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1常州市政府工作报告
王伟成政府工作报告
一、2010年和“十一五”时期工作回顾
去年以来,市政府在中共常州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紧紧依靠全市人民,锐意进取,开拓创新,攻坚克难,务实工作,全面完成了市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
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976.7亿元,按可比价增长13.1%。完成地方一般预算收入286.2亿元,增长32.6%。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103.6亿元,增长23.4%。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44.7亿元,增长18.5%。注册外资实际到账26.7亿美元,增长18.1%。完成进出口总额222.8亿美元,增长47.7%,其中出口155.6亿美元,增长43.2%。新增高效农业14.1万亩,建成高标准农田10.9万亩。新增上市企业5家,通过审核待发5家。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6269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2637元,分别增长10.6%、12.9%。新增城镇就业8.8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企业养老、医疗、失业三大保险覆盖率继续保持在97%以上,新农保参保率达99%。新增廉租房保障家庭1062户,经济适用房货币补贴家庭724户,廉租房和公共租赁房实物配租855户,我市住房保障全覆盖的做法得到了中央领导的充分肯定。西绕城高速、宁杭城际铁路、京沪高铁及其配套场站、常州机场改扩建工程加快推进,常溧高速开工建设。沪宁城际铁路、常州客运中心和戚墅堰站建成投运。青洋路高架、中吴大道、飞龙东路、新机场路以及机场高架路等建成通车。“三河三园”工程全面完成。通过国家生态市技术评估。承办十七届省运会取得圆满成功,成为江苏历史上最精彩、最圆满、最成功、最难忘、最和谐的体育盛会。我市获得奖牌第一、总分第二、金牌第三的好成绩。全新的城市面貌、精彩的开幕闭幕、一流的组织水平、超越的竞技体育、市民的文明素养,全面展示了常州的崭新形象,大大激励了常州人民“事事争当第一流,耻为天下第二手”的奋勇争先精神。
各位代表,2010年是“十一五”的收官之年,它为我市“十一五”规划的全面完成划上了圆满的句号。“十一五”是常州经受巨大考验、取得巨大成就的五年。五年来,我们克服了铁本事件和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加快发展、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这五年,是我市结构调整进展最快、成效最明显的时期;是民生改善最为突出、百姓得实惠最多的时期;是城乡建设力度最大、面貌变化最为显著的时期;也是我市影响力不断扩大、对外形象迅速提升的时期。——综合实力跨上大台阶。2010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比2005年翻了一番多,地方一般预算收入是2005年的3倍。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余额达到4550.5亿元和3011.7亿元,分别比2006年年初增加2900.9亿元和1898.4亿元。五年固定资产投资达到7412亿元,外贸出口达到574.1亿美元,注册外资实际到账达到100.5亿美元,分别是“十五”的3.3倍、3倍、4.7倍。五年引进总投资超亿美元的项目34个、新增世界500强投资项目20个。五年新增私营个体企业45236户、个体工商户138967家、个私注册资本1284.9亿元,分别比“十五”期间增长14.4%、28.7%、133.8%。销售收入超百亿企业新增12家,累计达到13家;入库税收超亿元企业达到35家;五年上市企业新增11家,累计达21家。
——结构调整取得大进展。三次产业结构由2005年的4.3︰61.1︰34.6调整到2010年的3.4︰56.0︰40.6。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产值7387.8亿元,是2005年的3倍。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3798.2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51.4%,比2005年提高了14.8个百分点。服务业实现增加值1209.7亿元,是2005年的2.7倍。国内外游客总数突破2700万人,是2005年的2.1倍。规模农业面积达到136.4万亩,占全市耕地面积的比重达到61.4%,水稻单产实现全省“八连冠”。
——科技创新迈出大步伐。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33%,连续10年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市”。以常州科教城为引领,探索形成了“经科教联动,产学研结合,校所企共赢”的新模式。全市引进重大研发机构59家,实施产学研项目2000余项;新建企业“两站三中心”392家,累计502家。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9项。引进海外人才1802人、创业团队300个。全市新标准认定高新技术企业达到476家,累计授权专利20241件,其中发明专利1412件。
——城乡面貌发生大变化。城市骨架拉大、功能完善、管理创新、环境优化。南部新城16.6平方公里核心区基本建成,西太湖整治保护开发利用取得明显的阶段性成效。北部高铁新城全面启动。东大门21条主次道路建设全面拉开。建成区面积由2005年的150平方公里增加到230平方公里。运河南移、城市高架、快速公交、城际高铁、空港改造、奥体中心、博物馆、规划馆、大剧院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建成投运。建立了城市管理长效机制,实现建成区数字化城管全覆盖,被评为全省优秀管理城市第一名、“全国交通畅通工程”A类一等管理水平同类城市第一名。累计新增城乡绿地11334公顷。市区60条河道全面整治,清水工程取得明显成效。全市所有村实现“三清一绿”,50%以上村达到“五化三有”。县乡河道全面疏浚,大中型水库以及病险小水库全部加固。——人民生活得到大改善。城乡居民收入连续五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实现了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住房保障制度全覆盖,跨入全国地级市相对富裕城市前10名。新建和改造提升市政公园绿地57个,对中心城区所有公厕实施改造,公园公厕全部免费开放。对388条背街小巷、103个菜市场全面实施了改造提升。“公交优先”全面推进,行政村公交通达率达到100%,公交出行率从2005年的8.9%提高到2010年的25.8%。完成了1000多万平方米、125个老小区的综合整治,50万老小区居民受益。
——社会事业有了大进步。教育事业均衡发展,所有辖市区均成为省教育现代化先进市(区)。江苏工业学院成功提升为常州大学。医疗机构布局合理调整,阳湖医院即将建成。以卫生服务中心为主体、卫生服务站为补充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形成。文化事业繁荣兴旺,完成了市属文艺院团和部分文化经营性事业单位转企改制任务,三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23件作品获得国家、省“五个一”工程奖。和谐安民工程取得显著成效,被评为“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市”。行政效能和依法行政水平不断提升,审批事项集中度达82%。与此同时,外事侨务、对台事务、审计统计、人武人防、海关国检、药监质监、粮食供销、边防海事、档案地方志、防灾减灾、安全生产、民族宗教、援疆援川、人口和计划生育、老龄、妇女儿童、残疾人、关心下一代等工作都取得了新成绩。
各位代表,“十一五”我们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辉煌,通过这五年的加速发展,我们同先进地区的差距开始缩短,常州在苏锡常板块中应有的地位得到巩固和提升,对全省的贡献份额有了增加。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全市人民在中共常州市委正确领导下,团结奋斗、共同努力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常州市人民政府,向全市人民,向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各人民团体、离退休老同志、无党派及各界人士,向驻常部队指战员、武警官兵和部、省驻常单位,向在常的中外投资者、科技工作者和所有务工人员,向所有关心、支持常州建设和发展的海内外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经济结构调整虽然取得明显进展,但工业结构仍然偏重,现代服务业比重还不高,转型升级任务艰巨;城乡居民收入虽然稳步增长,但增速偏低,对照富民的要求差距不小;生态环境虽然得到较大改善,但环境污染的情况还时有发生,对此人民群众还有意见;虽然社会总体保持稳定,但不和谐、不稳定的因素依然存在,和谐社会建设任重道远;虽然政府效能有所提高,但不作为、乱作为、慢作为的现象还时有发生,工作作风有待进一步改进。这些问题和矛盾,我们要在今后的工作中切实加以解决。
二、“十二五”时期的发展构想和2011年主要工作
从今年开始的“十二五”,是常州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重要时期,也是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我们要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科技创新为动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根本目的,全面实施科教与人才强市、创新驱动、城乡一体化、经济国际化四大战略,全面提升产业竞争力、创新竞争力、生态竞争力和文化软实力,努力把常州建设成为创新创业城、现代产业城、生态宜居城、和谐幸福城。
“十二五”期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总的要求是:
——在经济发展上,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要取得突破性进展,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生物技术和新医药、节能环保、软件和服务外包、物联网和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新兴产业加速发展,规模以上企业销售收入年均增长28%以上,新兴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极并逐步成为支柱产业。现代服务业要实现新的突破,在地区生产总值中占比争取达到50%。传统产业得到改造提升,农业产业协调发展。到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5500亿元,人均超1.5万美元。
——在城乡建设上,大力推进“三城融合,南北建新;东西协调,开发东部;统筹兼顾,城乡一体”。中心城区在进一步完善功能的基础上,全面提升建设管理水平,建成现代大气、环境优美、管理有序、宜居宜业的高品质中心城区。南部新城在着力提升核心城区的同时,重点开发建设滨湖新城,做到城市框架基本形成,重要基础设施和功能布局基本到位,成为凸显旅游休闲、生态居住、科技教育等为主要功能的现代化新城区。北部新城全面推进高铁枢纽、旅游动漫等城市综合体建设,加快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一个全新的高铁、商务、创意城将迅速在常州北部崛起。对包括戚区、天宁和武进东部270平方公里的东大门实行“一体规划、一体建设、一体发展”,21条主次干道建设全部完成,轨道交通等重点特色产业初步形成,常州东部地区将成为现代化城市的一个新区域。城乡要实现“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就业保障”的一体化,全面提升城镇发展水平,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在对外开放上,要用更宽广的视野,利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以创新型科技园区和开发区为重要载体,进一步拓宽利用外资的领域,全面提升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要进一步优化出口产品和市场结构,提高双自产品出口比重,增加外贸出口附加值。要鼓励企业大胆“走出去”,充分利用海外的市场、技术、人才和资源,拓展国际发展空间。要在更广领域扩大对外交流和合作,全面提高常州的国际化水平。——在人民生活上,要富民优先,实施城乡居民收入七年倍增计划,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让常州人民都能过上宽裕安康的生活。要调整收入分配结构,在增加居民工资收入的同时,还要增加经营性、财产性收入。“十二五”期间,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0%和11%以上。要采取切实措施扶贫帮困,进一步完善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基础、以政府救助为主体、以社会救助为补充的救助体系,使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得到切实保障,并努力帮助他们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
——在社会建设上,要做到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社会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显著提高,全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普遍提升。要创新社会管理机制,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根据市委十届十次全体会议的精神,市政府编制了《常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现已发给各位代表,提请大会审议。
五年看三年,三年看头年,做好今年工作意义重大。今年全市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2%;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7%;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15%;注册外资实际到账增长10%;全社会研究与开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1%;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综合能耗、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二氧化碳、氨氮、氮氧化物排放量削减目标将根据省下达指标确定;环境质量综合指数达到85分以上。
为实现上述目标,我们要紧紧围绕“加快转型升级年”活动,以60项重点工程为抓手,全力推进以下七个方面的工作:
(一)加快结构调整,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1.加速发展现代服务业。(1)突破发展生产性服务业。重点发展工业设计、科技服务、节能服务和商务服务业,推进100家制造企业主辅分离。创新金融服务业,确保信贷投放增长15%以上,中小企业贷款增长18%以上。组建5家农村小额贷款公司,引进1家外地金融机构,探索成立科技银行。力争10家以上企业境内外上市。发行中小企业集合债券、农村商业银行次级债券,完成创业投资5亿元以上。(2)突破发展文化创意产业。重点推进运河五号等8个文化产业园区建设,加快发展卡龙动漫等5个骨干文化企业,培育手机报刊等3个新型文化业态。(3)突破发展旅游业。加快发展城市旅游,着力推进环球动漫嬉戏谷、东方盐湖城、中华纺织博览园等十大旅游重点项目建设。加大旅游宣传促销力度,国内外游客突破3300万人次。(4)提升发展商贸市场物流业。年成交额超50亿元的市场达到13个以上,超100亿元的市场5个。重点抓好武进区花园街商业街、新北区通江中路商业街区等新型商业街区建设。(5)提升发展房地产业。加强房地产市场调控,支持居民合理住房消费。进一步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遏制房价过快上涨。优化房地产供应结构,加大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和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公租房建设力度。
