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把握意识形态规律 增强廉政文化效果
把握意识形态规律
增强廉政文化效果
廉政文化是人们关于廉政的知识、信仰、规范和与之相适应的生活方式、社会评价。一个社会、一个民族的廉政文化状况,一定程度上反映着这个社会的廉政内涵和水准,在廉政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和导向性作用。近年来,各级党委和纪检监察机关普遍重视廉政文化的发展,廉政文化建设呈现出方兴未艾、多姿多彩的发展趋势。如何提高廉政文化的针对性,增强廉政文化效果,也成为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必须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当前廉政文化建设面临的问题及原因分析近年来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取得了一个又一个阶段性胜利,廉政文化建设工作乘势发展,教育的基础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凸现。廉政文化建设工作总体上取得了一些成绩、积累了一些经验,但与新形势下的高要求相比,存在着不少与形势和任务不相适应的地方。
1、对廉政文化建设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足,重视的程度不够。一些基层单位和部门对廉政文化建设工作的领导和指导弱化,存在一手硬一手软现象,总认为经济工作是硬指标,看得见抓得着,而廉政文化建设属于思想政治工作范畴是软任务,具有长期性,难见直接产生效益,不如 1
抓招商引资等经济工作见效快,来得实,易出政绩,因而缺乏对廉政文化建设工作的有力支持,重视的程度不够。
2、廉政文化的导向作用发挥不够。正视当前的反腐败斗争严峻形势,腐败现象蔓延的势头并未从根本上得到遏止,重大违纪违法案件一再发生,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屡禁不止,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弄虚作假、铺张浪费现象仍很突出。个别领导干部利用职权贪污受贿,弄权渎职,徇私枉法;一些地方腐朽文化和生活方式有些泛滥,个别领导干部生活糜烂,腐化堕落;一些基层党组织威信不高,部分干部群众对党和政府工作存在着各种疑虑、困惑和不满情绪。这些消极腐朽文化在一些地方仍有较大市场,直接与廉政文化倡导的内容形成冲突,廉政文化的导向作用一定程度上发挥不够。
3、廉政文化建设的工作方式方法有的比较简单陈旧。由于社会成分、组织形式、物质利益、就业方式日益多样化,市场经济自身的弱点和消极影响,与种种腐朽思想文化交织在一起,给廉政文化建设带来大量的新情况新问题。面对这样的新情况新问题,而不少地方和干部的思想观念落后,教育形式单一,工作方法局限于老一套,思想政治工作仍然以开大会,读报纸,念文件为主要形式,在现代科技迅速发展,传媒手段不断更新的今天,进行廉政文化建设的工作方式方法过于传统简单。
4、廉政文化建设的教育内容缺乏针对性。虽然,每年廉政文化都有确定的主题,步骤计划安排也很周密,但确定的主题教育实质内容有重复性,今年哼这调,明年唱那曲,部分干部群众存有抵触情绪,尤其是一些重点岗位的领导干部,他们身居要职,责任重、权力大、工作忙、应酬多,在日常工作岗位上很难坐下来安心地学习和接受教育,内心存在应付心态,以致主题教育在具体的落实过程中,唱高调的多,深刻剖析的少;材料总结的多,实际工作做得少;下基层检查,听汇报的多,发现问题的少,就是有问题,也是能轻则轻、能避则避。正是由于廉政文化建设上内容针对性不强,以致真正抓落实不够,主题教育的效果难以完全体现。
二、增强廉政文化建设效果的一些思考
廉政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一项必须长期坚持的基础性工作。要确保领导干部廉洁从政,必须从新时期廉政文化建设工作的规律和办法入手,研究解决意识形态领域的变化给廉政文化建设工作带来的新情况、新问题,建设过程中尚须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1、必须充分认识廉政文化的作用与地位。廉政文化的缺位和弱化必然导致人们行为方式、生活方式的迷茫,腐朽文化乘虚而入,诱导和腐蚀人们的意志,误导人们的行为。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和改革开放带来的文化垃圾,把人们的思想搅乱了。尽管我们党做了大量拨乱反正的工作,制订实施了大量的党内法规和党纪条规,但是党员干部中我行我素者依然不少,甚至顶风作案,以身试法者也不乏其人。为此,我们一定要充分认识加强廉政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从教育入手,大力倡导廉政文化建设。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坚持深化改革和创新体制,加强廉政文化建设,形成拒腐防变教育长效机制、反腐倡廉制度体系、权力运行监控机制。”为廉政文化建设提出了要求,指明了方向,广大的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和纪律教育,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不断增强自觉抵制各种腐朽思想侵蚀的能力,在全社会形成一种对腐败人人喊打的文化氛围,推动和约束公务人员形成良好的廉政修养和生活方式,自觉保持廉洁。这既是从源头上铲除滋生腐败现象的根本措施,也是确保领导干部廉政洁从政的基础性工程。
