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药包材生产现场考核技术指导原则
药包材生产现场考核技术指导原则
(征求意见稿)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规范直接接触药品的包装材料和容器(以下简称药包材)生产现场考核工作,确保考核工作公开、公平、公正,依据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2010年版)和《直接接触药品的包装材料和容器管理办法》制定本技术指导原则。
第二条 本技术指导原则适用于国内药包材生产企业药包材产品注册的生产申请、再注册申请、补充申请的生产现场考核。
第三条 生产现场考核工作是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完成药包材注册申请资料形式审查后对申报单位进行的生产、管理、质量控制等方面的核查,现场考核应加强药包材产品的动态检查,保证产品质量的稳定性。
第二章 生产现场考核要点
第四条 省考核组到现场后,企业应向考核组提供如下资料:
一、药包材生产申请
(一)药包材注册申请资料及药包材注册申请表;
(二)企业汇报材料及相关资料。
二、药包材再注册
(一)原药包材注册申请资料;
(二)药包材再注册申请资及药包材再注册申请表;
(三)企业汇报材料及相关资料。
三、药包材的补充申请
(一)药包材的补充申请相关资料及药包材补充申请申请表;
(二)原药包材注册或再注册时厂区及洁净室平面图;
(三)企业汇报材料及相关资料。
企业汇报材料应按《药包材生产现场考核通则》具体要求准备好各类文件及书面汇报资料。药包材再注册汇报材料还应包括药包材经批准注册后其生产地址、企业内部生产场所、产品配方(包括变更原料产地、变更添加剂)、生产工艺、质量标准变更情况;产品质量自检报告中委外检测协议及执行情况;该产品注册时考核组提出建议和整改项目的整改情况;五年来的品种生产、质量管理情况、药包材生产企业对产品自检合格率及官方质量抽检情况;其它需要说明的问题。
第五条 生产现场考核要点
一、药包材注册
(一)生产现场考核首先应核对申报资料中相关内容与现场实际情况是否相符。申报资料中生产地址与生产考核现场地址应相符;现场所生产的产品应与申报品种一致与实际生产能力应相符;如一台设备进行两种或两种以上产品生产的,必须具备相应品种生产所需的模具。
(二)药包材注册应按《直接接触药品的包装材料和容器管理办法》的药包材生产现场考核通则及药包材生产现场检查考核评分明细表项目内容逐项核查(见附件1),现场考核应是正常生产状态。现场所生产的产品应与申报品种基本一致与实际生产能力应相符;核查重点:
1.生产不洗即用产品洁净车间的设施应与被包装的药品要求的洁净度相匹配,各工序的洁净度应符合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2010年版)要求(见附件2)。
2.企业应配齐《药包材产品批检验必检项目》(见附件5)所需检验仪器、设备并保持良好的性能。
3.核查产品配方原料及添加剂(着色剂、防腐剂、增塑剂、遮光剂及油墨等)的化学名称、质量标准、来源、在配方中作用、用量以及用量比例(以重量计)是否与产品注册资料一致;现场考核应确认以上原料、牌号、来源、组成等与申报书一致。
4.核查生产工艺,包括工艺流程图、起始原料、有机溶媒、生产条件及各环节的工艺参数、主要工序所用设备名称和型号,各环节的洁净级别及范围,应符合要求。