2.加快发展新兴产业。(1)实施新兴产业三年倍增计划。重点扶持100家重点企业,实施100个新兴产业重大项目。今年新兴产业中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完成产值5200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56%以上。(2)扩大有效投入。推进100项工业重点项目,工业投入增长18%,新兴产业中制造业投入占全市工业投入的70%。(3)加大与央企对接合作力度。重点推进中石油、东风汽车等项目建设,力争央企在常投资企业产值增长22%以上。3.改造提升传统产业。(1)推动企业技术改造。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提高企业技术装备水平,提升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增强企业竞争力。(2)实施品牌带动。全市新增中国驰名商标3件、江苏省著名商标20件、境外注册商标80件,新增省级产业集群品牌培育基地2个。(3)加快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步伐。组织实施“十企示范、百企试点、千企升级”两化融合推进工程。
4.大力发展现代农业。(1)推进“双百万亩”和“万顷良田”建设工程。新建高标准农田10万亩,新增高效种植业10万亩、高效渔业3万亩。(2)推动规模农业发展。完成土地流转5万亩,新增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面积15万亩。(3)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新增省级现代农业园区1家以上,建设武进现代农业产业园、溧阳曹山现代农业产业园、长荡湖河蟹产业园、新北现代农业产业园等综合园区。
(二)强化科技创新,增强经济社会发展驱动力
1.加快建设创新型园区。(1)增强园区集聚、服务和创新功能,把园区建成科技创新先导区、新兴产业集聚区和集约发展示范区。(2)完善健全工作和政策体系,集聚整合全市的科技、教育、人才和产业资源,促进“一核八园”裂变发展。(3)壮大园区产业规模,组织实施“一核八园”重点科技研发及产业化项目100项,8个园区实现营业收入480亿元。2.突出企业主体地位。(1)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全市新增高新技术企业70家、高新技术产品150只,100家创新领航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200亿元。(2)加强产学研合作。共建研发机构、创新联盟,突破一批核心技术,新增产学研项目250项。(3)重视知识产权工作。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达1.2万件和4000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达2100件。3.建设创新创业平台。(1)加快科教城建设。科教城研发机构及高科技企业总数突破500家,研发人才总数突破1万人,产学研合作项目突破500项。(2)加大孵化器建设力度。积极申报国家级加速器试点,全市孵化器、加速器面积累计达350万平方米,在孵企业达3300家。(3)加快企业研发平台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新增企业创新平台60家,其中省级以上“两站三中心”30家。新增市级以上科技公共服务平台10家。
4.加快引进各类创新创业人才。(1)大力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实施“千名海外人才集聚工程”和“龙城英才计划”,全年引进100个领军型海归创业团队和1000名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力争有25人入选省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2)壮大创新创业型企业。促进领军型海归创业企业向成长型企业发展,全年企业销售额突破25亿元。(3)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完善创新创业人才扶持政策,组建海归创业服务中心。
(三)扩大对外开放,增创开放型经济新优势
1.提高利用外资水平。(1)确立新的理念。把利用外资从原来的注重规模转到“量质并举、以质为重、优化结构、提升水平”的思路上来。(2)突破外资大项目。新增总投资超亿美元或工商登记注册外资超3000万美元项目35个,力争突破超10亿美元的特大型项目。(3)调整外资结构。新兴产业利用外资占制造业的比重达到50%,生产性服务业占服务业到账外资比重提升5个百分点。
2.优化外贸外经结构。(1)优化出口结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比达25%,机电产品出口占比达60%,新兴产业出口占比达30%。(2)培育规模出口企业。通过市场开拓、品牌带动等措施,加快培育规模型重点出口企业,出口超亿美元企业达25家。(3)加强外经合作。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开展境外投资和跨国经营,推进企业建立境外产业基地,中方协议投资增长15%,外经营业额增长5%。(4)发展服务外包。吸引境内外大型服务外包企业进驻常州,培育一批服务外包重点企业和中高端人才,服务外包产业实现营业收入20亿元。3.推进开发区新跃升。(1)营造产业特色。鼓励各级开发区大力发展优势产业,形成鲜明的产业特色,开发区新兴产业产值增长30%以上。(2)促进提档升级。加快推进省级开发区创建国家级开发区,积极创建国家级生态园区,加快建设低碳经济示范区,各级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超过100亿元。(3)提高贡献份额。开发区注册外资实际到账、地区生产总值、一般预算收入占全市比重分别超过75%、50%和50%,新增总投资超亿美元制造业项目占全市80%以上。
(四)改善民生办实事,让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
1.加快推进富民进程,全面提高人民收入水平。(1)就业富民。全年新增就业岗位12万个,新增就业7万人,大学生就业3万人,技职校毕业生就业1.7万人,援助困难群体就业3000人,动态消除城乡零就业家庭。(2)创业富民。年内净增私营企业1万户,新增个体工商户2万户,新增个私注册资本330亿元。组织各类创业培训1万人次,扶持创业5000人,创业带动就业3万人,建立实训基地、孵化基地60个。(3)保障富民。养老、医疗、失业三大保险分别净增参保3万、3万、2万人,实现应保尽保。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平均提高10%以上,市区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提高到80元,市区老年居民养老补贴提高到220元。(4)改革富民。继续推进农村合作改革,全市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覆盖率达到40%,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100家、土地股份合作社20家。(5)增收富民。企业职工最低工资标准提高18%,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增长10%,企业签定工资专项集体合同数增长10%。鼓励城乡居民多渠道增加经营性和财产性收入,提高集体经济分配股息、红利和承包土地流转收入。
2.加大救助力度,确保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有切实保障。(1)市区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从每月390元提高到430元,低保边缘困难家庭和特困职工家庭发放一次性生活补助1000元。(2)当季度平均物价指标达到或超过3%时,对城乡低保等九类低收入群体,按当地低保标准的25%发放季度物价补贴。当公用事业或公益性服务价格上调时,对低收入群体给予优惠补贴。(3)全额资助市区低保、三无、五保和无固定收入重残人员参加城乡基本医疗保险,对市区低保、三无、无固定收入重残人员、贫困家庭儿童及孤儿等困难群体实施医疗救助。对城区低保重症精神病人门诊自费部分实行全额资助,对城区低保边缘重症精神病人门诊自费部分资助50%。(4)开展大病、困难大学生等慈善救助,全年救助1500万元以上。(5)落实帮困助学金2200万元以上。中职1-2年级学生享受国家助学金每人每年1500元,中职农村家庭贫困学生和涉农专业实行免费教育。对具有常州户籍的城乡低保、低收入纯农户家庭和特困职工家庭在园就读幼儿以及孤残幼儿、革命烈士或因公牺牲军人子女、少数民族经济困难家庭子女给予每人每年保育教育费1000元的政府补助。
3.切实改善居住条件,提高住房保障水平。(1)新开工廉租房和公共租赁房12万平方米,续建35万平方米。三年增加实物配租廉租房、公共租赁房6500户,其中今年确保增加1300户。住房公积金扩面7万人,发放公积金贷款20亿元。(2)启动市区8万平方米危旧房和城中村改造试点工程。对市区80万平方米左右的老住宅区进行整治提升,市区住宅小区增设停车泊位3300个。
4.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减轻群众就医负担。(1)加快医疗机构布局调整。建成阳湖医院一期、新北医院、儿童医院病房楼。加快一院综合病房大楼、七院门急诊综合楼等建设步伐。(2)健全基层卫生服务体系。加快推进城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居民在社区就诊比例达50%以上。(3)提高医疗保障水平。职工医保个人住院现金自付比例稳定在30%以内,职工医保、居民医保参保人员住院制度规定范围内医药费用报销比例分别达到80%和60%。新农合参保率保持100%,人均筹资达280元以上,住院补偿率达45%。(4)切实减轻就医负担。全面推行基本药物制度,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配备和使用基本药物,并实行零差率销售。基本药物全部纳入基本医疗保障药品报销目录。做好医学检查同城互认和医疗费用控制工作,门诊和住院费用增幅低于同期物价指数增幅。
5.实施爱老助老工程,让老年人享受更多关爱。开工建设市老年康复中心和武进新东方颐养园等8家社会养老机构。运河山庄养老院、戚区社会福利中心二期年内竣工,新增养老机构床位1800张。建成A级以上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331个。市区增建老年人助餐点20个。完成培训养老专业人员600人次以上。新建区级老年大学2所,实现两市五区老年大学全覆盖。
6.推进残疾人帮扶工程,用爱心温暖残疾人。为4000名有康复需求的残疾人提供康复服务,为城区750名低保重度、生活不能自理的残疾人实施居家安养服务,为320户有需求的困难残疾人家庭装配无障碍设施,筹建残疾人康复医院和12家残疾人托养机构。创建5个残疾人扶贫基地,培训600名残疾人,帮助1000名贫困残疾人脱贫。
7.加大农村公共投入,建设幸福新农村。完成农业实用技术培训3万人次,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2万人,创业培训2500人。为农服务社覆盖全市行政村达90%以上。每镇送戏不少于4场,每村每月送电影不少于1场,新增农村有线电视用户1万户。新增无害化卫生户厕4421户。综合整治村庄河塘856个,疏浚县乡级河道100条,建设桥梁100座。全面完成中央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和专项工程年度建设任务。
8.深入推进“公交优先”,全面实施畅通工程。(1)大力发展公交事业,新购更新空调车874辆,市区空调车比例达100%。建设公交调度指挥中心、礼河公交综合枢纽。新辟10条、优化调整16条公交线路,快速公交一号线延伸至高铁站。(2)科学组织道路交通,实施白云路星园路路口、龙城大道潞横路路口等道口渠化。对机场路等70个道路路口实施交通信号“绿波”控制。全面推进交通文明行动计划。(3)切实解决交通堵点问题,重点解决广化街吊桥路路口、丽华北路、北大街、怀德路劳动西路路口、健身路关河路路口、通江中路以及局前街小学、二十四中、省常中等时段性交通堵点。
9.实施和谐安民提升工程,增强居民安全感。80万平方米老小区提升工程防范设施补建到位,实现老小区保洁、保绿与保安一体化管理。完成沿街商铺技防入户1.5万户,城镇居民技防入户10万户,农村居民技防入户25万户,技防覆盖率达到60%。新增治安复杂场所、易发案地区、背街小巷、居民区视频监控摄像机2000个,建成318所学校主要出入口视频监控系统。开展城中村和次新小区安防设施建设试点工作。
10.加大环保力度,营造宜居环境。推进京杭运河等8个小流域综合整治,确保3条入太湖河道水质稳定达标。对市区外围的40条黑臭河道实施整治,对市内已整治的60条河道实施长效监管。继续对全市13个区域开展废气污染专项整治,新建“禁燃区”54平方公里。加大对机动车、扬尘和餐饮油烟等污染的防治力度,全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330天以上。
以上十个方面的工作也是今年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十件实事,我们一定要一件一件抓落实,件件实事见实效。
(五)加强社会管理,促进各项事业和谐发展
1.推进教育均衡发展。(1)加快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年内建设、改造校舍25万平方米,对26所幼儿园园舍进行新建、扩建、改造。(2)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省优质中小学占比达70%以上,就读率达80%以上。省优质职业学校占比、就读率均达90%以上。义务教育公办学校吸纳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比例达87%以上。(3)推进素质教育。深化课程和教学改革,完善减负增效工作机制,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新增市体育、德育、科技、艺术等特色学校90所,新创心理健康教育合格学校100所。
2.繁荣发展文体事业。(1)丰富市民文化生活,完成常州图书馆及少儿图书馆改造并向社会免费开放。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各类文化阵地公益性演出1000场,低票价经营性演出1000场。培育10家民间非营利性文化机构和10支民间骨干业余社会文艺团队,提供多层次的文化服务。(2)保护开发历史文化遗产,全面启动青果巷等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提升。(3)大力开展全民健身,对户外健身器材实施更新改造,完成新建公园、广场、绿地的配套全民健身工程建设。积极备战省十八届运动会。3.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1)创新社区管理体制。加强社区管理工作者队伍建设,完善社区各项设施,推进和谐物管,实现行政管理和社区自治管理的良性互动。(2)健全群众权益维护机制。畅通民意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渠道,推动领导干部接访下访工作制度化,继续推进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和多元矛盾纠纷解决机制建设,努力从源头上化解社会矛盾。(3)完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发挥应急中心在突发事件处置中的作用,提高突发事件的预防预警、应急处置和应急保障能力。(4)深入推进安全生产长效管理,提升综合监管能力,有效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的发生。
4.统筹发展各项事业。积极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不断提升全民素质。实施“市民卡”工程,年内发放100万张以上。提升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水平,加强社区矫正和安置帮教工作。实施优生优育早教工程,提高婴幼儿素质。强化食品生产、流通环节监管,提高饮食卫生安全水平。加强国防教育、国防动员和人民防空工作,深入开展“双拥模范城”创建活动。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工作,进一步加强外事、侨务、台湾事务、地方志、民族宗教、防灾减灾、关心下一代等工作。
