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常州市法律援助办法
常州市法律援助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保障经济困难的公民和特殊案件的当事人平等地获得法律服务和法律保护,促进和规范法律援助活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法》、国务院《法律援助条例》和《江苏省法律援助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市行政区域内的法律援助活动适用本办法。本办法所称法律援助,是指经济困难的公民和特殊案件的当事人依照法律法规和本办法规定获得的咨询、代理=刑事辩护等无偿法律服务。
本办法所称法律援助人员,是指受法律援助机构指派或者安排承办法律援助事项的律师等法律服务人员以及法律援助志愿者。
第三条 法律援助是政府的责任,各级政府应当采取积极措施推动法律援助工作。
市、辖市(区)人民政府应当确定法律援助机构,配备专兼职人员。
乡(镇)人民政府和街道办事处可以依托司法所设立基层法律援助工作站。
第四条 市、辖市(区)司法行政部门监督管理本行政区域内的法律援助工作。
法律服务行业协会应当对法律援助工作予以协助和支持。第五条 法律援助机构负责受理、审查法律援助申请,指派或者安排法律服务机构和法律服务人员办理法律援助事项,并对法律援助事项进行业务指导和质量监督。
第六条 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其他组织和个人应当支持和配合法律援助机构和法律援助工作人员开展法律援助工作。
支持和鼓励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其他组织利用自身资源依法设立法律援助工作站,为经济困难的公民提供无偿法律服务。
第七条 鼓励有法律业务知识和专业特长的人员经法律援助机构注册加入法律援助志愿者队伍,参加法律援助机构组织的法律援助活动。
第八条 法律服务机构和法律服务人员应当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履行法律援助义务。
第九条 对开展法律援助工作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由市、辖市(区)人民政府或者司法行政部门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二章 法律援助的范围和条件
第十条 经济困难的公民,对于下列需要代理的事项,可以向有权受理的法律援助机构申请法律援助:
(一)请求国家赔偿的;
(二)请求给予社会保险待遇或者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
(三)请求发给抚恤金、救济金的;
(四)请求给付赡养费、抚养费、扶养费的;
(五)请求支付劳动报酬或者因劳动关系请求经济补偿、赔偿的;
(六)主张因见义勇为行为产生的民事权益的;
(七)因身体遭受严重损害请求赔偿的;
(八)因遭受家庭暴力、虐待或者遗弃要求变更或者解除收养、监护关系的;
(九)因遭受家庭暴力、虐待、遗弃、对方重婚或者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的受害方要求离婚的;
(十)国家和省规定的其他事项。
第十一条 经济困难的公民,在刑事诉讼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向有权受理的法律援助机构申请法律援助:
(一)犯罪嫌疑人在被侦查机关第一次讯问后或者采取强制措施之日起因经济困难,没有聘请律师的;
(二)公诉案件中的被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或者近亲属,自案件移送审查起诉之日起,因经济困难没有委托诉讼代理人的;
(三)自诉案件的自诉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自案件被人民法院受理之日起,因经济困难没有委托诉讼代理人的。
第十二条 符合下列情形之一,法律援助机构无需进行经济状况审查,应当为其提供法律援助:
(一)被告人是盲、聋、哑或者未成年人,没有委托辩护人,人民法院为其指定辩护的;
(二)被告人可能被判处死刑,没有委托辩护人,人民法院为其指定辩护的;
(三)公诉人出庭公诉的案件,被告人因经济困难或者其他原因没有委托辩护人,人民法院为被告人指定辩护的;
(四)主张因见义勇为或者保护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而产生的民事权益的。
第十三条 公民申请法律援助必须同时符合以下条件:
(一)有合理的请求和事实依据;
(二)申请事项属于法律援助的范围;
(三)因经济困难无能为力承担法律服务费用(无需经济状况审查的除外)。
第十四条 公民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应当认定为经济困难:
(一)正在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人员;
(二)社会福利机构中由政府供养的人员;
(三)无固定生活来源的重度残疾人;
(四)特困职工;
(五)农村“五保”对象;
(六)依靠抚恤金生活的人员;
(七)家庭人均经济收入为最低生活保障线150%以下的军人或军属;
(八)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人员。
第十五条 公民经济困难应当持有下列相应证明材料:
(一)正在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人员、社会福利机构供养的人员、农村“五保” 对象、依靠抚恤金生活的人员应当持有户籍所在地、暂住地或者经常居住地的县级以上民政部门出具的有效证件;
(二)无固定生活来源的重度残疾人应当持有县级以上残联出具的有效证件;