核查工艺管理情况:应按品种制订工艺规程及操作规程;制订原辅料、中间体、成品质量标准;计量、称量和投料要有人复查,操作人、复核人均应签字;生产过程中的半成品(中间产品)按“工艺规程”规定的质量标准作为上下工序交接验收的依据;存放半成品(中间产品)的中转库,亦应按“待验”、“合格”、“不合格”分别堆放,“不合格”者不得流入下工序;生产过程应按工艺、质量控制要点进行工艺查证,以及预防、发现和消除事故差错并做好记录;生产中发生事故,应按事故管理的有关规定及时处理、报告和记录。
5.核查生产记录(包括原辅材料、包装材料检验、验收原始记录、批生产记录)应填写完整、清楚、真实。批生产记录应整洁,不得撕毁和任意涂改,保存完好。可追溯该批产品的生产历史以及与质量有关的情况。批生产记录的内容应当包括: ⑴ 产品名称、规格、批号;
⑵ 生产以及中间工序开始、结束的日期和时间; ⑶ 每一原辅料的批号以及实际称量的数量;
⑷ 相关生产操作工艺参数及控制范围,以及所用主要生产设备的编号;
⑸ 不同生产工序所得产量及必要时的物料平衡计算; ⑹ 生产步骤操作人员的签名,每一生产工序的负责人签名。6.核查企业是否按产品质量标准组织生产,产品质量检验规程是否健全;产品出厂检验的检测报告及检测原始记录是否符合要求,要求检测原始记录内容完整、规范、清晰、真实,检验报告应当符合现行规定及要求,检验报告中的技术要求与检验方法与产品质量标准应当相符。检验报告格式应当符合检验报告基本格式: ⑴ 检验报告编号;
⑵ 生产单位名称﹑产品名称、型号、规格、批号; ⑶ 产品批产量,检品数量; ⑷ 检验依据的质量标准;
⑸ 检验项目,技术要求,判定,检验结论和附图谱或曲线图; ⑹ 检验起始日期; ⑺ 检验人员的签名和日期; ⑻ 检验复核人员的签名和日期。
检验数据应当以具体数值标示,若检验数据低于规定的最低检测限时,应当以最低检测限具体数值标示。核查仪器校准和设备使用、清洁、维护的操作规程及记录应当符合规定及要求。
7.核查产品留样情况与留样室的环境条件,抽查留样产品的定期观查记录。
二、药包材再注册
(一)生产现场考核首先应核对申报资料中相关内容与现场实际情况是否相符。药包材再注册生产地址,生产企业名称应与药包材批准证明文件及其批准的变更证明文件相符。核对生产场地是否改建、扩
建,生产场地应与批准时相符;核对药包材注册证所载明的“规格”与实际生产的规格及本次再注册申请的规格是否一致;
(二)药包材再注册应按《直接接触药品的包装材料和容器管理办法》的药包材生产现场考核通则及药包材生产现场检查考核评分明细表项目内容逐项核查(见附件1),现场考核应是正常生产状态。现场所生产的产品应与申报品种基本一致与实际生产能力应相符;核查重点:
1.生产不洗即用产品洁净车间的洁净度应与被包装的药品要求的洁净度相同,各工序的洁净度应符合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2010年版)要求(见附件2);
2.企业应配齐《药包材产品批检验必检项目》(见附件3)所需检验仪器、设备并保持良好的性能;
3.核查产品配方原料及添加剂(着色剂、防腐剂、增塑剂、遮光剂及油墨等)的化学名称、质量标准、来源、在配方中作用、用量以及用量比例(以重量计)是否与产品注册资料一致;
4.核查生产工艺,包括工艺流程图、起始原料、有机溶媒、生产条件及各环节的工艺参数、主要工序所用设备名称和型号,各环节的洁净级别及范围,应符合要求;
核查工艺管理情况:应按品种制订工艺规程及操作规程;制订原辅料、中间体、成品质量标准;计量、称量和投料要有人复查,操作人、复核人均应签字;生产过程中的半成品(中间产品)按“工艺规程”规定的质量标准作为上下工序交接验收的依据;存放半成品(中间产品)的中转库,亦应按“待验”、“合格”、“不合格”分别堆放,“不合格”者不得流入下工序;生产过程应按工艺、质量控制要点进行工艺查
证,以及预防、发现和消除事故差错并做好记录;生产中发生事故,应按事故管理的有关规定及时处理、报告和记录。
