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西市马铃薯特色产业发展调查报告[合集五篇]

时间:2019-05-14 04:30:0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定西市马铃薯特色产业发展调查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定西市马铃薯特色产业发展调查报告》。

第一篇:定西市马铃薯特色产业发展调查报告

定西市马铃薯特色产业发展调查报告

通过对定西市马铃薯特色产业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的调查研究,提出加强科研投资,尽快培育各类优质专用新品种,实现品种专用化、多样化,提高马铃薯产业效益;改变机制,努力培植种薯繁育企业,对脱毒种薯推广实行良种直接补贴政策;大力解决马铃薯贮藏保鲜问题,实现产品均衡上市,促进农民既增产又增收;建立马铃薯市场监管长效机制,切实维护农民利益;发展精深加工,提高产品科技含量,提高水资源循环利用率,制止废水污染,促进马铃薯加工业健康发展等对策建议。

甘肃省政府参事室组织有关参事,于 2005 年 9 月下旬就定西市马铃薯特色产业的发展进行了专题调研。通过深入安定、渭源和临洮的马铃薯种植基地、加工企业、经销协会,在田间地头、生产现场调查,与市、县、乡有关负责人员座谈,使我们对定西市近几年来大力发展马铃薯产业,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促进区域经济较快发展的重大举措,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同时也引发了我们对一些问题的许多思考。

一.发展马铃薯产业,是定西市立足资源优势,促进区域经济较快发展的现实选择

定西市位于甘肃省中部干旱地区,干旱少雨和土壤瘠薄,是定西人民发展农业的最大限制因素。严酷的生态条件和脆弱的农业基础,但种植马铃薯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条件,他们把马铃薯作为全市第一大优势特色产业来培育。经过 10 年的发展,马铃薯产业已成为富民

强市的支柱产业。2004 年,全市马铃薯面积达到 300.23 万亩,总产量达 500 万吨,分别占全省的 37.8% 与 62.5% ;全市马铃薯产值达 14.3 亿元,农民人均从马铃薯产业中获纯收益 408 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 25.7%。

二.如何做大做强马铃薯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是定西市全体干部群众一致的愿望与行动

定西市马铃薯产业发展取得了很大进展,但大家也清醒地认识到,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尽快解决以下问题:

一是品种问题。这是目前制约定西乃至全省马铃薯产业由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升级的“瓶颈”。定西生产的马铃薯虽然块大,皮细,食味优良,但多数品种薯形欠规正美观,芽眼普遍偏深,所以在广州、深圳等南方市场上没有内蒙、陕北马铃薯售价高,每市斤要低 0.1 ~ 0.3 元。同时由于加工专用品种的缺乏,还造成了一方面农民生产的马铃薯卖不出去或低价出售,而另一方面当地的薯条、全粉等高附加值产品的加工企业原料又严重不足的被动局面。

二是脱毒种薯严重不足,种薯质量保障体系不健全问题。各地脱毒种薯繁育规模有限,种薯供不应求。作为全省马铃薯种薯繁育基地的渭源县,苦于资金困难,脱毒良种繁育面积不足 10 万亩,远远不能满足种薯市场对脱毒良种的巨大需求,每年县上农业技术部门组织繁育和省农科院会川马铃薯育种站繁育的四、五十万斤脱毒原种,成了当地良繁农户的抢手货。另外,种薯质量保障问题也日显突出。由于各地种薯繁育制度不健全,没有专门的种薯质量检测机构,种薯市

场质量无人监管,种薯级别混乱,以次充好的现象时有发生,极易造成购种农民生产受损。

三是马铃薯贮藏保鲜能力弱的问题。农民对马铃薯的贮藏保鲜能力非常有限,形成了一到马铃薯收获期,数以百万吨计的马铃薯集中上市销售,不但使农民卖不上好价,而且给政府和铁路运输造成很大压力。尽管省、市有关领导千方百计与铁路部门协调了大量车皮指标,多次组织发送马铃薯专列,起到了很大的缓解作用,但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还需努力提高农民自己的贮藏保鲜能力,促使商品薯均衡上市,让农民卖上好价。加工企业也是由于无贮藏保鲜能力,造成原料不足,加工期大大缩短,远不能达到设计加工能力,企业经济效益难以提高。

四是加工业发展单一,产品附加值低以及造成水资源浪费与环境污染问题。定西市近年来建立的马铃薯加工企业绝大多数是淀粉加工厂,3 千吨以上的淀粉加工企业有 20 余家,总设计加工淀粉 20 多万吨(实际加工量为 7 ~ 8 万吨),加工利润每吨只有 300 元左右。所以,发展进一步以淀粉为原料的高附加值的精深加工业,如变性淀粉加工等,已是紧迫问题。而发展淀粉加工带来的水资源浪费与环境污染问题,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马铃薯淀粉加工耗水量大,据调查,每生产 1 吨淀粉耗水量要达 50 吨左右。按此比例计算,如果全市淀粉加工量达到 20 万吨,那么耗水量每年就是 1000 万吨。定西水资源十分珍贵,如此大的耗水量怎么了得。还有淀粉加工厂废水污染环境严重,没有一家设有废水处理设施,而都是毫无顾忌地向附近河

流排放,有的河流竟全都流的是充满白色泡沫的污水。

五是加工企业对地方财政的贡献作用未能充分发挥出来的问题。作为马铃薯产业发展“龙头”的马铃薯加工企业,由于或是经营管理水平低,或是加工工艺落后,或是流动资金缺乏,或是优质原料不足,或是产品质量差等等诸多原因,加工量长时间不能达到设计标准,企业利润上不去,因而对地方财政的贡献作用也未能充分发挥出来。如临洮县规模最大的 2 家马铃薯加工企业兴达淀粉公司与三江马铃薯制品公司,建厂投资都在数千万元,可是 2004 年两家合计缴纳税金仅有 88 万多元。

三、对定西市马铃薯产业发展的几点思考与建议. 加强科研投资,尽快培育各类优质专用新品种,实现品种专用化、多样化,提高马铃薯产业效益。位于渭源县会川镇的省农科院马铃薯育种站,是我省乃至西北地区建立的第一个马铃薯专业育种站,建站 40 年来先后培育出 20 多个马铃薯新品种,为全省和西北地区马铃薯生产做出了重要贡献,特别是在抗晚疫病育种和高淀粉育种方面,处于全国领先地位。该站育种技术力量很强,最近被农业部命名为“农业部马铃薯资源重点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建议进一步加大育种经费投资,增加先进的仪器设备,改善育种试验研究条件,尽快培育出符合目前市场与加工业发展需求的各类优质专用新品种,缓解专用品种缺乏的“瓶颈”矛盾。实现品种专用化、多样化,是马铃薯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改变机制,努力培植种薯繁育企业,对脱毒种薯推广实行良

