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湖北省水资源环境保护工作情况的报告
关于湖北省水资源环境保护工作情况的报告
——2008年9月22日在湖北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上
省人民政府副省长 赵 斌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将全省水资源环境保护工作情况报告如下,请予审议。
一、全省水资源环境基本情况
近年来,我省不断加大水资源环境保护力度,努力削减水污染物排放量,取得了一定成效。2007年,全省水资源环境质量基本保持稳定,部分区域水资源环境状况有所改善,水质恶化的趋势得到初步遏制。
——主要河流监测断面中,水质良好、符合 Ⅰ~Ⅲ 类标准的占84.4%,水质较差符合Ⅳ类、Ⅴ类标准的占7.8%,水质污染严重为劣Ⅴ类的断面占7.8%。河流主要污染指标是氨氮、BOD5(生化需氧量)和高锰酸盐指数。与2006年相比,水质良好符合Ⅰ~Ⅲ类标准的监测断面增加了10.7%,主要河流水质总体上保持稳定,局部地区水资源环境状况有所好转。
——主要湖泊,水质符合Ⅱ、Ⅲ类标准的占50%,符合Ⅳ、Ⅴ类标准的占36.4%,水质污染严重为劣Ⅴ类的占13.6%。与2006年相比,水质良好符合Ⅱ、Ⅲ类标准的湖库增加了5.4%,主要湖库水质总体上保持稳定。
——三峡库区干流及支流水质良好,21个监测断面中Ⅱ类水体占76.2%,Ⅳ类水体占23.8%,主要污染指标为石油类。丹江口库区干流及支流水质总体为优,5个监测断面全部达到Ⅰ~Ⅱ类水质标准。
——监测的18个重点城市35个水厂的32个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月水质总达标率在90.7%~100.0%之间,全省监测水源地年水质达标率为99.1%,高于2006年98.3%的全省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
——全省废水排放总量24.66亿吨,其中工业废水排放9.1亿吨,约占总量的36.9%;生活污水排放量15.56亿吨,约占总量的63.1%。涉水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为60.14万吨,较2006年减少2.45万吨,减幅3.9%,居全国前列。
2008年上半年,全省水资源环境质量与2007年同期相比总体保持稳定,汉江支流水质状况与2007年同期相比有所好转,由重度污染趋向中度污染。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同比下降2.44%。
二、开展的主要工作
(一)加强组织领导,强化责任考核。一是统一认识,上下联动。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水资源环境保护工作,将加强水污染防治,特别是重点流域水污染治理,改善水资源环境质量,保障群众饮水安全,作为维护群众根本利益,建设和谐湖北的一件大事,积极破解“优于水亦忧于水”的难题。罗清泉书记、李鸿忠省长多次深入基层,检查指导水污染防治等环境保护工作。各地党委、政府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积极推进水污染防治工作。二是科学规划,加强指导。组织开展了《湖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环评工作,编制了“十一五”环境保护规划和三峡库区、丹江口库区等重点流域区域水污染防治规划。省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强城市污水处理工作的意见》、《关于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水污染防治工作的意见》等指导性文件。三是强化水资源环境目标责任制管理。省政府每年与各地政府签订环境保护和污染减排目标责任书,将重点湖泊、重点流域环境质量和污染减排纳入目标责任考核,探索流域环境目标责任考核机制。四是不断加大督导力度。省政府多次组织对各地水资源环境保护工作进行督导,省人大、省政协多次组织全省范围内的环保执法检查,对重点流域区域的环境执法和污染防治工作进行重点检查和视察。2008年,省人大将加强汉江中上游水污染防治的建议列入今年重点提案,省政府将其列入省长领办案件进行督办。今年8月底至9月初,省人大、省政府有关领导带队到重点地区进行水污染防治工作视察,促进了当地水污染防治工作的开展。
(二)开展专项治理,淘汰落后产能。去年以来,省政府把淘汰落后产能、关闭污染小企业作为污染减排,加强环境保护的重要手段,制定了“两停止、两不准”的硬杠杠,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手段,铁腕治污,依法关闭了一批严重污染水环境的企业(生产线)。2007年,全省组织开展了“小造纸、小水泥、小火电、城市污水”四个专项治理,依法关闭造纸企业171家(生产线),削减COD9.81万吨/年,全省造纸企业平均规模由治理前的1.1万吨提升到3.2万吨;关闭小水泥91家(生产线);关闭小火电机组60.3万千瓦。为确保“一库清水送北京”,省政府安排3200万元专项补助资金,支持十堰市关闭了63家黄姜加工企业。全省完成新建、改(扩)建城市污水处理项目9个,新增二级处理能力92.25万吨/日,占全省已建污水集中处理能力的29%。目前全省已建成的39座污水处理厂全部投入运营,平均运行负荷率为89.34%。全省开征污水处理费的市县达62个。
2008年,省政府在去年专项治理工作的基础上,增加了“小炼铁、小炼钢、小酒精、小味精、小印染、小柠檬酸”等专项治理。截至8月底,已关停小造纸企业25家,淘汰落后产能13.076万吨;关停小印染企业15家,淘汰落后布匹印染产能18365万米布和针织品印染产能1.34万吨;关停小水泥12家,淘汰落后产能127.5万吨;关停小钢铁46家,淘汰落后产能243.33万吨;列入今年淘汰名单的7家小酒精、小味精企业提前全部关闭到位。
(三)实施区域治理,修复江湖生态。一是大力实施库区水污染防治规划。完成《三峡库区及其上游水污染防治规划》项目建设112个,占规划项目总数的94%,完成投资23.27亿元,占规划概算投资的96%,三峡库区水污染防控网络基本形成,累计清理库区干支流水面漂浮物20.75万吨、固体废物225万多吨,安全处置了3.3万立方米历史遗留的危险固体废物和放射性废源1枚,清理处置了43.10万吨工业废渣。《三峡库区及其上游水污染防治规划》(修订本)中,我省新增纳入62个项目,总投资约23.5亿元,目前正抓紧组织实施。《丹江口库区及其上游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规划》中,近期我省规划的20个水污染防治项目中13个国家已下达了投资计划,总投资91083万元。世行汉江流域污染防治项目第一批子项目已签约,拟利用世行贷款7705万美元。
二是加强梁子湖、洪湖水资源环境保护。理顺管理体制,成立了梁子湖管理局、洪湖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赋予其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加强梁子湖、洪湖地表水资源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强化日常数据监测,为污染防治提供基础数据。编制完成了《梁子湖水污染防治规划》、《梁子湖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洪湖水污染防治规划》。开展了人工增殖放流和水草种植,增加鱼类种群数量和水草数量,积极组织围网养殖拆围,梁子湖拆网2.4万亩,洪湖拆围13万亩,大力实施“退渔还湖”,水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三是组织开展四湖流域污染综合整治。研究制定了《四湖流域综合治理规划》,省财政下拨3亿元专项资金。截止目前,西干渠水利血防工程已完成26.17公里的渠道疏挖,总干渠综合治理完成26公里的疏挖工程,洪湖围堤整险加固、大型泵站更新改造、灌区续建与节水改造等工程已陆续开始实施。12个集镇的污水处理厂中3个试点乡镇已开工建设。
四是加大东湖等城市内湖污染治理。东湖实施了截污和清淤工程,形成了沙湖、二郎庙、龙王嘴三大污水收集处理系统,对污染严重的水果湖和庙湖进行了清淤。针对截污管网不能覆盖的地区,武汉市开展了“清水入湖”行动,对入湖污水采取分散治理、达标排放的方法,减少入湖污染负荷。积极组织实施“大东湖生态水网构建工程”,将东湖、沙湖、严西湖、严东湖、北湖和杨春湖等6个湖泊连为一体,并与长江“活水”连通,促进水体更换。荆州市投入2600余万元,采用生物治污技术,对中心城区庙湖进行综合治理,庙湖水质得到了明显改善。
(四)加强环保执法,打击违法行为。严格按照水污染防治的有关法律法规要求,加强执法监管。省管大中型项目“环评”和“三同时”执行率分别达到100%和95%以上。把化学需氧量等总量减排指标作为环评审批的前置条件,对未完成规定削减任务的地方,暂停审批该地区新增水污染物排放的建设项目。上收了造纸、黄姜加工等部分高耗水、高污染行业的环评审批权限,暂停部分行业环评审批。2007年以来,组织省环保局与省公安厅、省高检、省高院、省监察厅建立了环保执法协调机制,环境违法案件查处力度明显加大。
从2001年起,连续八年开展了“整治违法排污行为,保护群众身体健康”等环保专项执法行动。尤其是2007年以来,各地纠正各类环境违法问题1948起,挂牌督办典型环境案件332起,追究相关人员行政责任22人次,暂缓或不予受理476个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能耗高、污染重的工业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责令122个未配套建设环保设施的项目停止生产、限期落实“三同时”;取缔饮用水源一级保护区排污口34个、二级保护区排污口42个;查处影响水源水质安全的违法排污企业145家,挂牌督办涉水重污染企业30余家;关闭尾矿库35座,整治40家涉危企业环境问题;清理废止了8个市、51个县(市、区)出台的100多项有悖于环保要求的“土政策”。今年5月,省政府组织省发改委、省财政厅、省环保局等17个部门合力查处环境违法行为,对全省环保重点工作进行了督办检查,解决了一批突出的环境问题。
(五)加大投入力度,提高污染防治能力。2004年—2007年,省级筹措资金9372万元,争取中央环境执法能力建设资金6670万元,加强环境监管能力建设,加强在线监测系统建设,国控重点企业废水在线监测系统建设率达到89.52%,预计10月底可建成联网。基层环保执法能力明显增强。
(六)加强制度创新,建立长效机制。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不断探索长效治水之策。一是探索区域水资源环境保护协调机制。建立了梁子湖环境保护区域协调机制,整合环保、农业、林业、水利等部门的水资源环境保护职能,设置了统一监管机构,促进了跨行政区域水资源环境问题的解决。成立了漳河水库环境监管协调小组,组建了专门的管理机构,出台了规范性的文件,开展漳河流域生态环境监察试点。二是在全国率先开展了排污费征收改革,出台了《湖北省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暂行办法》,实行“环保核定、地税征收、银行入库、财政监管”的模式,建立了一种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环保新机制,得到了环境保护部、税务总局的高度认可。三是将梁子湖、东湖水资源环境保护作为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积极探索水资源环境保护协同机制。四是统筹水资源环境保护与水资源开发,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水能资源开发项目环境保护工作的通知》。
(七)深化环保宣传,增强群众环境意识。积极推进环保宣传贴近生活、深入群众,走向社会。一是配合省人大开展“环保世纪行”活动,举办了湖北资源环境与循环经济论坛,表彰了一批环境友好企业和环保先进个人;二是连续开展了四届“绿色荆楚6·5”环保宣传月系列活动;三是在全省多所高校开设了环保专业,将环保知识纳入中小学教育内容,在各级党校和行政学院增加了环保内容的教程;四是分别创建国家级和省级“绿色学校”15所、122所,国家级和省级“绿色社区”5个、22个,国家级和省级绿色家庭22个、200个,全社会保护环境、爱护环境的良好风尚和舆论氛围逐步形成。
