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丘陵山区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丘陵山区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一、项目背景
(一)立项的目的和意义。1.立项的目的。
有机大樱桃基地的建设选用抗性果树品种,利用秸杆覆盖、还田、施用绿肥和无公害化处理动物粪便等措施培肥土壤,保持养份循环,采取物理和生物的措施,防治病虫草害,推广果园生草制,保护环境,防止水土流失,保持生产体系及周围环境的基因多样性等,解决现代农业及相关工业生产造成的环境污染和食品品质劣化等问题,在现有近几年已发展的6300亩有机大樱桃的基础上,再新发展4000亩,达到集中连片,把项目做大做强,着力发展优良品种,使有机大樱桃成为厉庄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产业,为消费者提供大量健康营养的优质果品。2.立项的意义
(1)利用秸杆还田,施用绿肥,培肥土壤,采用物理和生物措施,防治病虫草害,解决现代化农业造成的环境污染、土地退化,推广果园生草制,水上山PVC管灌工程,有效控制水土流失、生物多样化减少等问题。
(2)有机大樱桃基地的建设可向社会提供大量富营养、品质高、味口好的无公害果品,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3)有机大樱桃生产,有助于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发挥苏北地区的后发优势,提高果品的市场竞争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和果品生产产业化。
(4)有机大樱桃基地建设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有助于农村劳动力就业,增加农民收入。
(5)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和旅游观光农业的发展。
(二)项目区概况 1.自然概况
(1)地理位置及范围
有机大樱桃基地建设项目位于国家级小流域治理示范点——龙泉河小流域内厉庄镇北部的省农科教结合示范基地、省级文明村、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谢湖村南岭,新坝村北岭,核心区面积4000亩,辐射区8000亩。(2)水文气象
项目区属暖温带海洋季风气候。平均相对湿度74%,年平均降雨量952mm,年蒸发量1525.12mm,年降雨主要集中在7-9月份,占全年降雨量的73.9%。无霜期214天,年平均气温13.2℃,≥10℃活动积温4874℃,年太阳总辐射125.5千卡/平方毫米,年日照时数2640小时,是我省日照时数最长地区之一,雨热同期,灾害性天气较少,有利于植物的生长,是提高土地生产率的良好气候资源。根据多年生产实践经验分析,适宜发展优质林果生产。(3)地形地貌及土壤 有机大樱桃基地建设项目地形主要是丘陵山区,地面起伏较大,海拔高程在40-100m之间,坡度在5°-12°之间,土壤类型有棕壤、岭砂土,土层厚度一般在0.5-1m之间。土壤有机质含量0.8-1.38%,PH5.5-6.3之间。(4)水资源
基地内有小水库1座,塘坝2座,库容量26万立方米,外部可利用水源为小Ⅰ型西陡岭水库、尖岭水库、龙泉河两处石坝截流,整个基地水源充足。(5)自然灾害
①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大自然的灾害是经常性的,灾害的发生对大樱桃生产影响较大。该项目的设计对自然灾害采取一定的防御措施,特别是对旱灾采取了引水上山等多种节水措施。
②种苗数量严重不足,且价格昂贵。2.社会经济状况
(1)总人口,其中农业人口及劳动力
项目区所辖谢湖和新坝两个行政村,总人口4030人,其中农业人口3978人,劳动力1590人。(2)土地利用现状
项目区属丘陵坡地,按照当地自然条件和土壤条件,该区土地70%田块为两年三熟,30%田块为一年一熟,复种指数较低。主要种植作物为花生、小麦、玉米及部分地瓜。(3)农民收入情况
近年来,在上级农业综合开发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对部分丘陵坡地进行改造与治理,但是由于仍然还有部分丘陵坡地灌溉设施配套不齐全,粮食产量低而不稳,全年农民人均收入3558元。
(4)农业科技及其它社会服务体系状况
厉庄镇农业科技及社会服务体系网络健全,镇村两级专业技术人员配置合理,项目单位依托镇政府加强与大专院校、科研单位的联系。自89年以来,先后与江苏省农科院、中山植物园、南农大、省环境保护研究所、连云港市农科所、市果树站、市多管局、水利局、山东省果科所、烟台市科委建立长期技术协作关系,为厉庄镇培养一大批专业技术人才和科技骨干。全镇现有农技、园艺、环保等技术人员19人,其中大中专院校毕业17人,农艺师2人,先后承担《龙泉河小流域综合治理》、《连云港市星火技术密集区建设》,省农开局《雪枣、大樱桃苗圃与示范园建设》,市科委《大樱桃引种栽培与基地建设》、《果树母本园建设》、《连云港市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厉庄杂果基地建设》等省、市、县科技项目57项,有25项通过国家、省、市科技鉴定,有15项获省、市、县科技进步奖,引进推广蓝莓、大樱桃等名、特优果树6大类37个品种,面积6300亩。95年列为省科技示范乡镇,95年、97年两年获省科技工作先进乡镇,1999年被市委、市政府命名为“杂果之乡”,具有较强的科研、经济技术实力。近年来,项目区与南京农业大学园艺学院建立合作关系,南农大多名教师多次到项目区进行考察和技术指导,尤其是自从2003年开展江苏省百名教授进百村活动以来,联系更加紧密,大樱桃的丰产优质栽培得到了应有的重视,并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达到了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的。2007年与南京农业大学园艺学院建立合作关系,2008年,又与扬州大学农学院建立合作关系,依托扬州大学农学院等科研院校的专家、教授对项目区进行技术指导和技术培训。3.产业基础情况
(1)厉庄镇谢湖有机大樱桃专业协会,2006年和2007年被列为丘陵山区农业综合开发高效农业项目区,现有大樱桃6300亩,其中进入盛果期的有800亩。2006年丘陵山区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扶持发展2000亩,2007年发展3500亩。1999年向国家有机食品验证中心申请有机食品认证,2001年10月中心派检查员实地考察,2003年10月大樱桃已被认证为有机转换食品。
(2)厉庄镇大樱桃专业协会开发生产的大樱桃,由于自然条件较好,光照充足,生长期短,不用药,具有“春果第一枝”的美称。土壤条件适合大樱桃的生产,再加上与南京农业大学、扬州大学农学院等多家科研单位合作,管理技术先进,生产的大樱桃粒大肉嫩,营养丰富,美味可口,属有机食品,远销全国各大城市,产品供不应求。
二、项目建设目标
(一)建设规模
1.核心区:本着做大做强的原则,突出特色、规模、效益开发,在2006年和2007年两个年度项目基础上,扩大开发范围,2008年度发展大樱桃核心区4000亩
2.辐射区:以三个年度项目区为核心,向东、西、南发展,辐射面积8000亩。
(二)产业发展目标
有机大樱桃生产是本项目的主导产业,通过连续、连片开发逐步建成江苏省最大的大樱桃基地,规划产业发展目标是用2-3年时间发展面积2万亩。
重点推广乌克兰系列大樱桃良种、土壤培肥调酸技术和果园节水灌溉技术。
(1)良种化技术。选择最适宜本地区生态环境的果树品种,突出特色,品质优良,体现“人无我有,人有我大,人大我优”的特点。同时引进抗病性强,病虫害少或生长季节免受病、虫危害的品种。
大樱桃:引进宇宙、胜利、友谊、奇好、早大果五个乌克兰专利大樱桃品种。乌克兰樱桃丰产性好,可耐-37℃低温,个头大,一般12-15克,最大35克,含糖达12%以上,皮无涩味,不裂果,耐贮运,可出口,具有目前栽培红灯、意大利早红等品种不具备的一些优点,是目前国内大樱桃更新换代品种。
(2)大樱桃生产无污染、无公害,并取得无公害产品认证,部分产品已取得有机食品认证。(3)产品主要指标
有机大樱桃基地建设项目采用国家绿色食品生产标准建设,按照绿色食品生产技术规程,产品达到国家绿色食品A级标准,部分产品达到AA级标准或有机食品标准。
有机大樱桃生产:要求果大,单果重10克以上,可溶性固形物15%以上,可食率达92%,5年生株产达15公斤。(4)栽培和管理
①肥:推广有机肥长期定位改土技术。增施有机肥,一般腐熟的土杂肥要达到3000-5000kg/亩,并掺施经过发酵的饼肥。推广免耕制,可以改善土壤结构,增强土壤通透能力。同时提倡深沟埋草、覆草、用草量每年2000-3000kg/亩。②水:推广节水灌溉技术。根据果树需水特点,采用国内外先进的调亏灌溉制度,以龙泉河两处石坝截流水源、坝西塘坝、谢湖南岭小水库为水源,利用3处最为先进的水上山泵站和PVC管道提水至果园。
③科学修剪、改善光照,做到树稀、枝稀,以达到通风透光,改善光照的目的。④病虫害综合防治。a.严格植物检疫,杜绝危险病虫害的传播。b.保护利用天敌防治害虫。
c.利用生物农药和矿物源农药防治病虫害。主要有苏云金杆菌、白僵菌、井岗霉素等。
