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数字出版产业的调研报告(五篇范文)

时间:2019-05-14 04:46:0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数字出版产业的调研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数字出版产业的调研报告》。

第一篇:关于数字出版产业的调研报告

关于数字出版产业的调研报告

数字出版可近似地理解为“数字化的出版”。它包括传统出版业数字化的全部过程和结果,同时也包括新兴的数字媒体。——引自《2007-2008年中国数字出版年度产业报告》(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按照《美国数字出版考察报告》(世纪出版集团)一书中的定义,数字出版有三大特征:一是具有数字技术记录、储存、呈现、检索、传播、交易的特点;二是具有在网络上运营,实现即时互动、在线搜索等功能;三是能够满足大规模定制这一个性化服务的需要。

我省不仅图书出版多年位居国内前列,与传统出版相关的新兴文化业态也曾两度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第一次是90年代初兴起的音像电子出版高潮,虽然总体规模始终没有超过发源地xx省,但我省当时的音像市场年流通总量一度占国内市场的20%,涌现出原创作品单品种磁带发行量超千万的xx音像出版社,以及至今保持获奖作品总量之冠的xx电子音像出版社。

第二次是90年代后期兴起的光盘复制产业,虽然xx省出版业介入时间已经比xx等地晚了5年,而且接手的仅是3个被查处的小厂,但在省新闻出版局的直接参与和政策引导下,借助我省外向型经济的崛起,扶持当时世界第一、第二大光盘复制企业落户苏州、南通,使我省一跃成为继xx、北京之后现今国家最大的光盘产业基地。即便是目前光盘行业总体进入滞退期,我省的只读和可录两类光盘企业的规模和效益仍列国内前茅。但是,在与传统出版相关的第三次新兴文化业态变革中——游戏动漫产业(过去属新闻出版管理范畴,现权威部门统计仍将其列入广义的数字出版范畴),xx未拔得头筹。在国家划定的数个动漫基地名单里没有xx。总产值早已超过电影的国内著名游戏企业,则云集上海北京两地,而xx在南京几个网游企业倒闭之后,仅苏州尚存两家规模不大的游戏制作公司。

当前,与传统出版更密切的数字出版高潮正在兴起,在新一轮业态变革的竞赛中,北京无疑暂时遥遥领先,上海、xx、xx、xx等省市紧跟其后,xx能不能抓住机会奋起直追,能否在第四次业态变革中再现后发优势?是本调研报告竭力想说明的主题。本报告未涉及数字印刷和网络书店。

一、数字出版的产业环境

数字出版的起源应该在上世纪90年代前后,按需印刷已初现雏形,但真正规模应用是在2000年以后,大型的国际出版商开始开发并运用数字出版平台或数据库进行数字出版。经过这些年的发展,国外专业出版领域的数字出版运作已经比较成熟,也取得了不菲的成绩。而近年来国外大型的互联网行业巨头和新媒体公司操作数字出版的方式更是给传统出版业带来巨大的冲击。例如,谷歌的盈利模式是提供全免费的内容以吸引广告商来实现最后的盈利。而新近比较热门的“维基百科”更是向读者提供写作和发表的平台,每一个人都可成为作者,颠覆了传统出版理念。这些大公司对新技术和行业标准的潜在垄断,以及对数字出版资源的不断蚕食,给传统出版产业敲响了警钟。

我国的数字出版起步与国际相比不算太晚,北大方正、清华同方等技术服务商基本于国际同步开始进入该领域。但2007年以前,数字出版一直处于“内冷外热”的状况,一些it技术服务商出于各种各样的目的,十分热衷于此,至今已占据了绝大部分市场份额。而传统的出版单位则一直在犹豫观望,只有极少的单位有所涉足。到2007年,数字出版市场的先行者,不管是国有资本还是民营资本,经过4、5年的磨练,少了许多浮躁和急功近利,都能比较平和踏实地应对不太规范的外部环境。据权威机构的调查统计,2008年,全国网民数量达到2.53亿,超过美国居全球首位,宽带网民数达到2.14亿人,跃居世界第一,互联网普及率也快速提高至19.1%。2008年,我国数字出版业的整体收入达到530亿元,比2007年增长46.42%。2009年数字出版业的整体收入预计将超过750亿元。近两成有读书习惯的国民阅读电子书,网络在线阅读是最普遍的阅读方式,手机报和电子杂志的读者规模均超过200万人。这些数据或多或少触动着传统出版业的神经,一边是滞涨的传统出版物市场、逐年增加的库存压力,一边是蓬勃发展的数字出版产业,我们的传统出版单位如果再不行动起来,就有失去产业话语权的危险。

新闻出版总署一直十分重视数字出版的发展。2006年,国家先后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和《新闻出版业“十一五”发展规划》,其中都把“数字出版技术”、“数字化印刷、复制”和发展新媒体列入科技创新的重点。党的十七大报告也指出“运用高新技术创新文化生产方式,培育新的文化业态,加快构建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文化传播体系”。各项政策都表明数字出版已成为出版现代化的关键。2008年新闻出版总署成立了科技与数字出版管理司,负责管理和推进数字出版的发展。同时由总署牵头的国家数字复合出版系统、国家知识资源数据库、中华字库、数字版权保护技术平台等4项重点数字出版工程项目已经进行论证并组织实施。柳斌杰署长也指出:抓发展要抓技术进步,运用新技术,占领新阵地,培育新业态。要大力应用互联网、计算机、数字化这些新技术,大力推进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转型,努力打造主流媒体在多元传播格局中的强势地位。鼓励和支持出版企业研发数字出版新产品、新工艺和新技术。充分发挥出版单位的自主性和创新性,鼓励和支持高新技术企业采取联合出资、共同委托等方式进行合作研发。提高科技管理水平,为数字出版的项目提供组织管理、统筹协调、制定标准、咨询服务等,促进出版企业成为技术运用和技术创新的主体。抓紧完成行业主要标准的制定,形成科学规范的新闻出版业技术标准化体系。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it技术和互联网应用水平的持续提高,国民阅读习惯和阅读环境的逐步变化,我国的数字出版产业即将进入一个高速发展期。数字出版可近似地理解为“数字化的出版”。它包括传统出版业数字化的全部过程和结果,同时也包括新兴的数字媒体。——引自《2007-2008年中国数字出版年度产业报告》(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按照《美国数字出版考察报告》(世纪出版集团)一书中的定义,数字出版有三大特征:一是具有数字技术记录、储存、呈现、检索、传播、交易的特点;二是具有在网络上运营,实现即时互动、在线搜索等功能;三是能够满足大规模定制这一个性化服务的需要。

我省不仅图书出版多年位居国内前列,与传统出版相关的新兴文化业态也曾两度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第一次是90年代初兴起的音像电子出版高潮,虽然总体规模始终没有超过发源地xx省,但我省当时的音像市场年流通总量一度占国内市场的20%,涌现出原创作品单品种磁带发行量超千万的xx音像出版社,以及至今保持获奖作品总量之冠的xx电子音像出版社。

第二次是90年代后期兴起的光盘复制产业,虽然xx省出版业介入时间已经比xx等地晚了5年,而且接手的仅是3个被查处的小厂,但在省新闻出版局的直接参与和政策引导下,借助我省外向型经济的崛起,扶持当时世界第一、第二大光盘复制企业落户苏州、南通,使我省一跃成为继xx、北京之后现今国家最大的光盘产业基地。即便是目前光盘行业总体进入滞退期,我省的只读和可录两类光盘企业的规模和效益仍列国内前茅。

但是,在与传统出版相关的第三次新兴文化业态变革中——游戏动漫产业(过去属新闻出版管理范畴,现权威部门统计仍将其列入广义的数字出版范畴),xx未拔得头筹。在国家划定的数个动漫基地名单里没有xx。总产值早已超过电影的国内著名游戏企业,则云集上海北京两地,而xx在南京几个网游企业倒闭之后,仅苏州尚存两家规模不大的游戏制作公司。

当前,与传统出版更密切的数字出版高潮正在兴起,在新一轮业态变革的竞赛中,北京无疑暂时遥遥领先,上海、xx、xx、xx等省市紧跟其后,xx能不能抓住机会奋起直追,能否在第四次业态变革中再现后发优势?是本调研报告竭力想说明的主题。本报告未涉及数字印刷和网络书店。

一、数字出版的产业环境

数字出版的起源应该在上世纪90年代前后,按需印刷已初现雏形,但真正规模应用是在2000年以后,大型的国际出版商开始开发并运用数字出版平台或数据库进行数字出版。经过这些年的发展,国外专业出版领域的数字出版运作已经比较成熟,也取得了不菲的成绩。而近年来国外大型的互联网行业巨头和新媒体公司操作数字出版的方式更是给传统出版业带来巨大的冲击。例如,谷歌的盈利模式是提供全免费的内容以吸引广告商来实现最后的盈利。而新近比较热门的“维基百科”更是向读者提供写作和发表的平台,每一个人都可成为作者,颠覆了传统出版理念。这些大公司对新技术和行业标准的潜在垄断,以及对数字出版资源的不断蚕食,给传统出版产业敲响了警钟。我国的数字出版起步与国际相比不算太晚,北大方正、清华同方等技术服务商基本于国际同步开始进入该领域。但2007年以前,数字出版一直处于“内冷外热”的状况,一些it技术服务商出于各种各样的目的,十分热衷于此,至今已占据了绝大部分市场份额。而传统的出版单位则一直在犹豫观望,只有极少的单位有所涉足。到2007年,数字出版市场的先行者,不管是国有资本还是民营资本,经过4、5年的磨练,少了许多浮躁和急功近利,都能比较平和踏实地应对不太规范的外部环境。据权威机构的调查统计,2008年,全国网民数量达到2.53亿,超过美国居全球首位,宽带网民数达到2.14亿人,跃居世界第一,互联网普及率也快速提高至19.1%。2008年,我国数字出版业的整体收入达到530亿元,比2007年增长46.42%。2009年数字出版业的整体收入预计将超过750亿元。近两成有读书习惯的国民阅读电子书,网络在线阅读是最普遍的阅读方式,手机报和电子杂志的读者规模均超过200万人。这些数据或多或少触动着传统出版业的神经,一边是滞涨的传统出版物市场、逐年增加的库存压力,一边是蓬勃发展的数字出版产业,我们的传统出版单位如果再不行动起来,就有失去产业话语权的危险。

新闻出版总署一直十分重视数字出版的发展。2006年,国家先后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和《新闻出版业“十一五”发展规划》,其中都把“数字出版技术”、“数字化印刷、复制”和发展新媒体列入科技创新的重点。党的十七大报告也指出“运用高新技术创新文化生产方式,培育新的文化业态,加快构建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文化传播体系”。各项政策都表明数字出版已成为出版现代化的关键。2008年新闻出版总署成立了科技与数字出版管理司,负责管理和推进数字出版的发展。同时由总署牵头的国家数字复合出版系统、国家知识资源数据库、中华字库、数字版权保护技术平台等4项重点数字出版工程项目已经进行论证并组织实施。柳斌杰署长也指出:抓发展要抓技术进步,运用新技术,占领新阵地,培育新业态。要大力应用互联网、计算机、数字化这些新技术,大力推进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转型,努力打造主流媒体在多元传播格局中的强势地位。鼓励和支持出版企业研发数字出版新产品、新工艺和新技术。充分发挥出版单位的自主性和创新性,鼓励和支持高新技术企业采取联合出资、共同委托等方式进行合作研发。提高科技管理水平,为数字出版的项目提供组织管理、统筹协调、制定标准、咨询服务等,促进出版企业成为技术运用和技术创新的主体。抓紧完成行业主要标准的制定,形成科学规范的新闻出版业技术标准化体系。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it技术和互联网应用水平的持续提高,国民阅读习惯和阅读环境的逐步变化,我国的数字出版产业即将进入一个高速发展期。

二、我省数字出版的发展现状及原因

我省是经济、文化大省,也是传统的出版大省。2008年包括出版、印刷、复制和发行在内的全省新闻出版(版权)行业预计实现营业收入超过800亿元。其中,图书、期刊、音像及电子出版、音像及电子复制业实现营业收入约90亿元;出版物发行业实现营业收入约150亿元,居全国第一位;印刷业实现营业收入约550亿元,居全国第三位。我省互联网宽带用户的年均增长率约为33%,2009年5月已达789.9万户,专线用户更是爆炸性增长,互联网普及率达23.3%,移动电话普及率也保持15%左右的增长,各类网站数量已达20多万个。各项统计数据表明我省的新闻出版(版权)产业在全国处于领先行列,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基础雄厚、环境良好。

我省的数字出版产业起步较晚,主要涉及互联网图书、期刊和手机报纸等(按《2007-2008年中国数字出版年度产业报告》种类划分)。整体上实力不强,种类不多,2007年收入约为1200万元,2008年收入约为3500万元,还无法与传统出版相比。但正因为如此,我省的数字出版产业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预计2009年的数字出版收入会有一个较大的提升。

在这里,值得一提的是,手机出版、网络文学出版作为成长较快、赢利较好的数字出版类型,在我省也有不俗的表现。

我省的大型报业集团发行手机报的积极性较高,各地级市报也大都开办了自己的手机报。原因在于手机的普及率高,移动通信运营商的强势,运营的商业模式清晰,产业链简单明了,特别是订阅、收费等的方式十分简便、灵活。加上绝大部分大型报社已基本完成了信息化建设,因此也培养了一批专业的人才,报业集团都能很清楚地认识到自己在整个产业链中的位置和盈利点,进入数字出版的步伐就相对快一些。例如早在2001年新华报业集团的扬子晚报就在全国率先推出了短信版“扬子随身看”。2006年前后,南京日报报业集团也进入数字出版领域,集团领导高度重视数字出版的发展,制定了《南京日报报业集团2008——2010年数字报业发展规划》,明确了今后的发展思路,稳步推进数字报业的发展,其手机报在全国也名列前茅。但也应该看到,移动公司过于强大的垄断地位及其直接涉足内容生产的做法很可能会对手机出版产业形成伤害。据《2007-2008年中国数字出版年度产业报告》统计,我国手机出版业务在2007年收入达150亿元,是对整个数字出版产值贡献最大的门类。事实上,除去手机彩铃、手机铃声、手机游戏等业务,真正意义上“以阅读为取向”的手机出版还刚刚步入发展轨道,但其发展速度和空间令人振奋。从2005到2007年,手机客户端阅读主要竞争厂家从不到5家快速增长到几十家,注册用户合计超过2000万。手机出版因其庞大的用户数量、用户付费阅读习惯和成熟的移动收费模式,必将成为数字出版的下一个拐点。而随着3g时代的到来,手机将会从单纯的通讯工具向移动媒体发展。

目前,对我省互联网文学网站进行初步调研的结果显示,90%以上的文学网站由民营企业经营。我局已先行登记的互联网文学网站64家(其中小说网站53家)、搜书引擎网站4家、文学论坛7家、小说论坛2家、电子图书网站4家。部分网站已具有一定的规模,互联网文学正在逐渐产业化,逐浪文学原创网、潇湘书院、万壑松风书库、连城读书、异侠小说搜索等网站在全国网络小说网站排名位居前列。文学网站已经有多种成熟的盈利模式,vip会员付费制度已相当成熟。文学网站积累大量公众作品让普通会员免费浏览以吸引流量,与网络作者签约提供vip作品让vip会员付费浏览,vip作者依据作品的订阅数获得每千字几十元不等的稿费。另外还有广告收入、版权运营收入等。大型的文学网站以会员付费收入为主,而小型文学网站主要收入来源还是广告。以我省规模最大的“逐浪网”为例,截至2008年底,其签约作者约3000人,签约vip作品约4000部,注册会员为4592303人,付费vip会员为197274人,日访问量为50-60万ip,日均pv量(浏览网页数)为700万页(次),其2008年的会员付费为300.47万元,广告收入为58.6万元,版权运营收入为近60万元。规模次之的私营文学网站“潇湘书院”2008年的会员付费也超过了200万。

