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喀什地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现场推进会典型材料8村
喀什地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现场推进会典型材料
健全责任网格体系 完善信息电子化系统 扎实推进“四知四清四掌握”工作机制
---麦盖提县尕孜库勒乡麦迪尼帕合特勒克村党支部
2011年9月20日
该村有6个村民小组,耕地面积6178亩,其中林地面积6000亩(含红枣4550亩、核桃125亩、杏树1325亩);有党员49人、“四老”人员13人、村干部9人;全村共划分为“四知四清四掌握”工作责任区6个,联系责任区干部8人(其中乡干部1人、村干部7人);总户数417户1493人,放心户70户、基本户262户、重点关心户68户、重点工作户14户、帮教转化户1户、重点管控户2户,流动人口36人。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4987元。
深化落实“四知四清四掌握”工作机制,是服务群众和掌控社会的两个平台,是提高党支部维护社会稳定能力的重要抓手。在上级党委的大力指导和帮助下,我村于2008年初开展“四知四清四掌握”工作,2009年上半年确定为试点村,通过不断总结经验,完善工作制度和机制,逐步形成了“党支部书记带头抓,乡村领导负责抓,党员干部具体抓,包村部门联抓,村民小组长、党小组组长、十户长、民兵协抓”的工作模式,构建了早发现、早研判、早处置的基层维稳工作格局。主要做法是:
---建立责任网格体系,分解工作目标任务。根据乡党委的安排,村党支部明确了落实“四知四清四掌握”工作机制的责任。一是联系村的乡领导干部牵头抓,主要负责指导、协调、沟通工作;二是村党支部书记为第一责任人负责抓,负责抓好自己责任区的管理外,还对全村的重点管控户、重点帮教户、重点关心户、流动人口、宗教活动场所进行管理和掌控;三是驻村乡干部、村干部具体抓,驻村乡干部主要负责重点复杂区域社情动态的管理,村干部主要负责对责任区农民的服务、管理工作;四是村民小组长、十户长、农民党员协助责任区村干部抓落实,村民小组长、十户长对自己区域内的情况认真履行职责任务,把农民党员设岗定责、党员责任区工作与落实“四知四清四掌握”工作机制相结合,深化了农民党员的工作目标任务,协助责任区村干部做好入户走访、宣传教育群众、服务群众、收集动态信息;五是包村县直部门联抓,主要负责本村流动人口、法律政策咨询、重点关心户的帮扶、宣传教育群众等工作;六是落实片区警官兼任村干部制度,形成协调联动、综合治理、齐抓共管的合力。通过建立层层责任机制,构建了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工作格局,做到了村党支部服务群众、掌控社会工作责任全覆盖。
---建立信息管理系统,使“四知四清四掌握”工作信息规范化、电子化管理。为了使本村的社情动态信息得到及时更新,确保底数清,情况明。在乡党委的指导下,村党支部按乡党委“四知四清四掌握”工作信息电子管理系统,组织专门力量对全村辖区范围所有信息进行了收集,包括每户农民家庭成员的信息、家庭平面图、家庭方位图、家庭经济收入等情况,并按4大类、23项、69方面进行了归类梳理,全部输入电子管理系统,每季度更新一次,更加规范了“四知四清四掌握”的档案管理。
---突出重点,抓住关键。认真落实包区联户、定期走访、分析研判、考核奖惩、问责处置5项制度,全村共划分了6个责任区,每个责任区由1名村干部负总责;严格落实定期走访制度,责任区干部做到每月走访放心户不少于一次,特别是重点工作户每周不少于一次,重点管控户每天不少于一次。坚持每周定期召开一次责任区干部走访汇报会,每月召开一次“三情”分析会,分析研判“三情”情况,全面了解掌握了社情动态。
---落实责任,确保实效。为了使“四知四清四掌握”工作机制扎实有效的推进,村党支部与责任区干部层层签订了目标管理责任书,认真落实“周查、月考”制度,重点以“一口清”、服务群众、掌握动态信息为依据,每周定期对责任区干部“一口清”测试1次,每月考核1次。考核结果分优中差三个等次,“一口清”达到100%,责任区未出现任何问题的为优秀;“一口清”达到90%以上的,责任区未出现任何问题的为良好;“一口清”未达到80%的,责任区出现影响稳定隐患、群众诉求信息不畅的为不合格。严格落实奖励问责制度,当月被评为优秀的责任区干部一次奖励现金20元,中等的不奖不罚,评为差的责任区干部与年绩效工资相挂钩。目前,全村责任区干部在“四知四清四掌握”工作落实上达到了3个100%,即:入户走访率100%,对重点管控户的帮教转化和活动动态掌控率100%,责任区党员干部“一口清”100%。
近三年,通过深入推进“四知四清四掌握”工作机制,村干部的工作作风进一步转变,服务群众、维护社会稳定的责任意识明显增强,还通过集中解决群众反映的热难点问题,村党支部服务群众、凝聚民心、维护稳定、推动发展的共识进一步提升。
---提高了村党支部掌控社会的能力。今年以来,全村了解掌握维稳信息65条,化解矛盾纠纷13起。如,对重点管控户艾买提〃马木提,通过村党支部宣传教育、种植红枣致富等方面的帮扶,已经转化为基本户;2011年3月12日,村民买买提〃买买提和斯地克〃阿尤甫因房屋界限问题发生纠纷,双方发生了斗殴,责任区的干部及时进行了调解;2011年5月15日,村民阿提汗〃司马义与帕台木〃吾斯曼因两家互相斗殴打架,十户长了解情况后及时汇报给村官民警,村官民警立即对两位老人进行了耐心细致的说服教育,直到双方认错。“四知四清四掌握”工作的扎实开展,成了化解矛盾纠纷的连心桥,确保了全村小事不出组、大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
---增强了党员干部服务群众的意识。今年以来,各责任区干部开展入户走访达3860户次,16500余人次,入户走访率均达到100%。通过走访入户,和农民面对面谈心、交心活动,解决群众的生活困难,提高了党支部的凝聚力。如在今年富民安居工程中,工作一开始就遇到了困难,许多群众不愿拆迁、持观望态度。村“两委”班子分层次宣传党的惠民政策、日照援建政策,动员党员干部带头拆旧盖新,并实行了村干部“一帮一”帮扶活动,为35户贫困户帮扶了48根木头,为10名贫困党员出资购买了10个电热水器;农民党员依明〃艾
力木免费为贫困户吾斯曼〃肉苏力拉运了2万块砖;党支部动员全村党员集资20万元,购买了80万块砖,党支部书记艾力木〃司马义个人垫资12万为“富民安居”工程买回300吨水泥,帮助贫困户热孜〃吐来克管理红枣出工近200个;责任区干部帮助图拉汗〃依明修了6亩地埂子,移栽红枣220余株。今年,村党支部解决群众热难点问题205件,党支部的凝聚力、向心力、战斗力不断提高,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的维稳、发展意识得到增强。
