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保监会关于保险业进一步参与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的意见
中国保监会关于保险业进一步参与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的意见
保监发〔2010〕82号
各保监局,中国保险行业协会,中国保险学会,各保险公司: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的决策精神,现就进一步发挥保险业在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中的功能作用,服务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不断取得新进展,提出以下意见。
一、深刻认识保险业深入参与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意义
近年来,保险业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积极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平安建设,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做出了积极贡献。同时,我们必须看到,我国正处在一个发展快、矛盾多的历史阶段,国内因素和国际因素相互影响,地区间、城乡间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差距较大,大量的社会矛盾呈现出利益主体多元化、诉求复杂化、表现激烈化、相互关联化等特征,社会管理难度增大,对统筹协调社会管理的要求越来越高。当前,保险业与经济社会各个方面的联系日益紧密,涉及保险业的矛盾纠纷也呈现多发势头。全行业必须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充分认识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源头性、根本性、基础性工作。要下更大的决心,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在做好保险行业自身和谐稳定工作的同时,充分发挥保险业在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中的职能作用,服务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不断取得新进展。
二、诚信规范经营,维护稳定大局
各单位要立足自身工作,充分发挥保险的经济补偿功能,进一步健全市场化的损失补偿机制,不断改进和加强保险服务。要通过保险业的服务,降低灾害事故疾病等给人民群众造成的影响,维护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预防和减少社会矛盾纠纷。
一是对于因灾害、事故、疾病等造成被保险人损失,属于保险责任的,应及时按照合同约定足额赔付。合同条款的争议,应按有利于被保险人和受益人的解释来执行。
二是销售保险产品应主动说明责任范围和免责情形。理赔给付应规范准确、要求清晰、方便快捷。要密切关注客户的意见,妥善处理咨询和投诉。
三是对于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巨大财产损失的自然灾害、生产事故和社会事件等,应按照各级党委政府工作部署,启动应急响应机制,开设绿色通道,及时预先赔付,做好慰问安抚,帮助投保人和被保险人尽快恢复生产生活。
三、发展责任保险,积极参与社会管理
各单位要灵活运用差别费率和价格杠杆,培育投保人的安全防范意识,引导社会各方遵纪守法,提高全社会防控风险的能力和水平。要利用保险机制丰富社会管理手段,提高社会管理效率,减少不安定因素,减轻公共管理压力。
一是大力发展各类事关人民生产生活的责任保险。采取市场运作、政策引导、政府推动的方式,巩固校园责任保险和旅行社责任保险试点成果,加快发展火灾公众责任保险、医疗事故责任保险,努力扩大环境污染、安全生产、产品质量、高危行业等领域责任保险覆盖面。
二是进一步深入参与平安交通建设。建立和完善车险信息平台,把车险费率与交通事故、交通违法行为挂钩,促使驾驶人增强安全行车意识,养成良好驾驶习惯。积极推行城市交通事故快速处理机制。继续完善交强险制度,落实好救助基金管理办法。
三是加强风险管理。要发挥保险风险管理的专业优势,加强与气象、卫生、防疫、安监等部门合作,做好风险的监测预警,强化和规范防灾防损工作,有效预防安全生产事故,降低灾害事故损失,提高全社会应对风险的能力。
四、加强重点领域的保险创新和服务
一是稳步推进涉农保险发展,维护农村稳定。积极稳妥拓展政策性农业保险区域覆盖范围和品种,鼓励开展有地方特色的农业保险试点。探索小额保险发展模式,稳步推进农村地区计划生育保险和失地农民保险。加强对农村基层干部的保险保障。稳步推进政策性农房保险。继续推动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有关工作。
