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花生生产技术指导意见

时间:2019-05-15 05:29:4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4年花生生产技术指导意见》,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4年花生生产技术指导意见》。

第一篇:2014年花生生产技术指导意见

2014年花生生产技术指导意见

来源:油料作物技术处

春花生播种即将开始,麦套花生、夏花生很快进入准备阶段,农业部油料专家指导组和全国农技推广中心根据今年气候特点和以往防灾减灾经验,研究提出2014年度花生生产技术指导意见。

一、因地制宜选用品种

北方春花生产区,应选用增产潜力大的中晚熟大果型品种,生育期130-140天;麦套花生,应选用中早熟大果型品种,生育期120-130天;夏直播花生,一般选用早熟大果或小果品种,生育期115-125天;南方春花生应尽量选用中果至中大果珍珠豆型品种,生育期120天左右。同时注意所选品种的抗性与当地旱涝、病虫等灾害发生特点相一致,品种的类型及内、外在品质与当地市场需求相一致,以机械收获为主的地区,还应兼顾机收的需要。

二、适时抢墒播种

春播大花生要求5cm日平均地温稳定在15℃以上,小花生稳定在12℃以上;麦套花生一般于麦收前15-20天套种;夏直播要在前茬作物收获后抢时灭茬,沙性较强的土壤,也可采用贴茬播种,出苗后再进行灭茬、施肥;南方春播花生要求气温稳定在15℃以上或地温稳定在12℃以上时,抢晴于冷尾暖头播种。播种时土壤相对含水量以70%-75%为宜,即耕作层土壤手握能成团,手搓较松散。播种前10-15天剥壳,剥壳前带壳晒种2-3天,播种前每亩种子(15-17kg)用30%毒死蜱250ml+2.5%吡虫啉50ml+咯菌腈20ml混合液拌种,或吡虫啉+多菌灵拌种,可有效防治根茎腐病、蚜虫及地下害虫等。

三、科学施肥浇水

施肥原则坚持以氮磷钾肥为主,有机无机结合,速效缓释结合,因地巧施功能肥。酸性土壤用石灰等生理碱性含钙肥料,碱性土壤可施石膏等生理酸性含钙肥料,连作土壤可增施石灰氮、生物菌肥等,能显著减少土壤中病菌、虫卵数量,平衡土壤微生物种群,提高土壤肥力。

足墒播种的春、夏花生,幼苗期一般不需浇水,适当干旱有利于根系发育,提高植株抗旱耐涝能力。麦套花生幼苗期出现干旱,应及时浇水保苗。生育中期(花针期和结荚期)是花生对水反应最敏感的时期,也是一生需水量最多的时期,此期干旱对产量影响大,当植株叶片中午前后出现萎焉时,应及时浇水。生育后期(饱果期)遇旱应及时小水轻浇、润灌,防止植株早衰及黄曲霉毒素污染,但灌水不要在高温时段进行,避免引起烂果。另外,南方花生田要做到三沟通畅,不发生渍害。

四、加强田间管理

一是及时放苗清枝。覆膜花生幼苗不能自动破膜出土的地方,要人工破膜释放幼苗。自团棵期(主茎有4片复叶)开始,应及时检查并抠取压埋在膜下横生的侧枝,使其健壮发育,始花前需进行2-3次。二是适时中耕除草。麦套花生麦收后3-5天内进行中耕灭茬除草,中耕后每亩用50%乙草胺乳油120ml加水40-45kg喷施地面。其他露栽花生播种覆土后用乙草胺喷施地面。当田间花生接近封垄时,在两行花生行间穿沟培土,培土要做到沟清、土暄、垄腰胖、垄顶凹,使更多的果针入土结实。三是适度化学调控。当植株生长至30-35cm时,对表现出旺长田块用多效唑、烯效唑等生长调节剂进行控制,注意严格按药剂说明用量兑水30-35kg,于上午10点前或下午3点后进行叶面喷施。喷施过少,不能起到控高作用,过多会使植株叶片早衰而减产。四是防病防早衰。长江以北产区花生生育后期叶斑病和网斑病发生普遍,疮痂病发生趋于严重,在发病初期用甲基托布津或唑醚.代森联等杀菌剂交替喷施叶面,共喷施2-3次,每次间隔10-15天。进入饱果期后,每亩叶面喷施磷酸二氢钾120-150g+尿素350-400g连喷2次,间隔10-15天,延长花生顶叶功能期,防止早衰。

五、推进机械收获

北方花生区由于种植模式、种植规模以及土壤等条件适宜机械收获。目前国内花生分段收获机主要有:4H-2A收获机、4H-1500分段收获机、4H-800分段收获机、4HFS-150收获机等;集成度高、功能完善的花生联合收获技术装备更加适宜在该区推广,典型机具主要有:4HLB-2花生联合收获机、4HQL-2花生联合收获机、4HQL-120花生联合收获机、4HBL-2高效花生联合收获机、4HAL-2高效花生联合收获机等。南方花生区土壤相对粘重,宜采用分段收获机械。若土质为冲积沙(砾)土、田块较大且采用起垄覆膜种植模式,收获时可采用半喂入花生联合收获设备。

第二篇:2017年山西省小麦生产技术指导意见

2017年山西省小麦生产技术指导意见

2016年我省小麦生产取得了大丰收,小麦单产达到历史最好水平,为我省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打下了坚实基础。2017年我省将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为统领,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提质增效为目标,大力推广绿色高产高效技术,全面提升我省小麦生产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力。

一、2017小麦技术推广思路及目标

围绕“节本增效、质量安全、生态安全”总目标,创建出适宜我省的小麦绿色高产高效技术模式。要坚持小麦增产与资源节约相结合,既要攻关高产技术瓶颈、示范推广高产高效技术,又要推进节水、节肥、节药措施,创建绿色增产技术模式;要坚持农艺与农机相结合,实现农艺的农机化和农机的农艺化,真正把小麦技术物化与机械技术融合为一体,降低能耗,节约成本;要坚持高产与优质相结合,发展优质专用小麦、特色小麦,提升品质,增强小麦市场竞争力;要坚持现代技术与传统技术相结合,使传统技术升级换代,焕发生机。