我们在水资源环境保护方面做了一些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与省委、省人大的要求相比,与人民群众的愿望相比,与建设“两型社会”综合改革试验区的目标相比,仍然有很大的差距,全省水资源环境保护的任务依然十分艰巨。部分地区的水污染状况依然比较严重;企业违法排污现象依然存在;水污染防治执法还存在薄弱环节;水污染防治项目建设有待加强;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进展缓慢;农村面源污染防治难度较大;水资源环境保护的长效监管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这些都需要我们在下一步的工作中认真加以解决。
三、下一步工作安排
水污染防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面对我省水资源环境保护的严峻形势,下一步,我们要在省委的正确领导下,在省人大的监督支持下,进一步提高认识,强化工作措施,加强水污染防治,保障水资源环境安全,增强水资源环境优势,为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保障。
(一)进一步完善水资源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一是以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为契机,逐步将自然资源、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二是组织开展排污权交易、流域生态补偿试点、示范。三是强化政府水资源环境保护责任,探索建立政府领导担任“河长”、“湖长”制度。四是完善污染物总量减排考核机制和跨界水质年度目标管理,对不能按期完成工作任务和污染反弹严重的市州,暂停安排省支持的项目,停止审批该地区需增加排污总量的建设项目。五是创新环境经济政策。推行绿色信贷政策,防范企业信贷风险;在环境事故高发行业开展环境污染责任保险试点工作,提高环境污染事故预防能力;强化企业上市环保核查,及时披露企业环境信息。研究制定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的经济政策和技术措施,引导污泥的妥善处理。
(二)加快推进重点流域区域水污染治理。以“长江、汉江、清江、丹江口水库、三峡库区、洪湖、梁子湖、东湖”等重点流域区域为重点,针对性地开展流域水资源环境综合整治。一是以武汉东湖为重点,采取科学调水、合理控闸等措施,加快湖泊水体循环交换,构建生态水网,重构良性水生态系统。二是开展汉江中下游及三峡水库等水体水华防治工作,防范环境风险。积极保护流域内天然林草、河湖水系、滩涂湿地等。三是统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处理好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四是推进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的实施,确保工程进度和质量,把规划落实情况作为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与其他工作同步检查考核。五是完善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分级管理制度。对不符合产业政策、不能稳定达标排放、影响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源安全的企业一律限期治理、关停。
(三)加快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步伐。一是调整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规划,积极向国家有关部委汇报,争取更多的支持。二是加大奖励资金调度力度,按照国家有关政策要求,科学调度奖励资金,引导地方政府加快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三是研究制定相关政策,在国家政策允许的范围内,适当减免污水处理项目建设和运营税费,保证其正常运行;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加大对贫困地区污水处理厂管网建设的支持力度;督促各地依法全额征收污水处理收费。四是加强对污水处理项目建设的督查,确保完成项目建设任务。
(四)加大水污染防治资金投入。一是设立省水资源环境保护专项资金,主要用于重点流域和湖库的水资源环境综合整治的引导资金和饮用水源保护。同时,督促地方各级政府相应安排专项资金用于水污染防治。二是制定有利于水资源环境保护的经济政策,探索发行水资源环境治理债券,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支持,采用多种投融资形式,吸引国内外资金投向我省水污染治理,发展污水处理等环保产业。三是积极参与环境国际合作,为我省水污染防治引进更多的资金和技术。
(五)努力解决结构性水污染问题。积极扶持水耗小、污染轻、效益好的产业发展,严格限制水耗大、污染重、效益差的产业扩张,并有重点地改造一批企业。一是加大落后产能淘汰力度,淘汰造纸、酿造、印染、制革、医药、选矿、化工等行业落后的生产能力。二是严格准入门槛,有效控制新增污染。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从2009年起,停止审批向河流、湖泊排放汞、镉、六价铬等重金属或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项目,从严控制向湖泊排放氮、磷的项目。三是积极推行清洁生产,对化工、冶金、造纸、酿造、制药等污染物排放量大、污染严重的企业,依法实行强制清洁生产审核。
(六)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一是大力实施乡村清洁工程,推进农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积极推广使用沼气、太阳能等清洁能源。二是加强畜禽养殖和水产养殖的污染防治工作,在重点河流、湖泊流域范围内科学划定限养、禁养区域,对严重污染水体的水产养殖场所限期进行全面清理、整顿。三是进一步指导和帮助农民合理使用农药化肥,健全完善农业生产标准化体系。加强生物防治的力度,保持合理的有机、无机肥结构,综合利用畜禽粪便。四是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建立有机食品和绿色食品基地。五是开展乡镇污水处理的示范试点,在仙洪新农村建设示范区、三峡库区等重点流域区域优先建设一批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示范工程,探索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的长效机制。
(七)严格执行水污染物防治法律法规。严格落实水资源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水污染物总量控制和水质考核评价、排污许可、区域限批、行政代执行、水污染损害诉讼法律援助等制度。从严控制在重点河流、湖泊流域新建、改建或扩建排污口。对存在重大环境风险隐患的企业和工业园区开展环境风险后评价,建立有效的环境风险防范措施。合理规划优化长江、汉江干流取水口与排污口,推进流域化工、造纸等高耗水产业合理布局。建立符合湖北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的环境准入机制。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确立环保第一审批权。从严控制向水体排放有毒有害物质,杜绝产生新的污染。
加大环境执法力度,形成部门相互协作、密切配合,上、中、下游相互协调,齐抓共管的体制,推广跨市州水体联防联治的协调机制。严查违法排污企业,对偷排、漏排污染物的企业,实行挂牌限期治理;重点控制和削减钢铁、造纸、医药、化工等行业的污染物排放总量,提高水重复利用率。切实加强对环境敏感地区、重点行业、重点流域、重点污染源、污染治理设施运行情况的环境监察。对违法向水体排放或倾倒危险物质的,依法适用行政拘留处罚,抓好重点案例的处理。
(八)提高科学治水能力。一是将影响我省水资源环境的共性、难点问题列入省科技专项的重点内容,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组织开展联合攻关、技术示范,集中攻克一批节能减排迫切需要解决的水污染防治关键技术。二是有计划地开展重点湖泊水资源环境安全评估,制定各湖泊水库生态安全保障综合方案,开展江河湖库休养生息试点、示范。三是根据水资源环境保护和管理的需要,开展地方水资源环境标准的制定工作,严格环境准入。
(九)动员社会力量共同保护水资源环境。及时向社会公布主要河流、水库、饮用水源地水质质量,建立企业环境行为诚信制度和环境监督员制度,推行环境违法企业“黑名单”制度,保障公众的环境知情权和监督权。开展地方党政领导干部的环保培训工作,进一步加强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国情教育,传播科学的水知识,把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环境变成广大干部群众的自觉行动,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引导和监督作用,及时曝光环境违法行为,在全社会形成节约用水、合理用水、防治水污染、保护水资源环境的文明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营造全民参与水污染防治的良好氛围。
水污染防治关系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关系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省委、省人大对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高度重视,全省人民高度关注,我们将努力调动各方面的力量,深化重点流域环境综合治理,切实落实各项政策措施,坚定信心,齐心协力,真抓实干,确保水污染防治目标如期实现,切实保护好全省水资源环境。
湖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水资源环境保护工作的决议
(2008年9月26日湖北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通过)湖北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听取并审议了省政府关于全省水资源环境保护工作情况的报告。会议认为,近年来,省政府及其有关部门认真贯彻水资源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做了大量工作,全省水资源环境质量基本保持稳定,水资源环境恶化的趋势得到初步遏制,但水资源环境保护形势依然严峻。为了进一步加强我省水资源环境保护工作,特作如下决议:
一、认真落实水资源环境保护责任制。水资源环境保护是关系我省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和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各级政府要充分认识加强水资源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把水资源环境保护摆上重要议事日程。要进一步落实水资源环境保护目标管理责任制,把目标完成情况作为考核评价地方各级政府及其相关部门负责人政绩的重要内容。建立健全水资源环境保护工作问责制,对不认真履行职责造成重大水环境污染事故的,对不能完成保护规划目标和治理任务的,要严格追究责任。
二、加大对重点流域、主要湖泊水库和饮用水水源的保护力度。加强长江、汉江、清江、三峡库区、丹江口水库、洪湖、梁子湖、东湖等重点流域区域水资源环境综合整治。科学划定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加强污染防治,着力保障农村饮用水安全。加快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确保完成我省“十一五”城镇污水处理厂建设任务,保障污水处理厂正常运营。加强城镇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依法加强城市污水处理费征收和使用管理。
