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江安县打造沿江经济特色区的调查研究(5篇)

时间:2019-05-14 04:10:1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对江安县打造沿江经济特色区的调查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对江安县打造沿江经济特色区的调查研究》。

第一篇:对江安县打造沿江经济特色区的调查研究

对江安县打造沿江经济特色区的调查研究

江安县政府办课题组

加快沿江的开放开发,是统筹区域发展的重大举措,是呼应产业转移的战略决策,更是实现强县富民的重要抓手。江安县地处万里长江第一城宜宾东部,被境内38公里长江分为南北二乡,近年来依托长江岸线资源,统筹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县域经济实现了超常规、跨越式发展。新的历史时期,应依托“城、园、港”(滨江生态园林城市、百亿工业园区、长江上游重要枢纽港)建设三位一体,以江为轴,跨江联动,打造沿江经济特色区,推动县域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一、调研课题的提出

(一)沿江开发是实施流域经济大整合、大提升、大发展的关键举措。大河流域一般皆为经济发达地区,其形成的“经济走廊”往往是优势产业、优势企业、优势产品的聚集地。长江流域面积占全国面积的15.4%,经济总量占全国的45%以上,人口占全国的38%以上,该流域聚集了多个特大城市和大批中小城市,承载了我国举足轻重的工业基地,农业、水能、矿产、旅游资源十分丰富。长江经济带是一个“横贯东西、连接南北”的经济高地,是一个包括长江流域受水面积范围的经济体系。改革开放以来长江流域的建设,使该区域已经初显经济发展先导区的基本要件。而新一轮沿江开发将对沿江区域进行空间的科学重组和功能的重新构筑,使沿江地带资源得以优化,潜力得到深挖,设施实现共享,产业有效集聚,人流、物流、信息流得到合理的运转。同时将为城镇发展提供更大的空间,为进一步加大对外开放力度提供重要的保证,是营造新一轮大开发、大开放平台的重大举措

(二)打造沿江经济特色区是推动江安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加快沿江区域经济的开放开发,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外向度,参与国际分工,增强经济竞争力的需要;是加快城市化进程,提高居民收入及其生活质量的需要;是合理开发资源,加强环境保护与治理,确保生态平衡,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有机结合,推动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产业的发展、产业竞争力和结构的提升,以及产业的集聚和资源的节约,都离不开一个可以担当核功能区域经济的率先繁荣。江安县沿江区域工业体系已自成门类,城镇较为密集,拥有发展较好的现代农业基地,是联动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主要载体和有效平台。新的历史时期,江安县打造沿江经济特色区战略的提出既具有客观必然性,更是推动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

(三)对江安打造沿江经济特色区进行调查研究具有较强的实践意义。沿江开发是一项规模宏大、涉及面广的系统工程,包括岸线利用、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城镇布局、环境保护等诸多方面。如何在实施沿江开发这一全新发展战略中打造特色、快人一步,率先实现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已成为沿江各地政府和社会有识之士思考和研究的重要课题。具体到县域层面,加快沿江开发的调查研究还没有成熟的先例。近年来,江安县坚定不移的实施“工业强县”核心战略,全力扩大开放、招商引资和承接产业转移,已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但沿江区域经济总量还很低,开放开发仍处在初级阶段,急需向纵深推进。本文重点就江安县在新形势下,依托“城、园、港”(滨江生态园林城市、百亿工业园区、长江上游重要枢纽港)建设三位一体,打造沿江经济特色区的战略进行探讨。

二、课题研究的思路

(一)研究目的。通过对江安县沿江开发的现状分析,结合当前国家、省、市产业发展政策,研究并提出一套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沿江开发机制与措施。

(二)研究方法。调查法、追因法、比较法、文献法、统计分析法等。

(三)研究对象。选取长江上游丘区县-四川省江安县作为重点研究对象。

三、课题研究的成果

(一)对江安县打造沿江经济特色区的现状分析结论。

江安位于宜宾、泸州、自贡三市之交,“两江三路”穿境而过。境内长江岸线资源开发潜力较大,具备建立大型码头的条件。从大中坝至王爷庙共38公里,具有建设各类码头条件的岸线11.3公里,正逐步发展为川南以煤、矿石、水泥、农产品等运输为主的重要口岸,成为市内仅次于宜宾的第二大货运港口。近年来,江安依托岸线资源,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沿江区域基础设施日趋完善,沿江产业带初具规模,并带动全县进入了资本吸纳集聚、经济总量扩张和发展提速追赶阶段。

城镇建设突飞猛进。县城总体规划面积20平方公里,主城区位于长江南岸,长江北岸规划区面积3平方公里。近年来,县城

建设按照“打造‘两线’、构建主轴、开发新区、疏解旧城”的总体思路,围绕建成“功能完善、清新靓丽、富有文化内涵的滨江生态园林城市”的工作目标,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届接着一届干,高起点规划城镇,高水平建设城镇,高质量管理城镇,高效益经营城镇。县城竹都大道成为川南地区最好的县级城镇主街道,竹都广场、育江广场被打造为标准的形象景观,仿古街、休闲街等工程极大的改观了旧城面貌。同时壮大乡镇场镇规模,提升开发管理水平,加强城乡环境治理,城镇经济带初具规模。目前,全县城镇化率约32%,县城建成区约7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达8.1万人。

产业发展初具规模。到2008年底,全县有各类注册企业1800多家,比2005年增长48%;产业门类逐渐丰富完善,全县主要有化工制造业、机械制造业、建材业、食品加工业、竹加工业、物流业等产业门类;夏橙、林竹、蔬菜、獭兔、畜禽、中药材等农产品种养殖业日益壮大。产业规模的提升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2008年GDP达到40.98亿元,人均10427元,比2005年接近翻一番。发展速度在2008年跃居四川省68个丘区县第l位。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平台-江安阳春工业园区临江而建,总体规划面积20平方公里,产业支撑是“化工、酒类食品、竹加工”三大产业链。园区被确定为四川省产业园区“1525”工程成长性特色园区,集聚效应正快速显现,已建和在建项目投资规模超过100亿元。随着项目的入驻、建设和投产,预计阳春工业园区产值2012年可突破100亿元。

交通设施日趋完善。江安县已实现100%的乡镇通硬化路,100%的村通泥结石路。现有公路总里程2160公里,其中省道50.2公里,县道94.2公里,乡道342公里,村道1673.6公里,水泥路总里程388公里。江安境内省道S307、S308、S309相互平行,和纵向贯穿江安全县的县道XQ96江石路、XQ25江红路形成江安交通的“丰”字形骨架。全县已建成乡镇客运站站点12个;县内河航道里程总长126公里(其中长江航道38公里),有客货运码头11个。拥有长江上游第一座县级长江大桥。

综上所述,近年来沿江开发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对经济和社会发展起到了促进和推动作用。但也反映出一些问题:一是经济总量太小。近年来经济指标的高增长都是建立在总量较低的基础上的,2008年全县人均GDP刚过万元,在宜宾市10区县中只排第8位。二是管理体制不畅。相应的管理体制尚未完全理顺,各乡镇、各部门还没有形成合力,领导力度亟需加大。三是统筹规划滞后。沿江开发的总体规划尚未编制完成,对此项工作缺乏必要的引导和规范。

(二)对江安县打造沿江经济特色区的形势分析结论。

发展机遇。江安县打造沿江经济特色区正面临千载难逢的大好机遇。一是交通区位优越。江安地处宜宾、自贡、泸州三市结合部,北接省道宜泸路、叙高路,南靠在建的宜泸渝高速公路,滨临长江黄金水道,总投资超过2亿元的叙泸段航道建设工程完工后将使宜宾至重庆370公里航道全部达到3级航道标准,1000-3000吨级船队可常年昼夜通航。随着高速环线的形成、成贵铁路和渝昆铁路的修建以及长江黄金水道的复苏与振兴,江安可借机“配套成渝、辐射川南”,发展成为长江经济带、成渝经济圈、川南经济区的重要节点和宜宾经济东延西引的地域性门户与进出大通道。二是园区基础夯实。阳春工业园区是宜宾市10区县唯一列入四川省产业园区“1525”工程的成长性特色园区,相继被评为“全省首批开展循环经济试点工业园区”、“四川省首批百亿元工业园区”、“四川省招商引资承接产业转移优秀园区”、“四川省承接产业转移重点推荐特色园区”,园区紧临长江,要素配套,功能齐全,具备承载大工业、大项目发展能力。目前,海丰和锐公司等企业生产正常,康家坝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已全面启动。三是发展态势喜人。2008年,江安生产总值增幅和工业增加值增幅双双位居四川省68个丘区县第1位;今年上半年,GDP增幅继续位居全省68个丘区县第1位和59个扩权试点县第1位。工业和城镇重点建设项目正快速推进,化工、酒类食品、竹加工三大产业在近年内都将会有大企业、大项目入驻。四是政策机遇利好。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持西部地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意见》,将进一步推动西部地区继续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川南经济区被定位为四川省的第二大经济区,四川省委确立了川南经济区“产业互动、快速崛起”的发展战略,将在攀枝花、凉山、乐山、宜宾、泸州沿线建设沿江经济带。宜宾市紧紧抓住历史性机遇,积极主动融入长江经济带,正在整合港口、综合保税区和经济开发区的作用,大力推进宜宾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建设。今年,江安县被确定为四川省扩权强县试点县。国家、省、市出台的一系列扩大投资、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政策为我县“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各项工作指明了方向,带来了重大的发展机遇。

