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1年绍兴市政府工作报告
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 绍兴市人民政府市长钱建民
2011年2月22日在绍兴市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上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根据中共绍兴市委《关于制定绍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市政府认真听取各方面意见,制订了《绍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请各位代表对报告和《纲要(草案)》一并进行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十一五”规划执行情况和2010年政府主要工作
“十一五”时期是极不平凡的五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和自身转型发展的双重考验,全市人民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省委“八八战略”和“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全面实施市委“创业创新、走在前列”战略部署,扎实推进经济强市、文化强市、生态绍兴、和谐绍兴建设,胜利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全市经济社会在科学发展道路上迈出了坚实步伐。
(一)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五年来,我们始终坚持上级要求与绍兴实际相结合,牢记发展第一要务,强化率先发展意识,不断提升区域综合竞争力、影响力。2010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2783亿元,是2005年的1.9倍,年均增长11.4%,经济总量位居全省第四位;人均生产总值63486元,折合9378美元;财政总收入349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93亿元,分别是2005年的2.3和2.5倍。各类银行业金融机构由16家增加到26家,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达到4948亿元和3934亿元,分别是“十五”期末的2.6和2.8倍。五年累计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834亿元,“三年建设计划”前两年完成投资1498亿元。曹娥江大闸、杭甬运河绍兴段、天然气利用等重点工程建成投运,嘉绍大桥、绍诸高速公路等重大项目进展顺利,新增输变电容量1771万千伏安。外贸出口在全省地级市率先突破200亿美元,去年达到211亿美元,年均增长2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2005年的383亿元增加到853亿元,年均增长17.4%。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6837亿元,是2005年的2.1倍。实现建筑业总产值3243亿元,继续保持全国同类城市首位。成功举办建城2500年庆典、第六届世界合唱比赛、上海世博会主题论坛等重大节会,相继荣获中国人居环境奖、联合国人居奖,成为全省地级以上城市唯一的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绍兴城市的知名度、美誉度不断提升。
(二)发展方式加快转变。五年来,我们始终坚持标本兼治、保稳促调,坚定不移地推进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着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粮食生产连续稳定增长,七大农业主导产业占农业总产值比重提高到75%,外建农产品基地扩大到900万亩,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达到221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1787家,新增设施农业面积6.1万亩。累计完成工业性投资2786亿元,是“十五”期间的1.9倍,纺织、机械、化工、食品饮料等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成效明显,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投资占比由2005年的8.3%提高到26%。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年均增长23.5%,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平均每年提高0.9个百分点。产业集聚集群发展步伐加快,形成具有比较优势和区域特色的块状经济38个。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3.9%,增速居三大产业之首。旅游业总收入由116亿元增加到318亿元,游客人次由1523万增加到3489万。现代商贸、服务外包、现代物流、电子商务成为新的增长点,家电下乡和以旧换新工作深入推进,房地产市场基本保持平稳。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财政科技投入年均增长33%,连年被授予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市称号、6个县(市、区)全部成为浙江省科技强县。引进北京大学工学院绍兴技术研究院、浙江加州国际纳米技术研究院绍兴分院等各类创新载体87家,建成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89家,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比例由“十五”期末的1.23%提高到1.9%,五年累计获得专利授权44000件,城市综合创新能力位居全国地级市第六位。品牌战略深入实施,新增中国驰名商标28件、中国名牌61只,创建成为全省唯一的商标战略示范城市。人才支撑作用更加明显,五年引进各类人才16.1万,“330海外英才计划”开始实施。安全生产连续五年实现事故总量、死亡人数和直接经济损失三个“零增长”,亿元生产总值事故死亡率比“十五”期末下降52.5%。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取得阶段性成效,有效化解华联三鑫、纵横集团等企业经营风险,金融生态环境保持稳定。
(三)城乡统筹成效明显。五年来,我们始终坚持统筹兼顾、协调发展,扎实推进新型城市化与新农村建设,努力构建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互动的新格局。修编完成绍兴城市总体规划、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大纲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大纲。中心城市建成区面积由“十五”期末的75平方公里扩大到93.4平方公里,镜湖绿心和越城、袍江、柯桥三大片区建设取得新的成效,迪荡新城初出形象。完成越王城保护整合等古城保护工程10万平方米。“数字城管”顺利实施。县域中心城市和绍虞、诸暨、嵊新三大城镇组群加快发展,全市城市化率由“十五”期末的53%提高到58.5%。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加快向农村延伸,建成电气化村1038个、信息化村479个,行政村全部连通等级公路、公交通达率99.2%,城镇集中供水覆盖农村人口新增92万人,农村垃圾集中处理行政村覆盖率达到94%,乡镇连锁超市、行政村放心店实现全覆盖。“百村小康示范、千村环境整治”成效显著,村庄环境整治率达到83%,建成185个全面小康示范村。农民培训转移力度加大,五年培训农民68万人次,转移农民21.5万。“欠发达乡村和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工程”深入实施,累计启动经济薄弱村扶助项目3262个。
(四)生态建设扎实推进。五年来,我们始终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积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努力提升生态竞争力、环境承载力。全国生态市建设试点顺利推进,诸暨市、新昌县成为省级生态县,21个乡镇成为国家级生态乡镇。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全面完成,预计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分别比2005年下降20%、15.1%和15%。资源综合利用效率明显提高,耕地总量连年实现占补平衡,每平方公里土地面积产出比“十五”期末提高64%,万元生产总值水耗下降50%,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71%。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333天。城市日供水能力由40万吨提高到80万吨,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污水日处理能力由71.5万吨提高到126万吨。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由11平方米提高到15.2平方米。新建林带林网1800公里,森林覆盖率提高到54%,“森林绍兴”建设在全省率先启动。
(五)改革开放不断深化。五年来,我们始终坚持创新驱动、开放带动,注重激发各方面创业创新热情,切实增强发展活力和动力。国有、集体经济加快从竞争性行业退出。民营经济不断壮大,30家企业跻身中国民营企业500强。要素配置市场化改革深入推进,工业用地“招拍挂”制度全面实施,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制度基本建立。市政工程、政府采购、国有产权等统一进入公共资源交易平台。金融产品不断创新,排污权、商标专用权、林权开始用于抵押贷款。地方资本市场加快发展,发行企业债券7家、短期融资券3家,上市公司“绍兴板块”由“十五”期末的24家增加到42家。农村综合改革进一步深化,农村土地流转比例达到47.3%,集体林权流转47万亩,集体经济“三资”实现规范化管理。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全面启动,新组建或调整政府部门14个。扩权强县和强镇扩权改革深入实施,省、市两级中心镇达到28个。行政审批“三集中”改革顺利推进,取消或调整各类审批前置条件164项。部门预算编制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全面推进。外贸出口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国际贸易预警和摩擦应对服务机制不断健全。“招商引资”加快向“招商选资”转变,五年实际利用外资46亿美元,是“十五”期间的1.5倍,利用内资总量达到380亿元。累计完成境外承包劳务营业额18亿美元,境外投资9.5亿美元。融入长三角、接轨上海、共建杭州都市圈、“山海协作”、对口支援等经济合作交流广泛开展。青川灾后援建三年任务两年完成,新疆阿瓦提援助工作开始启动。
(六)社会事业全面繁荣。五年来,我们始终坚持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促进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相互融合,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升发展软实力。新一轮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扎实开展,在全国城市公共文明指数测评中位居全省同类城市首位。建成国家综合档案馆、绍兴美术馆、越文化博物馆、黄酒博物馆等重点文化设施,《梁祝》、《一钱太守》等文化精品在全国产生广泛影响。21个项目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鲁迅文学奖颁奖典礼永久落户绍兴。创建成为中国书法名城。教育均衡性明显提升,学前三年入园率达到98.2%,省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覆盖率达到85%,省级以上重点职业学校增加到31所。普通高校在校生从3万人增加到5.5万人,绍兴文理学院列入硕士学位授权立项建设单位,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升格为本科院校。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逐步深化,城乡社区卫生服务网络不断健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均筹资标准从63元提高到285元,甲型H1N1流感等重大疾病防控成效明显,成功创建浙江省首批卫生强市、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城市。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得到加强,人口年均自然增长率控制在0.17%。,荣获全国首批人口和计划生育综合改革示范市称号。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工作扎实推进。全民健身运动广泛开展,举办全国游泳冠军赛、第七届市运会等重要赛事,成功申办第十五届省运会,绍兴籍运动员五年获得7个世界冠军。“残疾人共享小康工程”扎实推进。“五五”普法顺利完成。“平安绍兴”建设取得新成效,社会治安防控能力不断增强,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逐步建立,圆满完成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环沪护城河”、第六届世界合唱比赛等重大安保任务。国防动员、征兵、人民防空、国家安全工作得到加强,双拥工作富有成效。审计、民族、宗教、外事、侨务、对台事务、档案、气象、新闻出版等工作取得新成绩。
(七)人民生活持续改善。五年来,我们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让群众生活更加丰富多彩、社会更加和谐稳定。全市财政用于民生支出累计达到501亿元,占同期财政总支出的69.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164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3651元,年均分别增长11.5%和12.1%。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946亿元,是2005年的2.1倍。新增城镇就业36.8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始终控制在3.5%以内。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城镇居民和未成年人医疗保障制度相继实施,工伤、失业、生育等社会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城镇职工最低工资由每月610元提高到980元,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由237.5元提高到400元,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由149元提高到297元,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由895元提高到1550元。社会福利床位年均增加10%,“星光老年之家”行政村覆盖率达到96%,农村“五保”和城镇“三无”对象全部实现集中供养。城乡居民人均住房面积分别提高到36.6和67.6平方米,累计新建经济适用住房65.3万平方米,廉租房保障1523户。城镇居民每百户家庭拥有汽车22辆,城乡互联网用户达87.7万,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为34.6%和36%。
2010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我们紧紧围绕“抓平台促发展、调结构促提升、重民生促和谐”的工作基调,重点抓了四方面工作:
一是全力推动转型升级。全面启动工业转型升级省级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在全省率先编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制订配套扶持政策,明确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新能源、新兴信息等重点培育领域。加快推进传统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绍兴纺织、诸暨袜业、嵊州领带、新昌轴承成为省级转型示范试点。建成世茂广场等商贸综合体,引导工业企业分离发展服务业,鼓励市区二环线内工业企业转型发展服务业。编制《全城旅游总体规划》,积极创建古城5A景区。扎实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建成14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10个现代农业综合区列为省级创建点。
二是致力提升发展平台。启动滨海新城大开发,探索实行“委托管理、充分授权”管理新体制,组织编制概念性规划和系列专项规划,加快建设“十路三桥”等基础设施。积极推进镜湖新区核心区块建设,重点抓好奥体中心、科技中心、文化中心、科教园、迎恩门改造等工程。大力实施开发区整合提升,袍江新区、绍兴经济开发区先后升级为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9个开发区通过省级整合提升验收。出台加快培育中小城市政策意见,编制12个省级中心镇规划,17个中心镇成为省、市培育小城市试点。在全省率先出台农村宅基地置换政策,组建各级新农村建设公司20家,有序推进首批39个中心村培育工作。