三、进一步加强工业污染治理。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推进节能减排,深入开展水资源环境保护专项整治行动,依法关闭严重污染水环境的企业。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法,认真落实“三同时”、水污染物总量控制等制度,从源头防止水环境污染。要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制定规划,逐步推进农村面源污染治理。
四、积极推进水资源环境保护体制机制创新。结合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仙洪新农村示范区建设,推进水资源环境保护工作。整合环保、水利等部门水污染监测资源,完善水资源环境保护监控机制。建立健全水资源环境保护激励和约束机制,积极探索发行水资源环境保护治理债券、排污权交易、流域生态补偿等试点工作。要加大对水资源环境保护的投入,建立和完善政府、企业、社会多元化的水资源环境保护投融资体制。
五、加强水资源环境保护法制建设。进一步加强水资源环境保护配套法规建设。加大水资源环境执法力度,严厉查处各种违法行为。加强水资源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宣传教育,在全社会形成节约用水、合理用水、防治水污染、保护水资源环境的良好氛围。加强水资源环境保护职能部门建设,提高干部素质和执法水平。各级政府有关部门要相互配合,加强协调,共同做好水资源环境保护执法工作。
全省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要认真履行法律赋予的职责,加大水资源环境保护的监督力度,督促和支持各级政府扎扎实实做好水资源环境保护工作,促进全省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千湖之省”湖北面临干旱威胁 年缺水55亿立方米
新华网武汉3月23日电(记者 沈翀 郑璐)湖北素有“千湖之省”之誉,经常要面临洪水的威胁,似乎是水多为患。然而,该省新发布的2010年度《水资源公报》显示,湖北干旱缺水问题日益突出,中等干旱年份全省缺水将逾55亿立方米。
湖北省水利厅副厅长金正鉴介绍,由于湖北降雨时空分布不均,加上气候变化和用水需求的不断增长,湖北省旱灾发生频率越来越高,影响区域越来越广,因灾造成的经济损失越来越大,中等干旱年份,全省缺水55.7亿立方米。
以2010年为例,虽然湖北遭遇近20年来最强暴雨洪涝灾害,局部地区仍然出现干旱缺水。2010年《湖北省水资源公报》显示,从时间上看,湖北省汛期降水占年降水量的82.6%,降水最多的7月份降水就占了年降水量的26.7%。从空间上看,全省降水由南向北,由东、西山地向江汉平原及鄂北岗地递减。
金正鉴说,《水资源公报》还显示湖北水资源家底并不丰厚。湖北以过境水为主,全省水资源总量只占全国的3.5%,位列全国第十,人均年占有量只有全国人均占有量的73%,湖北省水利厅表示,为减少干旱缺水带来的损失,该省计划建立最严格的水资源保护制度,并实施水资源科学配置工程。此外,湖北省还计划实施水生态修复和保护工程。开展“百河(湖)保护行动”,以大东湖生态水网构建为重点,全力推进洪湖、梁子湖等重点水体生态保护与修复建设。
第二篇:水资源与环境保护
工商管理学院 电子商务1112 郭燉煌 学号:2011631073
水资源与环境保护
一、赤潮爆发的原因、危害以及预报、预防措施概述 “赤潮”,被喻为“红色幽灵”,国际上也称其为“有害藻华”,赤潮又称红潮,是海洋生态系统中的一种异常现象。它是由海藻家族中的赤潮藻在特定环境条件下爆发性地增殖造成的。海藻是一个庞大的家族,除了一些大型海藻外,很多都是非常微小的植物,有的是单细胞植物。根据引发赤潮的生物种类和数量的不同,海水有时也呈现黄、绿、褐色等不同颜色。
一是大量赤潮生物集聚于鱼类的鳃部,使鱼类因缺氧而窒息死亡
二是赤潮生物死亡后,藻体在分解过程中大量消耗水中的溶解氧,导致鱼类及其它海洋生物因缺氧死亡,同时还会释放出大量有害气体和毒素,严重污染海洋环境,使海洋的正常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的破坏
三是鱼类吞食大量有毒藻类。
四是有些藻类可分泌有毒物质使水体污染导致鱼类死亡赤潮发生后,除海水变成红色外,同时海水的pH值也会升高,粘稠度增加,非赤潮藻类的浮游生物会死亡、衰减;赤潮藻也因爆发性增殖、过度聚集而大量死亡。
赤潮是在特定环境条件下产生的,相关因素很多,但其中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是海洋污染。大量含有各种含氮有机物的废污水排入海水中,促使海水富营养化,这是赤潮藻类能够大量繁殖的重要物质基础,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海洋浮游藻是引发赤潮的主要生物,在全世界4000多种海洋浮游藻中有260多种能形成赤潮,其中有70多种能产生毒素。他们分泌的毒素有些可直接导致海洋生物大量死亡,有些甚至可以通过食物链传递,造成人类食物中毒。
预防措施:1.控制海域的富营养化。应重视对城市污水和工业污水的处理,提高污水净化率;合理开发海水养殖业。为了减缓由海水养殖带来的水体富营养化问题,要采取以下措施:根据水域的环境条件选择一些对水质有净化作用的养殖品种,并合理确定养殖密度,控制养殖面积。进行多品种混养、轮养、立体养殖,尤其是鱼、虾、贝、藻混养,建立生态养殖系统。提高养殖技术,改进饵料成分及投饵技术,使其有利于养殖生物的摄食,减少残饵,减轻水质和底质的污染。不能将池塘养殖的污水和废物直接排入海水,应采取逐步过滤等办法加以处理。2.人工改善水体和底质环境。如在水体富营养化的内海或浅海,有选择地养殖海带、裙带菜、羊栖菜、红毛菜、紫菜、江篱等大型经济海藻,既可净化水体,又有较高的经济效益;利用自然潮汐的能量提高水体交换能力;可利用挖泥船、吸泥船清除受污染底泥,或翻耕海底,或以粘土矿物、石灰匀浆及沙等覆盖受污染底泥,来改善水体和底质环境。3.控制有毒赤潮生物外来种类的引入。要制定完善的法规和措施,防止有毒赤潮生物经船只和养殖品种的移植带入养殖区。
二、水质分类标准及检测方法
水质的分类标准
在我国《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中,地表水依据水域环境功能和保护目标,按功能
高低依次分为五类:
Ⅰ类——主要适用于源头水、国家自然保护区;
Ⅱ类——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一级保护区、珍稀水生生物栖息地、鱼虾类产卵场、仔稚幼鱼的索饵场等;
Ⅲ类——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二级保护区,鱼虾类越冬场、洄游通道、水产养殖区等渔业水域及游泳区;
Ⅳ类——主要适用于一般工业用水区及人体非直接接触的娱乐用水区;
Ⅴ类——主要适用于农业用水区及一般景观要求水域。
水质检测分析方法的分类:
(一)无机分析和有机分析
此种分类是根据测定水中物质的不同而分的。
无机分析的对象是水中无机物。它们大多数是电解质,因此一般都是测定其离子或原子团来 表示各组分的含量。
有机分析的对象是水中有机物。它们大都是非电解质,因此一般是分析其元素或官能团来确 定有机物的组成和含量。但也经常通过测定物质的某些物理常数如沸点、冰点及拂程等来确 定其组成及含量.〔二)常量、半微量及徽量分析
化学分析方法根据试样用量不同,分为常量分析、半微量分析、微量分析和超微量分析。通常应用常量分析和半微量分析法。
这种分类方法不是绝对的,一般定性分析采用半微量分析法。在化学分析中,采用常量分 析法。
(三)化学分析和仪器分析
根据测定原理不同,分析方法又可分为化学分析法和仪器分析法。
l.化学分析法
化学分析法是以物质的化学反应为基础的分析方法。由于反应类型、操作方法不同,化学 分析法又分为重量分析法和滴定分析法
l)重量分析法
根据化学反应生成物的质量求出被测组分含量的方法
重量分析法通常是用适当的方法将被侧组分与试液中的其他组分分离,然后转化为一定 的形式,用称重的方法测定该组分的含量。根据分离方法的不同,重量分析法又分为沉淀法和 气化法。
2)滴定分析法
滴定分析法是用一种已知准确浓度的试剂溶液(标准溶液),滴加到被测物质的溶液中(或将被测物的溶液滴加到标准溶液中)直到所加的试剂与被测物质按化学计量关系定量反 应完全为止,然后根据试剂溶液的浓度和用量.计算被测物质的含量
重量分析法和滴定分析法通常用于高含量和中含量组分的测定。重量分析法准确度高 但操作烦琐,消耗时间较长,在常规分析中较少采用。滴定分析法操作筒便、快速、所用仪器设 备又很简单,测定结果的准确度也较高,因此在水质分析中得到广泛应用
2.仪器分析法
仪器分析法是以物质的物理和物理化学性质为基础,并借用特殊仪器设备的分析方法 它包括光学分析法、电化学分析法、色谱分析法和质谱分析法等。
1)光学分析法
这是根据物质的光学性质建立的分析方法。主要有分光光度法,在可见光区称比色法,在 紫外和红外光区分别称为紫外和红外分光光度法。此外,还有原子吸收法、发射光谱法及荧光 分析法等。
2)电化学分析法
这是根据物质的电化学性质所建立的分析方法,如电导分析法、电流滴定法、库仑分析法、电位分析法、伏安法和极谱法等.3)色谱分析法
这是一种重要的分离富集方法,主要有气相色谱法、液相色谱法,以及离子色谱法。
4)其他分析法
其他分析法包括质谱法、核磁共振和X射线等。
仪器分析的优点是操作简单、快速,灵敏度高,有一定的准确度,适用于生产过程中的控制 分析及微量组分的侧定。缺点是仪器价格较高,平时的维修要求较高,越是复杂、精密的仪器,维护要求就越高。此外,在进行仪器分析时,分析的预处理及分析的结果必须与标准物质作比 较,而所用的标准物质往往需用化学分析方法进行测定。因此,化学分析方法与仪器分析方法 是互为补充的。
以上方法都有其特点,也有其局限性,通常要根据被测物的性质、含量、试样的成分和对分 析结果准确度的要求,选用最合适的分析方法。
三、目前我国水资源分布状况概述
1、概况:
我国江河众多,流域面积在100km2以上的河流有5万多条,1000km2以上的约有1500多条。但受气候和地形的影响,河流分布很不均匀,绝大部分河流分布在我国东部湿润、多雨的季风区,西北内陆气候干燥、少雨,河流很少。
我国有1 km2以上的湖泊2300多个,总面积7187 km2,约占国土面积的0.8%;湖水总储量约为7088亿m3,其中淡水量占32%。
我国还有丰富的冰川资源,共有冰川43000余条,集中分布在西部地区。总面积
58700km2,占亚洲冰川总量的一半以上,总贮量约52000亿m3。
我国平均年降水量为61889亿m3,平均降水深648.4mm,年均河川径流量27115亿m3,合径流深284.1mm。河川径流主要靠降水补给,由冰川补给的只有500亿m3左右。我国年平均地下水资源为8287.6亿m3。
根据分析计算,我国地表水和地下水的量分别为27115和8288亿m3,扣除二者间的重复量7279亿m3后,则我国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28124亿m3。
2、我国水资源特点
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可通过降水、蒸发、径流等水平衡要素的分布反映如下:
1)水资源总量较丰富,人均和地均拥有量少
我国多年平均年水资源总量为28124亿m3,其中河川径流约占94%,低于巴西、前苏联、加拿大、美国和印度尼西亚,约占全球径流总量的5.8%,居世界第6位。平均径流深为284mm,为世界平均值的90%,居世界第7位。可见,我国的水资源量还是比较丰富的。然而,我国人口众多,按12亿人口计算,平均每人每年占有的河川径流量2260m3,不足世界平均值的1/4,分别是美国人均占有量的1/6,前苏联的1/8,巴西的1/19和加拿大的1/58。我国地域辽阔,平均每公顷耕地的河川径流占有量约28320m3,为世界平均值的80%。所以,人我国水资源量与需要不适应的矛盾十分突出,以占世界7的耕地和6%的淡水资源养活着世界上22%的人口。
2)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
降水是我国河川径流的主要补给来源,全国降水量的44%转化为径流,平均径流深284.8mm。而我国降水量受海陆分布和地形等因素的影响,在地区上分布很不平衡,年降水量和径流深都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东南沿海径流深为1200mm,而西北干旱区小于50mm,甚至等于零。水资源的地区分布与人口和耕地的分布很不适应,南方耕地面积只占全国的35.9%,但水资源却占总量的81%,人均水资源约为全国平均的1.6倍,亩均水量为全国平均的2.3倍。北方黄河、淮河、海河、辽河四大流域片的耕地多、人口密,淡水资源量只有全国的19%,人均占有水量只有全国平均的18%左右,亩均水量仅为全国均值的15%。我国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由于降水稀少,蒸发旺盛,蒸发能力大大超过降水能力。
在西部内陆沙漠和草原地区,蒸发能力达到1600—2000mm,为我国蒸发能力最强的地区。而在东北大小兴安岭、长白山,千山丘陵区和三江平原,气温既低、湿度又大,因此,年蒸发量较小,仅600—1000mm。