战略目标。立足于沿江开发先行地、滨江园林城市风貌展示区、川南经济区重要增长极,把江安建成西部以化工、轻工为主导的产业基地,长江上游川南物流重要枢纽港,川南独具自然生态、民俗文化特色的旅游名城,四川生态农业示范基地,经济和社会事业协调发展的二级中心城市。由传统的农业县转化为工业县,县城初步建成为功能完善、清新靓丽、富有文化内涵的滨江生态园林城市。到2012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6%以上、达到74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37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超过2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95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500元,城镇化水平达到35%以上。并通过不懈努力,突破“四个百亿”:即2010年和2011年两年投资突破100亿元;2012年,阳春工业园区总产值突破100亿元;2015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00亿元,海丰和锐公司销售收入突破100亿元。

开发原则。一是因地制宜、注重特色的原则。从沿江乡镇实际出发,实施差异化、特色化发展,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二是统筹规划、有序推进的原则。统筹资源配置、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布局和开发时序,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全面提升经济发展水平。三是创新机制、联动开发的原则。坚持政府推动、市场促动、企业拉动,实现沿江产业群、城镇群互促互动,城乡之间、乡镇之间优势互补、协同发展。四是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原则。依法保护生态环境,合理开发使用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沿江经济与社会共同进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工作思路。坚持高起点规划和跨越式发展,按照“以江为轴,跨江发展,呼应成渝,辐射周边”的发展追求,依托“城、园、港”(滨江园林生态城市、百亿工业园区、长江上游重要枢纽港)建设三位一体,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特色工业和特色服务业。重点打造“一带三中心”,即城镇功能带、重化工中心、酒类食品中心、港口经济中心。城镇功能带以沿江城区、建制镇为核心,构建功能分工明确、规模等级合理、空间布局协调的新格局,整合沿江自然风光和城市风貌,实现依山傍水,江城互融,塑造一流的滨江生态城市形象;重化工中心以阳春工业园区为平台,大力推动产业规模化,积极延伸上下游产业链,建设成为总体实力全市领先、支柱产业优势明显,全省沿江重化工产业带的核心部分和产业基地;酒类食品中心以康家坝农产品加工园区为载体,坚持政府服务引导,企业技改扩能,推进结构升级、规模扩张和品牌提升,努力打造川南酒乡。港口经济中心以先进制造业基地为支撑,实施联动建设,联动发展,逐步形成具有较强区域发展带动功能的港口经济中心和现代物流良港。

(三)对江安县打造沿江经济特色区的布局分析结论。

江安打造沿江经济带,应努力形成“沿江工业集群-滨江城镇网络-特色农业基地-现代物流良港”的总体布局。

1.坚持园区带动,建设沿江工业集群。按照工业经济发展“1+3”思路,一个工业园区作为承接产业转移的战略平台,“化工、酒类食品、竹加工”三大产业链作为工业发展的产业支撑。阳春工业园区要力求满足高科技、高关联度、高投资、高辐射力项目的建设需求,坚定不移地按照建设百亿元产值工业园区的目标,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步伐,不断优化投资发展平台和服务环境。园区年产值力争在2011年达到70亿元,2012年超过100亿元,实现“百亿工业园区”目标。发展化工产业要以海丰和锐公司为龙头,大力招商引资,促进上下游产业链延伸,加快在建项目和拟建项目建设进度,尽快形成年产60万吨PVC、48万吨烧碱、120万吨水泥熟料、22万千瓦热电、100万吨磷复肥、24万吨磷铵、45万吨硫酸、80万吨甲醇的生产能力。发展酒类产业要以加快建设康家坝农产品加工园区为标志,大力推进华夏酒业、故宫酒业、宜泉酒业、新宇酒业等重点酒类企业技改扩张,力争到2010年白酒产量达到3.7万吨,酒类企业销售收入达6.8亿元以上。发展竹加工产业要以加快四川天竹纸业建设为重点,充分发挥我县竹资源和竹工艺优势,加速竹加工业发展,尽快形成年产10万吨纸浆、10万吨竹浆牛皮纸、2万平方米竹胶合板、1000万件竹工艺品的生产能力。

2.坚持协同开发,建设滨江城镇网络。一方面,县城建设要继续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指导思想,按照“打造‘两线’、构建主轴、开发新区、疏解旧城”的总体思路,围绕“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五年建成功能完善、清新靓丽、富有文化内涵的滨江生态园林城市”的工作目标,高起点规划城镇,高水平建设城镇,高质量管理城镇,高效益经营城镇。到2012年,中心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1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0万人,全面加快小坝、江北新区组团开发,推动城镇化水平达到35%以上。另一方面是要以江安镇、桐梓镇、滥坝乡、怡乐镇、四面山镇等城镇组群为节点,加快与阳春工业园区和康家坝农产品加工园区的整合,壮大场镇规模,提升开发水平,形成产业与城镇互为依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局面。到2012年,初步建成“服务县城、辐射乡村、依托产业、充满活力”的沿江城镇带。

3.坚持结构调整,建设特色农业基地。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和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以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为主线,利用沿江地区生态环境良好的优势,大力开发沿江的水面资源和农林生态资源,建设具有沿江特色的现代高效农业、绿色生态农业、城郊农业和休闲观光旅游农业,建成一批特色化、区域化和规模化的生产基地。以怡乐镇、桐梓镇为重点,带动建设30万亩优质绿色稻生产基地;以仁和乡、大井镇、怡乐镇为重点,带动建设30万亩优质竹料基地;以四面山镇、江安镇为重点,带动建设3万亩泸糯8号、泸糯9号再生高粱生产基地;以江安镇、井口镇为重点,带动建设3万亩优质蔬菜基地;以桐梓镇、怡乐镇为重点,带动建设3万亩以夏橙为主的甜橙基地;以滥坝乡、井口镇为重点,带动建设3万亩双低油菜生产基地;以高金食品公司、斌艳食品公司等龙头企业为重点,培植和扶持一批畜、禽、水产品加工企业,带动建设30万头生猪、300万只家禽和3000吨水产品养殖基地;以江安镇、滥坝乡、怡乐镇为重点,大力扶持发展100家休闲观光农家乐。

4.坚持集聚配套,建设现代物流良港。江安境内长江岸线顺直、航道宽阔,是发展大型内外贸港口的理想地点。江安港是长江上游航道物资运输主要集散中转港之一,是川滇黔结合部通江达海的重要门户。江安港的经济腹地广阔,货源充足,物流量大,同时又是阳春工业园区原材料和燃料运输的主要中转站,吞吐能力急需提高。应充分利用交通部长江航道局实行航道整治的有利机遇,争取国家和省、市的支持,以优化港口布局和调整码头泊位技术结构为主线,改善港口集疏运条件,完善配套设施,提高港口管理水平,努力把江安港建成江河联运,内外货运、装卸与仓储相结合的多功能、综合性港口。

(四)对江安县打造沿江经济特色区的措施分析结论。

1.抓组织推动。江安县委、县政府审时度势,提出了“打造沿江经济特色区,建设四川工业先进县”的科学构想,沿江开发无疑是全县当前的一项首要战略,必须通过强有力的组织手段务实加以推进。首先是要将工作重点向沿江聚焦。县委、县政府应制订具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关于加快推进沿江开发的实施意见》,从组织领导体制、产业规划与发展目标、开发建设机制、招商引资方式、政策优惠、环境营造等方面加大推进和扶持力度。每年年初分解下达全县沿江开发目标任务,明确责任部门和进度要求,并对实施进展情况进行督查检查。沿江各乡镇均应成立沿江开发工作机构,加强对沿江开发各项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督查管理,落实各项工作目标责任制。其次是要将工作力量向沿江聚合。要把一批发展有思路、工作有闯劲、干事有魄力的优秀干部配备到落实沿江开发工作的相关部门和乡镇担任主要领导或分管负责人,可通过公选的方式选拔一批优秀年轻干部从事沿江开发的业务和服务工作,为沿江开发战略顺利实施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第三是将各种资源向沿江聚集。全县土地和环保使用指标要无条件满足沿江区域的要求,水、电、路、气、房等要素建设要将沿江作为主要区域,县财政每年年初预算时要尽量向沿江地区倾斜。

2.抓科学规划。科学、合理的规划能保证沿江开发的有序进行。实施沿江开发战略,不仅单指沿江开发这一块,而是要以沿江开发为抓手,对全县的生产力布局进行战略性调整。要增强规划的前瞻性和科学性,充分考虑各功能区域共同发展的要求,高起点、高标准、科学地制定沿江开发的总体规划。同时要切实搞好规划控制,制止一切违章、违法建设。江安县实施沿江开发,应重点规划建设“三群”。一要规划建设沿江“港口群”。认真落实《泸州—宜宾—乐山港口群布局规划》,加大长江航道整治力度,通盘考虑沿岸和腹地的产业布局,集约开发利用宜港岸线,形成以二龙口综合作业区为中心,各类专用码头与综合码头相配套的港口集群,重点建设阳春、白沙、二龙口、白土地四大物流港区。要创新港口经营管理机制,加大市场开拓力度,加强与川滇黔结合部等主要货物生成地的对接,发挥与宜宾港、泸州港、乐山港的组合优势,推动临港经济发展。到2015年,江安港集装箱年吞吐能力应达到50万标箱,2020年应达到100万标箱。二要规划建设滨江生态“城镇群”。加强沿江7个乡镇及其中心村的规划布局,依托通道建城镇,围绕产业配功能,服务人居造环境,强化县内城镇分工协作与优势互补,形成结构优化、层次合理的沿江城镇体系。三要规划建设临港“产业群”。加快编制临港经济区发展规划,依托阳春工业园区化工园和康家坝农产品加工园,大力发展临港工业,重点布局以重化工、酒类食品、竹加工为主的大投资量、大运输量的产业。带动发展码头仓储、配送联运、包装分拆等港口物流业,培育发展金融保险、信息服务等新型服务业,努力建设“城、园、港”一体、基础设施配套、产业特色突出的港口依存产业集群。

