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自治区生态移民座谈会发言材料(固原市)
固原市生态移民工作座谈会上 的发言材料
(2012年1月4日)
尊敬的各位领导:
下面,请允许我就固原市2011年生态移民工作及2012年生态移民工作打算向各位领导作一简要汇报。不妥之处请批评指正。
一、基本情况
“十二五”期间,固原市“十二五”生态移民涉及四县一区62个乡镇545个行政村1280个自然村,总规模为53464户232475人,占宁夏“十二五”移民总数的67%。其中县内安臵19240户83154人,县外安臵34224户149321人。
按照自治区“十二五”移民规划,固原市2011年的生态移民任务是安臵10693户46495人,占全市“十二五”总规模的20%。其中:县内移民3848 户16631人,县外移民6845户29864人。
2011年,根据市情实际,固原市确定的移民任务是16432户68518人,占全市“十二五”移民总任务的29.5%,超出自治区下达计划47.4个百分点。其中县内移民5891户25118人,县外移民10541户43400人。
二、2011年生态移民工程进展情况
2011年,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相关厅局的大力支持下,固原市委、政府把生态移民攻坚作为全市的“头 1
等大事”和“一号工程”,加强领导,精心组织,狠抓落实,各项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一)县内移民
县内开工建设43个安臵点,完成投资5.1亿元。移民住房方面:建成移民安臵房5620套,完成自治区下达计划146%,其中生态移民安臵房4436套,劳务移民周转房1184套;建成围墙1.23万米。农田水利方面:开发农田4238.5亩,建成2座调蓄水池20万立方米。产业培育方面:发展日光温室497亩、大中拱棚898.1亩、特色种植1833亩,建成养殖圈棚2645座;开展产业技能培训1.2万人次,务工就业1961人。公共服务设施方面:架设10千伏供电线路16.8公里、380-220伏供电线路120公里,安装变压器46台;建成通村油路7.6公里,整修主干道及巷道111.5公里,发放太阳能热水器1515台、太阳灶514台;建成幼儿园2549平方米、小学6350平方米、村级活动场所1666.7平方米、活动广场1.7万平方米;建成农家店10个、新村大门4座、垃圾点211处、公厕17处。移民安置方面:搬迁移民4252户1.8万人,完成自治区下达计划的108%。其中:生态移民4136户1.74万人,劳务移民116户500人。各县区具体情况是:
原州区13个生态移民安臵点建成安臵房1674套,完成115%;200套劳务移民周转房全部建成;建成围墙43765米。开发农田4238.5亩;建成2座调蓄水池共20万立方米。发展日光温室415亩、大中拱棚451.1亩,建成养殖圈棚1183座;开展产业技能培训8100人次。架设10千伏供电线路9.6公里、380-220伏供电线路63.5公里,安装变压器13台;建成通村油路6.6公里,整修主干道及巷道31.91公里;建成
幼儿园749平方米、小学3070平方米、村级活动场所400平方米、活动广场7100平方米;建成农家店6个、新村大门2个、垃圾点140处、公厕4处。搬迁生态移民1590户6519人。
西吉县7个移民安臵点建成生态移民安臵房884套,完成109.7%;劳务移民周转房405套,完成33.6%;建成围墙22100米。发展大中拱棚100亩,建成养殖圈棚353座。架设10千伏供电线路5.1公里、380-220伏供电线路23.9公里,安装变压器10台;建成通村油路1公里,整修主干道及巷道27.82公里;发放太阳能热水器480台;建成小学1000平方米、村级活动场所530平方米、活动广场4000平方米;建成农家店2个、公厕6处。搬迁生态移民712户3274人。
隆德县4个移民安臵点已建成生态移民安臵房514套,完成97%;建成围墙15760米。发展大中拱棚347亩、特色种植107亩,建成养殖圈棚150座;开展产业技能培训514人次。架设10千伏供电线路0.4公里、380-220伏供电线路8.5公里,安装变压器4台;整修主干道及巷道12.07公里;发放太阳能热水器364台、太阳灶514台;建成幼儿园1400平方米、村级活动场所419.7平方米、活动广场800平方米;建成农家店2个、公厕1处。搬迁生态移民514户2082人。
泾源县14个移民安臵点建成生态移民安臵房779套,完成90.3%;建成劳务移民周转房116套,完成100%;建成围墙18280米。建成养殖圈棚651座,发展特色种植1726亩,开展技能培训711人次,务工就业711人。架设10千伏供电线路0.82公里、380-220伏供电线路20.34公里,安装变压器13台;整修主干道及巷道24.5公里,发放太阳能热水器
671台;建成活动广场4800平方米;建成垃圾点71处、公厕6处。搬迁移民895户3638人,其中:生态移民779户3138人,劳务移民116户500人。
彭阳县5个安臵点已建成生态移民安臵房585套,完成100%;劳务移民周转房463套,完成100%;建成围墙22990米。发展日光温室82亩,建成养殖圈棚308座,开展产业技能培训2860人次,务工就业1250人。架设10千伏供电线路0.92公里、380-220伏供电线路4.02公里,安装变压器6台;整修主干道及巷道15.25公里;建成幼儿园400平方米、小学2280平方米、村级活动场所317平方米、新村大门2个。搬迁生态移民541户2435人。
(二)县外移民