二是大力推进健康养老保险发展,稳定人民群众的生活预期。深入贯彻落实新医改政策,积极参与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在产品、数据、理赔等方面加强与社会保险衔接,努力满足人民群众“老有所养、病有所医”的需要。做好社会保险经营管理的经办工作,降低政府管理成本。
三是加强流动人口保险保障。针对流动农民工的特点,研究开发保障适度、通俗易懂、灵活简便的保险产品。逐步探索在农民工集中的建筑、矿产采掘等高危行业,以及商贸、餐饮、住宿等服务行业建立运用意外伤害保险和责任保险保障安全生产的新机制。
四是大力推进保险服务创新。鼓励在做好标准化、规范化服务的基础上,创新发展个性化和增值化保险服务。保险行业协会要制定出台保险服务行业性标准。各保监局要做好保险服务监督检查和总结分析工作。通过保险服务的改进提高,从源头上化解保险矛盾纠纷。
五、探索直接参与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的方式方法
一是积极参与“大调解”工作。各保监局要加强与当地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办公室及有关部门的协调沟通,指导保险行业协会成立具有行业特色、专业性强的保险纠纷调解机构,完善制度机制,并及时加入当地“大调解”工作体系,努力在第一时间、第一地点化解保险矛盾纠纷。要加强行政调解,及时解决问题。加强与司法机关合作,推选业内专家参与涉及保险案件的司法调解。
二是参与平安志愿者队伍建设。积极参与或专门组建专业志愿者队伍,探索通过综治专干等方式,参加城乡社会治安防控。开展多种形式的志愿者活动和社会公益活动,积极参与帮教帮扶,维护公共安全。
三是发展有利于社会管理创新的新业务。创新推进各种形式的治安保险,完善产品种类,提高保障水平,参与构建完善“防、打、保”相结合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积极为公安、检察、法院、司法机关干警提供保险服务,做好保险保障。
六、加强组织领导,切实把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各单位要深刻认识加强社会建设和创新社会管理形势的重要性和复杂性,加强组织领导,扎实推进各项工作。
一是一把手要亲自抓、负总责。各单位主要负责同志要把参与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的工作放在突出位置,经常听取汇报,协调解决困难和问题。要切实加大人财物的投入,确保有人干事、有钱办事。要明确目标责任,细化分工,严格考核,确保工作任务落实到单位和个人。
二是加强研究,及时总结。要深入研究加强社会建设和创新社会管理的规律,找准保险业参与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的工作重点、难点和薄弱环节,积极推动理念、体制、机制、方法和手段创新。要及时总结推广参与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的经验做法,形成规范性的制度,建立长效机制。
三是注重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各单位要努力提高与新闻媒体打交道的能力和水平,积极营造创平安、保稳定、促和谐的良好舆论氛围。对媒体反映的问题,要高度重视,认真处理,及时回复,切实发挥舆论监督作用。
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
二○一○年九月六日
第二篇:中国保监会关于保险业参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指导意见
各保监局,中国保险行业协会,中国保险学会,各保险公司:
为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有关决策部署,现就保险业参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参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保险业参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保险业发挥功能作用的重要体现,是保险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必然要求。作为一种市场化的风险转移机制、社会互助机制和社会管理机制,保险业参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有利于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矛盾纠纷,维护社会大局稳定;有利于预防和减少风险事故,促进经济社会稳定发展;有利于整合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资源,建立健全社会管理新格局。