(三)特困职工应当持有县级以上总工会出具的有效证件;
(四)军人和军属经济困难的应当持有所在部门团级以上政治部或者住所地县级以上人武部出具的有效证件。第十六条 公民主张因见义勇为行为产生的民事权益而要求法律援助的,应当持有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主管部门出具的有效证件。
第十七条 申请人住所地与受理申请的法律援助机构所在地的经济困难标准不一致的,按照受理申请的法律援助机构所在地的经济困难标准执行。
第三章 法律援助的申请和审查
第十八条 公民申请法律援助应当按照下列规定提出:
(一)因本办法第十条第(一)至
(九)项的事项申请诉讼、仲裁代理法律援助的,申请人应当向有案件管辖权的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所在地的同级司法行政部门主管的法律援助机构提出的;
(二)因本办法第十条第(十)项的事项申请法律援助的,申请人应当按照国家和省的相关规定提出;
(三)因本办法第十一条的事项申请法律援助的,申请人应当向有案件管辖权的人民法院所在地的同级司法行政部门主管的法律援助机构提出;
(四)因本办法第十二条第四项以及其他非诉讼事项申请法律援助的,除国家另有规定外,申请人可以向住所度或者事由发生地以及争议处理机关所在地的同级司法行政部门主管的法律援助机构提出。
第十九条 人民法院指定辩护的刑事法律援助案件,由该人民法院所在地的同级司法行政部门主管的法律援助机构统一受理。
第二十条 因法律事项需要法律咨询的,可到就近的法律援助机构要求咨询,也可以通过法律服务热线咨询。第二十一条 基层法律援助工作站可以接收公民的法律援助申请,在3个工作日内报送辖市(区)法律援助机构审查。
第二十二条 相关部门和单位设立的具备办理法律援助条件的法律援助工作站,可以受理并办理法律援助案件。
第二十三条 对于法律援助申请,两个以上法律援助机构都有权受理的,申请人可以向其中一个法律援助机构申请,法律援助就不得推诿。申请人向两个以上法律援助机构提出法律援助申请的,由最初收到申请的法律援助机构受理。
法律援助案件经仲裁后诉讼或者一审后上诉以及再审的案件,受援人申请原法律援助机构援助的。原法律援助机构可以受理。
法律援助机构之间就受理申请发生争议,应当相互协商;协商不成的,由共同的上一级司法行政部门决定。
第二十四条 对辖市(区)法律援助机构受理的案情复杂、影响较大、群体性的法律援助案件,市司法行政机关可以根据情况决定由市法律援助机构受理或指定辖市(区)法律援助机构受理。
第二十五条 法律援助申请人为诉讼案件和其他法律事项中的当事人。
申请人被限制人身自由的,申请人的法定近亲属可以代为申请。
申请人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由其法定代理人或者监护人代为申请。
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与其法定代理人、监护人之间发生诉讼或者存在利益冲突时需要法律援助的,由与该争议事项无利害关系的其他法定代理人、监护人代为申请。
第二十六条 公民申请法律援助的,应当向法律援助机构提交下列材料:
(一)居民身份证、户籍证明或者其他有效身份证明;代理人还应当提交有代理权的证明;
(二)与所申请法律援助事项有关的案件材料;
(三)经济困难证明;
(四)法律援助机构认为需要提供的其他材料。申请法律援助应当采取书面形式,填写申请表;以书面形式提出申请确有困难的,可以口头申请,由法律援助机构工作人员或者代为转交申请的有关机构工作人员作书面记录。
第二十七条 法律援助机构对申请人提出的法律援助申请,应当根据下列情况分别作出处理:
(一)申请人按照本办法第二十七条的规定提交材料,请求事项属于法律援助范围并且属于本法律援助机构有权受理的,法律援助机构应当接收申请材料;
(二)申请人的申请不属于本法律援助机构受理的,应当告知申请人向有关法律援助机构提出申请;
(三)申请材料不齐全或者不符合法定形式的,应当一次性告知申请人需要补正的全部内容,或者要求申请人作出必要的说明;申请人在15日内未按照法律援助机构的要求补正或者说明的,视为撤回申请;
(四)认为申请人提交的证件、证明材料需要查证的,由法律援助机构向有关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其他组织和个人查证。第二十八条 法律援助机构接收申请后,应当按照法律援助的范围、条件进行审查,并在7个工作日作出是否给予法律援助的书面决定。
第二十九条 经济困难的公民申请法律援助,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法律援助机构应当在3个工作日决定是否提供法律援助:
(一)诉讼时效即将届满的;
(二)需要立即采取保全措施的;
(三)不及时提供法律援助会造成不良社会影响的;
(四)有其他紧急或者特殊情形的。
第三十条 申请人对法律援助机构不予法律援助的决定有异议的,可以在接到决定之日起30日内向主管该法律援助机构的司法行政部门提出。司法行政部门应当自收到异议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进行审查,作出书面审查意见。
申请人对司法行政部门作出的书面审查意见不服的,可以在收到司法行政部门书面审查意见之日起60日内向本级人民政府或者上一级司法行政部门申请行政复议。
第三十一条 法律援助机构中负责审查法律援助申请的工作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回避:
(一)是申请法律援助事项的当事人或者当事人的近亲属;
(二)与申请法律援助事项有直接利害关系,可能影响公正办理法律援助事务的。
第三十二条 当事人申请法律咨询的,法律援助机构无需按照本办法规定的法律援助范围、条件进行审查,可以当场决定提供法律咨询服务。
第四章 法律援助的实施和保障 第三十三条 法律援助机构提供法律援助的形式:
(一)法律咨询;
(二)刑事辩护、刑事代理;
(三)民事、行政诉讼代理;
(四)仲裁、调解等非诉讼法律事项代理;
(五)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形式的法律服务。
