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解说稿新)牟平区第二实验小学交流稿《让阅读能力从这里起航》
让阅读能力从这里起航 牟平区第二实验小学 姜曰美
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是许多教师共同关注的话题。我们认为,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不是简单机械地要求学生每天读多长时间书、读多少字数,而要从根源上培养学生的兴趣,从本质上让学生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只有这样,才能让阅读成为学生终生受用的习惯。现将我们的探索与各位领导、老师一起分享——
阅读兴趣,从“活”起来的图书馆开始
我们曾有意识地对学生的阅读资源做过调查,结果发现很多孩子的阅读仅仅局限于教师要求的必读书目和自读课本。阅读书目不丰富成为制约学生阅读兴趣、开阔学生阅读视野的主要根源。以往,学校图书馆的图书往往尘封多年不被学生问津,几万册的图书放在藏书室里仅仅为了上级检查。
为了最大限度地开放学校的图书,首先,我们实行了“无门图书馆”制度。全天开放图书馆,学生随时都可以到图书馆里去阅读书籍,不用进行繁琐的借阅手续,自主登记、自主归还。
其次,建立诚信书吧和共享书吧。教学楼大厅是课间最“乱”最“热闹”的地方。学校把大厅的两面墙壁做成了大型的开放书吧,一侧为诚信书吧,摆放的是学校藏书室里的、适合各年级学生阅读的经典书目。无人监管、电子借阅、自觉归还。开始有些教师担忧:这样大胆地开放图书,假如书被学生拿走不还怎么办?刚开始,图书确实有丢失的现象,但我们坚信:图书只有被学生读了,才能发挥它的价值,哪怕丢几本也比放在图书馆里成为“死书”价值要大得多。我们以诚信书吧为载体,开展了“诚信借阅,诚信做人”的教育活动,培养其诚信品质。因为被尊重、被信任,因此有的学生在日记中写到“我到诚信书吧中自主借了一本《淘小气马小跳》,我太喜欢了,就把它 1
放在了家中,我想:反正也没人监督,占为己有又有何妨!可是当我课间看到许多同学都去主动还书时,我的脸红了,我一定要早点儿把书还回来。”由此可见,在开放图书的同时,也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诚信的品质。我们在另一侧墙壁上设立了“共享书吧”,开展“好书共享推荐”活动,学生通过演讲或者好书推荐卡把读过的好书推荐给同学,实现了“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美好境界。
另外,我们还在走廊里建立了70个走廊书吧,在班级建立了流动书架,丰厚的图书资源与学生零距离接触,让学生时时有书读,处处有书读。学校图书的开放不但满足了学生的阅读需求,营造了浓郁的读书氛围,在潜移默化中激发了读书兴趣,而且让学生懂得诚实守信、合作分享,无形之中的人格教育也让孩子受益终生。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仅仅满足于图书开放、满足于兴趣培养远远不够,立足于学生能力的培养才是我们的真正目的。为此,我们采取系列举措,将阅读引向深入。
阅读得法,从有效课堂开始
常规的阅读教学大多为任务驱动,教师先提出阅读要求,学生往往就是为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而阅读。举个非常简单的例子,每篇课文我们都让学生边读边画出优美词句,可是假如没有教师的要求,在课外阅读时,又有多少学生能主动积累,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呢?传统的填鸭式、灌输式的课堂,教师已习惯于提问题、讲答案,单向灌输,学生被动地获取知识,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忽视了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也制约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如何让阅读方法植根于学生的内心,真正成为学生一生受用的习惯,成为我们关注的重点。
鉴于这种现状和思考,我们认为,要真正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习惯,必须从转变课堂教学方式开始,否则,就会走入只抓表面不抓本质的误区。我们把有效阅读课堂的目标确定为:立足于让学生掌握 2
学习的方式方法,立足于学生能力的提升,习惯的培养。我们成立了“有效阅读研究团队”,经常结合实践解决教学中出现的一系列细节问题,且行且思,逐步形成了“有效读写”课堂教学思路。以中年级语文课堂教学为例,我们探索形成了认写课、聊书课、检测课等单元系列课型。
以聊书课为例,主要环节为静心练字——自由阅读——盘点交流——总结方法——当堂检测——拓展延伸。与传统课堂相比,发生了以下几大变化:
一是变“起立问好”为“静心练字”。上课铃声一响,取消“起立、问好”这一传统模式,而是改为静心写字,一方面让学生养成用心书写的习惯,培养边写边记的意识;另一方面,保证学生以最快的速度、最佳的状态投入到学习中。