5.核查生产记录(包括原辅材料、包装材料检验、验收原始记录、批生产记录)应填写完整、清楚、真实。批生产记录应整洁,不得撕毁和任意涂改,保存完好。可追溯该批产品的生产历史以及与质量有关的情况。批生产记录的内容应当包括: ⑴ 产品名称、规格、批号;
⑵ 生产以及中间工序开始、结束的日期和时间; ⑶ 每一原辅料的批号以及实际称量的数量;
⑷ 相关生产操作工艺参数及控制范围,以及所用主要生产设备的编号;
⑸ 不同生产工序所得产量及必要时的物料平衡计算; ⑹ 生产步骤操作人员的签名,每一生产工序的负责人签名。6.核查企业是否按产品质量标准组织生产,产品质量检验规程是否健全;产品出厂检验的检测报告及检测原始记录是否符合要求,要求检测原始记录内容完整、规范、清晰、真实,检验报告应当符合现行规定及要求,检验报告中的技术要求与检验方法与产品质量标准应当相符。检验报告格式应当符合检验报告基本格式:
检验报告基本格式应当至少包括以下内容: ⑴ 检验报告编号;
⑵ 生产单位名称,产品名称、型号、规格、批号; ⑶ 产品批产量,检品数量; ⑷ 检验依据的质量标准;
⑸ 检验项目,技术要求,判定,检验结论和附图谱或曲线图;
⑹ 检验起始日期; ⑺ 检验人员的签名和日期; ⑻ 检验复核人员的签名和日期。
检验数据应当以具体数值标示,若检验数据低于规定的最低检测限时,应当以最低检测限具体数值标示。核查仪器校准和设备使用、清洁、维护的操作规程及记录应当符合规定及要求。
7.核查产品质量自检报告中委外检测协议及执行情况。
8.核查产品留样情况与留样室的环境条件,抽查留样产品的定期观查记录。
9.批准该产品注册时考核组提出建议和整改项目的整改情况。10.核查申报产品五年内销售及质量情况的总结报告。
三、药包材的补充申请
(一)核对申报资料中生产地址与生产考核现场地址是否相符;
(二)按《直接接触药品的包装材料和容器管理办法》的药包材生产现场考核通则及药包材生产现场检查考核评分明细表项目及内容中厂房与设施一节逐项核查,生产不洗即用产品洁净车间的洁净度应与被包装的药品要求的洁净度相同,应符合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2010年版)要求。
第三章 现场考核结论及评定依据
第六条 考核组应填写药包材生产情况考核表,考核结论可以附表说明。
第七条 药包材现场考核结论分为:
一、通过考核
二、不通过考核
第八条 经现场考核认为符合现行规定的考核结论应为“通过考核”。
第九条 符合下列情况之一的,考核结论应为“不通过考核”。
一、生产现场实际情况与申报资料相关内容不符;
二、核查生产现场,其配方与申报资料不符合。真实性难以保证;
三、现场核查不符合现行规定的,评分明细表中有一大项达不到本大项总分的70%;企业质量负责人与生产负责人相互兼任或由非在编人员担任;不具备对产品进行检验条件;洁净车间设施不符合洁净要求的;生产不洗即用药包材产品的车间没有空气温度、湿度调节系统,生产工序设计不符合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2010年版)要求。
四、其他不符合相关要求的情况。
第十条 在确认该企业基本符合直接接触药品的包装材料和容器管理办法中的药包材注册、再注册有关规定后,到成品仓库抽取药包材检验所需的样品,抽取样品数量必须满足产品检验要求(见附件4)。注意取样的环境其空气洁净度级别应与生产品种内包装洁净度要求一致。一、一个品种有多种规格的,根据年产量的多少来决定抽取样品的规格。抽取规格的年产量应大于或等于该品种年总产量的百分之三十。
二、样品库存量: 企业成品库应有同一规格连续三个批号的产品(是经过全项次检测合格的成品),每个批号库存量大于抽样量的十倍且最少不得低于五箱。
三、封样:抽样完成后进行封样、签章,并填写“药包材注册检验抽样记录单”,封条由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统一提供。同时,应封存同批号的产品留样。