三是强力推进节能减排。严格落实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建立健全行政问责制、一票否决制、节能预警和全民节能机制。按照区别对待、有保有压的原则,切实保护高效产能,坚决关停非法产能,启动实施淘汰落后产能三年行动计划。出台加快发展低碳经济政策意见,建设重点节能项目159个。实施省“811”环境保护新三年行动,启动“清水工程”新三年计划,扎实推进污水达标进管、生活污水纳管、曹娥江采砂整治等工作。开展工业废气、汽车尾气、餐饮油烟等专项整治,市区二环以内公交车辆尾气排放全部达到欧Ⅲ标准。
四是着力办好民生实事。市六届人大五次会议确定的十方面实事全部如期完成。重点是,完善就业服务平台,积极创建充分就业社区,新增城镇就业9.2万人。在全省率先实施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市级统筹,启用社会保障卡“一卡通”。率先全面推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建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202家。广泛开展“文化大巴”、数字电影下乡等系列文化惠民活动。统一城乡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并将中小学生均标准分别提高到651元和471元。实施市区三年住房保障规划,出台老旧房改造、公租房、公积金扩面等管理办法,完成农房改造2.9万户。新建和改造一批农贸市场,市区新增蔬菜基地2213亩。开展城市交通秩序大整顿,实行交警全警执勤,优化公交线路,增设停车泊位,严厉打击酒后驾驶等交通违法行为,公共文明指数测评中交通文明得分居全省第二位。
各位代表,过去的五年,是我们在科学发展观指引下战胜重重困难、奋力前行的五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取得丰硕成果的五年。五年来,我们成功抵御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深化了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增强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五年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这是历届政府打下的坚实基础,是全市人民在市委领导下共克时艰、奋力拼搏的结果,是市人大、市政协监督支持,各民主党派、社会各界人士积极参政议政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人民和外来建设者表示崇高的敬意,向各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所有参与、关心、支持绍兴建设和发展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各位代表,我们也十分清醒地认识到,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还存在不少问题,政府工作还有很多不足。国际金融危机后续影响尚未彻底消除,应对危机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产业结构性矛盾没有根本解决,服务业比重低于“十一五”预期目标,新兴产业培育成效还不明显。经济发展过多依赖资源环境消耗,要素制约问题十分突出,节能减排形势非常严峻。中心城市竞争力、带动力仍然不够强,城市化推进不够快,城市化率没有实现“十一五”60%的预期目标。农民持续增收的机制有待健全。教育、医疗、住房、环境等方面还存在不少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行政效能需要进一步提高,一些地方和单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奢侈腐化等现象仍然存在。我们一定进一步增强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努力加以解决。
二、关于“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的说明
“十二五”规划是今后五年的发展蓝图。市政府高度重视“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根据市委《建议》精神,深入研究和编制完善《纲要(草案)》,并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征求意见,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各界人士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建议。现在《纲要(草案)》已提请人大审议,下面就几个问题简要说明如下。
(一)关于《纲要(草案)》编制的总体把握
一是把握战略要求,体现方向性。市委《建议》在深入分析“十二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基础上,提出了“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基本要求和发展目标。《纲要(草案)》以此为依据进行分解细化,并规划了一批战略性、前瞻性和全局性的重大项目。
二是围绕发展主题,体现全面性。市委《建议》提出,“十二五”时期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新型城市化、保障和改善民生为战略重点,加快建设特色产业城市、文化休闲城市、生态宜居城市,全面建成惠及全市人民的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纲要(草案)》全面体现主题、主线、战略重点和总体目标的内涵要求,提出一系列具体指标、工作载体和政策举措,并制订了完善的保障体系。
三是注重科学可行,体现导向性。《纲要(草案)》既把中央、省和市委的重大决策部署落实到目标任务中去,也坚持统筹兼顾各地发展的具体情况,在发展目标、工作任务和指标体系安排等方面,力求科学合理,充分体现导向性和可行性。
四是坚持继承创新,体现系统性。《纲要(草案)》编制中,坚持继承发扬“十一五”时期好的经验做法,做到指标体系、工作任务、项目推进的前后连贯,也坚持创新谋划长远,加强与国家、省以及周边地区“十二五”规划的衔接,对国民经济、社会事业和改革开放进行了系统安排。
(二)关于“十二五”发展的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未来五年,经济全球化将向纵深发展,世界经济结构加快进入调整期。我国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态势不会改变,但是经济社会发展短期问题和长期问题交织,结构性问题和体制性问题并存,国内问题和国际问题关联。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临诸多风险和挑战。我们既要增强机遇意识,又要增强忧患意识,提高推动科学发展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努力开创绍兴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
《纲要(草案)》根据市委《建议》精神,提出“十二五”发展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实施省委“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和市委“创业创新、走在前列”战略部署,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新型城市化、保障和改善民生为战略重点,加强自主创新,深化改革开放,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加快建设特色产业城市、文化休闲城市、生态宜居城市,全面建成惠及全市人民的更高水平小康社会,为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打下坚实基础。
《纲要(草案)》明确了今后五年绍兴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加快建设特色产业城市、文化休闲城市、生态宜居城市,全面建成惠及全市人民的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并围绕总体目标提出了“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具体目标要求和指标体系。
——产业转型升级走在前列。经济实力明显增强,产业结构明显优化,消费比重明显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明显提升。到2015年,生产总值达到4280亿元,年均增长9%以上,人均生产总值超过96000元,第三产业比重达42%左右,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占生产总值比例为2.5%左右,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达33%左右。
——民生保障改善走在前列。基本实现充分就业和人人享有社会保障,城乡居民收入继续位居长三角城市前列,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增长9.5%和10%以上,新增职工及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50万人,每年新增城镇就业6万人以上。
——城乡统筹发展走在前列。新型城市化加快推进,中心城市集聚辐射作用明显增强,城镇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建成一批综合实力位居全省前列的中心镇,美丽乡村建设成效显著,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区域发展更加协调。到2015年,城市化率达到63%以上。
——文化繁荣发展走在前列。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利用水平走在全国前列,社会事业综合发展水平保持全省前列,形成一批有一定竞争优势的文化设施、文化产业和文化品牌,全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普遍提高,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成功。到2015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55%,人均期望寿命达78岁。
——生态文明建设走在前列。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城市创建成功,两型社会建设取得重要进展,清水工程和清洁空气行动成效明显,河网水质总体好转,全面完成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到2015年,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耗总量比重达15%左右、林木蓄积量达到1620万立方米。
——社会和谐发展走在前列。法治绍兴、平安绍兴建设稳步推进,民主法制更加健全,社会管理制度更加完善,公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得到切实保障,城乡居民幸福感和满意度全省领先。到2015年,城乡居民收入比控制在2.2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2.95%。以内。
(三)关于“十二五”时期的主要任务
《纲要(草案)》对今后五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作了全面部署,主要有十方面:
一是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把产业升级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核心任务,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提升发展传统优势产业,积极发展现代农业。
二是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把统筹发展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突破口,大力推进新型城市化,加快美丽乡村建设,促进市域协调发展,切实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
三是完善基础设施体系。加快打造与大城市相适应的现代基础设施体系,重点构建快速便捷的综合交通网,完善安全可靠的能源保障网,构筑调控有力的水利设施网,建设比较完善的高速信息网。
四是建设创新型城市。强化科技、教育和人才支撑,着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推进教育现代化,加快人才强市建设,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向更多依靠创新驱动转变。
五是全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着力点,积极促进创业就业,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全民健康水平,让更多群众更好地共享发展成果。
六是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努力统筹人口均衡发展,改进完善社会管理,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七是提升区域文化软实力。把构建独具绍兴特色的文化事业产业体系作为建设文化休闲城市的重要任务,切实提高城乡文明程度,增强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八是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把加快建设生态文明作为推进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大举措,重点发展绿色经济,切实加强节能减排,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着力改善人居环境。
九是深化重点领域改革。纵深推进各项改革试点,深化市场机制改革,推进社会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不断建立完善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
十是提高对内对外开放水平。密切关注国际国内市场环境的变化,深入实施开放战略,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提高利用外资水平,全力拓展国内市场,全面加强区域合作。
各位代表,未来五年的任务光荣而艰巨。我们坚信,在中共绍兴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十二五”规划的宏伟蓝图一定能够实现!绍兴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三、2011年政府工作的主要安排
2011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做好政府工作意义重大。综合分析发展环境和自身条件,建议2011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为:生产总值增长10%;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0%;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比例2%左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外贸出口总额增长1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0.5%;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7%。以内。节能减排完成上级下达的指标任务。
为实现上述目标,我们将以“致力转型促发展、强化宗旨惠民生、创先争优开好局”为工作基调,主要做好五方面工作。
(一)确保经济平稳较快开局
深入推进三年建设计划。继续组织实施基础设施、民生保障、服务业提升“十大工程”,着力推进217个重大项目建设,完成投资434亿元。建成杭甬客运专线绍兴段、绍诸高速公路、铁路东站货场迁建等工程,加快推进嘉绍大桥、31省道绍大线北延、绍兴中心港、3G通信网络以及绍兴县滨海热电、诸暨市城东中心区、上虞市绍诸高速公路连接线、嵊州市104国道改造、新昌县钦寸水库等重点工程建设,启动甬金铁路绍兴段等项目,做好杭绍台高速、钱江通道南延等项目的前期工作。扎实推进产业升级投资,实施总投资10亿元以上大项目40个、5亿元以上项目80个,力争完成工业性投资700亿元以上,比上年增长12%。统筹安排项目用地,积极探索建设项目筹资新机制,确保三年建设计划圆满完成。
提升对内对外开放水平。建立健全新型贸易促进体系,制订出台内外贸协调发展政策。扎实推进11个省级以上出口基地建设,组织实施100个重点市场拓展计划。积极培育出口品牌,力争省级出口名牌达到60只。加快发展服务贸易。开展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试点,扩大出口信用保险和保单融资功能。加强对企业防范贸易风险的指导。注重进出口协调,重点扩大国际先进技术、装备和资源能源进口。大力发展国际物流,改善通关环境。深入开展产业对接、央企对接、越商回归等引资活动。支持有实力的企业赴境外设立、收购、兼并参股研发中心、营销网络和产业配套基地。积极融入长三角和杭州都市经济圈,加强山海协作和浙东区域合作,做好新疆阿瓦提、重庆涪陵等对口支援工作。