2、必须增强廉政文化内容的针对性。江泽民同志指出:“要做好新时期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须从国际国内、历史和现实的角度,深刻分析新形势下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活动发生作用的客观环境和基本特点,正确审视和解决那些影响干部群众思想活动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廉政文化建设也是如此,目前,我国正处在改革的攻坚阶段和发展的关键时期,社会情况发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虽然正确的、先进的、新生的、进步的思想观念仍然占主流,但一些错误的、落后的、腐朽的、反动的东西也不时
冒出来与我们对抗,有时思想领域的矛盾和斗争还相当错综复杂。同时,我们还必须看到,西方敌对势力亡我之心不死,一刻也没有放弃对我国实行“西化”、“分化”的政治图谋,妄图通过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对我国进行“和平演变”,这一切都使得党员干部面临的腐蚀与反腐蚀的斗争表现得非常尖锐。经济发展相对超前与党纪条规相对滞后的矛盾,西方价值观的冲击与党纪政纪条规乏力的矛盾,传统道德体系解体与新的道德体系尚未形成的矛盾,对廉政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只有适应形势发展,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深入细致地调查研究,努力掌握党员干部的思想动向,抓住党员干部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实际中暴露出来的各种错误的思想倾向,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措施,才能增强工作的预见性和主动性。
3、必须重视反击消极腐败文化。消极腐败文化主要体现二个方面,首先来自传统文化中消极因素的挑战,这主要表现在:一是家长制的影响。邓小平指出:“旧中国留给我们的封建专制传统比较多,民主法制传统很少。”传统社会中以封建家长专制为核心的政治文化,仍然对我们的政治生活有着深刻的影响,这一文化取向,给官僚主义的滋长和蔓延提供了观念支持。一些领导干部专横跋扈,颐指气使,权力不受限制,即便是经常性的工作部署安排,也要居高临下的作些指示,而下属只能对他惟命是从,甚至形成人身依附关系。二是官本位的影响。官本位这一历
史遗留下来的陈腐的社会意识,其价值追求和判断标准就在于做官和官之大小,至今它还根深蒂固,使一些领导干部自觉不自觉地做了它的俘虏。为此,跑官、要官、买官、卖官者有市场,弄虚作假、虚报浮夸、骗取政绩和地位者也不少。三是人治的影响。传统人治文化的主要危害,就是按个人意志去行使权力、解决问题,领导者的私情、私欲、爱憎以及亲疏关系,成为其思想和行为中不可或缺的决定性因素。于是,任人唯贤变为了任人唯亲,致使昏庸无耻、贪赃枉法者能混迹于官场,横行一时。另一方面,还有一些地方在反腐倡廉过程中出现了笑廉羡贪的奇怪现象,如一些领导干部真心拒贿,却被人讥为“太呆板”、“假正经”;而不法商人通过找关系行贿包工程揽项目,则又会被人羡称为“有能力”、“有门路”。而那些贪官和不法商人一旦马失前蹄,落入法网,一些人背后的议论却是“后台不硬”、“赶上倒霉”之类。还出现诸如“腐败搞活经济”、“市场经济必然产生腐败”的灰色谬论,被一些人乐于传颂,这些种种现象有人戏称之为“消极腐败文化”。腐败现象产生腐败文化,腐败文化又催生腐败分子。受这种腐败文化和心理的影响,一些人不但不想反腐败,反而整天想如何搞腐败。有机会的抓住机会,没机会的寻找机会,这种消极腐败文化已成为腐败现象层出不穷、屡纠屡现的重要根源之一。如果不对其进行反击,任由这种文化的流行,很容易成为一种社会风气和生活方式,逐步渗透到人们日常行为模式中。建设先进的廉政文化是当前反击腐败文化最好的武器。凡是腐败文化所追崇的,都必将是廉政文化所要否定的。因而我们应大力培育廉政文化建设,针对消极腐败文化的传播形式和内容进行一些针锋相对的反击,积极营造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以充分发挥廉政文化的主旋律功能。
4、必须大力培植多元化生活价值观念。市场经济以实现由市场完成资源有效配臵,保证经济良性循环为目标,具有竞争性、交换性、求利性的特点,这些特点在经济领域是积极的、理性的。但作为一柄“双刃剑”,市场经济所遵循的竞争性、交换性和求利性等游戏规则所折射出的文化理念,如果被运用到社会生活的其他领域,则难免发生变异而给社会良性发展带来挑战。实践当中,随着市场经济文化理念向其他领域的逐步渗透,重个体利益轻集体利益、重局部利益轻整体利益、重眼前利益轻长远利益的价值需求不断被强化,权力寻租、权钱交易、权色交易在一些地方时有发生。一部分通过不正当手段先富起来的人赚到了比普通官员多数百倍甚至上千倍的钱,一些耐不住寂寞的官员心理产生严重不平衡,比起人家的高档消费和享受,总觉得自己生活寒酸,于是就不惜利用手中的权力非法捞取金钱,认为自己有权为什么不赚大钱,当官也应发财,享受最好的生活。究其原因,就是这种市场经济双面性的政治文化在起作用。所以在当前的廉政文化建设中
