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保税区将致力于打造海洋经济集散区[小编推荐]

时间:2019-05-12 04:11:2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宁波保税区将致力于打造海洋经济集散区[小编推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宁波保税区将致力于打造海洋经济集散区[小编推荐]》。

第一篇:宁波保税区将致力于打造海洋经济集散区[小编推荐]

宁波保税区将致力于打造海洋经济集散区

从宁波保税区管委会获悉,如今,宁波保税区正瞄准浙江省实施海洋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功能区、长三角地区主要的国际性资源交易配置中心等战略目标,牢牢把握保税功能支撑和内需市场拉动的有利条件,把着力构建进口商品交易平台作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基本形成了固体化工、金属原材料(铁矿砂和钢材)、进口食品(葡萄酒、水果)和船舶等保税专业市场,市场集聚效应日益显现。

“海洋经济主要是以海洋为地域空间,利用的是海洋资源,发展的是海洋产业。从广义来讲,我们保税区的临港型产业、保税仓储、进口市场等,都是海洋经济的内容。”宁波保税区管委会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马兆祥说,未来,宁波保税区将依托保税功能和临港区位的组合优势,致力于打造海洋经济集散区。

保税区进口葡萄酒市场人气颇旺已引进会员企业160多家

进口葡萄酒市场是保税区系列市场中最有人气、与老百姓消费最为密切的市场之一。自2008年宁波保税区开始培育进口葡萄酒市场以来,进口葡萄酒业务经历了从尝试性开展到迅猛发展的过程。2009年进口葡萄酒总量不到50万升,2010年就达到了488.8万升,同比增长9倍,占宁波口岸葡萄酒进口总量的74.2%;价值1618万美元,增长7.9倍。2011年1至8月,进口葡萄酒407.6万升,货值1800.2万美元,同比分别增长142.9%,268.2%,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目前,宁波保税区进口葡萄酒市场已引进会员企业160多家。

此外,宁波保税区还成立了集政府各职能部门如海关、国检、工商等及部分市场有代表性的企业在内的市场监管委员会,促进会员企业规范

经营行为,确保市场内产品的品质正宗,共同维护市场信誉。为了更好地为进口葡萄酒企业配套服务,专门成立的市场发展公司为企业提供工程物业、展务、市场会员管理、市场推广管理、商务咨询管理、国际贸易代理等服务。同时,宁波保税区正在花大力气加快推动进口商品营销网络向国内延伸辐射,目前已建成运营市国展中心、宁海、奉化等进口葡萄酒展销中心,与杭州、金华、舟山等地合作设立展销中心事宜也在洽谈对接之中。

如今,宁波保税区还积极向其他进口食品领域拓展,重点引进水果、橄榄油、奶粉、蜂蜜、保健品等,丰富进口食品品种,力争把宁波保税区进口食品市场打造成全国有影响力的进口食品集散中心。

培育金属原材料、固体化工品、船舶等进口大宗生产资料市场近年来,宁波保税区发挥国家赋予的功能政策优势,根据腹地经济产业需求,花大力气培育了金属原材料、固体化工品、船舶等进口大宗生产资料市场,从境内外引进市场会员企业700多家,2010年实现市场交易总额620亿元、税收4亿元;今年上半年交易额达480亿元。2009年宁波保税区首创铁矿砂保税贸易,吸引了国内10多家钢铁行业龙头在我区设立国际采购、销售中心,逐渐集聚了铁矿砂、有色金属和钢材贸易企业100多家,形成了金属原材料交易市场,2010年市场交易额550亿元,今年上半年达435亿元,促进了宁波港从铁矿砂中转港向铁矿砂贸易港的转变。

据悉,宁波保税区固体化工市场现有会员企业520多家,2010年交易额65亿元,今年1-6月达到42亿元,主要品种为各类塑料和纺织原

材料.市场运行以来,显着降低了周边地区塑料制品、白色家电和化纤纺织等生产企业原料采购成本,市场辐射范围包括长三角和中西部地区。宁波保税区船舶交易市场则是交通运输部评定的全国首批7家符合《船舶交易管理规定》条件的船舶交易服务机构之一,由宁波市船舶交易市场有限公司运营,现有客户50余家,去年交易船舶18艘,交易额

3.25亿元;今年已交易船舶29艘,交易额5.4亿元。

“浙江省海洋经济发展战略和宁波市国际强港建设的提出为宁波保税区的新一轮发展提供了难得机遇。在我省海洋经济‘一核两翼三圈九区多岛’的空间布局中我区正处在‘一核’的中间区域。我们将充分利用国家赋予的保税功能和临港区位优势,结合腹地经济发展特点,重点发展资源性进口商品交易市场和高端进口消费品交易市场,构筑面向全省、辐射内陆的大市场体系为宁波港加快从运输港向贸易物流港转型服务。”宁波保税区管委会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马兆祥说。

第二篇:广西:全力打造海洋经济强区

广西:全力打造海洋经济强区

2016-3-16 来源:中国海洋报 2016年3月11日

我国唯一与东盟海陆相连的少数民族地区,我国西南地区最便捷的出海大通道,东盟进入中国市场的海陆通道,沿海、沿江、沿边,处于华南经济圈、西南经济圈和东盟经济圈结合部……这一个个鲜明的标签,成为广西海洋事业繁荣发展的独特区位优势所在。民族区域自治、西部大开发、沿海和边境地区等多项独特政策优势,为广西带来了海洋事业大发展的东风。

2015年全国“两会”期间,总书记参加了广西代表团审议,对广西发展作了明确定位,即“发挥广西与东盟国家陆海相邻的独特优势,加快北部湾经济区和珠江—西江经济带开放发展,构建面向东盟的国际大通道,打造西南中南地区开放发展新的战略支点,形成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有机衔接的重要门户”。这是在广西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总书记和党中央对广西发展最明确、最全面的定位,赋予了广西新的重大使命,也为广西的海洋事业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十二五”时期,是广西海洋事业发展的关键时期,广西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全国海洋工作会议和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十二五”海洋事业发展目标,积极有效应对困难挑战,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不断探索具有广西特色的海洋事业发展新路子,为加快建设海洋经济强区奠定了坚实基础。

回顾“十二五”

五年来,海洋在全区战略布局地位更加突出。2012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常委会首次将“加快发展海洋经济,推进海洋强区建设”列入2013年工作要点。自治区党委《关于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意见》提出要“拓展中国—东盟海上丝绸之路”“推动建设中国—东盟海洋合作试验区”。自治区党委“十三五”规划建议和自治区“十三五”规划纲要均明确提出要“打造海洋经济强区”。根据自治区工作安排,2016年自治区党委、政府将正式出台《关于加快建设海洋经济强区的决定》,对全区海洋经济发展进行总体布局,海洋在全区战略布局中的地位已经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全区海洋事业正迎来新一轮加快发展的重大机遇。

五年来,海洋规划立法体系更加完善。2013年底,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了《广西海洋环境保护条例》,自2014年2月1日起施行,填补了广西海洋地方性法规的空白,实现了“零”的突破。2015年底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了《广西海域使用管理条例》,将于2016年3月1日起施行。随着《广西海岛保护条例》即将列入立法工作计划,广西在海洋环境保护、海域使用管理、海岛保护三大海洋基础法律立法工作上有望在全国实现“后来居上”,实现“弯道超速”。《广西海洋功能区划(2011年~2020年)》2012年获得国务院批复实施,成为《全国海洋功能区划(2011年~2020年)》颁布实施后首批获得批准实施的省级海洋功能区划。《广西海洋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广西海洋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年~ 2015年)》《广西海洋观测预报业务体系发展规划》等规划先后获得自治区政府批准实施。在全国率先启动了《广西海洋主体功能区规划》的编制工作,先后完成了《广西科技兴海规划》《中马钦州产业园区用海规划》《广西海洋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广西无居民海岛保护和利用规划》《广西海洋环境保护规划》等规划的编制工作。