(六)推进城乡一体,实现环境建设新跃升
1.推进“三城融合”。(1)全面提升中心城区。建设延陵路、中吴大道等现代商务集聚区,提升文化宫、南大街商业集中区品位。(2)加快建设北部新城。加快推进高铁新城区、旅游动漫等四大城市综合体建设,全面完成京沪高铁站配套工程,提升高新、电子光伏及出口加工区等五大片区功能。(3)强力推进南部新城建设。进一步完善武进区“十纵十横”的道路框架,加快延政路商务区等“八大街区”建设步伐,加快建设西太湖“滨湖新城”。启动花园街和晋陵路对接工程,龙江路高架南延工程建成通车。
2.合力开发东部。(1)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实施东大门区域交通一体化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推进大明路、中吴大道东段、劳动东路东段等主次干道建设,促进东部地区交通路网与主城区的无缝对接。(2)完善区域城市功能。加快建设一批商业服务设施和居民住宅,促进人口集聚。(3)优化人居环境。建设玫瑰湖体育休闲公园,建成丁塘河主题公园。组织对圩墩小区等老城区的全面整治,提升市容市貌。
3.完善城市功能。(1)加快构建对外交通体系。常州西绕城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加快泰州大桥接线常州段、常溧高速公路、104国道溧阳西段、241省道金坛北段建设步伐。京沪高铁、宁杭城铁建成投运。常州机场改扩建工程全部完工并正式投运。(2)完善城市路网。续建棕榈路、清潭西路等主次干道,新建新堂北路延伸、晋陵南路延伸等城市骨架道路,改造提升丽华路、劳动东路、永宁北路翠竹段等城市道路。做好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的前期工作。(3)加快航道建设。完成苏南运河常州西段三级航道整治及戚墅堰大桥建设,加快丹金溧漕河、芜申运河溧阳段等三级航道网整治。(4)推进水利工程建设。加快建设大运河东枢纽、采菱港、藻港河南枢纽等城市防洪节点工程。(5)推进城市公共设施建设。加快电网改造,实施220千伏及110千伏输变电工程建设。实施老小区和新北区农村水管网改造工程,加快江边污水厂三期、魏村水厂取水口移址工程建设步伐。新建燃气管网50公里。4.改善生态环境。(1)建成国家生态市。年内通过国家生态市考核验收,在此基础上启动国家生态文明市创建工作。(2)继续实施五大“特色绿化工程”。建成太湖湾嬉戏谷、高铁南北广场等绿地,完成蔷薇园和翠竹公园的改造提升,对新堂北路、晋陵南路等新建道路实施绿化,开工建设10个小游园,新增绿地面积355公顷。(3)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实施重点节能与循环经济项目60项,加快建设城市再生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对100家重点用能单位进行监测,淘汰落后用能设备100台(套)。开展新一轮化工、工业园区和集中区专项整治,推进排污权有偿取得及交易工作。
5.深化长效管理。(1)提升数字城管。完善数字化城管监控系统建设,进一步强化网格管理,提高城管水平。(2)美化市容市貌。对新堂北路、会馆浜路、劳动西路等道路两侧环境进行整治与提升,加大户外广告清理整治力度,维护城市良好形象。(3)改善环卫设施。完成工业固体废弃物安全填埋场一期、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场渗滤液提标扩能项目主体建设,生活垃圾转运站一期工程建成投运。
6.加快城乡一体。(1)完善城乡发展规划。修订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完成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组织编制城乡统筹发展规划,优化镇村布局规划,实现城乡建设、土地利用、产业发展、生态建设等规划的全覆盖。(2)提升城镇发展水平。加快金坛、溧阳两个中等城市建设步伐,推进6个市级示范中心镇建设,形成层次分明、结构合理、发展集约的现代化城镇体系。(3)加快新农村建设。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五个一体化”,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全市85%以上行政村的村级集体年收入达50万元以上,村集体收入增长10%。
(七)提升服务效能,优化科学发展软环境
1.推进依法行政。(1)规范行政行为。政府的各项工作都要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2)深化行政执法责任制。规范行政处罚,进一步做好行政复议工作,努力做到规范执法、公正执法、文明执法。(3)自觉接受监督。自觉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市政协的民主监督,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监督和新闻舆论监督。2.探索管理创新。(1)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推进建设项目并联审批、联审会办,行政审批时限在原有基础上再提速20%以上。完善行政服务“两集中两到位”,行政许可事项集中度提高到87%以上。(2)推行阳光政务。深化网上政务公开系统,优化在线服务办件系统,做到权力全覆盖、运行全透明、流程全受控。(3)健全科学民主决策。完善专家咨询论证、社会公示和听证制度,提高决策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充分利用市长公开电话、“市长与网民”、《每周一报》、《每月一告》等与市民沟通的渠道,倾听民意,汲取民智,呼应民心,为人民服好务、办好事。
3.强化工作落实。(1)提高执行能力。全体公务员要弘扬求实、务实、踏实的工作作风,提高办事效率和为民服务能力。(2)敢于创新创造。要从常州发展的实际和人民群众的需求出发,在工作中敢于试验、探索和创造,善于用改革的手段和创新的举措,不断解决发展中遇到的难题。(3)加大绩效考核。建立健全效能建设问责体系,高效推进各项工作的落实。
4.加强廉政建设。(1)坚持廉洁从政。进一步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强化对“三重一大”等重点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管,全面推进惩防体系建设。(2)加大案件查办力度。严肃查处各类违纪违法案件,积极预防和打击各种腐败行为。(3)优化支出结构。构建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导向的财政保障机制,公共财政要向广大人民群众直接得益的事情倾斜。
各位代表,站在历史的新起点,面对人民的新期待,我们肩负的使命光荣而艰巨。让我们在中共常州市委的领导下,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同心同德,扎实工作,为全面完成本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再创常州“十二五”的新辉煌而努力奋斗!
第二篇:2012年常州市政府工作报告
常州市政府工作报告
姚晓东
各位代表:现在,我代表常州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各位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11年工作回顾
2011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也是全市抢抓机遇开拓奋进、各项工作成果丰硕的一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在省委、省政府和中共常州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支持监督下,我们紧紧依靠全市人民,全面贯彻“六个注重”,全力实施“八项工程”,狠抓产业升级,突出创新驱动,注重统筹兼顾,着力改善民生,巩固和发展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好势头,完成了市十四届人大四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实现了“十二五”良好开局。预计全年地区生产总值超过3600亿元,按可比价增长12%,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1.2万美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突破300亿元,达到350.9亿元,增长22.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超过2300亿元,增长20%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20亿元,增长17%。
(一)坚定不移促转型,产业升级迈出新步伐。大力开展“加快转型升级年”活动,不断优化经济结构,提升产业层次。制造业转型步伐加快,五大产业实现产值5620.9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67.7%,启动实施了新兴产业三年倍增计划。完成高新技术产业产值3008.8亿元,增长31.7%,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36.2%。现代服务业发展提速,实现增加值1500亿元,增长12.2%;实现旅游总收入420.12亿元,增长20.1%;创意产业基地入选首批国家级广告产业园,实现产值150亿元,增长37.6%。现代农业亮点频现,水稻单产实现全省“九连冠”,市级以上现代农业产业园累计达14家,“双百万亩”工程建设任务全面完成,成功获得2013年第八届中国花卉博览会承办权。
(二)注重投入上项目,开放创新增添新活力。坚持不懈狠抓项目投入,推动科技创新,扩大对外开放,优化金融服务,不断增强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活力。有效投入快速增长,完成工业投入1285亿元,增长19%,其中高新技术产业投入522亿元,增长104%;服务业投入1039亿元,增长21.5%。开放活力显著增强,确认实际到账注册外资30.5亿美元,增长14.2%;外贸进出口总额280亿美元,增长25.9%,其中出口190亿美元,增长22.1%。创新驱动战略深入实施,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2.3%;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65家,总数达618家,名列全省第三;新建“两站三中心”119家,总数达621家,全市孵化器面积达364.6万平方米,在孵企业3610家;新增专利授权总量超过1万件;“一核八园”建设加快推进,完成营业收入682亿元,增长46%,科教城入驻机构达520家,研发人才超万人;启动实施“龙城英才计划”,全年引进领军人才创新创业团队250个。民营经济快速发展,净增私营企业7800户,新增个体工商户3.75万户,新增个私注册资本600亿元。大企业支撑作用不断增强,营业收入超百亿元工业企业达11家,入库税收超亿元企业达32家。金融服务能力显著提升,引进1家外资银行,发行企业债券67.08亿元,成功发行“区域集优”中小企业集合票据,新增创业投资机构4家,新增上市企业11家,上市企业总数达32家。
(三)加大力度抓建设,城乡面貌发生新变化。加快城乡建设步伐,着力完善城市功能,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城市品位明显提升,人居环境不断优化。基础设施体系日益完善,常州机场新航站楼、京沪高铁常州北站建成运营,西绕城高速公路、龙江路高架南延等工程建成通车,苏南运河、丹金溧漕河等三级航道网整治工程进展顺利,建成串新河枢纽、南运河枢纽等城市防洪节点工程。城市功能板块建设加快推进,中心城区完成永宁北路、中吴大道东延等道路建设,北部新城建成万达广场等重点项目,南部新城扎实推进武宜路片区综合改造等项目,滨湖新城各类功能性项目和一批标志性建筑加快建设。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完成市区外围40条河道整治,3条入太湖河道和主要湖泊水质进一步好转;空气净化工程深入推进,市区全年空气优良天数达336天;节能减排任务全面完成,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7%,主要水污染物(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下降2.9%,成功通过国家生态市考核验收。城乡一体化建设稳步推进,中心镇建设全面启动,新农村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万顷良田建设工程”有序实施,溧阳市、新北区通过省级验收;县乡河道疏浚、村庄河塘整治顺利推进,村庄环境进一步提升,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实现涉农县区全覆盖,大中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全面完成,农村水利条件进一步改善。
(四)以人为本惠民生,社会发展取得新进步。着力推进民生幸福工程和社会各项事业,民生水平不断提高,各项事业全面进步,社会保持和谐稳定。大力推进富民增收,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971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4920元,分别增长13.1%和18%。就业创业扎实推进,新增就业9.5万人,援助困难群体再就业900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扶持创业5300人,创业带动就业3.2万人。社会保障水平稳步提高,企业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五大保险超额完成扩面任务,职工医保、居民医保住院制度规定范围内的医药费用报销比例分别达80%和60%,新农合住院费用实际补偿比达45%以上。住房保障力度加大,中心城区新开工建设廉租住房和公共租赁住房6500套,各辖市区和工业园区新开工建设新就业人员、外来务工人员公共租赁住房1.4万套(间),新增廉租住房和公共租赁住房实物配租家庭1650户,廉租住房和经济适用住房保障做到应保尽保。城乡救助体系更加完善,市区低保标准提高至435元,医疗救助对象扩面惠及5万困难群众。爱老助老工程扎实推进,新增机构养老床位1960张,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实现街道(乡镇)和城市社区全覆盖。公交优先继续实施,新增公交空调车703辆,我市成为全省第一个实现市区公交车全部空调化的城市。文化工作成效显著,电影《秋之白华》、大型交响锡剧《天涯歌女》获得良好反响,“幸福广场”周周演、低票价经营性演出等文化惠民工作全面推进。教育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80%以上的中小学生在省优质学校就读,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公办学校就读率达87%;全市新组建25个教育集团,通过扩大名校学区、教师互派,促进公办教育资源进一步均衡配置;10名优秀教师成为省人民教育家培养对象。医疗服务水平不断提高,首次获得国家重点中医临床专科2个、省医学重点学科2个;阳湖医院全面建成运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初见成效,基本药物制度全面实施。积极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新建、提升全民健身点170个,我市成为全省唯一连续15年获得“全国全民健身优秀组织奖”的城市。成功举办中国羽毛球大师赛、环太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等重大赛事。平安常州、法治常州建设取得新成效,和谐安民工程顺利实施。与此同时,粮食供销、安全生产、人武人防、双拥工作、外事侨务、对台事务、审计统计、海关国检、药监质检、边防海事、邮电供电、档案地方志、防震减灾、民族宗教、妇女儿童、人口和计划生育、物价、残疾人事业、关心下一代等工作都取得了新成绩。尤其令人振奋的是,2011年我市继续以前所未有的共识、前所未有的热情、前所未有的投入,大力开展文明城市创建活动,全市人民踊跃参与,文明素养明显提高,在年底召开的全国表彰会上,常州成功获得了“全国文明城市”的光荣称号!
