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0年党委总结 震泽党代会深入开展创先争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定稿)
深入开展创先争优 加快发展方式转变 全力打造震泽城市副中心和吴江西大门
—在中国共产党震泽镇第十二届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上的报告
张 炳 高(2011年1月18日)
各位代表、同志们:
本次党代表大会的主要任务,是认真学习、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回顾总结2010年工作,研究部署2011年工作重点,动员全镇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干部群众,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继续解放思想、创新思路,埋头苦干、奋勇争先,推动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全力打造繁荣和谐乐居的现代化震泽城市副中心和吴江西大门。
下面,我受中共震泽镇第十二届委员会委托,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
第一部分 2010年工作回顾
2010年,我们在上级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团结带领全镇广大干部群众,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全面转型升级为重点,以“两竞赛一赶超”为抓手,全面开展“转型升级加速年”、“项目推进攻坚年”、“效能建设提升年”三大年活动,努力实现了经济综合实力、城乡一体化、旅游文化和发展环境等工作新突破,较好地完成了镇十二届五次党代会确定的各项任务,为打造震泽城市副中心和吴江西大门,构建乐居新震泽迈出了坚实步伐,开创了全镇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新局面。
1、综合实力在争先创优中显著增强。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达到70.94亿元,同比增长18%;地方一般预算收入达3.233亿元,同比增长13.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6.12亿元,各项主要经济指标 完成或超额完成全年目标任务。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逐步提高,实现农业总收入6.33亿元;工业经济总量持续放大,全镇实现工业增加值34.8亿元,同比增长17.5%,工业开票销售收入超115亿元,同比增长38.9%。完成全社会用电量6.14亿度,同比增长24.5%。全镇规模企业增加到194家,年销售收入超亿元工业企业增加到26家,占全镇销售总额的75%以上,其中销售收入超5亿元的4家;服务业增加值达24.12亿元,服务业贡献税收8027万元,分别同比增长20.9%和91%。
2、发展方式在改革创新中加快转变。上市工作取得历史性新突破,通鼎光电股份成功在深交所上市。汇丰化工、震纶棉纺、帝奥电梯、明港道桥、丹龙纺织、青田企业等企业也不同程度地与券商和中介机构广泛接触。品牌战略纵深发展,荣获中国亚麻名镇、中国蚕丝被家纺名镇、中国纺织服装商业20年杰出集群、中国麻纺行业协会统计工作先进集体、苏州市商标战略实施示范乡镇、苏州市蚕丝被麻纺(震泽)优质产品生产基地和苏州亚麻纺织(震泽)特色产业基地。新增和复审省名牌产品7个,累计中国驰名商标9件,中国名牌产品3件,总数约占全市四分之一。创新能力不断加强,通鼎集团已形成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技术中心、光纤技术联合实验室和企业科协5大创新研发平台。有10余家企业分别与浙大、哈工大等全国著名高校建立合作关系。新颁布慈云香料三个产品标准,明港道桥板梁行业标准于今年颁布。新申集团和明港道桥已成功申报省技术中心。认定省创新型企业1家,省高新企业1家,批准列入省高新产品3项,苏州市工业科技攻关指导性计划项目6项,全镇共完成专利申报量1331件,其中发明专利90件。深化“三大合作”改革。新组建2家土地股份合作社,累计达19家,土地股份合作经营比重提高到30%。土地流转比重提高到70%。新组建专业合作社3家,全镇累计达28家。村级实力不断增强,全镇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达到4420万元,同比增长15%。
3、经济结构在开发开放中优化调整。三次产业比由2009年的5 :61.8 :33.2调整优化为4.5:61.4:34.1。新增工业固定资产投资额 为14.86亿元;新增注册外资7705万美元,完成全年计划103.3%,新增到帐外资3129万美元,完成全年计划104.3%。全镇完成技改投入12.17亿元,同比增长26.2%。三产服务业11个重点项目已完成投资超过10亿元。光电缆、纺织服装和有色金属加工三大主导产业共实现开票销售93.5亿元,同比增长34%,占全镇总额的85%。完成对宝塔街二期修复改造,慈云禅寺扩建项目三期竣工,丝业公学进行保护性修复,以塔桥相映主题景观为基础,完成慈云塔、禹迹桥、宝塔街沿河段的景观亮化工作,以对接世博为重点,开通水上游船旅游项目。以苏龙纺织科技工业园麻立坊为核心,工业游成功起步。完成湿地公园入口处、湿地生态修复区项目建设。隆重举办第四届中国太湖农家菜美食节暨中国吴江震泽旅游文化节9大类18项活动,突出麻立坊开园和首届“震泽杯”姚长子俱乐部篮球邀请赛两大亮点,进一步推介震泽旅游产品,提升震泽知名度。商贸业日趋兴旺。现代农业加快推进。粮油作物全面丰收,机插秧率高达94%。蚕桑生产稳定,蚕茧总产继续列全市第一,畜牧有序生产,无公害水产品行动计划着力推进。07年土地治理项目已通过苏州市验收。以龙降桥、夏家斗村现代农业示范基地为重点高效设施农业稳步推进。
4、城乡建设在统筹兼顾中快速推进。深化规划编制,完成震泽镇总体规划编制及震泽镇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苏州市城乡一体化发展综合配套改革先导区----震泽镇产业发展规划、长漾、北麻漾湖泊保护和利用规划等。重点基础设施项目和政府实事工程10大类33项有序推进。新乐二期、双阳一期农民集中公寓房共10万多平方米已开工建设,震泽镇第二中心小学、震泽镇文化中心广场的方案设计全部完成。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镇区凤凰花园、景尚雅苑、富景花园等房产项目完工,新城商业广场二期、锦泽华府、书香春天、太阳岛等项目有序推进。道路交通更加优化,苏震桃一级公路启动前期工作、双泽路、镇南路、镇南路东延伸段黑色路面改造建设完工,双泽路工程获得苏州市村镇建设优秀工程的优胜奖,改造农路16.4公里。改造9个村自来水抄表到户。锦苏±800KV特高压线项目有序推进。震泽汽车客运站建成并交付使用,新建公交站亭47座,新增公交车 18辆、公交线路4路,公交车基本实现全覆盖。荣获苏州市村镇建设先进集体。城市管理各类专项整治成效显著,镇容镇貌不断提升,城管中队通过了苏州市规范化中队三星级达标验收。
5、环境建设在竞赛活动中优化完善。加强生态环境工程建设。污水处理厂二期项目完成主体工程建设、设备安装并开始调试。做好镇区的生活污水接管接网和改造、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站等工程。污水处理设施运转正常。加大生活污水接管力度和处理率,达到日处理生活污水3500吨左右。全镇新增绿地面积1375亩,完成下达任务103%全镇共11个村自然村申报绿化示范村、合格村。顺利通过国家卫生镇复审,并被评为苏州市“十佳”国家卫生镇,省级卫生村新创1个、复查2个,启动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工作。节能减排成效显著,压缩淘汰印染设备15台套。恒宇集团率先在吴江市实施太阳能余热合同能源管理项目,金震纺织、新联染厂也已签订意向合同,三个项目实施后,每年可节约标煤1万吨。七宝集团已申报省级节能项目。加强生态环境监管。坚持“頔塘河”震泽段河长责任制,落实24个江苏省水质断面监测工作,确保断面水质达标。继续抓好河道的整治工作,加大河道周边涉污企业巡查力度,改善城乡水环境质量。积极开展重点工业涉污企业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狠抓污染防治,加大烟尘治理力度。通过专项检查、专项行动、拉网式检查等多种方式,加大对各类环境违法行为的惩治。15家企业通过清洁生产考核。