必须重视培植多元化生活价值观念,不仅仅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个宗旨停留在口头上,还要创造实现多元化人生价值的社会条件,明白当官与发财两者存在巨大的价值和利益冲突的事理,尽可能在社会中建立一种新的价值观念,即从政当官者的价值定位就是为公众服务,而不是发财。
5、必须重视发挥媒体主渠道的作用。在当前的文化传播手段中,报刊、杂志、广播、电视是几大主要的宣传教育阵地,我们进行廉政文化建设,就是要充分利用这些平台,以广大干部群众的实际需求出发,积极创作出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文艺节目和文学作品。省纪委拍摄制作的《北极雪》、《贪欲之害》等影视作品,受到了党员干部的欢迎,充分证实了反腐倡廉题材影视作品的意义与价值。另外,《中国纪检监察报》、《党风廉政建设》、《明鉴》等一批优秀的纪检监察报刊杂志,在廉政教育过程中也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这些报刊、杂志不仅是纪检监察工作者的良师益友,而且是廉政文化建设成果的重要体现。在坚守传统宣传阵地的同时,我们也要开拓一些新的领域。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文化的传播载体也在以更快的速度更新换代,互联网正在逐渐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手段,并且互联网弥补了传统媒体的一些不足,如它的互动性,海量存贮性是传统单个媒体所无法做到的。互联网的兴起,为建设廉政文化提供了一个
更加方便快捷有效的平台,让它成为获取廉政知识和信息的一个重要窗口。因此,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建设廉政文化应充分发挥媒体主渠道的作用,利用社会上的优秀廉政文化资源,结合本地实际,因地适宜的创办一些特色栏目,弘扬正气,鞭策腐败,用廉政文化的传播来营造强大的舆论攻势,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6、必须重视基层的廉政文化建设。文化的导向作用是通过由外向内,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改变人的。目前围绕建设廉政文化的主题在廉政教育上创新出了许多新的形式、方法,廉政教育已经从传统的上党课、举办廉政讲座、观看廉政宣教片等形式向具有文化和时代特点的教育形式转变。作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廉政文化建设仅对各级领导干部是不够的,还应该有广泛的群众性,只有面向全社会,走进千家万户,才能焕发生机和活力。因此,廉政文化建设必须重视基层的涵盖面,从学校抓起,从社区抓起,从企业抓起,从农村抓起。让廉政广告进社区,建立起廉政广告一条街,营造了浓厚的廉政氛围;向中小学校定期寄送宣传教育资料,组织学生参观廉政教育图片展、举行廉政知识竞赛、廉政演讲比赛等,将廉政教育融入学校的德育教育体系;举办 “一把手”家属培训班,向干部家属发出廉政信函,召开座谈会、节假日进行廉政提醒等形式,加强与干部家属的沟通和交流,把党风廉政宣传教育延伸到家庭;将廉政课堂摆上工地,有针对性地举办怎样当好工程业主培训班,对施工单位进行业务指导和党风廉政教育,让建筑业主走进廉政课堂等。以社区、校园、家庭为依托,开展全方位、立体式的基层廉政文化建设,让廉政文化走进千家万户,使广大群众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得到熏陶,使整个社会风气不断好转。
7、必须重视发掘与利用古代的优秀廉政文化。我国是一个有着深厚廉政文化基础的国家。先人不仅留下有“修齐治平”、“清心寡欲,持志不动”、“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等的一些名言佳句,更在文学著作中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廉政故事,如宋代廉吏包拯,权势不能淫,富贵不能屈;海瑞一身正气,当面直言,弹劾百官;于成龙甘守清贫,一生为民等,这些故事广为流传,激励一代又一代人,成为人们效仿的楷模。在两晋北朝时,一些有眼光的政治家提出“以茶养廉”,以对抗当时的奢靡之风,不仅成为茶文化历史上的一段佳话,更是廉政文化发展史中的光彩一笔。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弥足珍贵的思想宝库,期待着我们披金淘沙,再造更新,将其中的优秀成分复兴光大。当前我们进行廉政文化建设应当重视从这个角度来进行有益的探索和思考,创新廉政文化载体,充分挖掘、吸收其中的一些精华,对我国古代的廉政文化进行再创作,为今所用,以丰富廉政文化建设的内涵。