经对接了解,县外开工建设22个安臵点。移民住房方面:建成生态移民安臵房7016套;劳务移民周转房3649套;建成围墙10.3万米。农田水利方面:开发农田2.4万亩,臵换农田745亩;建成调蓄水池3座30.6万立方米。产业培育方面:发展日光温室528亩、大中拱棚592亩、特色种植3220亩;开展产业技能培训1914人次。公共服务设施方面:架设10千伏线路22.93公里、380-220伏线路86.5公里,安装变压器20台;建成通村油路17.6公里,整修主干道及巷道54.12公里,发放太阳能热水器420台、太阳灶30台;建成幼儿园3840平方米、小学1.1万平方米、村级活动场所5058平方米、活动广场4800平方米;建成农家店1个。移民安置方面:搬迁移民1352户4650人,完成自治区下达计划的16%,其中:生态移民1014户4252人,劳务移民338户398人。县外移民具体情况是:
原州区迁往红寺堡、永宁、贺兰、惠农和农垦局渠口农场等5地共8个安臵点,建成生态移民安臵房1841套,完成87.4%;劳务移民周转房452套,完成65.5%;建成围墙4912.5米。开发农田9321亩,建成2座调蓄水池10.6万立方米。发展日光温室228亩、大中拱棚572亩;架设10千伏线路18.3公里、380-220伏线路76公里,安装变压器12台;建成通村油路5.5公里,整修主干道及巷道25.2公里,发放太阳能热水器375台;建成小学2100平方米、村级活动场所1000平方米、活动广场3200平方米。100户411人搬至永宁县胜利乡杨显村生态移民安臵区。
西吉县迁往贺兰、平罗、惠农等3地5个安臵点,建成生态移民安臵房1395套,完成100%;劳务移民周转房1080套,完成100%;建成围墙9875米。开发农田1551亩。开展产业技能培训768人次。架设10千伏线路2.6公里、380-220伏线路7.5公里,安装变压器6台;建成通村油路8.7公里,整修主干道及巷道3.3公里,发放太阳能热水器15台;建成幼儿园2240平方米、小学7108平方米、村级活动场所2024平方米、活动广场1600平方米;建成农家店1个。搬迁移民952户2962人,其中:614户2564人迁入平罗县五堆子生态移民安臵区,338户398人迁入惠农银善小区劳务移民安臵区。
隆德县迁往大武口、永宁2地4个安臵点,建成生态移民安臵房1230套,完成87.5%;劳务周转房1592套,完成85%;建成围墙41500米。臵换农田745亩。发展大中拱棚20亩、特色种植20亩,开展技能培训670人次,务工就业114人。架设10千伏线路1.2公里,安装变压器2台;建成幼儿
园1600平方米、小学2200平方米、村级活动场所2034平方米。
泾源县迁往灵武市2个安臵点,建成生态移民安臵房1000套,完成71.1%;劳务移民周转房500套,完成100%;建成围墙8750米。开发农田4000亩,建成1座调蓄水池20万立方米。发展特色种植3200亩。建成通村油路2公里,整修主干道及巷道14.6公里。完成安臵区绿化1600亩。
彭阳县迁往银川市兴庆、金凤、西夏3区3个安臵点,建成生态移民安臵房1550套,完成95.6%;劳务移民周转房25套,完成100%;建成围墙37850米。开发农田9264亩。发展日光温室300亩,开展产业技能培训476人次。架设10千伏线路0.8公里、380-220伏线路3公里;建成通村油路1.4公里,整修主干道及巷道11公里,发放太阳能热水器30台、太阳灶30台。完成安臵区绿化150亩。300户1277人迁入金凤区良田镇园林村生态移民安臵区。
三、主要做法
在组织领导方面,春节后的第一个工作日,市委、政府就立即组织召开生态移民动员大会,随后又召开誓师大会,动员、部署、鼓劲、加压,提高认识,统一思想,成立领导小组,签订责任书,明确责任,强化措施。严格落实“五定四包”工作责任制,向四县一区派出5个工作组,向62个乡(镇)派驻工作队包抓生态移民,抽调市、县、乡、村万名干部进村入户开展工作。
在规划编制方面,生态移民与扶贫开发、新农村、城镇化相结合,编制完成了“十二五”生态移民规划,制定了实施方案,统筹规划新村、住房、产业、基础设施建设。
在氛围营造方面,在抽调万名干部进村入户开展宣传的同时,创建网站、开通热线电话,办板报,制专栏,编信息,印手册,组织阿訇参观学习,各族群众想搬迁、盼移民的热情空前高涨。人民日报等中央和自治区各大媒体多次深入固原采访报道。
在工程质量方面,研究制定了生态移民工程监督检查实施意见、搬迁安臵工作责任追究暂行办法,积极开展督查检查,全程监督工程质量。探索出了“上下圈梁三七墙、九根檩条一钢梁、88根松椽构造柱、群众监督保质量”的建房新模式,深受移民群众欢迎。
在产业支撑方面,结合固原草畜、设施农业、冷凉蔬菜、苗木、旅游等特色产业发展,逐村逐户确定了致富产业,整合资金上亿元,保证了每户移民都有1栋设施温棚或养殖暖棚,支持移民群众从事二三产业,千方百计增加移民群众收入。特别是生态移民户均配套了“七个一”(即1栋房子,1栋大中拱棚或1栋日光温棚、1栋养殖圈棚,1个太阳灶或1台太阳能热水器,1个卫星电视接收器,1个卫生厕所,1座青贮池或1台小型铡草机,扶持引进1头母牛或掌握1门实用技术,发展1-2亩苗木或扶持发展农家乐),使移民“稳得住”有了基本保证。
在县外对接方面,我市与接收市县(区)、农垦局密切协作,互通信息,频繁交流,建立了联席会议制度,选派得力干部常驻接收地,全力配合做好相关工作,县外移民总体工作进展顺利。
四、存在问题
(一)县内移民问题。一是产业发展空间小。全市人口密度为141/平方公里,是联合国粮农组织公认的干旱半干旱地区7-22人/平方公里承载力的6.4-20倍;水资源匮乏,仅有水浇地43万亩,人均不足0.3亩,人地矛盾十分突出,移民发展特色种植、设施农业的空间越来越小,无法满足大规模生态移民的需求。二是劳务移民入住时间跨年度。劳务移民周转房参照城市廉租房标准主体是六层框架结构楼房,工程前期建设审批程序繁杂,加之受自治区县内生态移民安臵区建设方案下达迟和后半年气候(秋雨多)等影响,虽然大部分周转房主体已建成,但其附属设施、内装修及外粉等工程需跨年度建设,预计明年6月份可完成劳务移民搬迁入住。