---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长期以来,农民受传统思想的束缚,只看当前,不看长远,对产业结构调整积极性不高。推行“四知四清四掌握”工作机制后,发挥责任区党小组作用,以党员干部、放心户为主体,开展入户走访宣讲,为村民讲政策、算增收帐、理清发展思路,消除了农民疑虑。村干部带头建立“百亩红枣示范园”,帮技术、帮资金、帮服务,带着农民干、干给农民看,全村共建立示范园7个。2011年,全村直播红枣747亩,嫁接红枣2100亩,使全村红枣面积达到4550亩,预计今年在红枣产业上可使农民人均增收1000元。有1000亩连片红枣园被确定为自治区林业厅示范园,对上争取帮扶资金30万余元,为农民发展红枣产业注入了活力。
第二篇:街道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推进情况报告
**街道关于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推进情况报告
**街道党工委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及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以为人民群众服务为核心、以提升党员整体素质为主线,扎实推进各类党组织的党建工作稳步开展。
一、注重落实,把政治建设放在首位
**街道党工委深入学习贯彻《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持续抓好宣传解读和督促检查,确保上级决策部署传达到位,并紧紧围绕从严治党要求,以“突出政治功能、思想引领、基础建设、作用发挥”,切实提升基层支部组织力建设,坚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落到实处。把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作为政治思想教育的主线,建立了自上而下、环环相扣的党建责任体系。通过党建主体责任的层层压实,推动各项工作有效落实,制定了党建工作计划。将党建工作具体化,充分发挥各支部书记和支部委员的作用,把各项党建工作量化到各支部。
二、补齐短板,提升基层党组织组织力
**街道党工委围绕提升基层组织力,重点推进“健全优化基层组织班子、持续开展达标创优活动、做好基层换届准备工作”,努力发挥基层组织作用,落实党的基层建设工作。一是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完善社区组织班子建设,完成社区组织班子成员缺额选举工作,加快推进社区党组织书记“三个职位一肩挑”工作,巩固基层党组织在基层一切工作中的领导地位。二是持续在各社区开展整顿软弱涣散党组织“回头看”工作,推进社区基层治理工作,有效化解群众矛盾;持续开展模范党支部创建工作,深入拓展“月观摩、互促进”活动,推动基层党组织全面过硬。三是制定下一年基层组织换届选举计划,扎实做好调查摸底、集中整顿、宣传教育等前期准备工作,为换届选举打下良好的基础。四是创新工作思路,拓宽党建阵地建设渠道。各党支部在坚持“三会一课”制度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完善党员教育、管理和服务三大类制度,提升党员队伍战斗力。
三、选优配强,深化头雁工程促实效
**街道党工委重视社区两委干部的选拔和培训,明确实施“头雁工程”,突出政治引领,抓住关键重点,强化责任担当,推动街道基层党组织建设全面进步。一是强化基层干部制度管理。建立健全基层组织干部档案管理机制,通过查漏补缺,加强审核,不断完善社区干部党籍资料。通过建立奖优罚劣、奖勤罚懒的定期考核机制,加强了对社区干部的日常管理。二是建立基层后备干部队伍。通过推荐选举、民意测评储备基层组织干部人选,全面强化“选、育、培、管”环节,加强日常教育,提升基层后备干部队伍质量。三是加强基层党员教育管理。完善入党积极分子备案机制,深入开展基层发展党员问题排查和整改工作,全面建成“百千万”教育培训体系;持续开展“四个日子”主题党日和主题教育,引导激励党员在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党章党规以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中走在前列,牢固树立“四个意识”,提升党员服务群众、服务基层的能力。
四、固本强基,完善基层组织工作机制
**街道党工委强化基层党组织工作机制建设,加强领导,狠抓落实,使我们**街道基层组织工作再上新台阶。一是完善基层党群服务中心。规范基层党群服务中心阵地建设,提升党群服务中心政治功能和服务功能,夯实基层重大事项决策机制;建立基层组织小微权力清单,进一步优化服务效能。二是健全基层集体经济发展机制。加大政策、资金扶持,壮大基层集体经济;严格资金管理、财务预算,全面发挥监督委员会监督作用。三是加强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健全教育培训机制,切实加强对基层干部的教育;积极进行体制机制和制度创新,探索适合基层干部实际的制度建设;完善监督制约,切实加强对行使权力的监督;加强组织领导,确保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落实。
下半年,我们**街道将以上半年抓基层党建工作的成绩为新起点,以新担当实现新作为,为下一步推进基层组织建设工作提供坚强保证。
第三篇:村09年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汇报材料
积极发挥八个方面作用,推进村级组织配套建设
**镇**村党支部(2009年6月)
首先,我代表村党支部、村委会和全体村民对各位领导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下面,就我村基层组织建设中充分发挥“八个方面作用”等情况向各位领导作个汇报:
一、基本情况
**村地处**县南部,是集镇中心村,革命老区基点村,全村有19个村民小组,425户,1543人,党员47名,村两委干部8名。全村共有耕地面积2744亩,林地面积22004亩。2008年完成工农业总产值1578万元,实现村财收入57.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078元,是省级扶贫村、市级推进村、县级示范村。2008年在镇党委、政府的考评中位列第二名,“七.一”期间被县委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
二、积极发挥八个方面作用
(一)党支部的领导核心作用是关键
选好配强村“两委”班子。2004年,为减轻农民负担,适应税费改革后的需要,对西戈壁村、滨湖村进行了合并,成立了河西村。为切实解决影响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突出问题,安宁渠镇党委按照坚持党的领导和“好人好马上一线,精兵强将到一线”的原则,从机关选派干部,通过选举依法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同时,为解决村级班子后继乏人的问题,市、县、镇党委从当地回乡知识青年、退伍军人中选出一些优秀青年到市委党校进行培训,第一、二批学成归来的3名后备干部,经过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通过选举已进入了村“两委”班子,一名同志还当选为村委会主任。目前,村“两委”班子5人中,平均年龄29岁,大专文化程度4人,实现了村干部队伍知识化和年轻化。
