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政府工作报告(全文)(共五则范文)

时间:2019-05-14 05:42:5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江苏省政府工作报告(全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江苏省政府工作报告(全文)》。

第一篇:江苏省政府工作报告(全文)

和源公考——高质低价的培训

扬州公务员考试网http://www.xiexiebang.com/ 江苏省政府工作报告(全文)

政府工作报告

——2011年2月10日在江苏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代省长 李学勇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江苏省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提出意见。

一、“十一五”时期工作回顾

“十一五”时期是我省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我们在中共江苏省委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统筹推进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全省总体上达到省定全面小康指标,圆满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在科学发展的道路上迈出新步伐。江苏的发展,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

“十一五”时期,是积极应对复杂多变形势、全省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的五年。我们坚持科学发展导向,好字优先、又好又快推进经济发展。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全面落实国家扩内需保增长的一揽子计划,见事早、判断准、行动快,迅速出台了加大财税金融支持、扶持中小企业、促进外经贸发展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全力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较快扭转了经济增速下滑趋势,呈现出创新引领、增长较快、质量提升、结构优化、后劲增强、民生改善的良好态势。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0903亿元,年均增长13.5%;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从3046美元提高到7700美元。财政总收入11743亿元,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4080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482亿元,年均增长18.6%,消费成为经济增长的最大拉动力。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3187亿元,年均增长21.5%,民间投资占全社会投资比重达64.2%。进出口总额4658亿美元,其中出口2706亿美元,均创历史新高。基础设施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显著增强,治淮一期工程基本完成,通榆河北延工程全线通水通航,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具备送水出省条件;电力供应能力进一步增强;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超过4000公里,路网密度居全国前列,沪宁城际高速铁路建成通车,长江过江通道达到7个,建成连云港15万吨级深水航道,亿吨港口达到6个,苏南硕放机场改造工程竣工,淮安涟水机场建成通航,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初步形成。

“十一五”时期,是加快经济转型升级、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明显进展的五年。坚持调高调优调强取向,制定十大重点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启动实施新兴产业倍增、服务业提速、传统产业升级计划,产业结构明显优化。2010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1224亿元,比“十五”末增长1.2倍。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由24%提高到33%。新兴产业引领新一轮增长,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和新医药、节能环保、软件和服务外包、物联网和新 和源公考——高质低价的培训

扬州公务员考试网http://www.xiexiebang.com/ 一代信息技术等六大新兴产业销售收入超过2万亿元,占工业销售收入的23%。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超过40%,比“十五”末提高5.1个百分点。物流、金融、旅游等服务业快速发展,苏南地区出现服务业投资超过制造业投资的新态势,南京形成“三二一”产业发展格局。大力推进创新型省份建设,产学研合作向纵深发展,科技进步贡献率达54%,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2.1%。区域创新能力在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报告评价中连续两年保持全国首位。节能减排力度加大,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减排均完成“十一五”目标。重点流域污染治理和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取得重要进展。太湖湖体水质持续改善,确保了饮用水供水安全。生态建设深入推进,森林覆盖率和城市绿化覆盖率分别提高到20.6%和42%。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保护耕地、保障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气象预测预报、地震监测工作和防灾减灾能力得到加强。

“十一五”时期,是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城乡区域统筹协调发展水平显著提高的五年。全面落实强农惠农政策措施,连续七年保持“三农”投入增加、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的好形势。2010年粮食总产647亿斤,高效农业面积占耕地面积三分之一,农业增加值由全国第六位上升为第三位。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蓬勃发展,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显著提高。深入实施农村实事工程,解决了1275万农村居民饮水安全问题,村级综合服务中心实现全覆盖。大力促进农民就业创业,五年转移农村劳动力227万人,转移比重提高到66%。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步伐加快,城市化率达到57%,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能力明显增强。县域经济实力大幅提升,28个县(市)进入全国百强县行列。苏南提升、苏中崛起、苏北振兴步伐加快,苏北五年承接500万元以上产业转移项目过万个,主要经济指标增幅连续四年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苏北苏中经济总量占全省比重五年提高1.8个百分点。全省整体纳入长三角区域范围,江苏沿海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沿海地区发展步入快车道。积极做好对口支援西藏、新疆和青海工作,支援四川绵竹灾后恢复重建三年任务两年完成。

“十一五”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体制机制不断创新的五年。经济体制改革深入推进。所有制结构进一步优化,国资、民资、外资各展所长,国有企业改革重组取得新进展,民营经济发展取得新突破,129家企业进入全国民营企业500强。实施财力下倾的新分税制财政体制,深化省直管县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地方金融体系进一步完善,农村金融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2010年地方金融资产达到1.5万亿元,占全省金融资产总量四分之一以上。直接融资渠道拓展、规模扩大,创业投资、股权投资加快发展,新增境内外上市公司139家。价格改革稳步推进,物价总水平保持基本稳定。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省市县政府机构和乡镇机构改革基本完成,扩权强县改革有序推进,事业单位改革逐步深化,重大综合改革试点稳步开展。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省市县三级行政权力网上公开透明运行实现县级以上行政机关全覆盖、所有行政权力事项全覆盖、网上行政监察全覆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推进,国有文艺院团转企改制基本完成。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待遇绩效挂钩全面实行。77%的县(市、区)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启动。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五年实际利用外资超过1100亿美元,占全国的四分之一。新增10家国家级开发区,各类开发园区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境外投资快速增长,对外工程承包保持全国领先。

“十一五”时期,是民生显著改善、社会事业快速发展的五年。坚持民生优先,着力办好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实事,切实解决人民群众现实的利益问题。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944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9118元,年均增长10.2%和8.2%。城乡居民就业稳定 和源公考——高质低价的培训

扬州公务员考试网http://www.xiexiebang.com/ 增加,五年新增城镇就业587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实现城市低保和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申请保障性住房和租赁补贴应保尽保。着力构建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安全网,五大社会保险参保人数均突破千万,社会保障待遇不断提高,在全国率先全面推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现全覆盖。实施脱贫攻坚工程,362万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行,高中阶段教育基本普及,职业教育快速发展,高等教育率先进入大众化阶段。高校、科研院所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进一步发挥。公共卫生事业加快发展,城乡基层卫生服务网络基本形成。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全面加强,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顺利实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蓬勃发展,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免费开放范围不断扩大,有线电视和农家书屋基本实现行政村全覆盖。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取得新成绩。全民健身活动广泛开展,我省体育健儿在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上取得优异成绩,成功举办第十七届省运会,第二届青奥会落户南京。扎实推进和谐社区建设,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网络逐步健全。扩大基层民主,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做好信访工作,矛盾纠纷大调解机制和社会治安大防控体系不断完善。加强市场监管,实施食品药品放心工程,开展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安全生产形势总体稳定。法治江苏、平安江苏建设取得明显成效,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绩效考核连续五年居全国首位。国防动员和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稳步推进,优抚安置、拥军优属、军民共建活动成绩显著。民防、民族、宗教、外事、侨务、对台事务、档案、史志、参事工作取得新进展,妇女、儿童、青少年、老龄、残疾人、红十字、慈善事业取得新进步。

各位代表!“十一五”时期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成就,是党中央、国务院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省广大干部群众在中共江苏省委坚强领导下团结奋斗的结果。我代表江苏省人民政府,向全省人民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省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各人民团体和各界人士,向驻苏人民解放军、武警官兵和人民警察,表示衷心的感谢!向关心江苏建设的香港特别行政区同胞、澳门特别行政区同胞、台湾同胞、海外侨胞和国际友人,表示衷心的感谢!

各位代表!过去五年,我们不仅在应对挑战中取得了超出预期的发展成果,而且积累了在复杂环境中推动科学发展的宝贵经验。一是坚持科学发展,突出又好又快的鲜明导向,奋发有为、迎难而进,加快全面小康和基本现代化进程。二是坚持改革开放,以深化改革突破体制束缚,以扩大开放增创发展优势,不断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生机活力。三是坚持创新引领,以结构调整培育新的增长点,以自主创新抢占发展制高点,推动经济加快转型升级。四是坚持统筹兼顾,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区域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切实增强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五是坚持民生优先,加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让人民群众更加普遍、更加充分地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江苏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不少矛盾和问题。一是经济结构性矛盾还比较突出,产业结构仍然偏重,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资源环境压力加大,经济增长粗放的状况尚未完全改变。二是发展的协调性需要继续增强,全面小康建设水平还需进一步提高,城乡二元结构仍是制约统筹发展的突出问题,区域协调发展的任务还很艰巨,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还不相适应,不同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还比较大。三是社会建设相对滞后于经济发展,社会管理还不适应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因征地拆迁、环境污染以及不同群体利益 和源公考——高质低价的培训

扬州公务员考试网http://www.xiexiebang.com/ 诉求等引发的矛盾和问题增多,安全生产和社会稳定方面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四是政府职能转变不够到位,依法行政能力需要进一步增强,公共服务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少数政府工作人员存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弄虚作假、急功近利、铺张浪费和消极腐败现象。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存在的这些问题,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加以解决。

二、“十二五”时期的目标任务

各位代表,根据《中共江苏省委关于制定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省政府制定了“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已经提请大会审议。纲要(草案)全面提出了我省“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经本次大会审议批准后,省政府将作为施政的依据,认真付诸实施。

“十二五”时期,是我省全面实现小康并向基本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时期。综观国内外形势,我们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加快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长期向好的趋势没有改变,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和江苏沿海地区发展战略加快实施,为我省更好地发挥优势,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拓展了空间,增添了动力。“十二五”时期,也是我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阶段。我们必须科学判断和准确把握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趋势新特征,清醒认识面临的挑战和困难,切实增强机遇意识、风险意识和责任意识,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克服不利因素影响,努力把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做得更好。

胡锦涛总书记不久前要求江苏“继往开来,坚持‘两个率先’,在新的起点上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为江苏的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十二五”时期,我们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适应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顺应人民群众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以推动科学发展、建设美好江苏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科技创新为强大动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根本目的,大力实施科教与人才强省、创新驱动、城乡发展一体化、经济国际化、区域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六大战略,统筹做好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全面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打下坚实基础,在科学发展道路上铸造新的辉煌。

“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全省综合经济实力、自主创新能力、国际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全面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苏南等有条件的地方在巩固全面小康成果基础上率先进入基本现代化。到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左右,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8万元。经济结构更加优化,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到48%左右,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到40%。科技创新继续走在全国前列,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2.5%,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到60%以上。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水耗下降和二氧化碳、主要污染物减排完成国家下达的约束性指标,森林覆盖率达到22%。城乡区域发展更趋协调,城市化率达到63%,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推进,三大区域协调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苏北地区人均主要经济指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改革开放不断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新突破,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明显提高。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 和源公考——高质低价的培训

扬州公务员考试网http://www.xiexiebang.com/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0%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各项社会事业加快发展,社会建设和管理全面加强,人民群众普遍享有基本公共服务,民主法制更加健全,依法行政能力显著增强,法治江苏、平安江苏建设再上新水平。

实现“十二五”发展目标,必须牢牢把握主题和主线。坚持把推动科学发展、建设美好江苏作为发展的主题,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确立发展和富民的鲜明导向,努力使社会生产力有更大发展、综合实力有更大提升、人民生活有更大改善。坚持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主线,以结构调整为主攻方向,以自主创新为主要驱动力,加快实现由主要依靠物质资源消耗向创新驱动转变、粗放式增长向集约型发展转变、城乡二元结构向城乡发展一体化转变。

实现“十二五”发展目标,必须深入实施六大发展战略。把科教与人才强省战略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战略,统筹推进科技强省、教育强省与人才强省建设。把创新驱动战略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战略,进一步加快创新型省份建设。实施城乡发展一体化战略,促进城乡互动发展、共同繁荣。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推动三大区域优势互补、良性互动。实施经济国际化战略,增创开放型经济新优势。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实现“十二五”发展目标,必须认真落实重点任务。提交大会讨论的纲要(草案),对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任务作出了全面部署,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加快经济转型升级,着力构建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服务经济为主体、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现代农业为基础的现代产业体系,率先基本建成创新型省份。二是千方百计扩大内需,充分挖掘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的巨大潜力,大力推进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建设,加快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局面。三是积极构建和谐社会,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四是促进城乡区域统筹协调发展,以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为突破口加快城乡发展一体化步伐,以提升区域协调发展水平拓展发展新空间。五是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以生态省建设为载体,加强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努力使江苏的山更绿、水更清、天更蓝、人居环境更优美。六是着力深化改革开放,加大改革攻坚力度,全面提升经济国际化水平,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三、2011年主要工作

2011年是“十二五”发展的开局之年,做好今年工作至关重要。从总体上看,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利条件很多,同时面临的形势也十分复杂。世界经济复苏的基础仍不牢固,经济运行不稳定因素增多,物价上涨压力加大,外贸出口形势不容乐观,节能减排要求更高,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任务还很艰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紧迫性进一步凸显。我们既要坚定发展信心,把握机遇、用好机遇,又要保持清醒头脑,增强忧患意识,积极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要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上来,紧扣主题主线,突出创新驱动,着力改善民生,注重统筹兼顾,全力以赴稳增长、转方式、控物价、惠民生、促和谐,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0%;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2%;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7%;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8%以上,实际利用外资继续保持全国领先;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10%左右;居民 和源公考——高质低价的培训

扬州公务员考试网http://www.xiexiebang.com/ 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控制在4%左右;节能减排指标完成好国家下达的任务;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4%。左右。

实现今年发展目标,要把握全局,突出重点,着力做好十个方面工作。

(一)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优化财政支出结构,重点加大对结构调整、自主创新、“三农”、民生和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的支持力度。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和融资平台管理。着力优化信贷结构,积极增加有效信贷投放,保持信贷总量稳定增长。

加强物价调控监管。把保持物价总水平的基本稳定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强主要农产品、基本生活必需品、重要生产资料的生产、供应和储备。严格控制政府管理的调价项目。加大市场价格监管力度,坚决查处恶意炒作、哄抬物价等不法行为。落实低收入群体价格上涨动态补贴机制,稳定学生食堂饭菜价格,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