五年来,海洋领域深化改革成果更加丰硕。根据国务院和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推进部门权力清单和责任制度的要求,依法全面清理确认了行政权力事项和非行政许可事项,积极推进部门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编制,全面推行政务公开和政府信息公开。进一步建立健全了海洋领域依法决策机制,严格执行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的重大行政决策法定程序。积极探索建立健全市场化配置海域海岛资源机制,海域使用权招拍挂制度陆续推开,启动了以市场化配置方式出让海砂开采海域使用权试点工作,在全国率先制定出台无居民海岛使用权评估、出让以及审批管理办法,规范无居民海岛开发与保护秩序。经自治区政府批准后印发实施了《广西填海规模控制性指标(试行)》,进一步提高了海域资源利用率和产业用海精细化管理水平。积极探索建立陆海统筹的生态系统修复和污染防治区域联动机制,与环保部门签订了建立海洋环境保护沟通合作工作机制框架协议,初步实现了重点海域资源、环境监测、海洋灾害和管理信息共享机制。按照国务院“整合不动产登记职责、建立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要求,研究建立了海域使用权属登记信息管理基础平台,完成了不动产登记职责整合。积极探索建立海洋联合执法工作机制,联合自治区相关部门以及沿海三市政府部门组织开展打击非法盗采海砂联合执法行动,较好地维护了海砂开采秩序。与自治区文化厅共同签署了广西水下文化遗产保护联合执法框架协议,不定期开展管辖海域水下文化遗产保护联合执法。

五年来,海洋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更加显著。开展近岸海域环境保护联合检查,将近岸海域环境保护工作纳入沿海市绩效考评范畴,从严落实海洋环境保护责任,促进了近岸海域污染的有效治理。不断加大海洋环境监测体系建设力度,近年来先后投入3200万元在广西沿海重要港湾、河口、赤潮多发区、等重点敏感区域布设环境监测浮标,实时监控污染物的排放情况和海洋环境的变化情况,极大提升了广西海洋环境实时监控能力。妥善处置了红树林虫灾、北部湾赤潮等一系列海洋环境突发事件,成功应对了“威马逊”“彩虹”等多次台风风暴潮、海浪过程,较好地维护了沿海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积极开展防城港西湾红沙环、钦州茅尾海、北海市涠洲岛等重大海洋生态修复工程,有效保护红树林、滨海湿地、珊瑚礁、海草场等典型海洋生态系统,并取得了初步成效。根据广西海洋环境质量公报数据显示,2012年~2014年夏季广西近岸海域一、二类海水比例分别为62.3%、67.8%、83.4%,呈逐年上升趋势。广西海洋典型生态系统之一的红树林面积达9202公顷,面积趋于稳定并呈上升趋势,北海山口国家级红树林生态自然保护区被评为中国十大“魅力湿地”,茅尾海、涠洲岛先后获批国家级海洋公园,北仑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国家海洋局指定为全国海洋示范性自然保护区,北海市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成为广西首个国家级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

五年来,海洋科技创新能力更加提升。制定出台了《广西科技兴海专项项目管理办法》《广西科技兴海专项项目验收办法》等系列管理制度,同时在自治区财政单独列支了“广西科技兴海经费”,为广西海洋科技研究、基础创新、成果转化等提供了支持。历经7年努力,广西有史以来规模最大、学科综合度最高、参与人数最多、投入经费最多、设备和技术最先进的海洋综合调查——广西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908专项),顺利通过了验收,取得了丰硕成果和较广泛应用。国际重大课题“中国南部沿海生物多样性管理项目”顺利通过了国家验收,广西作为地方项目执行办,配合国家项目执行办接受了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的项目终期评估,获得了高度评价。积极开展国家海洋公益等专项项目的申报和管理,先后获批了“海域使用权价值评估技术体系与决策系统研究示范”“海域使用遥感动态监测业务化应用技术与示范”等3个牵头(重点)项目、16个参与(一般)项目,为广西参与单位争取到国家资助的累计近4000万元的科研经费。海洋科研机构队伍不断壮大,广西海洋研究院业务化运行后科研能力逐年提升,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北海基地在北海海洋科技产业园区正式挂牌,广西大学、北部湾大学、广西民族大学等高校先后组建了海洋学院,不断优化涉海学科布局。

五年来,海洋基本能力建设更加夯实。海洋管理机构队伍不断壮大,广西海洋研究院2012年底获批成立。开创了全国海洋系统信息化建设融合建设与管理之先河,初步建立了广西海洋信息化建设的硬件运行环境基础。海洋防灾减灾预警预报体系日益完善,为沿海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提供有力的服务保障。海监执法基础日益夯实,广西首艘千吨级海监执法专用船正式入列,广西海洋维权执法综合基地和防城港海洋维权快速反应基地建设进展顺利,对加强海域综合管理、提升海洋执法水平、维护海洋权益具有重要意义。

五年来,海洋系统全面从严治党更加扎实。坚持把抓党建与抓发展有机结合,全面加强党的思想、作风、组织、党风廉政和制度建设,坚持思想教育、干部选用、管理监督、惩治腐败、改进作风、制度治党、纪律约束、落实责任“八个从严”,构建党组抓、书记抓、一级抓一级的工作格局。深入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中央八项规定、清理“四风”问题等,加大整改查处力度、监督管理力度和改革创新力度,解决了一批群众不满意的突出问题,全区海洋系统工作作风明显好转。

展望“十三五”

“十三五”时期全区海洋工作总体思路是: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及中央和自治区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五大发展理念,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陆海统筹,壮大发展海洋经济,科学开发海洋资源,保护海洋生态环境,拓展蓝色经济空间,打造海洋经济强区,为加快实现“两个建成”目标作出积极贡献。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也是全力打造海洋经济强区的关键时期,必须准确把握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在观念上主动适应,认识上尽快到位,方法上抓紧改进,工作上更加得力,走出一条新常态下海洋事业改革创新发展新路。1.深刻认识战略机遇期的内涵变化的新要求。我国仍处于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是战略机遇期的内涵已经发生深刻变化。“十三五”期间,海洋经济发展方式和海洋管理的指导思想、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都面临着重大转变,主要是海洋经济管理面临着由统计向监测评估和政策调控转变,近海空间利用由强调生产要素向注重消费要素和生态功能转变,海洋环境保护向污染控制和生态安全转变,海洋科技成果向资本化、产业化和市场化应用转变,海洋公共服务向满足国计民生需求转变,海洋权益和安全维护向统筹兼顾、多措并举转变。战略机遇期内涵深刻变化,要求海洋工作必须审时度势、顺势而为,必须加快转变海洋管理职能,必须加快破解海洋支撑保障难题,必须加快改革海洋管理体制机制,必须深化海洋领域国际交流合作,在适应和引领新常态中实现海洋工作新发展。

2.深刻认识加快建设海洋经济强区的新要求。当前,广西全区上下正紧紧将抓住国家战略规划全覆盖的宝贵时间窗口和重要战略机遇,深入实施北部湾经济区和西江经济带“双核驱动”战略,进一步释放“海”的潜力,激发“江”的活力,做好“边”的文章,努力构建沿海沿江沿边“三区统筹”格局,海洋在全区战略布局中的地位已经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自治区党委“十三五”规划建议明确提出:“大力发展海洋装备制造、海洋交通运输、海洋旅游、海洋渔业、海洋服务业等产业,加强海洋科学研究,提高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水平,深化海洋国际合作,打造海洋经济强区。建设海洋经济强区,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作为海洋管理部门,必须按照总书记提出的“四个转变”要求,统筹规划、分步推进,进一步强化海洋综合管理,坚决维护我国海洋权益,加大海洋开发利用和保护力度,推动海洋事业实现新突破新发展。

3.深刻认识五大发展理念的新要求。创新、协调、绿色、开发、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是“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的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要将五大发展理念落实到海洋事业改革发展的全过程。要以创新理念增强海洋事业发展新动力,要以协调理念构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开发新格局,要以绿色理念开辟海洋资源永续利用新途径,要以开放理念拓展海洋合作发展新空间,要以共享理念实现海洋资源惠民利民新成效,树立惠民利民资源观,进一步完善制度安排,使广大群众在海洋领域改革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