3.抓城镇开发。城市是促进市场资源配置、快速提高人口素质、保护资源高效开发的基础平台,城市化是调整和提升产业结构的有效途径。要坚持工业化与城市化、城市化与现代化、系统化与网络化相结合的原则,加速城市化进程,提升发展能力。首先要功能配套。根据“以人为本、洁净优先、畅通为上、功能齐全”的城市建设共性原则,建设和改善城市道路网、通信网、电力网、信息网、给排水网、供气网,提高其供给保证率和安全运行率。近期要加快实施竹都大道东段、滨江路一期和县城过境路等工程项目,并把城乡环境治理工作落到实处,改善生产、生活环境。其次要彰显个性。建好城市标志性建筑,展示有特色的城市景观。要借助长江江景和南屏山天然绿色屏障,按照“依山显水、傍水生辉、借绿增色、融文于景”的个性化目标,体现历史古城、滨江生态的地域特色,突出文化内涵,进一步提高文化含量,使商气、人气、文气融于一体。第三要壮大规模。要以更宽容的政策对待农民进城,促使农民居住向城区和副中心城镇集中,着力推动城区东部的化工厂“退城进园”,进一步扩大县城城区面积,努力打造经济和社会事业协调发展的二级中心城市。第四要市场运作。必须树立城市建设市场化、资金筹措多元化、资源利用商品化、基础设施社会化的城市经营新理念,在政府组织统一开发的前提下,大胆引进民间资金及其他一切社会资本参与城镇开发,解决当前大开发中基础设施配套资金不足的难题。

4.抓工业园区。工业园区是一个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是承接产业转移、加速产业集聚、培育产业集群的主要载体,是沿江开发的重要平台,必须矢志不渝地加快建设。全县要以阳春工业园区为基地,结合产业转移的实际需要,优化资源配置、共享基础设施、集中治理污染、集约利用土地,建设“定位准确、规划合理、功能齐全、配套完善、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新型工业园区。阳春工业园区战略定位为中国西部最大的氯碱化工基地、长江上游高新产业集聚区、川南物流重要枢纽港、省级“百亿工业园区”和循环经济试点工业园区。要按照集约集聚发展、产业协作配套、资源循环利用的要求,对园区实行功能分区,逐步打造专业化程度高、分工明确、布局合理的产业园,形成优势相对集中的工业集群。一是化工产业园。主体位于江安拟建长江二桥的西部,是整个园区的核心用地,规划面积13.1km²。要依托海丰和锐、四川天竹和紧临长江的优势,逐步引进品牌企业入驻开发,引导横向集中、协作配套、规模经营,重点发展以氯碱化工、磷硫化工、竹加工为主的高附加值产品。二是农产品加工园。位于桐梓镇康家坝,规划面积5.3km²。要积极扶持华夏酒业等本土酒类优势企业,大力引进大型白酒生产企业,努力打造“川南酒乡”。三是物流产业园。位于化工产业园与江北新城区之间,紧邻白沙多功能码头,规划面积1.6km²。应充分利用紧邻长江的优势,吸纳、整合航运企业,重点发展长江物流航运、仓储业、物流配送(邮政物流中心)等产业,逐步形成长江上游川南临港物流基地。在园区建设上,要创新园区开发理念,按照“总体规划、分期开发、市场运作、滚动发展”的办法,优先安排园区的电力、通信、道路、管网、供气、排水、排污等配套设施建设和标准厂房建设,充分发挥基础设施的先导效应,提高园区承载能力。要创新建设投入理念,坚持政府投入引导,市场运作为主,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投入机制,推行以企业为主体的园区开发模式,通过市场运作的方式来建设,鼓励民间资本通过投资、联营、入股等多种方式参与园区建设,完善阳春开发投资公司的体制机制。要引导和促进全县公交、商贸、邮政、通讯等生活服务行业全面向园区延伸,加快推进园区安置小区学校、医院和贸易市场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要按照有利于招商引资、有利于项目建设、有利于为企业服务的原则,进一步发挥好园区管委会职能,真正按照市场经济的办法来经营管理园区。

5.抓招商引资。招商引资是打造沿江经济带的重要支撑。一要优化招商策略。围绕“化工、酒类食品、竹加工”等优势特色产业,实施产业链、基地化引资策略,重点引进一批亿元和千万美元以上、技术含量高和产业链条长的项目。充分利用各类投资贸易活动,建立与重点企业“一对一”、“点到点”的联系机制。选择客商比较集中、产业转移和扩张倾向比较强烈的地区进行驻点招商,对瞄准的项目要紧抓不放,提高招商引资的成功率。二要优化招商环境。加大定向、定点招商力度,为重点企业引进和培植配套企业,降低企业运营成本;完善基础设施和功能配套,改善资本承载环境,为各类资本无障碍落地提供条件;围绕项目落地,加大协调力度,快速解决项目中碰到的实际问题。三要优化招商队伍。从机关、企事业单位选拔优秀人才充实到招商一线,提升招商引资队伍的整体素质。鼓励企业争当招商引资主体,促进企业自主招商。四要优化招商宣传。要整合宣传资源,创新宣传模式,充分利用媒体的宣传渠道,突出江安产业特色、环境特色和要素特色,重点开展对江安优势产业、特色资源的宣传推介,塑造江安充分开放合作新形象。

6.抓效能建设。效能建设是打造沿江经济带的重要抓手。首先要健全工作制度。将“首问负责”、“限时办结”、“责任追究”等制度同公务员绩效考核、奖惩制度对接挂钩,进一步精简行政审批事项,优化审批流程。其次要做好靠前服务。充分发挥政务服务中心功能,认真执行促进决策机制科学化的“六大”机制和《提高阳春工业园区入驻企业服务效率的若干规定》,提供保姆式服务,对重大项目开辟“快速通道”。第三要创造和谐环境。全面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建立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保障企业的合法权益,为企业发展保驾护航。第四要优化目标考核。把打造沿江经济特色区工作成效纳入对乡镇政府和部门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列入干部评价考核体系,作为干部选用、奖惩的重要依据。对敢于创造性地为解决实际问题、勇于承担风险的领导干部,给予支持和保护,特别要让勇于担当、敢于破难的干部工作上有舞台,政治上有进步,经济上有实惠。对重视不够、工作不力、损害环境、影响发展的违纪违法行为要予以严肃问责和坚决查处。

第二篇:巨源镇沿江淹没区经济发展规划

巨源镇沿江淹没区经济发展规划

松花江航电工程竣工后,巨源镇坝外耕地资源全部成为湿地资源,面积达到60平方公里,并且常年保持水位达到116米,导致绝大部分农民失去了原有的耕地,农民的利益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损害。为了让失地农民找到一条经济发展出路,保证农户生活水平不降低,我们立足现有的资源优势,对今后淹没区的经济发展进行了认真的分析,我们将紧紧围绕哈尔滨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打造沿江百里长廊湿地景观旅游区”的规划指导思想,以“改善民生、增加农民收入”为根本目标,立足资源优势,科学规划、精心组织,把巨源镇打造成为“以金源文化为主题的旅游名镇、以城郊型农业为主要模式的农业强镇、以绿色环保为目标的生态大镇、以旅游产品及农产品深加工为主要内容的工业新镇”,实现全镇经济发展大跨越,人民收入水平显著提高。

具体规划如下:

一、以建设“旅游名镇”为基本出发点,通过开发旅游项目,实现产业升级和转型,转移剩余劳动力,迅速带领农民致富。

以金源文化为主体内容的文化特色是巨源镇特有的文化资源。巨源镇现有的金代古城遗址、1988年出土的“塞北马王堆”都是巨源镇金源文化的突出体现,也是巨源古镇标志性的文化内容。围绕这样的一种文化主线去开发复古式建筑,重现具有金代 文化特色的历史场景,是旅游发展的命脉。

巨源镇的旅游开发思路是:以把握历史文化资源为主线,立足特有的湿地资源优势,以“参与、互动、体验、磨练、拓展”为主要经营方式,开发建设复古式旅游体验乐园,大力发展农家院产业,大搞城乡联动的绿色耕地超市,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建设舒适型的农家院体验观光园。拉近广大市民与当地农民的距离,发展市民与农民手拉手式的联动旅游产业。

巨源镇旅游开发的主体及景点建设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建设“金代古城遗址文化公园”

古城遗址文化公园位于巨源镇城子村,开发理念就是把握历史脉络,建设一座活生生的历史博物馆,让游客进入景点后就仿佛穿越了时空回到了金代,所有居民的生活习俗都按照金代文化来规划设计。深入挖掘金代民俗文化特点,让游客身临其境。将旅游参观做成生活体验式的休闲娱乐项目。

古城遗址文化公园的建立与我镇小白鱼泡湿地公园互相衬托,形成了具有巨源古镇文化特色两个大型公园,开通两个公园之间的沟渠,形成游人架船游览的独特景观,从而使两个公园浑然一体,形成亮丽的风景线。