(二)县外移民问题。一是移民搬迁入住相对滞后。从统计数据看,截止12月,县外建成生态移民安臵房7016套,完成任务的88.4%,搬迁生态移民1014户4252人;建成劳务移民周转房3649套,完成87.6%,搬迁劳务移民338户398人。县外总体搬迁移民1352户4650人,完成总任务的10.4%。经各县区对接落实,川区多数安臵区因农田水利、产业和其它公共服务基础设施没有完全配套到位,暂不具备搬迁入住条件,移民搬迁入住任务需跨年度完成,势必影响2012年县外移民搬迁任务的完成。二是劳务移民“稳得住”有困难。总体上,县外劳务移民普遍文化程度低、掌握的产业技能很少,企业岗位技术要求比较高,通过短期培训难以适应竞争激烈的企业用工需要,劳务移民担心即使上了岗也随时有被解雇的可能。同时,受国家金融政策影响,企业面临“融资难”问题,多数企业用工需求呈下降趋势,移民就
业大环境不比往年,“包劳务移民就业”的做法需要全社会支持。
(三)自发移民问题。1983年以来,全市自发移民3.6万户18.7万人,年均迁出6692人,仅有大约5%的移民在迁入地办理了户籍转移手续,特别是“十二五”移民范围内自发移民享受国家补贴或者优惠政策,特别在就业、就医、上学、住房、户籍等方面,没有与迁入地老百姓享受同等待遇。自发移民要求纳入“十二五”生态移民规划和要求国家给予政策性补贴的愿望十分强烈。
(四)资金补贴问题。一是移民建房等补贴标准低。自治区规定生态移民每户修建54平方米住房,造价为700元/平方米,每套移民住房投资3.78万元,其中政府补助2.5万元,农户自筹1.28万元。综合考虑运距、建材、人工价格上涨等市场因素,移民住房实际造价每平方米1000元左右,每套房屋造价达到5.4万元。在自治区补贴和农户自筹资金不变的情况下,户均增加建房资金1.62万元。征地费用补贴标准偏低。二是附属设施批复资金少。围墙、厕所等附属设施的批复资金也相对偏少,大门的补助标准在建设方案批复中没有提及。三是建设项目漏项形成新的资金缺口。目前,安臵区工程建设管理费、排水、移民搬迁安臵费、公墓建设等费用尚未纳入生态移民总体规划,将造成一定数量的资金缺口。
五、工作建议
(一)县内移民方面。2011年,全市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在1350元以下的贫困人口有45万人左右,占宁夏贫困人口的二分之一。11月29日,中央召开的扶贫开发工作会议
上将贫困标准从1350元提高到2300元后,全市贫困人口基数和贫困面大幅增加,初步预计固原贫困将增加到70万人左右,贫困面达53.8%。随着固原市贫困群众基数的持续增大,生态移民中的贫困人数预计超过一半,建议自治区进一步加大对生态移民贫困户的扶持力度。固原四县一区县内移民安臵空间越来越小,而且农村建设用地成本越来越高,部分县区(隆德、泾源)亩均征地费用在2万元以上(自治区核定农村建设用地臵换补助4500元/亩),移民自筹和县区政府补贴部分相对较高,建议逐步增加县外移民规模。
(二)县外移民方面。2011年迁入地严格按照自治区要求建设移民安臵区,作了大量的工作,但是,搬迁安臵移民的数量只完成了自治区下达计划的16%,搬迁入住的大量工作放在了2012年,给迁出地、迁入地都增加了工作量,加上2012年自治区下达的建设任务,今年的各项工作十分繁杂,需要投入更大的精力,建议自治区对安置区建设的进度作出一定要求,最好是当年建设当年搬迁入住。针对劳务移民“上岗难”和“稳得住”有困难,建议自治区有关部门要出台企业吸纳劳务移民具体办法,既要体现政策惠民,又要维护企业利益,还要具备较强的操作性,确保劳务移民稳定就业。
(三)自发移民方面。针对自发移民数量多的实际,要求自治区出台将自发移民纳入“十二五”生态移民的相关办法(细则)。
(四)资金补贴方面。针对部分生态移民项目补贴标准偏低的实际,要求自治区移民局组织开展一次调研,建议增加移民建房和围墙、厕所等部分附属设施补贴标准,补齐建设项目漏项形成新的资金缺口。
(五)机构建设方面。为了进一步加强各市、县区移民工作机构履职的能力,建议移民局向自治区反映,进一步落实市、县(区)移民部门的机构性质和人员编制。
六、2012年工作思路及主要措施
2012年,是实施中南部地区生态移民攻坚工程的第二年,也是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按照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安排部署,总体思路是:以脱贫致富为目标,以改善民生为核心,以群众满意为标准,扎实做好基本生产生活设施建设工作,扎实做好移民搬迁定居工作,扎实做好产业培育工作,扎实做好移民教育培训工作,扎实做好社会管理工作,扎实做好生态建设与保护工作,确保移民群众“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总体目标是:年内拟建移民安臵点25个(其中劳务移民安臵点3个),计划完成移民搬迁14698户62935人,占全市“十二五”总规模的27.1%。县内计划安臵4614户19439人,其中生态移民3514户15061人;劳务移民1100户4378人。县外计划安臵10084户43496人,其中生态移民6858户29304人,劳务移民3226户14192人。重点抓好以下八个方面工作。
(一)加强组织领导,全面完成目标任务。继续把生态移民攻坚作为全市“头等大事”和“一号工程”,不断完善“五定四包”工作机制,尽快制定实施方案,提出完成时限,落实工作责任,明确工作措施,强化督促检查。党政主要领导、分管领导靠前指挥,不断提高生态移民工程建设与管理水平,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2011年批复建设和移民搬迁任务于2012年6月底前全面完成。2012年下达的工程建设任务原则上要求当年完成。
