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提高重大工业项目质量和效益的调研报告
提高重大工业项目质量和效益的调
研报告
提高重大工业项目质量和效益的调研报告你们都写好了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出来的提高重大工业项目质量和效益的调研报告,欢迎阅读!
今年是市委、市政府确定的重大产业项目突破年。提高重大工业项目的质量和效益,既是今年市委、市政府的战略重点,也是市政协与党委、政府协商的重点议题。5月27日,洪锦华主席率主席会议成员视察重大工业项目建设情况,对议题调研工作提出明确要求。按照主席会议的要求,市政协组成由经济科技委员会和民革、民盟、民建市委会参加的专题调研组,通过赴项目建设
现场实地调研、与相关部门交流调研、深入基层和园区座谈调研以及对项目关键性数据分析调研,重点对项目的产业契合度、投资实在度、建设集约度、技术密集度和投产达效率、投资回报率、税收贡献率、就业贡献率等方面情况进行了深入调研,集思广益,形成报告如下:
一、我市推进重大工业项目建设的基本情况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坚持项目为王理念,始终把重大工业项目建设作为全市工业经济稳增长的第一要务、调结构的第一抓手、促转型的第一引擎。组织领导有方。市委、市政府成立最高规格的重大项目建设领导小组,由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任组长,并在市委办公室设立市重大项目推进办公室,牵头负责重大项目推进工作。市委常委会每月听取各地、各部门一把手汇报重大项目建设情况,研究部署下一步工作任务。各县(市、区)也都参照市里的模式开
展工作,形成了一级抓一级、一把手抓一把手、层层抓落实的重大项目建设组织领导体系。推进举措有力。初步形成了654321推进机制:6,即明确重大工业项目定项目地点、定主攻方向、定目标企业意向、定初步招引政策、定工作进度计划、定工作班子和责任人的六定要求;5,即健全领导和部门挂钩联系重大项目制度、重大工业项目零收费制度、审批事项办理绿色通道制度、项目秘书跟班服务制度和年度考核、季度会办、月度督查制度等五项制度;4,即加强对新签约、新开工、新竣工、新投产四新项目的认定管理;3,即每年举办正月
十八、418、818三次项目集中开工活动;2,即每年年中和年末组织两次重大项目观摩和督查活动;1,即每月在市级主要媒体公示一次四新重大工业项目情况和项目建设进度。考核监管有效。市委、市政府将重大项目建设作为县(市、区)党政正职考核和市级机关综合考评的第一权重,进一步强化工业投资目标考核,逐个地
区、逐个项目落实进度要求,逐月进行对标分析和排名通报,强化问责,硬化考核,形成了较完善的目标考核机制。在监管方面,创造性地实施了对重大项目建设现场的实时视频监控,随时跟踪和督查重大项目建设情况。
市委、市政府聚焦聚力抓重大工业项目取得了显著成效。20**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首次突破7000亿大关,达到亿元,同比增长%。今年17月份,我市工业经济主要指标在全省排名均有明显进位,其中在建50亿元、20亿元重大工业项目数分别居全省第3、第4位,工业开票销售、工业用电量两项指标增幅均列沿江八市首位,各项指标匹配性进一步提高,重大项目已经成为扬州工业大发展、快转型的定海神针。
调研组认为,我市在不断加大重大工业项目推进力度,并取得显著成效的同时,应把着力提高项目的质量效益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快克服和改进以下几方面问题:
1、对项目质量效益的重视程度不够。从调研情况看,各地各部门对项目的质量和效益重视程度不平衡,主动谋划尤显不足。如项目招引中,有投资门槛、缺质量效益门槛,去年市区新认定开工的24个重大工业项目,规划投入产出比平均仅为1:,远低于1:3至1:5的要求,其中7个项目低于1:1,个别项目甚至达不到1:。项目实施时,有投资规模要求、缺投资结构要求,项目普遍存在重注册资本、轻实际投入,重土地厂房投资、轻设备技术投资的现象。项目考核上,有数量进度考核、缺质量效益考核,尚未出台项目质量效益的专项考核办法和标准,实际操作中重签约、开工等前道考核,轻产销、利税等后道考核,特别是一些约束性指标考核不严。
2、项目实施的成功率不足。主要表现为三低一不足:项目开工率偏低,据了解,近年来我市和各县(市、区)每年招商引资签约项目约200300项,其中工业项目占一半以上,而20**年至今,全
市累计认定新开工重大工业项目仅 143项,许多项目签在了纸上,却未能落实在地上。项目投产率偏低,20**年、20**年、20**年和今年上半年,全市新开工重大工业项目分别为38项、40项、41项和24项,而同期全市竣工投产重大工业项目分别仅为8项、20项、21项和12项,其中虽有建设周期因素,但项目竣工投产率较低的问题仍很突出。企业存活率偏低,调研发现,当前少数地区在招商引资中出现了只重引资不重招商的倾向,这种口袋招商、账面招商,实际有违项目为王的原则,应着力避免。以外资项目为例,200820**年我市新设外资企业961家,目前实有509家,存活率仅为53%。据有关资料分析,今年全市参加年检的外资企业累计仅1220家,其中注册资本2000万美元以上的工业企业仅86家,这就是我市改革开放以来引进外资的全部家底。项目储备不足,由于近两年项目建设推进力度很大,项目深耕难度不断加大,项目储备特别是重