加大经济运行调节力度。强化经济运行监测分析,做好运力调度和运输管理工作,加强煤炭、电力、成品油、天然气供应,保障居民生活和企业正常生产需要。加强劳动力供需衔接。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帮助企业解决融资难和市场拓展问题。

积极扩大消费需求。提升居民消费能力,努力培育消费热点,拓展城乡居民多样化消费,完善促进消费增长的长效机制。改善居民消费条件,优化城镇商业网点布局,加大农村市场开拓力度,积极发展电子商务、网络购物等新型流通业态。大力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推进流通领域追溯体系建设,保护消费者权益,着力营造便利、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

大力优化投资结构。充分发挥政府投资的引导作用,促进社会投资稳定增长,重点保证在建、续建重大项目的资金需求。集中力量组织实施200个重点项目,规划储备一批事关全局和长远的重大项目。在产业方面,着力推进一批规模大、技术含量高、带动作用强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项目建设。在民生方面,加快推进一批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设施项目建设。在生态环保方面,积极推进一批节能环保示范工程项目建设。在基础设施方面,以铁路、机场、港口、能源、水利、信息为重点,加快推进宁杭、宁安城际铁路、京沪高铁江苏段、铁路南京枢纽站、宿淮铁路、泰州大桥、南京四桥、禄口机场二期、苏南硕放机场改扩建、苏中江都机场、长江南京以下12.5米深水航道整治、南水北调一期、新一轮治淮治太等重点工程建设,全面提升现代化建设的支撑能力。严格执行投资项目用地、节能、环保、安全等准入标准,坚决控制盲目扩张和重复建设,切实提高投资效益。

(二)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

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发展创新型经济。深入实施新兴产业倍增、服务业提速、传统产业升级“三大计划”,着力培育一批规模大、实力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进一步完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扶持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加快产业优化升级,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和源公考——高质低价的培训

扬州公务员考试网http://www.xiexiebang.com/

培育壮大新兴产业。适应国际需求结构调整、国内消费升级和科技进步新趋势,促进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集聚,推动新兴产业产品规模化市场应用。围绕纲要(草案)提出的发展新兴产业的目标任务,发挥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示范基地和省级开发园区、特色产业基地的集聚带动作用,推进技术创新链和产业链有机融合,做强做大新兴产业。

加速发展现代服务业。进一步完善和落实鼓励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努力促进服务业发展提速、水平提升,使服务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大力发展现代物流、金融、信息、科技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着力提升商贸、旅游、健身、养老、社区和家政服务等生活性服务业。加快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

改造提升制造业。着力优化结构,增强核心竞争力,让更多的“江苏制造”上升为“江苏创造”。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提升传统产业,提高全社会信息化水平。继续实施“百项千亿”技术改造工程,加大新产品开发和品牌创建力度,重点促进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石油化工等产业优化升级,全面改造提升纺织、冶金、轻工、建材等产业,推动主导产业向高端发展。鼓励支持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

(三)大力推进自主创新。

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要大力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深入推进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工作,着力创新体制机制,进一步营造良好环境,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大力推进创新型企业建设,增加研发投入,鼓励和支持企业建设高水平的研发机构和研发队伍。实现政府引导性投入稳定增长、企业主体性投入持续增长、社会多元化投入快速增长,力争全社会研发投入超过1000亿元,其中企业研发投入超过800亿元。深入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着力提升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水平,培育更多的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深化产学研合作。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充分发挥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创新源头作用,加强基础性、前瞻性和共性技术研发,突破关键技术,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大力构建产学研紧密结合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在创新和研发活动的组织、技术成果推广和产业化机制上取得突破,引导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力争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5%以上。增强开放式创新能力,通过合资、购并和建立海外研发机构,积极引进国际先进技术,提高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城市。支持南京建设长三角地区重要科技创新中心。积极推动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加快构筑创新高地、人才高地、产业高地。

大力发展科技金融。加强科技与金融结合,加快构建新型科技投融资体系。充分发挥政府创业投资引导资金的作用,积极吸引境内外各类资本支持创新创业,扩大创业投资规模。鼓励金融企业扩大科技贷款规模,设立专营机构,支持科技创新。加快发展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科技保险、科技企业债券等金融产品,鼓励科技企业上市融资。

和源公考——高质低价的培训

扬州公务员考试网http://www.xiexiebang.com/

着力构建创新创业人才高地。全面实施人才规划纲要。设立人才引进、培养、使用和奖励专项资金。深入推进“十大人才工程”建设,加快培养和集聚高层次科技人才、高素质管理人才、高技能实用人才,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坚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以用为本、人尽其才,创新体制机制,为各类人才创新创业创优营造良好环境。

(四)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

扎实做好“三农”工作。围绕保障农产品供给、促进农民增收的中心任务,继续加大“三农”投入,全面落实强农惠农各项政策,落实好“米袋子”、“菜篮子”行政首长负责制,稳定发展粮食生产,扎实推进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大力发展现代高效农业,新增高效农业面积300万亩,其中设施农业面积80万亩。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加快建设农业产业园区、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和市场体系,加大农业科技推广力度,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强化农产品质量管理,确保消费安全。加强农田水利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深入推进农村河道疏浚整治,加快中低产田改造,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深入实施六件实事工程,不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深化农村改革,大力发展农民合作组织,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在依法自愿有偿的基础上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巩固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成果,大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扩大农业保险覆盖面。坚决落实耕地保护制度和节约集约用地制度,严守基本农田保护红线。规范有序推进农村土地集中整治。

提高城市化发展水平。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完善功能、以大带小的原则,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着力提升特大城市、大城市功能,促进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充分发挥县城和重点中心镇在统筹城乡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继续完善道路、供水、燃气、环卫等基础设施,加强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和管线管理,提高城镇吸纳人口、集聚产业、扩大就业、提供公共服务等方面的综合承载能力,提高城市管理水平。

加快建立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坚持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大力推进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劳动就业一体化,促进公共资源均衡配置、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积极开展户籍制度、公共服务等改革试点,有序推进有条件的农村人口落户城镇。探索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健全完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制度。优化村庄布局,有序推进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

(五)提高区域协调发展水平。

实现沿海开发新突破。充分发挥沿海城市、港口、岸线、空间资源和政策等优势,大力发展海洋经济,推动沿海地区开发开放和跨越发展。加快推进沿海港口群建设,开工建设连云港30万吨级航道工程,推进连云港至盐城铁路、南通至上海铁路、临海高等级公路、崇启大桥、盐河航道整治、通榆河东台至长江段航道等重大交通项目建设,加快实施泰州引江河二期、泰东河等水资源工程建设。大力发展临港产业、新兴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加快建设沿海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有序开发利用滩涂,深化部省合作,加快实施滩涂围垦开发重大工程项目,开工建设盐城条子泥匡围一期工程。加快沿海开发投融资平台建设,发行沿海开发企业债券,设立江苏沿海产业投资基金并投入运行,积极争取建立沿海发展银行。

和源公考——高质低价的培训

扬州公务员考试网http://www.xiexiebang.com/

培育区域发展新优势。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与省域主体功能区规划相结合,加强沿沪宁线、沿江、沿海、沿东陇海线产业带建设。加快苏北振兴步伐,大力推进产业、财政、科技、人才“四项转移”和南北共建开发园区,落实好支持宿迁实现更大突破的政策措施,积极推进徐州老工业基地振兴,加快淮安苏北重要中心城市建设,不断增强苏北发展内生动力。大力推动苏中崛起,加快与苏南融合发展,继续实施跨江发展和江海联动,彰显区域特色,构建新优势。全面提升苏南发展水平,加快城乡发展一体化步伐,大力发展创新型经济,增强国际竞争力。

积极推进长三角区域发展一体化。完善合作体系,创新合作机制,深化多领域合作。推进高速铁路网、城际轨道交通和机场体系、干线航道网建设,加强沿海、沿江港口间的资源整合和分工协作。推动长三角北翼城市群规划建设,发挥苏锡常在长三角一体化中的重要作用,加大宁镇扬一体化发展的推进力度,促进南京建设成为长三角辐射带动中西部地区发展的重要门户。继续扎实做好对口支援工作。

(六)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

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坚持源头控制、科技支撑、严格监管“三管齐下”,确保完成节能减排目标任务。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坚决控制产能过剩行业新上扩能项目。实施节能减排重点工程,深入推进工业、建筑、交通运输、公共机构等领域的节能减排,重点做好年综合耗能3000吨标准煤以上用能单位的节能工作。大力推进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生态宜居的节约型城乡建设。推广应用先进节能技术,推进节约用水,积极发展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积极培育低碳产业。健全激励约束机制,有效运用价格、税收、信贷等经济手段,促进企业和全社会节能减排。

加强生态环境治理。加快实施“清水蓝天”工程。全面推进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确保太湖流域水质持续改善。加强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加快建设南水北调江苏段和通榆河“清水走廊”。加大主要入海河流综合整治力度,切实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加强河湖水域保护,继续推进集中式饮用水源地达标整治和备用水源地建设。严格控制机动车尾气排放,加大建筑工地、道路运输扬尘和工业粉尘烟气治理力度,减少大气灰霾污染。加快城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扩大农村环境整治范围,加强农业面源污染、农村生活污染防治。开展突出环境问题集中整治行动和重金属污染专项治理。积极推进绿色江苏建设,新增造林80万亩和森林抚育150万亩,新增城市绿地34万亩。加强重要生态功能区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推进山体保护复绿、工矿废弃地恢复治理工程。

广泛开展生态创建活动。加强生态文化宣传,普及生态文明知识。加快实施公益性生态文化工程,开展新一轮生态示范创建工作,建设环太湖地区生态城市群。积极推行绿色采购制度,大力倡导绿色消费模式和低碳生活方式。

(七)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推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新突破。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加快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在财税体制改革方面,健全政府预算体系,完善省直管县财政体制,进一步发挥财政支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激励作 和源公考——高质低价的培训

扬州公务员考试网http://www.xiexiebang.com/ 用,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健全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增强基层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财力保障。在金融体制改革方面,积极引进总部性金融机构和外资金融机构,创新地方金融管理体制,鼓励地方金融加快发展,支持各类金融机构向县域延伸,大力发展新型农村金融组织,积极发展创业投资和各类产业基金,支持企业通过上市、发行债券扩大直接融资规模。在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环保收费改革方面,重点推行居民阶梯式水价、电价改革,稳步推进污水处理、垃圾处理收费制度改革,积极推进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在所有制结构调整方面,加大国有企业资源优化整合力度,鼓励民间资本重组联合和参与国企改革,引导非公有制经济进入金融服务、公用事业和基础设施等领域,促进民营经济加快发展。统筹推进收入分配、社会领域和行政管理体制等方面改革。推进南京国家科技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和苏州城乡发展一体化、无锡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宿迁区域协调发展综合配套改革等项试点。开展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研究制定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评价考核体系。

提高对外开放质量和水平。实施更加积极主动、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坚持调整出口结构和优化进口结构并重,更高水平“引进来”与更大步伐“走出去”并重,进一步增强对外开放的领先优势。提高一般贸易、服务贸易、自主品牌产品出口比重,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提升出口产品附加值和竞争力。大力发展国际服务贸易,加快建设苏南服务贸易产业带。扩大先进技术设备、关键零部件和重要能源原材料进口。积极应对国际贸易摩擦。加大招商选资、招才引智力度,吸引外资企业总部、研发、营销、物流中心等功能性机构落户我省,鼓励外资投向高新技术产业、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更多地投向苏北苏中和沿海地区。进一步创新利用外资方式,营造更加开放、公平、便利的投资环境。提升开发园区产业集聚和科技创新功能,充分发挥国家级开发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快“走出去”步伐,完善企业对外投资的支持服务体系,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到境外收购研发机构、营销网络、知名品牌及上市融资,建立资源开发基地和生产加工基地,开拓经济国际化新空间。

(八)更大力度保障和改善民生。

努力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按照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的要求,启动实施城乡居民收入七年倍增计划,以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为基本方向,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认真落实最低工资制度,积极推进工资集体协商,建立健全工资正常增长和支付保障机制。实施公共卫生和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非义务教育学校等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待遇与绩效挂钩。做好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调整工作。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加快构建农民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大力支持自主创业,使更多的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加强政策扶持,增加转移性收入,加快经济薄弱地区富民和困难群体增收进程。规范分配秩序,努力缩小收入差距。

稳定和扩大就业。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坚持城乡并举,保持就业形势稳中向好。认真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继续做好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困难人员、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就业工作。大力开发就业岗位,建立健全城乡统一的人力资源服务体系,为劳动者提供职业技能培训和就业信息服务。促进平等就业,加强劳动关系协调,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

和源公考——高质低价的培训

扬州公务员考试网http://www.xiexiebang.com/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在稳定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的基础上,着力提高社会保障标准。全面开展居民医保门诊统筹,稳步提高工伤保险待遇。加快建立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制度,推进困难企业职工、大学生参加医保,解决未参保集体企业人员养老保险遗留问题。切实落实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提高征地补偿标准和被征地农民保障水平。切实维护城镇拆迁居民合法权益,进一步做好城镇拆迁居民的补偿安置工作。加强各种保障制度的衔接,全面实施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提高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统筹层次,推进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异地就医联网结算。发挥商业保险在社会保障中的补充作用。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扶持社会养老服务机构发展。加强对弱势群体的法律援助,健全教育、医疗、临时生活等救助制度。发展慈善事业。

大力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加大住房保障专项资金筹集力度,加快住房保障投融资平台建设,优先保证用地供应,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租赁住房建设运营,完善公共租赁住房制度和政策体系。实行年度目标管理,落实市县政府住房保障主体责任,努力解决中等偏下收入家庭和城镇新就业人员、外来务工人员的住房困难。继续增加住房有效供给,提高中低价位、中小套型商品住宅比重。严格落实差别化的住房税收、信贷等政策,合理引导住房需求,有效遏制投机投资性购房。坚持政府保障与市场供给相结合,逐步形成保障性住房体系和商品房体系。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加强市场监管,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九)大力发展社会事业。

加大文化强省建设力度。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深入推进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等创建活动,加强社会诚信建设,全面提升公民素质。完善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进文化共享工程社区基层服务点建设,创建国家和省级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加强重点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发展以出版发行、网络媒体、影视动漫为重点的文化产业。广泛开展科普活动。繁荣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文学艺术、档案史志事业。做好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发展公共体育事业,提升竞技体育综合实力,加快推进体育产业发展,支持南京做好青奥会筹备工作。