2017年将围绕创建绿色高产高效模式为目标,以实施绿色高产高效创建工程和绿色增产模式攻关点为核心,在河津、翼城两县开展绿色高产高效创建县建设,围绕技术瓶颈开展技术攻关,集成关键技术,创建和推广适宜我省的绿色高产高效技术模式;在闻喜、河津、稷山、垣曲、夏县、盐湖、襄汾、洪洞、翼城、浮山、泽州、祁县等12个县开展绿色增产新模式、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示范工作,筛选出适宜我省小麦绿色高产高效新模式、新品种、新技术。同时,我省将宽窄行探墒沟播技术纳入2017年主推技术,在全省19个县市推广39万亩。它是一项集轻简化栽培、现代农机与传统农艺相结合、节本增效、抗旱播种、高效水肥利用为一体的集成技术,很受麦农和农机手的认可和欢迎。落实到位播前深耕深松、播前播后镇压、秸秆粉碎还田等传统农艺技术仍将是2017年农技推广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二、2017小麦秋播形势分析

今年小麦秋播形势总体为利大于弊。有利因素表现在:一是玉米结构性调整有利于小麦面积恢复性增长。随着玉米价格的下滑和国家政策的调整,玉米面积呈现下降趋势,农民种植小麦意向增强,预计今年小麦面积将会稳中有升。二是小麦价格近期稳中略涨,一定程度上提升农民种麦积极性。目前我省小麦售价2.33元/kg,较去年同期涨0.05元/kg。三是新型农机具助推新技术推广应用。国家继续实行农机购置补贴,大大促进农机更新换代和新型农机推广应用,对提高秸秆还田整地质量,缩短播期,加快探墒沟播等技术推广十分有利。

三、小麦播种及田间管理技术指导意见

本小麦生产应立足抗旱,将稳定播种面积,提高播种质量,抗旱保苗,一播全苗,作为今年工作重点和确保稳产丰产的关键。

(一)大力推广规范化播种技术

“七分种,三分管”是通过规范化播种技术,培育壮苗,为高产稳产和麦田管理奠定基础。规范化播种应达到秸秆还田“细、碎、匀”;整地上虚下实,无明暗坷垃;播后土壤塌实,出苗快,苗齐、苗全、苗匀。

1.深翻、深松蓄墒。旱地休闲田应在8月上中旬深耕翻或深松一次,增加土壤贮水量,促根下扎,提高水分利用效率。连续旋耕田块,应每隔2~3年深松一次,打破犁底层,促根下扎,提高肥水利用效率,抗倒伏。

2.精细整地。可增强耕层土壤保水保肥能力,使水、肥、气、热协调,符合小麦播种高产要求。整地要与耙耱镇压相结合,掌握宜耕宜耙作业时机,减少能源消耗,合理耕作,提高整地质量。

3.播前播后镇压。播前镇压可避免耕层土壤悬虚,造成深播弱苗;播后镇压可使土壤与种子紧密接触,提高出苗率和整齐度,增强抗旱能力;播后镇压一般随播随压,若湿度过大,可推迟镇压,以防板结,影响出苗。

4.平衡施肥,用养结合。根据土壤肥力、目标产量和用养结合的原则,平衡施肥,达到不脱肥,不旺长,高产高效。秸秆还田地块底肥应重氮稳磷少钾;正茬地块应稳氮增磷钾;旱地麦田应稳氮钾增磷。

5.合理布局,选用优种

根据区域生态气候特点,运城、临汾和晋城选择种植半冬性、冬性的中早熟品种,晋中、长治选择种植冬性、强冬性的中晚熟品种。根据土壤地力选择高产或稳产品种,合理布局,切忌盲目求新。南部水地可选用:晋麦84号、临Y7287、尧麦

16、舜麦1718、晋麦96号、济麦

22、良星99、鑫麦296等品种;南部旱地南部可选用临丰3号、运旱20410、运旱618、晋麦92号、晋麦97号、长8744、运旱102等品种;中部水地可选用长4738、长麦6135、京9428、中麦175等品种;中部旱地可选用长6878、长6359、太10604等品种。

6.播前种子或土壤处理。种子包衣或拌种是预防地下害虫、土传、种传及苗期病虫害,确保全苗的最有效方法,应杜绝“白籽”下种。地下害虫和土传病害重发、常发田块,应将种子和土壤处理相结合。

7.适期适量适墒匀播。适期播种。旱地和冬性品种适播期平均气温为16~18℃;半冬性品种为14~16℃。推荐适播期:南部高山冷凉区和中部晚熟麦区旱地9月22日~9月27日;南部旱地9月28日~10月4日;地膜覆盖小麦10月1日-10月7日。南部水地适播期为10月5日~10月10日,中部晚熟水地适播期为10月1日~10月5日。

适量播种。我省主推品种以多穗型为主。适播期内,旱地小麦播量每亩7.5~10.0kg;地膜覆盖小麦播量每亩7.0~8.0kg;水地小麦条播每亩10.0~12.5kg,撒播每亩15~17.5kg。适播期外提前或推后1天,减少或增加播量0.5kg。

适墒播种。耕层0~20cm土壤相对含水量70%左右是最适宜播种墒情。若0~20cm土壤相对含水量低于60%时,水浇地应播前浇串茬水,或播后浇蒙头水;旱地可增加播深和重镇压。

8.查苗补苗。播种后10~15应天查苗,麦行内≥10cm无苗,应补种。

(二)强化田间管理

在规范化播种,确保全苗基础上,落实好节水抗旱保墒田间管理技术措施,是确保高产稳产的关键。

1.冬水前移。浇水是塌实耕层土壤最有效的方法。秸秆还田田块冬前灌水应前移至三叶期后开始,夜冻昼消前结束,塌实耕层土壤,促进分蘖和秸秆腐熟,培育壮苗,确保安全越冬。正茬田可在昼消夜冻时浇越冬水。浇水后适墒时,中耕耙耱保墒,弥合裂缝,提高水分利用率。

2.化学除草。麦田化除可在秋季或早春进行。秋季化除效果好,安全,应大力提倡。秋季化除应在小麦3~5叶期,杂草2~4叶,日均气温5℃以上的无风晴天进行,遇到大风或大幅降温应停止化除。秋季未化除或化除不彻底的田块可在春季小麦返青后到拔节前,日均气温稳定在5℃以上的无风晴天进行。