廉政文化建设,是充分体现党保持先进性,坚持以德治国的重要举措。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要履行时代赋予的职责,积极探索廉政文化的发展趋势,大力弘扬廉政文化的主旋律,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紧紧抓住教育、制度、监督三个环节,标本兼治,为党的事业再立新功。
第二篇:总结经验 把握规律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对我们党55年来的执政经验作了科学总结。《决定》所总结的六条基本经验,是我们党长期艰辛探索、实践形成的,是对共产党执政取得的规律的认识。正确认识执政的基本经验、把握执政规律,对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执政规律是执政基本经验的总结和提升。党的执政规律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而是从共产党执政这个本质特征出发,在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和发展的实践中,揭示矛盾、解决矛盾的过程中所取得的客观真实的认识。作为执政的共产党,对执政规律的认识和把握,可以从多方面去考察,但从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特别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经验看,执政党最关键的是要解决好三个基本问题。一是如何科学认识和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问题;二是如何科学认识和对待社会主义的问题;三是如何科学认识和对待党的自身建设问题。只有在这三个基本问题上有了科学的认识和把握,并在实践中坚定不移地坚持这个科学理论,才能说对共产党的执政规律有了清醒的认识和把握。《决定》正是紧紧围绕三个基本问题,对我们党的执政经验作了总结。这六条基本经验,既科学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以及我们要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根本问题,又体现了共产党执政规律的基本内容。执政能力是执政经验在新的实践中的运用和深化。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任务和党的执政经验是统一的。一方面,执政经验是执政能力建设的成果和归宿,就是说,我们党通过55年对增强执政能力不断进行探索和实践,从而积累了执政的丰富而成功的经验;另一方面,正如《决定》指出的,这六条经验,又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指导原则,必须在实践中长期坚持并继续丰富和完善。《决定》正是把六条经验作为基本的指导原则,提出了五项执政能力建设的任务,即: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不断提高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不断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不断提高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因此,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党领导的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统一,是二者的连接点。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任务必须同党的建设和党的执政使命紧密联系起来,同党的执政经验和执政规律紧密联系起来。
第三篇:浅谈如何增强军队政治教育效果
浅谈如何增强军队政治教育效果
摘要: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军队所处的客观环境、教育对象的思想状况较以往发生了很大变化,单纯依靠传统的思想、观念、方式以及工作机制、教育方法来达到新时期政治教育的效果已经变得十分艰难。笔者将从发挥教育对象主体作用,学会“倾听”,创建良好育人环境及增强教育前瞻性四个方面阐述如何增强军队政治教育效果。
关键词:军队政治教育;主体;倾听;环境;前瞻
军队的政治教育是一种思想意识的 灌输和精神激励活动,其工作的开展必
然要受到国家意识形态和民族思想文化 传统的影响。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军队 所处的客观环境、教育对象的思想状况 都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政治教育面临 着一个与传统环境大为迥异的新环境。单纯依靠传统的思想、观念、方式以及 工作机制、教育方法来达到新时期政治 教育的效果已经变得十分艰难。笔者认
为应从以下四个方面人手。
一、要充分发挥教育对象 的主体作用
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但在思想 上军人并非仅仅受到来自党的思想工作者 这一个方面的影响,而是同时领略着周围 环境的“八面来风”,这就决定了军人不 可能简单地全盘接受教育者施加的影响,在此J隋况下越足强调教育者的权威和官兵 的绝对服从,越容易让教育走向僵化,因 此发挥官兵主体作用势在必行。
