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的模式归纳主义和演绎主义

时间:2019-05-14 04:14:5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发现的模式归纳主义和演绎主义》,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发现的模式归纳主义和演绎主义》。

第一篇:发现的模式归纳主义和演绎主义

六、发现的模式(1):归纳主义和演绎主义

如果学会什么情况下抛弃自己心爱的理论,什么条件下接受对方“可恶的”观点,我们就已经走上科学主义之路。

——作者

【6.1】 很多哲学流派都认为科学发现有它的逻辑和模式,但各家的逻辑又不是一回事。从认识论上来看,有培根-逻辑实证主义的解释,有笛卡尔-莱布尼茨-爱因斯坦的唯理论解释,有康德的先验论解释,还有新近出现的结构主义解释等。这些东西谈起来哲学味儿太浓,此处表过不谈。按照我这个中国式头脑,总觉得他们公理婆理都离正理之道那么远。

我承认,发现的逻辑存在,这个命题既是一个假说,又是一种信念。提出这个命题将引出许多新问题和进一步的研究。不过,即使最后能证明存在发现的逻辑,也一定不是现知的逻辑。

对于本文来说,讨论发现的逻辑还不是时候。下面主要讨论发现的模式:描写和模型。

【6.2】关于科学发现的最老牌正宗的模式是归纳主义。归纳可用下图来表示:

a(1)-----b(1)

a(2)-----b(2)

a(3)-----b(3)

...a(n)-----b(n)

________________

A-------B

有很多人认为,归纳主义是和牛顿力学联在一起的,这是一个误解。归纳主义是培根的思想产物(《新工具》)。牛顿力学从一开始就不是归纳的,他的一些基本概念,如绝对时空、无限小、惯性、引力、第一推动等,不是思想的自由创造,便是显而易见的“公理”,或是自然哲学的必然推论。经典物理学发展到十九世纪,更是假说演绎自觉地普遍运用。莱欣巴赫(《科学哲学的兴起》)说:

谁要是还谈经验科学,他就不应该忘记,观察和实验之所以能建立起近代科学,只是因为它们和数学演绎结合起来了。牛顿物理学和两代以前的弗·培根所画出的归纳科学图式大不相同。单只是视察到的事实的收集,一如培根的归纳表上所呈示的那样,是永远不能到引导科学家发现引力定律的。

他又说:

从逻辑上来说,它(指引力定律)构成了一个不能得到直接证实的假说。

我之所以引莱欣巴赫的话,是因为莱氏是逻辑实证主义的大家,而逻辑实证主义正是归纳时代的殿军。

【6.3】归纳主义在十八世纪就已遭到彻头彻尾的经验主义者休谟至今看来仍是充分有效的批判。本世纪以来似乎谁都可以拿它来取笑一番,罗素的归纳主义火鸡和马的信仰便是典型例子。不过我觉得这有点不公平。对归纳主义的批判集中于以下四点。

一、归纳主义认为科学始于观察。证伪主义对此提出批坪,并认为科学始于问题。没有问题,观察什么都不知道。如果归纳主义反驳说,作为问题基础的理论或背景知识也是归纳的结果,那么波普尔就断言归纳主义陷入了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无穷恶循环。

二、归纳法的有效性有赖于归纳原理的正确性,而归纳原理的正确性又是归纳的结果。这就是说,归纳原理无法在逻辑上得到证明。它要靠自己证明自己,因此也是自明的公理。

三、从可靠的前提推不出可靠的结论,这就是说作为推理过程和手段的归纳法是不可靠的。罗素举了个例子,有只火鸡在积累了大量观察材料后归纳出“每天早晨九点主人来喂食”的结论,谁知第二天圣诞节前夜主人不是来喂食而是把它宰了。

四、如果说火鸡的悲剧在于它作的是不完全归纳,那么完全归纳应该是可靠的了。可惜的是完全归纳只是历史总结,它既不作什么预言也就对科学无用。按照金岳霖(《知识论》)的看法,归纳结论“A--B”是一个普遍命题,而不是历史上的总结,两者是有本质区别的。他说:

历史总结不是结论,而引用归纳原则之后得到的“A--B”是结论。这一点也非常之重要。从前谈归纳时常常承认有所谓完全的归纳,其实所谓完全的归纳根本不是归纳。„„(因为)历史总结不是推论出来的结论,它没有从特殊的情形跳到普遍的命题,而‘A--B’是这样有跳跃的推论。

完全归纳可靠,但它对科学用处不大,而且不被承认为是归纳。它只是对历史事件的一种概括说法——你有苹果,我有苹果:大家都有苹果。当然它对历史研究和进一步解释的材料是有用的。不完全归纳(下文单独说“归纳” 时即指不完全归纳)是小本钱做大买卖,即从“特殊的情形跳到普遍的命题”,这就随时可能碰到火鸡的命运。

我们语法研究着重书面语而回避口语,而着重书面语又注重拿一本着作或一个作家的全都著作来作“穷尽式”研究。这是历史总结﹑概括而不是归纳法。这种穷尽是假想的穷尽!某作家恰好选择的且恰好记录下来的句式成了你的“穷尽材料”?那么,听人作了个报告的一盒录音带是否也能成为穷尽式研究材料呢?这只是一个“取样”!而且口语的材料可以自己取样,书面语的材料是别人替你选择好的,区别仅此而已,哪来什么客观不客观,穷尽不穷尽!当然,一开始作一些容易的研究也是应该的,但语言学不能老停留在拿别人替你选择好的静止封闭的材科作“穷尽式”的历史总结这一初级阶段。语言学要进步,就必须像当年史语所大师们(《史语所工作之旨趣》)所说的,不断提出新问题,不断扩充新材料,不断使用新工具。

【6.4】 经典归纳主义在逻辑上的缺点是明显的。逻辑实证主义想用概率主义来挽救它,结果并不成功,详见下节。另外有些反对波普尔的科学哲学家,如J.科恩(《培根传统·真理近似度·自然规律近似度》)为培根的归纳主义辩护的方法是发掘出培根是证伪主义的先驱。