着力增强消费带动能力。把增加居民收入放到更加突出位置,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切实改善群众消费预期。完善工资增长指导线、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行业人工成本等公共信息发布机制,建立健全对低收入群体的价格联动补贴机制。逐步提高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企业退休人员养老待遇。加强市场价格监管,努力稳定生活必需品市场价格。加快培育旅游文化、信息服务、体育健身等新型消费热点。深入开展家电下乡和以旧换新,推动农村连锁经营和统一配送。改造升级中国轻纺城、中国领带城、中国茶市等重点市场,完善电子商务平台,支持大型商贸综合体、特色商业街建设。强化区域品牌整体营销,推动“质量强市”建设,提高绍兴产品市场竞争力。
健全服务企业长效机制。组织实施企业家素质提升工程,力争培训企业高级管理人员1000人次以上,加快建设一支高素质越商队伍。全面营造维护公平准入、公平竞争、规范有序的市场环境,努力保护好企业创业创新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继续做好企业解困工作,促进企业健康持续发展。
(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完善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机制,组织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建立每年20亿元的专项扶持资金,建设11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力争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增长20%以上。切实加快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步伐,促进纺织、机械、化工等优势产业稳定持续发展。深入推进产业集群提升工程,加快培育20个现代产业集群。充分发挥龙头骨干企业的带动作用,重点扶持100家行业龙头骨干企业做强做大。创新建筑发展理念,大力发展低碳建筑。完善服务业扶持政策,实行鼓励类服务业用水、用电与工业基本同价。加快发展现代物流、金融服务、信息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鼓励发展文化服务、社区服务、家政服务等生活性服务业,重点培育一批微型CBD、现代金融、物流园区、专业市场等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继续推进工业企业分离发展服务业。整合市、县旅游资源,启动旅游集散综合体等重点旅游项目建设,深入开展古城5A景区创建,积极发展全城旅游和全市旅游。加快推进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确保175万吨粮食生产能力。大力发展现代农业,重点创建100个农业园区,扶持100家带动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培育100个创业型农业主体,提升10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
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开展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做好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中期迎评工作。积极推动传统企业加快向创新型企业转变,新培育国家需要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和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100家以上。深化政产学研合作,筹建华夏研究院,继续推进与浙江大学、中国科学院等战略合作。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急需的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实施省级以上科技项目250项。深入实施 “330海外英才计划”和产业人才开发计划,培养引进一批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
加快建设生态文明。全面落实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健全区域和总量双控制度,探索建立项目环评区域限批、投资能评否决、落后产能信贷限制等制度,完善差别化电价、阶梯式水价调节机制。深入推进以“五小”为主的第二批落后产能淘汰计划。积极推广共性节能技术和工艺,推行能源计量精细化管理。做好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复评工作。推进污染企业网格化管理,完善排污许可和COD按浓度收费制度,切实加大环保监管和执法力度。加快水利改革发展,大力加强基础水利、农田水利、饮用水利建设。全面开展浙东古运河环境整治、鉴湖水环境综合整治和曹娥江流域生态保护。加强农村“连片环境整治”和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加快建设“森林绍兴”,大幅度提高中心城市高大乔木覆盖率,全市新建森林城镇、村庄60个以上。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继续推进工业转型升级综合配套改革试点。落实鼓励民间投资各项政策措施,优化民间投资服务。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完善国家基本药物制度配套政策,开展乡村医疗卫生资源统筹配置改革试点。实行用地指标与用地绩效挂钩,深化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制度改革。探索完善重大产业项目生成机制、流转机制,促进市域内项目共建共享。深入开展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和短期融资券试点,鼓励发展非银行金融业,推进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股份制改革,健全农村信贷担保机制。鼓励企业上市直接融资,力争新增融资100亿元以上。积极开展省级农村改革实验区建设,深化集体用地使用权流转、宅基地置换、农村集体产权制度等系列改革。
(三)扎实推进新型城市化
大力拓展中心城市。组织实施城市总体规划,修编绍兴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编制一批城市分区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加快推进滨海新城开发建设,启动科创园、市民中心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完成道路、水电、通信等基础设施投入25亿元,拉开新城框架;全面开展招商选资,力争引进产业项目投资200亿元。精心实施镜湖环湖区域规划,全面推进奥体中心、科技中心、文化中心、高铁站前区、科教园、迎恩门改造等重点工程建设。启动袍江“两湖”区域开发建设,建成曹娥江袍江大桥等一批重点基础设施。编制完善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展规划,加快发展高新技术和服务外包产业。丰富迪荡新城商贸业态,启动迪荡湖城市公园建设。继续推进城中村改造。完善数字城管运行机制,积极探索违法建筑、马路市场、户外广告、流动摊点等城市综合管理长效机制。
积极培育中小城市。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完善县域中心城市功能,并加强与绍兴中心城市的对接。进一步深化嵊州、新昌在城市建设、产业布局等方面的合作,努力实现更高水平的统筹集约发展。加快发展绍虞、诸暨、嵊新城镇组群。完善中心镇培育政策,深入开展2个省级、17个市级中小城市培育试点,依法下放中小城市培育试点镇县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力争把若干个中心镇率先培育成为中小城市。
加快建设美丽乡村。围绕宜居、宜业、宜游目标,切实加大“三农”投入力度。坚持中心村建设与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相结合,组织实施第二批中心村培育建设,争取2年完成村庄整治任务。继续推进“三年十万户”农村住房改造工程,完成2.8万户农房改造任务,其中改造农村困难家庭危房1300户。有序发展农家乐休闲旅游,加强农民技能和素质培训,进一步提升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自主创业和增收能力。深入实施欠发达乡村和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工程。
(四)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
全面发展社会事业。认真做好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各项工作,深入开展“讲文明、树新风”系列活动。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文化下乡系列工程,加快乡镇文化站等基层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壮大文化产业,培育一批文化龙头企业、建设一批文化创意集聚区、引进一批重大文化项目。支持精品文化创作,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继续提升基础教育水平,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做好绍兴文理学院申硕建设迎评工作,力争浙江农业商贸职业学院成功摘筹。积极发展农村教育,全面完成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进一步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完成城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标准化三年建设任务。积极探索公立医院改革。扎实做好国家卫生城市复评和国家卫生信息工程试点工作。开展优生优育优教促进行动,实现流动人口市民化计生管理与服务。积极筹备第十五届省运会,办好第九届世界荷球锦标赛等重要赛事,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继续做好外事、侨务、对台事务、民族宗教、档案等工作。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严格落实就业再就业扶持政策,健全就业服务援助体系,强化职业技能培训,努力促进高校毕业生、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和农村转移劳动力充分就业。积极创建省级创业型城市,以创业促进就业。依法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深入打造“零欠薪”城市。进一步完善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制度、城镇居民和职工医疗保险制度。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鼓励发展养老服务业,健全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继续做好农村“五保”和城镇“三无”对象集中供养。深化残疾人共享小康工程,强化孤残儿童福利政策保障。认真落实国家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加快建设以公共租赁住房为重点的城镇住房保障体系,扩大住房公积金覆盖面,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大力推广社会管理服务网格化、组团化,改善流动人口、网络社会的管理与服务。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深入开展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商品专项行动,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启动“六五”普法工作,加大法律援助力度。创新信访工作,加强基层司法所规范化建设,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三位一体的“大调解”体系,提升市长公开电话服务能力,着力化解社会基层矛盾。加强综合应急队伍和应急项目建设,提高突发公共事件防范应对能力。支持驻绍部队和武警部队建设,加强国家安全、国防教育、国防动员和人民防空工作,妥善做好复退转军人安置。
继续办好一批为民实事,让人民群众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1)就业方面:新增城镇就业6.3万人,帮助2.8万名城镇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1万名城乡劳动者实现自主创业。培养各类技能人才5万人,培训农民6万人,新增农民转移就业和创业2万人。(2)社会保障方面:城镇职工和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扩大到280万人,增加社会福利床位1800个以上。实现职工医保省市联网,启动城镇居民医保“一卡通”。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标准提高到420元以上,其中各级财政补助290元以上。(3)教育方面:全市中小学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分别提高到700元和500元以上,农村中小学爱心营养餐标准提高到每年450元以上。免除困难家庭儿童和残疾儿童保教费,建立困难家庭幼儿入园资助制度。
(4)公共卫生方面:城乡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经费标准提高到25元。新建、改扩建标准化社区卫生服务站80个以上。市区改造新建公共厕所50个以上。(5)住房保障方面:开工新建经济适用住房11万平方米、廉租住房1.3万平方米、公共租赁住房30万平方米,实施老旧房改造6万平方米。(6)文化体育方面:组织文化下乡演出1200场以上,为农民放映电影2.5万场以上,送12万册图书到农村。创建省级小康体育村 200个以上。(7)公共安全方面:加固病险水库21座、山塘300座。启动建设液化天然气调峰应急站。安全生产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和直接经济损失实现“零增长”。(8)环境保护方面:深入实施“清水工程”新三年计划,努力在全市范围内消灭Ⅴ类水,大部分功能区水质主要指标达到Ⅲ类水标准。开展工业废气、汽车尾气、城市扬尘专项整治,让群众呼吸到更新鲜的空气。开展垃圾不落地行动,推行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让我们的城市更清洁。(9)交通管理方面:组织编制城市综合交通规划,实施一批道路改造工程,疏通一批拥堵节点,优化一批公交线路,改造新建一批公交候车点,市区新增公共停车位500个以上。(10)“菜篮子”工程建设方面:继续实施“菜园子”规范化建设和农贸市场标准化改造,推动优质农产品和名优产品上市;争取10家以上连锁超市延伸进农村、社区,农村便利店覆盖面超过80%。
(五)提升行政服务能力
优化政府服务管理。完成新一轮市政府机构改革,做好新组建或机构调整部门的“三定”工作。进一步简政放权,深化强县扩权和扩权强镇改革,增强县、镇政府职能和开发区活力,提高行政效率。优化财政支出结构,重点加大对民生事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三农”支持力度,确保新增财力三分之二以上用于民生事业。完善政府预算体系,深化国库集中支付改革,推进“公务卡”试点,健全“小金库”治理长效机制,强化政府采购监管。加强政府性债务管理,规范政府性融资平台。积极推进“四减少”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快建设网上办事大厅和服务平台。整合政府信息资源,深化政务公开,努力打造“阳光政府”。
全面推进依法行政。深入贯彻《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加强法治政府建设。自觉接受人大依法监督,积极支持政协履行协商、监督和参政议政职能,认真听取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人民团体意见建议,主动接受舆论和群众监督。坚持重大事项向人大报告、向政协通报,支持法院、检察院依法履职。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着力提高办理实效。规范民主决策程序,建立健全政策绩效评价制度。严格行政执法程序,规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完善行政调解、行政复议和行政应诉机制。
大力加强作风建设。积极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切实解决好行风效能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着力治懒治庸,营造勤政廉政的良好风气。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完善责任制执行报告和工作台账制度。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严肃查处违纪违法案件,加大商业贿赂专项治理力度。加强对重要领域、关键岗位、重大审批行为的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强化公共资源交易和招投标活动监管。全面落实厉行节约各项规定,严控行政经费和一般性支出,继续保持公务用车、公费接待和因公出国(境)等经费零增长。
各位代表,新的前进号角已经吹响,新的伟大征程已经开启,让我们在中共绍兴市委的领导下,同心同德,锐意进取,夺取全面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新胜利!