(1)要贴近“兵情”把好脉。开 展政治教育前,就要针对官兵思想变化 的特点,及时进行调查和分析,通过多 途径、多渠道摸准官兵思想脉搏,及时 掌握每个人平时在想什么,心中在忧什 么,行动上将做什么,为开展针对性的 教育创造条件。
(2)要集中“兵意”定方案。在
设置教育课题时,除上级有固定的要求 外,要充分听取官兵意见,围绕他们所 想所思抓问题、选素材,针对官兵所关 注的热点、难点和疑点问题定题目,运 用官兵看得见、摸得着、想得到、能感 受的鲜活教材开展教育。(3)要迎合“兵味”定形式。要 本着服务内容需要,利于平等交流,符 合基层实际,易于官兵接受,便于长期 坚持的原则确定教育形式。可以摆事实 讲道理,在讨论辨析中明辨是非;可以 忆往昔看今朝,在社会实践中思源思 进;可以照镜子辨美丑,在正反对比中 选准坐标;可以谈感想话收获,在三尺 讲台上坦露真心。
发挥受教育对象的主体作用,就是 要相信、依靠,尊重官兵的人格和创造 精神,增强官兵的责任感,让人人都当 教育者,个个受教育;人人都当管理 者,个个都接受管理;人人都当监督 者,个个接受监督。长此以往,就能营 造出互帮、互学、互教、互管,共学和 共管,自学和自管的教育氛围。
二、要学会倾听
部队成员来自五湖四海,文化层次 参差不齐。以战士为例,近几年虽一直 有报道说兵源素质提高了,但实际上多 数人的文化层次较低。在应试教育的大 背景下,学习成绩不够好,便意味着有 可能会游离于老师、同学乃至于家长的 积极关注和鼓励之外,很容易产生挫败 感和自卑心理,从而导致情感和心灵闭 锁,不愿意向他人敞开自己的心扉。面 对这一现状,简单的说服教育、榜样示 范等方式,显然已不能适应其需求。这 就要求教育者必须学会“倾听”。前苏 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如果教 育者希望从一切方面去教育人,那么必 须从一切方面去了解人。” 学会“倾听”,教育者就需要从一 个说教者、规章制度的制定者和维护 者,转化为官兵内心需要的聆听者,成 长成才的陪伴者、帮助者和引导者。这 一角色的转变本身就包含了对官兵的尊 重和关爱。倾听,看似被动,实则主 动。从表面上,倾听是接收过程,但实 际上,倾听则是接收和输出相融合、相 交替的过程,倾诉者在倾听者情绪感染 下也会成为倾听者。这种倾听、倾诉的 互置,形成对话的平台,此时,倾听便 真正成了心灵的沟通。倾听应注意三方面问题:(1)培养“倾听”态度与习惯。倾听是技巧,更是修养和艺术。温德 尔·霍姆兹说过:“说是属于知识的范 畴而听是智慧的特权。”我们应该养成 倾听的态度和习惯,“走近”官兵,进 而“走进”官兵的内心世界以实现真 正意义上的引导。
(2)注重“倾听”方式、方法的多 样性。“倾听”不仅是指对官兵个体内 心声音的聆听,还包括对群体意愿的关 注;不仅包括言语行为方式上面对面的 倾听也包括书面的文字沟通。比如语言 行为上的倾听,是指教育者通过个体访 谈或群体座谈的方式和官兵之间进行面 对面的沟通和交流;而书面文字式的倾 听,则包括设立谈话信箱、网络咨询平台以及对官兵群体进行的问卷调查等。只要结果不偏离了解、把握官兵内心世 界的目的和主旨,都可以合理地运用。(3)把“倾听”当作教育的途径 和手段。“倾听”不是目的,而是教育 的途径和手段,是教育的前提和基础。倾听官兵的心声,是实现教育者与官兵 之间保持有效沟通的重要途径,但倾听 之后如何采取必要的行动和对策,有效 地促进、帮助官兵的成长和发展才是工 作的重点和中心。
三、要创建良好的育人环境
育人环境是政治教育顺利实施的重 要保证。和谐的环境特别是人文氛围浓郁的环境,能够平静人的情绪,舒缓人的精神,陶冶人的性情,引人向上、向善、向美;相反,不良的环境容易使人急躁、狭隘,甚至庸俗。政治教育必须借助外界环境来促成人的良好品格的形成。儒家思想就提倡教育者应该主动创 造优越、良好的外部环境,使受教育者 从中受益。如苟子的“蓬生麻中,不扶 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就是认 为好的环境能对人产生好的影响,久而 久之,可以使人塑造良好品格。这里强调的育人环境,主要是营造 良好的育人氛围,主要包括:高品位的 物理环境,主要有建筑、设施、花草树 木和自然景观等都可以成为凝固的教 材;良好的心理环境,以舆论和习惯的 形式影响官兵的言论和行动,对官兵的 情感和思想能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和谐的人际环境,包括人与人之间互相 尊重、互相信任,关心集体、关爱他 人,教学相长、师生互动等;丰富多彩 的文化活动,可以带动积极向上的舆论 氛围的营造。通过耳濡目染和内心体 验,官兵可以得到心灵的感染、情操的 陶冶和真理的启示,也就能够让官兵自 觉提高道德素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 价值观,政治教育也才能真正发挥作用。
四、要增强教育的前瞻性