四、进行注册检验的样品应为企业自检合格的样品,并要求被抽样单位提供所抽样品的自检报告书,供注册检验单位参考并留存。
第十一条 现场核查结束后,由组长汇总,作出现场考核结论,填写《药包材生产情况考核表》(见附件5),由核查组全体人员签字。如有必须整改但并不影响最终通过核查的项目,需填写由核查组长和被核查企业负责人签字、盖章的书面整改意见并告知被考核单位。
第十二条
申请人对现场考核结果有异议,可向检查组派出单位提出申诉。
第四章 附则
第十三条 本药包材生产现场考核技术指导原则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负责解释。
第十四条 本药包材生产现场考核技术指导原则不作为行政监督执法的依据。
第十五条 本生产现场考核技术指导原则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附件:
附件1.药包材生产现场检查考核评分明细表 附件2.药包材生产洁净室(区)要求 附件3.药包材产品批自检项目明细表
附件4.药品包装材料(容器)注册检验样品数量及要求 附件5.药包材生产情况考核表
第二篇:药包材对生产环境要求(推荐)
四、药包材对生产环境要求:
1、厂房与设施:
1)药包材生产企业必须有整洁的生产环境;生产、行政、生活和辅助区的总体布局应合理,不得互相妨碍。
2)厂房应有防止昆虫和其他动物进入的设施。
3)洁净区内表面应平整光滑、无裂缝、接口严密、无颗粒物脱落,并耐受清洗和消毒,墙壁与地面的交接处成弧形,以减少灰尘积聚和便于清洁。
4)生产区和储存区应有与生产规模形式应的面积和空间用以安装设备、物料,便于生产操作,存放物料、中间产品、待验品和成品,应最大限度减少差错和交叉污染。
5)进入洁净区的空气必须净化。
2、空气洁净度要求:
1)概念:指环境中空气含尘(微粒)量的程度。空气洁净度的高低可用空气洁净度级别来区分。
1961年诞生了世界最早的洁净度标准即美国空军技术条令,1963年底美国颁发了洁净度第一个军用部分的联邦标准即FS209。从此联邦标准209即成为国际上最流行、最著名的洁净室标准。1969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正式制订了“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其中空气洁净度要求就采用其中有关规定。我国药品监督管理局(SDA)制订GMP和21号局长令中对空气洁净度要求采用上述要求。
洁净区空气净化级别表
2)、洁净区管理需符合下列要求
2.1洁净区内人数应严格控制,仅限于该区域生产操作人员和经批准的外来人员进入,应进行指导和监督。
2.2洁净区与非洁净区之间必须设置缓冲设施,人、物流走向合理。
2.3洁净区内各种管道、灯具、封口以及其他公共设施,在设计和安装是应考虑使用中避免出现不易清洁的部位。设备表面应平整、光洁,不得有颗粒性物质脱落。
2.4洁净区内应使用无脱落物、易清洗、易消毒的卫生工具。卫生工具要存放在对产品不造成污染的指定地点,并限制使用区域。
2.5洁净区应根据生产要求提供足够的照明。主要工作室的照度宜为300勒克斯,应有应急照明设施。
2.6洁净区的窗户、天棚及进入室内的管道、风口、灯具与墙壁或天棚的连接处均应密封。
2)、洁净区管理需符合下列要求 2.7压差如下表所示,有指示静压差的装置。
2)、洁净区管理需符合下列要求
2.8洁净区温度应控制在18-26℃,相对湿度控制在45-65%。
2.9洁净区静态条件下检测的尘埃粒子、浮游菌或沉降菌数必须符合规定,应定期监控动态条件下的洁净状况。适时监控换气次数、静压差等参数,并记录存档。
