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听名师讲堂有感(共)
听名师讲堂有感
2015年1月10日上午,我听了山东省特级教师,青岛市教学名师姜素萍老师的《寓教于乐 以趣激学》名师讲堂,感触颇深。
1.姜老师亲和力强。姜老师在整个名师讲堂过程中,始终面带微笑,透着一种亲切,使人愿意听她讲话。
2.主题鲜明,线索清晰。讲学始终围绕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尤其是激发小学生和中职生兴趣设计内容。通过寓教于乐、以趣激学,找准载体、化难为易,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以敢于创新、实践体验等方式,让学生“快乐、轻松、自主、创新”学习。
3.语言平实,走近听众。没有什么高深的大道理,没有晦涩难懂的语言,用的是通俗易懂的语言,拉近与听众的距离。
4.案例来自自身,来自实践,具有可信性。有的是她自己的育人故事,有的是自己看到的,有的是自己的教学经历。每个故事,都具有可信性。
5.爱的情感贯穿始终。对学生的爱,对家庭的爱,对学校的爱,对社会的爱,对祖国的爱,对职业的爱,让人敬佩。
6.材料取自学生调研、教师调研和示范校建设,团队建设。
7.整个讲堂让人感觉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姜老师备课到次日两三点钟,讲课不带教材,辅导全国大赛与学生同住同吃,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第二篇:名师讲堂有感
名师讲堂《教学习惯决定学习习惯》有感
济南市段店小学 李琳
听名师讲堂有感
本学期学校迎来的全国名师----张立新。利用这有利条件学校开展了名师讲堂来提高我们的业务水品。使我从中学习到了很多。
本次张立新老师的演讲主题是:教育归根结底是培养习惯。看到这句话我内心有了很大的触动。教书者必先强己,育人者必先律己。教师首先就要有良好的教学习惯,教师的师范性从此体现的淋淋尽致。我们更应该注意自己的行为习惯,在学生面前注意自己的言行,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属于自己的习惯。剖析习惯就是是一个人经过一段的时间培养形成的一种行为,一种做事方式。做的时间长了,自然而然也就成为了习惯。教育,是一种活动,是一种学习。我们教给孩子知识,交给他们阅读,交给他们说话方式,都是教育。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会对孩子的终身学习打下好的基础。这是我们身上的责任重大。
家长把孩子交给我们,是一份信任,是对孩子成功的期待。所以我们要做到培养学生的同时,要培养自己。认真完成,只有合格。用心去做,才能优秀。
对待工作要行,对待同事要好,对待学习要挤,对待诱惑要自制!
教书者必先强己,育人者必先律己。-----温家宝
第三篇:名师讲堂听课后感
名师讲堂听课后感
再一次坐在名师的讲堂上,聆听那激情飞扬的教授 ,再一次为那精湛的教育技巧而折服,再一次为名师们因教育而疯狂感慨,再一次暗下决心,好好向名师学习^^可是时光流逝,我终究还是那个教书匠。有什么方法能使自己匠心更独具一点?这是在这一次名师讲堂听课回来后我的思考。
思考一:沉静与疯狂,是名师们能永葆青春的法宝。
很多年前就听过窦桂梅的名字,也看过几堂她的授课实录,更听同行们议论过,说是窦老师是为语文而生的人,她可以在马路上,在车上,在家里的电视机前,在所有给了她灵感的事物前练习上课。是啊,要做好一件事,没有那一份执着,怎么可能有所成就呢?相比之下,虽说是爱着教育这个词,平时也能尽职业尽责,可毕竟,我们还是把它看作一份养家糊口的职业。这里有环境的影响,也有对教育体制的失望,更是心中的懈怠在起着作用。
可是我知道,仅仅有疯狂是不够 的,窦老师的驾轻就熟,更多的得益于沉下心来做教育的心。面对浮躁的社会,几十年如一日的付出与积累,扎扎实实地训练,才是取得成绩的关键。
多年前就有一个美好的想法,每天抽出点时间带着孩子们背诵一点什么,或者是古典的诗词,或者是现代的散文与诗歌,让孩子在接受经典的熏陶。只是这个想法付诸实施时,因为应付各种繁琐,总是难以坚持。也想过坚持写教学日记,记下教学过程中的点滴,有 反思与困惑,更要记下教学所得。确实也记了一点,却是可怜得很。特别是那些反思的内容,那些困惑,再次实施教育时,仍有许多是绊脚石。应是少了窦老师的那一份疯狂劲吧。“如果你教不好孩子,先让他们写好汉字吧”窦老师是这样说的,好在今天,我已经在努力,我只希望我能从这方面开始,给孩子良好的学习与生活态度。“读诗吧,诗歌会给你最美妙的生活”不记得这是哪位名人的话,但我是深信不疑 的,在以后的教学中,在这一方面给孩子们更多的影响,应是我该做的事。
思考二:创新与永恒,是名师们致胜的武器。背着诗歌收拾书包,背着诗歌去排队,这些看似平常的做法,却是名师们独具匠心的创造。想起多年前我们做的导学程序,与现在很流行高效课堂,与江苏的王红梅介绍的科学用脑,与陈延军老师的给孩子们明确的学习目标,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可惜的是坚持不够,也没能加以创造性的改变,让他更好地适应越来直现代化的教学,适应那些对各种教学手段越来越具有免疫力的孩子。
