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江苏省卫生信息化发展规划(2011-2015年)范文
关于印发《江苏省卫生信息化发展规划(2011-2015年)》的通知(苏卫办〔2011〕
13号)
发布时间:2011-7-25
省卫生厅关于印发《江苏省卫生信息化发展规划(2011-2015年)》的通知
苏卫办〔2011〕13号
各市卫生局,厅直各有关单位:
为明确今后一个时期我省卫生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思想、目标和主要任务,进一步推动卫生信息化建设全面、健康、有序发展,我厅研究制订了《江苏省卫生信息化发展规划(2011-2015年)》,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江苏省卫生厅
二○一一年七月二十五日
江苏省卫生信息化发展规划(2011-2015年)
一、规划背景与发展现状
加强卫生信息化建设,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和重要支撑,对于改善卫生服务体系运行状态、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质量和效率、强化政府与社会对卫生服务的监管、促进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经过多年努力,全省卫生信息化工作取得了重要进展,但由于缺乏统一规划,卫生信息化建设还存在发展不够平衡、各业务信息系统之间缺乏联系互通、信息共享困难等问题。为加快推进卫生信息化进程,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和中共江苏省委、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按照整体设计、分步实施、突出重点、实用高效的原则,制定本规划。
(一)规划目的
本规划的目的是,明确我省卫生信息化建设与发展的指导思想、思路和基本原则,确立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建设重点,提出规范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医疗卫生机构开展信息化建设的要求,以实现卫生信息资源的集约化、规范化管理,提高投入效率和建设效益,推动我省卫生信息化全面、健康、有序地发展。
本规划是为我省卫生信息化“十二五”建设发展提供指导,不代替具体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实施方案。规划的适用期限为2011-2015年。
(二)发展现状
“十一五”期间,特别是近两年来,我省卫生信息化建设取得较大发展,信息化基础设施得到改善,应用领域和范围不断扩大,人才队伍有所加强、水平得到提升,工作机制逐步建立,信息化已经成为医疗卫生服务和管理的重要保障。
1、医疗机构信息化建设不断深入。县及县以上医院基本都建立了以财务管理为核心的医院管理信息系统,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临床信息系统也在相当部分医院、特别是三级医院得到应用。各地围绕医保和新农合基金结算、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的开展,建设基层卫生信息系统,提高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业务规范化程度和服务能力。
2、疾病控制信息化建设持续推进。“十一五”期间,我省按照国家统一部署,已建立并逐步完善了以个案为基础的法定报告传染病疫情网络直报,以及结核病、艾滋病、鼠疫、流感等10多个专项疾病和学生因病缺课的监测管理信息系统。儿童计划免疫预防接种管理实现了信息系统全省联网运行、实时监控。
3、卫生应急信息化建设初见成效。省暨各地开展了以医疗资源调度为基础的急救医疗指挥系统、12320公共卫生咨询服务系统、采供血管理业务系统等建设,为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医疗救治和公众咨询服务等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4、新农合信息化建设成效显著。新农合省级信息平台暨县级业务系统规范化建设项目基本完成,实现了统筹区域内参合农民看病就医的即时结报,基金管理更加完善。省级平台为参合农民转外就医获得即时补偿、经办机构加强费用控制等提供了有效手段。
5、卫生监督、药品供应保障信息化建设加快推进应用。为规范各级卫生监督工作业务、提高行政执法能力,我省于2009年开始全面实施卫生监督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建设项目,2010年底项目已进入推广应用阶段。全省药品(耗材)集中采购与监管平台于2009年初基本建成并投入常态化运行,为我省基本药物制度实施提供了可靠保障。
6、卫生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得到加强。省级卫生统计、卫生财务网络直报系统于2007年建成投入运行,实现各级医疗卫生机构统计、财务、医改监测信息的在线报告。加强对报告数据的深度挖掘与综合分析,为管理和决策提供了信息支持。
7、区域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开始试点。苏州、无锡、南京、镇江等地积极开展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试点,并取得初步成效。如苏州市将以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为核心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列入政府“惠民工程”,推进医疗便民服务“一卡通”应用,探索健康管理和服务新模式,形成了良好示范效应。
(三)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
我省卫生信息化建设与应用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还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
1、缺乏顶层设计和信息标准,信息孤岛和烟囱问题突出
医疗机构内部的信息系统已初具规模,但机构之间的业务协同尚未建立。纵向卫生业务系统的功能较强,但由于缺乏信息共享和业务协作机制,数据标准、统计口径不统一,使得系统之间不能有效沟通、实现信息共享。“信息烟囱”与“信息孤岛”现象突出,存在大量手工填报数据及重复采集信息现象,影响数据的及时性、准确性和完整性。
2、卫生信息化建设滞后于业务发展和群众需求
目前我省卫生信息化建设在框架设计上还是以垂直条线业务和独立业务应用为主,在业务内容上还是以面向单一业务管理为主,在实现路径上还是以单个系统扩充为主。缺乏对业务协同、公众服务和综合管理的支持,不能完全满足群众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以及医疗卫生机构内部管理、行政部门综合管理的需要。
3、卫生信息化建设发展不平衡
我省卫生信息化建设发展存在两方面的不平衡现象。一方面是地区间发展的不平衡,苏南地区明显好于苏中、苏北地区;另一方面是不同卫生业务领域间发展水平的差异,医疗服务机构的信息化建设明显好于公共卫生服务机构的信息化建设。
4、组织机构建设滞后,专业技术人员匮乏
南京、苏州等省辖市建立了专门的卫生信息化管理职能机构,但是省及大部分市尚未建立专门机构。总体上看,全省卫生信息化专业队伍能力还不够强,尤其缺乏既熟悉医疗卫生工作业务特点、掌握发展规律,又具有信息化工作经验的专门人才。
5、投入不足,缺乏资金保障和激励机制
政府和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对于信息化建设的投入机制不完善,缺乏统筹的、经常性的项目管理和经费安排保障。缺少引导市场形成有序竞争的约束手段,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卫生信息化建设的长效激励机制尚未形成,影响了各方面力量参与卫生信息化建设的积极性和投入的持续性。
二、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建设原则
(一)指导思想
我省卫生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人为本发展理念,以惠及民生为最终目标,将卫生信息化建设作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促进卫生事业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为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人民群众健康水平提高提供有效支撑和保障。
总体思路:以居民健康管理为中心,以卫生服务活动为主线,加强卫生信息化顶层设计,统一标准、规范,建立资源合理利用、信息充分共享的有效机制。通过信息系统的建设与应用支持医疗卫生服务与管理水平的提高,支持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目标的实现。
我省卫生信息化建设必须完成三个转变:
一是在框架设计上,从垂直业务和单一应用向扁平化信息平台与主要应用系统建设相融合转变。利用平台技术实现统筹规划、资源整合、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
二是在业务内容上,从面向单一卫生业务管理向综合管理和为公众提供信息服务相结合的方向转变。一方面突出服务,直接让居民与患者成为卫生信息化发展的直接受益者;另一方面完善监管,优化医疗卫生服务流程、规范服务行为,加强费用控制。
三是在实现路径上,从单纯追求各单个系统规模向促进多系统资源整合、业务协同转变。降低信息化建设风险,提高信息化建设效益,加强标准化和规范化建设,逐步实现数据共享,避免应用系统的重复建设和数据的重复采集。
(二)发展目标
按照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要求,以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系统建设为切入点,统筹推进适应医改要求的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监管与供应保障、卫生综合管理等业务的信息化建设。到2015年,基本构建全省卫生信息化基本框架和省、市、县级卫生信息平台,逐步建立统一高效、透明公开、使用便捷、实时监管的医药卫生信息系统,为跨部门、跨领域资源整合、互联互通、信息共享打下坚实基础。
全省城乡居民健康卡持有率与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建档率达到80%;全部二、三级以上医院为就诊患者建立符合标准的电子病历数据库。
(三)建设原则
惠及民生,服务优先。要坚持以人为本,以服务为导向,以应用促发展。要紧密结合卫生工作实际需要和人民群众医疗卫生服务迫切需求,围绕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各项重点,通过信息系统建设与应用帮助解决社会关注、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
政府主导,合力建设。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强化对卫生信息化规划、投入、管理及绩效考核职能。坚持公益性为主,充分引入市场机制,调动社会各方面积极性,多方参与共同推进卫生信息化建设。
统筹规划,资源共享。做好统一规划和顶层设计,统筹信息化资金安排和使用,遵循标准、规范。加强跨机构、跨业务领域的系统整合与信息共享。既要避免重复建设、信息多头采集,又要满足业务发展需要。
讲求实效,有序推进。信息化建设重在取得实效。要通过应用成果的不断推广,影响和带动信息化建设向纵深发展。要按照规划分阶段实施,正确处理重点突破与全面推进的关系,确定各阶段建设重点,集中力量,有所为、有所不为。
加强管理,保障安全。要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和工作制度,对信息系统建设、运行、维护实行全过程有效控制。与服务对象利益相关的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等重要的信息系统要建立有效的身份认证、权限控制、隐私保护、数据备份、灾难应急恢复等机制,保障系统运行的安全、稳定、可靠。
三、主要任务和建设重点
“十二五”期间,我省卫生信息化要按照国家总体建设发展思路,围绕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医疗保障和药品供应保障四大体系的建立以及卫生综合管理业务领域,开展项目建设与应用,做到整体推进、重点突破。
(一)加强各级卫生信息平台建设
1、建立区域(省辖市和县级)卫生信息平台
省辖市(含所辖区)和县(市)建立区域卫生信息平台,面向辖区居民和其他服务对象、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和管理部门,提供日常基本信息服务;为公共卫生、医疗服务、药品监管、医疗保障和卫生服务监管等业务提供信息交换与共享;支持医疗机构辅助检查结果信息共享,支持健康档案信息查询、预约挂号、双向转诊和远程会诊,支持传染病防治、慢病控制与个人健康管理、咨询服务,开展健康教育与科普宣传等。
2、建立省级综合卫生管理信息平台
实现卫生综合管理各部门的资源整合和信息共享,为决策者、管理者、专业人员提供信息服务,提高卫生管理工作效率和决策水平,提高对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各项任务实施情况动态监测、绩效评价、宏观调控和科学管理能力。通过与区域卫生信息平台连接,支持省内跨区域的业务协同。
各级卫生信息平台之间,应按照行政管理层级要求做好联接与数据交换,实现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供应保障与监管、综合管理等业务应用系统在不同层级上的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
(二)建设和完善重点业务信息系统
依托省级综合卫生管理信息平台及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统筹开展重点业务信息系统的建设与应用:
1、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业务信息系统建设
以市、县(市)为单位,开展区域内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信息系统的统一建设与应用,实现基本医疗与公共卫生服务的一体化管理,同时提供基本药物使用监管、居民健康管理、工作绩效考核、运行状况分析等功能;与新农合、医保信息系统有效对接,开展即时结报;支持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一体化管理需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信息系统能够支持建立辖区居民统一、规范的居民健康档案数据库,做到健康档案实时采集、动态管理、有效利用。
2、规范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医院信息系统建设
推进以电子病历为核心,以优化医疗服务业务流程、规范医疗服务行为、保障医疗安全、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效率、控制医疗费用为目标的医院信息系统建设与应用。开展预约诊疗、自助查询、网上随访等各类便民服务。通过试点,在全省二级以上医疗机构逐步推广临床路径、成本管理、绩效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建设基于电子病历的医院信息平台,通过与区域卫生信息平台联接实现电子病历与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的信息交换和整合,积极推进区域医疗服务协同,实现医院与医院之间、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之间的远程会诊、双向转诊和辅助检查结果共享。
3、建立和完善疾病控制、妇幼保健信息系统建设
整合疾病控制、妇幼保健相关业务系统资源,逐步改变信息采集方式,基于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面向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的疾病控制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和妇幼保健信息系统。提高传染病疫情监测与防控、慢性非传染病防治、免疫规划服务,以及健康危害因素监测、死因监测的管理和服务能力,支持妇幼保健业务全流程控制、信息交互、业务协同以及动态监管需要,形成覆盖全省公共卫生领域的信息网络支撑体系。
4、建立和完善食品安全与卫生监督综合管理信息系统
整合全省卫生监督工作资源,建立卫生监管服务对象“一户一档”动态数据库,实现对放射卫生、职业卫生、生活饮用水、学校卫生和环境卫生等的卫生许可、日常监督、行政处罚、投诉举报,以及传染病防治、医疗服务市场准入和监管的信息化,支持食品安全综合协调工作形成网络化、多部门联动机制。
5、建立和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与决策系统
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动态监测、预警,做好卫生应急资源的统一管理,实现公共卫生、急救医疗业务的综合调度、协同响应。面对各级各类突发公共事件,能够迅速提供语音、文字、视频、图像等各类信息技术手段支持,为事件发生发展的趋势研判提供帮助。做好与各级政府综合应急指挥系统的对接,完成信息报送、指令传递与资源共享任务。
6、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信息系统建设
完善新农合信息系统的基金管理、费用结算与控制、医疗行为监控、参合管理服务等功能。依托各级卫生信息平台,实现跨统筹区域的即时结报补偿。探索与其他省份的新农合信息系统的联接,逐步推进与城镇职工和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城乡医疗救助等相关信息系统间的互联互通、信息共享。
7、建立和完善药品、血液及血制品管理信息系统