第三十四条 基层法律援助工作站可以提供咨询、调解、民事、行政事项代理等法律援助。
民事法律援助事项,没有经过人民调解组织调解,有可能协商解决的,在征得当事人同意后,法律援助工作站可以代理受援人一方,按民事调解的程序参与调解;10日内达不成调解协议的,应当转入诉讼或者仲裁程序。但是,诉讼或者仲裁时效即将届满的应当及时告知,由申请人决定是否直接提起诉讼或者申请仲裁。
第三十五条 对于人民法院指定辩护的法律援助案件,受理法律援助机构与人民法院之间的工作衔接按《江苏省法律援助条例》第二十八条第二款的规定办理。
第三十六条 法律援助机构决定提供法律援助的,自决定之日起3个工作日内指派法律服务机构或者安排法律援助机构中的法律服务人员、社会法律援助志愿者提供法律援助。
第三十七条 法律服务机构接到法律援助机构指派提供法律援助的通知后,应当在3个工作日内,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和需要,安排法律服务人员承办,并具体指导和监督办案人员及时提供优质的法律服务。
第三十八条 执业律师可以办理各类法律援助案件;取得法律服务执业资格的人员可以办理民事、行政代理法律援助案件;法律服务机构的见习、实习人员不得独立办理法律援助案件。
第三十九条 法律援助机构可以根据案件的专业要求直接选派有专业特长的律师或者法律服务人员、注册的社会法律援助志愿者为受援人提供法律援助。
第四十条 法律援助人员开展法律援助活动,应当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恪守职业道德和执业纪律,依法完成法律援助事项,维护受援人的合法权益,不得有下列行为:
(一)无正当理由拒绝、拖延或者中止办理法律援助事项;
(二)向受援人收取财物或者牟取其他不正当利益;
(三)不及时向受援人通报法律援助事项进展情况;
(四)泄露当事人的隐私;
(五)发现受援人不符合法律援助条件时,不报请法律援助机构批准,擅自终止法律援助。
第四十一条 法律服务人员办理法律援助案件,应当向有关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仲裁机构等相关单位和部门提交法律援助机构的法律援助文书。
第四十二条 对重大、疑难、复杂的民事、行政代理或者刑事法律援助案件,法律服务机构应当按照法律法规以及行业规定组织集体讨论通案。
第四十三条 法律服务人员在办理法律援助案件中发现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及时向法律援助机构报告,法律援助机构经审查核实,应当撤销提供法律援助:
(一)受援人的经济状况发生变化,不再符合法律援助条件的;
(二)案件终止审理或者已被撤销的;
(三)受援人另行委托律师、法律服务人员或者其他代理人的;
(四)受援人要求终止法律援助的;
(五)受援人以欺骗方式获得法律援助的‘
(六)受援人利用法律援助提供的法律服务从事违法活动的。
法律援助机构应当自撤销法律援助之日起3个工作日内告知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 接受指派的法律服务机构。
第四十四条 法律援助人员应当在法律援助案件办结后30日内,将办理案件的所有材料按照归档要求提交给指派案件的法律援助机构验收存档。遇有特殊情况不能归档的,经法律援助机构批准,可以延期30日归档。
第四十五条 法律援助机构应当向受指派办理法律援助案件或者安排到法律援助机构值班的法律援助人员支付办案或者值班补贴。补贴标准由当地司法行政部门会同财政部门制定。
第四十六条 法律援助经费应当列入本级政府财政预算,并保证法律援助事业与经济发展和社会保障水平相协调。
法律援助经费应当专款专用,接受财政、审计部门的监督。
第四十七条 应当按照国家和省的规定要求,为法律援助机构以及基层法律援助工作站设立独立的办公场所,配备必要的办公设备和设施,建立规范的工作运行机制。第四十八条 提倡和鼓励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法律援助提供捐助。单位和个人向法律援助机构提供捐助的,应当享受法律法规以及地方政策规定的各项优惠。
第四十九条 对法律援助机构提供法律援助的案件,在人民法院立案前,法律援助人员持法律援助机构的证明可以到国土资源、建设、卫生、工商、房管、档案]管理等部门利用档案进行调查取证工作,相关部门和单位应当予以支持和配合。
第五十条 法律援助人员凭法律援助机构的证明,利用档案资料,除涉及国家机密等依法不得公开的资料外,相关部门和单位应当配合,并免收下列费用:
(一)档案资料查询费;
(二)咨询服务费;
(三)调阅档案(资料)保护费;
(四)证明费(学历、工龄证明、机构设置证明、房产地产证明、财产证明等);
(五)相关材料复制费;
(六)其他费用。
第五十一条 对法律援助机构决定提供法律援助的民事、行政或自诉案件,受援人向人民法院起诉,按照最高人民法院、司法部《关于民事诉讼法律援助工作的规定》执行。
第五十二条 对法律援助机构决定提供法律援助的刑事案件的办理,按照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关于刑事诉讼法律援助工作的规定》执行。
第五十三条 仲裁机构、公证机构、鉴定机构对法律援助案件受援人申请仲裁、公证、鉴定的,应当减收、免收或者缓收仲裁、公证、鉴定费。
第五章 罚 则
第五十四条 法律援助机构及其工作人员违反国务院《法律援助条例》和《江苏省法律援助条例》的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其主管司法行政部门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一)对符合国家和本办法规定受理条件的法律援助申请不予受理的;
(二)申请人提交的申请材料不齐全、不符合法定形式的,不一次告知申请人必须补正的全部内容的;
(三)决定不提供法律援助而未依法说明理由的。第五十五条 律师事务所等法律服务机构拒绝法律援助机构的指派,不安排本机构法律服务人员办理法律援助事项的,由市司法行政部门依法给予处罚。
