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北京市关于进一步推进社区规范化建设试点工作的实施方案
北京市关于进一步推进社区规范化建设试点工作的实施方
案
关于进一步推进社区规范化建设试点工作的实施方案
2009年,全市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社区建设“一分、三定、两目标”的总体思路和《北京市加强社会建设实施纲要》、《北京市社区管理办法(试行)》、《北京市社区工作者管理办法(试行)》等文件精神,启动了社区规范化建设试点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为贯彻落实市委十届七次全会精神,进一步完善社区治理模式,2010年将在2009年试点工作基础上,在全市进一步推进社区规范化建设试点工作。现制订实施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建设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为基本目标,以提高社区公共服务水平、满足群众公共服务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规范社区服务站建设为重点,以推动社区居委会和社区服务站职能分开为切入点,在健全运行机制、加强队伍建设、完善服务设施、整合社区资源、加大经费投入等方面积极探索,不断扩大社区规范化建设试点工作的覆盖面和影响力,不断提升社区服务的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居民群众的满意度和幸福感。通过试点工作,努力建设一批服务功能完善、居住环境舒适、治安秩序良好、文化生活丰富、管理手段科学、人际关系和谐、公众参与广泛的社会主义新型社区,为首都推动世界城市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首善之区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二、任务目标
按照规范社区管理、完善社区服务、加强社区自治的基本目标和分类指导、梯次推进、典型带动、全面提升的基本原则,在2009年试点工作基础上,2010年在全市选择1000个社区开展社区规范化建设试点工作。试点的主要任务目标如下:
(一)规范社区服务站建设
1.政府在社区层面设立的综合性服务平台,统一命名为“社区服务站”。除法律、法规明确规定需在社区独立设置的工作平台外,将社区其他各类工作站、活动站、服务站等尽快纳入社区服务站,统筹承担相关工作任务,实行综合管理、一站多能服务,并逐步达到统一形象标识、统一项目设置、统一运行流程、统一服务规范、统一资源调配的标准化要求。
2.规范社区服务站的工作关系,按照《北京市社区管理办法(试行)》的新要求,社区服务站在街道办事处的领导和政府职能部门的业务指导下开展工作,同时接受社区党组织的领导、社区居委会的监督和居民群众的评议。
3.社区服务站与街道各科室、职能站所、“一站式”办公大厅和社区服务中心实现工作的有机衔接,明确社区服务站各个岗位与街道相关部门的对应关系和各自职责,将96156社区公共服务平台、社区服务信息网络系统及街道其他相关信息化办公系统延伸到社区服务站,发挥街道社区服务中心网站的优势,整合社区信息化资源,建立和完善服务、诉求、信息发布等信息衔接机制,将与居民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各类公共服务落实到社区。
4.结合社区实际,以满足社区居民需求为导向,整合社区各类服务资源,利用96156社区公共服务平台,健全社区服务网络,通过购买服务等形式,创新社区服务方式。拓展社区服务领域,不断开发社区服务项目,特别是那些社区居民需要,市场主体又不愿或无条件、不能承担的公益服务项目。不断完善社区公共服务、公益服务、便利服务体系,实现社区服务站服务规范化、人性化、便利化。
5.建立健全社区服务站一口受理制度、事项公开制度、首问责任制度、分办落实制度、项目管理制度、组织协调制度、投诉处理制度等规范的业务管理制度,制订规范的服务流程示意图和工作台账,对受理事项、办理过程、办理时间、办复结果进行动态跟踪,全程监控,保证受理事项及时办理和反馈。
(二)规范社区工作职能
6.按照“职责明确、分工合理、优势互补、协调联动”的原则,对社区目前承担的各项工作进行全面梳理,合理划分社区党组织、社区居委会和社区服务站的职责任务,进一步细化各自的具体工作或服务项目。
7.社区党组织作为党在社区的基层组织,要充分发挥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以服务群众为重点,加强政治、思想和组织领导,统筹协调各方利益关系,组织动员社区内各方面力量共同推进社区建设,不断提高党组织在基层的执政能力。(其主要职责见附件1)
8.社区居委会作为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侧重于组织居民开展民主自治,以维护居民合法权益和社区共同利益为核心,增强社区自治功能,实现政府行政管理与基层群众自治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不断提高社区居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管理社区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的能力。(其主要职责见附件2)
9.社区服务站作为政府在社区设立的综合服务平台,侧重于发挥专业化、职业化优势,推动促进就业服务、社会保障服务、劳动维权服务、文化教育体育服务等公共服务覆盖到社区,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公益服务和便民利民服务,不断满足社区居民的服务需求。(其主要职责见附件3)
(三)规范社区运行机制
10.明确和理顺社区党组织、社区居委会和社区服务站之间的关系。社区党组织是包括社区居委会和社区服务站在内的社区各类组织和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支持、保证社区居委会和社区服务站依照各自职责开展工作;社区居委会在社区党组织领导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履行职能;社区服务站定期向街道办事处、社区党组织汇报工作,向社区居委会通报工作。
11.建立在社区党组织领导下,社区居委会和社区服务站紧密对接、协调联动的工作机制,完善社区党组织牵头、社区居委会和社区服务站参加的联席会或例会制度,社区党组织定期组织并主持召开联席会或例会,研究讨论社区建设、管理、服务中的重要问题和重大事项,协调沟通有关工作。
12.充分发挥社区居民会议的作用,涉及社区居民利益的重大事项、社区建设发展规划、经费筹集、财务收支、公益事业专项补助资金的使用、重大活动方案等都需经过社区居民会议讨论决定。
13.规范完善社区党组织工作制度、社区居委会工作制度、社区服务站工作制度、社区社会组织培育和参与制度、社区事务听证会制度、楼门院管理制度、业主委员会工作制度等各项规章制度,实现社区管理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
(四)规范社区志愿服务
14.按照“社区所需、志愿者所能”的原则,以社区老年人、未成年人、来京务工人员、下岗失业人员、优抚对象、残疾人和低收入家庭为重点服务对象,开发就业援助、慈善公益、优抚助残、敬老扶幼、治安巡逻、环境保护、民间调解、社区教育等项目,每个试点社区要形成1个以上特色鲜明、效果明显、影响广泛的志愿服务品牌。
15.整合社区志愿服务资源。鼓励和动员社区党员、身体健康的离退休人员、有一技之长的居民,积极参加社区志愿服务活动;根据在职党员、国家公务员的职业特点和个人专长,适宜、适时、适度地组织他们参加社区志愿活动;协调社区内各种组织和志愿者有序开展活动,并力所能及地给予支持和帮助;为社会上的各种组织和人士到社区从事志愿服务搭建平台。
16.完善社区志愿者招募管理制度。志愿者人数较少的,可依托社区服务站组织管理;人数较多的,指导成立社区志愿者组织,推广社区志愿者登记注册制度,推进社区志愿服务信息化。健全培训制度,对已招募的社区志愿者,要进行服务态度、权利义务、服务技能等方面的培训,推动社区志愿者不断改进服务态度,增强服务技能,提高服务质量,促进社区志愿服务队伍向专业化方向发展。
(五)规范社区工作者管理
17.充实试点社区的工作力量。社区党组织至少配备专职党建工作者1名,社区党组织书记、社区居委会主任“一肩挑”的社区,设1名专职副书记或专职党建工作者;党员人数100名以上(含100名)的社区,根据需要可适当增设专职党建工作者。社区居委会由主任1人、副主任1至2人、委员若干人共5至9人组成,1000户以下的设置5人,1000-2000户的设置7人,2000户以上的设置9人。社区服务站按照社区实有户数配备工作人员,原则上按每500户1人配备(1500户以下的配备3人)。社区服务站一般设站长、副站长各1名,原则上专设,也可由社区党组织或社区居委会负责人兼任;社区党组织、社区居委会相关人员与社区服务站工作人员可视情况适度交叉任职。政府购买的社区社工岗位纳入社区服务站。
