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厦门,战略规划三年行动计划方案及2016年工作计划[推荐5篇]

时间:2019-05-14 04:36:4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美丽厦门,战略规划三年行动计划方案及2016年工作计划》,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美丽厦门,战略规划三年行动计划方案及2016年工作计划》。

第一篇:美丽厦门,战略规划三年行动计划方案及2016年工作计划

篇一:美丽厦门战略规划 美丽厦门战略规划 “美丽厦门”内涵

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的各方面,是一个全面的整体的概念,是时代之美、发展之美、环境之美、人文之美、社会之美的总和。“两个百年”愿景 到2021年建党100周年时,将厦门建成美丽中国的典范城市,人均gdp在2012年基础上翻一番以上,达到或接近台湾同期水平,城乡居民收入、单位gdp能耗、空气质量优良率、市民平均预期寿命等指标全国领先

到2049年新中国成立100周年时,在全国率先成为集中展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的样板城市,人均gdp、城乡居民收入和单位gdp能耗等指标达到发达国家同期水平。

“五个城市”定位 国际知名的花园城市 美丽中国的典范城市 两岸交流的窗口城市 闽南地区的中心城市 温馨包容的幸福城市 “三大城市”战略 区域协作的大海湾战略

跨岛发展的大山海战略家园营造的大花园战略 “十大行动”计划 产业升级行动 机制创新行动 收入倍增行动 健康生活行动平安和谐行动 智慧名城行动 生态优美行动 文化提升行动 同胞融合行动 党建保障行动 “共同缔造”理念 实现“美丽厦门”,关键在于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坚持共同缔造的理念。共同缔造,既是“美丽厦门”建设的重要依靠,也是社会治理体系和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有益探索;既是一种理念,也是一种方法。战略规划明确了“美丽厦门共同缔造”的基本内涵、工作步骤、工作内容,提出坚持以群众参与为核心,以培育精神为根本,以奖励优秀为动力,以项目活动为载体,以分类统筹为手段,着力决策共谋、发展共建、建设共管、效果共评、成果共享,完善群众参与决策机制,通过市民对城市建设管理的深度参与,创新社会治理体系,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篇二:美丽厦门战略规划 美丽厦门战略规划 2014年3月

乘着党的十八大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国梦的浩荡东风,厦门正朝着建设更新更美的“美丽厦门”奋勇前行。建设“美丽厦门”,立足点是要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和对福建、厦门发展的重要指示精神,以“五位一体”的理念、改革创新的手段、共同缔造的方法,破解发展新阶段面临的新问题、新挑战,加快推进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把厦门打造成为国际知名的花园城市、美丽中国的典范城市、两岸交流的窗口城市、闽南地区的中心城市、温馨包容的幸福城市,努力实现“两个百年”的美好愿景——到建党100年时,建成美丽中国的典范城市;到建国100年时,建成展现中国梦的样板城市,在全国全省发展大局中发挥更大作用。建设“美丽厦门”,核心在落实“五位一体”,推进科学发展、跨岛发展,实现城市发展的转型升级。党的十八大明确,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布局是“五位一体”。习总书记系列讲话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要在经济不断发展的基础上,协调推进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其他各方面建设。习总书记2002年在福建工作时要求厦门“坚持提升本岛与拓展海湾相结合,坚持城市转型与经济转型相结合,坚持农村工业化与城市化相结合,坚持把凸显城市特色与保护海湾生态相结合”。在建设“美丽厦门”中,我们要致力加快统筹发展、创新发展、绿色发展、为民发展,大力实施大海湾、大山海、大花园“三大城市发展战略”,以及产业升级、机制创新、收入倍增、健康生活、平安和谐、智慧名城、生态优美、文化提升、同胞融合、党建保障等“十大行动计划”,加快推进岛内外一体化、厦漳泉同城化和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全面深化对台交流合作;加快转方式调结构,推进主体功能区建设,整合发展资源,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提升产业竞争实力;加快构建“一岛一带多中心”的城市空间格局,“湾区导向、贯通组团”的城市交通格局,“山海相护、林海相通”的生态安全格局,努力提升城市的功能和环境的品质,统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各项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方面相协调。建设“美丽厦门”,动力在全面深化改革,完善体制机制,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党的十八大提出,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习总书记系列讲话强调,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同时,要求厦门以更大的决心和勇气、更宽的视野推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形成更具活力的体制机制。在建设“美丽厦门”中,我们要以当好改革开放的先行者为己任,率先在推进投资环境国际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区域发展同城化上取得突破。完善主体功能区建设体制机制和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体制机制,探索推进自贸区建设试点,率先实施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创新行政管理体制,营造高效规范透明的投资环境;创新社会治理体制,加快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协调、公众参与的社会治理模式,实现政府治理与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创新城乡一体化和厦漳泉同城化体制机制,加快深化两岸交流合作综合配套改革;创新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机制,构建科学的生态文明建设制度体系,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让一切发展的活力竞相迸发。建设“美丽厦门”,方法在坚持共同缔造,充分发挥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让人民群众更多更公平地共享发展成果。美丽厦门要靠全市人民共同缔造。共同缔造,核心在共同,基础在社区,关键在发动群众参与、凝聚群众共识、塑造群众精神,根本在让群众满意、让群众幸福。在建设中,要树立群众的观念,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充分相信群众,紧紧依靠群众,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要坚持以群众参与为核心,以培育精神为根本,以奖励优秀为动力,以项目活动为载体,以分类统筹为手段,以完整社区建设为基础,从群众身边的小事做起,从与老百姓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项目做起,从房前屋后的实事做起,发动群众共办好事实事、共推改革发展,做到决策共谋、发展共建、建设共管、效果共评、成果共享,切实把群众和政府的关系从“你和我”变为“我们”,变“要我做”为“我要做”、变“靠政府”为“靠大家”,实现让发展惠及群众、让生态促进经济、让服务覆盖城乡、让参与铸就和谐、让城市更加美丽。

为建设美丽厦门而努力奋斗

2014年1月24日,市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作出了关于动员全市人民为全面实施《美丽厦门战略规划》而努力奋斗的决议,并审议通过了《美丽厦门战略规划》。这一规划凝聚了全市人民的聪明才智,是指导厦门未来建设和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对进一步推动厦门经济特区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必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美丽厦门战略规划》的发布实施,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深刻的历史背景。它是全市人民贯彻落实中央大政方针、融入国家战略、建设美丽中国的生动实践;是破解发展难题、实现转型升级、推动科学发展新跨越的必由之路;是履行特区使命、全面深化改革、发挥龙头带动作用的迫切需要;是顺应人民期待、满足人民需求、率先全面建成高水平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建设美丽厦门,符合城市发展规律,切合厦门实际,我们要准确理解和深刻领会美丽厦门战略规划的丰富内涵,切实增强加快建设、共同缔造美丽厦门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努力实现厦门经济特区的华丽升级。

改革,是经济特区的核心使命,也是建设美丽厦门的必由之路。新的历史阶段,厦门面临的挑战更加严峻,外部环境更加复杂,必须最大限度集中全社会智慧,最大限度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既需要“杀出一条血路”的勇气,还需要冷静的思考、缜密的决策、坚定的执行。这就要求我们坚持胆子要大、步子要稳,以更大的决心冲破观念的束缚,突破利益的藩篱,向全面深化改革要动力、要红利,努力在推进投资环境国际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区域发展同城化、发挥对台独特作用等方面率先试验、率先突破。

建设美丽厦门,已经成为全市人民的共同理想、共同使命和共同责任。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建设美丽厦门的力量源泉。我们要按照“核心在共同、基础在社区”的要求,坚持以人民群众参与为核心,以培育精神为根本,以奖励优秀为动力,以项目活动为载体,以分类统筹为手段,以完整社区建设为基础,全面开展美丽厦门共同缔造,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做到决策共谋、发展共建、建设共管、效果共评、成果共享,凝聚群众共识,塑造群众精神,激发社会活力,加快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人民群众创造更加美好的环境、更加和谐的社会、更加幸福的生活。

让我们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投身到美丽厦门共同缔造的事业当中,争当爱岗敬业的表率、改革创新的先锋、干事创业的能手、勇于奉献的典范,努力在建设美丽厦门的实践中体现作为、成就精彩。

一、“美丽厦门”过去现在

(一)“美丽厦门”的过去

1、美丽之源

(1)厦门之美源自自然天成。厦门是一座风姿绰约的“海上花园”,这里天风海涛,万石涵翠,城在海上,海在城中,奇卉异木,鸟语花香,风景秀丽,气候宜人,天地玄妙造化,构成了独特的自然地貌,飞扬着沁人的色香神韵,素有“海上明珠”称誉。这里有海、有岛、有山、有城,海水、沙滩、阳光、红花、白鹭就是厦门的天然名片。

(2)厦门之美源自经济昌盛。20世纪初,厦门凭借港口和侨乡优势,成为我国重要的航运贸易、金融中心以及侨汇集中地,是福建最大的金融贸易中心。1862-1970年全国侨汇额198.6亿元,其中从厦门流入30.6亿元,占全国15.4%。在厦门企业投资0.87亿元,占福建62.9%。1927-1932年,华侨投资厦门城市建设0.19亿元,占总投入(0.27亿)的60%-70%。1908-1938年,华侨在厦门置业总共花费1.6亿,约占厦门私宅总数50%,计140万平方米,华侨在厦门的消费,占厦门侨汇的91.3%。

(3)厦门之美源自历史跌宕。厦门自古就与台湾唇齿相依、血脉相连,在台海风云激荡中,厦门处于最前沿。明末,厦门因郑成功驻此抗清并驱荷复台而闻名。清初,随着施琅统一台湾,厦门成为大陆进出台湾的重要门户。1842年,厦门因“五口通商”而正式开埠,逐渐成为华侨远赴海外的始发地和中西方文明交汇地。建国初期,厦门作为对台海防前线闻名世界,在战火硝烟的激情年代,诞生了“少先队之歌”,厦门军民用鲜血和忠诚,为年轻的共和国换来了相对安宁的和平建设环境,厦门也因此被誉为英雄之城。

(4)厦门之美源自改革开放。1980年厦门设立经济特区。1984年2月,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亲临厦门视察,写下了“把经济特区办得更快些更好些”的光辉题词,给厦门广大干部群众巨大的鼓舞和鞭策。1989年后相继获批成立海沧、杏林、集美台商投资区;2011年,国务院批复厦门作为深化两岸交流合作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厦门成为新时期的“新特区”。

改革创新是经济特区的灵魂。1991年9月江泽民同志亲自出席厦门经济特区建设十周年庆祝大会,要求厦门继续发挥改革开放的“排头兵”作用,为推进各方面改革创造好的经验。2010年2月,胡锦涛同志在厦门考察时,要求厦门继续开拓进取,不失时机地推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习近平同志对厦门发展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要求厦门要大力推进跨岛发展,加快城市转型和产业转型;要以更大的决心和勇气深化各项改革,以更宽的视野扩大对外开放。秉承先行先试、敢闯敢试、“杀开一条血路”的勇气,厦门率先进行一系列的改革创新实践,创造了多个“全国第一”,凸显了经济特区的优势。

改革开放30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厦门发挥了“试验田”和“排头兵”的作用,已发展成为我国境外资本的重要聚集地、对外贸易的重要口岸和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从一个封闭的海岛前线小城发展成为一座生机勃勃的现代化滨海城市。

(5)厦门之美源自古老底蕴。同安有千年历史名城之称,可以从公元1394年(厦门正式建城)上溯至公元282年,是厦门城市之根。宋代,曾有科技巨匠苏颂,一代儒学大师朱熹(曾任同安主簿),民间医圣吴夲(后人尊其为保生大帝)等名人。闽南文化上承中原、吴越文化,由移居闽南的汉人和原住民共同创造。闽南方言具有古老性、独创性特征,是世界上特别古老的语言,保存了中古和上古汉语的许多词汇,在我国台湾地区及新加坡等东南亚国家传播最广。据初步统计,海内外会说闽南话的人超过4000万。(6)厦门之美源自文化积淀。自秦始皇统一中国,在福建设置闽中郡,开启了中原文化与闽南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宋元时期,泉州成为“海上丝绸之路”启航点和东方大港,阿拉伯人与波斯人带来了伊斯兰文化,闽南文化得到丰富。明清时期,欧洲商人和传教士传入了西方文化,包括厦门在内的闽南文化进一步得到繁荣。经过一代代厦门人的传承、融合、创造,形成了地方特色鲜明、风格独特、内涵丰富的厦门文化,积淀了闽南话、答嘴鼓、歌仔戏、漆线雕、南音、高甲戏、布袋戏、中秋博饼等文化遗产。近现代以来,厦门更是文化名人辈出,涌现了周殿熏、林文庆、王亚南、林鹤年、林语堂、陈嘉庚等文学巨匠和教育家。

(7)厦门之美源自温雅气质。厦门的美是一种气质上的美。温和的气候、悠久的文化、包容的社会和精致的生活,塑造了厦门“温文尔雅”的独特气质,被誉为“最温馨的城市”。厦门“多样、包容、共生”,每一个人都可以找到自己生存的机会,都可以找到热爱的角落。《中国国家地理》曾评选出中国五大最美城区,厦门鼓浪屿凭借独特的琴岛文化、万国建筑、海上花园以及温雅的人居环境被评为第一名。

2、演变轨迹

厦门城市发展自岛外陆地(同安)开始,到海上岛屿(鼓浪屿、厦门岛)再回归到陆地(岛外新城),城市演变轨迹独特,历史跌宕起伏,在“大陆→海岛→大陆”的发展轮回中,展示了一幅积淀百年的美丽画卷:(1)千年同安。根据考古发现,厦门的文明史可以上溯至旧石器时代晚期,城市始于同安,夏商周时属扬州,春秋战国为越地,秦为闽中郡,汉属侯官县,三国为建安郡,晋太康三年(282年)置县,始称同安。历史上的同安管辖金门、厦门两岛及集美、杏林、海沧和龙海市的部分地区,并曾设巡检司于澎湖,兼领台湾。

(2)复台基地。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徙永宁卫中、左千户所驻守嘉禾屿,并在嘉禾屿西南俗称厦门(一称下门)的地方筑城,命名“厦门城”,取义“国家大厦之门”,从此厦门这个地名载入史籍文献。明朝中后叶,厦门港口兴起。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郑成功改厦门为“思明州”,所辖境域包括厦门岛、鼓浪屿、浯洲(金门岛)、烈屿(小金门岛)等岛屿;以金厦作为“抗清复明”、“驱荷复台”的根据地。

(3)通商口岸。第一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与英国签订《南京条约》,规定厦门为五个通商口岸之一。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清政府与英、日等13国驻厦领事签订《厦门鼓浪屿公共租界章程》,鼓浪屿成为列强共管的“公共租界”,鼓浪屿“万国建筑”始建于此时。(4)海防前线。新中国成立后,成立厦门市人民政府,至1973年9月,通过一系列行政区划调整,同安县复归厦门市管辖。建国至上世纪80年代以前,厦门作为对台海防前线,城市局限于厦门岛西部旧城,发展建设受到了严重限制。

(5)经济特区。1980年10月,国务院批准在厦门市湖里地区划出2.5平方公篇三:美丽厦门战略规划

《美丽厦门战略规划》全文

厦门新闻厦门网 2014-03-04 22:02 字号: t t 手机看厦门网 《美丽厦门战略规划》 2014年3月 【前言】

厦门,一座美丽温馨的城市。这里天风海涛、万石涵翠,城在海上、海在城中,“山无高下皆流水,树不秋冬尽放花”,有着“海上花园”的美誉;这里是“礼乐衣冠第,文章孔孟家” 的“海滨邹鲁”,闽南神韵、侨乡风情,东西交汇、文化多元。这些都涵养了厦门人温文尔雅、开放包容、务实进取的美好气质。