第五十六条 律师等法律服务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市、辖市(区)司法行政部门依法给予处罚:
(一)无正当理由拒不履行法律援助义务、擅自终止办理法律援助事项的;
(二)在法律援助过程中违法执业的;
(三)办理法律援助案件收取当事人财物的。
第五十七条 以法律援助的名义从事有偿法律服务的,由市、辖市(区)司法行政部门责令改正;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并处违法所得1倍以上3倍以下罚款。
第五十八条 受援人以欺骗方式获得法律援助的,由提供法律援助的法律援助机构的同级司法行政部门责令其支付已实施法律援助过程中全部费用,并可以给予警告。第五十九条 为法律援助申请人出具虚假证明的,有关部门应当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六十条 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其他组织无合法理由拒绝法律援助机构就经济状况证明进行查证的,法律援助机构可以向其上级主管机关提出责令配合或者给予主管人员行政处分的建议。
第六十一条 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其他组织和个人对办理法律援助案件的法律服务人员调查取证、查阅档案资料不予配合、不予提供或者阻扰办案的,法律援助机构可以向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机关提出责令其配合或者给予行政处分的建议。
第六十二条 司法行政部门以及法律援助机构工作人员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章 附 则
第六十三条 本办法自2007年7月1日起施行。
第二篇:道里区妇女儿童法律援助办法
道里区妇女儿童法律援助暂行办法
第一条 为巩固实施国家级全国两个妇女儿童发展规划示范区工作成果,进一步依法维护广大妇女儿童合法权益,促进道里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国务院《法律援助条例》及省、市相关规定,结合我区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由区妇女联合会、区司法局按照各自职责承担相应责任和义务,共同设立道里区妇女儿童法律援助服务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司法局法律援助中心。
第三条 本办法适用于具有道里区常住户口(或暂住证)生活困难家庭的妇女儿童。
第四条 妇女儿童的法律援助坚持“四统一”、“五优先”原则。
“四统一”即:统一受理、统一审查、统一指派、统一监督;
“五优先”即:优先接待、优先受理、优先审查、优先指派、优先结案。
第五条 区妇女儿童法律援助服务办公室的主要职能是:
(一)组织协调各街道、镇政府妇女儿童法律援助工作的开展,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
(二)接待妇女儿童(法定代理人)的法律咨询;
(三)对符合条件的妇女儿童涉法涉诉案件提供法律援助服务。
第六条 全区各街道办事处、镇政府以各司法所和姐妹港湾妇女维权服务站为依托,设立妇女儿童法律援助工作站,承担本辖区妇女儿童法律知识普及宣传,法律咨询,工作档案的收集整理,法律援助案件的初审受理、呈报审批等组织、协调、配合工作。
各社区居委会、村民委员会设立妇女儿童法律援助联络站,承担告知本辖区内生活困难家庭的妇女儿童(法定代理人)获取法律援助的咨询联络方式、渠道、申请法律援助的条件等联系工作和为已获得法律援助的妇女儿童出具相关经济困难证明及对行动不便的特殊案件受援人提供入户调查走访、人民调解等服务工作。
第七条 各妇女儿童法律援助工作站、联络站接受区妇女儿童法律援助服务办公室的指导和管理。
第八条 妇女儿童法律援助案件的类型主要包括:
(一)民事案件:
1、生命权、健康权、身体权的纠纷;
2、婚姻家庭纠纷(含家庭暴力案件);
3、继承权纠纷;
4、物权纠纷;
5、债权纠纷;
6、知识产权纠纷;
7、人事、劳动、合同争议。
(二)刑事案件:
1、家庭暴力案件;
2、妇女儿童作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刑事案件;
3、妇女儿童作为刑事案件被害人的刑事案件。
(三)其他需要法律援助的事项。
第九条 妇女儿童法律援助主要采取如下形式:
(一)法律咨询;
(二)代拟法律文书;
(三)刑事案件辩护和刑事代理;
(四)民事、行政诉讼代理;
(五)人事、劳动、合同仲裁代理;
(六)人民调解及其他非诉事务代理;
(七)其他形式的法律服务。
第十条 符合下列条件的妇女儿童可以申请法律援助:
(一)妇女本人因无业、失业、待业或残疾、重大疾病等原因导致生活困难,儿童因生活在无业、失业、待业或残疾、重大疾病、单亲等经济困难家庭(含农村流动、留守儿童)而无力聘请律师的;
(二)申请人是申请案件的当事人或法定代理人;
(三)案件或事件的义务人或义务机关的住所地、经常居住地或所在地在道里区辖区内;
(四)案件或事件发生在道里区辖区内并依法由区司法机关或相关部门受理;
(五)有事实证明为保障自己的合法权益需要法律援助的。
第十一条 申请法律援助的妇女儿童(法定代理人),应当向法律援助服务办公室递交如下材料:
(一)身份证、户籍证明或其他有效的身份证明(如暂住证、户口簿等);有代理人的,还应提交代理人身份证明以及代理权权限证明;
(二)与所申请法律援助事项有关的案件材料,如亲属关系证明、财产所有权证照、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事实材料等;
(三)经济困难证件(如低保证、残疾证、特困职工证等)或证明(如无相关特困证件,需由住所地的社区、村屯出具含家庭基本状况的经济困难证明并加盖社区、村屯公章);
(四)需要提供的其他相关材料。