但是,对于我省的传统出版单位来说,其介入数字出版领域的状况却不容乐观。虽然,其中不乏一些做得较为成熟的单位,例如中国家禽网,年收入约为60万元;我省最大的凤凰出版传媒集团也做了一些尝试,集团内出版社和北大方正公司合作发行电子书,迄今为止有2000多种,产生效益20多万元;该集团还推出了总署”十一五”规划重点图书《走进百家名村》,以图书、互联网和dvd-rom三种形式同步出版,收到了良好效果。但是,大部分的传统出版单位,如图书、电子音像出版单位和期刊社,一般都只是建有本社的宣传网站,还没有真正进入数字出版领域,存在着“报纸热、图书期刊冷”的现象。相比于传统出版单位,我省民营资本进入互联网出版的积极性却很高,呈现“内冷外热”。以网络文学为例,据2008年中国出版业网站年会发布的统计资料显示,我省有逐浪网、潇湘书院和异侠玄幻小说网等3个小说网站进入全国同类网站的前15名,有着较好的市场基础和知名度。我省的数字出版为什么会出现“内冷外热”、“报纸热、图书冷”等现象,我们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认识不够,动力不足,缺乏市场意识

多数传统出版单位对数字出版的认识仍然停留在建网站或与运营商签订各种委托数字化协议阶段,对数字出版本质缺乏认真研究。一些传统出版单位虽然认识到了数字出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但由于长期受惠于国家的保护性政策,产品结构失衡,市场意识不强,对传统出版数字化升级转型的紧迫感不强,缺乏数字出版创新的动力。而且数字出版资金投入大,不能立刻产生经济效益,一般中小出版单位力不从心,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进入数字出版的步伐。2.商业模式不够清晰

虽然数字出版已是大势所趋,但是其盈利模式还是不太清晰。大型国际新媒体公司基本采取内容免费广告盈利的模式,专业类的出版商利用其专业优势可以形成符合其专业特点的盈利模式。这些较成熟的商业模式往往是不可复制的,我们的传统出版单位还没有摸索到一个较为明确的、适合自身特点的商业模式。中国网民多年养成的免费阅览习惯,从某种意义上造成网络出版=“网络共产”的事实,使得出版社望而却步。在我们的传统思维中,“编、印、发”一条龙,产业链是闭合的,所有的控制权都在出版单位自己手中。在一个完整的数字出版产业链中,从作者——内容提供商——数字出版商——技术服务商(包括网络运营商、金融服务提供商等)——消费者,传统出版单位就不太可能包打天下了,产业链中盈利点的分散或者说是话语权的缺失也导致传统出版单位进入数字出版的信心不足。3.信息化程度不高,复合型人才少之又少

数字出版是一个技术含量较高的行业。我们的传统出版单位信息化程度不高,自身业务的流转没有完全信息化,缺乏相应的技术人才储备,以文科为主的编辑队伍还有一个很长的再学习过程,这同样也是xx出版业在第三次新兴文化业态变革——动漫游戏产业中掉队的原因,既懂出版又懂技术的专业复合型人才少之又少,使得进入数字出版的成本过高。

4.技术和资金的缺乏

出版业积累的大量信息,因为缺乏技术的嫁接和资金的投入,导致知识资源利用单一,甚至白白浪费。每一个出版社、出版单位都积累了大量的信息资源、知识库,但是没有技术手段就开发不出来,更谈不上增值性应用。传统出版单位虽然很想投入新的技术开发,但却缺少资金支持渠道,也没有投资的来源。5.法律法规和标准建设滞后

数字出版是一个新兴的产业,我国这方面的法律法规和标准都不很完备,按照传统的管理模式几乎已不可能。现有的法律法规适用性不强,执行起来有较大的难度。由于数字出版利润巨大、盗版成本低、而打击盗版的成本却很高,这些状况将使得版权保护难度较大。数字出版的标准涉及到出版流程的各个环节,标准的不统一会导致重复建设、资源难以共享等诸多问题。这些都增加了我省传统出版单位的顾虑,也制约了我省数字出版产业的发展。

三、先进地区的发展模式

鉴于北京地区目前在国内数字出版领域的优势地位,此次调研我们除参加全国数字出版年会之外,还重点走访了xx市的数字出版单位,就体制内的传统出版单位、数字期刊出版商和体制外的大型门户网站等几个方面做了深入的考察。不仅了解全国数字出版的现状,还学习了先进单位发展数字出版的经验。1.传统出版单位——高等教育出版社

高等教育出版社的数字出版工作起步于2002年左右,是较早进行数字出版探索的传统出版单位,至今已取得明显的成绩。该社数字出版工作动手早起点高,不仅有力的推动了该社在高校教材领域的扩张,还探索出了教育专业数字出版模式:早在2002年与世界著名企业sap公司合作实施erp项目时,就将数字出版流程再造列入第二、三期工程,并在原高教电子出版部的基础上组建“教育技术与出版技术研发中心”及“媒体技术研究所”。2002年启动了“百门精品课程教材建设”,已出版包括纸介质、音像、电子、网络多种媒体配套的“立体化教材”1000种;2004年启动了“资源库和教学内容集成方案”,正式立项基于4a网络教学平台的资源库和方案28个;2005年又启动了“内容管理系统建设工程”,搭建一个作者与编辑协同工作的虚拟平台,从而最终实现了出版流程的再造,即图书、网络、电子、学科网站对同一资源的反复利用及互相沟通。

高教模式适用于大型专业出版社,我省大部分中小型图书出版社难以独自仿效,xx省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正在实施的数字化战略与此类同。2.期刊出版商——同方知网

同方知网全文文献数据的年生产能力达400万篇,年信息处理能力达5亿条。2007年同方知网出版期刊88393本,文献量300多万篇。其机构用户总数超过6000家,在各个行业的用户数量和市场占有率分别为:本科院校100%;高职高专50%;省级、副省级以上图书馆91%;地级市以上图书馆21%;科研机构200多家;政府机关近500家;军队用户近百家;医院上千家,其中三级医院市场占有率85%;企业约400家;中小学600余家;海外用户500多家。总使用人数约2600万。2007年销售收入为3亿元,占全国互联网期刊出版产业收入的近50%。我省的凤凰出版传媒集团也将购买其镜像数据库,作为集团内部共享的检索资料库。

国内类似的期刊数字出版商还有万方数据,鉴于这种数字出版模式特有的中心地域幅射效应和很强的排它性,地方省份很难继续再建新的同类数据库。

3.电子书出版商——北大方正

北大方正(方正阿帕比公司)每年新出版电子书8万种,全球3800多家学校、图书馆等企事业单位应用阿帕比数字出版产品,全国150多家报社的300多份报纸应用阿帕比技术发行数字报,全国近500家出版社与北大方正合作进行电子图书出版和发行,即将自己已出版的纸书电子文档交北大方正加工成电子书,供读者有偿下载或提供给图书馆,我省大部分出版社与北大方正均有合作关系。

由于北大方式数字阅览采用独特的阿帕比格式,在保护权益的同时限制了更大范围的阅览,在没有被认定为国家标准之前,发展空间受到了限制,很多出版社对自己的收益不满,导致对合作持怀疑和冷淡态度,影响后续产品特别是新作的授权积极性。4.大型门户网站——新浪读书频道

与北大方正相反,新浪读书频道采用先数字发表后传统出版的模式,采取完全开放的格式,在出版社出版之前,为作者提供一个原创作品平台,供读者免费点击浏览。现有原创作品7万多种,其中已交付出版社出版的新书有1万多种,现有注册用户400万人,其中交费的vip会员有权通过网络阅读全部作品。从某种意义分析,新浪读书频道颠覆了传统的出版模式,实现了所谓的“草根”出版,其运营方式比较灵活:既直接向出版社推荐作品,也允许作者直接与出版社接洽,网络点击率对出版社是很有说服力的;既上传未出版的作品,也上传已出版的作品,他们先后向出版社提供65万条出版信息;既发表专家书评,也动员网民为作者“改稿”,众多畅销书都经历了网上“窜红”的经历。新浪放弃了利用自己庞大的资源进行独立出版的打算,充当作者、出版社和读者网上桥梁的角色,侧重文学类作品,与我省文艺、译林出版社有合作关系。除了会员制收费和广告收费(可能还有向出版社转让版权),新浪正在尝试的手机小说引起社会广泛注意。我省点击率较高的门户网站,最近也开辟了近似的读书园地。

以上这些数字出版单位的成功,让我们看到了差距。而他们相对成熟的模式,对我省数字出版的发展会有一定的启迪。

四、我们的思考和目标

面对数字出版快速发展的态势,我们应该正视现实,积极应对,充分发挥我省出版资源丰富,资金实力雄厚等优势,后来居上,大力推进数字出版的发展,使其成为我省新闻出版产业的新增长点。

1.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理顺机制,积极探索新型业态的管理模式。数字出版涵盖传统出版的各个环节,流程上从编辑→印刷→发行,载体上包含书、报、刊、光盘和网络等。如果还沿用过去老的条块分割管理方式,就不能形成合力,这需要我们统一思想,转变以往的观念,理顺管理机制,摸索新的管理模式,加强宏观指导,完善配套措施,积极引导我省数字出版产业的发展。

2.加强学习,提高知识水平,以优质的服务营造良好的产业环境。数字出版是一个新兴产业,高新技术含量高,从行业标准到用户消费方式等各个环节都会受到技术发展的影响,并时刻会改变产业发展的模式。这需要我们进一步加强学习,跟踪信息技术的发展方向,认真研究新技术给出版带来的影响,并积极参与到新闻出版业从单一的传统方式向现代多媒体复合发展转变的工作中去,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再实时地加以各项政策指导,以服务营造良好的环境,促进数字出版产业又好又快的发展。

3.进一步强化政府对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引领作用。根据《省政府关于加快文化事业和产业发展若干经济政策的通知》(苏政发〔2006〕113号)要求,“十一五”期间,省财政每年安排文化产业引导资金1亿元,用于促进全省文化产业发展。2007年,新闻出版系统共有23个项目入选,获得引导资金4130万元。其中,数字出版项目有5个,资金为1130万元。今后,我们要继续发挥对数字印刷生产、网络教育出版、数字信息营销平台、手持终端电子报纸等数字出版项目的引导作用,更好地体现政府资金的引领和示范作用。

4.“三个阶段、三种模式”,大力推进数字出版产业的发展

鉴于我省的数字出版产业还处于起步阶段和零散状态,短期内难以迎头赶上,建议在进一步分类调研的基础上,组织专门班子,制定一个中长期发展规划,争取在2015年左右进入全国前列,大体可分成三个阶段进行规划:

第一阶段:分类起步阶段(“十一五”末期即2009-2010年)

在业内,鼓励有条件的出版单位率先进行业态整体转型,重点支持凤凰出版传媒集团等大型集团进行数字出版流程再造,发挥大型文化企业的示范作用,同时也大力扶持暂时不具备条件的传统出版单位首先进行产品转型,如《中国文化国际推广菜单式课程》这样书+盘+网的立体出版物,形成多品种多门类的数字出版格局。

在业外,鼓励点击率较高、有xx特色的门户网站、文学网站与传统出版单位联姻,更大范围的进行数字出版的探索。

鼓励条件优越的重点高等院校设置数字出版专业,共建数字出版人才培养基地,大力培养复合型出版专业人才,建立政府引导、新闻出版单位和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人才培养投入机制。

第二阶段:整体推进阶段(“十二五”前期即2011-2013年)

借助因经济衰退周期引起的产业调整,通过政策引导、政府基金等经济拉杆,推动出版业态和产品结构的更新换代。鼓励资金实力雄厚的集团,采取兼并、重组、入股和合作的方式,提高数字出版产业集中度和集约化经营水平,提高主流媒体的覆盖率,占领数字出版主阵地;鼓励中小型出版单位进行出版流程的数字再造工程,必要时建立政府引导的全省中小出版单位数字出版服务平台,统一标准开方接口,减少重复建设和减轻出版社的压力;鼓励发展专业化的特色中小数字出版企业,形成富有活力的优势产业群;鼓励数字出版的跨媒体跨行业合作,对诸如远程教育、网络购物、手机写作等活动中涉及出版出版的行为降低门槛,推动数字出版的多样化。

第三阶段:快速发展阶段(“十二五”后期即2014-2015年)三种模式:

鼓励有资源优势的地方建设类似上海数字出版基地,充分利用新经济形势下的产业升级改造,在数字出版的软件硬件结合点上找效益,形成规模效应。

鼓励有外资投资基础的地方建设外企产业园,如再建“数字昆山”,调整招商引资结构,改变我省外向经济过于倚重加工业和硬件生产的格局,推进与国际著名数字出版公司的合作,借机大力推动xx的数字产业。鼓励现有出版单位进一步改变机制,通过业态转型推动由出版社为中心到大众读者为中心的变革,加大读者的参与程度和双向交流,进一步将数字出版平台完善成网民喜闻乐见的精神家园,从而极大的发挥作者的创作潜能和极大的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实现真正意义的出版和效益最大化,使xx成为文化高产省份。

以上三阶段工作可根据各方面条件成熟等因素同步施行。

第二篇:数字档案馆调研报告

档案馆“十二五”规划前期调研报告 对档案馆工作性质的认识

1.1 部门职能

高等学校档案是高校社会实践活动的真实历史记录,也是衡量高教事业持续发展的重要标志,它记载过去,服务现在,昭启未来。高等院校作为人才聚集地和知识传播地,其各类档案尤其是教学、科研、党政管理等档案的科学价值和开发利用价值是社会信息资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档案,可以再现历史的面貌和发展变化的轨迹,为领导决策和日后各项工作的发展提供依据。

近年来在档案工作人员的努力下,我校档案工作有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高校档案的收集、整理、传递、开发利用也成为高校发展一项重要工作,使档案成为教育教学、学科建设、日常管理等的基础和依据。为了使档案工作更好地为高校科研、教学、管理服务, 确保各门类档案的完整、准确、系统,要完善档案管理,严格把好档案收集、整理、归档关,把好案卷质量关,采用高校统一规范的分类法,统一标准化管理档案,这样可以提高档案工作的质量效率,又可为实现管理的现代化打下坚定的基础。

作为学校内部行政管理的重要部门, 档案馆具有双重性, 作为职能部门,它负有“监督和指导”的职能,要“对所属单位的档案工作进行监督和指导”,同时作为业务部门,还要“负责保管本机关的档案”,具有“保管”的职责。

1.2 部门工作特点

档案管理工作是一种专门的管理活动。作为专门负责管理各部门档案的一种独立的业务工作,是国家科学文化事业的组成部分。与此同时,针对特定的部门来说,档案管理又是该部门各项管理工作的组成部分,如干部档案管理是干部管理工作的一部分,科技档案管理是科研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等。

