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5年湖南省公务员考试申论复习技巧:归纳概括题三种答题模式
2015年湖南省公务员考试申论复习技巧:归纳概括题三种答题模式
申论中的归纳概括题要求颇为全面,对考生是一项能力性很强的考查。概括总结的答题模式并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模式,只是一种参考性的答题思路,我们在具体实践时,要根据材料的变化进行灵活运用。
2015湖南国家公务员考试课程新鲜上线!8-18人内超级小班!授课效果更好,学习质量更高!考上机会更大!更多最新备考资料搜索:育政公考!
一、概括总结主要内容
概括主要内容的基本套路:
1.材料反映了……;
材料通过……反映了目前普遍存在的……
2.其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它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
3.……的存在是有其原因的,包括……;
……的产生和发展并非无源之水,而是有其深刻的社会根源的
4.这引起了党中央及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必须采取有效地措施来解决……;
对……的治理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发展,必须给予治理;
为治理……,各方面都做了大量工作。
二、概括总结主要问题
概括主要问题的基本套路:
1.材料反映了……问题;
材料反映的主要问题是……;材料通过……反映了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
2.此问题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三、名词解释类概括
名词解释也就是给名词下定义。定义是通过一个概念揭示另一个概念内涵(概念所反映的事物本质属性的总和)的逻辑方法。任何一个定义都是有定义项、下定义项和定义联项三个部分组成。申论考试中一般会给出被定义项(被定义概念),要求我们对其进行概括。
定义如果用公式表现出来时这样的:被定义项+是(就是)+下定义项
比如:商品就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下定义时应注意:(1)定义项和被定义项的外延是全同关系;(2)定义项中不能含混或比喻的语词;(3)定义项中不能直接或间接包括被定义项,违反这条规则的错误叫做循环定义;(4)除非必要,定义项不应包括负词项。
申论考试中要求解释某名词的含义,并不是要求应试者给出精确无误的解释,最主要的就是要求应试者概括的知识点要全面、用语要精简。
湖南本土最受欢迎品牌育政教育公务员培训学校是全部具有成功考上政府公务员的老师主讲!试听为证!2014年育政教育十周年校庆特别优惠课程火热报名中!详情搜索:育政公考!
第二篇:2015年湖南省公务员考试辅导:申论归纳概括题三种逻辑
2015年湖南省公务员考试辅导:申论归纳概括题三种逻辑
归纳概括题目顾名思义,需要大家能够到材料中找到符合题目要求的相关要点,并总结成一段有逻辑的语言进行作答。所以考生在找到要点之后,能否有效连接关键词梳理逻辑是决定得分高低的一个重要因素。根据归纳对象的不同,这类题目通常有三种逻辑,分别为递进、总分和并列。
2015湖南国家公务员考试暑期课程新鲜上线!8-18人内超级小班!授课效果更好,学习质量更高!考上机会更大!更多最新备考资料搜索:育政公考!
一、递进式逻辑
对于归纳概括主要内容而言,无论是常规型材料还是争论型材料,我们都可以遵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递进逻辑来安排。比如2007年国家公务员考试要求我们概括常规性材料的主要内容,这时我们的基本答题思路就是:好现象+问题+原因+影响+对策,而在争议型材料中我们的基本思路就是:争议的焦点+正方观点和理由+反方观点和理由+结论+对策。
二、总分式逻辑
对于归纳主要内容下属的某一方面而言,我们通常使用的是总分逻辑。比如2012年国家公务员考试要求我们概括材料1-5的主要问题,我们在找到食品安全、师德、医德等分条要点之后,最好能够用一句话总括所有问题,这样答案的逻辑就是首先进行总括——社会生活中存在道德滑坡问题,再进行分条要点叙述——具体表现为食品安全问题等等。同理,当答题对象为影响、原因等内容时,我们最好也能用总分结构加以梳理,这样答案会更加清晰。
三、并列式逻辑
除上述两种逻辑外,还有一种比较特殊的概念题目,这种题目的答题思路是一种并列结构。先寻找概念的内涵,即概念的定性分析,再寻找概念的外延,即概念的表现形式。比如2011年国家公务员考试中要求定义“人防”和“技防”两个概念,我们在材料中寻找到技防是指“为城市打造金刚罩进行防灾减灾”,这一定性分析之后,接下来就要通过案例找到“技防”的表现形式——全程监控和挡水阀门的应用等。找到相关要点之后,按照并列逻辑将内涵和外延连接起来即可。
我们认为,考生们在答题过程中会发现归纳概括题目本身的要点并不难找,但因为要点相对比较杂乱,所以大家在寻找要点时如果一开始能够清晰逻辑,按照这种思路来找的话,大家在寻找过程中效率会提高很多,也会轻松许多。
第三篇:2015年湖南省公务员考试复习指导:轻松解决申论归纳概括题
2015年湖南省公务员考试复习指导:轻松解决申论归纳概括题
2015湖南国家公务员考试课程新鲜上线!8-18人内超级小班!授课效果更好,学习质量更高!考上机会更大!更多最新备考资料搜索:育政公考!
