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定西市马铃薯产业发展情况汇报(2011.6.2)(精选5篇)

时间:2019-05-14 04:36:5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甘肃定西市马铃薯产业发展情况汇报(2011.6.2)》,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甘肃定西市马铃薯产业发展情况汇报(2011.6.2)》。

第一篇:甘肃定西市马铃薯产业发展情况汇报(2011.6.2)

甘肃定西市马铃薯产业发展情况汇报

发布时间:2011-06-02

一、现状与问题

近年来,我市按照“三个顺应、三个遵循”的原则和“发挥比较优势,发展特色经济”的思路,把马铃薯作为全市第一大优势产业来培育,着力在继续扩大面积,实现区域布局科学化;提高马铃薯加工增值能力,实观产品系列多元化;扩大马铃薯外销,进一步提高市场竞争力,实现出口创汇“三篇文章”上下功夫,使我市马铃薯产业的“块状经济”雏形初步形成。2004年,全市马铃薯面积达到300.24万亩,占全市粮播面积的52%和秋粮面积的73%,成为全国三大马铃薯集中产区之一。总产达500万吨,实现产业产值14.3亿元,全市农民人均从马铃薯产业中获益408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1590元的25.7%。

为了抢抓“全省马铃薯产业年”的有利机遇,进一步提升马铃薯产业的层次和水平,今年年初市政府专门召开市长办公会,专题研究马铃薯产业的提升问题,在认真查找问题的同时,提出了“扩充规模、增加总量、依靠科技、提升层次、开拓市场、扩大外销、强化措施、促进加工”的指导方针,从布局规划、地块预留、良种调运、技术服务、龙头企业建设、贮藏体系建设等关键环节入手,狠抓马铃薯产业发展。经过前六个月的不懈努力,目前,已在基地建设、良种推广、农艺农机结合,龙头培育贮藏体

系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明显进展,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一)实行引、育、繁、推一体化,进一步重视良种和脱毒种薯推广扩繁工作。为有效解决当前马铃薯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适宜当地推广的优质专用品种少,主推品种脱毒种薯应用比率低,退化严重等问题,从去年开始我局已安排市旱农中心正式启动马铃薯育种工作,组建了课题组,一方面引进筛选适宜我市不同自然气候类型区的推广新品种,一方面采用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育种手段,加快优质专用新品种的选育。已引进新品种和育种材料360多份,配制杂交组合50多个、3000多份,从引进品种(系)中筛选出9个适宜品种正在多点示范。在脱毒种薯生产和扩繁上,定西敦煌种业、爱兰、百泉种业以及渭源、安定农技部门,已生产脱毒苗1200万株、原原种1000万粒,网室扩繁原种1700亩,建立一、二级原种基地2.5万亩。同时,今年各县区着力抓了优质菜用薯新大坪、台湾红皮、D一1533和高淀粉型良种陇薯3号等的推广工作,全市共建立良种繁殖基地56万亩,新大坪、陇薯3号种植面积分别达30万亩和100万亩。

(二)以标准化种植和订单生产为突破口,进一步提升产业基地层次。根据市上去年和今年年初的总体部署,各县区进一步重视总量扩充和基地提升工作,经过努力,已落实马铃薯种植面积315万亩,较上年净增15万亩。同时农业部门更加重视了规模片带建设和规范化种植以及订单的创新。全市共建立千亩以下科技密集示范点120个、11.2万亩,千亩以上示范片63个、8.5

万亩,5000——10000亩的产业带32个、25万亩;实施机械深耕15万亩、深松9.4万亩,机播5.2万亩。落实马铃薯标准化示范基地358个、148.61万亩,实行订单化种植187.97万亩。在订单落实中,涌现出像陇西清吉、安定超兴这样的样板企业,清吉公司主动与县农村信用社对接,印制“马铃薯订单收购兑现卡”,签单农户除享受保护价收购外,还可凭卡到信用社贷出千元以下的资金,该公司共签单13万亩、签单户共贷出资金4700多元。安定超兴公司,主动与爱兰种业结合,今年在青岚乡建了万亩陇薯3号订单示范基地,由爱兰种业提供脱毒良种,并负责技术指导,该公司预付种子款,待收购时扣回,这种反哺农民和对接科技企业的举动,值得大力推广。

(三)以项目带动和多渠道融资为切入点,着力解决企业融资难、加工总量低和产品质量差等突出问题。一是市上召开了银企座谈会,推广市农行帮扶企业封闭运行的办法,动员各家商业银行积极支持马铃薯加工业;二是市政府从去年着手,经过多次协商,与中国开发银行甘肃分行正式签约了支持定西以马铃薯产业为主和城市建设的10个亿的合作协议,其中扶持马铃薯产业项目7个、5000多万元。三是积极组织各县区和企业申报甘肃省农业产业化扶持项目,全市各企业共申报马铃薯产业扶持专项24个。四是加大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由市政府主管领导亲自运作,联合中国农机院和国内外有关专家,采取招商引资、多方融资的办法,在安定区实施的20万吨马铃薯变性淀粉加工项目,现已开工建设,年内有望二条2万吨的精淀粉生产线建成投产;陇西清吉公司与荷兰尼沃巴淀粉机械公司股份合作的3.6万吨淀粉精制和临洮腾胜公司利用外国政府贷款新上2万吨精淀粉加工项目建设进展顺利。通过这些重点项目建设,我市精淀粉生产能力年内可新增8万吨、达到33万吨,力争今年马铃薯精淀粉及其制品生产总量突破15万吨。

(四)把马铃薯鲜薯贮藏提到议事日程,做为缓解集中上市压力,延长加工原料供应时间、稳定价格和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措施。2004年全市新挖贮藏窖12.82万眼,各类贮藏窖累计达76.21万眼,实际贮藏能力达到了工20万吨。今年全市各县区更加重视马铃薯贮藏设施建设,市农业局组织人员通过调查,已总结出了农户、大户和协会简易贮藏的模式,并绘出图纸,起草了实施意见,印发各县区大力推广。在贮藏体系建设方面,安定区走在了全市前列。在去年工作的基础上,该区早计划、早动手,广泛动员农民在田间地头、庄前屋后挖窖分散贮藏,鼓励中介组织、营销大户在区域性马铃薯集散地和中小型市场建设500一1000吨大中型贮藏库(窖)群,初步形成了农户分散贮藏、大户和协会集中贮藏的格局。目前已建成百吨以上藏贮窖90座,贮量可达9000多吨,新增贮藏能力已达20万吨,计划到年底达到40万吨。

(五)市场体系建设和品牌战略的实施取得一定成效。全市已建成临洮康家崖、陇西文峰、安定鲁家沟、岷县梅川四个较大 的马铃薯专业批发市场,其中临洮康家崖市场被农业部定点为全国重点马铃薯专业市场。全市有中小型马铃薯交易市场26个,参与马铃薯交易的农贸市场185个,有1500多个收购网点遍布全市乡村,马铃薯贩运大户达到2321个,初步形成了以四大专业市场为主体、中、小型市场和相关农贸市场为补充,以购销贩运大户为依托,以收购网点为基础的农产品交易批发和购销服务网络。2004年,全市马铃薯外销总量达110万吨,其中铁路外运6006个车皮、36万吨,组织发送马铃薯专列6列\1.56万吨。通过政府积极调控市场,去年我市马铃薯外销价格平均每吨净增80元,市内务加工企业收购价格每吨上升30元,有效增加了农民收入。

截止目前,全市共制定审颁无公害马铃薯甘肃地方标准5项,注册马铃薯品牌商标10个。“渭源马铃薯”已获国家质检总局原产地地理标识注册,“临洮马铃薯”取得国家A级绿色食品证书,安定超兴精淀粉正在申报国家A级绿色食品认证。临洮腾胜、兴达、甘肃金大地、岷县金大地和陇西清吉公司被认定为甘肃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其中临洮腾胜公司被农业部认定为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安定、渭源分别被中国特产之乡组委会命名为“中国马铃薯之乡”、“中国马铃薯良种之乡”。