我村党支部在镇党委的统一部署下成立了“发挥八个方面作用” 工作领导协调小组,由村两委干部、农村六大员、老人协会会长负责同志组成。领导到位,机构健全,确保了发挥八个方面作用工作顺利开展。通过写墙报、出宣传栏等方式,利用召开党员大会、妇女大会、村民代表大会等时机深入宣传在新农村建设中开展发挥村级党组织领导核心等八个方面作用的重大意义,积极营造“抓八个方面作用就是抓新农村建设,抓新农村建设离不开八个方面作用”的良好氛围。领导协调小组注重抓好各类组织作用的落实,抓各方面典型的培育,使各类组织干有目标,学有榜样。比如,党员 在全村推广辣椒种植,带领农民致富,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
我村党支部无论在对全村的新村规划、方案落实中,还是在精神文明建设、促进生产发展、推动民主管理等新农村建设的各项工作中切实起到领导核心作用,在党支部的带领下,我村充分发挥上下联动的的作用,08年向省财政、省华福公司、省水利局和县财政局争取了38.9万元资金用于防洪堤和新农村建设以及村部改造。在具体工作中,努力推行了以征求意见、议事决策、项目分解、公开承诺、组织实施、考核奖惩为主要内容的“六步工作法”,召开党员干部、村民代表、老干部、村民小组长会议,广泛征求意见,研究制定《**村2008年-2010年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和《2009年新农村建设计划》,并按照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将2008年全村各方面的工作计划进行具体分解,落实到各个组织,明确责任人,由各组织责任人结合本职作出公开承诺,以落实情况作为奖惩的依据。由于责任明确,措施到位。
(二)首要保证是发挥村委会组织实施作用
村委会坚持在村党支部的领导下,不断完善村民自治机制,针对我村交通便利,贸易活跃的有利条件,确定农、工、商并举的发展思路,建设产、供、销服务型新农村。比如在传统农业生产方面,我村地处**、永安、**、清流四地交界处,是未来永宁高速的互通口,市场辐射面较广,是农副产品重要集散地,村委会抓住这一优势,大力发展**大米、菜鸭、仔猪、淮山四个传统产业,带动村民增收;在新村建设项目落实过程中,不断完善民主听证和招投标制度,仅承接2008年“四项工程”中的防洪堤建设一个项目上就节省村财1万余元。
(三)最重要是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党员李昌辉带头发展养殖业,年养鸭出栏5000只,并利用自己养殖技术优势,带动本村村民10余人养殖菜鸭,土鸡;**村61岁老党员欧振发联系安徽客商,以“公司+农户”的形式跟武汉克伟调味有限公司签订协议,引进种植指天椒辣椒品种,产品收购保底价1元/斤,自种40亩,预计可增收1.6万元,并带动了周边农户10户种植38亩。通过扎实开展“党员基地大户”等活动,党员的双带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带动村民开展生产增加收入、参与村容村貌整治、学习文化农村实用技术等等,助推了我村新农村建设。
(四)不可缺少的是群团组织的生力军作用
我村将民兵役备队员组成30人的村民兵应急维稳小分队,着重在抗洪救灾、安全保卫、森林防火等行动中发挥作用,去年以来参加扑救森林火灾3次,投入兵力近100余人次,最大限度地挽回了经济损失,受到了干部和群众的称赞。妇代会组建了由13名妇女(计生协会小组长)组成的巾帼服务队,着重在家园清洁、家庭和睦、计生政策宣传、帮助妇女就业等方面发挥作用。她们每年集中开展两次家园清洁活动;经常性宣传计生政策和应知应会知识;帮助妇女100多人到镇纺织厂、胶合板厂等企业就业,人均收入6000元以上。通过整合共青团、妇女、民兵等组织,促使他们配合得更好,建设新农村的生力军作用有效发挥。
(五)要重视的是老年协会参与帮促作用
在做农贸市场征地工作时,部分村民因征地补偿标准偏低不肯出让土地,在老年协会组织老人出来劝导下,加强了沟通,化解了矛盾,促进农贸市场征地5.5亩工作顺利完成。老年人见多识广,威望较高。发挥老年人参与帮促作用,积极组织老年人为建设新农村建言献策,支持协助村两委开展工作,在遇到部分村民对两委工作不理解,遇到个人利益被误解而产生抵触情绪等情况时,邀请老年就出面与村民谈心,拉家常,了解情况,一面与村民探讨解决方案,一面向村民劝导化解矛盾,可使新农村建设的顺利进行。
第四篇:街道办基层组织建设年推进会典型发言材料
街道办基层组织建设年推进会典型发言材料
今年以来,办事处党委以“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服务人民群众、加强基层组织”为总体目标,统筹兼顾,不断创新活动载体,完善活动机制,较好地调动了全处广大党员干部“创先争优”的积极性,形成了学习先进、崇尚先进、争当先进的良好风气。办事处党委科学决策、驾驭和处理复杂事物的能力、引领经济发展和服务民生的能力,显著增强;各支部凝心聚力,战斗力及综合素质明显提升;全处党员精神面貌、斗志士气、爱岗敬业明显变化。为全处经济社会发展和重点项目的推进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精心组织,周密部署,在构建长效机制上创先争优。办事处党委坚持把“创先争优”活动作为推动基层组织建设年重要抓手、作为激发党员活力增强组织凝聚力的重要举措,深入推行处领导班子成员联系点制度,每名班子成员联系一个村,指导开展好创先争优活动。推行农村党员“双带”工程,采取“一帮一”、“手拉手”等形式,使后进赶先进、先进更先进,促进基层组织队伍建设水平和党员队伍素质整体提升。采取纵向比、横向比、内部比、外部比,努力形成比、学、赶、帮、超的浓厚氛围,激发广大党员干部和全社会创先争优的内在动力。
(二)明确目标,争创一流,在加强基层组织中创先争优。今年是基层组织建设年,处党委结合党组织分类定级活动,全面摸清全处党组织、党员干部队伍建设情况,以“喜迎十八大、争创新业绩”活动为契机,认真查漏补缺,明确工作重点。一是着重抓好村级阵地规范化建设。我们高标准新建6个党员群众服务中心,改扩建2个党员群众服务中心,增强基层组织阵地保障,提升服务水平;二是着重抓好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处党委与各村签订集体经济发展目标责任书,增强发展的内在动力,实施“项目扶持计划”,蔡湾村建成200亩高标准大棚蔬菜基地、化鸡沟建成300亩茶叶基地、狮子岩村建设500亩油茶基地、高家沟村建成500亩生态观光果园、阳西沟建起800亩核桃基地、马湾、安乐河、许家畈、村抓住拆迁还建安置房机遇,将一层门面房出租作为村里集体经济的永久收入。全处各村集体经济收入都达到了7万元以上。