三、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该项目的建设首先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厉庄镇是连云港市的大樱桃之乡,发展大樱桃是本镇的主导产业,1991年谢湖村发展大樱桃800亩,2001年进入盛果期,亩产2400公斤,每公斤16元,亩效益38400元,农民尝到发展大樱桃的甜头,对发展大樱桃情绪高,积极性大。2006-2007年在丘陵山区农业综合开发的大力支持下,已发展大樱桃6300亩,预计3-5年后,新发展的大樱桃进入商品果期后农民收入80%是来自大樱桃,特别是谢湖大樱桃专业协会有400余户的收入全部来自大樱桃,每户年收入都将在15万元左右,对农民增收、农村稳定有重要作用。
二是拟建的谢湖大樱桃基地位于厉庄镇北部丘陵山区的谢湖村南岭、新坝村北岭,自然环境良好,四季分明,光照充足,境内无化工污染,为发展大樱桃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三是谢湖生产的有机大樱桃生长期短,不打农药,具有“春果第一枝”的美称,再加上品种优,个大肉嫩,味道鲜美,远销全国各大城市,市场供不应求。四是拟建的谢湖有机大樱桃基地属丘陵山区,虽然有塘坝等蓄水工程,水源较充足,但无提水灌溉工程和灌溉设施,再加上田间工程不配套,十年九旱,无法灌溉,严重影响项目区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因此对该项目区综合开发治理,发展高效农业——有机大樱桃生产非常必要。
(二)项目建设的可行性
根据项目的产业基础情况,建设规模、产业发展目标、项目建设的必要性以及项目建议书的设计内容,经过深入细致的查阅有关资料,并深入项目区进行实地考察及对农户的走访,通过认真研究,认为该项目的建设是切实可行的。
(三)制约因素分析
1.市场价格的不稳定对项目影响
该项目建设的建筑材料,因当地市场都有,且价格较低,涨幅不会太大,对项目影响较小。项目所生产的大樱桃价格虽然有变动,但随着生产规模化、无公害化、标准化,产品产量质量将大大提高,同时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产品需求量增加,果品价格不但不会下降,相反将有所提高。政府会随着市场行情的变动,不断调优、调活产业结构,向优质、高效果品方向发展。
2.干旱洪涝灾害对项目的影响
大自然的灾害是经常性的,灾害的发生对大樱桃生产影响较大,该项目的设计,对自然灾害采取一定的防御措施,特别是对干旱采取了多种节水措施,对特殊自然灾害,果品产量将受到一定的影响。补救措施是:积极完善配套工程,加强防患意识,以积极的态度战胜自然灾害。
四、主要建设内容
厉庄镇有机大樱桃基地项目开发突出水源工程、低压管道输水工程、骨干交通道路工程,依托科技支撑等手段,大力发展大樱桃高效经济林果。
(一)基础设施建设
1、水源工程:根据项目区用水量采取分区蓄水的方法,建设20×20M大口井2座,建设直径20米蓄水池2座。
2、管道灌溉及排水渠系:项目将按照泵站补给改建泵站4座,埋设低压输水管道主管道11704米,其中Φ160mm1390米、支管道Φ110mm5300米、分管道Φ63mm5014米,建成布局合理,使用方便的管道供水网络,同时建设2.5×2.5M闸阀房52座,建出水口632座,用于项目区灌溉用水的输送和控制,满足项目区大樱桃灌溉需要。
3、田间配套工程:建Φ100×18M过路涵1座。
4、喷滴灌工程:购12马力喷灌机8台,满足大樱桃特殊地块的灌溉需要。(二)产业结构调整
种苗引进:以科技为支撑,突出主导产业,因地制宜,项目区引进大樱桃新品种树苗1组5个品种13.125万株,发展大樱桃核心区4000亩,辐射面积8000亩,满足基地生产的需要。
(三)农业措施
按照改造骨干路,突出生产路,实现循环路的原则,加大项目区道路建设,修建机耕路7.6公里,铺设风化石、碎石,厚度20厘米,满足项目区生产生活及产品购销运输的需要。
(四)林业措施
为防止水土流失,保护生态植被,建防护林160亩,增加项目区防风、防沙和保水能力,减少水土流失,为大樱桃的发展提供良好的保护条件。
(五)科技推广
1.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示范、推广 重点推广乌克兰系列大樱桃良种。
(1)良种化技术。选择最适宜本地区生态环境的果树品种,突出特色,品质优良,体现“人无我有,人有我大,人大我优”的特点。同时引进抗病性强,病虫害少或生长季节免受病、虫危害的品种。
大樱桃:引进宇宙、胜利、友谊、奇好、早大果五个乌克兰专利大樱桃品种。乌克兰樱桃丰产性好,可耐-37℃低温,个头大,一般12-15克,最大35克,含糖达12%以上,皮无涩味,不裂果,耐贮运,可出口,具有目前栽培红灯、意大利早红等品种不具备的一些优点,是目前国内大樱桃更新换代品种。(2)大樱桃生产无污染、无公害,并取得无公害产品认证,部分产品已取得有机食品认证。(3)产品主要指标
有机大樱桃基地建设项目采用国家绿色食品生产标准建设,按照绿色食品生产技术规程,产品达到国家绿色食品A级标准,部分产品达到AA级标准或有机食品标准。
有机大樱桃生产:要求果大,单果重10克以上,可溶性固形物15%以上,可食率达92%,5年生株产达15公斤。2.农民培训
聘请专家对基地科技示范户、果农进行先进实用技术系统培训908人次。3.技术依托单位
扬州大学农学院专家教授对项目区进行技术服务指导,负责制定科技推广的路线、措施及具体方案、推荐核心区示范所需的大樱桃优良品种,提供有优良品种(品系)3-5个供小面积试验示范、提供核心区示范所需的大樱桃裁培新技术3项、负责培训班的讲课及现场技术指导。
项目实施后,通过新技术推广示范,可以大大提高大樱桃产量和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实现优质高效的目标。新发展的大樱桃3—5年亩可生产有机大樱桃桃800公斤,实现产值6400万元。
五、资金筹措和投资概算(一)总投资
该项目总投资为1056万元。其中:基础配套491.31万元,结构调整439.25元,农业措施88.8万元,林业措施10.24万元,科技措施14.08万元,管理费12.32万元。
(二)资金筹措
该项目总投资1056万元,其中省补助资金320万元,地方财政配套32万元,项目单位自筹704万元。
(三)分项投资概预算
六、综合效益分析
(一)经济效益
该项目的综合效益分析采用有项目、无项目比较分析方式进行。
1.在无项目情况下
项目建设前,面积4000亩,主要种植旱作物,如花生、地瓜、玉米、小麦等,耕作制度为两年三熟,复种指数为150%,由于水利设施配套不完善,干旱对农作物产量影响极大,平均亩收入在300元左右,4000亩纯收入120万元左右。2.在有项目情况下,由于水利配套完善,水源充足,灌溉及时,亩收入大幅度提高。
新发展有机大樱桃4000亩,进入盛果期后,亩产达800公斤,新增产量4000亩×800公斤=320万公斤,每公斤按20元计,320万公斤×20元/公斤=6400万元。大樱桃亩成本(肥、水、土地、管理、税费等)1000元。
年成本:4000亩×1000元/亩 = 400万元 年纯收入:6400万元-400万元=6000万元 综合以上分析,每年可增加纯收入: 6000万元-120万元=5880万元
(二)社会效益
有机大樱桃的品种引进,缓解了供求的矛盾,丰富了城乡人民的生活,带动辐射周边地区林果发展,推动全县乃至全市农业结构、林果布局的调优调活和产业化发展,带动果品贮藏、包装、加工、贸易,农村经纪人队伍及运输、营销、服务相关产业发展,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大幅度提高农民收入。基地建成后可转移劳动力680人,带动8个相关产业发展。生产的无公害果品,为城镇居民提供安全、富营养、口味好的果品,丰富城乡人民生活,避免了隐性和累积性危害,符合人们在农产品消费上,从满足数量的低水平需求,向追求质量的高水平需求的转变。既有益于人体健康,又有益于保护生态环境;既有益于质量型农业的发展和农业增值,又有益于农业产业化发展,繁荣农业市场经济,对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同时,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增加了农民收入,巩固完善了农民承包责任制.(三)生态效益 有机大樱桃基地建成后,增加了绿化植物的覆盖率,改善了农业生态环境,降低灾害性气候危害,增强抵御自然灾害能力。特别是实行乔(大樱桃)、灌林果、农田林网的综合栽培以及林、路、渠综合治理,桥、涵、闸、站、跌水相互配套,林间覆草、种草、免耕作业,有效减少了水土流失,防止了土壤的退化,增加了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理化性状,促进了农田生态系统朝着良性循环方向发展,从而为农业生产持续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以及生态旅游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
七、保障措施
(一)实施管理
项目区的土地流转工作,由镇主要领导组织谢湖大樱桃专业协会、项目所属村委会进行协调,目前已协调完毕,协调结果:a.谢湖大樱桃专业协会原有丘陵坡地面积1200亩参与开发;b.谢湖村委会集体拥有丘陵坡地1700亩、新坝村委会集体拥有丘陵坡地1100亩,转让给谢湖大樱桃专业协会,双方订立协议,由谢湖大樱桃专业协会负责开发。聘请扬州大学农学院负责本项目的技术指导和技术培训,实行跟踪服务与管理,县农开局、财政局负责本项目建设规划实施、资金筹措、监督、管理
(二)运行管理
谢湖有机大樱桃基地建设项目实施后,谢湖大樱桃专业协会与会员订立大樱桃管护承包责任书,履行交接管手续,专业协会将项目区内的各项工程的管护纳入协会章程,有专人管护。
(三)带动农民增收措施
1、谢湖大樱桃专业协会以合理的价格与农民签订有效的土地使用流转合同,通过优先聘用项目区农民工680人、带动项目区435户的农民增加收入,年增加收入1305.2万元。
2、与农民建立稳定的利益联接机制,与大樱桃农户签订大樱桃购销合同、及时外运销售,保证了农户的收入
(四)生态保护措施