虽然我市今年马铃薯产业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由于许多主客观原因,仍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主要是:

一是优质专用品种的推广应用率不高,脱毒种薯生产面临资

金困扰。经过去年组织终端市场调研和近几年精淀粉生产实践证明,目前适宜外销的优质菜用型良种新大坪、D—1533、费乌瑞它等,推广普及率仍然不高,适宜加工薯条、全粉等产品的外引品种大西洋、夏波蒂等,适应范围有限;适宜生产精淀粉的品种陇薯3号规模仍然不够;同时这些主栽品种,特别是陇薯3号、新大坪等,脱毒扩繁过程中网室扩繁原种环节受资金困扰,导致脱毒种薯应用率不高,大田生产品种退化现象较重。

二是基地标准化、良种化、订单化、专用化和科技化程度仍然不高。具体来说,由于加工、外销基地品种混杂,造成原料质量不够稳定,外销商品性较差,价位上不去。同时,基地科技含量较低,投入跟不上,单产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大部分企业原料订单兑现率较差;机械化作业技术应用受资金制约,机械数量不足,推广面仍然不广。

三是加工能力和实际生产量形成反差,而且产量、质量不够稳定,精深加工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去年22家精淀粉企业已形成25万吨的加工能力,实际只生产了10万吨,主要原因是加工时间短,原料的贮藏供应跟不上;同时,由于原料品种混杂,质量不够稳定,导致生产的精淀粉质量不一致且较差。经我局组织的质量抽检结果显示,有近一半的企业虽然76.7%的指标达到一级品标准,而23.3%以下的指标仍处于二级或二级以下,另有50%的企业产品质量在一级到二级之间,处于中等水平以下。

四是贮藏体系建设需进一步研究和重视。包括企业原料贮藏、大户、协会和农户的贮藏,尽管做了一定工作,仍需要加大投入,加快进度,扩大规模。

二、下步打算及今后工作重点

围绕年初市政府确定的马铃薯产业发展目标和重点,市农业局作为产业牵头单位,后六个月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抓好:

(一)认真抓好以防治马铃薯晚疫病为主的田间管理工作。计划近期召开防治现场会,搞好技术培训、组织调运农药器械,加强技术指导。同时抓好中耕培土、除草、追肥等工作,确保马铃薯丰产增收。

(二)全力落实订单。进一步动员龙头企业,完善订单合同,提高合同的履约率。同时结合贮藏体系建设,推广安定超兴订单贮藏模式。

(三)千方百计提高加工总量和产品质量。一是督促加工企业加快技改、扩建进度,提早检修设备,改进技术、工艺、扩大加工数量,提高质量。二是加大今年新上加工项目的建设进度,使其及早建成投产。三是协调金融部门,帮助加工企业申报贷款,保证收购资金。四是动员加工企业推广订单贮藏。五是计划于9月份,我局牵头邀请荷兰马铃薯加工专家在定西举办讲座,培训提高现有马铃薯加工企业的员工。

(四)进一步’搞好马铃薯促销工作。今年我市马铃薯预计

总产量550万吨以上,除加工、贮藏外,外销量仍在100万吨以上,外销工作仍然面临新的严峻考验。一是要按照省上的要求,从7月l号开始到12月底,开辟市内绿色通道,保证货流其畅;二是及早与铁路部门联系,争取车皮计划。继续推行去年路地联合、成立联运办的方式进行运作,统一调配铁路运力。争取铁路外运专用车皮1万个,发送马铃薯外销大、专列10个;三是协调金融部门,保证运大户、协会的流动资金;四是建议省厅今年把定西的马铃薯产销接洽谈会办成全省性的节会,实行省市联办。

(五)切实抓好贮藏工作。今年全市计划新建贮容3—5吨的藏窖5.3万眼,贮量100吨左右的协会简易贮藏库2000座,新容量50吨左右的经销大户贮藏窖1800个;主要贮藏加工原料、薯和商品薯。通过努力,使我市马铃薯贮藏能力达到200万吨,年新增80万吨。

(六)市场体系建设重点抓好安定马铃薯专业市场和渭源马薯,种薯市场建设。同时抓好马铃薯主产区中型和小型市场建设。

根据省发改委审批的《定西市马铃薯优质产业链发展规划》出的目标,今后我市马铃薯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市场求为导向,以技术创新为动力,以项目建设为支撑,以解决目前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为突破口,按照布局科学化、种植标化、品种专用化、生产集约化、产品优质化和加工精深化的要求,一步扩充规模、提高单产,实行引、育、繁、推一体化,良种良法

配套,农机农艺结合,加工、销售和仓储并进,不断提升马铃薯产业经营层次,全力打造具有定西特色的马铃薯“块状经济”,尽快把西市建成全国最大的马铃薯脱毒种薯、商品薯生产及加工基地,构建定西市马铃薯产业发展的新格局。

一是以发展专用型脱毒种薯基地为重点,进一步强化优质马铃薯良种梯级繁育体系建设。依托定西市旱农中心和省农科院渭源马铃薯育种基地,积极与国际马铃薯中心(CIP)及该中心在北京建成的“国家马铃薯产业工程研究中心”和我省即将建成的“中国西部马铃薯育种中心”进行对接,充分利用国内外马铃薯品种品质资源,采取引进、选育相结合的方式,大力发展现代生物组培快繁技术。到2010年,形成年产脱毒苗3000万株、脱毒微型原原种5000万粒,原种繁育基地1万亩、年产脱毒原种2000万公斤,脱毒良种繁育基地100万亩、年产脱毒良种150万吨的全国最大的马铃薯脱毒种薯繁育生产基地。

二是以订单生产为突破口,建立集约化程度高、质量稳定可控的优质马铃薯商品薯生产基地。积极动员和组织龙头企业和专业协会,主动对接农民,大力发展订单生产和推广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技术,全面实行集约化生产。到2010年,马铃薯基地面积达到500万亩,其中高淀粉型原料基地200万亩,全粉及高档休闲食品原料基地50万亩,优质外销型商品薯基地150万亩。在中北部干旱半干旱区,重点推广高淀粉及优质菜用型脱毒品种;在光热水土资源配置相对较好的洮河、渭河、漳河河谷川台区,重点布局专用加工型和优质早熟菜用型脱毒品种;在南部高寒阴湿区,着力发展脱毒种薯和优质菜用型商品薯基地。同时,重点将安定凤翔、临洮康家崖、陇西文峰建成集交易批发、贮藏保鲜、加工包装、信息发布于一体的功能齐全的马铃薯专业批发市场,把渭源会川建成国内最大的马铃薯优质种薯专业批发市场。

三是以实现马铃薯加工产品系列开发为目标,促进马铃薯加工向精深化方向发展。一是抓好现有加工企业的技术改造和达产达标;二是重点抓好新上项目即安定20万吨变性淀粉、清吉3.6万吨淀粉精制等生产线的建设进度,力争尽快建成投产;三是充分发挥我市马铃薯淀粉行业协会的作用,及早组建马铃薯淀粉及其制品企业集团,做强企业、做大品牌,做优产品,不断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到2010年,全市马铃薯淀粉及其制品生产能力达到40万吨,其中食品级精淀粉30万吨(其中变性淀粉生产能力达到5万吨),全粉及高档休闲食品年产量达到10万吨。

第二篇:定西市马铃薯产业发展报告

马铃薯产业的发展报告

一、我市马铃薯产业发展现状及特色

马铃薯作为三大粮食作物之一,在甘肃省农业和农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甘肃省定西市从1996年提出实施“洋芋工程”迄今,马铃薯产业发展经历了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由自给自足阶段到产业培育、快速发展,进而步入目前的马铃薯产业全面提升四个阶段。到2008年实现了由“马铃薯之乡”向“中国薯都”的跨越