二是变“问题牵引”为“自由阅读”。课堂上没有教师喋喋不休地提要求,提问题,设定条条框框,局限思维,而是大胆放手,给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时间和空间。这里的“自由阅读”并不等同于“瞎读”,为了保障自主读书的效率,我们开设系列专项指导课。当学生不会倾听时,倾听专项指导课,引领他们习得了一系列关于倾听的小妙招;当学生自主读书不知所措时,自主读书专项指导课,引领他们梳理出了一系列读书的方法;当发现学生盘点交流无重点时,我们又上过快速捕捉重点段、关键词句的专项指导课;当学生交流不深不透,且不能形成自然的交际场时,“有理有据表达”专项指导课又展开了。通过一系列专项指导课,读书的过程与方法,学生已了然于胸,效率明显提高了,为后面的盘点交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是变“教师一言堂”为“学生畅所欲言”。课堂上,教师摒弃话语霸权,学生自主读书后,盘点自己的收获,交流学习方法,相互取长补短。由于能力和水平不同,他们能够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去谈自己的发现,一个班级有多少个学生就有多少个小老师,你言我语,3
学生关注的面广了,质疑的问题有价值了,个性化的阅读能力增强了。
课堂上不以问题引导学生,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可以培养发散性思维和阅读能力,实现了学生影响学生,学生带动学生。教师也是这个交流团队中的一员,适时交流自己的发现,真正实现了教学相长。
四是变“知识总结”为“方法梳理”。每节课的总结环节,不再是一味地去梳理知识,而更重视学生 自主进行学习方式方法的总结与提炼。这样的课堂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思维和能力,让学生真正学会了读书。每天最后一节语文课,教师会向学生推荐当晚阅读内容,在扩大阅读量的同时,让学生运用课堂习得的方法来阅读。
这种方式,避免了以往教学一刀切的现象,更重要的是因为每一个学生的思维都被调动起来了,在相互碰撞中生发出许多令人出乎意料的惊喜,因此每节课都会超越目标。
聊书课习得了方法,我们会在“检测课”中加以检验,大胆借鉴了“错误成功学”的原理,采用逆向思维,由“任务驱动”变“任务后测”,主要有以下几个突破点:
1、无要求阅读。不给学生任何阅读任务和要求,让学生自由阅读文章。
2、任务后置。学生阅读完文章后,教师将文章收起来,然后向学生出示需要完成的阅读训练任务。一开始,很多学生对训练内容不知所措,连最简单的文章题目都不知道是什么,因为他们没有真正用脑读。
3、形成序列目标。立足习惯的养成从一年级到五年级形成了序列训练目标。比如 一二年级我们不仅关注学生跟着教师学了多少字,记了多少词,更加关注学生在阅读中是否有自主识字、自主积累的意识;三四五年级更加关注学生能否自己提出问题,自主思考问题。
4、即时评价。每次训练都重视即时性评价和交流,让学生有一种内动力,阅读习惯和方法植入他们内心,促使他们的阅读能力不断提高。
这种化复杂为简单的有效阅读训练方式,在看似“无形”的阅读学习中,带来了学生“有形”的变化。如:我校的一名班主任老师发放了一张《致家长的交通安全倡议书》,孩子们一改往日瞅一眼即可的做法,而是不约而同地拿起笔来圈画批注,交通安全的要点很清楚地呈现于家长眼前,这一可喜变化着实触动了家长,也让我们看到了孩子实实在在的变化。
提升素养,从“读讲写一体”开始
只会阅读不会表达,不会交流,容易成为书呆子。于是,我们建立了“学生读书讲坛”,搭建交流的平台。秋冬季设在大厅内,春夏季设在操场上,人人随时可以拿起话筒演讲。学校还设立了“我的讲坛我做主”演讲海报专栏,想演讲的提前一周把自己的个人介绍、演讲内容与时间等以海报的形式张贴出去。最初,一二年级以讲故事为主,中高年级以读书演讲为主。每天中午,读书讲坛准时开讲,天天坚持,风雨无阻。演讲的同学讲得精彩,同学们会鼓掌;讲得不自信的,同学也会为他“加油”,那种你帮我助的场景很令人感动。为了引领学生读经典书目,我们从经典画册入手,根据不同年级的年龄特点,引进了《三国演义》、《水浒传》等系列经典小画册,把孩子们的阅读胃口吊起来了,很多优秀的同学觉得读画册不过瘾,开始阅读原版名著。为了开阔学生的视野,我们还开设了读报指导课,学生演讲的话题自然也就更丰富了。为了提高演讲质量,我们对学生进行了方法指导,要求做到语速有快慢,语调有高低,并适当增加手势,做到绘声绘色地演讲。常态化的演讲活动,不但无形中增长了学生的见识,激发了学生的读书兴趣,而且培养了他们在众人面前敢说话,会表达的能力和自信。
仅仅培养学生爱阅读、会阅读的习惯远远不够,只有将阅读中习得的方法常态化的在写作中加以运用,将阅读中养成的思考习惯付诸于日常的行为中,才能真正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我们对作业进 5
行了大胆改革,每天的语文作业固定为阅读和写日记。我们始终牢记这样的理念:写日记应是孩子主动的行为,捕捉生活,把自己最真切的想法表达出来,哪怕只写一句“今天天气很好”也应当鼓励。因为写日记不在于篇幅长短,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敏感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做到看事读事,看人读人。
正因为有这样的理论支撑,所以,我校孩子的日记,真正促进了他们的健康成长,在无形德育中培养了学生有形的素养。四年级的孩子在日记中写到:走在路上,看到前面同学的彩笔散落了一地,我却漠不关心,若无其事,可一个小弟弟却帮助这位同学捡了起来,我顿时感到自己的道德是不是拐弯了?看到这样一则日记,我们还会批评这个曾经犯错的孩子吗?不会的,因为他已经在日记中进行了自我反省。日记,还是孩子心灵的窗户,促进了多方沟通。“爸爸整天打麻将,一回到家就玩电脑,偶尔问一下我的学习,难道我不是爸爸喜欢的孩子吗„„”老师看到这则日记后,让孩子的爸爸在日记下方给孩子写几句话。没想到,一则日记,改变了这位父亲的做法,孩子的妈妈感慨到:“没想到,孩子他爸多年的不良习惯,一则日记竟让他改变了!”
