的实地感觉,不可高估农村外出务工子女对父母经济支持的能力,应从城乡公平发展角度出发,增加农村救济支付。

F.推动文化乡建设

由于乡土社会面对开放世界,造成对传统文化的最大冲击,原有封闭社会强大的舆论压力失去了对外出人员的压力,缺失公共空间导致村庄自身价值的丧失,导致村庄秩序的失范。例如一位老人说两个儿子分家,现在分家时必须找村干部,过去舅爹爹一句话就行,现在不行了。赡养纠纷实际都是村庄秩序失范的表现。在此次新农村建设中,结合村庄整治,辅以文化乡建,妇联等部门牵头开展五好文明家庭活动,其收益将是很大的,开展一些群众文化娱乐活动既可弘扬优良传统文化,也会给单调的农村闲暇带来乐趣,公共空间的培育更会规范村庄秩序。

G.要普及用火、用电安全知识

留守老人们很多都不懂得用火、用电安全的常识,因此政府要定期派工作人员走村串户,了解农村用电情况,向老人们讲解安全用电常识和当前电价执行标准,使老人们真正用上“明白电”、“放心电”。同时,工作人员还要深入到一些留守老人家里,查看线路,发现异常,就地解决,消除安全隐患。同时邻里之间要相互帮助,发现有安全隐患存在要及时消除。

H.要解决老人养老问题,有效保证农村老人老有所养

一是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健全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提倡农村青年为自己和老人办理养老保险,使农村老人减轻对子女的物质依赖程度,村委或是乡政府还可以给以适当生活补助。二是弘扬敬老爱老的优良传统,加强农村家庭美德教育,积极做好宣传教育工作,表彰敬老养老典型,让村民真正树立起尊重、关心、帮助老人的良好社会风尚。三是要办好敬老院,让那些孤寡老人有地方可以去,让他们不再担心生活无依,生活上得到照料,精神上得到安慰,让老年人欢欢乐乐安度晚年。四是大力宣传《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增强老年人的法律意识,依法维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提高子女们的思想素质,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使他们真正明白关心老人,尊敬老人,赡养老人是他们义不容辞的责任。要牢抓精神文明建设,积极做好宣传工作,创造文明和谐的社会氛围,使人们自觉地做到尊老敬老爱老。提高社会舆论监督的作用,实事求是地揭露一些虐待老人,不赡养老人等丑恶行经。政府以及村委也要对于这些行为进行调解,必要时还应求助于法律手段来解决。在调查中也发现少数老人自身也存在一些问题,他们也没能做到尊重子女,对此,老人也应该要加强自身道德修养,做到以礼待人,和谐的家庭是需要双方共同努力的。

I.精神慰藉

经我们走访服务的20家留守老人情况的分析,老人精神方面的问题比较突出,而这一点恰恰是政府部门和外出务工子女忽视的。而老人精神慰藉上的问题是很多方面因素导致的,根本的解决措施还是在经济、医疗等方面上,上面已详细阐述,以下介绍解决当前老人精神方面的具体措施。

1.当地政府可以以乡镇为单位设立心理咨询机构专门为留守老人服务,定期下乡主动了解老人的内心世界,发现问题就及时解决。乡镇政府领导和村委会成员可以经常下乡慰问留守老人。此外,村委会可以开关注身边留守老人的动员会,唤起人们关注身边留守老人的意识,从而改善留守老人精神生活。

2.还应加强孝道宣传。教育外出务工人员尊重父母,时时与父母保持联系,大事与老人商量,尊重老人的意见;按时给老人寄钱送物;让老人无后顾之忧。“常回家看看”,记得挂念家庭,时常打电话回家了解父母的生活状况及身体状况,更好地敬老爱老。更要加强宣传邻里之间要互相帮助的力度,通过学习提高整体素质,关注留守老人,共创和谐社会。

J.开展“志愿者”活动

调动各种积极因素,建立帮扶老人志愿队。可由村委会组建帮扶老人志愿队,将村里热心的村民、上学的少年儿童等组织起来,定期对到老人家中,在生活对老人进行帮助和照顾。既可以对老人进行照顾,又可以对少年儿童进行教育,有利于对全社会宣扬尊敬老人的传统美德。农村养老特别是促进农村社区养老体系建设中,引入社会化的力量至关重要。如果条件允许,可组织单位的年轻人和社会“志愿者”,联系一个留守老人家庭长年定期开展上门服务活动,了解他们的需求与困难,帮助他们疏通渠道,解决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K.作为子女,常回家看看