完善医疗机构药品(耗材)网上采购与监管系统,规范药品(耗材)采购、供应和配送,保障医疗机构使用、方便政府职能部门监管;及时掌握基本药物集中采购、价格、配备使用、报销、监测评价等情况,支撑和保障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贯彻执行。完善全省血液管理信息系统,实现采供血机构之间、采供血机构与医疗机构之间的系统联网运行、信息共享,实现血液及血制品管理的全过程控制,保障使用安全。
8、建立和完善卫生综合管理信息系统
建立不同层级的卫生信息监测和辅助决策信息系统,对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情况和重点投资项目的建设实施监管,为政府决策和政策制定提供数据支持和科学依据。加强卫生人力资源动态管理,促进人才培养、资格准入、考试聘用、规范化培训、继续教育、职称评定、晋升流动等业务的有效衔接。完善医学科研管理信息系统,实现项目的全过程跟踪管理,促进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开展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办公自动化、行政权力网上公开透明运行系统的深度应用,提高卫生行政管理工作的效率和服务能力。
9、建立和完善其他业务信息系统
发挥大型医院技术优势,建立辐射农村、基层的远程医疗会诊系统。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统一规划、集约化建设省、市两级远程医疗会诊中心和分中心,重点支持县医院、乡镇卫生院联网运行、提高能力。建设干部保健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干部保健的体检、医疗和健康管理,做好费用监管控制,为保健对象提供全程健康保障服务。根据业务需要建立和完善其他信息系统。
(三)建立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基本数据库和医疗卫生服务资源基础数据库
1、电子健康档案数据库
依托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居民电子健康档案资源数据库。实现居民在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所接受的医疗、公共卫生、保健康复服务等记录信息,能够及时、准确、完整地归集到健康档案数据库,满足业务协同和信息共享的需要,满足居民个人进行自我健康管理的需要。
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定时推送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相关注册数据和摘要数据,依托省级综合卫生管理信息平台构建居民电子健康档案摘要数据库。
2、电子病历数据库
建立和完善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医院信息系统,建立符合统一标准的电子病历数据库。利用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实现电子病历与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与公共卫生、医疗保障、药品监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以及相关单位之间的信息交换与共享。
通过省级综合卫生管理信息平台和区域卫生信息平台逐步实现医疗机构之间诊疗记录以及患者基本信息的共享,促进资源合理利用、保障医疗安全、提高医疗质量、控制医疗费用。
3、医疗卫生服务资源基础数据库
各级都要通过相应的信息系统,建立区域内医疗卫生服务资源基础数据库,以支持服务和管理工作需要。医疗卫生服务资源基础数据库包括:区域内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数据库,卫生监管与服务对象数据库,其他相关机构数据库,各类卫生人力资源数据库、专家资源数据库,医疗设备、卫生装备数据库,急救资源、疾病监测与检验相关资源数据库等。对基础数据库的建立、管理和维护要有相应的保障制度,保证信息能够动态更新、准确及时,做到唯一采集、多方利用,避免数出无门、数出多门。
(四)建立健全覆盖全省的卫生信息网络
依托我省电子政务网和公用网络,构建服务于卫生全行业信息交换和信息传输的卫生信息网络。网络建设遵循统一规划、互联互通和服务于平台建设的原则,实现省级平台与区域平台之间、平台与区域内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和其他相关机构之间的连接畅通,保障信息传输的安全、稳定、高效。
(五)加强卫生信息标准体系和安全体系建设
1、加强卫生信息标准管理体系建设
建立我省卫生信息标准管理体系,包括组织、制度、流程和工具。依据国家卫生信息标准,根据我省卫生信息化的需要,确定适合我省实际情况的卫生信息标准。建立卫生信息标准的应用推广和监督评估机制,规范我省的卫生信息化建设。
2、加强卫生信息安全体系建设
落实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针对卫生行业的特点,制定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的具体措施,做到安全保护与项目建设同步考虑、信息化建设与信息安全同步发展。建立和完善信息安全应急处置预案,提高信息安全事件应对防范能力。开展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和检查,实行检查情况通报制度。推广数字证书的实际应用,保障信息的完整、准确性,保护个人隐私。做好重要信息系统和关键数据的容灾备份,确保一旦发生意外能够迅速、有效恢复,不影响核心业务、服务工作的开展。
四、推进步骤
第一阶段(2011-2012年):夯实基础,重点突破。
建立我省卫生信息标准和信息安全管理工作机制。确立并完善全省卫生信息平台基本架构和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基础框架,以及平台之间实现信息交换的标准和共享机制。
整体推进省辖市级、县级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以市、县为单位建设支持居民电子健康档案规范化管理、整合基本医疗与公共卫生服务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业务信息系统;依托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实现电子病历和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的信息整合。启动并实施省级综合卫生管理信息平台建设工作。
60岁以上老年人和慢病管理对象等重点人群的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协议建档率农村达到65%、城市达到80%,其他人群达到50%以上。
建立和完善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医院信息系统,全省2/3以上的三级医院和部分有条件的二级医院使用符合规范的电子病历系统,完成医院信息平台建设并实现与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连接。
充分利用卫生应急等现有资源,按照标准规范、集约化和互联互通的要求和原则,省重点建设好江苏省远程医疗会诊中心,各地建设区域或跨区域的远程医疗会诊分中心,重点支持县医院和乡镇卫生院业务能力的提高。
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血液管理、医疗机构药品网上采购与监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与决策、疾病控制等信息系统,推进并完善卫生监督综合信息管理系统应用,建设干部保健管理系统、妇幼保健服务与管理系统和基本药物监管系统。
第二阶段(2013-2014年):以点带面,全面推进。
全省13个省辖市基本完成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任务,实现平台基本功能,实现医疗服务、公共卫生服务等业务协同与信息共享,开展个人健康管理等公众服务,满足医疗和公共卫生业务监督、基本药物使用和财务监管等要求。
60岁以上老年人和慢病管理对象等重点人群的电子健康档案协议建档率,农村达到80%、城市达到95%,其他人群达到70%以上。全省所有三级医院和60%以上二级医院使用符合规范的电子病历系统,完成基于电子病历的医院信息平台建设,并通过与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连接,实现电子病历与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的信息交换。
基于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继续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与决策系统、干部保健管理系统、妇幼保健信息系统、基本药物监管系统、疾病防控信息系统、120调度与救治等信息系统。
第三阶段(2015年):优化提升,拓展应用。