这个项目预计总投资4000万元,项目建成后可直接带动城子村及周边农户,受益人口达到3000人以上,可解决200-300个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每年可接待游客2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600万元。

2、建设“阿勒锦.碧水云天”湿地旅游区

巨源镇坝外共有湿地资源60平方公里,年平均水位能保持在116米,是一道天然的亮丽风景。整个湿地资源大体上可以分为以下五个部分:

第一个部分就是松花江村坝外,以月亮湾通往七星岛为主航线的湿地资源。这是巨源镇湿地资源的第一个“黄金水道”,在这部分湿地资源中,主要应该开发以包岛游为主体的水上体验旅游区。重点挖掘具有当地民俗文化特色的旅游体验内容,围绕金源文化特点,深入挖掘七星岛图腾崇拜的文化内涵,在岛上建设完颜阿骨打塑像、金代图腾崇拜神像(“鹰嘴女神”)、江神庙、天然游泳场、野钓乐园、金代图腾文化展览石等具有浓厚金代图腾崇拜文化特点的旅游岛。在主航线上围绕建设鹊桥和相思树的规划设计,打造一种浪漫的江上乐园体验区。在靠近月亮湾的水域建设水上娱乐广场,夜晚灯火通明,让游客实现水天人合一的真实体验。在原青少年磨练营处建设阿勒锦国际会议中心,实现餐饮、会议、住宿与旅游区融为一体的格局。

第二部分就是前进村马家屯西(鲁路吉)码头向空军靶场方向航线为主体的湿地资源。这是巨源镇第二个“黄金水道”,这部分湿地资源的最大特点就是在码头通往空军靶场这段湿地资源里面,暗藏着一个巨大的浅水湖,与各个航道相连,这个浅水湖面积达到了561公顷,长4536米。湖的周围是蒲草,蒲草中间有浅水航道,我们将这个湖命名为“金湖”,这个部分湿地资 源主要以打造金文化旅游为主体,以金代鲁路吉水上战役为历史文化背景,建设鲁路吉码头和金代水师营,在距离码头约1公里左右的蒲草范围内,围绕“金湖”建设五个大型水寨,水寨的主体设计理念体现金文化特点,水寨与水寨中间由栈道相连,在码头处可摆渡通往各个水寨。水寨规划设计的主题就是水中住宿和休闲娱乐,让游客体验到在茫茫水域中间停靠在驿站的感觉,“金湖”内建造一座瞭望塔,设置一座航标灯。到了晚上,江面上五个水寨一片灯火通明,自有野外水中生活的另一番味道。在五个水寨中间建一座水上迷宫,游客可以自己划船在“迷宫”内游览人间仙境。

第三个部分就是北兴道口和一闸门航道中间的湿地资源。这部分湿地资源主要以开发观赏型水域为主体,对湿地资源进行保护,栽培观赏型水中作物,比如荷花、水中的风景树等,打造一处观赏型的人间仙境,供游人坐船游览。在江堤背水面建设占地面积4000平方米的林果采摘园(蟠桃园),让游客体验到世外桃园的乐趣。

这个区域与第二黄金水道浑然一体,造就了巨源镇湿地资源的人间仙境。

第四个部分就是在前进村马家屯和松花江村杨生屯建立两个独具特色的农家乐和渔家乐服务区。对马家屯进行统一规划设计,建设高标准的休闲广场,沿屯内主要公路建设“农家乐”商业服务区,在这个服务区内经营旅游产品、特色农产品,同时集 餐饮住宿等服务于一体,让游客真正体验农家乐趣。对杨生屯进行统一规划设计,建设具有渔猎民俗特色的商业服务区,沿屯内主要街路建设“渔家乐”商业服务区,经营渔猎产品及与渔猎产业相关的餐饮、住宿等服务于一体服务项目。

第五个部分就是巨源村二道坝附近湿地资源,这部分湿地资源距离巨源镇中心较近,具有足够的开发潜力。规划设计开发大型湿地养殖场和大型国际狩猎场,通过开发养殖和狩猎项目,带领群众发展特色养殖(例如河蟹等),实现增收。

湿地资源开发还要重点体现巨源古镇特有的冰雪文化特色,当寒冷的冬季来临之际,巨源古镇有了另一番生机,在湿地资源内部建设具有金源文化特色的冰雕、古城,建设天然滑冰场、冰雪娱乐场,开辟雪上交通工具航道,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让巨源古镇形成独具特色的冰雪文化特色,使湿地旅游四季常新。

湿地资源开发潜力大,可开发项目繁多。因此,要确保在保护环境、保持生态的前提下,充分利用现有的原生态资源进行开发设计,做到投资相对较小,开发潜力相对较大,坚持“以点带面、全面促进、逐步发展”的原则,基础设施建设主要以开发金文化为主题,以打造塞北人间仙境为切入点,以游客亲身体验为开发目标的旅游环境设施建设。只有这样,才能打造出具有巨源古镇特色的旅游风景。

整个湿地资源围绕金源文化进行规划设计,根据我国传统节日,在第二黄金水道搞“五月五龙舟节”比赛、“六月六戏水节” 游戏,在第一黄金水道搞“七月七鹊桥节”大型娱乐活动。从而实现传统文化与湿地旅游有机结合统一。

湿地旅游区预计总投资3个亿,项目建成后可直接带动沿江村屯经济发展,受益人口达到12000人以上,可解决2000-3000个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每年可接待游客1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5000万元。

3、建设“环形旅游带”

巨源镇目前村屯道路已经全部实现硬化,沿江堤通往巨源大街沿途经过小山村、新坊村李牛屯、繁兴村、二张屯、兴隆岗屯、曹家屯、城子村、前进村回到江堤路已经形成了一个环形的旅游观光带。根据这个路段,在全镇规划设计具有不同特色的旅游景点。我们沿这个环形公路开发设计的主体思路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在小山村原敬老院建设一处知青生产队体验区,占地面积7万平方米,建设具有浓厚的生产队特色的村落,村落内全部模拟生产队的生活模式,游客进入这个村落就成为社员,所有的活动都按照生产队模式进行模拟管理,演绎那个年代的各种有趣的故事,让游客乐不思蜀,同时也是对游客进行了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这个设想要进行具体规划设计,因为这也是一种文化氛围建设。

这个项目预计总投资800万元,项目建成后可直接带动小山村及周边农户,受益人口达到800人以上,可解决100-200个农 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每年可接待游客2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600万元。

2、在新坊村建设千亩绿色耕地超市和一个经济作物生态观光园,把网上偷菜现实化,让广大哈尔滨市民来农村认领和购买属于自己的耕地和菜园,由当地合作社统一组织按照市民需要种植各种农作物,供市民自己享用。市民可以在休假期间到农村来,到属于自己的一亩二分地来体验农村生活乐趣。

这个项目预计总投资300万元,项目建成后可直接带动新房村及周边农户,受益人口达到1000人以上,可解决200-300个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每年可卖出绿色耕地1000亩,实现旅游收入600万元。

4、在繁兴村通往二张屯的路上建设大型农机合作社及体验农场,集旅游、体验和观光于一体,使之成为旅游观光的一个亮点,同时也是展现现代农业发展的一个亮点。

5、在曹家屯建设“曹公山天然林疗养院”,利用曹公山天然林资源,建设各种度假疗养设施,建设老年公寓,形成一个具有现代化医疗水平的天然疗养场所。

这个项目预计总投资3000万元,项目建成后可直接带动新丰村及周边农户,受益人口达到600人以上,可解决200-300个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每年可接待游客2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800万元。

6、在松滨监狱北点,建设南北互动避暑基地,同海南一些 主要城市相挂钩,在北方为游客建设夏季避暑场所,规划设计建设200座避暑别墅,供海南游人在炎热的夏季到北方度假,体验塞北风情。

7、以省农业示范中心为依托,动员群众依靠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全面发展旅游服务业,使之成为巨源镇整体旅游规划中的一个特色景点。

这些景点开发建设以后和前面提到的各个景点融为一体,成为这条旅游线路的主要特色,把巨源镇整个乡镇建设成为了以旅游开发为主线的生态大镇。

这条环形的旅游观光带可以组织自行车拉力赛、环形观光一日游等多种丰富多彩的旅游项目,从而极大的促进了全镇的经济发展速度,使巨源镇成为名副其实的“旅游名镇”。

旅游开发投资具有投资回收期长的特点,因此,要结合本镇实际逐步开发,规划设计的各个景点总投资将超过5个亿,这样大的投资规模,在短期内做成存在很大的困难,因此我们计划在2011年重点针对一些操作简单、见效快的项目进行投资,主要建设“金湖水寨”、“月亮湾码头”、“七星岛”、“竹排广场”、“农家乐”商业服务区、“渔家乐”商业服务区、“知青生产队体验村”、“天然绿色耕地超市”、“龙舟赛场”等项目,对一些大型项目进行招商,吸引社会各界资金流入巨源镇,同时注册成立巨源镇旅游公司、旅游合作社,建立健全旅游发展体制。规划设计2011年总投资4000万元以上,旅游收入达到2000万元以上。实现淹没区人均增收千元以上。

二、以发展高效农业为手段,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建设哈尔滨市最大的城郊型农业乡镇。