(二)完善设施配套,稳步实施移民定居。按照“七通八有”要求,实现移民新村通电、通(自来)水、通(柏油)路、通(公交)车、通广播电视、通邮、通电话;有学校、有村级活动场所、有医疗服务站、有劳动就业服务中心、有超市、有文化广场、有环保设施、有新能源。对于具备搬迁定居条件的安臵区(点),坚持“早搬迁、早发展”,科学确定搬迁时间,制定周密的移民搬迁方案,做好移民搬迁动员、户籍核查登记、移民自筹资金收缴、土地及房屋分配等工作,抓好移民搬迁过程中的安全保障,有组织、有计划地实施移民搬迁定居,安排好移民的生产生活,及时协调解决好涉及移民切身利益的各类矛盾和突出问题,确保完成6.3万人的移民定居任务。对于暂不能实施移民搬迁的群众,要求县区从维护社会稳定的高度出发,继续履行社会管理职能,抓好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解决好待迁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确保迁出区社会稳定。
(三)培育致富产业,促进移民稳定增收。采取强有力措施,全面完成2011年批复的产业建设任务,积极安排好2012年建设任务,紧紧围绕“三大产业”,组织引导移民调整产业结构,优化水资源配臵,加强土壤改良,因地制宜,大力发展以马铃薯、枸杞、中药材、苗木等特色种植,大力发展日光温室、大中拱棚、养殖暖棚等设施农业、设施养殖业,大力发展劳务产业,尽快实现移民务工就业,加快形成特色种植、设施农业、劳务产业等“三大致富产业”体系,确保移民群众发展有基础、增收有保障、致富有路子。
(四)强化教育培训,提升移民综合素质。突出培训的针对性、实用性,积极整合各类培训资源,把培训工作落实
到移民安臵区(点),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开展移民教育培训工作。特别是对已搬迁定居移民,要抓好现代农业实用技术培训,抓好上岗就业技能培训,抓好移民子女职业教育培训,确保完成当年移民教育培训任务,使移民安臵区每户移民至少有1人掌握1-2门生产实用技术或职业技能,为移民开展农业生产、务工就业奠定基础。
(五)科学规划布局,扎实推进新村建设。认真总结2011年新村建设的经验做法,不断提升规划水平和住房设计水平,做到布局科学、设计新颖、功能齐全。移民新村选址要充分考虑周边水土资源、劳动力布局、产业发展状况、就业容量等安臵资源的承载能力,科学确定建设方案。移民新村建设要与村镇建设、住房建设、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生态建设等紧密结合,统筹规划,同步建设,使移民群众基本生产生活有保障。
(六)加强监督管理,保证工程建设质量。全力打造“四个工程”。一是进一步建立健全质量责任保障体系,严格落实工程进度和工程质量责任制,着力打造“质量放心工程”。二是坚持移民搬迁对象、补助标准、土地和住房分配等重点事项公示制度,邀请群众代表全程参与,主动接受社会监督,着力打造“阳光工程”。三是严肃工作纪律,坚决杜绝弄虚作假、侵害移民利益现象发生,着力打造“廉洁工程”。四是认真落实基本建设“四项制度”,严格执行自治区确定的生态移民工程建设标准,努力做到公开、公平、公正,着力打造“群众满意工程”。
(七)加强社会管理,打造和谐移民新村。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原则,切实加强已搬迁定居移民社会服务管理,把移民新村建成经济发展、环境优美、团结和谐的新农村示范点。一是健全基层组织。及时建立健全村级“两委”班子和群团组织,积极探索建立适应移民特点的党建工作新路子,构建服务型社区管理新模式,加快发展各类协会或专业合作社,制定村规民约,规范移民生产经营活动。注重对基层干部的教育和培养,不断提高推动发展、服务群众、推进和谐的能力和水平。二是贯彻落实政策。加大生态移民政策宣传力度,把政策送到广大干部和移民农户手中。加大政策落实力度,及时办理户籍迁移手续,抓好计划生育服务管理,落实好义务教育、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社会救助等社会保障政策,解决移民后顾之忧。三是倡导文明新风。大力开展对移民的思想教育,增强移民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信心决心。大力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宣传活动,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风尚。大力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增强移民遵纪守法意识。
(八)加强对接交流,扎实推进县外移民。加强与迁入地联系,加大交流协作的力度和密度,特别在移民思想教育、技能培训、搬迁入住、户籍转移、纠纷化解以及跟踪管理上,创新思维,强化服务,敢于负责,增进交流,推动工作。延伸工作抓手,向县外生态移民安臵地派驻挂职干部蹲点包抓生态移民,探索和完善移民安臵管理新模式。
第二篇:大中专毕业生生态移民就业发言
玛沁县大中专毕业生、生态移民就业和再就业
政策落实情况工作汇报(二〇一二年五月七日)
根据会议安排,现在我就玛沁县近年来大中专毕业生、生态移民就业情况、就业和再就业政策的落实情况和再就业资金的使用管理情况向参会各位领导作以汇报,不妥之处,请指正。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
高校毕业生就业牵涉千家万户,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大难题,今年,我们结合本县的实际对历年来毕业的大中专毕业生待业、就业情况进行了一次详细全面的摸底调查。截至2012年4月30日,全县共登记高校大中专毕业生344人,其中2002年9名、2003年15名、2004年49名、2005年30名、2006年63名、2007年21名、2008年34名、2009年44名、2010年42名、2011年22名、2012年15名;登记失业的大中专毕业生按学历层次划分本科生13名、大专生331名;按毕业生所学专业划分计算机应用类35名、畜牧兽医类45名、公安专业类33名、师范类45名、医学专业类49名、交通建设类37名、旅游类23名、文秘类47名、会计类30名。