6、和谐建设在全面发展中有力推进。多措并举稳定就业。新建大学生创业见习基地及青年见习基地各1个,实现新增就业岗位5828个,本地劳动力实现就业3602人。着力巩固扩大社保征缴扩面成果,新增社保1233人,办理了医保个人账户申领102人。办好灵活就业人员和镇统筹托管人员参保。全镇农保参保6428人,到龄享受10976人,土保参保3995人,到龄享受4291人。办理土保转城保892人,农保转城保653人。新型合作医疗保险参保人数为40676人,新纳入社会化管理退休人员861人。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工作继续保持全覆盖。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进一步落实扶贫救济工作, 全面开展帮困送温暖活动,市镇两级财政补助550万元,全年共接受社会各界募 捐700余万元,总额列全市各镇前茅。被评为苏州市民政系统创建市级行风建设示范单位。镇残疾人托养服务中心被评为省残疾人托养示范机构。两所敬老院分别被评为苏州市文明敬老院。双拥优抚安臵政策得到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全镇村、居委员会换届选举工作一次性圆满成功。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29005元,同比增长13.9%。57个单位开展了各类文明创建活动。累计大专学历或中级职称以上人才2167人,同比增长了33.4%,职称提升列全市前茅。积极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工作。着力推进教育现代化,解决179名贫困生助学资金,幼教、小教、中教、成教和社教不断发展,外来民工子女学校教育继续得到加强。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各类艺术创作、文保和非遗工作继续加强。震泽公园书场名列苏州市前列。有线电视事业进一步提高。群众性体育活动蓬勃发展,被评为苏州市全民健身月活动先进集体。创建3个“全国亿万农民健康促进行动”苏州市先进村和5个苏州市“健康村”,创建苏州市食品安全示范镇。全镇计划生育率 99.32 %,争创市级人口协调发展先进镇(区)通过复查。“平安震泽”创建成果进一步巩固。全力推进安全生产“三项行动”的落实,全镇安全生产形势的平稳有序,全年无安全重大事故。建成5大中心警务室,新建28个企业警务室,全年刑事案件同比下降5.9%。4村、1小区成立了治安中心户长楼长和专职调委会制度,新成立镇大学生村(社)干部人民调解随岗培训基地和机关青年干部人民调解随岗培训基地,创意警务18个项目获奖。强化村(居)调解组织网络建设,“公调对接”驻派出所工作室工作成效明显,完善了大群防、大调解工作机制。全面落实“三项排查”工作,切实做好“世博”“校园”安全保卫工作。“五五普法”工作继续加强。荣获苏州市法治先进镇、苏州市安臵帮教先进集体、苏州市社会治安平安镇和平安苏州建设先进集体,三扇村荣获省民主法治示范村,5个村荣获苏州市民主法治示范村。震泽、八都街道社区自治功能和综合服务水平不断提升。镇商会、群团工作围绕中心积极推进,荣获省工会工作模范乡镇。人大、政协的职能进一步发挥,荣获苏州市优秀人大代表之家。统战、老干部、关心下一代、镇志和基层武装建设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完成32名 新兵征集任务。
7、党建工作在协调并进中持续加强。思想建设进一步强化,党委中心组坚持抓好科学理论武装工作,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积极开展,舆论导向鲜明正确,文明建设深入推进。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加强了机关和村干部效能建设,扎实推进党内民主建设,发展了67名预备党员,新批准79名预备党员转正。开展村党组织书记、村主任述职述廉工作,加强了对村干部考核。加强了后备干部队伍建设。完善了党建网站建设。优化了基层组织建设。加强了流动党员管理。以创先争优活动为契机,在村(社区)党组织开展比战斗力、比环境、比和谐竞赛,在机关党组织开展比执行力、比服务、比实绩竞赛。开展以“聚力解难、聚智发展”为主题的企业服务年活动。召开行业专题会议,协调解决企业发展难题。新成立农村小额贷款公司和思科泽商投资公司,切实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题。积极协调企业向有关部门申报项目奖励。最大限度向上争取各类配套扶持资金。认真搞好人口普查 和“60指数”统计工作。制定并完善了镇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作息制度等11项制度和考核办法,21个基层站所(部门)开展创先争优行风评议活动。开展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和重点工程专项检查。加强招投标工作的管理,工程实际中标价平均下浮率为19.67%。加强效能督查。开展“两代表一委员”接待群众活动。建立师俭堂廉洁文化教育基地,龙降桥村创建成为江苏省级廉洁文化建设示范点。
在严峻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全镇上下能够战胜重大挑战、经受重大考验、取得重大胜利,极为不易。这是在上级党委坚强领导下,全镇各级党组织带领广大干部群众同心同德、负重拼搏的结果。在此,我代表镇党委向支持关心震泽工作、向所有为震泽改革发展稳定作出贡献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在肯定成绩、总结经验的同时,我们更要看到:发展方式的全面转变任重道远,自主创新能力需要不断提高,资源要素瓶颈需要全力化解,城乡一体化需要积极稳妥推进,和谐稳定环境需要倾心维护,社会建设和管理水平需要全面提升,广大人民群众的期待需要更好实 现,部分干部争先创优和开拓创新能力需要更加增强。在前进的道路上,我们必须加倍努力,采取有力措施充分解决发展中的矛盾和薄弱环节。
第二部分 2011年工作部署
2011 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起步之年 , 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着力建设繁荣和谐乐居的现代化震泽城市副中心的攻坚之年。展望新的一年乃至未来的五年, 从有利因素看:世界经济呈现恢复增长, 国际生产要素流动和产业转移加快, 科技创新孕育新突破, 国际环境总体上有利于和平发展;国家宏观调控和应对复杂局面能力明显提高, 国务院批准实施《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 将加速长三角城市群一体化步伐, 这些都为震泽“十二五”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带来了诸多重大机遇。从不利因素看:经历了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 国际经济环境更加复杂, 围绕市场、资源、技术等因素的国际竞争将日趋激烈, 各种形式的贸易保护主义抬头, 不确定因素难以预料;国内通胀和中低端产能过剩双重压力增大, 国家货币政策将从适度宽松转向稳健;土地资源约束加剧、环境压力加大, 周边地区你追我赶, 区域竞争态势更为激烈;随着社会结构的变化和利益格局的调整, 各种社会矛盾增多。这些新的形势对震泽又好又快发展提出了更高标准、更新要求, 因此,我们务必要始终保持抢先改革的勇气,领先开放的志气, 争先创优的锐气,率先发展的豪气, 积极科学谋划震泽美好的未来。
2011年我镇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牢牢把握建设乐居震泽城市副中心战略目标,着力加大有效投入,优化经济结构,强化自主创新,加快发展方式转变,鼓励中小企业做优做强;着力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更加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持续提高居民收入和保障水平,全面加快富民步伐;着力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忠实履行执政为民使命,高度重视基层组织建设,切实维 护社会和谐稳定,全面实现包容性增长,努力为“十二五”时期更好更快发展开好局、起好步。
2011年全镇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5%;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6%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5%以上;到账外资增长10%以上;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增长12%以上;万元GDP能耗下降4%,完成上级下达的COD和SO2年度减排指标。
围绕上述要求和奋斗目标,今年要突出抓好三方面重点工作:
一、围绕“扩大总量、提升质量”的产业转型升级目标,加快发展方式转变,不断增强综合经济实力
增创转型发展新优势。围绕震泽两大集群产业升级和培育高新技术产业,继续加大有效投入,一是在建项目要加快进度,力争早日投产。重点项目建设要制定详细实施计划,全力抓开工、推进度、促投产,确保完成序时进度,力争超额完成全年投资计划。重点要推进捷力新能源、通鼎光电1000万芯公里光纤项目、七宝集团高科技铝业、震纶棉纺二期特种天然纤维纱项目、腾龙电机等项目。二是投产项目要加快技术改造。有组织地鼓励亚麻、纺织、有色金属加工、印染等行业企业通过技术改造、引进先进设备等途径加快投入,确保今年技改总投入不低于8亿元。三是载体建设统筹完善规划好科技工业园区。及早启动镇西科技工业规划区11万KV变电所项目,加快推进蒸汽管道建设,使其成为承接新兴产业的新平台,震泽工业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拓展招商选资新成果。一是加大外资企业增资力度。根据市政府关于《鼓励外商投资企业增资扩股的若干意见》,通过上门宣传和服务,实现“零土地”增资扩股,有效破解土地瓶颈制约。二是加强招商项目服务。重点做好已签约项目的落户达产。完善招商基础工作,合理定位招商区块的产业布局,强化项目包装策划,增强招商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三是努力扩大招商渠道。充分发挥企业在招商中的主体作用,动员企业以商引商、以贸引商、关联招商,鼓励企业嫁接改造、增资扩股。四是加快招商项目落地。把加快项目报批速度作为工作的重点来抓,把盛虹PDO、震纶棉纺、巨立电梯、新东南纺织、法奥电梯分别纳入重点报批名单,争取到2011年底,要确保成功申报二个,争取三个点供项目。五是积极推进大型一、三产项目招商,加大农产品精深加工、休闲观光农业和三产服务业项目招商,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打造创新创名新平台。一是强化科技创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改造升级主导产业,提高震泽集群产业和企业的科技含量。认真落实国家和省、市各项经济扶持政策措施,引导企业增加研发投入,鼓励企业与高校院所合作建立院士工作站、技术中心和设计中心等研究院所,鼓励企业参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的制定, 抢占市场制高点和主动权。英宝丝绸、新申集团力争建成苏州市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全年专利申报量确保要完成1200件。二是加强资本运作。加快骨干企业上市进程,借助通鼎光电股份成功上市的经验,积极筹备汇丰化工、帝奥电梯、丹龙纺织、震纶棉纺、明港道桥、七宝集团、青田企业、新申集团等企业上市前期工作,力争有1-2家企业上市工作有突破性进展,促进震泽规模经济再上新台阶。继续加强融资助企服务, 拓宽企业融资渠道。三是实施品牌战略。推进品牌集聚化、高端化,抓紧实施明港道桥创中国驰名商标、华峰电子和青田企业创省著名商标和麦道地板等4家企业创苏州市知名商标培育计划,扩大品牌群体,大力发展品牌经济。