在项目实施中,对原有的防护林、水土保持工程予以保护,从而增加项目的生态效益。
八、结论和建议
(一)可行性研究结论
通过对该项目的建设可行性研究以后,该项目的地理位置优越,土壤、气候、光照适宜有机大樱桃栽培,组织领导力度大,主导产业和生产发展目标可行;工程设计合理,技术路线正确,建设规模大,项目建设运行机制合理,经济、社会、生态三大效益明显,建议该项目可以尽快组织实施。
(二)问题与建议
通过对该项目可行性研究,该项目各方面条件较优越,但在实施过程中建议在以下方面要严格控制管理。一是在项目资金管理上要严格按要求运作;二是在土建工程、政府采购方面要实行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三是项目运作过程中,各职能单位密切配合,确保把该项目区建成全市乃至全省优质工程。
第二篇:8.7丘陵山区农业综合开发项目
丘陵山区开发:由荒山到乐园的转变
【口播】:农业综合开发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途径,近年来,我市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这一目标,大力发展丘陵山区农业综合开发项目,通过项目的实施,有效改善了丘陵山区的农业基础生产条件,调整了农业产业结构,提高了我市农业的总体实力,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为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图像】:时值夏末,记者来到位于马陵山麓的五花园,穿行在林间小道上,微风袭来,带来阵阵清香。道路两侧绿色植物郁郁葱葱,五颜六色的花朵争相绽放,分外妖娆。让昔日的马陵山麓披上了一层五彩缤纷的新衣。
提起五花园所在的山麓,熟悉的人都知道,在以前这个地方是一个遍布野草、乱石的荒山,山上没有几条像样的砂石路,加上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基本不适合种植农作物。而经过短短的几年时间,这里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原本光秃秃的荒山变成了植被满园、瓜果飘香的五花园。
记者走进其中的一个园内,只见数不清的葡萄挂满了架子,一颗颗葡萄晶莹剔透,看起来如同珍贵的宝石,据了解,虽然今年是葡萄丰收的头一年,可是经济效益却非常可观。
同期:新沂市马陵山林场 场长 吕宣升【葡萄因为今年是第一年投产,葡萄的效益的话亩产我们控制在3千斤一亩,现在均价在十块钱左右,一亩实实在在的效益也在3万元钱以上。】
除了不错的经济效益以外,让吕场长感到最为开心的是5年以来林场取得了快速的发展。自2006年以来,我市不断加大对丘陵山区的农业综合开发力度,不但修好了上山所用的砂石路,还将灌溉所用的沟渠配套完备,据了解,市农业资源开发局以马陵山林场观光农业基地项目建设为契机,2010年新建拦水坝2座、护坡3座、蓄水池2座、新建砂石路5300平方米、水泥路18575平方米,营造林网190亩,新发展茶园388亩、采摘园和桃园400亩等等。一个观赏性高、经济效益好的新马陵山林场正展现在世人面前。
同期:新沂市马陵山林场 场长 吕宣升【从2006年开始我们开发资金的介入,现在打造成集生态和经济林果包括旅游观光为一体的这样一个综合性林场。通过开发资金的注入,我们的基础设施得到明显的改善,生态环境和经济效益都明显的提升。通过开发以后,我们山区的老百姓、林场的职工从经济收入这一块得到明显的提高,受益匪浅。】
向荒山丘陵要效益,踢球山林场作为我市丘陵山区农业开发项目的另一个重要区域,说起近年来的大变化,小青山生态果蔬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李继民最有感触。
眼下正是桃子的销售旺季,这两天前来小青山生态果蔬专业合作社购桃的客户络绎不绝,合作社的仓库里装满了等待发往南京、上海等地的水蜜桃,虽然价格比往年都高,但是水蜜桃依然是供不应求。
同期:新沂市小青山生态果蔬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李继民【目前的效益正常的农户确保五千到一万块钱的效益,高的能超过一万,比
如像我走的是精包装道路效益已经超过两万块钱(一亩)。】
取得了这么好的收益,李继民显得格外兴奋。他告诉记者,这还得多亏农业综合开发踢球山经济林果基地项目的实施。据了解,去年市农开局利用项目资金为项目区新建了平板桥、涵洞以及砂石路、林网等,极大改善了山区的农业基础设施,为水蜜桃的高效种植管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同期:新沂市小青山生态果蔬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李继民【今后我想通过我个人努力,在农开局领导关心支持下扩大种植面积,把农副产品产业链拉长、延伸,把我们新沂的农副产品、农业做出自己的品牌。】
路修了,电通了,水到田头了,我市丘陵山区附近的农民朋友可以说是农业综合开发最直接的受益者。据市农开局提供的数据显示,目前全市丘陵山区面积70.2万亩,占全市总面积的29%,丘陵山区耕地面积40.2万亩,占全市耕地面积的34%,是徐州市丘陵山区面积最大的县(市)。重点分布在南、北马陵山和踢球山三大区域,涉及10个镇5个场圃,部分地区农业基础条件比较薄弱。针对这一现状,2010年我市按照“完善提高、培优推新”的工作思路,以加强农业基础、产业、科技三项支撑,突出农业传统产业的提档升级,新兴产业的培育打造,重点实施建设了“马陵山林场观光农业基地、马陵山观光农业基地、踢球山经济林果基地、马陵山镇花卉基地、北马陵山观光农业基地、马陵山特色蔬菜基地、踢球山林场经济林果基地、新店镇特色蔬菜基地”等8个项目。
为了将这8个项目建成真正有实力、有特色、有潜力、有效益的助农产业,按照实施一个项目,形成一个农业园区的要求,我市努力把丘陵山区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培育成全市现代农业的先导区和示范区。重点加强项目区水、电、路、林“四网”建设,大力实施强基工程。(字幕)2010丘陵山区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基础设施财政投入769.13万元,其中基础设施投入739.43万元、农田林网投入29.7万元。通过项目建设,达到蓄水有工程、引水有线路、节水有措施,实现项目有园区、产业有特色、经营有机制,为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这一目标,我市还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优质果品、名优茶叶、花卉苗木、生态观光、特色蔬菜等特色高效农业,使项目区农业结构得到有效调整,参与市场竞争能力不断增强。2010丘陵山区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产业结构调整共投入财政资金303.02万元,发展高效优质水蜜桃0.5万亩、花卉苗木0.55万亩、设施农业0.1万亩、有机绿茶500亩。通过项目实施建设和辐射带动,丘陵山区生态休闲农业、旅游观光农业、高效设施农业有了长足的发展,形成了以南北马陵山区为核心的高效观光农业产业带,以踢球山区为核心的高效优质林果产业带,培育打造了马陵山五花园、苏北花木盆景园、金土地生态园、北马陵休闲农业园、踢球山水蜜桃基地、马陵春有机茶基地、马陵山鲜切花基地等一批产业有特色、科技含量高、经营机制新、带动能力强的现代农业园区,为推动全市现代高效农业快速发展起到了积极地示范、引领和带动作用。
在丘陵山区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实施中,我市注重强化农业科技支撑,推进农业品牌化建设。加大产学研合作力度,实现科研与成果转化、示范推广与典型引导有机结合。(字幕)大力引进“名优茶叶、新特果蔬”等新品种13个,推广“生物有机肥应用、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等新技术10项,示范“标准化生产、订单农业”等新方法3项,培训农民2000余人次。积极实施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认证,加快农业增长方式由数量型、粗放型向质量型、效益型转变。项目区生产的“春生牌”鲜切花、“甜缘牌”蔬菜以及“钟吾牌”、“幸福老大牌”水蜜桃已成为连云港、合肥、杭州、上海等大中城市的紧俏商品、产品供不应求。
据了解,多年来,我市已经通过实施世行贷款加强灌溉农业、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和省级丘陵山区开发项目,利用农业开发财政资金建设了以瓦窑、草桥、新安为中心的高效设施瓜菜基地;以时集、邵店、新店为中心的无公害优质稻米基地;以窑湾、草桥为中心的高效渔业基地;以高流为中心的高档花卉苗木基地;以马陵山区为中心的生态观光旅游农业基地;以踢球山区为中心的优质林果基地。【字幕】并通过连续投入,扶大扶强正康食品、卫岗乳品、大唐食品、徐州东升等一批市场前景好、发展潜力大、带动能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形成了“龙头+基地+农户”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新格局。
同期:新沂市 副市长田志耕【