档案作为一种文献,是重要的信息来源,档案管理是文献信息管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档案工作的发展,社会对档案需求的提高,现代档案管理工作已经不仅仅是对档案的简单保管,而是采用各种新技术、新方法来开发和利用档案信息资源,以满足社会的需要。档案管理活动与其他文献管理活动一样,包含了信息的输入、存贮、加工、输出这样一个信息传输过程,是一种信息控制系统。但由于档案原始记录性的特点,又使得档案管理活动区别于图书、情报等其它文献信息工作,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

第一,档案资源积累过程的缓慢性。档案是人类社会活动的历史记录,是随着人们的实践活动逐步积累起来的,档案大多数是“孤本”,不能随意复制,尤其是历史档案,能够流传至今的很少。因此,档案较之于一般的图书资料而言更显珍贵,在其保管和利用过程中不得不重视对它的保护,这样无形中就降低了他的利用率。

第二,档案管理过程的阶段性。就档案的流转程序而言,档案管理过程可分为档案室管理和档案馆管理两个阶段。处于不同阶段的档案所起作用不同,具有不同的价值,服务对象不同,档案管理方式也有不少差异。档案室管理阶段,档案具有凭证价值,主要为其形成单位控制和使用,为本单位日常工作经常查考,具有过渡性;档案馆阶段,档案对其形成单位的作用降低,具有历史价值和科学文化价值,进入永久保存时期。这个阶段的档案管理工作不仅仅是为某个单位服务,而是要有意识地开发档案信息资源,主动地提供档案为整个社会各项工作服务。

第三,档案管理活动对档案形成者的依附性。档案是在其形成者过程中产生的,反映了形成者的全部历史及其观点、经验和成果,包含了与其形成者利益密切相关的事实和数据。因此,档案历来为形成者所有与控制,其价值与它的形成者有密切关系。目前普遍采用的在档案整理中保持档案的来源联系的作法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档案对形成者的依附性,使得档案难以像图书资料那样广为传递和交流,这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档案管理活动的范围。

第四,档案管理工作对社会的相对封闭性。档案直接关系到其形成者的切身利益,并且有相当一部分档案涉及到学校的政治、经济与技术机密。所以,档案一般自形成之日起,对外有相当一段时间的封闭期,过了这段封闭期后才能有选择地向社会开放,档案管理的封闭性造成了档案保管和利用的矛盾,这种矛盾贯穿于档案管理的整个过程,并由此推动档案管理工作不断向前发展。本部门工作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2.1主要工作成绩

自2007年12月14日成立以来,贵州财经学院档案馆立足国家标准和本校的实际情况,致力于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积极推进档案收集、整理方式的改革,在全校推广应用档案管理信息系统,并投入力量积极开展档案数据库和网站建设,以期使档案检索利用更加贴近学校发展需要、贴近教职员工研究查考的需要。馆内目前设有馆长室、综合档案科、干部档案科、保密室及3间库房,占地面积近1000平方米,现有工作人员共8人,其中硕士研究生学历1人,大学本科学历6人,大专学历1人,另有退休返聘人员1人。综合档案馆馆藏档案包括文书、教学、科研、基建、声像、学报、设备、财会八大类。

2008年12月31日,在学校领导的重视和关怀下,经过档案馆工作人员的努力,我校试卷保密室获得贵州省国家统一考试试卷保密室合格证,是继贵州大学、贵州师范大学之后的贵州省第三家获得试卷保密室合格证的高校。

2009年1月9日,在省直机关保密工作第十一协作组、省直国家安全工作第三协作组 2008总结表彰暨移交工作会议上,我校荣获了省教育厅、第十一协作组组长单位贵阳中医学院颁发的“2008先进单位”称号。我校院办副主任、档案馆副馆长黄竹慧、档案馆工作人员朱青荣获贵州省直机关工作保密论文征文竞赛一等奖;我校部分档案工作者分获二等奖、优秀奖。

2009年4月8日,经贵州省档案局决定,贵州省直单位档案协作组第十二组工作会议在我校召开,中共贵州省委组织部部务委员尹新黔、贵州省档案局局长王传福以及贵州省档案局经科处、贵州省教育厅、贵州省直单位档案协作组第十二组各成员单位院校档案工作人员参加了本次会议。这既是对我校档案工作发展的一种肯定,同时也是对我校档案事业继续稳步推进的一种鼓励,是我们转变发展观念、调整发展思路、总结经验教训、妥善解决问题的契机。

2.2省内外高校同类部门工作经验借鉴

2.2.1 本部门与省内高校同类部门对比分析

贵州省内高校目前仅有三家设立档案馆,分别是贵州大学档案馆、贵州师范大学档案馆和我校档案馆。

贵州大学档案馆成立于2004年11月,即原贵州大学和原贵州工业大学合并时,由两校的干部人事档案室、综合档案室合并组建而成。贵州大学档案馆为正处级建制单位,下设办公室、人事档案科、综合档案科。现有在编工作人员11人,其学历结构是:大学本科学历5人,大专学历6人;职称结构是:副高职称1人,中级职称8人,初级职称1人。全馆总面积977平方米,馆藏有人事档案9339卷、综合档案(含党群、行政、教学、科研、财会、基建、出版、外事、实物等类档案)29878卷,配置有复印机、打印机、传真机、扫描仪、档案装订机、数码相机、刻录机、空调等设备。

1991年初,贵州师范大学根据国家教委《普通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的规定,理顺了领导体制,成立了综合档案室,隶属校长办公室领导,由校长分管。除原有的党政管理类档案外,综合档案室集中统一管理了学校党政、教学、科研、基建、设备、出版、外事、财会、声像等九大类档案。2005年初学校成立档案馆,在原有综合档案的基础上,将人事档案并入档案馆集中统一管理。2004年初,省政府决定将贵州省理工职业学校并入我校。根据教育部有关规定,档案馆接收了该校的全部档案并按不同的全宗实行统一管理。档案馆现有专职档案工作人员7人,其中本科学历6人,大专学历1人;副高级职称1人,中级职称2人,初级职称3人。档案馆现有办公室、档案库房、阅览室,面积近1000平方米,有适应工作需要的规范的各种档案装具,另配有服务器电脑、扫描仪、打印机、照片打印机、数码相机、复印机、装订机、吸尘器等现代化管理设备。

根据以上情况分析,贵州师范大学档案馆和我校情况比较接近,我校也接收了贵州省计划管理干部学院的全部档案并按不同的全宗实行统一管理。从档案馆机构设立来看,我校设立较为齐全,但缺少公开阅览室,档案的利用开发受到一定局限。

2.2.2 本部门与省外先进院校同类部门对比分析

我们选取了位于经济发达地区的上海财经大学档案馆作为参照,进行对比分析。

上海财经大学综合档案室成立于1984年12月,2002年12月建立校档案馆,内设收集科、管理科、编研科和人事档案室。现有在编人员11人,其中正高职称1人、副高职称1人、中级职称6人。2000年建成学校专用档案楼,建筑面积1350平方米,配备了计算机、打印机、扫描仪、照相机、复印机、投影仪等设备;其中库房520平方米,库内安装有354节密集架、8组24台空调机及防火、防盗、去湿等现代化设施。1978年复校以来的档案均按《高等学校档案实体分类法》与《高等学校档案工作规范》进行分类、编号、编目、排架,共分为党群、行政、教学、科研、校产、基建、设备、出版、外事、财会、人物、声像、字画等十三大类。档案馆从2001年开始使用计算机辅助档案管理系统,2005年开始引进“南大之星”档案管理系统,并于2007年在全校推广使用,目前全校所有院(系、所)、部门均已使用档案管理软件进行归档工作,为实现档案管理信息化迈出了重要一步。除计算机检索外,档案馆编制了案卷目录、专题目录、部门移交目录等检索工具;编制了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通知汇编、干部任免通知汇编、学校基础数据统计资料汇编、校级发文汇编;编写了文书档案、学籍档案的查阅指南;建立了学生档案查询、出国人员检索表等辅助数据库。从以上情况分析,作为国内设立较早的财经类高校档案馆之一的上海财经大学档案馆,无论是从档案馆的功能、档案馆管理的档案种类,还是档案馆开发利用的程度,都远远领先。尤其是对于电子文件的管理和应用,应该是我校今后一段时期努力的重点和方向。

2.3 存在主要问题

2.3.1 重管理轻宣传

近年来,随着我校档案馆建设的稳步推进以及贵州省直单位档案协作组第十二组工作会议在我校召开,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日益突显,档案的价值已愈来愈被人们重视和认可。档案管理规章制度不断健全,基础设施逐步得到完善,高校档案管理制度化、现代化已达到一定水平。但与此同时,却也忽略了档案宣传工作的开展。这里所说的档案宣传,除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的宣传之外,主要是指对馆藏档案内容的宣传。由于高校档案部门不注意馆藏内容的宣传,使大多数师生员工不知道档案部门究竟有些什么东西,因此不能结合工作需要去档案室查找有关材料。人们不知道档案馆里有什么,能不能为自己所用,怎么用等等,致使大多数教职工始终对档案馆望而却步,认为那是神秘、不可接近的地方,当然更没有什么自己需要的东西,导致档案利用者较少,利用率较低。

2.3.2重收集轻鉴定

档案收集活动是档案工作的起点,没有档案收集就没有档案,更谈不上档案的开发利用。由于我校档案馆新近成立,为了搞好档案收集工作,我校档案部门制定了各种规章制度,指定了各单位、各部门提交档案的规范格式并定期对了各单位、各部门的专兼职档案员进行业务指导。我校档案馆馆藏正日益丰富,归档率也逐月递增。但我们在关注档案数量的同时却忽略了档案质量的控制,忽略了档案价值鉴定工作的开展,也就是说忽略了档案的“优化”,其结果是给档案整理编目工作增加了负担,浪费了人力、物力和库房空间,也影响了那些真正具有价值的档案被及时有效地利用。

2.3.3重整理轻编研

档案整理工作是整个档案工作中最为耗时费力的一个环节。档案人员要对文件材料进行分类整理、组卷,要注意保持文件之间的有机联系,分类正确,问题突出,要拟写案卷标题,最后还要“三孔一线”将案卷装订的结实美观。遇有卷内纸张大小不一的,还要裁裁剪剪,补补贴贴,有时为了强调整齐,甚至把有用的文件内容也切掉了。过于繁琐的整理工作流程,耗费了档案人员大量的时间、精力,却无暇顾及档案编研工作,缺乏高质量的编研材料,导致档案利用工作始终停留在你来我查,只能提供单一的原件或复印件的低层次水平上。

2.3.4重部门轻个人

只重视为校内单位、各部门提供档案利用服务,忽略了对个体档案用户的宣传和服务。以本校档案利用登记为例,90%的借阅利用都是部门工作查考以及学校编史修志之用,而极少有个人用户查阅与己有关的诸如工资改革、职务任免、职称聘任、体制改革等文件,即使偶有一二,也是半遮半掩,试试探探,不知自己到底有无权利查阅。过去,由于档案部门过于强调档案工作的政治性和机要性,把档案工作神秘化,实行自我封闭,把工作对象和工作内容限制在党政机关或红头文件上,使得大部分教职员工对档案有一种神秘感,认为档案馆就是保管人事档案的地方,不可涉足、分不清人事档案和文书档案的界线。在他们的印象中,档案馆只是校方的档案保管和服务机构,个人无权利用。狭隘的服务面使馆藏档案得不到充分的开发利用,并最终成为阻碍档案馆发展的瓶颈。

2.3.5重查借阅登记,轻利用效果反馈。

查借阅登记是档案提供利用必做的功课。在档案利用服务中,档案人员往往很注重借阅情况登记,但在档案提供利用之后,利用效果如何,利用者是否达到目的,对利用服务是否满意,或者对服务态度、服务方式及需求的档案内容有无意见、建议等等,却往往不加考虑,无从知晓。也就是说,服务方与利用方缺乏沟通,利用方的需求和意愿服务方无从了解,必然导致工作的盲目性,在利用工作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不能最大限度满足利用者需求。影响本部门工作的“十二五”环境因素变化分析

3.1 宏观环境分析

当前,高校也受到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内外环境的鲜明对比,与社会其他行业人员经济收入和物质分配差距的拉大,打破了档案人员的心理平衡,影响到他们的思想情绪和工作积极性,从而产生了悲观情绪。因此,一部分同志为了实现自己的价值“跳槽”了,造成了档案部门队伍不稳定的状况,这是造成高校档案利用率低下的原因之一。

同时,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的发展及办公自动化的广泛应用,使信息资源存贮与传递向数字化、电子化发展。信息化技术在档案方面的应用,使电子文件在信息采集、管理及利用各方面与传统纸质档案有很大的不同,从而带来管理模式、运作程序、技术方法等诸方面的变革。数字档案馆、网站的建设,网上提供利用已成为档案现代化建设发展的方向,这给档案馆今后的发展带来严峻挑战。

3.2 微观环境分析

档案产生于不同的地点,由各单位、各部门的档案员整理和管理,在完成档案的收集、整理、保管、鉴定、统计、利用等一系列业务环节中,其中包括了档号设置、着录规则、实体排架、档案保护等各项工作的实践性操作。由于档案实体保管在物理条件上的分散性以及各单位、各部门习惯于各自管理模式的差异性所致,要改变原有做法并统一按一个全宗的标准管理,工作难度之大不言而喻。本部门“十二五”期间工作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具体思路 4.1 总体思路

档案馆“十二五”期间工作的总体思路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学校中心工作,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突出创新发展和服务师生主题,继续推进档案信息化建设、资源建设、法制建设、环境建设、队伍建设,抓好馆室基础业务规范化建设、档案信息资源的整合、档案规范化管理等。

一是全面推进馆室基础业务精细化管理。在档案馆基础业务精细化管理探索实践的基础上,进一步总结完善,带动全校档案业务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和科学管理水平的普遍提高。

二是夯实馆室功能建设和基础业务建设。抓住我校“十二五规划” 的有利契机,争取学校领导支持,将档案事业发展、档案馆库建设列入学校工作计划,以创建为目标,大力推进档案馆功能建设和馆库基础业务工作。

三是全面提升档案信息化建设水平。制订2010-2015年档案信息化实施意见,同步启动数字档案馆与数字档案室建设,努力在电子文件与电子档案管理、数字档案馆建设和各类基础数据库建设上取得明显成效。同时,把档案信息安全作为重点,从设备、技术和制度等方面全面提高档案信息安全的保障能力。

四是切实加强档案业务的指导服务工作。加强各单位、各部门档案业务建设,提高各单位、各部门档案管理水平。

4.2 发展目标

档案是反映社会实践活动的原始的历史记录,是人类文明史的见证。档案,只有通过档案工作才能得以保存和流传后世,才能起到维护历史真实面貌的功能。在知识经济时代,档案作为一种知识资源,服务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档案工作被视为知识管理工作。作为档案信息搜集、整理、记忆、传播的基地,档案馆不仅可以向利用者提供文本服务,也可以进行超文本的信息服务,从而提高知识传播的效率和档案信息的利用率。

尽管我校档案馆刚刚成立,但在学校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档案馆上下在档案馆副馆长的带领下,一直积极主动开发档案馆的信息资源,以适应知识经济的发展。档案馆“十二五”期间工作的发展目标是:紧紧围绕学校中心工作,坚持以“服务·创新”为主题,以人员素质和提高档案管理水平为根本,以档案数字化建设和档案资源建设为重点,努力把我校档案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为把我校建设成为西部地区高水平财经大学而努力。