保险业历来重视社会管理功能的发挥,在参与社会管理创新、利用保险机制优势分散社会风险、化解社会矛盾、减轻政府压力、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实践表明,保险业参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既是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需要,也是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创新政府管理、提高社会管理能力的重要抓手。目前,保险业参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仍然存在深度不足、覆盖面不广,缺乏针对性和系统性等问题。全行业要深刻认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进一步完善体制机制,改进产品服务,提高技术和管理水平,努力满足社会风险管理需求,提高社会管理水平。
二、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
(一)基本原则:保险业参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必须坚持正确方向,一切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创造性开展工作。
——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为先。以满足人民群众保险需求为中心,以维护消费者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改进保险服务,不断增强群众信任感和满意度。
——坚持立足实际、改革创新。深入研究国情民情,探索创新保险产品、销售渠道、承保方式和服务模式,有效满足社会管理需要和市场需求。
——坚持科学管理、务求实效。科学制定工作方案,有效防范化解经济社会风险。提高经营管理水平,规范高效运作,力争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二)目标任务。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目标,把发挥保险功能作用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紧密结合起来,激发行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加强参与社会管理制度、体制、机制、能力建设,完善参与社会管理的工作格局。着力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突出问题,深入参与公共安全体系建设、社会矛盾纠纷调处、民生保障体系建设,健全社会风险防范体系,维护保险消费者合法权益,保持社会良好秩序,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应有贡献。
三、加强实有人口保险保障,积极参与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一)完善流动人口保险保障与服务体系。扩大农民工意外伤害保险覆盖面,积极开发适合流动人口特点的补充养老、补充医疗、补充工伤等保险产品。研究开展农民工就业创业贷款保证保险和信用保险,推广家政人员保险,做好促进流动人口就业的保险服务工作。积极为留守儿童、留守老人群体提供保险服务。逐步建立保单个人信息数据库,推进实有人口动态管理和服务工作。
(二)深入推进“三农”保险。进一步扩大农业保险覆盖面,推进老少边贫和有关重点区域农业保险试点,探索推进农房、农机具、渔业保险以及农户综合保险,继续推广农村小额人身保险,为农民生产生活提供较为全面的保障。完善农村基层保险服务体系,规范市场运作,保护农民利益。积极推动“三农”保险与扶贫机制相结合。
(三)完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总结推广成功经验,进一步完善扩大保险公司参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等社保经办服务。大力发展商业养老和健康保险,继续推进税收递延型个人养老保险试点,积极开展企业年金业务,探索健康保险和健康管理相结合,试点直接参与养老和医疗产业发展,服务国家医疗卫生体制和社会保障体制改革。
四、发挥经济杠杆作用,提高社会风险管理能力
(一)发挥费率杠杆作用,促进社会行为规范。推广车险费率与严重违章记录合理挂钩,提升全社会的安全驾驶和交通守法意识,减少交通事故和交通违法行为。实施企业财产险、责任险等的费率与企业安全生产条件和行为挂钩,调动企业加强安全生产的积极性。
(二)发挥风险管理功能,增强社会抵御风险能力。总结推广上海市重大市政工程项目风险管理全委托试点经验,健全重大项目风险评估和防范机制。加强防灾防损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提升风险识别和监控水平,为投保人提供专业的风险防控服务,增强抵御风险能力。
(三)发挥保险增信作用,提升信用风险管理水平。探索开展国内贸易信用险、小额消费信贷保证保险。积极参与社会征信体系建设,将保险诈骗和处罚信息纳入征信系统,加大对保险诈骗等违法犯罪行为的防范惩治力度。