18.社区服务站工作人员实行公开招录,招录对象年龄一般在40岁以下,学历大专以上。社区工作者实行全员培训,平均每年培训时间不少于40学时。鼓励和引导各类社区工作者参加国家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取得社会工作师、助理社会工作师等职业水平证书。
19.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为每个试点社区至少配备1名取得国家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资格证书的人员或具有本科以上社会工作专业(或相关专业)学历的大学生,开展社会工作专业服务。
20.按照规范化、专业化、职业化要求,通过在岗培训、转岗安排等方式,逐步将符合条件的各类社区协管员、社区事务助理纳入社区工作者规范化管理。
(六)规范社区基础设施配置
21.采取新建、改扩建、购买以及落实配建指标、资源整合利用等多种方式,使试点社区的办公和服务用房达到350平方米左右。其中,社区服务站工作和服务用房相对独立使用,“一门式”服务用房面积不低于50平方米,其所在地应交通便利,居民居住相对集中,服务半径合理,便于服务开展和居民办事。
22.社区办公和服务用房外部环境整洁、形象良好,逐步实现统一标识,内部区域清晰、安全方便、舒适美观,具备水、电、暖、卫、通讯、信息网络等正常使用功能,配备能够满足工作需要的电脑、打印机、电话、传真机、复印机等办公设备。
23.完善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具有医疗保健、体育健身、教育培训、为老服务等功能的其他公共服务设施和室内外文化活动场所,打造商业、生活、文体娱乐等方面的“一刻钟社区服务圈”,使社区居民多层次、多样化、个性化需求基本得到满足。
(七)规范社区经费投入
24.将社区服务设施配套纳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区县政府承担社区办公和服务用房项目建设主体责任。按照市、区两级共同负担的原则,投入必要的资金,对符合市政府固定资产投资支持范围项目,原则上给予一定的市级资金补助,以促进实现试点社区办公和服务用房面积达标。社区办公和服务用房建设达标后,由区县政府按照全市社区服务设施设备配置统一要求,根据本区县资金资产管理实际情况及相关经费标准,结合实际需要购置或调配相关必要设备。
25.适当提高试点社区公益事业专项补助资金拨付标准,加大对试点社区举办公益事业的支持力度。补助资金应主要用于试点社区按照试点工作要求,通过项目购买、项目补贴、项目奖励等形式,大力开展社区困难群体帮扶、助老、助托、助残等居民急需的服务项目;积极培育发展社区社会组织,以及全面开展社区公益事业活动所需要的活动场地、活动器械、活动宣传、活动奖品、活动劳务等费用。
规范和完善社区公益事业专项补助资金的使用管理。各区县可根据本区县社区公益事业开展实际情况,在遵守有关财务会计管理制度的情况下,设计符合本地区经济社会特点的资金管理流程。
26.试点社区的办公经费按照不少于每户50元的标准核定,各区县应结合本地区实际,研究制定合理的办公经费使用办法,明确经费使用主体,确保社区党组织、社区居委会、社区服务站的会议费、办公用品购置费、学习培训费、水电气暖费、电话费、报刊订阅费等日常经费支出有可靠的资金保障。
27.社区工作者的工资、福利待遇,社区信息网络建设及管理、运营、维护等经费全部纳入区县政府年度财政预算管理,并足额拨付。社区协助完成上级行政部门有关工作事项所需经费,按照“费随事转”原则,由相关部门转移拨付。
三、实施步骤
2010年北京市社区规范化建设试点工作分三个阶段进行:
(一)宣传启动阶段(2010年2月—3月)。通过召开工作部署会、举办培训班等形式,广泛宣传社区规范化建设试点工作的重要意义、目标任务和工作要求。在3月15日前将2009年由市发展改革委批复的社区用房试点建设项目的进展情况上报市发展改革委和市社会办备案,包括区县审批项目立项(代可研)等具体手续办理及项目实施最新进展情况、区县自筹资金落实到位情况,2010年资金需求计划等。各区县按照本方案有关要求,在充分总结吸收2009年试点工作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研究制定本地区社区规范化建设试点实施方案,并将方案上报市社会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申请市政府固定资产投资补助支持的试点项目,应按照建设项目管理程序和要求,并取得规划、土地、环保等相关部门手续,于4月20日前上报申请和项目试点实施方案。
(二)组织实施阶段(4月—10月)。各试点单位按计划有序推进试点工作,认真梳理社区建设的难点、热点问题,在加强硬件设施建设、理顺社区各方主体关系、创新社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解决社区建设中的突出问题等方面取得突破,创造出一些成功经验,形成相关的政策措施。
(三)总结验收阶段(11月—12月)。由市社会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对社区规范化建设试点工作情况进行集中检查,对社区办公和服务用房建设情况进行验收,组织召开试点工作现场会,总结推广经验,不断深化完善,确保试点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
四、工作要求
(一)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各区县要把社区规范化建设试点工作作为贯彻落实市社会建设大会精神、推进社区综合配套改革、夯实社会建设基础的一件大事,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抓好抓细抓实。要落实专门工作力量,健全工作责任制,组织协调相关部门和单位,及时解决试点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在人员、经费、设施建设等方面给予有力支持。
(二)部门协作,形成合力。社区规范化建设试点工作由市、区县社会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统筹协调,办公室成员单位(组织部、社会工委、社会办、发改、民政、财政、人力社保、共青团)及规划、住房城乡建设等相关部门按照自身职责,积极参与、配合试点工作,提供机制、政策和财力等方面的配套措施,形成工作合力,有效推动工作开展。
(三)细化方案,分步实施。各区县要按照本方案确定的任务目标和方法步骤,在调查研究、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制定阶段性工作目标,细化试点操作方案。要区分轻重缓急,先易后难,以点带面,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既要抓工作基础好的社区,又要抓基础薄弱的社区;既要对照任务,严格要求,又要区别情况,加强指导。对于试点工作进展情况以及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要及时向市社会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报送、沟通和反馈。
(四)关注热点,解决难题。各区县要以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契机,坚持以居民需求为导向、居民参与为动力、居民满意为准则,把保障和改善民生贯穿于推进社区规范化建设试点工作全过程,从广大居民群众最关心、反映最强烈、最迫切需要解决的热点、难点问题入手,完善社区服务体系,健全利益诉求机制,改善社区人居环境,努力为社区居民提供方便快捷优质服务,切实解决群众生活中的实际困难,让广大居民共享社区规范化建设的成果,促进社区建设的科学发展。
(五)突出特色,鼓励创新。各区县要从本地区的实际和不同类型社区的特点出发,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抓住重点、突出特点、打造亮点。要在认真做好“规定动作”的同时,积极创新“自选动作”,做到“规定动作”高标准、不走样,“自选动作”有特色、创精品,不断总结新经验、研究新情况、采取新措施,努力在社区规范化建设的领导体制、运行机制和推进方式等方面求突破、求发展、见实效,创造性地推进试点工作。附件:
1.北京市社区党组织主要职责(试行)2.北京市社区居委会主要职责(试行)
3.北京市社区服务站主要职责(试行)
第二篇:农村地区推进社区规范化建设实施方案
农村地区推进社区规范化建设实施方案(朝政农发〔2009〕26号)
为推进农村城市化进程,贯彻落实北京市和朝阳区关于加强社会建设的要求,提高农村地区社区建设水平,夯实社