厦门,一座充满活力的城市。作为改革开放“窗口”、“试验田”、“排头兵”的经济特区,厦门的建设和发展得到了中央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1984年2月亲临厦门视察,写下了“把经济特区办得更快些更好些”的光辉题词。江泽民同志亲自参与和推动了厦门经济特区的设立,1991年9月亲自出席厦门经济特区建设十周年庆祝大会,要求厦门继续发挥改革开放的“排头兵”作用,为推进各方面改革创造好的经验,并充分利用对台经济文化交流重要窗口的有利条件,为推动祖国统一大业作出新贡献。胡锦涛同志2010年2月在厦门考察时,要求厦门继续开拓进取,不失时机地推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希望厦门为开创两岸和平发展新局面作出积极贡献。习近平同志对厦门发展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要求厦门要大力推进跨岛发展,加快城市转型和产业转型;要以更大的决心和勇气深化各项改革,以更宽的视野扩大对外开放,努力在全国全省发展大局中发挥更大作用。30多年来,厦门经济特区始终坚持先行先试,奋力推进改革开放,加快跨岛发展、加强两岸交流、壮大提升产业,造就了厦门经济繁荣、文明和谐的美丽景象。乘着党的十八大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国梦的浩荡东风,厦门正朝着建设更新更美的“美丽厦门”奋勇前行。

建设“美丽厦门”,立足点是要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和对福建、厦门发展的重要指示精神,以“五位一体”的理念、改革创新的手段、共同缔造的方法,破解发展新阶段面临的新问题、新挑战,加快推进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把厦门打造成为国际知名的花园城市、美丽中国的典范城市、两岸交流的窗口城市、闽南地区的中心城市、温馨包容的幸福城市,努力实现“两个百年”的美好愿景——到建党100年时,建成美丽中国的典范城市;到建国100年时,建成展现中国梦的样板城市,在全国全省发展大局中发挥更大作用。建设“美丽厦门”,核心在落实“五位一体”,推进科学发展、跨岛发展,实现城市发展的转型升级。党的十八大明确,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布局是“五位一体”。习总书记系列讲话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要在经济不断发展的基础上,协调推进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其他各方面建设。习总书记2002年在福建工作时要求厦门“坚持提升本岛与拓展海湾相结合,坚持城市转型与经济转型相结合,坚持农村工业化与城市化相结合,坚持把凸显城市特色与保护海湾生态相结合”。在建设“美丽厦门”中,我们要致力加快统筹发展、创新发展、绿色发展、为民发展,大力实施大海湾、大山海、大花园“三大城市发展战略”,以及产业升级、机制创新、收入倍增、健康生活、平安和谐、智慧名城、生态优美、文化提升、同胞融合、党建保障等“十大行动计划”,加快推进岛内外一体化、厦漳泉同城化和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全面深化对台交流合作;加快转方式调结构,推进主体功能区建设,整合发展资源,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提升产业竞争实力;加快构建“一岛一带多中心”的城市空间格局,“湾区导向、贯通组团”的城市交通格局,“山海相护、林海相通”的生态安全格局,努力提升城市的功能和环境的品质,统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各项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方面相协调。建设“美丽厦门”,动力在全面深化改革,完善体制机制,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党的十八大提出,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习总书记系列讲话强调,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同时,要求厦门以更大的决心和勇气、更宽的视野推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形成更具活力的体制机制。在建设“美丽厦门”中,我们要以当好改革开放的先行者为己任,率先在推进投资环境国际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区域发展同城化上取得突破。完善主体功能区建设体制机制和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体制机制,探索推进自贸区建设试点,率先实施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创新行政管理体制,营造高效规范透明的投资环境;创新社会治理体制,加快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协调、公众参与的社会治理模式,实现政府治理与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创新城乡一体化和厦漳泉同城化体制机制,加快深化两岸交流合作综合配套改革;创新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机制,构建科学的生态文明建设制度体系,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让一切发展的活力竞相迸发。建设“美丽厦门”,方法在坚持共同缔造,充分发挥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让人民群众更多更公平地共享发展成果。美丽厦门要靠全市人民共同缔造。共同缔造,核心在共同,基础在社区,关键在发动群众参与、凝聚群众共识、塑造群众精神,根本在让群众满意、让群众幸福。在建设中,要树立群众的观念,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充分相信群众,紧紧依靠群众,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要坚持以群众参与为核心,以培育精神为根本,以奖励优秀为动力,以项目活动为载体,以分类统筹为手段,以完整社区建设为基础,从群众身边的小事做起,从与老百姓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项目做起,从房前屋后的实事做起,发动群众共办好事实事、共推改革发展,做到决策共谋、发展共建、建设共管、效果共评、成果共享,切实把群众和政府的关系从“你和我”变为“我们”,变“要我做”为“我要做”、变“靠政府”为“靠大家”,实现让发展惠及群众、让生态促进经济、让服务覆盖城乡、让参与铸就和谐、让城市更加美丽。

一、“美丽厦门”过去现在

(一)“美丽厦门”的过去

1、美丽之源

(1)厦门之美源自自然天成。厦门是一座风姿绰约的“海上花园”,这里天风海涛,万石涵翠,城在海上,海在城中,奇卉异木,鸟语花香,风景秀丽,气候宜人,天地玄妙造化,构成了独特的自然地貌,飞扬着沁人的色香神韵,素有“海上明珠”称誉。这里有海、有岛、有山、有城,海水、沙滩、阳光、红花、白鹭就是厦门的天然名片。图1-1-1厦门自然景观

(2)厦门之美源自经济昌盛。20世纪初,厦门凭借港口和侨乡优势,成为我国重要的航运贸易、金融中心以及侨汇集中地,是福建最大的金融贸易中心。1862-1970年全国侨汇额198.6亿元,其中从厦门流入30.6亿元,占全国15.4%。在厦门企业投资0.87亿元,占福建62.9%。1927-1932年,华侨投资厦门城市建设0.19亿元,占总投入(0.27亿)的60-70%。1908-1938年,华侨在厦门置业总共花费1.6亿,约占厦门私宅总数50%,计140万平方米,华侨在厦门的消费,占厦门侨汇的91.3%。

第二篇:美丽厦门战略规划

美丽厦门战略规划

2014年3月

厦门,一座美丽温馨的城市。这里天风海涛、万石涵翠,城在海上、海在城中,“山无高下皆流水,树不秋冬尽放花”,有着“海上花园”的美誉;这里是“礼乐衣冠第,文章孔孟家” 的“海滨邹鲁”,闽南神韵、侨乡风情,东西交汇、文化多元。这些都涵养了厦门人温文尔雅、开放包容、务实进取的美好气质。

厦门,一座充满活力的城市。作为改革开放“窗口”、“试验田”、“排头兵”的经济特区,厦门的建设和发展得到了中央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1984年2月亲临厦门视察,写下了“把经济特区办得更快些更好些”的光辉题词。江泽民同志亲自参与和推动了厦门经济特区的设立,1991年9月亲自出席厦门经济特区建设十周年庆祝大会,要求厦门继续发挥改革开放的“排头兵”作用,为推进各方面改革创造好的经验,并充分利用对台经济文化交流重要窗口的有利条件,为推动祖国统一大业作出新贡献。胡锦涛同志2010年2月在厦门考察时,要求厦门继续开拓进取,不失时机地推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希望厦门为开创两岸和平发展新局面作出积极贡献。习近平同志对厦门发展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要求厦门要大力推进跨岛发展,加快城市转型和产业转型;要以更大的决心和勇气深化各项改革,以更宽的视野扩大对外开放,努力在全国全省发展大局中发挥更大作用。30多年来,厦门经济特区始终坚持先行先试,奋力推进改革开放,加快跨岛发展、加强两岸交流、壮大提升产业,造就了厦门经济繁荣、文明和谐的美丽景象。

乘着党的十八大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国梦的浩荡东风,厦门正朝着建设更新更美的“美丽厦门”奋勇前行。

建设“美丽厦门”,立足点是要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和对福建、厦门发展的重要指示精神,以“五位一体”的理念、改革创新的手段、共同缔造的方法,破解发展新阶段面临的新问题、新挑战,加快推进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把厦门打造成为国际知名的花园城市、美丽中国的典范城市、两岸交流的窗口城市、闽南地区的中心城市、温馨包容的幸福城市,努力实现“两个百年”的美好愿景——到建党100年时,建成美丽中国的典范城市;到建国100年时,建成展现中国梦的样板城市,在全国全省发展大局中发挥更大作用。

建设“美丽厦门”,核心在落实“五位一体”,推进科学发展、跨岛发展,实现城市发展的转型升级。党的十八大明确,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布局是“五位一体”。习总书记系列讲话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要在经济不断发展的基础上,协调推进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其他各方面建设。习总书记2002年在福建工作时要求厦门“坚持提升本岛与拓展海湾相结合,坚持城市转型与经济转型相结合,坚持农村工业化与

城市化相结合,坚持把凸显城市特色与保护海湾生态相结合”。在建设“美丽厦门”中,我们要致力加快统筹发展、创新发展、绿色发展、为民发展,大力实施大海湾、大山海、大花园“三大城市发展战略”,以及产业升级、机制创新、收入倍增、健康生活、平安和谐、智慧名城、生态优美、文化提升、同胞融合、党建保障等“十大行动计划”,加快推进岛内外一体化、厦漳泉同城化和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全面深化对台交流合作;加快转方式调结构,推进主体功能区建设,整合发展资源,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提升产业竞争实力;加快构建“一岛一带多中心”的城市空间格局,“湾区导向、贯通组团”的城市交通格局,“山海相护、林海相通”的生态安全格局,努力提升城市的功能和环境的品质,统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各项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方面相协调。

建设“美丽厦门”,动力在全面深化改革,完善体制机制,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党的十八大提出,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习总书记系列讲话强调,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同时,要求厦门以更大的决心和勇气、更宽的视野推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形成更具活力的体制机制。在建设“美丽厦门”中,我们要以当好改革开放的先行者为己任,率先在推进投资环境国际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区域发展同城化上取得突破。完善主体功能区建设体制机制和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体制机制,探索推进自贸区建设试点,率先实施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创新行政管理体制,营造高效规范透明的投资环境;创新社会治理体制,加快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协调、公众参与的社会治理模式,实现政府治理与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创新城乡一体化和厦漳泉同城化体制机制,加快深化两岸交流合作综合配套改革;创新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机制,构建科学的生态文明建设制度体系,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让一切发展的活力竞相迸发。

建设“美丽厦门”,方法在坚持共同缔造,充分发挥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让人民群众更多更公平地共享发展成果。美丽厦门要靠全市人民共同缔造。共同缔造,核心在共同,基础在社区,关键在发动群众参与、凝聚群众共识、塑造群众精神,根本在让群众满意、让群众幸福。在建设中,要树立群众的观念,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充分相信群众,紧紧依靠群众,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要坚持以群众参与为核心,以培育精神为根本,以奖励优秀为动力,以项目活动为载体,以分类统筹为手段,以完整社区建设为基础,从群众身边的小事做起,从与老百姓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项目做起,从房前屋后的实事做起,发动群众共办好事实事、共推改革发展,做到决策共谋、发展共建、建设共管、效果共评、成果共享,切实把群众和政府的关系从“你和我”变为“我们”,变“要我做”为“我要做”、变“靠政府”为“靠大家”,实现让发展惠及群众、让生态促进经济、让服务覆盖城乡、让参与铸就和谐、让城市更加美丽。

为建设美丽厦门而努力奋斗

2014年1月24日,市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作出了关于动员全市人民为全面实

施《美丽厦门战略规划》而努力奋斗的决议,并审议通过了《美丽厦门战略规划》。这一规划凝聚了全市人民的聪明才智,是指导厦门未来建设和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对进一步推动厦门经济特区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必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美丽厦门战略规划》的发布实施,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深刻的历史背景。它是全市人民贯彻落实中央大政方针、融入国家战略、建设美丽中国的生动实践;是破解发展难题、实现转型升级、推动科学发展新跨越的必由之路;是履行特区使命、全面深化改革、发挥龙头带动作用的迫切需要;是顺应人民期待、满足人民需求、率先全面建成高水平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建设美丽厦门,符合城市发展规律,切合厦门实际,我们要准确理解和深刻领会美丽厦门战略规划的丰富内涵,切实增强加快建设、共同缔造美丽厦门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努力实现厦门经济特区的华丽升级。

改革,是经济特区的核心使命,也是建设美丽厦门的必由之路。新的历史阶段,厦门面临的挑战更加严峻,外部环境更加复杂,必须最大限度集中全社会智慧,最大限度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既需要“杀出一条血路”的勇气,还需要冷静的思考、缜密的决策、坚定的执行。这就要求我们坚持胆子要大、步子要稳,以更大的决心冲破观念的束缚,突破利益的藩篱,向全面深化改革要动力、要红利,努力在推进投资环境国际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区域发展同城化、发挥对台独特作用等方面率先试验、率先突破。

建设美丽厦门,已经成为全市人民的共同理想、共同使命和共同责任。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建设美丽厦门的力量源泉。我们要按照“核心在共同、基础在社区”的要求,坚持以人民群众参与为核心,以培育精神为根本,以奖励优秀为动力,以项目活动为载体,以分类统筹为手段,以完整社区建设为基础,全面开展美丽厦门共同缔造,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做到决策共谋、发展共建、建设共管、效果共评、成果共享,凝聚群众共识,塑造群众精神,激发社会活力,加快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人民群众创造更加美好的环境、更加和谐的社会、更加幸福的生活。

让我们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投身到美丽厦门共同缔造的事业当中,争当爱岗敬业的表率、改革创新的先锋、干事创业的能手、勇于奉献的典范,努力在建设美丽厦门的实践中体现作为、成就精彩。

一、“美丽厦门”过去现在(一)“美丽厦门”的过去

1、美丽之源

(1)厦门之美源自自然天成。厦门是一座风姿绰约的“海上花园”,这里天风海涛,万石涵翠,城在海上,海在城中,奇卉异木,鸟语花香,风景秀丽,气候宜人,天地玄妙造化,构成了独特的自然地貌,飞扬着沁人的色香神韵,素有“海上明珠”称誉。这里有海、有岛、有山、有城,海水、沙滩、阳光、红

花、白鹭就是厦门的天然名片。

(2)厦门之美源自经济昌盛。20世纪初,厦门凭借港口和侨乡优势,成为我国重要的航运贸易、金融中心以及侨汇集中地,是福建最大的金融贸易中心。1862-1970年全国侨汇额198.6亿元,其中从厦门流入30.6亿元,占全国15.4%。在厦门企业投资0.87亿元,占福建62.9%。1927-1932年,华侨投资厦门城市建设0.19亿元,占总投入(0.27亿)的60%-70%。1908-1938年,华侨在厦门置业总共花费1.6亿,约占厦门私宅总数50%,计140万平方米,华侨在厦门的消费,占厦门侨汇的91.3%。

(3)厦门之美源自历史跌宕。厦门自古就与台湾唇齿相依、血脉相连,在台海风云激荡中,厦门处于最前沿。明末,厦门因郑成功驻此抗清并驱荷复台而闻名。清初,随着施琅统一台湾,厦门成为大陆进出台湾的重要门户。1842年,厦门因“五口通商”而正式开埠,逐渐成为华侨远赴海外的始发地和中西方文明交汇地。建国初期,厦门作为对台海防前线闻名世界,在战火硝烟的激情年代,诞生了“少先队之歌”,厦门军民用鲜血和忠诚,为年轻的共和国换来了相对安宁的和平建设环境,厦门也因此被誉为英雄之城。