这些难题都是西方人对逻辑基础、分析前提等科学与形而上混沌未开的根本问题过份顶真产生的。正是在那种气氛中诞生了亚里士多德、牛顿、爱因斯坦那样“把哲学沉思、物理洞察和技术应用全部融会于一身”的学问。对于我们东方人来说,从来也不会把这些看成问题的。所谓无限恶循环的困难,如果归纳主义的鸡有,演绎主义的蛋也照样有。这是一个发生认识论的问题,还是一个形而上的问题,目前虽然还没有争出结果,但这对于西方人总是一个严肃而富有挑战性的问题。他们要是找不到一个本原本因,就会惶惶不可终终日。而东方人则把无限循环心安理得地看成无始无终的证据,并满足于佛道的辩证认识。科学之有今天的地位,就因为有一批人迷恋于“毫无意义”的“白痴” 问题。可以说,有中等想象力的去做诗人,有超级想象力的去做科学家。爱因斯坦在给德西特的信中说:“宇宙究竟是无限延伸的,还是有限封闭的?海涅在一首诗中曾给出一个答案:‘一个白痴才期望一个回答。’”最富有幻想力的诗人的想象够不着的地方,却是成千物理字家和天文字家醉心的起点。正像一位天体物理学家(方励之?)所说:“如今世界上太多的可能不是‘白痴’式的问题,而是却是白痴式的答案。所谓‘没有意义’者本身,往往就是这样一类答案。”

我是东方人,但又不愿到释道辩证中去讨答案,因此讨论就只能拉回到有限范围内。不过这对我们所要解决的问题来说已经够了。在一个具体学科中,问题总是先于视察。语言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最远可以追到十八世纪末琼斯发现梵文跟希腊文、拉丁文之间有对应关系。这似乎表明观察在前。其实不然。既懂拉丁文又懂梵文的何止琼斯一人,为什么这些对应对其他人没有意义而偏偏触动了琼斯的神经?因为以琼斯的背景知识他想不到相距如此遥远的欧洲语和印度语之间会有什么关系。而现在作为检验的事实说明,原先不言而喻的知识是大成问题的。葆朴顺着这条路走下去便促成了语言学的诞生。没有背景知识或者预先不作预设的人,对于有关材料是视而不见的,或者见了也认为无关。证伪主义的“科学始于问题”的观点,在有限范围内包括具体问题上,能得到验证,所以可以接受。

【6.5】归纳主义虽然在发生问题上没占先,但并没有完全被驳倒,不管是循环论证,还是自明公理,都是想给归纳原理寻找一个逻辑上安稳的基础。但是,科学发现到底有没有逻辑,还大成问题。信奉归纳的逻辑实证主义认为有,因此拼命为归纳找逻辑基础。归纳的死对头波普尔的表现很有趣。他曾为逻辑实证论思想作出过很多贡献,却又亲手把它葬送。他的开山名作的书名就是《科学发现的逻辑》(这是英译本书名),可竟然花了近十分之一的篇幅来科学发现没有逻辑。不过总的来说,他跟马赫、卡尔纳普、石里克,以及后来的拉卡托斯对于“逻辑重建主义”,对于科学活动和历史采取理性主义观点。但是科学史研究表明,科学中发生的事情并非总是合乎理性的。第九节中我们还要引用相似的看法。拉卡托斯多少也受到库恩非理性的历史主文影响,比如“硬核”不受证伪,任何退化的研究纲领都有东山再起的可能等等(《证伪和科字研究纲领方法论》)。库恩从历史主义方法入手得出社会心理学观点(很像索绪尔)。他有篇文章的题目就发问: “〈发现的逻辑还是研究的心理学?〉结论是,科学信条的接受或拒斥不是逻辑问题,而是社会心理学问题,即科学团体的约定性问题。虽然他的看法受到许多批坪,比如“客观主义”认为,象“物理学是曾经并且正在十分不同的社会体制中产生并和实践的”,这样的情况有利于自己而不利于“约定论”(查尔默斯《科学究竟是什么?》)。但库恩的观点的确能说明很多情况,尤其是不太或不发达的学科。走得最远的是费耶尔本德的心理主义,认为个人选择标准高于一切,科学研究中是一种无政府状态,科学无方法论可言,如果一定要说有什么原则在起作用,那么“这个原则就是:什么都行”(《反对方法: 无政府主义知识论纲要》)。

【6.6】 从理性主义到历史到社会心理学再到心理学,科学哲学走过的路像是跟在语言学后面,连库恩那本书都以《结构》来命名。只是语言学被乔姆斯基拉进心理学范围又走上了新理性主文道路。当代的科学哲学也象语言学、社金学一样,理论丛生而不是学派林立。打个政治格局比方,象当今世界不象殖民时代。J.柯恩﹑奈格尔等人化了很多精力,跟在莱欣巴赫后面去探讨各种归纳规则。汉森又拾起了皮尔斯的外展法(the method of abduction)来解释发现的逻辑。劳丹和西蒙尽管对立严重,但一致批评汉森分不清假说的评价和假悦的发现,外展法只对前者有效。劳丹在发现域和证明域之间插进一个探索域(context of pursuit),认为发现无逻辑而另两个有。详细讨论也没有必要,有一点可以注意:不管哪派都不否认假说和理论的作用。岂但如此,他们个个都是假说派,个个都是理论派。非理性主义偏偏要给出理性上能接受的理论。归纳主义更是理论一套翻一套,它力图建立的逻辑程序式正是演绎推理的好例,它对于科学发现的归纳主义解释是个不折不扣的假说。把归纳原理看成自明公理,或者弱一点,看作“游戏规则” 或“比赛条件”,都是货真价实的公理化思想,而公理化思想则是演绎主义的典型体现。也许我孤陋寡闻,上面这番活还没见有人说过。

假说和理论,在科学产生地是空气和水,平淡无奇,但在科学输入地,怎么强调这一点也不为过。“五四”以后的伟大学者因讨厌清淡玄想的“道理”(我指的是道家理学)而殃及假说理论。我理解这种矫枉过正的,不动手朮,焉除毒瘤?一个甲子按说是可以让人明白,“道理”是不可证伪的命题(与此相反,一代又一代的饱学之士不断地找出事实并认为再一次证实了它),而未经检验的假说和已经检验的理论都随时准备接受(进一步)的检验,随时准备被证伪。但现在前辈学者依然持不容忍态度,我相信其原因在于这些年来不利于科学而有利于玄学的是气候使他们认为,第二次启蒙的有效武器仍旧是收集材料做归纳。其实,即使在科学园里,也“很难判定到哪一步科学为止,玄想起始”(B.霍夫曼)。但只要不是压抑科学而放纵玄学的恶劣环境,自由竞争的结果是明摆着的,正如不必怕草而这连苗也不要。