(五)转变职能促发展,行政效能有了新提升。坚持服务发展,强化依法行政,提高政府效能,自身建设得到加强。行政审批服务改革继续深化,加快推进“两集中两到位”,市级行政许可事项集中度达91.2%;扎实推进企业建设项目并联审批、联审会办,审批时限大幅缩短。深化“三合一”阳光政务平台建设与应用,实现行政权力全覆盖、运行全透明、流程全受控。深入实施关爱企业、服务企业行动,出台扶持企业发展的“十六条”意见,到南京邀请一批省级银行开展政银企对接活动,切实帮助企业解决发展中的问题。坚持问政于民、问计于民、问需于民,开通英文版“市长信箱”,通过“市长与网民”、政风热线等渠道广泛收集市民的意见和建议。加快法治政府建设,自觉接受市人大、政协和各民主党派的监督,526件建议和提案全部办结,满意与基本满意率达100%。
过去的一年,我们不仅保持了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势头,而且在实践中积累了一些成功经验,得到了一些有益启示。一是必须坚持加快发展不动摇,始终围绕“两个率先”的总目标,不断鼓劲加压、争先进位、勇攀高峰,巩固提升常州在江苏第一方阵的地位。二是必须坚持转型升级不动摇,在发展中快转型,在转型中快发展,通过转型升级提高经济竞争力。三是必须坚持创新驱动不动摇,把科技创新作为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不断完善创新机制,集聚创新资源,提高全社会的创新能力。四是必须坚持优化环境不动摇,着力提升城市品位,改善城市生态,拓展发展空间,增强市民的认同感和向心力。五是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不动摇,以富民的目标凝聚人心,以民生的改善鼓舞人心,充分调动和激发全社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各位代表,过去一年各项成绩的取得,是全市上下在中共常州市委的领导下,同心同德、克难求进、团结拼搏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辛勤工作在各个领域的全市人民,向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市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各人民团体、各界人士和离退休老同志,向驻常人民解放军、武警官兵、公安政法干警和部省驻常单位,向所有关心、支持、参与常州建设和发展的中外投资者、科技工作者、务工人员和海内外朋友们,致以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工业结构不够合理,转型升级任务艰巨;要素瓶颈制约依然突出,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发展面临不少困难;节能降耗压力较大,环境污染现象还时有发生;政府工作作风有待进一步改进,公共服务能力还需不断提高;民生保障水平虽在不断提升,但实现居民收入倍增计划还需付出艰苦努力。这些方面我们将在今后的工作中切实加以解决,不辜负全市人民的期待。
二、2012年主要任务
今年是党的十八大召开的喜庆之年,也是全面落实省第十二次和市第十一次党代会战略部署的重要一年,做好今年各项工作意义重大。
今年经济发展面临的环境仍将十分严峻复杂。从国际看,欧债危机日趋恶化,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影响短期内很难消除,欧美等主要经济体增速下滑,世界经济复苏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更加凸显。从国内看,我们仍处在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但增速下滑风险在累积,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压力加大。从我市情况看,近年来我们调结构、抓创新、强投入,经济运行质量明显提高,抗市场风险能力持续增强,但经济发展中也存在一些深层次矛盾需要化解。我们要深刻认识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坚持“稳中求进、稳中有增,又好又快、好中求快”的发展导向,更加主动扎实地推进各项工作,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
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扣主题主线,围绕省委落实“六个注重”、实施“八项工程”和市委全面推进“八大重点”的要求,坚持科学发展、率先发展、和谐发展,以开展“创新驱动加速年”活动为抓手,坚持不懈稳增长、控物价、调结构、惠民生、抓改革、促和谐,继续保持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为2015年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
今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2%;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6%以上;注册外资实际到帐增长10%;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10%;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均增长12%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单位GDP综合能耗和主要污染物减排完成省下达的指标。
实现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要牢牢把握好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把扩大内需作为经济发展的战略基点,完善促进消费的各项政策,积极培育新的消费热点,努力提高居民消费水平。二是把实体经济作为经济发展的坚实基础,充分发挥常州制造业实力雄厚的优势,激发广大企业家的创业发展热情,努力营造脚踏实地、勤劳创业、实业致富的社会氛围。三是把改革创新作为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加大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力度,着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在改革中谋发展,在创新中求突破。四是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切实办好涉及民生的好事实事,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今年,我们将重点做好七个方面的工作:
(一)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着力提升区域创新能力
把科技创新作为常州新一轮发展最大、最新的机遇,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抢抓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的先机,加快把常州建成创新经济蓬勃发展、创新人才加速集聚、创新活力充分释放的创新型城市。
1、加快“一核八园”发展步伐。把建设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作为创新驱动的头号工程。全力推进科教城建设,提升功能,创新机制,奋力打造世界一流的高职教育基地和产学研合作创新基地。科教城入驻机构和孵化企业超过600家,科技人才超过1.5万人。加大招商引资、招才引智和企业培育力度,高标准建设八大专题园区,壮大发展光伏、机器人与智能装备等产业,突破发展生物医药、半导体照明等产业。园区内企业营业收入突破1000亿元,新申请发明专利超过1000件。
2、完善科技创新平台。加快重大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新增科技公共服务平台10家,在智能电网、文化创意、生物医药等领域,引进和建设2-3家重大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和一批研发机构,使科技公共服务平台成为科技成果的辐射源和创新服务的主力军。加快孵化器、加速器建设步伐,新增孵化器、加速器面积110万平方米以上,在孵企业累计达3800家。
3、增强企业创新能力。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全市企业研发投入达73亿元以上。鼓励和引导企业不断深化产学研合作,新增产学研合作项目280项。支持企业加快研发平台建设,新增“两站三中心”60家,重点企业全部建有研发机构。加快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和民营科技企业,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00家、民营科技企业1700家。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6件。
4、构建创新创业人才高地。大力实施“龙城英才计划”,着力把常州打造成创新创业人才的首选地。重点引进200个掌握前沿技术、有成功创业经历的领军型人才团队,带动2000名各类高层次人才来常州创新创业,力争在常州创业的国家“千人计划”总人数突破50人。加快实施领军人才创业团队持续培养计划,重点支持拥有核心知识产权、创新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的领军人才创业团队。探索完善与产业发展、促进就业紧密结合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制度,培养更多的高技能人才和实用人才。
(二)加快经济结构调整,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高举转型创新大旗,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创新创造的举措、攻坚克难的干劲,大力推进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加快形成现代服务业、新兴产业为主体,传统产业不断提升的新格局,着力提高我市产业竞争力。
1、大力实施转型创新“510”行动计划。把“510”行动计划作为转型升级的关键抓手,实施政策聚焦、资源聚焦、服务聚焦,充分发挥“510”行动计划项目的示范性、引领性和带动性作用,促进企业规模快速壮大、产业层次快速提升、创新能力快速提高。列入“510”行动计划的服务业项目实现营业收入370亿元,旅游业项目接待游客1500万人次,做强工业企业完成营业收入2300亿元以上,工业项目投入超50亿元,创新成长企业销售收入超70亿元。
2、着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按照调高、调优、调强的要求,大力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纺织服装、冶金、建材等传统产业,重点发展优特钢、新型纺织材料、新型建材等附加值高、市场前景广的产品,着力构建传统产业发展新优势。大力实施“工业转型千企升级五年计划”,从“两化”融合、技术装备、创新能力、品牌培育、体系认证等方面,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
3、跨越发展新兴产业。深入实施新兴产业三年倍增计划,促进新兴产业快速发展。重点发展新能源、新材料和高端装备制造业,主攻高端技术,突破关键环节,发展终端产品,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尽快形成市场规模优势和技术领先优势。加大新兴产业投入力度,着力推进埃马克高端数控机床、晶品光电、新誉风电等一批重点项目,新兴产业投入占全市工业投入的70%。
4、突破发展现代服务业。按照“总量扩大、结构优化、业态创新、品质提升”的要求,着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和旅游业,积极发展高端商贸、养老服务等生活性服务业,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1.5个百分点。认真落实国家房地产调控政策,稳步推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加快培育壮大服务业重点企业,形成30家左右的优势企业,增强服务业企业竞争力。加快实施服务业集聚区提升工程,推进服务业集聚化发展。大力发展第三方服务,鼓励支持制造业企业实施主辅分离,推进服务功能社会化、专业化。
5、发展壮大现代农业。按照建设农业强市的目标,高质量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加快推进农业强基工程,新建高标准农田10万亩,高标准农田比重力争突破50%。推动粮食优质高产,粮食总产稳定在100万吨以上,水稻单产继续保持全省领先水平。大力发展高效设施农业,新增高效设施农业5万亩、设施渔业4万亩,新建2家省级农业产业园区、10家以上市级农业园区。积极实施花卉产业三年倍增计划,以承办第八届中国花博会为契机,大力发展花木产业,新增花木面积3万亩,花木产值增长20%以上。
(三)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着增强科学发展的动力与活力
始终把改革开放作为增强发展活力、实现跨越发展的强大引擎,以改革促开放,以开放促发展,为经济社会全面进步提供新动力。
1、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创新投融资体制机制,强化金融保障功能,引进1-2家外地金融机构到我市设立分支机构。大力开辟多渠道融资途径,企业上市10-15家,争取发行交通债等企业债券,新增10家左右创业投资机构和产业投资基金。加快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进市三院和金坛市人民医院等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深化基层医药机构综合改革,进一步完善基本药物制度。继续深化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和国有文艺院团改革,建立转制企业发展的长效机制。大力推进农村改革,积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富民合作等多种类型的新型农民合作组织,加快推进土地集中型、专业合作型、统一服务型等多种类型的适度规模经营。
2、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坚持以“高端化、高新化、优质化”为引资方向,加快引进一批投资强度大、科技含量高、产业关联度强的先进制造业项目,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实际到帐注册外资占全市的65%,新兴产业实际到帐注册外资占制造业的65%以上,全力争取总投资超5亿美元或工商登记注册外资超1亿美元项目2-3个。加强出口基地和出口品牌建设,优化口岸发展环境,加大优势产品出口力度,新兴产业出口占比提高3-5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品和机电产品出口占比达70%。加快推进企业“走出去”步伐,鼓励优势企业到境外并购重组、设立分支机构或营销中心,积极开展境外工程承包。坚持“做强载体、做大平台、做优功能”,加快推进新一轮开发区建设,着力推动开发区转型升级,做强常州高新区、武进高新区,突破发展金坛、溧阳开发区,提升中心城区开发区建设水平,把省级以上开发区建成新兴产业集聚区、科技创新示范区。
3、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县域经济是我市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常州未来发展的最大潜力。要把县域经济发展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加大扶持力度,实施统一规划、统筹建设,通过深化改革不断激发县域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通过扩大开放促进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金坛、溧阳要高标准定位、大力度推进、快速度发展,把推进新型工业化作为第一方略,把加快发展民营经济、开放型经济、创新型经济作为主攻方向,大力培育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着力发展特色农业和旅游业,努力建成长三角地区先进制造业重要基地、现代农业先导区和知名旅游城市。
(四)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着力建设美好城乡 坚持以完善功能、提升品质、优化环境为重点,全力推进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把常州建成宜居宜业的现代化城市。
1、加快建设精品城市。坚持精心规划、精致建设、精细管理,大气魄、大手笔、高起点、高水平打造精品城市。充分发挥规划的龙头作用,精心编制城市重要区域专项规划,着力优化城乡空间布局。继续按照“三城融合,南北建新;东西协调,开发东部”的城市发展战略,推进城市功能板块建设,高品质谋划和推动滨湖新城、新龙国际商务城、凤凰新城、钟楼新城等城市新片区建设,继续推进东大门建设,加大旧城改造力度,市区实施48项旧城改造项目,提高城市现代化水平。发挥筹办第八届中国花卉博览会的带动和辐射作用,为城市建设注入花卉文化和生态旅游元素,提升城市文化内涵和品质,把花博会展区打造成城市建设的新亮点和生态文化旅游新景区。完善城市重大基础设施,实施龙城大道隧道、新堂北路、晋陵南路-花园街等道路建设,建成泰州公路过江通道连接线常州段,全面开工建设常溧高速公路,推进锡溧漕河等三级航道网整治工程和104国道等一批国省公路建设工程,增强城市综合承载力。进一步提升城市长效管理水平,细化管理标准,落实管理责任,提升数字化城管水平。