作为子女,应该多抽些时间常回家看看养育你的父母,特别是逢年过节时,试着想想父母期盼的目光,不要让老人们独自过年,即使再忙也常给家人打个电话,报个平安。多组织娱乐活动,比如组织戏班子唱戏,集中看电影等,丰富老人们的精神生活,减少他们的孤独与失落感。定期对老人们的心理情绪作一个了解。

尊老敬老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一直都在倡导要建设一个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留守老人是我们当前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他们很多都经历了新中国成立前后的心酸历史,他们是历史的见证者,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社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在社会发展繁荣的今天,我们更不能忘了那些留守在农村的老人们,让他们也能享受到社会发展的成果。全社会都应一起努力,帮助、关心他们,设身处地为他们的晚年生活着想,让他们衣食无忧,有病得到及时治疗,临终得到关怀,使他们能幸福、快乐、健康地度过晚年,真真切切感到社会、家庭、儿女给予他们的亲情和温暖。

三、结束语:

老龄化问题是人口老龄化加剧并引起人们普遍关注的影响国家全局的一个重大问题。研究该问题的一批专家学者在研究时采用惯用的基尼系数及大数研究方法,但由于部分人数据统计的出入较大,所以多数的研究称不上典型,结果也就没了意义。

在研究农村老人生活现状这一问题时,团队初步分析归纳了农村老年人的构成后发现其存在很大共性。考虑到基尼系数及大数研究方法的可操作性较差不利于验证。团队决意跳出基尼系数及大数研究方法,另辟研究蹊径,从以户为单位的典型案例研究入手,用实证的方法解构农村老年人生活的空间。

团队深入留守老人的家中对老人的生活和精神各个方面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发现了老人们的几个问题:一,经济收入不高,生活质量差;二,生活缺乏照料,有时还要管护孙辈;三,家庭氛围缺失,精神生活单调;四,医疗问题突出,健康保障亟待解决等几个问题。当然,各级党委,政府也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如采取最低生活保障,困难帮扶等具体的措施。而为了解决老人“空巢空心”的精神方面的问题,提出了以下几个建议:多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实施电信问候,推进入户抚慰活动等。

在实践活动过程中,我们不仅深切的体会到团队团结起来无与伦比的凝聚力,而且深切体会到老人在生活和精神生活方面的困难。团队成员从生活和精神方面入手关爱留守老人,帮助老人解决一些实际的困难,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增强了服务意识,并在深层挖掘出“留守老人”的问题。在与镇政府,村大队进行交流的过程中,不仅提高了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提升了我们的分析和判断能力。当然,对老人尽一些绵薄之力,也使我们更明了自己的能力有限,关注留守老人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从最初的一个想法到一纸策划案,从一纸策划案到一个暑期的调研考证,从调研考证到厚厚的一摞调查报告,整个团队一路走来,收获颇丰,感触最深的还是实践出真知。为期一周的社会暑期实践活动圆满结束。经过团结合作、调查配合,我们对留守老人问题有了更深的了解,有效的实现了了解社会、锻炼自我、增长才干、学以致用的实践目的,认真履行了作为一名大学生的责任与义务,为我们大学毕业走上社会奠定了初步的基础。在此,我们由衷的感谢学校以及学院给予我们这么好的机会出去锻炼、体验生活。

第四篇:农村留守老人

农村留守老人:幸福在何方?

一个个年轻人背井离乡,到陌生的城市“寻梦”;他们身后留下了一个个孤独的身影在村口守望。这些孤独身影,就是他们留守家园年迈体弱的双亲。留守老人们在农村是怎么生活的呢?谁来关怀、呵护这些老人?