哈尔滨市周边23个乡镇,其中纯农业乡镇只剩下四个(对青、乐业、巨源、永源),基于这样的一个区位优势,巨源镇的农业发展应该定位于城郊型农业。重点发展生态农业、都市农业、观光农业、旅游农业和设施农业,大力发展绿色食品、经济作物和蔬菜产业是巨源镇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沿江淹没区坝南耕地土质肥沃,适合农业发展,规划设计以下几个基地:

1、绿色水稻生产基地

巨源镇水稻现有种植面积5.1万亩,亩产优质水稻550公斤。2011年结合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我们将对前进村和城子村万亩旱田通过农业开发进行土地整理,改成水田,该项目总投资900万元。这个项目已经在省农业开发办开始立项准备。我们还要对前进村近2万亩耕地进行土地整理,项目总投资2000万元,规划设计田间林田路渠,水田区打机电井,集中供水。这个项目已经开始实施。项目建成后,巨源镇的水田面积将达到6万亩,增加水稻产量150万公斤,实现增收462万元,降低生产成本300万元,增加效益762万元,全镇人均增收254元,淹没区人均增收820元。

2、棚室蔬菜生产基地 在前进、北兴、松花江和巨源分别建设200亩棚室蔬菜基地,以建设生态采摘园为主要出发点,立足每个村的实际现状先开始由农户试点开发,逐渐集中。每个基地建设蔬菜大棚200栋、育苗温室5栋、管理办公室300平方米,每个基地投资350万元,总投资1400万元。项目建成后,每个基地每年可获得效益200万元以上,总效益800万元以上,可促进全镇人均增收267元,淹没区人均增收840元。

3、经济作物生产基地

经济作物生产基地主要分布在巨源镇新房村和小山村,以巨源镇粘甜玉米基地为中心,通过农业开发搞农田水利设施升级,2011年计划粘甜玉米生产面积达到3000亩,亩产值1300元。另外增加胡萝卜、大葱、大蒜、马铃薯等各种经济作物的示范面积,力争在三年内消灭玉米种植面积,经济作物生产面积超过3万亩。通过这些示范带动作用,让农民转变思想观念,改变传统的种植方式,发展高效农业。

通过经济作物生产基地开发建设,在新房村搞“天然绿色耕地超市”试点,以农家院蔬菜为主要栽培模式,生产绿色蔬菜,让市民到农村来购买属于自己的绿色小院,形成市民与农民联动发展的经济格局。

4、露地蔬菜生产基地

规划设计在巨源镇新丰村和城子村建设露地蔬菜生产基地,主要栽培豆角、茄子、辣椒等劳动密集型蔬菜,由于新丰村和城 子村离市区较近,具有地理优势,可根据蔬菜行情进行及时规划种植,产生最高的经济效益,并能实现产业转型,提高单位面积产值和效益,同时提高了劳动力利用率,2011年计划发展露地蔬菜种植面积5000亩以上,实现产值1500万元,直接效益600万元以上。

5、水产养殖基地

巨源镇养鱼水面已经达到了1.8万亩,2011年将巩固和发展巨源镇的渔业生产,通过引进新品种等科技措施,增加水产养殖产量,提高水产养殖效益,建设附近区域内最大的水产养殖基地。重点发展旅游垂钓项目,是这个基地形成最大的旅游垂钓区。水产养殖基地预计每年产商品鱼1500万斤,实现产值6000万元。受益人口15000人。

三、以产品加工为突破口,打造巨源镇品牌,实现产品增值

在巨源镇城子村规划设计建设旅游产品加工区,根据金代文化特点,把旅游产业向特色产品延伸,主要生产金代特色旅游纪念品、各种模型等,从而打造了一种具有巨源特色的旅游产品品牌。开发的主要模式就是对当地农民进行培训,形成以户为单位的作坊式作业,从而使之成为城子村一个主导产业。

这个项目预计总投资2000万元,项目建成后可直接带动城子村及周边农户,受益人口达到1000人以上,可解决500个农 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每年销售旅游产品20万件,实现旅游收入1200万元。

在新房村建设农产品加工基地,对农产品进行保鲜、加工、冷冻处理,打造绿色品牌,实现农产品增值。2011年,除了对粘甜玉米进行冷冻处理和加工外,对粘甜玉米进行深加工试点,生产具有巨源特色的粘玉米豆包、农家院干菜等不同特色品种,开发农民绿色蔬菜生产潜力,挖掘绿色蔬菜潜在市场,形成城乡联动式的农业发展格局。

这个项目预计总投资500万元,项目建成后可直接带动新房村及周边农户,受益人口达到3000人以上,可解决100个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每年可加工粘甜玉米1000万穗以上,实现销售纯收入600万元。

在前进村建设绿色水稻加工区,通过对巨源大米进行加工包装,打造巨源大米品牌,实现产品增值。

四、以新村建设试点为依托,不断探索新农村建设发展新模式,改善村屯环境,让农民安居乐业

根据哈尔滨市国土资源局关于《前进村土地整治及新村建设构想》内容要求,依据镇域整体规划,依托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土地治理项目政策,以村屯整合形式在前进村王家炉屯建设占地面积18.2公顷的新村试点集中居住区,将前进村910户(3400 人)农户全部搬迁到新村居住。新村建设进行统一规划设计,每户按照200平方米的标准进行建设,一部分居住,一部分自主经营农家乐项目,从而让农民住进环境优美的新村,同时生活有了保障。

在前进村马家屯建设占地面积为77.82公顷的旅游综合服务区,重点体现“农家乐”旅游特色,其区域在沿江百里长廊、湿地景观旅游区中有较好的区位优势,发展前景可观。

新村建设成功后,可实现城乡一体化及农业现代产业化经营,较大改善农民居住、生产和生活条件,提高农民收益。可有效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结余部分建设用地。这部分建设用地可用于沿江湿地旅游产业开发,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确保农民安居乐业。

2011年,启动40000平方米的起步区,以市国土资源局项目所属公司作为投资主体,村委会以宅基地入股,复垦地块作为棚室蔬菜基地对外进行租种,效益地块建设旅游服务区及风景住宅区,定期出租。效益按股分红,股东为村委会或者合作社。

五、以组织建设为保障,确保稳定,优化经济发展格局,带领群众致富

沿江村屯自从耕地淹没后,农民的思想波动较大,利益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损失。为了彻底解决农民的思想顾虑,我们将加大基层组织建设力度,充分发挥基层党员干部的作用,积极做群众的思想工作,加大淹没区村屯的文化建设力度,通过旅游开发以 及各个项目的实施,在农村开展各种娱乐活动以及科技教育。

重点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力度,把农民组织起来,通过合作社集体发展带动群众致富。针对沿江村的经济发展特点,成立不同特色的农民专业生产合作社,不断发现人才,重点扶持蔬菜合作社、旅游合作社和捕捞合作社发展,帮助合作社走向正常化发展轨道,从而形成稳定的组织格局和经济发展格局,统一群众思想,确保稳定,建设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

第三篇: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打造板栗经济强县

发展特色优势产业 打造板栗经济强县罗田县人民政府我县版图总面积321万亩,其中林业用地220万亩,活立木蓄积量368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65.5%,是个典型的山区县,也是个林业大县。通过加快林业产业建设,先后获得了“中国名特优经济林板栗之乡”、“全国经济林建设先进县”、“全国经济林建设示范县”和“全国板栗优质丰产标准化示范县”等荣誉,使罗田成为全国有名的“板栗之乡”、“桑蚕之乡”、“茯苓之乡”和“甜柿之乡”。多年来,我县充分发挥特色优势,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林业项目工程为依托,以林业科技为支撑,以经济增收为目标,着力推行板栗规模化种植和培植龙头企业,形成了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联农户的板栗产业新格局。到目前为止,全县板栗面积已发展到82 万亩,~年板栗总产量突破6000万斤,年创系列产值4.8亿元,分别占罗田农业总产值和罗田生产总值的39.6%和17.7%。板栗对罗田财政收入和农民纯收的贡献率分别达32.5%和32.6%,板栗已真正成为罗田强县富民的一大支柱产业。在抓板栗产业发展上,我们的主要作法是:

一、发挥区域特色,实行规模化种植罗田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适宜于板栗生长,群众自古以来就有栽种板栗的习惯。更重要的是,板栗是罗田的一个特色产品,竞争优势明显。因此,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把板栗作为林业的一大主导产业来抓,并抓住了全国板栗商品基地县建设和国家大别山科技扶贫的机遇,开始加快板栗了产业的发展。特别是从90年代初开始,我县充分利用“长江中上游防护林工程和“林业绿色致富工程”等林业项目工程的带动,迎来了我县板栗发展最快的一个时期。县委、县政府理清发展思路,把板栗摆上罗田三大支柱产业之首,当作罗田强县富民的主导产业来抓,把加快规模化种植作为壮大特色优势产业的重点来抓。按照“扩大规模、扩充优势、壮大基地”的原则,先后出台了种苗补助、造林补助、税费补助和贴息补助等扶植政策,并不断稳定现有林权,明晰产权制度,进一步解放了广大群众思想的束缚。经过20多年来的发展壮大,规模化发展造就了一大批高效板栗基地、高产量栗园和高收入家庭,全县已建成300亩以上连片基地600个,年产量过500万斤的乡镇6个,年产量过20万斤的村78个,年产板栗3000斤以上、收入过万元的农户达2000多户。罗田板栗也一跃成为全国板栗生产第一县。