加快教育现代化步伐。落实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加大教育投入,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规范办学行为,深化素质教育,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大力发展学前教育特别是农村学前教育,推进基础教育高水平普及、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等教育内涵提升、终身教育体系加快形成。启动实施国家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建设高校优势学科。大力造就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加快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加大政府对公共医疗卫生发展的投入力度,抓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扎实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在所有县(市、区)实行基本药物制度,稳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鼓励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积极推进县级医院、中心乡镇卫生院和标准化村卫生室建设,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效率,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加强重大传染病防控工作。加快中医药事业发展。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全面做好人口工作,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促进人口均衡发展,建立和完善人口公共服务体系,加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

和源公考——高质低价的培训

扬州公务员考试网http://www.xiexiebang.com/

(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机制。推动社会管理重心下移,整合基层社会管理服务资源,推广“一委一居一站”社区管理模式,积极打造15分钟社区管理服务圈,提高城乡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支持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发挥社会志愿者积极性。加强对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和新兴媒体的管理。建立健全党和政府主导的群众利益协调机制、群众诉求表达机制、社会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完善重大政策制定和重大工程项目实施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健全社会舆情汇集和分析机制,完善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制度,努力从源头上化解社会矛盾。推动领导干部接访下访工作制度化,着力查处损害群众利益的案件,深入开展信访热点难点问题、安全事故隐患、基层基础工作薄弱环节“三项排查”,努力消除各种不稳定不安全因素,保持社会和谐稳定。

切实保障公共安全。深入推进平安江苏、法治江苏建设。加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力度,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全面推进公安等部门信息化建设,严密防范、依法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进一步解决好影响群众安全的突出问题。落实特殊人群帮教措施,切实做好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加强食品药品监管,保障人民群众饮食和用药安全。严格落实安全防范措施,强化安全生产责任制,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健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机制,提高突发事件的预防预警、应急处置和应急保障能力。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做好民族、宗教工作,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众团体作用。加强国防教育、国防动员、国防后备力量建设,推进“双拥”共建活动,提高优抚安置水平。

各位代表!民生是为政之本。今年我们围绕保障和改善民生,重点办好十件实事:一是加大就业扶持力度。新增城镇就业100万人以上,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36万人,其中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5万人。健全农民就业失业登记、求职登记、创业服务和农村困难家庭就业援助制度,大力促进农民就业创业。购买5000个公益性岗位,开发18000个就业见习岗位,支持经济困难家庭高校毕业生就业。二是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新增公共租赁住房、廉租住房15万套(间),新建经济适用住房6万套,发放廉租住房租赁补贴4万户,完成各类棚户区危旧房改造20万户,解决45万户家庭的住房困难。三是提高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水平。落实低保标准增长机制,苏北地区农村低保标准提高到每人每月210元以上。四是实施城乡居民健康工程。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保政府补助标准提高到200元,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保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提高到65%。扩大农村儿童重大疾病医疗保障试点范围。扶持经济薄弱地区44家县(市)医院和200家中心乡镇卫生院基础设施建设。解决280万农村居民饮水安全问题。五是确保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学。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补助标准提高为小学生每生每年750元、初中生1000元,普通高中、高校每生每年国家助学金平均资助标准分别提高到1500元、3000元,将中等职业学校城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纳入免学费政策范围。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儿童、孤儿和残疾儿童接受普惠性学前教育。从2011年春季学期起,免收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本费。六是推进文化惠民。扩大免费开放公共文化设施范围,进一步做好向经济薄弱地区送书、送戏、送电影工作,农村有线电视入户率超过77%。七是进一步改善农村交通条件。新建和改建农村公路3000公里,改造农村公路桥梁1000座,行政村客运班车通达率达到96%以上。八是加强养老服务工作。提高农村“五保”供养水平,健全城市“三无”老人供养服务体系。向8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发放尊老金。和源公考——高质低价的培训

扬州公务员考试网http://www.xiexiebang.com/ 新建2000个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九是加大助残力度。对纳入最低生活保障后生活仍然困难的重度残疾人实施重残补贴金制度,对一户多残、依老养残等特殊困难家庭中的残疾人给予特别救助。十是深入推进脱贫攻坚工程。实现年人均纯收入低于2500元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四、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

做好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工作,必须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政府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

切实增强服务职能。进一步加强和改善经济调节和市场监管职能,为各类经济主体创造机会均等、公平竞争的良好发展环境。把政府职能转变的重心放在强化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上,制定出台强化公共服务的政策措施,增强公共服务能力,提高公共服务效率,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政府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加强学习,更新观念,提高把握大局、促进发展、履行职责、服务人民的能力。

着力提升行政效能。巩固和扩大机构改革成果,加强行政程序制度建设,认真落实岗位责任制、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绩效管理制等制度,使政府机构运转更为规范协调、工作更加便民高效。扩大政务公开范围,提升政府行政权力网上公开透明运行水平,做好政府信息发布工作,凡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项都要向社会公开,努力实现权力运行规则公开、程序公开、过程公开、结果公开,保证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切实提高各级政府的执行力和公信力。

全面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建立重大工程项目建设和重大政策制定的评估机制,严格责任追究制度,坚决制止和纠正决策程序不合法、政策措施不合理导致群众利益受损的行为。提高依法办事能力,规范行政执法行为,把严格依法办事贯穿于政府工作各个环节,切实保护人民群众特别是困难群众和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强化对行政权力的监督,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政协民主监督,重视司法监督、舆论监督和社会公众监督。

大力弘扬求真务实作风。深入贯彻中央和省委重大决策部署,建立健全抓落实的工作责任制,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集中精力抓落实,进一步精简会议和文件,开短会、讲短话,切实改进会风、文风,用更多的时间调查研究、真抓实干。突出重点抓落实,按照确定的目标和重点任务,一件一件分解责任,一项一项落到实处。深入基层抓落实,体察民情,倾听民声,尽心尽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深入推进廉政建设。以制度建设为主线,以规范权力运行为重点,扎实推进惩防体系建设,从重点领域、重点部门、重点环节入手,加大对腐败行为和腐败分子的查处力度。切实加强监督检查,严格控制楼堂馆所建设,严格控制公务接待费用支出,严格按中央规定加强公务用车配备和使用管理,严格控制各种庆典、节会、论坛活动,严禁公费出国出境旅游。继续深化工程建设领域和“小金库”专项治理。政府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一定要增强廉政意识,带头落实廉政准则,艰苦奋斗,厉行节约,勤俭办一切事情,把有限的资金和资源 和源公考——高质低价的培训

扬州公务员考试网http://www.xiexiebang.com/ 更多地用在民生改善上。我们要时刻牢记“两个务必”,勤勉尽责,清正廉洁,进一步树立为民务实清廉的良好形象。

各位代表!实现“十二五”发展目标,任务艰巨,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有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共江苏省委的坚强领导,有改革开放以来奠定的坚实基础,有全省上下同心同德、和谐奋进的良好局面,我们对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同心协力,开拓创新,扎实工作,加快富民强省、“两个率先”步伐,以优异成绩迎接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为把江苏的明天建设得更加美好而努力奋斗!

第二篇:2005年江苏省政府工作报告

2005年江苏省政府工作报告

——2005年1月19日在江苏省十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

省长 梁保华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江苏省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提出意见。

一、2004年工作回顾

过去的一年,是我省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的一年。在中共江苏省委领导下,全省人民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富民强省、“两个率先”目标,努力推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圆满完成了省十届人大二次会议确定的各项任务。

──经济快速稳定增长。预计全省实现生产总值超过15000亿元,比上年增长14%以上;人均生产总值突破2万元。

──地方财力继续增强。地方一般预算收入980亿元,增长35%;同口径财政总收入2540亿元,增长28.8%。

──开放型经济增势强劲。进出口总额1708亿美元,增长50.3%;其中出口875.6亿美元,增长48.1%。

──就业超过预期目标。城镇新增就业87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9%。

──居民收入明显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482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840元,分别增长13.2%和14%。

──各项社会事业加快发展。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进一步提高。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率达到84.8%;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27%提高到29%。

──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进步,法治江苏、平安江苏建设成效明显,城乡居民安全感增加。

去年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全省人民认真贯彻落实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江苏工作提出的新要求,用科学发展观创新发展思路,在加强宏观调控中抓住新的机遇,在面临困难多、挑战多、矛盾多的新情况下,保持积极进取、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保持经济稳定快速增长的好势头,保持社会安定和谐的好局面,在科学发展道路上迈出了新的步伐。

(一)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促进粮食增产农民增收。

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更直接、更有力地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三农”工作在宏观调控中得到加强,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创1997年以来最好水平。省财政对“三农”各项投入113.2亿元,增长55.3%。一是出台了以“一降三补”为重点的扶农政策。全省农业税税率降低3个百分点,其中五个市免征农业税;全面推行水稻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由于政策好、市场活、人努力、天帮忙,粮食生产出现重要转机,全年增产71.4亿斤,超过预期目标,出现了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的好局面。二是积极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安全、生态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农村劳动力转移取得新成效,新增劳务输出70万人。三是扎实推进农村五件实事。全省农民人均政策性减负61元,新增改水受益人口431万人,草危房改造4.1万户,新增农村公路通车里程1.8万公里,3400万农民参加新型合作医疗,覆盖率达到70%,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改善。

(二)贯彻落实宏观调控措施,在调整中实现新的发展。

坚决落实中央宏观调控政策措施。坚持区别对待、有保有压、分类指导的原则,把工作重点放到大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上来。认真清理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制止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钢铁、水泥等重点调控行业投资得到有效控制。以清理整顿开发区为重点,治理整顿土地市场。在加强土地集约利用、提高征地补偿标准、清理拖欠征地补偿费、开展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试点、控制城镇拆迁规模等方面,采取一系列措施,取得了积极成效。千方百计缓解煤电油运瓶颈制约。加快电源与电网建设,加强需求侧管理,保证了居民生活和重点企业、重点单位的用电需要。积极调整信贷结构,金融形势保持稳定。适时适度调控市场物价,9月份以来明显回落,全年居民消费价格上升4.1%。

积极调整经济结构。坚持把建设现代制造业基地与大力发展服务业结合起来,把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与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结合起来,把调整产业布局与推进区域共同发展结合起来,努力提高经济整体素质和综合竞争力。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6447亿元,增长23.4%。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长42.3%,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23.2%,提高2个百分点。建筑业增加值达到1000亿元左右。积极扶持重点企业集团做大做强,营业收入超百亿元企业达到33家,新增11家。加快发展服务业。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159.7亿元,增长16.6%。

加强基础设施重点项目建设。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828亿元,增长28%。新增高速公路通车里程421公里,宁杭、沿江、通启等高速公路建成通车,润扬大桥、苏通大桥、南京长江三桥、沪宁高速公路扩建工程进展顺利,宁启铁路南京至扬州段投入运营。连云港10万吨级泊位和第五代集装箱码头竣工投产,太仓港二期工程建设加快推进。新增发电装机容量436万千瓦,500千伏江阴长江大跨越等工程开始发挥效益。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加快推进,淮河灾后重建工程基本完成。

(三)不失时机推进改革开放,加快体制机制创新。

认真落实改革促进年的各项任务。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建立省市国有资产监管机构,推进政企分开、政事分开、政资分开,省级政府部门与所办企业脱钩工作基本完成。省属国有企业和大型国有企业改革重组取得积极成效,省重点监管的43家大型国有企业利润增长22.8%。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出台22条政策措施,加大落实和推进力度。新增私营企业11万户,私营企业注册资本5351亿元,增长47.3%。按照分类定位、分开管理、分别改革的原则,积极稳妥地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生产经营类事业单位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社会公益类和行政管理类事业单位改革有序展开。

适应经济全球化的新趋势和宏观经济环境的新变化,努力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全年协议注册外资360亿美元,增长18%。实际注册外资120亿美元,继续保持全国领先地位。新批投资1亿美元以上的大项目21个。“苏港合作促进周”、“江苏-澳门周”等重大经贸活动成果丰硕。积极落实出口退税政策,外贸出口持续大幅增长。出口商品结构进一步优化,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分别达到66.3%、41%。总结推广苏州工业园区成功经验,提升开发区建设水平,进一步增强集聚、创新、辐射功能。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新签对外承包劳务合同额和完成营业额双双突破20亿美元,境外投资有较大幅度增长。

(四)贯彻统筹发展要求,提高协调发展水平。

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加重视社会发展,加强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一是大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10个社会事业重点建设项目进展顺利,完成投资43亿元。加大科技教育投入。科技三项费用增长20%,另拨专款3亿元设立科技成果转化资金,有效引导各类企业和社会科技投入250亿元。加快发展各级各类教育,省财政各项教育经费支出66.9亿元,增长31.2%,重点支持农村义务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发展。全省在校大学生106万人,职校生125万人,均居全国第一。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快发展,公共文化设施投入明显增加,新华发行集团、江苏演艺集团改革试点进展顺利,我省在第七届中国艺术节等全国性重大活动中取得好成绩,成功承办了第28届世界遗产大会。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和哲学社会科学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防治体系建设力度加大,完成投资12.9亿元。建设体育强省取得新成绩,4名运动员在雅典奥运会上夺得金牌。十运会各项筹备工作紧张有序进行,南京奥体中心等一批重要体育设施项目基本建成。二是继续推进区域共同发展。加快新一轮沿江开发和沿东陇海线产业带建设,苏中、苏北发展明显加快。加大扶持苏北力度,财政、产业、科技、劳动力转移成效明显,省财政转移支付及专项补助87.7亿元,增长47.9%;各地向苏北转移500万元以上项目1893个,总投资641亿元,分别增长12.2%和81.8%。三是促进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相协调。加快生态省建设,编制了生态省建设、绿色江苏、循环经济建设规划。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由10个增加到15个。新增造林面积158万亩。积极开展循环经济试点,推进清洁生产。认真落实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任务,流域水质有所好转。倡导节约用地、节约用电、节约用水,集约利用资源取得新成效。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得到加强,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试点工作稳步推进。四是切实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加快法治江苏、平安江苏建设,扎实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深入开展市场经济秩序整顿,安全生产形势平稳,社会保持稳定。民兵预备役建设、“双拥”和优抚工作得到加强。民族、宗教、侨务、对台和外事工作取得新进展,妇女、儿童、老龄和残疾人事业加快发展。