第十二条 法律援助服务办公室对各工作站、联络站上报的妇女儿童法律援助案件,应当在三个工作日内审查完毕。对符合援助条件的,及时指派法律服务人员,提供法律援助;对不符合援助条件的,应当及时通知移送案件的工作站或联络站并说明理由提出解决问题的方式和途径。第十三条 对下列情况可以拒绝申请不予受理:
(一)事由或案由不在本辖区的或无本辖区常住户口、暂住证的或无法证明受援人身份的;
(二)不能证明是保障自己合法权益的;
(三)申请的事项超出法律援助的对象和受案范围的;
(四)以欺诈的方式获得法律援助的;
(五)所申请援助的事项已经有关部门正式结论或依法不予追诉的。
第十四条 在下列紧急、特殊情况下,各工作站、联络站的人员可以当即决定予以法律援助:
(一)可能会造成社会混乱,在公众中造成不良影响的;
(二)可能会给妇女儿童受援人造成危害损失的;
(三)上级主管妇联组织或司法行政机关认为需要及时提供法律援助的。
第十五条 区政府将妇女儿童法律援助补贴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并将根据案件数量的增加随时追加,以保证案件质量和最大限度的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
第十六条 对妇女儿童法律援助工作成绩显著的单位和个人,区妇女联合会和区司法局予以表彰奖励,成绩突出的授予荣誉称号。
对拒不履行妇女儿童法律援助义务或疏于义务而给受援当事人造成损失的,由区妇女联合会或区司法局按有关规定予以通报或相应处分。
第十七条 本办法由区法律援助中心负责解释。第十八条 本办法自2014年3月8日起施行。
第三篇:丰台区法律援助补贴办法
丰台区法律援助补贴办法
(2015年1月26日第四次局长办公会通过)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规范法律援助补贴发放行为,鼓励法律援助人员积极履行法律援助义务,根据《北京市法律援助条例》及《北京市法律援助补贴办法》(京财行[2011]2483号),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法律援助中心受理的法律援助事项,按照本办法的规定发放法律援助补贴。未经法律援助中心受理、批准和指派的援助事项,不支付补贴费用。
第二章 补贴范围与发放标准
第三条 法律援助补贴用于弥补承办法律援助事项所需的交通费、差旅费、通讯费、复印费、误餐费、调查取证费等办案基本费用。
第四条 法律援助补贴的范围:
(一)刑事案件。包括侦查阶段、审查起诉阶段、审判阶段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提供刑事辩护的案件,以及担任被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或者近亲属代理人的案件;
(二)民事诉讼、行政诉讼、国家赔偿案件;
(三)民事执行案件;
(四)劳动争议仲裁、人事争议仲裁或其他非诉讼法律事务;
(五)代拟法律文书;
(六)法律咨询。
第五条 刑事案件的侦查阶段和审查起诉阶段,每件补贴1200元。此阶段为同一受援人提供刑事辩护同时附带民事诉讼的,补贴增加240元。
刑事案件的审判阶段,每件补贴2000元。此阶段为同一受援人提供刑事辩护同时附带民事诉讼的,补贴增加400元。
第六条 民事诉讼案件、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案件、行政诉讼案件、国家赔偿案件以及劳动争议仲裁、人事争议仲裁或其他非诉讼案件,每件补贴2000元。
在同一案件中为两个以上受援人代理,或者针对同一单位或个人提出、诉讼标的属于同一种类,且人民法院、仲裁机构决定合并办理的两个以上该类法律援助案件,第一件补贴2000元,之后每增加一个案件,补贴500元。
第七条 民事执行案件,每件补贴1000元。
在同一案件中为两个以上受援人代理,或者针对同一单位或个人提出、诉讼标的属于同一种类,且人民法院、仲裁机构决定合并审理的两个以上该类法律援助案件,第一件补贴1000元,之后每增加一个案件,补贴250元。
第八条 法律援助中心指派同一法律援助服务机构办理一个法律援助案件的多个阶段的,自第二个阶段起按照相应标准补贴减半支付。
第九条 代写法律文书,每个工作日补贴150-200元。第十条 法律咨询,每个工作日补贴150-200元。
第十一条 法律援助人员承办法律援助事项过程中发生的需要向翻译人员支付的翻译费,应当列入法律援助业务经费,按照财务相关规定审核后据实报销。
第十二条 需异地办理的法律援助案件,承办人应事先向法律援助工作机构申请,由法律援助工作机构委托相关地区法律援助工作机构协助办理。由此产生的额外费用参照《北京市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差旅费管理办法》确定的标准报销,并在法律援助办案补贴项目中列支。
第三章 补贴发放程序
第十三条 法律援助案件补贴发放程序:
(一)承办人应当完成北京市法律援助信息管理系统承办案件录入工作,并向法律援助工作机构报送已结案的卷宗材料,结案卷宗材料按照《北京市法律援助业务档案立卷归档办法》要求立卷。
(二)法律援助工作机构对承办人提交的卷宗材料及案件办理情况进行审核评估,确定案件质量合格后核定补贴发放数额。
(三)法律援助工作机构制作案件补贴支款凭证,经制表人、法援中心和法援科负责人签字后,按照财务和审批有关规定统一发放案件补贴。
第十四条 法律援助值班补贴发放程序:
(一)法律援助中心及各法律援助工作站应在下一个月5日前报送本月律师值班签到表。
(二)法律援助工作机构对律师值班接待工作进行考核,确定合格的,发放值班补贴;考核不合格者,减发或不予发放补贴。
(三)法律援助中心构制作案件补贴支款凭证,经制表人、法援中心和法援科负责人签字后,按照财务和审批有关规定统一发放值班补贴。
第十五条 法律援助代书补贴发放程序:
(一)法律援助承办人员办理代书结案手续时须向法律援助工作机构提交指派通知书、代书内容确认表和代理文书副本。
(二)法律援助工作机构经审核后制作代书补贴支款凭证,经制表人、法援中心和法援科负责人签字后,按照财务和审批有关规定统一发放补贴。
第十六条 法律援助承办人员应当在法律援助事项办结后一个月内办理结案手续。