3.地膜小麦冬春护膜。地膜覆盖麦田冬春应做好查膜护膜,以更好发挥地膜覆盖保墒增温效果。

4.早春镇压耙耱,提墒保墒。所有麦田在顶凌期都应浅耙或轻耱,去除枯叶,弥合裂缝,保墒提温;旱地表墒较差的田块,返青期应先镇压后耙耱,提墒保墒,促进返青。

5.春季适时灌水。未冬浇麦田,应在返青期浇水,亩灌水量40~50 m3;亩总茎数低于80万的田块,应追施尿素5~7.5kg;亩总茎数高于80万的田块不追肥;已冬浇的壮苗田,春季浇水推迟到拔节中后期,并追施尿素5~7.5kg;弱苗田应在拔节前期浇水,并追施尿素7.5~10kg;灌水量由50m3/亩增加到60m3/亩,抵御晚霜冻害或低温冷害,增穗、稳粒、保粒重。6.预防冻(冷)害。我省冬春冻害每年都有不同程度发生,尤其以4月上中旬的晚霜冻(冷)害危害最大,一旦气温降至5℃以下,就可能造成幼穗受冻死亡或秃尖、缺位穗等,导致减产。因此,南部麦区在4月1-5日,中部麦区在4月5-10日增量浇拔节水,预防晚霜冻(冷)害;未浇水麦田一旦发生低温冻(冷)害,应及时浇水,并亩追施尿素5kg,促进小蘖成穗;无浇水条件的麦田应密切关注天气变化,低温来临前或发生后喷施叶面肥、生长调节剂如天达-2116(壮苗灵)、芸苔素内酯等,或采取熏烟预防和减轻低温冻(冷)害的损失。

7.做好病虫害防治和后期“一喷三防”。春季是病虫危害盛期,麦田管理应做好病虫害预测预报和防治工作。要大力推广“一喷三防”技术,将防病治虫的药剂与抗干热风的生长调节剂或叶面肥混喷,可达到有效防虫、治病、防早衰,提高粒重的目的。“一喷三防”从开花至灌浆后期,根据病虫害发生和天气变化,连喷2~3次。

8.适时(期)收获晾晒。小麦蜡熟末期是机械收获的最佳时期,应及时收获晾晒,含水量低于13.0%时,精选入库。

第三篇:夏播主要作物生产技术指导意见

夏播主要作物生产技术指导意见

为优化种植业结构,挖掘增收潜力,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现就2021年夏播作物栽培技术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一、夏播大豆生产技术意见

(一)选用优良品种

选用通过国家或安徵省审定的适合我县种植的高产、优质、耐除草剂、抗病性好、适合机械化收获的大豆品种。如齐黄34、临豆10号、中黄37、皖豆28、皖豆33、、荷豆19、圣豆5号等。种子播前要进行精选,以保证种子发芽率。

(二)搞好种子处理

1、播前晒种。精选后的备播种子,播前晒种2~3天,以提高种子发芽率。晒种时应薄铺勤翻,防止中午强光曝晒,造成种皮破裂而导致病菌浸染。

2、种子包衣或药剂拌种:播种前选用大豆专用种衣剂进行包衣处理。或用5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种衣剂拌种防治地下害虫;用2.5%咯菌晴拌种防治大豆根腐病。

(三)适期早播,提高播种质量

麦收后抓紧抢种,越早越好,墒情适宜的要随收随种。要大力推广免耕覆秸精量播种。采用灭茬播种的,在麦收后及时灭茬,选用旋耕、施肥、播种、镇压一体机播种。足墒播种,提高播种质量。同时注意开好三沟,减轻大豆生长期间渍害。一般亩用种量5~6公斤,行距40cm,播种深度一般3~5厘米。播种时一次性施足基肥,每亩侧深施肥(复合肥N:P2O5:K2O=15:15:15)15~20公斤,肥料施在种子侧下方4–6厘米处,以防止肥料与种子同位,影响种子出苗。

(四)查苗补缺、及时间苗定苗

1.查苗补缺。大豆出苗后,对缺苗断垄的田块,可在幼苗第1片真叶出现至2片复叶出现时进行移苗补苗,补苗宜下午或阴天为好,应带水补栽。

2.及时间苗定苗。大豆间苗是培育壮苗的关键。间苗宜早不宜晚,2片对生单叶展开时间苗,在第1复叶展开时定苗。定苗时剔除弱苗、病苗,单株留苗,苗距9~11厘米。断垄在30厘米以内的,可在断垄的两端留双株,以弥补缺苗的不足。留苗密度一般为每亩留苗1.5万~1.8万株。

(五)科学调控肥水

在秸秆还田的基础上,适当增施磷、钾肥,少施氮肥,有条件的地方可使用根瘤菌拌种。在施足基肥的基础上,大豆花期前后如未封垄,每亩可追施三元复合肥(N:P2O5:K2O=15:15:15)10公斤左右。花荚期降雨集中且时间较长时,应及时开沟排涝防渍,遇干旱应及时浇水,以促进开花结荚,增加单株粒数和百粒重。大豆生长中后期可喷施磷酸二氢钾、庄福星等叶面肥,防止植株早衰,增加粒重。对于前期长势旺、群体大、有徒长趋势的田块,可在初花前开展化控防倒。亩用多效唑50克兑水30千克进行叶面喷施或用5%的烯效唑可湿性粉剂24~48克,或l5%的多效唑粉剂50~70克,兑水40~50公斤均匀喷施茎叶。

(六)及时防治病虫草害

重点防治大豆根腐病、蛴螬、豆秆黑潜蝇,以及霜霉病、灰飞虱、大豆蚜虫、食心虫、棉铃虫、红蜘蛛等病虫害。7月上旬亩用2%阿维菌素50毫升喷雾防治豆秆黑潜蝇。苗期和生长中后期选用吡虫啉50克防治红蜘蛛、蚜虫。大豆开花期使用吡虫啉+氰戊菊酯、噻虫嗪+高效氯氟氰菊酯+毒死蜱防治点蜂缘蝽,预防症青现象的发生,早晨或傍晚点蜂缘蝽活动较迟钝,防治效果好。用20%的氯虫苯甲酰胺乳油10毫升或5%甲维盐20毫升防治豆天蛾、造桥虫、豆荚螟、等害虫。防治蜗牛亩用6%四聚乙醛颗粒剂200-250克撒施。化学除草是目前大豆田杂草防除的主要手段,一是播种后出苗前用异丙甲草胺、乙草胺等化学除草剂封闭土表。二是出苗后用精喹禾灵防治禾本科杂草、用氟磺胺草醚防治阔叶杂草。也可使用15%精喹禾灵+氟磺胺草醚一次性完成两类杂草的防治。

要严格按照说明书推荐剂量使用,避免造成当季大豆药害或影响后茬作物生长。

(七)适时收获

大豆完熟后及时收获。最佳时期在完熟初期,收割机应配备大豆收获专用割台,或降低小麦水稻等收割机割台的高度,一般割台高度不超过17厘米,应注意调整收割机拨禾轮转速,以减轻拨禾轮对植株的击打力度,减少落荚、落粒损失。同时要正确选择和调整脱粒滚筒的转速与间隙,以降低大豆籽粒的破损率。机收最好在晴天早上露水干后进行,防止籽粒粘附泥土,影响外观品质。

