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推动乡村旅游转型升级 为乡村振兴作更大贡献
推动乡村旅游转型升级 为乡村振兴作更
大贡献
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乡村旅游发展指明了方向和根本路径。新时代乡村旅游发展既要对接党的十九大部署的乡村振兴战略和脱贫攻坚战,同时也要把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贯彻落实到乡村旅游发展的各个环节和各个方面。
首先,促进乡村脱贫致富和乡村振兴是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使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党的十九大报告在回顾过去五年的工作时指出,民生领域还有不少短板,脱贫攻坚任务艰巨,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在工作部署中将乡村振兴战略列为七大战略之一。
在党的十九大确定的乡村振兴战略和脱贫攻坚工作中,乡村旅游可以发挥重要作用。乡村旅游是系统解决“三农问题”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之一。乡村旅游发展不仅能给农民带来新的就业机会和经济收入来源,而且能够促进农业发展在市场、组织等多方面的现代化,能够带动农村基础设施和生活环境的改善,从而有利于一揽子解决“三农问题”、促进乡村振兴。乡村旅游在精准扶贫中具有独特优势。正如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指出的,旅游扶贫是充分运用市场机制的扶贫,是造血式扶贫,是广泛受益的扶贫,是物质和精神“双扶贫”,是富有尊严的扶贫,是促进和谐的扶贫,是促进国际交流的扶贫。自旅游扶贫工作开展以来,许多“老少边穷”地区靠发展旅游业实现了经济社会的全面转型,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乡村旅游发展态势好、潜力大,但与乡村旅游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乡村旅游在旅游发展大盘子中占的份额比较小,乡村旅游收入占旅游总收入的比例为12%。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完善,乡村旅游将处于快速发展期,在乡村振兴战略和脱贫攻坚工作中可有大作为。
其次,新时代乡村旅游发展要以满足人们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旅游既是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体现,同时人民对旅游的需要也在不断朝着更美好的方向提升。新时代乡村旅游发展的主线,就是要以更平衡更充分的发展去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一要对接大众化需求,将乡村旅游推向旅游发展的核心。乡村旅游在发展早期,主要是辅助性、配套性的旅游业态,乡村旅游发展比较好的地区多是景区周边和交通节点,其功能是为游客到目的地或景区旅游提供补充性的食宿服务或中途停留的配套服务。大众旅游兴起之后,乡村地区由于亲近自然、生态环境较好,保留了很多传统文化和有趣的生产生活方式,加上空间广阔、资源多样、开发潜力大,完全可以独立发展成为旅游目的地。二要对接品质化需求,提高乡村旅游服务质量。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乡村旅游不仅需要量的扩张,也需要质的提升。过去人们旅游是把观光作为主要目的,乡村旅游发展以农家乐为主要形态,主要是解决基本的食宿问题。随着收入的增加以及出游机会的增多,人们不仅追求“去了哪里”,而且追求“玩了些什么”“玩得怎么样”,更加注重旅游过程中的舒适,农家乐也就必须提升品质,如更新住宿设施、提高餐饮质量、丰富娱乐活动、提供更多的附加服务等等。三是对接休闲化需求,优化乡村休闲度假环境。休闲化是品质化的表现之一。对于乡村旅游发展而言,休闲化的需求不仅要求经营者提高设施的档次,丰富休闲娱乐活动,而且要创造一个良好的休闲度假环境。和城市相比,乡村最大的优势是环境,特别是生态环境。乡村旅游要发展,更高的要求是提升人文氛围。如民宿和传统的农家乐相比,不只是设施更高端,而且往往附加了很多审美和文化上的情趣,因此更受旅游者欢迎。四是对接多样化需求,创新乡村旅游产品和业态。多样化也是大众化和休闲化的伴生物。早期的乡村旅游多是“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后来增加了采摘、民俗文化体验等内容,近几年则是遍地发展民宿,总体说来乡村旅游产品的丰度还是比较欠缺。其实,乡村旅游可以发展的业态非常多,除了依托乡村风貌和文化发展的业态之外,现代休闲度假的一切业态几乎都可以在乡村地区发展。只要认真分析、用心创意,通过产业融合、资源整合等手段,必能推出更多更新的业态。