因故延期交卷的,须承办人所在单位出具合理解释证明。
第十七条 法律援助工作机构应当在法律援助人员办理结案归档手续后,确定援助事项评估结果和补贴数额,并发放补贴。
群体性案件应当在案件全部结案后统一办理结案和补贴发放手续。
法律文书中未出现承办人员姓名的,须有法院、仲裁机构或者其他机构出具的证明材料,才能办理结案和补贴发放手续。
第四章 其他规定
第十八条 法律援助承办人员具有下列情形之一,尚未开展实质性工作的,不予发放补贴;已开展实质性工作的,根据相应补贴标准减半发放:
(一)受援人被相应法律援助工作机构终止法律援助的;
(二)承办的民事诉讼案件被裁定不予受理或者裁定驳回起诉的;
(三)人民法院对受援人再审申请裁定予以驳回的。第十九条 当事人撤诉的案件,如果承办人员已经开展了实质性工作,需要提供撤诉裁定、庭审笔录等相关材料办理结案手续,补贴减半发放。
第二十条 受援人在案件指派后自己另外聘请律师或指定辩护案件在案件指派后法院又转委托的,指派律师已经开展了会见、阅卷、开庭等实质性工作的,需要提供相关材料办理报结手续,补贴减半发放;未开展实质性工作的,不领取补贴。
第二十一条 法律援助工作机构实行法律援助案件质量评估机制。审核评估不合格或法律援助承办人员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予发放补贴:
(一)无正当理由拖延或者终止实施法律援助的;
(二)办理法律援助事项收取受援人财物的;
(三)不依法履行职责而被更换的;
(四)经本级法律援助工作机构监督检查,认为严重不负责任给受援人造成损失的;
(五)结案归档时所提交的材料不符合相应法律援助工作机构业务档案立卷归档要求,经修改、补充后仍不能达到要求的;
(六)因违反职业道德、职业纪律被受援人投诉,并查证属实的。
第二十二条 法律援助工作机构每开展优秀法律援助案件评查工作,对于评选出的优秀案件,经局长办公会审批,必要时可予以奖励。
附则
第二十三条 丰台区法律援助工作机构应当根据本地区消费者物价指数、职工平均工资水平的变化情况,定期进行补贴标准执行情况评估,如需调整补贴标准报请局长办公会审议。
第二十四条 本实施细则适用于丰台区法律援助工作机构。第二十五条 本实施细则由丰台区司法局负责解释。第二十六条 本实施细则自2015年2月28日起执行。
第四篇:湖北省法律援助办法
《湖北省法律援助办法》的具体内容
第一条 为规范法律援助工作,保障公民享受平等的法律保护,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法》等有关法律的规定,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法律援助,是指由政府设立的法律援助机构组织法律援助人员,为经济困难或特殊案件的当事人提供法律服务的一项法律保障制度。本办法所称法律援助人员是指法律援助专职律师和专职工作人员,承办法律援助案件过程中的社会执业律师、公证员、基层法律工作者和其他法律援助志愿人员。受援人是指获得法律援助的人。
第三条
各级人民政府司法行政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的法律援助工作。各级法律援助机构具体负责指导、组织实施本行政区域内的法律援助工作。
第四条
法律援助人员应当依法履行法律援助义务。有关单位、个人应当支持、协助法律援助工作。
第五条
鼓励社会团体、其他组织和法律服务人员参与法律援助活动。
社会团体、其他组织和法律服务人员开展法律援助活动,所在地法律援助机构应予以帮助、指导和监督。
第六条 具备以下条件的公民可申请法律援助:
(一)申请法律援助的事由发生在申请地;
(二)有证据证明为保障自己的合法权益需要法律帮助;
(三)因经济困难,无能力或无完全能力支付法律服务费用。
经济困难的标准,由县以上人民政府参照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并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制定。申请人住所地的经济困难标准与受理申请的法律援助机构所在地的经济困难标准不一致的,按照受理申请的法律援助机构所在地的经济困难标准执行。
第七条 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三十四条的规定,刑事案件的被告人是盲、聋、哑或者未成年人没有委托辩护人的,或者被告人可能被判处死刑而没有委托辩护人的,应当获得法律援助。
第八条 法律援助机构认为有必要时,可以为有关公益福利组织或公益事项提供法律援助。
第九条 在法律援助过程中,受援人享有以下权利:
(一)了解为其提供法律援助的进展情况;
(二)有事实证明法律援助人员未适当履行职责的,可以要求法律援助机构更换办案人员。
第十条 在法律援助过程中,受援人承担以下义务:
(一)如实陈述案件事实和相关情况;
(二)提供有关的证明和证据材料;(三)协助法律援助人员调查案件事实;(四)受援人在受援期间因经济状况改善,不再符合法律援助条件的,经双方协商,可不终止法律服务,但原受援人应当支付法律服务费用;
(五)因法律援助案件或事项的解决获得较大利益时,应当向法律援助机构补偿法律服务费用。
第十一条 受援人无正当理由拒绝接受法律援助机构指派的法律援助人员提供法律援助的,不得就同一事项提出法律援助申请。
第十二条 受援人以欺骗方式获得法律援助的,应当支付已获得法律服务的全部费用。
第十三条 法律援助的范围包括:
(一)刑事案件;
(二)请求给付赡养费、扶养费、抚育费的法律事项;
(三)因公受伤害请求赔偿的法律事项;
(四)盲、聋、哑和其他残疾人、未成年人、老年人追索侵权赔偿的法律事项;
(五)请求发给抚恤金、救济金的法律事项;
(六)请求国家赔偿的诉讼案件;
(七)其他确需法律援助的法律事项。
第十四条 法律援助的形式包括:
(一)法律咨询、代拟法律文书、提供法律意见;(二)刑事辩护和刑事代理;(三)民事诉讼代理;(四)行政诉讼代理;(五)非诉讼法律事务代理;(六)公证证明;(七)其他形式的法律服务。