1、分专业就业情况
毕业生就业率较高的大多为公安类专业、医学类专业和师范类专业、畜牧兽医类专业的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偏高,其它专业的就业率却相对偏低。
2、就业区域分布和就业单位性质 由于我县工矿企业均处在停产、半停产状况,登记失业的大中专毕业生大多被本县乡镇、机关事业单位聘用,有部分高校毕业生通过自谋职业实现就业。登记失业的大中专毕业生中安臵在我县临时性岗位的人员为16名,占总就业人数的5%、安排在见习岗位的人员为151名,占总就业人数的44%、教育系统特岗教师30人,占总就业人数的9%、“村官、三支一扶”人员35人,占总就业人数的10%、公务员考录、事业单位招聘的13人,占总就业人数的4%、通过自谋职业实现就业的38人、占总就业人数的11%;近年来,通过州、县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总的来看我县大中专毕业生的就业率还是比较高的,全县已毕业的大中专毕业生实现就业的283人,就业率为83%。毕业生就业质量明显提高。
3、工资待遇和社会保险待遇
我县的大中专毕业生大致有五种身份(一种是长期临时工、一种是安臵生、一种是见习生、一种是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一种是县教育局自聘的特岗教师),工资和福利待遇也是各不相同,全县的长期临时工月工资为920元,没有“四金”;安臵生月工资为1200元,缴纳“四金”;见习生月工资为1000元,缴纳“四金”;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月工资1250元(省厅875元、县财政375元)缴纳“四金”、特岗教师月工资1000元,没有“四金”。2011年按照州委、州政府、州劳动局的文件精神为全县临时工发放年终一次性奖金1500元,为其它四类人员发放年终一次性奖金1200元。均未享受交通费、通讯费补贴。
二、生态移民和牧区富余劳动力就业情况
玛沁县辖6乡2镇35个行政村96个牧业合作社,共有7665户29914人,全县农牧区剩余劳动力和生态移民人口,有劳动能力的人数过14530人,他们当中普遍存在年龄偏大、观念陈旧、文化程度偏低、没有技能的问题。这些是实实在在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为彻底改变这一现状,我们从2008年就开始在牧民群众当中开展了汽车驾驶、拖拉机驾驶、摩托车修理、掐丝唐卡、钢丝绢花制度、蔬菜种植等各种技能培训,从而使他们能有一技之长,通过几年的培训,他们的观念有了转变、技能有了提高、生活有了改善、现在有54名牧民从事农村客运、出租、运输业;23名牧民从事洗车业、127名牧民从事城市、厂区环保工作、603名牧民从事草原生态管护工作、40余名牧民从事个体经营、200余名牧民从事建筑工地小工等。2011年全县农牧民实现转移就业3000人次,实现转移收入1050万元。
三、有序推进《就业失业登记证》换发工作
为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劳动者的就业和失业登记制度,完善就业和失业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青海省就业促进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规定,按照国家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的要求,从2011年1月1日起,全省停止发放《再就业优惠证》和《失业证》,劳动者凭全国通用的《就业失业登记证》享受相关就业扶持政策和公共就业服务。为了使此项工作在我地尽快铺开,我们重点作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去年专门安排一名专职人员前往省厅参加了《就业失业登记证》的发放培训学习。回局后通过多种途径,大力宣传建立和完善就业失业登记制度、使用统一样式《就业失业登记证》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广泛宣传《就业失业登记证》的发放程序和凭证享受就业政策等内容,营造《就业失业登记证》发放使用的良好氛围。二是《就业失业登记证》的基础信息均需通过网络填报,对网络的速度要求比较高,我局原有的网络速度远远不能满足《就业失业登记证》录入信息的上传标准,为此,积极同州电信公司协商提高了网络速率,截止日前,我局共受理申办《就业失业登记证》的资料48份。三是对申请更换《就业失业登记证》的人员,严格按发证对象和发证条件审核把关,对资料不全坚决杜绝换证,四是作好持有《再就业优惠证》和《失业证》与《就业失业登记证》衔接工作,将原有证件上的个人基本信息、就业与失业状况信息和享受政策情况信息转记在《就业失业登记证》上。对持《再就业优惠证》人员,还将其所持《再就业优惠证》的证件编号标注在《就业失业登记证》“其他记载事项”中。
四、再就业扶持政策的实施和落实情况