2、统筹城乡区域发展。大力优化城乡资源配置,加快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积极推进中心镇建设,重点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基础设施改善、公共服务提升等项目,探索强镇扩权途径,不断增强小城镇发展能力。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以美好城乡建设行动为抓手,启动新一轮村庄环境整治行动,完成50%村庄环境整治任务,新增“五化三有”行政村100个。加快推进“万顷良田建设工程”,全面启动二期项目建设。推进水利现代化建设,加快新孟河、新沟河延伸拓浚工程前期工作步伐,全面完成采菱港枢纽、澡港河南枢纽等城市防洪节点工程建设,汛前完成主城区防洪包围圈。着力推进农村水利振兴工程,启动圩堤达标试点工程建设,全面完成中央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任务。
3、优化城乡生态环境。全面开展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市建设,高标准提升全市生态环境质量。进一步实施“清水蓝天”工程,巩固提升已完成整治河道水质,持续改善11个省太湖流域考核断面和33个小康断面水环境质量;加强饮用水源保护和管理,全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100%达标;综合整治机动车尾气、工业废气,重点提升滨江化工园区、高架沿线等区域大气环境质量。加大节能减排力度,推进淘汰落后产能和新一轮化工、印染专项整治,抓好污水处理厂改扩建、规模化养殖场整治、火电和水泥行业脱硝脱硫等减排重点工程。进一步推进“绿色常州”建设,提升公园绿地、道路河道绿化、道口绿化、垂直绿化、围墙绿化等五大特色绿化水平。大力开展农村绿化提升和生态公益林建设工程,植树造林2万亩。
(五)繁荣发展社会事业,着力提高协调发展水平
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全力打造社会事业发展新亮点,在更高水平上实现社会协调发展、和谐发展。
1、加快发展教育卫生事业。积极实施教育信息化工程,不断提升教育现代化水平。放大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效应,基本实现中心城区优质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建成江苏省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示范区。加快职业教育改革步伐,全面启动殷村职教园区建设,促进省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验区工作取得成效。支持在常高校加快发展,加强学科建设,提高办学水平。抓紧抓好校舍安全工程,组织实施千万元以上重点项目18个。继续完善基本医疗卫生体系,不断优化医疗服务模式,加快区域卫生信息化二期工程建设,初步实现城乡医疗资源互联共享。大力推进市一院、新北医院等卫生重点项目建设,努力提高医疗机构服务能力。推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规范化建设,创建省、市示范乡镇卫生院5家。
2、扎实推进文化名城建设。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不断提升市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巩固提升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成果。大力实施文化名城建设“六大行动”,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跨越发展。全面开展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申报工作,加快推进大运河申遗工作,实施青果巷、前后北岸等历史文化街区及名人故居的保护、修缮和利用。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启动市科技馆、美术馆、新图书馆建设,推进江苏省首家电视图书馆建设,增强公共文化服务能力。继续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广泛开展“幸福广场”周周演、“欢乐社区”巡回演、“文化阵地”天天演等文化惠民活动,培育10支民间骨干业余文艺团队,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加大精品创作力度,启动《名城常州丛书》、《阳湖文派研究丛书》的编辑出版工作,抓好交响锡剧《天涯歌女》等剧目的推广巡演工作。加快文化产业发展,重点推进创意产业基地等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建设,着力壮大龙头文化企业规模,新增亿元文化企业10家。加快文化“走出去”步伐,扩大动漫产品、服务外包等文化合作和文化贸易,加强文艺作品的对外推介,提升常州文化的影响力。
3、协调发展各项事业。启动实施“智慧常州”三年行动纲要,加快把我市打造成“智能化、信息化、网络化”的智慧城市。继续稳定低生育水平,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问题;实施人口家庭幸福工程,开展婴幼儿、青春期、中老年健康促进行动,提高人口家庭公共服务水平。全力备战第十八届省运会,承办好中国羽毛球大师赛等重大赛事。大力实施食品药品放心工程,完善城乡基层药品监督和供应网络,全面推进食品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加强餐厨废弃物管理,严厉打击危害食品药品安全的违法行为。加强国防教育、国防动员、人民防空和双拥工作,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工作,进一步加强外事、侨务、台湾事务、保密、档案、地方志、民族宗教、防灾减灾、关心下一代等工作。
4、积极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完善社区管理服务体系,全面推行“一委一居一站一办”社区管理服务模式,加强社区专职工作者队伍建设,城市社区和农村社区达标覆盖率分别达80%和70%,努力把社区建成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进一步健全“大调解”机制、完善“大防控”体系,继续推进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和多元矛盾纠纷解决机制建设,努力从源头上化解社会矛盾。加强和改进信访工作,依法规范信访秩序,切实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完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建设市灭火救援中心等应急设施,提高突发事件的预防预警、应急处置和应急保障能力。全力推进安全生产责任网、监督网和保障网建设,深入实施安全生产长效管理,有效遏制较大以上事故发生。
(六)实施民生幸福工程,着力增强人民群众幸福感和满意度
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政府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巩固提升已有的民生工作亮点,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和工作力度,大力提升便民惠民安民水平,努力建设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稳定的幸福常州。
1、实施富民工程,促进城乡居民增收。大力实施居民收入倍增计划,突出农民、企业职工、中低收入者和困难家庭“四个群体”增收,提高中等收入者比重,促进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长。(1)就业富民。新增就业岗位12万个,新增就业8万人,其中大中专毕业生就业3.5万人;援助困难群体就业4000人,即时援助城乡零就业家庭。(2)创业富民。积极营造全民创业的社会氛围,全面落实小微企业扶持政策,推动企业持续健康发展。净增私营企业1万家,新增个体工商户2万家;扶持创业5500人,创业带动就业3.5万人。(3)改革富民。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集体经济股份制等途径提高农民收入。农户入社率提高10个百分点,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比重提高6个百分点。(4)强村富民。进一步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以金坛、溧阳茅山老区为重点,组织100多个市级单位和100个经济薄弱村开展“百村帮扶”活动,力争全面消除集体经营性收入50万元以下的经济薄弱村。
2、推进学前教育,解决幼儿入园难。将学前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学前教育的保障水平和保教质量。(1)按省优质园标准,启动新建、异地新建、原地整体翻建10所、改扩建4所幼儿园,年内7所以上投入使用。(2)公办幼儿园占比75%以上;对全市特困家庭幼儿及孤残幼儿减免保育教育费2000元/人;各辖市区学前教育生均公用经费财政拨款不少于200元。(3)新增省优质幼儿园10所,市级以上优质园比例达80%以上。
3、推进社会保障提标扩面,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巩固和保持社会保障综合覆盖率,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1)城镇职工养老、医疗、失业保险应保尽保,分别净增参保3万、3万、2万人。(2)继续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市区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提高到110元、城镇老年居民养老补贴提高到250元。新农合人均筹资标准达340元,住院费用实际补偿比达50%。
4、提升卫生惠民水平,减轻群众就医负担。进一步强化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公益性,不断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1)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从9类22项扩大到10类41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补助经费增加到人均45元。(2)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全面实行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二级以上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结对帮扶率达100%,专家定期坐诊,青年医师轮流下基层。(3)建成国家级全科医师临床培养基地1个,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培养230名以上全科医师。(4)增设急救分站,增配救护车和急救人员,实现院前急救和院内急诊的无缝对接,对低保和特困人员收费实行“一免三减”。
5、改善居住条件,扩大住房保障覆盖面。加大廉租住房和公共租赁住房保障力度,完善多渠道、多形式解决群众住房困难的住房保障体系。(1)确保廉租住房和公共租赁住房新增实物配租1500户,力争1800户;加快中心城区6500套廉租住房和公共租赁住房在建工程建设;各辖市区和工业园区新开工1万套(间)新就业人员和外来务工人员公共租赁住房。(2)确保住房公积金扩面7.5万人,力争8.5万人;发放住房公积金贷款20亿元。(3)完成60万平方米危旧房和城中村改造工程,整治提升中心城区65万平方米、武进区30万平方米、新北区10万平方米的老住宅区。
6、实施敬老帮困,让困难群体得到更多关爱。加大困难群体救助力度,逐步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广覆盖、多层次、立体式的社会救助体系。(1)全市新增机构养老床位1700张,新增星级居家养老服务中心10个、服务站30个。(2)市区低保标准7月起按不低于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0%进行提标,春节前对低保对象每人增发一个月全额低保金,市区五保对象一次性补助标准提高到300元/人,市区低保边缘困难家庭一次性生活补助标准提高到1200元/户。(3)继续开展“助医、助学、助老、助残、助孤、助困”等慈善活动,对市区孤儿、三无、低保、低保边缘困难对象等2万名困难群众进行救助。开展“红十字博爱送万家”活动,慰问救助困难群众2000户,对20名贫困白血病患儿实施社会临时救助。(4)继续开展残疾人“三进五有”活动。
7、推进全民健身,提高市民身体素质。实施公共体育设施“提档升级”行动,推动群众体育上台阶。(1)全面启动城市“十分钟体育健身圈”建设,9个新建公园、绿地、广场配建体育设施;更新已满使用年限的85个社区健身器材;为50个居民小区、自然村配建健身器材。(2)完成清潭全民健身中心改造并对外开放,提升3-5个乡镇全民健身活动中心。(3)免费开展国民体质测试2万人次以上。(4)市属23个体育场馆全部向社会开放,其中免费开放12个。
8、提升交通管理水平,打造“畅通城市”。大力实施交通畅通工程,改善城区道路交通秩序,为市民创造良好的道路交通环境。(1)继续推进公交优先。新辟6条线路,优化调整10条线路,延伸BRT二号线到公交调度指挥中心综合枢纽,对公交设施进行扩容升级,更新空调车300辆,进一步提升公交服务水平。(2)缓解停车供需矛盾。增设停车诱导6处,新增路内停车泊位1500个,推进老小区停车泊位改造。(3)完善城市路网。实施清潭西路(荆川路-龙江路)、红梅南路(光华路-中吴大道)、梅庄路(邹傅路-中吴大道)等道路及地块配套工程。(4)科学合理组织交通。对延陵西路等12条道路实施人行道板护栏工程,完善更新市区道路交通标线、标志;在东经120等5条道路实施交通信号绿波控制,重点研究解决市二中、五中、省常中等学校周边和市一院、二院等单位周边交通节点问题。
9、改善生态环境,建设宜居城市。不断提升城乡环境质量,营造更加宜居和谐的环境。(1)实施新的公园绿地建设,对花博会场馆周边等重点地区、重要节点进行绿化美化提升,开工建设新龙国家森林公园、凤凰公园等公园绿地,基本建成丁塘河文化公园,提高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2)完成全市41条黑臭河道整治任务和太湖水污染防治目标任务。(3)扩大建设“禁燃区”,开展灰霾监测、预警和防治工作,全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330天以上。
10、实施和谐安民惠民工程,增强居民安全感和幸福感。深入推进“和谐常州”建设,深化“民生警务”,为人民群众安居乐业提供更多保障。(1)对100个城中村、次新小区、安置小区安防设施提升改造,将老小区安全防范纳入城市长效管理体系。(2)继续推进技防入户工程,新增技防入户10万户。(3)加强专职巡防队伍建设,充实巡防队伍力量。(4)新建50个平价商店(蔬菜类)。(5)提升数字电视服务品质,机顶盒价格在现有基础上下浮30%左右,机顶盒维修降价50%,对因故障不能使用的遥控器实行免费更换,优化改造老小区及农村广电网络1万户。
以上十个方面的工作既是民生幸福工程的重要内容,也是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十件实事,我们一定狠抓工作落实,确保件件实事见成效。
(七)全面加强自身建设,着力建设人民满意政府
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进一步强化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提升服务发展、服务民生的能力和水平,努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1、创新发展理念,增强推动科学发展能力。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各级政府必须立足常州实际,探索发展新路,用新理念、新思路、新举措推动各项事业再创佳绩。树立率先发展的理念,围绕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任务,大力弘扬“四千四万”精神和“三创三先”新时期江苏精神、“勤学习、重诚信、敢拼搏、勇创业”新时期常州市民精神,主动作为,创先争优,勇当率先发展的标杆。树立统筹发展的理念,处理好当前与长远、局部与全局、经济与社会的关系,突出解决空间布局优化、优势产业发展、区域实力提升等重大问题,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奠定扎实基础。树立特色发展的理念,科学研究制定常州特色发展规划,在经济发展、城乡建设、社会事业、民生改善等领域,创造更多的特色亮点和发展优势,形成一批在全国全省有地位、有影响的城市品牌。
2、转变政府职能,全面提升行政服务效能。综合运用规划、产业政策和行政、经济等多种手段,增强经济调节和市场监管能力,为各类市场主体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加快法治常州建设步伐,进一步健全重大事项决策机制,依法规范行政权力,自觉接受人大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政协的民主监督,重视司法监督、舆论监督和社会公众监督,不断提高依法行政水平。进一步深化政务公开,加强政务服务,整合政务资源,积极推进行政权力网上运行“三融合”,不断提升行政服务效能。
3、加强政风建设,打造务实廉洁高效政府。进一步加强机关作风建设,下大力气改进文风、会风,提倡开短会、发短文、讲短话,拿出更多的时间谋大事、干实事。大力弘扬雷厉风行、说干就干、干就干成的工作作风,对决定的事情、部署的工作坚持一抓到底,切实抓出成效,确保工作落实。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增强公务员服务经济发展、服务人民群众的主动性和责任心。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加强财政资金的使用监管,严格控制公用经费和一般性支出。坚持廉洁从政,完善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机制,加大对重点领域、关键领域案件查办力度,切实防止腐败问题的发生,努力营造风清气正的政务环境。
各位代表!