全面完成省级综合卫生管理信息平台和省辖市级、县级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实现省内跨区域的业务协同以及省际协作,开展远程医疗服务和多种形式的面向公众的服务。
基于各级卫生信息平台,全面推进我省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使用监管与供应保障、卫生综合管理等信息系统之间的互联互通。进一步完善网络基础设施和安全体系建设。
五、保障措施
1、加强卫生信息化建设工作领导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医疗卫生机构要将卫生信息化建设作为“一把手工程”,列入重要议事日程。要成立领导小组,设立信息化主管制度,明确岗位职责。省、市两级卫生行政部门要建立健全信息化建设专门机构,核定必要的编制,承担信息化工作指导、监督和协调职能;县(市、区)卫生行政部门要明确责任部门,有专人负责;医疗卫生机构要根据需要设立信息综合管理部门,配备专业人员。保证各级有机构管事、有人做事,工作有落实。要将卫生信息化建设工作纳入部门和个人绩效考核内容,定期开展检查、监督。
2、加强卫生信息资源规划和标准落实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按照国家和我省卫生信息化总体规划,制定本地区具体发展规划,确定总体目标和阶段性目标,根据信息化建设发展规律和经济条件分步实施、有序推进。制定卫生信息化建设发展规划首先要做好卫生信息资源的梳理,从整体上把握信息系统建设业务需求,开展顶层设计。要做好已建系统、新建系统以及数据资源、基础设施资源的有效整合,做到统筹安排。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卫生信息化建设要严格遵循国家、行业和专业领域已有的规范和标准。
3、加强卫生信息化建设项目统筹管理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医疗卫生机构要把卫生信息化经费,纳入部门预算予以保证。积极探索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运营模式的创新,吸引社会资金参与。通过项目合作、科技专项、增值服务等多种方式,拓宽渠道,筹措卫生信息化建设投入。建立卫生信息化建设项目审批、绩效评估以及项目总监制度,加强项目的生命周期管理。对重点建设项目特别是跨部门、跨业务领域应用的卫生信息化建设项目要组织进行定期、定向评估,进行责任目标考核和发展水平测评,以保证项目建设的实际成效。
4、加强卫生信息化人才培养,营造良好氛围
制定鼓励和扶持卫生信息化发展的适宜政策,特别是吸引人才、鼓励创新的政策。建立人才引进、培养、任用和晋升的良性机制,对从事信息化工作的高层次人才在内部分配政策上实行一定的激励。采用引进与培养相结合的方法,培育一支精通信息技术和卫生业务的复合型人才队伍。开展面向全员特别是针对领导干部、管理骨干的信息化培训,增强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新医疗卫生服务活动的意识。对信息化建设与应用过程中表现突出的个人和单位要进行表彰。充分利用社会资源,营造良好环境吸引各方共同参与本地区、本单位卫生信息化建设,实现多方共赢。
第二篇: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
桥头中学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
为全面贯彻落实《旗教育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和省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总体部署,加快推进我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及应用,推动教育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入融合,促进教育资源均衡发展,现就我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实际情况,提出以下建设方案:
一、指导思想
全面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和教育部对信息化建设的总体规划部署。坚持以人为本,以教育理念创新为先导,以信息基础设施均衡建设为基础,以优质资源建设和共享为核心,以信息化应用推广为主线,以体制机制和队伍建设为保障,推动我校教育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加快我校现代化进程。
二、教育信息化现状
(一)教育信息化发展状况
近几年,我校建有校园网并光纤接入互联网络,数字教育资源不断丰富,信息化教学的应用不断拓展和深入。教育信息化对于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提高教育质量,创新教育模式的支撑和带动作用初步显现。
近几年我校通过参加“国培计划”和“英特尔未来教育”等培训项目,坚持以考促培,以培促用,圆满完成各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工作。
(二)存在的差距和问题
我校教育信息化工作与县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总体部署任务要求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仍处于建设的初级阶段。主要表现为:
1.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薄弱
我校信息化设备绝大部分是由国家和省项目装备的,有限的装备数量,很难满足我校信息技术教学活动的开展。到现在为止,大部分设备已趋于老化。学校没有信息化的专项经费,无法保证教育信息系统正常运行和系统软件升级,以及设备更新等需求。
2.信息化教育队伍技术水平有待加强
我校信息技术教师流失严重,现在的教师基本是经过短期的培训转行过来的,学校专业技术人员严重不足,对教育信息化提供的技术服务和推广的能力较弱,难以承担起我校信息化建设任务。
三、总体目标
到2017年,完成省教育信息化工作总体部署中提出的任务,改善我校教育资源配置薄弱的现状,实现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和宽带网络的全面覆盖,基本建成人人享有优质教育资源的信息化学习环境,教育信息化管理水平有一定提高,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发展的水平显著提升。
四、阶段目标
到2015年底,完成班级配备有多媒体互动教学平台,全校教师在“吉林省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上实名注册,获取信息资源应用于教育教学和科研工作。
到2016年底,全校教师能够熟练掌握和应用教育信息化资源进行教学,完成校园网站建设任务,做到专人管理。
五、工作任务
1.建设、完善我校校园内部网络。学校教室、教师办公室具备网络接入条件。
2.建设具备上网备课条件的电子备课室,教师具备利用网络资源开展教学的能力。
3.成立专门的教育信息化领导小组,配齐人员,落实责任,制定学校信息化建设方案,建立健全各项教育信息化管理制度。
4.加强我校信息技术人员培训工作,能够熟练掌握互联网应用基本知识,计算机应用基本知识,提高网络管理维护及网站建设能力水平。
5.鼓励本校教师利用宽带网络条件下的教学环境和优质资源开展课堂教学实践活动,建立健全的各级教师培训制度。
6.建立本校信息网站,设置专人管理,打造具有我校特设的区域网络学习空间。
第三篇:卫生系统信息化发展规划
卫生系统信息化发展规划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各医疗卫生单位积极推进信息化建设工作,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我市卫生信息化建设工作取得了可喜进展,卫生信息化应用初显成效。这些成绩来之不易,这是全市各级医疗卫生单位共同努力的结果,更是广大卫生工作者大力支持、辛勤劳动的结果。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清醒的认识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主要是:医疗卫生单位各自为政,过分强调部门利益、条块分割,形成“信息孤岛”现象,照成患者就医繁琐,重复检查,加重了患者的就医负担。
为改善我市人民群众就医环境,根据卫生部、卫生厅相关要求,加快信息化建设,是推进科学发展、实践为民宗旨的客观要求,我市信息化建设还处于发展阶段,建设好我市卫生系统信息化就是科学发展观与时俱进的一个重要体现,也是为惠民、便民基本措施,是提高服务质量,方便患者就医,解决社会难点、热点重要举措。全面认识医院信息化是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深刻把握我市卫生系统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更加自觉地走科学发展道路,为开拓现代化医院建设提供了发展前景。基于我市现有医疗环境,为更好的向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减轻患者医疗支出,现制定市卫生系统信息化发展规划如下:
1、全市就诊一卡通,统一就诊卡可有效的避免一人多卡,方便患者在各医疗机构就诊,是我市建立市级信息化平台的基础。利用身
份证普遍性、唯一性、实用性、真实性的特点,建立以身份证号识别患者的就诊模式,可有效的避免其它方法带来的一人多卡、多人一卡现象,逐步实现患者医疗信息共享,减轻患者医疗支出。
2、建立接口标准,建立市级卫生信息平台,需全市各级卫生单位共同努力。在现有各卫生单位信息化建设基础上,制定我市卫生信息规范,统一信息标准,使我市卫生信息系统逐步向全市一体化过度,实现市级区域医疗信息系统,同时结合农合、健康档案系统,达到居民健康信息的动态管理,为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提供有力支持。
3、即时打印患者住院病历,病历是患者个人的重要资料,返给患者是卫生单位的义务。门诊病历各医疗单位都能100%的提供给患者,而住院病历患者所取难,各卫生单位设置流程不一致,通常病人多次往返医院,方能得到,为减化医院流程,使患者在出院时一次性取得相关病历资料,方便患者在异地报销,实行出院即时打印患者住院病历、费用清单等资料,避免患者痊愈出院后,再次因非本人医疗需要往返医院。同时要保证病历质量以及有效性、一致性,必要时需第三方提供认证。
4、软、硬件建设,卫生信息平台需要由相应软硬件支持,我市将与相关通信公司合作,开发市级卫生信息系统,建立或租用市级卫生信息机房,敷设网络到全市各个卫生单位,建设全市卫生网络系统,为打造全市卫生信息系统,统一患者就诊模式,实现区域医疗,提供一个良好的支撑。
第四篇: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
榆树屯小学 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
一、背景分析:
未来社会要求学校教育学生学会学习,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目前很多发达国家教育领域都已相继建成了覆盖全国的以教育为服务内容的计算机互联网络。这种信息化网络以先进的应用技术,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加快了学校之间信息传递速度,为广大教师学生以及管理人员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网络应用环境,有效地促进了信息交流、资源共享、科学计算和科研合作,成为这些国家最重要的教育基础设施,推动了本国教育事业和科学研究的迅速发展。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信息化是培养几代新人的长远大计,也是榆小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
通过对教师的调查,我们发现榆小教育信息化工作目前存在认识上的问题是:
1、大部分教师虽已认识到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希望以此为突破口,快速提高教学业绩,但对如何建设和发展,认识比较模糊。
2、对现代教育技术理论缺乏深入了解,对教育媒体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足,还没有确立发挥各种教育媒体作用的观念。对教育媒体如何跟课堂教学和教室环境设计三者相适应的研究相当肤浅。
在应用中存在的问题是:
1、教师对计算机应用知识缺乏,导致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较低,缺乏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理论指导。
2、适用于校园辅助教育的软件资源太少,软件建设思路不明,课件制作问题上认识有偏差,受上级各种评比活动的导向影响较大。
3、骨干学科带头人对信息技术指导和组织作用没有充分发挥,缺乏相应的教科研活动带动应用的开展。
4、学校信息化工作的评估、教学管理及激励机制等方面的相应配套政策没跟上。
二、发展目标:
第一,继续全面推广应用视听传播技术,积极探索研究网络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并将计算机网络技术引入教学、科研、管理和学习等各个领域。
第二,在推广应用物质技术的同时,推广应用教育信息技术理论和方法。
第三,加快信息化师资队伍的建设,促进信息技术教育与学科教学的整合。
第四,建立教育教学信息管理、教育教学资源库,实现学校资源共享。
三、实施策略:
在组织、技术层面上,实施策略要点如下:
1、教学结构策略设计
教师在整个教学结构中必须掌握教学开发系统设计即6个教学策略过程的设计。(1)教学准备策略,(2)教学组织策略,(3)教学指导策略,(4)教学管理策略,(5)教学资源开发策略,(6)教学评价策略;要求把课堂教学、小组教学、活动教学、个别化教学等方式密切结合起来,根据不同学科的特点对这6个策略进行设计。
2、教育教学资源建设
教育资源中心的建设要考虑人力资源的合理安排,根据教学和个性化学习的需要,搜集和整理学习资源,可以从光盘和网络上搜集或下载资源,创造出功能齐全,适合师生学习和使用简便易行的多媒体网络创作编辑系统。
3、教育信息技术应用
(1)追求信息化教育的过程:
通过多媒体技术将教学内容结构化、动态化、形象化表示;利用网络,Internet使全世界的教育资源连成一个信息海洋,供广大师生共享;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构建的智能导师系统能够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需求进行教学和提供帮助,实现个性化教学;利用虚拟化教育环境开展自主的合作伙伴方式学习;利用电子文档支持实现面向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
(2)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
从被动的知识容器和知识受体转变为知识的主宰,成为教学活动的主动参与者和知识的积极建构者。教师由原来处于中心地位的传递知识的权威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开发者和合作伙伴,更多关注学生学习活动的设计、研究、评价。不是只为教师提供了现代化的教育技术手段,而是为师生提供了一个共同活动的环境,使学生的主体意识、创造性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获得良好的条件。
(3)注重应用的创新与突破:
教师要以全新的观念和理论去重新审视和指导教育教学活动的各个领域和环节。克服以传统的教育思想来应用信息技术,追求教学电子化,资源数字化。今后应用的重点要从传统的课堂上的教学辅助课件制作,逐步转移到在各学科的学习中应用信息技术,在教学设计、传递教学的途径、虚拟现实、集成技术等方面运用新的教育思想和方法。
(4)组织新一轮的全员培训:
随着网络的健全,管理平台、软件开发应用平台的成熟,对交流课件、教学资源积累的需求量上升,对教师的要求又提高了一个层次。学校要配合、组织好更高层次的师资培训工作,重点是如何运用网络组织教学。
(5)开展新型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学习研究:
今后要安排一批骨干教师先参加有关的学习和培训,以研究的态度去了解、借鉴一些新的理念,调整思路、掌握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结合的内涵,更好发挥对教改的组织指导作用。
(6)加强各学科的信息技术教育,开展教科研工作:
加快校本教研课题的立项,并就已立项的科研专题进行教研。引导广大师生在各学科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建设具有学习管理化的网络平台
(1)与INTERNET网连接;实现国内外计算机系统的互连,为国际间的信息交流和科研合作,为学校快速获得最新教学成果及技术合作的信息创造良好的通道。
(2)务求实用、经济、高速、可靠、安全,为教师、学生提供一个先进的计算机网络环境,并将计算机引入教学、科研、管理和学习等各个领域。
(3)在财力可及的情况下建立远程教育系统。
四、组织领导与管理
(一)教育信息化管理与领导:1.学校建立以校长为首的教育信息化领导小组,由各相关负责人组成。2.教育信息化领导小组的职责为制定发展规划、计划、筹措经费,制定有关政策、措施、协调各部门共同工作,检查、评估、督促教育信息化工作的开展。3.成立学校教育信息化技术教研组,指导学校教育技术工作。
(二)教育信息技术应用管理:
1、加强网络管理,加强师生网络德育教育,同时建立必需要的管理制度。
2、课堂教育信息技术应用率,采用课时覆盖率纳入教师的课堂教学评估管理。
3、三支队伍建设管理:
①学校分管教育技术工作的负责人,是学校教育技术工作的领导者和决策者,也是学校教师开展教育技术工作的支持者;②学校网络管理员,是学校教育技术工作最直接的承担者,是教师和管理层之间的中介;③学校骨干教师,是学校教育技术学科带头人,是教育技术课题研究、专题研讨的骨干力量。
五、教育信息化建设项目评价指标
评价是工作反馈调整的重要工具与手段之一,通过自评、互评和机构认定,可以及时调节我们的工作,进一步提升工作效益。
评价的内容有:
1.教学环境设计评价。2.资源建设评价。3.教师信息技术水平评价。4.工作落实评价。5.教育信息化绩效评价。