加快推进旅游文化产业。一是继续完善核心景观区。加快慈云禅寺扩建工程进度,素斋馆、香客房建成开放,建设中国太湖农家菜文化博物馆、省农机具博物馆。完善以“一河两岸”(頔塘古运河、宝塔街两岸)为核心的古镇观光平台。实施古镇区宝塔街下塘景观绿化、亮化建设。逐步延伸古镇观光区。按照“逐年建设,阶段覆盖”的古镇区修复改造原则,以丝业公学落成、耕香堂修复启动为基础,着手挖掘藕河街、周坊元三弄历史文化底蕴,延伸以宝塔街为主的古镇观光区景区范围,进一步展现震泽历史人文底蕴。二是加快推进生态旅游区。在顺利完成湿地公园入口处、湿地生态保育区建设的基础上,今年启动湿地生态保育区修复二期、景区东西主干道建设工程。做好景区河道疏浚、环境整治工作。三是精心塑造工业购物区。充分利用 麻立坊购物点的产品优势,通过丰富产品、提升功能、挖掘文化等扩建内容,全力打造申苏浙皖高速段(上海至湖州)区域内最具发展前景的工业旅游购物点。四是加速旅游文化品牌推广。全年以第五届中国太湖农家菜美食节暨中国吴江震泽旅游文化节为中心,响应市场要求,迎合游客需求,坚持“活动带动宣传”的营销理念、推出旅游文化主题宣传促销活动,实现节庆活动“精品化,人文化,持续化”的目标。以沪苏浙三地主要市场的促销联动为重心,坚持市场开发与产品开发并重的工作思路,大力开拓客源市场。强化旅游行业管理,规范旅游服务,培育旅游市场,扶持旅游企业,全面提升旅游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二、围绕城乡一体化发展综合配套改革先导区的建设任务,突出统筹兼顾,不断提升城市副中心形象
建设优美城市副中心。深化规划编制工作。坚持以科学规划引导城市科学发展,按照震泽现有3+1功能片区划分定位,重点抓好中心城区的各类建设规划和专项规划。进一步编制控制性详规。逐步完成编制道路、给排水、防洪、教育、文化、卫生、电力等专项规划。完善编制中国(震泽)麻纺产业科技创新示范园、江苏震泽省级湿地公园、北麻漾高档休闲旅游度假区等重点建设规划。加快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按照土地集约、城乡统筹、增强功能、适度超前的原则,完善各项基础设施网络。加快实施年度投资计划,有序推进2011年10大类38项重点工程和实事项目建设。重点建设完成农村镇级公路(23公里)改造、南环路东延建设、镇南路东延建设、震桃公路镇区段黑色化及绿化工程建设;加快±800千伏直流锦苏线和220千伏长漾(玉堂)变电所建设;推进商贸房地产工程建设和运行。提高城镇管理水平。切实抓好长效管理,继续开展拆违专项整治,提高执法效能,创新管理机制,攻克城管难点,加强城管队伍建设,完善数字城管建设,不断提升城市副中心形象。
加强城乡环境建设。以铁的手腕抓污染治理。强化投资项目节能评估管理, 依法淘汰落后产能。落实重点耗能企业节能责任, 突出抓好印染、化工等高耗能行业的节能管理工作。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引 导企业争创循环经济试点企业和清洁生产审核企业。继续开展淘汰染整落后设备、关闭小化工等工作。深入开展以整治頔塘河两岸化工企业为重点的各项环保专项行动。加大减排责任制的落实力度, 加强减排项目监管, 前移环境治理关口,确保完成市下达节能减排任务。深入推进重点区域、重点行业的水环境整治, 重点保障江浙交界断面等的水环境安全, 严防水污染事故的发生,加强大气污染防治,加强噪声、扬尘管理 , 切实解决环境信访问题。切实抓好生态环境工程建设。强化对湖泊水源、土地等自然资源的保护,加强生态功能区建设。新建8个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点和镇区三个住宅小区污水管网;抓好企业中水回用;大力推进城乡绿化工作 , 抓好沿路、沿河和村庄绿化工程建设,提高新老城区绿化景观建设档次,力争新增绿化面积超千亩。切实抓好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长效管理。牢固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 严把环保项目审批关, 全力服务好重点企业、重大项目的环保审批。加快经济结构调整, 积极鼓励发展高技术、高效益、低消耗、低排放产业, 大力发展绿色和低碳经济, 提升产品附加值,实现资源和能源消耗最小、效益最大化目标。大力开展环保、生态宣传教育, 持续推动绿色系列活动创建, 提升全社会环保意识。深入推进城镇、农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加强农村环境基础建设,着力强化农村畜禽养殖、生活垃圾和企业的污染整治, 提升农村污染防治能力。
加快新农村建设。促进村级增收。加快构建各类合作经营新机制,大力发展物业型、服务型、股份型等新型集体经济。充分利用挂钩部门、结对企业、经济强村的资金、信息、人才等优势,支持和帮助薄弱村增强造血功能。鼓励村级企业转型升级,积极盘活村级存量资产,努力提高单位土地产出率。实践推广村企联合、村村联合、城乡联合等联合发展路径, 努力为农村新一轮发展搭建良好平台。加强富民惠民。深入推进“三大合作”,扶持农民专业经济合作,重点发展土地股份合作。鼓励和引导农民围绕农业生产、服务、流通等领域组建各类专业合作社,大力培育紧密型、规模型、科技型专业合作社。充分利用震泽民营经济发达的优势,继续加强就业创业技能培训,发挥民营企业创业孵化扩张功能,支持从业人员从就业向创业发展。推进合伙 创业、联合创业,实现创业带动就业,持续增加农民生产性、工资性、财产性和政策性收入。发展现代农业。在稳定粮油生产种植面积的基础上, 重点抓好设施农业、种源农业、休闲农业、科技农业、外向农业等“五型” 农业建设, 深入推进农业标准化、机械化、规模化、园区化、合作化等“五化”体制创新。要突出规模和设施两个重点,大力发展高效农业项目和现代农业示范基地。要狠抓种源和品牌两个关键,大力发展有机、绿色、健康品牌农产品,努力提高农产品附加值。要大力兴建农田综合设施,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共享均等服务。全面完善农村水、电、路、气、公交、环保等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完成改造23公里农村公路。积极推进新农村集居点建设,以推进实施 “双臵换”、“三集中” 为抓手 , 争取更多的“自愿进城户”、“空臵户”、“分户出宅户”以及动迁安臵户进入公寓房安臵小区。进一步提升农村新型社区服务水平,健全行政办事、商贸服务、社区卫生、老年活动、文化体育、警务治安等六项服务,抓好乡风文明建设,进一步增强农村民主理财、村民自治。
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强化文明文化建设。配合吴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活动,开展各级各类文明创建活动,继续实施文明志愿者队伍建设扩面工程。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诚信道德体系建设和公民思想道德教育,推进市民素质、城镇形象整体提升。完善文化体育设施体系,开展各类文化体育活动,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加强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开发和利用工作。优先发展教育事业。配合创建省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改革和发展示范区活动,深化素质教育,强化特色教育,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创新能力。全面发展幼教事业,提升初中教育水平,促进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推进职业教育和社区教育,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引进、培养教育名师名家, 着力提升教师队伍的专业发展水平。完善学校硬件建设,启动建设第二中心小学。完善卫生计生服务体系。推进公共卫生均等化建设, 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强化镇村一体化管理。推进农村食品“三网建设”,完善食品安全监管网络。继续深入开展卫生长效管理,在环境综合整治工作中,卫生工作积极争先进位。在镇区全面启动垃圾分类管理工作。积极有效地开展行业卫生管理。开展数字化人口计生优质服务体系建设, 积极推进新农村、新家庭计划创建活动。进一步加强对流动人员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继续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