扫描:农村留守老人生存现状写真

在我河舒镇一村的一位老人,名叫刘东明,今年62岁,有5个孩子,一家人大小14口人,子孙们不是外出打工就是在外面工作,家里就剩了夫妻俩。刘东明的家很大,老人说,每年除了春节热闹一阵子外,家里就冷冷清清的了。老人的孩子虽多,但生活并不富裕。孩子们在外一年忙到头,仅够子女读书和一家人的花费。因此,老人虽然腿脚不灵便,但在家里并没有清闲下来。在村里,像刘东明这样的留守老人还不少。他们只要身体还行,就活一天干一天活,自己养活自己。

而另一位老人,80岁的张中华,他的妻子十多年前就去世了,他与妻子没有生育,抱养了个儿子。儿子带着孙子去深圳给人养猪,十几年来只回来过两趟。养子出去后,开始还寄点钱回来,后来人不回了,钱也不寄了。老人在家里,靠自己耕种一亩地养活自己。他没有收入,连猪肉都买不起。老人家里连电灯都没有,房间里一片黑暗,连床都看不到。穿着破破烂烂的他说到这里,唉声叹气地说:“这些也没有什么,我担心的是死了没有人埋!” 还有些老人带着孙子一起生活,而孩子需要教育,这些本是年轻人的事,可是,他们大多在外面打工,这些任务便全部落在了老人们的身上。教育孙儿不但责任大,而且也极为烦心,事情多得很。

繁重的家务和家教外,最令老人烦恼的莫过于寂寞。有一位名叫杨才兵的老人说,他平时里白天忙一些家务活,或者偶尔串串门,同邻居拉拉家常,日子也还算充实,但晚上可就寂寞了。家里虽然彩电、音响等娱乐设施一应俱全,但由于自己识不了几个字,加上眼睛又不好,电视设备几乎成了摆设。他最盼的是过年,一家人其乐融融,那才是他想要过的美好生活。最怕的是正月十五一过,子女一个个走了,家里回到长久的冷清。最后他戏谑地说:“现在农村大多数家庭是两个老的在家,一个‘和尚’,一个‘尼姑’。”

重压:农村留守老人的心声

我在镇政府里了解到,本镇的留守老人很多。在中青年外出务工后,留守在家的老人不得不“老当益壮”,扛起了种田责任,肩挑背磨什么都得干。这些过度透支了他们的体力,用这些老人的话说是“只有我们实在爬不动时,就不做了”。

老人们说,年轻时盼把孩子拉扯大了,就可以享清福了。现在都一大把年纪了,仍然要耕种犁地,说“老了享福”,那都是一句空话。

他们精神慰籍少。人老了最怕孤独。来自子女的精神慰籍是老人身心健康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农村老人过惯了苦日子,对物质要求并不高,在能满足温饱的今天,老人渴望的往往是子女的亲情而不在乎子女的钱物。尤其是当子女外出务工把孩子接去一同生活后,留守老人不但日常生活受到影响,连最后一点精神寄托也没有了。大多数留守老人过着“出门一把锁,进门一盏灯”的寂寥生活,很容易感到孤独。特别是孤居老人,更是心里有话没处述说,有时间没事打发,很可能出现抑郁症状,觉得生活没有意思,严重的会产生自杀的念头。他们生活缺照料。由于子女不在身边,日常生活中的某些小事对于留守老人来说,都成了难题。留守老人最怕的就是生病。在家中生了病,没有年轻人去请医生,有些老人甚至拿不出钱看病,往往小病拖成了大病。卧病在床身边也没有子女来照顾,老人更是觉得孤苦无靠。

他们经济收入低。大多数农村留守老人大部分没有社会养老保障,经济收入来源主要是自己劳动所得和子女补贴。地里的收入不高,一些失去劳动能力的留守老人更是只能依靠子

女的补贴。随着孝道观念的淡化以及一些子女自身谋生的压力,高龄留守老人的经济收入更是少得可怜。

他们安全隐患多。随着年事已高,一些农村留守老人记忆力下降,有的行动不便或身有残疾,一些日常生活行为都有可能导致安全隐患,甚至导致悲剧。

最近,一项由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完成的调查表明,我国农村现有10.2%的老人感到不幸福,有35.1%的老人经常感到孤独,独居的和没有配偶的老人感到孤寂的比例更高。关注此事的人士认为,与农村“五保户”相比,农村留守老人的养老问题容易被忽视,他们大多体弱多病、生活缺少照料。尤其是高龄老人面临的困难更大,需要给予足够的重视。研究中心研究员张秋霞说:“农村老年人精神危机的主要内容包括子女经济上的供给、精神上的孝顺、老人业余生活的丰富等等。但是许多的地区,农民们面临子女上学、子女成家、医疗保健等多种问题,在诸多的开支面前,老龄问题根本排不上号。老人们一般只停留在吃饱穿暖的水平,养老仅为了生存。”