(4)厦门之美源自改革开放。1980年厦门设立经济特区。1984年2月,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亲临厦门视察,写下了“把经济特区办得更快些更好些”的光辉题词,给厦门广大干部群众巨大的鼓舞和鞭策。1989年后相继获批成立海沧、杏林、集美台商投资区;2011年,国务院批复厦门作为深化两岸交流合作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厦门成为新时期的“新特区”。

改革创新是经济特区的灵魂。1991年9月江泽民同志亲自出席厦门经济特区建设十周年庆祝大会,要求厦门继续发挥改革开放的“排头兵”作用,为推进各方面改革创造好的经验。2010年2月,胡锦涛同志在厦门考察时,要求厦门继续开拓进取,不失时机地推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习近平同志对厦门发展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要求厦门要大力推进跨岛发展,加快城市转型和产业转型;要以更大的决心和勇气深化各项改革,以更宽的视野扩大对外开放。秉承先行先试、敢闯敢试、“杀开一条血路”的勇气,厦门率先进行一系列的改革创新实践,创造了多个“全国第一”,凸显了经济特区的优势。

改革开放30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厦门发挥了“试验田”和“排头兵”的作用,已发展成为我国境外资本的重要聚集地、对外贸易的重要口岸和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从一个封闭的海岛前线小城发展成为一座生机勃勃的现代化滨海城市。

(5)厦门之美源自古老底蕴。同安有千年历史名城之称,可以从公元1394年(厦门正式建城)上溯至公元282年,是厦门城市之根。宋代,曾有科技巨匠苏颂,一代儒学大师朱熹(曾任同安主簿),民间医圣吴夲(后人尊其为保生大帝)等名人。闽南文化上承中原、吴越文化,由移居闽南的汉人和原住民共同创造。闽南方言具有古老性、独创性特征,是世界上特别古老的语言,保存了中古和上古汉语的许多词汇,在我国台湾地区及新加坡等东南亚国家传播最广。据初步统计,海内外会说闽南话的人超过4000万。

(6)厦门之美源自文化积淀。自秦始皇统一中国,在福建设置闽中郡,开启了中原文化与闽南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宋元时期,泉州成为“海上丝绸之路”启航点和东方大港,阿拉伯人与波斯人带来了伊斯兰文化,闽南文化得到丰富。明清时期,欧洲商人和传教士传入了西方文化,包括厦门在内的闽南文化进一步得到繁荣。经过一代代厦门人的传承、融合、创造,形成了地方特色鲜明、风格独特、内涵丰富的厦门文化,积淀了闽南话、答嘴鼓、歌仔戏、漆线雕、南音、高甲戏、布袋戏、中秋博饼等文化遗产。近现代以来,厦门更是文化名人辈出,涌现了周殿熏、林文庆、王亚南、林鹤年、林语堂、陈嘉庚等文学巨匠和教育家。

(7)厦门之美源自温雅气质。厦门的美是一种气质上的美。温和的气候、悠久的文化、包容的社会和精致的生活,塑造了厦门“温文尔雅”的独特气质,被誉为“最温馨的城市”。厦门“多样、包容、共生”,每一个人都可以找到自己生存的机会,都可以找到热爱的角落。《中国国家地理》曾评选出中国五大最美城区,厦门鼓浪屿凭借独特的琴岛文化、万国建筑、海上花园以及温雅的人居环境被评为第一名。

2、演变轨迹

厦门城市发展自岛外陆地(同安)开始,到海上岛屿(鼓浪屿、厦门岛)再回归到陆地(岛外新城),城市演变轨迹独特,历史跌宕起伏,在“大陆→海岛→大陆”的发展轮回中,展示了一幅积淀百年的美丽画卷:

(1)千年同安。根据考古发现,厦门的文明史可以上溯至旧石器时代晚期,城市始于同安,夏商周时属扬州,春秋战国为越地,秦为闽中郡,汉属侯官县,三国为建安郡,晋太康三年(282年)置县,始称同安。历史上的同安管辖金门、厦门两岛及集美、杏林、海沧和龙海市的部分地区,并曾设巡检司于澎湖,兼领台湾。

(2)复台基地。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徙永宁卫中、左千户所驻守嘉禾屿,并在嘉禾屿西南俗称厦门(一称下门)的地方筑城,命名“厦门城”,取义“国家大厦之门”,从此厦门这个地名载入史籍文献。明朝中后叶,厦门港口兴起。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郑成功改厦门为“思明州”,所辖境域包括厦门岛、鼓浪屿、浯洲(金门岛)、烈屿(小金门岛)等岛屿;以金厦作为“抗清复明”、“驱荷复台”的根据地。

(3)通商口岸。第一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与英国签订《南京条约》,规定厦门为五个通商口岸之一。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清政府与英、日等13国驻厦领事签订《厦门鼓浪屿公共租界章程》,鼓浪屿成为列强共管的“公共租界”,鼓浪屿“万国建筑”始建于此时。

(4)海防前线。新中国成立后,成立厦门市人民政府,至1973年9月,通过一系列行政区划调整,同安县复归厦门市管辖。建国至上世纪80年代以前,厦门作为对台海防前线,城市局限于厦门岛西部旧城,发展建设受到了严重限制。

(5)经济特区。1980年10月,国务院批准在厦门市湖里地区划出2.5平方公

里的土地设置经济特区,厦门市城市中心开始由旧城向筼筜湖北岸迁移,城市建设开始向湖里工业区及厦门岛东部跨越。

(6)跨岛发展。2002年,厦门市政府提出建设海湾型城市的发展战略,岛外发展上升为主导。2003年5月,国务院批复厦门市部分行政区划调整,厦门岛(含鼓浪屿)由四个区调整为两个区,岛外由三个区调整为四个区,激活了岛外各区的发展活力。自此,城市发展重心开始由岛内向岛外地区转移。

(二)“美丽厦门”的现在1、跨岛发展战略

2001年,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朱镕基同志视察厦门,要求厦门要“壮士断腕、金蝉脱壳”,向岛外拓展。2002年,时任福建省长的习近平同志视察厦门,提出厦门要“跨岛发展”,把岛内岛外放到一起来统筹规划,把厦门市做大搞强;强调要坚持“提升本岛与拓展海湾相结合、城市转型与经济转型相结合、农村工业化与城市化相结合、突显城市特色与保护海湾生态相结合”,明确了厦门在新世纪的发展方向。2010年2月,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锦涛同志视察厦门,要求做到“规划一体化、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厦门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这一系列重要指示,相继作出了建设海湾型城市和推进岛内外一体化的决策部署,城市建设重心和投资重点逐步从岛内向岛外转移。

2、发展成效

跨岛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有力地推动了厦门城市化进程,实现了经济总量的扩张、经济结构的优化和城市空间布局的完善,形成了城市格局跨岛拓展、产业结构跨岛优化、公共服务跨岛覆盖、人文内涵跨岛提升、生态文明跨岛建设的良好态势。

(1)城市空间布局拉开框架。组团式推进城市化建设,形成了厦门岛、岛外新城、小城镇三个层次功能互补、布局合理、特色明显的城镇化发展新框架。2002-2012年十年间,城市建成区由94平方公里增长到280平方公里,其中岛外由30平方公里增长到180平方公里,岛内由64平方公里增长到100平方公里,岛内中心城区功能显著提升。岛内外功能合理分布,有效分流岛内人口,实现了提升本岛与拓展海湾相结合。

(2)岛外新城建设格局初显。集美、海沧、同安、翔安等四个新城建设加快推进,产业发展和新城建设双轮驱动,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布局向新城拓展。岛外各区承接了岛内制造业、港口、火车站、文教等功能转移,各区功能特色初显。岛外城市面貌得到较大改观,集美新城和海沧新城基本成型,同安新城和翔安新城骨架基本构建。

(3)产业园区格局初步整合。先进制造业加快集聚发展,现代服务业得到提升发展,实现了岛内外产业联动发展,形成了相互配套、相互促进的一体化发展格局。已建成工业用地约70平方公里,形成18个工业园区。岛内服务业实现提

升。岛内高新技术研发基地和商务营运中心、文化创意园区、高端消费中心等现代服务业聚集区加快建设,“退二进三”大力推进,研发产业和现代服务业聚集区格局初具。岛外工业占据主导地位。岛外工业园区承接了岛内工业转移,产业加快集聚发展。与2002年相比,岛外工业总产值占比上升39.3个百分点,岛内外工业总产值由2︰1调整为1︰2。

(4)城市交通设施大力推进。加快构建岛内外交通连接网络和对外综合交通体系,形成了一体化交通基础设施网络,有力地促进了中心城市功能提升,实现了经济转型和城市转型相结合。对外综合交通体系基本建成,新机场、港口、铁路客货运场站等重大交通设施布局在全市拉开框架,“四桥一隧”跨海通道建成,中心城市对外辐射能力显著提升。构筑了连接岛内外、畅通各组团的交通网络,岛内外空间距离大大缩短,交通更加便捷,跨岛发展空间障碍进一步消除。

(5)城乡一体化初见成效。大胆先行先试,加快体制机制创新,建立了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实施行政区划调整;开展市对区行政财政体制改革,实现管理和财力重心下移;创新重大项目投融资模式、重大项目建设管理等开发建设的体制机制;创新城乡统筹发展的体制机制,出台《加快推进统筹城乡发展综合配套改革的若干意见》等政策。2010年经济特区扩大到全市范围后,“一市两法”的体制机制障碍得到解决,岛内外一体化的政策和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

(6)基本公共服务加快延伸。岛外和农村地区的基本公共服务投入进一步加大,优质公共资源向岛外加快延伸覆盖,发展成果更多惠及市民,基本实现了公共服务城乡统筹,教育均衡全国领先,医疗保障同城同权,保障房建设经验成为全国蓝本,城乡社会救助体系框架基本建立。

(7)生态文明建设进一步加强。以创建国家低碳城市、森林城市、园林城市和生态城市为载体,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不断加强,城市特色更加突显,海湾生态更加美丽。节能减排全面落实,循环经济发展迅速,生态环境保护成效明显,生态文明水平有效提升,初步构建了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美丽厦门宜居和谐,连续三届九年以总分第一的成绩获评全国文明城市,获得中国科学发展典范城市、十佳服务型政府、全国十大创新型城市、十大低碳城市等一系列荣誉。

(三)“美丽厦门”的内涵

美丽的自然环境、深厚的历史积淀和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铸就了厦门山海格局美、发展品质美、多元人文美、地域特色美、社会和谐美等五大美丽特质。

1、山海格局美——山海交融、生态优美的自然环境。厦门拥有237公里长的海岸带、星罗棋布的大小岛屿,分布着鼓浪屿-万石山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香山和北辰山省级风景名胜区、天竺山、莲花山国家森林公园等山体绿地,“天风海涛”、“万石涵翠”等著名景点更是享誉中外。厦门以秀丽的山体为背景、开阔自由的海面为基底,“山、石、林、泉、海、湾、岛、岸”等丰富的自然资源为元素,形成张弛有致、极富韵律的“山海相融”的景观特色和“处处显山见海”的城市意象。厦门属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四季宜人。空气质量优良,森林覆盖率较高。生态景观资源丰富,具有山地丘陵、河口、港湾、海岛、滨海

湿地等多种类型的生态系统,拥有中华白海豚、文昌鱼、白鹭等珍稀海洋物种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曾获 “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际花园城市”、“中国人居环境奖”、“联合国人居奖”等荣誉。

2、发展品质美——生活舒适、经济繁荣的高端品质。厦门城市尺度适中、环境优美、市民生活舒适。厦门经济发展又好又快,政府负债规模控制在地方财力可承受范围,财政收入占GDP比重较高,人均GDP、人均财政收入居福建之首,与杭州等东部沿海城市接近。厦门商贸旅游物流金融服务业蓬勃发展,每年一度的“9·8”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是我国目前唯一以促进双向投资为目的的国际投资促进活动,也是唯一通过国际展览业协会(UFI)认证的全球规模最大的投资性展览会。

3、多元人文美——中西合璧、闽台渊源的多元文化。厦门是五口通商口岸之一,作为近代新兴的海港风景城市,更是多元荟萃、对外开放的海洋文明代表。厦门是著名侨乡,厦门旧城的骑楼建筑、集美学村和厦门大学的嘉庚风格建筑,是融汇东南亚侨乡风情的代表。鼓浪屿的“万国租界”建筑极具异国情调,闽南大厝是闽南特色建筑代表。厦门是展现闽台渊源的窗口,自古以来与台湾关系十分密切,具有地缘相近、血缘相亲、文缘相承、商缘相连和法缘相循的“五缘”渊源。厦门以侨乡风情、闽南文化、异国情调、温馨现代为特色,历史文化传统和现代城市气息交融,具有多元融合中西融汇的文化特征。

4、地域特色美——闽南神韵、区域一体的独特区位。厦门、漳州、泉州有共同的文化渊源、紧密的空间联系,共同构成闽南金三角地区。厦门是闽南金三角经济中心、文化荟萃之地,以独具特色的城市空间、丰富多彩的闽南文化、优雅进取的市民精神,谱写闽南神韵新篇章。厦漳泉三市功能互补,在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育、产业分工协作等方面实现了“设施共建、资源共享、协调发展”的区域一体发展。厦门作为区域中心龙头,具独特区位优势。

5、社会和谐美——多元包容、温馨平和的社会关系。厦门独特的中西合璧、多元文化造就了多元包容的城市精神。厦门人平和温馨、诚毅从容、温文尔雅的性格特质,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塑造了浪漫温馨的幸福家园。厦门市荣获了全国文明城市、全国社会管理综合治理优秀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等诸多荣誉称号。

(四)“美丽厦门”的挑战

1、区域地位下降。厦门面临“小”的制约。经济总量偏小、腹地有限,GDP总量在全国地级市排名第52位,在15个副省级城市列末位;行政区域面积小、土地资源匮缺、人力成本高,制造业发展受限、增长动力减弱,难以与其他城市展开各个层面的竞争。近年来在国家对台战略中的地位受到苏州、东莞、平潭等城市的挑战,有下降趋势。

2、岛内外不平衡。高等级的服务功能大多集中在厦门岛,如行政、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大部分高等级的市场投资项目也要求在厦门岛建设,进一步

强化了厦门岛中心功能。岛外虽然工业、交通发展迅速,但公共服务未能及时跟进,难以集聚人气。城市核心服务功能培育滞后,目前还没有形成与厦门岛抗衡的新中心区。教育、医疗、商业、娱乐、环境、公共交通发展大大落后于厦门岛。

3、发展有待转型。改革开放以来,厦门充分利用港口优势,实现“大进大出”,形成了外向型经济结构。然而,延续三十年的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战略已难于适应发生变化的国内外市场。现阶段,先进制造业特色不够突出,高新技术研发产业、高端现代服务产业发展不足,旅游产业化程度不高,文化创意产业处于起步阶段;产业空间布局分散,产城分离发展,产业转型升级任务艰巨。

4、交通压力巨大。截至2013年10月,全市机动车突破百万辆,其中,小汽车近60万辆(超过香港),年增长率高达25%。近70%的车辆运行于岛内,厦门岛私人小汽车拥有率达3户1辆。五处进出岛跨海通道交通量持续增长,日单向出岛总量超过20万辆,较2002年翻5倍,厦门大桥、海沧大桥已经超饱和;道路拓宽、高架建设、道路下穿、停车场建设等交通供给无法跟上小汽车增长速度,交通拥堵由“点”、“线”向“面”扩散。跨岛交通和厦门岛交通不堪重负,机场、火车站、港口、城际铁路、地铁等重大交通设施布局亟需重组。