(五)加强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努力改善人民群众生活。

坚持把富民放在突出位置,积极营造鼓励民众创业的环境,拓宽增收渠道,出现了城乡居民收入基本同步增长的良好局面。一是加大就业再就业工作力度。认真落实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就业培训,健全再就业援助制度,努力改善就业环境,就业形势好于往年。二是提高社会保障水平。“两个确保”和城市低保成果进一步巩固,提高了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补贴困难县(市)养老保险资金10.4亿元,增长19.5%。全省符合低保条件的38.3万城镇困难群众实现应保尽保,已有44.3万农民享受农村低保。三是切实解决困难群众的生活问题。完善对低收入者的救助制度,对失业职工、失地农民、拆迁居民和贫困家庭提供帮助。解决贫困家庭子女上学难问题,省财政安排的高校奖助学金由上年的1000万元增加到4925万元,拨专款1.5亿元支持职业教育、资助1万名农村贫困学生接受职业教育,安排1100万元为5万名农村贫困学生免费提供课本。清理拖欠工程款和农民工工资取得明显成效。扶贫和救灾工作得到加强。省财政安排小额扶贫贷款贴息资金1.3亿元,11万农户直接受益。

(六)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按照“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全面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提高政府工作水平。一是围绕建设服务型政府,推进政府管理创新。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强化服务观念,加快职能转变,推进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加强电子政务建设,提高行政效率和服务水平。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抓好各项工作的落实,把人代会确定的主要任务分解成35件实事,分工负责,协调配合,狠抓落实。二是围绕建设法治政府,努力提高依法行政水平。按照决策科学民主、执行坚决有力、监督透明公正的原则,修定了省政府工作规则。加强政府立法工作,改进行政执法,完善行政监督机制。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推进政府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三是围绕建设廉洁政府,坚持从严治政。按照中央和省委关于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的要求,结合政府工作特点,省政府领导成员作出了廉洁从政的五项承诺。出台了省级机关工资外福利待遇规范管理的办法。深入开展反腐倡廉,推行政务公开,组织万人评议省级机关活动。加强对行政权力的监督和制约,政风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一年来的发展和进步充分说明,科学发展观不仅是现代化建设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也是解决当前各种复杂矛盾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坚持科学发展观,是江苏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加快富民强省、推进“两个率先”的必然要求。一年来的实践,使我们增强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积累了克服困难、应对挑战的经验,提高了驾驭市场经济、统筹协调发展的能力。

一年来取得的成绩,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省上下团结一致、迎难而上、艰苦奋斗的结果,社会各界、各方面都作出了积极努力。我代表江苏省人民政府,向在各个领域和岗位上辛勤劳动、作出贡献的全省人民,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向给予政府工作支持和监督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各人民团体和社会各界人士,向关心和支持我们工作的人民解放军、武警驻江苏部队官兵和公安干警,中央各部门各单位、兄弟省市区,表示衷心的感谢!向关心和支持江苏现代化建设的香港特别行政区同胞、澳门特别行政区同胞、台湾同胞、海外侨胞和国际友人,表示衷心的感谢!

各位代表,去年的工作为今年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前进道路上还有不少困难和问题,当前经济社会生活中还存在一些突出矛盾。一是农民持续增收的难度不可低估。虽然农村经济形势较好,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不快,农资价格涨幅较大,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还没有形成。二是物价上涨的压力不容忽视。能源、原材料价格上涨,对下游产品生产成本的传导滞后影响将逐渐显露,成本推动物价上涨的压力加大。三是资源环境的制约日益明显。资源约束加剧,环境压力增大,部分生产要素紧张,仍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四是经济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经济增长过于依赖投资拉动,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刻不容缓。五是社会事业发展存在薄弱环节,特别是农村教育、文化、卫生事业需要进一步加强。同时,政府职能转变还不适应发展的要求,依法行政能力需要进一步提高。在政府工作中,既存在极少数工作人员违规行使职权、廉洁自律不严的问题,也存在少数部门和单位服务效率不高、行政不作为等现象。我们一定高度重视这些问题,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二、2005年主要工作目标

今年是全面完成“十五”计划、衔接“十一五”发展的关键一年,也是我省加快“两个率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一年。政府工作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主动顺应宏观调控新要求,围绕富民强省、“两个率先”目标,积极调整经济结构,加快转变增长方式,大力推进改革开放,全面发展社会事业,切实改善人民生活,努力构建和谐社会,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确保全面小康建设的顺利推进。

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全省生产总值增长11%左右;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2%以上;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4%左右;外贸出口增长1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6%;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左右。

以上预期目标,是在全面分析宏观形势、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的基础上,本着既积极可行又留有余地的原则提出的。综观国内外形势,我们正处于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全球经济和贸易持续增长,外部环境总体上比较有利。国内经济仍处于新一轮增长周期的上升阶段,宏观环境进一步改善。我省已进入工业化、城市化、经济国际化互动并进的黄金发展期,经济自主增长活力不断增强,支撑快速发展的基础更加巩固。同时也要看到,世界经济存在不确定因素,经济发展环境有不少新情况新变化,我省经济生活中一些深层次矛盾有待解决。我们要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变挑战为机遇,化压力为动力,振奋精神,迎难而上,开拓进取,扎实工作,努力实现又快又好发展。

做好今年的工作,全面实现各项预期目标,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把科学发展的要求贯彻到现代化建设的各个领域,落实到政府工作的各个环节,保护好、引导好、发挥好各方面的积极性,千方百计破解发展难题,积极主动应对各种挑战,凝心聚力加快发展,以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与时俱进的发展思路、扎实有力的工作措施,努力开创科学发展、率先发展的新局面。

在今年的工作中,必须把握好以下五个方面:

———着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深入推进科教兴省,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以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突破资源、环境的瓶颈制约,提高集约发展水平,促进经济发展的速度、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

———着力提高统筹发展水平。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更加重视“三农”工作,切实加强社会事业和生态环境建设,支持经济薄弱地区加快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着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抓住当前经济发展态势良好、各方面改革意识增强的有利时机,坚持用改革创新的办法解决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性问题,力争在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民营经济、事业单位改革、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建设现代市场体系等五个方面取得新的进展。

———着力构建和谐社会。坚持以人为本,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维护人民群众利益作为政府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积极扩大就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富民步伐。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统筹兼顾不同社会群体的利益,切实安排好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大力推进法治江苏、平安江苏建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着力提高政府行政能力。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改进经济管理方式,切实加强社会管理,全面推进依法行政。深入开展反腐倡廉,搞好政风建设,推行政务公开,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提高行政效率,提高政府公信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政府。

三、努力实现又快又好发展

紧紧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毫不动摇地坚持又快又好发展,是今年政府工作的首要任务,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集中体现。我们必须把握全局,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协调推进,在更高层次上加快发展、统筹发展。

(一)进一步加强“三农”工作,保持农业和农村发展好势头。

坚持把“三农”工作作为重中之重。贯彻“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加快构建粮食安全的保障机制、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统筹城乡的发展机制,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任务,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关键,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稳定、完善和强化扶持农业发展的政策。今年在全省免征农业税,与此同时,已经实行的支农政策不变,已经给农民的实惠不减,进一步扩大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省财政安排“一免三补”资金30.3亿元,增长78.2%。从土地出让金纯收益中提取15%,用于农业土地开发。引导各类社会资金投资农业。保护农民的土地承包权益。重视发展村级经济。继续实行重点粮食品种最低收购价政策。

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严格保护基本农田,切实提高耕地质量。继续推进以农村水利工程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业综合开发,改造中低产田120万亩。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深化农技推广服务体系改革,增强公益性职能,放活经营性服务。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做大做强优质稻米等16个优势主导产业,积极发展畜牧业、园艺业和渔业,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有机食品。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重点扶持一批竞争力强、覆盖面广、与农民利益联结紧密的龙头企业。培育多种形式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的组织化程度。

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加快发展非农产业,继续推进劳务输出,全年新增劳务输出50万人。省财政安排专项资金5000万元支持农村劳动力就业技能培训。坚持就业与创业并举,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保障性收入、财产性和投资性收入,提高非农收入比重。

坚持不懈推进农村五件实事。继续减轻农民负担;新建改建农村公路1.3万公里;新增改水受益人口170万人,饮用卫生水覆盖面提高到95%以上;全面推行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覆盖面达到80%以上;做好草危房改造扫尾工作。适当提高对困难地区的补助标准,在去年基础上增加补贴13.2亿元。

(二)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推进增长方式转变。

大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重点在“四个提高”上下功夫。一是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带动力。深入实施高新技术产业“双倍增”计划,重点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等优势产业,积极发展现代装备制造业,力争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比重超过1/4。加快发展软件业,支持研发具有自主版权的产品,积极发展软件外包和出口,实现跨越式发展。二是提高传统产业竞争力。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提高机械、纺织、冶金、石化等产业的发展水平,提高制造业增值率。大力发展建筑业。三是提高服务业在经济发展中的比重。坚持发展生产服务业和生活服务业并举,发展现代服务业和提升传统服务业并举,加快发展现代金融、信息服务、现代物流、商贸流通、旅游业和社区服务业。深化改革,完善规划,加大政策引导和扶持力度,促进服务业更快更好发展。四是提高集约发展水平。新型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城市化都必须坚持集约发展,推动企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居住向社区集中,促进企业集群、产业集聚、资源集约利用。继续实施大企业大集团战略,推动各类要素向优势行业和优势企业集聚。

积极调整投资与消费关系。巩固和发展宏观调控成果,调整优化投资结构,防止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预期增长15%。继续加大基础设施、农业和服务业的投入,加大高新技术产业、技术改造和资源综合利用的投入,加大科教文卫和人力资源开发的投入,抓好110个重点项目建设。新增发电装机容量700万千瓦,缓解电力紧张状况。新增高速公路330公里。确保润扬大桥、盐通、宿淮高速公路、宁启铁路一期工程、南京地铁一号线、扬巴一体化、田湾核电站一期等重点工程如期建成,南京长江三桥、沪宁高速公路8车道扩建工程全线贯通。继续推进苏通大桥、新一轮治淮工程、南水北调东线一期等重大项目建设。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改善消费环境,扩大消费需求,促进消费结构升级。鼓励增加普通商品住房和经济适用房供应,促进旅游、信息服务、文化娱乐、非义务教育和全民健身等消费较快增长,大力拓展农村市场。积极稳妥地发展个人信贷消费。

(三)继续深化各项改革,增强经济社会发展活力。

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一是加快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和改组国有企业。按照优进劣退、逐步集中的原则,推动国有资本向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聚,促进重点企业做大做强。二是加大股份制改造力度。加快省属企业和大型国有企业改革,通过改制上市、引进战略投资者等多种形式,实施增量改制,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企业改制重组必须依法规范,阳光操作,重视发挥职代会作用,维护职工和出资人的合法权益。已改制企业要优化股权结构,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三是健全国有资产监管制度。加强对企业重大投资决策和收入分配的监管,改进企业领导人员考核评价体系,落实企业发展和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责任。

大力发展民营经济。认真落实各项政策措施,为民营经济创造公平进入、平等竞争、一视同仁的市场环境、政策环境和法制环境,努力形成政府鼓励创业、社会支持创业、民众自主创业的发展环境。加强政府服务和管理,切实解决民营经济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加大金融支持力度,支持有条件的民营企业上市融资,扶持科技型、外向型、就业型和农产品加工型企业加快发展,促进企业做专做优、做强做大。引导民营企业加强管理创新和人才队伍建设,加快技术进步,不断提高企业素质。

加大社会事业改革力度。继续按照分类定位、分开管理、分别改革的原则,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加快生产经营类事业单位改革,转换经营机制,实现社会化投资、市场化运营、产业化发展。积极稳妥地进行社会公益类和行政管理类事业单位改革。

继续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各级政府机关进一步转变观念,转变职能,转变作风,创新管理方式,提高行政效能,降低行政成本,建立规范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加强行业协会建设,发挥社会中介组织作用。在完成市县机构改革任务的基础上,深入推进乡镇机构改革,实行减事减人减支和增强乡镇活力相结合,既努力解决机构臃肿、人员富余的问题,又切实加强基层政权建设。

加快现代市场体系建设。大力发展证券、保险市场,积极拓展债券市场,加快建设产权市场,推动资本市场进一步开放和规范发展。在发展生产要素市场的同时,加快发展商品交易市场、专业市场。继续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加强食品质量监督,依法打击经济领域的违法犯罪活动。推进诚信江苏建设,健全信用监督和信用服务体系,提高全社会信用水平。

深化财税、金融等项改革。按照统筹发展的要求,发挥公共财政职能,新增财力重点投向“三农”、社会事业,支持经济薄弱地区发展,安排困难群众生产生活。今年省财政预算内外安排“三农”各项支出142.9亿元,增长26.2%;科教投入安排99.8亿元,增长28.5%;社会保障和困难群众生产生活补助资金安排64亿元,增长20.5%。调整县乡财政管理体制,建立增收节支激励机制,采取精减机构人员和增加转移支付等综合措施,重点解决乡级财政困难。大力增收节支,依法加强税收征管。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更好地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建立政府投资项目绩效评估机制。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提高金融抗风险能力。农村信用社改革着重解决好产权制度问题。加大对市场价格的调控监管力度,确保价格总水平控制在预期目标之内。

(四)适应对外开放新形势,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

积极做好加入世贸组织后过渡期的应对工作,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为开放型经济发展创造更大的空间和更为有利的条件。

在继续扩大利用外资总量的同时,努力提高利用外资质量。坚持把利用外资与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结合起来,鼓励外资投向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农业和环保产业。大力引进关联度高、产业链长、附加值高的龙头型、基地型项目,引进跨国公司的研发机构和地区销售中心,引进先进技术、现代管理经验和高层次人才。深化苏港、苏澳合作。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支持有条件的企业承接国际服务外包。整合开发区资源,提升发展水平,拓展保税区、出口加工区功能,增强辐射带动作用。