会建设基础,根据农村地区实际情况,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提高社区公共服务水平、满足群众公共服务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加强社区队伍建设、完善服务设施、健全运行机制、整合社区资源等方式,努力建设一批“服务完善、环境舒适、秩序良好、活动丰富、广泛参与”的新型社区。
二、主要任务
按照“试点先行、以点带面、分批推进、逐步延伸”的原则,各地区选取1个社区作为示范社区,首批确定社区17个,通过示范社区带动其他社区,2009年底前农村地区完成40个社区规范化建设任务。重点推进五个方面的规范建设:
(一)规范社区工作职能
1、按照“职责明确、分工合理、优势互补、协调联动”的原则,对社区目前承担的各项工作进行全面梳理,合理划分社区党组织、社区居委会和社区服务站的职责任务,进一
步细化各自的具体工作和服务项目。
2.社区党组织作为党在社区的基层组织,主要履行30项职能。要充分发挥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以服务群众为重点,加强政治、思想和组织领
导,统筹协调各方利益关系,组织动员社区内各方面力量共同推进社区建设,不断提高党组织在基层的执政能力。
3.社区居委会作为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主要履行80项职能。侧重于组织居民开展民主自治,以维护居民合法权益和社区共同利益为核心,增强社区自治功能,实现政府行政管理与基层自治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不断提高社区居民依法行使民主权利、管理社区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的能力。
4.社区服务站作为政府在社区设立的综合服务平台,主要履行100项职能。侧重于发挥专业化、职业化优势,推动就业服务、社会保障、劳动维权、文化教育、体育活动等公共服务覆盖到社区,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公益服务和便民
利民服务项目,不断满足社区居民的服务需求。
各地区要在基本职能基础上,研究本地区的管理职责。
(二)规范社区运行机制
5、理顺社区党组织、社区居委会和社区服务站之间的关系。社区党组织是包括社区居委会和社区服务站在内的社区各类组织和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支持、保证社区居委会和社区服务站依照各自职责开展工作;社区居委会在社区党组织领导下,依法履行自治职能;社区服务站定期向地区办
事处、社区党组织汇报、向社区居委会通报工作。
6、建立在社区党组织领导下,社区居委会和社区服务站紧密对接、协调联动的工作机制,完善社区党组织牵头、社区居委会和社区服务站参加的联席会或例会制度,社区党
组织定期组织并主持召开联席会或例会,研究讨论社区建设、管理、服务中的重要问题和重大事项,协调沟通有关工作。
7、规范完善社区党组织工作制度、社区居委会工作制度、社区服务站工作制度、社区社会组织培育和参与制度、社区事务听证会制度、楼门院管理制度、业主委员会工作制度等各项规章制度,实现社区管理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
(三)规范社区服务站建设
8、社区服务站工作和服务用房面积一般不低于50平方米,所在地应交通便利,居民居住相对集中,服务半径合理,有条件的社区可以采取设立两站或多站的方式,便于开展服
务和居民办事。
9、规范社区服务站的工作关系,按照《朝阳区社区管理办法(试行)》的要求,社区服务站在地区办事处的领导和政府职能部门的业务指导下开展工作,同时接受社区党组织的领导、社区居委会的监督和居民群众的评议。除法律、法规明确规定需在社区独立设置的工作平台外,其他各类工作站、活动站、服务站等逐步纳入社区服务站,统筹承担相关工作任务,实行综合管理、一站多能服务。统一政府在社
区层面设立的综合性服务平台。
10、社区服务站与地区各科室、职能站所、为民服务大厅和社区服务中心实现工作的有机衔接,明确社区服务站各岗位与地区相关部门的对应关系和各自职责,将与居民群众
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各类公共服务落实到社区。
11、制定社区服务站工作制度,实现“一口受理、首问负责、分办落实、组织协调、投诉处理”等规范的业务管理制度,制订规范的服务流程示意图和工作台账,对受理事项、办理过程、办理时间、办复结果进行动态跟踪,全程监控,保证受理事项及时办理和反馈。
(四)规范社区工作者管理
12、社区服务站工作人员一般通过全区公开招录产生。招录对象年龄一般在40岁以下,学历大专以上。社区工作者实行全员培训,平均每年培训时间不少于40学时。鼓励和引导各类社区工作者参加国家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取得社会工作师、助理社会工作师等职业水平证书。
13、按照规范化、专业化、职业化的要求,通过在岗培训、转岗安排等方式,逐步将符合条件的各类社区事务助理、社区协管员纳入社区工作者规范化管理。
(五)规范社区基础设施配置
14、新建社区按照《北京市居住公共服务设施规划设计指标》落实社区办公和服务用房,保障社区的办公和服务用房达到350平方米以上。老旧社区采取新建、改扩建、购买以及落实配套共建指标、资源整合利用等多种方式,增加社
区办公和服务用房。
15、社区办公和服务用房外部环境整洁、形象良好,统一标识,内部区域清晰、安全方便、舒适美观,具备水、电、暖、卫、通讯、信息网络等正常使用功能,配备能够满足工作需要的电脑、打印机、电话、传真机、复印机等办公设备。
16、完善社区公共服务设施,推进医疗保健、体育健身、教育培训、为老服务等功能的其他公共服务设施和室内外文化活动场所建设,推进社区商业等便民服务设施建设,满足居民多元化、多层次的服务需求,打造便民宜居的社区环境。
三、实施步骤
2009年农村地区推进社区规范化建设分三个阶段进行:
(一)试点学习阶段(6月—7月底)。每个地区选取1个具备条件的社区作为示范社区,参加城乡手拉手学习活动。学习活动分为两批,第一批选取8个社区,第二批选取9个社区,分别与街道的6个社区结为“城乡手拉手共建社区”,学习城市社区规范化管理的先进经验和做法。
(二)组织实施阶段(8月初—10月底)。各地区办事处在试点社区学习的基础上,组织召开研讨会,研究本地区的具体实施方案,确定规范化社区建设名单,明确工作职责和运行模式,报区农委同意后实施。采取以点带面的方式,逐步在其他具备条件的社区推进规范化建设,逐步完善社区硬件设施建设,创新社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在解决社区建设中的突出问题等方面取得突破,推出一批成功经验,2009年农村地区完成40个规范化建设社区,具备条件的地
区力争规范化社区达到本地区社区总数的50%以上。
(三)总结验收阶段(11月)。由区农委组织对农村地区社区规范化建设工作情况进行集中检查,组织召开工作现场会,总结经验,不断深化完善,确保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各地区办事处要把社区规范化建设作为贯彻落实区农村城市化大会和区社会建设大会精神的重要举措,作为推进社区综合配套改革、夯实社会建设基础的一件大事。健全工作责任制,落实具体的分管责任领导和责任科室,组织协调相关部门和单位,及时解决工作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做好人员、经费、设施建设等工作。
(二)密切协作。推进社区规范化建设工作由地区工委和地区办事处统筹协调,相关科室按照自身职责,积极参与、配合工作,提供机制、政策等方面的配套措施,形成工作合力,有效推动工作开展。
(三)精心组织。各地区办事处要在调查研究、充分论证的基础上,选出参加交流学习的社区。细化本地区试点推进方案。统筹安排本地区社区规范化建设的推进措施和进程。研究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共同推进社区规范化建
设。
第三篇:关于进一步加快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实施方案
关于进一步加快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实施方案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省九次党代会、市十一次党代会和全市新型城镇化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加快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根据《中共XXX委 XXX人民政府关于建设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发展先行区的实施意见》和《XXX新型城镇化建设2012年工作方案》(济办〔2011〕30号),制订如下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以科学发展观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把建设新型农村社区作为推进新型城镇化的突破点、统筹城乡发展的结合点、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切入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增长点。按照“城乡一体、群众自愿、集中集约、改革创新、依法依规”的原则,坚持政策引领、科学规划、产业为基、就业为本、试点先行、示范带动的要求,大力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实现土地的节约集约,人口的集中集聚,产业的集合集群,推进“三化”协调发展。