1、强化监督检查,加快落实再就业优惠扶持政策。做好政策落实和兑现工作,是全面贯彻中央、省、州文件精神的具体表现,我县涉及到税费减免部门的各单位都能积极主动配合,认真执行国家的再就业优惠政策,县纪检监察、劳动保障、财政、工会等部门认真履行职责,先后多次对全县再就业优惠政策的落实情况进行了专项检查。通过监督检查,促进了我县再就业优惠政策的落实。从2004年至今年3月我县已有下岗失业人员603人次享受再就业扶持政策,减免各项税费10.06万元,其中:96人享受地税减免,减免金额5.2万元;42人享受市场管理费、登记费减免,减免金额1.66万元;卫生部门减免费465人次,减免金额3.2万元。整个再就业优惠政策落实情况良好。
2、切实做好小额担保贷款工作,支持下岗失业人员自主创业。根据中央、省、州关于下岗失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政策规定,一是加大宣传工作力度,印发小额担保贷款宣传资料,下发小额担保贷款有关事项通知,发至各乡(镇)、各社区进行宣传张贴,有效地推动了小额担保贷款工作的全面开展;二是确定办事人员,做到了组织健全,人员到位;三是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做好贷款发放工作。为把工作做好做实,我们在办理小额担保贷款资质审核时坚持实行“四级审核制”,也就是本人申请,社区劳动保障工作服务站审查推荐,县就业服务局审核,州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审批,农业银行审定。截止目前,全县有115名下岗失业人员享受小额担保贷款462万元。及时解决了部分下岗失业人员自谋职业、自主创业资金不足的问题。
3、完善公共就业服务制度,提供高效、便捷的再就业服务。县就业服务局公开办事程序,公示办理结果,为下岗失业人员提供求职登记、职业指导、职业培训、职业介绍、档案管理等“一站式”就业服务,简化办事程序,加快工作进度。先后为下岗失业人员、大中专毕业生、生态移民提供免费的职业技能培训达360人次,为5028名下岗失业人员、大中专毕业生、生态移民提供了免费的职业介绍,托管失业人员档案450份,解除了下岗失业人员的后顾之忧。同时,充分发挥社区劳动保障服务站的作用,上下配合,为下岗失业人员申领《就业失业登记证》、申请小额担保贷款等,提供优质快捷的服务,深受下岗失业人员的欢迎。
五、再就业资金的运作、管理情况
1、资金筹集情况。2011年,我县通过多种渠道向州、县争取再就业资金,其中州劳动社会保障局下拨资金286万元。县财政预算安排205万元。
2、资金管理使用情况。2011年再就业资金支出714万元,其中:用于再就业支出714万元(社会保险补贴83万元,岗位补贴190万元,再就业培训补贴52万元,职业介绍补贴35万元,草原生态管护人员生活费353万元,乡镇(社区)劳动保障工作服务站工作经费数1万元)。
3、资金结余情况。2012年年初资金结余450万元。其中:再就业结余450万元(社会保险补贴114万元,岗位补贴114万元,再就业培训补贴112万元,职业介绍补贴28.4万元,社区劳动保障工作服务站工作经费22.5万元,三江源农牧民技能培训及转移就业补偿136万元)。
4、资金的管理。我县再就业资金的筹集管理和使用严格按照财政部 劳动保障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就业再就业资金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规定执行,年初将再就业资金列入财政预算,纳入“社保财政专户”管理,按照资金的使用范围、标准和基层申报、劳动部门审核、财政部门核准的申报程序进行分账核算,实行“收支两条线”,专款专用,及时拨付。使再就业资金在保障失业人员基本生活和促进再就业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1、就业观念滞后,择业期望值过高。毕业生思想上严重存在“自主创业不算就业,政府分配才算就业”的观念,靠政府、挤财政,依赖性强,缺乏自主创业意识,不愿到企业和艰苦一线去干事业,大部分毕业生常因不愿选择个体、私营等这类单位而丧失就业机会。尤其是近几年推行“凡进必考”制度以来,部分大中专毕业生受年龄、心理、学历等因素的制约,他们很难再通过公务员和事业单位招录来实现就业,为此,建议州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给我县增加就业见习岗位。
2、宣传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转变择业观念是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的前提,由于受计划经济体制长期影响,一些下岗失业人员择业观念落后,眼高手低,还存在“等、靠、要”的依赖思想。应采取多种形式,广泛深入地宣传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制定的促进再就业和社会保障政策,把党和政府出台的扶持政策及时送到下岗失业人员心中。
3、今年参加“村官、三支一扶”的14名高校毕业生服务期限已满,这一部分人员在实际工作中踏实肯干、任劳任怨,工作得到了牧民群众和乡干部的好评,建议能否在公务员考录时增加报考职数或在事业单位有空编的情况下,通过考核给予直接转聘等优惠政策。
4、继续加大培训力度,提高转移就业竞争力。通过多年的实践探索,要想使农牧民群众富裕起来,就必须转移农牧民;转移农牧民,就必须加大对牧民群众的培训力度。通过对农牧民进行有针对性的技术培训,尽可能向青海威斯特铜业有限责任公司、玛尔挡水电站、格曲河水电站输运一批农牧民技术工人。
5、增加临时工作人员的工资和社会保险待遇。临时工在各部门担负的都是比较繁重繁杂的工作,正式人员不愿意干,可以说是干的多拿的少,加之近年来物价上涨,他们也要生活,建议将临时工工资给予适当提高,为他们办理各类社会保险参保手续。
6、再就业专项资金筹集比较困难。由于我县经济发展相对滞后,财政困难,为了正常工作的开展,我局已垫付再就业资金83万元,用于支付草原生态管护队员的生活费,为此请求上级部门打足、打满再就业资金。