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
榆树屯小学
第五篇: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
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
一、实施目标
以大连市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环境建设为契机,充分发挥全市教育资源库和中小学信息化环境设施的作用,创设良好的教育信息化校园环境。结合学校实际情况,我校将以信息技术的运用促进教育资源的建设和使用;以信息技术的运用促进教与学的转变、加强课程整合实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升学生和教师信息素养;以信息技术的运用促进教育管理的现代化,从而整体提升学校管理水平,进而推进学校向现代化教育的转变,创建新型的现代化学校。
二、实施保障
1、各级政府在设备的配备和技术指导方面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2、以大连市中小学信息化环境建设的精神为指导,以各级政府的支撑为动力,学校建立、健全各项信息化制度,保障实验方案的顺利实施。
三、学校现状特点分析
学校基本情况简介:学校现有学生数527人,班级数15个,教师数36人。学生来源为本学区、外区和外来民工子女。其中以本学区学生的比例居多。由于学校外区和外来民工子女家长自身的文化层次较弱,大专以上学历的只占到10%左右。家庭电脑的拥有率和上网率都偏低,不过随着信息化进程的推进,和学校教育信息化应用实验的实施,家长的信息化意识也会随着学校实验的进行而提高。从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我校长期以来,坚持德育为先,关注教育均衡发展,以人为本,注重学生的自主发展。同时,校园办公系统不够齐全,需要继续完善和开发。
数字资源应用情况
1、学校建有专题网页。
2、教师自制各类教育教学资源。
3、部分学科购买了教学光盘资源。
4、市、区等教育信息资源库。
现有的资源少,对校外的资源的搜集和使用少,教师之间教育资源的交流与共享较少,并且使用率较低。
除了量的增加,更需要质的飞跃,资源的类型要摆脱单一化,向多样性、实用性过渡,这样才会改变和日常教育教学脱节,使用率低的窘境。
四、主要任务
1、创设符合千山路小学特色的教育信息化德育环境,促进学生和谐发展,提升校园文化内涵。
2、建设并完善学校应用平台,建立相应的推广应用机制。
3、基于校本培训,开展多元培训,加速学生、教师信息化应用能力的提高。
4、开展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实践,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高教育教学效能。
5、开展课题、专题研究,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教育信息化应用成果。
6、通过教研组特色网站的建立,为教师、学生提供、充实教育信息资源。在实践反思总结中推广教育信息化应用做法和经验,由实验点逐步铺开。
7、建立教师电子荣誉手册,完善教师成长电子档案,构建信息技术支持下的评价体系。
五、实施策略:立足学校,局部推进,总结经验,带动全体。
六、实施方案 基础性项目:
项目一:创设具有学校特色的教育信息化应用环境,提升校园文化内涵。
1、校园信息化环境创设
●目标:营造校园信息化环境,让教育信息化的理念渗透到学校的每一个角落,每一位教师和学生的心里。全方位展示学校办学理念。努力提升学校信息化教育生态品味。
●措施:
(1)以创建市信息化应用实验校为目标,全校师生集思广益,对学校教育信息化整体形象精心规划、整体布局、实践调整。在全校师生中广泛征集教育信息化整体推进行动口号、会标、标语牌等视觉识别系统。利用学校的走廊文化,开设信息专廊。
(2)学校、班级、各部门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新颖的电脑月、科技月、艺术月、体育月、读书月等活动,将信息技术的运用与校园主题文化月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体现不同教育内涵和文化追求。
●达成度:
(1)学校环境的显性布置。(2)学校主题活动月展示。
2、完善学校信息化应用设施
●目标:通过设施的完善,为更好更快的推进信息化进程做好物质准备。●措施:(1)根据市教委对创建市信息化应用示范学校硬件配备要求,在市、区教育局、政府的支持下,积极创造条件,不断完善校园内信息技术基础设施。
(2)学校通过上拨和自筹资金,建立和完善学生电子阅览室、信息化专用工作室等网络设施,优化学校综合网络平台的教学、管理、评价、操作功能。
●达成度:信息化配备的升级。
项目二:建设并完善学校应用平台,建立相应的推广应用机制
1、建立学校信息化领导小组
●目标:信息化领导小组的设立,为实验项目有条不紊的开展提供了组织保障。●措施:
(1)由校长亲自担任学校信息化领导小组组长,书记副校长担任副组长,定期召开学校信息化推进会议,了解推进情况,及时调整,合理规划。
(2)学校中层管理人员以信息化管理为已任,分别对学校的教育、教学、评价及反馈领域实施计算机管理,尤其是校务、教务、总务、档案、人事管理、学籍管理等,以简化工作程序,提高工作效率。
●达成度:信息化领导小组的工作实效显性和相关的会议记录。
2、建立、健全各项信息化制度
●目标:制度是实验持续的支撑,形成稳定的制度资源,对数字化校园的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措施:
(1)修订和完善信息技术管理人员培训学习制度,岗位责任制度、计算机房、网络、常规媒体、多媒体教室、资源库等专用教室和专用设备的管理制度,教师学生培训制度、计算机网络使用检查评比制度、考核奖励制度和信息化课题资料管理制度等常规管理制度,使学校教育信息化工作有章可循。
(2)建立和完善课程设计、课堂教学、专业培训、教研活动中教师教育信息应用意识、态度、能力等评价体系,使评价过程成为被评价者自我表现认识、自我设计、自我内化、自我完善的教育过程。
●达成度:制度的公示和执行。发展性项目:
项目三:以信息技术为载体,建设教师专业发展团队。
1、构建多元信息技术培训方案,提高教师信息素养。
●目标:通过多种途径的培训,强化教师教育信息应用意识,提高信息技术知识水平和应用水平,熟练掌握多种技能,为更好的开展教育教学实践服务,促进全校教师信息素养的全面提高。
●措施:
(1)
专家培训。从学校实际情况出发,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不定期的邀请市、区教委建立的学科教学和信息技术等方面组成的专家组进行技术上的指导。包括信息技术课程培训,应用能力培训等。(包括电子白板应用、电子杂志的设计、网站的建设等专业技术)
(2)
校本培训。校本自培是我校的优良传统,发挥她的优势,挖掘学校的资源,定时、定点、定人、定内容,对全校师生进行岗位技能培训。
(3)
互助培训。其方式有两种①校外同伴互助培训。我校和科技中心携手开展网络互助培训尝试,共同发展,共同提高。②校内个人发展和同事互助培训。教师可以根据网络信息浏览,组室活动,教研活动,沙龙活动等多种灵活多变的自主方式进行自我或者同伴互助,探讨在信息化应用中的教与学的实际问题。这是一种自发的、不定期的、随机的、简洁、便利而又和谐的培训方式。
●达成度:
(1)教师信息化应用意识的提高,表现为日常的应用率上升,课堂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的比例上升。
(2)校本培训达到区先进水平。
(2)教师的个人信息化应用能力提高,100%的教师能完成一般课件的制作和网上教学资源的筛选,20%的教师能完成较高质量的课件的制作,50%的教师会建立网站和个人博客。
2、开展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实践,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目标: 通过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的各种实践尝试,培养教师和学生信息技术应用素养能力,促进教学方式的根本性变革,优化教学过程,开展有效教学,有效提高教育质量,推进教育信息化的进程。
●措施:
(1)网络教研。两定两不定的活动设想。●定期、定人的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实践研讨活动●不定期不定人的监督常态课。全员开展网上说课、评课、反思,课堂实录,电子备课,教案探讨,远程教学等实践活动。
(2)学习网吧。以语文组为实验对象,构建一个师生互动的学习的平台,充分利用大连市教育资源库,结合学生实际,各年级语文教师设计符合学生年龄特点、认
知规律的网上资源。在这个平台上,学生有配套年级段的课内课外的阅读资源,教师指导策略,练习设计,在线指导和交流,师生新资源的生成等内容。设立学生文学社,鼓励学生积累身边的阅读资源。通过师生合作的方式,丰富和扩大学习资源。
(3)扩建图书馆。学校通过改建图书馆,不仅从空间上扩大学生的容量,而且从传统的图书馆以文本阅读为主延伸到电子阅览,增加了学生的阅读量和浏览信息的能力。同时以开放的形式固定时间段为全校师生服务。
(4)构建校本教材。以美术组为实验对象,结合学科本身的特点,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打破课程的安排,以主题式的模块为具体内容研发e-book的电子阅览校本教材,突出学科特色。