2.10洁净区设水池、地漏不得对产品产生污染。100级洁净区内不得设置地漏,操作人员不应该裸手操作,当不可避免时,手部应及时消毒。
2.11 10000级洁净区使用的传输设备不得穿越较低级别区域。
2.12 100000级以上洁净服应在洁净区内洗涤、干燥、整理,必要是应按要求灭菌。
2.13空气净化系统应按规定清洁、维修、保养并记录。
第三篇:生产现场监督考核管理办法
生产现场监督考核管理办法
1、目的:
规范车间现场管理,明确检验方法,改善生产环境,提高产品质量,增进产品市场竞争力。
2、适用范围:
本办法适用于山东中科凤祥用于生产加工的生产车间现场质量现场管理。
3、引用文件:
GB14881 食品企业通用卫生规范 食品安全法
4、职责权限
4.1质量控制科负责日常工作的监督检查,每天统计上报检查情况。4.2质量控制科负责本办法的培训和监督实施,负责现场质量检查和质量事故的调查、分析和报告,负责不合格品处理和改进措施的监督实施。
质量检验人员对违反本规定的人员有处罚建议权,对文件执行过程中不配合的部门有考评权和处罚建议权。
4.3统计部门负责质量问题和事故的经济损失额和质量奖励额的计算。
权限:对质量事故经济损失额和质量奖励额有核算权 4.4.人力资源部负责制定质量奖惩金额分配方案。权限:对质量奖惩金额有分配权。
5、管理内容 5.1人员要求
5.1.1所有进车间员工必须按着装程序、洗手消毒程序着装消毒进车间。
5.1.2工作期间工作服粘子粘合好,不得畅怀、挽袖口裤口工作,不得身穿不洁净的工作服、工作鞋或工作靴工作,工作服上只允许有自己的名字,不允许在工作服上乱涂乱画。
5.1.3发网口罩佩戴规范,头发不得外露,口罩必须盖住鼻子和嘴,长期在车间工作的员工必须佩戴布口罩和发网,不允许佩戴一次性的发网口罩。(暂定)5.1.4每班后口罩自己清洗干净,发网统一交至后勤,由后勤管理员统一送洗衣房清洗消毒。(暂定)5.1.5车间一线生产员工不允许浓妆、涂口红、染指甲、留长胡须、留长指甲。
5.1.6车间所有员工不得一任何理由身穿工作服或工作鞋或工作靴外出,不得一任何理由便装、便鞋进入生产区域。
5.1.7车间员工不得佩戴任何首饰,包括项链、耳钉、耳环、戒指等饰物进入车间。
5.1.8车间员工入厕所后一定要先洗手消毒再着装,工作期间触摸了不洁净的物品要洗手消毒。(见洗手消毒程序)。5.1.9不准在车间追逐、嬉戏、打闹.。
5.1.10员工手伤后一定要贴创伤贴并佩戴乳胶手套,消毒后开始工作。
5.1.11工作期间不准坐在或站在工作台、地案子、周转筐、箱子等其他器具上面,不准蹲、倚、靠在墙、设备、工作台等其它器具上。5.1.12班后将工作服投放到待洗工作服桶内,由后勤管理员统一送至洗衣房清洗,消毒后着装。
5.1.13班后将自己的工作靴或工作鞋刷洗干净挂到靴架或放到鞋橱内。
5.2加工现场卫生要求
5.2.1保持车间内各个操作间、车间走廊、地沟的卫生,无积水、无污迹。车间地沟有盖板的不应长时间暴露。
5.2.2保持车间墙壁、顶棚、工作台清洁卫生,墙壁、顶棚定期(每月一次)清洗并用200-300ppm次氯酸钠溶液消毒。
5.2.3保持车间玻璃、门窗、照明灯具及防护设施完好、清洁卫生。5.2.4车间内无老鼠、蝇虫等现象,所有灭蝇灯、挡鼠板等设施完好。每天对灭蝇设施进行清理并做好记录。
5.2.5车间进出口门和各操作间门通过时要随时关闭,避免交叉污染.5.2.6加工现场工器具、物料、包装材料摆放整齐,定置放置,现场垃圾必须封口存放,当天班后清理出车间,不放与工作无关的物品及私人用品。
5.2.7不锈钢桶、不锈钢盆、塑料桶、塑料盆、周转筐等容器不能直接落地;料勺、料铲、等工器具不能直接落地;包装物料不能直接落地,存放位置应在距墙10cm存放。5.2.8套方体袋不折口的周转筐不准摞放在一起。
5.2.9车间内设备设施、工器具不能用临时性物品(铁丝、绳子、胶带)缠绕使用。