五、健全市场化损失补偿机制,强化公共安全体系建设
(一)进一步发挥保险应急管理功能。健全保险业应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的预案和处置机制,加强应急队伍建设,增强应急救援能力。主动加强保险服务,科学安排查勘理赔,确属保险责任的及时预付一定赔款,帮助恢复生产生活。
(二)大力发展责任保险,提高公共风险损失补偿能力。推广高危行业安全生产责任险、校(园)方责任险、旅行社责任保险等业务,改革完善交强险制度,稳步开展环境污染责任险,建立公共风险社会共担和补偿机制,减轻政府压力,促进事故顺利处置。
(三)广泛开展治安保险,完善基层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总结推广山东聊城等地的社会治安综合保险、河北“护城河工程”有益经验,建立事前防范与事后补偿一体化的群防群治保险工作机制,提升城乡基层治安防控能力。推动开展警务司法工作人员保险,为警务司法队伍建设提供有力支持。
六、参与群众利益协调和权益保障机制建设,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一)建立社会公众保险利益协调机制。完善重大保险政策公示、听证、咨询论证制度,对于涉及面广、社会关心的保险业务政策制定和调整,要多方听取意见、充分论证、及时向公众进行解释说明。
(二)健全保险消费者权益保障机制。完善保险信访、投诉、仲裁、调解等机制,畅通和拓宽保险信访渠道,依法及时妥善处理被保险人合理诉求。虚心听取新闻媒体、群众组织、相关协会意见建议,加大监管部门政府信息公开力度,强化保险公司对重要产品、重大经营活动的信息披露。
(三)参与重点领域社会调解工作。积极参与社会大调解,支持相关部门行政调解、司法调解工作。发挥保险的第三方咨询和协调功能,重点推动交通事故、医患纠纷等领域的调解,发挥交强险、医疗责任险功能,有效化解社会矛盾。
(四)做好保险业突发群体性事件处置工作。加强保险业群体性事件风险评估,防范重大案件和非正常集中退保风险;事件发生后及时妥善处置,防止风险传染和扩散。
七、保护保险消费者利益,加强保险业诚信规范经营
(一)有效解决销售误导、理赔难问题。建立健全行业统一的销售、承保、回访和理赔服务标准。严格执行保单售后回访制度,健全保单及理赔信息客户自主查询机制,建立欺诈误导销售责任追究制度。鼓励开展服务测评,督促落实服务承诺,加强对保险服务的监管和社会监督。
(二)完善保险条款费率管理机制。兼顾不同投保群体利益,建立科学合理的保险条款费率调整机制。及时回应社会关切,对反映强烈的条款应认真研究,及时改进。积极稳妥推进车险等领域的费率市场化改革。加强行业信息平台建设,积累数据基础,支持风险细分和产品差异化。
(三)合理运用各种传播手段,建设良好的保险舆论环境。大力宣传保险射幸原理和运行规律,以及保险业防范道德风险的必要措施,培育正确的保险消费意识,防止和减少社会公众误解。规范使用网站、电子商务平台进行宣传,善用博客、微博等新兴媒体与客户保持沟通。加强保险舆情分析研判,及时发布权威消息,做好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
八、加强组织领导,建立长效机制
(一)党委领导,高度重视。保险业参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各保监局、各保险公司党委要切实负起责任,抓紧建立组织机构和工作机制,明确任务,落实责任主体。要纳入重点工作统筹考虑,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及时总结报告。
(二)加强协调,共同推进。各保监局要加强对当地保险业参与社会管理工作的领导,主动向当地党委、政府汇报有关工作,加强部门联动,协调解决保险业参与社会管理工作的困难和问题。各保险机构要积极参与,拓宽思路,扎实推进。有条件的地方,应积极争取地方政策支持。
(三)加强培训,提高能力。积极组织开展社会管理方面的教育培训,提高保险业干部职工参与社会管理工作的能力和水平。各级领导要加强对新形势下社会管理重大问题的研究学习,掌握相关理论和方法。
(四)积极动员,广泛参与。要注重发挥保险业基层党组织作用,利用保险机构点多面广的优势,广泛参与社会管理与服务体系建设工作,努力实现保险业务与社会管理工作良性互动,共同发展。
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
二〇一一年十一月十六
第三篇:新形势下共青团组织如何参与社会建设和管理创新
新形势下共青团组织如何参与社会建设和管理创新
胡锦涛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指出,党从成立之日起,就始终代表广大青年、赢得广大青年、依靠广大青年,表示“我们党的队伍里始终活跃着怀抱崇高理想、充满奋斗激情的青年人,这是党历经90年风雨而依然保持蓬勃生机的一个重要保证”。在时代发展、环境变化及受众群体自身特点影响等新形势的要求下,高校共青团组织如何参与社会实践和管理创新值得我们思考。