通过天天写日记,我们发现:别人看不到的,孩子能看到;别人想不到的,孩子能想到。为了让日记真正成为一种习惯,我们编写了日记本《成长小脚丫》,寒暑假期间,还特意制作了巴掌大的小本子《多彩生活我记录》,学生看着没有心理压力,随身携带、随时随地都可记录下所见所闻所想。如今,日记已成为学生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为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习惯养成,从有效评价开始
如何保证学生的阅读效果,让学生真正能做到读活书、活读书,在评价方面,从两方面入手,真正将学生的阅读引向深入。
一是全面评价。在我们开发的评价手册《每天进步一点点》中,6
专门开辟了“阅读之旅,书香四溢”的评价栏目,根据课外阅读的数量及质量,从表达演讲、推荐共享等不同角度,设计了 “爱读书”“乐推荐”等不同的奖励贴。
当奖励贴达到一定的数量,即可得到不同层次的奖励。多方评价,从而保证学生切实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各级明星,我们还在LED上滚动表彰。
二是分层评价。学生的阅读水平不同,阅读数量和质量也存在差异。如何能实现既对学生进行保底评价,又能对优秀学生进行分层评价,做到下要保底,上不封顶呢?我们最终形成了一套网上阅读考级系统。学生每读完一本书,便可自动调取考级试题,过关的孩子阅读其他的书;如没有过关,则需继续阅读这本书,下次考级电脑会自动弹出另一套题。分层评价,激励着更多的同学多读书,读好书,读有所思,读有所获。
我们点点滴滴的努力,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与认可。中国德育对我校进行专访,2014第九期以《培养学生有形的素养》为题,对我校的工作进行了全面的介绍;2014年3月,烟台晚报专版发表了我校学生的日记;2014年6月,山东教育报报道了我校《让图书馆的尘封图书流动起来》的做法;《大众日报》以《把教育回归“人”的培养》,《山东教育》以《知行合一,精进不休》为题全面肯定了我校有效读写、“本真”教育的做法。
从这里起航,我们寻找到了阅读之本;从这里起航,我们看到了阅读的方向!我们坚信:只有尊重学生的成长规律,顺应不同学生的成长需要,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的本真,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第二篇:梦想从这里起航(下小解说第二稿)
梦想,从这里起航
——追寻“明德育人”的下两小学
在广袤的大巴山腹地,有一颗璀璨的明珠——南江县下两小学。巍峨葱郁的元顶山迎着朝阳,拥抱着这个美丽的校园,静谧明澈的明江河,像一条充满灵性的丝带绕过校园。S101公路和近年开通的巴陕高速、巴广铁路从北至南横贯而过,把下两小学分成东西两个校区。斗转星移,历经七十多年的风雨,一代代下两小学人薪火相传,在‚明德至善,读书致远‛的校训引领下,朝着‚明德育人、科研先导、特色活校‛的追梦之路跨越奋进。
一、追求‚明德育人‛,下两小学的梦从这里开始 有梦的人生是绚丽多姿的,有梦的生活是五彩斑斓的。而一所学校有了梦想,就会孕育出几代人如花般绽放的生命。巴山莽莽,明江滔滔,人杰地灵的两河口,见证着书香飘逸的下两小学发展历程,明德至善的传统美德,在学校发展历史长河中发扬光大;读书致远的永恒追求,为造就一代代栋梁奠定着坚实基础。下两小学始建于1937年秋,当时,仅有一个以扫盲为首任的识字班,选址于两河口街道西侧的张爷庙内。现在的下两小学,辖一所幼儿园,已发展成占地50亩、40个教学班、76个教职工、2200名学生,拥有多媒体教室、科学制作室、高标准实验室、音乐室、美术室等6个标准化多功能室的县级农村小学窗口学校。
二、灾后重建校舍,为‚明德育人”打下坚实基础 2011年省教育督导评估时,省技装处石明处长带领一行专家,漫步校园,憾慨万千:‚这真是一个读书的好地方!‛
但忆往昔,虽桃李不言,却自有风雨话沧桑:‚5〃12‛大地震致使校舍成为‚D级‛危房。在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和关怀下,以王永庆先生捐建的‚明德小学‛为基础,再次征土地40亩,开始了恢复重建。学校全体教职员工,在四川省‚德育先进工作者‛蔡云岚校长的带领下,精打细算用好中央财政资金和爱心人士的损赠经费,坚持发扬勤俭建校的传统,聚集八方合力共建新校区。搬砖石,运材料,移花木,平操场。挥汗如雨,师生双手建校园;勤俭成风,惠风和畅暖师生。在教育部、省教厅、巴中市和南江县各级领导的关心和指导下,三年任务,两年完成。
且看今朝,运筹发展,画蓝图巨笔作诗;筚路蓝缕,教学楼拔地而起:校舍布局,气魄张扬;青山抱围,绿水环唱;徜徉校园,心气荡洋;步步登高,拾级而上;书卷展智,琴心荡漾;操场绿茵,楼宇轩昂;蕙树滋兰,奇葩绽放;书法台前,翰墨飘香;读书园里,憧憬理想;蝉鸣鸟啼,桃李芬芳;育人环境,一派春光!