5.2.10生产现场不得堆积大量不使用的工器具,使用过的工器具及时清洗消毒。
5.2.11不准野蛮操作、故意破坏设备、工器具。
5.2.12不准在车间内吸烟,避免火灾的发生,不准在车间内酗酒、打架、斗殴。
5.3现场设备、工器具的卫生要求
5.3.1车间内设备操作及清洗严格按照相应的sop及ssop进行。5.3.2设备维修完毕及时清理现场,设备清洗消毒后方可使用。5.3.3班后必须将使用过的设备、工器具清洗消毒,不得有卫生死角,尤其是管道清洗消毒。
5.3.4闲置的设备必须定期(每月一次)清洗消毒,保持清洁。5.3.5工作期间所用设备、工器具必须按规定的频次(2小时一次)清洗消毒。
5.3.6损坏的设备、工器具及时维修,停止使用以免影响产品质量。5.3.7电子秤发放使用前必须校正,发现失准及时送计量室维修,并及时返工不合格产品。
5.3.8不使用失效的计量器具,如温度表、电子秤、压力表等。
6、考核方法
6.1质量控制科每月对当月检查出现的质量问题进行汇总,形成质量月报,对同一违规问题出现3次以上时,由质量控制科对生产线处30元/月罚款。
6.2违规人员不配合质检人员工作,态度蛮横拒不整改,质检员回报QC主管对责任人罚款20元/次,对于打击报复、谩骂质检员的行为及时报告部门负责人处理,质量控制科对责任人罚款50元/次,情节特别严重的,质量控制科对其提出停工或开除的建议。
6.3检验人员不按照此规定检查,发现问题不采取措施,有弄虚作假行为,质检科对检验员罚款10元/次.6.4质量控制科组织公司相关部门不定期进行检查,统计检查情况上报下发各责任部门,每月至少2次检查。
6.5违反上述任一条款,对责任人罚款2-10元/次。
6.6在公司统一检查时同一问题出现3次以上(如设备、工器具3台未清洗,蚊虫同一区域三只以上,防蝇防鼠设施两处不符合等)罚款金额根据严重程度10-50元/次,直接责任人60%,当天班长或带班长20%,主任主管20%。
6.7在一次检查中同一问题发生3次以下视为个别问题,直接罚款责任人2—20元。
7本办法由质量控制科负责解释。本管理办法由技术部长审核后分管副总批准生效。
第四篇:生产现场管理考核标准
生产现场管理考核
一、上岗着装
1、上岗要统一穿厂服, 每违反一次扣2分。
2、特殊工种要按规定穿戴劳保用品,每违反一次扣5分。
3、进入车间生产现场的女工以及留长发的男工要戴工作帽。每违反一次扣5分。
4、不准穿拖鞋或踏鞋跟;车间工人不准穿高跟鞋、裙子,每违反一次扣5分。
二、工作纪律
5、岗位人员需坚守岗位,不得离岗,不得做与岗位无关的其他事宜每违反一次扣5分。
6、迟到早退每次扣5分,迟到早退达30分钟以上的每次扣20分。
7、严禁在非吸烟点吸烟和流动吸烟,每违反一次扣50分。
8、岗位没设椅子的工种人员不准在该岗位范围内以任何东西作凳坐,每违反一次扣2分。
三、行为文明
9、严禁打架、斗殴、起哄、闹事每违反一次扣100分。10、11、严禁随地吐痰、乱丢垃圾,每违反一次扣3分。违反吸烟室(茶水室、休息室)管理规定, 每次扣2分。
四、其它
12、各种记录表格填写要规范、及时、完整、清晰。不符合要求的一处扣1分。记录表
格及文件资料等,不得残缺不全或丢失,不符合要求一处扣2-5分。
13、设备装置的安全防护设施应完整有效,有失灵、损坏等现象且没有及时整改的1
处扣20分。
14、生产现场的原料、辅料、工具及其它物品,要符合定置管理规定,机台工具箱内不
允许放有任何牌号的烟包,不符合规定的一处扣2分。
15、禁止穿越制丝车间储丝房用餐或上下班,每违反一次扣2分。
16、遵守厂规厂纪、工艺制度、工艺纪律等,如有违反将根据严重程度给予2-100分扣
罚,并按有关规定另行处理。
17、出现未列入上述考核细则的不文明言行,视情节轻重,由绩效管理办公室讨论决定
给予处罚。
18、奖励:
19、发现并制止他人违反工艺纪律和操作规程的行为,并避免严重质量、安全问题发生