种直接补贴政策。脱毒种薯的繁育与推广,是关系到马铃薯生产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技术措施,但不可能全由政府包揽。要改换机制,实行企业化运作,组建和培育一大批种业公司,才能打开局面彻底解决种薯脱毒化的问题。由于脱毒种薯繁育涉及组织培养技术、病毒检测技术、无土栽培技术、设施隔离繁殖技术等,所以繁种投资大、成本高,售价也就高,农民难以普遍接受。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建议政府对中部马铃薯主产区农民应用脱毒种薯实行直接补贴,就如同对河西小麦产区农民实行良种直补一样,以鼓励农民普及脱毒种薯,大幅度提高马铃薯产量和品质。.大力解决马铃薯贮藏保鲜问题,实现产品均衡上市,促进农民既增产又增收。解决马铃薯贮藏保鲜问题,已成为能否实现农民收入大幅度增加的大事。马铃薯本身的特点就决定了其不宜过度集中贮藏,否则最易病烂,造成很大损失。事实上农村一家一户小窖贮藏的方法甚为有效,不但贮藏期长,而且保鲜效果好。所以,应当象实施“ 121 ”积雨工程那样,鼓励农民利用闲散地多打窖,多积薯,藏薯于民。在有条件的地方或企业,可以适当发展一些较大规模的现代化贮藏库。这样做,不仅解决了商品薯均衡上市,增加农民收入的问题,而且也解决了加工企业原料保障和延长加工期提高加工效益的问题,可以一举两得。.建立马铃薯市场监管长效机制,切实维护农民利益。近几年,定西市各级领导干部在如何提高和稳定马铃薯市场价格,维护农民利益方面,下了很大气力,想了很多办法,甚至还利用努力争取来的车

皮指标的发放权来限制经销商对收购农民商品薯的恶性压级压价行为,收到了很大效果。但是,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必须进一步加大政府对市场监管的力度,建立马铃薯市场价格监管的长效机制,把马铃薯市场价格管理纳入政府物价管理部门与市场管理部门的日常工作范畴,切实维护农民利益。另一方面,建立真正代表农民利益的经销协会组织,减少中间环节,使农民直接面对市场,扩大农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防止贩运大户垄断市场侵害农民利益。.发展精深加工,提高产品科技含量,提高水资源循环利用率,制止废水污染,促进马铃薯加工业健康发展。要改变马铃薯加工单一为淀粉加工的局面,积极创办一批产品附加值高而耗水量小的精深加工企业。对已有的大中型淀粉加工企业进行技术改造,提高加工效率和产品质量,降低水耗量,对废水采取处理后循环利用。敦促加工企业配套建设废水处理设施,严禁废水的直接排放,引导企业对废渣废水进行综合开发利用。新上淀粉加工企业,必须具备污水处理设施,否则不能建厂。坚决关闭那些规模小、加工工艺落后、耗水量大而又无废水处理设施的小型淀粉加工厂,决不能走以污染环境为代价的路子。鼓励加工企业不断增强自身的技术创新能力,不断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第二篇:定西市马铃薯

甘肃定西土豆横扫全国市场 成功模式成脱贫样本

●十年间,各种各样的扶贫样本在西部施行,因为国家领导人的长期关注,定西扶贫最为引人注目。

●定西通过发展土豆产业,荣膺“中国土豆之乡”。定西的发展,就是一部将土豆产业做大做强的发展史。

●在西部大开发十年之际,透视定西的中国式扶贫,同样对广东正在进行的扶贫攻坚战有着一定的样本意义。■南方日报记者胡剑龙甘肃报道

新春之际,在甘肃定西市土豆交易市场,屋外滴水成冰,满载土豆的卡车依然往来其中。远在千里之外的广州市民,尽管你不一定知道定西,这个距离甘肃兰州一小时车程的西北城市,但说不定你家里冰箱内的土豆就来自这个城市里的土豆集散市场。

“我们有很大一部分货发到广州大朗市场。”市场里的小摊主告诉记者。

过去十多年间,这片黄土高原上的贫瘠土地上,被称为黄金蛋的土豆形成一项产业。这里因此被誉为“中国土豆之乡”。正是靠着土豆,贫穷的定西在西部大开发十年中,走了一条中国式扶贫之路。

而在十年前,正是因为贫穷,定西成为西部大开发的策源地。

这里曾经“穷冠天下”

在国务院设立全国性的扶贫开发领导机构之前,1983年,国务院成立了“三西农业建设指挥部”。所谓“三西”,其中就包括定西。

“准确地说,定西应该是中国扶贫开发的摇篮。”这是国务院扶贫办副主任王国良在视察定西时发表的一番言论。曾任甘肃经济报驻定西记者站记者的郑新,他以采访定西扶贫的经历出版了《国家任务》一书。他向记者讲述了定西扶贫的来龙去脉。国务院扶贫办是统筹全国扶贫开发的最高机构,而在国务院设立全国性的扶贫开发领导机构之前,1983年,国务院成立了“三西农业建设指挥部”。所谓的“三西”,其中就包括定西。而早在一百多年前,定西,也就是古称的陇中地区,就已经戴上“贫穷”的帽子。左宗棠当年西征经过陇中,曾发出感叹,“陇中苦瘠甲天下”。生活贫穷,资源贫瘠,并伴之以高频的自然灾害,让陇中摘得“甲天下”之名。

据《中国救荒史》记载,素以“苦甲天下”著称的陇中地区,土地面积广阔,河流稀少,水源匮乏,年径流量仅15亿立方米。这里的年平均降水量不足300毫米,旱灾频仍,仅1865年至1947年的83年间,就曾发生大旱灾11次,特别是1929年“赤日行天”,发生了百年不遇的大旱灾。当时“甘肃各地连年天灾兵祸,田庐湮没、村落焚毁。树皮草根,俱已食尽。人相争食,死亡枕藉。山羊野鼠,亦均食罄”。

而1972年的一场旱灾,在编年史上,则另有一番意义。1972年为二十世纪中国最干旱的三个年份之一,甘肃降雨量较常年减少25%,时任甘肃省委书记的宋平不得不四处“化缘”。在郑新看来,1972年可视为中国西部开发的萌芽期。不过,在距三西农业建设指挥部成立三十年之后,尽管GDP排名仍然靠后,“但我们和自己比,已经有很大的进步。”这是记者在定西采访多个政府机关时,他们表露出来的自豪。

中共甘肃省委副书记、省长徐守盛介绍,实施西部大开发之前,甘肃省的国民生产总值还不到1000亿元,2008年突破了3000亿元。

徐守盛说,在克服了金融危机冲击等诸多困难,在党中央扩大内需政策的强有力支持下,甘肃省2009年的GDP初步预计能达到3380亿元,增长10.4%左右。

甘肃省的人均GDP也上了一个台阶,过去只有几百美元,到2008年已达到1700美元左右。尽管这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54%,但对甘肃自身来说,却是上了一个大台阶。

从财政收入来说,甘肃更是上了一个台阶,自我调控有了一定的余地。地方财政收入2009年可以达到280亿元,大口径的财政收入可达600亿元。应该说综合经济实力上了一个大的台阶。

土豆横扫全国市场

据统计,定西土豆不仅占领了中原市场,在华南市场占有份额也一度达到90%以上,上海、南京等华东市场和重庆、成都等西南市场的份额也稳定在50%以上。

而提到定西的发展,土豆几乎是一个不可回避的话题,而这种来自南美的农作物,在遥远的中国西北生根发芽,甚至撬动了一个城市的发展。而这个产业的发展,也见证了市场意识如何在一个西北边远城镇生根发芽。

在定西市的一份文件中,记者看到全市总耕地面积770多万亩,其中土豆种植面积达340万亩,已经占总耕地面积的45%左右。这样的农业种植结构比例是相当大的,在全国地市一级,定西也是第一。

临洮康家崖市场、定西马铃薯综合交易中心、渭源县会川市场等三个专业批发市场被农业部定为全国重点的批发市场。定西土豆外销的比例占到了45%。同时,随着批发市场和交易中心的建设,已经初步形成了一套批发、购销服务网络,并日益规范化。

定西主抓土豆产业,土豆产业的发展也给定西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效益,给贫困地区的老百姓带来了持续的收益,贫困群众每年从马铃薯产业中获得的收入达500多元,占到农民年收入的28%。