第二篇:绍兴市政府工作报告
2006年政府工作报告 ――关于绍兴市国民经济和 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报告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关于绍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报告》。根据中共绍兴市委《关于制定绍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市政府认真听取各方面意见,制订了《绍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请各位代表对报告和《纲要(草案)》一并进行审议,并请参加大会的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十五”计划执行情况和2005年政府工作回顾
过去五年,全市人民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省委“八八战略”,紧紧围绕市委“推进率先发展、实现富民强市”的战略部署,加快经济发展步伐,推动社会全面进步,胜利完成了“十五”计划纲要提出的各项主要目标任务。
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2005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1440亿元(不考虑经济普查调整因素为1512亿元),比2000年翻一番,年均增长13.8%,人均生产总值达到3.3万元,超过4000美元。实现财政总收入150.6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76.1亿元,均为“九五”期末的3.1倍。金融系统人民币存贷款余额分别达到1865亿元和1382亿元,比“九五”期末增加1209亿元和923亿元。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三次产业比例由2000年的10.5:58.8:30.7调整为2005年的6.6:61:32.4。粮食生产保持稳定,农业产业化步伐加快,农业龙头企业超过1000家,建成“万字号”特色农产品基地89个,外建农业基地650万亩。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扎实推进,工业性投资年均增长33.6%,累计达到1487亿元,是“九五”期间的3倍,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55家。新增中国驰名商标和中国名牌产品38只,荣获“中国品牌经济城市”称号。服务业发展态势良好,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九五”期末的215亿元增加到382亿元,旅游总收入由56亿元增加到116亿元。专业市场建设继续推进,房地产业迅速发展,交通、通讯、信息、物流业不断壮大。
城乡面貌呈现新气象。绍兴中心城市加快发展,越城、柯桥、袍江组团和镜湖城市绿心的规划建设全面推进。柯桥初显现代化新形象,袍江工业区基本实现“五年大变样”目标,镜湖新区“五路十桥”工程基本建成。鲁迅故里、书圣故里等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古城风貌整合、城中村改造、二环线建设、环城河整治等工程的实施,进一步改善了城市面貌。绍虞、诸暨、嵊新三大城镇组群初具规模。开发区在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中的作用更加明显。农村“千村改造整治、千里清水河道、千里绿色林带”工程建设顺利推进,累计完成村庄改造629个,整修河道630公里,建成绿色林带2200公里。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五年累计投资达到490亿元,是“九五”期间的2倍。曹娥江大闸启动建设,嘉绍高速公路前期工作取得突破。完成了杭金衢高速、甬金高速、杭甬高速、104国道绍兴段等一批高速公路和国省道的建设改造,新增高等级公路469公里、乡村康庄公路4075公里,在全省率先实现县县通高速公路。五年间,全市城市化水平由36.5%提高到55%。中心城市综合实力居全国第41位,4个县(市)成为全国百强县,农村全面小康实现程度居全省第2位。
改革开放实现新突破。企业改革不断深化,绍兴钢铁厂、绍兴丝织厂等特困企业实施改制解困,职工新型劳动关系普遍建立。民营经济实力增强,拥有全国500强民营企业41家,全省100强中占了37家。上市公司由8家增加到24家。资本、劳动力、技术、土地等要素市场建设步伐加快。投融资体制、国有资本监管体制和事业单位改革取得了新的进展。农村税费改革取得突破,第二轮土地承包责任制得到完善,农村综合改革试点进展顺利。行政机构改革和审批制度改革深入推进,招投标中心、机关财务集中结算中心、市长公开电话受理中心相继建立,权力运作更加规范透明。开放水平不断提高,2005年实现进出口总额105亿美元,其中自营出口81亿美元,年均增幅分别达到44.5%和44.8%,五年实际利用外资超过30亿美元,经济交流合作进一步深化。
环境建设得到新加强。在全省率先完成生态县(市)建设规划工作,被列为全国三个生态市建设试点市之一。污水日处理能力达到71.5万吨,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超过11平方米。“十五”期间,环保投入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1%,成功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和国家节水型城市,镜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正式命名。要素资源保障和集约利用水平提高,耕地总量连年实现占补平衡,新增输变电容量659万千伏安,天然气利用工程一期完工。防灾抗灾能力显著增强,城市防洪工程和曹娥江、浦阳江、绍虞海涂标准堤塘基本建成。
社会事业取得新进展。区域科技创新和产学研合作不断加强,连年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市。引进各类人才7.8万人。提前三年高标准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基本普及十五年教育。高校从1 所增加到5所,在校学生超过3万人,绍兴文理学院成为万人综合性高校。“争做文明绍兴人,争创全国文明城”活动深入推进。成功举办“七艺节”分会场、闭幕式和鲁迅文化艺术节等活动,建成绍兴大剧院等一批标志性文化设施。农村广播电视入户工程全面完成,在全省率先开通了有线数字电视。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市公共卫生中心和民办华宇医院、博爱医院等建成使用,城乡社区卫生服务发展迅速,非典、禽流感、霍乱等防控成效明显,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民参保率达到87%,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城市。人口与计划生育综合改革不断深化,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得到加强,人口自然增长率年均控制在2.34‰以内。全民健身运动广泛开展,竞技体育取得新的突破。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加强,基层民主继续扩大,依法行政全面推进。“平安绍兴”建设取得成效,社会治安防控能力不断增强,安全生产监管体系进一步完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逐步建立,人民群众的安全感普遍增强。国防动员、民兵预备役、征兵、人民防空、国家安全工作得到加强,双拥工作富有成效。金融、审计、统计、民族、宗教、外事、侨务、对台事务、档案、气象、新闻出版等工作取得新成绩,妇女、儿童、老龄、残疾人等事业进一步发展。人民生活达到新水平。2005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516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7704元,年均分别增长13.2%和9.1%。城镇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25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生活用房面积59平方米,位居全省前列。城镇就业岗位累计新增25万个,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新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15万人。养老、医疗、失业、生育和工伤等社会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得到健全,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参保人数达到 36.9万,多层次的社会救助体系初步建立。农村安全卫生饮用水人口覆盖率超过90%。城乡居民住宅电话基本普及,移动电话和互联网用户大幅增加,汽车开始进入家庭,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多彩。
2005年是推进率先发展、实现富民强市的重要一年,经过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市五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主要目标基本实现,全市基础设施建设十大系列工程和市区十件实事基本完成,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保持了平稳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一年来,市政府以市委确定的“七大系列”活动为载体,突出抓了四方面工作。
一是着力转变增长方式。坚定纺织业发展信心,鼓励和引导企业依靠科技创新改造升级,提升纺织专业市场,纺织业主要指标仍然保持较快增长。强化对产业优化升级的政策扶持,市区对符合条件的重点项目给予设备实际投资额1.5%的财政补助。出台发展循环经济的实施意见,深入开展节能降耗活动。编制商业网点规划,实施“百镇连锁超市、千村放心店”工程,着力改善城乡消费环境。确立“旅游富市”理念,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快旅游业发展步伐。制订现代农业发展规划,重点培育茶叶、珍珠等十大优势特色农产品,积极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精心组织招商引资攻坚年活动,鼓励企业开展加工贸易。出台政府投资项目管理办法,加强政府投资项目资金平衡工作。加快科技型企业培育,加强与浙江大学、中纺院的全面合作,强化科技人才支撑。
二是大力优化发展环境。积极争取重点项目用地指标,妥善处置违法用地,盘活存量土地,通过多种途径缓解用地紧张状况。着力推进企业上市融资,组织银企洽谈和对接,扶持民间担保机构发展,出台土地使用权证过渡性抵押贷款办法,缓解企业抵押、贷款困难。强化有序用电,对工业企业技改给予用电扶持,对企业自备电源和热电厂顶峰发电实行补贴。开展企业服务年活动,积极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制订鼓励民营经济发展的新措施。深入开展食品药品安全专项整治和保护知识产权专项行动,进一步规范纺织印染行业税收征管,维护经济发展良好秩序。
三是努力提升统筹水平。实施《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纲要》。加强中心城市组团之间的交通连接,柯袍快速通道、解放北路延伸等重点基础设施工程建成。启动迪荡新城建设。稳步实施城中村改造,市区建设安置房164万平方米。加强城市管理,开展违法建筑集中整治。继续加大对农业的政策扶持力度,财政预算内农业支出达到6.4亿元,同比增长21.3%。加快实施“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和农民饮用水工程。制订扶持山区发展的政策意见,开展新一轮“结对帮扶”。深化文化广电体制改革,成功举办江浙沪越剧精典展演等重大文化节会活动,荣获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称号。全面实施教育现代化工程,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向农村延伸,98%的乡镇成为省教育强乡镇。加强农村卫生工作,设立市惠民医院,提高城乡居民的医疗保障水平。
四是致力构建和谐社会。深入开展“七助”行动,缓解“七难”问题,建立健全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提高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开展清理欠薪行动,加大对困难群众和弱势群体的帮扶力度。组织信访问题百日大排查大调处,开展第三轮信访积案专项治理。妥善处理新昌江环境污染纠纷、“绍汇”专项检查、欧亚薄膜联苯泄漏等突发事件。强化社会治安专项整治,严厉打击抢劫、抢夺、盗窃等犯罪活动。扎实做好防洪抗台救灾和疫病防控工作。认真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健全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机构,整治矿山、危化品、道路交通和重大火灾隐患,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各位代表,“十五”发展成就来之不易。五年来,面对突如其来的非典、禽流感疫情和各种自然灾害,面对资源要素和环境制约等困难,面对国际贸易摩擦和石油等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带来的影响,全市人民沉着应对、迎难而上,开创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回顾过去五年,特别是2005年的工作,我们深深体会到,必须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和良好的精神状态,团结奋进求发展;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优化结构求发展;必须走城乡互动之路,统筹协调求发展;必须深化改革开放,创新创业求发展;必须坚持务实为民,凝聚人心求发展。这些体会既是过去实践的总结,更是推动“十一五”发展的宝贵财富,我们将在今后工作中加以坚持和发扬。