二、依靠科技增效,推行标准化生产近年来,全国各地板栗生产发展十分迅速,河北的迁西县、河南的罗山县也都是板栗生产大县,我们本省、本市的许多地方板栗产业发展也较快,这样势必是一场占领市场的竞争。要在竞争激烈的板栗市场上抢占先机,就必须在提高品质和质量上下功夫,在标准化生产上求突破。因此,在实现规模优势的基础上,我县始终把依靠科技、提质增效作为提高档次、打造精品的一件大事来抓。一是严格执行生产标准。专门组建了板栗生产办公室,制订了《板栗标准化生产实施细则》,积极推广标准化生产。在区域种植上,建成了罗

九、罗胜、318三条20万亩以上的百里板栗长廊。在品种分布上,建成了县北晚熟品种区、县中优质中熟品种区和县南早熟品种区三大商品特色区,形成了 “六月暴”、“浅刺大板栗”、“桂花香”、“羊毛栗”、“乌壳栗”、“红光油栗”、“八月红”、“九月寒”等8大系列优良品种。并通过对不同生长区域和品种探索和完善更精细的管理技术,因地制宜,因种制宜,在确保板栗稳产高产的同时,力求做到品种多而不乱、总量增长质量不下降,通过标准化生产力拔市场头筹。二是组织板栗科技攻关。我们通过建立板栗科研所和标准化实验基地,每年投入科研经费近50万元,联合省农科院、华中农业大学、武汉工业大学等科研院所和张力田、罗振荣等国内知名专家通过科技攻关,成功完成了“降低板栗空苞率增产技术”、“板栗增雌去雄技术”等17项课题,取得了11项科研成果,其中有7项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通过开展科技攻关,打破了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使板栗产量得到明显提高。同时,我们还广泛开展国内与国际间技术交流合作,国内的迁西县,日本、美国、以色列、韩国、法国等板栗专家与我们建立了联系,并先后来我县考察交流生产和加工技术,达成了在品种资源、生产技术上开展合作协定,建立优势互补的长期合作关系。三是健全科技服务网络。我们按照“完善县级,充实乡级,健全村级”的原则,建立健全了三级板栗科技服务体系。以县板栗生产办公室为中心,每个乡镇成立了技术推广站和板栗生产协会、加工协会,全县板栗专业科技人员达到180人,吸纳会员近5000人。通过举办大别山农民科技节和板栗食品交易会等多种形式,利用成人文化学校、农校等多种载体,先后举办了板栗生产经营培训班480多期,培训栗农近15万人次;组织编印《板栗科技》等科普书刊、资料20多种,印发25万册,免费发送到基层干部和栗农手中。通过科技辐射,全县95%以上的栗农都掌握了从育苗、栽培、嫁接到储藏各个环节的技术要领,“秋施肥,冬修剪,春嫁接,夏喷硼,一年四季防病虫”成为广大栗农的自觉行动,科技对板栗产业的贡献率达50%以上。

三、坚持市场运作,推进产业化进程发展板栗产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占领市场份额,保持竞争优势。多年来的实践证明,要保证我县板栗产业的健康发展,必须要把产业化的文章做足。通过狠抓板栗的精深加工、产品开发,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发展龙头企业,加强部门间的协调配合,建立功能化专业市场,从而做到以规模求突破,以龙头促发展,以市场增效益。一是培植龙头企业。通过以县板栗食品厂为基础,联合全县181家加工企业,组建了罗田县板栗食品集团公司。通过招商引资,先后引进了山东绿润集团、辽宁 君澳食品公司、天津新中大贸易公司等知名企业,成立了罗田绿润食品有限公司、君澳食品开发公司、栗之都现代食品开发公司等三家大型板栗食品加工企业。全县板栗年加工能力达1万吨。其中,罗田绿润公司一期改造工程已全部完工,计划投资5000万元的二期改造工程建成后,将成为中南地区技术最先进、规模最大的板栗加工企业。二是狠抓产品开发。近年来,我县加大了科技攻关和产品开发力度,逐步向精深加工方向发展,开发领域也由板栗食品加

第四篇:发展特色优势产业 打造板栗经济强县

发展特色优势产业 打造板栗经济强县 罗田县人民政府 我县版图总面积321万亩,其中林业用地220万亩,活立木蓄积量368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65.5%,是个典型的山区县,也是个林业大县。通过加快林业产业建设,先后获得了“中国名特优经济林板栗之乡”、“全国经济林建设先进县”、“全国经济林建设示范县”和“全国板栗优质丰产标准化示范县”等荣誉,使罗田成为全国有名的“板栗之乡”、“桑蚕之乡”、“茯苓之乡”和“甜柿之乡”。多年来,我县充分发挥特色优势,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林业项目工程为依托,以林业科技为支撑,以经济增收为目标,着力推行板栗规模化种植和培植龙头企业,形成了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联农户的板栗产业新格局。到目前为止,全县板栗面积已发展到82 万亩,2004年板栗总产量突破6000万斤,年创系列产值4.8亿元,分别占罗田农业总产值和罗田生产总值的39.6%和17.7%。板栗对罗田财政收入和农民纯收的贡献率分别达32.5%和32.6%,板栗已真正成为罗田强县富民的一大支柱产业。在抓板栗产业发展上,我们的主要作法是:

一、发挥区域特色,实行规模化种植 罗田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适宜于板栗生长,群众自古以来就有栽种板栗的习惯。更重要的是,板栗是罗田的一个特色产品,竞争优势明显。因此,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把板栗作为林业的一大主导产业来抓,并抓住了全国板栗商品基地县建设和国家大别山科技扶贫的机遇,开始加快板栗了产业的发展。特别是从90年代初开始,我县充分利用“长江中上游防护林工程和“林业绿色致富工程”等林业项目工程的带动,迎来了我县板栗发展最快的一个时期。县委、县政府理清发展思路,把板栗摆上罗田三大支柱产业之首,当作罗田强县富民的主导产业来抓,把加快规模化种植作为壮大特色优势产业的重点来抓。按照“扩大规模、扩充优势、壮大基地”的原则,先后出台了种苗补助、造林补助、税费补助和贴息补助等扶植政策,并不断稳定现有林权,明晰产权制度,进一步解放了广大群众思想的束缚。经过20多年来的发展壮大,规模化发展造就了一大批高效板栗基地、高产量栗园和高收入家庭,全县已建成300亩以上连片基地600个,年产量过500万斤的乡镇6个,年产量过20万斤的村78个,年产板栗3000斤以上、收入过万元的农户达2000多户。罗田板栗也一跃成为全国板栗生产第一县。

二、依靠科技增效,推行标准化生产近年来,全国各地板栗生产发展十分迅速,河北的迁西县、河南的罗山县也都是板栗生产大县,我们本省、本市的许多地方板栗产业发展也较快,这样势必是一场占领市场的竞争。要在竞争激烈的板栗市场上抢占先机,就必须在提高品质和质量上下功夫,在标准化生产上求突破。因此,在实现规模优势的基础上,我县始终把依靠科技、提质增效作为提高档次、打造精品的一件大事来抓。一是严格执行生产标准。专门组建了板栗生产办公室,制订了《板栗标准化生产实施细则》,积极推广标准化生产。在区域种植上,建成了罗

九、罗胜、318三条20万亩以上的百里板栗长廊。在品种分布上,建成了县北晚熟品种区、县中优质中熟品种区和县南早熟品种区三大商品特色区,形成了 “六月暴”、“浅刺大板栗”、“桂花香”、“羊毛栗”、“乌壳栗”、“红光油栗”、“八月红”、“九月寒”等8大系列优良品种。并通过对不同生长区域和品种探索和完善更精细的管理技术,因地制宜,因种制宜,在确保板栗稳产高产的同时,力求做到品种多而不乱、总量增长质量不下降,通过标准化生产力拔市场头筹。二是组织板栗科技攻关。我们通过建立板栗科研所和标准化实验基地,每年投入科研经费近50万元,联合省农科院、华中农业大学、武汉工业大学等科研院所和张力田、罗振荣等国内知名专家通过科技攻关,成功完成了“降低板栗空苞率增产技术”、“板栗增雌去雄技术”等17项课题,取得了11项科研成果,其中有7项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通过开展科技攻关,打破了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使板栗产量得到明显提高。同时,我们还广泛开展国内与国际间技术交流合作,国内的迁西县,日本、美国、以色列、韩国、法国等板栗专家与我们建立了联系,并先后来我县考察交流生产和加工技术,达成了在品种资源、生产技术上开展合作协定,建立优势互补的长期合作关系。三是健全科技服务网络。我们按照“完善县级,充实乡级,健全村级”的原则,建立健全了三级板栗科技服务体系。以县板栗生产办公室为中心,每个乡镇成立了技术推广站和板栗生产协会、加工协会,全县板栗专业科技人员达到180人,吸纳会员近5000人。通过举办大别山农民科技节和板栗食品交易会等多种形式,利用成人文化学校、农校等多种载体,先后举办了板栗生产经营培训班480多期,培训栗农近15万人次;组织编印《板栗科技》等科普书刊、资料20多种

,印发25万册,免费发送到基层干部和栗农手中。通过科技辐射,全县95%以上的栗农都掌握了从育苗、栽培、嫁接到储藏各个环节的技术要领,“秋施肥,冬修剪,春嫁接,夏喷硼,一年四季防病虫”成为广大栗农的自觉行动,科技对板栗产业的贡献率达50%以上。