归纳的确会产生罗素火鸡的悲剧,真前提推不出真结论。从这一点来说,它跟模拟只是五十步与一百步之差。那些批评归纳主义的人都是从现代物理学和数学熏陶中成长起来的,遗憾的是他们在苛求归纳法的逻辑基础时,似乎忘了现代数学和物理学的基础也不那么稳固。数学中的直觉主义(布劳威)和哲学中的直觉主义(博格森)都是对逻辑主义(演绎主义、归纳主义、形式主义)的失望而走到另一极端的。既然物理学和数学的基础也不稳固。既然现代物理学的进展让我们意识到经典物理学的确切只是观念已经不正确,那就不必过多地去责备归纳法。更主要的是,归纳法到处在使用。下面讲个罗素对归纳看法的转变的故事,算是给这种折衷的态度输一支持军。除了火鸡,罗素在1927年时还有个同样精彩的比喻:“凡是以前经常发生的事,将会再发生,这种信念并不比马一定相信你会在经常要它拐弯的地方要它拐弯这一信念好。”火鸡的归纳也好,马的信念也好,但问题是现有知识不足以构造逻辑基础。因此,二十年后,在他那本总结性的著作《人类知识及其范围和限度》(1948)中,他放弃了以前寄予相对论的希望,既然找不到别的东西来代替那些归纳出来的“假原则”,“他所能做的全部事情就是把他的哲学建立在这种‘动物的信仰’或马的感觉上”(阿论·伍德)。

总之,不确切的归纳法跟不确切的知识是互为表里的。因此,在使用中要小心,要随时用新事实来检验,随时准备修改结论。千万不要迷信,以为归纳结论是一劳永逸的证明。事实上,我根本不认为归纳法可以用来证明,見下。

【6.7】我对于归纳法的基本看法是:

概括是必要的,归纳是无效的。

归纳无效当然是指用它来证明是无效的。要做其他用途,则悉听尊便。毕竟模拟也有它的用途。

概括和归纳是有区别的。现在大家在该用“概括” 一词的地方都用“归纳”,看来已经积非成是了,也许从来也没“是”过。归纳比概括多了一个最后的步骤:在概括的基础上作预言。没有预言是概括,有了预言是归纳。这么看来,大部份的研究结果只是个“概括说明”,而非“归纳推理”,瞎嚷嚷的人不知道他们嚷的只是“概括”,连“归纳”的皮毛都没摸到。

对于归纳法﹐我还想指出几点:

1、归纳过窄,容易发生火鸡的悲剧。但过窄的归纳是信息量大、禁止多的命题,它符合证伪主义的要求。

2、归纳过宽,虽然保险系数大,但信息量小,从科学上来说,是无价值或低价值的。为科学进步着想,窄归纳是好选择,为个人安全着想,则宽归纳为优。

3、只要认识到人类一切知识及其基础都是不确切的,归纳法的不确切也就可以容忍了。

4、有些被认为是归纳的东西实际上并不是归纳出来的,详见后文讨论假设主义处。

历史总结(所谓完全归纳)是我们处理历史事件的好方法,但要注意:

1、它对历史记载中的矛盾之处无能为力。矛盾的造成可能是记录者视察角度或评价标准不同,可能是记错了,可能是“造假历史”。对这一点,除了上面所说的,还可参看拙作〈顾炎武的“四声一贯” 说〉(1987)。

2、它也许能说明什么“有”,但没法说什么“无”,例见后。

【6.8】最近二十年来,科学的方法论、认识论的研究新潮迭起。传统的科学哲学界以内的热闹就不用去说它了,外界也不甘侍坐。老三论还未消化,新三论又端上了席。喜欢发发西式玄想的已不限于数学家和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去世前两年曾说,在本世纪初只有少数几个物理学家考虑哲学问题,而现在的物理学家几乎个个都是哲学家),生物学家如莫诺、化学家如普里高津、物理学家哈肯、天文学家卡特,一个个粉墨登场,竟还演得有板有眼。而我却还在这老牌正宗里穷折腾。谁让我们的专业是白头宫女,话题自不免明皇玄宗。但愿以后有机会谈谈武则天和安禄山。

最后回到本节开头的科学发现的逻辑上去。目前公认的观点仍然回到康德“发现的心理学”和“评价的逻辑”两分上。就现有的知识而言,只能说发现出于创造性灵感,评价则是理性十足的逻辑程序。至于研究科学发现的前景,大致有以下几种看法:(1)无法解释的、创造性的心理活动,(2)合乎理性但非形式逻辑的,(3)存在方法论但不存在发现的逻辑,(4)逻辑即方法论,(5)不但存在逻辑甚至存在算法。

我在前面谈的自己的看法算是第2类吧。这是一种乐观的看法。不过,真正激动人心的目标是第5类。也就是说,真正导致人类社会实质性进步的是,不仅把物理的、“客观”的世界,而且把最人文性的、最不可捉摸的心理现像也加以科学的、理性的、逻辑的解释。

第二篇:生态主义

生态主义

这里讲的生态主义(Ecologism),又称绿色政治学(Greenpolitics)、环境政治学(Environmental politics)和生态政治学(Ecologicalpolitics)。是欧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新兴的政治思潮。是以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目标,以反对传统政治制度和经济发展模式,实现人类社会内部不同群体、不同阶级、不同种族、不同国别之间新型关系为内容,是一种突出强调人类整体利益和未来人类利益的新的绿色政治运动。

第一节 生态主义的由来和发展

生态主义形成于20世纪60-70年代。历史背景:

(一)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

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来看,资本家为了最大限度的追求利润,采取了对环境不负责任的态度。

从资本主义的消费方式来看,资本主义生产所提倡的高消费的生活耗费了世界上的大量资源,并带来大量不必要的环境污染。

从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重要动力科学技术来看,现代科学技术是把双刃剑,它一方面推动了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另一方面也带来了某些危害生态平衡和人类健康的负面效应。

(二)资本主义社会和阶级结构的新变化。在科技革命的推动下,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20世纪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基本上从工来社会进入了后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出现了一支庞大的中间阶级队伍。这个中间阶级队伍既不同于传统的工人阶级,也不同于过去的中产阶级,其自身的构成和政治要求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第一,普遍接受良好的教育,对社会提出新要求。第二,对社会问题的关注点发生了转移。第三,参与政治的方式发生了变化。

(三)公众对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不满情绪。生态主义政治是人民群众对所谓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和传统左翼政党奉行的改良政策不满的产物。

(四)传统对外政策对和平的威胁。二战后,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军事集团和以苏联为首的华约军事集团形成了尖锐的军事对立,双方展开了激烈的军备竞赛,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尤其是核武器的竞赛,直接威胁到整个人类的生存安全。欧洲地处东西方对峙的焦点,战争的阴影时刻笼罩着这一地区。同时,欧洲又是两次世界大战的主战场,人们对战争与秤问题更为敏感。由引,在西欧各国引发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和平反战运动。