4.3 重点任务

4.3.1加强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教育

加强档案人员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的教育,不断创新服务方式,改善服务手段,大力推行“五个一样”的服务,即:对来馆人员做到百姓领导一个样,生人熟人一个样,来人来函一个样,上班下班一个样,难查易查一个样。以周到、热情、细致、严谨的服务态度,为学校和社会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使档案馆成为领导的助手、师生的朋友。

4.3.2 启动贵州财经学院数字档案馆建设

建设档案馆网站,把档案馆网站建设成为档案工作者的家园,档案利用者的乐园,各级领导的智力源;起草《贵州财经学院数字档案馆建设方案》以及《贵州财经学院数字档案馆档案管理信息系统需求意见书》,配合学校确定数字档案馆档案管理信息系统;完成对文书档案和学生成绩等利用较高的档案的电子化。4.3.3 做好电子文件的规范化管理。

起草并下发《贵州财经学院电子文件归档与管理规范》。

4.3.4 健全学校档案工作网络。

进一步明确各单位档案负责人和兼职档案员,并做好业务培训工作,以保证档案工作的顺利进行。加强档案兼职队伍建设,积极向学校呼吁,兼职档案员可以参与档案系列职称的评定和考核。

4.3.5加强档案的收集和业务指导

督促有关单位将2009年以前的档案及时移交档案馆,确保档案完整入库。实现本部门“十二五”发展目标的对策措施

5.1 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开拓前进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我们必须深刻地认识到社会主义事业离不开档案,学校工作离不开档案,要坚定档案工作者的信心,深刻认识档案和档案工作的现状和特点,认识工作中的差距,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把封闭保守、求稳怕险转变成改革开放、积极创新的观念;把坐等上门、按部就班的观念转变成为主动积极开发信息资源,千方百计为教育教学服务的观念;把档案行政管理仅仅看做业务指导的观念,转变成依法管理、宏观指导、全面服务的观念;把传统手工式管理的观念,转变成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的观念;把不太重视经济效益的观念,转变成重视社会效益又重视经济效益的观念。

5.2 加强法制建设,实现依法治理

高校档案工作是办好高校的重要基础工作之一,是高校科学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档案工作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这所高校管理水平的高低,也直接影响着学校各项工作的开展。要搞好高校档案工作,就必须把档案工作纳入法制的轨道,加强档案工作的法制建设,健全和完善档案的法规体系,用法规引导、推进和保障高校档案工作的持续发展。《档案法》的颁布与实施,使档案工作的法制建设得以保障。只有通过法制监督,才能使高校档案工作逐步走上规范化、标准化、科学化、现代化的轨道,更好地促进高校档案的开发和利用。

5.3加强宣传,开展用户教育 这里所说的档案宣传,首先是指采取各种形式宣传《档案法》以及国家教委颁布的《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使广大师生员工能了解、关心和支持档案工作,争取领导对档案工作的重视和支持。其次,也是着重要强调的,就是加强自我宣传,开展档案用户教育。档案利用者要顺利获取档案,必须知道:一是何处有档案;二是这些档案都包括什么内容;三是如何能找到自己需要的档案。然而这三点在目前来讲多数利用者并不知晓。所以,档案馆必须重视做好自我宣传,向全院师生员工介绍馆藏档案内容、类别,介绍档案利用的规章制度和手续,介绍检索工具及使用方法等等。可采取在全院范围内举办档案检索与利用讲座,利用校园网与宣传栏等进行广泛宣传,使外界了解自己的工作性质、馆藏内容及所能提供的服务,这样才能激发各部门及个体用户对利用档案的愿望与热情,消除人们对档案工作的神秘感,引导更多的人利用档案。

5.4开展现行文件服务

通常档案给人们的印象就是“过时的文件”,开展现行文件利用服务,实际上就是档案利用工作的前移。所谓现行文件,就是指已经产生,正在进行运转、传递、执行的文件。一般来说现行文件在其形成的前五年利用率最高,以后就逐年递减。除了党和国家机密、法律规定,学校按规定需要保密的事项和科技、商业秘密,凡是涉及高校改革发展、建设的重大决策,事关师生员工民主权利、切身利益,群众关心的热点、焦点问题、政策规定,以及上级主管部门要求公开的事项如体制改革、房改、养老、医疗、灾情、疫情、突发事件等不涉密文件都是老百姓急于了解的,都可提供查阅。服务方式一是可采用阅览服务,即设置阅文室,提供文件原件阅读及复制服务;二是依托高校局域网将可以开放的文件内容挂在网上,开展网络服务;三是咨询服务,即以现行文件及有关资料为依据,以解答问题的形式向利用者提供服务。

开展现行文件服务不仅拓展了档案馆的社会服务功能,提升了档案工作的社会影响力,而且可以有效提高档案利用率,促进档案工作的良性循环。开展现行文件服务必须高度重视安全与保密问题。

5.5加强队伍建设,提高档案工作人员的政治、业务素质

档案事业发展的关键在人,在档案管理过程中,人始终是最重要的,档案管理工作水平的高低、质量的优劣,取决于档案工作人员的素质。稳定专兼职档案人员、提高其整体素质,是做好档案工作的基础。因此,要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思想,在配备档案专职人员时,既要注重人员的素质,又要注重业务水平。

一是要注重档案人员的知识更新。通过办培训班等形式提高在职档案人员业务素质和知识水平,使其在掌握档案基础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和掌握档案的现代化管理方法,不断扩大知识面,及时调整和完美自己的知识结构。要鼓励他们学习新技术、新知识和参加业务培训,培训工作应加强针对性、实用性,重点加强电子文件、电子档案管理新技术以及计算机网络知识的培训,提高其业务素质和实际工作能力。

二是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帮助档案工作者树立事业心和责任感,培养奉献精神。不断提高档案专业阶伍的整体素质,从而使在职的档案人员从思想上和业务水平上适应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需要。同时,要积极引进各层次、各类型的人才,既注重引进具有丰富档案专业知识面实践经验、精通业务的中高级研究人才,又注重引进相关学科特别是理工科专门人才,合理调整档案工作者的专业结构、年龄结构和知识结构。

5.6加强馆藏建设,大力丰富、优化馆藏

首先,丰富馆藏,打好基础。丰富的馆藏是开展利用工作的前提,但这并不是片面强调档案越多越好,而是要求档案门类齐全,结构合理。当前各大高校档案馆普遍存在着“三多三少”现象,即低价值档案较多,公务性档案多,纸质档案多;价值大的档案少,特色档案少,非纸质档案少。档案部门在进行馆藏建设时要注意完善馆藏结构,从档案门类看,不仅要有党群、行政等公务性档案,还要有突出高校特色的教学档案、科研档案。从档案载体形式上看,不仅有纸质档案,还要有照片档案、声像档案、实物档案,另外还要顺应时代潮流,及早起步,加强对电子档案的收集和整理。

其次,在丰富馆藏的同时必须重视优化馆藏,即以最低限度的费用消耗保存最大限度的档案信息资源。开展档案价值鉴定,是优化馆藏的重要途径,各高校应高度重视,成立档案鉴定小组,保证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此项工作,把好文件材料的归档鉴定关及到期档案鉴定关,以达到优化馆藏,方便利用的目的。

经过大量的前期调研,笔者认为,丰富、优化馆藏应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内容:

第一,增加馆藏数量。档案馆自开始运作以来,一直积极地接收各单位、各部门档案,征集档案史料,充实馆藏各类资料。

第二,提高馆藏质量。要“清源截流”地把好档案进馆关,同时丰富档案载体,使纸质、木质、磁带,甚至现代机读档案都具有。

第三,克服馆藏臃肿现象。大量重复的档案和无价值档案的存在,占据了档案馆库存有限的空间,使馆库无法最大限度地容纳有效档案的进馆。所以,消肿精档也是丰富馆藏的一个内容。

5.7加快推进档案信息数字化建设,以网络为依托开展档案利用工作

当今是信息时代,信息网络化消除了时空的限制,使人类在更大程度上实现了知识与信息的全社会共享。对于高校档案工作来讲,实现档案信息数字化、网络化更是势在必行。当前的首要任务就是进行档案信息数字化建设。一方面要积极开展电子档案的收集、保管和利用工作,另一方面对于库存的传统纸质档案进行必要的数字化处理,使之转换成可联机上网的数字信息。在纸质档案的数字化工作中,可以根据信息化建设的基础条件和分步实施的具体步骤,选择在两个不同层次上分别进行:一是档案目录信息的数字化,其目标是建立档案目录数据库;二是档案全文信息的数字化。

档案信息数字化是开展网络化服务的前提和基础。档案馆必须下大力气做好此项工作,夯实基础,实现档案管理、检索利用的现代化,并最终以此为依托,借助高校局域网开展网上档案查询服务,最大限度地为用户提供优质高效快捷的服务。但据《高等学校业务档案工作规范》,“已建馆的学校,对馆藏档案,自形成之日起满三十年的,除未解密或需要控制使用的部分外,均应按国家规定,报校长批准后,分期分批向社会开放,未建馆的不向社会开放。其它单位或个人需要利用时,应持单位介绍信,经室主任或校办主任同意后,方可查阅”。可见,高校档案的利用绝非完全的开放,利用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保密,如人事档案要高度重视人事档案的隐私问题,科研档案要注意个人成果的保护问题等。

5.8增强服务意识,热情周到地为教育教学提供服务

档案工作是项服务性的工作,服务态度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档案利用工作的好坏。要改变目前档案部门被动服务的状况,应努力实现三个转变。第一,在服务思想上,由过去为政治服务为主转向为经济建设服务为主;第二,在服务形式上,由过去“坐等调卷”的被动服务转向“面向社会,多方联系”的主动服务;第三,在服务工具上,由过去检索工具单一,不系统、不配套、平行重复,转向逐步建立一个形式统一,内容稳定,功能健全的检索体系,以满足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利用检索的需要。

做好高校档案工作,其目的就是为学校的各项工作服务,离开这一点,高校档案就变成死档案,档案工作就没有生命力。因此,我们应注意抓好高校档案的开发和利用工作,以便更好地为高校教育和教学服务。一是可以利用档案信息资源对学生开展爱国主义思想教育,以激励学生奋发向上的学习精神;二是可以利用教学档案总结教学经验,进行教学质量分析,提高教学水平;三是可以利用教师人事档案信息资源,为领导掌握教师各方面情况提供档案资料,为职务晋升和业务考评提供重要依据;四是可以利用学籍档案资源,满足社会和各方面对毕业生有关情况的了解,为毕业生工作后的提干,工资晋升以及出国提供原始的学历证明等。

档案利用是档案工作永恒的话题。信息时代的巨大变革,为档案利用工作带来了机遇,更带来了挑战。高校档案工作者必须抓住机遇,直面挑战,更新观念,走出“误区”,打破传统的档案管理和服务模式,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努力开创档案信息服务的新局面,更好地为高校党政管理、教学科研和公众服务。总之,要充分发挥高校档案的作用,就应进一步深化高校档案的改革,切实加强高校档案的开发利用,使其能更好地为高校的教育教学服务。

十二五是学校建设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档案馆建设发展的关键时期。全体档案工作者一定要齐心协力,克难奋进,扎实工作,努力完成“十二五”规划的各项任务,为把我馆建设成为在国内财经院校同行中有重要影响的馆而奋斗。

[1] 周景伟,知识经济时代高校档案管理研究,大连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贵州财经学院 贵州财经学院档案馆

Copyright © 2008 贵州财经学院档案馆 All Rights Reserved.

第三篇:数字检察院调研报告

数字检察院建设的整体构想

建设数字检察院是省院第二个信息化建设年的重要举措之一,也是市院打造数字检察院的部署要求,旨在从理论和实践上完善检察机关的数字化应用体系,推动检察工作全面发展、整体提升。在本次调研活动中,我们全面分析了我市检察系统信息化建设、应用的整体现状,经过充分讨论,对打造数字检察院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对构建数字检察院的整体框架有了初步想法,对我市各类信息化软件的分类整合和数字检察院的基本工作界面、工作模式的标准有了初步构想,对如何通过数字化技术,进一步提升我市检察工作的档次和水平,更好的发挥信息化对检察工作的推动作用进行了认真的思考。通过调查研究,报告如下。

一、对数字检察院的认识理解以及构建的整体框架 我们认为,数字检察院就是以信息化技术为依托,通过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将检察工作的方方面面通过网络表现出来,并在实践中充分、合理利用现有资源,大力开展电子政务,使信息科技最终服务于检察工作,实现办公自动化、办案现代化,并结合有效的管理制度,提高办公、办案效率,更有力地打击违法犯罪活动,保障社会稳定,维护国家法律的尊严,这不仅是检察事业的要求,也同样是时代的要求。也就是说,将检察机关的所有日常活动通过内网网站反映出

来,才能智能化、可视化、网络化,才能实现信息共建共享;从信息数字化的角度分析、研究、改进和完善检察机关各个环节的工作。检察数字化的特征应该是环境网络化、办公无纸化、地点自主化以及装备智能化。通过网络和电子数据库两者有机的结合,建立、完善检察机关案卷数据库系统、人员管理数据库系统、办公管理系统等,实现案件的远程借调、查阅、流转;对人员的管理、分类自动化;对资产管理的智能化,使平时大量繁琐、复杂的工作变得简单、快捷、高效。根据以上特征,我们认为数字检察院的整体框架应该紧紧围绕检察队伍建设、业务建设来搭建,由此形成四大系统,即检察业务动态管理系统、检察机关动态信息发布系统、检察机关业务办公系统、综合事务管理系统,通过以上系统可以达到以下目标:

(一)加强对检察业务工作的网络化管理

(1)严格网上办案流程管理。通过网上办案系统的使用,规范了批捕、起诉、侦查等案件的受案、承办、审批的各个环节,约束了检察官的行为。并通过该系统实现办案时限提醒,避免超期办案。通过案件集中管理程序实现对所有案件网上办理的实时监督。目前我市检察机关的网上办案系统经过多次升级、完善,已经非常成熟,相关业务工作人员也均能熟练操作。

(2)强化诉讼监督管理。通过网上办案系统把侦查监

督、立案监督、审判活动监督案件的基本数据、办理情况录入系统,建立台账,适时向侦查机关、审判机关进行通报,促进提高侦查、审判活动的质量意识。

(3)实现侦查讯问的网上指挥和监控。检察长以及拥有权限的其他领导可以通过网络实时监控正在全程同录的讯问场景,并能针对具体情况随时下达指令以确定讯问方向或提示被讯问人的身体和精神状态。

(4)开通与审判法庭的网络监控。检察长以及拥有权限的其他领导不必到庭就可以通过网络实时查看重大案件的庭审现场,并通过网络向公诉人发出指令,增强了业务指导的有效性。庭审实况能够智能点播,影像资料自动归档,可以在后方通过网络向公诉人提供法律法规支持。运用多媒体示证系统,减轻公诉人的劳动强度,使庭审中的证据展示直观、真实、生动,加快控辩节奏,缩短庭审时间,提高庭审效果。

我们认为,数字检察院的整体框架中检察业务部分还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加以丰富和完善:

(1)提高检察委员会设施的科技含量。取消纸质文件,将待研究的案件报告或其他事项显示在投影屏幕上,供检委会委员们研究。同时将检委会委员的发言同步速录显示在投影屏幕上,如有偏差随时更正。会议记录通过网络实现电子归档。实现会议同步录音录像、发言时摄像机自动跟踪,在