定西市农业局土豆办的王兴奎主任告诉记者,定西农村的发展,就是一部将土豆产业做大做强的发展史。

而在定西流传最广的一个故事有关“土豆专列”。据农业局的负责人介绍,在2004年以前,不管丰收还是歉收,原产地定西市场上的土豆价格一直都很低,造成这个问题的一个很重要原因就是对市场的研究太少,在销售环节对于信息提供、运输配载、市场监管等职能服务明显缺位。

销售渠道不畅严重影响了定西土豆的市场占有率。2004年,在甘肃省领导的协调下,定西发出第一趟土豆专列。据定西市马铃薯产业办公室的统计,定西土豆不仅占领了中原市场,在华南市场占有份额也一度达到90%以上,上海、南京等华东市场和重庆、成都等西南市场的份额也稳定在50%以上。

在此基础上,一批精干的销售队伍也已成型。在收获的季节,懂营销市场的人员先调查全国各地的土豆市场,把指导价提供给老百姓,然后协会组织卖出去,卖一个好价格。如果当时价格低卖不出去,则将土豆集中至储藏窖中,先储藏起来,最大程度地让利老百姓,让他们增加收入,激发他们的种植积极性。每年有人种,有人收,有人卖,各个链条都有人挣钱,就形成了一个产业。

市场意识是未来的希望

土豆产业已经在定西生根发芽,当地农民自发建起了土豆经营协会,按照市场规律,平衡淡旺季价格,指导农户生产销售。市场意识的成长,是西部开发的未来。

西部是我国贫困程度最深的地区,与其他地区相比,其贫困问题具有“一多三性”的特点。“一多”是指西部部分地区基础设施欠账较多,“三性”是指环境条件的严酷性、主导产业的脆弱性和劳务经济的局限性。在基础条件上,定西相比广东后进地区更为落后。

但十年的时间,让贫困地区发生了变化。据统计,十年来,西部地区已开工重点工程102项,投资总规模1.74万亿元,在中央预算内建设资金、长期建设国债资金的带动下,社会资本和区外、境外资金的进入,使西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近年的年增长幅度都在20%以上(2003-2006年平均增长26.8%,2007年、2008年分别比上年增长28.2%和26.7%),十年间西部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超过11%,不仅高于大开发前(1978-1998年期间平均增长率9.45%),与东部地区发展速度的差距亦呈收敛态势。而在西部大开发十年之际,西部开发战略如何走,成了多方关注的焦点。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卢中原对西部大开发颇有心得。卢中原说,西部大开发模式将由以行政区划为界限,转向以功能定位为导向。成渝、关中-天水、环北部湾西部板块三大重点经济区的确定,标志着西部大开发进入战略转型的新阶段。

卢中原认为,在西部以往的发展理念中,主要目标是追赶和模仿东部。由于没有跟自身区位及要素条件很好结合,造成了产业布局不合理,盲目招商引资和恶性竞争等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西部的发展质量。

国家西部办副主任曹玉书则指出,国家扶植的重点有所变化,这也是西部大开发进入新发展阶段的标志。经过这么多年的积累,现在有条件发展有特色、有优势的产业了,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这东风就是政策要支持、扶植、引导有特色、有优势产业的发展。

“准确的表述应该是,下一个十年,在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同时,要注重发展有特色、有优势的产业”,而不论政策的方向如何,定西人似乎更有信心面对未来。

郑新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土豆产业已经在定西生根发芽,而相当多的农民专业化组织也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当地农民也自发建起了土豆经营协会,按照市场规律,平衡淡旺季价格,指导农户生产销售”。

显然,在历经多年的市场打拼之后,即使在最贫困的西部农村,市场意识也已经顽强地成长起来,而在郑新看来,这种来自底层的力量才是西部开发的未来。

□记者手记

政府服务农户土豆成了图腾

在西部采访扶贫问题,笔者想到了我们广东正在进行的扶贫攻坚战,区域严重不平衡的粤东西北地区就有点类似我们国家的东西部地区。我们也要搞扶贫,从西部十年扶贫的曲折故事中,我们似乎也应该能吸取一些经验和教训。在定西,土豆不仅是一种食品,甚至成了一种图腾,承载着定西人走向富裕的寄托所在。如果要了解定西的扶贫经验,土豆产业绝对是一个可以解剖的样本。

在上世纪90年代,不少农村都曾出现这样的事情,基层政府强令农户种植某种作物,甚至不惜拔掉已经长在地里的绿苗。当然,结果可想而知。定西土豆产业的故事以基层政府与农户博弈,同样以非常不和谐的一幕开局。

“大家都非常不理解,如果都去种土豆,吃什么?”记者在大坪村采访时,村民们说起当年的困惑。

不过,当年地方政府的“鲁莽”如今却不可思议地取得了相当的成效,至少在脱贫率以及人均收入而言,定西的土豆产业确实贡献甚大。显然,在一个资源极度匮乏的地区,政府掌握着最大的资源调配权,对地方发展的影响也是最大的。土豆产业之所以没有“夭折”,与政府扶持思路的转变有极大关系。

在土豆种植已经规模化之后,政府的定位已经从一个强势的政策推行者转变为农户的服务者,比如加强对土豆市场的研究,在销售环节对于信息提供、运输配载以及市场监管等。

至少在土豆产业上,定西体现了一个现代服务型政府的理念。而对于广东的贫困地区而言,定西的借鉴意义也正在于此。

□扶贫数据

从2001年到2008年,中央财政扶贫资金投入西部地区累计达到598.1亿元,占中央分配到省区市财政扶贫资金的62.9%。全国有272个中央国家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定点帮扶481个国家重点县,其中285个重点县在西部地区。

西部大开发10年来,各项扶贫重点工作稳步推进。到2008年底,扶贫系统在132个县开展了连片开发试点,其中西部试点县占总数的71%。为缓解贫困地区农户贷款难问题,扶贫系统在8009个贫困村建立了村级互助资金,其中西部4498个。

据国家统计局的相关数据,西部地区低收入以下贫困人口从2001年的5535.3万人减少到2008年的2648.8万人,贫困发生率从19.8%下降到9.3%,下降幅度比全国同期快了4.5个百分点。西部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01年的1197.6元增加到2008年的2482.4元,增长107.3%。

2001年是安定马铃薯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年。基于安定区具有种植马铃薯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马铃薯产业取得了显著成效、马铃薯产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当年7月被中

国特产之乡推荐暨宣传活动组织委员会命名为“中国马铃薯之乡”。这一荣誉和桂冠的取得,更加坚定了安定人民发展马铃薯产业的决心和信心。全区上下众志成城,群情激奋,以“无

污染、无公害、绿色标准化”为方向,引进良种,扩大面积,敞开销售,加工增值,马铃薯

产业蓬勃发展,农民收入持续增加。2003年,全区完成种植面积64万亩,总产量达到96

万吨,农民人均从马铃薯产业中获得纯收入604元。昔日小土豆,今朝大产业。马铃薯被推

上了干旱山区脱贫致富的大舞台,成为一项名符其实的“黄金产业”,无尽地演绎着自己的辉煌。

第三篇:定西市马铃薯产业发展报告

马铃薯产业的发展报告

一、我市马铃薯产业发展现状及特色

马铃薯作为三大粮食作物之一,在甘肃省农业和农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甘肃省定西市从1996年提出实施“洋芋工程”迄今,马铃薯产业发展经历了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由自给自足阶段到产业培育、快速发展,进而步入目前的马铃薯产业全面提升四个阶段。到2008年实现了由“马铃薯之乡”向“中国薯都”的跨越