当今时代是全球化和知识化的时代,这就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素质要求。高校作为高层次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这就要求高校共青团组织审时度势,因势利导,与时俱进,对团的工作进行改革和创新。树立全局观念和开放意识,以全新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检验探索新时期共青团的工作的方式、方法;增强以青年为本的意识,克服思维定势和官僚作风,求真务实;用联系的观点把握工作,按党政所重、社会所需、学生所求开展工作。只有这样,才能更广泛地团结和教育青年学生,更好地体现和发挥共青团组织的先进性和,在服务学生、引导学生的同时,服务大局,发挥作用。
近年来,各种社会思潮相互激荡,国外敌对势力的“和平演变”战略也愈演愈烈。他们这一战略的对象重点是指向青年的,青年大学生在这场运动中所受的思想冲击不小。这暗示着我们今后所面临的反“和平演变”斗争形势会更加严峻。团组织应关注青年中出现的各种“理论热”、“思潮热”,及时发现并纠正各种错误的思想观点和认识;提高学生的自主认知能力和辨别是非的能力,在各种有特色的团组织活动中把理论转化为实践;创造有利于青年健康成长的校园环境。
高校共青团团组织工作服务的对象是广大团员和青年学生。青年,是人生的一个特殊阶段,是青年们长知识,增见识的时期。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尚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之中。而就整体而言,他们生气勃勃、思想解放、反映灵敏、充满热情、可塑性强。当代大学生尤为如此,他们有广泛的接受信息的渠道,对各种知识信息和社会的思潮反应敏锐,思想活跃,具有比较独立的主观分析能力,追求创新,勇于实践。
青年人的这些特点给我们高校团组织工作的启示是,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人,首仅要在观念上进行创新,更要把理论转换为实际行动,在实践上进行创新。实践创新包括工作模式的创新、实践载体的创新和活动内容的创新。
第一,工作模式的创新。传统的高校团组织工作的模式是自上而下,这样的组织方式,不利于调动基层团组织和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利于工作的顺利进行。我校根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和不同年级、专业学生的具体情况开始探索新的管理方式,运用项目化管理的思路向基层团组织乃至学生推动项目的实施。像这种项目化管理模式就是高校团组织工作的一次创新,它整合了工作资源,提高了学生参与共青团工作的积极性和组织活动的能力。
第二,实践载体的创新。当今社会已进入网络信息化时代,高校团组织工作也应与时俱进,创新实践的载体。对高校团组织部门自身建设而言,应用网络信息化管理,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加强对组织系统各部分的监督。而对于工作对象而言,加强网络信息化管理,可以及时发现学生思想动态,了解其真实需求,对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优化校园文化建设,创建和谐校园有着重要的作用。
第三,活动内容的创新。团的活动首先是一个开放性的体系,同时也是一个以广大团员及不同组织者为对象的服务体系,还是一个与团的管理组织配套的动态管理体系。不断创新团组织的活动内容,应坚持团的活动设计功能化,团的活动主题鲜明化,团的特色活动品牌化,团的活动管理项目化,团的阵地建设坚固化,团的资源整合共享化,团的活动信息传媒化,团的活动参与群众化。要着力打造校园精品文化,努力提升文体活动、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青年参与活动的实际效果,促使大学生的创造力竞相迸发。
我校通过近期的暑假社会实践活动,如“红色之旅”学习参观的活动,全面深入开展的“三下乡”和“四进社区”活动,从关注社会民生到关爱弱势群体一系列活动中可以看出 以上新形势共青团组织参与社会建设和管理创新的理念还有待完善,在开学初,我校以团支部、班级等为单位进行总结交流。对存在问题进行了剖析。我校共青团组织要紧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代主题,围绕育人这一根本职能,树立和谐发展理念,完善建设机制,不断创新工作以推进和谐校园文化的建设,努力促进大学生全面而和谐的发展,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培养高层次人才。
第四篇:关于创新社会管理,进一步加强农村党小组建设的实施意见
关于创新社会管理
进一步加强农村党小组“五个三”建设的
实施意见