我国地表径流随时间的分布也很不均匀,径流的季节性分配具有夏季丰水、冬季枯水、春秋过渡的特点,而且年际变化北方大于南方。
我国东北平原,黄河、淮河、海河平原以及长江中下游平原的地下水补给以降雨为主;而在西北内陆盆地则主要以河川径流补给为主。南方山区地下水补给量大,一般为20—25万m3/(km2·a);而东北西部、内蒙和西北内陆河山丘区一般小于5万m3/(km2·a)。
四、污水处理、净水方法与工艺有哪些
现代污水处理技术按原理可分为物理处理法,化学处理法和生物化学处理法三类。物理处理法:利用物理作用分离污水中呈悬浮固体状态的污染物质。方法有:筛滤法,沉淀法,上浮法,气浮法,过滤法和反渗透法等。
化学处理法;利用化学反应的作用,分离回收污水中处于各种形态的污染物质(包括悬浮物、溶解物及胶体等)。主要方法有中和、混凝、电解、氧化还原、汽提、萃取、吸附、离子交换和电渗析等。化学处理法多用于处理生产污水。
生物化学处理法:是利用微生物的代谢作用便污水中呈溶解、胶体状态的有机污染物转化为稳定的无害物质。主要方法可分为两大类,即利用好氧微生物作用的好氧法(好氧氧化法)和利用厌氧微生物作用的厌氧法(厌氧还原法)。前者广泛用于处理城市污水及有机性生产污水,其中有活性污泥法和生物膜法两种;后者多用于处理高浓度有机污水与污水处理过程中产生的污泥。
净水方法:1.沸点:水被加热足够热和足够长的灭活或杀死微生物,通常生活在水在室温下。近海平面,积极煮沸至少一分钟就足够了。在高海拔(大于2公里或5000英尺)三分钟建议。[ 23 ]在那里的水是“硬”(即,包含显著溶解的钙盐)的地区,沸点分解碳酸氢根离子,造成局部降水碳酸钙。这是水壶元素等,在水质较硬的地区,建立“皮毛”。与钙的异常,沸腾不删除高于水的沸点溶质,并在事实上增加其浓度(由于作为蒸汽失去了一些水)。沸点不留在水中残留的消毒剂。因此,任何时间的长短,煮沸,然后储存的水可能获得新的病原体。
2.颗粒活性炭过滤:一种形式具有高表面积活性炭,吸附许多化合物,其中包括许多有毒化合物。水通过通过活性炭是常用的有机污染,味道或气味市地区。许多家庭用水过滤器和鱼缸使用活性炭过滤器,以进一步净化水质。家庭饮用水过滤器有时包含银金属银纳米粒子。如果在较长时期举行的碳块水,微生物可以内生长在污染和污染的结果。银纳米粒子优异的抗菌材料,它们可以分解成无毒的有机产品的农药等有毒有机晕化合物。
3.煮沸的水,产生水蒸汽蒸馏涉及。蒸气接触凉爽的表面,它作为一种液体凝结。由于溶质,一般都不会汽化,他们仍然在沸腾的解决方案。即使蒸馏不完全净化水质,因为类似的沸腾点和水滴的蒸汽进行unvapourised液体污染物。然而,99.9%的纯净水可以通过蒸馏获得。
4.反渗透:机械施加压力迫使纯净水通过半透膜不纯的解决方案。反渗透是理论上的大型净水可供选择的最彻底的方法,虽然难以创造完美的半渗透膜。除非膜保养得很好,藻类和其他生命形式的殖民膜。
5.在去除水中的砷铁使用。看到砷污染的地下水。
6.直接接触式膜蒸馏(DCMD)。适用海水淡化。通过加热海水沿表面的疏水性 聚合物膜。从偏热到冷的纯净水的另一边流膜通过毛孔蒸发的水通过。在蒸气热和冷端之间的压力差,有助于推动水分子通过。
7.海水淡化-是一个由盐水(一般海水)转换为淡水的过程。最常见的海水淡化过程是蒸馏和反渗透。海水淡化是目前最水的替代能源相比,昂贵,只有非常小部分人用总额海水淡化满意。高价值的用途,在干旱地区(如家用和工业用途),这是唯一的经济实际。
8.天然气水合物晶体离心法。如果二氧化碳或其他低分子量气体污染的水在高压和低温的混合,将形成天然气水合物的晶体放热。结晶水合物分离,可进行离心或沉淀和滗水。水可以释放从水合物晶体加热
9.原位化学氧化,先进的氧化工艺和先进的氧化技术的形式,是一种用于土壤和/或地下水整治,以减少到可接受的水平有针对性的环境污染物浓度的环境整治技术。职业分类是通过注射或以其他方式直接引入到强烈的化学氧化剂污染介质(土壤或地下水)销毁化学污染物。它可以用来修复各种有机化合物,包括一些抗自然降解
10.在情况紧急的水可以广泛使用的游泳池化学品或家用漂白处理。
第三篇:环境保护工作报告
环境保护工作报告
xx年,xxx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及各级领导重要讲话精神,认真开展各项环境保护工作,稳步推进全市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
一、依法打击违法排污,保持惩治环境犯罪高压态势 依法严惩各类环境违法行为。结合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及《四川省环境保护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细化标准》,对环境违法行为一律采取顶格处罚,以高压的态势倒逼企业不断提高环境保护意识,主动完善污染治理设施和环境保护管理制度。xx年,全市立案查处环境违法案件xx件,决定处罚xxx万余元,处罚金额较2013年上升95.4%。
依法整治各类重污染企业。开展打击违法排污单位专项行动,整治各类重污染企业xx家,其中实施关闭或取缔xx家,限期治理xx家,停产整治xx家,调迁xx家。
积极推进两法衔接。建立健全了环境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畅通了环境犯罪案件移送渠道。全市对拒不履行行政处罚决定的xx家环境违法企业下达了《环境保护行政处罚催告》,并首次将xx家企业移交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二、深入推进应急体系建设,提升环境突发事件处置能力 强化环境应急物资储备。投入专项资金70余万元用于环境应急物资采购,同时协调环保、安监、消防等部门加强人员和技术储备。
构建环境应急联动机制。搭建环境应急储备共享平台,建立市级部门和重点企业应急物资台账,并与xxx、兴xxx、xx材等xx家应急物资生产企业建立应急合作关系,一旦辖区内突发环境事件,市级相关部门与合作企业立即联动响应,共同参与应急救援,有效提升环境应急处置能力。
三、坚持环保为民,加强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
切实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环境投诉问题。共受理各类环境投诉xx件,调查处理率100%,办结率100%。持续高压的打击态势,促使环境投诉总量同比下降9.2%。全年环境领域未发生集访、群访和越访事件,也未发生因环境问题引发的不稳定事件。
切实提升服务群众的质量和水平。全年办理环评审批项目xx个,验收xx个,完成xxx家企业环保手续年审、续期、变更工作,并为xxx余家企业提供上门服务工作。实行办理时限承诺制,项目环评审批、竣工验收、许可证核发等办理承诺时限分别由法定时限的xx日、xx日、xx缩短为5个工作日,办事效率大力提高。
切实保障群众饮水安全。认真开展饮用水水源保护工作,完成了中心城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定和监测断面调整工作,建立并完善了“从水源地到水龙头”的全程监管体系,确保水源地水质实现持续100%达标。制定了《xxx市环境保护局饮用水水源环境污染事件应急预案》,建立了饮用水水源应急物资储备库和应急技术库。建立了巡查制度,进一步细化和明确了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工作中的责任及分工,确保水质状况实时监控。
切实推进节能减排,强化治气治霾,保障群众“鼻孔里”的安全。完成xx、xxx水泥xx条生产线脱硝工程和xx个规模以上畜禽养殖企业污染治理设施的建设投运,完成 xx家重点工业企业清洁生产中高费方案的实施和xxx家重点企业清洁生产审核报告的初审上报,并完成机动车简易工况法检测项目的建设投运和验收工作。2xxx年,全市削减排放化学需氧量xxx吨、氨氮xx吨、二氧化硫xxx5吨、氮氧化物1xxx吨,削减量分别为目标任务的xx倍、xx倍、xxx倍和xx倍,全年空气质量优良率实现xxxx%,提前达到xxxx目标。
四、深化环保体制改革,推动完善基层环保监管网络 一是在xxx市范围内率先落实xxx制。在xxx个镇和工业开发区分别设立“xx办公室”和“xxxxx科”,专门负责所辖区域环境保护工作,并在市环保局设立“xxx科”,负责基层环境保护机构管理和指导工作。同时增加xxx0名xxx用于充实基层环保人员力量。二是推行网格化管理,明确属地责任。全市xx根据实际情况落实xx名环境保护专职工作人员,各xx确定xx名环保联络员,形成全域覆盖的网格化监管模式。同时将环境保护的相应责任明确到各镇和工业开发区以及村(社区),并纳入目标考核。
五、深化xx工作,推进建设生态xxx
积极推进xx市建设。圆满完成xx市建设规划实施工作,xx个创建规划项目全部完成,投资金额xx亿元。顺利通过国家xxx技术评估,并认真实施专家组提出的整改建议,xx项基本条件和xx个建设指标已全部整改达标。
积极开展xxx工程创建工作。成功创建xx个全国xxx镇和xx个国家xxx镇,创建比例达到xxx,实现除两个中心城区外国家级生态乡镇全域覆盖。成功创建省级xxx区xx个,全市xxx级及以上生态村和生态小区占比达到xxx%。
积极开展环保宣教活动。全年开展生态环境宣传教育活动近20次,并有效利用电视、网络、报刊手册三大载体,积极引导全民参与生态建设,全社会共建共享的良好氛围基本形成。
进一步完善生态产业体系。研究生态功能区规划和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方案,严格执行产业政策和环保标准,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具有地方特色的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生态产业体系基本形成。过去的一年,全市环境保护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和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市级各部门、各镇紧密协作、攻坚克难,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环境保护工作仍然还存在不少问题的困难:一是大气、水环境质量问题依然突出;二是环境监管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三是环保队伍整体素质还不能完全适应新常态下环保工作的新形势、新要求;四是市级各部门联防联控的环保机制有待进一步健全,各镇属地管理的责任落实有待进一步加强。面对以上问题和困难,我们将采取有效措施,认真整改。
xxx年,我市将认真贯彻执行上级党委政府各项决策部署,紧紧围绕 xxxx发展战略,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工作,为实现xxxx经济社会跨越发展作出新贡献。
第一,加大环境违法行为查处力度。一是通过开展环境安全大检查,对全市排污单位进行集中排查,坚决做到一网打尽、不留死角。二是认真实施新环保法,对偷排漏排、不正常使用污染治理设施等恶意环境违法行为,坚决发现一起、严惩一起。三是加强“两法”衔接,构建环境执法与刑事司法无缝对接机制,强化震慑作用。
第二,加大环境监管力度。扎实推进基层环保机构人员培训指导工作,提升基层监管能力。切实强化属地管理职责,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明确镇村环境保护管理责任,破除地方保护主义对环境保护的干扰。进一步优化监管网络,根据我市社会经济发展实际情况对环境行政执法监管区域进行优化调整,实现全域覆盖、分类监管、重点督查的环境监管模式。进一步加强环保知识宣传,积极引导全民参与环保,畅通举报渠道,充分发挥公众监督作用。
第三,深入推进xxx工作。稳步推进国家xxx市和国家xxx市创建工作,抓紧推进资料完善和点位建设工作;抓紧筹备国家xxxx市四川省xxxx相关工作,并按程序报xxxxx申请考核验收,力争年内顺利通过正式验收。
第四,以“四改六治理”为契机,深入推进“三大专项治理”工作。扎实开展大气雾霾专项治理工作,全面启动工业企业废气治理、锅炉烟气综合治理、机动车尾气污染治理和大气面源污染治理工作;强化能源结构调整、淘汰落后产能;加快重点行业脱硫、脱硝、除尘改造工程建设,重点抓好烟粉尘行业除尘设施建设,通过“以奖代补”的方式推进已达标排放的重点企业实施深度治理;通过大幅削减烟尘排放总量,实现雾霾及重污染天数大幅度减少,全市环境空气质量明显改善。扎实开展河渠污染专项治理工作,切实消除黑臭水体,稳步提高中心城区和场镇污水集中处理率,梯次推进河湖水系生态整治建设,稳步提升全域水环境质量。扎实开展农村环境专项治理工作,加强农村环卫管理制度建设,逐步实行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和不落地收运制度;大力推广绿色防控技术,抓好农村沼气工程建设,清理关闭违规养殖场,抓好秸秆综合利用和禁烧工作;强化土壤环境保护,全面防治农村面源污染;逐步完善农村环境基础设施,提高环境承载能力。