三、‚明德育人‛的校园文化,陶冶师生心灵的家园 文化是无形的场,文化是学校的魂。作为彰显中华民族美德教育的《大学》,其‚明理修身,求真至善‛的教育思想,与王永庆先生捐建‚明德楼‛亲笔题写校名时的愿望一致,更与下两小学初建的宗旨同工,于是‚明德育人‛的理念在教师中悄然树
立。在层层学校文化积淀的基础上,下两小学人主张将‚明德育人‛作为校魂,将‚传承文明、塑造灵魂‛,‚为学生的精彩人生奠基‛为办学目标,培养‚明德至善,素质高雅‛的现代新人,让天真烂漫的儿童,在下两小学这个精神家园中,为人生之梦而起航。
近年来,学校特别注重以优良的教风、促成‚立志乐学,善思笃行‛的良好学风,学生参与以‚明德修身‛为主题的德育系列活动,较好地促进了学生良好品德养成,200多名学生在全国书信大赛、市县科技创新大赛中、爱国教育读书征文大赛中获得一、二等奖。1985年,少先队主题活动——《我为党史献力量》,获全国万名‚创造杯‛奖。少先队大队部获国家级优秀奖,被四川省授予首批‚红旗大队‛荣誉称号。
三、科研先导,让‚明德育人‛成为现实
如何让教育走向最优化,科研先导是科学而有效的途径。近年来学校大力实施教师专业化成长规划,开展多层次、多角度的校本培训,一支‚修身勤学、爱生敬业‛的教师队伍在下两小学这片沃土中成长起来。涌现出省市县骨干教师8人,县级学科带头人1名,全国、省、市级‚德育先进工作者‛3人。近三年来,12名中青年教师获得省、市、县级赛课一、二等奖;教师经验论文80篇,获得国家、省、市级等次奖;5名教师在教具制作展评中获得省、市、县一、二等奖。学校根据自身的特点,先后承办了市县级科研课题5个,在全县农村小学中率先承研市级重点课题并圆满结题。《农村小学课外活动‘四二’组织模式》获
得市政府科研成果三等奖,《农村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四个一’模式》获得市级校本课题成果一等奖。校本教研和课题研究使得学校办学质量节节攀升,学校先后被市评为‚科研先进集体‛、‚科研基地校‛,连续七年获得全县教育质量综合评估前茅。
四、特色活动,给‚明德育人‛注入活力
特色张扬个性,特色彰显品牌。学校创建‚书香文化‛主题特色活动,是让每株花朵尽情绽放自己美丽的大舞台。学校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月主题活动‛:
爱好读书的同学,畅游在文字书写的大千世界中,‚四书五经‛润物无声地‚启迪做人真谛‛。学校爱国主义教育读书活动获得国家特别奖、省一等奖。
以‚爱‛为主旨的‚三十分钟校园游‛系列活动,丰富爱国教育内容,学生观校园之景、听校园建设传奇、编写校园童话、画校园趣事、演校园感人场景,妙趣横生的说唱书画游戏,犹如春风化雨般滋润了幼稚的心灵。
爱好书法的同学,在‚一笔一画写好字‛的书画练写台旁,学生‚悟字品,悟学品,悟人品‛,从而获得‚一个大写的‘人’字‛这一独立成长中最宝贵的财富。
爱好美术的同学在畅游艺术海洋时,饱览翰墨清香,净化灵魂,塑造品行;在篆刻兴趣活动中,惊奇而期望的眼睛观赏古文形体之美,了解中华文化渊源,汲取中华文明精髓,通过一方方印章,尽享书法艺术营养。
在科技实践中,学生亲手操作,躬身力行,做实验,搞采访,去调查,‚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在纯净的心田中萌生,学生制作科技DV获四川省三等奖。
学校还结合传统节日和‚月主题活动‛,全方位、多层次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在打造特色文化软实力的进程中,学校以跳绳、踢毽子为传统体育活动项目,人人有毽子、个个能跳绳。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陶冶情操,启迪智慧,提升能力。1997年,学校获得省‚快点杯‛二等奖,2009年我校编排的舞蹈《铃鼓娃》获得县级一等奖。2011年学校被评为南江县首批‚特色文化建设三星级学校‛。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在历经四川省‚扫盲先进集体‛,市县‚文明单位‛,巴中市‚科研基地校‛、‚依法治校示范校‛和南江县‚十佳学校‛的跨越发展之后。如今,每个下两小学人心中那‚明德育人‛的梦想,成为永恒地追求!