(5)建设应用博客。通过教师建立博客群的方式,促使教师不断的加强自身发展的主体意识,积极而又理性思考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形成反思教育教学行为习惯,使教师在释放真实情感的过程中实现真正的成长和发展,凸显教师的个性成长和专业发展。①组织教师学习在公共网站建立博客的专业技术。②发动部分优秀教师带头作用,在公共网站注册,发布和应用。试点建立10个博客。③总结推广应用经验,以师徒带队,以强带弱的方式逐步推开。
●达成度:
措施(1)每位教师每学期的课堂实践课不少于一节。每节网上课堂实录课必须有相关教师的网上评课。
措施(2)学习吧内各项资源的量化。又因学生由于家庭原因不能上网,学校在课程安排上每个班级每周安排一节电子阅览课。通过实践学生达到一定的阅读量,学生的文学作品得到认可。
措施(3)电子图书室的有效利用,开放时间保障。
措施(4)生成 e-book5本.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在课堂内外都是学生学习的好帮手。
措施(5)教研组的功能在网站的运行中显示,教研组活动信息化,讨论区热烈化,反思区深刻化,资源区丰富。
措施(6):30周岁以下的教师每人建立自己的博客,并不定时的更新。
3、开展课题研究,促进教师科研能力,推动学校数字化建设进程。
●目标:科研引领,实践论证。以校为本,通过信息技术应用的研究,促进信息技术在学校各层面应用的有效性,提升教师的科研能力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营造浓厚的学校信息化氛围。
●措施:
(1)以大连市教育信息化应用实践学校建设的总体目标为指导,以学校的信息化应用现状为基础,以学校各部门自身的特点为抓手,统筹规划学校教育科研,确定科研重点,确立研究课题。
(2)召开科研规划会议,诊断各个教研组的薄弱之处和触及良好的发展之处,设计课题实施方案,有序推进教育教学和信息技术的整合,切实开展实践研究活动。
(3)形成多级别课题研究局面,校级课题---区级一般课题---区级重点课题。达成度:
1、区级重点课题一个,区级一般课题4个,50%的青年教师参与课题的研究,1-2名优秀的研究型教师。各个教研组的课题申报成功和课题结题成果显现。
4、关注教师心理健康,建立教师电子荣誉手册。
●目标:通过人文性的关怀,鼓励性的评价机制,建立和发展教师专业团队,使电子荣誉手册成为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的加速度。
●措施:
(1)建立教师鼓励性的评价制度。
(2)建立教师专业发展的电子资料包,制作个性化教师电子荣誉手册。
(3)和学校心理咨询室建立交互平台,做个体心理案例。●达成度:
(1)电子荣誉手册的制作与展示,也是对教师的评价之一。
(2)心理交互平台的使用,促使教师健康向上心理的形成,为学校凝聚力工程的建设起到辅助作用。
项目四:在网络技术支持下优化千山德育环境,促进学生和谐发展
●目标:通过以千山德育环境文化建设为主线的德育主题活动,引导学校德育主动跟进网络、引导教师主动融入网络,引导学生感悟网络生活,思考人生,较好的实现德育对学生网络道德生活引导。从而形成学校民主型、智能型、素质型、情感型、开拓型的千山德育环境。
●措施:
(1)借德育网站建“千山德育环境文化”交流板块。板块内容分为
校域环境文化:图书馆、综合展示室;结合民族精神教育整理归纳历年走廊文化相关资料,形成校本民族精神教育电子书。
班级环境文化:每个班级选择一个专题,以介绍城市为主要内容,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展示相关资料,形成班级特色文化长廊。
(2)学校设立网络信箱,开展网上师生对话,关注学生心理问题及心理调试。准备期:调查活动准备、学生基本电脑技能准备、训练五六年级每个学生申请一个免费个人邮箱、网络道德及安全教育准备。
活动期:
心理健康负责老师设计专门主题网页,内容可以包括“我的心声”“老师对你说”“如果我是你”等栏目。
鼓励学生应用互发电子邮件进行沟通和交流,学生可以把生活中或学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向网络信箱提问或倾诉。
教师把学生的信件进行分类整理,认真总结学生在信件中集中反应的问题,发现学生的心里动态规律,对学生的整体情况有更深入的了解,形成工作的第一手资料。
教师根据回复的信件,编成指导学生学习、生活小册子。
(3)开展以班级、年级为单位的校园网络学习成果展示,激活学生创造潜能,提高学生信息应用能力。
以大队部研究“网络学习成果竞赛”操作方案,由中队为单位开展动员,学校提供计算机网络设备,成立由教师、家长、学生等成员为主的评委会,参加同学可以利用计算机网络学习和研究自己的课题。
(4)开通以教师、家长、社会志愿者、社工为主要成员的“千山阳光空间”形成三位一体网络互动空间。
●达成度:(1)学生: ①普及:五年级以上学生能基本独立操作计算机,并能进行word、powerpoint的操作。能基本具有搜索浏览能力,能运用邮件形式与“网络信箱”进行沟通。②提高:“E”网络社 10%的学生能熟练操作一些图像处理、声音软件。能具有一定的整理及处理相关信息的能力。
(2)班级:结合班级环境文化制作以城市风貌为内容的班级特色教育长廊。(3)学校:
①结合“小榜样伴我成长活动”建立“网络”化德育课堂资源库。②完善“网站”、“班级网页”的制作及运用。
③在学校网站上开设“小榜样阳光空间”。
七、近期目标
1、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要广泛宣传发动,提高全体教师的认识:信息技术是目前发展最迅速、影响最广泛的科学技术领域之一,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教育信息化已经成为推动教育改革的强大动力,以教育信息化来推动中小学教育改革向纵深发展,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由之路。
强化管理,构筑信息化管理网络。信息化工作涉及面广,涵盖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重视管理,树立服务第一,建立三级领导小组:校级(校长、副校长);处室级(校长办公室、德育处、教务处、教科室、总务处);学科级(教研组长)。
教育信息化小组职责为: ①实施、维护校园网建设工作。
②为推动现代教育技术在学校的发展,搞好局域网、计算机房、等硬件建设。③制定培训计划,分层推进师资队伍信息技术培训。④推动学校软件的开发与建设。⑤发挥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中的作用。
2、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方面。
教师是实现教育信息化的主导力量,培训教师是实现教育信息化的关键。根据我校实际,教师的培训着力于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与水平的提高,初步开展网络条件下的模式的探究,掌握网络条件下所必须的技能。建设一支适应教育信息化需要的师资队伍,是推进教育信息化、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关键。加强在职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中青年教师100%通过信息技术培训,使网络学习成为教师自我进修的一种重要手段。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探索现代信息技术在基础教育中的应用模式,特别是网络环境下的德育、课堂的模式。
3、信息技术教育方面
积极开展对学生进行计算机运用的培训,培养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特别是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各级教育行政、教科研部门组织的信息技术方面的竞赛。开展学生的计算机创作活动,收集学生作品
4、教育科研
在推进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中,将坚持以教育科研为先导,通过研究促进信息化工作,以教育信息化推进教育科研活动,深化教育改革。
总之,我们将牢牢把握机遇,把学校信息化工程作为学校教育改革的重点突破口来抓,脚踏实地,奋起直追,开创学校各项工作的新局面。
八、中长期发展目标
我校的教育信息化工作将以“实施规范化教学管理”为目标,提升技术为教育服务的意识和效能。以抓好教育信息化各项应用推广为前提,整合各种现有的教育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源的效益;继续建立与信息化工作相关的学科专题课题研究,以课题研究促进信息化工作;认真实施教育信息化项目建设,进一步提高教育信息化应用效益。
一、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学校期初做好教师电脑使用调配工作;信息组内专人负责学校网站建设与硬件维护,保障学校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升级与维护,使之更好地与教育局校园管理系统接轨。
有计划的进行信息化基础设备的添置与更新。按计划,力争期初完成电子备课室的硬件配备工作,使之能更好地投入使用;根据实际需要,对不能满足教学需求的计算机进行淘汰与调配,解决目前学校网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二、落实信息化常规工作。