4.深刻认识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要求。作为海洋管理部门,推进供给侧机构性改革,就是要结合广西全区经济发展实际,围绕五大政策支柱更好发挥职能作用:围绕“宏观政策要稳”,完善海洋资源调控方式;围绕“产业政策要准”,实施有保有控的用海政策;围绕“微观政策要活”,完善海洋资源市场环境;围绕“改革政策要实”,加大海洋领域改革力度;围绕“社会政策要托底”,加强海洋服务社会民生保障。要围绕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严把海洋资源供应关口,实施有保有压的用用海政策,加大用海政策支持,全力做好扶贫攻坚,防范海洋领域的各种风险,不断提高海洋源供给保障体系的质量和效率。

5.深刻认识全面从严治党依规治党的新要求。《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正式施行,两个法规回答了“全面,覆盖到何种程度”“从严,严格到什么份上”等问题,彰显了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依规治党的决心,释放了越往后执纪越严的信号,为全面从严治党树立了道德高线和纪律底线。我们一定要按照中央关于从严治党、依规治党的要求,把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挺在前面,牢固树立不管党治党就是严重失职的观念,把纪律建设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加强党性修养和锻炼,坚持高标准和守底线相结合,以从严治党的实际成效取信于民。

第三篇:宁波杭州湾新区海洋经济和企业情况介绍

宁波杭州湾新区海洋经济情况介绍

宁波杭州湾新区是因桥而谋、与桥同兴的发展大平台,它的前身是慈溪经济开发区。2001年11月,随着杭州湾跨海大桥立项开工,慈溪经济开发区由慈溪市城区迁入杭州湾新区,正式启动该区域开发建设。2009年11月,为贯彻实施加快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上浙江的决策部署和“大平台大产业大项目大企业”战略,浙江省委省政府、宁波市委市政府作出了加快开发建设宁波杭州湾新区的决策,对新区功能定位、规划范围和管理体制进行了重大调整,在整合浙江慈溪出口加工区、慈溪市经济开发区管委会的基础上,设立宁波杭州湾新区管委会,于2010年2月23日正式挂牌成立。2010年上半年,新区被省委省政府列为全省十四个产业集聚区之一。

宁波市“十二五”规划明确了杭州湾新区两大定位:建设“宁波北翼国际化新城区”和“产业转型新基地”。新区规划陆域面积235平方公里、海域面积350平方公里,现托管1个镇、23个行政村,常住人口约15万人。新区管委会实行“三不变、两独立”体制,原则上保持慈溪市行政区划不变、司法管辖不变、汇总统计不变,实行财政收支独立和开发主体独立,在区域内独立履行市级经济管理权限和县级社会行政管理职能。

经过十年的前期开发,新区35平方公里制造业区块框架初步建成,累计引进工业项目300多个(包括6个世界500强企业投资项目),目前投产企业221家;27平方公里城市功能区块全面启动建设,一批功能性项目建成投用;湿地休

闲区块已建成4.3平方公里,杭州湾湿地中心正式对外开放,并正在积极申报国家级湿地公园。

目前,新区规划有4平方公里的海洋经济制造产业园,初步形成了以海水淡化设备、海洋防腐钢管、海洋特种紧固件、海用特种电器等新产品为代表的海洋经济制造业产业集群。

主要典型的企业为:宁波沁园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宁波科鑫腐蚀控制工程有限公司、宁波金凤焊割机械制造有限公司、宁波中京联合科技实业有限公司。

主要企业介绍为:

1、宁波沁园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海水淡化设备),是一家专业从事净水设备、饮水设备、工业成套水处理设备、水处理膜等系列环保产品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是国家创新型试点企业和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创建企业,成立于1998年,是世界上第一台饮水机专用净水器和世界上第一台无热胆速热型饮水机的发明和制造厂家。现拥有杭州湾工业园西区、杭州湾工业园东区、桥头工业园区、杭州下沙工业园区四大生产基地,下属十二家成员企业,是国家净水器及其系统标准化工作组组长单位。十余年来,沁园集团作为中国水处理技术的领航企业,已先后获得数百项国内外专利,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第一完成单位)、“国家重点产业振兴和技术改造项目”、“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项目”、“国家财政部科技三项资金补助项目”、“九五国家技术创新优秀新产品”、“国家重点新产品”等数十个重大国家级奖项。2010年杭州湾新区总部基地年销售7.7亿元,利润1.3亿元。

2、宁波科鑫腐蚀控制工程有限公司(海洋防腐钢管及材料),是一家集金属表面处理、管道、管件、容器、金属

件喷涂加工及腐蚀控制工程和腐蚀控制技术咨询服务于一体的有限责任公司。是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防腐保温工程一级资质企业、浙江省著名商标、省诚信企业、省技术创新和科技进步企业、省AAA级守合同重信用单位。并与中国科学院金属防腐所紧密合作,以中科院作为坚强的技术后盾,具有很强的技术和经济实力。现公司总部位于杭州湾新区,占地139860平方米,另在宁波大榭岛、宁波镇海及宁波北仑各建有一个防腐基地,并在广东珠海投资新建占地150亩的2个子公司。公司的产品在杭州湾跨海大桥工程、舟山大陆连岛大桥工程、福厦铁路闽江特大桥都有广泛的应用。2010年新区基地实现销售1亿元,利润1000万元。

3、宁波金凤焊割机械制造有限公司(涉海焊割设备)。是一家集开发、研究、生产和销售焊割设备于一体的民营企业,是中国焊接协会理事单位和焊割行业标准起草单位之一,具有雄厚资本实力和丰富行业经验。先后创办了上海金凤焊割机械制造有限公司、上海银标焊接器材有限公司等5家企业。现拥有总资产近1.7亿元,主厂占地面积7.5万平方米。公司先后与上海船舶工艺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学建立了长期技术开发合作关系。公司目前已形成轻、重钢、箱型梁生产线成套设备、T型材生产线设备、各类管加工设备、各类中高档数控火焰/等离子切割机、光电跟踪切割机及割嘴焊炬焊割附件的生产体系。割嘴系列规格齐全,质量优异,设备工艺先进,性能优良,割咀产品畅销东南亚及欧美国家。2010年杭州湾基地实现销售1.3亿元。

4、宁波中京联合科技实业有限公司(涉海紧固件)。总投资3500万美元,占地面积2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3.8万平方米,专业生产国标(GB)、美标(ANSI)、德标(DIN)、意标(UNI)、日标(JIS)、国际标准(ISO)等各类高品质紧固件和特种连接件,年产量10多万吨,现以成为国内行业的领跑者。产品广泛应用于路桥、隧道、城市轨道交通、高速铁路、船舶、火电、风电、核电、输配电、机械装备、石油化工、航天航空、钢屋建筑等领域,先后为北京奥运鸟巢、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上海环球金融大厦、上海金茂大厦、上海浦东机场、大连裕景大厦、国电泰州电厂、北仑电厂、三门核电、华电杭州半山电厂、华能九台电厂、玉环电厂、中电投河南平顶山电厂、大唐乌沙山电厂、印度阿达尼电厂、内蒙风电场、杭州湾跨海大桥、武汉天兴洲长江大桥、江阴长江大桥、印尼苏拉马都大桥、上海长江隧桥、上海城市轨道2#—11#线、郑州地铁1#线、武广高铁、上海外高桥港口机械、台州外沙双四输电线路、西门子重庆石化管道、浙江华联三鑫石化等工程项目配套高强度紧固件和特种连接件,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占据了一席之地。

第四篇:(试题)海洋经济与宁波发展

一、简答题(20%)

1.海洋经济的概念、内容及其特点 海洋经济是人类开发利用及保护海洋资源而形成的各类产业及相关经济活动的总和。海洋资源主要包括海洋水体、海洋动植物、矿产、能源、海底、海面、岛礁及空间等资源;海洋产业包括海洋第一、二、三产业及其与各海洋产业相关的经济活动,即与海洋有某种依赖关系的经济活动。海洋经济具有以下鲜明的特点:整体性、综合性、公共性、高技术性、关联性、复杂性、高风险性。

海洋经济是活动场所、资源依托、销售或服务对象等对海洋有特定依存关系的各种经济的总称。

包括为开发海洋资源和一览海洋空间而进行的生产活动,以及直接或间接为开发海洋资源及空间的相关服务性产业活动,这样一些产业活动而形成的经济集合均视为现代海洋经济范畴。

海洋经济的特点:涉海性(涉海性是海洋产业的判断基准,即生产和服务活动与海洋存在直接关联关系。)、综合性

2.海洋经济有哪些主要产业 ? 如何选中主导产业 ?