再次,坚持“五个统一”,促进新时代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总书记在参加党的十九大贵州省代表团讨论时指出,“既要鼓励发展乡村农家乐,也要对乡村旅游作分析和预测,提前制定措施,确保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除了要认真研究市场需求的变化之外,还应该遵循如下一些原则:一是坚持乡村旅游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相统一。要坚持开发和保护并重、保护优先,“倍加珍爱、精心呵护”绿水青山和生态环境,并通过旅游发展提升人们的生态文明意识、为生态环境保护和优化提供资金,从而让我们的山更青、水更绿。二是坚持乡村旅游发展和美丽乡村建设相统一。美丽乡村是美丽中国的重要基础,与乡村旅游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很多美丽乡村同时也是成功的乡村旅游地。为推动乡村旅游发展和美丽乡村建设的有机统一,要更加重视规划的作用,加强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沟通和合作。三是坚持乡村旅游发展和“新四化”相统一。乡村旅游发展只有和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等“新四化”相结合,才能开阔视野、整合更多的资源,同时发挥带动作用、取得更充分的效益。也就是要用全域旅游的理念发展乡村旅游。四是坚持乡村旅游文化传承和创新相统一。传统乡村文化中有精华,也有糟粕,乡村旅游发展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有些地方为了吸引游客甚至刻意展示当地的贫穷和愚昧,这更是不可取的。对待传统乡村文化正确的态度应该是总书记曾经强调的“坚持创新与继承相统一,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不断求新、求变、求精,大力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五是坚持乡村旅游扶贫“输血”和“造血”相统一。有些外来资本到乡村地区投资开发的旅游项目非常高端,当地居民虽能从土地租赁等中获得一定利益,但很难真正参与到规划建设和运营服务当中。按照党的十九大“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的要求,乡村旅游发展应把提高当地居民的发展意识和发展能力作为重要目标,把握好外来资源注入和本地发展能力提升的平衡,实现乡村旅游和乡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篇:推动乡村振兴
近年来,XXX市越城区把加强党的领导、深化“契约化”共建贯穿城市基层治理全过程,积极开展“五星达标、和美家园”争创活动,走出了一条以和谐、品质、活力为核心的中心城区基层治理新路。
握紧合力,构建大党建格局
“过去联系驻地单位,总得讲人情、刷脸面,现在驻地单位都会主动和我们联系,询问需求,一起商量举办活动。城市基层治理中的许多难题都迎刃而解了。”一位街道党工委书记感叹。
该区确立“大党建”理念,把加强城市基层党建纳入整体工作部署和党的建设总规划,党建与发展、治理协同推进。全面推进街道“大工委”、社区“大党委”制,配强基层党建工作力量,让共建单位成员成为街道党工委成员、社区党委成员,确保街道社区党组织有能力协调各方。如今,全区已有近300名驻区单位党组织负责人被吸纳为街道、社区党(工)委兼职副书记或委员,定期参加区域居民群众关心的重大问题研讨。
党建引领,打造五星社区
在该区东浦街道,有一处远近闻名的建筑“红立方”党建综合体。“红立方”拥有党群服务中心、四个平台综合信息指挥室、便民服务中心及商业休闲中心4大功能区,集党建、政务、服务、商贸、休闲于一体,形成党建工作最大合力,深化大党建格局。像这样的“红立方”,越城区街道层面已有7个、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已有79个。
作为绍兴市主城区,越城区共有101个城市社区,建有社区基层党组织452个。去年以来,该区突出党的领导,以开展五星达标、和美家园争创为载体,实施党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五星联创,每颗星下都制定4条星级标准与4条底线标准,形成20有20无的创建体系。该区细化组织、宣传、政法等17个区级部门创建责任,实施组织创新、网格管理和社区干部激励等7项机制,形成区、街、社三级联动体系,规范社区工作内容,定期清理规范各类社区证明,构建合力推进机制。
走进“五星和美”创建社区,会发现原先柜台式的接待窗口与工作人员都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社区客厅,实现了前台一口受理、后台协同办理。前台两位全科社工,精通民政、养老等各项工作办理,其余社区干部有更多时间精力走进网格、深入群众。该区还在五星和美创建社区探索民生实事票决制,项目从群众中来,由群众选、社区办、群众评,突出为民办实事、办好事,实现党组织主导下的居民自治、协商民主。
契约共建,共创和美家园