推动外贸增长方式向以质取胜转变。促进出口商品结构优化和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培育出口品牌,提高出口商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巩固和发展传统市场,着重拓展新兴市场。抓好口岸建设,提高通关通检能力。加快建立应对国际贸易摩擦的有效机制,保持外贸出口稳定增长。

加快“走出去”步伐。总结经验,完善政策,支持更多有条件的企业开展对外投资和跨国经营,合作开发资源。进一步发展境外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提高对外经济技术合作水平。

(五)深入实施区域共同发展战略,推动苏南、苏中、苏北全面繁荣。

继续加大对苏北发展的支持力度。紧紧抓住长江三角洲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有利时机,推动南北产业转移,加快建设沿东陇海线产业带、沿海经济带,大力发展资源加工型、劳动密集型产业,培育和壮大优势产业,加快苏北工业化进程。省财政今年安排向经济薄弱地区转移支付及专项补助118.5亿元,增长36.4%。继续推动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从智力、科技成果、载体建设三个层面做好科技转移工作,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增强苏北发展的内生动力和活力,实现更快更好发展。

进一步提升苏南发展水平,加快苏中崛起。继续推进新一轮沿江开发,在更高起点上发展基础产业、现代制造业、现代物流业,打造产业集聚的新优势。加快沿江地区交通、电力、水利、通讯等基础设施对接,推动跨江联动开发。整合沿江港口资源,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提高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水平,逐步形成现代化港口体系和现代物流产业。提升沿沪宁线高新技术产业带发展水平,以电子信息产业为重点,增强核心竞争力和辐射带动力。积极推动以上海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强与周边省市、长江中上游省市的经济合作,积极参与西部大开发和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做好对口支援工作。

坚持工业化与城市化互动并进,稳步推进城市化进程。科学规划、集约发展,走适合省情特点的城市化发展道路。统筹城市建设规划与产业发展规划,提高城市特别是大城市现代化水平,增强综合实力和服务功能,增强对周边地区的辐射作用,增强吸纳城乡就业人口的能力。认真做好区域城镇体系规划,形成中小城市的比较优势和自身特色。积极推进区域基础设施共建共享。

(六)推进人才强省,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加快科技创新体系建设。进一步确立企业在科技投入、技术开发和成果转化中的主体地位。以高新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企业和大学科技园为载体,实施一批科技研发项目,力争取得新的突破。加强公共服务平台和科技创新载体建设,完善科技服务体系,促进创新成果不断涌现。

开放配置科技资源。把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创新结合起来,促进产业升级和自主创新,促进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本土企业和自有品牌迅速成长。加强与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积极引进国内外研发机构特别是原创性研发中心,充分利用先进技术资源,依托重大项目,培育自主创新能力。

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大力推进产学研结合、军工民用结合,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增强研发创新能力。省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由去年的3亿元增加到5亿元,实施一批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加快产业化进程。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紧紧抓住培养、吸引和用好人才三个环节,建设富有创新创业能力的各类人才队伍。加强专业人才特别是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建设,重视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培养特别是企业家队伍建设,加大职业技能培训力度特别是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吸纳留学人员和海外高层次人才来我省创新创业,努力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新局面。

(七)坚持统筹协调,全面发展各项社会事业。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推进教育大省向教育强省转变。今年省财政安排各项教育经费84.9亿元,增长26.9%。进一步加强农村义务教育,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省财政安排12亿元,重点帮助困难地区解决农村教师省标补贴发放问题,安排6.5亿元改善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加快培养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技能型人才,安排专款建设重点职业教育实训基地。调整优化高校布局和结构,建设高水平大学,支持“211”工程和“985”工程建设,加强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建设,增强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育质量。

积极推进文化大省建设。一手抓文化事业繁荣,一手抓文化产业发展。增加文化事业投入,建设和完善文化公共设施,加快南京图书馆新馆、省美术馆新馆等重大项目建设。加强基层文化工作。加快广播电视网络整合和有线电视数字化步伐,提高农村特别是苏北农村有线电视覆盖率。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产业政策,加快培育文化市场主体,促进文化产业发展,促进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化艺术事业全面繁荣,多出精品、多出人才,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坚持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并重,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完善文化市场管理体制,持久开展“扫黄打非”斗争。保护好历史文物和文化遗产。在全社会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思想,倡导科学精神。

加强城乡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按照预定目标,全面建成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基本建成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加快推进省人民医院、省中医院扩建工程。鼓励各类医疗机构整合优质资源,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加强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提高预防保健和基本医疗服务水平。广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改善城乡环境。

第十届全国运动会今年10月将在我省举行,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省承办的规模最大的重要活动。办好十运会,是全省人民的共同责任。要举省一致,高质量完成场馆建设任务,高标准做好参赛准备工作,高水平抓好竞赛组织,同时坚持节约办十运。以迎接十运会为契机,全面推动各项工作,充分展示我省经济发展的新成就、城乡建设的新形象、精神文明的新风貌,确保十运会承办工作圆满成功。

(八)加大生态省建设力度,促进可持续发展。

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继续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努力改善环境质量,建设最佳人居环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加强环境综合治理。深入开展重点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促进淮河、太湖流域和长江江苏段水质进一步好转,确保水资源和沿江岸线生态安全。巩固工业污染源治理成果,努力做到经济持续增长,排污总量逐步下降。加强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污水集中处理,整治城市河道,改善大气质量。积极开展农村环境整治和河道疏浚工作,切实减轻农业面源污染。

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大力推行清洁生产,降低废弃物排放,提高资源利用率。全面开展节能、节水、节地、节约资源工作,建设节约型社会。控制建设用地增量,盘活土地存量,提高单位面积投资强度和产出效益。切实做到在节约资源中求发展,在保护环境中求发展,在推进循环经济中求发展。

加快建设绿色江苏。持之以恒地开展植树造林。落实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绿化造林责任,全省动员,干部带头,全民动手,坚持不懈,努力建设青山常在、碧水常流、蓝天白云、清新宜人的绿色江苏。

切实做好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以内。提高出生人口素质,有效遏制新生人口性别比上升势头。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建立老年福利服务体系,提高老年人口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

各位代表,在全面完成“十五”计划的同时,今年还有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制定“十一五”规划和2020年远景目标。我们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围绕“两个率先”目标,更新规划理念,创新发展思路,充分发扬民主,科学谋划未来,努力提高规划的预见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使“十一五”规划和2020年远景目标成为坚持以人为本、体现五个统筹、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宏伟蓝图。

四、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社会和谐、安居乐业,是人民群众共同的愿望,也是人民政府努力的目标。要从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实现长治久安的大局、加快“两个率先”的要求出发,把构建和谐社会摆到突出位置,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局面。

(一)千方百计改善人民群众生活。把加快富民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努力使全社会创造活力得到充分激发,社会财富创造源泉得到充分涌流,使人民群众在改革发展中得到更多实惠。一是实行积极的就业政策。全年新增城镇就业70万人。坚持鼓励创业和推动就业相结合,以创业带动和促进就业。努力形成有利于扩大就业的经济结构和增长方式,走出一条经济和就业双增长的新路子。认真落实鼓励就业的各项政策措施,把财政投入、小额贷款、免费培训和税费减免等扶持再就业政策落到实处,改善就业创业环境。加快培育和发展城乡统筹的劳动力市场,拓展多种就业渠道。妥善分流安置破产关闭、改组改制企业职工。重视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统筹安排城镇新增劳动力和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进一步做好复员转业军人安置工作。二是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鼓励和支持人民群众创业致富,增加经营性收入、资产性收入和其他合法收入。健全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收入增长机制,使企业职工收入随效益提高而适当提高,机关事业单位职工收入随地方财力增长而适当增长,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随在职职工收入增加而适当增加。三是合理调整分配关系。注重社会公平,规范分配秩序,加强收入分配调控,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扩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推进机关工作人员福利待遇规范管理。严格执行最低工资标准。严禁拖欠农民工工资,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

(二)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在巩固“两个确保”的基础上,不断完善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努力实现老有所养、贫有所济、病有所医。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提高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企业的社会保险参保率。完善灵活就业人员的参保办法。继续推行乡镇企业职工参加社会保险。做好生产经营类事业单位改制后社会保险关系接续工作。妥善解决关闭破产企业退休人员的医疗保障问题。全面推行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完善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逐步做实个人账户。拓宽社会保障筹资渠道,增强社会保障功能。健全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相衔接的社会保障体系。

(三)积极解决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各级政府要对困难群众给予更多的关注和关心,重点帮助失业职工、失地农民、拆迁居民和贫困家庭解决生产生活困难,保证他们有饭吃、有衣穿、有房住,逐步解决好看病难、子女上学难的问题,确保每个困难家庭基本生活有保障,确保每一个学生不因贫失学。今年重点做好六件事:一是建立覆盖城乡的低保体系。在巩固城市低保的同时,在全省全面推行农村低保,做到应保尽保。二是增加困难农户小额扶贫贷款贴息。三是加大下岗职工再就业帮扶力度,增加补助资金。四是切实解决经济困难家庭子女上学难问题。建立健全政府主导、学校联动、社会参与的扶困助学机制,对义务教育阶段困难学生实行免交杂费和书本费、补助寄宿生生活费,增加职业教育助学金、高校奖学金和高校助学贷款贴息,保证每个贫困家庭子女都有接受义务教育的机会,保证每个考上大学的学生不因贫失学。五是全面建立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六是完善农村五保户供养制度,提高集中供养率。以上六项,省财政共安排补助资金9.7亿元。与此同时,把政府救济和社会救助结合起来,加快建立解决困难群众生产生活问题的协调机制,倡导各类社会组织和社会成员参与慈善事业,开展经常性的扶危济困送温暖活动。

(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深入开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宣传教育,大力弘扬创业创新创优精神,把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凝聚到富民强省、“两个率先”的奋斗目标上来。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建设。建立健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长效机制。广泛开展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社区和文明行业创建活动。巩固和扩大基层民主,完善村民自治、社区民主管理和企业民主管理制度。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增强公民法律意识。加强国防教育,做好国防动员和民兵预备役工作,深入开展“双拥共建”活动,进一步密切军政军民关系。

(五)全力维护社会稳定。完善社会管理体系和政策法规,创造安全、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切实做好信访工作,引导群众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诉求,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统筹兼顾不同社会群体的利益,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维护社会公平,促进利益关系的和谐。深入推进平安江苏建设,健全大调解机制,积极预防各类群体性事件发生,促进社会秩序的和谐。建立大防控格局,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依法打击各种犯罪活动。建立健全各类突发事件应急机制,提高维护公共安全与社会稳定的能力。加强安全生产管理,预防和减少重大事故的发生。全面落实维护稳定的各项措施,努力形成社会安定、环境安全、百姓安宁的和谐局面。

五、大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政府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政府的根本宗旨,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是政府的根本任务,人民满意不满意、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是衡量政府工作的根本标准。各级政府必须按照“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加强自身建设,提高行政能力,努力做到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让人民满意。

一是以人为本、勤政为民。所有政府工作人员都要认真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牢固确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念,牢固确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立足点,把执政为民的要求融入到思想感情里,体现在政策措施中,落实到具体工作上。坚持把加快发展的着力点放在真抓实干上,鼓实劲不务虚功,求实效不图虚名,开拓进取不自满,脚踏实地不浮躁,埋头苦干不张扬,在狠抓落实中更好地为发展服务、为基层服务、为群众服务。多做群众急需的事,多做群众受益的事,多做打基础的事,多做起长远作用的事,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二是创新管理、依法行政。把转变政府职能和创新管理方式结合起来,努力提高政府行政能力。全面履行政府职能,在改进经济调节和市场监管的同时,更加注重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在加强和改进政府管理的同时,更加注重建设服务型政府。正确处理管理与服务的关系,做到权力与责任紧密挂钩,权力与利益彻底脱钩,努力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按照建设法治江苏的要求,努力建设法治政府,把依法行政贯穿于政府决策、执行、监督的全过程,严格依法行使权力、履行职责,善于依法管理社会事务,善于运用法律法规调整各种社会关系和利益关系,善于在法制轨道上解决各种矛盾和问题。坚持严格执法、公正执法、文明执法,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要追究、侵权须赔偿,全面提高各级政府依法行政水平。

三是求真务实、科学行政。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把发展的热情、科学的态度和务实的作风统一起来,各项工作都要经得起实践、群众和历史的检验。坚持群众观点、群众路线,进一步完善重大决策的规则和程序,对涉及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事项,广泛征询意见,充分进行协商和协调;对专业性、技术性较强的重大事项,认真进行专家论证、技术咨询、决策评估;对同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事项,实行公示、听证等制度,扩大人民群众的参与度,使决策更加切合实际,更加符合群众利益。进一步改进机关作风,努力解决条块分割、权责脱节、政出多门、推诿扯皮等突出问题,加强电子政务建设,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率,使机关运转更加规范协调、办事更加公正透明、工作更加高效便民。

四是从严治政、廉洁从政。认真贯彻落实中央颁发的《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深入推进反腐倡廉工作。紧密结合行政审批、财税金融、投资体制、国有资产监管、人事制度等项改革,建立健全有利于从源头上防范腐败的体制机制。加强制度建设,更好地用制度和法律规范政府工作人员的从政行为。大力推行政务公开,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加强经济责任审计和行政监察工作,确保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以解决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为重点,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厉行勤俭节约,力戒铺张浪费,反对奢靡之风。政府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牢记“两个务必”,严格遵守廉洁自律各项规定,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接受人民政协的民主监督,认真听取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各人民团体的意见,接受新闻舆论和社会公众监督。大力加强政风建设,敢于坚持原则,敢于严格管理,敢于批评错误,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清正廉洁、作风优良的公务员队伍。

各位代表,新的一年充满希望和挑战,新的任务更加艰巨而繁重。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中共江苏省委领导下,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同心同德,团结奋斗,加快富民强省、“两个率先”步伐,共创江苏更加美好的明天

第三篇:江苏省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范文)

2011江苏省政府工作报告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江苏省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提出意见。