二、工作任务
(一)宣传动员,调查摸底
大力宣传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重大意义,通过宣讲、座谈、算帐、对比等多种形式,让广大群众了解建设新型农村社区的好处。认真吸纳群众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意见和建议,充分调动群众参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积极性。各镇(街道)要认真调查摸底,掌握各村(居)人口、户数、耕地面积、村(居)占地面积、住宅面积、产业状况和群众需求等基本情况,合理确定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布局、规模、撤村并点方案、分期实施步骤等,制定工作台账,加快建设进度。
(二)科学规划,制定方案
以建设“山水济源”为目标,按照建设中原经济区城乡一体化先行市的要求,着力三个结合,即与民生改善相结合、与产业布局相结合、与城市提升相结合,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规划建设大社区,引导农民向社区集聚,体现集聚效应。
1.新型农村社区选址要依据XXX城乡总体规划、村镇体系规划和产业布局规划,聘请国内一流规划设计单位编制。社区规划要综合考虑人口集聚、产业支撑、生态宜居、地质地貌、自然景观、文化传承、历史沿革和人文特点,以及农民承受能力、生活习惯等因素,着力打造特色, 彰显个性。在规划山区新型农村社区时,要充分发挥山的优势,依山就势,山水结合,突出生态自然、山水相融。
2.合理确定新型农村社区规模。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条件、村民意愿,遵循有利生产、方便生活、节约高效的原则,合理确定新型农村社区的选址、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平原地区每个社区按5000—10000人进行规划,山区和丘陵地带及景区每个社区按2500—5000人进行规划。条件允许的,人口规模可以增加。
3.社区住宅的设计要引领现代生活。平原地区建设的楼宇型社区,必须以多层、高层住房为主,容积率为2.0左右;山区、丘陵地带及景区建设的新型农村社区,按照规划可以采取多村联建的形式,以建设3层以下(含3层)联排住宅为主,体现济源传统民居民俗风格特色,适度集中建设,容积率为1.0左右。对于符合规划,基础设施配套等综合条件较好的村(居),就地连片改造提升,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功能,实现农村变社区。
(三)因地制宜,分类推进
在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要广泛听取和尊重农民意愿,规划新建一批,就地改造一批。宜迁则迁,宜并则并,宜改则改,因地制宜,分类推进。
1.城市带动型:即通过提升城市文化,增强城市功能,提高辐射能力,带动城市以外的村庄及人口向中心城市集聚。采取政府引导、民主决策、市场运作等措施,积极进行整合搬迁,变村民为市民,变村庄为城市社区,实现农民住房改善、城市形象改观、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2.产城一体型:即对产业集聚区内的村庄,依托产业发展促进人口集聚和生产要素整合,通过社区建设为集聚区或园区建设提供土地、劳动力等要素支撑,通过产业发展带动农民就近转移就业。
3.城镇带动型:即充分发挥小城镇在联结城乡、辐射农村、扩大就业中的重要作用,将镇周边村合并整合为一个社区,统一建设集中居住区,同步配套建设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改善农民居住条件,拓展产业发展空间,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4.特色民俗型:针对原有建设规划合理、有一定民俗特色、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等综合条件较好的村庄,在原有基础上对规划、建筑、环境、设施进行完善提高,建设新型农村社区。
5.产业培育型:即以旅游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规模养殖板块为基础,以产业园为依托规划建设新型农村社区,走“依托产业建社区,建好社区强经济”的良性发展之路。
6.生态宜居型:即对边远山区、沿黄地质灾害威胁区、采煤沉陷区、水库库区等不宜居住的村庄,通过政策扶持、社会援建、群众自筹等方式,选择条件较好的地方统一搬迁建设新型农村社区。
(四)试点先行,示范带动
在社区建设中,采取典型引路、分批实施的形式,分稳步推进。2012年在全市15个镇(街道)确定裴村社区等23个新型农村社区29个点进行先行先试。其中,阳光社区祥和源、蓼坞苑为规范提升试点;克井镇北辰社区、五龙口镇裴村社区、承留镇滨湖花园、阳下路王屋镇福裕苑—下冶揽月轩、轵城镇沁园春天、天坛街道驿城社区、坡头镇西霞湾、北海济渎苑8个新型农村社区作为示范点,进行重点培育打造,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五)加强监管,保证质量
加强新型农村社区工程建设管理,提高新型农村社区工程建设质量。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要择优选择具有相应资质、综合信誉好、业绩优良的企业承建,依法进行项目发包和工程招标,严格落实工程质量安全责任。加强社区住房隔热保温性能,推进太阳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的综合利用,改善新型农村社区生态环境和居住舒适度。市住房和城乡建局和各镇(街道)要加强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工程质量安全日常监管和技术服务。
(六)创新管理,强化服务
对已建成的新型农村社区,要成立社区基层组织,同时根据需要,设立人民调解、治安保卫、文教体育、妇女等委员会,强化党支部、居民自治、社区服务三大功能。持续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全面提升新型农村社区党建科学化水平。建立完善社区组织创办、领办经济实体,加强对原村级集体资产管理,增加集体收入,做到有钱办事、有钱服务,提升社区服务管理能力。
三、统筹推进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
公共服务设施按照“1+10”的模式和基础设施“六通五化两集中”的建设标准,与社区同步规划,同步建设。
1.按照“1+10”的模式,完善一站式社区服务功能,确保为民、便民、利民。“1”即1个社区基层组织,“10”即综合便民服务大厅、社区综合文化活动室(含图书阅览室)、警务室、档案室、标准化卫生室、商业服务场所、全民健身广场、幼儿园(学校)、敬老养老场所、万寿堂(丧葬祭奠场所)等新型农村社区公共服务设施。
——社区党组织及居委会办公室:办公面积应不少于200㎡(山区不少于150㎡),办公设备配套齐全,管理制度健全完善。
——社区综合便民服务大厅:面积应不少于300㎡(山区不少于250㎡),提供就业、社会保障、户籍、低保、救济优抚金、计生、法律援助、物业、环卫、储蓄、贷款、邮政、农业、补贴发放、代收水电费、电话费等服务。服务大厅办公设备齐全,管理制度完善,标识、标牌统一。
——社区综合文化活动室:面积200㎡以上,包括文娱活动室、多功能教室。安装宽带、电脑、投影,配备棋类活动等器材9种以上,且有适宜老年人活动的器材。要积极发展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服务点,与党员干部远程教育作好整合。
——图书阅览室:面积不小于50㎡,藏书3000册以上、报刊杂志订阅10种以上,借阅制度健全,有专人负责;有相应的桌椅,环境清净、明亮。
——警务室(治安民调室):面积不低于30㎡,逐步完善安全防控、监控设施,电子报警系统与公安指挥中心联网,保障社区安全。——档案室:达到示范类标准,做到办公、阅览、库房、陈列四分开。
——标准化卫生室:建筑面积不低于150㎡;设有诊断室、治疗室、观察室、药房、健康教育室、免疫规划室(资料室),相对独立,分区合理,符合卫生要求。