多年以来,定西市马铃薯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形成了北部干旱区、南部高寒阴湿区、中部河谷川区三个区域化特色生产基地。从之前的小面积种植家家户户只够吃解决温饱到现在的大面积种植来增加农民经济收入,定西市马铃薯产业已经发生了天翻天覆地变化。“十二五”以来,安定区马铃薯产业紧紧围绕打造“中国薯都”核心区和全国马铃薯贸工农一体化示范区的目标定位,坚持“抓两头(种薯扩繁、精深加工)、带中间(品牌营销)、促提升”的发展思路,以提升种薯繁育水平为核心,以精深加工和品牌营销为保障,全力抓好马铃薯良种繁育体系建设、标准化生产技术推广、贮藏设施建设,不断推动马铃薯产业转型升级,逐步实现了马铃薯种植由商品薯生产向良种扩繁转变,加工由粗加工向精深加工及休闲食品加工转变,营销由传统经营向品牌营销转变。产业体系趋于完善,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产业化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安定区被国家质检总局授予“全国马铃薯产业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定西马铃薯”被命名为“中国驰名商标”,成为安定享誉全国的一张重要名片,马铃薯产业已经成为安定人民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富民产业。

(一)种植规模趋于稳定,产业效益持续增加。

“十二五”以来,全区马铃薯种植面积持续保持在100万亩以上,总产量稳定在130万吨以上,农民人均从马铃薯产业中获得可支配收入1500元,占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30%。2015年种植面积100.02万亩,因受伏旱和早霜冻影响,总产量达到108.8万吨,马铃薯产业总产值24.6亿元,农民人均从马铃薯产业中获得可支配收入1428元,占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3.6%。

(二)繁育体系不断完善,良种推广步伐加快

每年筹措资金1000万元以上,积极扶持制种企业发展。全区已建成规模化种薯企业17家,微型薯生产能力达4.5亿粒。同时,依托国家马铃薯产业体系、甘肃农业大学、甘肃农科院等科研单位,逐步建立了“服务全区、面向全国”的优质脱毒种薯生产供应体系和“政府主导、主体参与、大户引领、多元发展”的良种扩繁工作机制。2015年引进试验新品种43个,建立原种基地2万亩、一级种基地15万亩,全区脱毒种薯覆盖率达到了100%。

(三)龙头企业日益壮大,产业链条有效延伸

按照立足农业办工业,依托资源上项目的思路,进一步加快了马铃薯精深加工业的发展步伐。全区共建成马铃薯加工龙头企业9家,拥有生产线27条,马铃薯精深加工能力达45.25万吨,形成了以精淀粉、全粉、变性淀粉、休闲食品为主、比较完整的加工体系。年加工马铃薯鲜薯40万吨以上,生产马铃薯精淀粉、变性淀粉及薯制品等各类产品11.1万吨,产值达到10亿元,增加值达到1.95亿元。

(四)销售网络持续扩大,营销体系不断健全

按照“区有中心市场、乡镇有初级市场、村有收购网点”的要求,形成了以国家级定西马铃薯批发市场——定西马铃薯综合交易中心为龙头、以集中产区大乡镇78个马铃薯市场为骨干、以304个定点收购网点为辐射的三级市场体系,鲜薯年交易量达68万吨。在此基础上,按照“稳定占领国内终端市场、积极开拓国外市场”的思路,先后在广东、上海、成都等省市建立直销窗口52个,年外销鲜薯50万吨以上。以巨鹏公司为龙头的外贸企业快速发展,与中东、欧洲等国外地区建立了长期稳定的贸易关系,外贸业务开展以来,年均出口马铃薯及其制品1.1万吨,创外汇1000万美元。

(五)储藏体系更加健全,调节能力明显提升

按照“深挖窖、广积薯、均上市、稳价格、保加工、增收入”的思路,大力推进储藏设施建设。全区共建成1000吨以上大型贮藏库135座、100吨以上中型贮藏库664座、10-60吨贮藏窖2280座、10吨以下农户小窖16.2万眼,总贮藏能力达80万吨,形成了“恒温库+贮藏库+窑窖群+千家万户小窑窖”的贮藏体系,提高了马铃薯种薯安全及鲜薯贮藏水平,发挥了淡贮旺销、均衡供应、稳定价格、促农增收的作用。

(六)配套服务更加完善,技术集成日趋成熟

在中央和省、市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充分发挥区乡两级农技部门和各类经营主体的引导推动作用,大力推广各类先进实用的马铃薯种植技术。组建马铃薯农民专业合作社123个,每年引导马铃薯企业在各乡镇建立原料基地30万亩,实现了企业和农户的“双赢”。安定区在马铃薯种植方面探索建立了“企业投放良种订单建基地、公司流转土地自建基地、中介组织技术指导建基地、合作社+家庭农场+种植大户建基地”等基地建设模式;探索总结推广了“黑色全膜覆盖+节水灌溉+脱毒种薯+配方施肥+机械耕作+专业化防治”的马铃薯标准化栽培技术,被农业部树立为全国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高效增产模式并在全国同类地区大力推广;在全省率先实现了脱毒种薯全覆盖,率先实行了马铃薯保险并被纳入国家政策性补贴范畴,为产业增效、农民增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经过不懈的努力获得“中国马铃薯之乡”“中国薯都”的甘肃省定西市已成为脱毒种署生产力居全国第一、马铃薯种植全国三大主产区、精淀粉加工能力全国最大、市场流通及营销体系全国一流,定西市的气候、土质、降雨等条件适宜马铃薯生长,所产马铃薯个大、质优、色白形圆、薯皮光滑、口感醇香、干物质含量高、耐运耐藏,是各种马铃薯淀粉及其制品生产的上好原料和鲜食外销的优质产品。

二、发展我市绿色有机生态马铃薯产业存在的主要障碍和困难

(一)社会认知程度低,推广难度大

人们对绿色有机生态的认识不足。一是农民缺乏发展绿色有机生态农业的积极性和基本素质;二是市民对绿色有机生态概念了解太少,没有形成无污染、安全健康的绿色消费理念,对有机产品不认可,购买不积极;三是生产企业积极性不高,绿色有机农产品认证环节多,认证费用高,加之绿色有机食品在价格上的优势不明显,导致绿色有机生态马铃薯推广难度大,整体水平低。

(二)生产投入成本高,发展规模小

由于绿色有机食品对产地和环境的要求高,并且一次性投入是常规农业的2-3倍,而绿色有机食品的消费者又主要集中在大中城市,再加上运输,储藏,包装手段落后等诸多的困难。还有有机产品的价格是常规产品的3-5倍,价格影响消费,直接阻碍绿色有机生态马铃薯产销的发展,全市绿色有机生态马铃薯的发展规模、面积和总量都较小,品种单一,地域分散,整体实力和竞争力不强。

(三)龙头企业数量少,带动能力弱 我市做绿色生态马铃薯龙头企业数量少,生产规模小,产业链条短,多为初级产品,附加值较低,企业、基地、农户利益联结不紧密,市场开拓力度不够,知名企业、知名产品、知名品牌较少

(四)服务涉及部门多,监管难度大

绿色有机生态马铃薯产品的生产销售涉及农业、林业、畜牧、水务、环保、国土、工商、质监、商务等多个部门,监测机构多但不具有国家评估的综合性农产品质量检测资质,农产品安全质量检测体系和农业环境质量保护体系仍不完善,信息服务不到位,全程质量监管制度和工作机制不健全,质量追溯体系建设滞后,绿色有机生态马铃薯产品生产地域辽阔,监管难以全覆盖。