一、“十一五”时期工作回顾

“十一五”时期是我省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我们在中共江苏省委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统筹推进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全省总体上达到省定全面小康指标,圆满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在科学发展的道路上迈出新步伐。江苏的发展,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

“十一五”时期,是积极应对复杂多变形势、全省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的五年。我们坚持科学发展导向,好字优先、又好又快推进经济发展。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全面落实国家扩内需保增长的一揽子计划,见事早、判断准、行动快,迅速出台了加大财税金融支持、扶持中小企业、促进外经贸发展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全力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较快扭转了经济增速下滑趋势,呈现出创新引领、增长较快、质量提升、结构优化、后劲增强、民生改善的良好态势。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0903亿元,年均增长13.5%;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从3046美元提高到7700美元。财政总收入11743亿元,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4080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482亿元,年均增长18.6%,消费成为经济增长的最大拉动力。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3187亿元,年均增长21.5%,民间投资占全社会投资比重达64.2%。进出口总额4658亿美元,其中出口2706亿美元,均创历史新高。基础设施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显着增强,治淮一期工程基本完成,通榆河北延工程全线通水通航,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具备送水出省条件;电力供应能力进一步增强;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超过4000公里,路网密度居全国前列,沪宁城际高速铁路建成通车,长江过江通道达到7个,建成连云港15万吨级深水航道,亿吨港口达到6个,苏南硕放机场改造工程竣工,淮安涟水机场建成通航,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初步形成。

“十一五”时期,是加快经济转型升级、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明显进展的五年。坚持调高调优调强取向,制定十大重点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启动实施新兴产业倍增、服务业提速、传统产业升级计划,产业结构明显优化。2010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1224亿元,比“十五”末增长1.2倍。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由24%提高到33%。新兴产业引领新一轮增长,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和新医药、节能环保、软件和服务外包、物联网和新一代信息技术等六大新兴产业销售收入超过2万亿元,占工业销售收入的23%。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超过40%,比“十五”末提高5.1个百分点。物流、金融、旅游等服务业快速发展,苏南地区出现服务业投资超过制造业投资的新态势,南京形成“三二一”产业发展格局。大力推进创新型省份建设,产学研合作向纵深发展,科技进步贡献率达54%,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2.1%。区域创新能力在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报告评价中连续两年保持全国首位。节能减排力度加大,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减排均完成“十一五”目标。重点流域污染治理和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取得重要进展。太湖湖体水质持续改善,确保了饮用水供水安全。生态建设深入推进,森林覆盖率和城市绿化覆盖率分别提高到20.6%和42%。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保护耕地、保障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气象预测预报、地震监测工作和防灾减灾能力得到加强。

“十一五”时期,是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城乡区域统筹协调发展水平显着提高的五年。全面落实强农惠农政策措施,连续七年保持“三农”投入增加、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的好形势。2010年粮食总产647亿斤,高效农业面积占耕地面积三分之一,农业增加值由全国第六位上升为第三位。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蓬勃发展,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显着提高。深入实施农村实事工程,解决了1275万农村居民饮水安全问题,村级综合服务中心实现全覆盖。大力促进农民就业创业,五年转移农村劳动力227万人,转移比重提高到66%。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步伐加快,城市化率达到57%,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能力明显增强。县域经济实力大幅提升,28个县(市)进入全国百强县行列。苏南提升、苏中崛起、苏北振兴步伐加快,苏北五年承接500万元以上产业转移项目过万个,主要经济指标增幅连续四年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苏北苏中经济总量占全省比重五年提高1.8个百分点。全省整体纳入长三角区域范围,江苏沿海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沿海地区发展步入快车道。积极做好对口支援西藏、新疆和青海工作,支援四川绵竹灾后恢复重建三年任务两年完成。

“十一五”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体制机制不断创新的五年。经济体制改革深入推进。所有制结构进一步优化,国资、民资、外资各展所长,国有企业改革重组取得新进展,民营经济发展取得新突破,129家企业进入全国民营企业500强。实施财力下倾的新分税制财政体制,深化省直管县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地方金融体系进一步完善,农村金融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2010年地方金融资产达到1.5万亿元,占全省金融资产总量四分之一以上。直接融资渠道拓展、规模扩大,创业投资、股权投资加快发展,新增境内外上市公司139家。价格改革稳步推进,物价总水平保持基本稳定。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省市县政府机构和乡镇机构改革基本完成,扩权强县改革有序推进,事业单位改革逐步深化,重大综合改革试点稳步开展。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省市县三级行政权力网上公开透明运行实现县级以上行政机关全覆盖、所有行政权力事项全覆盖、网上行政监察全覆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推进,国有文艺院团转企改制基本完成。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待遇绩效挂钩全面实行。77%的县(市、区)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启动。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五年实际利用外资超过1100亿美元,占全国的四分之一。新增10家国家级开发区,各类开发园区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境外投资快速增长,对外工程承包保持全国领先。

“十一五”时期,是民生显着改善、社会事业快速发展的五年。坚持民生优先,着力办好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实事,切实解决人民群众现实的利益问题。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944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9118元,年均增长10.2%和8.2%。城乡居民就业稳定增加,五年新增城镇就业587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实现城市低保和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申请保障性住房和租赁补贴应保尽保。着力构建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安全网,五大社会保险参保人数均突破千万,社会保障待遇不断提高,在全国率先全面推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现全覆盖。实施脱贫攻坚工程,362万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行,高中阶段教育基本普及,职业教育快速发展,高等教育率先进入大众化阶段。高校、科研院所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进一步发挥。公共卫生事业加快发展,城乡基层卫生服务网络基本形成。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全面加强,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顺利实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蓬勃发展,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免费开放范围不断扩大,有线电视和农家书屋基本实现行政村全覆盖。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取得新成绩。全民健身活动广泛开展,我省体育健儿在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上取得优异成绩,成功举办第十七届省运会,第二届青奥会落户南京。扎实推进和谐社区建设,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网络逐步健全。扩大基层民主,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做好信访工作,矛盾纠纷大调解机制和社会治安大防控体系不断完善。加强市场监管,实施食品药品放心工程,开展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安全生产形势总体稳定。法治江苏、平安江苏建设取得明显成效,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绩效考核连续五年居全国首位。国防动员和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稳步推进,优抚安置、拥军优属、军民共建活动成绩显着。民防、民族、宗教、外事、侨务、对台事务、档案、史志、参事工作取得新进展,妇女、儿童、青少年、老龄、残疾人、红十字、慈善事业取得新进步。

各位代表!“十一五”时期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成就,是党中央、国务院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省广大干部群众在中共江苏省委坚强领导下团结奋斗的结果。我代表江苏省人民政府,向全省人民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省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各人民团体和各界人士,向驻苏人民解放军、武警官兵和人民警察,表示衷心的感谢!向关心江苏建设的香港特别行政区同胞、澳门特别行政区同胞、台湾同胞、海外侨胞和国际友人,表示衷心的感谢!下转A2版

上接A1版 各位代表!过去五年,我们不仅在应对挑战中取得了超出预期的发展成果,而且积累了在复杂环境中推动科学发展的宝贵经验。一是坚持科学发展,突出又好又快的鲜明导向,奋发有为、迎难而进,加快全面小康和基本现代化进程。二是坚持改革开放,以深化改革突破体制束缚,以扩大开放增创发展优势,不断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生机活力。三是坚持创新引领,以结构调整培育新的增长点,以自主创新抢占发展制高点,推动经济加快转型升级。四是坚持统筹兼顾,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区域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切实增强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五是坚持民生优先,加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让人民群众更加普遍、更加充分地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江苏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不少矛盾和问题。一是经济结构性矛盾还比较突出,产业结构仍然偏重,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资源环境压力加大,经济增长粗放的状况尚未完全改变。二是发展的协调性需要继续增强,全面小康建设水平还需进一步提高,城乡二元结构仍是制约统筹发展的突出问题,区域协调发展的任务还很艰巨,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还不相适应,不同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还比较大。三是社会建设相对滞后于经济发展,社会管理还不适应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因征地拆迁、环境污染以及不同群体利益诉求等引发的矛盾和问题增多,安全生产和社会稳定方面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四是政府职能转变不够到位,依法行政能力需要进一步增强,公共服务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少数政府工作人员存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弄虚作假、急功近利、铺张浪费和消极腐败现象。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存在的这些问题,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加以解决。

二、“十二五”时期的目标任务

各位代表,根据《中共江苏省委关于制定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省政府制定了“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已经提请大会审议。纲要(草案)全面提出了我省“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经本次大会审议批准后,省政府将作为施政的依据,认真付诸实施。

“十二五”时期,是我省全面实现小康并向基本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时期。综观国内外形势,我们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加快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长期向好的趋势没有改变,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和江苏沿海地区发展战略加快实施,为我省更好地发挥优势,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拓展了空间,增添了动力。“十二五”时期,也是我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阶段。我们必须科学判断和准确把握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趋势新特征,清醒认识面临的挑战和困难,切实增强机遇意识、风险意识和责任意识,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克服不利因素影响,努力把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做得更好。

胡锦涛总书记不久前要求江苏“继往开来,坚持‘两个率先’,在新的起点上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为江苏的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十二五”时期,我们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适应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顺应人民群众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以推动科学发展、建设美好江苏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科技创新为强大动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根本目的,大力实施科教与人才强省、创新驱动、城乡发展一体化、经济国际化、区域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六大战略,统筹做好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全面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打下坚实基础,在科学发展道路上铸造新的辉煌。

“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全省综合经济实力、自主创新能力、国际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显着增强,全面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苏南等有条件的地方在巩固全面小康成果基础上率先进入基本现代化。到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左右,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8万元。经济结构更加优化,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到48%左右,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到40%。科技创新继续走在全国前列,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2.5%,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到60%以上。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水耗下降和二氧化碳、主要污染物减排完成国家下达的约束性指标,森林覆盖率达到22%。城乡区域发展更趋协调,城市化率达到63%,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推进,三大区域协调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苏北地区人均主要经济指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改革开放不断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新突破,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明显提高。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0%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各项社会事业加快发展,社会建设和管理全面加强,人民群众普遍享有基本公共服务,民主法制更加健全,依法行政能力显着增强,法治江苏、平安江苏建设再上新水平。

实现“十二五”发展目标,必须深入实施六大发展战略。把科教与人才强省战略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战略,统筹推进科技强省、教育强省与人才强省建设。把创新驱动战略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战略,进一步加快创新型省份建设。实施城乡发展一体化战略,促进城乡互动发展、共同繁荣。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推动三大区域优势互补、良性互动。实施经济国际化战略,增创开放型经济新优势。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实现“十二五”发展目标,必须认真落实重点任务。提交大会讨论的纲要(草案),对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任务作出了全面部署,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加快经济转型升级,着力构建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服务经济为主体、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现代农业为基础的现代产业体系,率先基本建成创新型省份。二是千方百计扩大内需,充分挖掘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的巨大潜力,大力推进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建设,加快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局面。三是积极构建和谐社会,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四是促进城乡区域统筹协调发展,以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为突破口加快城乡发展一体化步伐,以提升区域协调发展水平拓展发展新空间。五是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以生态省建设为载体,加强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努力使江苏的山更绿、水更清、天更蓝、人居环境更优美。六是着力深化改革开放,加大改革攻坚力度,全面提升经济国际化水平,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三、2011年主要工作

2011年是“十二五”发展的开局之年,做好今年工作至关重要。从总体上看,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利条件很多,同时面临的形势也十分复杂。世界经济复苏的基础仍不牢固,经济运行不稳定因素增多,物价上涨压力加大,外贸出口形势不容乐观,节能减排要求更高,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任务还很艰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紧迫性进一步凸显。我们既要坚定发展信心,把握机遇、用好机遇,又要保持清醒头脑,增强忧患意识,积极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要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上来,紧扣主题主线,突出创新驱动,着力改善民生,注重统筹兼顾,全力以赴稳增长、转方式、控物价、惠民生、促和谐,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0%;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2%;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7%;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8%以上,实际利用外资继续保持全国领先;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10%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控制在4%左右;节能减排指标完成好国家下达的任务;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4%。左右。

实现今年发展目标,要把握全局,突出重点,着力做好十个方面工作。

(一)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优化财政支出结构,重点加大对结构调整、自主创新、“三农”、民生和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的支持力度。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和融资平台管理。着力优化信贷结构,积极增加有效信贷投放,保持信贷总量稳定增长。

加强物价调控监管。把保持物价总水平的基本稳定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强主要农产品、基本生活必需品、重要生产资料的生产、供应和储备。严格控制政府管理的调价项目。加大市场价格监管力度,坚决查处恶意炒作、哄抬物价等不法行为。落实低收入群体价格上涨动态补贴机制,稳定学生食堂饭菜价格,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

加大经济运行调节力度。强化经济运行监测分析,做好运力调度和运输管理工作,加强煤炭、电力、成品油、天然气供应,保障居民生活和企业正常生产需要。加强劳动力供需衔接。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帮助企业解决融资难和市场拓展问题。积极扩大消费需求。提升居民消费能力,努力培育消费热点,拓展城乡居民多样化消费,完善促进消费增长的长效机制。改善居民消费条件,优化城镇商业网点布局,加大农村市场开拓力度,积极发展电子商务、网络购物等新型流通业态。大力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推进流通领域追溯体系建设,保护消费者权益,着力营造便利、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

大力优化投资结构。充分发挥政府投资的引导作用,促进社会投资稳定增长,重点保证在建、续建重大项目的资金需求。集中力量组织实施200个重点项目,规划储备一批事关全局和长远的重大项目。在产业方面,着力推进一批规模大、技术含量高、带动作用强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项目建设。在民生方面,加快推进一批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设施项目建设。在生态环保方面,积极推进一批节能环保示范工程项目建设。在基础设施方面,以铁路、机场、港口、能源、水利、信息为重点,加快推进宁杭、宁安城际铁路、京沪高铁江苏段、铁路南京枢纽站、宿淮铁路、泰州大桥、南京四桥、禄口机场二期、苏南硕放机场改扩建、苏中江都机场、长江南京以下12.5米深水航道整治、南水北调一期、新一轮治淮治太等重点工程建设,全面提升现代化建设的支撑能力。严格执行投资项目用地、节能、环保、安全等准入标准,坚决控制盲目扩张和重复建设,切实提高投资效益。