1.积极发挥网站作用,推进学校管理信息化。保障教室多媒体、网上报修等信息化系统的网络安全畅通,使教育现代化信息“窗口”正常开放;
2.加强教育信息化项目建设,规范使用信息技术与多媒体专用教室,提高应用的综合效能;
3.举办面向信息化的教师专业发展的校本培训;认真组织教师、网管参加各级信息化技能培训、整合研修班活动;
4.有效管理太仓教育博客群中我校教师教育Blog群等形式的网络互动平台,力争开展以课堂教学为中心的网络教学研讨,更广泛地起到指导学生学习的作用;
5.全面展开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工作,如期完成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教师教育技术培训考核任务;
6.做好学生信息技术相关竞赛辅导工作,推进素质教育;
7.继续推进绿色教学环境的实施,大力扶植、推广、提高互动电子白板在教学中的运用能力;
8.充分利用好现有电教资料。
三、进一步加强年轻班主任信息技术培训。
教师的信息素养是学校信息化水平的一个重要表现,加强对教师的信息技术技能培训,对新进教师及青年班主任,将在新学期初接受学籍信息收录、校校通管理平台、教学课件制作、excel制表等信息化技能的常规培训,以使新班主任能在最短的时间内熟练操作、维护及使用平台,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和信息技术素养。
四、组织开展网络课件制作及说课竞赛。
比赛旨在提高全校青年教师的信息化素质,提高教师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能力。该项比赛采用教师自评、教研组初评推荐、教务处复评、校内说课决赛的流程全面展开;所有优秀课件学校将颁发获奖证书,并在学校考核中给予加分;获奖作品将推荐至全国、省、市电教馆采参加评比。
五、聚焦课堂,在实践中探索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有效性、高效性。在逐步提高学校整合课的普及率的基础上,学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力争达到“优化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的层次。通过实践,进一步引导教师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进行探索与创新,提高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质量,合理体现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优势。
六、全面开展信息技术课题研究工作
学校将继续以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为抓手,以课题研究和专题活动为主题,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基地的示范辐射作用,推动我校现代教育技术的研究向纵深发展。教科室做好现代教育技术研究课题的申报、论证、开题及过程管理工作。
七、信息技术教育方面
积极开展对学生进行计算机运用的培训,培养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特别是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各级教育行政、教科研部门组织的信息技术方面的竞赛。
九、推进方案
为进一步改善我校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加大应用平台和教育资源建设力度,切实发挥信息技术在教育改革中的作用,提高教学和管理的质量与水平,根据《崇明县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应用推进实施方案》,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我校推进教育信息化应用工作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加强应用为主线,以提高效益为核心,明确目标,强化推进过程,促进学校信息化应用质量的迅速提升,不断探索信息技术环境下新
型的教育教学模式和管理模式,积极推进新课程改革。
二、工作目标
1、进一步完善硬件,充实软件,逐步构建能够满足我校师生教育教学需求的信息化平台。
2、加强现代化教育技术的继续培训,建立具有能够高效应用信息技术的教师队伍,具有研发能力的骨干教师队伍,能够胜任网络管理的网管员队伍。
3、建立相关制度,形成学校教育、教学资源的收集、开发和运用机制,推进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普及和应用。
4、加强现代教育技术的课题研究,以研究促进应用。
5、重视学生信息能力的培养,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类竞赛。
三、项目推进策略
1、完善、整合学校教育网的各项服务功能,构建信息化教育应用平台 在我校原有设施设备的基础上,加大信息化硬件建设的投入,按照区进修学校计算机信息中心的标准完善学校教育网络,添置交换器、服务器等设备,建立校园网站,促进学校网站的规范、安全和有效应用。
2、组织教师参加上级人力资源的信息化专题培训,以学促教,以应用促发展,推动学校教学的可持续发展。
加快我校网络教育、教学资源库建设步伐,通过自建、共建、整合和引进等多种途径建设具有本校特色的专题资源库。组织教师积极参加计算机软件操作培训,提高学科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信息化的教学能力和信息素养,加强学校信息技术专业人员的管理和培养,提高信息技术专业人员的管理能力、服务能力。
3、切实做好数字化资源的建设工作,探索资源平台支持下的学科教学。一方面利用好大连市教育资源库和县课程研修网提供的优质资源,另一方面立足本校学科主题的资源建设,形成共享机制,通过制度管理、奖励机制,提高资源的应用效益,在资源的管理、使用等方面形成常规化、制度化。
4、继续做好网络研修工作,逐步探究基于网络技术在日常教学研究活动中的应用实践,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学校将充分利用“甘井子区教育网”这一网络研修平台和学校网站的平台开发校本网络研修活动,逐步推进我校信息化教育应用的步伐,使我校的教学研究真正落到实处,推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激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5、聚焦课堂,探索各项信息化设备和应用软件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实践,提高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在区、校有针对性的使用培训的基础上,加强信息技术与课堂的整合,掌握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效整合的方法和策略,改变教与学的方式,拓宽学生的学习渠道,提高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效益。
6、加强信息科技学科教学,培养学生信息素养。
通过相关学段信息学科的开设,提高学生学技术、用技术的能力,提高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养成基本的信息素养。教师、学生共同营造和谐发展的校园信息化环境。
7、实现校园信息化管理,以数字化的方式体现学校工作、学习、交流与管理功能,提高学校文化建设。
通过培训,提高校领导的信息意识,全面规划学校信息化管理平台,基本实现电子办公、信息发布、会议通知、计划总结、师生管理、后勤财务等方面电子化操作,并做到常态化、规范化,提升学校的教育内涵,提高教学效率和管理功能。
四、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
学校成立教育信息化应用实施项目推进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具体负责对项目推进各项工作的安排、协调。具体安排如下:
领导小组组长:姜龙梅
组 员:王明胜 董全仁 工作小组组长:宋海平
组 员:宋海平及各年级、各学科组长
(二)专业保障
项目指导:甘井子教师进修学校 校信息科技教师和网络管理员
学科指导:甘井子区教师进修学校教研室 校信息科技教师和网络管理员、学科组长
培训、技术指导:甘井子区教师进修学校信息中心 校信息科技教师和网络管理员
(三)技术保障
由甘井子区教师进修学校信息中心向学校提供开展应用实验所需的设备配置、系统集成、平台制作、技术咨询、实验指导等全方位的专业技术支持。
(四)经费保障
1、学校项目活动经费。该经费主要用于激励本校人员积极参加项目活动所发放的款项。
2、学校信息化应用推进奖励基金。该基金主要对在推进信息化应用过程中的优秀教师进行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