三、大力发展我市绿色有机生态马铃薯产业的几点意见和建议

(一)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生态意识

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大力宣传发展绿色有机生态马铃薯的好做法、好经验和成果,充分反映发展绿色有机生态马铃薯促进产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成功典型,激发企业、业主、农户投入绿色有机生态马铃薯发展的主动性、积极性,争创绿色有机生态马铃薯品牌。重点宣传绿色有机生态马铃薯产品品牌,提高绿色有机生态马铃薯产品在市场和消费者中的形象和影响力。广泛宣传绿色有机生态知识,提高消费者的健康意识,树立绿色消费观念,争取社会各界对发展绿色有机生态马铃薯的广泛关注、认同和支持。

(二)加大领导力度,明确发展定位

绿色有机农业是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并且我市马铃薯产业占农民收益的30%以上,这事关农民利益和市民健康,是政府“发展我市绿色有机生态农业的重要内容。一是加强领导。组建以市委市政府领导任组长、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绿色有机生态马铃薯推进领导小组。二是确定目标。以创建绿色有机生态马铃薯示范市为目标,制定全市绿色有机生态马铃薯发展的总体规划,明确发展战略、思路目标、区域布局、主要任务和推进措施,县区按市上总体规划要求,制定具体实施方案,细化目标任务,分步实施。三是全域推进。按照“市上统筹、县区主推、部门牵建、企业主体”的原则,以绿色生态马铃薯产品品牌为重点,全域推进绿色生态马铃薯产品品牌标准化认证步伐。四是落实责任。将绿色有机生态马铃薯发展列入重点工作内容,纳入综合目标考核,落实工作责任,加强督查督导,逗硬考核奖惩。

(三)加大投入力度,做大产业规模

发展绿色有机生态马铃薯,提供绿色健康产品,是一项任务艰巨、投资巨大的民心工程,也是一项保护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公益性事业,必须按照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建立多渠道、多层次、多方位、多形式的投入机制。一是增加财政投入。各级财政每年都应安排一定规模的资金,作为绿色有机生态马零食产业的专项资金,用于绿色有机生态马铃薯生产基地建设、技术培训、龙头企业技术改造等方面。二是资源整合。尽快建立和完善发展绿色生态马铃薯的基金制度和农业生态环境保护补偿制度等,向绿色有机生态马铃薯迈开步伐,壮大绿色有机生态马铃薯产业的发展。三是拓宽投资渠道。鼓励工商企业和个人投资发展绿色有机生态马铃薯,逐步形成政府、企业、农民共同投入的机制;鼓励和扶持市场前景好、科技含量高并已形成规模效益的高新技术企业上市,推进绿色有机生态马铃薯向规模化发展。

(四)加大科研力度,提升产品品质

绿色农业限量使用化肥、农药、饲料添加剂,有机农业则完全禁止使用,这对农业科技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亟须科技创新和技术支撑。一是加强科技攻关。组织科技人员对有机肥料生产和施肥技术、生物农药配制技术、良种培育技术、特色产品加工技术深入开展研究。二是加强技术推广。建立镇(乡)、村“两级”和高、中、初“三级”绿色有机生态马铃薯种植技术培训体系和网上信息交流体系,进行技术培训和指导,大力推广绿色有机生态马铃薯种植技术、配方施肥技术、生态调控技术、生物防治技术、科学用药技术,促进绿色有机马铃薯产品质量安全,降低自身的污染。三是严格执行标准。按照绿色有机生态马铃薯生产、加工的操作规程,在种植、收购、加工、运输、销售各个环节实行登记卡制度,认真记录造册,建立产品质量可追溯制度,层层把关,杜绝不合格农产品。

(五)加大创新力度,增添发展活力

绿色有机生态马铃薯产业是我市具有革命性的农业项目,必须打破传统农业的生产经营模式,创新机制,激活现代农业内生发展动力。一是创新发展机制。借鉴国内外发展比较成熟先进的绿色有机生态农业技术,鼓励农民多学习,多了解有关绿色有机生态马铃薯的一些好的案例和发展前景,建立良好的基础,实现可持续发展。二是创新经营机制。打破一家一户的传统经营方式,走工厂式生产、市场化运作之路,实施统一供种、统一施肥、统一管理、统一防治病虫害、统一收购、统一品牌、统一销售,提升产业竞争力。大力开拓以专卖店、超市为终端的销售渠道和网购、团购、酒店等直销渠道,扩大销售网络。三是创新科研机制。充分发挥已有的科技资源优势,组织院校、科研院所、企业等单位的科技人员,开展联合攻关。研究有机食品生产、加工、包装、贮藏、保鲜等综合配套技术体系和操作规程,研究开发专用生产资料,引进名、特、优良品种,建立示范基地和标准化生产企业,搭建“产学研”平台。四是创新监管机制。建立产品追溯机制,落实质量追溯制度、行业自律制度和市场退出制度,实现全程监管,提高生产经营者的责任意识和自律意识。五是创新激励机制。有机食品价格高,产量低,生产风险与市场风险较大,政府应出台奖励扶持政策,以奖代补,鼓励企业开发绿色有机新产品,对获得国家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的,给予一定额度的奖励。(例如给个5-10万元的奖励)

(六)加大监管力度,确保健康发展 民以食为天,绿色健康食品是人民群众十分关注的问题。各级各职能部门要强化监管机制,加大监管力度,确保绿色有机生态马铃薯产业健康发展。一是加强环境保护,严防工业污染。采取切实有效措施,禁办、停办对大气、水体、土地环境污染严重的项目。所有新上工业项目必须经过环保论证,达到环保标准;对现有造成环境污染的企业,及时制定整改方案,限期整改或停产。二是加强农资管控,严禁高残农药。通过建立直通乡村的绿色有机生态马铃薯种植投入监控机构,对种子、种薯繁育、生物农药、肥料、饲料等绿色有机生态马铃薯物资供应进行有效管控,严禁残留性高的农药等有害农资流入农村。三是加强源头监控,严抓投入品管理。定期对绿色有机产品生产基地进行空气、土壤、水文的监测,对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整改。执法检查人员要深入一线检查指导,严禁化学除草剂、化学农药、化肥、化学添加剂和生长激素等进入生态有机马铃薯生产及加工环节,从源头上根除不安全因素。四是加强市场监管,杜绝不合格产品。农业部门要加强对农业“三品一标”认证和标志使用的监督管理,指导营销企业建立健全品牌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工商部门要严厉打击侵犯产品商标专用权的违法 违章和商标违法印制行为,切实维护农民、企业的合法权益,为绿色有机生态马铃薯产品品牌发展营造优胜劣汰、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质监部门要加大对绿色有机生态马铃薯产品品牌生产加工企业产品质量监督检查力度,杜绝不合格产品流入市场,确保食品安全。

第四篇:甘肃定西市马铃薯产业发展情况汇报(2011.6.2)

甘肃定西市马铃薯产业发展情况汇报

发布时间:2011-06-02

一、现状与问题

近年来,我市按照“三个顺应、三个遵循”的原则和“发挥比较优势,发展特色经济”的思路,把马铃薯作为全市第一大优势产业来培育,着力在继续扩大面积,实现区域布局科学化;提高马铃薯加工增值能力,实观产品系列多元化;扩大马铃薯外销,进一步提高市场竞争力,实现出口创汇“三篇文章”上下功夫,使我市马铃薯产业的“块状经济”雏形初步形成。2004年,全市马铃薯面积达到300.24万亩,占全市粮播面积的52%和秋粮面积的73%,成为全国三大马铃薯集中产区之一。总产达500万吨,实现产业产值14.3亿元,全市农民人均从马铃薯产业中获益408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1590元的25.7%。