二、夏播玉米生产技术意见

(一)科学选用良种,调优种植结构

为进一步优化我县种植业结构,应适当压缩籽粒玉米种植面积,因地制宜发展青贮玉米、鲜食玉米等。科学选择并合理搭配已通过国家或省级审定的、适宜当地种植的玉米品种。如隆平206、裕丰303、德单5号、陕科6号、京农科728、庐玉9105、全玉1233等。青贮玉米生产应选择生育期适中、生物产量高、青贮品质优、抗病抗逆抗倒的优质专用型或粮饲兼用型优良品种。鲜食玉米生产应根据市场需要,选择适销对路、生育期适宜、丰产稳产性好、抗病抗逆性强、食用品质优良的品种。

(二)提高播种质量,构建合理群体

1、精选优质种子。在选择优良品种的基础上,到三证齐全的正规经营部门,选用发芽率高、活力强、适宜单粒精量播种的高质量包衣种子。青贮玉米根据订单生产和乳业企业要求,确定是否进行种子包衣处理。

2、抓紧抢时早播。“春争日、夏争时”。小麦收获后只要播种机能够下地,要立即采取板茬直播方式,随收随种。墒情不足的可采取先播种后补墒,可有效提高出苗率和出苗的整齐度。早播能为玉米的生长发育争取更多热量资源,同时可避免其苗期芽涝和后期的高温热害。鲜食玉米在没有隔离的平地种植时,应与其他类型玉米相距300米以上;或采取错期播种方式,与其他类型玉米相隔25天左右播种,避免串粉。

3、机械板茬直播。籽粒和青贮玉米可采用精量播种机进行贴茬直播、60厘米等行距种植,提高播种作业质量。播种后,及时镇压保墒,注意种、肥之间保持适当距离,防止烧种或烧苗。鲜食玉米可适当加大播种量。

4、确定合理密度。根据品种特性、地力条件和栽培管理水平等,确定适宜的种植密度。耐密的紧凑型籽粒玉米在一般每亩留苗4500~5000株,松散的大穗型玉米每亩留苗3800~4000株,高产田密度可适当提高。青贮玉米每亩保苗5000株左右,鲜食玉米每亩保苗3000-3500株。

(三)加强田间管理,做好科学防控

1、化学封闭除草。玉米播后苗前,土壤墒情适宜时或浇完“蒙头水”后,及时进行化学封闭除草。或在出苗后,选用适宜除草剂进行除草。规范喷药方法和用量,避免重喷、漏喷和发生药害。

2、配方施肥。根据土壤测定情况进行配方施肥。秸秆还田地块以施用氮肥为主,配合一定数量的磷、钾肥,并补施适量微肥。我县一般将45%(15-15-15)的三元复合肥40—50公斤加硫酸锌1—1.5公斤。在播种时进行侧深施,氮肥(尿素20—25公斤)于小喇叭口期前后通过机械开沟侧深施至10厘米左右。花粒期可根据植株长势适量补施氮肥。

3、科学管理水分。播种时若土壤墒情不足,可先播种,再及时补浇“蒙头水”。苗期如遇暴雨积水,要及时排水,防止芽涝和苗涝。玉米大喇叭口期至抽雄吐丝期,是其一生中需水最多的关键时期,缺水易造成“卡脖子旱”,对产量影响最为严重,出现旱象应及时灌溉,注意浇“增产水”,不浇“救命水”。

4、适时防治病虫草害。播后苗前,结合土壤封闭除草喷洒杀虫杀卵剂,杀灭麦茬上的二点委夜蛾、灰飞虱、蓟马等残留害虫,密切注意玉米螟发生和为害动态,加强防治。为确保鲜食玉米的食用安全,避免使用化学农药,可利用赤眼蜂、白僵菌等生物防治玉米螟。

5、化学调控防倒。对于种植密度过大、生长过旺的玉米地块,以及风灾倒伏频发地区,可喷施适宜的植物生长调节剂,提高植株抗倒伏能力。

(四)坚持完熟收获,确保高产优质

对于籽粒玉米,应根据籽粒灌浆进程和乳线分布情况适期晚收,由于籽粒玉米存在假熟现象,农民常常认为玉米苞叶变黄,籽粒变硬即为成熟,实际上距真正成熟还需10-15天。提早收获会造成玉米减产10%以上,要坚持完熟收获。机械收获果穗或直收籽粒,收后及时晾晒,以防霉变。鲜食玉米一般在授粉后20天左右可进行采收。青贮玉米最适收获期为乳熟末期至蜡熟初期,以籽粒乳线位置作为判别标准,乳线处于1/2至1/3时收获,收获后及时进行青贮。

三、脱毒夏甘薯生产技术意见

(一)选择优良品种

根据甘薯的栽培目的和用途,选择适合我县种植的高产、优质、抗病品种。加工型的宜选用出粉率高的商薯19、济薯25、改良徐薯18等脱毒品种;鲜食型的宜选用普薯32、烟薯25、济薯26、徐紫薯8号等脱毒品种。

(二)机械起垄,合理密植

前作收获后,待土壤墒情适宜时使用甘薯起垄机一次性完成深耕和起垄。一般垄宽90~100厘米,垄高40~45厘米。夏薯栽插株距15~17厘米,栽插密度每亩4000~4500株。

(三)配方施肥

脱毒甘薯生长势强,对氮肥比较敏感,应注意少施氮肥,增施磷、钾肥和有机肥。选用优质有机肥、配方肥、缓释肥、生物肥等新型肥料,减少和替代传统化学肥料,以提高甘薯产量和品质。我县一般每亩底施含量三个15的(硫基)氮磷钾复合肥35~40公斤加硫酸钾8~10公斤;或尿素10~15公斤,过磷酸钙45~50公斤,硫酸钾20~25公斤,因甘薯是忌氯作物,不宜施用氯化钾型复合肥,以防止造成甘薯品质下降。有机肥在起垄前撒施,化肥在起垄时集中条施。

(四)适时早栽

小麦收获后立即使用起垄机一次性完成深耕和起垄,如遇降雨可直接栽插;如无降雨要立即采取抗旱措施,边浇水,边栽插。栽插前要浸苗防病虫,一般用50%甲基托布津和20%阿维·辛硫磷混合液浸苗下部6~10厘米,时间约10分钟,随浸随栽插,对于防治茎线虫病、黑斑病和地下害虫都有良好效果。栽植方法上要做到浅栽、斜插,不要直插。苗长约20~30厘米,栽植深度5~6厘米,埋土节数约为3~4节,这样能保证结薯条件基本一致,结薯多而均匀,易获得高产。