(三)以人为本,改善民生,在促进社会和谐中创先争优。我们以“关注民生、促进和谐”为出发点,以切实解决项目建设中的矛盾纠纷为重点,消除化解各种矛盾纠纷。拆迁工作中,各种利益相互冲突,土地纠纷始终是第一矛盾,办事处党委不为困难找原因,只为解决问题想办法,重点在工作方法见实效、政策宣传不遗漏、服务细致无挑剔上下功夫。拆迁工作队员亲民、爱民,以诚相待,工作实中求效、服务细中见真,坚持做到情况在一线掌握,矛盾在一线化解,问题在一线解决,确保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处,和谐拆迁。
(四)转变作风,优化环境,在服务重点工程建设中创先争优。今年来,办事处党委紧紧围绕全市“三大目标、六项重点工作、六件大事”,坚持把开展以“比学习看自身素质、比工作看办事效率、比作风看群众评价”为主要内容的”三比三看”活动为创先争优活动的重要载体,在全处推行“一线工作法”,实行“白加黑”、“5+2”工作方式,倒排日期,战晴天、抢雨天,集中攻坚,扑下身子干实事,沉到一线抓落实,有力的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发展和重点项目的推进。截止目前,全处完成工业产值4.39亿元,占年计划的97%,完成招商引资7106万元,占年计划的101%,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2亿元,占年计划的90%。在重点项目推进中,移民内安工作率先全面完成,完成土地收储1507亩,占全年任务的100%;完成东环路、丹土一级路、武当大道北段共三条道路15.5公里1505亩181户的征地清表、拆迁工作任务;完成工业园区建设征地2100亩,拆迁130户;完成一江两岸景观带、旅游港征地3294亩,拆迁房屋123户。今年以来,全处七大片区共完成征地7699亩,拆房896户。在拆迁一线“我是党员我带头”,“我是党员我先搬”,是党员挂在嘴边的口号,在工作一线涌现出一批讲党性、重品行、做表率的优秀党员,使党徽在重点工作推进中更加闪光、党旗在重点项目工地上更加飘扬。
“务实就是能力,落实就是水平”,办事处将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昂扬的斗志、更加务实的作风,开拓创新,锐意进取,不但推动基层组织建设年各项工作取得新的进展,实现新突破。从讲政治、顾大局的高度出发,加强组织领导,强化责任意识,抓好综合协调,全力以赴做好全省党建考评迎检工作。以深化创先争优、建强基层组织的实际成效,以敢创一流的勇气,以敢于向一切困难“亮剑”的精神,为市的跨越式发展再立新功!
第五篇: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推进扶贫开发工作情况汇报
*****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推进 扶贫开发工作情况汇报
中共*****委 *****人民政府
(2011年5月19日)
尊敬的国务院扶贫办调研组、省扶贫办一行领导:
在这万物竞发,生机无限初夏时节,各位领导莅临我县调研指导工作,让我们精神倍振、信心倍增!在此,我代表全县各级党员干部和140余万各族人民 对各位领导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向各位领导给予威宁的关心支持和鼓励表示衷心的感谢!
下面,根据这次调研的要求,就我县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扶贫开发工作情况向各位领导作简要汇报。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一、基本情况
*****地域面积6296.3平方公里,平均海拔2200米,是贵州省面积最大、海拔最高的县,是全省唯一以彝族、回族、苗族三个主体民族自治的县,俗称“贵州 屋脊”,荣膺“阳光城”美誉。全县总人口140.2万,其中农业人口133.7万,占总人口的95.4%;少数民族人口35.2万,占总人口的25.1%。全县辖35个乡镇,609个行政村,15个社区居委会;共有基层党组织1214个,其中党委39个、党总支36个、党支部1139个,农村党组织651个、占总数的57.2%;现有党员24702人,其中农村党员20814人、占党员总数的84.3%。长期以来,由于*****农业基础差、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城乡二元结构、工农差别、城乡差别现象比较突出,农业生产条件差、发展效益低、农民增收难的情况没有得到根本改变,1986年被国务院首批认定为全国的贫困县之一,1994年被确定为国家“八七”扶贫攻坚县之一,2001年再次被确定为全国592个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之一。全县35个乡镇中有26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乡镇,609个行政村中有362个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村。2009年,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同志对威宁工作作出重要批示后,中央、省、地对*****扶贫开发工作给予了高度重视和倾力支持,国务院扶贫办决定在*****实施喀斯特地区扶贫开发综合治理试点,范小建主任还亲临*****调研指导。
近年来,在中央、省、地的关心支持下,全县各级 党组织按照省委“凝心聚力、乘势而上、奋力攻坚、三年交卷”的要求,立足毕节试验区“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三大主题,围绕县委确定的“提速发展,提前脱贫,经济倍增,加快转型”主基调,怀感恩之心、立奋斗之志、举发展之旗、聚团结之力,把加强农村党建工作与推进扶贫开发结合起来,通过派驻农村党建扶贫工作队、建立党员领导干部党建扶贫工作联系点、开展党建“1+1”结对帮扶、“春晖行动”、“四帮四促”等活动,采取开发式、搬迁式、救助式等扶贫措施,通过党建扶贫、智力扶贫、产业扶贫、集团扶贫、金融扶贫、社会扶贫等六种模式,扎实推进扶贫开发工作,初步形成了组织资源与社会资源良性互动、城乡协调发展、县乡村三级联动的农村抓党建促扶贫工作格局,取得了明显成效。2009年以来,共下达财政扶贫资金21903.7万元,项目812个,其中:种植业资金6880万元,项目267个;养殖业资金11171.2万元,项目365个;基础设施资金2560.14万元,项目108个;其它资金1292.31万元,项目72个;共争取社会扶贫资金1568万元,涉及项目33个。2010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实现63.93亿元,同比增长26.16%;财政总收入实现6.42亿元,同比增长27.94%;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2.25 亿元,同比增长27.19%;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11959元,同比增加122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066元,同比增加513元,农村贫困人口从2009年的24.37万人,减少到目前的15.881万人,净减少贫困人口8.489万人(按照国际惯例96元贫困标准计算),为历年来全县增收最多、贫困人口降幅最大的一年。