各位代表,“十五”各项发展成就的取得,得益于历届政府打下的坚实基础,是全市人民在市委的领导下,抢抓机遇、求实奋进的结果,是市人大、市政协监督支持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各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所有参与、关心、支持绍兴建设和发展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过去五年取得的成绩令人鼓舞,但发展中的问题依然不少。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素质性矛盾没有根本解决;经济粗放增长的格局尚未明显改变,科技和人才的支撑作用还不够强,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还不够快;城乡差距仍然较大,农民增收难度不小;社会不稳定因素和安全生产隐患仍然存在;机关服务效能和队伍素质有待提高,形式主义和消极腐败现象不同程度存在。对这些问题,我们将高度重视,努力克服和解决。
“十一五”时期的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
“十一五”时期是我市率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现代化进程的关键时期。我们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深入实施省委“八八战略”,认真落实市委“推进率先发展、实现富民强市”的战略部署和“十一五”规划建议,坚持一个统领、推进十大建设,努力把绍兴建设成为经济强市、文化强市、生态绍兴、和谐绍兴,力争在2010年前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绍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提出了今后五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和任务。这里重点报告四个方面。
(一)建设经济强市,提升区域竞争力。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左右,到2010年总量达到2400亿元,人均达到5.5万元;城市化水平达到60%;形成一批有较强竞争力的知名品牌和优势骨干企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经济市场化和国际化水平显著提高。
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坚持抓好粮食生产,确保年生产粮食85万吨以上。优化农业发展布局,初步形成10条跨区域的特色农业产业带,打造绿色茶都,构建花卉强市,提升珍珠之乡,创建蔬菜大市。鼓励工商企业投资高效生态农业,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壮大开放型农业,外建农业基地稳定在700万亩左右。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改造提升纺织等传统优势产业,大力培育高新技术产业,重点发展现代纺织、机械装备、精细化工、生物医药、新型材料、光电显示、节能环保、金属加工、塑料薄膜、食品加工等制造业,基本实现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目标,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2%左右。支持成长性较强的中小企业迅速壮大,培育一批有较强核心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拓展建筑市场,巩固建筑业在全国的领先地位。着力提升商贸流通、文化、旅游、房地产业,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信息、中介、金融、公共服务和社区服务业。积极拓展连锁配送、电子商务、现代会展等新型商贸流通业态,推进农村消费安全建设,到2010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600亿元。整体规划、保护和建设绍兴古城旅游区,打造一批特色旅游精品,到2010年旅游总收入突破200亿元。
提高创新发展水平。制定自主创新规划,完善自主创新机制,鼓励原始创新,推进集成创新,支持消化吸收再创新。加快创新成果运用,重点培育50只左右优势名牌产品,新增中国驰名商标和中国名牌产品20只以上。扶持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和企业技术研发中心,培育1000家科技型企业,形成5个以上国家级生产力促进中心。注重产学研结合,组织纺织等产业关键技术攻关。加大科技投入,到2010年全市财政科技投入占财政支出比重达到5%以上。创新人才工作机制,加快高素质人才集聚,各类人才资源总量达到60万人以上。推进现代产权制度和现代企业制度建设,进一步壮大证券市场“绍兴板块”。推动要素资源市场化配置,完善产权交易市场,健全地方金融市场,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规范发展社会中介组织,增强经济社会发展活力。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和投资领域,推进民营经济新飞跃。深化行政审批、财政管理、政府投资等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高附加值产品出口,大力发展加工贸易,加强外贸大通关建设,到2010年自营进出口总额突破200亿美元。强化优势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招商,加大农业和服务领域引资力度。支持企业对外投资和跨国经营。全面实施接轨上海战略,积极参与长三角合作交流,加强与粮食、能源、原材料产地的联系,做好结对帮扶和山海协作工作。重视引进国内先进企业,鼓励在外地发展的绍兴籍企业家回乡投资兴业。
加快大城市和基础设施建设。修编实施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扎实推进越城、柯桥、袍江、江滨组团和镜湖新区建设,基本建成迪荡新城,加快组团间的对接和融合,到2010年形成100平方公里、100万人口的现代化生态型城市格局。加强县域中心城市和中心镇建设,巩固提升“一个中心、三大组群、三条轴线”的城镇体系和沿杭州湾、杭金衢高速公路、曹娥江三大产业带。坚持基础设施先行,实施183项总投资达1400亿元的重大基础工程,重点推进嘉绍高速、曹娥江大闸、曹娥江流域整治、杭甬运河、绍诸高速、钱塘江围涂等项目建设。抓住嘉绍高速公路建设的机遇,加强曹娥江河口区域基础设施配套,发展大桥经济。加快内河和出海港口、码头的规划建设,提高航运能力。
(二)建设文化强市,提升发展软实力。文化发展与经济发展相互融合和促进,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利用水平走在全国前列,形成一批特色品牌和优势文化产业,社会事业综合发展水平保持全省前列,争创全国文明城市。
加强文化资源的保护利用。注重历史文化遗产和民间艺术保护,加大绍兴古城和历史文化村镇的保护利用力度。加强历史文化专题研究,深化名人群体研究,开展历史文献整理。整合节会资源,重点办好公祭大禹陵典礼、中国绍兴国际轻纺博览会、鲁迅文化艺术节,开展绍兴建城2500周年纪念活动,扩大绍兴文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繁荣发展现代文化事业。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大力弘扬新时期胆剑精神,深入开展各类文明创建活动,努力提高城乡群众文明素养。加强基层文化建设,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作一批具有全国影响的文化精品,建成一批标志性文化设施,开展一批特色群众文化活动。深化文化体制改革,鼓励民间资本投资文化产业,发展现代传媒、文化旅游、艺术培训、演艺影视业,到2010年文化产业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7%以上。
加快建设教育、卫生、体育强市。高质量普及十五年教育,切实加强农村教育,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提高职业教育办学规模和水平,加快培养技能型、实用型人才。大力发展高等教育,提升高等教育质量,绍兴文理学院加快建成绍兴大学,全日制普通高校在校生突破5万人。健全公共卫生体系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强化重大疾病预防控制。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加快现代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健全农村医疗服务机构,积极创建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市,城乡社区卫生服务人口基本实现全覆盖,每千人拥有医生数达到2.6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完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推进全民健身运动,发展竞技体育,拓展体育产业。
(三)打造生态绍兴,提升环境承载力。形成比较完善的生态经济、生态环境、生态景观和生态文化体系,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走在全国前列,加快建设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和国家生态市。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进资源配置市场化,建立环境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机制。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和环保产业,加快形成生态产业体系。全面实施循环经济“850工程”,启动垃圾发电、废弃物综合利用等一批循环经济重点项目建设,重点扶持50家循环经济示范企业,通过技术改造提高纺织等行业的资源利用效率,加快生态化园区和再生资源回收基地建设。
创建资源节约型社会。合理围垦滩涂,开发低丘缓坡,引导工业项目向园区和标准厂房集中,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加强节能降耗工作,推广节能技术、节能材料和节能产品,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15%以上。提倡节约用水,工业废水重复利用率达到80%以上。推行产品生态设计,鼓励使用再生材料,有效解决过度包装问题。积极创建绿色社区、学校和企业。
加强环境治理和保护。深入开展环境污染整治行动,强化区域合作,保护好曹娥江、鉴湖、浦阳江、汤浦水库等重要水源,重点治理化工、医药、印染等行业的环境污染,加强大气、固体废物和噪声污染防治工作。严格实施污染物总量控制、排污许可证和环境影响评价等制度,加大环境监管力度。规划建设镜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重点保护一批生态功能区,积极创建生态镇、生态村。加强植被保护,推进城市绿化和生态公益林、绿色林带建设,到2010年城市建成区人均绿地面积超过13平方米。
(四)打造和谐绍兴,提升社会凝聚力。基本建立比较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实现平安市、平安县创建目标。到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2.3万元和1万元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2.71‰以内。
重视解决民生问题。积极拓展就业岗位,健全就业服务体系,形成再就业援助长效机制,新增城镇就业岗位25万个以上。巩固和扩大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覆盖面,全面实施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健全农村“五保”和城镇“三无”对象集中供养制度,推进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发展,深入开展多种形式的扶贫帮困活动。加强对困难群众的法律援助。完善房地产市场调控体系,促进房地产业稳健发展。合理调节收入分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逐步提高最低工资和最低生活保障标准。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发展新产业,培育新农民,树立新风尚,积极推进新农村建设。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加大财政对农村的转移支付力度,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和农村二、三产业,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调整优化村庄布局,全面开展村庄整理和环境整治。加强农民培训转移,培训农民40万人以上,转移25万人左右。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公路通村率达到100%,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0%以上。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创新农村户籍管理、土地征用等制度,加快转变城乡二元结构。