第一步:概括每一组材料的内容
针对每一组材料应用关键词或考生自己的语言把它概括出来,一般把字数控制在一两句。一般在经过“通读”的环节之后,这个步骤随着阅读过程可以用手中的笔边阅读边画出或圈出。
第二步:把性质一致或特点相似的材料合并归类
第一个环节是分析的过程,是点与点相连的过程。这个环节是由点到面的过程,是在复读或跳读的过程中完成这项任务,这需要打破材料的自然安排顺序,把属于一个方面的问题进行归纳,把属于不同方面的问题进行区分,这里可以使用一些特殊的标记,方便自己查找。
第三步:提炼出归类后的主题和层次
这是在完成第二步的基础上继续调动大脑的智力活动,这一步需要脑和手同时进行,头脑思考如何提炼出开头和主体及结尾,动手就是把头脑中的思考变成一个实践的过程,强调这需要对归类的内容进行重新排列,决不是简单的把列出的同类进行罗列,这个环节类似于把半成品一次性加工成成品,这是质的变化,不是量的积累。
第四步:起草成文
在第三个环节中主要是思维的监工和动笔的开始,而第四个环节就是具体的起草和修改阶段,即成为过程。
要想做好申论题,在掌握好方法后就要勤加练习,多做题,多总结,这样才能把方法训练到位,回答题目才能既快又准。
第四篇:2015年湖南省公务员考试申论复习技巧:活学活用申论材料
2015年湖南省公务员考试申论复习技巧:活学活用申论材料
“不会表达”、“没有素材”、“结构不畅”这是很多考生在面对申论题目时的通病。尤其是之前本就接触申论很少的同学,更是如此。育 政教育专家认为,事实上无论是申论小题目还是最后的大文章,都是可以通过妙用材料来完美地作答。
2015湖南国家公务员考试课程新鲜上线!8-18人内超级小班!授课效果更好,学习质量更高!考上机会更大!更多最新备考资料搜索:育政公考!
一、小题目精抄材料。小题目说白了都是概括题,普通的概括问题、原因、影像类问题都是一次概括,深度的综合分析、提出对策、应用文实则是二次概括。一次概括是直接地抄写材料中的内容,把文章的关键词用简洁的语言表现出来即可。比如2013年的省考的归纳概括题题干为“德国职业技术教育成功的原因”。那么考生只需要把材料中所反映出来的相关原因一条不漏地抓住并誊写到答题纸上即可,不需要更多的思考和加工。如果谈到深度的题目,比如2013年的综合分析题说“制造业是未来经济繁荣的关键”,那么就需要自己抓住材料中的制造业重要性与必要性,同样地按照“解释概念、分析原因和影响、总结观点”的逻辑顺序地表达下来,即可得到相应的份数。
二、大作文巧用材料。大作文的要求往往有一条“不拘泥于给定资料”,这意味着考生不能直接抄袭给定材料,但是却可以从材料中的素材汲取灵感,丰富自己的文章内容。比如2013年省考作文题目为“他们不仅要安身立命、还要有尊严、更要抬头仰望星空”。材料中讲到了中国工人曾经的辉煌,目前的生活现状,谈到了德国工人的成功之处,谈到了当代中国工人的骄傲之处。整个材料的逻辑和最后文章所给的话题完全吻合。所以,各位同学要从材料中总结出“帮助中国工人实现自我”的观点,其次可以把中国工人的杰出代表、德国工人的成功之路等素材融合到文章中来。不能抄袭材料,但是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材料一样可以得到考官的青睐。
妙用材料、巧用材料、化用材料,你的文章一样会出彩。最后育 政教育专家提醒您,文章本材料,妙手化用之。申论作答,从材料开始。
第五篇:北京公务员考试申论答题技巧:申论复习禁区
中公教育·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北京公务员考试申论答题技巧:申论复习禁区
北京人事考试网:
申论答题技巧:有句话道“得申论者得天下”。在北京公务员申论考试中,一些考生由于没有深入领会申论精神和命题特点,总是陷入申论作答误区而全然不知,导致成绩低下,与公务员失之交臂,甚为可惜。中公教育归纳出考生在复习申论时的禁区。
1.僵化角色,没有政府立场
此种错误违背申论基本精神典型表现。由于申论是模拟公务员日常工作测试形式,因此,要求考生站在政府的立场上,以公务员的身份分析和解决问题。僵化角色的考生在做题的时候,仍旧带着大学生、群众或其他非政府部门意识对待申论,不能显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高度、深度和广度,甚至出现啼笑皆非的情况。
2.脱离材料,仅凭主观发挥
申论是侧重考查考生驾驭材料能力,即测查应试者有效提取和整合信息能力的一种测试形式,加上其写作特点,一些考生仅凭日常经验和写作技巧答题,洋洋洒洒、下笔千言,脱离材料而全然不知,结果不能获取有效信息。
3.忽视格式,不能规范书写
由于申论考试实际是上级或领导对公务员处理材料的具体要求的一种缩影,因此考生要严格按照每种题型的要求作答。一些考生忽视了这一点,复习时把申论写作当成一般文科测试来对待,随意书写。如概括、分析、对策题目中层次混乱,公文和大作文中结构松散,语言口语化,字迹潦草,导致失分严重。
国家公务员考试网提醒您关注国家公务员考试阅读资料:
文章来源:中公教育北京分校
北京人事考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