——商业服务场所:主要包括便民超市、理发店、综合维修店等应根据市场需要进行选址、安排用地,总建筑面积不少于300㎡(山区不少于250㎡)。
——全民健身广场:应有一个占地面积900㎡(山区不少于800㎡)以上的广场,一般应有2种以上体育活动场地和设备(篮球、羽毛球、乒乓球、门球等),有健身器材(不少于18件),有专人管理。
——幼儿园(学校):人口规模较大的社区应在阳光充足、环境安静的地段建立一所幼儿园,面积不少于500㎡(山区不少于450㎡)。
——敬老养老场所:建筑面积不低于50㎡,包括日间照料室、老年活动室和老年餐桌等。
——万寿堂:每个新型农村社区可根据群众意愿和当地习俗,设立万寿堂(丧葬祭奠场所)。
各新型农村社区可结合实际情况,根据社区居民需求,可以增设其它公共服务设施。
2.按照“六通”(即通路、水、电、清洁能源、广播通讯、公交车)、“五化”(硬化、绿化、美化、净化、亮化)、两集中(污水集中排放、垃圾集中处理)的标准,加强新型农村社区基础设施建设。
——道路建设:社区主要街道主路面宽度10—12米,建筑控制线16—18米,间距不低于250—300米;次要街道主路面宽带8—10米,建筑控制线12—14米,间距不低于120—150米。主要道路应设置照明设施,路两侧进行绿化。
——供水建设:输配水管网要与道路规划建设相结合,同步进行。
——电力设施:供电负荷应包括生活用电、社区企业用电、农业用电、社区道路、公共设施等;低压主干线沿社区道路一律采用地埋线方式建设,应减少交叉、跨越、避免对弱电的干扰。
——广播通讯:有线电视、广播网络、固定电话、移动以及宽带网全覆盖,管线采用地下管道建设方式,有线电视管线要与通信管道统一规划、联合建设,鼓励一网多用。电信设施的布点应相对集中建设。
——清洁能源:在平原地区规划建设的社区要逐步实现天然气(煤气)、暖气进社区;山区及其它地方规划的社区要积极推广使用沼气和液化气,设立沼气和液化气服务站点,提供维修、送气等服务。
——社区绿化:绿化品种要体现多样性和互补性,做到三季有花、四季常青;公共绿地应充分利用现状自然条件基础,本着因地制宜、适地适树、高品位、高标准布置绿化。
——环境美化:在社区建筑物外观上,色彩、风格应统一、协调。新型农村社区入口要营造标志性建设;在道路两侧或公共空间布置场地铺装、围栏、花坛、路灯、座椅、雕塑、宣传栏等环境设施小品,营造优雅的社区环境。
——社区亮化:新型农村社区的主要道路、次要道路、宅间路干道和公共服务场所要安装路灯,使用节能型灯具。道路路灯式样统一、美观,保持亮灯率。
——社区净化:社区内配备垃圾箱,实行垃圾定点存放,指定专人定期清扫、收集垃圾,保持社区内干净整洁。每个社区至少建设一座水冲式公厕。
——污水处理:污水排放要使用地埋管道,排放前应采用化粪池、生活污水净化、沼气池等方式进行处理。平原新型农村社区生活污水逐步纳入城市污水管网收集,山区社区生活污水要通过管道或暗渠集中排放。
——垃圾处理:推行“居收集、镇(街道)运输、市(区域)处理”垃圾集中处理运行模式,实现垃圾处理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
四、创新体制机制,强力推进社区建设
(一)强化政策引领
1.设立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周转用地指标,有效解决用地问题。由各镇(街道)与市政府签订归还周转指标目标责任书,周转期为3年。国土部门应根据社区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确定供地方式。利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实施旧村拆迁改造腾出的建设用地指标,除用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和公益事业建设外,剩余部分交由市政府统一调配使用,由市财政按每亩12万元的标准进行奖补。
2.群众入住新型农村社区以后,可以办理房屋所有权证或集体土地房产证,允许在全市一定范围内交易、转让、互换、抵押、继承。同时,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集体林权等农村物权进行确权登记,继续享受国家对农民的各项优惠政策。
3.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切实解决就业、医疗、养老、子女入学、入伍、低保等民生问题。对入住新型农村社区的群众,按照就高不就低的原则,群众可自愿选择参加城镇与农村不同的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标准,以城镇灵活就业人员身份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的,享受相关补贴政策。对符合条件的困难家庭按规定享受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
4.市财政部门要整合打捆相关资金,集中用于支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市财政每年安排一定的资金用于社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奖补。对因建房、购房资金紧张且符合贷款条件的农户,可申请金额不超过3万元、期限不超过3年期住房贷款,政府给予贴息。
5.凡涉及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市级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一律免收,不准增加新的收费项目。市政府规定权限范围内的经营服务性收费在最低标准的基础上减半征收。本方案下发之前已缴纳相关的税费的,不予调整和退还。
6.搞好市场运作,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统战部门、工商联、群团组织等要动员有实力的企业参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进行企业帮扶,投资建设公共服务设施。
(二)强化产业支撑
发展产业是加快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重要支撑,是持续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是改变农民生产生活方式的重要举措。坚持产业为基、就业为本的原则,强化产业支撑,“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促进新型农村社区居民实现充分就业。
1.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围绕现代农业的总体定位,统筹编制现代农业发展和农产品基地建设规划,着力发展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带、产业片。各镇要重点围绕蔬菜、烟叶、薄皮核桃、冬凌草、畜牧等五大支柱产业进行农业结构调整,因地制宜发展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产业协会,吸引更多农民进入产业化体系,提高产业的规模化、组织化、产业化水平。结合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以土地入股、项目支撑、大户带动、荒坡开发、产业推动等流转形式和“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大力推进土地流转,建立土地流转机制,规范土地流转程序,完善管理服务,使农民从土地中解放出来,就近就地转化为产业工人、个体老板,实现由“身份”向“职业”的转变。
2.大力发展新型工业。各镇(街道)要紧紧围绕虎岭、玉川、高新三个省级产业集聚区和玉泉科技创业园、梨林农副产品加工园做文章,按照集聚区、园区定位,大力招商引资上项目,做大做强产业集聚区,为社区建设搞好产业支撑,为群众就近就地就业提供更多岗位,为社区经济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3.大力发展三产服务业。各镇(街道)要充分发挥服务业的综合推动作用,围绕完善社区服务功能,发挥各社区的历史、人文、习俗、生态、产业等优势,积极发展商贸物流业、生态旅游业、健康养生业、餐饮娱乐业。有山区和景区的镇要鼓励群众兴办“农家乐”和“渔家乐”特色旅游业,不断提升社区服务业水平,实现社区的安居乐业。
4.大力推进自主创业。鼓励支持入住社区的群众自主创业。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引导群众从被动就业向自主创业转变。组织实施好“阳光工程”、“雨露计划”、“劳动力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对入住社区群众进行分类培训,更新就业观念,提高就业技能。努力营造宽松的政策、融资、服务等创业环境,为自主创业搭建好发展、产业、信息平台,放宽市场准入,降低创业门槛,以创业带动就业,促进新型农村社区居民实现充分就业。