所谓教育的前瞻性是指在教育过程 中,要在把握客观现实的基础上,立足 将来,对官兵思想观念的发展趋势及教 育的发展趋势进行科学的预判,采取相 应的措施,将工作做在前头。只有不断 增强教育的前瞻性,才能在制订教育计 划之前就做好合理的部署,提供未来的 规范依据,达到指导官兵的要求。(1)要提高教育者的思维能力。这 种思维,是各种不同的思维形势在教育 发展目标引导下的综合思维,具体表现 为创新性思维、进取性思维、科学预见 超前性思维。这几种思维是辩证统一 的,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也是我们开 展政治教育的基本立足点。(2)要树立教育者的危机意识。增 强教育的前瞻性,必须从增强教育者危 机意识、责任意识和超前意识出发,其 中最关键的是增强危机意识,拥有它,就能充分调动教育者的观察力和判断 力,进而及早对潜在的或即将发生的问 题作出有效的预防措施。危机意识是教 育前瞻眭的基础,使教育的前瞻具备了 可能性。
(3)要增强教育者的理论素养。政 治教育的前瞻观念是一种预见性的观 念,进行科学的教育前瞻,要求教育者 将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丰富的联 想和想象能力与判断能力进行统一。因 此,教育者要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 理论,抓住理论的精髓,提高自身的政 治修养。同时还要努力学习和掌握现代 科技知识,学习心理学、教育学等相关 知识,学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知识以及 建设现代化强国所必备的其他知识,以 增强应变能力和判断能力。
第四篇:把握人才成长规律
把握人才成长规律
培育航天科技英才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副总经理、党组成员雷凡培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是我国高科技战略型企业集团,也是我国航天科技工业的主导力量。多年来,我们遵循人才成长规律,依托重大工程实践,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培养造就了一支高素质的航天科技人才队伍,为推动我国航天事业的迅猛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注重遵循人才成长规律,促进人才有序发展
一是分层把握科技人才成长特点。目前,集团公司拥有31名院士、300多名国家级和集团公司级专家、400多名型号领军人才。通过总结航天科技人才成长特点,我们将科技人才分为骨干、专才、将才、帅才和大家等5个层次。其中,骨干是承担型号任务的主体力量,专才是各专业领域的技术带头人,将才是组织型号研制的总指挥和总设计师,帅才是实现航天里程碑式跨越的型号系列总师和领域首席专家,大家是引领航天技术战略发展方向的技术开拓者和杰出科学家。我们按照“工程实践,培养骨干;长期积累,成就专才;一专多能,培
育将才;艰辛砺炼,造就帅才;重德修身,成就大家”的育才规律,有意识地把那些具有较强的专业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的骨干向将才、帅才培养,对那些执着专业、精于钻研,但性格相对内向、甘于寂寞的专才,鼓励他们在专业上向纵深发展,成为更高层次的专家。在人才的不同层次和人才成长的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培养措施,努力做到因才施育、因才施用。最近,我们遵照源潮同志的批示,组织力量专门编写了《航天科技人才成长之路》,对进一步做好人才工作将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
二是分类畅通科技人才发展通道。我们在原有专业技术职务的基础上,根据型号研制和技术创新等不同技术岗位的特点,建立了研究、设计、工艺、质量、标准化以及产品化等专业技术队伍,设置了从技术主管到总师和首席专家的不同等级的技术职务发展序列,明确了相应的管理要求、任职资格以及考核办法,逐步建立起分层分类、进退有序的科技人才职业发展体系。根据航天技术的发展需求,明确了11大类、27个航天主体专业,形成了由国家级专家、集团公司学术技术带头人、院(厂所)级专家组成的三级专家队伍。科技人才职业发展体系的建立和实施,有效引导了科技人才在学术上发展、技术上进步,促进了科技人才有序发展。
二、依托重大工程实践,加快培养青年英才
一是搭建工程实践平台,用航天事业吸引凝聚优秀人才。
我们大力加强科研条件建设,强化与国内知名高校的产学研合作,每年投入近20亿元用于技术研发和科技创新活动,大规模开展航天关键核心技术研究,搭建开放式的工程实践平台。目前,已经建成10个国家级工程技术中心、13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5个国防科技工业研究应用中心和13个国防科技创新团队,与上海交通大学等15所高校建立了35个产学研平台,与哈尔滨工业大学联合成立了空天技术研究院。通过建设这些技术创新平台,有力地促进了载人航天、月球探测、北斗导航和高新武器装备等国家重大工程任务的顺利实施,同时也吸引集聚了一大批优秀科技人才。“十一五”以来,集团公司共引进了1700多名博士生、1.15万名硕士生以及300多名海外优秀人才,其中10位海外高层次人才入选国家“千人计划”。