(五)加强田间管理

1、及时查苗补苗。为确保全苗,栽后4~5天应及时查苗,发现缺苗应及时采壮苗补苗。

2、浇缓苗水,施促苗肥。栽苗后如遇干旱,要及时浇一次缓苗水,有利于成活和齐苗。结合浇水追施苗肥,同时要兼顾小株多追,中株少追,大株不追,以促苗期长势一致,平衡增产。

3、早中耕,勤中耕。在封垄前锄地2~3遍,以消灭杂草,防旱保墒,并有利于促进根系生长及块根形成和膨大。

4、防止中期徒长。首先采取提蔓不翻蔓的措施,控制茎蔓徒长;对土地肥沃、茎叶旺长地块,可结合拔草提蔓2次,但8月底后要停止提蔓。其次开展化学调控,每亩用15%多效唑50克兑水40公斤喷施,对疯长田,可增加用量和化控次数。以增强茎、叶光合作用,夺取甘薯高产。

5、防早衰。对后期脱肥田块要进行叶面喷肥,一般每亩喷施0.2~0.3%的磷酸二氢钾溶液75公斤,7天后再喷一次,缺氮田块可在溶液中加入0.5公斤尿素喷施。

6、防治病虫害。坚持达标防治和适时适量用药,推广应用生物农药、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推进专业化统防统治,提升绿色防控水平,切实减少生物灾害损失。苗期应及时防治蛴螬、地老虎等地下害虫,结合中耕用10%毒死蜱颗粒剂1-1.5公斤均匀撒施,可触杀土内或土表地下害虫,甘薯生长中期,可用菊酯类药物防治食叶害虫。

(六)适时收获

甘薯的块根是无性营养体,没有明显的成熟标准和收获期,但收获的早晚对甘薯产量、贮藏、加工利用都有密切关系,收获过早会降低产量,收获过晚会受低温冷害的影响。当气温下降到15℃时,薯块增重就不明显了,此时即可收获,我县甘薯一般在霜降前后到10月底收获为宜。

四、夏花生生产技术意见

夏播花生生育时间短,发育进程快,栽培管理应重点抓好以下环节。

(一)选用良种

选用增产潜力大、品质优良、综合抗性好的早熟或中早熟花生良种,如花育25、鲁资101和白沙1016等。

(二)晒果和选种

播种前将荚果晒2~3天,提高种子的生活力,促进种子的萌发。剥壳前对留种的荚果进行筛选,选用饱满的荚果作种。花生剥壳不宜过早,以免降低发芽能力。因此,花生的剥壳时间离播种期越近越好,以播种前7~10天为宜。剥壳后对种子进行粒选分级,首先将秕粒、小粒、破碎粒、感染病虫害和霉变粒拣出,选择种仁大而整齐、籽粒饱满、色泽好,没有机械损伤的大粒作种,小粒一般不做种用。发芽率偏低的种子要适当增加播种量。

(三)药剂拌种(包衣)或土壤处理

一是药剂拌种(包衣)。

亩用60%吡虫啉悬浮种衣剂30ml+2.5%咯菌腈25ml或60%吡虫啉拌种剂30ml+卫福40ml拌种,可有效防治土传病害和地下害虫。二是土壤处理。可用5%毒死蜱颗粒剂颗粒剂2~3公斤,拌细土25公斤制成毒土,均匀撒于地面,随后翻入土中。

(四)土壤选择

宜选择耕作层疏松、活土层深厚、有排灌条件、肥力中等以上的壤土或沙壤土地块进行栽培,忌连作或与豆类作物轮作。

(五)及时整地、施足底肥

播种前一次施足底肥。底肥要以有机肥和磷、钾肥为主,配施适量速效氮肥。每亩应施土杂肥3方,尿素10~12.5公斤,过磷酸钙40~50公斤,硫酸钾或氯化钾15公斤;或45%专用优质复合肥50公斤。土杂肥应深施、早施,化肥起垄做畦时集中施。同时要根据土壤养分丰缺情况,适当增加钙肥和硼、锌、铁等微量元素肥料的施用。

(六)起垄做畦

播前4~6天起垄做畦,畦面呈龟背形,有利于排水。一般以85~90厘米为一畦,畦高10~12厘米,畦面宽55~60厘米,畦沟宽25~30厘米。起垄标准是“面平埂直无坑洼,墒足土碎无坷垃”。

(七)适时早播,合理密植

夏花生的产量随着播期的推迟,产量明显降低。因此前茬小麦收获后,应及时早种,力争6月12日前完成播种。夏播花生生育期短,单株生产力低,因此,应加大种植密度,依靠群体提高花生产量。播种量一般比春播增加20%左右,行距35~40厘米,株距15~17厘米,每亩10000~11000穴,每穴2粒种子。播种深度以3~5厘米为宜。

(八)化除

墒情适宜时在播后芽前亩用50%乙草胺除草剂100~150克兑水40公斤均匀喷雾进行土壤封闭,以防除杂草。

(九)加强田管

1、查苗补苗。花生出苗后要及时查苗补缺,对缺苗断垄处及时补苗。补苗时,可将种子先催芽,待种子露白后播在缺苗处。

2、清棵壮苗。在花生齐苗后进行第一次中耕时,用工具将花生幼苗周围的土向四周扒开,使2片子叶和第1对侧枝露出土面,以利于第1对侧枝发育,使幼苗生长健壮。

3、水分管理。苗期水分宜少,土壤适当缺墒可促进根系深扎和幼苗矮壮,严重干旱时应小水润灌;花针期土壤宜较湿,有利于果针下扎膨大;结荚期土壤宜润,既满足荚果发育需要,又防止水分过多引起茎叶徒长和烂果。夏花生对干旱十分敏感,尤其是盛花和大量果针形成下针阶段是需水临界期,如遇干旱应及时灌溉。同时,注意防涝,保持田间“三沟”相通,防止涝害对产量品质造成影响。

4、病虫害防治。整个生育期注意防治各种病虫害。一般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5克,兑水30~40公斤喷雾防治蚜虫。始花后10~15天防治叶斑病和茎基腐病,一般每亩用70%甲基托布津或32%乙蒜•酮20~30毫升兑水30~40公斤喷雾。下针期和结荚期防治蛴螬,在7月上中旬~8月亩用10%的毒死蜱颗粒剂1~1.5公斤拌细土撒施,可有效地控制地下害虫为害。

5、适时适度化学调控。夏花生前期生长速度快,在肥水充足,高温多雨条件下容易出现徒长倒伏,当主茎达到35~40厘米高时,可亩用15%多效唑可湿性粉剂40~50克或10%花生矮丰40~50克加水35~40公斤,进行叶面喷施,以控上促下,防止植株徒长倒伏。