目前,该区府山街道党工委举行了一场特殊的拍卖仪式。讲解、举牌、敲拍卖槌,仪式现场拍卖的不是物品,而是来自街道与社区的17个契约化党建共建项目,竞拍者是街道辖区里80余家共建单位党组织的代表。
拍卖式的项目共建,建立在菜单式双向选择机制之上。去年以来,该区通过在街道党工委与辖区单位党组织之间,成立契约化党建共建联盟,各个街道梳理活动场地、公益资金等236项资源,形成4大类15组双向服务菜单,共建各方按需点单、拍卖认领并开展精准服务,打破了社区与契约单位间资源壁垒。政府中心工作也被纳入契约范围,进行项目化管理。在蕺山社区,多年来管道逢雨必堵、污水横流。社区党支部联合市排水公司、区住建局等共建单位党组织,实施“雨污分流、污水进网”改造项目,解决了这个老大难问题。据统计,近年来实施类似的共建项目已达316个。
目前,该区近4000名机关干部、医生、教师党员与所在社区党组织签订了党建共建协议,并在社区党建契约菜单中选取力所能及的服务,承诺一同参与社区治理,实现了由组织协议到人人契约的跨越。
第三篇:转型升级乡村旅游发展的新出路
转型升级乡村旅游发展的新出路
随着百姓收入的提高和消费方式的转变,游客对乡村旅游的消费需求从层次和水平上发生了巨变,这对乡村旅游处于起步阶段的甘肃省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挑战。
“我省乡村旅游正在从粗放发展向规范化特色发展,乡村旅游发展中的产品开发程度低、层次浅、缺乏特色,模式单
一、理念落后,人才缺乏等问题,都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进一步提升完善,重点是大力提升乡村旅游产业素质,促进转型升级。”省旅游局产业促进处处长王开江表示。
创新运营模式寻找发展方向
省旅游局的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全省共建成专业旅游村352家,“农家乐”6872户,创建全国乡村旅游示范县4个,示范点9个,全省乡村旅游示范村42个。2013年全省乡村旅游接待人数2015万人次,收入35亿元。
省旅游局规划财务处处长陈海涛表示,甘肃是一个集老区、民族、山区、荒漠为一体的省份,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尤其是交通设施薄弱、开发资金短缺、旅游人才稀少,一直是制约旅游发展的“瓶颈”因素。因此,想要在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有所突破,必须创新运营模式。
该负责人表示,省旅游局结合各地特色有以下做法。
景泰县黄河石林管委会的龙湾村、肃南县马蹄镇等地采用的是景区带动型模式。以重点旅游景区为核心,把旅游景区的部分服务功能分离出来,吸引和指导周边乡村的农民参与旅游接待和服务,从而带动农民脱贫致富。
武威市长城乡、张掖市肃南县祁丰藏族乡文殊村采用的是乡村组织型模式。以具有丰富旅游资源,交通通达条件较好,又有一定经济发展基础的乡村为依托,通过乡政府、村委会有组织地引导农民经营户,按照统一规划和建设的要求,发展旅游接待设施和配套服务,促进乡村旅游发展的模式。
兰州市榆中县青城镇,皋兰县什川镇采用的是公司+农户型模式。对具有旅游特色的村镇,通过引进有经济实力和市场经营能力的企业,进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改善,指导村镇居民开发住宿、餐饮接待设施,组织村民开展民族风情、文化旅游活动,形成具有浓郁特色和吸引力的乡村旅游产品,吸引和招徕国内外旅游者。永靖县充分发挥黄河三峡湿地优势,通过开发炳灵寺石窟文化游、恐龙足印化石游等,采用的是综合开发型模式。对乡村旅游资源丰富的县(市、区),由政府主导进行乡村旅游的规划设计,投入资金建设和改善公共基础设施,开发核心景区景点,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建设旅游接待服务设施,引导城乡居民参与旅游接待服务,促进乡村旅游快速发展。
用地域特色打造文化内涵
甘肃省乡村旅游业处于初级阶段,也就是传统的以吃、住、玩为主的农家乐,没有深层次的激发旅游者求知欲望、探索体验的项目,产业发展处于低级阶段。没有从乡村旅游产品生产、加工到服务于旅游者的深层次的产业循环,产业关联度不高。
“想要改变这种现状,就要用地域特色打造文化内涵。”王开江表示,在打造乡村旅游文化内涵方面,甘肃省将围绕发挥地方资源优势,进一步推进“一乡一景”、“一村一品”、“一家一特”、“一户一艺”项目建设步伐,加速将潜在资源优势转变成现实的经济优势。因地制宜,突出特色,丰富乡村旅游产品,加速发展特色农业观光旅游、休闲度假旅游、民俗体验旅游、绿色健康旅游,加速创建一批著名乡村旅游名镇、名村和国家级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示范县、示范点。
还要把乡村旅游商品开发摆上重要位置,制定规划、明确进度,组织、培训和引导农民参与设计和销售,使更多的农民成为制作和生产特色服饰、特色食品、手工艺品和旅游纪念品的能工巧匠,提升传统农业和手工业的附加值,帮助更多的农民群众借助乡村旅游服务增加收入。