思考:如何让农村留守老人安享晚年

农村留守老人的大量出现是农村经济社会转型时期的必然现象,他们是社会中相对脆弱的群体,表现为经济上的地收入型、生活质量上的低层次性、政治上的低影响力和心理上的高敏感性。这决定了他们很难依靠自身力量解决上述养老问题,需要广泛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才有可能实现他们安享晚年的愿望。

两会期间,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于解决农民工权益的保障,以及关注农村留守老人和儿童问题被代表委员们一再提及。前两年温家宝总理就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在全国范围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加强农村养老院建设,强化农村公共医疗服务等。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全社会共同努力为老年农民营造一个好的赡养环境,农村“留守老人”就不再是个沉重的话题。

——毕竟,构建和谐社会的春天已经来临!

日志1

一个个年轻人背井离乡,到陌生的城市“寻梦”;他们身后留下了一个个孤独的身影在村口守望。这些孤独身影,就是他们留守家园年迈体弱的双亲。留守老人们在农村是怎么生活的呢?谁来关怀、呵护这些老人?

由于居住在一个小镇上,一直以来都看到许多年迈的老年人。他们和老伴两个人生活,或者带着子孙一起,很多也就是单独一个人生活。他们经济上的地收入型、生活质量上的低层次性、政治上的低影响力和心理上的高敏感性。对于此,我很想贴近了解他们的生活,感受他们切身的感受。

刚好从父母口中得知有这么个机会,去乡下调查了解留守老人,我便积极争取了机会,与工作同志可以一起去下乡。

我想知道老人们的现状,想知道他们的心声!

日志2

对于这么一群特殊的群体,我还是对自己有点担忧,我不太真正了解他们,怕到真正和他们接触时,自己的行为举止和言谈会不受他们喜欢。我不想自己表现得不好。于是,我参阅了一些有关的书籍和杂志,以及与父母交谈了解,让自己对他们形成一个初步概念

也许在年龄上,就把自己当作一个晚辈,一个孙女,而对于此次的调查了解,就当作一次去看望自己的爷爷奶奶,那样我想应该就很不错了。

同时在各种资料上了解到,与农村“五保户”相比,农村留守老人的养老问题容易被忽视,他们大多体弱多病、生活缺少照料。尤其是高龄老人面临的困难更大,需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农村老年人精神危机的主要内容包括子女经济上的供给、精神上的孝顺、老人业余生活的丰富等等。但是许多的地区,农民们面临子女上学、子女成家、医疗保健等多种问题,在诸多的开支面前,老龄问题根本排不上号。老人们一般只停留在吃饱穿暖的水平,养老仅为了生存。

对于明天的下乡深入调查,我的心情变得沉重了!

日志3

今天是我起来得最早的一天,因为我要和政府的工作同志一起去乡下,去了解留守老人的生活。了解他们的幸福生活在何方?我们选定了情况比较特殊的几位老年人们,将在这两天依次去看望。

一路上,我的心情还是多少有点忐忑不安。不知道我马上要面对的到底是怎样一种情况一群特殊的老年人。

走了很长的路,终于到了选定的第一位老年人的家。就是河舒镇一村的村民,名叫刘东明,今年62岁,有5个孩子,一家人大小14口人,子孙们不是外出打工就是在外面工作,家里就剩了夫妻俩。刘东明的家很大,老人说,每年除了春节热闹一阵子外,家里就冷冷清清的了。老人的孩子虽多,但生活并不富裕。孩子们在外一年忙到头,仅够子女读书和一家人的花费。因此,老人虽然腿脚不灵便,但在家里并没有清闲下来。在村里,像刘东明这样的留守老人还不少。他们只要身体还行,就活一天干一天活,自己养活自己。

而另一位老人,80岁的张中华,他的妻子十多年前就去世了,他与妻子没有生育,抱养了个儿子。儿子带着孙子去深圳给人养猪,十几年来只回来过两趟。养子出去后,开始还寄点钱回来,后来人不回了,钱也不寄了。老人在家里,靠自己耕种一亩地养活自己。他没有收入,连猪肉都买不起。老人家里连电灯都没有,房间里一片黑暗,连床都看不到。穿着破破烂烂的他说到这里,唉声叹气地说:“这些也没有什么,我担心的是死了没有人埋!”