【口播】:随着丘陵山区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深入实施,往日的荒山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百果园、百花园、香茶园,丘陵山区的农民也有了新的乐园,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我们相信,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市将会继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集聚资源,合力做优做精项目区,全力打造出一条丘陵山区的开发富民之路。好了,今天的节目在这里就结束了,感谢你的收看,下期节目再见。
第三篇:关于新沂市2008丘陵山区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情况汇报(共)
关于新沂市2008丘陵山区农业综合开发项目
建设情况汇报
经验交流
加入时间:2009-7-31 14:56:28
点击:444
新沂市丘陵山区总面积68万亩,占全市总面积的28%,涉及10个镇5个场圃。近年来,市委、市政府紧紧抓住省委、省政府加大丘陵山区开发力度的机遇,按照‚整体规划、分区实施、加强基础、打造产业、突出效益、唱响品牌‛的开发思路,坚持高起点规划、大规模开发、强产业带动、多部门联动的工作原则,加强组织领导,加大实施力度,突出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规模高效农业,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2008年,全市共完成丘陵山区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投资2792万元,其中财政资金944万元,自筹1848万元。通过项目引导,聚合工商资本、社会资本、民间资本3860余万元。开发治理山区1.4万亩,开挖土石方160万方,新建拦水坝9座、揭盖井8座、蓄水池3座,新建各种规格桥、涵、闸281座,新铺砂石路25.39公里、水泥路1.68公里,新打深水井5眼、轻型井50眼,架设农电线路3.7公里,新增节水灌溉1507.5亩,栽植各类苗木80.09万株,其中,栽植果树苗62.59万株,栽植景观树17.5万株。形成高效经济林果基地1.03万亩,设施农业(草莓、瓜菜)700亩,花木盆景园1000亩,马陵山生态旅游‚五花园‛2000亩。丘陵山区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实施,给贫瘠的山区带来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农业增效明显、农民增收显著、生态环境优美。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突出重点,创新思路,强力提升丘陵山区开发运作水平
第一,加强组织领导。丘陵山区农业开发是一项系统工程,为统筹做好丘陵山区农业综合开发的领导工作,市委、市政府调整充实了市丘陵山区农业综合开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农开局,具体负责丘陵山区农业综合开发政策调研,工作组织、指导和协调。财政、林牧等部门各司其职,通力配合,各项目单位相应成立了丘陵山区农业综合开发领导机构和工作班子。定期或不定期召开专题会议,研究解决项目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形成市、镇(项目单位)、村三级联动,层层抓落实。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徐州市委常委、我市市委书记陈德荣、市长赵立群多次深入项目区视察指导,分管领导市委副书记、纪委书记陈冠华,副市长田志耕经常深入一线,检查调度、现场办公,为推进我市丘陵山区农业综合开发工作站在新起点、实现新跨越、再创新辉煌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第二,强化机制创新。一是创新投入机制。丘陵山区开发的成功关键在开发机制的落实,我市从实际出发,推出了山区土地经营权转让、租赁、拍卖、和股份合作制等多种经营模式,积极引导山区土地向专业大户、种植大户、企业开发经营等规模基地聚集,形成政府扶持引导、社会主动投入、大户积极参与的开发机制。在资金投入上,形成‚项目资金搭台,支农资金引导,‘三资’广泛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在项目运行上,采用企业化经营、市场化运作,有效地化解了主体不明、投资不足、管理不到位、效益难发挥等难题。如马陵山林场项目区禅堂山片1000亩山地被花木种植大户张明才承包经营花木盆景,签订了30年的开发经营权合同;棋盘花厅项目区、马陵林场老鸹山项目区被大唐食品有限公司承包,种植黄桃,不仅吸纳项目区富余劳动力参与果树管理,增加工资性收入,还为企业解决了原料供给不足问题。马陵山项目区,通过开发资金的投入,生态效益、规模效益逐渐显现,吸引了多家企业、公司、大户前来投资开发集生态休闲、观光旅游为一体的‚五花园‛建设。在4月8日我市举办的首届生态新沂旅游文化节上,‚五花园‛彰显大型景观气派,受到领导和嘉宾的肯定和赞扬。机制的落实,有效地调动了开发业主投资、建设、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了丘陵山区农业开发的活力。二是创新管理机制。我市作为省丘陵山区农业综合开发重点县之一,在资金数量与项目规模上,得到了省、市业务部门领导的大力关心和厚爱。在项目管理上,市委、市政府严格按照财政部29号令和《江苏省财政厅关于整合后省级财政支农资金使用与管理问题的通知》精神,统一安排,全面调度,保证丘陵山区开发项目的高质量、高水平、高效率建设。在工程建设上,对中沟以上的建筑物全面实行卫星重点定位,从根本上杜绝了项目工程的交叉、重复等现象的发生;土建工程严格按照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统一组织招投标,2008项目工程共有20余家单位咨询报名,12家符合条件的投标单位参加了土建工程招投标,6家中标单位在徐州市农发工程第六监理部、业主单位、旁站监理、群众代表等四级联动的统一监理下,积极组织施工,严把开工、进度和质量关。在资金使用上,严格执行由财政局统一管理的‚专户存储、专人管理、专款专用‛的县级报账制,先干后验、先建后补,切实按照工程进度、质量标准等情况,经徐州市监理小组签字确认后,开发、财政、林牧共同验收审核,既保证了工程数质量,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率;又杜绝了资金的挤占挪用,保证了丘陵山区农业开发项目资金的安全运行。三是创新管护机制。坚持一手抓‚高标准、高质量‛工程建设,一手抓‚高水平、高效益‛建后管护。在项目区积极探索和推行土地使用权、林权、小型水利设施经营权等产权制度改革,通过拍卖、承包等形式,落实管护主体,增强管护责任,提高开发项目的持续效益。2008年丘陵山区农业开发项目区林网,通过采取招标栽植、承包管护的经营机制,不仅加快了林网栽植的进度,而且林网成活率和保存率均提高到95%以上。
第三,强化科技支撑。在丘陵山区农业开发项目建设中,我们始终把科技兴农作为加快丘陵山区农业开发的强劲动力,高度重视新品种的引进示范,新技术的推广用应,新型农民的培训带动,示范园区的建设辐射等工作,着力发挥丘陵山区开发的先导性。一是突出项目规划。在项目申报立项之初,我市就邀请南京农业大学园艺学院等科研院所的专家,到项目区实地考察,根据地形、地貌、土壤、水文情况确定栽植品种、规划产业布局。二是突出新品种和新技术引进。依托南京农业大学等大专院校的科研优势,突出示范园区建设,加大新品种和新技术的引进力度,先后引进新品种5个,推广新技术3项。三是突出农民培训。根据项目区农民的需要,适时举办农业技术培训班26期,接受培训的农民6700余人次,切实提高了项目区农民科技兴农水平和综合致富能力。
二、因地制宜,狠抓要素,努力改善丘陵山区农业生产条件 针对我市山区地形地貌复杂、保肥保水能力差,基本生产条件比较薄弱的实际,我们因地制宜、精心规划,在基础设施建设上,狠抓‚二大工程‛。一是狠抓丘陵山区水源工程。按照‚宜坝则坝、宜井则井、宜蓄则蓄‛的原则,突出成效,切实解决丘陵山区严重缺水问题。在具体实施中,我们把提高天然雨水利用率放在首要位置,按照‚环山截流,分区域蓄水‛的原则,大力建设拦蓄工程,由环山沟、拦水坝、大口井、蓄水塘等组成雨水拦蓄体系,并结合山区不同实际配套深水井和轻型井,抽取地下深层水,形成以库、井、坝、站、池等组成的补水体系。2008年,项目区新建拦水坝9座,深水井5眼,轻型井50眼,揭盖井8座,蓄水池3座,输水管道13.62公里。通过采取拦好天水、蓄好库水、用好井水,确保雨水不下山、肥水不出田,既解决了山区用水难题,又防止了水土流失。项目区新增灌溉面积5000亩,改善灌溉面积3000亩,改善排涝面积2000亩,控制水土流失面积2000亩,通过基础工程的实施减水率提高51%,减蚀率提高57%,大大提高土壤涵养水源的能力,改变了小气候。制约山区农业发展的主要障碍因素得到治理,农业基本生产条件得到极大改善,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得到明显加强。二是狠抓丘陵山区道路建设工程。丘陵山区道路不畅、交通条件差,已成为制约山区群众发展致富的重要问题。在项目规划和建设中,我们围绕高效农业和旅游观光农业发展的需要,优化主干路、配套生产路、畅通循环路,投入基础设施资金500多万元,铺设砂石路25.39公里、水泥路1.68公里,新建中沟级以上建筑200多座,不仅较好地方便了山区群众出行和田间作业,而且提高了农业资源的有效利用率,实现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围绕特色,坚持高效,全力打造丘陵山区开发富民之路