着力改善民生。提高就业水平。全力促进城乡统筹就业,加大对困难人员就业扶助力度,新增就业岗位4000个。推进创业型城镇建设, 继续加大各类对象的就业再就业培训和技能培训工作, 做好大学生创业见习基地的管理及各项优惠政策的落实工作,切实增强参训人员的就业能力。完善劳动保障监察功能和劳动争议仲裁体制机制建设,依法维护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的合法权益。增强保障能力。继续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重点加强本地职工社保扩面力度,积极引导企业做好本地职工参保工作,做到应保尽保。加强政策宣传,督促用人单位社保开户。进一步推进完善被征地人员养老保险和农村社会保险接轨城保工作,完善城乡一体“保障网”。做好新型农保征缴,农保养老金的发放。完善新型合作(居民)医疗保险,发展社会慈善事业。完善低保、低保边缘户和重度残疾人的救助,以及大重病应急救助,继续实施低保户危房改造。确保社会稳定。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深入推进“平安震泽”建设。完善大调解、大信访工作机制,完善领导干部大接访、机关干部下访长效机制,及时化解各类矛盾纠纷和不安定因素。从抓早、抓小、抓苗头做起,坚持每月一次排查工作随时掌握信息,努力把矛盾解决在萌芽状态,避免矛盾激化或酿成群体性事件和民转刑案件。继续抓好基层系列平安建设活动,加强技防建设,加强各村(社区)综治办、警务室规范化运作,构筑严密的防控体系,加强对治安重点地区和突出治安问题进行有效整治,全力维护治安稳定。开展各类安全宣传培训和“打非”联合安全执法,形成各行业事故隐患治理长效机制,落实化工、冶金、印染、木业企业为重点的各类专项治理行动,进一步推动标准化创建工作,带动全镇安全生产本质水平的提高。完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臵体系, 提高危机管理和抗风险能力。加强民族、宗教团体建设。健全双拥工作制度,加强国防 教育和国防动员工作。
三、围绕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建设的使命,突出创先争优,推进科学发展在震泽的创新实践
在创先争优中强化宗旨意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全镇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共产党员必须牢记党的宗旨,牢固树立科学发展理念,以创先争优为强大动力,始终坚持群众路线,更加自觉服务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特别是在“党员干部进万家”活动中,要主动到有问题、有困难的地方和群众中去,耐心听取群众意见,真实了解群众意愿,设身处地为群众着想,让群众得到更多实惠,维护良好的发展环境。继续加强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在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中创新思路,在研究新问题、探索新规律中掌握工作的主动权。以迎接建党90周年为契机,加强革命传统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加大对各类先进集体和先进人物的宣传力度,更好地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并带动广大人民群众和各行各业,使创先争优成为全镇上下的共同价值取向。结合创先争优活动,进一步支持人大、政府、政协开展工作,继续加强工青妇、统战、老干部、关心下一代以及人民武装等工作。
在竞赛赶超中推进固本强基。加快争先进位步伐,推动震泽更好更快发展,是各级党组织的重要使命。必须始终保持昂扬向上、敢于担当的精神风貌,并落实到切实解决各类服务对象提出的建议和意见上,落实到增创发展新优势上,落实到“两竞赛一赶超”的新成效上。始终把握实干为本、实绩为准的用人导向,精心组织好镇党委换届工作,扎实抓好新一届领导班子建设,着力提高干事创业的本领。进一步加强对年轻干部、女干部和非中共干部的培养选拔,加大对各级干部的组织选拔、培养和调整工作。强化基层党建,着力建设高素质的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高度重视农村后备干部的选拔选聘和大学生村干部的培养管理工作。建立健全教育、管理、服务党员的长效机制,统筹城乡基层党建工作,促进以城带乡、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调发展。进一步健全科学发展考评制度,使之与“两竞赛一赶超”的动态考评相结合,真正做到奖优罚劣、奖勤罚懒,全面加快各村(居)各部门奋发有为争先进位的步伐。
在惩防并举中保持风清气正。清正廉洁,是对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的最基本要求,必须自觉加强党性修养,以真诚之心待人,以廉洁之身处世。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要全面对照新修订的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规定,分析查找存在的突出问题,切实加以认真有效的整改。进一步完善创新工作机制,促进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继续推进农村“勤廉基石”建设,巩固工程建设领域专项治理成果。积极开展诚信中介评选活动,加强对土地评估、拆迁评估、招投标代理等重点领域中介机构的监督,努力形成反腐倡廉、惩防并举新成果。继续加大查办案件力度,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发展氛围。
同志们,形势催人奋进,发展大有可为。让我们紧紧抓住时代赋予的宝贵机遇,以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引,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实现“十二五”开局之年的各项目标,为打造繁荣和谐乐居的现代化震泽城市副中心和吴江西大门而努力奋斗,以优异的成绩迎接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
第二篇: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作为经济发达省份,江苏省连续六年保持了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好势头。我们要在新的起点上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实现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的跨越,力争通过10年左右的努力,使全省农业产出效益、农业科技进步、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物质装备、农业生态环境、农业支持保障水平有显著提高。
农业增长要由主要依靠土地和劳动力投入向依靠科技和资本投入转变。江苏省土地资源紧缺,人均耕地不足一亩,必须依靠经济比较发达和科技、人才、资本的优势,创新农业发展模式,走出一条集约型农业发展道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农业生产由主要依赖自然生产向发展可控的设施生产转变。设施农业打破了季节、时空的界限,产出效益相当于传统农业的几倍、十几倍甚至几十倍,是典型的高效农业形态。江苏是全国人口密度最大的省份,必须把发展设施农业作为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突破口,综合运用生物技术、环境技术、工程技术,发展壮大高效设施农业产业群。
农业经营由分散的家庭经营向专业的适度规模经营转变。加快发展合作经营型规模经营,培育农民合作组织,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加快发展土地集中型规模经营,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促进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规模经营主体集中;加快发展统一服务型规模经营,积极鼓励兴办种苗、植保等专业化服务组织,实行统一种子种苗、统一技术推广、统一机收机种、统一肥水管理、统一植保服务,提高家庭经营集约化水平。
农业发展由注重农业的一产向促进农业的一产、二产、三产协调发展转变。延长农业产业链,是提升农业整体效益、增强农业综合竞争力的重要举措。要着力做强一产,大力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培育壮大优势特色产业,提高土地单位面积产出效益;做大二产,发展农产品精深加
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做活三产,构建农产品市场营销体系,突破农产品流通,积极发展农业服务业。
农业功能由以农产品生产为主向生产、生活、生态功能并重转变。依托农业绿色特质和农村特色地域文化,以农业景点、农事体验、农展节庆等为载体,利用人文历史、民俗古迹、旅游景观,积极挖掘农业文化内涵,加快发展都市农业、休闲观光农业、生态旅游农业,充分发挥农业生产、生活、生态功能,拓展农业发展空间,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江苏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重点是要着力推进“两个化”、加强“三大载体”建设。“两个化”即粮食高产技术普及化和高效农业规模化。“三大载体”为:现代农业园区,创新管理机制和模式,大力发展产业特色鲜明、科技含量高、产出效益好、带动能力强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围绕优势特色产业,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集中、集聚、集群发展;农产品市场体系,根据优势特色产业布局,建设一批区域性农产品批发市场,积极发展连锁配送、网上销售等现代流通业态,加快构建完善的农产品市场体系。为此,要扎实推进以下主要措施。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产出效益。加大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力度,大力发展优质粮油业、蔬菜园艺业、规模畜牧业、特色水产业和休闲观光业,加快发展设施农业。加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组织实施粮食高产增效创建活动。加快发展设施园艺业,积极发展大棚、日光温室等设施蔬菜。加快发展规模畜牧业,积极发展优质瘦肉型猪等优势产业。加快发展特色水产业,提高渔业养殖综合效益。拓展农业功能,因地制宜发展休闲观光农业。