为了抢抓“全省马铃薯产业年”的有利机遇,进一步提升马铃薯产业的层次和水平,今年年初市政府专门召开市长办公会,专题研究马铃薯产业的提升问题,在认真查找问题的同时,提出了“扩充规模、增加总量、依靠科技、提升层次、开拓市场、扩大外销、强化措施、促进加工”的指导方针,从布局规划、地块预留、良种调运、技术服务、龙头企业建设、贮藏体系建设等关键环节入手,狠抓马铃薯产业发展。经过前六个月的不懈努力,目前,已在基地建设、良种推广、农艺农机结合,龙头培育贮藏体

系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明显进展,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一)实行引、育、繁、推一体化,进一步重视良种和脱毒种薯推广扩繁工作。为有效解决当前马铃薯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适宜当地推广的优质专用品种少,主推品种脱毒种薯应用比率低,退化严重等问题,从去年开始我局已安排市旱农中心正式启动马铃薯育种工作,组建了课题组,一方面引进筛选适宜我市不同自然气候类型区的推广新品种,一方面采用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育种手段,加快优质专用新品种的选育。已引进新品种和育种材料360多份,配制杂交组合50多个、3000多份,从引进品种(系)中筛选出9个适宜品种正在多点示范。在脱毒种薯生产和扩繁上,定西敦煌种业、爱兰、百泉种业以及渭源、安定农技部门,已生产脱毒苗1200万株、原原种1000万粒,网室扩繁原种1700亩,建立一、二级原种基地2.5万亩。同时,今年各县区着力抓了优质菜用薯新大坪、台湾红皮、D一1533和高淀粉型良种陇薯3号等的推广工作,全市共建立良种繁殖基地56万亩,新大坪、陇薯3号种植面积分别达30万亩和100万亩。

(二)以标准化种植和订单生产为突破口,进一步提升产业基地层次。根据市上去年和今年年初的总体部署,各县区进一步重视总量扩充和基地提升工作,经过努力,已落实马铃薯种植面积315万亩,较上年净增15万亩。同时农业部门更加重视了规模片带建设和规范化种植以及订单的创新。全市共建立千亩以下科技密集示范点120个、11.2万亩,千亩以上示范片63个、8.5

万亩,5000——10000亩的产业带32个、25万亩;实施机械深耕15万亩、深松9.4万亩,机播5.2万亩。落实马铃薯标准化示范基地358个、148.61万亩,实行订单化种植187.97万亩。在订单落实中,涌现出像陇西清吉、安定超兴这样的样板企业,清吉公司主动与县农村信用社对接,印制“马铃薯订单收购兑现卡”,签单农户除享受保护价收购外,还可凭卡到信用社贷出千元以下的资金,该公司共签单13万亩、签单户共贷出资金4700多元。安定超兴公司,主动与爱兰种业结合,今年在青岚乡建了万亩陇薯3号订单示范基地,由爱兰种业提供脱毒良种,并负责技术指导,该公司预付种子款,待收购时扣回,这种反哺农民和对接科技企业的举动,值得大力推广。

(三)以项目带动和多渠道融资为切入点,着力解决企业融资难、加工总量低和产品质量差等突出问题。一是市上召开了银企座谈会,推广市农行帮扶企业封闭运行的办法,动员各家商业银行积极支持马铃薯加工业;二是市政府从去年着手,经过多次协商,与中国开发银行甘肃分行正式签约了支持定西以马铃薯产业为主和城市建设的10个亿的合作协议,其中扶持马铃薯产业项目7个、5000多万元。三是积极组织各县区和企业申报甘肃省农业产业化扶持项目,全市各企业共申报马铃薯产业扶持专项24个。四是加大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由市政府主管领导亲自运作,联合中国农机院和国内外有关专家,采取招商引资、多方融资的办法,在安定区实施的20万吨马铃薯变性淀粉加工项目,现已开工建设,年内有望二条2万吨的精淀粉生产线建成投产;陇西清吉公司与荷兰尼沃巴淀粉机械公司股份合作的3.6万吨淀粉精制和临洮腾胜公司利用外国政府贷款新上2万吨精淀粉加工项目建设进展顺利。通过这些重点项目建设,我市精淀粉生产能力年内可新增8万吨、达到33万吨,力争今年马铃薯精淀粉及其制品生产总量突破15万吨。

(四)把马铃薯鲜薯贮藏提到议事日程,做为缓解集中上市压力,延长加工原料供应时间、稳定价格和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措施。2004年全市新挖贮藏窖12.82万眼,各类贮藏窖累计达76.21万眼,实际贮藏能力达到了工20万吨。今年全市各县区更加重视马铃薯贮藏设施建设,市农业局组织人员通过调查,已总结出了农户、大户和协会简易贮藏的模式,并绘出图纸,起草了实施意见,印发各县区大力推广。在贮藏体系建设方面,安定区走在了全市前列。在去年工作的基础上,该区早计划、早动手,广泛动员农民在田间地头、庄前屋后挖窖分散贮藏,鼓励中介组织、营销大户在区域性马铃薯集散地和中小型市场建设500一1000吨大中型贮藏库(窖)群,初步形成了农户分散贮藏、大户和协会集中贮藏的格局。目前已建成百吨以上藏贮窖90座,贮量可达9000多吨,新增贮藏能力已达20万吨,计划到年底达到40万吨。

(五)市场体系建设和品牌战略的实施取得一定成效。全市已建成临洮康家崖、陇西文峰、安定鲁家沟、岷县梅川四个较大 的马铃薯专业批发市场,其中临洮康家崖市场被农业部定点为全国重点马铃薯专业市场。全市有中小型马铃薯交易市场26个,参与马铃薯交易的农贸市场185个,有1500多个收购网点遍布全市乡村,马铃薯贩运大户达到2321个,初步形成了以四大专业市场为主体、中、小型市场和相关农贸市场为补充,以购销贩运大户为依托,以收购网点为基础的农产品交易批发和购销服务网络。2004年,全市马铃薯外销总量达110万吨,其中铁路外运6006个车皮、36万吨,组织发送马铃薯专列6列\1.56万吨。通过政府积极调控市场,去年我市马铃薯外销价格平均每吨净增80元,市内务加工企业收购价格每吨上升30元,有效增加了农民收入。

截止目前,全市共制定审颁无公害马铃薯甘肃地方标准5项,注册马铃薯品牌商标10个。“渭源马铃薯”已获国家质检总局原产地地理标识注册,“临洮马铃薯”取得国家A级绿色食品证书,安定超兴精淀粉正在申报国家A级绿色食品认证。临洮腾胜、兴达、甘肃金大地、岷县金大地和陇西清吉公司被认定为甘肃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其中临洮腾胜公司被农业部认定为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安定、渭源分别被中国特产之乡组委会命名为“中国马铃薯之乡”、“中国马铃薯良种之乡”。

虽然我市今年马铃薯产业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由于许多主客观原因,仍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主要是:

一是优质专用品种的推广应用率不高,脱毒种薯生产面临资

金困扰。经过去年组织终端市场调研和近几年精淀粉生产实践证明,目前适宜外销的优质菜用型良种新大坪、D—1533、费乌瑞它等,推广普及率仍然不高,适宜加工薯条、全粉等产品的外引品种大西洋、夏波蒂等,适应范围有限;适宜生产精淀粉的品种陇薯3号规模仍然不够;同时这些主栽品种,特别是陇薯3号、新大坪等,脱毒扩繁过程中网室扩繁原种环节受资金困扰,导致脱毒种薯应用率不高,大田生产品种退化现象较重。