在丘陵山区农业开发中,我们结合全市‚两花、两水、一瓜菜‛主导特色产业的区域部局,大力发展经济林果、花卉苗木、特色瓜菜,促进丘陵山区农业开发综合效益的提高。一是突出高效农业规模化,建设山区特色农业基地。根据马陵山区的自然资源禀赋和产业发展现状,突破农业结构调整的难点,因山制宜,集中400多万元开发资金,着力推进马陵山林场、徐塘林场和棋盘镇、新店镇、马陵山镇等项目区高效农业规模化基地建设。2008年项目区,通过加大运行机制的创新和行政推动的力度,生态休闲农业、旅游观光农业、高效设施农业有了长足的发展,已形成高效经济林果基地1.03万亩,设施农业(瓜菜、草莓)700亩,花木盆景园1000亩,马陵山生态旅游‚五花园‛2000亩。二是突出山地整治,加强土壤改良。丘陵山区岗坡地有机质含量低、土壤耕作层浅、立地条件差,严重制约山区高效农业的发展,我们利用冬春农闲时机,组织挖掘机、开沟机等现代装备,发动农民自愿投工投劳,通过采取开挖带状沟、耕翻土壤晾伐、增施有机肥等综合措施,有效地改良了土壤结构,较好地适应了发展高效规模农业的需要。三是突出新品种引进,提升山区农业科技化水平。我们在开展农民多种形式技术培训的同时,积极引导山区广大群众走科技成果转化之路,大力引进适应山区种植的优良品种,切实提高山区高效农业的科技水平,努力增加农民收入。按照长期效益与短期效益相结合,设施栽培与立体种植相结合,我们重点引进了中国沙红桃、83黄桃等早中晚熟果树新品种,引进了鲜食草莓、鲁花14鲜食花生以及京新1号、8424等优质西瓜。为山区农民增收致富提供科技支撑。上半年,种植大户高波、赫庆良、史书信、王问钱等农民在各自承包的桃树地间作套种西瓜,仅此一季,亩均纯收入都超过2000元。丘陵山区农业开发确实让农民实实在在地尝到了甜头、得到了实惠。
四、绿化造林,集聚资源,合力做优做强山水观光旅游品牌
马陵山区自然生态资源丰富,山水及历史文化遗存优势突出,是国家4A级旅游名胜景区,也是‚一山(马陵山)一水(骆马湖)一古镇(窑湾镇)‛的重要旅游组成部分。为此,围绕青山绿水,做大做强‚山水‛旅游观光农业品牌。一是大力加强丘陵山区生态农业建设。我们在充分保护自然植被的前提下,因山制宜,按照适地适树和多树种混交与多模式配置相结合的原则,进一步加强宜林树种的引进与示范,大力推行优良乡土树种,丰富树种资源。在土层贫瘠、含石较高的丘陵山地,种植了大叶女贞、香花槐、梅花、雪松、合欢、乌桕等绿化树种。在立地条件较差的裸岩地,间作种植了木瓜等绿化苗木。在土层较厚、排灌条件相对较好的岗坡地种植了桃、梨等经济林果。据统计,通过丘陵山区农业开发,项目区内植被覆盖率由治理前的5%提高到60%以上,林木覆盖率由治理前的12%提高35%,丘陵山区的生态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二是大力加强丘陵山区旅游观光农业建设。市委、市政府以丘陵山区项目建设为平台,大力集聚工商资本、社会资本、民间资本,强力推进马陵山区‚五花园‛建设。围绕马陵山国家4A级旅游名胜区的清山绿水,积极推进丘陵山区农业开发项目景点的拓展和马陵山旅游名胜景点的结合,着力打造观光农业精品线路,促进城市与丘陵山区之间生产要素的互动,拓展丘陵山区开发功能,有效延长丘陵山区农业开发高效农业产业链,提升马陵山旅游‚山水‛品牌。目前,马陵山项目区建成的海棠园、梅花园、桃花园、石榴沟、酥梨采摘园等一批景点,已初具景观效果,成为人们踏青娱乐、观光旅游的好去处。
各位领导,我市丘陵山区农业开发,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开发的深度和广度不够。下一步,市委、市政府将进一步突出省级丘陵山区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的平台作用,扎实开展09丘陵山区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实施建设工作,认真抓好10丘陵山区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选项入库工作,超前谋划‚十二五‛丘陵山区农业综合开发规划的编制,积极整合各类支农资金,大力吸纳社会资本、工商资本、民间资本,重点抓好以踢球山区为核心的高效优质林果产业带,以马陵山区为核心的高效旅游观光农业产业带建设,努力把我市丘陵山区打造成集安全生态、旅游观光为一体的高效农业示范区。
新沂市农业资源开发局
景讷乡山区综合开发工作汇报材料
作者:景洪市农委办 来源:原创 日期:2011-1-13 3:51:00 浏览次数:24
一、山区综合开发情况
2009年,景讷乡被列为全州山区综合开发试点乡镇之一,在州、市有关部门的关心和帮助下,按照上级有关文件精神,成立了山区综合开发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以改善基础设施、发展产业经济、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社会事业和强化基层组织建设为重点,以“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核心的《景洪市景讷乡山区综合开发规划(2009—2012)》。规划立足于实现集镇、行政村、自然村、农户“六有”,把全乡划分为6个片区,采取先易后难,分片、分步逐渐推进的方式实施,共涉及393个项目,总投资54730万元,计划3年实施完成。
(一)山区开发取得的成效
2009年,景讷乡山区综合开发预计总投资3685.43万元(其中省级补助710.6万元,州级补助662.1万元,市级补助878.9万元,群众自筹1433.3万元),实际在州级投入220万元,完成7个项目的同时,带动整合73个项目,累计投入资金共计4792.64万元(其中省级补助710.6万元,州级补助612.37万元,市级补助2342.5万元,群众自筹1127.17万元),项目涉及道路交通、农田水利、人畜饮水、文化阵地、卫生环境、社会保障等内容。通过实施山区综合开发,我乡提前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国民总产值、农业总产值、农民人均纯收入、茶叶、橡胶等主要指标,开创了景讷跨越式发展的新局面。
1、主导产业初具规模,农民增收加快。景讷乡基本形成了以粮食、茶叶、橡胶、松脂、冬季作物等为主导的产业结构,以建沼气池、种冬季、养生猪为主的生态循环经济初步形成。随着茶叶、橡胶、松脂、冬季作物等主导产业的产量不断递增,以及部分农产品价格的上涨,农民收入增长较快。2009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546元,增幅居全市之首,今年上半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900元,同比增长12%。
2、特色养殖产业培植加强,成长迅速。全乡大力扶持和发展林下生态鸡、生猪养殖,重点扶持养殖大户,成立专业合作社,通过以点带面、辐射带动、规模经营的方式,发展壮大特色养殖业,林下生态鸡养殖发展迅速,促进农民增收。
3、改善了全乡的道路交通,方便群众出行。通过实施农村路网村村通工程,有效解决了全乡晴通雨阻的交通瓶颈问题,实现村际之间道路畅通,改善群众的出行,推进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4、村寨公益设施不断完善,村容村貌进一步改观。一年来,通过整合项目资金以及广大群众积极投工投劳参与建设,部分村寨的村内水泥路、公厕、文化室、篮球场、陀螺场等公益设施,从无到有,逐步完善,以“六个一”为目标的村寨活动阵地规划建设不断推进,村寨形象不断提升。
5、农民素质进一步提高,科技兴农意识、生态保护意识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
6、随着生产生活条件不断完善,广大干部群众谋发展、创事业的信心和决心倍增,人民群众更加团结,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二)山区开发采取的措施
1、抓思想认识,达成发展共识。采取各种形式广泛宣传,让广大干部群众认识到,山区综合开发是乡情的需要,是富民的需要,是增强发展后劲的需要,山区乡就是要突出特点、突出特色,在“山”字上做文章,在山上找出路,用山来谋发展,治山、养山、用山,把山区的特色形成优势,做成亮点,促进增收。通过宣传,全乡干部群众形成了山区是财富、是希望,搞好山区综合开发就能点石成金,走上小康和富裕之路的共识。
2、抓基础建设,夯实发展根基。一是实施了35个自然村218.4公里的农村路网自然村“村村通”工程,工程于2010年4月底前已全部完工。二是以村内道路、篮球场、陀螺场、拦河坝建设为主,抓好曼老片区9个村小组整村推进建设工程,各项工程已于今年3月底全部完成。三是抓好曼散水库和勐岭山水坝工程,两项工程已投入使用。通过一年的努力,村寨基础设施得到改善,有效解决了全乡道路交通、农田水利、活动阵地问题,为推进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打牢了基础。
3、抓产业调整,突出特色发展。按照“围绕增收调结构,突出特色闯市场,依靠科技增效益”的发展思路,突出乡镇自己的特色、特点,致力于特色产业发展。一是实施专业合作社带动和大户带动“两个带动”措施,促进特色种养殖业发展。成立了曼老雨林木耳种植、曼召线鸡养殖、大寨子养猪、曼勐新寨养猪、勐岭山大牲畜养殖5个专业合作社;扶持线鸡养殖专业大户8户,养猪大户9户,形成合作社带动单户、大户带动散户的局面,改变以往散户养殖,各自为政的方式,达到资金集中、风险分担,产业化发展。现5个专业合作社运行良好; 8户养鸡大户户均存笼1000羽以上;9户养猪大户户均存栏100头以上,养殖户规模发展的带动和辐射作用进一步凸显。二是在坚守粮食安全的同时以茶叶、橡胶、松脂和冬季作物作为突破口,实施种植业产业结构调整,积极探索新的产业发展和增收渠道。去冬今春扶持种植冬玉米6579亩,取得了较大的收益,有效探索新的产业发展和增收渠道