(二)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发展创新型经济。深入实施新兴产业倍增、服务业提速、传统产业升级“三大计划”,着力培育一批规模大、实力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进一步完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扶持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加快产业优化升级,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培育壮大新兴产业。适应国际需求结构调整、国内消费升级和科技进步新趋势,促进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集聚,推动新兴产业产品规模化市场应用。围绕纲要(草案)提出的发展新兴产业的目标任务,发挥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示范基地和省级开发园区、特色产业基地的集聚带动作用,推进技术创新链和产业链有机融合,做强做大新兴产业。加速发展现代服务业。进一步完善和落实鼓励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努力促进服务业发展提速、水平提升,使服务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大力发展现代物流、金融、信息、科技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着力提升商贸、旅游、健身、养老、社区和家政服务等生活性服务业。加快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

改造提升制造业。着力优化结构,增强核心竞争力,让更多的“江苏制造”上升为“江苏创造”。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提升传统产业,提高全社会信息化水平。继续实施“百项千亿”技术改造工程,加大新产品开发和品牌创建力度,重点促进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石油化工等产业优化升级,全面改造提升纺织、冶金、轻工、建材等产业,推动主导产业向高端发展。鼓励支持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

(三)大力推进自主创新。

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要大力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深入推进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工作,着力创新体制机制,进一步营造良好环境,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大力推进创新型企业建设,增加研发投入,鼓励和支持企业建设高水平的研发机构和研发队伍。实现政府引导性投入稳定增长、企业主体性投入持续增长、社会多元化投入快速增长,力争全社会研发投入超过1000亿元,其中企业研发投入超过800亿元。深入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着力提升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水平,培育更多的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深化产学研合作。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充分发挥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创新源头作用,加强基础性、前瞻性和共性技术研发,突破关键技术,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大力构建产学研紧密结合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在创新和研发活动的组织、技术成果推广和产业化机制上取得突破,引导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力争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5%以上。增强开放式创新能力,通过合资、购并和建立海外研发机构,积极引进国际先进技术,提高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城市。支持南京建设长三角地区重要科技创新中心。积极推动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加快构筑创新高地、人才高地、产业高地。大力发展科技金融。加强科技与金融结合,加快构建新型科技投融资体系。充分发挥政府创业投资引导资金的作用,积极吸引境内外各类资本支持创新创业,扩大创业投资规模。鼓励金融企业扩大科技贷款规模,设立专营机构,支持科技创新。加快发展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科技保险、科技企业债券等金融产品,鼓励科技企业上市融资。

着力构建创新创业人才高地。全面实施人才规划纲要。设立人才引进、培养、使用和奖励专项资金。深入推进“十大人才工程”建设,加快培养和集聚高层次科技人才、高素质管理人才、高技能实用人才,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坚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以用为本、人尽其才,创新体制机制,为各类人才创新创业创优营造良好环境。

(四)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

扎实做好“三农”工作。围绕保障农产品供给、促进农民增收的中心任务,继续加大“三农”投入,全面落实强农惠农各项政策,落实好“米袋子”、“菜篮子”行政首长负责制,稳定发展粮食生产,扎实推进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大力发展现代高效农业,新增高效农业面积300万亩,其中设施农业面积80万亩。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加快建设农业产业园区、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和市场体系,加大农业科技推广力度,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强化农产品质量管理,确保消费安全。加强农田水利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深入推进农村河道疏浚整治,加快中低产田改造,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深入实施六件实事工程,不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深化农村改革,大力发展农民合作组织,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在依法自愿有偿的基础上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巩固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成果,大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扩大农业保险覆盖面。坚决落实耕地保护制度和节约集约用地制度,严守基本农田保护红线。规范有序推进农村土地集中整治。

提高城市化发展水平。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完善功能、以大带小的原则,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着力提升特大城市、大城市功能,促进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充分发挥县城和重点中心镇在统筹城乡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继续完善道路、供水、燃气、环卫等基础设施,加强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和管线管理,提高城镇吸纳人口、集聚产业、扩大就业、提供公共服务等方面的综合承载能力,提高城市管理水平。

加快建立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坚持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大力推进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劳动就业一体化,促进公共资源均衡配置、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积极开展户籍制度、公共服务等改革试点,有序推进有条件的农村人口落户城镇。探索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健全完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制度。优化村庄布局,有序推进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

(五)提高区域协调发展水平。

实现沿海开发新突破。充分发挥沿海城市、港口、岸线、空间资源和政策等优势,大力发展海洋经济,推动沿海地区开发开放和跨越发展。加快推进沿海港口群建设,开工建设连云港30万吨级航道工程,推进连云港至盐城铁路、南通至上海铁路、临海高等级公路、崇启大桥、盐河航道整治、通榆河东台至长江段航道等重大交通项目建设,加快实施泰州引江河二期、泰东河等水资源工程建设。大力发展临港产业、新兴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加快建设沿海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有序开发利用滩涂,深化部省合作,加快实施滩涂围垦开发重大工程项目,开工建设盐城条子泥匡围一期工程。加快沿海开发投融资平台建设,发行沿海开发企业债券,设立江苏沿海产业投资基金并投入运行,积极争取建立沿海发展银行。

培育区域发展新优势。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与省域主体功能区规划相结合,加强沿沪宁线、沿江、沿海、沿东陇海线产业带建设。加快苏北振兴步伐,大力推进产业、财政、科技、人才“四项转移”和南北共建开发园区,落实好支持宿迁实现更大突破的政策措施,积极推进徐州老工业基地振兴,加快淮安苏北重要中心城市建设,不断增强苏北发展内生动力。大力推动苏中崛起,加快与苏南融合发展,继续实施跨江发展和江海联动,彰显区域特色,构建新优势。全面提升苏南发展水平,加快城乡发展一体化步伐,大力发展创新型经济,增强国际竞争力。积极推进长三角区域发展一体化。完善合作体系,创新合作机制,深化多领域合作。推进高速铁路网、城际轨道交通和机场体系、干线航道网建设,加强沿海、沿江港口间的资源整合和分工协作。推动长三角北翼城市群规划建设,发挥苏锡常在长三角一体化中的重要作用,加大宁镇扬一体化发展的推进力度,促进南京建设成为长三角辐射带动中西部地区发展的重要门户。继续扎实做好对口支援工作。

(六)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

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坚持源头控制、科技支撑、严格监管“三管齐下”,确保完成节能减排目标任务。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坚决控制产能过剩行业新上扩能项目。实施节能减排重点工程,深入推进工业、建筑、交通运输、公共机构等领域的节能减排,重点做好年综合耗能3000吨标准煤以上用能单位的节能工作。大力推进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生态宜居的节约型城乡建设。推广应用先进节能技术,推进节约用水,积极发展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积极培育低碳产业。健全激励约束机制,有效运用价格、税收、信贷等经济手段,促进企业和全社会节能减排。

加强生态环境治理。加快实施“清水蓝天”工程。全面推进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确保太湖流域水质持续改善。加强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加快建设南水北调江苏段和通榆河“清水走廊”。加大主要入海河流综合整治力度,切实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加强河湖水域保护,继续推进集中式饮用水源地达标整治和备用水源地建设。严格控制机动车尾气排放,加大建筑工地、道路运输扬尘和工业粉尘烟气治理力度,减少大气灰霾污染。加快城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扩大农村环境整治范围,加强农业面源污染、农村生活污染防治。开展突出环境问题集中整治行动和重金属污染专项治理。积极推进绿色江苏建设,新增造林80万亩和森林抚育150万亩,新增城市绿地34万亩。加强重要生态功能区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推进山体保护复绿、工矿废弃地恢复治理工程。广泛开展生态创建活动。加强生态文化宣传,普及生态文明知识。加快实施公益性生态文化工程,开展新一轮生态示范创建工作,建设环太湖地区生态城市群。积极推行绿色采购制度,大力倡导绿色消费模式和低碳生活方式。

(七)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Life Technologies四款万元产品,1.00元起拍

推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新突破。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加快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在财税体制改革方面,健全政府预算体系,完善省直管县财政体制,进一步发挥财政支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激励作用,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健全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增强基层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财力保障。在金融体制改革方面,积极引进总部性金融机构和外资金融机构,创新地方金融管理体制,鼓励地方金融加快发展,支持各类金融机构向县域延伸,大力发展新型农村金融组织,积极发展创业投资和各类产业基金,支持企业通过上市、发行债券扩大直接融资规模。在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环保收费改革方面,重点推行居民阶梯式水价、电价改革,稳步推进污水处理、垃圾处理收费制度改革,积极推进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在所有制结构调整方面,加大国有企业资源优化整合力度,鼓励民间资本重组联合和参与国企改革,引导非公有制经济进入金融服务、公用事业和基础设施等领域,促进民营经济加快发展。统筹推进收入分配、社会领域和行政管理体制等方面改革。推进南京国家科技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和苏州城乡发展一体化、无锡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宿迁区域协调发展综合配套改革等项试点。开展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研究制定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评价考核体系。

提高对外开放质量和水平。实施更加积极主动、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坚持调整出口结构和优化进口结构并重,更高水平“引进来”与更大步伐“走出去”并重,进一步增强对外开放的领先优势。提高一般贸易、服务贸易、自主品牌产品出口比重,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提升出口产品附加值和竞争力。大力发展国际服务贸易,加快建设苏南服务贸易产业带。扩大先进技术设备、关键零部件和重要能源原材料进口。积极应对国际贸易摩擦。加大招商选资、招才引智力度,吸引外资企业总部、研发、营销、物流中心等功能性机构落户我省,鼓励外资投向高新技术产业、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更多地投向苏北苏中和沿海地区。进一步创新利用外资方式,营造更加开放、公平、便利的投资环境。提升开发园区产业集聚和科技创新功能,充分发挥国家级开发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快“走出去”步伐,完善企业对外投资的支持服务体系,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到境外收购研发机构、营销网络、知名品牌及上市融资,建立资源开发基地和生产加工基地,开拓经济国际化新空间。

(八)更大力度保障和改善民生。

努力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按照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的要求,启动实施城乡居民收入七年倍增计划,以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为基本方向,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认真落实最低工资制度,积极推进工资集体协商,建立健全工资正常增长和支付保障机制。实施公共卫生和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非义务教育学校等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待遇与绩效挂钩。做好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调整工作。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加快构建农民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大力支持自主创业,使更多的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加强政策扶持,增加转移性收入,加快经济薄弱地区富民和困难群体增收进程。规范分配秩序,努力缩小收入差距。

稳定和扩大就业。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坚持城乡并举,保持就业形势稳中向好。认真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继续做好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困难人员、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就业工作。大力开发就业岗位,建立健全城乡统一的人力资源服务体系,为劳动者提供职业技能培训和就业信息服务。促进平等就业,加强劳动关系协调,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

统筹,稳步提高工伤保险待遇。加快建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在稳定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的基础上,着力提高社会保障标准。全面开展居民医保门诊立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制度,推进困难企业职工、大学生参加医保,解决未参保集体企业人员养老保险遗留问题。切实落实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提高征地补偿标准和被征地农民保障水平。切实维护城镇拆迁居民合法权益,进一步做好城镇拆迁居民的补偿安置工作。加强各种保障制度的衔接,全面实施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提高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统筹层次,推进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异地就医联网结算。发挥商业保险在社会保障中的补充作用。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扶持社会养老服务机构发展。加强对弱势群体的法律援助,健全教育、医疗、临时生活等救助制度。发展慈善事业。

大力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加大住房保障专项资金筹集力度,加快住房保障投融资平台建设,优先保证用地供应,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租赁住房建设运营,完善公共租赁住房制度和政策体系。实行目标管理,落实市县政府住房保障主体责任,努力解决中等偏下收入家庭和城镇新就业人员、外来务工人员的住房困难。继续增加住房有效供给,提高中低价位、中小套型商品住宅比重。严格落实差别化的住房税收、信贷等政策,合理引导住房需求,有效遏制投机投资性购房。坚持政府保障与市场供给相结合,逐步形成保障性住房体系和商品房体系。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加强市场监管,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九)大力发展社会事业。

加大文化强省建设力度。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深入推进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等创建活动,加强社会诚信建设,全面提升公民素质。完善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进文化共享工程社区基层服务点建设,创建国家和省级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加强重点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发展以出版发行、网络媒体、影视动漫为重点的文化产业。广泛开展科普活动。繁荣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文学艺术、档案史志事业。做好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发展公共体育事业,提升竞技体育综合实力,加快推进体育产业发展,支持南京做好青奥会筹备工作。加快教育现代化步伐。落实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加大教育投入,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规范办学行为,深化素质教育,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大力发展学前教育特别是农村学前教育,推进基础教育高水平普及、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等教育内涵提升、终身教育体系加快形成。启动实施国家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建设高校优势学科。大力造就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加快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加大政府对公共医疗卫生发展的投入力度,抓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扎实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在所有县(市、区)实行基本药物制度,稳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鼓励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积极推进县级医院、中心乡镇卫生院和标准化村卫生室建设,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效率,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加强重大传染病防控工作。加快中医药事业发展。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全面做好人口工作,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促进人口均衡发展,建立和完善人口公共服务体系,加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

(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机制。推动社会管理重心下移,整合基层社会管理服务资源,推广“一委一居一站”社区管理模式,积极打造15分钟社区管理服务圈,提高城乡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支持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发挥社会志愿者积极性。加强对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和新兴媒体的管理。建立健全党和政府主导的群众利益协调机制、群众诉求表达机制、社会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完善重大政策制定和重大工程项目实施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健全社会舆情汇集和分析机制,完善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制度,努力从源头上化解社会矛盾。推动领导干部接访下访工作制度化,着力查处损害群众利益的案件,深入开展信访热点难点问题、安全事故隐患、基层基础工作薄弱环节“三项排查”,努力消除各种不稳定不安全因素,保持社会和谐稳定。

切实保障公共安全。深入推进平安江苏、法治江苏建设。加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力度,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全面推进公安等部门信息化建设,严密防范、依法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进一步解决好影响群众安全的突出问题。落实特殊人群帮教措施,切实做好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