第十五条 人民法院指定辩护的刑事法律援助案件,由作出指定的人民法院所在地的同级法律援助机构受理;非指定的刑事案件和其他诉讼案件的法律援助申请,由有审判管辖权的人民法院所在地的同级法律援助机构受理。其他非诉讼法律事项,由申请人住所地或工作单位所在地的法律援助机构受理。
第十六条 申请人申请法律援助,必须填写《法律援助申请表》,申请表应当载明以下事项:
(一)申请人的基本情况;
(二)申请法律援助的事实和理由;
(三)申请人的经济状况;
(四)申请人提供的证明、证据材料清单;
(五)申请人保证提交证明及证据材料属实的声明。
第十七条 申请人申请法律援助,应当提交以下材料:
(一)居民身份证、户籍证明或其他有效的身份证明;
(二)有关单位出具的申请人及家庭成员经济状况证明;
(三)与所申请法律援助事项相关的证明及证据材料;(四)法律援助机构认为需要提供的其他材料。法律援助机构认为申请人提供的材料不完备或者有疑义的,可以要求申请人补充或说明,也可以向有关单位、个人进行调查。
第十八条 法律援助机构负责受理和审批法律援助申请的工作人员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应当回避:
(一)是法律援助事项的申请人或申请人的近亲属;
(二)与申请法律援助事项有直接利害关系。
第十九条 法律援助机构自受理申请之日起十五日内作出是否予以法律援助的决定:
(一)对符合条件者,作出同意提供法律援助的决定,指派法律援助人员,并书面通知受援人,法律援助机构与受援人应签订法律援助协议;
(二)对不符合条件者,作出不予提供法律援助的决定,并书面通知申请人。
申请人对法律援助机构作出不予提供法律援助的决定有异议的,可以在收到通知书之日起十日内,向上级法律援助机构申请复核。复核机关应当在收到申请之日起十五日内作出决定,并书面通知申请人。
特殊情况下,法律援助机构可以适当延长审查申请或复核的时间,但延长的时间最多不超过十五日。
第二十条 有下列紧急或特殊情况的,法律服务机构可以当即提供法律援助,同时报法律援助机构核准:(一)有可能酿成社会混乱,在公众中造成不良影响的;(二)有可能激化矛盾或当事人面临重大生命、财产危险的。
第二十一条 法律援助机构收到人民法院指定刑事案件辩护人的有关材料,应当在三日内作出决定。对符合条件的,作出予以法律援助的决定,并指派律师提供法律援助辩护,同时函复人民法院;对不符合条件的,作出不予法律援助的决定,并将简要理由函复人民法院。
第二十二条 法律援助人员办理法律援助案件,应当向有关单位提交法律援助机构统一印制的公函和文书。
第二十三条 法律援助人员办案完毕应及时提交结案报告,并附判决书等法律文书的副本或复印件和有关法律援助文书,由指派法律援助事项的法律援助机构验收存档。
第二十四条 每名社会执业律师、公证员、基层法律工作者每年办理法律援助案件的数量,由省司法行政部门决定。
第二十五条 法律援助人员接受指派后,无正当理由不得拒绝、拖延或中止办理法律援助事项。法律援助人员应当及时向受援人通报法律援助事项的进展情况。
法律援助人员应当保守国家秘密,不得泄露当事人的隐私。
第二十六条 法律援助人员在办案过程中,发现受援人不具备援助条件的,应当提请法律援助机构撤销其受援资格。
受援人不遵守法律、法规或违反法律援助协议的,法律援助人员可以报经法律援助机构批准后,拒绝或中止法律援助。
第二十七条 法律援助资金的来源包括财政拔款、社会捐赠和其它合法收入。
县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法律援助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
法律援助资金由法律援助机构管理使用,专款专用,并接受财政、审计部门的监督。
第二十八条 承担法律援助义务的机构不依法履行法律援助义务的,由司法行政部门给予警告或者1000元以下的罚款。
承担法律援助义务的人员不依法履行法律援助义务的,由司法行政部门分别依法给予警告、1000元以下的罚款、暂缓或者不予年检注册。
承担法律援助义务的机构和人员不依法履行职责给当事人造成损失的,应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第二十九条 法律援助机构工作人员在法律援助活动中,有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行为的,由司法行政部门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条 本办法自2003年8月1日起施行。
中顾法律网推荐律师:孙海涛 北京 *** 北京市律协公益法律咨询中心志愿律师,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政府信访接待特邀律师,北京市社区服务中心96156社区公共服务热线特邀律师。专业刑事辩护律师。
第五篇: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实施法律援助条例办法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令
(第139号)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实施〈法律援助条例〉办法》已经2006年7月11日自治区第十届人民政府第29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现予发布,自2006年9月1日起施行。
自治区主席:司马义·铁力瓦尔地
二○○六年七月二十七日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实施《法律援助条例》办法
第一条 根据《法律援助条例》,结合自治区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法律援助机构,是指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司法行政部门确定的承担法律
援助工作的专门机构。
本办法所称法律援助人员,是指受法律援助机构指派或者安排承办法律援助事项的律师、法律援助机构工作人员、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以及法律援助志愿者。