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增强农业产业竞争力。围绕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扶持产业关联度大、市场竞争力强、辐射带动面广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创新农业龙头企业与基地和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更多地分享增值利润。加强农产品质量建设,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大力实施品牌化战略,打响江苏品牌农产品。深入实施农产品出口振兴计划,扩大优势农产品出口。
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进步,提升农业科技贡献份额。加强农业科技自主创新,加大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力度,建立健全农业科技创新、农业技术推广、农民教育培训“三大体系”。全面实施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三新”工程,积极推进产学研、农科教结合,大力实施“挂县强农富民”工程,全面推进“科技入户”工程。加强对农村合作组织带头人、农民经纪人、种养大户、返乡农民工和村干部的培训,加强乡镇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农村经营管理、农业信息服务能力建设,提高农业公共服务水平。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改善农业发展条件。按照灌排设施配套、土地平整肥沃、田间道路畅通、农田林网健全、生产方式先进、产出效益较高的要求,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步伐,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大农田水利建设力度,大力开展农村河道疏浚整治,扩大有效灌溉面积。加强农业综合开发。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加大新型适用农业机械研发力度,提高农业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
强化农业生态环境建设,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强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基地建设,积极推广生态生产、健康养殖等先进实用技术。严格保护基本农田,加强耕地质量建设。加强农村清洁能源建设,积极推进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加快实施规模畜禽场沼气治理工程、秸秆气化集中供气工程和农村户用沼气工程,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大力推广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减少秸秆焚烧和弃置污染水源。加大植树造林力度,加强重点林业生态工程和林业产业工程建设,全面开展村庄绿化,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深化农村改革创新,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大力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促进城乡空间结构合理布局、要素资源优化配置、农村
产业转型升级、公共服务趋于均衡。创新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方式,盘活农村土地资源。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促进农村土地有序流转。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土地股份合作、社区股份合作,因地制宜发展多种形式的新型农民合作组织。加快发展合作经营型、土地集中型等多种形式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业规模效益。深入推进农村金融改革,确保农业贷款增幅大于贷款总额增幅。加快发展高效农业保险,增强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作者:黄莉新中共江苏省委常委、省人民政府副省长)
第三篇: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定稿]
龙源期刊网 http://.cn
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作者:伯霞
来源:《农业知识·乡村季风》2012年第09期
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是加速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的重要举措,是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任务,也是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由之路。
一、发展理念由传统转向现代。跳出农业看农业,深刻认识现代农业内涵,努力形成包括“种养加、农机制造、农产品物流业、观光农业和休闲农业”等内容的“大农业”概念,向农业的深度和广度进军,开发集生产、生活和生态于一体的多功能农业。跳出农业抓农业,用现代工业理念组织农业生产经营活动。把企业化经营管理模式和“规模、标准、质量、品牌”等理念引入农业生产领域,大力推进标准化、机械化生产,建立与农业生产相适应的质量管理制度和经营机制。
二、强化农业科技支撑。加快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多元化农业科研投入体系,形成稳定的投入增长机制,大幅度增加农业科研投入。着力打造由政府引导、农业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和农业企业共同参与,集研发、孵化、产业化于一体的农业科技创新载体和技术推广应用平台,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自主创新。按照产业化的思路组建各市区县的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和农业科研试验站,加强农业技术的研究和推广普及,加强包括科技基础设施、试验基地、野外台站、信息服务中心和网络科技环境等在内的农业科研基础建设。提高现代物质技术装备水平,用现代化的物质技术装备农业,改进农业生产方式,提高农业产出效率和效益。加快高素质的农业科研人才队伍建设,培养与现代农业发展相适应的新型农民,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科技应用能力,逐步形成“专家团队+农技人员+科技示范户”的科技成果示范推广和转化机制。
三、生产经营方式由粗放转向集约。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农业要素投入使用率、农业劳动生产率、单位面积产出率,力争用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收益,实现农业生产经营由经验型转向科技型。积极推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合理有序流转,促进农业资源由分散配置转向集中配置。鼓励农民自愿组织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和产业化经营,切实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加大耕地、水域、森林、湿地等自然资源保护和农业物种资源培育的力度,不断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益。
四、城乡二元结构转向一体化发展。优化城乡资源配置,缩小城乡差距,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逐步建立城乡一体的财政、金融、教育、科技、文化、卫生和劳动保障等公共政策,完善农业的政策支持体系。完善农民素质教育培训机制,积极推进新型农民培训工程,不断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和科技水平。统筹城乡、统筹工农业发展,积极探索以城带乡的新路径,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努力构建以工促农发展的新机制。(伯霞)
龙源期刊网 http://.cn
第四篇:保险业加快发展方式转变
保监会系统党组织促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关于保险业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思考
如何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促发展、保效益、防风险”的工作主基调,夯实经营基础,牢牢抓住经济振兴和市场规范的有利契机,深化改革、细致管理,创新服务,努力开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局面,这是保险业急需做好的一项重要课题。