白冰
二0一二年五月一日
第三篇:爱心让孩子们从这里起航
爱心让孩子们从这里起航
——记践行科学发展观的排头兵 张月忠
你默守在三尺讲台,一切为了学生。
你不是学生父母,留守学生却把你视如亲人。
做人民满意教师,是你的不了情。
你播撒着希望,让孩子们从这里起航!
张月忠老师是德江县煎茶中学初二(6)班的班主任。任教20多年来,他一直将“仰头为师,埋头做事”作为人生格言。他关心班里的留守学生,爱生如子。很抓班级建设,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使学生养成良好习惯。他在繁忙的工作中,加强业务和新的教育教学理念的学习,不断提高自身教书育人本领;赢得了学校领导的表扬、同事们的称赞、学生们的爱戴、家长们的好评。他不愧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排头兵!
一 洒向学生都是爱,一枝一叶总关情
张月忠老师在他支教生涯中一直担任着班主任,虽然他在楠杆支教才三年(2004年8月至2007年8月),但他的名字可响遍了楠杆土家村寨。回到原校(煎茶中学)后。
2008年,他担任初一(6)班的班主任。利用节假日对本班60名学生家
庭进行走访,足迹遍及几十个村寨。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饱受爬涉辛劳。他通过家访了解到郎后兰、潘晴芳等8个学生是留守孩子,简陋的房屋,贫困的家境,着实让张老师一阵阵酸楚,同情之心油然而生。于是他对这八个留守学生倍加呵护,没有学习用品他给买,病了他带去看医生,冷了他拿来了寒衣,他们在张老师身上感受到了父母般的温暖。
初一(6)班有个特殊学生叫郎后兰,家住煎茶镇川岩村茅塘组,父母双亡,无依无靠。张老师面对着本班贫困生多的情况,觉得自己一个人的力量总是微不足道,杯水车薪。于是他在班会上发出倡议:要大家向郎后兰同学伸出援助之手。同学们纷纷加入爱心行列,或衣物,或学习用品,或现金。“众人拾柴火焰高”,终于把郎后兰从辍学的边缘拉了回来。2009年国庆黄金周,张老师 第六次走访郎后兰家,回到学校后向教育处刘强主任作了详细汇报,大家深表同情。张金维老师解囊相助,每月帮扶郎后兰同学的生活费100元。郎后兰同学将张金维老师的爱心化为学习动力,学习更加刻苦努力,在2009年秋季学期半期考试中荣获初二(6)班第六名,在期末统考中荣获第一名;在2010年春季学期,学校举行的书法竞赛中荣获一等奖。
二 爱的付出,爱的硕果
张月忠老师十分注重学困生的健康成长,德困生的良好习惯养成教育。潘海涛同学在小学终端评估考试中,以语文7分,数学3分的成绩进入煎茶中学初一(6)班,学习非常老火。他就要求班上16个学困生每天练习写两篇小
字,请了许再强老师作义务辅导,经过年半的磨炼,吴霜的字体近似于许老师的笔锋。他还利用下午课外活动时间,请体育教研组长刘周老师当教练,杨刚老师作顾问,对班上的学困生进行一个小时的体格训练。课外活动在初二(6)班课表上绝不是一种摆设,张老师把他班爱好不同的学生分为三组:一是课外体育活动组、二是课外学习游戏组、三是课外综合实践组。这三组分别由班长、副班长、团支部书记负责。每天下午的课外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通过这些途径他不是要培养书法家,也不是要训练奥运人才。其主要目的是让学困生、德困生的生活过得十分充实。让学生知道张老师并没有冷落他们,相信他们只要用心去做,什么都可以做得很好。张老师认为对于学生们来讲,不仅要注重成绩,更要注重思想品质的塑造;不仅要注重能力的提高,还要注重他们良好个性品质的养成。通过各方面的努力,全班同学在个性修养、学习成绩、身体素质等方面都获得提高,同时也让他们对美好未来充满信心。专业学习:2008年12月16日张智玲同学荣获全国中学生新课程英语语言能力竞赛一等奖;2009年4月8日王秋秋同学的作文《山与海的牵手》荣获第十五届中华圣陶杯中学生作文大赛一等奖;2010年5月4日冉登位同学的国画作品《我家桃花飘香的时刻》在“梵天净土,桃源铜仁”艺术画展中荣获特等奖。现初二(6)班英语书写居全校第一;绘画居全校第一;书法在全校第一。政治思想表现:全班60人个个追求进步,积极向上。其中32人先后被校团委批准入团;在2010年“五一、五四”红歌颂活动中,初二(6)班被评为优秀团支部,李良前被评为优秀团员,苏懿被评为优秀团干被团委表彰;潘海涛同学被学校评为“优秀运动员”;甘全江、胡前进、吕贤波三名学生进入德江队,正在参加铜仁地区第13届中学生“三好杯”田径运动会。
三 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我为先”