全力维护社会稳定。坚持依法行政,加强和改善行政执法,切实维护司法公正,全面实施“五五普法”,推进“法治绍兴”建设。创新发展“枫桥经验”,重视发挥人民调解组织作用,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依法严厉打击各类犯罪活动。完善基层民主制度,深化政务、厂务、村务公开。进一步加强对流动人口的管理和服务。规范信访秩序,预防和妥善处置各类群体性事件。健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机制,完善安全生产和食品药品监管体系,提高对气象、地质等自然灾害的监测预警和防御能力。积极发展老龄事业和产业,重视保护妇女儿童权益。加强民族和宗教工作。积极支持国防建设,切实做好国防动员、民兵预备役、征兵和人民防空工作,深入开展国防教育和双拥模范城创建活动,认真落实优抚安置政策,巩固和发展军政军民团结。2006年政府工作的主要安排
2006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做好今年政府工作意义重大。综合分析发展环境和自身条件,建议2006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为:生产总值增长1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外贸出口总额增长15%,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6%,新增城镇就业岗位5万个,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6%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3.12‰以内。
实现上述目标,必须认真贯彻市委五届六次全会精神,落实好市委“弘扬胆剑精神、确保良好开局、致力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工作基调,开展好“八大提升”活动,保持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势头。
确保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狠抓优化结构,努力扩大需求,拉动经济增长,促进质量、效益和速度的统一。一是优化投资结构。严格控制高消耗、高污染、低产出项目,建设100项符合产业导向、单体投资规模1亿元以上的重大工业项目,工业性投资增长12%以上。继续推进交通、水利、城市建设和公共服务领域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农业农村和社会事业的投入,合理控制政府性投资负债规模。激活民间投资,鼓励社会资本和外资进入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等领域。加强土地等生产要素的保障和集约利用,严格按标准限量供地,提高新批投资项目的供地率和开工率。二是推进外贸转型。着力提高纺织等传统出口产品的附加值,支持机电、化工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加强出口品牌培育,自营出口95亿美元以上。争取设立出口加工区,鼓励企业建立自备型保税仓库,大力发展加工贸易。健全公平贸易预警机制,加强对纺织等重点出口产品和欧美等重要出口市场的监测分析。探索建立进出口商会,增强应对国际贸易争端的整体实力和市场竞争力。三是扩大消费需求。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提高企业职工养老金水平和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落实困难群众生活补贴与价格指数挂钩制度,探索建立城镇职工薪酬稳定增长机制,改善群众消费预期。加强县(市)商业网点规划,在镇镇都有连锁超市的基础上,实现村村都有放心店,并逐步向学校、社区拓展,构筑全社会放心消费网。充分发挥旅游对消费和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精心组织“休闲江南、古城绍兴”旅游年系列活动,接待游客争取突破180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40亿元。扩大消费信贷,规范发展房地产市场,培育教育、信息、文化等新的消费热点。四是发展循环经济。在纺织、医药、化工等重点行业开展产业循环链建设试点,制定重点行业能耗标准和考核体系,探索工业用地市场化配置办法,开展创建生态工业示范园区活动。
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完善推进企业自主创新的政策措施,鼓励中小企业和传统产业领域的企业向科技型企业转化,充分发挥企业的创新主体作用。重点培育50家市级以上技术研发中心和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启动市生产力促进中心建设,袍江工业区争创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建立政府、企业、院校协作机制,联合组织关键、共性技术攻关,重点实施100项产学研合作项目。抓好浙江省纺织研究院、中纺院江南分院和染整中心建设,充分发挥浙江大学绍兴技术转移中心作用,抢占纺织科技制高点。完善和落实技术要素参与分配等政策,建设人才公寓,优化人才生活和创业环境,降低企业使用高素质人才成本。深入实施品牌战略,加大自主品牌和知识产权保护力度。
加快中心城市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完善越城组团功能,加快迪荡新城开发建设。以中国轻纺城改造升级为契机,提升柯桥组团发展水平。推进袍江工业区二次飞跃。加强镜湖新区保护建设。全面建成小舜江二期和天然气利用二期工程,加快曹娥江大闸、诸永高速绍兴段、鲁迅故里二期、镜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中国绍兴黄酒城和500千伏绍北输变电等工程建设,力争嘉绍高速、绍诸高速、越王城保护工程开工。加强城市道路的建设改造和中心城市组团间的交通连接。改造旧住宅小区,创新社区管理。加大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力度,整治市容环境。坚持以城带乡,以乡促城。进一步加强对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的政策扶持。新建特色农业基地20万亩,新增外建农业基地30万亩。积极实施 “农民信箱工程”,加强农业技术研究,改革农技推广体制,促进科技兴农。新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30家,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规范农村承包土地流转,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改造提升块状经济,积极扶持家庭工业,促进农民自主创业、勤劳致富。继续实施农民转移培训工程,培训农民10万人次,转移6万人左右。加强政策扶持,鼓励移民下山,促进山区发展。编制全市村庄布局规划,适时实施行政村整合。新建全面小康示范村35个,完成300个村的环境整治。全面推进以乡镇机构改革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综合改革。落实农村中小学“四项工程”和“农民健康工程”各项政策。加快推进城乡公交一体化,新建乡村康庄公路800公里以上,行政村客车通达率达到90%。继续实施农民饮用水工程,新增受益人口18万左右。
不断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实施新一轮国有企业改革。健全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和业绩考核体系,加快形成权责统一的国资监管新体制,进一步盘活国有资产。继续鼓励企业上市,加快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营造良好金融环境,切实防范金融风险。深化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改革,建设区域性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拓展招投标中心产权交易功能。加快事业单位改革步伐。组织境内外对接招商活动,推出一批重点招商项目,促进外资与民资的互动发展,争取实到外资10亿美元。完善开发区功能,提升发展水平。鼓励出口企业境外投资、建筑企业境外承包工程,争取对外承包劳务营业额达到1.8亿美元。
全面发展文化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深入开展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和各类基层文化创建活动。加快科技馆、综合档案馆等一批文化设施建设,改造鲁迅文化广场。精心组织祭禹、纺博会等重大节会,全力承办中国越剧艺术节有关活动。积极开展文化下乡等群众文化活动,进一步繁荣农村文化。规划建设兰亭书法艺术园等文化特色街区园区,培育一批成长性文化企业,争创国家和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以加强农村教育、职业教育和学前三年教育为重点,提高教育质量和水平。从今年秋季开始,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交学杂费,对其中的困难家庭学生生活费和课本费实行补助。绍兴文理学院启动硕士授予权工程。加快绍兴中专、交通职校迁建等工程建设,力争越秀外国语学院升格为本科学院,邮电学院正式挂牌。推进市人民医院新院、市急救中心和传染病后备医院等医疗服务设施建设。广泛开展体育健身活动,加快市游泳健身中心等体育设施建设。举办市第六届运动会。深化人口和计划生育综合改革,加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服务,推进计生技术服务体系建设。
大力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一是加强社会保障。完善促进就业再就业政策,加强职业培训体系建设。逐步推进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五大保险“五费合征”工作。探索建立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做到即征即保。完善城乡分类救助办法。新建经济适用房12万平方米,增加廉租房供应量,扩大住房公积金覆盖面,提高公积金贷款额度,加快改善中低收入群体住房条件。二是整治环境污染。积极实施曹娥江、鉴湖、浦阳江流域及汤浦水库上游水污染防治规划,市区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绍兴县、诸暨市力争成为首批国家生态县(市)。加快建设绍兴污水处理厂三期和诸暨、上虞污水处理厂扩建工程,建成嵊新污水处理厂和市医疗废弃物处置中心。探索小舜江、曹娥江流域等重点生态功能区的生态补偿机制,强化环境保护的制度保障。加大环境执法力度,主动解决群众反映强烈、影响群众正常生产生活的环境问题。三是维护社会公共安全。建立健全公共突发事件预警和应急机制,重视解决群众信访反映的问题,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和各种人民内部矛盾。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重点抓好道路交通、危险化学品、消防、建筑等领域的安全生产工作,努力防止重特大事故发生。继续实施食品药品放心工程。加强高致病性禽流感等疫病防控。严厉打击各种犯罪活动和社会丑恶现象,重视归正人员的安置帮教工作,深化“八创建”、“八进社区”活动,确保全面达到“平安市”创建标准。建设外来民工公寓和学校,切实解决新时期的劳资纠纷和欠薪问题,改善外来人员的生活和工作环境。
切实加强政府自身建设。自觉接受人大依法监督、政协民主监督和社会监督,主动加强与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及无党派人士的联系。全面贯彻实施公务员法,进一步落实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建设服务型政府,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加强对经济社会运行的监测、评估和预警。调整财政支出结构,重点支持基础设施、社会保障、公共事业发展。改进政府投资管理,推行非经营性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建立健全公众参与、专家论证和政府决定相结合的行政决策机制,提高科学决策水平。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快电子政务建设,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和服务效能。巩固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成果,改进机关作风,狠抓工作落实。加强廉政教育、监督和制度建设,严格执行廉洁自律各项规定,强化行政效能监察和审计监督,促进勤政廉政。
各位代表,率先实现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是历史赋予我们的重任,也是全市人民的共同使命。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在中共绍兴市委的领导下,同心同德,扎实工作,为推进率先发展、实现富民强市而努力奋斗!