海洋产业由主要海洋产业和海洋科研教育管理服务业两部分构成。主要海洋产业涵盖:海洋渔业、海洋油气业、海洋盐业、海洋矿业、海洋化工、生物医药、海洋电力、海水利用、海洋船舶、海洋工程建筑、交通运输、滨海旅游、科研教育管理服务业。

海洋科研教育管理服务业包括:海洋信息服务业、海洋环境监测预报服务、海洋保险与社会保障业、海洋科学研究、海洋技术服务业、海洋地质勘查业、海洋环境保护业、海洋教育、海洋管理、海洋社会团体等。

主导产业通过扩散作用带动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是区域经济增长的动力。主导产业一般是指在产业结构系统中处于带头地位的产业,这些产业的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该产业结构系统未来发展方向和模式。

主导产业的选择基准:

1.国情

2.需求收入弹性基准

3.生产率上升基准,即选择技术进步快、技术要素密集的产业。

4.关联度基准,即优先考虑那些对较多产业有促进和带动作用的产业。

5.过密环境基准和丰富劳动内容基准

6.短缺替代弹性基准(重点扶植那些具有无法替代的短缺性产业,以满足社会最迫切而又必不可少的需求),增长后劲基准(重点扶植那些对产业体系整体的持续发展有重大意义的产业)和瓶颈效应基准(重点扶植那些瓶颈效应大的产业,以减少瓶颈制约所造成的其他产业生产能力的非正常滞存)。

综合对区域主导产业选择基准的分析,并充分考虑海洋产业的特殊性及海洋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选取多个衡量指标作为评价的指标。

优先发展状况良好,领先于其他海洋产业,而且对产值、就业等方面都有非常明显的拉动作用,具备成为主导产业的条件。这里应该强调的是:确定海洋主导产业的意义在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但是最终目标在于实现各海洋产业的均衡发展,因此重点发展海洋主导产业这并不意味着就要忽视其他海洋产业的发展,而是应当在一定时期内有一定的侧重点。同时,还应协调好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之间、政府与经济主体之间的关系,通过各方面共同努力,着重发展海洋主导产业,并带动其他海洋产业的发展,使真正实现海洋资源大省向海洋经济强省的战略性转变。

二、论述题(20%)

1.对宁波发展海洋经济的有利条件做出分析,并提出对策建议。

宁波北濒杭州湾,南临三门湾,中有象山港,辖区海域面积9758平方公里,大陆海岸线和海岛线总长1562公里,发展海洋经济优势明显。宁波港紧靠国际航 运干线和长江黄金水道,岸线资源丰富,海域水深浪静,陆域腹地广阔,具有全球意义的深水大港;宁波临近海域内渔业资源种类多,数量大,种群恢复能力强,尤其是象山港是我国不可多得的鱼虾贝藻等海洋生物栖息、生长、繁殖的优良场所。此外,宁波拥有象山东门岛、渔山岛、宁海横山岛、北仑大榭岛群等面积在500平方米以上的海岛共531个,开发旅游潜力巨大。面对新世纪新阶段各种新的变化和挑战,宁波惟有把握重大发展机遇,发挥资源优势,才能加快推进海洋经济的 大发展。

今后一个时期宁波发展海洋经济,要依托港口等资源优势,以体制创新为动力,推进“科技兴海”,加快海洋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加大海洋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海洋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坚定不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重点发展港口运输业、临港工业、现代渔业、海滨旅游业、海洋高新技术产业等海洋产业,优化海洋经济结构,形成更具比较优势的海洋经济产业体系,壮大海洋经济总量,促进海洋经济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努力实现由海洋经济大市向海洋经济强市的新跨越。

宁波海洋资源丰富,区位优势突出,工作基础扎实,具备发展成为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核心区的现实基础和条件。港口优势得天独厚。宁波港口岸线总长为1562公里,占全省的30%以上,其中可用岸线872公里,深水岸线170公里。现有生产性泊位300多座,其中万吨级以上深水泊位60多座,已与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600多个港口通航。2010年完成货物吞吐量4.12亿吨,居大陆第2位、全球第4位,完成集装箱吞吐量1300.4万标箱,居大陆第3位、全球第6位。港口岸线资源既是宁波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龙头性资源,也是浙江省发展海洋经济、打造“海上浙江”最为独特的优势和载体。海洋资源十分丰富。拥有丰富的“岛、涂、渔、景、油”等海洋资源,组合优势明显,适宜较大规模开发。岛屿资源良好,共有500平方米以上海岛516个,约占全省的1/5,岛屿面积524平方公里,岛屿岸线长758公里。滩涂资源充裕,拥有可围滩涂资源约140万亩,占全省滩涂总面积的34%,主要分布在杭州湾、大目洋和三门湾北岸等,围垦开发条件良好。渔业资源优良,紧邻中国四大渔场之一的舟山渔场,象山港是具有国家级意义的大渔池。海洋旅游资源优越,滨海地区具有“滩、岩、岛”三大特色,主要集中在象山港内和象山县沿岸。油气储量丰富,春晓油气田探明天然气储量达700多亿立方公尺,开发利用潜力巨大。战略区位十分突出。宁波位于我国长江发展轴和沿海发展轴“T”字形交汇处和长三角城市群核心区,海域位于长江黄金水道入海口,紧邻亚太国际主航道要冲,是长三角地区与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联结纽带。宁波-舟山港口一体化的顺利推进,使沿海港口物流、战略物资储运优势得到了进一步发挥。随着杭州湾跨海大桥、甬台温铁路的建成和杭甬运河通航设施不断完善,宁波由交通末端发展成为连接上海、江苏和海峡西岸地区的枢纽城市,成为浙江温台和浙西地区接轨大上海的桥头堡。特色优势比较突出。2010年全市实现海洋生产总值806亿元,海洋产业体系比较完备。在临港工业方面,初步形成以石化、钢铁、能源、汽车、造船等行业为支柱,绵延20多公里的沿海临港产业带,2010年实现总产值7000多亿元,基本建成华东地区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基地和先进制造业基地。在港航物流方面,14个大宗商品交易平台加快建设,2010年实现交易总额近2000亿元。现代物流业实现增加值507亿元,现有各类物流相关企业4000多家。在海洋新兴产业方面,培育了浙江造船、新乐船厂等一批高端装备生产企业,2010年实现产值200多亿元。海洋科教实力较强。拥有宁波大学海洋学院、生命科学与生物工程学院、宁波市海洋与渔业研究院等一批科研机构,拥有海洋与渔业领域重点实验室9家,海洋科技工作人员达2000余人,在航海航运、海洋养殖、海洋生物等领域取得一批关键技术成果。海洋科技教育实力较强,有利于提升海洋经济发展核心竞争力。

体制机制比较灵活。宁波是我国民营经济发达地区,县域经济发达,在全国较早地开展了要素配置市场化、资源环境有偿使用等改革,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水平较高。近年来海洋资源开发领域的改革顺利推进,市场信用建设不断加强,民营企业积极进入海洋开发领域,成为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市海洋经济发展还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海洋经济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与海洋资源优势还不匹配,海洋产业规模不够大,发展质量不够高;海洋经济发展方式总体比较粗放,海洋高技术产业和服务业发展滞后;海岛资源开发总体比较滞后;海洋生态环境不容乐观,陆地开发与海洋发展统筹亟待加强。

加快宁波海洋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甬简132 第15期 总172期二○○四年十一月十八日

深入实施市委确定的“六大联动”特别是港桥海联动战略,一个关键的突破口就是加快发展海洋经济。经过二十多年的持续快速发展,宁波积累了坚实的经济、社会 基础,为大规模开发海洋资源,发展海洋经济提供了必要的保障和条件。宁波拥有得天独厚的海洋资源,加快海洋经济发展是势之所向。发展海洋经济涉及科技、人 才、管理、体制等多方面内容,我们在前段专题研究的基础上,就一些重要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供决策参考。