二是基地标准化、良种化、订单化、专用化和科技化程度仍然不高。具体来说,由于加工、外销基地品种混杂,造成原料质量不够稳定,外销商品性较差,价位上不去。同时,基地科技含量较低,投入跟不上,单产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大部分企业原料订单兑现率较差;机械化作业技术应用受资金制约,机械数量不足,推广面仍然不广。

三是加工能力和实际生产量形成反差,而且产量、质量不够稳定,精深加工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去年22家精淀粉企业已形成25万吨的加工能力,实际只生产了10万吨,主要原因是加工时间短,原料的贮藏供应跟不上;同时,由于原料品种混杂,质量不够稳定,导致生产的精淀粉质量不一致且较差。经我局组织的质量抽检结果显示,有近一半的企业虽然76.7%的指标达到一级品标准,而23.3%以下的指标仍处于二级或二级以下,另有50%的企业产品质量在一级到二级之间,处于中等水平以下。

四是贮藏体系建设需进一步研究和重视。包括企业原料贮藏、大户、协会和农户的贮藏,尽管做了一定工作,仍需要加大投入,加快进度,扩大规模。

二、下步打算及今后工作重点

围绕年初市政府确定的马铃薯产业发展目标和重点,市农业局作为产业牵头单位,后六个月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抓好:

(一)认真抓好以防治马铃薯晚疫病为主的田间管理工作。计划近期召开防治现场会,搞好技术培训、组织调运农药器械,加强技术指导。同时抓好中耕培土、除草、追肥等工作,确保马铃薯丰产增收。

(二)全力落实订单。进一步动员龙头企业,完善订单合同,提高合同的履约率。同时结合贮藏体系建设,推广安定超兴订单贮藏模式。

(三)千方百计提高加工总量和产品质量。一是督促加工企业加快技改、扩建进度,提早检修设备,改进技术、工艺、扩大加工数量,提高质量。二是加大今年新上加工项目的建设进度,使其及早建成投产。三是协调金融部门,帮助加工企业申报贷款,保证收购资金。四是动员加工企业推广订单贮藏。五是计划于9月份,我局牵头邀请荷兰马铃薯加工专家在定西举办讲座,培训提高现有马铃薯加工企业的员工。

(四)进一步’搞好马铃薯促销工作。今年我市马铃薯预计

总产量550万吨以上,除加工、贮藏外,外销量仍在100万吨以上,外销工作仍然面临新的严峻考验。一是要按照省上的要求,从7月l号开始到12月底,开辟市内绿色通道,保证货流其畅;二是及早与铁路部门联系,争取车皮计划。继续推行去年路地联合、成立联运办的方式进行运作,统一调配铁路运力。争取铁路外运专用车皮1万个,发送马铃薯外销大、专列10个;三是协调金融部门,保证运大户、协会的流动资金;四是建议省厅今年把定西的马铃薯产销接洽谈会办成全省性的节会,实行省市联办。

(五)切实抓好贮藏工作。今年全市计划新建贮容3—5吨的藏窖5.3万眼,贮量100吨左右的协会简易贮藏库2000座,新容量50吨左右的经销大户贮藏窖1800个;主要贮藏加工原料、薯和商品薯。通过努力,使我市马铃薯贮藏能力达到200万吨,年新增80万吨。

(六)市场体系建设重点抓好安定马铃薯专业市场和渭源马薯,种薯市场建设。同时抓好马铃薯主产区中型和小型市场建设。

根据省发改委审批的《定西市马铃薯优质产业链发展规划》出的目标,今后我市马铃薯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市场求为导向,以技术创新为动力,以项目建设为支撑,以解决目前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为突破口,按照布局科学化、种植标化、品种专用化、生产集约化、产品优质化和加工精深化的要求,一步扩充规模、提高单产,实行引、育、繁、推一体化,良种良法

配套,农机农艺结合,加工、销售和仓储并进,不断提升马铃薯产业经营层次,全力打造具有定西特色的马铃薯“块状经济”,尽快把西市建成全国最大的马铃薯脱毒种薯、商品薯生产及加工基地,构建定西市马铃薯产业发展的新格局。

一是以发展专用型脱毒种薯基地为重点,进一步强化优质马铃薯良种梯级繁育体系建设。依托定西市旱农中心和省农科院渭源马铃薯育种基地,积极与国际马铃薯中心(CIP)及该中心在北京建成的“国家马铃薯产业工程研究中心”和我省即将建成的“中国西部马铃薯育种中心”进行对接,充分利用国内外马铃薯品种品质资源,采取引进、选育相结合的方式,大力发展现代生物组培快繁技术。到2010年,形成年产脱毒苗3000万株、脱毒微型原原种5000万粒,原种繁育基地1万亩、年产脱毒原种2000万公斤,脱毒良种繁育基地100万亩、年产脱毒良种150万吨的全国最大的马铃薯脱毒种薯繁育生产基地。

二是以订单生产为突破口,建立集约化程度高、质量稳定可控的优质马铃薯商品薯生产基地。积极动员和组织龙头企业和专业协会,主动对接农民,大力发展订单生产和推广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技术,全面实行集约化生产。到2010年,马铃薯基地面积达到500万亩,其中高淀粉型原料基地200万亩,全粉及高档休闲食品原料基地50万亩,优质外销型商品薯基地150万亩。在中北部干旱半干旱区,重点推广高淀粉及优质菜用型脱毒品种;在光热水土资源配置相对较好的洮河、渭河、漳河河谷川台区,重点布局专用加工型和优质早熟菜用型脱毒品种;在南部高寒阴湿区,着力发展脱毒种薯和优质菜用型商品薯基地。同时,重点将安定凤翔、临洮康家崖、陇西文峰建成集交易批发、贮藏保鲜、加工包装、信息发布于一体的功能齐全的马铃薯专业批发市场,把渭源会川建成国内最大的马铃薯优质种薯专业批发市场。

三是以实现马铃薯加工产品系列开发为目标,促进马铃薯加工向精深化方向发展。一是抓好现有加工企业的技术改造和达产达标;二是重点抓好新上项目即安定20万吨变性淀粉、清吉3.6万吨淀粉精制等生产线的建设进度,力争尽快建成投产;三是充分发挥我市马铃薯淀粉行业协会的作用,及早组建马铃薯淀粉及其制品企业集团,做强企业、做大品牌,做优产品,不断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到2010年,全市马铃薯淀粉及其制品生产能力达到40万吨,其中食品级精淀粉30万吨(其中变性淀粉生产能力达到5万吨),全粉及高档休闲食品年产量达到10万吨。

第五篇:定西市马铃薯产业化调研报告

调研报告

----※※大学赴甘肃省定西市调研暑期社会实践团

作者:※※

【摘要】关注民生,记录社会。为响应鼓励青年学生开展以民生为主社会调研活动,关注人民生活,依托实践基地,深入农村、社区,对其现实生活、生产情况、生活环境作出真实的反映,并能够根据专业知识,为当地的和谐发展贡献一份力量。我们选了定西,做暑期社会实践。由于定西市六县一区皆为国家及贫困县,而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改造传统农业、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也是农民脱贫致富的一种有效方式。本次调研就是探析农业产业化在不断发展与完善过程中对提高当地农民收入所产生的积极效果,总结有益经验,并调查其在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问题,寻找相对应的解决方法,从而使得当地农业产业化朝着更加完善的方向发展。农业产业化涉及到农民的再社会化问题,不仅有利于农民自身的全面健康发展、农村和农业的有序发展,也促进着整个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关键字】经济特点 民生民情 发放书籍 教育