硬件层面上实现检委会议事和案件讨论“数字化”,为无纸化会议召开提供坚实的硬件基础。

(2)实现刑事案件的远程讯问。通过建立专线网络,从事侦监、公诉工作的检察官可以在办公室审讯犯罪嫌疑人,犯罪嫌疑人可以从显示屏幕看到检察官的影像、听到检察官的问话。讯问笔录可以远程网络打印,犯罪嫌疑人签字后由驻所法警或驻所检察室工作人员带回。这样可以大大节省检察官往返的时间,减少车辆在路途上的浪费。依托全市大要案指挥中心信息平台,配合市院以及其他县区院进行远程提讯,实现异地讯问,而且图像流畅、声音清晰,保证讯问工作正常顺利进行。

(3)实现案件档案管理数字化。借助高速扫描仪将案卷录入计算机网络系统,实现数据永久,无限量记录,减少纸质档案文件容易霉变、毁损的风险,节约了空间。通过网络实现资料共享,方便检索查阅,各级院之间、院与院之间均可实现信息共享。

(4)开发搜索引擎软件,将案件信息纳入其中,输入关键字,即可查阅相关信息。当然出于保密,可考虑加上使用该软件的IP区段限制或设置密码。这样可实现各业务部门之间的信息沟通和资源共享。

(二)加强对检察政务的智能化管理

(1)实现“数字化”办公,节能高效开展检察业务

强化办公自动化软件的使用,实现公文网上全流转。解决各级院新办文件、信息数据和收发文等普传文件全部上网在网络上实现处理、传递、存储和查询,并同市院以及各县区院网络实现文件的自动传递和数据报送,同时取消纸质文件的传递,办文、办会、办事均在网上运行,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节省了成本。

(2)严格车辆管理。开发了车辆管理系统,全院的警车、公务车一律通过网上调度;为全部车辆安装了GPS卫星定位系统,车辆调度中心通过电子地图对正在运行的车辆进行监测和自动导航,一旦发生被盗、被抢事件,及时远程切断油路、电路。保证车辆安全行驶无事故。

(3)加强办公、办案场所的安全保卫。对办公楼、办案工作区等重要场所,安装了个红外线摄像头,对档案室、机要室、财务室等重点部位,全天录像。对非法进入的,监控系统自动报警并拍照。确保办公、办案场所的安全。

我们认为,打造数字检察院,还应该开辟思想政治工作、教育培训的新途径。一是开发“网上党建”系统软件,开展网上思想政治学习,选载政治理论文章,干警通过学习,把所思所想在网上交流,丰富了政治理论学习形式。二是建立网络交流平台,开设“网上谈心室”。每个干警均可在网上与院领导谈工作、谈思想、谈生活,拉近领导与干警的心理距离,让领导及时了解和掌握干警的思想动态,有针对性地

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三是利用网上公示,对先进褒奖,对问题苗头及时警示,起到警钟常鸣的作用,实现队伍管理由传统的案示教育向网络防范的转变。

还应该开设本院重大事务全员投票栏目,对本院部分重大事务实行全员公决。等等。

(三)加强对人事工作的信息化管理

(1)注重对检察机关工作人员日常工作的考量。开发人力资源管理软件,工作人员都有自己的页面,可以每天记录日志。在政工、纪检部门的监督下,为工作人员建立了实绩、培训、廉政、奖惩、考勤、健康等档案。

(2)健全检察机关工作人员信息数据库。开发人事信息管理软件。把干警的基本情况和图像录入微机,为使用提供客观依据。

(3)完善检察机关工作人员的评价工作。引进人才测评管理软件。通过人机对话,定期对干警的综合素质、心理素质等进行量化测评,作为人事管理的参考依据。

(4)规范人事考核工作。引进人事考核系统。通过对领导班子及领导成员、中层干部和干警的思想政治素质、组织领导能力、工作作风、工作实绩、廉洁自律等内容的绩效考核,对考核对象作出综合性的评价意见,克服考核简单化的问题。

二、各类信息化软件的分类、整合以及界面的表现形式

软件的分类及整合

现有的软件种类繁多,软件分类划分尚未进行。现我院结合多年来对软件使用的理解和实践,建议将现有的软件分为以下几个大类予以整合。

1、业务管理类软件,包括OA办公,网上办案,案件管理,评估预警,监外执行监督,执法档案,审讯监控系统,案件查询,扣押款物管理等软件。以上软件系统,均涉及检察机关日常的业务管理。

2、队伍管理类软件,包括人事管理,教育培训,廉洁从检,党史上的今天等软件。以上软件软件系统涵盖了日常的人事管理和教育培训。

3、后勤(事务)管理类软件,包括车辆管理系统,固定资产管理系统。以上软件系统涉及后勤保障与服务。

4、通讯查询应用类软件,包括专线网邮件系统,全省邮件查询系统,网上读报系统,桌面指挥系统,文件定密系统,考试系统,内网管理类系统,软件下载系统,瑞星杀毒软件,内网注册程序,行贿犯罪档案查询系统,微软补丁分发系统等。

5、宣传类网站,包括临沂市检察院信息发布网站,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网站,廉洁从简监督网站,案件管理中心网站,三项重点活动网站。

网页的设计及表现形式

通过对现有软件进行分类整合后,我院就数字化检察院的主网页有以下建议:

1、通过软件分类促进界面的简洁

通过对软件进行分类,可以有效的简化现有网页。可以采用隐藏菜单的方式将现有的软件按照分类进行简化。

将主菜单按照大类别进行划分,分为业务管理、队伍管理、后勤管理、查询应用等。

每个主菜单下包括各个子类软件系统。

通过对软件进行分类,可以改变软件繁多而无头绪的状态,而且能够使整个网页显得简洁明了。

2、通过对页面的分割促进界面的美观

我院信息化领导小组在调研的过程中发现,整洁美观的界面往往在于是否能够有效的对整个网页进行合理的布局。建议在页面进行布局时,要有清晰地分割线,能够让干警在浏览网页时一目了然,感觉井然有序。

3、网页设计应该充分考虑到今后网站的可扩展性。我院在调研的过程中发现很多县区检察网站,临时要增加一个宣传专栏,由于网站布局不甚合理,不得不在原网页中随意增加新内容。破坏了网页整体美感。因此,建议在网页设计时应当充分考虑到可扩展性问题。可以考虑在网页的某个位置统一进行专栏的添加。

三、数字化助推检察工作再上新水平

当前检察工作的重点仍然是检察业务工作,业务工作的重中之重是反贪、反渎工作,其中案件线索来源以及侦查讯问工作是工作的难点之一。通过调研,我们认为检察机关应该开发电话传真自动受理系统,实现24小时受理控告举报,扩大时空范围。同时,对控申举报部门传来的案件线索自动编号,形成查询目录。通过查询,进一步扩大案件线索来源。

在侦查讯问工作方面,应该迅速提高并普及应用心理测试技术,依托相关程序软件,编制适合的问题,对被讯问人是一种心理震慑,同时可以确定侦查主攻方向,以使讯问可以较快取得突破,大大节省人力物力。

开发电子签章软件,通过应用电子身份认证以及各数据系统无缝对接等技术,实现批准逮捕决定书、起诉书等法律文书自动生成、网上审批、网上盖章、联网打印装订等功能,改变传统办案模式,让办案人员将更多的精力用于办案。

实现领导远程审批功能,使领导出差在外也能及时审批文件,消除了超时限办案以及只能由别人代签的弊端。如《检察日报》刊载的文章段落“河北省秦皇岛市检察院主管反贪工作的副检察长刘焕民在江西出差时,接到该院侦查处长打来的电话:在办理某投资公司吴某受贿案件过程中又获取新的线索,需立即对另一犯罪嫌疑人立案侦查并连夜进行搜查。放下电话,刘焕民打开笔记本电脑,登录该院反贪网站,对办案人员通过网络加密传来的呈请立案报告书进行了审

批,在家的办案人员将该立案报告打印出来,接着依法对犯罪嫌疑人展开搜查,犯罪嫌疑人还没来得及转移的大额存折等物品被尽数起获。网络功能的先进性让检察干警抓住了最佳办案时机。”可见要实现这一功能,技术上是行得通的。

总之,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打造数字化检察院,必能使我市的检察工作再上档次和水平,再创检察业绩的辉煌。

第四篇:养老产业调研报告

养老产业市场调研报告

摘要

养老行业以服务老人和社会为己任, 在中国目前的社会和市场状况下, 家庭养老和社会保障是主要方式, 民营养老方兴未艾。本行业分析报告首先对养老行业的产品进行了介绍,然后从宏观到微观,从民营养老行业发展的宏观环境、市场供需状况到养老行业的产业组织结构,深度精析民营养老业发展的有益条件和因素。

前言

第一章 产品分析

第二章 行业发展的宏观条件

第一节 整理经济形势 第二节 国家政策分析

第三节 社会因素分析 第三章 行业供给与需求分析

第一节 行业供给分析

第二节 行业需求分析

第三节 行业供需对比分析 第四章 产业组织分析

第一节 市场结构分析

第二节 市场行为分析

第三节 市场绩效分析

第四节 市场竞争分析 第五章 产业链分析

第一节 横向产业链分析 第六章 服务对象分析

第一节 老年人需求分析

01

目前 言

在我国自养老产业概念提出以来对其概念的定义,普遍认为是一个专门为老年人提供产品和服务的行业,养老产业化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产物,养老产业是养老事业适应市场经济的表现形式,但是养老的产业化发展并不意味我国养老事业的完全产业化,不管产业化如何推进,如何发展,养老事业作为社会福利中的 重要部分,会一直存在着,因此,产业化和福利化将是我国养老事业发展中的两种 根本形式。我国当前养老产业有着浓烈的的福利性特点,这与我国养老产业的现实紧密相关,也可以说是这一特殊产业在其发展初期所呈现出的特征,主要是由于我国目前经济还不是很发达,人民的收入水平不高,老年群体就更低了,如果完全按照市场规则来运行,绝大部分老年人肯定没有能力去购买市场提供的服务产品,无法形成购买力,相应的对民间资本也就缺乏吸引力,从而影响养老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就目前的老年化程度和国家的财政实力来说,在总体上能够基本满足供需要求,因而养老仍然是是社会保障的一部分,养老行业也未能形成一个单独的国民经济行业。

但随着经济发展和老年化趋势的加剧,我们可以预计这一局面会逐渐改变。首先,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均收入提高,特别是老年人收入提高,养老行业的市场需求会逐渐膨胀。同时,随着人口红利的消失和老龄化趋势的日益加剧,养老行 业的需求规模也会迅速增长。如果按以往政府大包大揽的做法,国家财政在这方 面的负担会越来越吃紧,所以民营养老将来必然发展壮大并成为一个重要的部 门产业。因而我们本次的行业分析报告是站在投资者的角度,为其在养老行业的 投资做合理的市场和行业分析,并为其投资做合理的营销策略。

第一章 产品分析

养老机构是支撑养老行业发展的细胞,而其产品,不言而喻,就是养老服务,因而首先,我们将围绕养老服务这一特殊产品展开分析.养老服务的范围比较广泛,从其性质上可以将其分为以下几类:

1.生活照料服务:主要包括助餐服务、起居服务、助浴服务、卫生清理服务、代办服务等;

2.医疗保健服务:主要包括预防保健服务、医疗协助服务、康复护理服务、健康咨询服务、老年人健康档案服务等;

3.家政服务:主要包括安装维修家具、家电、清洗服务、疏通服务、其他家政类服务;

02 4.紧急救助服务:

5.精神慰藉服务:主要包括精神支持服务、心理疏导服务等;

6.文化体育服务、法律咨询服务以及其他老年人需求的服务等; 7.个性定制服务:根据老人特殊需求、想法提供的服务。

养老服务属于比较典型的服务性行业,所以其价值主要来源于服务者的精心的劳动付出,虽然也需要一定的设备、医疗等物质投入,但在总价值中所占的份额是比较小的。事实上,对于养老服务而言,其主产品是为老年人提供必要的生活服务,满足其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基本需求,而在提供服务的过程中,也可以通过交流和心理疏导来推销产品,因而也可以产生广告效应等副产品。因此,如果其能发展的很好的话,还会衍生出许多有价值的副产品,所以养老产业的发展前途和价值是比较可观的。

第二章 行业发展的宏观条件

第一节 整理经济形势

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总体水平还比较低,城乡差距、地区差距并存,不同社会群体间的保障水平差异过大。养老服务行业属于微利产 业,且前期基础建设投入巨大,资金短缺是社会办养老机构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我国是一个“未富先老”的国家,多数老人的可支配收入低于社会平均水平,特别是女性老人、农村老人的可支配收入更少。这可以说是影响养老行业发展的根 本性制约因素。但是我们不能长久的立足于这样的现实,从长远的经济发展视角 来看,虽然经济发展的速度趋缓,但整体会保持着较为稳定地增长趋势,而另一方面,随着总人口规模的下降,人均收入也会持续增长。因而从长远来看,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养老行业的市场前景是比较好的。

第二节 国家政策分析

早在2006年初,国务院就转发了全国老龄办公室,国家发改委等10个部门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意见》,提出了建立健全公开、平等、规范的养老服务业准入制度,鼓励社会资金以独资、合资、合作、联营、参股等方式兴办养老服务业的指导意见,之后各地也陆续出台了鼓励发展养老服务业的03 政策措施,这些政策措施的出台,对进一步加快推动我国养老产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2011年2月,民政部发布了《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十二五”规划》指出,到2015年,“基本建设形成制度完善、组织健全、规模适度、运营良好、服务优良、监管到位、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在这份规划中指出了我国目前养老行业的现状;缺乏统筹规划,体系建设缺乏连续性;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和养老机构床位严重不足,供需矛盾突出;设施简陋、功能单

一、难以提供照料护理、医疗康复、精神慰藉等多方面服务等。

该规划中指出外来中国养老的模式是:“要在“十二五”期间,基本建立起与人口老龄化进程相适应、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协调,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并明确鼓励社会兴办养老机构,要建立与政府养老配套的高端养老产品和服务,”要以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和专业化养老机构为重点,通过新建、改扩建和购置,改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基础设施条件。”

2011年9月,国务院又发布《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进一步明确了中国致力养老产业发展的方向。根据规划,“十二五”期间中国将大力发展社区照料服务,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办养老机构建设和运行,引导开发老年宜居住宅和代际亲情住宅,鼓励社会资本兴办具有长期医疗护理、康复促进、临终关等 功能的养老机构。国家之所以如此大力支持养老行业的发展,主要源于其巨大的社会效益。

1.发展养老产业有助于提高老年人的物质文化生活质量老年人由于生理!心理变化,有着与其他年龄段人群不同的特殊需求,集中反映在物质需求!精神需求和医疗需求三个方面“长期以来,由于我国经济基础比较薄弱,老年服务的供给主要集中在经济赡养方面,然而随着老龄化程度增高。经济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 追求幸福、追求生命的质量是当今老年人共同的目标。要满足老年人的需求,必须靠发展养老产业来解决,为老年人提供丰富的、适合其需求的物质!精神产品和各种服务。

2.发展养老产业有助于增长社会文明程度和推进社会进步老年人作为社会的重要群体,他们的生活状况,社会地位直接关系到社会文明和进步的程度,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飞速提高,但老年人的物质和精神需求并没有得到相应的满足。加快养老产业发展,能使社会最大限度地满足老年人的各种需求,使老年人平等地享受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满足他们充分参与社会生活的权利。