第五,深入推进饮用水水源保护工作。全面实施饮用水水源地污染源清理工作,抓紧实施xxx一级保护区截污治理工程,逐步推进保护区内电站、农家乐、分散式住宅等污染源关闭拆迁工作。抓紧实施饮用水水源保护区隔离设施标识完善工作,加快备用水源建设工作。进一步加强饮用水应急体系建设,强化应急物资和技术储备,积极开展饮用水水源污染事故应急演练。进一步加强乡镇饮用水水源保护,推进完善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定。抓紧开展xxx饮用水水源保护工程建设工作。
第六,深入推进队伍建设,不断提高队伍素质。坚持从严管理队伍,惩防并举,用制度的笼子制约和规范干部行为和权力运行。坚持党风廉政建设责任追究制,持续推进“两个责任”和“一岗双责”贯彻落实。坚持一手抓思想教育,一手抓业务培训,以一线监管人员为重点,加大教育培训力度,大力提升基层干部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工作能力。
第四篇:关于关于湖北省加强环境保护的若干意
湖北省加强环境保护的若干意见
各市、州、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国发〔2005〕39号)精神,切实加强环境保护工作,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现作出如下决定:
一、充分认识加强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
(一)环境保护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十五”以来,我省在经济快速增长、人民群众消费水平显著提高的情况下,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得到控制,长江、汉江、清江干流水质保持稳定,大部分城市空气质量良好,部分地区环境质量有所改善,生态保护和建设逐步加强,环境污染加剧的趋势得到初步遏制,关心和参与环境保护的良好社会氛围正在形成。
(二)环境形势依然严峻。我省环境保护虽然取得了积极进展,但由于经济结构偏重,环保欠账过多,环境污染呈现出结构型、复合型、压缩型的特性,一些地区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超过环境承载能力,资源无序开发引发的生态破坏较为突出,环境安全存在隐患。环境问题已成为制约我省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威胁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三)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能力与任务要求不相适应。一些地方和部门对环境保护工作重视不够。环保投入不足,不少地方环境治理明显滞后于经济发展。环境管理体制尚未理顺,环境保护机制尚不完善。环境保护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比较突出。基层环保履职能力不强,环境监管能力薄弱,尤其是监测、监察、应急、信息、科研能力不能适应环保工作的需要。
(四)必须把环境保护摆上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当前,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新一轮增长期,既要加快发展,又要保护环境,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既要多还旧账,又要不欠新账,缓解经济社会发展所带来的环境压力。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约束之间的矛盾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突出,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要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因此,必须切实增强环境保护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环境保护摆上更加重要的战略地位,痛下决心解决环境问题。
二、明确环境保护工作的指导思想和目标
(五)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构建和谐湖北的战略任务,坚持环境保护基本国策,综合运
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手段保护环境,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坚持依靠科技进步,发展循环经济,倡导生态文明,强化环境法治,完善监管体制,建立长效机制,在发展中解决环境问题,切实提升环境竞争力,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坚持以人为本,着力解决影响经济社会发展、危害人民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努力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洁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生活。
(六)主要目标和任务。到2010年,基本遏制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的趋势,部分地区环境质量有所好转,环境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全省单位生产总值能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分别削减3.7万吨和5.74万吨,设市城市污水处理率不低于7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不低于60%,森林覆盖率达到41%。三峡库区、丹江口库区主要断面水质达到Ⅱ类标准,洪湖、梁子湖、汉江中下游及清江库区水环境质量达到环境功能区要求,重点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到95%,农村饮水条件有所改善,80%以上重点城市空气质量好于二级标准的天数达到292天以上,森林和湿地的生态功能得到恢复,水土流失面积减少。基本建成机构健全、功能完善、运转高效、监管有力的环境监测预警体系、环境执法监督体系、环境事故应急体系。
三、坚持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
(七)促进地区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要根据“十一五”发展规划和国家产业政策,综合考虑区域开发现状、资源禀赋、环境容量、生态状况、人口数量等因素,科学划定优化开发区、重点开发区、限制开发区、禁止开发区,明确不同区域的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将区域经济规划和环境保护目标有机结合起来,制订相应的区域开发和保护政策,促进经济社会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在环境容量有限、自然资源供给不足而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实行优化开发,坚持环境优先,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优化产业结构,加快产业和产品的升级换代,同时率先完成排污总量削减任务,做到增产减污。在有一定环境容量、资源较为丰富、发展潜力较大的地区实行重点开发,科学合理利用环境承载能力,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健康发展,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做到增产不增污。在秦巴生物多样性功能区和大别山土壤侵蚀防治区等区域实行限制开发,坚持保护优先的原则,合理选择发展方向,发展特色优势产业,逐步恢复生态平衡。在自然保护区和具有特殊保护价值的地区实行禁止开发,依法实施保护,严禁不符合规定的任何开发活动。
(八)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充分考虑经济发展和环境承载能力,结合国家产业政策,抓紧制订《湖北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实施意见》,完善相关政策,加快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优先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推进传统产业的生态化转型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发挥环境保护在宏观调控中的作用,依法限制高消耗、重污染行业的准入,限期关停一批规模不经济、资源浪费、污染严重的企业,加快淘汰一批技术落后的工艺设备,为优势行业的发展腾出环境容量。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积极开展示范试点,探索符合我省实际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大力推进节能降耗、资源综合利用和废旧资源的回收及再生利用;推行清洁生产
并依法强制审核;鼓励利用清洁能源,大力推进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产业体系。
(九)大力发展环保产业。进一步完善扶持环保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环保产业的发展。要重点发展以烟气脱硫除尘、污水及垃圾处理、环境监测仪器等重要环保技术装备和基础装备为主的环保制造业,大力发展节水、节能和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等环保产业,加快发展环保技术咨询、信息服务、环境工程设计及环保设施运营等环保服务业。发挥环保产业协会等行业中介组织的作用,加强环保科技创新,着力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竞争力强、市场占有率高的环保龙头企业和骨干企业。
四、切实解决突出的环境问题
(十)以饮水安全和重点流域污染治理为重点,改善水环境质量。省环保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科学划定和调整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和环境功能区,并按规定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制定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规划,坚决取缔水源保护区内的直接排污口,严防养殖业污染水源,禁止有毒有害物质进入水源保护区,严肃查处危害饮用水源的环境违法行为,定期监测并公布水源地水质状况。加快实施农村改水工程,切实改善农村饮水质量。认真组织实施三峡库区、丹江口库区及汉江中下游水污染防治规划,加快制定洪湖、梁子湖及清江库区等水污染防治规划,实施水污染防治工程。开展工业污染源排查,加强对造纸等重污染行业的整治。由省环保局牵头,立即取缔规模在1.7万吨/年以下的化学制浆生产线,在2007年底前淘汰3.4万吨/年以下的草浆生产装置,在2008年底前关停规模在2万吨/年以下、环保未达标的废纸造纸企业。
(十一)以降低二氧化硫排放总量为重点,改善大气环境质量。完善并实施酸雨和二氧化硫污染防治规划,明确二氧化硫排放削减任务。对2004年底前投运的二氧化硫排放超标的燃煤电厂,在2010年底前必须安装脱硫设施和配套的在线监控装置。由省经委牵头,对投产20年以上或装机容量10万千瓦以下的电厂限期改造或关停。在大中城市及其近郊和环境空气质量不达标的地区,严格控制新(扩)建除热电联产外的燃煤电厂,禁止新(扩)建钢铁、冶炼等高耗能企业。有序开发水电,积极开发利用太阳能、风能、核能、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加强烟尘、粉尘治理,加大水泥等行业结构调整和污染防治力度。由省发展改革委牵头,立即淘汰窑径小于2.2米水泥机械化立窑生产线、窑径2.5米及以下干法中空窑、直径1.83米以下水泥粉磨设备。加强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规范机动车排气检测,严禁排放不达标车辆上路行驶,淘汰污染严重车辆。