第三篇:绍兴市外经贸局(本站推荐)
附件
2绍兴市外经贸局
关于“绍兴市出口名牌”评选实施细则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引导企业实施“科技兴贸、以质取胜”战略,切实转变外贸出口增长方式,加强自主创新和品牌建设,增强我市出口产品的综合竞争力和发展后劲,促进我市外贸出口健康持续发展,特制定本实施细则。
一、评选原则
1.公开、公平、公正原则。参考商务部、省外经贸厅“重点培育和发展的出口名牌”评选指标,结合绍兴实际,进行评选,并将初评结果在绍兴市外经贸公众网及有关媒体上公示。
2.动态管理原则。“绍兴市出口名牌”在2005年评选的基础上,2006—2008年每年评选一次,以后每二年复评一次。
3.分类评比原则。“绍兴市出口名牌”分五大类商品进行评选,原则上每年评选25只,其中纺织面料辅料类6只,服装类6只,机电类5只,农副产品类2只,日用品、轻工、化工类等其它产品类6只。
二、资格条件
申请“绍兴市出口名牌”的企业,应具备以下资格条件:
1.具有企业法人资格,拥有进出口经营权。
2.企业经营和资产状况良好,连续两年经营盈利。
3.纺织服装、医药化工上出口额不低于500万美元,机电、轻工、日用品等上出口额不低于200万美元,农副产品上出口额不低于100万美元。
4.通过质量管理体系标准认证。
5.商标在国内和主要出口市场均已注册。
6.近三年来无严重违法违规行为,未受过行政处罚,未因出口商品质量问题被国外索赔,没有发生重大质量事故或经查证属实的重大质量投诉。
7.商标持有人为中方。
三、评分标准
“绍兴市出口名牌”的评选主要借鉴商务部和省外经贸厅“重点培育和发展的出口名牌”的评选体系,结合我市出口商品的特点和结构调整的要求,制定以下评分标准:
1.创名牌的工作规划。根据规划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做出评价,分四档确定分值。很好(内容丰富,完全符合企业实际、具有充分的可操作性)得5分,好(内容齐全,部分结合企业实际,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得3分,一般(内容不全,没有结合企业实际,缺乏可操作性)得1分;差(没有规划)得0分。
2.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每拥有一项专利得1分,最多不超过5分;获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产品的得5分,各项得分可以累计,最多不超过10分。
3.通过国际通行的质量管理体系、环境管理体系和产品认
证情况。每通过一项认证得4分,累计不超过10分。
4.上出口额。纺织服装、医药化工出口达到500万美元,机电、轻工、日用品等达到200万美元,农副产品达到100万美元得5分。纺织服装、医药化工每超过200万美元,机电、轻工、日用品等每超过100万美元,农副产品每超过50万美元加0.5分,累计不超过20分。
5.属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每200万美元再加0.5分,累计加分不超过5分。
6.上出口额增长率。等于(或低于)前一得0分,每增长5%加1分,累计不超过10分。
7.境外市场商标注册。在境外每注册1只商标得1分,每增加一只加1分,累计不超过10分。
8.建立境外生产企业、营销机构和售后服务机构。在国(境)外设立生产性企业每家得5分,营销机构和售后服务机构每个得2分,累计不超过10分。
9.获得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高新技术企业称号或相应的省级、市级称号。每获得一个国家级称号得8分,每获得一个省级称号得4分,每获得一个市级称号得2分,累计不超过15分。
10.海外市场认可度。包括在国外获奖情况、国外媒体宣传报道情况。根据实际情况酌情加分,满分5分。
四、评选程序
1.申请“绍兴市出口名牌”的企业,按评选要求,向各县
(市、区)外经贸部门如实提交有关申请材料,并保证材料的真实性;市级企业按要求,直接向市外经贸局(外贸处)上报有关申请材料。
2.各县(市、区)外经贸局认真审核本地区企业提交的有关申请材料,并对材料的真实性负责。对符合资格条件的企业,按评分标准进行初评,得分在50分以上的,方可被推荐为候选名单。
3.市外经贸局组织有关行业专家对上报材料进行复审,对符合资格条件的企业,按评分标准进行重新评分;根据得分情况,综合考虑行业特点、企业类型等因素,并征求有关部门意见后,提出“绍兴市出口名牌”初步名单,在绍兴市外经贸公众网公示后公布。
入选“商务部重点培育和发展的中国出口名牌”、“浙江省重点培育和发展的出口名牌”的企业,不参加“绍兴市出口名牌”的评选,但可以同时享受“绍兴市出口名牌”的部分相关政策。
五、提交材料
所有材料一式两份,提交材料需真实有效,提供复印件的材料原件备查。
1.名牌的工作规划。
2.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需提交专利证书复印件;获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产品的,需提交相应证书的复印件。
3.通过国际通行的质量管理体系、环境管理体系和产品认
证情况的认证证书复印件。
4.上两个出口额材料(以海关统计为准)。
5.经财税部门认可的上两个的财务报表。
6.境外市场商标注册情况的相应证明材料。
7.国外设立生产企业、境外营销机构、售后服务机构的,需提交省外经贸厅颁发的资格证书或其他证明材料。
8.获得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高新技术企业称号或相应的省级、市级称号证书复印件。
9.国外获奖证书、在国外媒体进行广告宣传或被国外媒体进行过宣传报道的,需提供复印件及经公证的翻译件。
10.其他相关证明材料。
申报企业提供的材料如有虚假,一经发现,将被取消本次和下一次申报资格。
五、扶持措施
1.通过多种手段、利用多种渠道对“绍兴市出口名牌”进行宣传和推介。
2.优先安排广交会、华交会和其他全省性的各类国内外热点展览会摊位。
3.优先安排申请中小企业国际市场开拓资金项目、“走出去”资金项目和商务部农工纺及品牌资金项目。
4.优先安排申请机电产品技改贴息、研发资金项目。
5.对荣获“绍兴市出口名牌”的企业将作为推荐商务部、浙江省“重点培育和发展的出口名牌”的基础。
第四篇:绍兴市公安局
绍兴市公安局 绍兴市综治办 文件 绍兴市教育局
绍公通„2010‟174号
转发中央综治办、教育部、公安部关于进一步
加强学校幼儿园安全防范工作建立健全
长效工作机制的意见的通知
各县(市、区)公安局、综治办、教育局:
现将中央综治办、教育部、公安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幼儿园安全防范工作建立健全长效工作机制的意见》(公通字„2010‟38号,以下简称《意见》)转发给你们,请即报告党委政府,传达到本部门基层组织和各类中小学、幼儿园、托儿所以及各类校外活动场所、辅导培训机构,并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今年4月份以来,针对一些地方接连发生严重伤害小学生和幼儿园儿童的个人极端暴力事件,全市综治、教育、公安部门在各级
—1— 党委政府的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全国综治维稳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和中央综治办、教育部、公安部以及省委省政府一系列工作要求,全面加强学校、幼儿园安全保卫工作,有效维护了校园安全稳定。但工作中还存在不足之处,特别是校园安全管理长效工作机制还不完善,长治久安的基础还不牢固。为此,各地各部门务必抓住中央三部门下发《意见》的有利契机,进一步增强对校园安全稳定工作复杂性、长期性、艰巨性的认识,进一步提高工作责任感、紧迫感,扎实工作,开拓创新,全面提升校园安全工作水平。
一、提高认识,全面贯彻落实《意见》提出的各项要求。中央三部门联合就进一步加强学校幼儿园安全防范工作、建立健全长效工作机制提出《意见》,是认真贯彻中央领导同志重要指示精神,在深入分析当前社会治安形势、认真总结校园安全工作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下决心从根本上解决校园安全问题、维护校园长治久安而采取的一项重要举措。各级综治、教育、公安部门要认真组织学习,深刻领会,狠抓落实,确保校园安全工作真正做到组织到位、投入到位、责任到位、保障到位。要在本系统本部门大张旗鼓地开展宣传,使每个工作人员都能准确把握《意见》提出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具体要求,进一步提高做好校园安全防范工作的能力和水平。要对照《意见》要求,结合本地实际,针对校园安全工作存在的差距和问题,进一步明确工作思路、重点任务和具体举措,以铁的决心、过硬的措施、扎实的作风,全面消除校园安全隐患,切实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治安环境。
二、严格要求,全面落实校园安全管理各项工作措施。要按照“单位负责,政府监管”和“谁审批谁负责、谁主管谁负责、谁开 —2— 办谁负责”的原则,明确校园安全管理主体责任,逐校逐园建立内部保卫机构,落实内部保卫力量、规章制度和技防设施,加强教育培训,健全联动机制,确保人防、物防、技防措施真正落实到位。要深入排查化解各类矛盾纠纷,着力强化校园周边治安管理和防控工作,深入推进警务室、治安岗亭建设,严密周边巡逻防控、群防群治措施,严厉打击各类涉校涉园违法犯罪活动,提高师生的安全感和满意度。通过内外结合、专群结合,积极构建“源头预防治理有效、内部安全管理有力、外围治安防控严密”的校园治安防控网络。要将贯彻《意见》与实施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安全防范工作的若干意见》紧密结合,同步实施,深入扎实开展全省学校幼儿园创安达标活动。要积极争取地方党委政府专项财力和政策支持,重点加强城乡结合部、农村边远地区学校和幼儿园的安防建设,着力加强民办、无证学校和幼儿园以及其他社会办学机构的监督检查和清理整顿。要善于结合实际,及时总结经验,树立先进典型,大胆探索创新,将实践证明成功的安全防范工作措施常态化、制度化,建立健全具有江苏特色的校园安全长效工作机制。
三、明确责任,着力构建各司其职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各地各部门要进一步建立健全校园安全领导负责制、工作考核制和责任追究制,坚持“一把手”负总责、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深入抓,切实把维护校园安全工作责任落实到基层组织、落实到每一所学校、幼儿园和工作的每一环节,加强协作配合,形成工作合力。市综治办、教育局、公安局将持续开展明查暗访,对行动迟缓、工作不力、安防措施不落实的,将予以通报批评并责令限期整改。各地各部门也要开展经常性地检查考核、情况通报,督促落实整改措