二是实施人才接力计划,着力培养青年科技领军人才。我们始终坚持工程推进与人才培养同步进行,着力实施人才接力工程和科技领军人才培养计划,注重在重点型号研制、重大技术攻关中考察德才表现。及时选拔政治素质好、技术水平高、组织能力强、工作实绩优的专业人才担任型号总设计师、总指挥,让他们在创新思维最活跃、创新能力最旺盛的黄金期得到重用。通过实施让贤制、竞聘制、助理制,及时将后备人才放到重要项目、重要岗位强化砺炼,在实践中长见识、增才干。对有发展潜力的好苗子,通过型号之间、单位之间的多岗位锻炼、交流,加快提高他们的技术掌控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对
年轻的科技领军人才,做到既放手使用又严格要求,每年向型号总设计师、总指挥颁发型号任务责任令,严格考核,强化履职责任。目前,集团公司400余名正副总指挥和总设计师中,45岁以下的近60%,平均年龄仅44岁;载人航天交会对接工程正副主任设计师,平均年龄仅38岁;月球探测工程设计师队伍中,35岁以下达70%。这一大批朝气蓬勃、极富创新精神和创造活力的青年科技英才正成为我国航天事业发展新的栋梁和骨干。
三、优化人才发展环境,激励科技人才追求卓越
一是培育优秀企业文化,不断传承航天精神。在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中,几代航天人不仅为国家做出了卓越贡献,而且也孕育形成了航天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我们十分注重实践经验与作风传承相结合,坚持实行“导师制”,充分发挥院士和专家群体的“传帮带”作用,通过师带徒,不仅将专家群体长期积累的工程实践经验及时传授给“弟子”,同时也将严慎细实的航天文化和科研作风代代相传。坚持把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有机结合,做好科技人才的思想指导和文化引导,积极倡导技术民主,培育鼓励创新、包容失败的创新文化,切实形成尊重人才、关心人才、爱护人才的良好氛围。目前,“以成功报效祖国、以卓越铸就辉煌”已经成为广大航天科技人才的座右铭,激励着他们为祖国争光、为民族争气。
二是加大对优秀人才激励力度,带动广大科技人才快速成长。2010年,我们设立了航天功勋奖、航天创新奖和航天贡献奖,对突破型号研制重大瓶颈、解决重大关键技术难题的科技人才给予重奖,最高金额达100万元,首批4位航天功勋奖获得者全部是一线的科技领军人才。对一线优秀科技人才,实行政治荣誉、物质奖励、推举专家、培训深造、职称评聘“五优先”,目前,集团公司14位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中,有11位是一线科技专家。集团公司各级领导人员都直接联系一线科技专家,定期听取他们的意见建议,及时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在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科技人才有多大的作为,就会有多高的地位;有多大的才华,就会有多大的舞台。正是有了这支激情昂扬的科技人才队伍,我国的航天事业才会有今天的勃勃生机。
下一步,我们将认真落实源潮同志的重要指示,按照王勇同志的重要部署,继续大力实施人才强企战略,为加快我国从航天大国迈向航天强国提供更加坚强的人才保证。
第五篇:认识运动把握规律
第四课 探索世界的本质 第二框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
一、重点内容:三个概念(运动、静止、规律)、两对关系(运动和物质的关系、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二、知识梳理
(一)运动的含义: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二)运动与物质的关系 区别:含义不同
联系:①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离不开运动)
②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运动离不开物质)
(三)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1、静止的含义:
一是指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二是指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说物体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的运动。
2、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区别:①含义不同 ②特点不同,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
联系①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②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四)运动是有规律的
1、规律的含义: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2、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