二、主要做法
(一)开展党建扶贫,扎实推进扶贫开发。县委制定出台了《关于大力加强乡村干部队伍建设为推进喀斯特地区扶贫开发综合治理试点工作提供坚强组织保障的意见》、《关于选派县乡干部到喀斯特地区扶贫开发综合治理试点重点村任职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村干部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等文件,进一步整合资源,组织和调动各方面力量参与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一是狠抓农村基层党员干部队伍建设。在农村抓党建促扶贫工作中,大力实施“领头雁”工程,“一好双强”型村党支部书记达96.5%,带头创业致富的从2008年的58%上升到92%;大力实施“双培养工程”,注重将带富能手培养成党员,将带富党员培养成村干部,2008年以来,已经吸收1435名农村带富能手加入党组织,把431名带富党员培养成了村干部,进一步改善了村级组织班 子结构,提高了整体素质,为我县农村扶贫开发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大力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从县乡机关选派了115名干部到一类贫困村和扶贫开发重点村担任党支部第一书记或村委会主任助理,从优秀高校毕业生中选派了46名大学生“村官”、72名西部志愿者和“三支一扶”志愿者到村工作;与贵州民族学院、贵州财经学院等高校开展“校地合作”,对320名科级干部进行了扶贫开发专题培训;组织600多名科级干部赴经济发达地区考察学习,组织400多名村党支部书记赴江苏华西村、广西那生屯学习,组织180多名村干部赴区内先进县市学习,对300多名村党支部书记进行社会管理创新专题培训;全面实行村干部岗位目标绩效考核制度,通过绩效考核,村干部每人每月可领到400—1600元不等的生活补贴;按照县财政承担12%、村干部个人承担8%的比例,为符合条件的村干部全部办理了养老保险;建立了乡镇领导干部健康检查制度,每年对乡镇干部进行一次健康体检。二是狠抓农村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在农村抓党建促扶贫工作中,投入600万元资金,对19个乡镇危旧办公楼进行了新建好和改造;投入1400万元资金,新建、改扩建119个村级组织活动场所,71个新建活动场所均在200平方米以上; 在35个乡镇机关开展了“五个一”舒心工程建设(即一个食堂、一个水冲式厕所、一个淋浴室、一个图书室、一个文娱活动室),营造了拴心留人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环境;针对威宁村多面广、管理难度大、行政成本高的实际,在35个乡镇下设了109个党的片区(社区)工作委员会;积极探索在产业链上、在专业协会中建立党组织的模式,目前,已在3个产业链、28个农业专业协会组织建立了党组织;建立党员领导干部扶贫联系点制度,把农村抓党建促扶贫工作的成效作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实绩考核、党委(党组)书记党建述职的重要内容,狠抓党建工作责任制的落实;掀起“责任风暴”,实施“三治”(“头脑风暴”治庸、“效能风暴”治懒、“问责风暴”治散)行动,深入开展“作风建设年”和“四帮四促”活动,教育和引导广大干部转变作风、增强服务意识,深入基层、深入贫困农村,开展调查研究,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三是狠抓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在农村抓党建促扶贫工作中,积极探索村党组织领导下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总结推广了“四议两公开”、“三会”制、“一箱三卡”等加强村级民主政治建设的做法和经验,农民群众民主意识不断增强,村民自治水平不断提高;健全和完善了乡镇政务公开、村 务公开制度,推行党务公开,规范了“一事一议”程序,全县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水平明显提高。
(二)开展智力扶贫,增强脱贫致富能力。通过开展农村抓党建促扶贫工作,帮助农村党组织制定和完善农村党员、群众培训规划,切实做好农村实用人才技术职业技能和创业培训。一是狠抓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充分发挥职业技术学校和各种农业技术推广培训机构的作用,努力培养一大批农村实用人才。大力实施农村党员和干部培养工程,2009年以来全县对1.8万名农村党员、0.43万名农村基层干部和16.3万名农村实用人才进行了培训。农村党组织坚持以促进农民增收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发挥农村现代远程教育网络覆盖100%乡镇和99.8%行政村的优势,积极开展“支部+协会+远教”、农村党建远教综合服务站、农村党员干部短期教育实践培训基地、“绿色证书”等模式,利用“12316”新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12371”党员咨询服务电话和“96188”信息服务热线电话等信息网络平台,切实抓好农村专业经济协会、龙头企业、农村经纪人队伍的培训。二是狠抓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以劳动力市场需求为导向,采取订单培训的方式,着力组织实施了“一户一技能”工程,累计投入扶贫培训资金308.2万 元,培训、转移贫困劳动力0.8万人,涉及计算机、服装、电气焊、电工、电子技术、家政等多个专业。同时,积极开展农村科技培训,累计举办农业实用技术培训班230余期,培训农民2.3万人次。通过不同层次的培训,使不少贫困家庭达到了至少有一人掌握一门以上的实用技术。