发展:随着绿色政治运动规模的扩大,绿色和平主义斗争的主题和内容发生了变化,从早期的动员、宣传群众,唤醒社会的生态意识转为以将生态价值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的社会实践,绿色和平主义者积极参与政治,努力改变国家经济、政治的发展进程和方向,斗争内容的转换使得绿色和平主义早期所采取的远离议会、远离国家决策程序的斗争形式无法再适应新形势,所以建立统一的全国性政党渐渐提上了各国生态运动的政治日程。

第二节 生态主义的基本特征和主要流派

一、生态主义的基本特征

第一,生态主义主张意识形态多元化,无论自由主义、保守主义、社会民主主义还是别的什么政治派别,只要认同生态主义的基本主张,都可以成为生态主义的成员。

第二,生态主义崇尚一种新激进主义,或者“新乌托邦主义”。生态主义否定工业资本主义的价值体系及其制度,追求建立一个自然和社会生态平衡的美好的“绿色社会”,其现实性受到西方社会的广泛怀疑和攻击,不可避免地戴上了乌托邦主义的政治标签。

第三,生态主义的思想方法上赞同整体论,反对以培根、笛卡尔、牛顿等人为代表的西方近代科学的分析—归纳方法,特别是机械的线性思维方式和原子论观点。

第四,在哲学立场方面,生态主义者信奉一种后物质主义,批判工业资本主义社会无止境的物质追求和物质享乐主义倾向。

二、生态主义的主要理论流派

(一)初期的派别

初期的绿色和平主义至多可以粗略地分为激进派与温和两大派。激进派属于绿色和平主义中的理想主义者,主要是一些绿色政治理论家,激进派表达绿色政治的理想或者终极目标,强高绿色政治内部的一致性以及与其他政治思潮的区别,认为必须抛弃工业资本主义的整个体系才能实现世界的绿化,激进派的主张常常被称为“深绿政治”。

温和派属于绿色和平主义中的现实主义者,主要是一些绿党政治家,他们出于政治需要,强调绿色政治兼容并包的一面和由此产生的勃勃生机。常被称为“浅绿政治”。

(二)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主要派别

20世纪80年代,绿色和平主义运动中出现了生态社会主义、生态自由主义、生态激进主义、生态现实主义的划分。

生态社会主义认为社会民主党和工会已被资本主义化和物质主义化,无法实现生态社会主义目标。

生态自由主义强调资本主义制度的合理性,认为环境问题的出现是包括社会主义国家在内的一切工业文明中出现的共同现象,而并非资本主义制度的独有现象。

生态激进主义包含了生态原教旨主义、生态理想主义、生态自治主主义、生态无政府主义、生态乌托邦主义等多种不同的派别。此派最根本的特征是彻底反对现行的工业制度和社会政治制度。

生态现实主义奉行的改良主义路线,类似于社会民主党人所奉行的渐进改良主义。

(三)“绿色绿党”与“红色绿党”

所谓“绿色绿党”即生态运动中以无政府主义为理论基础的、主张生态中心主义的派别,包括生态原教旨主义、生态无政府主义者和生态自由主义者等。所谓“红色绿党”,即生态运动中以社会民主主义为理论基础的,主张生态社会主义的派别,包括马克思主义者和社会民主主义者。

第三节生态主义的基本主张

一、绿色哲学

绿色哲学与传统哲学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如何确定人与自然的关系,二是如何评价人类用以征服自然的手段(科学技术)。它包括人与自然的关系;关于科学技术的评价。

二、绿色政治

在政治领域,绿色和平主义者的回归自然和激进平等思想主要体现在:第一,激进的民主观念;第二,认同现存国家的部分合理性功能;第三,主张社会公正。

三、绿色经济

自二战以来,传统政治思潮一向以经济问题为中心,欧美政治学界称之为“非政治的政治”。事实上,绿色和平主义也非常关注经济问题,可以说,无论在意识形态还是政策层面上,经济问题都是绿色和平主义的主体。绿色经济在内容上比较全面系统,主要有:第一,绿色发展模式;第二,绿色能源;第三,绿色经济决策方式;第四,绿色消费方式。

四、绿色外交

坚决反对强权政治、霸权主义和剥削行为,强烈地追求一种平等、和平、公正、共存共荣的国际新秩序,他们的思想形成了绿色和平主义的绿色和平政治理论。

第三篇:素食主义(定稿)

久未谋面的某女告诉我,她素食快一年了。

原来的她曾无肉不欢,但因妈妈生了重病,焦急之下,在寺庙中许下愿心,如果妈妈能够康复,从此不吃任何有眼睛的食材…后来妈妈康复出院,她果然遵守诺言,食性大变,也就是说,从此告别鱼肉虾蟹。

问她感觉如何,她说,开始还需要克制食欲,时间长了就习惯了,对鱼肉海鲜也没什么兴趣了。人瘦了十多斤,身体清爽多了,皮肤也更光滑了。只是和从前相比,手脚有点发凉。妈妈经常担心她,问素食会不会造成营养缺乏?我说,素食有两种,一种是吃鸡蛋牛奶的蛋奶素食,也有人吃蛋不吃奶制品,或者吃奶制品不吃蛋;另一种完全不吃动物来源食物的纯素,奶、蛋都不能吃。还有人不吃肉但还吃鱼和其他水产,从营养学上来说,这已经不能叫做素食了。国外研究发现,总体上看,素食者患高血压、心脏病的风险较低,肥胖的危险也比较小。和其他饮食习惯的人相比,甚至和蛋奶素的人相比,吃纯素的人平均血压和平均体重最低,糖尿病、心脏病等各种慢性病风险都是最小,肠癌、前列腺癌危险也最低。从血液流变学指标上来看,红细胞的变形性也比较好。不过,素食如果安排不好,也有营养素缺乏的危险。总体来说,蛋奶素的人还比较容易保持营养素平衡,只是铁吸收率偏低,只要注意不发生缺铁性贫血就好了。但吃纯素的人,不仅贫血、缺锌的危险较大,而且维生素B12完全缺乏供应,必须配合营养素增补剂和营养强化食品。

某女若有所思:是的,医生对我说,血色素略微低于正常水平,血压也略偏低一点,但还没什么大碍。看来,我要多吃些大枣桂圆山楂黑芝麻什么的补补铁了。

我说:没错。素食并不一定贫血,但素食铁吸收率低,需要更多的维生素C供应,来帮助铁的吸收。鲜枣、大枣等水果和水果干里的铁吸收率比较高,是不错的选择。但还需要其他的水果蔬菜帮忙才好,必要时补充VC片。某女又问:我最担心的是骨骼会不会疏松。听说吃素会缺钙…

我说:国外研究发现,吃纯素者骨密度的确略低于蛋奶素食者和其他杂食者,原因是钙、维生素D、蛋白质的摄入量较低。所以吃纯素的人应当服用钙片、鱼肝油来作为弥补,并多做室外活动,接触阳光。但是,像你这样吃蛋奶素,对骨密度并没有不良影响,因为奶类、豆制品和绿叶蔬菜里面钙含量高,而且奶和蛋都含有少量VD。只要你把这些食品吃够,再多晒太阳,就无需担心啦。某女开心之余,又不解地问:我吃素之后是瘦了,可我有个同事为什么吃素后发胖了呢?体质还不如从前了!