第三篇:全州扶贫生态移民会议发言材料
***2012年 扶贫生态移民工程建设推进情况汇报
***人民政府
(2012年8月29日)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根据会议安排,现将我县扶贫生态移民工程建设推进情况作简要汇报,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一、工作推进情况
(一)组织机构建设情况。成立由县长任组长、分管副县长任副组长、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扶贫生态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指导、协调、监督项目实施。组建正科级的常设机构---生态移民办公室,落实编制10人,并从各相关部门抽调精干力量集中办公,目前人员已到位并开展工作。
(二)计划下达情况。我县2012年扶贫生态移民搬迁工程经省发改审查,确定搬迁规模为五个点350户1707人,计划总投资2048.4万元(财政扶贫发展资金1194.9万元,地方配套853.5万元)。其中:**点150户747人,投资896.4万元;**点90户453人,投资543.6万元;**点40户185人,投资222万元;**点40户184人,投资220.8万元;**点30户138人投资165.6万元。
(三)资金到位情况。截止目前,累计到位资金1294.9万元(财政扶贫发展资金1194.9万元,地方配套100万元)。其中:财政扶贫发展资金到位100%,地方配套资金按项目实际进度进行配套。
(四)工程建设推进情况。目前,各安置点已完成了方案的编制、安置点的规划、地基平整、建房备料等工作。**
安置点还完成了防洪堤配套建设设施240米、**安置点正在进行道路(街道)硬化工程、**安置点开始打造房架。截止目前,共完成投资280万元。其中:**完成50万元,**完成90万元,**完成37万元,**完成82万元,**完成21万元。提前实施**生态移民安置600户2760人,目前已完成征地补偿工作和场地平整工作,正在进行基础开挖。
二、下步工作措施
(一)多方统筹,整合人财物。按照“渠道不变、用途不变、各负其责、形成合力”的原则,进一步整合交通、住建、水利、文化教育、卫生、林业、农业产业、创业就业、电力通讯等项目资金,集中投入生态移民搬迁工程。安置点安置房建设以政府主导为主,安置点群众自建的方式全面推进。
(二)切实落实好补助资金,确保搬得出,住得下。在切实整合各类项目资金,完善扶贫生态移民搬迁点基础设施建设的前提下,采取老百姓自筹1/
3、协调贷款1/
3、国家补助建房1/3的方式,确保农户搬得出,住得下。
(三)以实施扶贫生态移民工程为契机,加快城镇化建设。全力加快搬迁点的各项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城镇功能,通过实施扶贫生态移民工程引导农村居民向城镇、向园区有序转移,努力提高城镇化水平。
(四)搞好产业服务,确保稳得住能就业。把发展产业,增强迁入群众创业就业技能作为生态移民工作的重点。一是大力推进**经济开发区建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争取更多企业落户开发区,为搬迁群众提供富足的就业岗位。结合园区实际和用工需求,进一步加大相关技能培训,为他们进厂就业创造条件,不断增强搬迁群众的工资性收入。二是在每个移民点均建门面房,通过第三产业带动群众就业创业;三是鼓励和支持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在安置点配套建设农贸市场,建设以**为代表的优质特色农产品基地,推进农业现代化,使搬迁群众通过农畜种养解决就业。
(五)进一步制定和落实各项优惠政策,确保搬迁农户后续有保障。扶贫生态移民在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后,继续享受政府原有各项支农惠农补贴和退耕还林政策。移民子女初中毕业生,可在县职校免费享受两年职业技能教育培训。鼓励和支持扶贫生态移民自主创业,享受各级创业优惠政策,申请小额担保贷款由财政全额贴息,并提高担保贷款额度上限。自主创办以吸收扶贫生态移民就业为主的微型企业,享受“3个15万元”的扶持措施。对从事农产品加工、商品经营、餐饮、运输等二、三产业的搬迁户,三年内给予相关税费减免。搬迁后转为城镇居民的,实行属地管理,与当地城镇居民享有同等的教育、医疗卫生、养老保险、失业保险等社会保障政策。
(六)加强对扶贫生态移民建设的督促检查,做好监管工作。建立健全检查督查机制和制度,成立工程建设督查工作组,明确职责和任务,定期(周)和不定期对扶贫生态移民建设工作进展情况进行督促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我们相信,有州委、州政府的坚强领导,有各级各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我们有信心、有决心按时保质完成全年的扶贫生态移民工程建设任务。
第四篇:白尚成固原市市长在固原市生态移民动员大会上的讲话
白尚成固原市市长
在固原市生态移民动员大会上的讲话
(2011年2月9日)
固原市生态移民攻坚战的号角已经吹响。今天会议上,就生态移民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任务、安置方式、建设任务、实施步骤、扶持政策、保障措施等内容,已向全市广大干部交了底。