一、深刻认识海洋经济内涵及战略意义

海洋经济通常是指所有以海洋资源为对象的经济活动的总称。联合国科教文组织通用的海洋统计口径有海洋资源开发、海洋运输、海洋勘探和测量、海洋环境保护、海岸带开发等5大类,以及海洋水体、海底资源和能源的开发利用,货物、人员、材料、能源、信息等的运输和转递,防止海洋及其边缘环境恶化和人造装置损坏的 措施,利用海岸和沿岸水域的活动等18个方面。根据宁波发展实际,海洋经济主要是指海洋水产与矿产、海洋港口与运输、临港工业、海洋工程、海洋旅游、海洋 科教、海洋环境与生态等领域的经济活动的总称。

发展海洋经济在对推进国家和地区的全面发展中有重大战略意义。二十一世纪被预言为“海洋世纪”,随着经济社会发展,陆地可开发资源越来越少,海洋成为国家 政治、经济、军事竞争的必争之地,发展海洋经济已成抢占国际竞争制高点的重要法宝。纵观美国、日本、英国、新加坡、香港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发展历程,无一 不是借助海洋尤其是大型海港发展起来。近年来,发展海洋经济已成为我国沿海地区实现现代化的共同战略,如山东的“海上山东”战略,江苏的“海上苏东”战 略、广西的“蓝色计划”战略等。海洋是宁波经济发展的优势所在,也是宁波未来发展的潜力所在,大力发展海洋经济是宁波提升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途 径。

二、全面把握海洋经济发展的重大机遇

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海洋经济呈现新的发展趋势,给宁波乘搭海洋经济快车带来重大发展机遇。首先是国际海洋产业结构进入大调整、大转移时期,尤其是海洋 工业结构、海洋捕捞作业结构、海洋养殖结构等正加快调整速度,大调整孕育着发展大机遇。其次是科技进步对海洋经济增长贡献率越来越突出,海洋科技得到了空 前发展,发达国家和地区海洋经济科技进步贡献率已达到80%左右,我国海洋经济科技进步贡献率约为30%,宁波依靠科技发展海洋经济的发展潜力巨大。再次 是海陆互动形成新优势,陆域和海域经济互动促进了经济带(圈)的形成和发展,目前世界上最有竞争力的五大都市圈和我国的环渤海经济带、环东海经济带和南海 经济带,都是陆域和海域经济互动的结果,宁波海陆互动的发展空间很大。

宁波北濒杭州湾,南临三门湾,中有象山港,辖区海域面积9758平方公里,大陆海岸线和海岛线总长1562公里,发展海洋经济优势明显。宁波港紧靠国际航运干线和长江黄金水道,岸线资源丰富,海域水深浪静,陆域腹地广阔,具有全 球意义的深水大港;宁波临近海域内渔业资源种类多,数量大,种群恢复能力强,尤其是象山港是我国不可多得的鱼虾贝藻等海洋生物栖息、生长、繁殖的优良场 所。此外,宁波拥有象山东门岛、渔山岛、宁海横山岛、北仑大榭岛群等面积在500平方米以上的海岛共531个,开发旅游潜力巨大。面对新世纪新阶段各种新 的变化和挑战,宁波惟有把握重大发展机遇,发挥资源优势,才能加快推进海洋经济的大发展。

三、进一步明确宁波海洋经济发展思路

今后一个时期宁波发展海洋经济,要依托港口等资源优势,以体制创新为动力,推进“科技兴海”,加快海洋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加大海洋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海 洋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坚定不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重点发展港口运输业、临港工业、现代渔业、海滨旅游业、海洋高新技术产业等海洋产业,优化海洋经济结 构,形成更具比较优势的海洋经济产业体系,壮大海洋经济总量,促进海洋经济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努力实现由海洋经济大市向海洋经济强市的新跨越。

宁波建设海洋经济强市的总体目标是,到2010年,全市海洋产业增加值突破1000亿元,占全市GDP的比重从目前的四分之一提高到三分之一;到2020 年,全市海洋产业增加值突破3000亿元,占全市GDP的比重提高到二分之一,届时将全面建成 “一个中心、四大基地”,即浙江省和长江三角洲南翼海洋经济中心,区域性国际港口物流基地、全国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和先进制造业基地、浙江省重要的现代渔业 开发基地、东南沿海特色海岛旅游基地。

四、合理确定海洋经济区域布局

根据宁波发展总体规划,结合海洋经济发展的现有格局,未来宁波海洋经济的区域布局可概括为“两大部分,三条产业带,四个重点区域”。其中,“两大部分”是 指海洋经济区域布局以四明山、东钱湖和穿山半岛为界分为南北两大部分,南部以生态休闲旅游和海水养殖为主,北部以港口、临港工业和加工工业为主。“三条产 业带”是指以镇海石化工业园区、象山港口工业园区等为核心,重点发展石化、能源等的临港工业产业带;以三门湾海区、强蛟岛群海等为核心,重点发展远洋捕 捞、海涂养殖等的临海渔业产业带;以杭州湾---象山港湾---三门湾的杭州湾跨海大桥等为核心,重点发展海上观光、休闲渡假等的临湾旅游产业带。“四个 重点开发区域”是指以开发港口航运、临港工业、海洋工程和旅游等为主的北仑、镇海港口经济开发区域;以开发滩涂促淤围垦、海水养殖、旅游及加工工业等为主 的杭州湾南岸滩涂综合开发区域;以发展旅游业、休闲渔业、生态渔业等为主的象山港综合开发区域;以发展海洋捕捞业等为主的三门湾-大目洋的渔工贸经济区 域。

五、加快海洋经济结构调整步伐

加快调整海洋经济结构,要以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大项目、大企业为依托,发展重点产业,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产业结构调整的主线是,要形成以海洋和港口运 输业为龙头,临港工业为主导,现代渔业和滨海旅游业为特色,加快海洋高新技术产业以及海洋化工、海洋制药业等新兴和未来海洋产业,形成各类海洋产业全面协 调发展的新格局。大项目、大企业的依托是,实施“百项千亿”工程,即要在今后几年,围绕海洋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区域开发等方面,坚持科学规划、分期实 施、层级管理、多元投入、滚动发展的方针,大力推进投资总额超千亿元的近百个重点项目建设,尤其要建成十多个单项投资上百亿元的临港工业及港口、交通等基 础设施建设大项目,增强海洋经济的发展实力和后劲。发展重点产业,主要包括港口海运业、临港工业、现代海洋渔业、滨海旅游业、海洋高科技产业等五大类海洋 产业。

六、建立健全海洋经济科技创新体系

推进“科技兴海”,宁波要建立健全充满活力的科技创新体系。该体系是以全面提高海洋产业竞争力为目标,以海洋生物工程技术、海水综合利用技术、海洋环境监 测技术等技术项目为重点,以建立海洋科技园区和完善中介组织为主要载体,以设立“科技兴海”专项资金和引进、培养科技人才为支撑。其中,海洋科技园区是海 洋科技创新的“孵化器”,海洋科技园区的建设要依靠宁波及周边地区乃至全国的海洋科技实力和工业基础,建立园区内“自由组合、自筹资金、自主经营、自负盈 亏、自我约束和自我发展”

运行机制;进行“小政府,大社会”、“小机构,大服务”的政府定位,面向国内外技术市场,以优惠政策和各种改革措施创造局部优化 环境。完善科技中介组织,主要是加强技术市场中间环节,建立信息、代理、风险投资和知识产权保护等中间机构。引进、培养科技人才,必须加快海洋科研机构和 大专院校涉海专业建设,加速培养海洋科技开发人才和中高级科技应用人才。