多年以来,定西市马铃薯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形成了北部干旱区、南部高寒阴湿区、中部河谷川区三个区域化特色生产基地。从之前的小面积种植家家户户只够吃解决温饱到现在的大面积种植来增加农民经济收入,定西市马铃薯产业已经发生了天翻天覆地变化。“十二五”以来,安定区马铃薯产业紧紧围绕打造“中国薯都”核心区和全国马铃薯贸工农一体化示范区的目标定位,坚持“抓两头(种薯扩繁、精深加工)、带中间(品牌营销)、促提升”的发展思路,以提升种薯繁育水平为核心,以精深加工和品牌营销为保障,全力抓好马铃薯良种繁育体系建设、标准化生产技术推广、贮藏设施建设,不断推动马铃薯产业转型升级,逐步实现了马铃薯种植由商品薯生产向良种扩繁转变,加工由粗加工向精深加工及休闲食品加工转变,营销由传统经营向品牌营销转变。产业体系趋于完善,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产业化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安定区被国家质检总局授予“全国马铃薯产业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定西马铃薯”被命名为“中国驰名商标”,成为安定享誉全国的一张重要名片,马铃薯产业已经成为安定人民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富民产业。

(一)种植规模趋于稳定,产业效益持续增加。

“十二五”以来,全区马铃薯种植面积持续保持在100万亩以上,总产量稳定在130万吨以上,农民人均从马铃薯产业中获得可支配收入1500元,占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30%。2015年种植面积100.02万亩,因受伏旱和早霜冻影响,总产量达到108.8万吨,马铃薯产业总产值24.6亿元,农民人均从马铃薯产业中获得可支配收入1428元,占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3.6%。

(二)繁育体系不断完善,良种推广步伐加快

每年筹措资金1000万元以上,积极扶持制种企业发展。全区已建成规模化种薯企业17家,微型薯生产能力达4.5亿粒。同时,依托国家马铃薯产业体系、甘肃农业大学、甘肃农科院等科研单位,逐步建立了“服务全区、面向全国”的优质脱毒种薯生产供应体系和“政府主导、主体参与、大户引领、多元发展”的良种扩繁工作机制。2015年引进试验新品种43个,建立原种基地2万亩、一级种基地15万亩,全区脱毒种薯覆盖率达到了100%。

(三)龙头企业日益壮大,产业链条有效延伸

按照立足农业办工业,依托资源上项目的思路,进一步加快了马铃薯精深加工业的发展步伐。全区共建成马铃薯加工龙头企业9家,拥有生产线27条,马铃薯精深加工能力达45.25万吨,形成了以精淀粉、全粉、变性淀粉、休闲食品为主、比较完整的加工体系。年加工马铃薯鲜薯40万吨以上,生产马铃薯精淀粉、变性淀粉及薯制品等各类产品11.1万吨,产值达到10亿元,增加值达到1.95亿元。

(四)销售网络持续扩大,营销体系不断健全

按照“区有中心市场、乡镇有初级市场、村有收购网点”的要求,形成了以国家级定西马铃薯批发市场——定西马铃薯综合交易中心为龙头、以集中产区大乡镇78个马铃薯市场为骨干、以304个定点收购网点为辐射的三级市场体系,鲜薯年交易量达68万吨。在此基础上,按照“稳定占领国内终端市场、积极开拓国外市场”的思路,先后在广东、上海、成都等省市建立直销窗口52个,年外销鲜薯50万吨以上。以巨鹏公司为龙头的外贸企业快速发展,与中东、欧洲等国外地区建立了长期稳定的贸易关系,外贸业务开展以来,年均出口马铃薯及其制品1.1万吨,创外汇1000万美元。

(五)储藏体系更加健全,调节能力明显提升

按照“深挖窖、广积薯、均上市、稳价格、保加工、增收入”的思路,大力推进储藏设施建设。全区共建成1000吨以上大型贮藏库135座、100吨以上中型贮藏库664座、10-60吨贮藏窖2280座、10吨以下农户小窖16.2万眼,总贮藏能力达80万吨,形成了“恒温库+贮藏库+窑窖群+千家万户小窑窖”的贮藏体系,提高了马铃薯种薯安全及鲜薯贮藏水平,发挥了淡贮旺销、均衡供应、稳定价格、促农增收的作用。

(六)配套服务更加完善,技术集成日趋成熟

在中央和省、市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充分发挥区乡两级农技部门和各类经营主体的引导推动作用,大力推广各类先进实用的马铃薯种植技术。组建马铃薯农民专业合作社123个,每年引导马铃薯企业在各乡镇建立原料基地30万亩,实现了企业和农户的“双赢”。安定区在马铃薯种植方面探索建立了“企业投放良种订单建基地、公司流转土地自建基地、中介组织技术指导建基地、合作社+家庭农场+种植大户建基地”等基地建设模式;探索总结推广了“黑色全膜覆盖+节水灌溉+脱毒种薯+配方施肥+机械耕作+专业化防治”的马铃薯标准化栽培技术,被农业部树立为全国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高效增产模式并在全国同类地区大力推广;在全省率先实现了脱毒种薯全覆盖,率先实行了马铃薯保险并被纳入国家政策性补贴范畴,为产业增效、农民增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经过不懈的努力获得“中国马铃薯之乡”“中国薯都”的甘肃省定西市已成为脱毒种署生产力居全国第一、马铃薯种植全国三大主产区、精淀粉加工能力全国最大、市场流通及营销体系全国一流,定西市的气候、土质、降雨等条件适宜马铃薯生长,所产马铃薯个大、质优、色白形圆、薯皮光滑、口感醇香、干物质含量高、耐运耐藏,是各种马铃薯淀粉及其制品生产的上好原料和鲜食外销的优质产品。

二、发展我市绿色有机生态马铃薯产业存在的主要障碍和困难

(一)社会认知程度低,推广难度大

人们对绿色有机生态的认识不足。一是农民缺乏发展绿色有机生态农业的积极性和基本素质;二是市民对绿色有机生态概念了解太少,没有形成无污染、安全健康的绿色消费理念,对有机产品不认可,购买不积极;三是生产企业积极性不高,绿色有机农产品认证环节多,认证费用高,加之绿色有机食品在价格上的优势不明显,导致绿色有机生态马铃薯推广难度大,整体水平低。

(二)生产投入成本高,发展规模小

由于绿色有机食品对产地和环境的要求高,并且一次性投入是常规农业的2-3倍,而绿色有机食品的消费者又主要集中在大中城市,再加上运输,储藏,包装手段落后等诸多的困难。还有有机产品的价格是常规产品的3-5倍,价格影响消费,直接阻碍绿色有机生态马铃薯产销的发展,全市绿色有机生态马铃薯的发展规模、面积和总量都较小,品种单一,地域分散,整体实力和竞争力不强。

(三)龙头企业数量少,带动能力弱 我市做绿色生态马铃薯龙头企业数量少,生产规模小,产业链条短,多为初级产品,附加值较低,企业、基地、农户利益联结不紧密,市场开拓力度不够,知名企业、知名产品、知名品牌较少

(四)服务涉及部门多,监管难度大

绿色有机生态马铃薯产品的生产销售涉及农业、林业、畜牧、水务、环保、国土、工商、质监、商务等多个部门,监测机构多但不具有国家评估的综合性农产品质量检测资质,农产品安全质量检测体系和农业环境质量保护体系仍不完善,信息服务不到位,全程质量监管制度和工作机制不健全,质量追溯体系建设滞后,绿色有机生态马铃薯产品生产地域辽阔,监管难以全覆盖。

三、大力发展我市绿色有机生态马铃薯产业的几点意见和建议

(一)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生态意识

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大力宣传发展绿色有机生态马铃薯的好做法、好经验和成果,充分反映发展绿色有机生态马铃薯促进产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成功典型,激发企业、业主、农户投入绿色有机生态马铃薯发展的主动性、积极性,争创绿色有机生态马铃薯品牌。重点宣传绿色有机生态马铃薯产品品牌,提高绿色有机生态马铃薯产品在市场和消费者中的形象和影响力。广泛宣传绿色有机生态知识,提高消费者的健康意识,树立绿色消费观念,争取社会各界对发展绿色有机生态马铃薯的广泛关注、认同和支持。