我们已经全面迈向了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新征程,在新一轮发展中,我们要紧紧咬住率先发展不动摇,确立更高的目标定位,勇当全省“两个率先”的排头兵,加快在长三角城市中脱颖而出,在经济社会发展的更多领域走在全省全国前列。
各位代表!
新的蓝图已经绘就,新的目标令人鼓舞,新的形势催人奋进。让我们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中共常州市委的领导下,紧紧依靠和团结全市人民,以更加高昂的斗志、更加扎实的举措、更加务实的作风,解放思想,开拓创新,锐意进取,扎实工作,为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创造优异成绩,为建设美好常州、加快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而努力奋斗!
第三篇:关于印发《常州市
关于印发《常州市“道德讲堂”示范点
建设标准(试行)》的通知
各辖市、区,市各有关部门:
《常州市“道德讲堂”示范点建设标准(试行)》已经市文明委领导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对照文件,迅速贯彻执行。
附:常州市“道德讲堂”示范点名单。
常州市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
2010年12月3日
常州市“道德讲堂”示范点建设标准(试行)
为增强对“道德讲堂”示范点建设的指导力度,大力提升各示范点建设的实际成效,进一步带动全市面上工作的整体提升,现就“道德讲堂”示范点建设提出如下基本标准:
一、领导有力
各示范点必须建立健全的“道德讲堂”建设组织机构。要明确“道德讲堂”建设负责人,明确分管部门和具体工作联络员,增强责任意识,加强对“道德讲堂”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
二、队伍健全
各示范点必须建立来自于群众、群众信得过的专兼职结合的宣讲队伍,可分为三个层面:一是专业宣讲员;二是道德践行先进人物;三是有讲述愿望的群众;要对宣讲员进行适当培训,提升宣讲能力,增强宣讲活动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宣讲时要挂牌上岗。
三、主题明确
各示范点的宣讲内容必须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等“四德”为基本范围,通过“身边人讲身边事,身边人讲自己事,身边事教身边人”的形式,广为宣讲历史上以及身边涌现的体现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诚实守信、敬业奉献、孝老爱亲等优秀品德的事迹。
四、氛围浓厚 各示范点必须设有专门的“道德讲堂”场所,一方面要有统一的背景(可依据下发样稿略作调整)、LOGO标识,另一方面要利用文字、图片、背景音乐等形式营造出浓厚的道德建设氛围;同时,还可依据本单位实际,利用网络、广播等载体丰富讲堂形式。
五、活动丰富
各示范点必须形成具体的活动计划和活动记录,要定期不定期经常性开展活动,每两月至少安排一次,每次都要有明确的主题,形式以“我听、我看、我讲、我议、我选、我行”为主要模式,灵活设计,吸引群众广泛参与;要对每次开展的活动情况以文字报道、现场图片、视频资料等形式进行整理归档。
六、突出实效
各示范点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必须要坚持以下目标,力求取得实效:一是群众广泛知晓,愿意听、主动来;二是真正让参与者有所感悟、受到教育、得到提高;三是在内部形成“好人好报”的导向,“崇德尚善”的风气;四是能够推动示范点所在单位全局工作发展。
另外,各示范点在讲堂流程安排上总体可根据“看一部片子、诵一段经典、讲一个故事、作一点评论”的模式灵活设计,努力做到规范性和灵活性兼备。市文明办将会同各牵头部门以旁听、座谈、查阅台帐等形式对各示范点进行经常性的调研督查,并将有关情况列入市级文明创建评选重点内容。各辖市区、各牵头部门要按照上述有关要求,迅速有力地推进“道德讲堂”示范点建设工作,并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完善各类型示范点的建设标准。附件:
常州市“道德讲堂”示范点名单
一、机关道德讲堂(共10个)常州市城乡建设局局机关 常州市人口与计划生育委员会常州市环保局 常州市规划局
常州市市级机关事务管理局 常州市出入境检验检疫局 常州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 常州市妇女联合会 金坛市国土资源局 戚墅堰区区级机关
二、企业道德讲堂(共9个)常州泰富百货集团有限公司 常州市公路运输公司 常州市侨裕集团有限公司 金坛市塑料厂 江苏正昌集团有限公司 常州中天钢铁集团有限公司 常州华利达服装集团有限公司江苏洛克电气有限公司
常州市新东方电缆有限公司
三、行业道德讲堂(共7个)
常州市人民法院系统(含金坛市人民法院、天宁区人民法院、钟楼区人民法院)
常州市人民检察院系统(含市检察院机关,溧阳市检察院、新北区检察院)
常州市公安局系统(含市公安局机关、武进区公安局)常州市交通运输系统 常州市卫生系统
常州市国税系统(含市国税局机关、武进区国税局)常州市地税系统(含市地税局机关、溧阳市地税局)
四、学校道德讲堂(共10个)常州市丽华中学 常州市第二中学 金坛市河滨小学 溧阳市第六中学 溧阳市文化小学 武进区湖塘中心小学 新北区泰山小学 天宁区博爱小学 钟楼实验小学 戚墅堰东方小学
五、社区道德讲堂(共10个)金坛经济技术开发区华城社区 溧阳市溧城镇燕山南村社区 武进区湖塘镇花东社区
武进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古方社区 新北区河海街道富都社区 新北区春江镇录安洲社区 天宁区茶山街道清凉新村二社区 钟楼区南大街街道东头村社区 钟楼区荷花池街道机械新村一社区 戚墅堰区戚街道花苑社区
六、村镇道德讲堂(共12个)金坛市朱林镇黄金村 金坛市金城镇河口村 溧阳市天目湖镇苏园合作社 溧阳市天目湖镇桂林村 溧阳市社渚镇宜巷村 武进区邹区镇龙潭村 武进区雪堰镇雪东村 新北区春江镇 新北区罗溪镇温寺村 天宁区雕庄街道朝阳村 钟楼区西林街道西林村
戚墅堰区丁堰街道梅港村
七、新市民道德讲堂(共7个)常州艾贝服饰有限公司 天宁区青龙街道青龙苑社区 金坛市人力资源培训中心 溧阳市立洋纺织有限公司 武进区职业技术培训中心 新北区三井街道青年创业公寓常州天虹纺织有限公司
第四篇:常州市航道网规划
常州市航道网规划
二○○八年二月
水运具有运量大、占地少、能耗低、污染小的特点,对于常州这样一个与上海、南京两大都市等距相望,位于我国沿江沿海经济带、苏锡常都市圈三个中心城市之一的城市来说具有重大的利用价值。常州市在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两个率先”的进程中,大力发展内河航运对促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对促进常州产业布局、优化投资环境及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发展水运不仅是常州传承文明和弘扬文化的历史要求,也是构建和谐、生态常州的需要。
一、必要性和迫切性
(一)基本情况
常州市地处江苏省东南部,位于长江三角洲沿海经济开放区,北倚长江天堑,南与安徽省交界,东濒太湖与无锡市相连,西与南京、镇江两市接壤。境内河道纵横交织,湖塘星罗棋布,长荡湖、涌湖、太湖三大天然湖泊与沙河(天目湖)、大溪两大人工水库形成江河相通,三湖相连的水系网络。长江常州港作为国家一类开放口岸,年货物吞吐量超过百万吨。常州是江苏省内河航运较为发达的地区之一,具备发展内河航运的优越条件。
近年来,常州市航道建设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在1997年完成苏南运河的整治后,按五级标准整治了芜太运河深阳改线段9.21公里、锡溧漕河戴溪一欢塘桥段航道5.88公里,并改建了芜太运河、丹金溧槽河、锡溧漕河部分桥梁。此外,京杭运河常州改线段(26公里)工程于2004年底开工,2008年1月已竣工。
至2006年底,常州市境内共有航道144条,总里程为1247.06 公里。根据1994年航道定级标准,市域共有等级航道33条,计611.66 公里,由于航道建设投入严重不足,加之航道淤积等原因,目前达 到六级及以上等级的航道里程168.95公里,达到七级以上等级航道 里程267.55公里,分别占航道总里程的13.5 %和21.45%a
(二)总体评价
常州市内河航运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已成为综合运输体系中不可替代的重要组成部分,内河航运的地位十分突出,但仍存在多方面的问题。
1.内河航运已成为推进常州市、江苏省乃至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并促进了沿河产业带的形成常州市经济发展原材料和产成品“两头在外”,能源缺乏、矿产资源分布不均,大批适合于水运的煤炭、建筑材料及原材料等大宗物资需跨区域运输。京杭运河、芜申线等跨省市航道还承担着大量的过境货物,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交流和外贸物资运输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内河航运以其独特的优势,不仅孕育了灿烂的运河文化,还形成了沿河城镇和产业带,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生产力合理布局发挥了重要作用,沿河经济和内河航运已进入互为依存、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运河效应”全面显现。内河航运已成为推进常州市、江苏省乃至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发挥整体优势并率先实现现代化的重要支撑。
2.内河航运建设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
内河航运具有运量大、占地少、能耗低、污染小等优势,是综合运输中最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的运输方式,也是水资源综合利用的重要组成部分。开挖航道,可以扩大过水断面,增强行洪排涝能力;修建驳岸,可以提高防洪标准;两岸植树绿化,可以防止水土流失,保护耕地,净化水质。航道整治过程中,通过拆迁房屋、新建居民住宅区、改建桥梁、道路,实施航道绿化、景观工程,大大改善了沿河两岸的生态环境,美化了市容市貌,提高了人民群众的生活条件,促进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实现了人与自然、经济与社会的和谐。3.内河航道网络初具规模,航道基础设施建设严重不足
目前常州境内航道已初具规模、渐成网络。常州市航道总体上的布局是以京杭运河、芜太运河、丹金深潜河、锡深潜河构成“井”字形主骨架,沟通苏锡常地区主要的城市和沿江港口。德胜河、新孟河、常深线、常宜线、通尧线等航道沟通周边城市和乡镇。薛埠河、戴埠河、上沛河、上兴河、上黄河、深梅线、周城河等航道沟通全市各个主要矿点和工矿企业。这样基本形成了常州市江、河、湖衔接,省、市、县贯通,通江达海的航道网。
但长期以来,内河航运建设资金投入有限,内河航运基础设施发展速度和规模严重滞后,水运资源存在严重浪费的现象。“八五”、“九五”期间,常州用于航道整治的投资不足,不到公路建设投资的5%,影响了内河航运运输能力的发挥和服务功能的拓展。常州内河航道的投资已远远不能适应常州经济飞速发展的需要。常州市内河航运的资金需求一直大于资金供给,困惑着常州市内河航运的发展,使内河航运成为五种运输方式中最为薄弱的环节。
4.航道等级较低、技术状况较差,航运安全得不到保障,内河航运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 常州市航道等级总体水平较低,全市现状所有航道都在五级以下,现状达到等级标准的航道仅占21.4S0/o,与美国和德国等发达国家的三级以上航道比重高达75%相比,相去甚远。近几年,常州市内河货运量和货物周转量在全社会货运量中始终占有相当比重,在现有条件下,常州市内河航运负担如此巨大的运输量,致使_内河航道一直处于极限运输状态。航道等级低是影响常州市内河航运发展的根本因素,低等级的航道和落后的通航环境客观上限制了内河航运企业用技术性能好、劳动生产率高的大吨位现代化船舶来更新船队,已成为制约内河运输向现代化方向发展的一个障碍。