(十二)以加快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改善城市人居环境。省发展改革委、省建设厅等部门要按照污水和垃圾处理的目标要求,修订完善《省“十一五”污水处理厂和垃圾无害化处理场建设规划》。由省建设厅牵头,加快推进全省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的建设步伐,确保“十一五”期间,县以上城市必须建有生活污水处理厂和垃圾无害化处置场,并按照厂网并举、管网优先的原则,加快城市污水处理厂配套管网建设,加强运行监管,保证正常运转,确保污水处理率和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目标要求。发展改革部门要研究制订政策,并积极争取国家项目支持。各地要加快中心城区重污染企业的整治、搬迁,综合整治城市内
河、内湖污染,切实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饮食业油烟、社会生活噪声、建筑施工扬尘等污染问题。城市建设应注重自然和生态条件,尽可能保留天然林草、河湖水系、滩涂湿地、自然地貌及野生动物等自然遗产,努力维护城市生态平衡。积极开展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创建活动。
(十三)以土壤污染防治和农村环境综合治理为重点,加强农村环境保护。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围绕“百镇千村”示范工程,加强乡村清洁示范村建设,实施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和污染超标耕地综合治理,对污染严重且难以修复的耕地要依法调整。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节水农业,推广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和生物农药,开展测土配方施肥。加大规模化养殖业污染治理力度,实现达标排放,努力减少农业面源污染。积极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加快农村改水、改厕、改圈和沼气池建设步伐,因地制宜地开展沼气、沼渣、沼液综合利用,切实解决农村环境“脏、乱、差”问题,积极创建环境优美乡镇、文明生态村。发展县域经济要严格环保准入,防止污染向农村转移。
(十四)以强化资源开发利用监管为重点,保护生态环境。加强对磷矿等各类矿山资源开发的环境监管,做好矿产资源开采区的生态恢复。水资源开发利用活动要充分考虑生态用水,旅游资源开发要避免人为建设、过度开发造成的生态破坏。加强湖泊等湿地的保护与恢复,禁止开垦、占用或随意改变用途等破坏湿地的行为。积极推进生态功能保护区和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加大对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保护的力度。加快实施天然林保护、长江防护林、退耕还林、退田还湖、国土整治、水土保持、“小水电”代燃料等重点生态建设工程。
(十五)以加强危险废物、危险化学品和辐射环境监管为重点,维护环境安全。积极推进危险废物及医疗废物的安全集中处置工作,加快处置设施建设。严格执行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制度和联单管理制度。按照《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有关规定,认真做好危险化学品生产、经营、储存、运输、使用和处理处置等各个环节的监督管理工作。开展安全生产和环境污染事故隐患排查,督促企事业单位对存在的环境风险和安全隐患进行限期整改,对存在重大环境安全隐患的单位要责令停产停业整治。加快辐射环境监管体系建设,强化辐射污染源的跟踪监管,确保环境安全。
五、完善环境保护的保障措施
(十六)严格环境准入。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各类综合规划、专项规划及开发建设规划必须按规定进行环评,未经环评的规划不得审批。对建设项目实行环评“一票否决制”,凡不符合国家环保法律法规和标准的建设项目,不得批准立项,不得批准用地,不得给予贷款,不得供电。对超过总量控制指标、生态破坏严重或尚未完成生态恢复任务的地方,停止审批新增污染物排放总量和对生态有较大影响的项目。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环保设施“三同时”(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制度,未建成环保设施的不得试生产,未通过环保验收的不得正式生产。开展施工期的环境监理,加强建设项目监管。
(十七)实施污染物总量控制。按照“管住排放总量、严控污染增量、腾出环境容量、用好资源存量”的基本原则,研究制订全省的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等
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计划,科学合理地确定排污总量指标,以签订责任状等形式逐级分解到各市、州、县人民政府并落实到责任单位。全面推行排污许可证制度,对所有排污单位实行持证排污,禁止无证排污或超总量排污。开展排污权交易试点工作。省人民政府每年向社会公布各地区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情况,对没有完成控制任务的地区和单位,予以通报批评,并责令限期整改。
(十八)加大环保执法力度。抓紧拟订辐射环境管理、循环经济发展、饮用水源保护、油烟及噪声污染防治等方面的地方性法规规章。环保部门要严格执行各项环境监管制度,责令严重污染单位限期治理或停产整治。对不能稳定达标或超总量排污的单位实行限期治理,治理期间应予限产、限排,并不得建设增加污染物排放总量的项目;逾期未完成治理任务的,责令其停产整治;对不按规定停产整治的,要依法强制执行,并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对可能造成严重环境污染事故、危及人身财产安全的,环保部门可采取临时封堵排污口、封存污染设施、停产整治等应急措施。严格执行排污收费制度,依法足额征收排污费。深入开展环保整治专项行动,严肃查处不执行环评、违反环境保护“三同时”制度、不正常运转污染治理设施、不遵守排污许可证规定、无证超标排污、在自然保护区内违法开发建设和开展旅游或者违规采矿造成生态破坏等违法行为。对于重大环境违法案件,要挂牌督办。按照区域生态系统管理方式,探索建立区域环境监管机制,增强环境监管的协调性、整体性。
(十九)提高环境监管能力。建立先进的环境监测预警体系。省、市、县要建立环境监控中心,健全完善环境监测网络,搭建环保信息平台,进行实时监测。2008年底前,重点排污企业、城市污水处理厂必须安装在线监控设备,并与监控中心联网,实现对全省重点污染源的实时监控,环保部门要对未按规定安装在线监控设备的重点排污企业责令限期安装,逾期未完成的实施停产整治。设市城市要尽快建设空气自动监测站(点),长江、汉江、清江、洪湖、梁子湖等重点水域跨界断面要抓紧设立水质自动监测站。“十一五”期间,各类环境监测站(点)必须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化建设要求,形成能够覆盖全省,及时、准确、全面反映环境质量状况和变化趋势的环境监测网络。加快环境执法监督体系建设,在2010年底前各级环境监察机构要达到国家标准化的建设要求。建立企业环境监督员制度。
(二十)建立健全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机制。加强省、市、县三级环境应急体系建设。建立健全水、气、危险化学品、危险废物、外来入侵物种、核与辐射等环境安全应急预案,完善环境应急综合指挥系统,加强应急专业队伍建设,配备环境应急监测装备,定期组织开展应急演练,提高环境灾害及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可能引发环境突发事件的企事业单位,必须制订并落实应急措施,配置必要的应急处置装备,储备必需的应急物资。
(二十一)运用市场机制促进环境保护。全面实施城市污水、生活垃圾处理收费制度,由省物价局、财政厅、建设厅、环保局等部门,抓紧研究制订污水和垃圾处理费征收政策,到今年底,所有城镇都要开征污水处理费,并逐步提高收费标准,原则上达到每吨污水收费0.8元。凡收费不到位的地方,当地财政要对运营成本给予补助,以保证污水处理厂保本微利、正常运行。各地要推进城市污水和垃圾处理单位转制改企,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污水、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的建设
和运营。开展生态补偿试点,制定生态补偿办法,探索建立生态补偿机制。上游地区排污对下游地区造成污染事故的,由上游地区人民政府承担赔付补偿责任,并依法追究相关单位和人员的责任。建立矿产资源开发生态恢复备用金制度,促进资源开发后生态环境保护和恢复。
(二十二)加大环境保护投入。各市、州、县人民政府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把环境保护投入纳入公共财政支出的重点,加大对污染防治、生态保护、环保示范工程和环境监管能力建设等环保事业的投入,并保证环保投入的增长幅度高于经济增长速度。从2007年起,省人民政府每年安排5000万元专项资金,支持环境监测与监察能力建设。各地要将环保行政机关、监督执法、监测、信息、科研、宣教、放射性与危险废物管理以及自然保护区管理等环保机构编制内的人员经费、公用经费、监督执法经费、仪器设备购置经费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经费等纳入同级财政预算予以保障。要将“十一五”环境保护规划确定的重大环境综合整治及生态建设工程项目,优先纳入本地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安排落实建设资金和工作经费。对列入国家和省环境保护工程计划的项目,各地要积极筹措落实地方配套资金,确保工程顺利实施。
(二十三)推动环境科技进步。加大环保科研力度,为保护环境提供技术支撑。科技部门要将环保技术研究列入重大科技专项,加大环保科研资金投入。积极开展环境政策、标准的研究,组织科技力量,对区域污染防治、水体修复、生态保护、清洁生产、资源循环利用等关键共性技术进行联合攻关。积极引导和支持企业、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开展环境科技创新,努力开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环保新技术新产品。加快高新技术在环保领域的推广应用,积极引进、消化、吸收先进的环保技术,提高环境保护与污染治理的效果。
(二十四)加强环保队伍建设。规范环保人员管理,强化培训,提高素质,建设一支思想好、作风正、懂业务、会管理的环保队伍。各地要选派政治觉悟高、业务素质强的领导干部充实环保部门。人事、编制、环保部门要对环保系统的行政、事业编制进行认真清理核定,加强编制管理,严把进人关,清退超编人员。对符合编制管理要求的环境执法人员,经省公务员管理部门批准后,可参照公务员管理。进一步总结和探索设区城市环保派出机构监管模式,完善地方环境管理体制。
(二十五)健全社会监督机制。推进环境保护政务公开,完善环境质量公示制度,定期发布环境质量信息,公布污染严重企业名单,及时发布污染事故处置信息,公示环境保护行政审批和行政许可情况。完善环境综合统计报表制度,将环保指标纳入各级统计公报定期发布。建立环境保护公众听证和公示制度,推动环境公益诉讼。完善环保举报制度,畅通群众投诉渠道,为公众行使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创造条件。
六、加强对环境保护工作的组织领导