三、坚持市场运作,推进产业化进程 发展板栗产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占领市场份额,保持竞争优势。多年来的实践证明,要保证我县板栗产业的健康发展,必须要把产业化的文章做足。通过狠抓板栗的精深加工、产品开发,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发展龙头企业,加强部门间的协调配合,建立功能化专业市场,从而做到以规模求突破,以龙头促发展,以市场增效益。一是培植龙头企业。通过以县板栗食品厂为基础,联合全县181家加工企业,组建了罗田县板栗食品集团公司。通过招商引资,先后引进了山东绿润集团、辽 宁 君澳食品公司、天津新中大贸易公司等知名企业,成立了罗田绿润食品有限公司、君澳食品开发公司、栗之都现代食品开发公司等三家大型板栗食品加工企业。全县板栗年加工能力达1万吨。其中,罗田绿润公司一期改造工程已全部完工,计划投资5000万元的二期改造工程建成后,将成为中南地区技术最先进、规模最大的板栗加工企业。二是狠抓产品开发。近年来,我县加大了科技攻关和产品开发力度,逐步向精深加工方向发展,开发领域也由板栗食品加工扩展到栗苞壳等副产品的加工,先后研究开发了食品、饮料、食用菌、化工四大系列,板栗酱、甘露煮、速冻肉、栗羊羹、板栗蜜饯、板栗粉、栗心巧克力、栗蘑、栗壳栲胶、栗苞固型炭等十多个新产品。三是做大专业市场。定期举办国际板栗食品交易会,扩大罗田板栗知名度和影响力,打造罗田板栗精品名牌。投资2000多万元,在全县建成了大别山板栗市场交易中心和12个乡镇专业市场,使我县成为中南地区最大的板栗集散地和交易中心。同时通过网络发布罗田板栗信息,并在广州、深圳、上海、南京等大都市设立销售窗口,使得我县板栗产品广销各个省市区,出口欧美、日本、香港、台湾及东南亚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去年板栗出口创汇达到500万美元。四是优化市场环境。县委、县政府把服务板栗产业发展作为考核县直部门工作的重要内容,县直各部门也把支持服务板栗产业作为当尽之责。林业、科技、科协等部门大力提供技术服务,财政、计划、金融、扶贫等部门大力提供资金支持,宣传、供销、外贸、商业等部门大力提供信息和市场服务,工商、物价、公安等部门大力提供市场管理服务,形成了全社会支持服务板栗发展的大合唱。同时,做到政府抓服务而不干预,充分发挥市场自我调节作用,通过交易会、展销会、订货会、信息发布会等形式,用市场手段指导板栗生产和经营活动。

四、展望发展目标,实现跨越式发展 罗田打造板栗经济强县的基本思路是依托特色建基地,依托龙头活产业,依托科技提品质,依托市场增效益。为进一步把罗田的板栗产业做大做强,新一届县委、县政府提出今后五年板栗发展的“三个一”目标:即到2008年,全县板栗基地面积达到100万亩、产量过1亿斤、系列产值过10亿元,构筑起经营机制比较完善、利益联结关系比较稳固的板栗产业链,把罗田建成名副其实的全国板栗生产大县、加工大县、贸易大县和经济强县。一是坚定发展目标,加快推进速度。罗田板栗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和发展潜力,要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抢占市场制高点。继续鼓励企事业单位、板栗生产大户、城镇工商户、外来投资者及其他各类社会资本参与板栗产业建设,依法保护经营者的收益。建立多元化资金筹集机制,落实板栗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建立依法、有偿、自愿的原则,促进土地向板栗基地的合法流转。二是巩固龙头企业,增强带动功能。进一步扶持板栗龙头企业的生产经营,提高龙头企业的收购、加工、销售能力,保持市场竞争优势,努力提升企业抗市场风险的能力。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力争在两年内再引进一家大型板栗精深加工企业,进一步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建立真正的龙头企业与基地栗农“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共同体,实现农、企双赢。三是依靠科技兴栗,促进产业升级。坚持以科技兴栗为保持产业生命力、提高产品竞争力的核心,重点搞好技术服务体系、优良品种繁育体系和质量管理标准体系三大体系建设,通过举办大型节会和开展广泛的技术交流活动来打造罗田板栗精品,形成产业优势

第五篇:广西:全力打造海洋经济强区

广西:全力打造海洋经济强区

2016-3-16 来源:中国海洋报 2016年3月11日

我国唯一与东盟海陆相连的少数民族地区,我国西南地区最便捷的出海大通道,东盟进入中国市场的海陆通道,沿海、沿江、沿边,处于华南经济圈、西南经济圈和东盟经济圈结合部……这一个个鲜明的标签,成为广西海洋事业繁荣发展的独特区位优势所在。民族区域自治、西部大开发、沿海和边境地区等多项独特政策优势,为广西带来了海洋事业大发展的东风。

2015年全国“两会”期间,总书记参加了广西代表团审议,对广西发展作了明确定位,即“发挥广西与东盟国家陆海相邻的独特优势,加快北部湾经济区和珠江—西江经济带开放发展,构建面向东盟的国际大通道,打造西南中南地区开放发展新的战略支点,形成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有机衔接的重要门户”。这是在广西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总书记和党中央对广西发展最明确、最全面的定位,赋予了广西新的重大使命,也为广西的海洋事业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十二五”时期,是广西海洋事业发展的关键时期,广西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全国海洋工作会议和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十二五”海洋事业发展目标,积极有效应对困难挑战,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不断探索具有广西特色的海洋事业发展新路子,为加快建设海洋经济强区奠定了坚实基础。

回顾“十二五”

五年来,海洋在全区战略布局地位更加突出。2012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常委会首次将“加快发展海洋经济,推进海洋强区建设”列入2013年工作要点。自治区党委《关于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意见》提出要“拓展中国—东盟海上丝绸之路”“推动建设中国—东盟海洋合作试验区”。自治区党委“十三五”规划建议和自治区“十三五”规划纲要均明确提出要“打造海洋经济强区”。根据自治区工作安排,2016年自治区党委、政府将正式出台《关于加快建设海洋经济强区的决定》,对全区海洋经济发展进行总体布局,海洋在全区战略布局中的地位已经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全区海洋事业正迎来新一轮加快发展的重大机遇。

五年来,海洋规划立法体系更加完善。2013年底,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了《广西海洋环境保护条例》,自2014年2月1日起施行,填补了广西海洋地方性法规的空白,实现了“零”的突破。2015年底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了《广西海域使用管理条例》,将于2016年3月1日起施行。随着《广西海岛保护条例》即将列入立法工作计划,广西在海洋环境保护、海域使用管理、海岛保护三大海洋基础法律立法工作上有望在全国实现“后来居上”,实现“弯道超速”。《广西海洋功能区划(2011年~2020年)》2012年获得国务院批复实施,成为《全国海洋功能区划(2011年~2020年)》颁布实施后首批获得批准实施的省级海洋功能区划。《广西海洋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广西海洋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年~ 2015年)》《广西海洋观测预报业务体系发展规划》等规划先后获得自治区政府批准实施。在全国率先启动了《广西海洋主体功能区规划》的编制工作,先后完成了《广西科技兴海规划》《中马钦州产业园区用海规划》《广西海洋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广西无居民海岛保护和利用规划》《广西海洋环境保护规划》等规划的编制工作。

五年来,海洋领域深化改革成果更加丰硕。根据国务院和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推进部门权力清单和责任制度的要求,依法全面清理确认了行政权力事项和非行政许可事项,积极推进部门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编制,全面推行政务公开和政府信息公开。进一步建立健全了海洋领域依法决策机制,严格执行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的重大行政决策法定程序。积极探索建立健全市场化配置海域海岛资源机制,海域使用权招拍挂制度陆续推开,启动了以市场化配置方式出让海砂开采海域使用权试点工作,在全国率先制定出台无居民海岛使用权评估、出让以及审批管理办法,规范无居民海岛开发与保护秩序。经自治区政府批准后印发实施了《广西填海规模控制性指标(试行)》,进一步提高了海域资源利用率和产业用海精细化管理水平。积极探索建立陆海统筹的生态系统修复和污染防治区域联动机制,与环保部门签订了建立海洋环境保护沟通合作工作机制框架协议,初步实现了重点海域资源、环境监测、海洋灾害和管理信息共享机制。按照国务院“整合不动产登记职责、建立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要求,研究建立了海域使用权属登记信息管理基础平台,完成了不动产登记职责整合。积极探索建立海洋联合执法工作机制,联合自治区相关部门以及沿海三市政府部门组织开展打击非法盗采海砂联合执法行动,较好地维护了海砂开采秩序。与自治区文化厅共同签署了广西水下文化遗产保护联合执法框架协议,不定期开展管辖海域水下文化遗产保护联合执法。

五年来,海洋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更加显著。开展近岸海域环境保护联合检查,将近岸海域环境保护工作纳入沿海市绩效考评范畴,从严落实海洋环境保护责任,促进了近岸海域污染的有效治理。不断加大海洋环境监测体系建设力度,近年来先后投入3200万元在广西沿海重要港湾、河口、赤潮多发区、等重点敏感区域布设环境监测浮标,实时监控污染物的排放情况和海洋环境的变化情况,极大提升了广西海洋环境实时监控能力。妥善处置了红树林虫灾、北部湾赤潮等一系列海洋环境突发事件,成功应对了“威马逊”“彩虹”等多次台风风暴潮、海浪过程,较好地维护了沿海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积极开展防城港西湾红沙环、钦州茅尾海、北海市涠洲岛等重大海洋生态修复工程,有效保护红树林、滨海湿地、珊瑚礁、海草场等典型海洋生态系统,并取得了初步成效。根据广西海洋环境质量公报数据显示,2012年~2014年夏季广西近岸海域一、二类海水比例分别为62.3%、67.8%、83.4%,呈逐年上升趋势。广西海洋典型生态系统之一的红树林面积达9202公顷,面积趋于稳定并呈上升趋势,北海山口国家级红树林生态自然保护区被评为中国十大“魅力湿地”,茅尾海、涠洲岛先后获批国家级海洋公园,北仑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国家海洋局指定为全国海洋示范性自然保护区,北海市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成为广西首个国家级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