5、生态环境脆弱。空气质量有所下降,2002年全国排名第7位,2012年下降到第32位。地表水环境质量下降,2002年监测断面劣五类占12%,2012年为82%;近岸海域海水品质下降明显,2002年海水劣四类占28.9%,2012年为88.9%。城市建设占用自然山水空间,山海绿廊不断被侵蚀;大量填海造地,临海鱼塘滩涂湿地和红树林湿地消失殆尽,近岸浅海湿地退化;溪流被渠道化、硬质化,溪流生态空间被大量压缩,河道生态退化。

(五)“美丽厦门”的机遇

1、中国梦与美丽中国的愿景。党的十八大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这为建设美丽厦门,提供了最大的机遇和动力。

2、两岸关系发展的机会。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不断深入,厦门可以更好地发挥独特的“五缘”优势,在两岸深度融合发展方面突破创新,促进厦门与台湾在经贸、文化、旅游等方面的合作,充分发挥厦门在两岸交往中的“窗口”、“试验田”作用。

3、新型城镇化战略的要求。城镇发展从要素推动的粗放式发展转向创新推动的集约化发展。建设美丽厦门是以城乡一体、产城互动、集约节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具体落实。

4、厦门城市发展的形势。岛内外一体化和厦漳泉同城化的加快推进,为推动城市转型和产业升级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厦门可以更好地发展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提升区域中心城市的地位。

5、人民幸福生活的追求。厦门人民十分热爱厦门,都希望居住的这个城市更强大、更美丽、更和谐,希望自己的生活更富裕、更美好、更幸福,建设“美丽厦门”是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对厦门发展的美好愿景和共同期待。

二、“美丽厦门”愿景目标

(一)“美丽厦门”发展愿景

根据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两个一百年目标”、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的《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和总书记提出的实现中国梦的重要要求,提出全面深化改革、建设“美丽厦门”的两个百年愿景,即:建党100周年时建成美丽中国典范城市;建国100周年时建成展现中国梦的样板城市。

1、建党100周年时建成美丽中国典范城市。到2021年建党100周年时,厦门率先构建成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创新驱动型、文化交融型、社会和美型的城市,成为美丽中国的典范城市。实现人均GDP在2012年基础上翻一番以上,达到或接近台湾同期水平,城乡居民收入、单位GDP能耗、空气质量优良率、市民平均预期寿命等指标全国领先。率先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成为展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典范城市。城市发展方式集约高效,发展的可持续性水平显著提高;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突出成效,城市山海格局秀美,人文景观秀丽;中西文化交融,闽台交流深入,多元文化开放性、包容性水平明显提高;政府服务廉洁高效,社会治理规范有序,人民生活安居乐业。

2、建国100周年时建成展现中国梦的样板城市。到建国100周年时,在全国率先成为集中展示民族复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中国梦”的样板城市。实现人均GDP、城乡居民收入和单位GDP能耗等主要经济社会发展指标达到发达国家同期水平。经济建设成效显著,综合实力大幅提升;经济发展方式根本转变,科技进步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生态环境更加优美,城市功能更加完善,城市魅力集中显现;文化产品极大丰富,文化产业蓬勃发展,文化事业欣欣向荣;公共服务品质优良,社会治理民主高效,社会环境温馨和谐。

(二)“美丽厦门”城市目标

1、国际层面——国际知名的花园城市。厦门素有“海上花园”的美誉,2002年获E类(特大城市类)国际花园城市第一名。厦门将凭借独特的城市空间格局,充满魅力的城市景观,开放包容的文化内涵,健康的城市生活,国际水准的硬件设施与软环境,建设成为国际知名的花园城市。

(1)独特化的城市空间:以“城在海上、海在城中”,“山海相连、城景相依”独特的海上花园城市空间格局享誉世界。

(2)魅力化的城市景观:山海相连、花团锦簇的城市景观,曲折蜿蜒、尺度多样的魅力湾区,具有世界知名度的浪漫海岸线。

(3)国际化的城市环境:具备国际水准的交通、信息等硬件环境,与国际接

轨的开放包容文化、公共管理软件环境,成为在经济、文化、旅游、人居环境等方面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城市。

(4)健康化的城市生活:以宜人的气候,四季变化的丰富景致,完善的公共设施,居民主动积极参与的和谐积极的社会氛围,成为践行健康生活方式的宜居城市。

(5)多元化的城市文化:进一步突显中西文化交融、民俗与高雅共生、传统与现代并存、国际性与地方性共荣的文化内涵。

2、国家层面——美丽中国的典范城市。根据十八大“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要求,厦门规划在以下五方面成为典范城市:

(1)资源节约型城市:以集约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大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推动节能减排,建设节水型城市,集约高效利用土地,成为资源节约型城市。

(2)环境友好型城市:充分保护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本底,加强森林、水库、溪流、湿地的保护,保护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构建科学合理的生态安全格局。城市建设与自然环境有机结合,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优化城市建设布局,成为环境友好型城市。

(3)创新驱动型城市:以美好环境吸引和聚集人才,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创新驱动型城市。

(4)文化交融型城市:保护和发扬地方优秀传统文化,保护独特的地方城市风貌和非物质文化,吸收融汇中外各地优秀文化,成为文化交融型城市。

(5)社会和美型城市:美好人居环境与和谐社会建设相互促进,以美好环境的各项建设为载体,发动全社会参与,成为美好环境与和谐社会共同缔造的社会和美型城市。

3、对台层面——两岸交流的窗口城市。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总体部署,深入贯彻落实《厦门市深化两岸交流合作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在推动科学发展和深化两岸交流合作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率先试验,创新体制机制,以配套推进区域合作、行政管理、对外开放等支撑体系建设为基础,通过以下五个方面,建设成为两岸交流的窗口城市:

(1)两岸经贸合作最紧密区域:创新两岸产业合作发展的体制机制。将厦门建设成为海峡西岸先进制造业和新兴产业基地,依托台商投资区和重点产业园区,共同建设两岸产业对接专业园区。创新两岸贸易合作的体制机制,加快建设对台贸易中心与两岸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合作示范区,建设两岸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

(2)两岸文化交流最活跃平台:创新两岸文化交流合作的体制机制,发挥闽南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的示范带动作用,建设一批两岸文化交流平台和文化产业基地。创新两岸合作办学模式,建立两岸卫生合作对接平台等。

(3)两岸直接往来最便捷通道:创新便利两岸直接往来的体制机制。健全两岸人员往来的管理机制,实施更加便捷的政策举措。完善两岸“三通”机制,建立更加便捷的交通体系。

(4)两岸同胞融合最温馨家园:建立新型高效的社会治理体制,为台胞在厦门投资兴业、交往交流和生活居住提供更加良好的社会服务和更加优化的制度环境。深化教育、文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为扩大两岸交流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探索台胞融入社区生活的社会治理体制。

(5)两岸民间交往最亲密基地:在海峡论坛的平台基础上,不断拓展两岸民间交流的深度和广度,在民间基层建立多样化、多层次的密切联系渠道,加深两岸民众情感交流,打造两岸民间交往最亲密基地。

4、区域层面——闽南地区的中心城市。厦门属于闽南金三角地区,在生产服务、科技创新、生活服务、公共服务、交通等方面具有强大竞争能力、服务能力和集聚扩散能力,应发挥优势,在闽南地区构建以下五个中心:

(1)生产服务中心:闽南地区金融、物流、贸易、信息、会展等高端生产服务中心。

(2)公共服务中心:闽南地区的医疗、教育、体育、文化艺术、旅游等公共服务中心。

(3)交通服务中心:闽南地区最高等级的交通枢纽:港口、机场、火车站;最便捷辐射闽南地区的交通网络:铁路、快速路、航空、航运交通系统。

(4)科技创新中心:闽南地区科研机构聚集地,创新研发基地,高级管理、技术人才集聚地。

(5)生活服务中心:闽南地区旅游、娱乐、购物等高端生活服务中心。

5、城市层面——温馨包容的幸福城市。厦门将通过提供高水平的公共服务、高水准的生活环境、高品质的精神文化生活、民主和谐的社会生活,构建亲切友好的温馨家园、包容互助的幸福家园,具体构建:

(1)创业的家园:以包容互助、海纳百川的胸怀,汇聚各种人才,形成让所有城市成员发挥潜能的创业家园。

(2)宜居的家园:以舒适的住房、清新的空气、洁净的水体、安全的食品、整洁的街道、美丽的城市景观、配套完善的绿地公园,形成优美的生活环境;以高水平的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公共交通,让全体市民享有优质的公共服务。

(3)平安的家园:以公正和谐的社会治理、民主有序的社区自治、稳定融洽的家庭生活,形成让所有城市成员和谐共处的平安家园。

(4)文明的家园:以文明友善的社会风尚、文雅大方的市民素养、便捷宜人的城市环境,形成文明温馨的家园。

(5)多彩的家园:以丰富的文体娱乐、休闲旅游、商业服务、节庆活动,形成多姿多彩的家园。

三、“美丽厦门”发展战略

(一)着力实施

“山海一体、江海连城”的大海湾城市战略

厦门湾、泉州湾、东山湾等沿海地区北枕戴云山脉,面对台湾海峡,山海之间由多条水系贯通形成山海通廊,山海江城浑然一体。

大海湾城市战略的核心在于从厦漳泉区域层面,以国家的海西发展战略为契机,发挥经济特区制度创新的优势,扮演其他任何地区都无可替代的国家对台战略角色,促进海峡两岸共同发展;打破行政壁垒,通过区域基础设施一体化,加快厦漳泉的同城化进程,建设大湾区都市区;通过“小三通”和旅游发展,深化厦漳泉与金门的协同发展;以厦漳泉为核心,促进沿海发达地区和西部山区的区域协调发展。

1、落实海西发展战略,建设两岸人民交流合作的先行区。按照国家战略部署,进一步优化经济、社会、文化、制度环境,实现率先发展和科学发展,努力成为两岸人民交流合作的先行区、推动国际合作的重要窗口、科学发展的示范区。构建厦漳泉大都市区,和福州大都市区共同成为与台湾经济区相对接,与长三角、珠三角经济区相衔接,辐射带动海西地区发展的两大增长极。推动厦漳泉大都市区建设,联动金门区域,实现共同协调发展。

2、推进厦漳泉同城化,打造大湾区都市区。大力推进厦漳泉同城化,以港口、机场、流域和区域交通的整合推进厦漳泉同城化,将金门纳入厦漳泉大都市区发展框架中,打造大湾区都市区。发挥厦门的活力和创新特色,构建具有强大集聚带动作用的海西服务高地;做强泉州产业之都,培育面向区域的服务业中心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制造业基地;构建漳州“生态之城”,建成闽南文化传承与创新基地、花果之都、休闲旅游城市。提升金门旅游功能与城市地位,建设闽台全面合作的融合区。发挥国际化和区域枢纽作用,引领海西发展、促进对台交流合作。

3、以厦漳泉为框架,推动山海协作。以厦漳泉大都市区为框架,以山海协作和保障流域安全为原则,推进山海协作。发挥厦漳泉经济的集聚作用,把龙岩、三明、武夷山等西部山区纳入到大海湾的发展腹地之中,通过沿海发达的市场和技术促进山区的绿色资源转化,实现在资源条件、产业结构、市场开拓方面的互

补,形成有机的区域合作与分工。建立更紧密的山海区域合作机制,支持符合产业政策的产业向内陆有序转移,推进山海共建产业园区,实现山海联动、融合发展。

4、推进区域基础设施一体化,构筑区域交通枢纽。

(1)建设城际轨道,形成区域客运主轴和发展走廊。建设城际轨道交通串接厦漳泉各中心城区、主要副中心、人口密集区和重要客运枢纽,覆盖大都市区主要城镇走廊,满足城镇密集区的日常通勤交通需求,形成区域客流运输主轴和城市发展“脊梁”,有效缩短时空距离,发挥同城效应,加强区域交通枢纽与城市的衔接,引导和带动厦泉漳大都市区城镇发展,促进区域一体化。

(2)建设都市区同城化复合交通网络,对接区域快速通道,实现“1小时交通圈”。在厦漳泉沿海带状的密集城镇区域,构建复合交通网络和综合交通枢纽,形成大都市区的交通发展走廊,以交通基础设施一体化促进厦漳泉大都市区同城化。通过高速铁路、高速公路、城际轨道、区域快速路等区域快速通道的对接,满足区域内城际间高效、多层次的综合交通需求,打造“1小时交通圈”。

(3)构筑以航空港、港口、铁路枢纽和物流园区为主的区域客货运枢纽。通过整合交通枢纽体系,提升厦门区域客货运输枢纽地位,打造全国乃至国际重要门户枢纽,发挥厦门作为区域中心城市的职能。将集中于厦门岛内的重大交通设施跨岛转移,东渡港西移海沧港区,航空港东移翔安机场,铁路客货运站北移集美(北站和前场物流园区),在岛外区域构建“大三角”的大交通格局,形成大都市区沿海交通走廊的主要节点,实现各种交通方式的紧密结合和便捷转换。

(4)建设标准统一的光纤信息网络,构筑区域信息枢纽。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城市群信息同城化。依托标准统一的光纤信息网络建设,率先建立信息交换与共享平台,打造区域“信息高速公路”枢纽,实现区域信息设施与信息资源的互通共享。建立厦漳泉各城市间的信息合作机制,拓展信息服务领域,推动区域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区域经济合作。

5、发展海洋经济,打造国家级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

(1)推进海洋资源综合利用。围绕“海峡、海湾、海岛”资源优势,集约节约利用海洋资源,提高海洋资源综合开发能力,推动海洋经济向质量效益型转变。

(2)培育壮大海洋新兴产业。打造东南国际航运中心、邮轮母港,推进闽台中心渔港综合开发利用,建设游艇帆船港及产业基地、游艇帆船国际展销中心。推进海洋科技创新,大力培育海洋生物与新医药、海洋高端制造、海洋新兴旅游业、海洋服务业等海洋新兴产业。

(3)打造国家级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统筹全市海洋经济发展、资源利用、生态保护、文化建设,走海洋经济与海洋生态保护相协调的发展道路,建设国家级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

6、健全流域协同整治,构建区域生态安全格局。

(1)健全流域协同整治。统筹协调九龙江、漳江、晋江、洛阳江等流域,建立流域水环境整治的政策调控及利益协调机制,加强河流生态廊道和沿岸防护林体系建设,协调流域重点供水工程体系,加强水资源保护和合理调配。

(2)打造生态安全屏障。依托背山面海的自然格局,打造内陆山区“绿色”森林生态屏障和近海海域“蓝色”海洋生态屏障。

(3)推动环境污染联防联控。协同处理环境污染问题。加大水质、大气、固废污染的联防联控力度,建立海陆一体化的污染防治机制,以海湾为整体、海岸带为重点,落实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制度。

(二)着力实施“城在海上、海在城中”的大山海城市战略

厦门岛、鼓浪屿、金门岛等诸多岛屿处海湾之中,同时,厦门湾又被大陆和岛屿所围合,形成独特的“城在海上、海在城中”的大山海城市。大山海城市战略主要以厦门湾的空间为载体,通过制度创新,探索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提高城市化质量,统筹城乡发展;通过构建以“山、海、城”相融为特点的“一岛一带多中心”格局,打造理想空间结构;通过构筑湾区导向的、贯通组团的城市交通系统,拉开城市骨架;实施严格的生态保护策略,构建“山海相护、林海相通”的生态安全格局。

1、统筹城乡发展,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通过城乡制度创新和公共服务设施均等化,改善农村地区的生态环境,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建立“以城带村、城乡互动”的长效机制,逐步减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共同发展。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特色农业、现代农业、休闲农业,发展农民专业合作和股份合作,激发农村发展活力。加快城郊城市化建设,推进城乡空间融合发展,成为提高城镇化质量的典范。通过制度创新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加快农民市民化进程,逐步实现教育、医疗等基本公共服务由户籍人口向常住人口全面覆盖。