由于内河航道总体呈现出技术状况较差,航道等级较低的问题,造成航行安全得不到保障。几条国省干线航道如京杭运河、锡深潜河、丹金深潜河、德胜河等整体的技术状况都较差,在跨河桥梁、航道尺度、航道水深等方面不同程度的存在薄弱环节,受水位和船舶的影响较大,没有形成安全、快捷的水上快速通道。而由于航道建设养护投资不足,航道水深不足、桥梁安全性差的问题广泛存在,航道整体状况较差,使得内河航运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
5.水资源综合利用中缺乏统筹考虑
常州地区丰富的水资源为发展内河航运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同时也是水利防洪、排涝等工程建设的重点地区。由于部门之间在开发目标上的差异,导致在实际开发中水资源综合利用不充分。随着太湖流域综合治理等水利工程的建设和逐步实施,一方面为内河航运加快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另一方面在建设过程中也会带来一些需要协调的问题。因此,迫切需要贯彻水资源综合利用的方针,进一步加强部门之间的沟通和协调,联合治水,依法处理好内河航运与水利工程之间可能产生的问题。
(三)必要性和紧迫性
1.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建设发展对内河航运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常州市水、陆、空各种交通方式齐全。近年来其它运输方式得到了飞速发展。其他运输方式基础设施建设突飞猛进,相比而言,常州市水路运输,近年来行业发展水平特别是基础设施水平却没有特别明显的进步,发展比较滞后。
对于综合交通而言,综合交通的协调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为全社会所共识的交通发展趋势。由此要求各交通运输方式更加紧密衔接,组成优势互补、层次分明、通畅有序的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对于常州市内河航运来说,一方面要尽快改变目前发展滞后的现实,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另一方面在发展过程中也要注重与其它运输方式的协调和衔接,特别是在基础设施网络的衔接上,为发展多式联运和物流产业奠定基础。
2.区域经济发展赋予内河航运新的历史使命,对内河航运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据统计,在常州市内河货运量中,44.1%是过境量,49.4%是内外交流量,6.5%是境内交流量,说明常州市内河航运对区域经济发展以及周边省市经济发展的重大作用。目前上海、浙江、苏州无锡等周边地区已进行了航道网的规划,为充分发挥整个区域航道网的效益,要求常州市内河航道与邻市航道网有效衔接,形成通畅、通达的航道网络,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
另外,随着常州经济的发展,常州与长三角以及其他地区的联系将更加紧密,内河航运将进一步融入沿江产业布局和区域经济发展进程当中。常州现状初步形成了工程机械车辆及配件制造、输变电设备制造、汽车及配件制造和新型纺织材料四大支柱产业和电子信息、新型材料、生物医药及精细化工三大新兴产业,并拥有软件、轨道交通车辆及部件、新型涂料、“三药”、新材料、精细化工等六个国家级特色产业基地。产业的发展在对内河航运带来运输需求的同时,也对内河航运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传统的内河航运必须尽快实现结构升级,在运输效率和服务水平上上升到一个新的台阶,并与沿江港口更好的配套衔接,更好的实现江河联运。3.发展内河航运是改善常州投资环境,提高核心竞争力的需要 发展内河航运可以给常州市工业生产带来“沿河经济”效应。整治内河航道不仅改善了城市生态环境,而且在客观上也改善了投资环境。航道整治提高了航道等级,降低了运输成本,为沿线城镇企业生产提供了几乎门到门的运输之便。内河航运已成为常州市建设和生产的有力保障,对产业带的形成和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据统计,运河两岸0.5公里范围内,大中型厂矿企业就有近两百家,涉及的行业有电力、机械、纺织、冶金、钢铁、酿酒、造船、医药、石化、化肥等,构成了常州市工业经济的主骨架。大运河整治后,过水断面骤增,通过能力成倍增长,为企业提供了经济可靠的运输条件,为常州地方经济的发带来新的机遇。戚墅堰发电厂以及常州炼焦制气厂等许多企业沿河扩建或兴建,都是看重了常州运河整治后水运条件的改善。因此,发展内河航运是常州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改善投资环境、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必然要求。
4.发展内河航运是综合利用水资源,促进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内容
目前,常州经济发展已经进入注重经济发展总量的同时,注重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的新时期,促进人与自然、经济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常州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之一。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迫切要求贯彻水资源综合利用的方针,合理开发利用丰富的水运资源,规划建设航道网,发挥内河航运的比较优势,塑造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交通生态环境,为常州增强可持续发展的后劲提供可靠的保障。
二、指导思想及原则
(一)指导思想
按照党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要求,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全省“两个率先”的战略目标,以交通率先基本现代化统揽全局,立足通江入湖、连城达港的航道网建设,推进航道的高等级化与景观化,港口的集约化与现代化,船舶的标准化和大型化,管理的信息化和现代化;策应江苏省干线航道网规划,发挥常州内河航运优势,提升常州内河航运水平,强化内河航运对常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综合支撑作用。
(二)规划原则
常州市航道网规划服从长江三角洲高等级航道网规划和江苏省干线航道网规划,并遵循以下原则: 1.战略性原则
将内河航运作为常州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统筹规划布局航道网,合理开发水运资源,充分挖掘其发展潜力,实现跨区域的资源配臵和资源共享,促进常州市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满足产业经济带发展和生产力合理布局的要求。2.协调性原则
与城市建设和发展、完善综合运输体系、水资源开发利用相协调。航道网规划布局要适应城镇化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需求,提供矿建材料运输;进一步加强内河航运的地位和作用,与其他运输方式协调发展,完善综合运输体系;同时,在水利部门治理主干河道、扩大泄洪和灌溉能力的基础上,相互配合,团结治水,形成标准统一的航道网,促进水资源综合利用。3.通畅性原则
提高航道网的覆盖密度,延伸航道的服务范围,与区域内主要港口相联接。尽量考虑与主要工矿基地、经济中心城市之间的连接和沟通,通过航道连接资源产出地和消耗地,促进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充分考虑区域内主要港口依托内河航道的集疏运要求,适应港口吞吐量增长的需要。4.合理性原则
充分考虑河道的自然条件,正确处理运输发展需要和航运开发可能的关系,因地制宜、突出重点、注重效益、有所为有所不为。
三、布局规划
(一)规划目标
构筑以三级高等级航道为主干,五、六级航道为基础的干支相通、层次分明、通江入湖、连城达港的,与常州现代化建设相适应,与综合运输体系相协调的航道网络。
到Zoio年,常州市内河航道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状况全面改善,实现通江入湖、连城达港的高等级沟通,内河航道基本适应常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
到2020年,常州市内河航道结构进一步优化,较高等级航道的通达度进一步提高,并提高重要内河通道的安全保障度,干线航道网密度与常州市在江苏省及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地位和通道地位相适应,航道设施适度超前常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形成与其它运输方式相协调的现代化内河航运格局。
(二)布局方案
常州市航道网分层次布局规划包括国省干线航道、市域干线航道和市域联络线三个层次。其规划方案为:以京杭运河等干线高等级航道为核心,联络线航道为基础,形成约512公里、由26条航道构成的六级以上常州市内河干线航道网。
国省及市域干线航道包括京杭运河、芜申线、丹金深潜河、锡深潜河、德胜河、通尧线、常宜线、常深线、三山港、西流河共10条。规划干线航道321.41公里,占总规划里程的62.8%,其中三级航道183.18公里,五级航道138.03公里。结合长三角及江苏省高等级航道网规划的研究成果,以及本次工作对内河集装箱的分析,常州市内河集装箱运输通道包括京杭运河、芜申线、锡深潜河和德胜河。联络线包括新武宜运河、扁担河等16条航道,共计190.21 公里。
此外,由于城市的发展迅速,原有的一些航道由于处于市区,航道两侧居民区密布,不适应作为通航功能,规划逐步取消苏南运河市区段、常宜线城区段、新藻港河南段三段航道的货运功能。另外还有一部分航道条件较差,基本散失通航功能的航道,故规划取消丁塘港、大湾洪、白荡河、横塘河、老藻港河、东村河、潞横河、龙游河、关河、鹤童河、大通河等十一条航道的航运功能。规划取消航道里程91.65公里。
由于取消了部分航道的航运功能,以及增加部分航道,规划后的常州市航道总里程为1191公里。此次规划等级航道里程共计511.62公里,占全市航道总里程的43%。其中规划三级航道183.18公里,占规划总里程的35.8%;规划五级航道250.46公里,占规划总里程的49.0%;规划六级航道77.98公里,占规划总里程的15.2/00规划的航道网涵盖了绝大多数常州的等级航道,对于其它未被纳入本次规划的,按照《江苏省内河技术等级批复文件》中确定的航道等级,应保证现有的航道状况不恶化,在航道上建设跨河建筑物时,应按上述批复文件严格控制。
(三)规划标准
常州市航道网的规划标准为三一六级,各等级航道最低标准尺度及两岸蓝线控制范围如下:
三级航道尺度的最低标准为:水深3.2米,底宽45米,弯曲半径480米,桥梁净高7.0米、净宽60米;蓝线控制带宽度不宜小于120米,同时两岸控制线离水边的距离不宜小于20米。
四级航道尺度的最低标准为:水深2.5米,底宽40米,弯曲半径320米,桥梁净高7.0米、净宽SS米;蓝线控制带宽度不宜小于110米,同时两岸控制线离水边的距离不宜小于20米。
五级航道尺度的最低标准为:水深2.5米,底宽35米,弯曲半径250米,桥梁净高5.0米、净宽45米;蓝线控制带宽度不宜小于100米,同时两岸控制线离水边的距离不宜小于20米。
六级航道尺度的最低标准为:水深2.0米,底宽20米,弯曲半径110米,桥梁净高4.5米、净宽 22米;蓝线控制带宽度不宜小于80米,同时两岸控制线离水边的距离不宜小于20米。
四、实施安排
(一)投资估算
根据估算,规划航道总投资约119.S亿元,整治航道约512公里,改建桥梁346座。其中三级航道投资73.S亿元,五级航道投资38.6亿元,六级航道投资7.4亿元。
(二)分期实施
