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充分发挥区域优势 积极探索楼宇经济
充分发挥区域优势 积极探索楼宇经济
前言
楼宇经济是近年来我国城市经济发展中涌现的一种新型经济形态。这里所说的“楼宇”,一般指城市内占地面积较小,容积率较高、建筑面积较大并用于经营性的写字楼、商务楼和工业楼房。在我国城市经济发展中,凡是以写字楼、商务楼和都市型工业楼宇为重要物质载体的经济活动,通称为“楼宇经济”。目前,我国东南沿海发达城市的楼宇经济已呈炙手可热之势。据新华社报道,“2003年,上海浦东陆家嘴中央商务区18幢楼宇共入驻单位1160户,平均租金每天每平方米0.60美元。从单位楼宇产出计算,这18楼宇均营业收入达49.2亿元,税收2.1亿元。” 由于楼宇经济的出现大大拓展了城市经济的发展空间,并成为国内一些城市经济最活跃的部分和财税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为此受到我国城市政府和学术界 的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
楼宇经济是城市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它的出现有着多方面的原因。首先,楼宇经济的形成与城市中心城区土地资源高度紧缺有着密切的关系。目前我国许多城市的中心城区,土地资源紧缺,地价昂贵,经济的发展受到土地的限制,化解中心城区经济发展与土地资源日渐稀缺的矛盾,最佳途径就是发展楼宇经济,向城市空间和高度要更多的效益。其次,楼宇经济是随着城市现代服务业和都市型工业的发展而产生的经济现象。从东南沿海发达城市的情况看,越来越多的公司、会计和律师事务所、金融服务和技术咨询机构、广告服务中心以及其他中介服务组织进驻繁华城区的写字楼,发达城区的写字楼、商务楼正在成为现代服务业的聚集中心。
近年来,根据地域统计、发展区域经济和区街财税体制改革的深入,坚持突出加快经济发展,坚持以发展税源经济,实施招商引资带动战略,积极探索发展楼宇经济的长效工作机制,把握区域经济上规模、楼宇经济上水平,实现了经济总量和财政收入的新突破。实现区级地税税收7470万元,同比增长25.25%。在发展楼宇经济工作中。
一、立足区域实际,明确发展思路。辖区内高档写字楼多,聚集了、注册资金过千万的企业60余家,人流、物流、信息流集中。但从发展的空间看,2.7平方公里的区域除去几大公园、泉城广场和城市主干道,可利用空间资源十分有限,可谓寸土寸金。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粗放式加工制造业项目已远远不能适应我们地区的实际。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地处城区中心的老街道办事处经济如何发展、着力点放在哪里,是摆面前的一个急待解决的问题。为此,专门抽调懂经 济、熟悉片区工作情况的同志,按照街道划分区域,对辖区内经济发展的重点楼宇进行了调查。经过调查,辖区共有较大写字楼8座,建筑面积7万多平方米。这些楼宇中集中了辖区内300余户企业,年实现税收占到了地区地方财政收入的80%以上,形成了地区的经济支柱。经济优势明显,极具发展潜力。充分利用这些楼宇资源,大力发展以壮大财源为重点的楼宇经济。针对这种情况,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在,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提出了发展楼宇经济的工作理念,调整经济结构,调整工作思路,切实把发展楼宇经济作为经济工作的着眼点和落脚点,千方百计抓楼宇,聚精会神抓服务。
二、摸清楼宇底数,制定发展规划。结合全国经济普查,一是对辖区内所有楼宇资源进行了拉网式调查,对楼宇产权、面积、功能等情况逐一登记。二是对入驻楼宇企业按照不同的行业、规模和发展潜力进行调研分析。三是根据行业聚集效应。据此建立了楼宇经济档案,取得 了详实的第一手资料。在此基础上,反复分析研究,并请驻地单位、楼宇单位和有关专家,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济南市城市发展规划进行了充分论证,研究制定了以改善投资环境和政策扶植引导,加大结构调整力度,以总部经济、金融、保险、现代服务、现代流通、广播电视、广告传媒和生物医学科技经济为主的楼宇经济发展规划,大力发展楼宇经济的地区经济发展规划,努力打造楼宇经济发展新格局。
三、强化招商引资,发展楼宇经济。从经济发展的内涵和外延两种扩大方式看,内涵扩大到了一定程度就难以有一个较大的增幅,外延扩大正是经济发展初级阶段最有效的增长方式。在地区,外延扩大不单是企业自身,而是企业数量的增加,依靠的就是招商引资。