(二)加大领导力度,明确发展定位

绿色有机农业是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并且我市马铃薯产业占农民收益的30%以上,这事关农民利益和市民健康,是政府“发展我市绿色有机生态农业的重要内容。一是加强领导。组建以市委市政府领导任组长、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绿色有机生态马铃薯推进领导小组。二是确定目标。以创建绿色有机生态马铃薯示范市为目标,制定全市绿色有机生态马铃薯发展的总体规划,明确发展战略、思路目标、区域布局、主要任务和推进措施,县区按市上总体规划要求,制定具体实施方案,细化目标任务,分步实施。三是全域推进。按照“市上统筹、县区主推、部门牵建、企业主体”的原则,以绿色生态马铃薯产品品牌为重点,全域推进绿色生态马铃薯产品品牌标准化认证步伐。四是落实责任。将绿色有机生态马铃薯发展列入重点工作内容,纳入综合目标考核,落实工作责任,加强督查督导,逗硬考核奖惩。

(三)加大投入力度,做大产业规模

发展绿色有机生态马铃薯,提供绿色健康产品,是一项任务艰巨、投资巨大的民心工程,也是一项保护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公益性事业,必须按照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建立多渠道、多层次、多方位、多形式的投入机制。一是增加财政投入。各级财政每年都应安排一定规模的资金,作为绿色有机生态马零食产业的专项资金,用于绿色有机生态马铃薯生产基地建设、技术培训、龙头企业技术改造等方面。二是资源整合。尽快建立和完善发展绿色生态马铃薯的基金制度和农业生态环境保护补偿制度等,向绿色有机生态马铃薯迈开步伐,壮大绿色有机生态马铃薯产业的发展。三是拓宽投资渠道。鼓励工商企业和个人投资发展绿色有机生态马铃薯,逐步形成政府、企业、农民共同投入的机制;鼓励和扶持市场前景好、科技含量高并已形成规模效益的高新技术企业上市,推进绿色有机生态马铃薯向规模化发展。

(四)加大科研力度,提升产品品质

绿色农业限量使用化肥、农药、饲料添加剂,有机农业则完全禁止使用,这对农业科技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亟须科技创新和技术支撑。一是加强科技攻关。组织科技人员对有机肥料生产和施肥技术、生物农药配制技术、良种培育技术、特色产品加工技术深入开展研究。二是加强技术推广。建立镇(乡)、村“两级”和高、中、初“三级”绿色有机生态马铃薯种植技术培训体系和网上信息交流体系,进行技术培训和指导,大力推广绿色有机生态马铃薯种植技术、配方施肥技术、生态调控技术、生物防治技术、科学用药技术,促进绿色有机马铃薯产品质量安全,降低自身的污染。三是严格执行标准。按照绿色有机生态马铃薯生产、加工的操作规程,在种植、收购、加工、运输、销售各个环节实行登记卡制度,认真记录造册,建立产品质量可追溯制度,层层把关,杜绝不合格农产品。

(五)加大创新力度,增添发展活力

绿色有机生态马铃薯产业是我市具有革命性的农业项目,必须打破传统农业的生产经营模式,创新机制,激活现代农业内生发展动力。一是创新发展机制。借鉴国内外发展比较成熟先进的绿色有机生态农业技术,鼓励农民多学习,多了解有关绿色有机生态马铃薯的一些好的案例和发展前景,建立良好的基础,实现可持续发展。二是创新经营机制。打破一家一户的传统经营方式,走工厂式生产、市场化运作之路,实施统一供种、统一施肥、统一管理、统一防治病虫害、统一收购、统一品牌、统一销售,提升产业竞争力。大力开拓以专卖店、超市为终端的销售渠道和网购、团购、酒店等直销渠道,扩大销售网络。三是创新科研机制。充分发挥已有的科技资源优势,组织院校、科研院所、企业等单位的科技人员,开展联合攻关。研究有机食品生产、加工、包装、贮藏、保鲜等综合配套技术体系和操作规程,研究开发专用生产资料,引进名、特、优良品种,建立示范基地和标准化生产企业,搭建“产学研”平台。四是创新监管机制。建立产品追溯机制,落实质量追溯制度、行业自律制度和市场退出制度,实现全程监管,提高生产经营者的责任意识和自律意识。五是创新激励机制。有机食品价格高,产量低,生产风险与市场风险较大,政府应出台奖励扶持政策,以奖代补,鼓励企业开发绿色有机新产品,对获得国家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的,给予一定额度的奖励。(例如给个5-10万元的奖励)

(六)加大监管力度,确保健康发展 民以食为天,绿色健康食品是人民群众十分关注的问题。各级各职能部门要强化监管机制,加大监管力度,确保绿色有机生态马铃薯产业健康发展。一是加强环境保护,严防工业污染。采取切实有效措施,禁办、停办对大气、水体、土地环境污染严重的项目。所有新上工业项目必须经过环保论证,达到环保标准;对现有造成环境污染的企业,及时制定整改方案,限期整改或停产。二是加强农资管控,严禁高残农药。通过建立直通乡村的绿色有机生态马铃薯种植投入监控机构,对种子、种薯繁育、生物农药、肥料、饲料等绿色有机生态马铃薯物资供应进行有效管控,严禁残留性高的农药等有害农资流入农村。三是加强源头监控,严抓投入品管理。定期对绿色有机产品生产基地进行空气、土壤、水文的监测,对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整改。执法检查人员要深入一线检查指导,严禁化学除草剂、化学农药、化肥、化学添加剂和生长激素等进入生态有机马铃薯生产及加工环节,从源头上根除不安全因素。四是加强市场监管,杜绝不合格产品。农业部门要加强对农业“三品一标”认证和标志使用的监督管理,指导营销企业建立健全品牌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工商部门要严厉打击侵犯产品商标专用权的违法 违章和商标违法印制行为,切实维护农民、企业的合法权益,为绿色有机生态马铃薯产品品牌发展营造优胜劣汰、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质监部门要加大对绿色有机生态马铃薯产品品牌生产加工企业产品质量监督检查力度,杜绝不合格产品流入市场,确保食品安全。

第三篇:定西市马铃薯

甘肃定西土豆横扫全国市场 成功模式成脱贫样本

●十年间,各种各样的扶贫样本在西部施行,因为国家领导人的长期关注,定西扶贫最为引人注目。

●定西通过发展土豆产业,荣膺“中国土豆之乡”。定西的发展,就是一部将土豆产业做大做强的发展史。

●在西部大开发十年之际,透视定西的中国式扶贫,同样对广东正在进行的扶贫攻坚战有着一定的样本意义。■南方日报记者胡剑龙甘肃报道

新春之际,在甘肃定西市土豆交易市场,屋外滴水成冰,满载土豆的卡车依然往来其中。远在千里之外的广州市民,尽管你不一定知道定西,这个距离甘肃兰州一小时车程的西北城市,但说不定你家里冰箱内的土豆就来自这个城市里的土豆集散市场。

“我们有很大一部分货发到广州大朗市场。”市场里的小摊主告诉记者。

过去十多年间,这片黄土高原上的贫瘠土地上,被称为黄金蛋的土豆形成一项产业。这里因此被誉为“中国土豆之乡”。正是靠着土豆,贫穷的定西在西部大开发十年中,走了一条中国式扶贫之路。

而在十年前,正是因为贫穷,定西成为西部大开发的策源地。

这里曾经“穷冠天下”