七、坚持以开放促发展

国际经验表明,对外开放是发展海洋经济的重要动力和主要突破口。宁波应按照“北接上海,东引日台”的要求,紧紧瞄准台湾、韩国、日本等重点地区,跟踪跨国 大型企业来甬投资,并进一步创新招商方式,以海洋资源和产业为依托,包装推出一批项目开展对外招商,大力引进外资投入海洋开发。应继续实施走出去战略,发 展外向型海洋产业,把更多海洋产业产品推向国际市场,特别是要大力发展外向型渔业,集中建设一批出口型养殖基地、外向型加工基地、冰鲜鱼出口基地、远洋渔 业基地,积极推进渔业标准化,扶持发展一批水产品出口创汇骨干企业。应积极推进“自由港区”,整合北仑港、保税区、出口加工区以及集装箱码头,在该区域促 成国际贸易、物流和出口加工等与国际接轨。应围绕建设浙江省和长江三角洲南翼海洋中心的目标,主动接轨大上海,推动区域海洋经济一体化,推进长江口—杭州 湾海域综合发展,并以大上海为平台,主动接受国际海洋产业转移,加快海洋经济的国际化进程。

八、积极推进宁波、舟山港口一体化

宁波、舟山两港位于同一海域,使用同一航道、同一锚地,两者具有连成一体的天然条件。且由于北仑---金塘海域拥有长江三角洲地区最丰富的深水岸线资源,宁波、舟山港口一体化更能充分发挥深水港口的国际比较优势,提升港口的国际竞争力。因此这要成为一项国家战略。随着舟山连岛工程的实施和宁波港自身发展的 需要,整合港口资源以推进宁波、舟山港口一体化的条件日趋成熟。宁波、舟山港口一体化的功能定位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与上海港分工合作,共建东亚国际航运中 心,形成东亚国际物流基地;二是发挥海陆互动和港桥海联动优势,共建浙江省临港大工业中心和对外贸易中心,形成临港大工业基地和对外贸易基地。在当前情况 下推进宁波、舟山港口一体化,两地政府首要是建立政府间的协调机制,按照联港联动发展要求,统一规划,综合平衡,联片开发。

九、更加注重海洋管理和生态环境建设

近年来的种种迹象表明,宁波市海洋资源保护和环境污染状况不容乐观。尤其是近海海域污染严重且污染范围有所扩大,近岸海域环境质量逐年退化。据最新的海洋 环境公报显示,目前宁波市受中度污染和严重污染的海域面积约8252平方公里,其中无机氮、磷酸是最主要的污染因素。海域污染引发的赤潮也现增多趋势,如 2004年5月13日在渔山列岛附近海域发生大面积赤潮,随后象山港白石山附近海域也发生了赤潮。5月27日起,象山港横山码头---栖凤码头区域发生大 范围赤潮,厚度达2米,面积约200平方公里。保护海洋资源和生态环境,首要是加大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域使 用管理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并列入全市普法教育的计划。积极贯彻“谁污染,谁治理;谁破坏,谁恢复;谁使用,谁补偿”的原则,做到“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建立健全全市海洋环境污染监测、监视、预报和预警系统,定期评价全市海洋污染源和海洋环境污染情况,加强重点港湾污染监测力度。严格执行 海洋开发环境审批制度,加强海洋工程建设项目环境评估,对新开工的涉海项目首先要考虑论证海洋环境污染问题。控制陆上污染源,加强陆源污染的综合整治,推 行排放许可证、总量控制、限期治理和排污收费等制度,加大污染点源管理力度。

十、强化体制创新和政策措施保障

创新海洋经济管理体制,首先是创新领导体制,建立由政府领导挂帅,计委、海洋与渔业局、科技局、环保局、交通局等部门参加并各司其职的综合管理协调组织体 系,加强组织、管理、协调和服务工作。其次是完善海洋功能区划管理制度,对海洋区域进行必要的功能划分,严肃项目审批制度,制定《宁波市海洋区划管理规 定》,通过法制化手段来确保功能区建设。其三是建立海域资源利用的登记、许可制度,海洋倾废、油污管理制度,生物资源增殖养护制度等。

强化海洋经济政策措施保障,当务之急是对重点区域和重点项目在资金、土地、科技、人才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在土地方面,制定区域差异性的耕 地总量动态平衡政策,根据区域比较优势

原则和区域经济分工原则,实行因地制宜、分区定量保护,在区域总体保护率不变的前提下,适当放宽基本农田保护指标。在科技和人才方面,完善人才柔性使用制度和人才租赁市场,促进柔性流动机制形成,实行引才、引资和引项目三位一体。在投融资方面,制定扶持民间投资的财 政、税收、信贷政策,完善多元化基础设施投资政策,把海洋经济的投资划分为竞争性项目投资、基础性项目投资和公益性项目投资,并据此重新确定各类投资项目 的投资主体和融资方式。

(市政府经研中心阎 勤农贵新)

我国大力发展海洋经济有哪些积极意义

1解决就业

2.增加国民收入

3.资源利用

4有利于改革开放

5有利于子孙后代

各国竞相发展海洋经济的政治意义在于

第一,从现实来看,陆地资源越来越贫瘠,不足以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需要。太空资源正等待着技术的进步与进一步开发。第二,海洋覆盖地球百分之七十一,面积广大,空间巨大,资源可供发掘的潜力大。第三,人类目前较少涉及该领域,因此海洋的资源能源保存的相对完整。第四,海洋中拥有许多陆地不常有的,或者说根本没有的资源,这些资源将构成国家战略资源的有力组成。第五,海洋经济的开发有助于拓展国家的战略范围,拓展自己的战略纵深。

发展海洋经济具有重要意义

海洋经济是指开发、利用和保护海洋的各类产业活动以及与之相关联活动的总和,包括海洋产业及其相关产业。发展海洋经济具有重要意义。首先,海洋经济推动对海洋资源和海洋空间的开发和利用,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物质来源。其次,海洋资源开发依赖于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使得海洋产业普遍具有高技术特征,以高新技术为背景的海洋产业发展将有助于优化国家经济结构,服务于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再次,海洋产业的辐射面宽广,对于关联产业具有极强的拉动效应,可以带动涉海区域内诸多行业的发展。

第五篇:区发展海洋经济的调查和思考

区发展海洋经济的调查和思考

21世纪是海洋经济。海洋不仅是巨大的资源宝库,而且是人类生存与持续发展第二空间,是解决人类可持续发展所遇到的人口剧增、资源短缺、环境恶化三大难题的希望所在,对于人类具有重要战略地位和开发价值,海洋经济亦称之谓“蓝色产业”。温州市委、市政府在1995年提出实施“海上温州”战略;今年提出实施“一港三城”的发展战略和建设海洋经济强市的目标,龙湾作为地处东南沿海瓯江口南岸的温州城市副中心区,既是温州市建设“海上温州”实施“一港三城”战略前沿,又是开发利用海洋资源战略的腹地,为建设海洋经济大区聚集了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如何做好做大做强海洋经济文章,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区经济发展的一大重要课题。为此,区委农村工作办公室对我区海洋经济发展情况进行调查研究,提出一些建设性建议。

一、当前我区海洋经济发展的现状

(一)我区发展海洋经济优势。

由于我区的区位优势,无论是资源禀赋,产业基础,还是外部环境,发展海洋经济综合优势十分明显。近年来由于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发展海洋经济的思想意识不断强化,海洋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海洋经济总量不断扩大,海洋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份量逐年增大,发展势头良好,为加快发展海洋经济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资源优势比较突出。龙湾是一个海洋大区,拥有海域面积近400平方公里,是陆域面积的1.5倍。大陆海岸线和海岛岸线长达61公里,各类海洋资源极为丰富,渔业、港口、旅游、滩涂四大主要资源得天独厚。海岸线至理论基准面的滩涂面积21万多亩,140多平方公里,已开发用于海水养殖的围塘3.4万亩。渔业方面,我区是全省海水养殖大区,也是全市最大的海水围塘养殖县(市、区)。随着永兴围垦北片、海滨围垦、天成围垦、半岛工程围垦项目不断建成,沿海高标准堤塘实现全面闭合,抵御自然风险的能力大大提高,海涂养殖生产条件得到明显改善。滩涂优势产业带生物资源丰富,鱼、虾、贝、蟹品种繁多,共有14个门类100多种,拥有丰富的锯缘青蟹、缢蛏等养殖苗种。瓯江口水域有丰富的鲻鱼、脊尾白虾、长尾对虾、刀额对虾、尖吻鲈鱼等苗种资源。在海洋港口方面,龙湾港是目前温州市最大港区,拥有龙湾、状元大型港区及三个国家二级群众渔港,是浙南、闽北和江西、湖南等地的重要港口。金温铁路直通港区、航空直达全世界60多个国家和地区,龙湾港区二期扩建工程正在加快建设中,长达61公里大陆海岸线可建各类吨级码头,泊位长达20公里,加之温州活跃的产业优势,为发展港口仓储运输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港口资源优势。在海洋旅游方面,依山傍海,尤其是滨海休闲渔业已初露端倪。享有瓯江篷莱之称的灵昆岛,是我市规划中旅游度假区,被誉为“东海第一堤”的永强高标准堤塘颇具特色;闻名遐迩的中秋时节梅头观潮景观,临江的炮台山遗址等等,使我区海洋旅游开发具有较好发展前景。将建的行政中心区,滨海新区、高新技术园区、扶贫开发区三大沿江工业产业带和机场大道、在建的瓯海大道二条黄金经济走廊的强大人流、物流、资金流、技术流的优势为发展滨海临港产业,全面扩张海洋经济的总量和水平提供了重要的产业平台。