我说:素食也有健康不健康之分啊!很多营养差的食品,比如白糖、薯片、膨化食品、方便面、油条、甜饮料、果脯蜜饯、人造奶油,都可以称为“素食”。但它们不利健康。所以素食照样可能发胖,照样可能高血糖高胆固醇。只有远离高油高糖食品,吃大量蔬菜水果、坚果豆类的素食,才是有利于预防慢性病的素食。国外的很多纯素者都有营养专家的专业指导,而国内没有咨询营养师的风气,以为只要简单地不吃鱼肉蛋奶就可以,非常容易发生营养不良的现象。我最后总结说,你现在的食谱还不错,有了蛋和奶,再加豆制品和大量蔬菜,蛋白质充足,B12和钙也不缺…

某女庆幸地笑道:小得意一下哈,我的健康素食很成功,加点水果干,再多出去做点阳光下的运动,就够完美了,妈妈无需担心!

第四篇:新城市主义

“新城市主义”的社区融合思想探析

【摘要】:目前,我国居住社区分化现象日趋显化。在辨析与借鉴“心城市主义”有关规划思想的基础上,提出居住社区融合的若干建议。

近年来,在城市化与居住效区化的进程中,居住社区的分化现象日益突显,居住社区的空间分化与区隔不断地加深着不同住宅群体之间的社会排斥问题,笔者在借鉴“新城市主义”社区规划思想的基础上,提出居住社区融合的对策。

1、社区融合的基本内容

社区融合包含社区内部融合与不同社区之间融合两个层次。社区融合不仅承认居住分化的现实,而且提倡保持适度的分化状态。在允许一定程度分化的前提下,突出社区之间的联结和形成功能层面上的统一体,并且在社区内部实现社区的良性运行与可持续发展。

社区融合有两个基本主张:

(1)适度地将某一层次的住宅及消费群体穿插到相近层次的社区当中去,并逐渐取代以往低收入住宅区成片开发的模式。由于处于阶层分化序列中相邻位置的群体在经济实力、生活方式等方面比较接近,共居后不容易生产新的矛盾,也更可能形成交往,但必须注意配置的比例不宜过高。这样,尽量避免同一个社区居民之间差距过大,保持社区较高同质性。

(2)更重要的是,要在社区居民相对同质化的情况下,提倡交往活动的多元化,使社区居民进行对话,形成交往。创造出更多多元化的活动,使社区更具生动性和生命力。

有学者指出,社区人际交往不足往往表现为人际活动在空间上与时间上的分散,前者是指在居住区交往空间(公共空间)内活动的人数过少,后者则是人们的逗留时间不够长久。为促使更加频繁和具有一点深度的人际交往,一方面应该保证有更多的人使用公共空间,另一方面鼓励每一个逗留更长的时间。如何实现这样的目标?笔者将结合对“新城市主义”相关观点的讨论提出相应的建议。

2“新城市主义”社区融合思想

2.1“新城市主义”社区融合思想的形成背景

“新城市主义”与美国居住效区化运动密切相关,该运动在20世纪50年代进入快速发展的高峰期,并一直持续到20世纪70年代。效区的发展模式与分区原则使不同年龄、收入水平、种族和家庭的人们分隔开来,而不是形成多样的、人性化的社区。向效区迁移的同时,人们往往与亲朋分离,并切断了与原来社区间的联系。原本较为完整的都市感、城市文脉、邻里关系和社区情感等都被隔断。更严重的是,美国的效区化加剧了阶层化与种族隔离等社会问题。美国效区住宅区大多都是“门禁社区”,它“不仅是企图创造次序的城市政策失败的象征,却将不同阶层、不同种族的人分离为不同社区,进一步固化了社会分层对立,并使得”种族马赛克“这种隔离形式表现得更加突出。20世纪80年代初在美国兴起的“新城市主义“,正是在郊区功能分区及住区分化的大背景下形成的新的社区开发模式。1981年,安德列·杜安妮与伊丽莎白·齐佰克夫妇在美国佛罗里达州设计了滨海社区,这成为”新城市主义“的初次实践并成为一个典型个案。建筑规划师彼特。卡茨出版的《社区建筑:新城市主义》是第一本论述“新城市主义”的专著,书中总结了“新城市主义”的奠基之作。1993年在美国弗吉尼亚州北部亚历山大市,第一届“新城市主义代表大会”召开,标志着“新城市注意”的组织成型,其思想及理论初步确立,“新城市主义“运动正式开始。又经过十年的发展,”新城市主义“在西方国家逐渐成为日趋主流化的规划理论与效区社区开发模式。

2.2“新城市主义”的核心思想

“新城市主义”运动在阐述了郊区主义局限性的基础上,“要求回到优秀的美国模式中去,即回到一种紧凑的、联系紧密的社区。”其核心思想表现为:①重视区域规划,强调从区域整体的高度看待和解决问题;②以人为中心,强调建成环境的宜人性以及对人类社会生活的支持性;③尊重历史与自然,强调规划设计与自然、人文、历史环境的和谐性。④多元开发的设计理念。”新城市主义“本身就是在吸收建筑学、规划学、社会学、行为学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多元的、开发的设计理念构成其核心生命力,而”新城市主义“的目标也十分确切,就是通过心的设计理念与模式来”创造居住的多样化,使不同收入者和不同住房类型共处以创造更为融合的社区“。

2.3“新城市主义“社区开发模式

“新城市主义者”在上述核心思想的主导下,分别推行了两种具有代表性的开发模式,一种是杜安妮夫妇提出的“传统邻里发展模式”,简称(TND)另一种是彼得·卡尔索普提出的“公交主导发展模式”简称(TOD)。

2.3.1 TND 杜安妮夫妇设计的滨海社区就是典型的TND模式,她们主张向传统城市规划理论学习。该模式试图打破简单的功能分区,重塑邻里空间,回归传统的社区生活方式,强调交往空间、邻里单元和传统街坊的重要性。其主要内容是:以邻里为社区的基本单元,每个邻里以400cm左右为半径,规模约为16—80hm.邻里有多种类型的住宅和完善的配套服务设施,大部分家庭到邻里中心的距离都在5min左右;公共设施围绕邻里中心进行布置,住宅后巷作为邻里间交往活动的场所等;以网格状道路系统来组织邻里单元,增加出行路径与方式的可选择性,尽可能减少交通拥堵等。