特大项目储备不足,表现为在手洽谈项目少、新签约项目少、项目信息源少,难以满足项目建设的长久之需。
3、项目的内在质量不高。以去年全市新开工41项重大工业项目为例:产业层次和技术水平有待提高。属于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制造的项目仅占一半左右,投资冶金、机电、线缆、日化等两高一剩产业项目仍较普遍,项目设备投资合计亿元,占总投资的%,少数项目设备投资占比不足30%,与6070%的要求相差较大,项目投资产业结构偏重、技术水平偏轻的倾向需加以克服和改善。产业集聚程度有待提高,除石化项目集中布局在化工园区、初步形成链式集聚,其他项目投资仍然存在横不成群、纵不成链的状况,未能形成投资集聚效应。投资实在度有待提高,部分项目投资强度高、但投资回报低,经实地查看和分析后发现,主要是投资虚增所致。建设集约度有待提高,同为单体投资10亿元项目,投资强度最低的用地
300亩,最高的用地仅50亩,相差6倍,虽项目行业、技术水平、实际投资有所不同,但可以说明,提高项目用地集约度的空间仍然很大。
4、项目的综合效益不明显。突出体现为三个不对称:项目投入与产出回报不对称,20**年竣工的20项重大工业项目,总投资205亿元,去年新增开票销售仅140亿元,低于项目投资总额;去年竣工的21项重大工业项目,今年上半年新增开票销售141亿元,仅占项目总投资的%,其中有5个项目企业新增开票销售不增反降。政策扶持与税收贡献不对称,一方面政府通过重大工业项目零收费、低地价、退返税等政策,加大市级财政扶持力度,并主动帮助优质项目争取国家和省级专项资金扶持,仅去年争取工业项目扶持资金6700多万元;另一方面20**年以来竣工的53项重大工业项目,竣工投产后企业累计年均税收低于1000万元的有35家,一直未产生税收的有7家,分别占66%和13%,20**年以来新开工105项重大工业项目中,已办理税收登记的58户,其中各类无税户25户,占43%。政府服务与项目进度不对称,政府及相关部门积极创新服务举措,服务项目建设的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但10亿元以上工业项目仅一期投资的建设周期就需两年以上,若要实现全部计划总投资则需更长时间,特别是部分项目土建工程一拖再拖,既推迟了项目的回报期,一定程度上也增加了项目的市场风险。
二、提高重大工业项目质量和效益的几点建议
1、转变观念,聚焦项目质量效益的提升。要增强抓项目质量效益的为王意识。当前,我市工业面临着对内做大总量、优化结构,实现创新发展、绿色增长,对外加快融入苏南、融入长三角核心区,加快经济国际化步伐的双重任务。要打造扬州工业经济的升级版,关键仍是扩大有效投入,这是我市工业经济必须迈过的坎。项目是投入的最基本
载体,今天的投入就是明天的生产力, 今天项目的质量效益就是明天产业的竞争力。融入苏南和长三角核心区,根本是产业的融合,我市只有以提高项目质量效益为龙头,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才能更加主动地融入长三角产业分工体系,形成错位发展的格局,在更高平台上获得更多的发展资源。全市上下应尽快形成这样的共识,即项目为王的本质是项目的质量效益为王。要增强抓项目质量效益的优先意识。我市与苏南先进地区发展仍有差距,但却面临着同样严峻的要素制约,必须优先扶持体量大、质量优、效益好、回报高、带动性强的项目发展,优先保障这类项目的要素需求,把好钢用在刀刃反之,如果质量效益抓慢了,有限的资源投向产业层次低、资源利用率低、回报效益低的项目,那么转型升级将缺乏必要的空间和要素支撑。只有优先抓项目的质量效益,把对质量效益的考量作为项目招引和实施的头道工序,才能以更少的资金、资源投
入换来更大的效益,这对于扬州工业经济转方式、调结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要增强抓项目质量效益的责任意识。提高重大工业项目的质量效益,考验的是政府组织领导经济工作的硬功夫,要强化责任意识,抬起头来看路,认真研究国家的产业政策、科技和装备的前沿动态、产品的市场走势等;静下心来谋划,紧扣实际研究提高项目效益的最佳路径,设计最优方案,寻求加快项目建设和提高质量效益的结合点;扑下身子实干,从项目的产业层次、实际投资、税收回报等关键指标抓起,从项目签约、供地等关键环节抓起,从人才、品牌、专利等关键要素抓起,逐个项目制定提高质量效益的具体办法和政策。
2、注重规划,引领项目质量效益的提升。提高重大工业项目的质量效益,必须以规划为纲。产业规划要突出主动性。加强对国、省产业规划的研究和对接,找准产业发展新方向,主动规划一批符合我市产业发展要求的龙头基地