3.发展养老产业有助于促进国民经济较快发展我国老年人口数量大且增长快,04 即使维持现有的,较低的消费水平,社会对老年产品和服务的需求也会不断扩大,从而形成一个庞大的老年消费市场,随着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逐步完善,老年人消费水平进一步提高,老年人需求的范围不断扩大,需求层次不断提高,使老年市场蕴藏着巨大的商机,老年产业的市场份额将不断上升,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养老产业的发展必然带来连锁效应,促进与之相关的其他产业发展,同时随着老年消费市场的不断扩大,必将打破原有的产业格局,产业结构将发生相应的变化,最终促使经济可持续发展。

4.发展养老产业有助于扩大就业领域,缓解就业压力 养老产业对劳动力素质要求的弹性较大,比较适合我国城镇下岗人员和外来务工人员文化素质参差不齐的状况,能比较好地解决我国城镇的就业和再就业问 题。

5.发展养老产业有助于减轻政府的养老保障负担我国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城市养老完全是政府承担的,到了20世纪80一90年代,养老体制随着经济体制改革也有了尝试性的改革,一方面政府出台了新的养老保险政策,另一方面在养老服务方面提出了社会化!产业化发展的方向,鼓励民间资本投资兴办养老机构和服务设施。从目前来看,国家在养老财政支出上负担是相当重的,因而,发展养老业尤其是民营养老业对减轻政府负担来说是意义重大的。

综上所述,长期内我们可以乐观地预测,国家的养老政策只会越来越开放,越来越优惠,因而这对民营养老机构的发展是一个福音。

第三节 社会因素分析

一、养老观念很长时间以来,由于受传统文化影响,甚至当前很多中国农村地区居民都一直坚持传统的“养儿防老”观念。很多人以为子女晚辈的照料是其将来要养老方式,一方面,随着年轻一代养老压力的增大,很多人也逐渐意识到“养儿防老”已越来越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了;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观念的不断开化,养老服务不断社会化,养老服务业逐渐为社会所认可,因而养老行业的前景也逐渐明朗起来。

二、城市化进程和人口流动与对养老行业发展的影响首先,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年轻人就业压力大,人们常常为就业奔波。即使就业了,人们为了保住自己的岗位和发展,既要有实际工作能力,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工作能力,既要踏实肯干,又要处理好人际关系等等,常常使得人们身心憔悴,没有时间和精力照顾老人,有的人甚至根本没有能力赡养老人。其次,人口流动越来越快,劳动者的自由流动,人们不仅工作单位不固定,行业不固定,甚至地域也不固定,造

05 成了子女与老人生活空间距离拉大。工作和社会的需要,子女在远处或外地工作不在身边,又由于经济条件限制,住房困难等问题,很难把老人接到自己的身边居住,只好两地分居。造成家庭养老受到时间和空间的制约因而传统的家庭保障模式面临威胁,家庭的一些基本功能如抚养、赡养、教育等受到了很大冲击,传统的“养儿防老”保障模式已经很难适应目前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这也使得养老作为一门行业发展更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从专业分工角度来看,养老从家庭剥离出来是有利于社会发展的,因而养老服务业的发展也是切合人口转变和社会发展要求的。

三、家庭结构小型化对养老行业的影响。首先,家庭结构小型化对子女的经济供养能力构成了挑战。我国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实行计划生育政策,生育率逐年下降,家庭子女数量渐渐减少。同时,医疗水平的 提 高,老年人口的寿命正在延长,使子女的 赡 养负担加 重给。特别是“4一2一1”家庭的出现,使得第三代人口的赡养负担过重。家庭很难充分担当起老年人的生活赡养和精神慰藉的义务。其次,家庭结构的核心化,一方面使得老年户数量增加,另一方面使得家庭关注的重心从老年人转向子女,以子代为中心的家庭观念开始整合到整个家庭结构中。与此同时,在城市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啃老现象”,父辈一代又要承担起子女的买房付和孙辈的照顾,这种供养文化的转移正在改变着家庭经济资源的分配方式。因而传统养老方式为养老服务所替代是时代发展的必然。

第三章 行业供给与需求分析

第一节 行业供给分析

当前,我国养老服务设施由国家、集体包办,民政部门或基层政府直办、直管的做法还没有根本改变。政府既是政策制定者,也是养老服务业举办者,又是行业管理者,政事不分、管办不分现象普遍存在。政府将大部分精力放在了对直属单位具体事务的管理上,对全社会宏观管理的职能相对薄弱,影响了养老服务事业的整体发展。

公办养老机构是政府直接创办的,土地、资金、人员、工资、业务指导都有保障,基本不存在经营风险,而民办的处处都要自己打理,仅建房或租房一项就需付出大量资金,加上员工培训、生活管理、医疗保健、日常开支等等费用就更大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公立养老院火爆到“一床难求”,而民营的养老机构却大多床位空缺,入住率不高。归根结底是因为养老产业缺乏法律规范,所以导致了“差钱”,由于“差钱”,导致了“位卑”,导致了“言微”,最后导致了“量

06 少”,因而从目前的发展状况来看,民营养老行业发展是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的,尤其在养老压力增大、政府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后,这一行业也不失为投资者的良好抉择。除了上述公办和民办养老机构的不均衡问题外,养老的市场供给还存在其它一些问题:

1、人均床位数少

目前养老服务机构总床位数很少,有些地区不足老年人口数的1%,养老服务设施相对滞后,当前老年公寓的有效需求正在不断增强,但公寓数目少、规模小;政府对老年人的住宅建设重视和支持力度不够,老年公寓和养老机构资金投入不足、缺少配套设施,管理不善。

2、我国养老机构投资少,资金筹集渠道狭窄

多数养老服务机构政府投资少,设施建设和设备购置方面投入不足,充其量是“老年集体宿舍”,房间构造简单、功能单

一、档次低,含卫生间的住房少,带厨房的更少,没有足够的室外活动场所。

资金筹集渠道狭窄,对财政补助收入依赖性过大。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而多数事业单位受计划经济体制影响较大,资金来源主要靠财政拨款,尤其是实行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创收能力差,市场竞争力和生存能力脆弱,资金来源主要靠财政拨款或内部循环。

3、养老机构地区和城乡差异明显

我国的养老机构脱胎于计划经济体制,带有强烈的国家福利的色彩。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国的养老机构整体发展水平不高, ,供需矛盾突出。养老机构的结构不合理,地区差异大,城乡差别也比较大,养老机构所提供的服务并不能满足入院老人的需要。

4.新时代老年人口和“三无老人”的保障与服务是家庭赡养功能无法满足的缺口。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结构的转型,老年群体中出现了一大批经济收入稳定、具有较高文化水平的老年人,他们对生活质量、医疗保健和精神文化等方面的需求不断增长,对养老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那些“三无”老人和特困独居的老人的基本生活则需要政府和整个社会给予关注。这种保障和服务不是家庭所能承担和实现的。,因而这方面的养老供给几近空白。

第二节 行业需求分析

目前,我国养老需求的市场规模已经很大,致使社会的养老供给无法满足其需求。因而出现了养老困境,但养老行业的需求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将会不断扩大,因而会有广阔的市场机遇,而目前需求受到制约主要源于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07

1、老年人的收入偏低,资金来源渠道少

从经济收入来看,月收入在500元以下、500-1000元、1000-1500元的占了老年人收入群体的大部分比重,大多数老年人经济收入偏低。离退休金是养老经济主要来源,另外子女给予、最低生活保障金等也是老年人的重要经济来源,我国老年人资金来源渠道较少,整体收入水平较低。

2、传统思想的束缚

传统思想影响社会养老服务机构的发展。一方面,受“养儿防老”思想影响,大多数老人认为,进入养老服务机构的都是无儿无女的人,对养老服务机构存在认识误区,不愿入住社会养老服务机构;另一方面,儿女认为赡养老人是自己的义务,无论如何也要亲自把老人赡养好,才能对得起父母的养育之恩,不愿把长辈送进养老服务机构;子女方面还有舆论的压力和传统的思想“百敬孝为先”的影响。儿女即使想把老人送进养老服务机构,怕来自社会的各种非议,担心被扣上不孝子孙的骂名,也不愿把老人送进养老服务机构。还有老人认为在养老服务机构不自由,不如在家安静方便。

3、养老机构自身的原因

养老服务从业人员整体护理水平不高,养老护理员素质缺乏保证,也增加了老年人在护理过程中出现人身意外的危险系数。再次,养老服务业未能形成一种良性竞争的局面。目前养老服务市场的现状是,由于缺乏行业规范和评价机制,导致养老机构差的淘汰不了,好的发展不起来,始终未能形成一种良性竞争和日益完善的氛围。

但也应该看到,老年市场潜力是巨大,老年夫妇及空巢家庭日益增多,家庭养老功能逐渐弱化,社会养老的需求急剧膨胀,但专门为老年人提供的产品与服务远远落后于市场的需求,我国的养老产业整体还处于认知和起步阶段。同时,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也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同时,从当前的发展趋势看,很多家庭养老的子女由于强大的工作压力和职场竞争,经常将大部分精力投身于工作之中,而忽视了对老人的照料,因而很多而对于很多老年人来说,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不仅不能料理自己的日常生活,而且经常被各种疾病困扰,缺少照料,对于这些老人的子女而言,他们会更愿意将老人送到服务质量较好的养老机构而不会太计较费用的高低。与此同时,老年人对养老服务的需求也呈现多样化的态势,养老服务 的内容将随着老年人不同的需求进一步细分,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均收入的提高和社会观念的的变迁,养老市场的需求将会不断扩张,而作为投资者,除了看到这一发展趋势外,也要做好打造良好的服务设施和服务质量的准备来应对需求的挑战。

08 第三节 行业供需对比分析

目前,我国养老机构的发展远远不能适应老龄化的需要,机构养老服务的总体供求之间呈现严重失衡的状态,严重地制约了机构养老事业的快速发展。老年人对院舍服务需求大、增长快、要求高,与全社会养老机构数量少、质量差、增速慢之间的矛盾日趋尖锐

目前,我国老年福利事业发展的状况和保有的存量,与老龄化带来的巨大养老服务需求不相匹配。尽管这几年我们大力发展社区为老服务设施和场所,但与巨大的老年人院舍服务需求比起来,还属杯水车薪。许多贫困、边远地区及靠民间力量创办起来的养老机构囿于经费短缺、资源不足等方面的限制,服务内容不丰富,显得相对单调、贫乏,与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多样化服务需求也有较大的差距。养老机构服务对象的市场化定位与最需要机构长期照料护理服务的老人支付能力不足之间的矛盾不断加剧

由于缺少法律法规的强制约束和评估标准的规范操作程序,加之政府资源配置的不足或缺失,众多养老机构在收住服务对象时更多地运用市场法则和市场定位,使得我国的养老机构住养服务出现了一种与社会福利和社会公益法则悖行的现象。

一方面是大量需要机构住养服务的老人因支付能力不足住不进来; 另一方而却是许多高收入但身体健康的自理老人占据了大量床位,在本该属

于调节社会公平的国民收入二次分配中进一步加剧了社会的不公平。这种状况不解决,机构养老的方向就会偏离正确发展的轨道。日益拓宽的开放的社会化发展思路和经办方式与相对禁锢、保守的管理体制之间的矛盾难以调和

由于人口老龄化的快速推进,单纯依靠国家投入和经办来发展养老事业已不能满足全社会日益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由此“社会福利社会化”、“养老事业社会办”的发展思路和经办方式应运而生,为新时期解决我国社会面临的养老服务难题闯出了一条新路,但是,各地对国家提出的优惠政策不落实、不兑现的现象十分普遍,土地划拨、“民办公助”、水电优惠等在大部分地方形同虚设。政府提出“公办民营”,实行政事分离,但政府包办包管体制造成的高耗低效、高投入低产出弊病已成痼疾,由此造成在市场上完全靠政府资源经办的公办养老机构与完全靠自身力量经办的民办养老机构无法在同一起跑线上平等竞争,公平竞争的市场法则在养老服务业的发展中被无情践踏,结果是民办养老机构的发展面临更加艰难的局面,公办养老机构进一步增加了躺在国家财政身上不思改革进取,得过且过的惰性。机构住养老人对照料护理的专业化服务需求与机构中专业护理人员严重不足

09 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

最需要长期照料护理服务的失能老人。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技能和生活能力不断退化,各种常见病、多发病以及老年性疾病越来越多,生活自理程度越来越低,对长期照料和康复护理等方面服务的依赖性需求越来越多,因此专业化的机构住养服务应是他们的最佳选择,机构收住此类服务对象,需要专业化的护理照料必须跟上,服务过程中各种专业知识、手法、技巧必须有充分的应用和体现。可是,反观我国养老机构服务队伍的:专业化建设状况,却与失能老人的专一业化养老服务需求存在着巨人的反差。养老机构的专业服务人员严重短缺,现有的专业人员数量远远不能满足需要。

综上所述,当前的养老行业已经出现了供需的数量和结构性不平衡,而在今后后一段时间内这种供需缺口可能仍会扩大,因而其投资价值还是可观的.第四章 产业组织分析

第一节 市场结构分析

我国当前还是几种养老模式并存的局面,整体上说,主要是以下几类:

1、传统的养老服务模式:

中华民族历来奉行尊老养老的传统,养儿防老的观念深入人心。这种优良的传统与华夏文化己经融为一体。在传统的养老模式中,无论是经济支持、精神慰藉和生活照料,基本上都是由家庭提供的。老年人居住在家里,由家庭成员为其提供服务,家庭是人们相互交往、终身依赖的基本形式,也是思想情感交流最充分的场所。无论是传统社会还是现代社会,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老年人都习惯于选择居家养老。虽然随着时代发展,家庭养老的功能正在退化,但当前尤其是广大农村地区,家庭养老仍是主要的养老方式.2、社区养老服务模式

社区养老是指老年人住在家里或社区养老机构里,在继续得到家庭成员照顾的同时,由社区承担起养老工作或者托老工作的一种养老服务形式。社区养老能够将家庭与社会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极大地满足老年人的养老需求。社区养老社会化服务就是由政府倡导并推动,以街道办事处、居民委员会为组织依托,充分动员社区中的财力、物力和人力资源,使老年人能够按照个人的意愿,生活在熟悉的环境中,留在亲人、熟识的邻居和朋友中间安度晚年。社区是老年人生活和活动的主要场所,在提供养老服务方面具有很大优势。社区养老既能满足老年人留在家甲,享受亲情的需要,又能满足老年人接触社会,融入社会,享受友情和邻里互助情的需要。社区能向老年人提供经常、就近、方便和及时的服务。社区养老社会化服务作为连接老年人家庭与社会的重要纽带,是家庭养老功能弱化对

010 社会养老照料压力的减压器,同时,社会许多对家庭养老功能的支持与政策也需要通过社区养老社会化服务来体现。它能够充分调动和有效利用家庭、社会和个人的力量和资源,发挥代际间、邻里间、社区成员间的互助互动作用,使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需求得到保障。虽然社区养老具有很大的优势,但目前仍未能占据主要地位。

3、机构养老服务模式

机构养老则是指以社会机构为养老地,依靠国家资助、亲人资助或老年人自备的形式获得经济来源,由养老机构统一为老年人提供有偿或无偿的生活照料与精神慰藉,以保障老年人安度晚年的养老方式。机构养老是相对于家庭养老来说的,机构养老作为老年人福利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为那些身边无子女、生活不能自理或不能完全自理的老人提供住养、生活照顾、理疗康复等专业护理的服务。