在国务院设立全国性的扶贫开发领导机构之前,1983年,国务院成立了“三西农业建设指挥部”。所谓“三西”,其中就包括定西。

“准确地说,定西应该是中国扶贫开发的摇篮。”这是国务院扶贫办副主任王国良在视察定西时发表的一番言论。曾任甘肃经济报驻定西记者站记者的郑新,他以采访定西扶贫的经历出版了《国家任务》一书。他向记者讲述了定西扶贫的来龙去脉。国务院扶贫办是统筹全国扶贫开发的最高机构,而在国务院设立全国性的扶贫开发领导机构之前,1983年,国务院成立了“三西农业建设指挥部”。所谓的“三西”,其中就包括定西。而早在一百多年前,定西,也就是古称的陇中地区,就已经戴上“贫穷”的帽子。左宗棠当年西征经过陇中,曾发出感叹,“陇中苦瘠甲天下”。生活贫穷,资源贫瘠,并伴之以高频的自然灾害,让陇中摘得“甲天下”之名。

据《中国救荒史》记载,素以“苦甲天下”著称的陇中地区,土地面积广阔,河流稀少,水源匮乏,年径流量仅15亿立方米。这里的年平均降水量不足300毫米,旱灾频仍,仅1865年至1947年的83年间,就曾发生大旱灾11次,特别是1929年“赤日行天”,发生了百年不遇的大旱灾。当时“甘肃各地连年天灾兵祸,田庐湮没、村落焚毁。树皮草根,俱已食尽。人相争食,死亡枕藉。山羊野鼠,亦均食罄”。

而1972年的一场旱灾,在编年史上,则另有一番意义。1972年为二十世纪中国最干旱的三个年份之一,甘肃降雨量较常年减少25%,时任甘肃省委书记的宋平不得不四处“化缘”。在郑新看来,1972年可视为中国西部开发的萌芽期。不过,在距三西农业建设指挥部成立三十年之后,尽管GDP排名仍然靠后,“但我们和自己比,已经有很大的进步。”这是记者在定西采访多个政府机关时,他们表露出来的自豪。

中共甘肃省委副书记、省长徐守盛介绍,实施西部大开发之前,甘肃省的国民生产总值还不到1000亿元,2008年突破了3000亿元。

徐守盛说,在克服了金融危机冲击等诸多困难,在党中央扩大内需政策的强有力支持下,甘肃省2009年的GDP初步预计能达到3380亿元,增长10.4%左右。

甘肃省的人均GDP也上了一个台阶,过去只有几百美元,到2008年已达到1700美元左右。尽管这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54%,但对甘肃自身来说,却是上了一个大台阶。

从财政收入来说,甘肃更是上了一个台阶,自我调控有了一定的余地。地方财政收入2009年可以达到280亿元,大口径的财政收入可达600亿元。应该说综合经济实力上了一个大的台阶。

土豆横扫全国市场

据统计,定西土豆不仅占领了中原市场,在华南市场占有份额也一度达到90%以上,上海、南京等华东市场和重庆、成都等西南市场的份额也稳定在50%以上。

而提到定西的发展,土豆几乎是一个不可回避的话题,而这种来自南美的农作物,在遥远的中国西北生根发芽,甚至撬动了一个城市的发展。而这个产业的发展,也见证了市场意识如何在一个西北边远城镇生根发芽。

在定西市的一份文件中,记者看到全市总耕地面积770多万亩,其中土豆种植面积达340万亩,已经占总耕地面积的45%左右。这样的农业种植结构比例是相当大的,在全国地市一级,定西也是第一。

临洮康家崖市场、定西马铃薯综合交易中心、渭源县会川市场等三个专业批发市场被农业部定为全国重点的批发市场。定西土豆外销的比例占到了45%。同时,随着批发市场和交易中心的建设,已经初步形成了一套批发、购销服务网络,并日益规范化。

定西主抓土豆产业,土豆产业的发展也给定西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效益,给贫困地区的老百姓带来了持续的收益,贫困群众每年从马铃薯产业中获得的收入达500多元,占到农民年收入的28%。

定西市农业局土豆办的王兴奎主任告诉记者,定西农村的发展,就是一部将土豆产业做大做强的发展史。

而在定西流传最广的一个故事有关“土豆专列”。据农业局的负责人介绍,在2004年以前,不管丰收还是歉收,原产地定西市场上的土豆价格一直都很低,造成这个问题的一个很重要原因就是对市场的研究太少,在销售环节对于信息提供、运输配载、市场监管等职能服务明显缺位。

销售渠道不畅严重影响了定西土豆的市场占有率。2004年,在甘肃省领导的协调下,定西发出第一趟土豆专列。据定西市马铃薯产业办公室的统计,定西土豆不仅占领了中原市场,在华南市场占有份额也一度达到90%以上,上海、南京等华东市场和重庆、成都等西南市场的份额也稳定在50%以上。

在此基础上,一批精干的销售队伍也已成型。在收获的季节,懂营销市场的人员先调查全国各地的土豆市场,把指导价提供给老百姓,然后协会组织卖出去,卖一个好价格。如果当时价格低卖不出去,则将土豆集中至储藏窖中,先储藏起来,最大程度地让利老百姓,让他们增加收入,激发他们的种植积极性。每年有人种,有人收,有人卖,各个链条都有人挣钱,就形成了一个产业。

市场意识是未来的希望

土豆产业已经在定西生根发芽,当地农民自发建起了土豆经营协会,按照市场规律,平衡淡旺季价格,指导农户生产销售。市场意识的成长,是西部开发的未来。

西部是我国贫困程度最深的地区,与其他地区相比,其贫困问题具有“一多三性”的特点。“一多”是指西部部分地区基础设施欠账较多,“三性”是指环境条件的严酷性、主导产业的脆弱性和劳务经济的局限性。在基础条件上,定西相比广东后进地区更为落后。

但十年的时间,让贫困地区发生了变化。据统计,十年来,西部地区已开工重点工程102项,投资总规模1.74万亿元,在中央预算内建设资金、长期建设国债资金的带动下,社会资本和区外、境外资金的进入,使西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近年的年增长幅度都在20%以上(2003-2006年平均增长26.8%,2007年、2008年分别比上年增长28.2%和26.7%),十年间西部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超过11%,不仅高于大开发前(1978-1998年期间平均增长率9.45%),与东部地区发展速度的差距亦呈收敛态势。而在西部大开发十年之际,西部开发战略如何走,成了多方关注的焦点。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卢中原对西部大开发颇有心得。卢中原说,西部大开发模式将由以行政区划为界限,转向以功能定位为导向。成渝、关中-天水、环北部湾西部板块三大重点经济区的确定,标志着西部大开发进入战略转型的新阶段。

卢中原认为,在西部以往的发展理念中,主要目标是追赶和模仿东部。由于没有跟自身区位及要素条件很好结合,造成了产业布局不合理,盲目招商引资和恶性竞争等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西部的发展质量。

国家西部办副主任曹玉书则指出,国家扶植的重点有所变化,这也是西部大开发进入新发展阶段的标志。经过这么多年的积累,现在有条件发展有特色、有优势的产业了,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这东风就是政策要支持、扶植、引导有特色、有优势产业的发展。

“准确的表述应该是,下一个十年,在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同时,要注重发展有特色、有优势的产业”,而不论政策的方向如何,定西人似乎更有信心面对未来。

郑新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土豆产业已经在定西生根发芽,而相当多的农民专业化组织也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当地农民也自发建起了土豆经营协会,按照市场规律,平衡淡旺季价格,指导农户生产销售”。

显然,在历经多年的市场打拼之后,即使在最贫困的西部农村,市场意识也已经顽强地成长起来,而在郑新看来,这种来自底层的力量才是西部开发的未来。

□记者手记

政府服务农户土豆成了图腾

在西部采访扶贫问题,笔者想到了我们广东正在进行的扶贫攻坚战,区域严重不平衡的粤东西北地区就有点类似我们国家的东西部地区。我们也要搞扶贫,从西部十年扶贫的曲折故事中,我们似乎也应该能吸取一些经验和教训。在定西,土豆不仅是一种食品,甚至成了一种图腾,承载着定西人走向富裕的寄托所在。如果要了解定西的扶贫经验,土豆产业绝对是一个可以解剖的样本。