(一)以招商引资为龙头,带动楼宇经济发展上规模。结合区域实际,以“借楼招商,外引内联,培植财源、实现双赢”的理念统一全办上 下的思想,把抓经济工作的着力点引到借助区域楼宇资源大力招商引资上来。在摸底调查的基础上,实行干部包楼宇责任制、招商引资责任制,设立了楼宇经济发展联络员,加强与楼宇物业部门之间的联系沟通,搭建楼宇招商信息平台,及时掌握楼宇房屋出租和空置房源情况,与楼宇业主实行联合招商,争取工作主动。进一步强化招商引资目标责任机制,将招商引资工作纳入年度绩效目标考核,研究制定了招商引资具体实施办法,及时掌握楼宇房屋出租情况和空置房源情况,提前介入楼宇招商,对重点招商项目分管领导和职能部门跟上抓,从项目商谈、立项和落实做好全方位服务。同时,坚持“感情链接、服务为上、规划引导、政策扶持”的指导思想,切实转变服务观念,提高服务质量和办事效率。周到、热情的服务使该公司顺利落户南郊宾馆,成为辖区的税源稳定户。近几年来,每年均实现新引进企业注册资金过3亿元,大大的增强了地区经济实力。
(二)转变观念强化服务,增进交流沟通。为了加强与楼宇物业部门的联系,成立了区域楼宇经济联谊会,定期召开座谈会,沟通情况,通报有关政策,分析辖区内经营情况,互通信息,增进了街道办事处与辖区楼宇单位的沟通与交流,强化了辖区单位的属地意识。认真倾听他们对发展楼宇经济的意见和建议。
(三)进一步完善“四个服务平台”建设。环境建设是一个永恒的主体,哪里环境好,发展的潜力就大,资金就会流向那里,企业就会建在哪里。近年来,逐步建设、完善“四个服务平台”。一是充分运用政府的行政职能,运用好“信息服务平台”,分门别类地定期发布国家有关的行业政策、投资导向、法律法规等信息,引导企业投好资,提高经济效益。二是加强与区域内的联系,搭建好“资金协调平台”。三是充分利用区域优势,发挥“科技服务平台”的作用,举办各种形式的科技成果洽谈会、推介会,推进科技成果的转化进程,提高企业产品的科技含量和市场占用率。四是按照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服务的职能和建设服务型高效政府的要求,强化“环境平台” 建设,进一步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强化社会服务功能,拓宽服务渠道,提高服务质量,真正做到不干预、多服务,努力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努力营造了“安商、亲商、富商”的良好发展氛围,现在,地区每年的招商引资企业均达到40家以上,为经济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篇:充分发挥统战工作优势
充分发挥统战工作优势
大力推进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
重庆市工商联党组
近几年来,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市工商联充分发挥统战工作职能作用,坚持把加强党建工作作为助推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抓手,积极配合市委组织部和市委两新工委推动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极大地促进了全市非公有制经济科学发展。
一、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强化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党建意识
一是制发《重庆市工商联关于进一步加强非公有制经济党建工作的意见》等一系列文件,多次召开全市工商联系统党建工作会议,对开展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进行广泛动员和全面部署。二是借召开市工商联(总商会)主席会、会长会、常委会、执委会、会员代表会等会议之机,对广大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大力宣传加强“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的有关政策,要求他们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党建工作。三是组织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深入开展“解放思想、扩大开放”、“弄清说透”、“三真”等大讨论活动,使他们深刻领会党的领导对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干事创业的巨大保障作用,深刻理解“真懂、真信、真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对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的巨大促进作用,深刻认识开展党建工作对做强做大非公有制企业的重大推动作用。四是组建“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红歌合唱团”和“新渝商红歌合唱团”,广泛开展“唱