2、拓展形成“一岛一带多中心”的空间格局。以跨岛发展战略为核心,拓展形成“一岛一带多中心”的空间格局。加快岛外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推进岛内外一体化。“一岛”即厦门本岛;“一带”即环湾城市带,串联漳州开发区、角美、龙海、海沧、集美、同安、翔安、金门、南安等区域;“多中心”即厦门岛市级中心、东部市级中心、海沧、集美、同安、翔安四个区级中心。

3、构筑湾区导向、贯通组团的城市骨架交通。

(1)推进轨道建设,引导新城发展。厦门跨湾发展应依托大运量、快速的轨道交通,串联岛内外各组团,连接各重要交通设施,覆盖城市客流走廊。规划建设4条骨干轨道交通线路:厦门岛到集美1号线、海沧-厦门岛-翔安新机场2号线(预留城际轨道衔接)、岛外环湾3号线、环岛旅游轻轨4号线。组织换乘和多方式联运衔接系统,构建“一体化”分级交通枢纽体系,整合城市内外交通网络,协调交通枢纽与土地利用布局,依托枢纽引导新城发展,形成“组团式、串珠状”

空间结构。在厦门岛北部的高崎建设厦泉漳区域交通枢纽,结合东渡港区功能调整和高崎机场外迁,整合调整本岛北部片区的用地功能,引入城际轨道交通,结合城际轨道交通衔接厦门新机场的优势,建成高崎城市航站楼。形成集国铁、城际轨道、地铁、旅游轻轨、城市航站楼、水上交通、停车换乘等多种交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交通枢纽,实现各种交通方式的“无缝衔接”。

(2)完善道路系统,服务客货集散。在市域范围内,结合“一岛一带多中心”的城市空间结构,由海岸往内陆形成三条交通主轴:①滨海旅游道路:在沿海一线构建滨海旅游道路,主要包括岛内的环岛路和岛外的滨海大道,直接展现美丽湾区和优雅岸线。②生活客运通道:串联大湾区各生活和服务功能组团,形成生活客运交通轴,满足环湾客流交通需求。③产业货运通道:依托海翔大道形成产业货运通道,沿线连接港区、物流园区、产业园区、工业区等,形成服务区域经济产业发展的交通动脉。同时,加强厦门岛、岛外新核心区、铁路厦门北站之间的衔接道路,完善海沧港区、翔安机场、铁路客运站和物流园区的集疏运系统。

4、保育格局优美的山海通廊,控制蜿蜒的海岸线。保育10大山海通廊:岛内外依托山体、丘陵、溪流、湖库、海岸形成山海连接廊道,构建“山、海、城”相融共生的空间格局,避免城市空间蔓延。划定800平方公里的生态保护区:建立严格的基本生态控制线,保障北部山体“绿色屏障”,合理开发低山丘陵等浅山区;划分城市生态功能分区,维护高水平城市生态安全格局;控制177公里的海岸线:强化海洋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沿海湾构建海岸生态岸线。

(三)着力实施“青山碧海、红花白鹭”的大花园城市战略

厦门青山绿水、碧海蓝天,三角梅、凤凰木花团锦簇,白鹭自由飞翔,处处体现大花园城市的勃勃生机。构建大花园城市,从市民身边的“衣食住行”做起,以人性化的尺度,建设多样化、多层级的花园;以绿色发展的理念促进经济发展和环境优化,完善城市功能布局;以美好环境建设为载体,加快健全均衡发展、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以完整社区为理念,建设温馨包容的幸福城市,让城市处处散发国际花园城市的美丽气息。

1、提升城市品质,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依托花园式城市环境,大力发展文化教育产业,提升城市品质,发展城市旅游。充分利用地方文化积淀和自然景观资源优势,加强高教园区建设,发展高等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文化创意休闲产业。大力发展文化、体育、娱乐等主题旅游项目,提升旅游品质。利用厦门丰富的山体、溪流、湖库、农田等景观生态资源,以及红树林、中华白海豚、白鹭等生物资源,发展生态休闲观光旅游。发挥区域中心城市优势,大力发展会展、商务、购物、运动、休闲、疗养等高附加值旅游产业;发挥海洋资源优势,大力发展邮轮、游艇、海岛游等新型旅游产业;加强与周边城市的旅游合作。提升现有旅游景点环境景观品质,完善旅游交通服务系统和配套设施。

2、优化城市功能布局。结合优美环境,形成产城一体、分工明确的城市功能布局。其中厦门岛主导功能为高端服务、金融商务、文化创意、旅游会展;海沧区主导功能为临港产业、航运物流、生物医药;集美区主导功能为教育科研、机械制造、软件信息;同安区主导功能为生态旅游、文化休闲、轻工食品;翔安

区主导功能为临空产业、高端服务、光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

3、建设多层次、全覆盖的绿道系统。深入组织实施绿道系统建设,沿着山体和海岸线构筑环山环海绿道,并依托溪流水系形成山海连通、全长848公里的绿道网络,实现城市、海洋、河流与山体的有机连接。

4、构筑多样化、多层级的花园体系。大力建设森林公园、郊野山地公园、溪流公园、湿地公园、环湖带状公园、滨海休闲公园、海岛公园、文化公园、体育公园等多样化的花园,形成市、区、街道、社区直至房前屋后、街头巷尾、厂角库边的多层级的花园体系。

5、打造“公交+慢行”主导的绿色交通体系。

(1)坚持公交优先战略,打造“公交都市”。构建以“地铁+旅游轻轨+BRT”为骨架、以常规公交为网络、以出租车和水上公交为补充的大公交体系,组织一体化换乘衔接系统,推行“走廊+枢纽型”的运输组织方式,依托公交枢纽进行综合开发,形成公交引导城市发展模式(TOD),打造“公交都市”。

(2)实施交通需求管理,实现交通平衡。借鉴新加坡、伦敦、上海、北京等国内外大城市发展经验,实施交通需求管理,利用价格杠杆,提高小汽车的拥有和使用成本,限制厦门岛内区域和跨岛通道的小汽车出行,实现交通的供需平衡和可持续发展。

(3)发展多元交通模式,提升服务品质。建设高品质慢行专用道,增加片区间慢行通道连接,完善过街设施,形成舒适、安全、连续的慢行交通环境。结合轨道交通、公共交通站点建设公共自行车系统,解决“最后1公里”出行问题。积极发展水上交通,发挥轮渡对跨海交通出行的补充作用。发展集约型旅游交通方式,建设环岛旅游轻轨、旅游集散中心、停车换乘系统、水上观光线,减少旅游交通对城市交通的冲击。转变“以车为本”的道路建设方式,加强街道功能空间布局,美化街道景观环境。营造“人性化”街道空间。

6、塑造文明家园,建设完整社区。提升城市文明程度,丰富城市文化生活。以花园城市建设为契机,发扬厦门人温文尔雅,谦和礼让的城市文明精神,塑造友爱互助、包容共济的社会风尚。发扬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加快文化建设,提高文化服务水平,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塑造和谐文明的共同家园。美化社区环境,建设完整社区。塑造花园式的城乡社区空间环境,完善社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保护社区地方文脉,提升社区凝聚力。加强社区基层民主建设,形成以社区为单元的社会治理体系,建设完整社区。

7、完善公共服务设施,提升公共管理水平。完善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等基本公共服务配套设施,特别是加强岛外新城和农村地区的设施配套,加强老人儿童和青少年服务设施建设,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转变城市管理理念,改进政府提供公共服务方式,建设服务型政府。创新社会治理方式,充分发挥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和社会组织的社会治理和服务职能。倡导精细化、人性化社会治理,提高城市管理科学化水平。

四、“美丽厦门”行动计划

“美丽厦门”战略构想必须落实到行动上。为此,编制“美丽厦门”十大行动计划。同时,另案配套编制三年及2014年工作方案,以滚动推进,做到年年有计划、年年有进展,确保战略规划有序实施、落到实处。

(一)产业升级行动

1、行动目标

围绕主体功能拓展,优化产业布局,营造优势促进差异发展,整合资源促进统筹发展,完善机制促进共同发展,强化创新驱动和绿色发展,壮大优势产业,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打造海峡西岸强大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最具竞争力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近三年内,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5%,高新技术和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60%,并在此基础上,逐步提升。

2、行动策略

(1)千亿产业链(群)培育工程。健全完善产业推进工作机制,集中资源和力量,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优化提升传统产业,着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做精做优现代都市农业,着力构建“5+3”现代产业支撑体系。以产业龙头项目延伸拓展产业链,通过完善重大园区载体促进产业集聚发展,谋划生成一批在全国树标准、当示范的应用项目和新业态、新技术项目,努力打造信息消费、旅游会展、航运物流、软件信息服务与文化创意、特色金融、光电、生物医药等一批千亿产值(营收)的产业链。

(2)主体功能和产业布局优化工程。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乡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三规合一”,形成发展目标、用地指标、空间坐标“三标衔接”的规划体系。建立主体功能区划分机制,按照主体功能区定位,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明确产业发展重点,优化增量、盘活存量,推进现有产业园区资源整合,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明确责任主体,强化各种产业资源向园区和优势产业集聚;加强与泉州、漳州产业合作,推进差异发展、集约发展、节约发展、联动发展,提升服务区域经济发展能力。

(3)创新驱动发展工程。建立信息化引领促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村农业现代化“三化”融合发展机制,以信息化引领城市发展空间拓展、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加快建设完善技术创新体系、创新平台和创新机制,提升为区域服务的自主创新支撑能力。建立多元化的科技投入途径,完善项目生成、评审、筛选机制,建立科技成果竞价机制,改进科学技术奖励制度。加强对知识产权和品牌保护力度。完善政府质量发展的机制。鼓励和引导企业加大产业核心技术研发,应用先进技术推进重点领域产业链改造升级,做强做大高新技术产业。

(4)绿色低碳发展工程。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环保的产业,推动产业体系向绿色转型,引导产业走资源消耗低、污染排放少、安全体系高的可持续发展道

路。实施低碳产品认证制度,完善低碳经济投融资激励机制,探索建立区域性碳交易市场。健全财政资金对落后产能转型转产企业的扶持机制,推进传统产业清洁生产向纵深发展。建立健全重点行业节能减排监测和考核体系。

(5)都市现代农业提升工程。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调整农业结构,立足做精做优,大力发展高科技种苗业、特色农业、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和观光休闲农业,提高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水平。

(二)机制创新行动

1、行动目标

围绕建设“美丽厦门”目标,推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先行先试,实现改革开放新突破,初步建立适应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更好发挥经济特区在改革开放中的“窗口”、“试验田”和“排头兵”作用。

2、行动策略

(6)考核评价机制创新工程。合理界定区、镇(街)、村(居)的主体功能,区级政府应统筹经济发展和社会事务管理,以不同区的定位确定相应的主体功能,镇(街)以社会治理为主体功能,村(居)以社区服务为主体功能。建立“不以GDP大小论英雄、只以功能发挥好坏论成败”的工作和政绩考评机制,科学设置市直部门、区乃至镇(街)工作考核和政绩考评指标体系,保障主体功能得以有效发挥。

(7)招商和财税机制创新工程。建立全市统筹的招商机制,引导项目向各主体功能区集聚。建立税收共享和财政保障机制,理顺市、区财权事权,实施统一、规范的收入分配制度,深化土地收益分成体制改革,促进各区与各主体功能区协调发展。对外商投资探索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和负面清单管理模式。

(8)行政运行机制创新工程。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要求,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推行商事登记制度改革,推进大部门制改革,建立健全政府向社会购买服务机制。深化审批制度改革,推动行政审批全流程网上运行,完善电子监察。健全依法治理体制机制,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健全司法权力运行机制。

(9)社会治理机制创新工程。建立市、区社会治理工作机制,统筹协调全市及各区社会治理工作。探索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相结合的社会治理体制机制,建立健全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纵横交互的社会治理体系。强化镇(街)社会服务职能,推动简政放权和社区工作减负。完善社区自治和矛盾纠纷调解机制。加快实施“村改居”社区治理机制改革。

(10)开放机制创新工程。整合现有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探索自由贸易园区发展模式,推进建立统一高效的口岸联检机制。围绕金融、航运、商贸、旅游、文化、专业服务、社会服务等重点领域,试行统一市场准入制度。加快形成高标

准投资和贸易规则体系,围绕服务业扩大开放、投资贸易便利化等深化改革试点。培育发展区域资本市场,支持金融改革发展。拓展厦港澳侨合作模式,建立CEPA延伸联络协调工作机制。创新同城化发展体制机制,健全山海协作、省级扶贫开发工作、对口支援工作机制。加强对外交流,提升城市国际化水平。

(三)收入倍增行动

1、行动目标

建立健全适应产业发展、城乡一体化的就业创业服务体系,拓展城乡居民增收渠道,力争城乡居民收入比全国提前实现十八大确定的翻番目标,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

2、行动策略

(11)就业创业工程。完善城乡均等的就业创业扶持政策和服务保障体系,健全促进就业创业体制机制,着力解决好大中专毕业生、下岗失业员工、被征地农民、退养上岸渔民、退役军人等就业,鼓励自主创业,打造创业信息共享平台,加强高校毕业生创业孵化基地建设,每年新增就业18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4%以下。

(12)增收增效工程。积极开拓城乡居民增加收入的渠道和办法,健全政府、企业、居民收入协调增长机制。适时调整最低工资标准,力争最低工资标准达到当地城镇从业人员平均工资的40%以上。逐步推行企业工资集体协商谈判制度,建立工资决定和正常增长机制。大力促进农民增收,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和农用地使用权有序流转,改革完善农村宅基地制度。完善农民共享土地增值收益机制,落实人均15平方米集体预留发展用地政策。

(13)社保提升工程。健全完善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生育保险制度,逐步提高保障水平。建立健全合理兼顾各类人员的社会保障待遇确定和正常调整机制。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完善被征地人员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推进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统筹发展。加快发展企业年金、职业年金、大病保险、补充工伤保险,构建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四)健康生活行动

1、行动目标

立足岛内外“规划一体化、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基本公共服务配置一体化”,以新型城镇化建设为载体,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在抓统筹优布局、保基本扩供给、抓创新增活力、提水平增效率上下功夫,加快健全均衡发展、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切实解决好群众关切的热点难点问题,努力构建市民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美好的生活环境。

2、行动策略

(14)教育提升工程。深入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施公平而高质量的义务教育,实现全市义务教育学校布局均衡、投入均衡、师资均衡、质量均衡、机会均衡。三年内通过国家教育体制改革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试点工作的国家级验收。深入推进教学改革,建立绿色质量评价机制。实施“名师”培养和引进项目,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提升整体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深化办学体制改革,建立政府主导、行业指导、校企合作办学新机制。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促进产学研用紧密结合。试行普通高校、高职院校、成人高校之间学分转换,拓宽终身教育通道。

(15)医疗康体工程。深化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健全网络化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运行机制,完善合理分级诊疗模式。深化公立医院改革,扩增医疗资源,进一步扩大多元化办医格局。完善全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布局,健全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实现每个街道至少拥有1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每个行政区有1所以上的三级综合医院。全面推进新时期爱国卫生运动,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大力发展体育事业,全面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加快城乡文体、休闲、健身设施建设。大力倡导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营造有利于促进身心健康、环境健康的管理服务机制,全面推进健康城市建设。

(16)住房安居工程。落实国家房地产调控政策,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加快完善以廉租住房、公共租赁住房等为主体的保障性住房供给体系。加强工程质量监管,完善公平公开公正的分配机制,努力实现住有所居。加大旧城、旧村更新改造力度,提升物业服务、家政服务水平,改善城乡居住条件。