4、抓公益建设,确实改善民生。积极争取项目资金支持,并动员群众发扬自主建设、艰苦奋斗的精神,整合项目、整合资源、整合财力、整合人力,加大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实施3个村委会阵地建设,并已完工投入使用。二是大力实施好“一事一议”、以奖代补、兴边富民工程、“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等项目。三是按照一个综合室、一块篮球场、一块陀螺场、一个卫生厕、一个舞台、一根旗杆“六个一”的标准抓好活动阵地建设。目前,我乡村寨公益设施不断完善,村容村貌进一步改观。一部分村寨的村内水泥路、公厕、文化室、篮球场、陀螺场等公益设施,从无到有,从有到好。
5、抓农民培训,提高群众素质。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契机,组织干部群众学习十七届四中、五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中央、省、州、市农业农村工作会、市委四届八次全会精神。通过“五•五”普法宣传、林改工作、矛盾纠纷排查和调处会议、森林保护和消防宣传会议、计划生育知识宣传会议,向群众广泛宣传法律法规,提高群众的法律意识;深入宣传低保、房屋保险、家电下乡、粮食直补、农机具补贴、母猪保险、新农合、新农保等支农惠农政策,增强群众对相关政策的理解,并从中受益。利用广播电视、党员电教室、文化活动阵地为载体,培训新型农民,以农村实用技术、政策法规和科学理财等为主要内容,开展种养殖技能以及村寨规划、建房、绿化培训,提高农民素质。
6、抓循环经济,探索可持续发展新途径。借助项目资金支持,在全乡大力推广一户一台太阳能、一个猪厩、一个卫生厕、一口沼气池,沼液浇灌一块良田,家居、养殖、种植一体化的生态循环经济模式,改善家居环境,实现废物循环利用和农业无害化生产。目前,新建设沼气池710口、卫生户厕800户、太阳能500台、猪厩710个,使全乡沼气池达2100口(实现了我乡91%的农户建有沼气池)、太阳能热水器1700台、标准猪厩1300个,利用沼液浇灌农作物5000亩,生态循环经济的拉动效益已经基本显现。
(三)几点体会
通过一年多的实践工作,我们几点体会,主要是:
1、“转作风”是推进山区综合开发的前提。村看村,户看户,党员看干部。党员干部的行动是群众最直接的榜样,干部的先进模范带头作用就是对党员的最好教育。在工作推进中,我们要求党员干部转变作风,放下架子、扑下身子、扎进村子,身体力行,给群众树立榜样,与群众并肩作战,干给群众看、带着群众干,使全乡山区综合开发各类项目保证质量、快速突进,让每个项目真正成为了一项富民工程,民心工程,永久效益工程。
2、“三个不动摇”和“六条基本原则”是推进山区综合开发的关键。通过一年多实施,我们发现要做好山区综合开发只有坚持靠山吃山,靠山富民的指导思想不动摇;坚持艰苦创业改变山区面貌的决心不动摇;坚持山区开发规划的目标不动摇。坚持以人为本,注重改善民生的原则;实事求是,注重分类指导的原则;科学开发,注重环境保护的原则;尽力而为,注重量力而行的原则;政府引导,注重自力更生的原则;突出重点,注重整体推进的原则,才能引导山区农村群众,面对恶劣的生存环境,认真学习山区农业生产技术,强化经济发展意识,逐步发展经济,增加家庭经济收入,最终走向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3、“突出特色”是推进山区综合开发的长效之举。只有特有的,才是最有竞争力的,才是最大的发展空间和增收途径。根据市场导向,依托资源优势、乡村实际,紧扣特色、发挥优势,实施土鸡、线鸡、小耳朵猪、玉米、东升瓜种养结合的一体化发展模式,符合市场需求、符合乡村实际,大有可为的前景。实施资金扶持与突出特色、规模效益、辐射力结合的大户带动、合作社带动的龙头扶持模式是引导农民走“专业化、集约化、科技化、规模化、合作化”有效途径。突出特色发展,是提高名、优、新、特农产品数量、质量和带动力,转变山区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长效之举。
4、“牢基础”是推进山区综合开发的根本。没有扎实的基础,难谈跨越发展。山区乡镇发展之所以难,难在基础设施限制,有路难行、有水难灌、有病难看,造成有货难运、有粮难卖、有苦难言。完善基础设施,形成交通便利、水利通畅、阵地健全局面,就会信息灵通,货好卖、物好出、钱好赚,就能实现快速脱贫致富。
5、“强党建”是推进山区综合开发的保障。基层党组织是党团结、组织群众,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客户端”,是党紧密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只有强化基层组织建设,建阵地、重教育、全制度、强班子、提素质,在实际活动中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才能感化群众、带动群众。
6、“生态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是推进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径。太阳能、猪厩、卫生厕、沼气池、沼液浇灌,家居、种植、养殖一体化的生态循环经济模式,可达到废物利用、农业生产无害化、家园美化、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良好效果,是推进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方式,值得大力探索推广。
7、“整合力量”,是推进山区综合开发的有效手段。山区综合开发,涉及项目多、部门多、资金分散,若各自实施,就会造成资金分散、力量分散,监督难、成效小,整合项目、整合资源、整合财力、整合人力,合力共推,就能干一件成一件,干一村好一村。
8、“强管理”是保证基础设施长效利用的有力措施。基础设施建设难,维护保持更难。农村基础设施长效利用,管理是关键。采取上级巡查监督、村规民约限制、分片分段负责、义务与奖励相促进的方法对道路、水利、活动场所加强管理,是保证基础设施长效利用的有力措施。
9、“建阵地”,是精神文明促进物质文明重要载体。按照“统一规划、各负其责,渠道不乱、用途不变,统筹协调、各计其功”的思路,一个综合活动室、一块篮球场、一块陀螺场、一个卫生厕、一个舞台和一根旗杆“六个一”的要求,以项目支持、财政投入、村民投工的形式,整合力量,抓好村组活动阵地建设。搭建活动载体,是提高群众素质、增强体质、凝聚力量、增进团结、维护稳定,将精神文明建设的力量转化为物质文明的重要载体。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乡山区综合开发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加快了山区群众脱贫致富的步伐,有力地推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但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农田水利、人畜饮水等基础设施还比较薄弱,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建设资金短缺,“三农”工作任重道远。二是没有龙头企业的支撑,产业结构规模总量小,产业特色、集约经营、规模效益不明显,农产品加工、销售体系发展滞后,产品效益低,农民增收渠道不够宽。三是30多个村小组的村容村貌有待于改善,公益事业管理需要进一步加强。四是科技、教育、医疗、文体、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发展和人民群众的要求还有差距。五是群众小农思想严重,“等、靠、要”思想有加剧趋势,长远发展和科学发展意识低。今后,我们将按照规划,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争取各种项目资金,进一步加强和深化山区综合开发的工作力度,确保我乡各项事业长足发展,同时,也诚恳地希望市委、市政府及各部门给予大力支持和帮助。
第四篇: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问题探讨
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问题探讨
2014年我国农机化事业继续保持快速稳定发展的态势。一季度全国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农机工业总产值均保持历史新高。随着农机化发展速度提升,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日益显现。丘陵山区农机化无论规模还是速度,与平原地区的差距仍在进一步扩大,已经成为关注的焦点。
一、丘陵山区发展农机化的条件日渐具备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平原地区的农机化形成了比较清晰的发展思路和共识,但目前对丘陵山区农机化问题还有不同的认识,工作推动力度不够。随着国家支持“三农”政策力度加大和农机化事业的进步,丘陵山区农机化发展迎来了大好机遇,发展的经济技术和人才条件日渐具备。