2、产业发展基础良好。在我区海洋经济发展比较突出的产业是海洋渔业(一产)、海洋开采业(二产)和港口仓储和海洋运输业(三产)。作为一产的海洋渔业,发展历史悠久,近几年发展也很快,2002年海洋经济总产值达到7.4亿元,其中海洋渔业产值达2.454亿元,水产品总量1.29万吨,其他海洋产业产值4.946亿元。特别是水产养殖业发展迅猛,海水围垦养殖面积达3.4万亩,养殖户346家,总产量10126吨,总产值1.83亿元,其中贝类产品文蛤远销日本,年出口量达到4000多吨,出口创汇5000多万元。一批海水养殖示范基地已初具规模,一批养殖产业大户向龙头企业迈进,全区100亩以上已达100多家,500亩以上达20多家,规模经营和主导产品的规模生产效益显著,涌现出一大批具产、供、销、加工能力的龙头养殖企业,目前,全区年产水产品产值100万元以上海水养殖企业18家。在龙头企业带动下,全区有386户养殖户也通过承包、转让、转租等方式,形成了一定规模的产业化经营。我区成为全市乃至全省第一大围塘养殖大县(区),海洋渔业产值占大农业总产值的55%以上。同时,完成了《龙湾区海水养殖开发规划》、《灵昆万亩文蛤出口创汇基地规划》等一系列规划方案,一批项目列入了省、市开发项目,海水养殖业方兴未艾。一是灵昆万亩文蛤养殖出口创汇基地。该基地面积10129亩,年产文蛤3000吨,是温州市菜篮子工程(水产养殖)重点基地,基地内已经全面推行“一、二、三、四”养殖模式,即一口池塘、通过二个层次(水层、底泥层)、实行三种养殖方式(混养、轮养、套养)、生产四类产品(虾、蟹、鱼、贝)的具体综合开发利用。二是永兴围垦(南片)文蛤养殖基地,年产文蛤200吨,正在建设中的北片面积5680亩,于今年建成投产。三是海城万亩海水围塘养殖基地,已形成开发面积9500亩。二是二产的海洋开采业主要是作为地方建材的海砂开采,开采的海砂基本能满足了我区城镇基本建设的需求,产值也相当可观(没有具体统计数字)。三是港口运输业有龙湾港区、状元港区、蓝田港区、白楼下渔业港区以及灵昆、黄石等地一些零星码头,并且与之相应产生了一定规模的海上运输能力,使我区成为温州港的重要仓储装卸基地。同时海洋产业基础设施有了较大改善,沿海和海岛地区的交通、电力、水利和通讯设施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海洋经济的基础设施也日趋完善。

3、外部发展环境优越。一是区位优势比较明显。龙湾位于东南沿海,瓯江口南岸,是温州城市的副中心区,地理位置十分优越。随着温州“一港三城”和“城市东移、南联、北拓”战略的实施以及浙南闽北地区中心城市地位的逐步确立,我区的区位优势将进一步显现。二是经济综合实力较强。2002年全区国内生产总值达77.86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800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7818元,今年1-11月份财政总收入9.9424亿元。三是体制机制灵活。我们龙湾凭借温州模式的体制改革先发优势,已完成了微观基础(民营经济)、市场经济(专业市场)、社会分工(区域经济)三大制度创新,市场经济的微观机制已基本形成。四是龙湾民间资金充裕,2003年1-11月份,全区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89.698亿元,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45.0094亿元,数量可观的民间资金和金融服务正在为寻找新的投资领域而“翘首以待”。

4、科学技术优势明显。我区养殖技术力量雄厚,各水产养殖示范区及周边养殖区具有悠久的海水养殖历史和丰富的养殖经验。近年来我区海水围塘养殖技术一直走在全省前列,在全省率先开展文蛤沙滩养殖、文蛤围塘养殖、虾蟹贝混养技术研究,海水围塘养殖新技术、新模式的研究成功推广,带动了全省海水围塘业的飞速发展。在2003年省农博会上,此项技术受到国家、省、市领导和业内专家的高度评价。在围塘综合利用技术上,虾蟹(青蟹)、虾贝、文蛤、缢蛏围塘立体混养生态水质管理模式技术比较成熟,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区科技进步一等奖,推动了全省围塘养殖技术革命。另外,一批富有养殖经验的龙头企业、经营大户运用先进养殖技术,到省内宁波、舟山、台州等地以及山东、江苏等省经营开发了一万多亩海水养殖基地,带动了省内外一些地方海水围塘养殖业的快速发展,牢固地奠定了浙江省海水围塘养殖强区的地位。另外,省海洋水产研究所在我区建立了集苗种生产、养殖技术研究为一体的科研基地,该所雄厚科技力量,为我区养殖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技术保障。在全省率先建立的首家民营水产养殖科研机构温州市灵昆海水养殖研究所和区海洋水产技术推广站,为全区水产养殖技术推广起到积极推动作用。6个水产养殖基地和8家水产养殖龙头企业通过了温州放心农产品基地的认定,4个产品获省、市名、特、优农副产品金奖。

(二)劣势方面。

虽然我区海洋经济近年发展较快,但面临的问题不少,海洋经济的总量规模和发展水平与我区海洋资源大区和滨海城区的地位不适应,与周边沿海其它地区比较还有差距,近的来讲与我市乐清、瑞安、台州三门,远的与宁波、舟山等地相比,海洋经济对全区经济的贡献度不高,海洋产业占全区GDp10%不到,存在制约因素也不少。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海洋与渔业管理“大海洋”的新理念尚未树立,“蓝色产业”还没真正纳入区域经济大盘内。海洋经济整合度不高,缺乏整体和长远规划;海洋资源无序开发仍然存在;协调全区海洋经济发展的指导机构尚未建立,条块管理机制没有很好理顺。

2、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渔业基础设施建设,临港经济区建设以及港口建设等方面投入相对不足,特别是灵昆岛海涂养殖的基础设施薄弱,三大海洋围塘养殖基地标准化不高,抵御自然完善能力不强,影响了我区海洋经济的发展后劲。

3、海洋科技力量相对薄弱,科技创新步伐不快,科技网络不够健全,已不能满足养殖业快速发展要求。从总体来讲,科技投入较低,新品种、新技术引进开发和滞后,“产、学、研”结合不紧密,科技成果转化缓慢,产品更新换代进程较慢,海洋科技教育研究力量薄弱,海洋科技基础性研究欠缺,科技储备严重不足,科技对海洋经济的贡献率不高,高新技术产业在海洋经济总量中几乎是空白。

4、海洋环境破坏严重。由于城市化、工业化的发展,大量生活废水,甚至一些未经处理的生活垃圾入海排放量不断增加,发达的沿海工业使大量带有未经任何处理严重污染物质的工业废水直排海中,特别是海滨蓝田、扶贫开发区的化工、人造革、电镀产业尤为突出,污水不断由陆地排入海中,对近海渔业资源造成毁灭性破坏,附近涂滩难觅海洋生物踪迹,污染之重触目惊心。沿海岸工业项目建设对海域生态环境特别是养殖业造成不同程度地污染,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养殖品种、生产方式的传统单一化、加上人工养殖过程中投饵量增加,养殖业自身污染日益加强,导致海域环境质量日趋下降。目前,我区海域的海水均为四、五类,甚至为六类。