红歌”活动,激发广大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始终保持“红色心态”,培养“红色人格”,塑造“红色品格”,唱响“永跟党走,科学发展”的主旋律。通过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全市广大非公有制人士对开展党建工作的认识不断深化,要求入党的业主大幅度增加。近两年,工商联会员企业党组织51家被命名为市级“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示范点,市工商联直属会员企业党委新发展业主党员31名。
二、完善工作机制,确保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生根落地
一是设立专门工作机构。为探索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的路子,我们于2001年在全国较早成立了市工商联直属会员企业党委,由在职副主席任党委书记,并配备了专职党委副书记。党委现下辖51个基层党组织,共有党员1800余名。二是实行评优评先“一票否决”。在推荐非公有制企业业主参评“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重庆市有突出贡献民营企业家”、“重庆市争光贡献奖”等荣誉称号和推选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时,均把所在企业的党建工作情况作为重要前提条件。近几年,对10多个没有建立党组织和重视支持党建工作力度不够的业主,实行了“一票否决”。三是规定党组织在评优评先中的主体地位。在开展各级各类评先评优工作中,我们规定所申报单位和人员都必须经党组织同意,或者必须由党组织出面组织实施评选工作,否则不予认可,由此推动了市工商联副主席、副会长单位组建党组织“全覆盖”。四是搭建党建工作交流平台。充分利用渝商大讲坛、新渝商沙龙、新渝商刊物等平台,宣传、交流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先进经验。重庆力帆集团董事长尹
明善深有感触地说,“开展党建工作是党组织帮助我们企业培训骨干,应该说是好得不得了的事情。如果连这件事都没认识到,那就是糊涂,甚至可以说是傻瓜”。五是定期表彰党建工作先进典型。在开展“党建工作先进集体”、“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着”评选表彰工作的基础上,近几年我们又增加了“党建之友”评选表彰活动,有29名业主被评为市级“党建之友”。
三、创新工作方法,大力提升直属会员企业党建工作水平
一是不断扩大基层党组织覆盖面。按照市委组织部、市委两新工委的统一要求,对有3名以上党员的,都单独组建了党组织;对不具备单独组建条件的企业和基层商会,通过建立联合党组织等形式进行了全面覆盖。二是广泛开展主题实践活动。在按照“业余、分散、小型、多样、实用、灵活”原则开展党组织生活基础上,组织广大党员认真开展“带头遵纪守法、争做文明员工,带头发挥特长、争做业务骨干,带头参加社会公益活动、争做无私奉献的表率,带头岗位练兵、争做企业发展标兵,带头学知识、学技术、学管理,争做企业高素质员工”的“五带头、五争做”活动。在抗击汶川大地震等各种自然灾害中,组织广大党员积极出力捐款。世界金融危机爆发后,及时组织开展“展示党员风采,应对金融危机”主题活动,有效促进了会员企业平稳较快发展。三是加强教育培训。建立企业业余党校,对入党积极分子、中层以上管理人员、技术和业务骨干进行党的理论、业务技能和文化知识培训。浙江商会还与市委党校合作,于2008年成立了“浙江商会党校函授站”。四是建立完善制度。先
后建立完善了党员联系群众制度、党内帮扶制度、党员摸底登记制度、党员组织关系转移制度、学习培训制度等各项制度,促进了党建工作的规范运转。
第三篇:充分发挥海淀区位优势大力整合开发区域人才资源
充分发挥海淀区位优势大力整合开发区域人才资源