第三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司法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法律援助工作的监督管理。
法律援助机构负责受理、审查公民依法提出的法律援助申请;指派律师事务所安排律师或者安排本机构的工作人员办理法律援助案件,也可以根据其他社会组织的要求,安排其所属人员办理法律援助案件。
第四条 法律援助是政府的责任,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为法律援助提供组织保证,并将法律援助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保障法律援助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法律援助经费应当专款专用,不得截留、挪用,并接受财政、审计部门的监督。
第五条 法律援助人员承办法律援助事项,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应当予以协助。第六条 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向法律援助事业提供捐助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享受税收
优惠。
第七条 公民对下列需要代理的事项,因经济困难没有委托代理人的,可以向法律援助机构申请法律援助:
(一)依法请求国家赔偿的;
(二)请求发给抚恤金、救济金的;
(三)请求给予社会保险待遇或者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
(四)请求给付赡养费、抚养费、扶养费的;
(五)请求支付劳动报酬的;
(六)请求维护因见义勇为行为产生的民事权益的;
(七)请求享受工伤待遇的;
(八)请求维护因环境污染、公共卫生、安全生产产生的民事权益的;
(九)请求维护因家庭暴力导致家庭婚姻纠纷产生的民事权益的;
(十)残疾人、老年人、未成年人请求人身损害赔偿的;
(十一)与公民基本生存条件密切相关且法律援助机构认为确需提供法律援助的其他事项。
第八条 申请法律援助的公民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应当认定为经济困难:
(一)领取最低生活保障金的;
(二)五保户、贫困户以及因自然灾害或者其他原因造成生活困难接受生活救济的;
(三)住所地或者经常居住地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证明其家庭生活确实困难的。
街道办事处或者乡(镇)人民政府出具的证明,应当载明申请人家庭人口、劳动能力、就业状况、家庭财产、家庭月(年)人均纯收入和来源、生活变故及社区居委会或者村民委员会对其经济困难是否认可等详细情况。
第九条 法律援助主要采取下列形式:
(一)法律咨询、代拟法律文书;
(二)刑事辩护和刑事代理;
(三)民事诉讼代理、行政诉讼代理;
(四)行政复议、仲裁;
(五)办理公证证明、司法鉴定;
(六)其他形式的法律服务。
第十条 公民申请法律援助应当提交下列材料:
(一)身份证或者其他有效的身份证明,代理申请人还应当提交有代理权的证明;
(二)经济困难的证明;
(三)与申请法律援助事项有关的案件材料。
第十一条 公民就本办法第七条第(一)、(二)、(三)、(四)、(五)、(六)项所列事项申请法律援助的,按照《法律援助条例》第十四条的规定提出申请;就第(七)、(八)、(九)、(十)、(十一)项所列事项申请法律援助的,向有关机关所在地的法律援助机构提出申请。
第十二条 刑事诉讼中公民申请法律援助和人民法院为被告人指定辩护的,按照《法律援助条例》第十一条、第十二条的规定执行。
刑事诉讼中符合《法律援助条例》第十一条规定情形的公民申请法律援助的,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所在地的法律援助机构提出申请。
第十三条 法律援助机构自收到法律援助申请之日起3个工作日内进行审查,对符合法律援助条件的,应当决定提供法律援助;对不符合法律援助条件的,应当作出不予受理决定并说明理由,书面告知申请人。
第十四条 法律援助机构负责受理和审查法律援助申请的工作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回避:
(一)法律援助申请人的近亲属;
(二)与申请的事项有利害关系。
受理和审查法律援助申请的工作人员的回避,由本人或者申请人提出,法律援助机构决定;法律援助机构负责人的回避,由法律援助机构所在地的司法行政部门决定。
第十五条 法律援助人员应当为符合减、免相关费用规定的受援人,向有关机关申请减、免相关费用。
第十六条 法律援助人员接受指派后,无正当理由不得拒绝、拖延或者终止办理所承办的法律援助案件。提供法律援助不得收取任何财物。
第十七条 在实施法律援助过程中,受援人有权了解案件办理情况;有证据证明法律援助人员不依法履行职责的,受援人可以要求法律援助机构更换法律援助人员。
受援人有义务如实陈述与法律援助案件有关的事实和相关情况,提供相关证据材料,协助法律援助人员调查案件事实。受援人经济情况发生变化的,应当及时告知法律援助人员或者法律援助机构。
第十八条 法律援助案件办结后,法律援助人员应当向法律援助机构提交有关的法律文书副本或者复印件以及结案报告等材料。
第十九条 法律援助人员办理法律援助案件的办案补贴支付标准,按照自治区有关规定执行。
第二十条 法律援助机构、法律援助人员违反本办法规定的,依照《法律援助条例》和有关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处理。
第二十一条 本办法自2006年9月1日起施行。
发布部门:新疆自治区政府 发布日期:2006年07月27日 实施日期:2006年09月01日(地方法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