刚才,三位领导(自治区发改委副主任吴占东、自治区扶贫办主任杜正彬、固原市委书记刘小河)就生态移民工作作了非常有针对性的讲话,提出了非常明确的要求,希望各县区、各乡镇、各村和与会的同志认真领会,吃透精神,准确把握政策,认真抓好落实。下面,我再强调“四个字”:第一,突出一个“早”字“人勤春来早”。为什么春节假期上班后的第一天市委、政府就召开这次生态移民动员大会,就是体现一个“早”。早动员、早部署,早动手、早收效。今天会议结束后,各县区要尽快安排部署,搞好宣传,层层发动,在全市范围内形成浓厚的氛围,动员广大群众积极主动参与。
第二,突出一个“实”字“实干兴邦,实干兴业,实干富民”。这个“实”字体现在哪几个方面?就是认识要实,规划要实,政策要实,措施要实,责任要实,效果要实。自治区党委、政府适时提出生态移民战略任务,要靠在座的大家去组织、去发动、去落实。“穷家难舍,故土难离”,有时候不单单是钱的问题,虽然过着穷日子,但已经习惯了,搬迁出去或许心理上还有落差。就像我们有时出门心里总感觉空荡荡的一样。所以,这种情感上的、心理上的、物质上的等等一些问题会交织在一起,请广大干部把这些问题想得复杂一些,一定要给老百姓把政策讲明白,把道理讲清楚,与其让我们祖祖辈辈在这里苦熬、苦等,还不如我们早搬早主动,早迁天地宽。只有我们一代人甚至两代人做出牺牲,才能给我们的后代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
第三,要突出一个“细”字“细节决定成败”。由于固原这个地区长期以来“靠天吃饭”,自然条件决定了我们在很多方面存在粗放的方式,包括广大干部群众的粗放式的思维、粗放式的生产、粗放式的行为。生态移民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这些年我们陆陆续续搞了一些移民,有成功的经验,也有不但移民没致富反而更困难的事例。我们必须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把每一件事、每一个环节都考虑得周周到到、全全面面。比如要对一个家庭的组成结构、年龄、文化程度、适合干啥等等,都要搞的清清楚楚,不能大而化之,不能粗枝大叶,更不能出现连基本信息、数据都没搞清的现象发生。无论是县处级领导、乡科级领导,还是村支部书记、村主任,一定要在生态移民这个事上保持头脑清醒,这可是大事、要事,上级领导盯得很紧,社会非常关注。
第四,要突出一个“力”字“力大才能战无不胜”。我们需要上上下下的合力,方方面面的动力,这种动力来自上级党委、政府对我们的要求,压力产生动力。作为下级,要按照上级的要求,提高执行力,奋力抓落实;作为具体实施生态移民工作的部门(单位)和干部职工,要适应形势变化,提高创造力,点子多一些,办法活一些。要举全市之力,实施好惠及固原二十多万老百姓的民生项目、富裕项目。我们决不能有“等靠要”的思想,靠天靠不住,任何事情都要靠自己的努力。现在,党和政府给我们创造了这么好的条件,如果不抓住这个
机遇,再一味地提出这样那样的要求,就太不合时宜了。拜托大家,让我们上下共同努力,靠我们的智慧,靠我们的力量,为23万多老百姓未来的发展、子孙后代的发展,尽到一个共产党员应该尽到的责任。
第五篇:生态移民建房承包合同
承包合同
甲方:单龙寺乡人民政府
乙方:
单龙寺乡东风桥村生态移民康居点建设项目经甲乙双方协商,现由乙方承包负责施工,为确保工程进度、安全和质量等工作,经双方协商,达成如下合同:
一、甲方把工程承包给乙方,乙方必须保证工程质量,且服从甲方安排、监督和指导,在施工过程中,一切安全事故由乙方自行负责,甲方概不过问。
二、乙方必须按照项目实施方案要求,负责主期工程6套两上两下房屋(每间30平方米)建设,同时完善康居点的水、路、电、绿化等配套设施。
三、乙方必须在甲方规定时间内完工(2009年6月-2009年9月),如无特殊情况延误工程期限,甲方将按500元/天扣除违约金。
四、本次工程实行包工包料,工程总造价80.4万元,其中主体工程6套两上两下4间(4间×30m×6×700元/m),计50.4万元,总装修费用10万元,配套工程包括4米宽水泥路400米、水、电、绿化等设施计20万元。待验收合格后,甲方一次性拔付给乙方工程款金额的80%资金,余款作为质量保证22
金,一年后付清。
五、其他未尽事宜,经双方协商解决。
六、本合同一式两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自签字之日起生效。
甲方:
乙方:
年月日
委托建房协议
甲方:单龙寺乡人民政府
乙方:
为进一步促进东风桥村生态环境的恢复和改善,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小集镇建设,确保移民户的生产生活得到改善,从而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甲乙双方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订立如下协议:
一、乙方自愿将建房工程交由甲方承建,甲方必须保证工程质量和进度,在施工过程中一切安全事故由甲方自行负责。
二、建设用地采用集体土地置换方式解决,由甲方统一负责基础设施规划和建设。
三、乙方离家不离村,原有的耕地、山场等生产资料停留不变。乙方搬迁后原有的房屋要及时拆除,废弃用地用于退耕还林。
四、甲方负责房屋主体工程建设,同时完成配套康居点的道路、供水绿化等设施。
五、甲方工程完工后,由县移民局会同乙方一同验收,验收合格后,乙方在一个月内入住。
六、本次工程实行包工包料,除去退耕还林专项资金元(人均5000元补助)外,乙方在验收合格后需支付给甲方委托
代建资金6万元,其它配套所需资金由甲方统一解决。
七、工程期限自2009年6月至2009年9月(特殊情况及天气顺延)。
八、本合同一式两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自签字之日起生效,其他未尽事宜由双方协调解决。
甲方:
乙方:
年月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