同时,加大对地方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的深入研究,完善地方文化信息和历史典故资料,采取主题化、集约化的手段,通过移植、借势、嫁接等多种方法,对乡村文化资源进行挖掘和提升,努力使我省各地乡村旅游都能够具有独特文化品格和文化魅力。
抢抓政策机遇促进乡村旅游快速发展
据悉,《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和甘肃省即将出台的《甘肃省委省政府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意见》提出了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实施旅游扶贫工程的发展目标。到2020年,要求全省建成旅游专业村600个,标准化农家乐20000户,乡村旅游商品生产销售企业1000家,整体带动农村就业40万人,乡村旅游收入达到80亿元以上,带动全省农村人均增加收入500元。
王开江介绍,在具体措施上,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内容。首先要大力发展乡村旅游。重点发展城市近郊型、景区依托型、古镇村落型、田园风光型、传统民俗型等多种类型的乡村旅游,在景区至依托城(镇)沿线规划建设旅游示范乡(镇)、旅游示范村、旅游专业村,创建一批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示范点。突出田园生态、传统民俗、乡村民居传承,开发农事景观,挖掘农业文化遗产,建设乡村风情园、博览园、生态园等农耕文明和食文化活态传承载体,整体提升农特产品和农耕文化的旅游价值。
其次要积极发展农(牧)家乐接待设施。大力发展乡村客栈型、休闲农庄型、田园度假型、古镇村落型、民族村寨型、户外营地型等多种类型的农(牧)家住宿接待设施,创建星级农家乐,规范服务标准,全面提升乡村旅游接待服务水平,提高乡村旅游过夜游客比例,促进旅游扶贫。
勇先创景乡村旅游规划中心指出,我国正在步入休闲度假时代,传统的单一观光旅游已不能满足游客多样需求,而乡村的资源特色,重在体验乡村生活,建设美丽乡村,不是搞大拆大建,把农村变成城市,而是要保护弘扬乡村原有的文脉,留住乡愁记忆,将旅游产品进行提档升级,留住传统和文化才能留住人。
第四篇:以人才振兴推动乡村振兴
以人才振兴推动乡村振兴
本文来源:铜仁日报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近年来,围绕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总方针和总要求,石阡县积极探索以人才振兴推动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聚焦振兴主题,突出需求主导,抓牢人才主体,念好人才引、育、用“三字经”,打好高质量发展“组合拳”,以聚才蓄水之功开振兴赶超新局。
紧扣乡愁纽带引才,建立人才资源数据库。以乡村两级党组织为主体,开展本地外出务工人员、在外经商人员、机关企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大中专毕业生等群体摸排,分类统计并建立人才数据库,掌握人才基本情况、联系方式、能力特点及创业方向等。加强联系网络信号源。在掌握人才基本情况基础上,扎实开展人才定期联系、节假日问候、亲属关怀等工作,点对点动员、激励和引导人才返乡创业,持续加强人才政治引领吸纳,针对心系家乡、政治素质较强、有技术特长和带富能力较强的本土人才,按程序有计划吸纳入党,择优按程序充实村两委班子和村级后备干部队伍。
打造“留雁行动”升级版
。把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与深化留雁行动统筹结合,加大政策宣传、扩展工作思路,使出“亲情招”,打好“乡愁牌”,积极动员本地在外务工人员、经商人员返乡创业,鼓励支持本地在外企业家返乡投资兴业、创办领办企业、合作社等,充分用好此类群体人脉、资源等优势带动其他在外乡土人才回归。
围绕势能转化育才,培育“农博士”人才。充分利用留乡人员熟悉情况、乡情浓厚等优势,以开展各领域人才分层分类统计为契机,直接掌握和联系一批各行业各领域的优秀专家人才,充分发挥传帮带作用,加强帮带培育,将本地人力资源优势转化为人才势能优势,大力培育“田秀才”“土专家”等本土实用人才队伍。用好机关企事业单位退休干部、农村知识青年、退伍复员军人、外出经商人员、大中专毕业生等人才群体,加强吸纳引领,充分发挥其熟悉政策、熟悉基层、熟悉群众、在群众中有一定威望等优势,组织引导他们积极参与脱贫攻坚、产业发展、信访稳定、环境整治、组织建设、基层治理等中心工作,反哺家乡发展。培训“新职业”农民。充分利用县、乡党委党校,职校、农推站等培训机构和农业、人社、扶贫等部门资源,聚焦发展主题,坚持需求导向,问需于民,有针对性地开展农民职业教育、职业技能培训等,加大培养乡村工匠、农民职业经理人、非遗传承人等新型职业农民。