(三)保障群众利益
把保障群众权益、改善群众生产生活环境作为建设新型农村社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新型农村社区规划、选址、搬迁等重大事项,要坚持群众利益优先、尊重群众意愿,确保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合并后的新型农村社区,对合并前的村集体资产和收益的分配方式保持不变。通过务工薪金、流转租金、入股股金和惠农补贴等方式,拓宽群众收入渠道,千方百计提高群众收入。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事关全市新型城镇化工作全局,各部门、各镇(街道)要站在济源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高度,提高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认识,切实增强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形成加快建设的工作合力、活力和运作力,扎实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工作。成立市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工作考核推进机制,实行周例会、月督查、季奖评、半年观摩、年终总评制度,加大督查力度,确保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工作顺利推进。
(二)实行分包责任制
实行市级领导、镇(街道)领导、市直单位分包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责任制,一次确定,连续分包,项目结束,分包工作也相应结束。各级领导要按照抓早、抓实、抓深和盯项目、盯资金、盯进度、盯质量的总体要求,加强对分包项目的指导、跟踪和管理,帮助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推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项目实施。分包项目的市直单位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工作队员要牢固树立服务意识,高度重视、提高认识、明确任务、转变作风、服务基层、调查研究、吃透情况、科学指导,着力解决好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过程中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确保分包工作收到实效。
(三)明确职责分工
市直各有关部门要服务大局,结合实际,依据本《方案》制订具体的工作方案和详细的政策措施,确保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扎实稳步推进。
市委组织部负责社区基层组织建设,推广“四议两公开”工作法,抓好社区党员干部远程教育;市委宣传部负责组织新闻媒体搞好宣传报道;市委农办要积极与省委农办沟通结合,争取资金,建立社区工作推动机制;市委统战部、工商联要动员有实力的企业参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市发展改革委员会负责社区项目立项工作;市教育局负责指导社区幼儿园和学校建设工作;工信局为社区工业发展提供产业政策、科技信息、融资担保、管理咨询等方面的支持;公安局负责做好社区居民的户籍变更、登记管理工作和指导社区警务室建设;市民政局要负责指导社区服务中心和敬老养老场所的建设;市财政局要按照资金集中打捆使用的要求,将现有相关资金整合使用,向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倾斜;市人社局负责指导社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站建设和就业、社保待遇的落实;市国土资源局负责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用地指标的审批及土地使用证的办理;市环保局负责做好社区项目的环评手续和支持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负责办理房产证,指导做好社区的水、电、气、暖、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市交通运输局负责指导社区的道路修建、硬化和公交线路、公交站点的规划布点建设;农业局负责指导社区农业综合服务站建设,将社区户用沼气建设纳入计划,优先安排;林业局负责支持和指导社区绿化工作,开展绿色家园活动;市商务局负责指导社区便民超市的建设和社区内产业发展的招商引资工作;市文广新局负责指导社区的文化活动室、图书阅览室建设;市卫生局负责指导社区标准化卫生室建设;市计生委负责指导社区计生服务站建设;市体育局负责做好社区“一场两台”建设、体育健身器材的配备工作;市统计局负责做好社区相关指标的统计、监测工作;市城乡规划管理局要结合市域总体规划,做好社区项目的规划布点、设计和社区前期手续的办理;市档案局负责指导社区标准化档案室建设;市综治办负责做好社区“平安技防”工作,为社区安装视频监控;市农业局、市林业局、市供销社、市畜牧局、市农机局负责支持社区内优势特色农业(林业)基地、养殖小区,发展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农产品加工企业;邮政局、移动公司、联通公司负责做好社区服务网点建设;市气象局、市地震局、市文物局、市人防办等部门结合工作职责,提供优质、高效服务,并减免相关费用;金融部门负责为农村经济发展、社区建房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信贷支持;政策研究中心负责研究制定社区建设过程中需要配套出台的相关政策文件。
(四)强化督导考核。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要建立专项台账,科学量化细化目标任务,通过现场会、奖评会、观摩会进行督促、检查、奖惩,强力推进工作开展。市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市委市政府督查局、市一体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市财政局、市政府投资办,要定期对各镇(街道)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情况进行督导考核,严格奖惩,确保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又好又快推进。对工作力度大、建设速度快、效果突出的镇(街道)进行表彰奖补;对工作不力,项目推进慢、形象进度不明显的镇(街道)进行通报批评。对领导重视、工作积极的分包单位,分别授予流动红旗。对工作不力、效果较差的分包单位分别予以通报批评、黄牌警告,并在媒体上以“黑旗”形式曝光。年终根据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完成情况,评选出先进镇(街道)和先进分包单位进行表彰。
第四篇:安定区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工作实施方案
安办发〔2010〕50号
中共安定区委办公室
安定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成立安定区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工作
实施方案的通知
各乡镇党委、人民政府、区直有关单位:
《安定区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已经区委、区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各自实际,认真抓好落实。
2010年8月1日
安定区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工作实施方案
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建设富裕、文明、民主、和谐的新型农村社区是加快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健康协调发展的新需求、新任务。因此,结合我区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便民、利民、助民、安民、富民为出发点,整合和挖掘农村社会资源,增强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功能,逐步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农村基层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服 务休系,全面提升社区服务和管理功能,努力建设富裕、文明、民主、和谐的新型农村社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全面进步。