型、节能环保型、强链扩链型、重大重组型、产业技术前沿型项目。汽车产业是我市第一优先发展的基本产业,我市应主动把握新能源汽车这一未来汽车产业的发展方向,主动规划新能源汽车重大项目,力争培育一批新能源汽车龙头企业,引领和带动我市汽车产业发展。区域规划要注重协调性。坚持全市一盘棋特别是沿江地区一盘棋,完善沿江地区功能分区规划,优化沿江地区产业布局和项目布点,充分利用现有3个机械制造聚集区、3个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基地、3个船舶工业园、1个石化产业专业园区和1个新兴产业聚集区等载体,引导企业和项目向专业园区集中,加快形成项目的集聚效应,同时研究出台项目落地的飞地政策,防止市内、县内的项目争夺战,引导项目有序落户。项目建设规划要提高集约性。加强项目建设规划的编制和审查,在设置投资强度门槛同时,根据行业生产的特点,设置建筑容积率门槛,实施紧凑建设,对投资强
度达标但容积率不达标的项目,由有关部门帮助优化建设方案,确保有限土地用于厂房和研发用房的建设。规划执行要强调严肃性。根本是各级政府和领导干部要带头执行好规划,树立以产业布局引导项目布点的规划理念,克服那种投资人要哪儿就给哪儿,领导人定哪儿就放哪儿的规划管理随意性。
3、优化政策,激励项目质量效益的提升。土地和财税两项政策,是提高项目质量效益的核心手段。优化土地政策,重点是探索建立差别化供地机制。在强化土地利用规划整体管控的基础上,按照项目的规模、科技含量、综合效益等指标,确定土地供应的方式和数量。对龙头型、基地型重大项目,不仅保障其项目自身用地,而且为与之配套项目的落地预留一定空间和指标。对分阶段实施的项目,在总体预留开发区域的前提下,实行阶段性供地,重点保开工、保关键工序用地。对点供项目争取的土地指标,要根据实际投资进行再分
配。对长期圈而不用、开而不发的土地,建立必要的项目退出机制。设立产业主管部门、土地要素保障部门和财税部门共同参加的联席会议,坚持集体评价项目,会商和确定是否供地、供多少地、何时供地、怎样供地。优化财税政策,重点是形成量入为出、以缴定返的政策导向。新建项目应进行税种、税额评估,对历年来竣工重大项目中的无税户和投资与利税失衡的企业,要逐家分析生产经营、资金运转情况,排找潜在税源,切实增强重大项目对地方财政的贡献度。加强重大工业项目财政扶持资金的管理,尽量减少直接补贴和一次性奖励,凡申请财政资金支持的重大项目,须同时申请项目绩效目标,强化扶持资金的绩效评价和监督。优化政策环境,重点是营造政策兑现和落实的诚信氛围。一方面,针对项目建设的各类政策和优惠条件等,政府应当慎重承诺,在进行项目质量效益预先评估的基础上,确定优惠领域、优惠幅度、优惠期限,不做空
头承诺,也不做过头承诺。另一方面,对已承诺的政策和优惠条件,政府必须坚持诚信为本,说得出、办得到、靠得住,不折不扣地兑现落实,特别是要避免多头承诺,导致各方都难以兑现和落实。同时,要加强政策的统筹、集成和系统化,提高优惠政策对项目质量效益的撬动作用。
4、创新招商,紧扣项目质量效益的提升。招商引资是项目的源头,只有在招商环节紧扣质量效益,项目质量和效益的提高才有保证。在项目选择上,要突出大,把主攻点放在旗舰型、基地型、总部型项目的引进和实施上,力争每个基本产业都能招引实施1个像上汽大众整车、远东仪化pta这样的百亿级、50亿级项目;要体现高,力求在引进和实施一批工业设计、智能机器人、3d打印等重大高端项目上取得突破;要追求精,着力引进和实施一批亿元级投资,要素需求少、投资见效快、成长性较强的专精特新项目,通过扶小做大,努力形成
行业技术领先、市场份额领先的行业隐形冠军和大企业的配套专家。在招商模式上,要坚持产业链招商,重点围绕汽车、机械、石化、新能源新光源、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等产业发展的关键环节和缺失环节,加强项目招引和实施,为我市产业链条拉长、增粗、补缺。要实施专业化招商,进一步理清产业招商对象,逐个排出项目源,尽早锁定地区、锁定产业、锁定企业、锁定关键人,紧盯投资意向,提倡专、精、深,避免大、哄、空,提高招商引资实效。探索以商招商新途径,鼓励现有企业以并购、重组、上市等形式,吸引各方面投资。要重视内生项目的招引和实施。技术改造是重要的内生项目,投入少、见效快、投资杠杆作用强,去年我市工业企业技改新增销售336亿元,拉动规上工业销售增幅6个百分点。因此,我市应出台技术改造专项政策,将亿元以上技改视同重大项目加以推进,从企业技改设备和技术投资补助、技术改造优惠担保等方面
加大扶持力度,并评选一批示范项目,发挥带动作用。
5、完善机制,保障项目质量效益的提升。重点是建立和完善五方面的推进机制:现场督查推进机制。领导和职能部门能够更多到项目建设现场,实地查看进度,实地了解情况,实地协调问题,通过实打实地现场督查,加快项目实施进度,促进项目早竣工、早投产、早达效。部门会办推进机制。项目建设中的瓶颈问题、卡壳环节,往往涉及多个部门,需要建立部门间协调协同、会商会办的有效机制,最大限度发挥部门的合力,帮助协调解决问题,并着力克服协调无结论、解决无结果的现象。全程服务推进机制。抓项目的质量效益,不能仅注重项目签约和开工环节,要环环紧扣、项项抓实、步步为营,更加注重针对具体矛盾、具体问题的一对一服务,更加注重在项目推进关键时段、关键节点的点到点服务,每个环节都要定责任人、定日程表、定路线图。财务进