①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②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3、方法论要求:①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违背规律受到惩罚。
②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认识和把握规律、利用规律。规律是客观的,但不等于说人们在客观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的,我们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三、课堂练习
(一)单选题
1、英国哲学家毕尔生说:“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我国唐代的著名和尚慧能也有相同的观点。《坛经》记载:时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幡动,议论不一。慧能进日:“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毕尔生和慧能的观点属于()A、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 B、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观点 C、把物质和运动结合起来的观点 D、神创论观点
2、近代思想家龚自珍说:“自古及今,法无不改,势无不积,事例无不变迁,风气无不移易。”这说明
A.世界上存在无物质的运动 B.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C.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D.物质是运动的内在动力
3、“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这一观点
A.否认了运动的绝对性 B.否认了静止的相对性
C.认为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D.认为运动是相对的,静止是绝对的
4、古希腊哲学家克拉底鲁认为,万物只是一种不可名状的“旋风”,瞬息万变。他拒绝给事物以名称,主张对客观事物“什么都不能说”。其错误在于 A.否定了事物的客观性 B.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C.否认了事物的相对静止 D.割裂了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5、为满足北京奥运会期间各国运动员对蔬菜种类与营养的不同需求,中国农艺师引进了多种新品种洋菜,根据北京地区及周边省市的海拔高度来确定各种蔬菜的种植与运输方案,使洋菜“本土化”,打破了“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的观念。农艺师打破“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的观念。遵循的哲学依据是
A.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 B.人可以改变规律起作用的前提条件 C.人不能改变规律,但能改变规律起作用的具体状况 D.客观事物的规律是客现的,思维活动的规律是主观的
6、“天地之变,寒暑风雨,水旱螟蝗,率皆有法。”这句话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A.规律是事物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B.只有自然界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C.规律可以为人所认识 D.一切事物的运动都是有规律的
7、“少年安能长少年,海波尚变为桑田。”唐代诗人李贺的这一诗句体现了
A.运动是永恒的、绝对的和有条件的 B.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C.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D.运动是静止的特殊状态
8、《孟子》云:“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这表明
A.自然界的变化是有规律的 B.客观规律是可以被认识和改造的 C.自然界的发展规律是客观的 D.改造世界必须遵循客观规律
(二)简答题
1、简述你对马克思主义物质运动观的理解。
2、夏季,北京等地为缓解当地旱情,采用了许多人工增雨的措施,明显增加了降水。试分析“人工增雨”体现的哲学道理。
〔答案」(1)事物运动是有客观规律的;(2)人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
①运动是宇宙中一切事物的变化和过程。②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③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