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管理,是当前各级党委、政府面临的一项十分重要的政治任务。做好这项工作,对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加快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基层党小组建设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所依靠的最基本、最直接、最关键的力量,是夯实农村社会管理的基础性工程。党小组是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基本细胞,加强党小组建设,有利于把分散的党员组织起来,进一步教育管理,使之形成一个有统一意见,统一行动的坚强的战斗集体,这对于扩大党的工作的影响力、渗透力,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为认真贯彻省、市、区委关于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有关工作要求,整合社会资源,调动各种积极因素,增强基层党组织的社会管理和服务功能,充分发挥农村党小组在推进农村社会管理创新改革发展中的战斗堡垒作用,根据《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以《2010—2012年湖北省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工作规划》(鄂办发„2010‟27号)为指导,按照“五个基本”、“七个体系”的工作要求,结合我镇工作实际,特制定进一步加强党小组建设的安排意如下见:
一、紧抓基层、打牢基础,夯实农村党小组的组织基础。
1、科学设置党小组。农村党小组的设置和调整要按照有利于党员的教育和管理,有利于在村党支部领导下开展党内各项活动,有利于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原则进行,应根据党员数量,居住情况、行业分布和工作需要划分。
2、合理发挥党小组功能。农村党小组的主要工作职责和任务是在党支部的领导下,做好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发展党员工作,落实党组织的建设和各项工作任务,同时在党支部的领导下,做好群众工作。各村党支部要把党小组建设列入支部重要工作日程,明确党小组的职责和任务,注重发挥党小组的各项作用。
3、重视并突出党员中心户建设。每个党小组要选择一户条件较好的党员家庭建立党员中心户,作为党小组活动场所,联系周边党员。
二、建强班子、带好队伍,强化农村社会管理的力量保证。
1、配强党小组长。党小组长是完成和落实党支部各项工作的得力助手和骨干,也是加强党小组建设的关键环节。选配农村党小组长在坚持党性修养、组织能力、事业心、责任心等政治条件的基础上,同时考虑知识、年龄等方面的因素,要逐步扩大35岁以下、高中学历以上的党小组长比例。党小组长原则由所在党小组党员民主推选,不能由支部或支部成员随意安排指定,党小组长的任期同村党支部委员会相同,在村党支部换届改选的同时,要改选党小组长,结合党支部村委会换届,通过民主选举程序,积极推进党小组长与村民小组长“一身兼”。各村党支部要把党小组长岗位做为培养选拔村级后备干部的重要渠道,把各方面表现优秀的党小组长纳入到村级后备干部队伍,进行重点培养。在日常工作中,赋予党小组长一定的权力。征求、听取他们对搞好支部建设的意见。
2、重视党小组队伍建设。结合设岗定责,根据实际确定政策法规宣传、实用技术推广、农村社会稳定、公共设施养护、文明新风倡导、脱贫致富帮带、计划生育工作等多个岗位,按照党小组的特点和优势,分别编入相应的岗位,明确职责,由党小组组织党员在实践活动中落实帮带职责。
3、做好党员发展工作。各党小组要充分利用扎根基层、贴近群众的优势,做好组织纳新的工作。
三、倾心为民、改善民生,找准村党小组活动的着力点。
1、落实活动阵地。村党小组要结合党员中心户的设置,落实并充分利用活动场所开展组织活动。
2、丰富活动方式。村党小组要充分利用组级阵地,坚持把党员活动与工作有机结合,创新活动方式,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组织活动,积极为党员发挥作用搭建平台,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
3、确保活动正常。村干部要加强督促和指导,了解和掌握党小组建设和作用发挥情况,及时反馈信息,确保党小组活动正常开展。
四、建章立制、强化监督,提升村党小组管理科学化水平。
1、建立健全党小组学习活动制度。建立党小组学习制度、小组会制度、培养教育考察入党积极分子制度、党员联系群众制度等,确定党小组活动日,坚持集中规范与分散灵活相结合,充分利用农闲、雨天及夜晚等时间开展集中学习、谈心交流等活动,依托党员中心户每季度开展一次党小组活动。
2、建立健全党小组目标管理制度。落实党员联系和服务群众工作中,完善党员服务队,党员承诺制,争创五好,一个党员一件事,履职评议等制度。
3、建立健全党小组激励监督制度。各村党组织要加强对党小组长的日常管理,建立党小组长花名册,健全党小组工作台账,对成绩突出、群众拥护、考核优秀的党小组长要加强宣传,树立典型。
五、改善待遇、落实保障,确保村党小组正常运转。
1、保障村党小组组织活动经费。各村党支部要采取党员集资、支部补贴、组织资助等多渠道手段,筹集资金,对各村党小组的组织活动经费给予一定程度的保障。
2、落实村党小组长工作报酬。结合党小组长工作职责和各自实际,按照考核标准,给予村党小组长适当的工作报酬。对表现优秀的党小组长要进行额外的奖励。