多年来,海淀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区域人才资源整合工作,把人才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以加强区域人才资源整合开发为基本着力点,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挖掘人才内在潜力,发挥队伍整体优势,用好、用活、用足区域各类人才资源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为建设富裕民主文明和谐新海淀提供了有力支持。
一、整合开发人才资源是海淀实施人才强区战略的重要举措
丰富的人才资源是海淀区最具竞争力的独特优势,也是推进海淀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因素。海淀在人才方面呈现出鲜明的特点:一是国家培养人才的重地,二是国家级专家人才的聚集地,三是各行各业人才的集散地。如何把各种性质、各个领域、各个层次的人才资源整合起来,更好地盘活利用,以促进区域各项事业科学发展,成为当前全区人才工作的迫切任务和重要举措。
二、海淀区整合开发各类人才资源的创新实践
我们的总体思路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大海淀、大人才、大服务、大发展”为理念,以互惠共赢、共同发展为目标,解放思想、创新机制、服务引导、推动合作,努力突破体制、行业、身份局限,引导、促进各层次、各领域的人才合作交流和资源共享,最大限度地发挥好人才资源在海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智力支撑作用。
一是搭建高层沟通平台,建立区域人才资源整合开发协调机制。建立了驻区单位高层联席会议制度,先后达成了军民共建医疗示范工程、动漫创意产业合作等10多个合作项目,形成了人才资源整合开发的长效机制。
二是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建立优秀人才共同培养机制。建立“资本+技术+人才”的运作模式,促进优秀人才的联合培养和共同使用,推动区域人才资源整合开发向深度和广度发展。三是搭建咨询问政平台,建立高层次人才作用发挥机制。通过吸收各类区域专家加入人大、政协队伍等多种途径,搭建咨询问政平台,发挥区域高层次人才的参谋智囊作用。四是搭建多方互动平台,建立优秀人才学习交流机制。积极推动区属与区域之间、不同体制之间、城乡之间人才跨领域、跨单位学习交流,尝试开展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的孵化培养工作。
五是搭建市场服务平台,建立区域人才流动保障机制。发挥市场对人才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提升人才市场服务水平。
六是搭建信息管理平台,建立区域人才信息共享机制。分门别类建立各行各业高层次专家人才数据库,加大区属人才中介服务机构信息资源的整合力度,提高人才信息资源的使用效率。
七是搭建宣传推介平台,建立人才合作开发激励机制,注重加强对人才扶持政策、具体措施、成功经验、典型范例的舆论宣传,营造“多方参与、广泛协作、相互开放、共同受益”的社会氛围。
三、整合开发区域人才资源工作的体会
第一,加强党的领导是前提。第二,突出共同发展是宗旨。第三,创新体制机制是关键。第四,加强服务引导是保障。
第四篇:充分发挥饮食文化优势 推动汉阴经济突破发展
充分发挥饮食文化优势 推动汉阴经济突破发展
作者:巫其祥
汉阴小吃,历史悠久,风味独特。充分发挥汉阴饮食文化优势,把汉阴名小吃当作一项产业做大做强,像福建沙县小吃一样推向全省、全国,以推动汉阴县域经济的突破发展。
一、汉阴饮食文化历史悠久、远近驰名
汉阴开发较早,远在距今六、七千年以前的新石器时代的阮家坝文化遗址,就已发掘出土用于煮食的褐陶三足器(典型的煮食工具)、陶罐、陶钵等,那时的汉阴先民已进入熟食陶烹阶段。据旧时《汉阴县志》记载,这里有中国小吃最早的名品,如汉王刘邦时的“蒸盆子”,“皮豇豆”等。又处于东西交汇、南北过渡地带,物种资源丰富,饮食原料兼具南北,提供了丰富的食源。加之明清时期“湖广填陕南”的南北各地移民,来此定居,垦殖开发,随之也将各地的烹饪技艺和饮食文化传了进来。此外,还有佛教的传入和回族迁入等原因,使汉阴的民间小吃、乡土饭菜和饮食文化能博采众长,吸纳了各地各民族之精华,兼收并蓄,合而升华,因而形成了品种繁多,风味各异,制作精细,营养丰富,经济实惠,独具地方特色的小吃。其代表品种有芝麻炕炕馍、油炸米饺、米浆馍、猪血豆腐干、五香小豆腐干、哈蟆蝌蚪、蕨粉皮子、汉水蒸盆子、月河小桃花鱼、神仙豆腐、涧池烩面片等。因产地地道,质量上乘,工艺考究,风味别致,成为陕南饮食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枝奇葩。许多名小吃,已走出县境,在西安、北京和省内外开店,深受欢迎。
二、做大做强汉阴饮食产业