当前,我国主要存在以下几种养老机构.(1)、老年社会福利院

老年社会福利院,就是享受国家一定数额的经济补助,接待老年人安度晚年而设置的社会养老服务机构,设有起居生活、文化娱乐、医疗保健等多项服务设施。这种类型的养老机构多由国家出资兴建与管理,主要接纳“三无”老人、自理老人、介助老人、介护老人安度晚年。机构通常设有生活起居、文化娱乐、康复训练、医疗保健等多项服务设施。

(2)、敬老院

敬老院为老年人养老服务的社会福利事业单位。又称养老院。敬老院的收养对象主要是五保老人。有条件的敬老院,还接收享受退休金的自费老人,坚持入院自愿、出院自由的原则。许多地区还为优抚对象的孤老兴办光荣院,吸收符合条件的对象入院。敬老院贯彻集体事业集体办的原则,入院老人的生活费、医疗费、丧葬费等的供给,均由集体承担,统筹解决。贫困地区的敬老院,集体组织供给有困难的,由国家给予补助。敬老院的宗旨是敬老养老,把安排好老人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放在首位。敬老院经常组织一些老人参加力所能及的生产劳动和适合老人特点的文娱体育活动。有的乡镇把敬老院办成老年人的活动中心,为乡、镇的老人提供福利服务。

(3)、老年公寓

老年公寓,是专供老年人集中居住,符合老年体能心态特征的公寓式老年住宅,具备餐饮、清洁卫生、文化娱乐、医疗保健服务体系,是综合管理的住宅类型。是政府和社会为缺乏子女及亲属照顾的老年人特殊设计、专门建造的居所。

(4)、托老所

011 为老年人提供寄托性养老服务的设施,有日托和全托等形式的场所。

(5)、公办民营养老机构和民营养老机构

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养老方式也发生重大变化,传统的家庭养老功能逐渐弱化,机构养老逐步被人们接纳,而社区养老也成为养老模式创新试点方面的新景象,而尤为一提的是随着社会养老压力的增大,政府大包大揽的运营模式越来越不能迎合社会的养老需求发展,因而必将逐步放开民营市场,而政府更多的将注意力集中于对整个行业的宏观调控之上,这为民营养老业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机遇。

二、产品差别

对于养老服务而言,不管是社区养老还是各种各样的机构养老服务,其服务产品的差别是不言而喻的,首先,从内容上看,主要存在以下几种养老服务:

1医疗保健服务

目标群体是所有老年人,内容包括定期体检!家庭病床!紧急救护和康复医疗等。

2日常生活照料服务

目标群体是空巢老人和孤寡老人,以老年公寓和日间托老所为组织依托,提供日常照料服务,在大多数地区,该项服务刚处于起步阶段。

3有偿家政服务服务

由老年人或老年人的家庭成员为老年人购买所需要的服务,如小时工、保姆等。

4文化娱乐服务

目标群体是所有老年人,社区提供活动场所和必要的活动经费,如老年活动中心等,有些社区还组织老年人成立自己的娱乐活动群体,如老年时装队!老年歌舞团等,活跃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

5文化教育服务

目前全国已经有26000多所老年大学,课程基本上围绕丰富老年人晚年生活而设置。此外,还有维护老年人权益的服务,老年人自我服务,志愿人员等多种形式的养老服务。

按照养老服务的层次又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一般照顾型养服务:主要针对需要提供膳食和个人帮助但不需要医疗服务及生活护理服务的老人。

2、中级护理照顾型养老服务:主要针对没有严重疾病,需要全天监护和护理但又不需要技术护理照顾的老人。

012

3、技术护理照顾型养老服务:主要针对需要精心医疗照顾但又不需要医院所提供的经常性医疗服务的老人。对于民营养老机构而言,完全可以不限于固定的养老服务产品模式,可以根据客户的需求设计度身量做的养老服务,提升服务质量,在开拓市场的同时,打造自己的差异化产品特色。

第二节 市场行为分析

对于民营养老机构而言,其最重要的市场行为就是定价行为,就养老业的市场情况而言,由于其社会效益明显,因而养老机构的策略性定价行为肯定会受到政府强有力的限制。因而,对于准入的养老机构而言,必须立足于市场现状,进入市场初期,以低盈利方式稳住阵脚的同时拓展市场,在长期内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不断拓展自己的盈利能力,最终奠定在市场中的地位。

第三节 市场绩效分析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老年群体在日常生活、精神慰藉、心理支持、康复护理、临终关怀等方面呈现出日益增长的需求,我国目前的各种养老服务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来说远不能满足老年人的现实需要。因此,必须从体制机制、理念、管理方式和服务手段等方面不断创新。

1、服务体制的创新

从总体上看,全国大部分养老机构的管理体制仍停留在计划经济的运作模式上,在经营管理上缺乏创新意识、竞争意识和危机感,这种旧的管理体制已然不适应当今老年群体的各种需求。一方面要鼓励投资体制创新,政府投资变直接为间接,鼓励社会力量投资,按照谁投资,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制订优惠投资政策,吸引不同性质的单位、个人投资养老服务产业;另一方面要理顺管理体制,政府应该出台一套完整的产业标准,使养老产业发展规范化!标准化,按照政企分开和养老服务社会化要求,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运行机制”通过改革、改制等方式,按照产业化发展方向,充分调动民间资本和外资参与养老服务事业,盘活资产,搞活养老市场,推进福利社会化。

2、服务理念的创新

老年人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随着社会经济、物质文化的发展,加上自身特有的生理和心理特征,他们对养老服务不仅内容要求更细,而且标准也大大提高,我们应该从人性化的角度为老年人提供人性化、个性化、亲情化的服务“所谓人性化服务,就是把老人视同自己的亲人,提供高效、快捷、方便、舒适的服务,依靠优

013 质的服务手段,为老年人提供更多的人文关怀和精神享受。养老服务机构应该重视老年人的个性化需求,针对每位老人不同的需求提供有别于其他标准服务的!具有附加价值的个性化服务,除此之外还要为老年人营造一个充满亲情、充满温馨的社区环境,除了生活上的照顾,精神上无微不至的关怀能够稳定老年人多变的情绪,让他们安心养老。

3、服务模式的创新

我国的养老模式相对比较单一,在城市,养老机构一般不外乎福利院、养老院、敬老院、老年公寓等几种,社区的养老服务大多是老年服务中心、!老年大学、老年俱乐部等几类,目前的养老服务模式只能说是处于一种初级发展阶段,从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它的发展必将在服务功能与类型上进一步细化、专业化、规范化、标准化和体系化”形成一个多层次、多形式、广覆盖的养老服务网络,为老年人提供多种服务形式,从基本的生活照料延伸到医疗康复、精神慰藉、法律服务、爱心护理、紧急援助等各个方面。

4、服务手段的创新

在高新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现代通讯工具和信息技术应该运用到养老服务中去,为老年人提供便捷、及时、高效的服务。

第四节 市场竞争分析

一、现有竞争者之间的竞争

现阶段的养老机构主要是公办养老机构,而公办养老机构和民营养老机构存在不公平竞争,公办养老机构由国家划拨土地、人员进入事业编制,并给予政府补助,而民营养老机构则没有这些待遇,成本非常高,导致竞争先天不平等。与此同时,在后天发展上不仅受到公办养老机构的压制也受到了一些政策方面的限制,还受到新进入机构和家庭养老、雇佣养老和社区养老等替代服务的适度威胁,制约着养老机构收费标准的提高。同时,日益推高的机构成本给机构生存带来较大的压力,从而抑制了行业利润率水平。总体而言,现有的竞争形势对民营养老来说不是太有利,但随着政策的放松和市场的变化,竞争形势在长远来看会变得更有利于民营企业发展。

二、潜在竞争者的威胁

养老行业的作为比较典型的服务性行业,后期投入不是很大,但养老机构前期固定成本比较大,投资初期需要土地以及高质量设备的资金投入。虽然养老服务的种类比较固定,但对于民营养老机构而言完全可以根据不同的客户群需要定

014 制差异化的产品。同样,养老行业也存在一定的规模效应,只有服务对象越多的情况下,其平均成本会越低,当然这也是在保证服务质量的基础上的。由于养老设施服务是针对老年人群体度身量做的,因而一般转换成本比较大。但养老行业的进入壁垒中,影响最大的是各种政策规定的支持或限制,因为养老行业的发展关系到老年人群体的切身利益和社会的稳定,因而养老业的发展尤其是民营养老业的发展是备受政府关注的。综上所诉,养老行业的进入壁垒较大,潜在竞争者的威胁不是很大。

三、供应方的议价能力

作为纯粹服务性行业,养老机构的供应商较少,主要涉及养老机构用地及专业设施设备等固定资产投资级日常生活原材料的供应者。由于其后向关联度不是很强,因而供应方的威胁不是很大。

四、买方的议价能力

目前,我国大多数老年人经济收入偏低。离退休金是养老经济主要来源,我国老年人资金来源渠道较少,整体收入水平较低,这会使老年人对收费的高低很敏感。但也应该看到,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也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同时,从当前的发展趋势看,很多家庭养老的子女由于强大的工作压力和职场竞争,经常将大部分精力投身于工作之中,而忽视了对老人的照料,因而很多而对于很多老年人来说,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不仅不能料理自己的日常生活,而且经常被各种疾病困扰,缺少照料,对于这些老人的子女而言,他们会更愿意将老人送到服务质量较好的养老机构而不会太计较费用的高低。因而,养老市场也是存在盈利空间的。

五、替代品的威胁

社会养老服务的的主要替代品是:家庭养老、雇佣人员在家照料老人或者社区照顾。但家庭结构小型化、中青年生活节奏快和工作压力大,客观上造成家庭成员没有精力去照料老年人,家庭养老和雇人照料方式的功能弱化,而社区照顾尚未发展成熟。再者,我国社区建设尚不成熟,社区基础设施不完备,其尚需较长时间的发展,加之社区照顾模式更多强调非正规照顾功能,不能完全取代正规的机构照顾。因此,正规的养老机构依然是社区照顾的重要延展和保障。但随着养老形势的加剧,公办养老的压力会越来越大,民营养老的发展是大势所趋,因而民营养老的替代品威胁不是很大。

015

第五章 产业链分析

第一节 横向产业链分析

要从根本上解决老龄化带来的种种需求,真正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的社会目标,就必须大力发展包括养老服务产业在内的所有老龄关联产业,利用养老行业的横向产业链关系,加快和促进相关产业发展,从而也可以加快发展老龄产业,这也是是我国老龄化客观现实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因而可以着重发展以下一些相关产业。

1老年食品产业

老年人由于生理特点和生活环境的变化,膳食结构也相应发生改变,因此老年人相对其他年龄的人来说,对食品的要求更高、更科学。

2老年用品产业

老年用品专指供老年人使用的物品,包括服饰、家具、家用电器、保健用品、娱乐用品、装饰品等,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日常用品的需求不仅越来越多,也越来越高,加快老年用品的开发、生产,加快老年用品产业发展,不仅能满足老年人的各种需求,而且会推动我国老龄产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3老年医疗保健产业

我国老年人的医疗保健分为两大部分:基本医疗保障和社区医疗保障,我国 的医疗保健事业在改革开放的二十多年里取得了非常大的发展,但是老年医疗仍然存在着服务机构不足,老年人就诊困难等问题。商业养老保险

养老保险通常是指以60一65周岁以上的老年人作为投保人的人身保险,我国目前采用建立基本养老保险,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和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三支柱的模式,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了目前的养老保险水平只能是低水平的,只能满足最基本的养老,商业保险有助于提高养老保险的水平,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扩大了社会养老保险的范围。

5老年文化和教育

发展老年文化教育对丰富老年人的精神生活,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老年旅游服务

老年旅游业的发展,与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我国老年旅游业起步晚,但发展势头较好,将成为我国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部分,大力发展老年旅游业,既有助于旅游业的发展,拉动内需,推动经济的兴盛和繁荣,又能促进老年人身心健康,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016 7 老年人再就业

研究表明60一69岁的老人思维判断力还保持普通人智力高峰期的80一90%,他们中许多人都有一定的技术专长和业务能力,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熟练的技能,老年人再就业是对社会资源的节约、保护和再开发。

第六章 服务对象分析

第一节 老年人需求分析

重视和理解老年人的心理智特点,解决老年人的正常心理需求,对稳定老年人的情绪变化、健康长寿有很重要的意义。老年人常见的心理精神需求有:

健康需求:这是老年人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状态。人到老年,常有恐老、怕病、惧死的心理。

工作需求:退休的老年人大多尚有工作能力,骤然间离开工作岗位肯定会产生许多想法,希望再次从事工作,体现自身价值。

依存需求:人到老年,精力、体力、脑力都有所下降,有的生活不能完全自理,希望得到关心照顾。子女的孝顺,将会使他们感到老有所依。

和睦需求:老年人都希望自己有个和睦的家庭环境,不管家庭经济条件如何,只要全家和睦,邻居关系融洽,互敬互爱,互相帮助,老年人就会感到温暖和幸福。

安静需求:老年人一般都喜欢安静,怕吵怕乱。有些老年人就怕过星期天,这一天子女、儿孙都来了,乱哄哄地度过一天,对老年人来说,这样的星期天是“苦恼的星期天”。

支配需求:老年人原来多为一家之主,掌握家中的支配权。但由于年老后社会经济地位的变化,老年人的家庭地位、支配权都可能受到影响。这也可能造成老年人的苦恼。

尊敬需求:老年人离开工作岗位可能会情绪绪低落,如果得不到尊重,就会产生悲观情绪,甚至不愿出门,长期下去,则会引起抑郁和低沉,为疾病埋下祸根。

求偶需求:老年人丧偶后生活寂寞,子女照顾也非长久之计,所以子女应该支持老年人的求偶需求。

人际交往的需求:老年人有通过人际交往获得各种信息,取得与他人交流并得到感情宣泄机会的需要。但由于大多赋闲在家,离开了熟悉的工作群体,或因行动不便,交往圈子明显缩小,倍感无聊和失落。他们渴求走出去,与老朋友交

017 流,又希望在各种活动中结交新朋友,形成新的人际交往的圈子。

教育需求: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许多老年人虽然退出了工作岗位,但他们仍然希望跟上时代的步伐,加上有大量闲暇时间的优势,他们渴望获得学习的机会,通过多种形式学习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充实晚年生活。

文化娱乐需求:老年人退出工作岗位以后,闲暇时间大大增加。“当一个工人退休时,他(她)们通常能把更多的注意力和时间放到闲暇活动中去”。老年人通过参加一些有益的文化娱乐活动可以忘掉孤独,摆脱寂寞,增进身心健康。

政治需求:老年人尽管大多离开了生产领域,但他们并没有退出政治生活,他们仍然有着较强的政治参与意识。人到了老年阶段,是社会阅历最丰富的阶段,对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中各种现象和问题的认识也较为深刻,这使他们具备产生政治影响。