度监控推进机制。探索建立对项目财务进度的有效监控机制,根据投资额和建设周期,分解财务进度要求,按照土地出让金和基建、设备购置等合同,考核实际投资情况,对达不到序时财务进度的,采取有力措施推进,确保项目投得实、投到位、不欠账。融资保障推进机制。针对项目企业的不同融资需求,一企一策,拿出有针对性的融资方案,帮助项目实施方解决资金难题。加强政、银、企合作,鼓励商业银行开发符合项目建设特点的信贷产品,并鼓励金融机构之间加强合作,为项目发展提供更多融资服务。
6、科学考核,倒逼项目质量效益的提升。近年来,全市重大工业项目建设的考核评价体系逐步完善,但针对项目质量效益的评价和考核体系尚不健全。评价上,要坚持前期评估与后期评价并重。一方面,成立项目预评估专家组,对项目的产业投向、投资强度、技术含量、经济效益、财税贡献、资源利
用、环境保护、产业带动等方面,进行科学合理的预评估,以项目的质量定取舍、定扶持政策、定要素保障;另一方面,在项目竣工投产后开展项目实施效果评价,根据项目实施效果进行奖励。考核上,要坚持数量考核、质量考核和效益考核并重。根据宏观经济形势、同类城市目标定位和上一年实绩,实事求是地确定重大工业项目指标数,并进行分解落实。同时优化考核指标体系,增加签约项目开工率、竣工项目投入产出率、竣工项目税收效益等指标的考核,达标的予以奖励,不达标的则给予适当形式的惩戒。要加强对各地、各职能部门服务重大项目情况的考核,把项目实施方的评价意见作为考核的重要依据。
第二篇:西安工业投资项目效益调研分析
西安工业投资项目效益调研分析
2016/1/19 11:08:00 陕西统计局
西安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提出,把实现工业发展的新突破作为全市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进行部署;市政府报告中也提到“两块短板求突破”,短板之一就是工业。工业要发展,项目要先行,投资是第一步。为了解目前全市工业投资的现状,进一步分析工业投资对经济的贡献和影响,特进行此次调研分析。
一、西安市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基本情况
(一)工业投资总量、速度、占比不断提高
1、投资总量快速增加
近年来,随着各级政府对全市投资的重视及关注,全市工业投资迅猛发展起来,特别是2010年以来全市工业投资的总量快速增长,由2010年的336.56亿元,到2014年已突破千亿大关。
图1.2010-2014年固定资产投资及工业投资总量
2、投资增速不断扩大
近年来,全市工业投资的增速不断加快,已远远高于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速,其中,2013年和2014年工业投资的增速已高于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的2倍多。
图2.2010年-2014年固定资产投资及工业投资增速
3、投资占比不断提高
近年来,全市工业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不断提高,2010年工业投资占比为13.3%,到2014年工业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已达20.7%。
图3.2010-2014年工业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
(二)投资结构日趋均衡
1、按投资主体分
2011-2015年6月工业投资中,国有投资平均占43.4%,民间投资平均占37.2%,外商(含港澳台)投资平均占19.4%。从发展趋势看,国有投资和民间投资的占比在逐年下降,外商投资的占比快速上升(见图4)。今年1-6月,外商投资首次超越民间投资,形成三种投资主体“三分天下”的格局,充分体现出“十二五”期间全市对外资项目招商引资的丰硕成果。
图4.2011-2015年6月工业投资主体发展变化情况
2、按投资类型分
2011-2014年期间,建安投资占全部工业投资的60.3%,是工业投资的绝对主力,为建筑业市场和GDP需求做出了较大贡献;设备购置投资占比在经历了两年的下跌后,2014年强势上扬,反映出在集约化使用土地资源的背景下,更加注重技术含量更高的投资增长新思路;土地费用支出占工业投资的3%,对具体项目而言,土地费用支出大约占项目投资的10%左右。
图5.2011-2014年工业投资构成变化图
3、按投资行业分
分行业看,加工业和水气电行业投资占比相对较大且较稳定,水电气是涉及民生的投资,这方面投资保持稳定,说明全市仍在扩张期,发展潜力较大;航天、航空制造业和电气、电子、仪器制造业投资呈逐年上升趋势,反映出全市近几年发展重点和热点向这些行业聚集,这些行业也是西安产业特点所在;汽车行业和设备制造业投资下降幅度较大,反映出汽车和设备制造行业有效需求不足。
表1.2012-2014年工业投资中各行业投资占比情况
表1说明:为数据对比需要和分类更简明,将农副产品加工业、木制品加工、非金属这金属制品等统称为加工业;通用和专用设备制造业统称为设备制造业。
(三)投资拉动效果明显