1、进一步提高认识。要让广大干群充分认识饮食文化是汉阴一大比较优势,是一大旅游资源,是一大生产力,应该同抓工农业生产一样,把汉阴饮食产业做大做强,并引导知名餐饮业和老字号企业向品牌化、产业化、规模化发展,为把汉阴打造成“美食名城”奠定基础。
2、加强宣传推介。除已编印出版的《陕南美食》一书外,还应编辑出版《汉阴特色风味小吃》、《秦巴药膳》、《汉阴名食传说》、《汉阴食俗》等系列书籍。并通过各种媒体,特别是电视媒体,录制《吃在汉阴》等专题片,在中央、省、市电视台进行播出。利用汉阴菜花节,增加以汉阴美食为主题的美食节内容,与省餐饮协会、省旅游局等联合举办大型餐饮技术比赛、饮食文化交流活动,打响汉阴美食品牌。邀请全国和省饮食文化专家、药膳专家到汉阴讲学交流,进一步提高汉阴饮食文化知名度。
3、借鉴福建沙县和本省岐山县发展餐饮业的经验。组建“汉阴美食”产业发展办公室或领导小组,由县政府主要领导挂帅负责,全面负责汉阴名小吃产业发展的组织协调、管理服务、技术培训、信息网络、生产开发等服务工作。与此同时,县政府应出台一些促进汉阴名小吃产业、富硒食品加工业、农家乐和药膳发展政策措施。并将饮食文化纳入县委、县政府议事日程,列入目标考核责任状,责成职能部门认真具体抓出成效,责任落实到人、到领导。大力发展全县餐饮业、食品加工业,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家开发和规模生产汉阴名小吃,走出县境到全省乃至全国开店,发展汉阴著名小吃、乡土名菜,从而带动汉阴饮食产业链的发展,为县域经济突破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4、做好汉阴名小吃的申报和认证。将汉阴芝麻炕炕馍、油炸米饺、米浆馍、涧池烩面片、猪血豆腐干、汉水蒸盆子、蕨粉皮子等小吃,申报为“中华名小吃”;五香豆腐干、红苕粉丝、月河桃花鱼、肥肉炒粉条、神仙豆腐、各种药膳等,申报为省级名品小吃。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提高汉阴小吃的档次和知名度,进一步扩大市场,推动产业化、规模化、标准化、规范化发展。
5、严格加强管理。食品是关乎人民生命的大事,涉及千家万户的民生。结合本县实际,制定饮食从业资格、服务场所、卫生设施、服务质量等小吃、餐饮的开业条件、等级评定、办证的相关性标准法规,加强管理,严禁无证经营。建立“美食一条街”,设立了“小吃市场”,集中摊点,坚决取缔占道经营、无房、无棚、无桌櫈、无水、无电、无餐纸、无消毒设施的原始经营。
6、大力培育餐饮和小吃制作人才。整合烹饪教育资源,利用县职教中心,重点培养餐饮、小吃专业厨师,学制可半年、一年,培养成具有中技、中专的新型厨师新秀。还可输送一批到市、省烹饪学院培训。促进传统厨师由“工匠型”向“知识型”、“管理型”转变。组织和鼓励 “餐饮行业职业经理人资格证书”考试和名厨职称评定工作,并培养出一批名厨、餐饮企业家。
7、将药膳做大做强。中国和世界人类饮食发展总的趋势是由“温饱型向享受型→营养型→保健型”发展。药膳是汉阴饮食文化中的一大优势,民间蕴藏着丰富的食疗药膳配方。因此,挖掘开发民间药膳,充分利用当地秦巴山区的地道中药材,在城镇和农家乐开设药膳食品和药膳食品加工业,进而推向陕南、全省、全国乃至世界,将具有广
阔的发展前景,县药监食监局曾动议将汉阴药膳产业做大,拟召开药膳研讨会,并于年初书面报告政府,这一举措应予大力支持。
8、表彰和奖励对汉阴饮食文化有卓越贡献的单位和个人。凡是对汉阴饮食文化的宣传、弘扬、研发、创新、生产、制作、营销等方面有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政府应给予表彰和奖励。并建立名优特小吃、美食奖评制度,以推动汉阴饮食文化健康有序发展,让游客体验到“游园林县城,品汉阴美食,赏民俗文化,观生态农家”的美好滋味。
第五篇:充分发挥航都优势,大力发展临空经济
文章标题:充分发挥航都优势,大力发展临空经济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加速,航空运输以其高效、安全、快捷的特性成为交通运输行业的先锋。依托机场特别是国际性大型机场的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聚集和辐射,大力发展临空经济,并着力培育由此衍生的高端产业,已成为引领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和潮流。
中国第五、跻身
世界百强的成都双流国际机场,是整个四川乃至西部对外开放的窗口,其带动成都、辐射西部的战略地位十分突出。充分依托空港优势,大力发展临空经济,构筑参与世界经济大循环的战略平台,培育拉动经济快速发展的强大引擎和新增长极,已成为双流提升产业能级,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实现新一轮快速发展的必然选择和战略任务。