(三)开展产业扶贫,促进贫困农民增收。一是加大农业支柱产业建设力度。按照县委“扶植一个支柱产业、带富一个村”的工作要求,把发展草地生态畜牧业、马铃薯产业、烟草产业、特色农业“四大支柱产业”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集中力量推进发展以脱毒马铃薯、优质玉米等为主的优势产业,以反季节蔬菜、烤烟、茶叶、核桃、精品苹果为主的经济作物,以半夏、魔芋、党参、金银花等为主的中药材产业,以种草养牛、种草养羊和生猪养殖为主的畜牧产业,农业产业结构趋于合理,有力推进了产业化扶贫。目前,累计投入产业化扶贫资金26754.85万元,发展农业支柱产业建设项目934个,完成脱毒马铃薯种植5.57万亩、核桃等干鲜果种植4.94万亩、中药材种植3700亩、大棚蔬菜种植485亩、养牛8800头、养羊9.49万只(种草9.93万亩)、养猪16.8万头、养 鸡10.78万只、养鹅3470羽。二是加大“整村推进”力度。不断加大对187个贫困重点村(全县362个贫困村已全部实施整村推进)水、电、路、讯、校、医、文、体、沼等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公益事业的投入力度,以通村公路、村级学校、农村危房改造、水利工程、生态文明家园等为主的基础设施不断夯实。加大对么站镇新飞村、炉山镇新庄村、东风镇元木村三个重点村投入力度,2010年分别投入资金500万元,实施项目21个,目前已完成项目11个,完成投资1180万元。
(四)开展集团扶贫,统筹城乡基层党建。我县在集团式帮扶工作中,以帮助脱贫、增收、摘帽为目标,采取单位帮扶、干部帮促等措施,整体推进了定点扶贫工作的有序开展。一是建立省、地、县集团式帮扶点。县委、县政府将县直81个单位组成了17个集团,定点包村帮扶4个乡镇32个村,同时,省委还派出了3个党建扶贫工作队集团帮扶我县3个乡镇,地委派出2个党建扶贫工作队集团帮扶我县2个一类贫困乡,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负其责、各记其功”的原则实施集团帮扶。二是开展党建“1+1”、“N+1”结对帮扶。集团帮扶活动中,每位县级领导干部分别联系1个以上重点企业、工业园区或者重点项目,1个贫困村,4户 贫困农户。据统计,41位县级领导干部共联系35个贫困村、140户贫困户以及3个工业园区、5个重点项目、35个重点企业,带动105个部门联系3个工业园区、4个重点项目、37个重点企业,并与70个贫困村、210个贫困农户结成帮扶对子。同时,省直46个单位和地直46个单位还结对帮扶迤那镇14个村。县四大班子成员深入基层开展“万名领导干部大帮促”活动,帮助基层发展。单位部门各司其责,扎扎实实地开展了“进百家门、知百家情、解百家难、暖百家心”集团式帮扶和“四进四帮”主题实践活动。三是找准帮扶方向,解决发展问题。集团帮扶单位结合村情实际,解决村里发展的基础设施问题和种植、养殖、加工业等经济发展问题。按照宜农则农、宜牧则牧的原则,以主导产业为主,实行一村一品、连片开发、整体推进的方式,大力发展经果林、脱毒马铃薯、特色农业和能繁养殖(牛、羊、猪)转变为商品养殖,着力增加农户收入。同时,各集团单位根据自身工作和业务实际,能出钱的出钱,能出力的出力,能出项目的出项目,能出主意的出主意,充分发挥集团帮扶单位的资源优势,整合各方面资金、人力、物资向帮扶地聚集。据不完全统计,各集团帮扶单位为帮扶点已办好事、实事30余件,出资金或引进资金1200 余万元。集团帮扶单位发挥集团优势,为帮扶村积极争取项目276个,争取资金3.98亿元。其中省、地、县各集团帮扶部门到迤那镇表态支持的项目222个,帮扶资金达3.7亿元,其中已完成的项目9个,已经启动实施的项目69个,正在做前期准备工作的项目89个。
(五)开展金融扶贫,推进党员创业带富。积极探索农村党建扶贫与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相结合的新机制,大力实施“党员创业带富工程”。一是优化创业政策,营造带富环境。县委党建工作领导小组联合县扶贫办、县信合联社等11个部门及时优化出台相关政策,建立“党员创业带富工程”联席会议制度,按照“党建系统统筹、资金整合安排、业务部门实施、基层组织发动、骨干党员带动、专业人员指导、党委统一考核”的工作机制,将相关涉农项目、资金、技术等资源统筹整合到“党员创业带富工程”中,构建“大党建”工作格局,为实施“党员创业带富工程”提供有力保障。二是整合创业资源,形成带富合力。县委党建办根据各部门提供的项目、资金情况,进行统筹安排。去年以来共整合各类涉农项目资金1197万元,项目涉及基础设施建设、种植、养殖、服务业等领域。每年从实施的涉农项目中安排一定比例的资金,重点对创业党员进行扶持。从解 决农村党员创业资金筹集难题着手,出台《关于建立党内激励关怀帮扶资金帮扶生活困难党员和鼓励党员创业带富的意见》,整合扶贫贷款贴息资金、农民工返乡创业贷款贴息资金、党内激励关怀帮扶资金和团员创业资金等专项资金,为农村创业带富党员提供贷款贴息。县财政每年安排10万元资金设立村干部扶助基金,每年安排20万元资金设立党内关怀帮扶基金,对有特殊困难的村干部酌情给予扶助。2010年,共整合安排贷款贴息资金225万元,扶持450名农村党员贷款创业;从党内激励关怀帮扶基金中安排15万元资金为48名农村党员贷款贴息。三是注重创业带动,强化带富引导。建立24个“党员创业带富工程”示范基地,通过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和党员大户带动,促进产业发展壮大,带领群众增收致富。目前,已引进龙头企业3家,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67个,培养党员大户1430户,为“党员创业带富工程”注入新的活力。全县2874名有带富能力的党员结对帮扶8257户贫困农户,共计34145人中,目前已带富了5808户,23591人。
(六)开展社会扶贫,形成扶贫攻坚合力。一是加强宣传动员,深入挖掘社会潜力。从宣传动员、感动社会,建设网络、提供服务,政策引导、舆论鼓励三方面 为有志于扶贫开发事业的企业和个人提供信息服务,完善协调机制,建立统一的评价体系和多形式的奖励办法。适时组织媒体开展专题宣传活动,及时捕捉线索,挖掘、宣传典型,搭建社会扶贫的网络平台,方便社会群众了解、参与社会帮扶并查询帮扶情况。二是政府努力搭台,为社会力量参与扶贫济困创造条件。为社会各界及爱心人士参与扶贫济困、奉献爱心搭建快捷高效的捐赠平台,按照“政府主导、协会组织、企业参与、市场运作”的工作思路,组织行业协会和社会人士到贫困乡村参观考察,联合有关部门和组织开展大型主题活动,让他们切身感受当地情况,触发他们的捐资热情。三是出台优惠政策,吸引社会力量介入参与扶贫。按照市场化运作、项目化推进、事业化管理的要求,围绕人才联姻互补、组织联动互商、信息联享互通、基地联建互惠、文化联乐互融等,加快全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步伐;对农村低收入人口全面实施扶贫政策;建立贫困农民创业基金,开展贫困农民创业试点工作;积极发展村级扶贫互助资金组织;加大对口和定点扶贫工作力度。仅2010年,深圳市对口办无偿援助我县资金140万元,援建项目3个;深圳市南山区援助我县资金150万元,援建项目3个;国家招商局集团对口帮扶资金228万元,援建项目5个;中央彩票公益金专项资金1700万元,项目64个,项目涉及9个乡镇、7个村、4所农村小学,含盖水、电、路、教育、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