在上世纪90年代,不少农村都曾出现这样的事情,基层政府强令农户种植某种作物,甚至不惜拔掉已经长在地里的绿苗。当然,结果可想而知。定西土豆产业的故事以基层政府与农户博弈,同样以非常不和谐的一幕开局。

“大家都非常不理解,如果都去种土豆,吃什么?”记者在大坪村采访时,村民们说起当年的困惑。

不过,当年地方政府的“鲁莽”如今却不可思议地取得了相当的成效,至少在脱贫率以及人均收入而言,定西的土豆产业确实贡献甚大。显然,在一个资源极度匮乏的地区,政府掌握着最大的资源调配权,对地方发展的影响也是最大的。土豆产业之所以没有“夭折”,与政府扶持思路的转变有极大关系。

在土豆种植已经规模化之后,政府的定位已经从一个强势的政策推行者转变为农户的服务者,比如加强对土豆市场的研究,在销售环节对于信息提供、运输配载以及市场监管等。

至少在土豆产业上,定西体现了一个现代服务型政府的理念。而对于广东的贫困地区而言,定西的借鉴意义也正在于此。

□扶贫数据

从2001年到2008年,中央财政扶贫资金投入西部地区累计达到598.1亿元,占中央分配到省区市财政扶贫资金的62.9%。全国有272个中央国家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定点帮扶481个国家重点县,其中285个重点县在西部地区。

西部大开发10年来,各项扶贫重点工作稳步推进。到2008年底,扶贫系统在132个县开展了连片开发试点,其中西部试点县占总数的71%。为缓解贫困地区农户贷款难问题,扶贫系统在8009个贫困村建立了村级互助资金,其中西部4498个。

据国家统计局的相关数据,西部地区低收入以下贫困人口从2001年的5535.3万人减少到2008年的2648.8万人,贫困发生率从19.8%下降到9.3%,下降幅度比全国同期快了4.5个百分点。西部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01年的1197.6元增加到2008年的2482.4元,增长107.3%。

2001年是安定马铃薯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年。基于安定区具有种植马铃薯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马铃薯产业取得了显著成效、马铃薯产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当年7月被中

国特产之乡推荐暨宣传活动组织委员会命名为“中国马铃薯之乡”。这一荣誉和桂冠的取得,更加坚定了安定人民发展马铃薯产业的决心和信心。全区上下众志成城,群情激奋,以“无

污染、无公害、绿色标准化”为方向,引进良种,扩大面积,敞开销售,加工增值,马铃薯

产业蓬勃发展,农民收入持续增加。2003年,全区完成种植面积64万亩,总产量达到96

万吨,农民人均从马铃薯产业中获得纯收入604元。昔日小土豆,今朝大产业。马铃薯被推

上了干旱山区脱贫致富的大舞台,成为一项名符其实的“黄金产业”,无尽地演绎着自己的辉煌。

第四篇:甘肃渭源县马铃薯产业发展报告

甘肃渭源县马铃薯产业发展报告

金秋九月,漫步在渭源广袤的田园大地,集集中连片的良种网棚银波荡漾,随风摇曳的马铃薯花朵溢香吐翠。沐浴着社会主义惠农政策的阳光雨露,沿着“产业富民”的战略方向,插上“科技兴农”的腾飞翅膀,渭源良种远嫁他乡,俏销四方,品牌效应日益明显,市场占有率稳步提高,打造全国最大的马铃薯良种繁育基地的名片熠熠生辉,金灿灿的马铃薯为35万渭河儿女铺开了一条致富奔小康的阳关大道。

走进渭源县颇具现代气息的脱毒马铃薯种薯研究中心,一尘不染的全日光温室里,工作人员正在紧张有序、小心翼翼地摆放着瓶苗,十几万株健壮、嫩绿的瓶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在会川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内,现代化大型网棚鳞次栉比、错落有致,今年的第一茬马铃薯原原种已经收获入库,准备着在春播之际远嫁他乡。

渭源是黄河最大支流渭河的发源地,该县南部属典型的高寒冷凉区,马铃薯病害发生轻,传播病毒媒介昆虫少,自然隔离条件好,是马铃薯种薯繁育的理想地区。全县16个乡镇的80.06万亩耕地土层深厚,土质肥沃、疏松,非常适宜于马铃薯的生长。近年来,省委、省政府把马铃薯产业定位为全省战略性主导产业,渭源瞄准这一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乘势而上,在荣膺“中国马铃薯良种之乡”桂冠的基础上,全力以赴打造“全国最大的马铃薯良种繁育基地”这一“名片”。县委、县政府立足县情、集思广益、科学决策,打“科技牌”,走品牌路,大手笔书写“马铃薯良种繁育”的文章,近年来先后投入资金4000多万元,将马铃薯良种作为全县第一大特色支柱产业进行重点开发,谱写出一曲“产业富民”的动人乐章。

追寻渭源种薯的发展之路,可以看到该县坚持了“四个顺应、四个遵循”的原则。一是顺应天时,遵循了自然规律。渭源有着生产马铃薯种薯得天独厚的条件,与“马铃薯种薯王国”荷兰有颇多相似之处。二是顺应市场,遵循了经济规律。“到2010年全省马铃薯种植面积将达到1000万亩,年需种量将达到150万吨。”甘肃省“十一五”规划描绘出了马铃薯种薯这一“黄金产业”的美好前景。三是顺应时代,遵循了科学规律。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天然、绿色、无污染的食品备受消费者青睐,乡下昔日的“土蛋蛋”成为城里人餐桌上的最爱。随着商品薯种植面积的逐年扩大,渭源种薯的销售日益火爆。四是顺应民意,遵循了执政规律。渭源群众人均从马铃薯良种产业中增加收入500多元,群众种植种薯的积极性日益高涨。目前,渭源马铃薯良种产业占尽天时、地利、人和,已成为带动群众增收致富的黄金产业和龙头产业。

早在1969年渭源县被甘肃省确定为马铃薯种薯繁育基地以来,该县依托省农科院马铃薯研究所会川育种站的技术支持,聘请全国马铃薯专家委员会委员、省农科院研究员王一航为渭源优质种薯生产技术总顾问,进行产前、产中、产后的全程指导,带动培养了一大批土专家,积极引进、繁育、推广、种植了大西洋、斯诺登等专用加工型品种,陇薯系列高产型品种及全粉型品种,台湾红皮、蝉内贝特等粮菜兼用型品种,建成了从脱毒瓶苗→原原种→原种→一级良种→二级良种→大田的良种繁育体系,脱毒种薯达到了15万亩,在全省马铃薯种薯生产中处于“领跑”地位,有些良种还“远嫁”到陕西、宁夏、四川、江苏等地。

今年,县上重点围绕提升马铃薯良种产业核心竞争力,全力实施良种化工程,由县政府主要领导挂帅,主抓良种工程建设,四大班子领导包片抓点,实行“行政+技术”双轨责任制,专门从农口部门抽调40名技术骨干负责原种生产网棚建设。积极争取落实建设资金,与省农发行达成1800万元贷款意向性协议,目前已到位900万元,同时还整合项目资金560万元用于良种工程建设。目前,集组培、瓶苗、原原种、原种生产、病毒检测、信息服务、成果展示、专家咨询为一体的马铃薯研究中心综合大楼已动工建设,一并建设组培日光温室700平方米,新建原原种生产温室20座(全县目前已累计达到30座),年内可生产脱毒瓶苗800万株,原原

种1500万粒。目前,全县马铃薯品种选育体系、良种繁育体系、组织协调体系、质量检测体系、种薯运销体系等5大体系已经建立健全。

“渭源马铃薯种薯”原产地标记和“五竹牌”良种洋芋商标已先后注册,品牌效应日益凸显,市场占有率不断提升,农民收入逐年增加,马铃薯良种已经成为渭源农民的“铁杆庄稼”。全国政协委员、著名影视明星濮存昕义务担任渭源马铃薯种薯形象代言人时赞不绝口地说:“渭源种薯,品质最好!”