(17)便捷交通工程。围绕大海湾、大山海城市战略的实施,完善区域联系大通道和市域交通网络,加快建设厦漳泉大都市区同城化复合交通网络、集疏运系统;推进建设多层次综合交通枢纽及无缝化换乘体系;制定分区发展策略,推进公共停车设施建设;完善公共线路和站点设置,加快城市慢行系统建设,推行“公交+慢行”出行模式;大力发展水上巴士,形成水上交通与地面公共交通相互支持、协调发展的格局。理顺交通指挥体系,加强一警多能培训,科学合理设置交通引导标识,提高道路交通组织引导水平。加强对摩托车、电动车整治,限制私家车数量快速增长。

(18)城市配套功能完善工程。着力改善公用设施,加强水源地、输配水工程建设,持续提高供水保证率和水质,完善污水处理系统和防洪排涝、地下管网体系,实现垃圾全过程综合治理。大力优化城市公共服务功能,突显人性化设计,完善城市组团公共设施配套,推进无障碍设施改造,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设施一体化。进一步美化城市景观环境,推进城市景观综合整治、夜景工程,提升城市建筑文化。

(五)平安和谐行动

1、行动目标

着力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社会矛盾纠纷大调解体系、公共安全动态监管体系、基层和行业平安创建体系、社会治理创新体系、法治保障体系等六大体系,把厦门建设成为发案少、秩序好、社会和谐稳定、群众最具安全感的平安城市。在社会治理特别是社区治理方面取得新突破,探索建立政府主导和群众自治有机结合的社区治理体制机制,强化社区自治功能,提升社区服务水平,促进居民融入融合,打造温馨包容的和美村居。

2、行动策略

(19)城市公共安全工程。健全源头治理机制,完善落实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健全信访首办责任、听证、评议、终结制度和信访违法行为处置机制,建立涉法涉诉信访依法终结制度。健全矛盾纠纷定期排查、预警、化解、处置机制。完善多元调解机制,健全“大调解”工作体系。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着力构建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推进社会治理创新,健全完善流动人口、特殊人群和社会组织服务管理体系。完善安全生产隐患排查和预防控制体系建设,强化食品药品、道路交通、消防安全等民生领域的安全监督管理与问责机制。加强自然灾害监测预警和防御能力建设,健全完善应急救援机制和处置机制,切实提高城市应急防灾减灾处置能力。全面提升群众安全感和社会治安满意率,安全感和满意率保持在全国全省前列。

(20)社区治理提升工程。完善社区网格化管理服务办法、提升管理服务效果,实现社区网格化管理服务城乡全覆盖;增强管理服务力量,形成管理服务合力;建立健全社区治理体系,完善社区内民主听证、协商制度,建立居民参与社区共治的机制,完善多元投入的机制,建设或借用社区已有的场所或设施,打造适宜的社区环境和活动场所、设施,加快社会福利和居家养老场所的建设。

(21)社区服务优化工程。发挥专项社会事务管理部门的骨干作用,加强社区专项社会事务的落实。创新社会组织培育机制,推进社会组织登记管理体制改革,推动社会组织去行政化和去垄断化,建设国家级两岸社会组织孵化园区。大力培育志愿者组织。整合社区公共资源,发挥社会组织和社区内群团组织的作用。加强社区服务队伍建设,创新和完善专业社工服务、志愿者服务和家政服务等多种形式的社区服务,推进城乡居民社区服务精细化、个性化、多样化。

(22)社区活动拓展工程。积极搭建居民参与平台,大力开展各种形式的社区活动和志愿服务项目,发动居民积极参与,提升市民的道德水平,培育和谐包容的社区文化,打造有社区特色的活动品牌,增强居民对社区的归属感和向心力,促进社区居民融合。

(23)美丽村居创建工程。加快中心镇村建设,坚持村民主体地位,尊重村民意愿,突出农村特色,弘扬传统文化,有序推进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不断提升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充分激发村民的参与热情,健全完善民主制度,引导农村基层有序自治,建设和谐美丽村居。

(24)法治城市创建工程。深化法制宣传教育,引导人民群众自觉把法律作为指导和规范自身活动的基本行为准则;充分发挥法治的引导、规范、保障、惩戒作用,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进一步规范执法行为,强化监督制约,确保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努力实现“让人民群众在每

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的目标。

(六)智慧名城行动

1、行动目标

建立信息化引领促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村农业现代化“三化”融合发展机制,以信息化引领城市发展空间拓展、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积极推进国家智慧城市试点示范,持续提升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务的信息化水平,加快构建智慧应用体系,大力发展智慧产业,建立信息消费引领统筹产业融合发展机制,打造融合高效、兴业惠民、便利均等的智慧化美好生活形态,提升城市居民幸福感受。

2、行动策略

(25)宽带厦门工程。实施“宽带城市”计划,推进光纤入户,建设光网城市,加快无线宽带网络建设,推进下一代广播电视网络建设,完善三网融合发展体系,建设国家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城市。三年内,全市100M光纤到户覆盖率城区达100%,行政村通宽带比例达100%。农村家庭宽带接入能力达8Mbps,无线宽带网络覆盖率达100%。加快推动城市建设与管理数字化,建立以基本数据库系统为基础的社区信息化管理平台,建立与居民交流互动的社区信息化服务平台,推动信息化建设向农村社区延伸,逐步实现城乡社区信息化建设全覆盖。

(26)信息惠民工程。创建国家信息消费试点城市,打造数字家庭应用示范产业基地,推进数字家庭、智能家居应用,加快建设“数字家庭”示范小区。加快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实施全市公共性、基础性、跨部门的信息化项目,推进智慧政务、智慧社区、智慧教育和智慧健康医疗等各类信息服务,促进信息资源的跨部门、全社会、无障碍共享。建设诚信数据服务体系,创新信息消费模式,培育发展新型业态。

(27)智慧产业工程。加快培育智慧物流、智慧旅游、智慧金融、智慧贸易等一批战略性智慧产业,发展壮大移动互联、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与电子商务等新兴信息服务业态,推动数字内容与新媒体产业加快发展,促进经济转型升级。近三年,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产值达到1000亿元,在此基础上不断做大做强。

(七)生态优美行动

1、行动目标

切实保障生态安全,着力提升环境质量,全面推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深入创建国家生态市和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努力缔造天蓝地绿水净的优美宜居生态环境,把厦门建设成为生态经济发达、生态文化繁荣、生态环境优美、生态文明高度发展的美丽中国典范城市。

2、行动策略

(28)生态功能区建设工程。完善生态文明制度,加快生态文明立法进程。编制《美丽厦门环境总体规划暨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规划》,突出经济社会发展约束性指标。强化主体功能区约束机制,加强生态环境监测和气候可行性论证,划定生态保护红线,严格管控措施,完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机制,健全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保障生态安全。实施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工程,加强雾霾的监测治理,强化污染物总量控制,环境质量达到功能区标准并位居全国前列。加强环境监管能力建设,为建成国家生态市和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提供有力保障。

(29)生态廊道建设工程。健全流域协同整治机制,推进九龙江流域综合整治和生态补偿机制全国试点;推动环境污染联防联控,协同处理厦漳泉龙闽西南区域环境污染问题;打造陆域绿色森林生态屏障和沿海蓝色海洋生态安全屏障,构筑“山海相护、林海相通”的生态安全格局;保育十大山海通廊,构建“山、海、城”相融共生的空间格局;打造十条流域廊道,开展城乡环境“点、线、面”综合整治,营造优美宜居生态环境;建设绿道慢行系统,形成多层次、全覆盖的都市型、郊野型、生态型绿色休闲走廊。

(30)蓝色海洋建设工程。大力推进海域综合整治,强化海陆一体化的海岸带综合管理体制;加大滨海岸线保护力度,积极实施美丽海岸工程;抓好典型生态系统修复,保护和维护海洋生物多样性;建设国家级海洋公园,打造滨海旅游新亮点;创建国家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市,统筹全市海洋经济发展、海洋资源利用、海洋生态保护、海洋文化建设。

(31)绿色城乡建设工程。全面系统推进城乡绿色建筑与低碳生态建设,推动既有建筑节能节水改造,加强公共建筑节能节水管理;加快绿色建筑技术研发推广,提高新建绿色建筑比重;推进可再生能源建筑规模化应用,建设“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城市”;培育现代化建筑产业企业,建设“国家住宅产业化基地”示范城市,实现城乡环境、人与建筑的和谐统一。

(八)文化提升行动

1、行动目标

发扬闽南特色文化等优势,大力提升市民的道德和文明素质,不断丰富群众的精神和文化生活,加快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与创新,促进多元文化融合发展。

2、行动策略

(32)城乡居民精神塑造工程。弘扬特区文化、闽南文化、海洋文化、嘉庚文化和优秀传统文化,大力倡导厦门独有的“郑成功民族精神、林巧稚敬业精神、陈景润科学精神”等城市人文精神,通过多种媒介、多种渠道、多种形式,持续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文明素质、道德素质、诚信素质的教育,提升公民人文素养,形成多元交融、开放包容、创新进取的文化特色和自律自强、互信互助、共享共建的人文精神。

(33)文化活动拓展工程。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创新文化产业发展机制,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的更广覆盖、更高效能和持续发展。鼓励开展各类健康向上的群众性文体活动,丰富广场文化、社区文化、农村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等文化生活,打造具有本地特色的主题系列活动品牌。坚持创新驱动,借助新技术手段和运营模式,实现公共文化均等服务;坚持资源带动,依托地方特色文化资源,提供更接地气、更受欢迎的公共文化服务;坚持机制推动,打造公共文化服务的合力,形成城乡互动、共同发展的局面;坚持制度建设,实现各级文化服务设施常态化开放和规范化服务。

(34)文化实力提升工程。建设城市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和谐发展的社会公共空间,改善城市发展的软环境、提升城市发展的软实力。完善文化设施,建设布局均衡、全面覆盖的文化设施网络,建设一批地标式文化设施建筑群,形成若干个各具特色的城市文化中心,完善基层文化活动场所建设,形成“十五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提升文化供给能力,促进文艺精品创作;加强闽南文化保护传承与开发利用,调动社会力量,丰富文化服务的内容;加大文化资源整合,发展有地方特色和地方优势的文化产业,培育一批全国文化产业发展示范基地,壮大新兴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和信息产业融合发展。

(35)文明创建深化工程。以持之以恒的细致管理,巩固提升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成果。研究文明创建长效机制,建立市民文明素质、行为规范和指标体系,健全文明城市(城区)指标体系,强化制度约束。深化文明意识宣传教育,大力开展道德教育、审美教育,持续提升城市文明风尚。深入开展志愿者行动,创新城市建设管理的群众参与机制,调动市民参与文明创建的积极性,不断提高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

(九)同胞融合行动

1、行动目标

围绕建设两岸交流的窗口城市,深化两岸经济、文化、科技等各领域交流合作,建设两岸经贸合作最紧密区域、两岸交流交往最活跃平台、两岸直接往来最便捷通道、两岸同胞融合最温馨家园。

2、行动策略

(36)打造两岸经贸合作大平台工程。推动ECFA后续协议的落实和先行探索,在深化两岸交流合作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率先试验。建立吸引台湾创新型中小企业和服务中小企业产业转型升级的体制机制,搭建各类特色产业平台,形成台湾创新型中小企业集聚区、两岸深度合作的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集聚中心。加快两岸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建设,推进两岸金融合作先行先试。探索建立厦门与台湾“自由经济示范区”,以及金门推动“免税岛”建设合作模式。

(37)打造两岸交流交往大舞台工程。整合全市对台交流合作资源,构建党政引导、民间推动、社会参与和市场运作并举的对台工作格局。拓展涉台交流品牌,打造两岸事务重要协商地。创新全面提升科技、教育、文化、医疗、体育、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旅游等方面交流合作水平的体制机制,探索两岸合作办学、办医模式,建立职业资格证书互认的工作制度。

(38)打造两岸直接往来大枢纽工程。以“小三通”、海空直航、海空联运、海铁联运等为坚实基础,创新口岸管理服务的体制机制,争取进一步开放航权、优化航路、增辟航线、增加航班、深化共建,不断提升两岸人员往来和货物流通效率与规模,建设成为两岸直接往来的重要中转枢纽和集散地。以厦门邮轮产业实验区为载体,规划构建海峡邮轮经济圈,发展海峡邮轮产业。以东南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为平台,积极先行先试,拓展两岸直接、双向、全面“三通”新模式。

(39)打造两岸温馨包容大家园工程。建立台胞融入社区生活的社会治理服务体制,将台胞纳入社区综合服务管理对象,吸纳台胞参与社区民主选举和社区事务管理,在办证、出行、就业、子女就学等方面与厦门户籍人口享有同等待遇。支持在厦台商、台湾专业人士和优秀人才参政议政。加大对台湾专才的引进、创业项目的扶持和对台胞的服务力度,让台胞在厦创业顺心、工作称心、生活舒心。

(十)党建保障行动

1、行动目标

造就一支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干部队伍,集聚一支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与实用人才兼备的人才队伍,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作用突出的党员队伍,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综合考核评价机制,激发调动全市党员、干部、人才干事创业热情;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做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为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实施“美丽厦门战略规划”、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提供有力保障。

2、行动策略

(40)固本强基工程。强化服务群众、做群众工作的功能,搭建服务平台,推进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实施“党建富民强村”工程,提升党组织引领群众致富能力;统筹整合资源,构建党的组织和工作全覆盖的区域化党建工作格局;优化党员队伍结构,严格党员教育管理,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推进组织制度创新,发挥党代表作用,发展基层党内民主,凝聚党员群众智慧力量,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夯实基层基础,化解各类矛盾,推进“美丽厦门共同缔造”;加强机制创新,健全制度体系,探索具有厦门特色、务实管用的基层党建工作机制,提升全市党建科学化水平。

(41)队伍提升工程。深入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加强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和作风建设,选优配强各级领导班子,强化整体功能。分门类、分层次、大规模开展干部教育培训。建立科学完善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把民生改善、社会进步、生态效益等指标和实绩作为重要考核内容。强化干部实践锻炼,引导干部到基层一线服务群众、攻坚克难。加大力度培养选拔年轻干部,推进干部队伍年轻化。完善和落实领导干部问责制,完善从严管理干部队伍制度体系。

(42)人才特区工程。扎实推进“海纳百川”人才计划,加快人才引进、培养、发展、服务保障等体制机制和政策创新,大力引进海内外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落实党管人才原则,实施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创新人才工作机制。统筹各类人才发展,加强文化产业、社会工作等多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加快重点产业人才聚集基地建设,发挥高端人才引领作用。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实施台湾人才特聘专家制度,构建区域人才竞争优势,建设厦门人才特区。

(43)鹭岛清风工程。加强纪律建设,强化监督检查,确保政令畅通;加强作风建设,坚决整治“四风”,提高执行力,着力解决庸作为、虚作为、慢作为、不作为和乱作为等问题,推行马上就办,办就办好,促进效廉提升;加强反腐倡廉建设,科学防治腐败,规范权力运行,防控廉政风险,严惩违纪行为,为建设廉洁城市,实施美丽厦门战略规划保驾护航。

五、“美丽厦门”共同缔造

(一)基本内涵

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重大战略部署和总书记关于中国梦等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以《美丽厦门战略规划》为引领,以群众参与为核心,以培育精神为根本,以奖励优秀为动力,以项目活动为载体,以分类统筹为手段,着力共谋共建共管共评共享,统筹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实现让发展惠及群众、让生态促进经济、让服务覆盖城乡、让参与铸就和谐、让城市更加美丽。