5、海洋新兴产业发展滞后。表现为海洋经济内部产业结构不合理。海洋经济的发展局限于海水养殖,其比例为:第一产业的比例偏高;第二产业基数小,第三产业的比例偏低。海水精品深加工、临港工业、海洋运输仓储、海洋生物和海洋化工、海洋观光旅游等新兴产业发展相对滞后或发展缓慢。

6、传统优势产业面临严峻挑战。主要表现在海洋渔业资源衰退,及国际海洋渔业大环境的影响,海洋捕捞业逐步萎缩,海洋捕捞业全区作业船只由原有800多只沿海作业船锐减至200多艘,渔民转产转业困难。

7、养殖产品结构不尽合理。海洋养殖产品更新换代进程慢,新品种、新技术应用和推广步伐不快;集约化经营生产、社会化组织程度低,大多数水产养殖企业和产业基地仍处于粗放型经营,缺乏规模型“航母”式的辐射力和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水产加工业滞后,科技含量低,综合利用程度低,附加值不高,产业链不长;流通环节手段落后,营销手段和网络不健全,安全生产和标准化生产率低,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和开拓市场冲击力不强,影响了整个产业做大做强的整体功能。

8、海洋养殖业“三缺”问题仍然存在。在养殖业结构调整中,农民普遍存在缺信息、缺资金、缺技术的问题。市场信息不灵,政府提供信息不够,渠道不畅,农民在结构调整上随大流,没有按照市场规律安排生产;产业

投入力度不够,政府政策性投入少,农民信贷难、融资难,由于渔业生产自然风险大,回收周期长,有形资产抵押难,告贷无门。据统计,今年1-11月份全区各金融机构贷款74.4亿元,农业贷款7.5亿元,纯农业贷款1个亿不到,海水养殖贷款仅1000万左右;渔业开发性、加工型基地用地缺乏,招商引资困难,“引进来”战略路子迈得不快,由于规划功能定位不断调整,养殖大户特别是龙头企业对基地投入有顾虑,担心政府随时将养殖基地功能改变为其他建设用地而使投资失误,影响了养殖规模的扩大和档次的提高,阻碍了产业做大做强。

三、发展海洋经济的对策建议

1、认识创新。海洋是国土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客观要求。建设海洋经济大区是我区进一步发挥资源优势、拓展发展空间的战略决策。各级领导和广大群众必须牢固树立蓝色国土意识,做好包括海洋国土在内的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发展规划,像开发陆地一样来开发海洋;必须充分认识海洋经济对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把海洋经济发展作为我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新的增长点,作为增创我区经济发展新优势,加快构筑经济发展新平台的重要举措,有利于构筑陆海共进的经济发展新格局;必须加强对海洋经济的研究,注意把握国内外海洋经济发展趋势,学习好的经验和做法,努力实现海洋经济强区的目标。

2、体制创新。海洋经济范围覆盖国民经济的一、二、三产业,涉及到整个国民经济15个门类中的13个,对海洋经济发展的综合调控,区一级要建立区海洋经济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负责对全区海洋经济重大决策、重大工程项目的协调以及政策措施的督促落实,具体指导全区海洋经济工作。海洋与渔业、水利、围垦、国土、计划、规划、电业、金融等部门增强全局观念,转变工作作风,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认真做好海洋经济发展的管理和服务工作。进一步理顺海洋管理体制,改革目前港口管理体制,打破地方封锁和部门垄断,组建股份公司或港口集团,进行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统一港口功能分工,增强港口的竞争能力。理顺海涂开发和利用的管理体制,避免多头管理,多头收费现象或弃而不管的管理混乱局面。

3、机制创新。积极探索海洋开发与投资新机制,实现机制创新。一要借鉴外地做法,建立海洋经济开发示范区和临港工业开发区等,并赋予相应的扶持政策。二要增加政府财政投入,不断提高用于海洋方面的投入比重,逐步加大海洋经济发展的资金投入,结合各地发展海洋经验好做法、好典型、好经验、好路子,推动海洋经济建设的各项工作。三要进一步落实《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和引进民间投资的意见》(浙政发[2003]1号)精神,在争取各级政府财力支持的同时,积极鼓励民间资金、外资参与海洋开发和保护,在利用民资、外资的途径和方式上取得新的突破。

4、科技创新体系。深入实施科技兴海战略,充分利用网上技术市场和省、市海洋科研力量,加强技术交流与合作,实现区外海洋人才为我所用。按照市场运作、企业牵头、政府推动的原则,采取股份制形式,鼓励和支持科研院校与企业联姻,民间资本注入,联合创办组建海洋开发研究机构。大力支持海洋科研机构在我区设立技术产业化研发基地,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鼓励企业、社会团体和个人创办海洋科技区域创新服务中心。鼓励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开展以资产为纽带的产学研联合,共同组建面向行业、面向地区、开放性的区域海洋技术研发中心,加强海洋经济发展中国共产党性技术和关键技术的研究与推广。区科技经费安排中,要逐年加大对科技兴海的支持力度,重点支持海洋科技研究开发、海洋科技园区示范园区的建设,重大海洋科技项目联合攻关,加强海洋新技术的应用推广。实施水产“种苗”工程,充分发挥省海水养殖研究所等科研单位科研优势,加大科研开发力度,加快选育和推广养殖优产品种,大力推进水产良种良苗,繁育产、加、销一体化,把水产种苗工程作为推动我区滩涂优势产业的先导工程来抓。加大海洋科技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选送相关人员到大专院校培训、进修,加快海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引进一批高层次海洋科技管理人才。建立健全沿海镇(街道)海洋科技推广体系,区海洋技术推广中心要担当起我区海洋技术的主力军作用,提高海洋产业劳动者素质。加快信息化建设,要在加强渔业产业信息化建设的同时,加快推进我区海洋与渔业信息网等渔业信息体系建设,在完善和提高“中国文蛤网”的基础上,建立专业水产信息网络站,利用现代信息网络先进手段,为广大养殖户解决信息传递渠道不畅的难题,让广大养殖户能及时掌握国内外生产情况、市场动态。

5、管理创新。合理开发和利用海洋资源,切实保护好海洋环境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保证,认真落实国家和省有关法律法规,加强海洋综合管理。一要严格控制排污建设项目,根据《防治海岸工程污染损害海洋环境条例》,将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纳入陆地环保管理、严格制订企业污染物的排放种类和标准,加强污染源管理和污染总量控制,加大海洋生态环境和海洋资源治理保护力度。环保部门要建立海洋生态环境监测和预报系统,对重要渔业水域开展监测。特别是沿江工业园区工业污水的排放的监督和管理有待进一步加强和监管。严格控制排污口设置和陆源污染物入海。严格海洋工程、海岸工程的审批与审核制度,切实加强对海岸、海洋工程的防污设施和海域生态环境的建设,严把环评关。二要做好海洋功能区划和海洋开发规划工作,以区划实施开发和保护。海洋功能区划有利于确定不同海域适宜开发与发展项目,避免海洋开发中的盲目性和无序、无度状态。三要以各种法律与行政手段,加强各种海洋资源的保护,特别是海洋环境资源和海洋生物资源的保护,节制对海洋资源的过渡开发利用。在海洋开发过程中,要克服重开发轻保护、重索取轻投入现象,形成开发与保护相结合,政府规划引导与企业开发相统一,多元化投入、多层次、立体型、专业化开发海洋资源的市场机制。四要切实强化对建设海洋经济强区的政策导向,用活用足国家、省、市政策的同时,抓紧制订和出台可操作性强、扶持力度大、鼓励和扶持海洋经济发展的扶持政策,形成良好的政策导向,并切实落到实处,避免政策“打白条”现象,树立政府信用形象。通过政策扶持,促进海洋经济发展。对一些共性的海洋科研项目的开发,如种苗工程、养塘改造及一些新技术的推广,政府要加大财政补助和金融支持的力度。

下载宁波保税区将致力于打造海洋经济集散区[小编推荐]word格式文档
下载宁波保税区将致力于打造海洋经济集散区[小编推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