近年来,渭源县因地制宜,科学规划,按照“合理化分布、区域化布局”的原则和“南部以原种、一级良种为主,北部以一、二级良种为主”的格局,对马铃薯良种生产实行集中连片开发,大力培育马铃薯良种产业带。目前,全县已初步形成了南部脱毒优质种薯繁育基地、北部脱毒马铃薯良种繁育基地和川区马铃薯常规种繁育基地三个特色鲜明的区域化布局生产基地,全县马铃薯种植面积达到了36万亩,其中优质种薯达到了20万亩。

该县借助实施甘肃省会川现代农业示范项目、马铃薯脱毒原种网棚生产基地建设天津帮扶等项目的大好机遇,大力加强示范点建设。2007年,全县共建设马铃薯良种繁育示范点22个,其中在会川马铃薯科技园区建成1500万粒原原种生产基地,在会川新城建成545亩原种网棚生产基地,在会川杨庄建成625亩原种网棚生产基地,在会川东关建成330亩原种网棚生产基地,在五竹建成513亩原种网棚生产基地。在五竹路麻滩等村建成高山隔离田1000亩,在五竹路麻滩和鹿鸣、清源里仁、大安邱家川、莲峰张家滩、祁家庙瓦楼等村建成千亩陇薯3号一级良种生产基地6个,在会川半阴坡、麻家集宗丹村建成500亩陇薯3号一级良种生产基地2个。在大安大石岔和方家庄、北寨麻地湾、秦祁杨川和上秦祁、锹峪永丰、上湾杨家寺、庆坪潘家沟、田家河乡田家河村等地建成以陇薯3号为主的千亩马铃薯良种生产基地9个。示范点建设发挥了“点上开花、面上结果”的作用,目前全县已分别形成了沿定渭公路万亩马铃薯优质种薯种植长廊和沿316国道五竹、会川段万亩马铃薯优质种薯种植长廊。2007年全县共建成原种网棚生产田2013亩,建立一级良种生产基地1万亩,二级良种生产基地10万亩。

一花独放不是春。与此同时,县上在基地建设中切实加大对种植农户的技术指导,今年共举办马铃薯种植培训班6期,培训农民3500人次。积极鼓励协会、企业参加种薯基地建设,通过定向投入、定向服务、定向收购等方式,引导农户广泛参与种薯繁育基地建设。县上成立了渭河源马铃薯种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采用“企业+基地+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对马铃薯良种种植农户实行统一提供良种、统一技术指导、统一搭建网棚、统一病虫害防治、统一贮藏、统一销售的全方位服务,目前这种以产业公司为龙头的新型马铃薯良种繁育推广模式已延伸到全县各个乡镇,形成了覆盖县、乡、村和连接公司、基地、农户的较为健全的马铃薯良种繁育推广体系,有力地促进了马铃薯良种的规模化、标准化生产。

每至春耕时节或金秋季节,在316国道线的会川镇、五竹镇,来自全国各地马铃薯商贩的车辆来来往往,络绎不绝。奇花一放百蜂来,响当当的马铃薯良种品牌吸引着国内商贩纷至沓来,陇薯系列3号、4号、5号、6号等成为商家争购的“香饽饽”,远销全省各地和全国10多个省市,销售日益火爆,产品供不应求。

为了进一步繁荣马铃薯良种交易市场,该县大力加强市场建设,目前已形成会川、五竹两个马铃薯种薯专业批发市场和清源、新寨、北寨、莲峰等6个小型交易市场,建立收购网点160个,扶持110户贩运大户参与马铃薯运销,组建了6个马铃薯经销公司和9个马铃薯专业协会,开展技术指导和销售服务,为千家万户的小生产和大市场的有效对接起到了很好的中介作用。健全的销售网络使全县每年外销马铃薯总量达40多万吨,其中种薯30万吨。同时,县上融资建立了集马铃薯产业开发、种薯繁育、产品购销、技术培训、咨询服务为一体的渭河源马铃薯种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拉动了会川、五竹马铃薯良种专业批发市场的发展,渭源将逐步成为全国重要的马铃薯良种产地交易中心、价格调控中心、信息发布中心。

显著的经济效益极大地刺激了农民种植马铃薯种薯的积极性。大安乡红堡子村在前几年是出了名的贫困村,可这两年却沾了不少马铃薯的光,2005年该村马铃薯种植面积达到1200多亩,户均种植4.5亩,成了该县重要的陇薯3号良种繁育基地,许多农民靠马铃薯发家致富。苏家湾社去年仅种薯种植一项收入万元以上的农户就有20多户。发展最为迅猛的五竹良种洋芋繁育协会已有会员2500户,遍布全县6个乡镇,固定资产达到120万元,良种基地4000多亩,年生产一、二级脱毒马铃薯良种8000多吨。张新云、刘发荣、李继平、刘发强等种植大户种植的陇薯3号脱毒一级良种近几年年平均亩产1万斤以上。

渭河源种业公司董事长陈海明算了一笔经济账,按每户平均种植1亩脱毒种薯,亩产脱毒种薯2000公斤、每公斤0.6元,亩均毛收入1200元,普通薯按亩产1500公斤、每公斤0.4元,亩均毛收入600元计算,除去脱毒种薯每亩100元的增加成本,生产脱毒种薯比种植普通薯每亩可增加500元收入,可使全县7万多繁种户增加收入1.1亿元,农民纯收入中马铃薯的销售收入占到38%,达到662.7元。“洋芋花是金银花,洋芋蛋是金蛋蛋。”马铃薯为渭源广大群众带来了丰厚的回报,也向青睐于渭水源这方投资热土的客商们带来了无限的商机。

“花逢春雨芬芳香,社靖明时意蕴生。”目前,省委、省政府把马铃薯产业作为全省战略性主导产业来抓,市政府出台了《定西市2006-2008年马铃薯良种工程实施规划》,对渭源的扶持力度不断加大,渭源的马铃薯良种产业迎来了最佳机遇期,驶入了发展快车道。在这样的背景下,全县马铃薯产业的发展规划也瓜熟蒂落。到2011年末,该县将按照布局科学化、品种专用化、种植规模化、生产标准化、产品优质化、贮运规范化、经营产业化的要求,努力提高渭源马铃薯良种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建成全国一流的马铃薯脱毒组培快繁中心,年产脱毒苗4000万株;建成脱毒马铃薯原原种生产温室100座;年产原原种8000万粒;建成原种生产网棚1.6万亩,年产原种3.2万吨;建成种薯扩繁基地36万亩,年产一、二级良种90万吨;建成千吨以上种薯储藏窖30个,全县年贮藏能力达到60万吨,真正把渭源建成全国最大的马铃薯良种基地,为全省乃至全国的马铃薯产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第五篇:水城县马铃薯产业10年发展汇报

水城县马铃薯产业10年发展汇报

近十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业务主管部门关心和指导下,我县马铃薯产业经过10年的发展,取得巨大成就,各项工作都跃上一个新的台阶,现将马铃薯产业发展汇报如下:

一、马铃薯产业发展基本情况

水城县位于贵州省西部边缘,全县土地总面积3589.1平方公里,全县辖33个乡(镇)、383个行政村,农业人口占总人口98%以上,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农业大县,全县平均海拔1800米左右,是全省马铃薯的主产区及最适宜种植区之一,全县马铃薯产业由10年前40万亩左右发展到现在100万亩左右,平均亩产由10年前850公斤提升到现在913公斤,其中:脱毒马铃薯种植面积完成80.4万亩,平均单产965公斤,总产77.58万吨;商品马铃薯基地完成31.5万亩,平均单产1042公斤,总产32.823万吨;商品高产示范基地建设完成4.1万亩,平均单产1294公斤,总产5.3054万吨。脱毒马铃薯每年的平均单产均比本地品种当年平均单产增加150-200公斤左右,亩增数80-120元,到2012年,脱毒马铃薯温饱工程直接受益农户高达18万户,受益人口约45万人,占全县总人口70%左右。