018

第五篇:养殖产业调研报告

畜草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一、畜草产业发展基本情况

***畜草产业发展抢抓全膜双垄沟播玉米推广种植等机遇,按照“做强养殖,做大加工,搞活流通,提升草业,确保安全,增加收入”的总体思路,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总体目标,坚持走“以种促养、以养带种”、千家万户“小群体、大规模”与养殖专业村相结合的路子,以畜产品深加工和资金投入为突破口,以加快设施畜牧业发展为重点,大力发展以种促养、以养带种的生态循环养殖模式,***以草食畜养殖为主的畜草产业得到了长足发展。

2013年底禽饲养量达到393.16万头(匹、只),存栏达到171.15万头(匹、只),其中马属9.7万头(匹)、牛6.61万头、羊18.01万只、猪16.81万头、鸡120.02万只;出栏达到222.01万头(只),其中马属0.5万头(匹)、牛3.03万头、羊18.03万只、猪20.43万头、鸡180.02万只;肉、蛋、奶产量分别达到2.5万吨、0.4万吨、0.8万吨。畜牧业总产值达到15亿元,其中养殖业产值达到4.9亿元,加工业产值3.7亿元,流通业产值达到1.1亿元,草产业产值5.3亿元。畜牧

经营、科学化管理”的要求,建立起“三大产业带”,以浅山地区小尾寒羊养殖为主的肉羊养殖产业带,此产业带经济基础薄弱,但饲草资源丰富,农户发展肉羊养殖的积极性较高,通过政府扶持、龙头带动,基地示范、协会联动,连片发展的方式重点发展养羊规模户,建立发展良种肉羊生产基地。引进无角陶赛特、杜泊、波尔山羊、萨福克等优良品种,推广羊常温人工授精技术,提高良种化水平。

(二)发展潜力

1.优越的政策环境。一是进一步明确发展定位。提出了创建全省现代旱作循环农业示范基地的战略目标。围绕这一目标,坚持走“修梯田—调结构—搞养殖—建沼气—肥还田—再种植”的发展路子,把玉米作为首位产业、畜草作为战略升级产业,举全县之力,持之以恒地加以推进。二是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将畜草产业纳入***农业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成立了由***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畜草产业开发协调领导小组,定期研究部署畜草产业开发工作。三是进一步明确目标定位。制定了《***畜草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明确了畜草产业发展的目标,即通过三年努力,把***打造成全省草食畜产业发展大县、全省重要的草产业基地、全省草畜循环经济示范县。到2015年,力争实现“三个过三分之一”,即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农民人均纯收入中畜牧业收入比重、草食畜饲养量占畜禽饲养总量比重均超过30%以上;畜草产业总产值达到22.2亿元,策,全县87.67万亩天然草场生态逐渐恢复,红豆草、紫花苜蓿等优质牧草留床面积达79.81万亩,高粱、燕麦等一年生牧草种植面积每年稳定在5万亩以上。特别是通过近几年大力推广全膜双垄沟播技术,今年全膜玉米种植面积扩大到82.76万亩,农作物秸秆及副产品达到240万吨以上。

二、主要做法

(一)坚持抓基地、扩规模,着力夯实发展基础。一是大力实施标准化养殖工程。按照在深山区大力培育发展养殖大户,在浅山区和川区布局建设标准化养殖小区,在城郊区和乡镇政府所在地扶持发展养殖龙头企业的思路,每年将规模养殖户、养殖场(小区)发展和基础母畜扩群等任务细化分解到各乡镇,着力创建养殖基地,扩大养殖规模。***已发展畜禽规模养殖场(小区)235个,培育畜牧养殖、加工、流通企业41个,发展规模养殖户1.56万户。今年,新引进基础母牛659头、累计存栏达2.13万头,引进基础母羊7466只、累计存栏达4.8万只。二是加快秸秆转化步伐。按照“春抓订单、秋抓青贮、全年抓氨化”的思路,扶持引导养殖农户和养殖企业大力推广秸秆青贮氨化、揉丝打包、袋装黄贮等饲草资源转化利用技术,年青贮氨化饲草47万吨,饲草青贮氨化利用率达到53%。三是创新发展模式。引导群众积极组建养殖专业合作组织,并大力推广“合作社+农户”和“投犊还牛、投牛还犊、投母还羔”等养殖模式,有效带动了全县养殖业的发展。截至目前,***共扶持发

(三)坚持抓融资、解难题,着力强化扶持措施。一是加大扶持力度,先后制定出台了《***牛羊养殖扶持意见》《关于全力推动草畜产业跨越发展努力促进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持续深入开展的意见》《***玉米秸秆青贮氨化工作奖补方案》和《***2013年牛羊养殖场建设和玉米秸秆转化奖补办法》等一系列扶持政策,采取“奖、补、贴、借”的扶持政策,对草畜循环经济产业园入园企业、各乡镇规模养殖场(小区)、养殖农户在基础设施建设、饲草青贮、牛羊引进方面给予扶持。2012年和2013年两年,县财政在畜草产业方面累计投资1650万元,并为7951户养殖农户办理贷款2.31亿元,贴息67.5万元。今年制定了《***2014年畜草产业建设奖励扶持办法》和《***金融支持草食畜牧业加快发展的实施方案》,对家庭养殖场、规模养殖场和养殖专业合作社进行奖补,并对养殖业贷款实行贴息,进一步加大对畜草产业的扶持力度。二是积极争取项目扶持。引导和帮助养殖企业争取项目资金1227.6万元,扶持企业改造升级。2012、2013年两年为兴达、大地农牧和博盛等18家养殖场(小区)争取现代农业发展资金400万元,为陇兴争取菜篮子项目资金25万元,为鑫旺、陇峰源、康宁等3家养殖场争取生猪肉羊规模化养殖场建设资金80万元,2014年为三份地、泉生锦和庆业牧业等10家养殖场(小区)申请现代农业项目资金200万元,为鑫旺申请菜篮子项目资金25万元,为陇峰源、永忠和盛源等3家养殖场申请生猪肉羊规模化养殖场建设项目资金65万

业,并积极推行标准化生产,组织企业申报无公害产品认证和产地认证,使草畜产业发展由产量扩张向产量、质量和效益并重转变。按照“民办、民发、民受益”的原则,积极引导、扶持创建各类养殖合作社82个,逐步把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大市场有效对接,使种草养畜户成为市场竞争的主体和受益者。三是高度重视畜禽品种改良工作,全县畜禽改良点达到29个,其中牛冻配改良点17个、羊常温授精点5个、猪常温授精点7个,累计完成肉牛改良2.99万头,肉羊改良9.23万只,猪、牛、羊、鸡的良种化程度分别达到90%、75%、78%、95%。四是按照“政府保密度、部门保质量”和“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与各乡镇签订了重大动物疫病防控责任书;制定了《***引进畜禽防检疫管理实施意见》,对牛、羊引进由县畜牧中心动物卫生监督所统一监管实施,防止输入性重大动物疫病的发生,确保畜产品质量安全。

三、存在问题

近年来,***畜草产业发展成绩显著,但从发展实际来衡量,还存在着许多突出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从内部环境来看,主要有五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畜禽饲养总量较小。虽然近几年全县的牛羊存栏量从“十一五”末的9.13万头(只)增长到目前的17.03万头(只),增长率达到86.5%;但与周边发展较好的县(区)相比,分别是陇西和安定的56.4%和69.8%。牛羊养殖户只占到农户总数的27.9%,户均牛羊存栏分别只有

多基层干部还没有认识到畜草产业对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意义,还没有把畜草产业发展上升到农村经济发展的战略性主导产业层面来抓,仍然存在“重种植、轻养殖”的传统思维定势。其次是农民对畜草产业的发展认识不到位。大部分农民仍然把畜草产业当作副业,还只是“养牛为耕田,养鸡下蛋换油盐”的传统观念,没有认识到畜草产业的增收潜力。二是资金投入严重不足。2013年,全县畜草产业投入总资金5.12亿元,与2012年相比增加了119.7%,在群众发展养殖的积极性不断高涨,农民的认识水平逐渐提高的同时,资金的投入目前仍然是畜草产业发展的一大瓶颈,项目和财政资金的投入非常有限,养殖户在金融行业的贷款还存在“贷款难”的现象。因此,资金投入的不足严重制约着***畜草产业的发展。三是产业人才和劳动力严重缺乏。从政府层面来看,技术服务人员严重不足,虽然近几年分配的年轻大中专毕业生48名,基层服务人员的年龄结构基本年轻化,但从农民对畜牧业专业技术的需求来看,还需要进一步系统化的培训,况且人员数额少,不能满足畜牧业发展中全覆盖服务的需求。从养殖场、企业来看,懂技术、会管理的人才严重缺乏,导致养殖场企业管理落后,成本提高,效益降低。从农户层面来看,全县外出打工的青壮年劳动力达到16.4万人,占全县劳动力的83%,多年实施整村推进养殖子项目建设的圈舍,除举家外迁,有户无人的农户外,85%的圈舍得到了合理化利用,畜种主要以小家畜为主,大家畜为辅。家中

展的畜牧业经营创新机制。根据全县畜牧业发展实际,着力加强家庭经营方式的创新,大力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兴办家庭养殖场,使之成为新型畜牧业经营方式的主体。同时,积极发展专业合作组织,鼓励引导农民以资金、实物、劳动力等多种形式入股,大力推行股份透明、财务透明的专业合作社管理制度,试探性的推行股份担保制度,切实加快畜牧业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使之真正成为带动养殖户进入市场的基本主体。

(二)推动养殖业快速扩张。在今后一个时期,要紧抓国家扶持政策、引洮工程供水和“联村联户”等机遇,充分利用秸秆资源优势,大力发展适度规模养殖户(牛存栏3头以上或羊20只以上)、家庭养殖场(牛存栏50头以上或羊200只以上)和标准化养殖小区。在经营主体上,以发展家庭规模养殖户和家庭养殖场为主,合理确定基础设施建设和流动资金的投资比例,全县每年发展家庭规模养殖户4000户以上,家庭养殖场150个以上,在养殖畜种上要以肉羊为先,牛羊并举。同时,采取双联帮扶行动,在扶贫重点区域内,理思路,搞协调,筹资金,在扶贫政策上给予倾斜,加大对空圈补栏力度。

(三)推动加工业迅速崛起。把畜草产品加工作为引领畜牧产业化和现代畜牧业的根本途径来抓,使之迅速跟进养殖业的扩张速度,以加工业推动养殖业的快速扩张,以养殖业促进加工业的快速崛起,从而迅速提升畜牧业现代化水平,加快畜牧业现代化步伐。一要提升改造现有加工企业,扩大现有天耀、3

联惠农贷款、小额贷款和省级牛羊蔬菜贴息贷款的大好机遇,加大政府本级财政贴息力度,创新贷款担保方式,增加金融产品,提升诚信水平,努力增加金融机构对畜草产业发展的贷款支持,使之成为畜草产业发展资金投入的主渠道。同时,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抓住农村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的有利机遇,完善优惠政策,创造优良环境,积极争取县内外资本投入我县畜草产业建设。

(六)加大品种改良,搞好技术服务。在家畜品种改良上,坚持“纯繁与改良结合,引进和自育结合”的原则,按照全县畜草产业发展布局,建设牛羊良种繁育场和扩繁场,依托国家良种补贴项目,加大扶持力度,大力引进适合我县饲养的牛羊良种,加大改良点建设力度,大力推广黄牛冻配、肉羊常温和杂交改良技术,加快全县畜禽良种化步伐。在技术服务上,一要全面加强基层服务队伍建设,提升基层人员服务能力。根据畜草产业发展的需要,还要进一步充实县乡村三级专业技术人员,扩大服务队伍;对所有专业技术人员以及乡镇干部,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技术培训,提高业务素质。二要结合科技特派员制度,充分发挥技术服务职能,实行乡镇干部和畜牧系统技术人员包干责任制,从饲养技术到疫病防控、从生产管理到生产销售,实行全程包干服务,把技术服务纳入绩效考核和年终考核,建立健全责任清晰、奖罚分明的技术服务体系,切实为养殖业主提供优质的技术服务,提高水平和经济效益。

定管理、政策扶持“三位一体”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管理体系,为畜草产业发展壮大做好人力保障。

(九)加大动物防疫和畜产品质量安全。一要建立健全动物防疫体系,认真贯彻落实《动物防疫法》,高度重视疫情监测、预警和防治工作,加强对口蹄疫、高致病性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病的强制免疫。建立健全免疫标识、免疫证明和免疫档案,依法实行规模养殖场、定点屠宰厂动物防疫条件许可制度,动物诊疗从业许可制度,兽药生产经营许可制度,动物疫情测报制度和工作责任追究制度。建立健全动物卫生监督执法、疫病预防控制和乡镇畜牧兽医站、村级防疫网络,大力提高动物疫病综合防控能力。加强畜禽产地检疫和屠宰检疫,全县乡镇产地检疫率达到100%,确保不发生重大动物疫情。完善动物防疫应急机制,做好各项应急准备及疫情处臵工作。二要建立稳定的动物疫病防治投入机制,将动物防疫经费、乡镇畜牧兽医站办公经费和村级动物防疫员补助经费足额纳入县级财政预算,每年保证30万元县级动物防疫经费,每个乡镇畜牧兽医站每年2万元的办公经费,每个村级防疫员每年600元的补助经费。保证动物防疫工作的正常开展。三要加大畜产品安全监管。建立健全县乡村畜产品安全监管体系。加大无公害畜产品认证和产地认定力度,不断加强生猪定点屠宰企业的质量安全监管。依法加强饲料、兽药的市场经营使用监管,坚决查处在畜禽饲养中使用违禁药品、滥用添加剂的行为,努力确保畜产品质量

下载关于数字出版产业的调研报告(五篇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数字出版产业的调研报告(五篇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产业经济调研报告

    竹木产业是我们柘塘村的传统产业,为了加快我村竹木产业的发展,作为一名刚刚上任的村官,有义务也有责任对我村的竹木产业发展情况进行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调研经过2......

    旅游产业调研报告(范文大全)

    旅游产业调研报告 “____”期间,省委、省政府作出____循环发展的科学定位,把发展以旅游为重点的现代服务业作为加快构建现代循环产业体系的主要任务。市三次党代会确立了全面......

    多元产业调研报告[范文模版]

    多元产业调研报告 第一部分:关于集团多元产业的调查 一、多元产业现状 集团公司多元化产业涉及煤炭、环保、煤化工、房地产、服务业、机械制造加工、冶炼、生物能源、宾馆等......

    新型建材产业调研报告

    黄石市新型建材产业“十三五”发展 调 研 报 告 建材产业调研组 一、我市建材产业发展现状 建材工业在我市有一百多年的发展历史,黄石被称为是湖北省的水泥生产基地及我国的......

    蔬菜产业调研报告

    2014黄梅县现代蔬菜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调研目的近年来黄梅县在蔬菜产业的发展中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为巩固我县蔬菜产业发展成果,进一步推进我县蔬菜产业的发展,提高蔬菜生产规模......

    黑木耳产业调研报告

    关于群英村木耳产业的调研报告 一、群英村地理人文、人口结构的基本概况 群英村位于孟家岗镇东北部,距孟家岗镇1.7公里,全村总面积1平方公里,全村340户,分6个自然屯,全村人口1470......

    林业产业调研报告

    林业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随着国家林业体制的改革,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林业各级部门都把产业发展纳入到重要的工作日程,只有不断的发展,壮大林业产业工作,才能切实增加林场职......

    家具产业调研报告

    正定家具产业调研报告 调查者学号 吴捡军410104000225 李策410104000 杨洁茹410104000119 目录 调研目的 ............. 3 调研对象 ............. 3 调研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