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是学生成才的必要条件。张老师建立了班级管理制度,营造了“班上无闲人,人人有事干”的 良好氛围。他每天早上六点半就来到学校对学生进行辅导,培养了学生起早的习惯,下午放学后监督学生认真打扫教室、清洁区卫生,让学生感受劳动的光荣。晚上,教室里的灯一亮,他就在等候学生上晚自习了。他提前半小时坐在教室里,想打跳的学生不敢跳,都能自觉遵守纪律,使教室有个“静”字,大家在优静舒适的环境中学习。
张老师倾心投入班级管理,工作天天如此,从未间断,在他的影响下,其他几位科任教师也主动到教室候课,班上教风正、学风浓、师生精神面貌好。煎茶中学的“候课制”是从张月忠老师初二(6)班起步的,渐渐地遍及了初、高中56个班级。
四“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张老师认为只有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才能更好的适应快速发展的新课程,才能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在教学工作中,他在总结教育教学经验的同时,还经常翻阅书刊和杂志,学习先进的教学方法和理念,运用到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他还将自己的教育教学心得写成文章与老师们分享。2007年1月,撰写的论文《如何培养初中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获《中国教育与教学》科研论文二等奖; 2007年12月,撰写的论文《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爱好和习惯》获《当代教育》教科成果一等奖;2008年7月撰写的论文《浅谈体育课标准与体育教师观念的转变》获《南方教育》优秀论文一等奖。2009年5月,撰写的论文《体育教学之我见》获《当代教育》一等奖。在2007年12月 发表论文《浅谈七年级英语下册介词by在句中的用法》获全国教学优秀论文一等奖;2008年12月获全国中学生新课程英语语言能力竞赛辅导教师一等奖,2009年7月1日 撰写的论文《英语情景教学探密》获国家级刊物《英语周报》一等奖。
天道酬勤,由于张老师努力践行科学发展观,充分发挥党员教师的模范带头作用,教育教学成绩突出。他的先进事迹被《今日德江》、《铜仁日报》登载。并且先后被县评为德育科研课题先进实验教师、贵州省优秀教师、县尊老爱亲
模范、镇优秀共产党员。他不愧是人民满意的教师,用一腔热血铸造着师魂!
德江县煎茶中学办公室
牟真贵 2010年5月12日
第四篇:《让梦想从这里起航》
让梦想从这里起航
南阳市一中分校
谢芒
今天,利用这个机会,把班级管理工作中的点滴体会,和各位老师做个交流,希望能得到各位老师的指正和批评。我发言的题目是《让梦想从这里起航》。
从2003年大学毕业参加工作起,一直从事班主任工作,到今年是第10个年头。10年班主任工作做下来,说实在话,除了偶尔有欣慰和振奋的时候外,一直非常疲惫,也很苦恼。10年时间,弹指一挥间,感觉就像一潭死水,平淡无趣,死气沉沉;10年时间,就像不断在原地画圈,毫无收获,没有进步;而更为可怕的是,现在还丝毫没有刺激自己神经的那条兴奋线,那就意味着接下来的第二个10年,第三个10年,有可能还是这种状态,在平凡的岗位上碌碌无为,平平淡淡,不求上进。很多时候,站在讲台上,面对学生,大声疾呼:“年轻人,就应该有远大的理想,有野心,有目标,并且为了目标的实现,我们要无所畏惧,拿出年轻人的激情和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神”时,觉得是多么可笑,脸上一阵阵火辣辣的。
鲁迅说过:“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死去!”作为第一个10年的收官之年,和第二个10年的开启之年,本学期一开始,我就对自己说:应该去做点什么,让生活更充实一点,让生命更有意义一点。特别是这个班主任工作,即便是继续这样平淡下去,也希望不那么平庸。有了这个念头,那就逼着自己去学习,去思考,去总结,去梳理。把自己以前做的一些事情,从书上、网上学来的一些东西,糅合到一起,用到这届学生身上,期望和学生一起成长;期望有奇迹出现;期望两年后的高考,我们能做出点什么,让大家都高兴一下。
下面,我就针对开学一个多月来的工作实际,简单的谈一谈我的工作思路和改变。