(十)适期收获

当花生植株地上部停止生长,下部叶脱落,顶部叶转黄,地下部大多数荚果网纹清晰,充实饱满,果壳硬而薄,种皮呈品种固有颜色时,即可及时收获。收获时要避开雨天,具体日期应根据天气情况灵活掌握。收获后应抓紧晾晒或烘干干燥,减轻霉变和发生黄曲霉毒素污染的风险。

第四篇:棉花生产中后期管理技术指导意见

棉花生产中后期管理技术指导意见

农业部棉花专家指导组

当前棉花已进入花铃发育时期,也是棉花产量、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根据不同棉区棉花生产情况和特点,特制定棉花生产中后期管理技术指导意见。

一、长江流域棉区生产中后期管理技术指导意见 根据今年长江流域棉区棉花普遍苗弱,迟发面积大,生长不均衡等特点,针对梅雨早、时间长,低温阴雨寡照,局部暴雨成灾,以及7月以来持续高温的天气条件,应采取以下中后期管理技术措施:

(一)合理施肥

要根据不同田块棉苗素质合理施肥,关键是因苗制宜,准确把握施肥时间、丰富肥料品种、保证施肥质量。

1.早施、重施花铃肥。花铃肥一般在7月上旬和下旬分两次施用,也可在7月下旬一次集中施用,追施尿素总量为30公斤/亩,钾10-15公斤/亩,埋施10厘米,不可撒施。

2.巧施微肥。结合治虫,根外喷施硼、锌等微量元素。3.补施盖顶肥。一般在立秋后至8月15日前,追施尿素7-8公斤/亩,后期可结合打药喷施叶面肥,增强后劲,增铃增重,防止早衰。

(二)科学化调

1.长势正常的棉田,用缩节胺1.5/亩克左右,适度控制。2.发育早、搭架好、有水发旺长或旺长趋势的棉田,用缩节胺2-3克/亩进行调节控制,打顶后最上部果枝长出3-4个果节或蕾时,要重控。

3.发育晚、长势差的棉田,应以促为主,适当推迟化调,采取上喷下追、促进生长。最好在打顶后5-7天根据长势长相,用缩节胺2-3克/亩,控制上部果枝过渡生长,改善中下部受光条件,减少烂铃,提高品质。

(三)适时整枝

根据不同田块棉苗生长发育情况和封行情况区别对待,把握“时到不等枝、枝到不等时”的原则,灵活掌握打顶时间。长势差的要早打顶,长势好的要适当推迟,一般不迟于8月15日。结合打顶去除棉花无效果枝、中下部老叶、赘芽等,改善中下部通风透光条件,减少营养无效消耗,控制旺长,防止烂铃。要及时去除晚蕾和无效花蕾,以减少营养消耗,充分利用最佳结铃期,多结优质桃。

(四)防治病虫

7-8月是棉花枯、黄萎病、棉铃虫、盲蝽蟓、烟粉虱等病虫害的重发期。

1.通过增施钾肥,排渍排涝、喷施叶面肥等措施,来预防“两萎病”发生蔓延。发病较重田块,可采用药剂灌根、拔除病株等措施。

2.加强病虫害预测预报,当棉株的棉铃虫被害株率超过5-10%,百株幼虫5头以上时,及时喷施高效低毒农药进行防治。

3.适时开展统防统治。防治棉盲蝽最好采取统一防治,防止转移,清除田间杂草等综合措施,效果为佳。

(五)防灾减灾

每年7-9月份也是棉花灾害多发季节,要根据气象预报和信息发布,提前制定防灾减灾预案,尽量减少灾害损失。

1.防干旱。重点要提前做好灌溉水的调度,疏通清理好排灌渠道,维修好机埠泵站,做到遇旱及时能灌。

2.防涝渍。应重点搞好棉田沟渠清理,保障四沟畅通,做到雨住田干,不积水。及时中耕松土,降低田间湿度,增强土壤通透性,改善根际环境,提高根系活力。

3.防台风。要及早落实抗逆栽培技术措施,提高棉花对中后期台风暴雨等灾害的防抗能力,灾后要突击抢排田间积水,迅速扶理倒伏植株,进行灾伤肥补充。

4.防烂铃。在9月上中旬,要及时采摘黄熟铃,及时晾晒,减少烂花,减少损失。如遇棉花晚发,晚桃多,后期低温、阴雨、寡照,棉花贪青晚熟,不能正常开裂吐絮,可喷施乙烯利,促进棉铃加快成熟。

二、黄河流域棉区中后期管理技术指导意见

根据今年黄河流域棉花开局好,出苗快、成苗足,苗期生长普遍好于去年特点,针对6月中旬以来,持续高温和极高温天气,导致棉花普遍早发、伏前成铃多的情况,应采取以下中后期管理技术措施:

(一)合理施肥 1.早施、重施花铃肥。施用底肥的棉田于7月上旬结合浇水或在降雨后,追施尿素10~15公斤/亩,底肥中不含钾肥的棉田可同时追施硫酸钾5~7公斤/亩。7月底至8月初,再追施尿素5~7公斤/亩,以防早衰。没有施用底肥的棉田可追施复合肥(N、P、K各15%左右)40公斤/亩,8月初再追施尿素5~7公斤/亩。

2.科学施用盖顶肥。对于套种晚发棉田以及后期发育旺盛的品种,不施盖顶肥,以免引起贪青晚熟。

3.适时补喷叶面肥。有早衰趋势的棉田,进入8月10日后提倡叶面喷施0.5%磷酸二氢钾与2%尿素的混合液,要现配现用,于阴天或下午5时以后叶面喷施,每7天左右一次,连续喷施3次以上,防止早衰和兼治枯、黄萎病。

(二)科学化控

棉田施肥后浇水或遇雨极易徒长,要及早化学调控,掌握“少量多次、前轻后重”的原则。初花期(7月上旬)每亩施缩节安1.5-3克/亩,打顶后(7月15-25日)施缩节安3-5克/亩。对于长势弱或结铃多有早衰倾向的棉田不喷施缩节安或减少用量。为节约用工,喷施缩节胺可与喷药治虫或喷施叶面肥结合起来。通过化学调控,力争做到适时适度封行,大小行棉花8月5日前后封大行,等行距棉花7月20日封行,达到“上封下不封,中间一条隙”的程度。