“十一五”这五年是保险业面临形势最复杂、经受考验最多的时期,发展变化最大的时期,综合实力提升最快的时期,服务能力显著增强的时期,行业地位和社会影响力大幅提高的时期。这期间,保险业克服困难,经受考验,始终沿着科学发展的道路不断前进,走过了不平凡的发展历程。一是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全球保险业总体陷入低迷、业务增长缓慢的情况下,我国保险业正确判断、有效应对,保持了持续较快发展的良好势头,保费收入年均增长24.2%。二是在金融市场、资本市场大幅波动的情况下,保险业坚持业务的稳健经营,既防止了业务大起大落,又实现了经营效益和投资收益的稳定增长。五年来保险机构共实现投资收益7201.2亿元,年均投资收益率超过6%。三是在南方雨雪冰冻灾害、汶川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面前,保险业全力以赴,较好地发挥了经济补偿和社会风险管理功能,促进了生产生活秩序的稳定和灾后重建。
回顾这五年,保险业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大力推进一系列开创性工作,抓了一些打基础、利长远的大事。一是积极推动发挥政府支持和政策引导的作用,国务院发布《关于保险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将保险行业工作上升为国家战略。二是推动完成《保险法》的全面修订工作,完善保险经营的基本行为规范和保险监管的主体框架,为保险业科学发展奠定了更加坚实的制度基础和法律环境。推动实施交强险制度,开启了我国法定保险的先河,确立了运用保险手段保护道路交通事故受害人利益的保障机制。三是探索推广多形式、多渠道的农业保险,财政、税收各项政策支持的农业保险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主要粮油棉作物的承保面积覆盖面达到33%,对稳定农业生产和农民增收作出了积极贡献。四是努力开拓参与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新途径,涌现出“湛江模式”等一批具有推广价值的典型做法。五是多次拓宽保险资金运用渠道,相继放开境外投资、基础设施、股权和不动产投资,投资范围基本接近成熟保险市场水平。六是以加快改革发展来积极化解历史包袱,利差损、车贷险等历史遗留风险逐步得到解决。七是不断加强改善监管,初步构建了偿付能力、公司治理和市场行为三支柱监管框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2010年联合开展的金融稳定评估中,对我国保险监管的完备性和有效性给予了积极评价。八是积极推动国际保险监管合作,举办国际保险监督官协会第13届年会,发起建立亚洲保险监管合作机制,当选国际保险监督官协会执委和审计委员会成员,我国保险监管已经从对国际监管规则的简单模仿和被动接受,逐步成为规则制定的重要参与者。
回顾这五年,保险业实现了创新发展和跨越发展,行业面貌发生深刻变化。发展理念不断更新,“就保险论保险”的传统思维定式被打破,“想全局、干本行,干好本行、服务全局”成为全行业的自觉行动,行业发展的视野更宽,空间更大。整体实力迈上新台阶,预计2010年保费收入是2005年的2.7倍,总资产是3.2倍,我国已经成为全球最重要的新兴保险大国。市场体系更加健全,目前已有保险公司146家,比2005年增加53家,形成了原保险、再保险、保险中介、保险资产管理协调发展的现代保险市场体系。发展基础逐步夯实,大部分保险公司已经实现业务数据大集中、大后援,信息化水平大幅提高,内部管控不断加强,保险资金运用已经基本实现集中化、专业化、规范化运作。一大批经营管理、市场营销、精算法律、保险监管的专业人才队伍快速成长。服务能力大幅提升,五年间,保险业各项赔款和给付支出累计达1.26万亿元,是“十五”期间的2.95倍。目前,保险业共为人民群众未来医疗和养老积累准备金3.4万亿元。经过五年的努力,保险业圆满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目标,为“十二五”时期的更大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行业发展已经站在新起点,进入新阶段。
一、为促进保险业发展方式的快速转变将采取大量变革举措
(一)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增强转变发展方式的紧迫感。一是进一步增强战略管理紧迫感。要顺应经济社会转型、保险市场转变趋势,构建科学的管理体系,持续提升组织能力;要加强战略目标的宣导,在宣导中进一步细化战略目标规划,用清晰的战略统领整个工作,增强全体员工在业务发展、经营管理、诚信服务等方面的战略意识,经营争先创优的良好氛围;要推进战略的分解落实,要将战略规划细化和分解为区域战略、产品线战略和职能战略,设定中长期发展目标,制定战略推进路径,明确战略举措。二是要进一步增强转变发展方式的主动性。要切实按经济规律、保险规律和管理规律办事;要捕捉市场商机,充分利用盈利能力;要遵循大数法则,细化数据分析,找准业务发展的趋势,推动有效益发展;要深化改革,健全内涵式发展的体制机制,要细化权责匹配,着力解决内控力层层递减的问题;要加大人员和技术投入,整合系统内优势资源,切实提高产品线精耕细作的能力;要完善政策,树立科学的业绩导向,要继续实施经济增加值考核方式,建立业绩档案,推进奖金银行制度,强化风险资本意识,着力推动整体业务平稳发展。
(二)加强销售能力建设,增强有效益发展的后劲。
要以渠道整体效能最大化为目标,大力构建“上级为下级、后台为前台、全员为销售”的大营销体系。一是整合销售管理。按要求将各级渠道管理部统一更名营销业务部。负责整合销售队伍、网点和渠道资源,加强整合销售体系标准化建设,强化销售策划,销售团队、网点渠道和销售业绩的规范化管理。二是进一步完善销售管理制度,充分运用销售管理系统,理清渠道业务来源和成本结构,实施销售费用的差异化配臵,促进各业务渠道良性互动,稳步提高渠道整体竞争能力。三是推进专业化团队建设,根据险种、行业、客户和渠道特点,组建专业团队,加快推进专业化团队,加快推进专业团队制度化、标准化建设;对渠道业务实行专管专营,坚决杜绝“资源内耗”和“团队业务私有化”现象。四是强化营销团队管理。完善团队展业,团队计酬的分配模式,建立系统、稳定的营销政策和考核激励机制,推广个人业绩积分制管理,明确客户经理层级和晋升通道,健全销售人员退出与转换机制、打造制度化、透明化的职业发展平台。五是对专业代理公司实施差异化管理,推动与诚信度高、业务质量好、渠道资源广泛的专业保险代理公司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强化对中介代理业务的风险控制,有效提高优质业务选择能力。
(三)牢牢把握市场机遇,提高有效益发展的针对性。
加强产品线专业化能力建设。明确产品线利润单元定位,使专业技术人才更大限度的参与经营管理。一是强化产品开发职能。要以产品创新实验区为阵地,整合技术力量,组建市场研究和产品开发专业团队,力争开发出“社会反响好、盈利能力强”的保险产品。二是强化产品线定价管控职能。对风险分散性业务实行差异化定价,强化价格执行,不断提高保费充足率。三是强化产品线核保职能。继续推行选择性承保政策,按业务质量细分业务评级,刚性控制高风险业务,坚决改造、淘汰不良和高风险业务,持续优化业务结构。四是强化产品线资源配臵职能。优化费用分配模式,推行手续费跟单核算,产品线直接参与资源分配,动态配臵销售费用,推动整体业务有效益发展。五是加大对产品线利润指标的考核力度。推行内部计价机制,对产品线经营成果进行规模核算,严格按照责、权、利相匹配的原则兑现奖惩,激励产品线不断提高盈利能力。六是加强产品线自身建设。细化产品线机构设臵,加强产品线管理人员任职资格管理,加快培养核保师队伍,加大对产品线的纵向考核力度,切实提高承保政策的执行力。
(四)加强成本费用监控,全面提升盈利能力。一是加强理赔管理,实施理赔管理“一把手”工程,清晰界定省、市、县三级公司的理赔权限,要根据各单位的经营状况和理赔人员的工作能力,进行差异化授权,确保小案赔的快、大案赔的准。二是加强与公安部门的协同,深入开展打击“三假”和车险反欺诈活动,探索建立长效联动机制,大力遏制骗保、骗赔违规行为。三是实施赔款支付到被保险人制度。严格防范修理厂“三代”风险,加快拆检定损中心建设,对协作修理厂实行分类管理,强化定损管控。四是加强理赔队伍建设。细化核赔师技术序列分级,组建非车险理赔专业团队和人伤案件管理团队,实行赔案审批终身责任制,严格执行理赔岗位准入和淘汰机制,全力打造一支爱岗敬业、技能领先、精干高效的理赔“铁军”。
(五)加快推进标准化建设,打造业内服务“金字”招牌。
一是加快推进服务标准化建设。落实服务标准实施细则;深入推进“理赔无忧”工程,树立业内的“金字”服务招牌。二是建立健全客户服务质量监督检查机制。加大客户回访力度,开通重大节假日短信慰问功能,保持和提高公司对客户的亲和度;加强客户投诉管理,建立服务改进督导函机制,形成服务提供、测评、反馈、改进的闭环管理,确保服务质量不断改进。三是推行作业流程标准化。将推行情况纳入各级公司一把手和相关部门的绩效管理体系,将标准化体系执行情况纳入各业务部门、监察审计部门的日常业务检查范畴,确保工作效率不断提高。四是进一步强化品牌和服务真传,着力实现品牌宣传和业务营销的良性互动;继续加强行风建设,力争工作再上新台阶,切实维护好公司“重合同,守信用”的企业形象。
(六)加强基层公司建设,夯实持续健康发展的微观基础。
基层公司是“生存之基、发展之本、效益之源”,是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微观基础。一要配强基层领导班子。树立正确的用人观,严格执行“竞聘上岗、择优录用”的干部管理原则,培养一大批“发展好、管理好、盈利好、服务好、队伍建设好”的五好基层班子。二要优化基层员工结构。加大基层增员力度。三要强化“阳光管理”。健全领导班子议事规则,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切实做到重大问题民主决策,自觉接受广大员工监督。四要健全基层管理职能。要加强基层车险和非车险专业化团队建设,健全例会制度和培训制度,切实提升基层销售能力;强化基层理赔力量,确保为客户提供=高效、便捷的服务。
二、保险业服务“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