依托空港优势,抢抓发展战略机遇
(一)从外部条件来看,双流发展临空经济恰逢其时
首先,中国将加速进入“航空时代”。民航业的快速发展,为临空经济在中国的发展创造了广阔空间,临空经济必将成为带动双流这种内陆型航空枢纽城市经济发展的发动机。其次,成都将成为国际化大都市。随着西部大开发的纵深推进,成都作为西部特大中心城市,将成为中西部地区创业环境最优、人居环境最佳、综合竞争力最强的现代特大中心城市,并与重庆一起迅速崛起成为中国经济“第四极”。作为成都未来的南部新城,双流必将迎来经济社会发展新的飞跃。第三,成都双流国际机场将战略升级。随着机场扩建和第五航权争取,双流国际机场作为国家级枢纽机场的战略地位将进一步巩固和提升,成都将因此成为中国航空“第四极”。
(二)从自身条件来看,双流发展临空经济得天独厚
一是拥有枢纽机场。双流国际机场是中西部地区规模最大、设施最完善、功能最齐备的机场,现已开通国内航线110余条,国际航线9条,国际包机航线20余条。2005年,旅客吞吐量1400万人次,货邮行吞吐量32.4万吨。机场的枢纽地位和强大功能,形成了发展临空经济的基本要件。
二是经济基础较好。双流已连续11年位居四川省“十强县”榜首,连续6年跻身全国“百强县”,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名列全国第44位。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为生产要素的聚集和组合创造了条件,形成了发展临空经济的外部基础。
三是产业发展成熟。近年来,双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高水平打造产业发展平台,加快产业集中、集聚、集群发展。目前,以机场为中心、周边2公里为半径的临空经济发展区已初具雏形。同时,形成了以生物制药、机械制造、电子信息、绿色食品、新型材料五大主导产业为支柱的县域工业体系,一批具有临空经济属性的产业已在机场周边聚集并形成一定规模。另外,物流、商贸、金融、会展、旅游、总部、房地产等现代服务业和都市农业发展迅速,已形成三次产业快速、协调发展的产业发展格局。
四是区位和交通等综合优势突出。随着成都中心城市向南发展,双流已被整体纳入成都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将成为成都未来的南部新城。新的城市发展规划,将更加有利于双流吸纳和承接成都中心城区产业辐射和转移,加快城市建设和产业发展步伐,加速融入成都中心城市。
突出临空指向,推动产业能级跃升
(一)强化临空经济的战略方向,推动县域经济临空化
一是明确临空产业在县域产业体系中的龙头和主体地位。将发展临空经济作为“十一五”以及未来相当长时期产业发展的战略重点,以临空产业发展带动非临空产业升级为着力点,以临空服务业、临空制造业两轮驱动为突破口,促进资源要素配置向临空经济重点区域、重点产业和重点项目倾斜,优化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三次产业协调互动发展。
二是高水平编制临空产业发展规划。在深入分析双流临空经济的发展趋势、市场前景和产业链关系等因素的基础上,对发展临空经济的战略定位、发展目标、重点任务、产业配套等进行系统策划和规划。构建以航空物流业、临空服务业、临空旅游业为先导,以临空制造业、商贸流通业为主导,以都市农业、房地产、教育、文化等产业为基础的新型产业体系。
三是加强政策引导。研究借鉴国内外国际机场的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增强招商引资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着力引进一批知名航空公司和临空经济龙头企业,带动临空产业集聚发展,打造临空产业集群。在现有财税优惠政策基础上,设立“临空经济企业孵化基金”、“临空产品开发基金”,鼓励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结构调整,推动现有企业向临空型企业配套和转型,促进产业结构整体优化和能级提升。
(二)优化临空经济的产业布局,推动临空经济圈层化
一是依托空港,建设以机场为核心的临空经济功能区。强化“区港一体”的发展理念,增强机场对县域经济的带动能力,大力发展航空工业及临空商业、临空商务
等配套产业,打造双流临空经济的先导阵地和前沿堡垒。
二是功能互补,建设以三大产业发展平台为主体的临空经济核心区。加快完善以省级重点经济开发区西南航空港经济开发区、成都国际性枢纽型园区成都航空物流园区和双流县现代商贸集中发展区为主体的“三大园区”的基础设施,提高配套服务功能,与机场形成深层次综合开发格局。以“三大园区
”为载体,突出招商引资的临空指向,促进五大主导产业集中集约发展,加快光机电、新材料、食品、医药等优势产业向新型临空工业改造和转型,延伸产业链条,打造临空产业集群。