一、尝试着去爱学生,在班级中营造家的氛围。说到家,我比较惭愧,不是说付出的太少,而是根本就没付出。我的小孩一岁多,每次见到我,就像没看见一样。俗话说“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我对自己的爱人调侃说,每个人都有做人的机会,但做神的想法和机会都太少。那你就辛苦和委屈一下,让我尝试着去做做神的感觉吧。那么,既然要做神,你就要和你的学生多呆在一起,去为他们营造一个家的氛围。我的做法是:首先,要从意念上引导学生。从一开学,我就围绕着“家”的概念,给学生做专题的讲座;读很多关于家的文章;和学生谈心时,要做到平起平坐,心灵沟通;我们给班级起个名字,就叫“家的传奇”。她的含义就是我们这一家人,两年后给所有关心我们和关注我们的人一个奇迹。其次,要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寻找家的感觉。我们班级照合影,贴在前墙上,起名叫“瞧,我们这家人”;中秋佳节,要让学生第一时间吃上可口的月饼;学生的生日,我以月为单位,亲自给学生集体过;学生生病,如果是晚上,我亲自送他们去医院。要想学生在班级中找到家的感觉,你就得从日常生活的点滴琐事中,让他们去感受,去培养,去积淀,去萌发,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有了这种感觉,他就会把班级的事,同学的事都当成自己的事去做,他就会觉得这种付出是应该的。很多事情,不用你去说,就会有人操心,就会做的很好。我们班有个细节,就能够体现这一点。那就是如果有哪个学生请假走之后,他的东西会被他的同桌或者组员整理的井井有条,每一科老师发的卷子保存的完完整整。
二、班级要有共同的信念,学生要有明确的目标。我常常对学生说:“我们这个家能不能创造奇迹,关键是包括我在内的每个人,有没有明确的目标,和为实现目标坚定不移的信念。我们的目标就是面向2014年的高考,要成为一个传奇。”这个东西要反复给学生讲,时时刻刻讲,要不断强化。甚至,学生犯错时,我让学生去背这个目标。那么,具体如何操作?首先,要培养学生的意志力。通过学唱励志歌曲,看励志电影,读名人传记和励志文章,让学生明白没有哪一个人是随随便便就能成功的,成功往往只一步之遥,不管到什么时候,再咬牙坚持一下,结果就大不一样。其次,我强调的就是宣誓。看了很多衡水二中,安丘四中的视频,那种宣誓的氛围真的很能感染人。再次,要帮助学生分析目标实现的可能性,要树立学生的信心。我把近5年本科院校的录取分数线给学生做了深入的解析,让学生看到希望;我跟各科老师商量,让学生现在就去做一定数量的高考题,解除学生对高考的恐惧;每周让两所本科院校走进教室,要让学生充满对理想大学的憧憬。并且,从本学期开始,我让学生确定每次大型考试的目标和赶超对象,不是我们自己的学生,而是五中文科培优班的学生。这样做的结果是,我发现了一个现象,往常不管什么考试,学生都有一种心理,就是可以放松一下。而今年在月考时,学生表现出的状态,就是把月考当成一次测验,平时的学习计划一点没打乱,早晚饭后,照样是提前进入教室,自觉地进行读书。
三、要注重班级文化建设。每一个成功的学校对这一点都很重视,班级也不例外。班级文化建设要用心去做,要体现自己班级的个性。我班的具体做法是:首先,我前面已经讲到的,就是一个班级要有一个共同的信念和目标,要有一个共同的理想追求。其次,建立班级图书角,培养学生阅读的习惯。我们图书角的图书,以《青年文摘》、《读者》、《特别关注》等励志性的青年刊物为主,我们的目标是每周二下午第四节的阅读课,每人手中有一本好的杂志可以去读。再次,班级的标语和励志性的语言要有深意。不能简单的在网上随便下载几句,贴在墙上,不能只是为了花哨和好看,而是要树立自己的班风,引导学生去养成一种价值理念和信仰追求。我是受以前王万新老师班级文化建设的启发,我班的班风就是5个“ren”字。分别是做人的“人”,仁爱的“仁”,任务的“任”,坚韧的“韧”,忍耐的“忍”。意思就是,我们要成功,就要堂堂正正做人,对别人要有爱心,要牢记自己的任务,要有坚韧的意志品质,要忍受住煎熬和花花世界的引诱。第四,要多树立正面的典型,给学生以鼓励和引导。我在教室后墙上开辟一个专栏,叫“榜样的力量”。每月总结一次,把当月表现好的九个方面的先进代表的相片贴在墙上,以示奖励。我发现学生实际上很在意能不能上这个光荣榜,因为,我班有一个叫袁嘉洛的学生,学习成绩倒数前三名,找到我说:“老师,我提个建议,咱班的后墙上评选的九项,像我这样成绩比较差,又不是班干部,没什么表现机会的,被评上的可能性很小,能不能在十一月份,增加一个学习成绩进步较大的评选项目,我想争取一下。”我听了以后,感触很深,每一个学生都不能被遗忘呀!