(三)适时整枝 打顶应根据棉花长势、品种特性灵活运用,掌握“时到不等枝,枝到不等时”的原则。今年棉花普遍发育早,可适当提前打顶,各类棉田应于7月15~20日前完成打顶。具体而言,对于每亩3000-4000株的棉田,可在13-14果枝时打小顶(一叶一心),每亩2000-2500株的棉田,可在14-16果枝时打顶,每亩6000株左右的短季棉棉田,可留果枝6-8个。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在8月5日前后四门落锁。根据棉花长势整枝打杈,改善棉田通风透光条件,促进棉株多结铃,结大铃。

(四)防治病虫

1.防治棉铃虫。棉田二代发生时间大致在7月上旬,进入孵化期要密切注意蕾铃的危害状况,当棉株被害率5%~10%,百株有幼虫5头以上时,要及时防治。

2.防治棉盲蝽。

7、8月份天气多雨阴湿,棉花生长旺盛,也是盲蝽象多发季节,根据盲蝽象的发生危害特点,应采取统防统治的策略,尽量采取农户联合统防统治,防止转移。此外,清除田间杂草也是减少棉盲蝽发生机率的有效措施。

3.防治伏蚜和红蜘蛛。加强测报,防治策略为点片发生和点片治理,对红蜘蛛重发棉田可摘取虫害叶片带出田外埋入土壤,严格控制扩散。

4.预防“两萎病”。增施硫酸钾肥,及时排除棉田积水,8月喷施叶面肥等。

(五)防灾减灾

1.防干旱。进入开花结铃期的棉花也进入需水高峰期,对水较敏感。一般10天以上不遇雨就会出现旱情,轻者降低铃重,重者引起蕾铃脱落,此时有水浇条件的棉田要及时浇水。浇水可与培土、施肥结合。要尽快揭膜,拣净残膜,带出田外,然后立即施肥和培土,培土高度15~20厘米,接着浇水。切忌大水漫灌,宜大行沟灌。

2.防涝渍。进入汛期,若连续阴雨,会导致棉花营养生长过旺,蕾铃脱落和烂铃,如长时间积水,会产生渍涝危害。因此,要及早做好棉田沟渠疏通,做到雨住水退、不积水,防止大雨后排水不及时,造成渍涝。

3.防烂铃。8月上中旬要及时收摘黄熟铃和有斑点的棉铃,及时剥开晾晒。

三、西北内陆棉区棉花生产中后期管理技术指导意见 当前,西北内陆棉区棉花已进入花铃发育时期。为实现棉花蕾铃脱落低,田间通风透光好,群体稳健,病虫害少等目标,应采取以下中后期管理技术措施。

(一)肥水管理

花铃期是棉花需水需肥量最大时期,要采取“看天、看地、看棉花”进行肥水运筹,重施花铃水和花铃肥。

1.滴灌棉田滴灌周期5-7天,滴灌量30-40方/亩,保持田间土壤持水量始终在60-70%,处于潮湿状态。滴施氮、磷、钾复合肥5-10公斤/亩,减少幼龄脱落,保证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协调。

2.阴雨较多,土壤持水量偏大,棉花偏旺、偏嫩棉田,适当延长灌水间隔,控制灌水量。

3.沟灌棉田,一般在一水后的15-20天开始浇花铃水,花铃期灌水2-3次,两次间隔15天左右,浇水量80-100方/亩。

4.补喷叶面肥。每隔7天左右,喷施尿素、磷酸二氢钾、禾丰硼等叶面肥,连续喷施2-3次。

(二)适时打顶化控

根据“时到不等枝、枝到不等时”原则,一般在株高60-80厘米,果枝台数7-10个,进行集中打顶,摘除顶心或一叶一心或两叶一心。打顶后6-10天,喷施3克缩节胺/亩水溶液,形成上部盖顶桃。

(三)防治病虫和防灾减灾

1.防病虫。根据当地植保部门的病虫测报信息,及时防治棉铃虫、红蜘蛛和棉蚜等害虫。

2.防脱落。采取“防咬、防掉、防烂、防干”措施,确保棉花成铃。

3.防天灾。要做好冰雹、干热风等天气灾害的预防,一旦发生,要及时补救。4.防早衰。采取合理灌溉,加施硼锌、微肥,叶面喷施磷酸二氢钾等措施,防治棉花早衰。

5.防徒长。采取推迟滴灌时间,系统化控,早揭膜,重打顶和整枝等措施,防止棉花徒长。对于疯长、旺长、贪青棉田,应采取水控、化控和早打顶、打群尖等措施。适时推迟浇水,水量要小,灌水量50~60方/亩,打顶打两叶一心或摘除最上部一个节间。

第五篇:马铃薯机械化生产技术指导意见

农业部办公厅

关于印发马铃薯机械化生产技术指导意见的通知

农办机〔2012〕29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农机(农业、农牧)局(厅、委、办),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局、黑龙江省农垦总局:

马铃薯是我国第五大粮食作物,同时也是重要的经济作物。加快马铃薯生产机械化,对促进马铃薯增产、增效和农民增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推进农机农艺融合,提高马铃薯机械化生产科技含量,我部组织有关专家研究提出了马铃薯机械化生产技术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技术指导意见”),现予以印发。

请各地在技术指导意见的基础上,结合本地实际,细化技术内容,逐步规范马铃薯种植,探索全程机械化的合理生产模式,完善适宜本地区的马铃薯机械化生产技术体系和操作规范。积极扶持马铃薯生产专业合作组织发展,促进适度规模经营,提高社会化服务能力,推进马铃薯生产标准化、规模化、专业化,为实现马铃薯全程机械化生产创造条件。

农业部办公厅 二O一二年六月二十六日

—1—

附件

马铃薯机械化生产技术指导意见

一、播前准备

(一)品种选择

我国马铃薯种植大致分为四个区域:北方一季作区、中原二季作区、南方冬作区、西南一二季混作区。北方一季作区为一年一熟制,是马铃薯的主要产区,面积和产量均占全国的50%以上;气候凉爽、日照充足、昼夜温差较大,适宜马铃薯生产;但降雨量不均,主要以雨养为主,有灌溉条件的可发展规模种植;宜选择抗干旱、熟期适宜的中晚熟马铃薯品种,根据市场需求适当搭配早熟品种。中原二季作区无霜期较长,栽培马铃薯分春秋二季,面积约占全国的5%,宜选择早熟品种。南方冬作区面积占全国的8%,属海洋性气候,夏长冬暖,四季不分明,日照短,宜选短日型或对光照不敏感的品种。西南一二季混作区面积占全国的37%,马铃薯生育期较长,因立体气候明显,种植品种多种多样。

(二)种薯处理

播种前,应针对当地各种病虫害实际发生的程度,选择相应防治药剂进行拌种处理。在切割薯块时,切刀需用药液处理。为适应机械化作业,防止种薯块间粘结,需用草木灰或生石灰等拌种。