聚焦高质发展用才。组建乡村振兴“服务团”。借鉴“三农”行动专家服务团、送教上门等成功经验和有益做法,整合选派新一轮科技特派员、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党建指导员、农业辅导员、家庭签约医生、包组联户教师、乡村法律顾问等团队资源,组建乡村振兴“服务团”,捆绑出招,精准发力,深入田间地头、村户人家等乡村振兴一线开展送医、送教、送技等指导服务。用活产业专业“合作社”。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集聚和培养人才的阵地作用,引导支持各类“田秀才”“土专家”等专家人才群体参与各产业专业合作社经营,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搞好传帮带,吸纳更多留乡人员、返乡人员到合作社实践锻炼、兼职任职,以产业发展吸纳更多农民到合作社务工、就业,在增加收入的同时学习种植养殖技术或经营管理经验。建强专家人才“工作站”。拓展乡镇党委党校、农民讲习所等现有功能,深入开展教师、医生等银龄讲学工作,邀请离退休名师名医到乡镇、村组讲学培训,把名师、名医、名专家工作室牌子和功能延伸到基层医院、学校和对应行业,总结推广“组团帮扶”经验,引导县直行业部门专业技术骨干结对帮扶乡村技能技术人才,定期组织开展帮扶指导工作,鼓励支持本行业系统专家人才到乡村振兴一线墩苗、接地、成长、助力。
第五篇:关于全力推动乡村振兴贡献供销力量专题党课
关于全力推动乡村振兴贡献供销力量专题党课
供销合作社是党领导下的为农服务的综合性合作经济组织,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担负着重要责任。新发展阶段对供销合作社为农服务提出了新课题,我们必须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供销合作社工作的新要求和赋予XX“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的新使命,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持续深化综合改革,加快构建综合性、规模化、可持续的为农服务体系,为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贡献更多供销力量。
围绕农业现代化,提升为农服务水平
近年来,省供销合作社着力培育农业社会化服务主体,从种到收、从产到销,提供专业化的专项服务和全方位的综合服务,提高现代农业组织化规模化水平。
在聚力农民种上,依托培育的1000多家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采取大田托管、代耕代种等方式,为小农户和各类经营主体提供农资供应、集中育秧、配方施肥、农机作业、统防统治等系列化服务,以此解决“谁来种地”、“地怎么种”、小农户纳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等问题。2020年,全系统开展土地流转及土地托管等农业社会化服务面积达1270万亩。“十四五”期间,将初步建立覆盖全程、综合配套、便捷高效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在聚焦农民销上,充分利用系统1324个基层社、14234个农村综合服务社和近X万个连锁经营服务网点,积极发展农批、农超、农社、农企等产销对接形式,将千家万户的小农户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连接起来。2020年全系统实现农产品销售近XX亿元,力争2025年达XX亿元。创新设立省农副产品展示展销中心和省消费帮促体验中心,为省内外特别是重点帮促地区的优质农产品,常年提供展示、展销、商务等一体化服务,并成功举办长三角名优农产品展销会等系列农产品推介活动。
在聚推农民富上,顺应产业融合发展的趋势,重点培育XX家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促进农业与二三产业交叉融合,推动“卖农产品”向“卖加工品”转变。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合作模式,探索开展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合作,通过订单农业、股份合作等方式,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农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更多分享农业增值收益。截至2020年底,全系统领办创办的XX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已带动XX多万农户增收致富。
围绕农村现代化,助推美丽XX建设
建设美丽XX,既要有让生活更美好的美丽城市,还要有让城市更向往的美丽乡村。近年来,省供销合作社充分发挥农资经营服务网络和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优势,积极参与农业面源污染和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全力推动乡村绿色发展。