者,奖励5-50分;
20、质量意识强,积极提出合理化建议,并经过采纳在产品质量提高和消耗降低、安全
方面有成效的,奖励5-100分;
21、发现非本岗位的产品或原辅材料、动力供给、环境等质量问题或隐患并及时报告、采取措施,避免或降低损失者,奖励1-50分
第五篇:小麦生产技术指导方案
兖州市2012年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示范补助项目
小麦技术指导方案
为保证兖州市2012-2013年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示范补助项目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益进行,推动科技入户工作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建立技术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科技成果快速转化长效机制,持续提高我市小麦生产水平,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特制定本技术指导方案。
一、主要目标
根据项目实施方案安排,全市共选择了100个小麦专业种植村,科技示范户400户,辐射带动4000户,建立3个科技示范试验基地。项目实施主要目标为:根据小麦优质高产技术思路,适应农业农村新形势需求,加大农技农机结合力度,推广小麦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加强小麦“双宽”播种、小麦深松少免耕播种、配方施肥与氮素后移延衰高产栽培、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等技术的集成应用,提高关键技术到位率,全面提升小麦生产技术水平,确保小麦持续增产,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二、技术内容
(一)主导品种
根据兖州市气候条件、农民意愿及市场需求确定我市小麦主导品种为济麦
22、济南
17、济麦20。其中济麦22主要集中在新兖镇、兴隆庄镇、大安镇、漕河镇及颜店镇东部种植,种植面积22万亩左右;济南17适应我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对优质强筋小麦品种的需 1
求,采用规模化、集约化种植模式,集中在小孟镇、新驿镇、颜店镇西部及大安镇和新兖镇的部分村,种植面积20万亩左右。这两个品种占到我市小麦种植总面积的95%以上。济麦20面积逐年减少,目前在我市种植0.7-0.8万亩之间
(二)主推技术:
近年来,在小麦生产中,我们相继推广应用了秸秆还田、宽幅精播高产栽培、规范化播种技术、小麦深松少免耕镇压节水栽培技术、配方施肥、氮肥后移优质高产栽培、病虫草害无公害综合防治和灾情应对等一系列技术,通过这些技术的推广应用,我市小麦生产水平持续提高,单产实现“十连增”。2012-2013,我市向省农业厅推荐了以下小麦主推技术。
1、冬小麦宽幅精播高产栽培技术
该技术是对小麦精播半精播高产栽培技术的延续和发展,实现了农机与农艺相结合,其核心“扩大行距,扩大播幅,健壮个体,提高产量”。有利提高个体发育质量,构建合理群体提高产量,是我市近年来宣传推广的主要技术,目前已成为主推技术之一,特别今年利用小麦高产创建和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资金,购买了108台小麦宽幅精播机,无偿提供给部分镇村,加快了该技术的推广力度。目前我市推广的种植模式为:2.6米一畦,畦背0.4米,畦内种植9行小麦,小麦播幅8-10厘米,平均行距为29厘米。今后几年,小麦宽幅精播种植模式将作为我市小麦种植中的主要种植模式加以推广。