固定资产投资拉动GDP增长。2010-2014年期间,西安市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速为23.3%,其中工业投资年均增速高达37.6%,而同期GDP年均增速为14.1%,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明显高于GDP增速,固定资产投资有力的拉动了全市GDP的增长,而工业投资成为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投高速增长的主要拉动力量之一。
二、西安市工业投资的成就及与其他城市的差距
(一)工业投资的成效
2010-2014年,全市工业投资已竣工投产项目累计1572个,截至2014年底已进入规模以上工业生产企业的单位数为301个,占竣工投产项目的19.1%,占规上工业总数的26.0%,这301家企业2014年的工业总产值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39.5%。这些投产的项目,主要分布在以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专用和通用设备制造业为主的装备制造业(占投产个数的48.8%),非金属矿制品业和农副食品加工及食品制造业等行业。如表2
(二)西安与副省级城市--成都、武汉的差距
尽管全市工业投资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与副省级城市成都、武汉的差距仍然较大。成都市在2009年工业投资已突破千亿大关,且工业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达31.2%;武汉市在2011年工业投资也突破千亿大关,且工业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达28.4%,而全市在2014年工业投资才突破千亿大,且工业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20.7%,比他们滞后3-5年,从总量和占比来看,全市工业投资明显逊色于他们,且工业投资效率也明显低于成都和武汉。如表3
注:投资效果系数是反映一定时期内单位固定资产投资所增加的国内生产总值数量的指标,工业投资效果系数等于工业增加值增加额/当年工业固定资产投资额。
从以上计算看出,三年来,工业投资效果系数成都最高,武汉次之,全市最低。
鉴于全市工业整体实力较弱和工业投资效益较低等现状,我们尝试通过此次调研,分析西安工业投资的后续成效和发展潜力,找出影响西安工业投资效益的主要因素,构建项目评价模型,为进一步优化西安工业项目引进,提供参考意见。
三、西安市工业投资效益分析
(一)工业投资带动经济与社会效益增长
我们从5年来(2010-2014年)竣工投产的工业项目已进入规上工业企业的301家单位中,抽出2014年总产值前74家的工业企业,这74家企业2014年的总产值占全部投产的301家企业的86.0%,具有较强的代表性。通过样本计算得出下列关系:
1、工业投资与产值
平均1个单位工业投资带来的企业产值(指2014年产值,下同)是2.0227个单位,即100元工业投资能产生202.27元工业产值。单位工业企业投资产生的产值区间是(0.2030--7.5037)。
分行业看,水电气行业投资形成的产值能力最弱,汽车制造行业投资形成的产值能力最强。
2、工业投资与利润(指利润总额)
平均1个单位工业投资带来的企业利润是0.1397个单位,即100元工业投资能产生13.97元利润。单位工业企业投资产生的利润区间是(0.0008--0.8191)。
从投资产生的利润看,外资企业、国有控股的高科技企业、股份制企业的资产回报率明显比其他企业高,基础设施领域、加工业的资产回报率相对较低。
3、工业投资与税收(指全部税收,含所得税)
平均1个单位工业投资产生的税收贡献是0.1033个单位,即100元工业投资能产生10.33元税收。单位工业企业投资产生的税收区间是(0.0053--0.4053)。
分行业看,发展最为成熟的传统加工业(包括农副食品及食品加工业、服饰、皮毛、木材、石油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等,下同)每单位投资带来的纳税能力最强,受到政策支持较多的电气、电子、仪表制造业纳税能力最弱。
4、工业投资与就业
平均每亿元工业投资吸纳的就业人数为140人,吸纳就业人数区间是(11--590)。
图6.每亿元投资吸纳的就业人数
分行业看,水电气生产行业每单位投资吸纳的就业人数不如其他行业;科技含量较高、高新技术企业集中的电气、电子、仪器制造业,吸纳就业的能力也低于发展更为成熟的设备制造业和加工业。
5、工业投资与环境
平均每亿元工业投资消耗的综合能源量是755.1吨标准煤,企业每亿元投资能耗区间是(133.6--1855.3)。
从行业看,传统加工业的单位能耗最低,设备制造业的单位能耗次低;水电气生产行业的单位能耗最高,特别是电力生产行业,能耗水平非常高,金属加工业的单位能耗次高。
注:表中第1列小括号中的数字代表行业小类,后面列中小括号内的数据代表在行业中的排名。
以上表格是对74家抽样企业进行行业分类后得到的工业投资对经济和环境的贡献和影响。一般来说,工业投资与工业总产值、吸纳就业人数和能源消耗量相关程度较高,与利润和税收之间的关系,由于存在主营业务外经营、非金融资产投资盈亏、补贴收入等情况,相关性不显著。但利润和税收作为企业对自身发展的积累和对国家财政的贡献,依然是评价投资项目效果和影响的重要指标。