(一)保险服务扩大内需,拓展保险服务领域,推动我国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
扩大内需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方针和基本立足点,也是促进经济均衡发展的根本途径和内在要求。《纲要》把扩大消费需求作为扩大内需的战略重点,并将“居民消费率上升”列入了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分析我国居民消费率明显偏低的现状,很大程度上在于居民对未来收支预期的不确定以及消费信贷的配套不足,保险机制在解决这些问题上具有天然的独特优势。
提升消费意愿。保险业通过提供风险管理和保障服务,充分发挥平滑跨期风险、提供经济补偿的功能,可以显著改善人们的收支预期,消除公众的后顾之忧;同时,消费领域的各种产品责任保险保障,有助于降低消费者使用新产品和新技术带来的风险,提高居民的消费安全感,从而提升消费意愿,推动居民将更多的预防性储蓄投入到即期消费。
扩大信用消费。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保险业积极开发适合市场需求的消费贷款保证保险产品,能够为缺乏担保的消费者提供信用增级服务,合理降低银行的消费信贷风险,促进消费信贷的快速发展。我国已迈上了人均GDP4000美元的发展新台阶,正由温饱型消费向享受型消费转变,汽车、住房等成为消费扩张最快的领域。保险业通过提供车贷险、房贷险等信用保证保险保障,有助于鼓励未来收入预期较好的消费者通过信贷扩大消费,促进消费结构升级。
未来保险业服务国家扩大内需战略的实施,体现为主动顺应消费需求的变化提升,积极拓展服务领域,不断扩大保险覆盖面和渗透度,发挥保险机制拉动消费的重要作用。与此同时,居民消费能力的提高和国内市场的壮大,也为保险业发展提供了巨大空间。应该看到,保险消费是现代经济社会消费的重要内容,保险消费在居民消费中比重的逐步扩大,本身就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
(二)保险服务强农惠农,积极发展“三农”保险,推进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
推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通过农业保险对农业生产进行财政补贴,为稳定农业生产提供安全保障,是各国的一个普遍做法,也是WTO允许的各国财政支持农业的“绿箱”政策之一。我国从2007年便开始推行有中央财政支持的政策性农业保险,保险业通过加强与气象、水利、防疫、畜牧等部门的合作,有效提升了农业防灾减灾水平,为稳定农业生产提供了安全保障。2010年,全国农业保险提供风险保障金额3943亿元,支付赔款100.7亿元,共有约2060万户次的受灾农户得到保险补偿,农险及涉农保险赔款已经成为农民灾后恢复生产和重建家园的重要资金来源,充分发挥了强农惠农财政投入的放大效应。各种特色农业及农业产业链保险,如云南的烤烟保险、广西的甘蔗保险、江西的脐橙保险等,为当地农业生产提供了全方位、多层次的风险保障,对地方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具有重要意义。今后5年,国家将继续增加农业保险费补贴品种并扩大覆盖范围,保险业服务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空间广阔。促进农村金融体系建设。信用担保制度与保险制度相结合,能够转移分散农户因疾病、伤残、意外死亡导致的无法如期还贷的风险,提升农户的金融服务可获得性,使信贷投放和农业产业发展实现良性循环。中国人保财险近年来在促进农业信贷支持领域,开展了多种有益尝试,受到了地方政府和广大农户欢迎。可以预见,未来一段时间,保险业对于促进农村金融体系建设,将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三)服务转型升级,创新保险产品和服务,支持产业结构和区域结构调整
推动产业结构调整。未来一段时期,我国产业结构调整方向重在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发展服务业。《纲要》就服务业大发展作了专篇阐述,足以说明国家对第三产业的重视。保险业本身就属于服务业,因此,推动产业结构调整,首先,要转变保险业自身的发展方式。加快从过去高投入、高成本、高消耗、低效率的粗放型发展方式向内涵式增长转变,实现可持续发展;其次,保险业加快产品和服务创新,将助力于现代产业体系的建立。如研究开发服务发展新能源的风电保险产品、服务海洋经济的特种养殖保险产品等。以文化产业为例,保险业可以提供多环节、全流通的风险管理服务,包括影视制作前期为生产企业购买制片提供履约保障保险、作品制作中期演员的人身保险及制作后期的相应保险,流通环节的知识产权保护和出口信用保险等;再次,可以运用保险资金支持国家重点产业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保险业年均增长超过20%,截至2010年底,保险业总资产已突破5万亿元,保险投资余额达3.21万亿元。作为证券市场的第二大投资者和资本市场重要的机构投资者,保险业可以通过购买企业债权、股权等多种投资方式,在支持国家重点产业发展、促进产业结构调整转型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保险业服务国家“推进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的区域发展思路,可以体现为不同区域市场的各有侧重的发展策略,以及向当地重点发展产业倾斜的保险产品结构和保险资金投资结构。以服务西部大开发战略为例,保险业着力发展公路、铁路、机场、电讯和水利等重大项目工程保险;环保、资源利用等高新技术保险;特色农作物保险和畜牧养殖业保险;以及与旅游相配套的责任信用保险和人身意外伤害保险等险种,都将有助于推动国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发展特色农业、旅游等优势产业的西部发展规划。此外,保险业加快中西部网点铺设,本身也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具体行动。
(四)服务绿色发展,引导资源优化配置,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 发展低碳经济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这意味着一个新的经济体系和相关产业的诞生。保险业促进低碳技术创新、保障低碳经济发展以及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功能将更加凸显。
促进低碳技术创新。保险业可以通过为新能源、节能环保、电动汽车、新材料、新医药、生物育种、信息产业等高新技术行业提供一揽子的保险服务,有效分散和弥补自主创新当中的风险损失,进而促进企业加大投入,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和关键核心技术的创新能力。
保障低碳经济发展。保险业可以通过将环保理念与社会责任融入到保险产品和服务之中,带动相关行业强化生态环境保护,促进相关环保产业的发展。比如,对碳排放量超过环保标准的车型设定更高的保险费率,将有利于引导小排量和使用清洁能源的汽车消费,促进汽车产业向环保方向转型。又如,在江苏、湖南等八个省区启动的环境污染责任保险试点,根据企业的环保技术、清洁生产能力、风险状况等因素调整保险价格,促使企业加强节能减排,有效提升了环境风险管理水平。
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保险业可以通过推行森林保险、巨灾保险、天气指数保险等,充分发挥在损失数据、灾害模型、防灾防损等方面的优势,为应对气候变化贡献力量。以森林保险为例,目前,我国森林保险试点已经扩展至六大省区,从试点情况看,保险机制的引入,提升了林业风险的保障范围和水平,实现了对林业生产力的充分保护,健全了林业生态投入和保护机制,促进了林业持续健康发展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五)服务改善民生,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健全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纲要》的一个热点词汇。保险机制作为一种市场化的风险转移机制、社会互助机制和社会管理机制,具有辅助社会管理、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功能,在提高公共服务供给能力、提升公共服务资源配臵效能和社会管理效率上能够发挥重要作用,是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完善社会管理体系的有效金融工具。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构建较为完善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是党中央、国务院应对老龄化社会、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战略举措。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始终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这就决定了提高保障水平和丰富保障层次,离不开商业保险的补充性作用。“十二五”期间,我国人均寿命要比现在提升1岁,这将给保险业发展带来更为广阔的空间。在加快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过程中,保险业积极发展商业性养老保险和健康保险等业务,有助于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风险保障需求,消除人们在养老、医疗等方面的后顾之忧。