2、小麦氮素后移延衰高产栽培技术
兖州市肥水条件优越,小麦单产水平远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小麦氮素后移延衰高产栽培技术适用于肥水条件较好的高产麦田和强筋及中筋小麦的田间管理,该技术在我市大面积应用已有多年,是小麦生产中的主要应用技术。其中心内容可概况为“一个减少,一个推迟”,即减少底肥施用中氮素的比列,推迟小麦春季肥水管理的时间,由原来习惯的返青-起身期进行肥水管理推迟到起身-拔节期。
3、小麦深松少免耕镇压节水栽培技术
目前小麦生产中大面积麦田采用旋耕后直接播种的耕作模式,在耕层下形成坚实的犁底层,影响蓄水及小麦根系下扎,小麦深松少免耕镇压节水栽培技术适应生产形式需求,通过秸秆还田、深松、镇压等技术有效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水分蓄积,提高根系活力,增加抗旱抗寒能力,提高产量。该技术在我市种粮大户中应用较多,随着土地流转进程的加快,目前已成为我市小麦生产主推技术之一。主要技术规程包括“玉米秸秆还田+深松30厘米+旋耕15厘米+耙压或镇压2遍+播种机播种+播后镇压”6个关键环节。
三、工作计划
2012年8月,编制培训计划,健全和完善工作制度和考评制度,组建专家组,遴选技术指导员,确定科技示范户,确定主导品种、主推技术及操作规程。
2012年9月-2012年11月,利用“三秋”生产关键时期,进行技术指导员和科技示范户培训,组织技术人员入户指导;规划建设小麦试验示范基地,对基地农户进行秋种技术培训及小麦冬前管理技术
培训。
2012年11月-2013年2月,对技术指导员和科技示范户进行全面技术培训,全方位开展入户指导工作。
2013年3月-2013年5月,开展小麦春季管理、春耕备播技术培训及小麦中后期管理技术培训,组织技术指导员进村入户开展小麦春季及中后期管理技术指导。
2013年6月,对技术指导员、科技示范户、试验示范基地进行考评;认真总结项目实施情况、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不足,及时形成总结报告。
四、工作要求
(一)切实履行技术指导与服务职责
按照项目实施方案要求,成立了小麦、玉米、蔬菜专家技术指导组,其中小麦专家组成员5人,负责制定全市小麦技术指导方案及操作规程,负责培训技术指导员,指导技术员对示范户进行技术指导、培训和答复咨询。督导技术指导员开展工作,面向全市技术指导员开展技术培训,对全市入户技术指导员进行业绩评价。技术指导员在农业生产关键环节(如备耕、播种、田间管理、收获等)应到每个示范户开展技术指导,累计到户工作时间150天以上。技术指导员要与示范户建立经常性联系,并可通过电话、短信、互联网等多种形式对示范户进行远程技术指导服务,帮助解决生产实际难题。每名技术指导员负责联系4个示范户,并帮助每个示范户辐射带动40个农户,以户带户,以户带村,形成农业技术示范新模式。
(二)加强信息沟通
技术指导员要在秋播、冬前管理、春季管理和后期收获等关键农时结束后,及时向专家组汇报工作,撰写工作总结材料。工作总结内容包括工作内容、工作效果、存在的问题、典型事例、对策建议等,还应根据实际情况附加相关技术文件、照片或录像。要建立和完善简报制度,及时反馈技术指导工作进展情况。
(三)加强监督检查
专家组成员要加强对示范户的调研,了解示范户的需求,研究解决项目实施中的技术问题。配合农业主管部门做好考评工作,按照项目统一规定的绩效评估办法加强监督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