2沮O年前,重点建设常州境内的国省干线航道,根据《江苏省公路水路交通“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2010年前,常州市重点建设京杭运河常州段、芜申线、锡溧漕河、丹金深潜河金坛市区改线段等三级干线航道。2011一2015年,继续建设三级干线航道,并开工建设市域干线航道,2015年前建设常宜线、常深线、通尧线等市域干线航道。
2016一2020年继续建设市域干线航道,并开工建设联络线航道,最终形成层次分明、布局合理的常州航道网体系。
五、政策措施及建议
(一)资金筹措
筹措建设资金是保证常州市航道网规划实现的关键,也关系内河航运能否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和综合运输体系的完善。内河航道是公益性基础设施,应以政府投入为主,并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各方面的积极性。对本规划内的省干线航道,以部、省投资为主,地方配套为辅;市级干线航道,以地方投资为主,积极争取部省补助。常州市航道网规划建设资金筹措主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积极争取国家、省对内河航道建设的资金投入常州市航道建设的重点是省干线航道,它的建设直接关系到省干线航道网规划能否顺利实现。对这部分航道建设,争取在现有基
础上,提高部、省建设项目的补助标准。对其它市级干线航道建设,对其他市级航道建设,积极争取部省补助。
—建立市级航道建设专项基金内河航运是常州市一大优势交通产业,内河航运基础建设有利于优化投资环境,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对全市经济发展产生重要作用。目前内河航运效益有待提高,内河航运收费不可能大幅提高,内河航运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亚需预算内资金予以支持。建议建立常州市内河航道建设专项基金,对于实施航道规划乃至于今后更长远的内河航道建设都十分关键。同时,这也是有利于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的重要举措。
—充分调动并发挥市县地方政府及水利、城建等部门联合建设内河航道的积极性。
内河航道建设促进了市县交通运输的发展,改善了沿河两岸的生态环境,促进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增强了行洪排涝能力,提高了防洪标准,因此市县政府及水利、城建等部门给予航道建设一定的支持是必要的。
—施行以地补水、以地补港政策吸收社会资金由于内河航运基础建设、沿河、近港、两岸部分用地将大幅度增值。同时,政府也不可能全部用财政资金支持内河航运基础建设。
建议在航道网相对成熟的市域,在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前后,政府划拨或以优惠价给投资方部分土地,建设港站交通枢纽、物流中心、产业园区或其它服务设施。建成后,让投资方从出租上述土地上的各种设施取得租金,获得因基础建设而增值的部分级差地租。让内河航运基础建设取得新的资金来源。
(二)加强水资源综合利用
贯彻水资源综合利用方针,逐步完善相关的协调机制,联合治水,对规划实施过程中涉及的土地使用、水利和铁路等方面的问题及时进行协调,形成合力,共同发展。
(三)强化行业管理
强化航政管理,对临跨河设施严格实施蓝线控制,为常州市航运发展拓展出应有的空间;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高管理水平,进一步挖掘现有航道的潜力,适应运输发展需求;同时,依法建立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保证航运安全,提高服务质量,保障内河航运市场健康、有序发展。
第五篇:常州市物流调查报告(定稿)
题目:
姓名:
学院:
专业:
班级:
学号:毕业实习调查报告常州市物流市场调查报告王少文经济管理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2006级①班200648413
4常州市物流市场调查报告
一、调查背景
21世纪企业的竞争逐渐转向物流服务的竞争,物流也从不被人重视的角落提升到关乎企业生存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高度上来。我国现阶段的物流究竟发展到何种水平是各个企业非常重视的问题,据有关研究表明:一方面宏观状况社会物流总值大幅增长,但相对于发达国家的物流产业而言,中国的物流产业尚处于起步发展阶段,主要特点是:
1、企业物流仍然是全社会物流活动的重点,专业化物流服务需求已初见端倪近年来,随着买方市场的形成,企业对物流领域中存在的“第三利润源”开始有了深刻的认识。
2、专业化物流企业开始涌现,多样化物流服务有一定程度的发展近年来,我国经济中出现的许多物流企业,主要由三部分组成:一是国际物流企业、二是由传统运输、储运及批发贸易企业转变形成的物流企业、三是新兴的专业化物流企业。另一方面我国第三方物流市场潜力大、发展迅速,处于发展初期,而且呈地域性集中分布。我国第三方物流供应商功能单一,增值服务薄弱、整个第三方物流市场还相当分散,第三方物流企业规模小,没有一家的物流服务供应商拥有超过2%的市场份额、物流服务商认为阻碍其发展的一个最大障碍是很难找到合格的物流管理人员来推动业务的发展。在这样大的物流环境下,作为内陆地区的代表城市常州的情况又是何种态势呢?未来的发展趋势又如何呢?我们希望通过这次调查能对此有所了解!
二、调查目的通过走访询问与观察,了解常州物流市场的现状:从事传统物流还是现代物流、物流业发展的整体水平。
三、调查对象
常州市物流市场内所有的物流企业。
四、调查项目
物流企业的所有制形式、经营的业务范围、经营的对象、主要从事业务的具体内容(如运输的工具、距离、价格等)、与客户的关系等。
五、调查地点
常州市南内环附近的物流企业
六、调查性质
探索性调查
七、调查方法
由于我们要了解常州市物流市场的现状所需信息需具有时效性,应采取获得
一手资料的调查方法。由于调查之中兼有必须由物流企业内部人员配合完成的内容又由靠调查员自己观察便可完成的内容,综上理由我们选择询问调查与观察相结合的方法。
对于选取物流企业,由于个人本身原因与所调查对象的难接近性我们根据管理人员的介绍将物流企业划分为大型、中型、小型企业三种,然后按任意抽样的方法在各层中抽取三分之一作为样本,即抽取大型、中型、小型企业各3、15、32家。
八、调查时间
2010年3月10日至2010年3月30日
九、调查报告
常州市共有大、中、小物流公司400多家,其中大型的物流公司占13%,中型物流公司占32%,小型物流公司占55%。
在这400多家物流公司中,只有6家是中外合资企业,其余的全部是私营企业或者合伙企业,其经营的业务范围是除违禁物品以外的各种物品,可以零担运输,也可以整车运输。运输的价格多是根据运输的距离双方协商而定,各运输公司的客户流动性较大,市场竞争较为激烈。调查显示,整个常州市的物流行业发展水平层次较低,基本上都是从事传统的物流运输,现代化的物流企业较少。
对常州市的物流企业调查后发现,小型企业都是对省内或省外固定大城市的专线运输,天天发车,中型企业中有33%可以为全国各大城市运输和配送货物,67%的运输范围是省内或省外固定的一片区域,大型企业都可以运往全国各大城市。每家企业都拥有自己的物流设施设备,在繁忙时也会租赁。运输、配送和储存的物品可以是除了大型器械和违禁物品以外的各种物品,可以零担运输,也可以整车运输。每家企业运输车辆有8-46辆,大致为装载量为10T、15T左右的小型货车和装载量为30T以上的大型货车。调查的物流市场只有12辆付费使用的叉车,搬运货物主要靠人,偶尔使用小型推拉车。在所调查的50家企业中,只有一家天地华宇物流是中外合资企业,其他企业都是个人企业。只有天地华宇物流和久佳物流两家拥有条码技术,其他企业都只有通过互联网和电话联系和了解货物情况,只有一家洲燕货物运输有限公司是专业的第三方物流企业。
各物流企业基本上不涉及包装领域,有时只是简单地对易损物品进行加固,也都没有涉及到流通加工领域,在提供信息服务上也仅仅是通知收货和发货,顾客不能随时了解到货物的具体情况。各企业之间没有建立合作伙伴关系,不能相互提供信息,而且基本上都没有运用GPS、GIS等先进的信息技术。
整个物流中心环境比较差,运输车辆和工具行驶、停放混乱,货物乱摆乱放,物流企业和所经营的业务多、杂、乱,从事物流业务的人员整体上文化水平低,专业知识不足,除此之外,常州物流市场还表现出一些危机:
1、鱼龙混杂信誉度走低。十多年前,在常州专门从事物流工作的公司还比较少,大都是企业自己搞货运,按客户需求把货物配齐后,再把货拉到客户处,然后结款走人。这样就有两个弊端,一个是经营成本大,再就是客户往往是收到下一批货,才结清上一批货的钱。而如今这种现象仍然存在。同时代收款现象成了货运公司信誉走低的“瘟床”,一些经营不好的货运公司,常常拿代收款填补,拆东墙补西墙,待公司亏空的黑洞无法填补后,这些货运公司便选择“人间蒸发”,最终损失的是货物承运商,也使大众对整个常州物流行业的信誉度产生怀疑。
2、恶性竞争现象严重。走访中,有负责人反映:“按目前货运量来说,省内做广东线的有30家货运公司就已经饱和了,而实际已有不下50家公司,竞争激烈程度可想而知。我们公司十多年来一直做的是北京线,当时做这条线路的只有两三家公司,现在则发展到40多家”。货运公司发展速度跟货运量不成比例,同行压价的现象严重。
3、一些没有手续的“黑货运”趁机浑水摸鱼。据常州市物流协会统计,常州市登记在册的物流公司大约有400余家,就目前他们掌握的情况来说,在这400余家货运公司中,真正赚钱的占10%左右,50%的货运公司持平,40%的亏损,而在40%的亏损企业中,有20%的货运公司处于退出边缘。从事货运的经营户80%以上是租个门面房,摆两张桌子、一部电话,大一些的公司还有个周转库房,一些小货运部干脆就地收货、转运、“代收货款”。从业者90%以上没有物流职业资格证书,还有20%的干脆连工商营业执照都没有。
十、总结
综上所述,从整体上可以看出常州的物流企业还处于传统的物流企业业态,要努力发展常州物流市场,加速使物流企业转变为现代化的物流企业,应该做好以下工作:
1、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加强政府部门的协调,制定规范的物流产业发展政策措施,为物流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在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与物流装备更新的融资政策上、在物流基地的土地使用政策上、在物流服务及运输价格政策以及工商登记管理政策上,研究制定一些有利于物流产业发展的支持性措施,以保障常州物流产业在规范管理制度环境中健康快速发展。
2、加快物流现代化建设。政府应为物流企业投入资金的筹集工作提供方便。推进网上物流信息和商务平台建设,利用网络技术将物流企业散布在不同区域的服务网点联结起来,改变有点无网、有网无流的状况,形成物流服务平台。要加强互联网的有效利用,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信息采集技术、信息传输技术及管理软件在物流领域的广泛应用,实现包括商品信息在内的物流信息交换协议标准化、条码化,信息采集自动化,并对物流各环节进行实时跟踪、有效控制与全程管理。建立并完善统计报告的格式和程序制度,定期发布物流产业的统计信息。政府应引导企业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物流技术。加强物流设施设备的改进,引进先进的物流设施设备,全面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减少资源浪费,提高物流速度。
3、加强物流人才队伍的建设。加强对现有物流业法人的培训,组织他们到现代物流业发展先进的地区,进行参观、学习、交流,邀请专家学者传授现代物流业的基础知识,通过培训强化现代物流理念,并逐步掌握现代物流技术操作的基本要领。联合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开展现代物流理论的教学、科研和实践活动,建立现代物流、连锁经营教育培训基地,大力培育现代物流人才。
4、充分发挥常州物流行业协会的作用,使其成为所在行业与政府部门之间的一个重要桥梁和纽带,提供物流信息,协调各物流企业共同发展。
各物流企业要在充分吸收外国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管理思想的基础上,在企业自我不断实践的过程中实现又好又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