3、改善党小组软硬件建设。各村支部要千方百计,加强组级阵地建设,整治软、涣、懒、散,确保党小组软硬件标准上新的台阶。
第五篇:街道办事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实施意见
街道办事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实施意见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林业局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各项决策部署,构建和谐柴河、幸福柴河、平安柴河,为我局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现结合林业局社会管理的现状和实际,特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的总体要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改善民生为根本,以社会和谐为目标,以探索创新为动力,加强基层基础建设,完善社会管理格局,形成与科学发展、富民强区要求相适应的社会管理体系。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科学谋划,协调发展。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结合林业局实际,正确把握形势任务,认真谋划社会管理创新,使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及生态建设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相得益彰。
(二)坚持服务全局,统筹兼顾。正确把握改革、发展、稳定关系,坚持把推进社会管理创新作为服务经济社会全局的重要内容,统筹兼顾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努力构建和谐社会,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三)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优先。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转变管理理念,改进管理方式,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实现依法管理、科学管理、人性 1
化管理,努力实现由“治理型”、“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
(四)坚持多方参与、共同治理。充分发挥林业局在社会管理中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多元主体在社会管理中的协同、自治、自律、互律作用,使各种社会力量形成推动社会和谐发展、保障社会安定有序的合力。
(五)坚持立足实际、改革创新。从林业局的实际出发,充分发挥街道改革以来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方面的先发优势,积极挖掘和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同时,积极借鉴各地先进经验和做法,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把改革创新贯穿在整个社会管理过程之中,为推进“平安区”、“和谐区”建设提供不竭动力。
(六)坚持求真务实,注重实效。坚持深入调查研究,科学把握规律,大胆探索实践,总结实践经验,健全长效机制,真正做到思路务实、措施切实、工作扎实、绩效落实,使社会管理创新取得实实在在效果。
三、总体目标
坚持以建立与开放、动态、信息化的社会环境相适应的社会管理体系为目标,以完善社会管理组织体系为重点,以加强基层基础建设为保障,以有效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源头性、根本性、基础性问题为关键,建立健全柴河林业局社会管理的新格局,实现社会管理型小区化、信息化、常态化、科学化、制度化转变,进一步夯实社会和谐稳定的思想基础、基层基础、法治基础,全面提升社会管理与服务的整体效能和水平,努力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公平正义的法治环境和优质高效的服务环境。并根据工作实际,及时做好总结、提炼
工作,形成较为完善配套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与当今时代发展相适应、与人民群众期望相适应的新型社会管理体系。
四、工作任务
(一)完善社会管理组织体系。