三、面临的问题和困难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要实现在2012年贫困人口基本脱贫的战略目标,任重道远。一是扶贫开发的任务仍然繁重。我县目前还有贫困人口15.881万人,一旦国家新的贫困标准提高,我县的贫困势必将大幅增加,而这些贫困人口,大多数分布在深山区、石山区、边远山区、高寒山区、地方病多发区和少数民族聚居区,自然条件恶劣,扶贫开发成本很高,是扶贫攻坚的“硬骨头”。二是贫困人口持续稳定减少的基础还很薄弱。贫困群众因灾因病等返贫现象还比较突出,生产生活条件尚未得到根本改善,抵御自然灾害和市场经济风险的能力弱,自主创业致富的能力差等等,巩固扶贫成果、抑制返贫的任务艰巨。三是扶贫资金的供需矛盾十分尖锐。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近年来物价的上涨,目前投入的财政扶贫资金补助标准过低,项目实施难度大。就整村推进来说,每个贫困村需投入资金300万元才能取得好的成效,而2008年以前每个村只投入25万元,2009年才提到50万元,对已实施过整 村推进的村还急需追加投入,全县还需投入的扶贫资金量巨大。四是劳动者素质与加快脱贫步伐的要求还存在巨大差距,扶贫队伍现状与担负的任务还不相适应。
在正视困难和问题的同时,我们仍然要看到面临很多有利的条件和机遇。一是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回良玉副总理先后为威宁的发展做出重要批示,为我们深入开展扶贫开发注入了强大动力。二是国家农业部、国务院扶贫办等9个部委进一步加大对威宁的扶持力度,为我们深入开展扶贫开发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三是省委省政府、省直各厅局高度重视威宁的扶贫开发工作,帮助制定和完善总体规划,倾全力支持威宁发展,为我们深入开展扶贫开发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和组织保障。四是去年9月20日,新任贵州省委书记栗战书、省长赵克志亲临威宁县开展调研指导工作,一个省的主要领导同志同时为一个县的发展如此关心是前所未有的。省委、省政府要求我们“凝心聚力、乘势而上、奋力攻坚、三年交卷”,帮助我们分析问题,寻找突破,提出了威宁特别是逶迤要紧紧围绕“打基础、调结构、提素质、控人口、惠民生、保生态”十八字方针来统领全县工作,为我们深入开展扶贫开发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五是地委行署无时无刻都牵 挂着威宁扶贫事业的进展,地委秦如培书记、张吉勇专员、安金黎副书记、杨华昌部长等领导将威宁多个乡镇作为“四帮四促”活动联系点,帮助我们做规划、上项目、争资金,为我县扶贫开发工作提供了保障。六是国务院扶贫办将我县作为喀斯特地区扶贫开发综合治理试点县来推进,是我县千载难逢的历史性机遇,国家“威宁试点”协调小组和省、地“威宁试点”领导小组的是我县扶贫开发攻坚坚强的领导,国家各部委和各民主党派及国家招商局集团、深圳南山区对口帮扶将持继加大对威宁的投入,使我县获得了“提速发展,提前脱贫,经济倍增,加快转型”的最佳历史机遇期。
四、下步工作打算
接下来的两年,既是我县可以紧紧抓住并且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又是实现“提速发展,提前脱贫,经济倍增,加快转型”战略部署的加速期,更是扶贫开发的攻坚期。我县扶贫开发的总体思路是:探索创新扶贫开发机制,巩固完善扶贫开发模式,以强化基础、发展产业、农民增收、减贫“摘帽”为重点,以全县26个贫困乡(镇)、362个村作为主攻方向,大力实施“扶贫脱贫攻坚工程”,实行整乡、整村推进,连片开发,深入推进“威宁试点”,向绝对贫困发起总攻,努力探 索具有“威宁试点”模式的扶贫开发新路子。主要目标是: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递增12%以上,努力达到全省平均水平;按照国家扶贫标准(1196元),到2011年底减少农村贫困人口9.6万人以上,16个贫困乡镇率先摘帽;到2012年底,实现全县脱贫摘帽,基本消除农村绝对贫困现象。
围绕上述目标,要突出抓好以下工作:
(一)着力理清扶贫开发工作思路,力争在转变扶贫方式上取得突破。一是在扶贫战略上,坚持把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象作为首要任务,把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作为主战场。二是在扶贫方针上,坚持开发式扶贫,把扶贫开发作为脱贫致富的主要途径,不断增强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三是在扶贫对象上,在对五保人口、没有劳动能力人口等特殊贫困人口给予长期社会救助的同时,重点对扶贫标准以下具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进行扶持,实现增收致富。四是在扶贫目标上,不仅要解决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更要促进贫困群众增收致富,力争与全区、全省同步进入小康。
(二)着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力争在改善贫困乡村发展条件上取得突破。一是以交通、水利建设为重点,努力改善贫困乡村生产生活条件。着力实施通村油路、连户硬化道路、农村信息化、农村文化室、农村有线电视、黔西北民居、农村能源等“八个覆盖工程”,通过2年的努力,逐步实现全面覆盖和部分覆盖,不断夯实农村发展基础。二是以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为重点,进一步提高贫困乡村综合发展能力。着力实施好中低产田土改造工程、土地开发整理(复垦)工程、基本农田建设工程等,以治山、改土、引水、修路为重点,努力建设涝能排、旱能灌、渠相连、路相通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切实提高贫困乡村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三是以生态文明家园建设为切入点,切实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治理。着力加大退耕还林、环境整治、地质灾害防治、水土保持、石漠化治理、农村能源建设、农村危房改造力度;以“四在农家”为载体,按照“五园新村”建设目标,切实改变农村环境面貌,真正达到“富在农家增收入、学在农家长智慧、乐在农家爽精神、美在农家展新貌”。