提升公共服务水平。目前,我国各地都在积极探索引入商业保险参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及城镇基本医疗保险的经办管理,涌现出了“湛江模式”、“新乡模式”等典型做法。实践证明,依托保险服务体系来提供和管理公共服务,能够有效提高财政资源的配臵效能,更好地实现财政投入的放大效应,扩大惠及范围和保障水平。
促进和谐社会建设。保险业通过推广和发展安全生产、医疗、校园方、旅游、承运人等各类责任保险,以及向农民工等流动人口群体提供意外伤害保险和医疗保险服务,可以有效保障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减少社会矛盾与摩擦,充分调动团结、稳定、和谐的积极因素。中国人保财险在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方面做了大量探索和努力,这些经营实践为保险业更好促进和谐社会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比如,在山东、辽宁等10余省份开展的治安保险,推进了治安防范工作的行政手段与市场机制的结合,实现了基层治安案件和群体性事件等指标的大幅下降,得到了中央综治委和保监会的高度肯定;又如,率先在国内推出的为农民工专门定制的“务工宝”意外伤害保险产品,目前在重庆、广东等七个地区试点开展,辐射中国的中、西、南部广大地区,覆盖了国内最主要的农民工输出地和输入地,累计为120万农民工提供了小额保险保障,满足了在外务工人员的保险需求,被誉为“民心工程”。
我们坚信,随着保险业的大力发展,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将得以快速转变,经济结构调整将取得重大进展,科技教育发展将明显加快,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将取得显著成效,人民物质文化生活将全面改善,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将持续增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将更加牢固。保险业服务“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大有可为!
第五篇: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顾益康
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是实现我省经济转型升级的战略重点和难点,其实质是以高效生态现代农业为目标,积极促进农业增长由主要依靠自然资源和物质资源投入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转变;促进农业从小而全粗放经营向规模化集约经营转变;促进农业资源从粗放开发利用向节约、集约、循环和永续利用转变;促进传统农业产业结构向以规模化种养业为基础,农产品精深加工和现代农产品物流业为支撑的现代农业产业结构转变,实现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浙江要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必须实施“创新强农”战略。就是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把创业富民、创新强省的总战略全面贯彻落实到高效生态农业发展中去,以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和农民增收致富为农业发展的双重目标,坚持富民强农基本宗旨、家庭经营基本制度和统筹城乡发展基本方略,以实现农业的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为主攻方向,以体制改革、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意为动力,积极开发农业多种功能,致力于提高农业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和市场竞争力,着力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产业体系、科技支撑体系和基础保障体系,努力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符合浙江实际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实施“创新强农”战略,具体来说就是要:
一、推进农业发展理念创新
要树立五个农业发展新理念。强化农业人本化理念,把以人为本的科学理念贯穿于现代农业发展的全过程,以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和增加农民收入为根本出发点,把调动农民积极性作为农业发展根本动力,努力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使现代农业成为能让农民致富的产业和体面的职业;强化农业多功能化理念,顺应农业功能不断拓展的趋势,充分发挥农业的食品保障、原料供给、就业致富、生态保育、文化传承和休闲观光等多种功能,推动农业向深度和广度进军;强化农业工业化的理念,科学借鉴现代工业发展的理念,推进农业经营的专业化、规模化、企业化和生产的标准化、清洁化、机械化;强化农业产业化理念,积极推进农业社会化分工协作,完善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行业协会的四位一体的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形成贸工农一体化的农业产业发展新格局;强化农业生态化理念,引导农业走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发展轨道,优化农业的生态环境,实现资源循环利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二、推进农业经营体制创新
要在坚持农户家庭经营的基本制度长期不变的前提下,积极培育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形成以专业化、规模化、企业化的家庭农场经营与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服务相结合的新型农业双层经营体制。深化农地经营体制改革,鼓励农民自愿转让农地承包权,建立流转市场,积极促进农地规模经营。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产业化龙头企业,不断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和农业产业经营水平。进一步深化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培育一批有强大的市场经营能力的贸易流通型的龙头企业和农产品物流基地,建立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拍卖市场、期货市场多层次市场有机结合,实物交易与电子商务相结合的农产品市场体系和物流体系。
三、推进农业产业结构创新
按照区域化布局的农业块状经济和贸工农一体化的龙型经济要求,大力推进标准化、产业化的特色产业基地和农产品加工功能区建设,积极培育具有明显比较优势的主导产业,大力推进农业产品结构、区域结构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着力打造一批有区域知名品牌、拥有连片基地的特色农业强县强镇。充分发挥浙江水稻科研力量强和稻作文化底蕴深厚的优势,积极推进水稻生产的规模经营,建设一批高产高质高效的水稻生产示范县、镇和稻作文化示范点,努力提高浙江粮食生产力水平。积极拓展农业的多种功能,大力发展生态畜牧业、水产养殖业、农家乐休闲观光农业、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和农业生产性服务业。
四、推进农业科学技术创新
把科技创新作为推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强大动力,实行农业高产优质高效技术与循环经济技术有机整合,注重研发和推广与精致型农业产业相配套的、有利于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技术,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按照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和农业功能多样化的要求,大力推进农作制度改革和生产模式创新,重点推广以科技创新为支撑的设施农业、循环农业、数字农业、休闲农业、有机农业等新型农业业态。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和农业科技推广服务组织创新,建立和完善首席专家、推广教授、科技特派员、责任农技员制度,构建农科教、产学研一体化的新型农技推广体系。
五、推进农业发展机制创新
要以微观和宏观多个层面和统筹城乡发展层次上来创新农业发展机制。要形成农业创业创新的新机制,促进农业资源和生产要素市场化配置。鼓励农民与科技人员、工商企业进行多种形式的联合投资和合作经营,通过设立现代农业创业贷款等多种举措,培育一批新的农业创业主体。要着力形成城市化与新农村建设“双轮驱动”的新机制,以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市化来进一步促进农民的分工分业分化,进一步形成百万农村能人创业带动千万农民转产转业的机制,推进务工经商农民的市民化,为高效生态农业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条件。(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教授 顾益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