(一)发展丘陵山区农机化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需要 201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切实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列为六大任务之首,粮食安全被提至“国家战略”高度。中央农村经济会议提出坚持“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强调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必须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近年来我国粮食供求一直处于紧平衡状态。去年产量突破12000亿斤。创历史记录,但同时谷物进
口继续增加,农产品贸易逆差创历史新高。2014年农业部提出全国粮食产量要保持在11000亿斤以上,汪洋副总理说这是我们必须坚守的底线。从多年发展经验看,依靠农机化技术装备支撑粮食增产增收已成为现实选择和普遍共识,平原地区农机化发展也印证了这一点。然而,平原仅占土地资源的12%,丘陵山区比例高达69%,全国近一半省份超过50%的辖区面积是山地丘陵,丘陵山区人口占全国人口的1/2左右,粮食产量占全国的55%以上,油料产量约占49%,还是经济作物、林产品、中药材、绿色食品、畜禽产品的生产基地,特别是玉米、马铃薯、小杂粮等作物具有独特的地域优势。但农机化发展水平仍然很落后,如湖南、广西、海南、福建、重庆、贵州等6个省市区2012年农机化水平还在40%以下,最低的省不到20%。2013年,我国粮食生产实现“十连增”、农民增收实现“十连快”,但要养活13亿人口,实现粮食基本自给,压力仍然巨大。大力发展丘陵山区农机化已成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迫切需求,急需进一步激发丘陵山区农机化发展后劲和活力,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土地产出率,保证粮食持续增产增收。
(二)发展丘陵山区农机化是农村城镇化的需要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提出2020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左右的发展目标,届时将有1亿左右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既要保障粮
食安全,实现基本自给,又要大量转移人口,地怎么种好?实践证明,大力发展农机化,不但可以将继续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从一般劳动者转变为新型职业农民,让更少的人种更多的地,使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还可以把更多的农民从传统繁重的耕种中解放出来,使其在享受土地对外承包收益的同时,全身心投入到非农领域,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因此,我们说农机化发展与城镇化发展是正相关的关系。国家新型城镇化提出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2020年农业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0%左右的目标。但仅靠发展平原地区农机化无疑是实现不了这一目标的,平原地区农机化水平已达到较高水平,对于提升农机化整体水平的影响会越来越小,提升占据“半壁江山”的丘陵山区农机化水平潜力巨大,以发展丘陵山区农机化推进城镇化的形势已不可逆转。
(三)丘陵山区经济条件改善为发展农机化奠定基础 丘陵山区GDP占全国的30%左右,全国没有解决温饱和低收入的连片特困地区绝大部分分布在广大山区,经济贫困落后一直是阻碍丘陵山区农机化发展的最大“绊脚石”。近年来,随着国家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不断深入,丘陵山区不断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发展优势产业,经济发展已明显好转。同时,国家大力实施农村扶贫开发,通过实施易地扶贫搬迁、整村推进、以工代赈、就业促进、产业扶贫等专项措施,也大幅度提高了贫困地区
农民收入水平。农机化既能提高丘陵地区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粮食自给率,把特色农产品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又能促进农民增收、脱贫致富,发展地区经济。因此,从长远发展趋势看,丘陵山区对农机化是有旺盛需求的。当前丘陵山区需求的主要是中小型机具,价格相对低廉,农机购臵补贴政策不断完善也成为丘陵山区农机化发展的助推力量,农民实际购机投入大都在可承受范围内,发展丘陵山区农机化已具备了良好的经济基础。
二、丘陵山区农机化发展思路
(一)借鉴平原区的经验
平原地区农机化经过多年发展,积累了很多宝贵经验。例如,在政策支持方面,不断强化政策引导,加大投入力度,提高农机装备总量,优化调整装备结构;在作物方面,率先实现小麦全程机械化,再重点突破水稻、玉米等主要粮食作物机械化,然后由以粮食作物作物为主转向粮食作物、经济作物、油料作物机械化全面发展;在科技研发方面,坚持产、学、研、推相结合,农机农艺融合,走“引进、试验、示范、推广”的发展道路;在主体培育方面,大力扶植龙头企业、农机专业合作组织、农机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进农业生产规模化、机械化、标准化经营等。丘陵山区与平原地区相比,农机化起点较低,情况复杂,既要借鉴平原地区农机化发展的一般经验,又不能完全照搬照抄。必
须结合丘陵山区的实际,学习先进、学以致用。本着“因地制宜,先易后难,适时推进”的原则,探索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逐步实现从无到有,从弱到强。
(二)多样化
首先,丘陵山区地理和气候的多样性决定机械化发展具有区域多样化的特点:东北、华北丘陵山区耕地较多,应大力发展粮食作物机械化、优势特色林果业机械化;西北丘陵山区干旱少雨,生态脆弱区,应发展适合当地特色的畜牧业、林果业、小杂粮生产机械化、草原改良机械化,保护生态环境;西南丘陵山区是大江大河源头,生态环境改善任务重,宜发展茶叶、林果业机械化;华中丘陵山区温暖湿润,水热条件良好,粮食生产基础较强,应进一步提高粮食生产机械化水平,兼顾茶叶、柑橘、毛竹及其他优势特色农产品机械化;东部、南部沿海丘陵山区,温暖湿润,粮食高产,优势特色农产品显著,应在稳步发展粮食生产机械化的基础上,积极发展苹果、柑橘、茶叶、香蕉、龙眼等优势特色农产品机械化。
其次,农作物的多样性决定丘陵山区机械化发展模式多样化:一是粮油作物生产机械化。在南方丘陵山区,宜重点研制开发适合小田块的水稻机插、机播,小型油菜直播、移栽和收获等机械。在北方丘陵山区,宜着力提高小麦、玉米、谷子及一些小杂粮等粮食作物的生产机械化水平。二是特色
农产品生产机械化。要积极研制、大力推广适合丘陵山区的水果、茶叶、蔬菜等大宗经济作物的种植、田间管理和采摘机械,发展特色经济作物(如中药材、食用菌)种植和培育机械化。三是畜牧业生产机械化。研制适合丘陵山区地理环境的牧草播种、收获、加工技术和装备;开发和推广牧草生产与草场生态恢复机械化技术,为实现丘陵山区环境保护和畜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提供技术支撑。
(三)阶段性
丘陵山区要发展多样的农机化,但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要综合考量区域特征、作物品种、生产环节等多方面因素,分阶段、分重点地加以推进。目前,南方低缓丘陵区宜重点发展水稻、油菜生产机械化,努力提高水稻、油菜栽植与收获机械化水平。加快突破甘蔗收获机械化“瓶颈”制约,提升甘蔗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因地制宜发展茶叶、林果等经济作物及生猪养殖机械化,推广应用小型秸秆收贮加工机械,积极发展设施农业;西南丘陵山区宜大力推进丘陵山区主要粮油作物和特色农产品生产机械化,重点推广轻便、耐用、低耗的中小型耕种收机械和植保机械。大力发展草食畜牧业生产机械化,推广小型秸秆收贮加工机械。加大灌排设备更新改造力度。加快藏区特色作物生产机械化进程;黄土高原及西北山区应加快发展玉米、马铃薯等作物生产机械化。加大抗旱节水机械设备推广应用力度。推进苹果、梨等林果业生产机械化。努力提高苜蓿等草业生产机械化水平。进一步提高设施农业生产水平。
三、做好丘陵山区农机技术推广
从当前形势看,发展丘陵山区农机化“任重而道远”,需要政策、资金、科研、推广等多方面工作协调推进,共同支撑。下面,我重点谈一谈丘陵山区农机推广工作。
(一)农机推广要以农民需求为重点
评价农机推广工作做的好不好,关键要看推广的技术农民是不是在用,用的好不好。丘陵山区地域广、地形复杂、作物品种多样、种植模式不
一、经济发展贫困落后,农民对农机化的需求各式各样,对农机推广的要求也更迫切。因此,农机推广工作要以满足农民需求实际为出发点,因地制宜地开展。这次展示演示活动中推出许多丘陵山区农民大量需求的中小机型,结构紧凑、重量轻、通过性好、转弯灵活、经济耐用,是丘陵山区农机推广的方向。随着城镇化、农村土地流转的推进,丘陵山区土地规模化种植已初见端倪,农机专业服务组织、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主体对大中型农机具已有一定需求,这种需求还在逐步扩大,也要兼顾。
(二)农机推广要注重与农艺融合
平原区农机推广一条重要成功经验就是农机农艺技术一起推广。丘陵山区农机化之所以发展缓慢,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农机农艺发展不对路、不配套造成的。例如,山区面