(三)着力实施产业化扶贫,力争在持续增加贫困农民收入和示范带动上取得新突破。一是大力推行点面结合的区域性连片“威宁试点”模式。紧扣“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三大主题,以三镇三村(么站镇新飞村、炉山镇新庄村、东风镇元木村)为重点,立足 实际,全面规划,综合配套,狠抓落实,切实推进“威宁试点”工作的全面开展。二是大力推行产业化扶贫的“威宁试点”模式。按照“选好产业抓扶贫,搞好扶贫促产业”的思路,各乡镇要认真组织、科学编制、按时完成上报“十二五”扶贫规划,按照规划实施产业化扶贫工程,强力推进“四大产业”和七大产业基地建设,努力培育一批专业乡、专业村和形成“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多品共生”的产业格局。要千方百计把91个村的整村推进项目实施好,确保扶贫项目取得实效,实现贫困人口成功脱贫。三是大力推行劳务经济带动扶贫开发的“威宁试点”模式。以政府引导、农民主体、市场调节、社会参与为原则,以职业教育、创业培训和农业适用技术培训为手段,以促进转移就业、自主创业为途径,变我县人口压力为人力资源优势,加快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步伐,力争到2015年,劳务经济收入在农民人均纯收入中的比重达30%左右。四是大力推行非农产业助推扶贫开发的“威宁试点”模式。以促进贫困群众增收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和民营经济,强力推进城镇化建设拉动扶贫开发,切实推动非农产业的发展。扶持有发展潜力的农产品加工业、建筑业、旅游业、矿业、交通运输业为主的产业结构体系,推动非农 产业收入成为扶贫开发的新亮点。五是大力推行“大扶贫”格局的“威宁试点”模式。紧紧围绕增加贫困群众收入这一核心,不断完善全县各级领导干部结对帮扶制度,鼓励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继续定点扶贫,做到“不脱贫、不脱钩”。整合对口帮扶资源,加强与九三学社中央、深圳市对口办、深圳市南山区和国家招商局集团等的联系沟通。整合社会资源,组织动员民营企业、扶贫志愿者等社会力量参与“威宁试点”,深入开展“百企帮百村”活动,努力营造全社会关心“威宁试点”工作的良好氛围,形成“党委政府主导、部门社会参与、资源强力整合、资金多元投入”的“大扶贫”格局。六是切实做好两项制度衔接试点。目前,扶贫工作已经进入开发扶贫与低保救助两轮驱动的新阶段,要充分运用两项制度有效衔接调查取得的成果,根据国家新标准和相关政策,认真测算我县实际贫困人口数量,摸清分布状况,适时完善规范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认真开展两项制度有效衔接试点工作,逐步形成“低保维持生存、扶贫促进发展”两轮驱动的科学扶贫模式,实行一户一策分类扶持,切实做到应保尽保、应扶尽扶。
(四)着力实施集团帮扶工程,力争在提高社会扶贫效果上取得突破。实施集团帮扶,是集中优势打好扶 贫攻坚战的有效途进。迤那镇和海拉乡要不遗余力地全力以赴,千方百计实施好已经到位的项目,其余各乡(镇)要以实施集团帮扶为抓手,将专项扶贫、行业扶贫和社会扶贫有机结合起来,广泛动员全社会各种力量向绝对贫困发起总攻。各集团帮扶工作队要认真履行职责,按照全县一盘棋的要求,大力推进帮扶乡村的扶贫开发,确保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对集团帮扶工作队及队员所在单位实行“不脱贫、不摘帽、不脱钩”。通过集团帮扶,帮扶点乡镇要率先在全县实现脱贫摘帽。
(五)着力实施劳动力转移培训,力争在提升贫困农民素质上取得突破。我县劳务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必须走以提高农民素质、增加劳务收入的路子。因此,要大力推行科技扶贫的“威宁试点”模式,大规模开展农村劳动力就业技能培训、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和创业培训,力争建立覆盖对象广泛、培训形式多样、管理运作规范、保障措施健全的职业培训工作新机制。针对威宁重点贫困村群众生产技术落后和技术人才缺乏的现实状况,应用先进、成熟、适用的科学技术改革贫困村封闭落后的小农经济模式,通过农业、科研、教育三结合等形式,大力实施“阳光工程”、“三位一体”、“雨露计划〃圆梦行动”、初级技工培训、农业产业化培训 和扶贫干部培训等项目,突出群众生产生活技能培训,增强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按照省地的要求,今年必须确保完成5000人的培训任务,努力实现“培训一人、转移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户”的目标,不断提高农村劳动者技能和就业能力。切实加强与东部沿海地区的联系,探索完善威宁与深圳等异地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有针对性地对《两后生》(初中、高中毕业后未升学、未就业的新生劳动力)开展职业教育和定向培训,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努力建设使用好迤那镇扶贫实训基地,使之成为全县劳动力培训转移的起飞塔。
(六)着力加快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力争在促进农村社会和谐发展上取得突破。一是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巩固提高“两基”攻坚成果,进一步改善农村办学条件,加快发展高中阶段教育和学前教育,重点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大力提高农村人口素质。二是深入贯彻落实国家计划生育政策,创新工作措施,严格控制政策外生育,逐步提升农村计划生育工作水平。三是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认真开展“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县”工作,以养老保险、最低生活保障为重点,实现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与“威宁试点”工作的有效衔接和开发式扶贫与救助 式扶贫“两轮驱动”。四是注重抓好医疗卫生工作。要规范管理办法,切实解决广大贫困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有效防止脱贫群众因病返贫。
(七)着力创新扶贫工作机制,力争在提高扶贫开发工作效率上取得突破。一是要完善“减贫摘帽”机制。要支持条件较好的贫困乡(镇)加快脱贫步伐,对在2011年提前实现整体脱贫的乡镇给予奖励,奖励标准按照一类乡镇20万元,二类乡镇15万元,三类乡镇10万元的标准执行。二是要进一步巩固和提升区域性连片、非农产业助推、异地扶贫搬迁、产业化扶贫、劳务经济带动、城镇经济带动、农村能人带动、社会帮扶、科技扶贫等扶贫开发模式。完善集团帮扶机制、扶贫项目资金监管机制、协作扶贫机制,创新扶贫对象识别机制、扶贫资金滚动扶持机制、产业扶贫联动机制、市场化扶贫机制、农村集体和农户入股开发自然资源机制、贫困村村级发展互助资金民主管理机制和整合资金信贷扶贫机制,率先闯出一条具有“威宁试点”模式的、能有效解决农村脱贫问题的新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