(二十六)落实环境保护领导责任制。加强环境保护,是各级人民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各市、州、县人民政府主要领导和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是本行政区域和本系统环境保护的第一责任人。各地、各部门一定要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增强环境忧患意识和环保责任意识,抓紧解决环境保护的难点问题和影响群众健康的重点问题。为切实加强对环保工作的领导,省人民政府已成立省环境保护委员会,各市、州、县人民政府也要成立相应的机构,定期听取环保工作汇报,加强部门协调,研究解决重大环境问题。要定期向同级人大、政协报告或通报环保工作,并接受监督。严格执行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将环境保护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与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体系,重点是考核污染物总量控制、环境质量改善等工作,考核结果作为干部选拔任用和奖惩的依据之一。省人民政府每年与各市、州、直管市及神农架林区人民政府签订环境保护目标责任状,定期检查,严格考核,并向社会公布考核结果。要严格实行环保工作“一票否决”制和问责制,对没有完成环保任务的地方政府、部门、单位及其主要负责人,取消其当年评优创先资格;对因决策失误或监管不力造成重大环境事故、严重干扰正常环境执法的领导干部和公职人员,要依法依规追究责任。
(二十七)健全环境保护协调机制。完善环境保护综合决策机制,完善环保部门统一监督管理、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的环境保护协调机制,完善环境保护专家咨询机制。环保部门作为环境保护的执法主体,要充分发挥统一监督管理职能,统一环境规划、统一执法监督、统一环境信息发布。经济综合和有关主管部门要制订有利于环境保护的财政、税收、金融、价格、贸易、科技等政策。建设、国土、水利、农业、林业等有关部门要依法做好各自领域的环境保护工作。监察部门要会同环保部门贯彻实施《环境保护违法违纪行为处分暂行规定》,严肃查处环境违法违纪案件。完善部门联动机制,建立定期协商、信息互通、联合执法、案件移送等制度。
(二十八)营造全民保护环境的良好氛围。要加大环境保护基本国策和环境法制的宣传力度,弘扬环境文化,倡导生态文明,鼓励节约资源,促进环境友好,动员和凝聚全社会力量,齐心协力做好环境保护工作。新闻媒体要加强环保公益宣传,及时报道党和国家环保政策措施,宣传环保先进典型和新经验,曝光环境违法行为,营造保护环境的良好舆论氛围。教育部门要将环保知识纳入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各级干部培训机构要加强对领导干部和重点企业负责人的环保培训,大力普及环保法律法规和知识。开展生态市(县、区)、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家庭等创建工作,形成全民保护环境、共建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良好局面。
各市、州、县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要依据本决定,抓紧制订措施,认真抓好落实。省环保部门要会同监察部门监督检查本决定的贯彻执行情况,每年向省人民政府作出报告。
湖北省人民政府
二00六年十月二十三日
发布部门:湖北省政府 发布日期:2006年10月23日 实施日期:2006年10月23日(地方法规)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免费法律咨询,就上中顾法律网)你好哦啊,
第五篇:湖北省加强环境保护的若干意见
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 www.xiexiebang.com 免费法律咨询3分钟100%回复
上网找律师 就到中顾法律网 快速专业解决您的法律问题 http://www.xiexiebang.com/souask/
湖北省加强环境保护的若干意见
各市、州、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国发〔2005〕39号)精神,切实加强环境保护工作,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现作出如下决定:
一、充分认识加强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
(一)环境保护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十五”以来,我省在经济快速增长、人民群众消费水平显著提高的情况下,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得到控制,长江、汉江、清江干流水质保持稳定,大部分城市空气质量良好,部分地区环境质量有所改善,生态保护和建设逐步加强,环境污染加剧的趋势得到初步遏制,关心和参与环境保护的良好社会氛围正在形成。
(二)环境形势依然严峻。我省环境保护虽然取得了积极进展,但由于经济结构偏重,环保欠账过多,环境污染呈现出结构型、复合型、压缩型的特性,一些地区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超过环境承载能力,资源无序开发引发的生态破坏较为突出,环境安全存在隐患。环境问题已成为制约我省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威胁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三)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能力与任务要求不相适应。一些地方和部门对环境保护工作重视不够。环保投入不足,不少地方环境治理明显滞后于经济发展。环境管理体制尚未理顺,环境保护机制尚不完善。环境保护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比较突出。基层环保履职能力不强,环境监管能力薄弱,尤其是监测、监察、应急、信息、科研能力不能适应环保工作的需要。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 www.xiexiebang.com 免费法律咨询3分钟100%回复
上网找律师 就到中顾法律网 快速专业解决您的法律问题 http://www.xiexiebang.com/souask/
(四)必须把环境保护摆上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当前,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新一轮增长期,既要加快发展,又要保护环境,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既要多还旧账,又要不欠新账,缓解经济社会发展所带来的环境压力。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约束之间的矛盾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突出,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要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因此,必须切实增强环境保护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环境保护摆上更加重要的战略地位,痛下决心解决环境问题。
二、明确环境保护工作的指导思想和目标
(五)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构建和谐湖北的战略任务,坚持环境保护基本国策,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手段保护环境,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坚持依靠科技进步,发展循环经济,倡导生态文明,强化环境法治,完善监管体制,建立长效机制,在发展中解决环境问题,切实提升环境竞争力,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坚持以人为本,着力解决影响经济社会发展、危害人民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努力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洁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生活。
(六)主要目标和任务。到2010年,基本遏制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的趋势,部分地区环境质量有所好转,环境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全省单位生产总值能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分别削减3.7万吨和5.74万吨,设市城市污水处理率不低于7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不低于60%,森林覆盖率达到41%。三峡库区、丹江口库区主要断面水质达到Ⅱ类标准,洪湖、梁子湖、汉江中下游及清江库区水环境质量达到环境功能区要求,重点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到95%,农村饮水条件有所改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 www.xiexiebang.com 免费法律咨询3分钟100%回复
上网找律师 就到中顾法律网 快速专业解决您的法律问题 http://www.xiexiebang.com/souask/
善,80%以上重点城市空气质量好于二级标准的天数达到292天以上,森林和湿地的生态功能得到恢复,水土流失面积减少。基本建成机构健全、功能完善、运转高效、监管有力的环境监测预警体系、环境执法监督体系、环境事故应急体系。
三、坚持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
(七)促进地区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要根据“十一五”发展规划和国家产业政策,综合考虑区域开发现状、资源禀赋、环境容量、生态状况、人口数量等因素,科学划定优化开发区、重点开发区、限制开发区、禁止开发区,明确不同区域的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将区域经济规划和环境保护目标有机结合起来,制订相应的区域开发和保护政策,促进经济社会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在环境容量有限、自然资源供给不足而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实行优化开发,坚持环境优先,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优化产业结构,加快产业和产品的升级换代,同时率先完成排污总量削减任务,做到增产减污。在有一定环境容量、资源较为丰富、发展潜力较大的地区实行重点开发,科学合理利用环境承载能力,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健康发展,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做到增产不增污。在秦巴生物多样性功能区和大别山土壤侵蚀防治区等区域实行限制开发,坚持保护优先的原则,合理选择发展方向,发展特色优势产业,逐步恢复生态平衡。在自然保护区和具有特殊保护价值的地区实行禁止开发,依法实施保护,严禁不符合规定的任何开发活动。
(八)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充分考虑经济发展和环境承载能力,结合国家产业政策,抓紧制订《湖北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实施意见》,完善相关政策,加快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优先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推进传统产业的生态化转型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发挥环境保护在宏观调控中的作用,依法限制高消耗、重污染行业的准入,限期关停一批规模不经济、资源浪费、污染严重的企业,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 www.xiexiebang.com 免费法律咨询3分钟100%回复