(三)播前整地

北方一季作区和中原二季作区提倡前茬秋收后、土壤冻结前做好播前准备,包括深松、灭茬、旋耕、耙地、施基肥等作业,有条件的地区应采用多功能联合作业机具进行作业。大力提倡和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深松作业的深度以打破犁底层为原则,一般为30~40cm;深松作业时间应根据当地降雨时空分布特点选择,以便更多地纳蓄自然

—2—

降水;建议每隔2~4年进行一次。秸秆还田时,秸秆长度一般不宜超过10cm。当地表紧实或明草较旺时,可利用圆盘耙、旋耕机等机具实施浅耙或浅旋,表土处理不超过8cm。

南方冬作区因稻田地势低洼,土壤粘度大,应采取机械下管和机械筑埂等排灌措施。

西南一二季混作区在播前可进行机械旋耕作业,丘陵山地可采用小型微耕机具作业,平坝地区和缓坡耕地可采用中小型机具作业。对于粘重土壤,可根据需要实施深松作业,提高土壤的通透性。

二、播种

适时播种是保证出苗整齐度的重要措施。当地下10cm处地温稳定在8~12℃时,即可进行播种。合理的种植密度是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的主要因素之一。各地应按照当地的马铃薯品种特性,选定合适的播量,保证亩株数符合农艺要求。应尽量采用机械化精量播种技术,一次完成开沟、施肥、播种、覆土(镇压)等多项作业,在不同区域可选装覆膜、铺滴灌管和施药装置。作业要求应符合有关标准。种肥应施在种子下方或侧下方,与种子相隔5㎝以上,肥条均匀连续。苗带直线性好,便于田间管理。

目前,北方一季作区、中原二季作区垄作种植行距大多采用40、50、70、75、80或90cm等行距,建议逐步向60、70、80和90cm行距种植方式发展。西南一二季混作区应通过农田的修整、地块合并等措施,为机械化作业提供基础条件。南方冬作区应推广适合机械化作业的高效栽培模式,促进机械化发展。

三、田间管理

(一)中耕施肥

在马铃薯出苗期中耕培土和花期施肥培土,应根据不同地区采用高地隙中耕施肥培土机具或轻小型田间管理机械,田间粘重土壤可采用动力式中耕培土机进行中耕追肥机械化作业。在砂性土壤垄作进行中耕培土施肥,可一次完成开沟、施肥、培土、拢形等工序。追肥机

—3—

各排肥口施肥量应调整一致,依据种子施肥指导意见,结合各地目标产量确定合理用肥量。追肥机具应具有良好的行间通过性能,追肥作业应无明显伤根,伤苗率<3%,追肥深度6~10㎝,追肥部位在植株行侧10~20㎝,肥带宽度>3㎝,无明显断条,施肥后覆盖严密。

(二)病虫草害防控

根据当地马铃薯病虫草害的发生规律,按植保要求选用药剂及用量,按照机械化高效植保技术操作规程进行防治作业。苗前喷施除草剂应在土壤湿度较大时进行,均匀喷洒,在地表形成一层药膜;苗后喷施除草剂在马铃薯3~5叶期进行,要求在行间近地面喷施,并在喷头处加防护罩以减少药剂漂移。马铃薯生育中后期病虫害防治,应采用高地隙喷药机械进行作业,要提高喷施药剂的对靶性和利用率,严防人畜中毒、生态污染和农产品农药残留超标。适时中耕培土,可减少田间杂草。

(三)节水灌溉

有条件的地区,可采用喷灌、膜下滴灌、垄作沟灌等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和装备,按马铃薯需水、需肥规律,适时灌溉施肥,提倡应用一体化技术。

四、收获

根据地块大小和马铃薯品种,选择合适的打秧机和收获机。马铃薯收获机的选型应适合当地土壤类型、粘重程度和作业要求。在丘陵山区宜采用小型振动式马铃薯收获机,可防堵塞并降低石块导致的机械故障率,减小机组作业转弯半径。各地应根据马铃薯成熟度适时进行收获,机械化收获马铃薯应先除去茎叶和杂草,尽可能实现秸秆还田,提高作业效率,培肥地力。作业质量要求:马铃薯挖掘收获明薯率≥98%,埋薯率≤2%,损伤率≤1.5%;马铃薯打秧机应采用横轴立刀式,茎叶杂草去除率≥80%,切碎长度≤15㎝,割茬高度≤15㎝。

—4—

下载2014年花生生产技术指导意见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4年花生生产技术指导意见.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水肥一体化技术指导意见

    水肥一体化技术指导意见 水肥一体化是利用管道灌溉系统,将肥料溶解在水中,同时进行灌溉与施肥,适时、适量地满足农作物对水分和养分的需求,实现水肥同步管理和高效利用的节水农......

    小麦生产技术指导方案

    兖州市2012年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示范补助项目 小麦技术指导方案 为保证兖州市2012-2013年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示范补助项目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益进行,推动科技入户......

    2011年全省小麦秋播生产技术指导意见5则范文

    2011年全省小麦秋播生产技术指导意见 2011年我省的夏粮生产,遭遇了冬春连旱、冬季低温等不利天气影响,由于各项惠农政策和市场稳定有利,新品种新技术推广有力,农民种粮积极性较......

    东北地区玉米春播技术指导意见

    东北地区玉米春播技术指导意见发布日期:2014年4月4日来源:全国农机推广网今春以来,东北地区气温高于常年,特别是近期气温回升较快,预计玉米播期将提前。针对当前东北天气条件和玉......

    近期水产养殖技术指导意见

    近期水产养殖技术指导意见 俗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季生产是一年的基础。做好养鱼的开春管理,可以有效地把握全年渔业生产的主动权,从而达到降低养鱼成本、提高养鱼经济效......

    2014年全国小宗粮豆生产技术指导意见(精选5篇)

    2014年全国小宗粮豆生产技术指导意见来源:农业部小宗粮豆专家指导组、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我国是小宗粮豆主产国,种类多、分布广、需求大,主要品种有谷子、高粱、糜子、......

    河南省2010年秋粮田间管理技术指导意见

    河南省2010年秋粮田间管理技术指导意见各省辖市及巩义、项城、永城、固始、邓州、中牟农业局(农委):目前,我省三夏生产工作基本结束,秋粮生产进入田间管理的关键时期,在夏粮生产战......

    郓城县2011年花生生产工作总结

    郓城县2011年花生生产工作总结 一、基本情况 花生在我县具有悠久的种植历史,花生是我县主要油料作物。今年我县花生种植面积与去年基本持平,原因是有些地方土壤条件适合种植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