四、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永不服输的精神、自我施压和解压的能力,以及团结协作的理念。每个人都有惰性,咱们的学生更是自制力比较差。如果学生自己对成与败、好与坏都无所谓的时候,那你说什么都是徒劳的。因此,就显的竞争意识和永不服输的精神尤为重要。有时候,学生能不能在疲惫的时候给自己一点动力,是决定他们能否继续前进的关键,这就决定了如何给自己施压和调解压力的能力不可或缺。但往往,学生很努力,短时间内不能表现出良好的效果,那就需要帮他们一把,就需要团结协作。这四个方面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构成一个保证学生良性发展的循环系统。我在这个方面的做法就是注重小组建设。班干部方面,我设立四个值日班长,每人组建一个班委队伍,每周轮流值日,3 让他们展开评比;学生学习方面,也成立六个学习小组,实行组长负责制,相互之间也展开评比。评比的范围包括一日常规量化、学生精神面貌综合评定、课堂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的表现、每周学习任务检查落实情况,班级活动开展效果以及大型考试的成绩六个方面。每月一公布,把成绩和评优评选,以及其他奖励直接挂钩。比如说九月份综合评定,第三小组最佳,那么,这次国家助学金的发放,第三小组每个成员都有份。
总之,这些做法最终能带来一个什么结果,现在下结论,还为时尚早。但使我欣慰的是,学生正在一个正确的轨道上努力着。我相信“功夫不负有心人”,只要我和我班的老师们、学生们继续这样坚持下去,“家的传奇”,不只是一个梦想。
第五篇:上海梦想课程《让梦想从这里起航
让梦想从这里起航
仅用三天的时间,梦想团队的“男神、女神”就在我们每个人的心里播下一粒梦想的种子,并且生根发芽。从此,因为梦想,我的教育生涯定会泛起阵阵涟漪。我把它比作黑暗里的一缕阳光,指引我前行。为了一个自信、从容、有尊严的未来,我要加入梦想团队!
这三天里,充实、快乐、成长、感动„„一切正能量包围着我,也带给我更多的思考:
一、梦想课程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首先最吸引人的就是它的教学理念:“问题比答案更重要;方法比知识更重要;信任比帮助更重要。”它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全人”,帮助学生自信、从容、有尊严地成长。
这三天里,我对梦想课堂有了全新的理解:团队建设、学员们的讨论与互动,体验了游戏给我们带来的快乐和启发。讲师们精彩的课堂展示,让我们真正感受到梦想课程的魔力,真的体现了学中乐,乐中学。最后学员们的精彩试讲又把培训推向高潮,让我们又重新回到了童年,它以一种新鲜事物的姿态,给我们这些想要创新,想要在教育事业上奉献自己的“饥渴者”,带来了精神食粮。
二、它和我们传统教育有什么不同?我们又该如何找到切入点,让梦想课程的理念融入到我们的学科教学中?
事实上,我们的教育也是“全人”教育,我们的培养侧重点放在“知识、道德、智力”方面,对于“创造性、技能、身体、精神”方面,我们往往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而“梦想课程”恰恰注重的就是这些:它的游戏设计,活动经验,主要是从“引导天赋的好奇,体验试错的痛苦,收获发现的惊奇。”不同的学习方式带来不同的效果:“我们能掌握阅读内容的10%,听的15%亲身经历的80%”多么可怕的数据,而我们基本每天靠15%的概率来传授知识,我们却还老在生气,老在抱怨。不知道问题出在我们身上。“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做为一线教师,我们需要付出行动,努力改变我们的教育状态:
1、对孩子多一份信任
在这个一切追求速效的时代,信任有时候表现为等待。等待小树慢慢长大,而我们就要像耐心的农民,辛勤劳作可仍要信任四季轮转的力量。当孩子不会或回答不出时,我用温柔而坚定的目光看向他,并说:“不要着急,你一定可以的,老师相信你!”多给孩子一分钟,孩子真得可以。
2、让孩子经历试错的痛苦
没有谁永远不会犯错。爱迪生没有一千多次的失败,也不会发明灯泡。所以,不要给孩子一个公式,一个概念,让他们套着模子走。放手让他们自己去探究,去发现。学习真爱梦想后,我对自己这方面注重很多,比如:找规律填数:
我让学生自己去观察怎么填,学生自信满满,大声说:“9个„„”我接着问:“这9个怎么画?”“上面画4个,下面画5个。”我又追问:“上面画5个,下面画4个可以吗?”学生说:“可以。”我又问:“上面画1个,下面画8个可以吗?”“可以”我说:“是不是只要是9个都可以?”学生又点点头。学生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呢?很显然,他们平时练习时也是这么画的,横线上装不下就画两排。当然,他们的两排是没有规律的,自然就发现不了。我考虑到这一点,坚决得对他们说:“你们观察得还不仔细,我再给你们一次机会,请再观察。”这时,有的学生已经能看出来了,上面是按照0、1、2、3„„的规律画,下面是按照1、2、3、4„„的规律画。学生自己发现这个规律很高兴,这是我直接告诉他们所体会不到的。我相信,下次做题的时候,他们肯定会仔细观察的。
3、我们要做一个好的“引导员”
我们相信:教学成败的关键不在于教学技巧,而在于人际关系和情感态度。如果教师都能成为“引导员”,师生关系便能由权威“授——受”式转向平等合作的交流,教学也就从硬邦邦、无生气的局面中走出,学生的潜能就能充分发挥,达到自我实现。现在我的课上,经常会听到:“这道题请某某某小老师给大家讲!”、“小组交流讨论这个题的方法”、“你觉得这个题应该怎样做?”„„学生的自信心、语言表达能力都比以前有很大的提高。在以后的课堂中,我会让更多的声音、真理从学生口中发出。不做学生的拐杖,路漫漫还需学生自己走。改变已经开始,相信改变的力量!改变,就会有奇迹发生。
让我们一起努力,一起尝试。正如梦想基金会的标识一样,让这架载满梦想的红色小飞机从河东大地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