二、目标要求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加强农村社区
—2—
基础设施、社会保障体系、文化教育、平安建设,改进农村社区服务,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实现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努力建成富裕、文明、民主、和谐的新型农村社区。
三、基本原则
1、以人为本、服务农民。以服务农民为宗旨,把满足全区农村发展和农民物质文化需求,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村文明程度和村务公开民主管理水平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2、政府推动,社会参与。加大政府支持力度,强化政府的投入支撑,调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农村社区建设,形成有效的共建机制。
3、村民自治,民主管理。开展农村社区建设各项活动,都应广泛征求村民意见,尊重大多数村民的意愿,实现社区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努力建立农村社区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
4、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坚持实事求是,注重实效,突出本地特色,从解决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入
—3—
手,有计划、有步骤地实现农村社区建设的发展目标。
四、具体任务
2010年,我区农村社区建设试点村为:称钩驿镇周家河村、西巩驿镇中驿村、青岚山乡大坪村、杏园乡李河村、石泉乡下坪村、符家川镇大岔村。试点乡镇在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工作中,要结合本地工作实际,因地制宜确定工作任务,合理拓展工作项目,不断丰富农村社区建设的内容。
1、加强村级组织建设,为农村社区建设提供组织保障。一是充分发挥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要加强村党组织建设,认真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深入开展“五个好”村党组织创建活动,不断增强村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要进一步扩大党内民主,积极推进村党组织“两推一选”工作,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全面提高基层干部和党员队伍的整体素质。充分发挥党员服务区、党员责任区等载体作用,带领广大村民积极投身社区建设,进一步构建以村党组织为核心,功能健全、运转有序的农村社区组织体系。二是逐步完善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
—4—
坚持民主选举,搞好村民委员会组织建设,健全人民调解、治安保卫、公共卫生、社会福利、计划生育等服务机构。加强村民代表队伍、村务公开监督小组、村民民主理财小组等村民自治组织建设。进一步规范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村“两委”联席会议、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民主评议村干部等制度,保证农民群众的选举权、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落实到位。三是大力培育和发展农村社区社会组织。引导农民在自愿的基础上建立各种维权、服务、娱乐类社区社会组织和中介服务组织,如老年人协会、残疾人协会、计划生育、文体活动团队组织、社会志愿服务组织等,组织农民开展各种社区活动。
2、切实加强农村基层社会管理,逐步完善与农村现行生产方式相适应的基层管理体制。一是要进一步完善农村社区自治功能。保证村民委员会行使社区主体组织的职能,充分发挥基层协调、处理社区综合性事务中基础性作用。要落实农村社区的自治权、协管权和监督权;凡属村民自治范围内的事情,乡镇政府不得干预,保证村民的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和监督权;在合同
—5—
管理、计划生育管理等方面,协助政府履行公共管理的职能。二是进一步推进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抓好农村社区志愿者协会的建立和管理,充分发挥他们的生产、生活、文化、治安调解、扶贫助困、环境卫生等方面的作用,成为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自我发展的农村基层群众组织。三是要创新农村社区管理模式。适应我区农村社会结构和利益格局的发展变化,建立农村基层利益协调机制及各项制度,引导农民群众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诉求,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3、推进农村社区服务,提高农民群众生活质量。一是将政府公共服务向农村社区拓展。引导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科技、法律、社会治安、社会福利、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进入农村。二要开展社会互助救助服务。面向农村孤寡老人、残疾人、贫困人员开展以扶贫帮困、互助互济和生活扶助为主要内容的服务活动。三要开展医疗环境卫生服务。抓好农村社区环境卫生整治,教育村民树立卫生环境意识。结合新农村建设,进行改水、改灶、改厕、改善农村社区居住环境,提高村
—6—
民群众的环境保护意识。四是开展民间纠纷调解服务。引导村民尊老爱幼、邻里和睦、互谦互让、互帮互助;调解民间纠纷,化解群众矛盾,清除治安隐患,做到小事不出社区;充分发挥各种协会中的致富能手,帮助村民搞好农产品的流通;协助政府做好组织劳务输出,增加农民收入。
4、加强农村社区文化建设,不断提高农民文明素质。要以农村社区为平台,把文化、体育、广播、信息等设施引进农村社区,逐步建成方便农民建设读书、阅报、健身、开展文艺活动的场所。
五、工作方法
结合我区农村实际,以现有行政村为基本单元,一个行政村即划定为一个农村社区。
1、在农村社区成立由村党组织书记为组长,村民委员会主任为副组长,人大代表、村民代表、老党员、产业大户、致富能人、协会组织负责人、驻社区单位代表等为成员的农村社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在村党组织、村委会的指导下,负责农村社区建设的具体组织实施工作。
—7—
2、培育发展农村社区志愿者组织,充分调动广大村民积极参与农村社区建设。各农村社区可根据本地实际,成立农村社区各类志愿者协会。协会会员以人大代表、村民代表、党员、团员、产业大户、致富能人、技术人员,有一定威望的老干部、老农民、老模范、老教师、老复员军人和热心公益事业的积极分子为主体,自愿投身农村社区建设的志愿者组织。协会接受农村社区建设工作委员会指导和协调,组织村民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推进农村社区建设。
六、工作步骤
(一)制定方案。(2010年5月15日—2010年5月31日)各乡镇试点村要在调查摸底、广泛征求基层干部村民意见的基础上,形成符合所在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本地特色的试点村工作方案,成立社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
(二)组织实施。(2010年6月1日—2010年9月30日)各试点村要按照工作方案要求,围绕本村社区建设试点工作的具体任务,突出重点,循序渐进地推进工作。按照各帮扶单位,采取对口支援的方式,帮助
—8—
试点村解决农村社区建设的重点、难点问题,加强试点村的生产生活设施建设。注重把政府公共服务向试点村延伸,公益事业向试点村覆盖。
(三)检查验收。区上将在10月上旬对各试点村进行检查验收。