三是立足城市发展,建设以双流北部城市组团为主体的临空经济配套区。要借鉴上海虹桥等地区发展“都市型临空经济”的经验,立足“再造成都”,按照未来成都中心城区的标准,高起点、大手笔搞好城市发展规划,在空间架构、产业布局、功能定位、建设档次等方面全面对接成都中心城市。要以统筹东升、华阳“两城”建设为龙头,带动西航港、九江、彭镇、公兴、黄甲、胜利、中和、正兴、万安等北部城镇加快发展,提高东升、华阳两大城市组团的整体承载能力,尽快承担中心城区部分城市功能,为临空产业及相关高端产业的集聚和发展创造条件。
四是立足区域互动,建设以双流南部片区为主体的临空经济辐射区。按照“以特取胜、错位发展”的思路,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锦绣东山生态观光走廊、蜀风牧山文化旅游走廊、麓山大道国际社区走廊“三走廊”的打造,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创汇农业、文化旅游、运动休闲、高档住宅等临空产业。
有效利用资源,提供发展重要保障
(一)积极对上争取,充分利用政务资源
立足充分发挥双流国际机场作为四川省、成都市联系世界的桥梁、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的平台、培育新兴产业的载体和展示对外开放形象窗口的作用,争取省市将临空经济纳入重大发展战略体系,打破行政区划限制,站在更高层面对临空经济发展进行系统研究,科学定位,统筹规划,整体打造。
(二)加强与机场合作,充分挖掘机场资源
超越体制机制约束,加强与国家民航总局、机场集团公司的沟通和协商,与机场建立面向未来的全方位战略合作关系,形成协调互动的发展模式。在规划衔接、土地利用、产业政策、基础设施、拆迁安置、社会福利等方面加强与机场的对接和配合,大力支持机场扩容提质。采取合作开发的模式对临空经济区进行分层开发,给予机场充足的发展空间和合理的开发权益,充分调动机场的积极性,促进机场与地方的深度合作和互利共赢。
(三)强化市场运作,充分借力市场资源
大力发展临空经济,迫切需要资金等市场要素的快速聚集,必须充分借力市场资源,运用市场手段促进资源要素整合利用,在更深层次、更宽领域加快市场化配置资源。灵活采取BT、BOT、T—BOD、特许经营权融资等方式,引进市场主体对临空经济发展区实行连片打造,配套开发,实现多渠道融资,专业化打造。
优化发展环境,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一)加快基础配套,提高承载能力
按照“对接成都、统筹推进、适度超前”的原则,高标准、高水平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发展承载能力。一是优化交通网络。强化成都中心城区、双流北部城市组团及“三大园区”相互间的交通联系,着力优化产业聚集区、商务配套区、生活配套区路网结构,尽快形成城乡一体、水陆空铁立体互动的交通网络,进一步实现与成都中心城区交通的全面接轨。二是完善能源体系。按照打造南部新城的要求,加快电力基础设施建设,统筹推进岷江水厂二期、东山牧山供水工程及输气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积极争取和保证能源储备与供给,增强临空经济发展的能源保障。三是加快信息化建设。针对临空经济时效性、高效性的特点,加快通讯、电子信息网络建设,尽快在临空经济功能区、核心区、配套区实现互联网、通讯、有线电视“三网”融合,打造“数字双流”,提高信息化服务水平。四是改善人居环境。在东升、华阳、西航港及“三大园区”等人口和产业密集区域,合理布局商业、公交、餐饮、健身、娱乐等生活设施,提高区域综合配套功能,着力打造一流人居环境。
(二)提高服务水平,改善投资环境
深入推进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优化行政许可服务流程,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开通临空产业发展“绿色通道”,实现“一条龙服务”,满足企业高质量、高效率、全方位的公共服务需求。组织聘请有关专家组成智囊团队,深入研究国内外临空经济的理论发展与实践动态,结合双流实际提出切实可行的决策建议,为发展临空经济提供科学指导。准确把握时代脉搏,主动顺应发展潮流,充分发挥空港优势,大力发展临空经济,一座现代化的“中国西部航都、成都南部新城”将在双流大地崛起。
《充分发挥航都优势,大力发展临空经济》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充分发挥航都优势,大力发展临空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