上网找律师 就到中顾法律网 快速专业解决您的法律问题 http://www.xiexiebang.com/souask/
加快淘汰一批技术落后的工艺设备,为优势行业的发展腾出环境容量。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积极开展示范试点,探索符合我省实际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大力推进节能降耗、资源综合利用和废旧资源的回收及再生利用;推行清洁生产并依法强制审核;鼓励利用清洁能源,大力推进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产业体系。
(九)大力发展环保产业。进一步完善扶持环保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环保产业的发展。要重点发展以烟气脱硫除尘、污水及垃圾处理、环境监测仪器等重要环保技术装备和基础装备为主的环保制造业,大力发展节水、节能和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等环保产业,加快发展环保技术咨询、信息服务、环境工程设计及环保设施运营等环保服务业。发挥环保产业协会等行业中介组织的作用,加强环保科技创新,着力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竞争力强、市场占有率高的环保龙头企业和骨干企业。
四、切实解决突出的环境问题
(十)以饮水安全和重点流域污染治理为重点,改善水环境质量。省环保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科学划定和调整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和环境功能区,并按规定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制定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规划,坚决取缔水源保护区内的直接排污口,严防养殖业污染水源,禁止有毒有害物质进入水源保护区,严肃查处危害饮用水源的环境违法行为,定期监测并公布水源地水质状况。加快实施农村改水工程,切实改善农村饮水质量。认真组织实施三峡库区、丹江口库区及汉江中下游水污染防治规划,加快制定洪湖、梁子湖及清江库区等水污染防治规划,实施水污染防治工程。开展工业污染源排查,加强对造纸等重污染行业的整治。由省环保局牵头,立即取缔规模在1.7万吨/年以下的化学制浆生产线,在2007年底前淘汰3.4万吨/年以下的草浆生产装置,在2008年底前关停规模在2万吨/年以下、环保未达标的废纸造纸企业。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 www.xiexiebang.com 免费法律咨询3分钟100%回复
上网找律师 就到中顾法律网 快速专业解决您的法律问题 http://www.xiexiebang.com/souask/
(十一)以降低二氧化硫排放总量为重点,改善大气环境质量。完善并实施酸雨和二氧化硫污染防治规划,明确二氧化硫排放削减任务。对2004年底前投运的二氧化硫排放超标的燃煤电厂,在2010年底前必须安装脱硫设施和配套的在线监控装置。由省经委牵头,对投产20年以上或装机容量10万千瓦以下的电厂限期改造或关停。在大中城市及其近郊和环境空气质量不达标的地区,严格控制新(扩)建除热电联产外的燃煤电厂,禁止新(扩)建钢铁、冶炼等高耗能企业。有序开发水电,积极开发利用太阳能、风能、核能、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加强烟尘、粉尘治理,加大水泥等行业结构调整和污染防治力度。由省发展改革委牵头,立即淘汰窑径小于2.2米水泥机械化立窑生产线、窑径2.5米及以下干法中空窑、直径1.83米以下水泥粉磨设备。加强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规范机动车排气检测,严禁排放不达标车辆上路行驶,淘汰污染严重车辆。
(十二)以加快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改善城市人居环境。省发展改革委、省建设厅等部门要按照污水和垃圾处理的目标要求,修订完善《省“十一五”污水处理厂和垃圾无害化处理场建设规划》。由省建设厅牵头,加快推进全省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的建设步伐,确保“十一五”期间,县以上城市必须建有生活污水处理厂和垃圾无害化处置场,并按照厂网并举、管网优先的原则,加快城市污水处理厂配套管网建设,加强运行监管,保证正常运转,确保污水处理率和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目标要求。发展改革部门要研究制订政策,并积极争取国家项目支持。各地要加快中心城区重污染企业的整治、搬迁,综合整治城市内河、内湖污染,切实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饮食业油烟、社会生活噪声、建筑施工扬尘等污染问题。城市建设应注重自然和生态条件,尽可能保留天然林草、河湖水系、滩涂湿地、自然地貌及野生动物等自然遗产,努力维护城市生态平衡。积极开展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创建活动。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 www.xiexiebang.com 免费法律咨询3分钟100%回复
上网找律师 就到中顾法律网 快速专业解决您的法律问题 http://www.xiexiebang.com/souask/
(十三)以土壤污染防治和农村环境综合治理为重点,加强农村环境保护。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围绕“百镇千村”示范工程,加强乡村清洁示范村建设,实施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和污染超标耕地综合治理,对污染严重且难以修复的耕地要依法调整。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节水农业,推广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和生物农药,开展测土配方施肥。加大规模化养殖业污染治理力度,实现达标排放,努力减少农业面源污染。积极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加快农村改水、改厕、改圈和沼气池建设步伐,因地制宜地开展沼气、沼渣、沼液综合利用,切实解决农村环境“脏、乱、差”问题,积极创建环境优美乡镇、文明生态村。发展县域经济要严格环保准入,防止污染向农村转移。
(十四)以强化资源开发利用监管为重点,保护生态环境。加强对磷矿等各类矿山资源开发的环境监管,做好矿产资源开采区的生态恢复。水资源开发利用活动要充分考虑生态用水,旅游资源开发要避免人为建设、过度开发造成的生态破坏。加强湖泊等湿地的保护与恢复,禁止开垦、占用或随意改变用途等破坏湿地的行为。积极推进生态功能保护区和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加大对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保护的力度。加快实施天然林保护、长江防护林、退耕还林、退田还湖、国土整治、水土保持、“小水电”代燃料等重点生态建设工程。
(十五)以加强危险废物、危险化学品和辐射环境监管为重点,维护环境安全。积极推进危险废物及医疗废物的安全集中处置工作,加快处置设施建设。严格执行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制度和联单管理制度。按照《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有关规定,认真做好危险化学品生产、经营、储存、运输、使用和处理处置等各个环节的监督管理工作。开展安全生产和环境污染事故隐患排查,督促企事业单位对存在的环境风险和安全隐患进行限期整改,对存在重大环境安全隐患的单位要责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 www.xiexiebang.com 免费法律咨询3分钟100%回复
上网找律师 就到中顾法律网 快速专业解决您的法律问题 http://www.xiexiebang.com/souask/
令停产停业整治。加快辐射环境监管体系建设,强化辐射污染源的跟踪监管,确保环境安全。
五、完善环境保护的保障措施
(十六)严格环境准入。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各类综合规划、专项规划及开发建设规划必须按规定进行环评,未经环评的规划不得审批。对建设项目实行环评“一票否决制”,凡不符合国家环保法律法规和标准的建设项目,不得批准立项,不得批准用地,不得给予贷款,不得供电。对超过总量控制指标、生态破坏严重或尚未完成生态恢复任务的地方,停止审批新增污染物排放总量和对生态有较大影响的项目。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环保设施“三同时”(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制度,未建成环保设施的不得试生产,未通过环保验收的不得正式生产。开展施工期的环境监理,加强建设项目监管。
(十七)实施污染物总量控制。按照“管住排放总量、严控污染增量、腾出环境容量、用好资源存量”的基本原则,研究制订全省的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等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计划,科学合理地确定排污总量指标,以签订责任状等形式逐级分解到各市、州、县人民政府并落实到责任单位。全面推行排污许可证制度,对所有排污单位实行持证排污,禁止无证排污或超总量排污。开展排污权交易试点工作。省人民政府每年向社会公布各地区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情况,对没有完成控制任务的地区和单位,予以通报批评,并责令限期整改。
(十八)加大环保执法力度。抓紧拟订辐射环境管理、循环经济发展、饮用水源保护、油烟及噪声污染防治等方面的地方性法规规章。环保部门要严格执行各项环境监管制度,责令严重污染单位限期治理或停产整治。对不能稳定达标或超总量排污的单位实行限期治理,治理期间应予限产、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 www.xiexiebang.com 免费法律咨询3分钟100%回复
上网找律师 就到中顾法律网 快速专业解决您的法律问题 http://www.xiexiebang.com/souask/
限排,并不得建设增加污染物排放总量的项目;逾期未完成治理任务的,责令其停产整治;对不按规定停产整治的,要依法强制执行,并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对可能造成严重环境污染事故、危及人身财产安全的,环保部门可采取临时封堵排污口、封存污染设施、停产整治等应急措施。严格执行排污收费制度,依法足额征收排污费。深入开展环保整治专项行动,严肃查处不执行环评、违反环境保护“三同时”制度、不正常运转污染治理设施、不遵守排污许可证规定、无证超标排污、在自然保护区内违法开发建设和开展旅游或者违规采矿造成生态破坏等违法行为。对于重大环境违法案件,要挂牌督办。按照区域生态系统管理方式,探索建立区域环境监管机制,增强环境监管的协调性、整体性。
(十九)提高环境监管能力。建立先进的环境监测预警体系。省、市、县要建立环境监控中心,健全完善环境监测网络,搭建环保信息平台,进行实时监测。2008年底前,重点排污企业、城市污水处理厂必须安装在线监控设备,并与监控中心联网,实现对全省重点污染源的实时监控,环保部门要对未按规定安装在线监控设备的重点排污企业责令限期安装,逾期未完成的实施停产整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