为了进一步理顺街道、社区的管理体系,强化社区在居民中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自治功能,一是建立小区管理模式,实现基层管理服务全覆盖,依据社区所辖范围、居住人口、治安状况、工作难易、任务轻重、基础好坏等情况,将社区划分为若干个小区单元,形成小区责任区、楼栋责任区、单元责任区三级管理网络,确保把社会管理服务职能覆盖到社区、延伸至千家万户。二是建立和逐步完善一分钟便民服务圈,成立社区便民服务站,集法律咨询、卫生服务、社会保障、居家养老、社会性交费、爱心超市、医疗保健、体育健身、文化活动、信访代理、职业介绍等为一体的服务平台。三是有效整合资源,形成基层管理服务新体系,建立健全街道、社区等各级综治工作机构,充分发挥其在维护基层和谐稳定中的基础平台作用。完善治保、调解、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社区矫正等力量的协作制度,落实相应工作人员,积极探索综治工作力量向末端延伸。完善“小区化管理”载体,健全综治协管员、安全管理员、楼道长等队伍,选齐配强居民小组长、楼栋长,形成上下贯通、左右联动的组织体系新格局,达到全员和无缝隙的管理和服务,对居民小组长、楼栋长视财力情况给予一定的通讯补助,调动其参与基层社会管理的积极性,真正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组织网络。四是健全社区志愿者队伍,在社区推行志愿者注册制度,建全志愿者服务机制,鼓励党员、团员、技术人员以及身体健康的退休人员等加入志愿者队
伍,志愿服务活动每月不少于1次,将参与自愿者队伍和自愿服务活动作为党员、团员评先创优给予奖励。五是在社区建立起社区监督委员会,形成党组织领导下的居民代表会议决策权、居委会执行权、监委会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
(二)落实工作职责,推进基层管理服务精细化。
一、充分发挥社区民警、综治协管员、楼道长等的作用,进一步明确其联系群众、掌握民情、改善民生、解决矛盾、维护稳定等方面的职责。建立健全信息平台,全面了解、动态掌握辖区居民家庭、出租房屋、流动人口、重点人群等的基本情况。建立健全走访交流、信息采集、协调处理、便捷服务等工作运行机制,为群众提供更加直接、更加高效的服务,推进社会管理服务的科学化、规范化和精细化。
二、以社区便民服务工作站为基础,广泛延伸服务,按照“一岗多责、一员多能”的原则,将社区干部、社区综合协管员落实到每一个小区,落实责任区,形成三级立体式服务体系,并公布社区工作制度、服务项目、服务时间以及社区干部联系方式。
三、全面摸清家底。建立居住人口、辖区单位和特殊群体台帐,在登记中做到清查不漏幢、摸底不漏户、造册不漏人,并建立好人户一致居民户台帐、人户分离居民户台帐和租房户台帐;摸清辖区每一个企事业单位、个体经营户、社团组织的基本情况,包括名称、规模、地址、党组织设置情况、党员数、经营类别;建立特殊群体台帐,把社区党员、低保户、困难户、育龄妇女、残疾人、优抚对象、退休人员、空巢老人、留守儿童、高龄老人、精神病人、刑释解教人员、社区矫正对象等群体按片设立台帐。
四、规范完善党务、区务公开内容、公开形式、公开时限、充分尊重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街道、社区都要设立公开栏。
五、加强内部管理考核,提升社区的战斗力和全员的整体素质。制定出台街道机关、各社区、各岗位管理制度、考核方案和实施细则,考核实行百分制和“双考核”制度,即街道成立考核组,对各社区进行考核,社区对工作人员进行考核。两级书记、主任任考核组组长,主管副主任负责具体考核,各部门人员为成员。考核分数与绩效工资对接。考核实行“两结合”,即:月份考核和平时抽查相结合,街道考核和社区内考相结合,每月核算得分情况通报公示。经考核,第一次末位诫勉谈话、第二次末位黄牌警告、第三次末位调离工作岗位。每一个街道社区人员人手一份职工手册,时时刻刻对照执行各项规章制度,严守工作纪律。
(三)创新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机制。
一、畅通群众诉求表达渠道。要进一步畅通和拓宽群众利益诉求表达渠道,夯实从源头上预防和化解突出矛盾解决的工作基础,形成排查化解矛盾纠纷的强大合力。加强信访工作,实行信访代理制度。通过完善居民自治章程、居务公开、分片包户等居民自治制度,使社区成为加强政治文明建设、推动群众参与社会管理、培育人文精神、提升社区自治能力的重要阵地。深入开展“法制进社区”等活动,大力弘扬法治精神,增强广大群众知法、守法、用法的自觉性,引导公民依法维护权益,依法表达诉求,不断提高社区法治化管理水平。
二、构建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网络。健全定期排查、归口调处等制
度,实现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深入开展社会矛盾排查化解工作,做到“有领导负责、有专人处理、有调处方案、有解决时限”。
三、完善“大调解”工作体系。充分发挥社区居委会、物业管理纠纷调委会等群众组织,第一时间发现并化解民间矛盾的作用,推广建立行业性、专业性调解组织,探索整合力量资源、吸收第三方参与调处、依靠行业自律等形式和方法,有效解决劳资纠纷、物业纠纷、民意纠纷等突出矛盾和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