——以群众参与为核心:坚持走群众路线,发挥群众主体作用,尊重和激发群众首创精神,努力做到决策共谋、发展共建、建设共管、效果共评、成果共享。

——以培育精神为根本:勤勉自律、互信互助、开放包容、共治共享。

——以奖励优秀为动力:补贴启动、奖励先进,树立标杆、典型示范。

——以项目活动为载体:群众自愿、村居实施,政府资助、以奖代补。

——以分类统筹为手段:区分类型、突出特色,统筹资源、协调推进。

——以完整社区建设为基础:围绕建设具有完善的设施、开放的公共空间和有认同感的文化的完整社区,从房前屋后的小事实事做起,营造良好社区氛围,培育和增强认同感和归属感。

(二)工作步骤

制定《美丽厦门战略规划》,广泛征求各方意见,同时扩大宣传,凝聚社会共识,树立共同缔造理念;在此基础上,分类明确可操作的工作路径;经过试点实践,确定政策保障措施,并通过制定政府文件进行确定,指导全市推广。

(三)工作内容

1、机构设置。组建市、区、镇(街)、村(居)各级牵头协调机构,建立市筹划、区统筹、镇(街)组织、村(居)为主负责实施的工作体系。市委、市政府成立领导小组,全面领导共同缔造行动的开展。市、区两级分别设立“美丽厦门共同缔造办公室”,下设项目、宣传、督查、保障、综合五个工作组,负责具体日常事务,并抓好“以奖代补”项目辅导。镇(街)缔造办由若干工作人员专门承担,由驻村干部、站所负责人、两代表一委员等组成评定委员会。村(居)缔造办由村(居)党组织书记、村(居)主任、镇(街)指导员等组成,直接负责项目活动的具体实施。

2、建立群众参与机制。搭建公众参与的信息化平台,拓展市民评审团、市民调查、公众论坛等公众参与形式,广泛听取、充分吸纳各方面建议和意见,充分调动全社会智慧和力量。建立群众参与激励机制。

(1)以分类施策为基础,发动群众参与;

(2)以“以奖代补”项目为载体,吸引群众参与;

(3)以培训提高为切入,引导群众参与;

(4)以规划协调服务为纽带,启发群众参与;

(5)以宣传培育精神为根本,提升群众参与;

(6)以考评为手段,激励群众参与。

3、创新党群工作模式。以深入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着力转变干部作风,密切联系群众,提升工作效能,夯实基层基础,为建设“美丽厦门”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和干部、人才支持。

4、统筹各类资源。发扬特区解放思想、改革创新精神,着力先行先试,以转变发展方式、理顺政府职能、创新社会治理、改善公共服务为重点,创新工作的理念思路、工作机制和手段举措,统筹发挥群众主体作用与部门规划、协调、服务职能,整合并有效利用各种资源。

(1)统筹项目活动:在广泛征求群众需求和意愿的基础上,逐阶段推进一批项目和群众性活动;

(2)统筹资金:把各级各部门专项资金集中安排、统筹使用。并吸引社会资本参与项目建设和经营管理;

(3)统筹人才资源:统筹发挥专家、职能部门、基层干部、社区群众作用,统筹安排项目辅导员;

(4)统筹服务资源。集中宣传、集中部署、集中培训、集中评议、集中发动群众等。

5、培训示范。以市、区委党校为主阵地,以培训干部、社区工作者为重点,分级开展专题培训。

(1)市委党校、市“缔造办”主要负责对各区、镇(街)、市直部门工作人员和“以奖代补”项目活动辅导员进行专题培训。

(2)区委党校主要负责对区直部门“以奖代补”项目活动辅导员、村(居)干部进行培训。

(3)创新培训方式,把课堂教学、现场观摩、自编教材等相结合,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6、评比考核。制定分类评级标准,实施主体自评、镇(街)助评、区审核、市核定的评审机制,进行动态管理。市委市政府督查部门和效能办联合出台具体考核办法,对各相关部门和各区进行考核,建立有效激励机制。

7、以奖代补。统筹确定“以奖代补”项目,编制项目简介和操作指南,向社会进行公布,让群众自行选择。建立“以奖代补”机制,制定项目立项和验收标准,资金优先支持参与度高、前期成效好的项目。

第三篇:美丽厦门战略规划

美丽厦门战略规划

“美丽厦门”内涵

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的各方面,是一个全面的整体的概念,是时代之美、发展之美、环境之美、人文之美、社会之美的总和。

“两个百年”愿景

到2021年建党100周年时,将厦门建成美丽中国的典范城市,人均GDP在2012年基础上翻一番以上,达到或接近台湾同期水平,城乡居民收入、单位GDP能耗、空气质量优良率、市民平均预期寿命等指标全国领先

到2049年新中国成立100周年时,在全国率先成为集中展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的样板城市,人均GDP、城乡居民收入和单位GDP能耗等指标达到发达国家同期水平。

“五个城市”定位

国际知名的花园城市

美丽中国的典范城市

两岸交流的窗口城市

闽南地区的中心城市

温馨包容的幸福城市

“三大城市”战略

区域协作的大海湾战略

跨岛发展的大山海战略

家园营造的大花园战略

“十大行动”计划

产业升级行动

机制创新行动

收入倍增行动

健康生活行动

平安和谐行动

智慧名城行动

生态优美行动

文化提升行动

同胞融合行动

党建保障行动

“共同缔造”理念

实现“美丽厦门”,关键在于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坚持共同缔造的理念。共同缔造,既是“美丽厦门”建设的重要依靠,也是社会治理体系和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有益探索;既是一种理念,也是一种方法。战略规划明确了“美丽厦门共同缔造”的基本内涵、工作步骤、工作内容,提出坚持以群众参与为核心,以培育精神为根本,以奖励优秀为动力,以项目活动为载体,以分类统筹为手段,着力决策共谋、发展共建、建设共管、效果共评、成果共享,完善群众参与决策机制,通过市民对城市建设管理的深度参与,创新社会治理体系,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

第四篇:黑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三年行动计划

黑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三年行动计划

(2015-2017年)

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拓展提升,是全省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是实现总书记提出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客观需求。为进一步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的总体部署,着力加快我省美丽乡村建设,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统领,紧紧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全面落实总书记关于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论述,以城乡发展一体化为导向,以“百村示范千村达标”活动为载体,努力建设规划布局合理、基础设施完善、环境生态优良、公共服务均等、龙江特色鲜明的美丽乡村,用成千上万个美丽乡村共筑美丽龙江。

二、基本原则

——坚持规划引领,分步推进。充分发挥规划的引领和指导作用,科学编制美丽乡村建设标准和建设规划,切实做到先规划后建设、不规划不建设,以全省十三个市(地)城郊和主要公路沿线为重点,以点带面,逐步推进,实现全覆盖。——坚持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充分考虑各地自然条件、经济基础、民俗文化差异,区别定制各类村庄建设目标,做到面上干净,点上美丽。坚持务实推进,不搞大拆大建、不搞形象工程。

——坚持农民主体,多方参与。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坚持农民主体、政府主导和社会参与相结合的原则,在提高农民主动性、创造性和参与度的前提下,拓宽社会参与途径,引导各方力量广泛参与美丽乡村建设。

——坚持注重实效,多做实功。不整景造势、不刮风浮飘,真正从百姓长远生活和发展角度出发考虑问题,深化改革、不断创新、完善机制、持续用力、久久为功。

三、总体目标

综合考虑各地不同的资源禀赋、区位条件、人文积淀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围绕科学规划布局美、设施完备生活美、村容整洁环境美、服务健全身心美、创业增收致富美、乡风文明和谐美的“六美”要求,全面推进改路、改水、改厕、改灶、改墙、改圈等“六改”工程,集中治理柴草乱放、粪土乱堆、垃圾乱倒、污水乱泼、畜禽乱跑等“五乱”现象,扎实开展净化、硬化、绿化、美化等“四化”工作,不断强化农业产业、公共服务和精神文明建设,实现“百村示范千村达标”。

四、主要任务 加快全省美丽乡村建设,首先要在全省农村大力开展农村人居环境卫生整治,抓好村容整洁,街道净化、庭院美化。在开展美丽乡村建设的示范村要实施好美丽乡村规划、基础设施建设、村容环境整治、公共服务完善、农业产业发展和精神文明创建等六个方面建设,重点完成19项任务。

(一)美丽乡村规划

1、制定建设标准。按照美丽乡村建设的总体要求,开展美丽乡村建设标准的制定工作,制定出台全省《美丽乡村建设指南(地方标准)》,在建设内容、建设技术、运行维护、服务及评价等各个环节上制定统一的技术标准,指导全省范围内的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省级责任部门:省质监局、住建厅、省委农办、文明办)

2、编制建设规划。由县(市、区)政府牵头,结合县(市、区)域总体规划、城镇发展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以县为单位,按照“科学布局,突出特色”的原则,编制完成本区域内美丽乡村建设规划。规划内容要涵盖村庄基础设施建设、村容环境整治、村内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农业产业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等内容,细化明确住房、道路、污水垃圾、改灶改厕改圈、围栏、绿化美化等各类项目建设的时序与要求。同时,省直相关部门要加强对各地美丽乡村建设规划编制的指导和服务。(省级责任部门:省住建厅、省委农办、环保厅、卫生计生委、文明办)

(二)村庄基础设施建设

3、改造农村住房。继续推进农村泥草房改造,重点对农村危房进行改造,消灭D级危房,建设砖瓦房,泥草房改造率达到90%以上;对中心村的旧砖瓦房,有条件的要通过粉刷外墙、更换屋顶和保暖门窗等方式进行改造;同时,加强对赫哲族、鄂伦春族等人口较少民族聚居村庄传统建筑的修复、整治,保护我省具有民族特色的建筑风貌。(省级责任部门:省住建厅、民委)

4、实现村内道路硬化。加强村内道路建设,提高村内道路硬化率,中心村主街道路硬化率达到100%。加大路肩建设力度,采用石砌、砂石铺筑等多种方式,实施路肩硬化,中心村主街道路全部铺装路肩,路肩硬化率达到100%。(省级责任部门:省住建厅、交通厅、财政厅)

5、解决饮水安全问题。加快供水管网建设,推进城市和县城供水管网向城郊村延伸,中心村自来水供水管网工程全覆盖,自来水入户率达到90%以上。加强农村饮用水水源地及周边保护,升级改造供水处理设施,饮水安全覆盖率达到100%。(省级责任部门:省水利厅、发改委、住建厅、环保厅)

(三)村容环境整治

6、开展污水治理和河道整治。加快污水管网建设,推进城市污水管网向城郊村延伸,解决城乡结合部村庄的污水处理问题,中心村生活污水处理农户覆盖率达到50%以上。加强村内道路边沟建设,通过清淤疏浚、恢复加固、改造升级等多种方式,全面治理建设道路边沟,中心村主街边沟硬化率达到100%,形成网络化的雨污排放体系。鼓励采取沉淀池等方式开展污水处理,生活污水处理农户覆盖率达到30%以上。加大村内河道沟渠的整治力度,努力打造“水清、流畅”的村庄水环境。(省级责任部门:省住建厅、环保厅、水利厅)

7、完善垃圾处理。因地制宜进行垃圾处理,村庄内垃圾箱设置率达到100%。对交通便利且距离城镇较近的中心村,推行村收集、镇(县)处理的集中处理方式;其他中心村可通过建设简易垃圾填埋场的方式,采用集中填埋方式就近处理,做到垃圾及时清运填埋。推行村内垃圾专人清扫清运,确保村内环境整洁卫生。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60%以上。(省级责任部门:省住建厅、环保厅)

8、推行改灶、改厕、改圈。大力推进节能改灶工作,推广使用电能、液化石油气、沼气等清洁能源。积极推进城市供热管网向城郊村延伸,具备条件的中心村实施集中供热、新型清洁能源供热。大力开展无害化卫生厕所改造建设,支持农户按照统一标准建设室外卫生厕所,中心村室外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80%以上;支持广大农户建设室内厕所,新建房屋室内厕所入户率达到100%,鼓励原有房屋室内改厕工作。积极推进改圈工作,倡导规模化养殖,鼓励养殖大户在生活区外规划建设养殖区域,实现人畜禽分离,有效降低疫病发生几率,改善村内居住环境,中心村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省级责任部门:省住建厅、卫生计生委、畜牧局、农委)

9、加强柴草堆放治理。积极引导村民,在村外指定地点集中合理存放柴草垛,支持村民在院内建设封闭小规模柴草存放设施,确保村内、院内干净整洁。(省级责任部门:省住建厅、环保厅、省委农办)

10、改造农户庭院围栏。大力推进庭院美化工作,以中心村为重点,引导农户建设美观整齐的庭院围栏,全面美化村容村貌。(省级责任部门:省委农办、财政厅)

11、加强村庄绿化美化。加强村旁、宅旁、水旁、路旁、院内以及零星闲置地块的绿化、美化工作,以村为单位,按照统一标准在村内文体活动广场、村内主街以及农户的房前屋后建设绿篱、花池、树带,大规模栽植花草树木,中心村树木绿化覆盖率达到20%以上。保护山、水、土地、植被等自然资源,加强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突出农村田园风貌特色,打造碧水蓝天、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环境。(省级责任部门:省林业厅、环保厅)

(四)公共服务完善

12、完善农村卫生文化体育设施。开展农村卫生机构规范化建设,加强农村卫生服务人员培训,对村卫生室进行达标改造,中心村卫生室设置率达到100%,卫生室建筑面积达到60平方米以上。加快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中心村农家书屋设置率达到100%,文化活动室设置率达到80%以上。利用村边空地建设农村体育活动场所,文体广场设置率达到80%以上。(省级责任部门:省卫生计生委、发改委、文化厅、新闻出版广电局、体育局)

13、加快通信、网络设施建设。深入推进农村广播电视工程,中心村实现广播电视户户通。加快农村通信等村村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宽带普及,中心村电话、宽带网络普及率均达到100%。(省级责任部门:省通信管理局、新闻出版广电局)

(五)农业产业发展

14、推进农业产业建设。依托各地区位、交通和资源优势,在具备条件的村庄,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扩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生产。推行特色养殖、规模化养殖,规模化畜禽养殖排泄物综合利用率达到60%以上。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加大对设施农业、棚室蔬菜的投入,鼓励瓜、果、蔬菜等农产品加工和山特产品就地加工,打造“一村一品”,增强乡村就业带动力,增加农民收入。(省级责任部门:省发改委、农委、畜牧局)

15、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业。利用农村自然资源和乡村文化,发展农产品采摘、农家乐体验等集住宿、餐饮、娱乐于一体的旅游项目和旅游路线,因地制宜地建设家庭旅馆、特色餐馆,制作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工艺品和旅游纪念品,打造结构合理、特色鲜明、乡土气息浓烈的乡村旅游产业。(省级责任部门:省旅游局、扶贫办)

16、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主体,进一步推动土地流转,推进农业规模化生产、合作化经营、产业化发展、社会化服务。(省级责任部门:省农委、财政厅)

(六)精神文明创建

17、着力提升乡风文明。以乡村文明提升行动为抓手,深入开展“德礼满龙江”文明礼仪普及活动、“传立家风家训•凝聚道德力量”活动、“家在龙江•践行五好”活动和道德模范、身边好人评选活动,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建设。大力开展农村群众文化活动,积极倡导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广泛开展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空巢老人志愿服务活动,引导农民主动参与社会事业建设。扎实开展文明村、文明户创建活动,中心村文明户比重达到60%以上。(省级责任部门:省文明办)

18、强化农村社会管理。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选优配强村两委班子,村民对村两委班子满意率90%以上。切实抓好基层党组织队伍建设,不断健全农村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制度。全面施行村务、财务、政务工作透明公开。(省级责任部门:省委组织部、民政厅、文明办)