二、10年来马铃薯实施的主要项目

10年来累计实施项目32个,其中:省农委12个,累计投入资金881万元;省扶贫办20个,累计投入资金648万元。

三、马铃薯产业实施效果

(一)种薯扩繁情况

自2002年以来,我县脱毒马铃薯原种扩繁面积约达0.2万亩,调进微型薯近1000余万粒,生产原种约2000余吨,为1.5万亩一级种扩繁提供种源,通过再次扩繁之后供应大田生产,同时我县每年平均向外调种100吨左右,十年来共计调种上千吨,满足了大田生产的需求。脱毒马铃薯普及率达到了80%以上。

(二)大田推广实施情况

自2002年我县被列为贵州省脱毒马铃薯种薯基地县和实施脱毒马铃薯温饱工程项目县以来,全县累计推广种植脱毒马铃薯上百万亩,投入各项资金上千万元,脱毒马铃薯播种面积从2002年上千亩增加到2012年的90万亩,占马铃薯总播面的90%以上。

(三)温饱工程对我县马铃薯产业的推动作用

1、推动马铃薯加工业的发展

由于我县脱毒马铃薯面积增加,单产提高,总产增多,大大带动了加工业的发展,目前我县已有马铃薯淀粉加工厂两个(玖圣公司和兴隆淀粉厂)、大型薯片加工厂一个(市

食品总厂)和一些小型的薯片(条)加工作坊。截止2011年10月30日,据不完全统计:两个淀粉加工厂已加工淀粉3000余吨(玖圣2500吨、兴隆500吨),折合鲜薯2.1万吨;薯片(条)加工在1000吨左右。

2、推动协会(合作社)、经纪人的发展

由于种薯产业的发展和马铃薯总量的增加,协会(合作社)、经纪人应运而生,目前我县现有马铃薯专业合作社两个:金鼎马铃薯专业合作社和箐马马铃薯专业合作社,这两个合作社虽然在建设基地,销售马铃薯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马铃薯协会已建成4个(杨梅、纸厂、金盆、盐井),正在建设和准备建设的有4个。这些已建成马铃薯协会由于基础薄弱,仅仅承担了一些小型项目和在销售方面做了一些工作,知名度低,影响力小,有待进一步的扶持和指导;马铃薯经纪人多,有知名度的就有30余人。

总之,十余年来,通过马铃薯产业的实施,全县马铃薯共增产约50万吨,增值约2亿元,为我县的农民增产、农业增效和解决全县农民温饱起到了不可估量功效,同时提高了马铃薯的种植水平,调整了农业产业结构,推进了马铃薯产业化建设的步伐。

五、存在的问题

1、生产方面

主要存在单产不高,尤其是精品薯产量不高,群众的商品意识不强,针对市场需求生产专用薯,提高市场竞争力,增加经济收入的意识淡薄,耕作管理比较粗放,对病虫害的防治意识不高,病虫害除造成减产外,还使很大一部分马铃

薯在存贮期间腐烂变质,造成很大的损失。田间劳作主要依靠人畜力,机械化应用程度低,极大地限制了规模生产的发展。

2、技术方面

与先进省市县相比,在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上有很大的差距,技术覆盖率低。

3、开发利用方面

开发利用方面主要存在商品开发程度低,所加工产品也只停留在初级产品上,市场培育意识不强,力度不大,在培育市场、开发终端市场方面,基本上还没有形成一种很强的意识,具体运作几乎为空白。在销售运输方面,呈现出在县内小规模、小范围、短距离贩运方面势头强劲,而长途贩运、开发大中城市市场方面明显不足,并没有真正开拓出自己的市场,运销收益也就微乎其微。

4、服务体系建设方面

县上虽然对发展马铃薯产业化形成了共识,把马铃薯作为全县第一大支柱产业来发展,但是,仍普遍存在以下问题,如技术人员缺乏,现有技术人员缺乏再培训,知识更新跟不上,技术推广服务体系不健全,技术推广经费严重紧缺,很多先进实用技术不能很好地推广应用。

六、今后发展打算建议

1、在稳定种植面积的基础上,提高单产。在现有100万亩的基础上,加大技术培训,使技术到位率达85%以上,提高单产,在种植规模上实现新的突破。

2、加大脱毒良种马铃薯播种面积推广力度,进一步加大种薯扩繁力度,在种薯扩繁过程中完善体系发展。

3、在生产目的上要打破小农经济的思想,发展商品薯基地,通过精耕细作和病虫害防治,努力提高马铃薯产量和质量,力争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主导地位,通过脱毒马铃薯新品种的繁育推广,一方面提高单产,一方面利用我县高海拔、气候较冷凉的特点,力争把我县建成全省的脱毒良种繁育基地,为周边地区提供马铃薯良种,增加群众收入。

4、要建立自己的马铃薯加工大型龙头企业,使马铃薯在当地就能被加工转化增值,以提升市场价格,增加种植效益。通过政府鼓励和领导扶持,以水城兴龙精淀粉厂、水城玖圣有限公司为龙头,加大马铃薯加工生产能力,提高马铃薯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

5、全面完成2013年马铃薯原种扩繁3万亩。

6、认真实施好马铃薯产业园区申报建设工作。

7、加大马铃薯产业申报,积极争取省级资金扶持力度。

下载甘肃定西市马铃薯产业发展情况汇报(2011.6.2)(精选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甘肃定西市马铃薯产业发展情况汇报(2011.6.2)(精选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定西市马铃薯特色产业发展调查报告[合集五篇]

    定西市马铃薯特色产业发展调查报告 通过对定西市马铃薯特色产业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的调查研究,提出加强科研投资,尽快培育各类优质专用新品种,实现品种专用化、多样化,提高马铃......

    关于金融支持定西市马铃薯和中药材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

    关于金融支持定西市马铃薯和中药材产业发展的指 导意见人民银行定西市中心支行,国家开发银行、农业发展银行甘肃省分行,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甘肃省分行,......

    祥云县马铃薯产业发展初探

    祥云县马铃薯产业发展初探 祥云县科技局李德明 马铃薯是祥云县种植的传统农作物之一,长期以来,由于受种植技术、加工、市场等因素的影响,种植面积徘徊在1.5—2万亩左右,没有形成......

    马铃薯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一、基本县情赤城县位于河北省西北部,毗邻京、津。总面积5287平方公里,辖18个乡镇,440个行政村,总人口28.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6万人。全县年均气温6.8℃,年均降水量404.9毫米,年均......

    发展马铃薯产业典型经验材料

    发展马铃薯产业典型经验材料我们位于黑龙江省西部,小兴安岭西南麓,松嫩平原北缘,下辖5镇11乡,148个村,耕地面积318万亩。我县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是马铃薯最佳生产区,特......

    定西市马铃薯产业化调研报告

    调研报告----※※大学赴甘肃省定西市调研暑期社会实践团作者:※※【摘要】关注民生, 记录社会。为响应鼓励青年学生开展以民生为主社会调研活动,关注人民生活,依托实践基地,深入......

    甘肃力促肉牛产业发展

    甘肃力促肉牛产业发展 2010-11-26 13:37| 发布者: jieming| 查看: 104| 评论: 0|原作者: 杨杜录 魏立民|来自: 中国畜牧兽医报 摘要: “十一五”期间,甘肃省肉牛存栏、能繁母......

    怀安县马铃薯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

    怀安县马铃薯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马铃薯产业是我县主导产业之一,在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推动下,近年来,我县把马铃薯产业作为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突破口,大力推进种植结构调整,在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