抓源头,推进农药减量增效。针对农药销售乱象、过度使用等现象,我们在苏州开展试点的基础上,20XX年在全省推开农药集中采购统一配供服务,目前已覆盖全省40个县(市、区)的XX万亩农田。这项工作的开展,取得了“安全+减量+控害+降本+增收”的多重效应,深受农民群众称赞。我们将继续以规范农药市场秩序、降低农产品生产成本、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为目的,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财政扶持”的原则,加快推进农药集中采购统一配供,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推进农药减量控害。
抓田头,推进农业废弃物回收。依托农药配送主体和基层经营服务网点,我们按照“定点回收、分类整理、集中转运、专库储存、无害化处理”的要求,同步开展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工作。目前,全省已有40个县(市、区)开展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累计回收近X亿件;31个县(市、区)开展废旧农膜回收,累计回收近8000吨。实行统一回收处理后,散落在房前屋后、田间地头、河塘沟渠的农药包装废弃物基本得到清理,农村环境明显改善。我们将加快构建完善以社有农资企业为龙头、配送中心为依托、基层经营服务网点为基础、信息化管理为支撑的农药集中采购统一配供和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体系,到2025年覆盖90%的县(市、区)。
抓村头,推进再生资源回收。我省是制造业大省和重要消费市场,大量废旧资源和生活垃圾的产生,给废旧资源再利用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前景。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一直是供销合作社的传统主营业务。我们将推动再生资源企业转型发展,把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城乡垃圾分类处理结合起来,把供销合作社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与环卫清运网络对接起来,形成“村级回收+乡镇转运+县域分拣加工+省市再生资源基地综合利用”模式,构建覆盖城乡、功能完善、技术先进、生态高效,具有供销合作社特色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打造为农服务新优势。
围绕乡村产业振兴,完善经营服务体系
乡村全面振兴,产业振兴是基础。产业振兴是乡村五大振兴的第一位任务,必须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近年来,省供销合作社着力建设新供销服务“三农”综合平台,在巩固提升传统行业领域的同时,大力发展新产业新业态,加快完善与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相适应的经营服务体系。
一是推动“双向”流通。供销合作社传统优势在流通,主责主业是流通,全系统现有XXX个农资连锁企业XX多家网点、XX个日用品连锁企业XXX多家网点、XX家农副产品销售连锁企业XXXX多家网点,以及XX个农产品市场。我们依托健全的经营服务网络,着力推动“工业品下乡”和“农产品进城”双向流通,全系统年销售突破5000亿元。我们将持续完善农村流通网络,搭建全省农产品冷链物流骨干网,努力把供销合作社打造成名副其实的城乡“直通车”。
二是推动“双线”融合。顺应流通发展新趋势,在加快各类农批市场、连锁超市、农贸市场的信息化改造的同时,着力打造省有电商平台、县有运营中心、乡村有服务站点的农村电商综合服务体系,推动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全系统年电商销售额突破500亿元。我们将持续推动农村电商服务融入供销合作社经营服务体系,形成网上交易、仓储物流终端配送一体化经营,培育具有供销合作社特色的电商品牌,让更多的优质农产品、高品质商品通过“云端”走向市场。研究开发XX省帮促采购线上平台——“鲜丰汇”,帮助省内外对口帮促地区销售农产品。
三是推动“双层”经营。发挥合作经济组织的优势,推动社有企业、基层社、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村综合服务社开展联合与合作,逐步形成以社有企业为龙头、以基层社为基础的供销合作社双层经营服务体系。我们将聚焦主责主业,持续推动社有企业改革,通过资产重组、股权置换、项目合作,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和行业影响力的龙头企业,提升发展活力和为农服务能力。每年改造XX个以上薄弱基层社,领办创办一批农民合作社及联合社,拓展农村综合服务社功能,做到农民有什么需求、供销合作社就提供什么服务,把供销合作社的经营服务融入农村的生产生活生态,让农民感受到“供销社又回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