19、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不断加强农村民主法制建设,建立专门治安队伍,促进社会治安更加平稳有序,社会治安满意率96%以上。坚持建管并重,抓好中心村社区综合管理。制定村规民约,发挥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禁毒禁赌协会、红白理事会等群众自治组织的作用,落实农民主体责任,化解社会矛盾,抵制陈规陋习,弘扬文明新风,促进农村社会和谐发展。(省级责任部门:省文明办)

五、工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工作责任

一是成立领导小组。要高度重视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切实将这项工作作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载体和主要抓手,省委、省政府成立以陆昊同志为组长,有关省领导为副组长,相关部门为成员单位的美丽乡村建设领导小组,负责全省美丽乡村建设的领导、组织、实施和考核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省委农村工作办公室,牵头负责美丽乡村建设的总体推进和综合考核工作,制定全省美丽乡村建设实施方案、考核方案,并根据各地上报情况,确定全省重点工作任务,有步骤有计划地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二是发挥市县政府主导作用。各市县政府要按照行动计划的总体要求,紧密结合自身实际,科学制定当地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实施方案和工作计划,明确美丽乡村建设的工作目标和主要任务。各市县政府要切实发挥主体作用,做好美丽乡村建设的组织工作,落实好配套资金,广泛宣传美丽乡村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宣传美丽乡村建设对农民生活和农村发展的重要意义,提高农民的知晓率,激发广大农民建设美好家园的强烈愿望。

三是发挥部门职能作用。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加强指导,结合部门职能,制定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的具体推进方案,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细化落实支持政策,确保资金投入,增强指导的针对性,强化服务的有效性。省农垦总局、森工总局要按照美丽乡村建设标准和要求,自行组织本系统的美丽乡村建设。

(二)整合各类资源,加大投入力度

改革创新美丽乡村建设投入机制,按照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的原则,建立政府财政投入、农民自筹、帮扶共建、社会参与四位一体的投入机制。

一是加大美丽乡村建设资金整合力度。要充分利用国家赋予“两大平原”改革试验先行先试政策,统筹使用涉农资金,把县(市)作为统筹使用涉农资金主体,把责权利下移到县(市)一级,省里不再将资金直接下到乡村具体项目上,由县一级统筹安排使用,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发挥最大使用效益。

二是切实发挥农民主体作用。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惠民工程,对象是广大农村,农民是最大的受益者。美丽乡村建设要切实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在房屋修建、厕所改造、围栏美化、改炉改灶、庭院绿化等项目建设中,按照省政府支持一块,市县政府拿出一块,农民自筹一块,金融部门贷一块的方式,解决建设资金压力大的问题,鼓励农民出工、出劳,积极参与,为建设美丽乡村贡献聪明才智。

三是做好帮扶共建工作。抓好美丽乡村建设的帮扶共建工作,各市(地)、县(市、区)政府和省直各部门要开展结对帮扶共建活动,有针对性的制定帮扶共建计划,在编制建设规划、开展技能培训、加强政策指导、扶持产业发展、健全基层两委、加强文明建设等方面开展帮扶,切实帮助解决实际困难。

四是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充分发挥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新闻媒体的作用,广泛宣传美丽乡村建设活动的重要意义,进一步营造关心支持美丽乡村建设的浓厚氛围。按照“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鼓励各类投资主体参与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生态经济项目开发。以乡镇为单位,将各中心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整治项目打捆,通过公开招标的方式吸引社会资本以BT、BOT和购买服务等多种形式,参与农村安全饮水、污水治理、沼气开发等基础设施工程,改善村容村貌,建设美丽乡村。

(三)完善管理机制,加强督查考核

一是完善管理机制。加强对美丽乡村建设项目的监管,规范项目建设过程中决策、招投标、物资采购、质量监管、验收竣工等各环节,确保美丽乡村建设项目保质保量。加强管理维护和监督,解决“重建设、轻管理”问题,日常管理做到有制度、有经费、有专人,加强对美丽乡村建设的长效管理。健全经费保障机制,积极探索建设住户付费、村集体补贴、省市县政府补助相结合的管护经费保障机制。

二是加强教育培训。扎实开展好新型农民的培训活动,大力培养美丽乡村建设的带头人、现代农业技术带头人、文化活动带头人,为现代农业和农村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不断壮大村集体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丰富农民文化生活,让广大农民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得实惠。

三是加强考核评价。建立健全美丽乡村建设考核评价机制、奖励激励机制和退出补充机制,将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列入各级党委、政府经济社会发展综合目标进行考评,引导各地切实抓好美丽乡村建设。

分享:

第五篇:美丽校园建设三年行动计划

美丽校园建设三年行动计划

为深入贯彻市委十届三次全会精神,认真落实县委《美丽xx建设实施意见》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全面推进xx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决定利用三年时间在全县中小学、幼儿园开展创建美丽校园活动,特制订本计划。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优化学校管理、提高教育质量,全面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建设美丽xx做出应有的贡献。

二、工作目标

美丽校园是学校科学发展之美、生态环境之美、品德行为之美、人文生活之美的和谐统一,是学校外在环境、内在文化、精神风貌、现代学校制度等方面的综合体现。开展美丽校园建设活动,要着力提升发展短板,着力提升教育内涵,着力提升教育质量,着力增强服务能力。到XX年,全县中小学幼儿园基本达到美丽校园建设标准,其中美丽校园示范校不低于全县学校总数的30%。

三、建设内容

1.优化资源配置,建设现代校园。加强教育规划研究,按照“大气厚重、精致典雅、协调规范、彰显特色”的要求,不断提升学校建筑设计的科学化和现代化水平,逐步形成与城镇建设、园区发展、产业优势、人口变化相协调的教育布局。新建国办幼儿园2所,新建扩建乡镇中心园、村办幼儿园44所。完成实验小学扩建、模范中学新建等义务教育学校新建扩建工程。加快高中布局优化调整,完成xx六中迁建、大邱庄高中续建及xx一中、独流中学、唐官屯中学扩建工程。新建成职教中心生产型实训基地,完成国家级示范校项目建设。积极推进中小学操场塑胶化或硬化改造工程,力争XX年全县中小学塑胶运动场覆盖率达到30%。加强学校功能场馆建设,启动中小学校报告厅、图书馆、体育馆建设工程。

2.丰富学校文化,建设人文校园。坚持立德树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中小学教育全过程,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广泛开展“美丽中国·我的中国梦”主题教育读书实践活动,深化“五个教育”活动,着力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加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形成符合现代教育思想,体现学校积淀传承的学校精神,弘扬优良校风、教风和学风。加强校园环境文化建设,积极打造校园门厅文化、走廊文化、教室文化、专用教室文化、办公室文化、操场文化、宿舍文化、餐厅文化、警务室文化等。加强校史馆建设,全方位宣传学校丰富的办学内涵和办学精神,做好校园精神传承。加强校训、校规、校徽和校歌研究。办好校报、校刊、校园广播、校园电视台和校园网,用好校讯通、班级博客等新媒体。建好县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和学校心理辅导室,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开展文明班级、文明学生评比活动,努力建设文明校园。

3.倡导生态文明,建设绿色校园。积极开展植树造绿、美化校园活动,逐步形成“乔灌花草合理搭配,景观小品错落有致”的花园式格局。及时粉刷外表陈旧、污损严重的建筑内外墙面及门窗、橱框、栏架等。适当增加自然、人文、科技等景观,中心校以上学校景点不少于2处。到XX年,创建国家级绿色校园5个、市级绿色校园25个、县级绿色校园55个。加强学校环境卫生建设,确保校园无卫生死角,校内无车辆乱停、物品乱放、墙壁乱涂等现象。贯彻《学校卫生工作条例》,搞好传染病和常见病防控。加强学校食堂管理,规范食品采购、生产加工流程,学生食堂食品卫生信誉度全部达到B级以上。坚持厉行节约,深入开展绿色环保教育和节粮、节水、节电活动。积极推行无纸化办公,加强办公设备、办公用品管理,科学严格控制支出,努力建设节约型校园。做好学校控烟工作,创建无烟学校。

4.推进改革创新,建设活力校园。落实国家和地方课程,积极开发特色校本课程。大力推进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改革,大面积提高常态课教学效益,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实施课题引领战略,全面深化校本教研,积极推进“主体—和谐—高效”教学模式研究。认真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落实体育艺术“2+1”项目,《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达标率93%以上。加强中小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和乡村学校少年宫建设。完善学生社团建设,定期举办体育节、艺术节、科技节和中职学生技能竞赛。贯彻中职学校、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创新干部教师培养培训制度,努力提高干部教师专业化水平。XX年底,全系统幼儿园专任教师持证上岗率不低于80%,小学专任教师专科以上学历、初中专任教师本科以上学历达标率95%以上,高中阶段硕士学位教师20%以上,职成教师“双师型”比例达到70%以上。扎实推进教师队伍建设“332”工程和青年教师“13510”工程,充分发挥“三名”工作室的示范引领作用。到XX年,1~2人成为全国有影响的校长、教师,县级以上骨干教师600人以上。

5.提升信息化水平,建设智慧校园。实施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提升计划,全面落实“三通两平台”建设,实现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建设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加强电教中心建设,强化资源整合、人员培训和技术指导能力。加大教育信息化投入力度,确保中小学班班有多媒体设备,教师人人有办公电脑。建设xx县中小学教育教学资源库,实现优质资源校校共建、人人共享。加强xx教育网和学校(园)网站建设,有效推进教育信息化系统建设。大力推行电子校务,强化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到XX年,全县中小学建成数字化校园示范学校30所以上,数字化校园达标学校占全县学校总数90%以上。

6.深化读书活动,建设书香校园。加强学校图书室、师生阅览室建设并建立图书补充和更新长效机制,小学、初中、高中阶段生均图书分别达到30册、40册、50册。学校为教师人均订阅教育教学报刊数不低于1份。图书馆、阅览室每天向师生开放,借阅率100%。鼓励师生使用天津市中小学数字图书馆资源。提倡班级设立图书角、图书架,通过学生图书交换或捐助等形式丰富班级图书资源,实现资源共享。开设校本阅读课程,保证学生课外阅读时间。深入开展“中华经典”诵写讲活动,指导中小学生认真阅读教育部推荐书目。建立书香校园、书香班级、读书之星等评选制度,每年评选表彰一批读书活动先进单位和个人。

7.确保安全稳定,建设平安校园。牢固树立“学校工作,安全第一”的思想,全面落实《天津市中小学幼儿园平安校园建设标准》和《xx县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指导手册》,深入开展平安校园创建活动。完善安全隐患排查、自然灾害预防、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等工作机制。落实人防、物防、技防措施,建立健全门卫值班、实名登记、巡逻防护等各项校园安全管理制度。开展标准警务室达标建设活动。按规定配置消防器材和标志,设施完好率保持100%。严格落实值班、巡逻制度。加强对教师特别是班主任的安全教育常识和能力的培训。开展对学校保安、食堂从业人员、卫生保健教师等各类人员的安全培训,落实食堂从业人员定期体检制度。实施校园周边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做好重大节假日、纪念日等敏感时期的学校稳定工作。

8.坚持依法治教,建设法治校园。全面推进“六五”普法工作,积极开展“法律进学校”和“法律进课堂”活动。做好学校章程制定工作,完善校内重大事项集体决策制度,大力推进学校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和法治化进程。积极开展依法治校示范校创建活动。完善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全面推行校务公开,依法落实和保障师生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坚持规范办学,保证各类招生制度和选拔机制公平、公正、规范、透明,严禁违规收费。加大对乡镇校控辍保学工作的考核评估力度,实行初中巩固率、合格率达标考核“一票否决制”。完善教育督导机制,改进督导方式,实现经常性督导、专项督导和综合督导有机结合。

9.增强服务能力,建设和谐校园。加强学校董事会、家长委员会、家长学校等载体建设,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管理网络。更新教育管理理念,改进学生管理办法,塑造师生良好的精神风貌,建立和谐的师生、生生关系。依法做好学生违规违纪问题的处理工作,维护学校权威,保障学生权益。关注弱势群体,保证残疾学生、家庭困难学生和居住证持有人随迁子女等完成规定学业。尊重和保障教师权利,建好用好教工之家,积极发展教师社团。建好农村学校教工小食堂、休息室,管好用好流动教师公寓。认真做好信访工作,畅通信访渠道,建立理性、有序、合法的信访秩序,提高矛盾纠纷化解率和群众满意度。

10.切实改进作风,建设廉洁校园。严格执行党风廉政责任制,全面落实教育干部“一岗双责”制。加强学校领导班子建设,狠抓干部作风建设“十项规定”的贯彻落实。加强师德建设,认真落实《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小学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和《天津市托幼园所教职工职业道德规范》,深化“学规范、重操守、树形象”师德教育活动,规范教师从教行为。建立健全师德评议制度,及时研究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政策和措施。开展中小学生“敬廉崇洁,诚信守法”主题教育,加强学生理想信念教育、道德品质教育、传统美德教育和法制意识教育。深入开展纠风和专项治理,加强对招生考试、基建后勤、教育收费、干部任用、职称评定等方面的监管,形成有效的廉政风险防控机制。

四、保障措施

1.健全领导机制。教育局成立xx县教育系统美丽校园建设指挥部,负责组织、协调、指导学校开展工作。各乡镇校要高度重视、认真安排,制定符合实际、突出特色的美丽校园建设方案并精心组织实施。

2.加大经费投入。各乡镇校要抓住美丽乡村建设的有利时机,积极争取乡镇村街的资金支持,逐步加大美丽校园建设的投入力度。要建立科学完善的经费投入核算办法和绩效评价制度,切实提高建设经费的使用效益。

3.加强督查考核。教育局制定美丽校园专项评估方案。各学校经自查自评合格后提出评估申请,教育局将分批组织有关人员对申报校进行检查考评,并根据成绩提出美丽校园示范校建议名单。评估成绩纳入学校和校长考核。

4.营造良好氛围。各有关直属单位要密切配合,相互协作,形成整体工作合力。要加强舆论引导,及时宣传报道推进美丽校园建设的先进典型和成功经验,形成人人参与、齐抓共建的良好氛围。

下载美丽厦门,战略规划三年行动计划方案及2016年工作计划[推荐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美丽厦门,战略规划三年行动计划方案及2016年工作计划[推荐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管铺头美丽校园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大全

    美丽校园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4—2016)实施方案 为全面落实教育局一届五次教代会精神,根据《静海县美丽校园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4——2016)实施方案》的具体要求,为进一步改善办......

    体育三年行动计划

    体育三年行动计划 全面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若干意见》,以教育局的文件精神和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为指导,充分发挥体育的育人功能,推动我校体育学科向纵深方......

    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

    安徽学前教育启动三年行动计划 ( 2011-05-22 08:52:57) 稿件来源:安徽日报 日期,省政府第76次常务会议通过安徽省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2011—2013),着力破解我省城乡幼儿“入园......

    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定稿)

    海勃湾区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纲要》和国务院关于发展学前教育的意见,把解决“入园难”作为实施教育规划纲要的重点任务和突破口,加强领导,履......

    学校三年行动计划

    老观坨九年一贯制学校三年行动计划 (2015.9-2018.9年度)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均衡、管理、质量”为发展关键词,以参与“创艺”、“创强”、“创现......

    幼儿教师三年行动计划

    幼儿教师三年行动计划 随着教育改革的广泛和深入,以及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高,社会对幼儿教师的要求也提高了,这也鞭策幼儿教师不断学习进取;不断给自己充电加油;努力汲取新的知识,......

    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

    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 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发展学前三年教育对于促进儿童身心全面健康发展,提高国民整体素质,实现全面建设小康......

    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方案

    《万宝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2012—2014》实施方案 万宝中心幼儿园为积极贯彻落实新一轮《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以加强幼儿园内涵建设为着眼点,拓展社区资源建设,努力创设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