一 定西市安定区凤翔镇现状

1.产业状况

凤翔镇人口为4.4502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有1110人,总耕地面积为133177.24亩,大部分耕地种植马铃薯与玉米,其中马铃薯占35%。全镇人均年收入为3295元(全定西市人均年收入为3074元),其中农业收入高达30%。

2.镇政府工作

技术方面,在每个村派一两个技术员进行定期的蹲点技术服务、组织农业大户到种植较好的乡镇进行参观交流、不定期的办培训班进行技术培训;在物资方面,政府提供种薯、地膜、旋耕费等一定的资金补贴;在政策方面,区政府在基础设施建设上面的投入比重不断加大,镇政府业在积极争取区上的相关优惠政策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如在道路上的“一式一仪”项目,大力支持马铃薯研究所利用培养技术 —脱毒种薯,大力推广新品种“陇薯三号”(销售好)、“新大坪”(质量好、价格高、产量低),政府通过协调银行对马铃薯加工企业实行优先贷款,积极扶持以盛大方舟为主的加工企业以及以凯凯、爱兰、天泰为首的种薯龙头企业,然而对于销售政府则以市场为主导采取不干预政策。以盛大方舟为主的加工企业。

镇政府把旱作农业项目作为调整农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的重点工作来抓。全镇旱作农业示范基地建设重点围绕“一川一坡两线三岔千家万户”的工作思路实施。每户完成以黑膜为主的覆膜任务5捆,各村

建立相对集中的一百亩以上的示范点一个。全镇在去年完成5.56万亩秋覆膜的基础上,现已全面完成区上下达凌覆膜任务1.89万亩,其中:玉米1.37万亩,马铃薯0.52万亩,全镇2012年旱作农业累计完成7.45万亩。

通过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健全制度,靠实责任,做好宣传,营造氛围,备好物资,搞好服务,等的方法,来实施政府的措施。在定西安定区,通过采访调研,我们可以发现该镇的农民种植马铃薯,已经实现产业化。农民的生活比较富裕,政府对农民的支持力度很大,政府只对市场进行微调,符合经济的宏观调控法则。农民的积极性也很高,积极配合政府工作。定西市安定区的凤翔镇应该属于一个模范镇,值得全市的其他地区学习。

二 定西市临洮县连湾乡

现状:在连湾乡,我们走访了几个村庄,这里坏境不错,山上到处是土豆,漫山遍野,一直从山上延伸到山脚,在半山腰住着几户人家。与定西安定区的乡镇相比,条件明显不及后者,不论是道路,学校,医院,企业,均没法比。由于在这个地方没找到材料,我们都是以采访的形式收集材料。通过采访我们了解到,近几年这里国家修公路,投入很大,但地方官员贪污很厉害,都被抓了。因此,农民对当地政府不是很信任,因此交流也少,信息就靠自己收集了。在这个地区,人们种的土豆都很多,都有几十亩,因此一年四季忙呢。因为国家对当地的技术支持比较少,没有技术和种子上的支持,也没有较大的马铃薯加工基地,因此长夜化结构在这里根本没有。他们种土豆成本很高,基本价格也没有保证,也遇到不好的年头,就赔了。还经常受商贩们的压价。

建议:我们进过对现状的分析,认为国家应该像定西市安定区那样,扩大对技术的支持,对全市境内比较大的马铃薯生产基地重新确认,加大人员配备和技术支持。同时也要修好公路,引进企业,加工产品,实现马铃薯产业化发展。

三 定西市渭源县会川镇杨村

现状:

会川镇是一个比较大的镇,以前是一个独立的县,因此经济状况比较好,于是我们就去了一个比较远的村子,就是杨村,这个村子平地不是很多,经过我们的调查,发现这里的人种的土豆不是很多,他们都中药材,占到总数的一半以上。但通过调查,走访,我们发现国家对这里的补助也是很大的,提供种子,有最低保证价,但这个村子的生活水平并不像凤翔镇的那样,我们买了许多好多文具,送给当地的小孩。

建议:

国家对这些地方的马铃薯技术支持应该减少,应该按照这边适合发展中药材给予技术支持,因地制宜。这边气候适宜许多药材生长,又路不方便,不宜种植重量大的作物。在这个地方和这个同类的地方,由于个人土地偏少,劳力偏少,无法形成马铃薯产业化的经济,要是硬要搞,只能是支出大,收入小,入不敷出。

综合定西市典型的三镇,我么可以做一下总结:

凤翔镇属于靠近市的镇,既有广阔的马铃薯种植面积,又靠近城镇,属于天时地利人和全都占到的地区。而连湾村,则属于地里有条件很好,就是缺国家的技术支持,天时地利,缺人和。对于杨庄这类,则属于地利不行,偏远山区,国家优先照顾。

综上我们提出以下建议:城区附近的产业化发展已经成熟,要以城市为中心向外扩展。重新审视各地区的种植作物,重新分配技术支持,坚持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的本地经济。对于像连湾这样的的地区,国家要投入更多的技术,以形成产业化经济,让农民过上富裕的生活。对于边远山区的,不仅要因地制宜,还要加强教育建设,加强补助,让农民都过上富裕富足的生活。

参考文献:1.凤翔镇2012年旱作农业项目工作总结。

2.安定区1997-2011年马铃薯产业发展一览表。

下载定西市马铃薯特色产业发展调查报告[合集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定西市马铃薯特色产业发展调查报告[合集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工业特色产业发展情况的调查报告

    **工业特色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工业经济经过长期的积累和发展,初步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特色产业集群,拥有一批颇具影响力的特色产业和龙头企业,对拉动**经济发展起到了积......

    马铃薯调查报告

    把“小土豆”真正做成“大文章” ---关于加快发展蒲县马铃薯产业的调查与建议蒲县农业资源开发中心 卢志俊蒲县农业资源开发中心组建于2002年,是县政府为发展蒲县特色产业而......

    发展特色产业(定稿)

    发展特色产业,实现稳步脱贫 潮安县凤凰镇位于潮州市北部山区,地处饶平、丰顺、大埔三县交界,面积232平方公里,辖27个村委会和2个居委会,其中8个村在扶贫开发中被定为贫困村,有贫困......

    关于金融支持定西市马铃薯和中药材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

    关于金融支持定西市马铃薯和中药材产业发展的指 导意见人民银行定西市中心支行,国家开发银行、农业发展银行甘肃省分行,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甘肃省分行,......

    发展特色产业情况调研材料

    县工信局发展特色产业情况调研材料2014年5月21日为加快发展特色产业,提高产业集群化水平,推动我县民营经济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最近,我们对全县特色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

    关于平和特色产业的调查报告

    关于平和特色产业的调查报告平和,位于福建省漳州市,当地有许许多多的特色产品,比如:白芽奇兰、蜜柚等。尤其是这蜜柚,素有琯溪蜜柚之称,平和也被称之为蜜柚之乡。当你进入平和境......

    马铃薯种植、销售情况调查报告

    麒麟区马铃薯生产和销售情况调查报告 根据云粮发【2014】64号文件《云南省粮食局关于做好粮食流通和社会粮油供需平衡专项(题)调查的通知》要求,为准确掌握全区马铃薯生产、消......

    农村特色产业发展(精选五篇)

    农村特色产业发展 为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实现产业新乡的总体规划,我就新安村在统筹城乡发展,如何提高农村经济水平,面临的具体问题及今后的发展思路和规划做简单分析: 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