2.3.2 TOD模式

TOD模式是以区域性公共交通站点为中心,以适宜的步行距离为半径来规划设计社区,将公共空间、居住、商业、办公服务等组织在一个高密度的步行社区中。该模式包括两个层面的内容:①在邻里的层面上,注重营造适宜步行的社区,减少对于小汽车的依赖程度;②在区域的层面上,引导空间开发沿区域性公交干线或便捷的公交支线呈节点状布局,形成有序的网络状结构。

TOD模式具有如下特点:①采用高效率的土地使用模式,有助于保护开敞空间;②提供多种不同类型、2价格和密度的住宅,满足不同阶层家庭的需要;③减少了对小汽车的依赖程度,增加包括步行、自行车和公交等各种出行方式的选择机会;④基础设施得到充分利用,公共领域使用方便舒适等。

2、社区融合的对策建议

从本质上来认识“新城市主义”,它实际上是试图通过城市规划的手段,实现人、社区和自然三者之间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构建融合性社区,营造理想的社区生活。

3.1社区边界的确立与柔化

新城市主义者认为,一个相对清晰的社区边界对于社区感,形成局‘民的自我认同意识是必要的。然而,以社区门禁为标志的社区硬性边界由于具有不同程度的排斥性,不仅阻碍非社区居民的进入(如中高档社区常常将非本社区居民从人身到视觉都排除在外),而且社区周边,尤其是入口处缺少吸引人们停留的设施和场所,只能适用于居民短暂的出入,难以增加人们接触、交往的机会。柔性边界则考虑用自然地形

绿化带或农业用地来形成社区的围合空间,同时设置一些公共设施,便于人们休息、停留、交流,目的是要增加人们的逗留时间,人们既可以在公共的座椅上休息,也能够有事可做、有话可谈。例如,社区人口处的音乐广场即为一种柔性边界形式,人们可以一边欣赏音乐,一边在广场中小憩。当然,柔性边界并不能完全取代目前大多数社区的高墙铁栅,尤其在社会治安状况并补理想的情况下,社区边界柔化仍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

3.2社区规模与密度控制及住宅类型多样化

为了保证住宅、就业、日常需要和其他活动控制在5—100min步行范围的需要,也为了让同一个社区的人们有足够的交流机会,社区规模应该适度。“新城市主义”认为邻里交往的前提是在确定空间内有足够的人群和交往辅助设施,因此必须推行较高密度的社区模式。在居住社区规划中,可以考虑逐渐采用混合密度空间,即在同一社区内开发不同密度的组团,价格也相应不同。这种方式具有较好的弹性,适应人们的多样化需要。

目前许多居住社区都采取单一的或一主一辅式住宅类型,如多层、高层住宅社区、别墅住宅社区,或以多层等住宅为主,兼有少量别墅住宅等。在同一个板块或相邻地块上,也以湘潭或相近的住宅类型为主。“新城市主义”提倡在社区内部及相邻区域中,开发多种住宅形式(如独立住宅、联立式住宅、多单元公寓等),使不同经济水平和年龄层次的人住在相同或相近社区。此外,混合住宅类型的开发可以提供多元选择的户型与建筑风格,也更加富于变化和形式美。

3.3功能分区与重组

“新城市主义”强调对各类资源的混合使用,使居民区、工作单位、商业活动等有机融入邻里和社区的生活中,同时通过有机联系的街道网络共同构成居民邻里生活的舞台。居住区、工作区、商业区、娱乐区等应进行合理的综合开发,其实质是将同一区域的功能要素看作一个统一体,在社会、经济与文化上形成合理的互补关系。围绕居住社区形成居住、工作及生活消费一体化的格局,目的在于“异中求同”,即在居住空间适度文化的前提下,为不同社区的居民提供共同的活动与交往空间,从而形成不同社区居民的生活共同体,这无疑是针对目前君主社区分化的一个重要思路。

3.4 公共场所与开敞空间的设置

公共空间的建设对于消解不同社区居民之间的交往分化,加强社区融合具有明显的意义,对于社区内部来说同样如此。“新城市主义者”强调在社区内设计公共空间,形成公共中心,而其他建筑都围绕该中心配置。社区中既应该有多种开阔空间,如小广场、绿地、小公园等,通过合理的设计,提高其使用率,也可以建立一些过渡区域,在这些区域中设立休闲区、游戏区、观赏区等。对于室内公共空间来说,在有条件的中档以上社区中可以进一步完善会所等公共场所的建设,增加对外开放程度,对有能力且有意愿来活动与消费的其它档次社区的居民也应该准许进入,并给予同等待遇。中档以下社区应该在当地政府部门,如街道、居委会等组织的扶持下,主要由社区自主建设和自主管理。

此外,作为新型的社区,公共空间的社区网路普及化对于社区内部及社区之间的融合具有重要意义。显然,“建设网络社区最根本的挑战在于遵循社会平等原则安排获取信息的机会,不能采用扩大富有者特权、加剧贫困者边缘化的做法”。当然,社区网络的建设是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居民的经济能力、文化水平等因素,但作为政府部门和社区管理者至少应该在提供相关基础设施等方面尽量做到一视同仁。

3.5 多种出行方式的有效结合

从“新城市主义”的连个主要模式可以看出其对步行与公共交通方式的偏重,“新城市主义”主张借鉴19世纪西方国家的小城镇规划中的“可步行社区”设计,提倡人们以步行为主,社区中的道路系统、居住布局、服务设施等都为步行者提供方便。公交系统也尽可能设计在人们步行距离以内。对居住分化问题而言,提倡围绕步行与公共交通主导方式,来形成网格状道路系统的意义在于增加人们在室外逗留的时间和直接接触的机会,为促进更有效的互动提供更多可能。但是从现实来看,城市居民对私家车的购买欲望和能力都在快速上升,因而,比较现实的做法实在步行、公交、私家车极其它方式之间形成均衡关系,如增加公交的路线、班次与站点,提高公交服务质量;道路设计上考虑到行人步行的安全,并且提高道路本身的“乐趣”,增设道路景观;增加道路两边的公共设施,如小型商业设施、小广场及其它可供休憩赏玩的空间等。

3.6 对自然环境的合理利用与保护

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也是“新城市主义”的一个重要诉求。“新城市主义者”明确指出,应该禁止对社区内部及周边的自然环境进行切割、开发或改变用途。这无疑也切中了当前国内居住空间分化的要害。对此,一方面,需要政府相关部门在对自然资源进行科学分类的基础上,对明显影响公众生活质量的自然环境必须严格规定公有共享,尤其逐步取消在土地拍卖过程中将自然资源附带租售的做法;另一方面也可以考虑“利用环境保护组织、土地保护组织等进行监督以防止破坏环境”。结语