回家的路上,我的心情不是忐忑不安了,而是极度的沉重!

日志4

今天去另外老年人家的路上,与工作同志的交谈了解到,本镇的留守老人很多。在中青年外出务工后,留守在家的老人不得不“老当益壮”,扛起了种田责任,肩挑背磨什么都得干。这些过度透支了他们的体力,用这些老人的话说是“只有我们实在爬不动时,就不做了”。

有些老人带着孙子一起生活,而孩子需要教育,这些本是年轻人的事,可是,他们大多在外面打工,这些任务便全部落在了老人们的身上。教育孙儿不但责任大,而且也极为烦心,事情多得很。

繁重的家务和家教外,最令老人烦恼的莫过于寂寞。有一位名叫杨才兵的老人说,他平时里白天忙一些家务活,或者偶尔串串门,同邻居拉拉家常,日子也还算充实,但晚上可就寂寞了。家里虽然彩电、音响等娱乐设施一应俱全,但由于自己识不了几个字,加上眼睛又不好,电视设备几乎成了摆设。他最盼的是过年,一家人其乐融融,那才是他想要过的美好生活。最怕的是正月十五一过,子女一个个走了,家里回到长久的冷清。最后他戏谑地说:“现在农村大多数家庭是两个老的在家,一个‘和尚’,一个‘尼姑’。”

老人们说,年轻时盼把孩子拉扯大了,就可以享清福了。现在都一大把年纪了,仍然要耕种犁地,说“老了享福”,那都是一句空话。

我们应该好好思考这句空话!

日志5

深入调查结束了,我知道了老人们的现状,知道了他们的心声!

他们精神慰籍少;他们生活缺照料;他们经济收入低;他们安全隐患多。

农村老年人精神危机的主要内容包括子女经济上的供给、精神上的孝顺、老人业余生活的丰富等等。但是许多的地区,农民们面临子女上学、子女成家、医疗保健等多种问题,在诸多的开支面前,老龄问题根本排不上号。老人们一般只停留在吃饱穿暖的水平,养老仅为了生存。”

实际农村老人过惯了苦日子,对物质要求并不高,在能满足温饱的今天,老人渴望的往往是子女的亲情而不在乎子女的钱物。想自己卧病在床时,身边有子女来照顾。高龄留守老人的经济收入能有更多的解决办法。

总的来说,农村留守老人的大量出现是农村经济社会转型时期的必然现象,他们是社会中相对脆弱的群体。他们很难依靠自身力量解决上述养老问题,需要广泛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才有可能实现他们安享晚年的愿望。

但我们也要有理由相信,只要全社会共同努力为老年农民营造一个好的赡养环境,农村“留守老人”就不再是个沉重的话题。

个人总结

第五篇:关注农村“留守老人”

解决农村“留守老人”问题的几点建议

龚兴虎樊城区青泥湾中学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民进城务工的不断增多,在广大农村地区就出现了许多 “留守孩子”和“留守老人”。“留守孩子”已受到各级政府和社会的广泛关注,“留守老人”的问题也应引起大家的足够重视,他们大都年龄在五十岁左右,既要耕种田地,有的还要照顾子女寄放在家里的小孩,生活状况令人担忧。目前,我镇农村“留守老人”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肩负繁重的体力劳动。大量的青壮年农民外出务工后,耕种的重担就自然落在家里的老人身上,由于年龄大,缺乏劳动力,承担繁重的生产劳动和繁琐的家务活,每天都非常劳累。有的还要担负“留守儿童”的监护任务,身心负荷过重。

二、身体健康状况令人担忧。由于年轻人外出务工,“留守老人”生活无人照顾,生病没有人督促去看医生,因经济拮据和行动不便,往往不愿去治病,导致小病拖成大病,大病无钱医治的恶性循环。