四、调查结论及策略
(一)相关因素制约企业效益提升
结合上半年经济发展情况和趋势,在74家样本企业中,依然采取非随机的判断抽样方法,对全市50家近三年工业投资超过3亿的规上工业企业进行了问卷调查,主要了解企业目前的发展状况和相关影响因素。调研结果如下:
1、投资规模的影响
投资大的企业遇到的问题更多,主要原因是投资大的企业回收成本周期相对较长,长期对各类生产要素处于敏感状态,如人员、成本、资金等。
2、市场需求的影响
有2/3的企业今年上半年订单不如去年或持平,有93%的企业产品出厂价格或售价低于去年,有80%的企业今年没有劳动力缺口,没有一家企业反映电力供应有问题,这些都显示了今年市场需求的不足。
3、生产要素的影响
有75%的企业反映人力成本上升过快,有65%的企业反映原材料成本上升问题,有50%的企业觉得融资难。除了成本和融资问题外,还有企业谈到行业准入门槛高、科研经费支持不足、企业转型期困难等问题。
(二)构建工业投资项目评价模型
通过对74家企业工业投资与能耗、就业、税收、利润、产值之间的数量关系(平均值和区间值)进行测算,采用信号预警法,构建工业投资项目评价模型(见表5),对招商引资项目进行预报指示,以反映和跟踪引进项目的效益情况,达到合理配置招商资源,集约化使用土地的作用。
表5:工业投资项目效益评价模型(以2014年数据为依据)
该模型可以通过数据对项目进行定量分析和对比评价,并给出了引入建议。如:投资项目各方面都在红灯临界值以下,则该项目根本不予考虑引进;如评价项目各方面都在蓝灯临界值以上,说明该项目无论在经济效益(产值和利润)、社会效益(税收和就业)还是环境友好度(能耗)等各方面都处于领先地位,应全力争取。此外,各地区可以根据区域发展水平和实际情况,设定评价指标的最低门槛或权重,来凸显区域发展的特色。如城六区和高新区就可以提高单位投资能耗门槛,该评价指标绿灯以上的项目才考虑引进。
该模型对74家样本进行了效益评价,结果如下:1家传统加工业企业综合评分在40分以下,即处于双红灯区间;22%的企业处于红灯区间,主要涉及传统加工业、汽车制造业和水电气生产行业;67%的企业处于黄灯区间;9%的企业处于绿灯区间,主要涉及电气、电子、仪器制造和航天航空制造业;没有企业在蓝灯区间,即没有企业能满足所有评价指标都处于领先地位。
五、建议
工业仍是西安的强市之本,当今发达国家正处于工业4.0发展进程中,我国也在今年5月由国务院发布了《中国制造2025》,这份规划提出了中国制造强国建设三个十年的“三步走”战略。结合全市产业特点和基础,完全有可能践行工业4.0。实施工业4.0,无疑需要良好的投资环境和大资金投入。特别是对企业提质增效而言,转换发展思路,转变生产方式,尤其需要强有力的政策扶持和资金推动。
(一)加大金融支持工业力度
针对调研中企业反映最多的融资难、融资成本高的问题,我们要积极稳妥地贯彻落实好国家一系列有关扶持实体经济发展的财政、金融、税收等政策措施,以灵活有效的方式和“救市”的心态来帮助企业度过难关,提振实体经济。
(二)建立项目效益评价机制
为提高投资效率,建议从招商阶段就通过可研报告的数据,使用评价模型对项目进行定量评价,辅助确定项目落地的优先级。项目投产后进行效益评价,跟踪项目履行可研报告的情况,对于双红灯项目要责令整改,持续无法改进的要采取清退措施;对于红灯项目,行业主管部门要加大关注力度,做好服务工作,找出与可行性研究报告差距的原因,帮助企业摆脱困境。
(三)搭建企业转型或退出服务平台
工业企业一般都占有土地资源,如果项目失败,往往土地被搁置或被无序使用。为了充分发挥土地价值,同时帮助企业转型,减少损失,建议由政府相关部门搭建一个信息交互、职能服务和全程监管的服务平台,帮助项目地实现“腾笼换鸟”的目的。
(四)进一步梳理项目源、促进项目早开工、快建设
针对今年全市工业投资和固定资产投资下滑严重的态势,建议有关部门进一步梳理项目源,同时用好、用活产业政策,促进项目早开工、快建设;另一方面也要出台标准或规范,督促企业达到投资承诺,早日实现达产增效。
第三篇:工业项目建设调研报告
为加大对已提供土地指标工业项目建设进度的跟踪,加快推进该类项目的开工建设,日前,我委会同区经委、招商办赴5个区级工业区,对该类项目进行检查。
一、基本情况
年下半年共安排工业建设项目58个,占地面积2474亩,其中5个区级工业区落实土地指标共有32个项目,占地面积为1023亩。其中已动工的项目有14个,占总数的41%;正进行施工图设计的项目有15个,占项目总数的46.9%,其中近半数的项目4月份前可开工建设。各工业区项目个数及建设简要情况如下表所示(详细情况见附表)。
注:工业区由于道路规划、动迁的影响,去年落实指标的项目启动较慢,13个项目不计入内.二、项目建设推进中存在的问题及主要原因
从总体上看,我区“1+5”工业区的项目推进速度较快,实际开工项目数约50%,这些项目的开工建设将对今明两年的工业经济产生较大的作用。但是尚有不少项目没有开工,究其原因,这既有审批手续程序周期的因素,但更多的是外部因素,从调查情况看,影响项目建设进度的外部主要因素有:
1、土地“农转用”手续办理速度较慢。目前我区上报市房地局的新建工业项目,大部分尚未获得市房地局的土地正式批文,因此有些项目建设单位,特别是外资企业心存顾虑,觉得项目建设程序不规范,在办理完区各职能部门的审批手续后还不愿开工建设。
2、动拆迁已成为项目推进的制约瓶颈。从项目总量上看,动迁“钉子户”影响工程建设进度的项目所占比重较大,而且由于其完成动迁时间的不确定性(实际操作中工业项目动迁不鼓励强拆),对具体项目建设进度的影响不容小觑。
3、部分项目选址不属法定的规划范围。去年宏观调控后,我区各工业园区也相应核减了面积,在去年上报的项目中,有2个项目的建设地块不在核减面积后的规划范围内,已被市房地局退回。经去年项目评估协调小组审批、目前正办理手续的30多个项目中,也有可能还会出现类似情况。
三、工作建议
工业园区的建设与发展,必须遵循国家与市宏观调控的政策要求,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当前,要以“严格设置准入条件,认真筛选建设项目,合理分配用地面积,尽量缩短建设周期”为工作重心,根据项目质量继续统筹安排我区的工业用地指标,进一步提升我区工业区的整体能级。
1、规范项目审批程序,确定日常办事机构
要进一步规范项目审批程序,建议项目评估协调小组每月召开一次例会,按照“批项目、核土地”的原则,对各工业区申报的新引进项目进行评审与筛选,并对评审通过的项目按质量(产业导向、投资强度、土地出让价格、环保评价等)进行排序,投资规模大、科技含量高、生产能耗低的项目实行优先供地,并以文件形式下发给各审批职能部门。项目方可据此办理各项审批手续,待市房地局土地指标下达后,按排序先后办理用地申报手续;其它需协调处理的难事、急事,各工业区可向日常办事机构提出申请,以“一事一议”的方式处理。
2、建立项目长效管理机制,做好园区配套服务工作
为加快推进项目建设进度,形成项目长效管理机制,建议成立项目专管员例会制度,及时了解项目建设的最新动态,在此基础上加强监督与管理,并积极做好相关协调服务工作,促使项目缩短建设周期。同时,各职能部门要强化服务的意识,帮助工业区解决用电、用水、环保设施等基础设施方面的难题;对有利于工业区发展的问题,如工业区自建标准厂房项目,可经区项目评估审批领导小组确认,在项目审批环节设立“绿色通道”,加快项目建设进程,并在财政贴息、贷款及其它相关政策等方面提供特殊支持。
3、完善园区招商制度建设,促进经济协调发展。
针对工业区面临的土地瓶颈问题,各工业园区要从招商的源头抓起,对招入项目的产业导向、环境保护、用地规模等方面加强管理,设置一定的项目准入门槛,努力提升项目质量。同时对动拆迁等工作的各个环节,制定相关的政策措施,引导与督促企业缩短建设周期,提高园区项目引进工作整体效率,促进工业经济的协调发展。
第四篇:提高国防生培养质量效益
依托普通高校培养国防生,是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我军干部培养制度的重大创新。这项制度实施10年来,军地双方密切配合,扎实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为推动国防生培养工作向更高层次发展,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着眼实现军队人才需求与学校人才培养目标接轨,处理好高校培养与部队需求的关系、学业有成与军人养成的关系、科学文化素质与思想政治素质的关系,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国防生培养路子。
学业有成是高校培养工作的关键。建立依托普通高等教育培养国防生的根本出发点,是发挥普通高等学校的教育资源优势。签约高校要把打牢国防生科学文化基础作为适应部队建设发展人才准备的基本需求。在人才培养目标上,体现高素质结构;在课程体系建设上,体现高起点设计;在教学内容安排上,体现高科技含量;在教学队伍配备上,体现高学术水平。积极引导国防生认知科学文化素质在部队建设和战争中的重要作用,激发其学习的内动力。在此基础上,抓好国防生基本军事素质的训练和作风纪律的锻造。
第一任职能力是军校培养工作的核心。军队院校的培训是国防生能不能实现由一名地方大学生到合格军官转变的关键环节。其实质是在进一步加强国防生军政素质培养的基础上瞄准部队岗位需求进行的任职教育。这一任职教育,既不同于军队干部的任职教育,也不同于生长干部的专业教育,必须认真研究其特殊规律,要紧紧围绕部队建设不同岗位人才的需求,科学制定培训目标和培训标准;坚持瞄准军事专业领域前沿、紧贴作战任务、紧贴部队实际、紧贴岗位需要,优化任职教育课程设置;要遵循军事教育训练的基本规律,坚持从难从严从实战出发,练技能、练战术、练思想、练作风,全面提高国防生的第一任职能力。
全程培养是选培办工作的主线。选培办工作人员是常驻签约高校的“军代表”,对国防生培养工作负有重要职责。选培办在国防生招收选拔、组织军事训练、协助管理教育、协调各资源等方面要继续发挥好作用。严格把好入口关,通过加大宣传力度,把国防生招收宣传工作向高中延伸;在签约高校各院系建立优秀学生人才库等方式,积极争取优质生源。严格把好培养关,加强国防生教育管理,科学统筹严密组织军政训练,注重打牢素质基础。严格把好输出关,认真组织国防生综合素质考评,特别是周密协调高校、军队院校、训练机构和部队各种资源,形成培养工作的合力。