毫无疑问,伴随着不断加快的城市化进程与日益深化的阶层分化趋势,居住社区的空间分化以及社会排斥问题将更为凸显。本研究结合新城市主义规划思想,从社区规划设计层面进行的讨论只是一种尝试性努力,还有必要从政府政策调控以及区域整合与管治等层面展开新的探究,此不赘述。居住社区空间分化与排斥是一个综合性的社会——地理现象,亟需从空间——社会统一的视角切入,进行更加全面深入的探析,这是当前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命题。

梵瑞国际,梵瑞建筑,梵瑞设计, ,建筑设计公司,居住建筑设计,公共建筑设计,环境景观设计

第五篇:东方主义

中文系 甲班

陈淳

09309086

从《末代皇帝》等电影看西方人的东方主义视角

摘要:80年代初期开始,西方尤其是好莱坞开始热衷于探索东方,用他们的理解来创作出他们自以为准确的东方影像,而东方导演又极少能拍出真正代表东方世界的电影,所以东方特别是中国一直摆脱不了这种靠别人的描述展示自己的尴尬处境。本文以几部经典的西方人创作的关于东方的电影为例,试分析西方电影的东方主义视角

关键词:西方电影;东方主义;奇观化;定型化

世界不仅由于经济的差异被分为了发达的西方与贫穷的东方,西方社会所持的文化上的优越感更是将世界分为文明的东方和愚昧的东方。自视甚高的西方人用一种源于种族优劣论的二分发把这个世界简单化了,这就是贯穿好莱坞电影中的东方主义产生的根源。

《末代皇帝》获得1988 年第60届美国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改编剧本等九项大奖,国人大多认为这是中国故事或者中国文化的一次成功的对外传播,而我在第一次知道这个事情的时候,也是怀抱着一种自豪、喜悦的心情。殊不知,它,只是西方人在文化分析话语权上的又一次胜利。意大利导演贝纳尔多·贝托鲁奇的《末代皇帝》展示的只是“他者”眼中的溥仪,东方主义视角下的中国。时隔20年,同样的事情、几乎翻版的一个过程发生在同样是东方文明古国的印度——《贫民窟的百万富翁》,而这20年间西方对东方特别是中国的自我解释的电影从没停止过,《拉贝日记》、《黄石的孩子》都是这样比比皆是的例子。也是因为西方的东方主义视角,这些电影才得到主流意识的正面评论,成为奥斯卡、金球等西方电影盛会的大赢家。

一、“他者”眼中的东方——奇观化

西方人了解东方吗?贝托鲁奇了解中国吗?丹尼·博伊尔了解印度吗?不!《末代皇帝》只是老贝的中国印象的拼凑,《贫民富翁》只是博伊尔对印度的想象和成就自我的美国梦的嫁接,他们展示的是一种奇观化的社会,满足了西方观众对东方的窥视和猎奇心理,而不是想要解释或者解决什么实质问题。

在东方主义的视角下,东方是“华丽的、专制、残酷、奥秘的、异国情调的、神秘的、虚弱的、黑暗的” ①,正是基于这样的认知,贝托鲁奇的《末代皇帝》中才会有许多让中国人感觉不和谐的表达:最明显的莫过于整部影片极力强调的中国的佛教特性,北京的街头人群中随处可见红衣喇嘛的身影;溥仪新婚时东面墙上尽是佛像;溥仪登基时也是红衣喇嘛立在四周,但在自古重儒的中国,特别是在满人统治的晚清,佛教所能占的比例,其实是很有限的。其次,整部影片尽显神秘的气氛,猩红的色调、阴暗的大殿,大殿的两侧立着神态各异的罗汉,慈禧边上是身着各个朝代服装的侍从。通过这些描述,导演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华丽而神秘,充满着与“我们”知道的所不同的“他们”的世界” ②,所以,已是少年的溥仪会在众目睽睽之下解开阿嬷的衣服吃奶;年老的太监会以喝下墨汁的方式来证明皇权的力量依然存在;民国的总统坐在汽车中,身旁却是不伦不类的华盖;新婚之夜,奴仆主动往前为正在缠绵的溥仪和婉容宽衣······最夸张的是,在描写文化大革命不到三分钟的片段里,杂糅了所有文革的元素,满眼的红旗、毛主席像、红宝书、走资派、纸帽子、宣传画、阴阳头、忠字舞以及震天的音乐和激扬的口号,压缩在贝托鲁奇对东方的想象、对西方的迎合的镜头里。我们再把眼光转到《贫民富翁》看看,影片反映的贫民窟窘困的生活现状、发指的刑讯手段、激烈的宗教冲突、恶毒的乞丐组织头目、残忍的黑帮、幼小却凶狠的心灵,就连唯一象征秩序的警察也被描绘为混乱和暴力的化身,种种的西方视野下的印度元素都是西方人奇观化地制造与展览出来的奇观符号而已,但绝不会是现实中的印度。我想,印度人在看这部电影的时候应该跟我们在看《末代皇帝》时有类似的感受吧。

《黄石的孩子》所描写的抗日战争包括一些战争中的人物(如八路军)与真实的抗日战争也有着巨大的差异,这些差异在我们看来并不是必要的,为什么它们却总是不可避免地存在呢,一方面是为了衬托何克的人物形象,另一方面这是一种符合西方观影的奇观化要求但也不会伤害一般中国人感情的最佳手段,所以在西方导演看来是绝对必要的。《拉贝日记》也有一些非常令人震撼的场景,当拉贝打开西门子公司大门时,人群犹如蚂蚁般汹涌而入,躲在一面硕大的纳粹旗下祈求保命,人们在自家的领土上,靠着第三国的旗帜苟活;拉贝在日军总部时看到的一整排中国人头颅这些都让人非常震撼·····即使是根据日记拍的,但还是难免带有奇观化的角度和习惯去构造镜头。

“奇观化”是电影创作者在时代背景下为了符合某部分人的审美眼光和审美要求的自觉选择,当前西方确实比东方发展,才会有好莱坞电影中对东方严重的“奇观化”倾向。

二、西方的拯救者形象——定型化

无论是《末代皇帝》中的庄士敦,抑或《贫民富翁》里给杰玛美元的白人夫妇,还是《黄石的孩子》中的何克,《拉贝日记》里的拉贝,毫无疑问,在西方人掌握话语权的电影世界里,他们都是拯救者,拯救“落后的、堕落的、幼稚”的东方。西方是有“自觉性和责任感的老师”,“替东方判断什么是好的,什么是不好的”,西方导演都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将这一观点用到影片中——