积占94%的云南省,马铃薯机械化起步较早,从2003年就开始了。为了提高产量和效益,云南马铃薯种植制度有春作栽培、冬作栽培、秋作栽培、小春作栽培、早春作栽培5种,间套种有马铃薯套玉米、烟套马铃薯、甘蔗套马铃薯、果树套马铃薯、蚕桑套马铃薯等多种模式,广泛应用的农艺技术有单垄单行、大垄双行、地膜覆盖、深播多次培土等技术。种植制度和农艺技术复杂多样,限制条件很多,马铃薯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仅为8.32%。农机农艺融合是我国农机化发展汲取历史和国外做法而总结积累的宝贵经验,对促进平原地区农机化发展发挥了的积极作用。在这方面做的最成功的项目是保护性耕作技术示范与推广,既推广机具也推广技术模式,取得很好效果。丘陵山区农机推广虽然起点低,也要高定位,在发展伊始便要注重农机与农艺的融合,按照“增产增效并重、良种良法配套、生产生态协调”的原则开展工作。
(三)农机推广要发挥技术“纽带”作用
在新机具、新技术的掌握上,农机推广部门是行家里手,在农民用户的需求动向上,农机推广部门是最先了解的,农机推广是连接农机生产厂家、科研单位和农民的重要桥梁和纽带。丘陵山区自然条件恶劣,发展农机化难度大,更需要农机推广部门充分发挥紧密联系先进技术和生产实际的优势,在开展示范推广,指导农民购机、用机过程中,及时收
集反馈信息,促使企业不断改进技术,推动丘陵山区农机化发展。据了解,针对从平原地区引进的农机具不完全适用丘陵山区的情况,一些农机推广机构通过发挥自身优势采取先引进后改制或与企业合作研发等方式研制适应当地生产条件的机具,有很多已经批量生产,取得了良好的推广应用效果,这种做法值得学习和借鉴。
(四)农机推广要坚持试验示范先行
丘陵山区经济落后,地块较小,农民习惯于传统的精耕细作生产方式,对农机化还缺乏认识。一些地方农机推广部门以农业龙头企业、农机合作组织为阵地,结合农机试验示范项目,建立示范片、示范点,大力开展试验示范,技术推广效果非常明显。农业部农机推广总站也在这方面做过一些尝试。例如,组织实施双向山地拖拉机及耕作技术的中试与示范项目,推广应用双向山地拖拉机400余台,培训操作人员近百人,示范推广面积1000多亩;举办第三届海峡两岸丘陵山区农业装备展览会,促进了丘陵山区小型农业机械展示宣传和推广应用等。但是,以上这些做法和效果与丘陵山区农机化落后面貌及农民的认识差距相比,还远远不够。整体来看,试验示范是现阶段开展丘陵山区农机推广最行之有效的方式,要继续坚持 “一主多元”的推广思路,进一步提高试验示范力度,通过“做给农民看,拉着农民干”引导农民应用先进的农机化技术从事农业生产。
(五)加强技术培训是农机推广的重要方式
农民是农机先进技术的最终应用者,也是最大受益者,应该成为农机推广的主要受体,农民之间潜移默化的学习借鉴在一定程度上往往比强推、硬推的效果要好得多,对农民中能人进行技术培训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很多农机推广人员一心扑在机具、技术上,往往忽视了同步推进技术培训这一“软实力”。据不完全统计,贫困山区机手中中专学历仅占0.8%,高中学历仅占10.2%,初中学历占30.8%,其余仅有小学以下的学历,丘陵山区农民文化素质普遍较低,推广普及农机技术难度很大,一项技术农民用得好能直接带动更多农民用,农民用的不好同样影响更多的人弃用,再想推广难上加难。丘陵山区农机化发展还比较缓慢落后,也比较脆弱,在丘陵山区搞农机推广更要把加强对农民的技术培训放在显著位臵,既要让农机手了解机具的性能、操作要领、也要传授相关的技术,特别是安全操作技术。丘陵山区地形复杂老机手少,安全隐患多。据农业部农机监理总站对近年来发生的多起农机事故分析,在若干重大的侧翻、坠落、碰撞、碾压、失火、剪切等恶性伤亡事故中,有很大一部分发生在丘陵山区,教训惨痛。因此,发展丘陵山区农机化安全教育和训练很重要。针对山区农民文化素质较低,要利用现场会、演示会、培训班、科技入户、送科技下乡、广播电视、现场咨询等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对农民进行宣传引导,尽快培育
一大批有科技素质、有职业技能、有经营能力的新型职业农民,促进丘陵山区农机化健康持续发展。
(六)依托农机合作社的力量开展推广工作。合作社在社会化服务中具有明显的优势,他们通过机具、资金、技术、人才等整合,合理调剂农机具的有偿使用,实行组织化、集约化、规模化经营,充分发挥了农业机械的科技水平,充分发掘了土地资源的潜力,使人、机、地有机的结合,实现农业生产要素的有机结合。农机合作社经济实力相对较强,能够主动、合理地购买和配置农业机械,根据农作物田间管理的需求,灵活匹配机具以满足各种不同作业的需要。鉴于丘陵山区地块小而散、作物品种多的特点,大力发展农机大户;根据作业量及所服务农户种植面积合理配置耕整机、插秧机或播种机、收割机等机具;对地块细碎,种植作物品种多的自然村落,重点培育发展耕、种、收及加工多项作业于一体的综合农机经营大户或农机合作组织;依托合作社开展工作,更有利于丘陵山区新技术、新机具的推广。
总之,各级农机化技术推广部门在促进丘陵山区农机化发展中有义不容辞的责任,要按照为农民办实事的要求努力做好丘陵山区农机化技术推广工作。
第五篇:立体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立体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一、项目概况
1、项目名称:立体农业综合开发
2、招商单位:婺源县中绿农业发展有限公司
3、项目法人:林惇松
4、联系电话:***0793-73121765、建设地点:婺源县中云镇
二、立项背景
中绿公司是我县民营独资的经济实体,座落于婺源重镇中云镇内,东距县城18公里,西距景德镇市60公里,景白公路穿行而过,交通便利。良好的生态环境十分适合绿色农业的发展。公司自1997年成立以来,注重于基础建设和科学技术的投入,先后共投资180余万元,培养了一批精通种养业的专职人员和善于销售的管理人员,建成中型三元杂交猪养殖场1座,年出栏生猪1000头,开发茶果园300余亩。几年来由于诚实守信,与客户和周边农户建立了良好的信用关系,为扩大规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绿色农产品的需求量日益增大,现有的生产能力远不能满足市场的要求。为使承租的250余亩旱地、荒坡及110余亩水面资源得到有效利用,公司拟扩建大型养殖场,以养猪业为龙头,用充足的粪肥开发综合立体农业,建水面垂钓区、热带水果观光园、种养业示范基地及进行农家蔬菜种植回收
加工。
三、项目建设规模
1、扩建年出栏无公害生猪1万头的大型养殖场。
2、新建饲料加工厂一座,设计饲料年投产能力50万斤。
3、扩种以南方早熟梨为主的果园200亩。
4、新建河道垂钓区100亩、精养鱼池20亩。
5、新建热带水果观光园20亩。
6、以“公司+农户”的形式发展农家蔬菜种植户100户,建蔬菜回收加工厂一座。
四、投资概算与筹措
1、万头猪场:购母猪500头,每头1500元,种猪价75万元;建猪舍4000平方米,每平方米造价350元,工程造价140万元;购饲料等流动资金135万元。该项目共需资金350万元。
2、饲料厂:建厂房、仓库300平方米,每平方米造价500元,工程造价15万元;购机器设备1套,约需20万元。该项目需资金35万元。
3、扩建果园:扩建南方早梨园200亩,每亩按开垦及三年管理费用3000元/年计,需资金60万元。
4、垂钓场:修建精养鱼池20亩,每亩投资3000元,需6万元;垂钓设施及流动资金14万元。该项目预计投资共20万元。
5、热带果园:新建热带果园20亩,搭建大棚,购置器械及购苗建园每亩需1万元,该项目共需资金20万元。
6、蔬菜加工:建厂房、仓库500平方米,每平方米造价300
元,工程造价15万元;购机器设备1套,10万元;回收蔬菜等流动资金15万元。该项目共需资金40万元。
以上项目总投资521万元。
资金来源:自筹资金21万元,招商引资500万元。
五、建设周期
该综合立体农业开发项目,主体工程当年投入当年完工。3年内完成全部项目工程,进入正常生产期。
六、效益分析
1、养猪业:2004年投养母猪250头,2005年投产,每头母猪年产仔猪20头,每头小猪50元毛利,年小猪赢利25万元;养商品猪按每头100公斤,市场售价每公斤6.5元,成本价每公斤5.70元,每头利润80元,5000头商品猪利润40万元。2005年扩养250头母猪,2006年后每年500头母猪毛利润50万元,自养商品猪5000头,毛利40万元,扩散周边农户养殖5000头,每头利润10元,获利5万元。
2、饲料厂:饲料加工利润按年产50万斤,每斤0.20元计,年加工利润10万元。
3、果业:南方早熟梨2006年投产,每亩产量300公斤,200亩总产量6万公斤,市场价每公斤3元,成本价每公斤1元,2006年可获利12万元,2007年后正式投产,产量每亩600公斤,每年利润24万元。
4、水产业:2004年投资完成20亩精养鱼池,每亩500公斤,每公斤垂钓10元计,产值10万元,成本约4万元,年获利6万元。
5、热带水果观光园:2005年投产,每亩产量500公斤,每公斤售价10元,成本价4元,20亩果园利润6万元。
6、蔬菜回收加工业:吸收周边农户加盟生产,公司提供技术指导,负责回收产品,年产量50万公斤,每公斤净菜售价3.60元,成本价每公斤2.10元。2004年投入,当年产出利润7.5万元。
以上各项利润2005年88.5万元,2006年136.5万元,2007年后148.5万元,至2008年利润总额670.5万元,扣除税收后乃可收回全部投资。
七、结论
本公司的综合立体农业开发项目,以生产无公害绿色食品为先导,市场前景广阔,资金周转快,使用回收率高,效益好,同时也给地方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契机,给财政提供了税源,是利国利民的建业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