搞好后续衔接是部队培养工作的重心。国防生对部队不够熟悉,接受的军政训练不全面不系统,管兵带兵的能力弱是制约国防生第一任职的瓶颈,使他们处于一种比较性劣势。这就要求部队在跟进培养上下功夫。当前,部队在国防生教育培养上总结了很多好的经验,形成了“当兵锻炼、岗前培训、交叉任职、跟踪帮带”的国防生跟进培养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应特别注意的是,国防生的跟进培养,必须抓住岗前强化训练、定岗定位使用、实践工作锤炼等各个环节,在部队内部营造从情感上接近、工作上支持、生活上关心国防生干部的良好氛围,真心实意为他们排解工作、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促进他们尽快缩短适应期,发挥他们的优势为部队作贡献。
第五篇:县重点工业项目调研报告
为掌握近年来我县工业项目建设运营情况,客观评估大项目投资效益,按照上级业务部门有关安排,我们采用电子问卷和实地查看相结合的形式对全县部分重点工业项目进行了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调研项目的基本概况
(一)项目范围
按照项目开竣工时间和实际完成投资额,调研项目分为2类,一是2009-2011年间竣工的实际累计投资5000万元以上的新建工业项目;二是2009-2011年间新开工的计划投资5000万元以上的在2011年底尚未完工的项目。
(二)项目数量及行业分布
根据投资数据报送情况和实际摸底,确定了33个调研项目,其中已竣工投产项目21个,尚未竣工(含部分投产)项目12个。项目行业分布见下表:
二、项目呈现的投资特点
(一)项目规模大,投资完成度高
21家已竣工投产项目总投资规模65.9亿元,项目平均规模3.1亿元,实际完成投资44.3亿元,完成率67.2%。从单个项目看,计划投资亿元以上项目10个,10亿元以上项目5个。亿元以上项目投资规模为57.7亿元,实际完成投资额37.5亿元,完成率为65.5%。亿元以上项目个数、投资规模、实际完成投资比重依次为47.6%、87.6%、85.5%。
12家未竣工项目(含部分投产)总投资规模46.9亿元,项目平均规模3.9亿元,截至2011年底,实际完成投资23.6亿元,完成率50.4%。计划投资亿元以上、10亿元以上项目分别为10个、2个。亿元以上项目投资规模45亿元,实际完成投资22.3亿元,完成率为49.5%。亿元以上项目个数、投资规模、实际完成投资比重依次为83.3%、96.3%、94.5%。从上述两类项目均能看出亿元以上大项目投资贡献率明显。
(二)项目建设进度快,投资强度大
21家已竣工项目中当年完成投资竣工的2个,跨完成投资竣工11个,跨2个完成投资竣工8个。从项目开竣工时间看和完成投资看,2010、2011两个大项目建设进度明显,投资强度较大,不考虑项目计划投资大小,项目平均投资都在亿元以上。单个项目,不考虑项目开竣工具体时间,投资周期按整年计,年均投资规模5000万元以上项目7个,亿元以上项目5个,3亿元以上项目4个。
(三)大项目带动效应明显,产业优势加强
一是传统产业提升改造明显。从调研的33个项目看,以铝压延加工为代表的传统优势产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项目8个,比重近四分之一,总投资规模33.6亿元,比重为29.9%,完成投资16.1亿元,比重为23.7%。8个项目中,5亿元以上项目3个,10亿元以上项目2个,铝材加工由原来的低端建筑型材向高端工业型材转型,产品附加值大大提高,实现利税大幅提升。截至2011年底,8个项目中,5个已经竣工投产,达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标准。铝型材大项目的建成投产,膨胀了产业规模,拉伸加宽增厚了产业链条,加快了产业集聚速度,提高了产业竞争力。另外,以钢结构加工为主的金属制品业,纳入调研范围的企业4个,总投资规模达4.5亿元,钢结构材料加工、销售和安装一体化发展,全县钢架结构工程材料专业加工基地已颇有行业影响。
二是优势资源产业纵深发展。以纳米钙和建材添加剂为代表的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发展迅速,产品多样化、精细化。此次调研该大类项目9个,总投资规模14.6亿元,完成投资9.5亿元,比重依次为13%、14%。截至2011年底,9个项目中,7个已经竣工投产或部分投产,达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标准。另外,以石灰石资源为原材料的水泥加工企业即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项目,计划投资11亿元的山水水泥有限公司,2011年水泥产量62万吨,水泥熟料为165万吨,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4亿元,实现利税21422万元,上交税金10022万元,成为近年来首家纳税过亿元的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