三、心理上有很重的失落感和孤独感。子女在外打工,不能回家养老,使得这部分老人倍感失落,“安享晚年”心愿难于实现。特别是失去老伴的老人,生活无人过问或者很少有人过问,常常倍感孤苦寂寞。

四、安全问题令人担忧。由于无人照顾,“留守老人”往往受伤、生病得不到及时救治,很容易出现安全事故,甚至因此而失去生命、。

五、监管“留守孩子”不力。由于是隔代教育,有的老人一味溺爱,导致一些儿童养成不良习惯:有的老人用老方法教育孙辈,会引起隔阂、冲突,甚至酿成悲剧。

解决农村“留守老人”问题的几点建议:

一、以村组为单位,在农村建立和完善相应的老年人工作委员会等老人互助组织,纳入村规民约。加强与“留守老人”的联系,经常到“留守老人”家庭看一看,关心一下饮食起居、身体状况,引导“留守老人”互帮互助,互相照顾。弘扬中华民族敬老爱幼的传统美德,教育周围群众做到“近邻胜远亲”,形成一种互帮互助的良好养老氛围。

二、加大农村保障力度,把符合条件的农村“留守老人”纳入低保范围,从经济上保证老年人达到基本生活水平。建立农村养老基金,专门用于帮助一些生活困难的农村“留守老人”解决紧急情况。

三、在医疗保障方面,帮助“留守老人”加入农村新型合作医疗,提高老年人医疗报销比例。

四、鼓励兴办福利机构。加强乡镇福利院的建设,由村提供场所、健身设施、基本生活资料等,再由其子女缴纳一定数量的生活及其它费用,对“留守老人”进行集中供养,解决他们无人管理、无人赡养的问题,为他们提供良好的照料服务。

五、强化家庭的养老功能和义务。全社会共同宣传《老年法》,切实保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加强对农村青年的孝德教育,宣传敬老、养老的先进典型人物,大力弘扬养老敬老美德,强化子女对老人关心赡养的责任感,进一步强化家庭的养老功能,使老人们能够享受来至于社会、亲情的温暖。

下载农村留守老人调研目的及意义word格式文档
下载农村留守老人调研目的及意义.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农村留守老人调查报告

    农村留守老人问题调研 ——以xx村为例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社会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城乡收入差距日益增大,现在在农村仅凭耕种所得收入已远远满足不了人们正常......

    关于留守老人调研报告

    关于留守老人的调研报告摘要:留守老人问题越来越得到人们的关注,留守老人的生活状况,身体健康状况值得关心,他们所面临的困难如何解决,也是当今社会应该着重思考的。关键词:留守老......

    关于农村留守老人生活保障情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农村留守老人生活保障情况的调研报告一、基本情况 全区农村总人口86万人,其中60岁以上有10.32万人,其中留守老人共计26400人,占总人口的3.1%。其中高龄(80岁及以上)约占总......

    县农村留守老人养老问题调研报告

    县农村留守老人养老问题调研报告 因为母亲青年们都纷纷走出大山,到城镇去务农,因此越来越多的留守老人或者是留守儿童的出现。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出来的有关于县农村......

    农村留守老人生活状况调查报告

    农村留守老人生活状况调查报告系院名称:化学与化工系调查主题:农村留守老人生活状况调查报告调查目的:了解当地的农村留守老人生活状况现状、问题与相关问题,分析产生这种状况的......

    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留守老人调查报告

    农村留守老人、留守儿童状况调查 众所周知,城市的建设需要大量的劳动力,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各行各业所需要的人力都相应增多,因此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为了生计涌入城市。年轻人......

    农村留守老人访谈记录

    ① 对留守老人李奶奶的访谈纪录: 以下是由顾振宇采访的一个老人,她姓李,下面是访谈纪录。 ………… ………… ………… (李奶奶满头银发,脸上皱纹,拄着拐杖,路上碰到张阿姨,是她邻......

    关于农村留守老人的调查报告

    关于农村留守老人的调查报告 大新中心学校八(三)班暑期调查小组 2014.9. 关于农村留守老人的调查报告 调查人:赵佳倩赵佳乐郭婉玉李琦 时间:2014.7—2014.9 地点:大新中心学校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