五年来,海洋科技创新能力更加提升。制定出台了《广西科技兴海专项项目管理办法》《广西科技兴海专项项目验收办法》等系列管理制度,同时在自治区财政单独列支了“广西科技兴海经费”,为广西海洋科技研究、基础创新、成果转化等提供了支持。历经7年努力,广西有史以来规模最大、学科综合度最高、参与人数最多、投入经费最多、设备和技术最先进的海洋综合调查——广西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908专项),顺利通过了验收,取得了丰硕成果和较广泛应用。国际重大课题“中国南部沿海生物多样性管理项目”顺利通过了国家验收,广西作为地方项目执行办,配合国家项目执行办接受了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的项目终期评估,获得了高度评价。积极开展国家海洋公益等专项项目的申报和管理,先后获批了“海域使用权价值评估技术体系与决策系统研究示范”“海域使用遥感动态监测业务化应用技术与示范”等3个牵头(重点)项目、16个参与(一般)项目,为广西参与单位争取到国家资助的累计近4000万元的科研经费。海洋科研机构队伍不断壮大,广西海洋研究院业务化运行后科研能力逐年提升,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北海基地在北海海洋科技产业园区正式挂牌,广西大学、北部湾大学、广西民族大学等高校先后组建了海洋学院,不断优化涉海学科布局。

五年来,海洋基本能力建设更加夯实。海洋管理机构队伍不断壮大,广西海洋研究院2012年底获批成立。开创了全国海洋系统信息化建设融合建设与管理之先河,初步建立了广西海洋信息化建设的硬件运行环境基础。海洋防灾减灾预警预报体系日益完善,为沿海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提供有力的服务保障。海监执法基础日益夯实,广西首艘千吨级海监执法专用船正式入列,广西海洋维权执法综合基地和防城港海洋维权快速反应基地建设进展顺利,对加强海域综合管理、提升海洋执法水平、维护海洋权益具有重要意义。

五年来,海洋系统全面从严治党更加扎实。坚持把抓党建与抓发展有机结合,全面加强党的思想、作风、组织、党风廉政和制度建设,坚持思想教育、干部选用、管理监督、惩治腐败、改进作风、制度治党、纪律约束、落实责任“八个从严”,构建党组抓、书记抓、一级抓一级的工作格局。深入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中央八项规定、清理“四风”问题等,加大整改查处力度、监督管理力度和改革创新力度,解决了一批群众不满意的突出问题,全区海洋系统工作作风明显好转。

展望“十三五”

“十三五”时期全区海洋工作总体思路是: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及中央和自治区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五大发展理念,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陆海统筹,壮大发展海洋经济,科学开发海洋资源,保护海洋生态环境,拓展蓝色经济空间,打造海洋经济强区,为加快实现“两个建成”目标作出积极贡献。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也是全力打造海洋经济强区的关键时期,必须准确把握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在观念上主动适应,认识上尽快到位,方法上抓紧改进,工作上更加得力,走出一条新常态下海洋事业改革创新发展新路。1.深刻认识战略机遇期的内涵变化的新要求。我国仍处于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是战略机遇期的内涵已经发生深刻变化。“十三五”期间,海洋经济发展方式和海洋管理的指导思想、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都面临着重大转变,主要是海洋经济管理面临着由统计向监测评估和政策调控转变,近海空间利用由强调生产要素向注重消费要素和生态功能转变,海洋环境保护向污染控制和生态安全转变,海洋科技成果向资本化、产业化和市场化应用转变,海洋公共服务向满足国计民生需求转变,海洋权益和安全维护向统筹兼顾、多措并举转变。战略机遇期内涵深刻变化,要求海洋工作必须审时度势、顺势而为,必须加快转变海洋管理职能,必须加快破解海洋支撑保障难题,必须加快改革海洋管理体制机制,必须深化海洋领域国际交流合作,在适应和引领新常态中实现海洋工作新发展。

2.深刻认识加快建设海洋经济强区的新要求。当前,广西全区上下正紧紧将抓住国家战略规划全覆盖的宝贵时间窗口和重要战略机遇,深入实施北部湾经济区和西江经济带“双核驱动”战略,进一步释放“海”的潜力,激发“江”的活力,做好“边”的文章,努力构建沿海沿江沿边“三区统筹”格局,海洋在全区战略布局中的地位已经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自治区党委“十三五”规划建议明确提出:“大力发展海洋装备制造、海洋交通运输、海洋旅游、海洋渔业、海洋服务业等产业,加强海洋科学研究,提高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水平,深化海洋国际合作,打造海洋经济强区。建设海洋经济强区,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作为海洋管理部门,必须按照总书记提出的“四个转变”要求,统筹规划、分步推进,进一步强化海洋综合管理,坚决维护我国海洋权益,加大海洋开发利用和保护力度,推动海洋事业实现新突破新发展。

3.深刻认识五大发展理念的新要求。创新、协调、绿色、开发、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是“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的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要将五大发展理念落实到海洋事业改革发展的全过程。要以创新理念增强海洋事业发展新动力,要以协调理念构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开发新格局,要以绿色理念开辟海洋资源永续利用新途径,要以开放理念拓展海洋合作发展新空间,要以共享理念实现海洋资源惠民利民新成效,树立惠民利民资源观,进一步完善制度安排,使广大群众在海洋领域改革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

4.深刻认识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要求。作为海洋管理部门,推进供给侧机构性改革,就是要结合广西全区经济发展实际,围绕五大政策支柱更好发挥职能作用:围绕“宏观政策要稳”,完善海洋资源调控方式;围绕“产业政策要准”,实施有保有控的用海政策;围绕“微观政策要活”,完善海洋资源市场环境;围绕“改革政策要实”,加大海洋领域改革力度;围绕“社会政策要托底”,加强海洋服务社会民生保障。要围绕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严把海洋资源供应关口,实施有保有压的用用海政策,加大用海政策支持,全力做好扶贫攻坚,防范海洋领域的各种风险,不断提高海洋源供给保障体系的质量和效率。

5.深刻认识全面从严治党依规治党的新要求。《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正式施行,两个法规回答了“全面,覆盖到何种程度”“从严,严格到什么份上”等问题,彰显了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依规治党的决心,释放了越往后执纪越严的信号,为全面从严治党树立了道德高线和纪律底线。我们一定要按照中央关于从严治党、依规治党的要求,把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挺在前面,牢固树立不管党治党就是严重失职的观念,把纪律建设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加强党性修养和锻炼,坚持高标准和守底线相结合,以从严治党的实际成效取信于民。

下载对江安县打造沿江经济特色区的调查研究(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对江安县打造沿江经济特色区的调查研究(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打造七大特色经济园区”理论研讨征文

    “打造七大特色经济园区”理论研讨通知(2012-03-05)关于在全市开展“移动通信杯”“打造七大特色经济园区”理论研讨征文活动的通知各镇党委,各街道、区工委,市直各部门、中央......

    打造具有杭州特色的体育赛事经济品牌

    打造具有杭州特色的体育赛事经济品牌 自评报告 市体育局 一、创新项目的背景 国内外城市发展经验表明,随着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人们对体育文化精神生活和休闲健身运动的需求......

    龙城区立足区域特色打造旅游强区(范文大全)

    龙城区立足区域特色打造旅游强区龙城区根据旅游资源特点,推出了农业观光游、文物古迹游和民族风情游三大特色旅游。同时,不断加大旅游产品开发力度,开发系列旅游产品,加强了旅游......

    做好“生态+”文章 全力打造生态经济引领区

    工业高端化 农业品牌化 服务业特色化 生态环境绿色化 ——缙云县打造全市生态经济引领区 助推大花园建设调研文章 做好四篇文章、培育新引擎、建设大花园,是缙云县委县政府......

    2013年石家庄夜经济将打造10条特色商业街

    近日,石家庄市出台《2013年夜经济建设工作方案》,明确提出今年我市夜经济建设将继续提升档次、品位和规模,大力推进特色街区建设、亲水休闲区域建设、综合体夜场拓展等十大工程......

    对标名校学经验 打造特色树品牌

    对标名校学经验 打造特色树品牌 武安市第七中学 连军强近期,我参加了赴江苏名校的考察学习活动。一周的学习交流已圆满画上句号,静心反思,我感觉受益良多。在学习考察湖塘实验......

    6打造品牌 突出特色——对我市发展会展经济的思考与建议

    打造品牌 突出特色——对我市发展会展经济的思考与建议近年来,一个新兴行业迅速崛起,这就是会展业。放眼全球,瑞士日内瓦,德国汉诺威、美国纽约,法国巴黎,英国伦敦,会展业为这些城......

    四块经济为生态经济县加油打造特色优势产业集群

    平远“四块经济”为生态经济县“加油” 打造特色优势产业集群 2007年11月10日 梅州日报本报讯 今年以来,在建设生态经济县中,平远县围绕实现财政收入过亿元目标,把目光锁定工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