只有改造我们自己,让我们的教学更多地贴近生活,贴近现代社会,我们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第四篇:听道德讲堂有感
听道德讲堂有感
——15国贸3班张燕妮
22号
感恩是我们一生都应该学习的必修课,今天在道德讲堂上收获颇多。此次道德讲堂形式新颖独特,改变了以往枯燥乏味的解说形式,通过了看视频还有老师分享为人父母的许多心酸和不容易故事让大家感受感恩的真谛,比较容易为人所理解和接受。如演讲人所说,我们应该学会感恩父母,感恩他们给予我们生命。感恩老师,感恩他们传授我们知识。感恩朋友,感恩他们陪伴我们成长。元佳珺老师说我们还应该感恩生活中那些带给你伤害的人,是他们教会了我们人生的道理,虽然过程总是带点失望和委屈,但是结果是美好的。是啊,叔本华说没有人是一座孤岛。生命是相互依存的。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处处享受着来自各方面的“恩赐”。人自有生命的那刻起,便沉浸在恩惠的海洋里。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心存感恩,知足惜福,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才会变得如此的和谐和亲切,我们自身也会因此变得愉快而又健康。如果总觉得别人欠你的,从来不想到别人和社会给你的一切,这种人心里只会产生抱怨,不会产生感恩。有位哲学家说过,世界上最大的悲剧或不幸,就是一个人大言不惭地说,没有人给我任何东西。心存感恩的人,才能收获更多的人生幸福和生活快乐,才能摈弃没有意义的怨天尤人。心存感恩的人,才会朝气蓬勃,豁达睿智,好运常在,远离烦恼。顺风顺水的人,想着逆境奋斗的人;无忧无愁的人,想着拮据艰窘的人。只有充满博爱心、仁慈心、善良心、同情心、才能达到“人人爱我、我爱人人”的美好境界。人常说:“施恩于人共分享。”“送人玫瑰,手留余香。”人生在世,要学会分享给予,养成互爱互助行为。给予越多,人生就越丰富;奉献越多,生命才更有意义。
感恩是一种处世哲学,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优秀品质,是一种道德情操。感恩是生活中的大智慧,也是一种歌唱生活的方式,他来自对生活的爱和希望。一个懂得感恩并知恩图报的人,才是天底下最富有的人。感恩是一份美好感情,是一种健康心态,是一种良知,是一种动力。人有了感恩之情,生命就会得到滋润,并时时闪烁着纯净的光芒。永怀感恩之心,常表感激之情,原凉那些伤害过自己的人。人生就会充实而快乐。感恩父母的养育,感恩大自然的恩赐,感恩食之香甜,感恩衣之温暖,感恩花草鱼虫,感恩苦难逆境,感恩自己的对手,正是他们存在才铸就了自己成功。太阳每天都是新的。湛蓝的天空,新鲜的空气,灿烂的阳光,美好的生活,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快乐呢?
第五篇:观名师讲堂后有感
观名师讲堂后有感
6月6日有幸参加了晋江市名师讲堂第16期活动,观看了来自苏州的徐建文老师和希信中心小学的庄美雅老师呈现的精彩课堂。
庄老师执教的是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的《购物策略》,这也是我刚刚完成的一课。在课堂上,庄老师以亲切的笑容引导着学生经历猜想,验证,比较,选择。庄老师富有启发性的问题设计,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能够积极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在庄老师的课堂中,我也看到了自己课堂的不足,如庄老师在设计买果汁到哪个商店买时,给学生的问题是:“你想买多少果汁,在哪个商店买合算”,使学生的思维不受限制,而我的处理方法则是“如果你想买3升的果汁,哪个商店买合算”相比之下,庄老师的问题更具有开放性。
徐老师的课堂更是让我大开眼界,徐老师执教的是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88页例28自编教材《探索计算规律》。一开始徐老师以惊人的速度口算出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引起了学生的好奇心,接下来,徐老师引导学生通过“看”来对他所做的口算题进行观察,让学生观察这些题目的特点,并得出规律;接下来,徐老师又引导学生进行“想,”思考问题;并要求学生“问”,提出自己想知道的问题,其间更以数形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探索计算的规律。徐老师不仅仅只是给学生上了这一课的知识,更让学生明白了学习数学的关键在于多看,多想,多问。
在本次活动中,由于突然停电的因素,心养小学报告厅内完善的多媒体设备无法使用,但两位老师在这种突发的状况下,仍然以平静的心态,仅借最原始的教学媒介----黑板,粉笔,同样为我们呈现出如此精彩的课堂,让我们不得不佩服他们良好的心理素质以及高超的业务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