(四)考核评议。要把农村社区建设纳入乡镇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工作目标考核体系,实施量化考核,确保农村社区建设工作的落实。要把农村社区建设工作作为对村党组织和村委会工作与干部报酬的评议内容。
附件:安定区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
主题词:农村社区 建设
实施方案
通知
抄送:区人大常委会办公室、区政协办公室。
—9—
中共安定区委办公室
2010年8月1日印发
安定区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名单
组
长:赵众炜 副组长:杨振军
胡世祯 成员:马建成李
锋 剡
刚 张天玲 丁天珍 孙学仁 王政文 南俊武 高学平杨立新 焦耀国 李良荣
区委副书记、区政府区长 区委常委、区委政法委书记 区政府副区长 区委组织部副部长 区委宣传部副部长
团区委书记 区妇联主席 区民政局局长 区财政局局长 区发改局局长
区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局长 区城建局局长 区文广局局长 区残联理事长 区教体局局长
—10—
张
宏
市公安局副局长、区公安局局长 王志祥
市国土资源局副局长、安定分局局长 于踩军
区招商局局长 宋彦邦
区环保局局长 张永红
区农业局局长 胡全良
区林业局局长 燕立三
区水利水保局局长 尚振明
区交通局局长 曲存忠
区司法局局长 付
贵
区卫生局局长 马
平
区计生局局长
区农村社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区民政局,丁天珍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党宏仪同志兼任办公室副主任。
—11—
第五篇:关于进一步推进社区青少年工作实施方案
根据中共武汉市委、武汉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青少年社会教育工作的意见》精神,充分发挥红霞社区青教、权益、预防组织作用,进一步夯实工作基础,创新工作载体,推动各项工作深入开展。树立大青教、大预防观,加强社区青教组织与其他社区组织的协调合作,整合各方力量,不断创新工作理念、运行机制和工作方式,突出重点,条块结合,齐抓共管,形成合力,保证实效。现结合红霞社区实际,特制定以下具体实施方案:
一、社区青少年工作服务的对象和内容
1、工作对象:在社区居住的年满14周岁至25周岁的闲散(无学无业)、流动(进城务工青年、流浪儿童)、罪错(归正)、边缘等特殊青少年群体。
2、工作内容:围绕青少年教育、就业、劳动和社交等成长成才、生产生活的基本需求和社区青少年群体生存与发展的特殊状况,各居民小组、各单位依法行使教育、监督、管理、保护和发展等职能。
二、健全工作机制,为社区青少年工作开展提供保障
1、加强领导、完善组织机构。成立社区青少年工作领导小组,主要任务:每半年召开一次社区青少年工作联系会议,全面总结社区青少年工作进展情况,安排部署下一阶段工作;定期开展督促检查,及时反馈检查结果,并督促责任单位整改落实。
组
长:万建平
红霞社区党委会书记 副组长:吴益友
红霞社区居委会主任
吴桂明
红霞社区纪委会书记
邓大枝
红霞社区居委会委员
成员:谭志秀
红霞社区老年协会副主席
邵仁秀 红霞社区一组居民女组长 李兰梅 红霞社区二组居民女组长 朱又荣 红霞社区三组居民女组长 吴艺辉 红霞社区四组居民女组长 魏敬香 红霞社区五组居民女组长 邵芬秀 红霞社区六组居民女组长 高 翎 红霞联合团总支书记 吴灵静 红霞社区信访专干 许 莹 红霞社区残联专干
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红霞社区党员群众服务中心,邓大枝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主要任务:负责社区青少年联系会议的组织和日常工作的安排部署及对社区青少年事务管理服务站进行业务指导、绩效考核。
2、责任和分工。
(1)社区:社区青少年工作具体由社区团支部书记负责。主要任务:一是对掌握的辖区社区青少年及时进行排查摸底,并建立成长档案;二是每季度对社区青少年进行回访,并于每季度当月28日前向所属街道上报本季度社区青少年工作信息和报表;三是实施社区青少年数据库的动态管理。每年3月、9月集中开展排查登记活动,特别注意加强对应届毕业生的登记,掌握其趋向。对“人户分离”的社区青少年进行“转介”,对“已经就业、就学”的进行“销档”,对“新增失管、失业”的进行“建档”。
(2)派出所:李晓东警官为红霞社区联络员,协助街道开展社区青少年工作。主任任务:一是每月28日前对辖区内有治安违法记录的社区青少年进行统计并书面告知 关于进一步推进社区青少年工作实施方案 所属街道;二是对辖区内发生的青少年违法犯罪案件,及时告知所属街道。
(3)中、小学校:青菱中学团委,红霞小学少先队,具体负责社区青少年工作的联络与信息上报工作。主要任务:统计上报学校毕业未升学或辍学的学生名单及相关信息。
(4)街道:街道团工委书记负责红霞社区青少年工作。主要任务:一是每月30日前以电子版形式上报社区青少年工作信息和各种工作报表;二是及时传达、督促落实上级对社区青少年工作领导小组的工作安排;三是组织所属社区定期进行摸底调查,开展包括学校、派出所在内的走访活动,及时掌握、汇总社区青少年情况,并对重点关注和有不良记录的社区青少年分类建档;四是依托各部门实施的工作项目开展分类服务,建立健全工作机构和队伍,督促并指导开展“一对一”结对帮扶、“技能培训”、“上岗就业”以及各类文体活动。
3、加强督查,完善考核机制。红霞社区党委会、红霞社区居委会将社区青少年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一并考核、督查。红霞社区建立监督考核机制如下:
(1)按照“党建带团建”的要求,切实将红霞社区团建纳入党建工作总体目标,严格落实“团建不合格,党建不评优”的一票否决制。
(2)将社区青少年工作纳入街道考核范围。
三、建立科学体系,确保社区青少年工作扎实有效开展
1、建立技能培训和红霞集团创业体系。按照“团委组织,政府补贴,岗前培训”的工作模式,不断完善社区青少年技能培训工作,促进社区青少年就业创业。一是街道劳动服务公司和区社会保障局要将社区青少年就业、创业培训列入全年培训计划,培训要结合社区青少年特点、就业形势、企业用工需求,设定技能培训项目,为社区青少年培训切实提供人力、财力支持;二是街道注重与劳保所、职介所建立“岗位信息通报制度”,及时将用工信息印发给社区青少年,并帮助青少年选择适合的岗位;三是注重发掘辖区内优秀青年创业者企业的资源优势,将这些企业发展成为青年就业工作的 “主要阵地”。四是挖掘辖区内被推荐、表彰的优秀青年企业家的资源优势,对失业青年进行观念引导、资金支持、创业辅导、结对帮扶、技能培训、岗位见习、推荐就业等方面的工作。
2、建立宽严相济的校园管理体系。对义务教育阶段有严重违纪、屡教不改或品行偏常或有违法、轻微犯罪行为等在普通学校不能达到预期效果的学生,实行特殊的管理和教育。先由青菱中学向区教育局提出申请,经批准后转入特长学校,由学校结合学生特点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和管理,使其健康成长,全面发展。
3、以兴趣为依托建立特色文化活动体系。一是发挥社区优势,以“大家唱、大家演、大家跳、大家写、大家画、大家读、大家讲、大家做”等喜闻乐见的形式,丰富社区青少年的精神文化生活。通过组织开展社区青少年文化节、三人篮球赛、文艺社团、书画协会和社区俱乐部等活动,使社区青少年逐渐向社区团组织靠近,形成以兴趣动员的方式管理社区青少年。二是通过建立社区青少年活动组,采取定时、免费为社区青少年开放的方式,吸纳社区青少年成为活动组的骨干,参与活动组管理。同时,在活动组引入、创建文体社团、轮滑俱乐部,团组织选派优秀团员青年指导社团发展,使有各种爱好和特长的社区青少年得到有效凝聚。
4、建立维权服务体系。一是加强与教育部门的沟通,切实维护他们的受教育权;与劳动就业部门加强合作,维护他们的就业和劳动保障权;尽可能多的吸纳社区青少年加入青年志愿服务组织,维护他们社会公益活动的参与权。二是成立志愿者服务站和各类兴趣社团,邀请社区青少年加入和管理,维护他们在组织中的民主权和管理权。三是针对辍学青少年重点排查辍学原因,为家庭贫困的青少年提供“日常节约献爱心” 助学资助。红霞社区党委会、居委会和董事会要加大对社区困难家庭青少年在就学、就医、生活等方面的救助力度。四是以社区关心下一代委员会为载体,广泛开展社区青少年维权工作。吸收专业人员组建心理和法律志愿服务队,深入社区,提供“一对一”法律维权和心理援助服务,鼓励青少年参与社区事务,增强社区意识和公民意识。
5、建立治安保护体系。由社区党团、综治、妇联、警官负责,组织开展各种有效保护社区青少年的专项整治,从严查处教唆、拉拢、诱骗青少年违法犯罪和残害青少年身心健康案件,坚决摧毁公共、娱乐场所黄赌毒活动,严厉打击针对青少年的网络违法活动,净化社区青少年成长环境。充分发挥职能优势,联合街道社区青少年工作人员对辖区内有不良行为习惯的社区青少年开展“一对一”帮教活动,切实做好预防和保护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