—3— 施,确保本地学校、幼儿园安全措施落实到位。对因地方工作不重视、组织不得力、保障不到位,导致发生涉校涉园重大恶性案件事件的,综治部门要坚决实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一票否决”,同时依法依纪追究地方相关领导的责任;对因学校、幼儿园内部安全管理责任不落实、措施不到位,导致发生涉校涉园重大恶性案件事故的,要严肃追究校长、园长和当地教育部门领导的责任;对因校园安保工作监督检查不力、周边地区治安秩序混乱、刑事治安案件频发,导致发生涉校涉园涉生重大恶性案件事故的,要严肃追究辖区责任民警、派出所长和所在县级公安机关领导的责任。
附件:中央综治办、教育部、公安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
幼儿园安全防范工作建立健全长效工作机制的意见》
绍兴市公安局 绍兴市综治办 绍兴市教育局
二○一○年十一月三日
主题词:校园
安全防范
工作意见
通知
抄送:市政府,市委办,浙江省公安厅,浙江省综治办,浙江省教育厅。(共印90份)绍兴市公安局办公室 2010年11月3日印发
校对:陈福连
—4—
第五篇:浙江省绍兴市中级人民法院
浙江省绍兴市中级人民法院
民事判决书
(2010)浙绍民终字第808号
上诉人(原审原告)中国信达资产管理公司杭州办事处,住所地杭州市延安路528号标力大厦B座11-12楼。
负责人涂咸阳,主任。
被上诉人(原审被告)嵊州市剡城房地产开发公司,住所地嵊州市剡湖街道官河路682号。
法定代表人周秀清,董事长。
被上诉人(原审被告)周秀清,男,1958年8月18日出生。
被上诉人(原审被告)孙小波,男,1973年6月8日出生。
被上诉人(原审被告)邹莉,女,1977年11月26日出生。
被上诉人(原审被告)浙江龙鼎机械有限公司,住所地嵊州市剡湖街道八里洋村。法定代表人朱伯均,执行董事。
上诉人中国信达资产管理公司杭州办事处因财产损害赔偿纠纷一案,不服浙江省嵊州市人民法院(2009)绍嵊民初字第997号民事判决,向本院提起上诉。本院于2010年6月9日立案受理后,依法组成合议庭审理了本案。本案现已审理终结。
原审判决查明:1999年12月16日嵊州交行与嵊州市钢铁厂签订借款合同1份,约定嵊州交行借给嵊州市钢铁厂人民币300万元,借款期限为1999年12月16日至2000年12月15日,利率为月息6.3375‰;同时嵊州交行与嵊州市钢铁厂签订最高额抵押合同,约定嵊州市钢铁厂以其所有的部分设备作为上述借款的抵押担保,并办理了抵押物登记手续,领
取了抵押物登记证。合同签订后嵊州交行依约发放了贷款。2000年1月嵊州市钢铁厂被注销,改组为嵊州市昌盛钢铁有限公司,原嵊州市钢铁厂的债权债务由嵊州市昌盛钢铁有限公司承担,上述借款期限届满后,嵊州市昌盛钢铁有限公司仅归还了借款本金90万元及至2000年12月20日的利息,其余借款和利息未付。嵊州交行遂向绍兴市中级人民法院提起诉讼,2001年6月25日绍兴市中级人民法院作出(2001)绍中法经初字第153号民事判决书,判令:
一、嵊州市昌盛钢铁有限公司归还嵊州交行借款本金210万元并自2000年12月21日起至上述本金实际付清日止的利息,款于判决生效之日起十日内履行完毕。
二、若嵊州市昌盛钢铁有限公司未按上述第一项履行,嵊州交行对嵊工商(1999)字第155号抵押物登记项下的抵押物享有优先受偿权。该判决发生法律效力后,因嵊州市昌盛钢铁有限公司未履行该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嵊州交行向绍兴市中级人民法院申请执行,绍兴市中级人民法院指令新昌人民法院执行。2002年11月6日新昌人民法院作出(2002)新法执字第35-2号民事裁定书,裁定嵊州市昌盛钢铁有限公司所有的吊钩桥式起重机等设备作价223万元交付嵊州交行抵偿债务。2002年10月29日嵊州交行(甲方)与第一被告(乙方)签订协议书1份,约定嵊州市昌盛钢铁公司关停后,该公司原抵押给甲方的生产设备(详见清单)法院已裁定给甲方抵偿债务,由于一时无法处置及乙方目前实际已接管该公司资产的情况,为此甲、乙双方就上述抵债设备保管问题进行了友好协商,并达成如下协议:
一、甲方在上述抵债设备处置之前委托乙方代为保管,代保管期间乙方自愿承担因缺少、损坏等的赔偿责任。
二、甲方承诺上述抵债设备在处置前如乙方需租用,同等条件下优先出租给乙方,租赁协议另行签订等内容。双方还在抵债物品价值明细表上盖了章,该明细表载明机器设备的评估价值为2789750元。协议签订后第一被告即履行了管理义务。2004年6月7日交通银行绍兴分行(甲方)与原告(乙方)签订债权转让协议1份,约定甲方将其对债务人浙江省嵊州市钢铁厂共计壹笔债权转让给乙方,具体每笔贷款债权见本协议所附转让债权清单;甲方就前述债权从2004年4月1日之后回收的本息归乙方所有;本协议生效后乙方成为新的债权人,取代甲方的债权人地位;自债权转移之日起,与转让标的有关的全部从权利(包括但不限于保证债
权、抵押权、质押权)也同时由甲方转移至乙方等内容。同时所附的转让债权清单载明债权本金余额为2001000元,截止2004年3月20日的利息余额为572143.03元。2006年6月20日,第一被告向嵊州交行发函1份,载明“我公司与贵行于2002年10月29日订立代管设备协议书,我公司一直按此协议无偿代管至今,现我公司认为:设备年久失修,资产自然损耗等因素,必将造成资产缺失,责任重大,因此从即日起中止与贵行的代管设备协议书。” 嵊州交行收到该函件后转交给原告,同年6月29日原告发函给第一被告要求第一被告继续代为保管一段时间。2007年4月27日原告又发函给第一被告认为在2007年4月25日原告派员对抵押实物进行现场查看时,发现上述抵债资产已被第一被告私下转让了,要求第一被告停止侵权行为并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2007年6月5日第一被告发给原告函1份,载明“我们公司于2002年开始对原嵊州市昌盛钢铁有限公司的资产进行重组,组建成立了嵊州市宝裕金属制品有限公司,并进行了大规模技术改造,先后投资2500万元新购设备和对原有设备进行改造和更新,可以说原有的抵押设备全部进行了改造和更新,并于2003年7月嵊州市宝裕金属制品有限公司投入生产等”内容。2002年9月23日由周秀清与邹莉作为股东出资500万元设立嵊州市宝裕金属制品有限公司,2006年2月20日邹莉的股份转让给孙小波。后嵊州市宝裕金属制品有限公司名称变更为嵊州市巨鼎特钢有限公司,并且其股东变更为朱伯均和汪育松,嗣后该公司名称又变更为浙江龙鼎机械有限公司。
以上事实,由2001年6月25日绍兴市中级人民法院(2001)绍中法经初字第153号民事判决书1份及2002年11月6日新昌县人民法院(2002)新法执字第35-2号民事裁定书1份、2002年10月29日嵊州交行与第一被告签订的协议书1份、2004年6月7日交通银行绍兴分行与原告签订的债权转让协议1份、2006年6月20日嵊州市剡城房地产开发公司发给交行嵊州支行的函1份、2006年6月29日原告发给第一被告的函1份、2007年4月27日原告发给第一被告的函1份、2007年6月5日第一被告发给原告的函1份、2007年1月11日股权转让协议书1份、嵊州市宝裕金属制品有限公司的工商登记档案、嵊州市剡城房地产开发公司工商登记资料及各方当事人的庭审陈述等证据所证实。
原审判决认为:本案当事人争议的主要焦点是原告主张的抵押设备是否已经被转让。从2007年6月2日第一被告发给原告的函可以证实,第一被告已在2002年开始对其保管的设备全部进行了改造和更新,并投入了生产,可见第一被告作为抵押设备的受寄托人,未经寄托人同意擅自动用了保管设备,其行为已经超出了保管协议约定的范围;同时第一被告的法定代表人与新设的嵊州市宝裕金属制品有限公司的法定代表人虽为同一自然人,但第一被告将抵押设备交由嵊州市宝裕金属制品有限公司使用,从形式上可以认定抵押设备的使用管理主体发生了变更,但动产的转移占有可以由多种法律事实所引起,如转让、租赁、借用等,所以并不能以抵押设备产生形式上的转移,就可以认定第一被告已经将其保管标的物的所有权进行了转让。其次,第一被告作为保管合同的管理人,在不能依约返还保管标的物的情形下,才承担损害赔偿责任,而原告在未向第一被告主张返还保管财产的前提下要求其赔偿损失,显属不当。再次,原告主张其余被告共同侵犯了原告的财产权利的请求,由于其他被告仅涉及企业股份的转让,并非构成对抵债设备的转让,所以原告的该节请求,没有充分的证据证实。综上原告的诉讼请求,缺乏相应的事实依据,不予支持。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三百六十五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三十条、《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二条的规定,判决:驳回中国信达资产管理公司杭州办事处的诉讼请求。案件受理费29118元,由原告负担。
上诉人中国信达资产管理公司杭州办事处上诉称:
一、本案是侵权之诉,非保管合同之诉。
二、本案五被上诉人共同侵犯上诉人的财产权利事实清楚,五被上诉人应向上诉人承担财产损害赔偿责任。
三、原审认定证据错误,上诉人提交的第十一、十二份证据应为本案的有效证据。
四、本案形式上是抵押设备被作为龙鼎公司资产的一部分完成了股权(公司所有权)转让,事实上该转让包含了龙鼎公司真实资产(即不包括抵押设备)的股权(公司所有权)转让和抵押设备的转让,且该转让已实际履行完毕多年。综上,原审判决认定事实不清,适用法律错误,在不得不认定部分侵权事实的前提下,仍视被上诉人应承担的侵权责任于不
顾,将侵权之诉作为合同之诉来审理和判决,导致了本案上诉人的“被败诉”。综上,请求撤销原判,支持上诉人的诉讼请求,由五被上诉人共同承担本案诉讼费。
各被上诉人均未作答辩。
各方当事人在二审中均未提交新的证据。
本院经二审查明的事实与原审判决认定的一致。
本院认为,上诉人要求赔偿讼争设备价值款2789750元及从非法改造之时起按每天万分之二点一标准计算的损害赔偿金,性质上属于折价赔偿。然本案无论是财产损害赔偿纠纷亦或是保管合同纠纷,上诉人提出的上述诉请必须基于因讼争设备权属变更或其他事由导致返还不能之前提。然上诉人并不能举证证明五被上诉人已经依法取得讼争设备的所有权,亦不能举证证明讼争设备客观上已返还不能,即根据本案现有证据,难以认定上诉人诉请之前提成立,故上诉人应当承担举证不能的法律后果,其直接要求赔偿讼争设备价值款2789750元等损失依法不应予以支持,原审法院所作实体处理应属正确。上诉人可根据本案实际,另案起诉以追究相应形式的民事责任来维护其合法权益。
综上,原审判决认定事实清楚,适用法律得当,实体处理正确。上诉人的上诉理由不足,本院依法不予采纳。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五十三条第一款第(一)项之规定,判决如下:
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二审案件受理费29118元,由中国信达资产管理公司杭州办事处负担。
本判决为终审判决。
审判长章 建 荣
审判员毛 振 宇
审判员方艳
二○一○年七月三十日
书记员赵 剑 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