庄士敦与溥仪。影片有个场景给我的印象非常深刻,溥仪隔着一张长长的白布在和宫女太监们玩游戏的时候,庄士敦拎着一辆自行车走了进来,不解而无奈地看着这个场景,然后高声说道:“我希望皇帝没有忘了要上数学课。”他用一种超过臣对君,超乎我们想象的语气“唤醒”溥仪,教会他骑车。这一段很有隐喻性,换成意图语言:溥仪代表东方,庄士敦代表西方,自行车是导演认为的先进文明,当整个东方文明还沉醉在游戏中而迷失了方向时,他们轻易地跨过那道门,带着对东方落后文明的不解和无奈以及一种拯救者的高傲(庄士敦两次将自行车重重的放下),给东方带来了文明,成为了东方文明的重要老师。

溥仪还戴着庄士敦为他配的近视眼镜,贝托鲁奇借此表达的不仅是庄士敦打开了溥仪的眼界,更是西方文明打开了东方的眼界并为东方所接受;在庄士敦的影响下,溥仪有了去国外留学的想法,又有了娶妻的念头······

总之,在贝托鲁奇的叙述里,溥仪的前半生就是由庄士敦在带领着往前走的,而且是唯一一个没有把皇帝当皇帝、以老师自居的人,他征服了溥仪,西方征服了东方。

而在《贫民富翁》里,丹尼·博伊尔在塑造“救世主”形象的意图没有贝托鲁奇那样明显,但这种念头依然没有被西方导演放弃。这从电影中的一段短短叙述就可见一斑:杰玛给一对白人夫妇当导游,回到出发点时却发现车上的东西被洗劫一空,司机生气地对杰玛大打出手,杰玛一边抵抗,一边对着白人夫妇说:“你想看真实的印度,这就是!”白人夫妇制止了司机并给了杰玛100美元。且不说杰玛说出这句话的突兀,想想,为什么美国的游客真的会那么热心吗?为什么给的是一张美元?这个镜头不正很好地诠释出东西方二元对立的关系:“西方对东方的怜悯,富裕对贫穷的施舍,文明对落后的俯视”③。

《黄石的孩子》和《拉贝日记》的“拯救者”情结就更昭然若揭了,何克和女护士丽是《黄石的孩子》着重刻画的拯救者形象,“他们不畏艰险,克服语言障碍,带着60多个孩子踏上逃亡之旅,教导孩子们自立自强,最后何克更是为了孩子们而劳累而死”④。即使是周润发、杨紫琼饰演的陈汉生和女老板,他们的优良品质也跟西方脱不了关系,陈汉生是毕业于美国西点军校的中国军官;销烟土的女老板因为受过传教士的教育,才被导演赋予了伟大女性的描写。而《拉贝日记》中的拉贝就更是一个完完整整的救世主形象了。在南京大屠杀时,拉贝坚持留下,在日本飞机疯狂轰炸南京城是,拉贝打开悬挂纳粹党旗的西门子公司让上千百姓涌入,和其他人道主义者共同建立了一个叫做“南京国际安全区”的地方,保全了许多无辜的生命。

所有的这些东方视角下的故事都在灌输我们一个观念——东方是被西方拯救的!总结:《末代皇帝》、《贫民富翁》都成为当时奥斯卡的最大赢家,票房评论双丰收,《黄石的孩子》、《拉贝日记》尽管没像前两部引起那么大的回响,但也是西方影评家重点表彰和推崇的影片,可见,不管是影片本身,还是西方电影界的评论,都被烙上了深深的东方主义的印迹。回头想想,中国很多在国际上有较好成绩的电影,像张艺谋的《红高粱》、《大红灯笼高高挂》以及《菊豆》等,像陈凯歌的《黄土地》、《荆轲刺秦王》,也都是因为它们所描绘的中国更加符合西方人对中国的种种想象或者说更顺从西方人的意识要求而才更容易被认同和接受。

但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西方的认同和接受不代表我们的发展,东方主义是我们要努力去批判和摒弃的,绝不能屈服于西方的文化霸权之下。拍出我们中国人自己的生活和观念,能够解决现实中的问题才是有担当的电影人应该追求的!

【参考文献】:

① 阿雷恩·鲍尔德温等著,陶东风等译:《文化研究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② 廖世奇:《〈末代皇帝〉:一个意识形态的隐喻》,[J].《当代电影》,1988年5期:39~41 ③ 康有金.从美国电影大片看美国文化霸权[J].电影文学,2006(05)

④ 范生彪.比较文学视域下对《黄石的孩子》的后殖民批评,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第15卷第3期

下载发现的模式归纳主义和演绎主义word格式文档
下载发现的模式归纳主义和演绎主义.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撒切尔主义

    撒切尔主义 撒切尔,英国右翼政治家,第49任英国首相,1979年-1990年在任,她是至今为止英国唯一一位女首相,她的政治哲学与政策主张被通称为“撒切尔主义”,在任首相期间,对英国的经济......

    专业主义读后感

    专业主义读后感 看完了大前研一的《专业主义》,书中对什么是专家进行了经典的阐述:专家是要控制情感,并靠理性而行动。他们不仅具备较强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以及伦理观念,而且无一......

    反恐怖主义工作预案

    反恐怖主义工作预案 为严厉打击暴力恐怖犯罪活动,提高和预防应对恐怖事件的应急处理能力,及时、高效、妥善地处置投毒、爆炸、破坏、劫持人质、危害公共安全等恐怖暴力事件,保......

    《专业主义》读后感(大全)

    《专业主义》读后感(精选5篇)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领悟呢?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后感了。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专业主义》读后感(精选5篇),仅供参......

    狼道主义5则范文

    狼道主义狼道精神,主要阐述的是一种团队合作,分工明确,不怕牺牲的合作精神。狼的特质几乎代表了成功者身上所必须具备的所有特质。从狼身上,我们可以学到:积极、主动、坚忍、克制......

    新都市主义(精选五篇)

    新都市主义(即新城市主义) “新都市主义”是指上世纪80年代晚期美国在社区发展和城市规划界兴起的一个新运动。其宗旨是重新定义城市与住宅,创造出新一代的城市与住宅。它是一......

    扫除人性主义

    扫除人情主义,树立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作风 一、 扫除人情主义 ·关于人情主义的理解 在看到这个题目的时候,我对“人情主义”这个概念百度了一下,显示发现了六百多万个结果。人情......

    泛道德主义

    《 泛道德主义》 在成都,一个女司机变线“别”了一个男司机。 男司机逼停女司机后,拽着该女人的头发,一个“大背”将女人腾空飞摔在地上,然后上前继续拳打脚踢。 视频上可以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