加强食品药品监管,保障人民群众饮食和用药安全。严格落实安全防范措施,强化安全生产责任制,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健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机制,提高突发事件的预防预警、应急处置和应急保障能力。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做好民族、宗教工作,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众团体作用。加强国防教育、国防动员、国防后备力量建设,推进“双拥”共建活动,提高优抚安置水平。

各位代表!民生是为政之本。今年我们围绕保障和改善民生,重点办好十件实事:一是加大就业扶持力度。新增城镇就业100万人以上,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36万人,其中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5万人。健全农民就业失业登记、求职登记、创业服务和农村困难家庭就业援助制度,大力促进农民就业创业。购买5000个公益性岗位,开发18000个就业见习岗位,支持经济困难家庭高校毕业生就业。二是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新增公共租赁住房、廉租住房15万套(间),新建经济适用住房6万套,发放廉租住房租赁补贴4万户,完成各类棚户区危旧房改造20万户,解决45万户家庭的住房困难。三是提高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水平。落实低保标准增长机制,苏北地区农村低保标准提高到每人每月210元以上。四是实施城乡居民健康工程。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保政府补助标准提高到200元,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保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提高到65%。扩大农村儿童重大疾病医疗保障试点范围。扶持经济薄弱地区44家县(市)医院和200家中心乡镇卫生院基础设施建设。解决280万农村居民饮水安全问题。五是确保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学。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补助标准提高为小学生每生每年750元、初中生1000元,普通高中、高校每生每年国家助学金平均资助标准分别提高到1500元、3000元,将中等职业学校城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纳入免学费政策范围。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儿童、孤儿和残疾儿童接受普惠性学前教育。从2011年春季学期起,免收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本费。六是推进文化惠民。扩大免费开放公共文化设施范围,进一步做好向经济薄弱地区送书、送戏、送电影工作,农村有线电视入户率超过77%。七是进一步改善农村交通条件。新建和改建农村公路3000公里,改造农村公路桥梁1000座,行政村客运班车通达率达到96%以上。八是加强养老服务工作。提高农村“五保”供养水平,健全城市“三无”老人供养服务体系。向8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发放尊老金。新建2000个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九是加大助残力度。对纳入最低生活保障后生活仍然困难的重度残疾人实施重残补贴金制度,对一户多残、依老养残等特殊困难家庭中的残疾人给予特别救助。十是深入推进脱贫攻坚工程。实现年人均纯收入低于2500元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四、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

做好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工作,必须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政府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切实增强服务职能。进一步加强和改善经济调节和市场监管职能,为各类经济主体创造机会均等、公平竞争的良好发展环境。把政府职能转变的重心放在强化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上,制定出台强化公共服务的政策措施,增强公共服务能力,提高公共服务效率,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政府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加强学习,更新观念,提高把握大局、促进发展、履行职责、服务人民的能力。着力提升行政效能。巩固和扩大机构改革成果,加强行政程序制度建设,认真落实岗位责任制、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绩效管理制等制度,使政府机构运转更为规范协调、工作更加便民高效。扩大政务公开范围,提升政府行政权力网上公开透明运行水平,做好政府信息发布工作,凡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项都要向社会公开,努力实现权力运行规则公开、程序公开、过程公开、结果公开,保证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切实提高各级政府的执行力和公信力。

全面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建立重大工程项目建设和重大政策制定的评估机制,严格责任追究制度,坚决制止和纠正决策程序不合法、政策措施不合理导致群众利益受损的行为。提高依法办事能力,规范行政执法行为,把严格依法办事贯穿于政府工作各个环节,切实保护人民群众特别是困难群众和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强化对行政权力的监督,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政协民主监督,重视司法监督、舆论监督和社会公众监督。大力弘扬求真务实作风。深入贯彻中央和省委重大决策部署,建立健全抓落实的工作责任制,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集中精力抓落实,进一步精简会议和文件,开短会、讲短话,切实改进会风、文风,用更多的时间调查研究、真抓实干。突出重点抓落实,按照确定的目标和重点任务,一件一件分解责任,一项一项落到实处。深入基层抓落实,体察民情,倾听民声,尽心尽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深入推进廉政建设。以制度建设为主线,以规范权力运行为重点,扎实推进惩防体系建设,从重点领域、重点部门、重点环节入手,加大对腐败行为和腐败分子的查处力度。切实加强监督检查,严格控制楼堂馆所建设,严格控制公务接待费用支出,严格按中央规定加强公务用车配备和使用管理,严格控制各种庆典、节会、论坛活动,严禁公费出国出境旅游。继续深化工程建设领域和“小金库”专项治理。政府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一定要增强廉政意识,带头落实廉政准则,艰苦奋斗,厉行节约,勤俭办一切事情,把有限的资金和资源更多地用在民生改善上。我们要时刻牢记“两个务必”,勤勉尽责,清正廉洁,进一步树立为民务实清廉的良好形象。

各位代表!实现“十二五”发展目标,任务艰巨,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有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共江苏省委的坚强领导,有改革开放以来奠定的坚实基础,有全省上下同心同德、和谐奋进的良好局面,我们对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同心协力,开拓创新,扎实工作,加快富民强省、“两个率先”步伐,以优异成绩迎接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为把江苏的明天建设得更加美好而努力奋斗!

第四篇:2011年江苏省政府工作报告

2011江苏省政府工作报告

李学勇在省人大十一届四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江苏省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提出意见。

一、“十一五”时期工作回顾

“十一五”时期是我省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我们在中共江苏省委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统筹推进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全省总体上达到省定全面小康指标,圆满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在科学发展的道路上迈出新步伐。江苏的发展,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

“十一五”时期,是积极应对复杂多变形势、全省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的五年。我们坚持科学发展导向,好字优先、又好又快推进经济发展。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全面落实国家扩内需保增长的一揽子计划,见事早、判断准、行动快,迅速出台了加大财税金融支持、扶持中小企业、促进外经贸发展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全力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较快扭转了经济增速下滑趋势,呈现出创新引领、增长较快、质量提升、结构优化、后劲增强、民生改善的良好态势。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0903亿元,年均增长13.5%;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从3046美元提高到7700美元。财政总收入11743亿元,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4080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482亿元,年均增长18.6%,消费成为经济增长的最大拉动力。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3187亿元,年均增长21.5%,民间投资占全社会投资比重达64.2%。进出口总额4658亿美元,其中出口2706亿美元,均创历史新高。基础设施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显着增强,治淮一期工程基本完成,通榆河北延工程全线通水通航,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具备送水出省条件;电力供应能力进一步增强;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超过4000公里,路网密度居全国前列,沪宁城际高速铁路建成通车,长江过江通道达到7个,建成连云港15万吨级深水航道,亿吨港口达到6个,苏南硕放机场改造工程竣工,淮安涟水机场建成通航,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初步形成。

“十一五”时期,是加快经济转型升级、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明显进展的五年。坚持调高调优调强取向,制定十大重点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启动实施新兴产业倍增、服务业提速、传统产业升级计划,产业结构明显优化。2010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1224亿元,比“十五”末增长1.2倍。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由24%提高到33%。新兴产业引领新一轮增长,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和新医药、节能环保、软件和服务外包、物联网和新一代信息技术等六大新兴产业销售收入超过2万亿元,占工业销售收入的23%。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超过40%,比“十五”末提高5.1个百分点。物流、金融、旅游等服务业快速发展,苏南地区出现服务业投资超过制造业投资的新态势,南京形成“三二一”产业发展格局。大力推进创新型省份建设,产学研合作向纵深发展,科技进步贡献率达54%,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2.1%。区域创新能力在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报告评价中连续两年保持全国首位。节能减排力度加大,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减排均完成“十一五”目标。重点流域污染治理和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取得重要进展。太湖湖体水质持续改善,确保了饮用水供水安全。生态建设深入推进,森林覆盖率和城市绿化覆盖率分别提高到20.6%和42%。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保护耕地、保障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气象预测预报、地震监测工作和防灾减灾能力得到加强。

“十一五”时期,是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城乡区域统筹协调发展水平显着提高的五年。全面落实强农惠农政策措施,连续七年保持“三农”投入增加、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的好形势。2010年粮食总产647亿斤,高效农业面积占耕地面积三分之一,农业增加值由全国第六位上升为第三位。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蓬勃发展,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显着提高。深入实施农村实事工程,解决了1275万农村居民饮水安全问题,村级综合服务中心实现全覆盖。大力促进农民就业创业,五年转移农村劳动力227万人,转移比重提高到66%。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步伐加快,城市化率达到57%,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能力明显增强。县域经济实力大幅提升,28个县(市)进入全国百强县行列。苏南提升、苏中崛起、苏北振兴步伐加快,苏北五年承接500万元以上产业转移项目过万个,主要经济指标增幅连续四年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苏北苏中经济总量占全省比重五年提高1.8个百分点。全省整体纳入长三角区域范围,江苏沿海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沿海地区发展步入快车道。积极做好对口支援西藏、新疆和青海工作,支援四川绵竹灾后恢复重建三年任务两年完成。

“十一五”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体制机制不断创新的五年。经济体制改革深入推进。所有制结构进一步优化,国资、民资、外资各展所长,国有企业改革重组取得新进展,民营经济发展取得新突破,129家企业进入全国民营企业500强。实施财力下倾的新分税制财政体制,深化省直管县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地方金融体系进一步完善,农村金融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2010年地方金融资产达到1.5万亿元,占全省金融资产总量四分之一以上。直接融资渠道拓展、规模扩大,创业投资、股权投资加快发展,新增境内外上市公司139家。价格改革稳步推进,物价总水平保持基本稳定。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省市县政府机构和乡镇机构改革基本完成,扩权强县改革有序推进,事业单位改革逐步深化,重大综合改革试点稳步开展。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省市县三级行政权力网上公开透明运行实现县级以上行政机关全覆盖、所有行政权力事项全覆盖、网上行政监察全覆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推进,国有文艺院团转企改制基本完成。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待遇绩效挂钩全面实行。77%的县(市、区)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启动。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五年实际利用外资超过1100亿美元,占全国的四分之一。新增10家国家级开发区,各类开发园区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境外投资快速增长,对外工程承包保持全国领先。“十一五”时期,是民生显着改善、社会事业快速发展的五年。坚持民生优先,着力办好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实事,切实解决人民群众现实的利益问题。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944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9118元,年均增长10.2%和8.2%。城乡居民就业稳定增加,五年新增城镇就业587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实现城市低保和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申请保障性住房和租赁补贴应保尽保。着力构建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安全网,五大社会保险参保人数均突破千万,社会保障待遇不断提高,在全国率先全面推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现全覆盖。实施脱贫攻坚工程,362万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行,高中阶段教育基本普及,职业教育快速发展,高等教育率先进入大众化阶段。高校、科研院所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进一步发挥。公共卫生事业加快发展,城乡基层卫生服务网络基本形成。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全面加强,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顺利实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蓬勃发展,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免费开放范围不断扩大,有线电视和农家书屋基本实现行政村全覆盖。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取得新成绩。全民健身活动广泛开展,我省体育健儿在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上取得优异成绩,成功举办第十七届省运会,第二届青奥会落户南京。扎实推进和谐社区建设,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网络逐步健全。扩大基层民主,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做好信访工作,矛盾纠纷大调解机制和社会治安大防控体系不断完善。加强市场监管,实施食品药品放心工程,开展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安全生产形势总体稳定。法治江苏、平安江苏建设取得明显成效,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绩效考核连续五年居全国首位。国防动员和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稳步推进,优抚安置、拥军优属、军民共建活动成绩显着。民防、民族、宗教、外事、侨务、对台事务、档案、史志、参事工作取得新进展,妇女、儿童、青少年、老龄、残疾人、红十字、慈善事业取得新进步。

各位代表!“十一五”时期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成就,是党中央、国务院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省广大干部群众在中共江苏省委坚强领导下团结奋斗的结果。我代表江苏省人民政府,向全省人民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省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各人民团体和各界人士,向驻苏人民解放军、武警官兵和人民警察,表示衷心的感谢!向关心江苏建设的香港特别行政区同胞、澳门特别行政区同胞、台湾同胞、海外侨胞和国际友人,表示衷心的感谢!下转A2版

上接A1版 各位代表!过去五年,我们不仅在应对挑战中取得了超出预期的发展成果,而且积累了在复杂环境中推动科学发展的宝贵经验。一是坚持科学发展,突出又好又快的鲜明导向,奋发有为、迎难而进,加快全面小康和基本现代化进程。二是坚持改革开放,以深化改革突破体制束缚,以扩大开放增创发展优势,不断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生机活力。三是坚持创新引领,以结构调整培育新的增长点,以自主创新抢占发展制高点,推动经济加快转型升级。四是坚持统筹兼顾,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区域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切实增强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五是坚持民生优先,加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让人民群众更加普遍、更加充分地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江苏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不少矛盾和问题。一是经济结构性矛盾还比较突出,产业结构仍然偏重,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资源环境压力加大,经济增长粗放的状况尚未完全改变。二是发展的协调性需要继续增强,全面小康建设水平还需进一步提高,城乡二元结构仍是制约统筹发展的突出问题,区域协调发展的任务还很艰巨,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还不相适应,不同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还比较大。三是社会建设相对滞后于经济发展,社会管理还不适应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因征地拆迁、环境污染以及不同群体利益诉求等引发的矛盾和问题增多,安全生产和社会稳定方面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四是政府职能转变不够到位,依法行政能力需要进一步增强,公共服务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少数政府工作人员存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弄虚作假、急功近利、铺张浪费和消极腐败现象。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存在的这些问题,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加以解决。

二、“十二五”时期的目标任务

各位代表,根据《中共江苏省委关于制定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省政府制定了“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已经提请大会审议。纲要(草案)全面提出了我省“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经本次大会审议批准后,省政府将作为施政的依据,认真付诸实施。

“十二五”时期,是我省全面实现小康并向基本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时期。综观国内外形势,我们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加快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长期向好的趋势没有改变,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和江苏沿海地区发展战略加快实施,为我省更好地发挥优势,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拓展了空间,增添了动力。“十二五”时期,也是我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阶段。我们必须科学判断和准确把握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趋势新特征,清醒认识面临的挑战和困难,切实增强机遇意识、风险意识和责任意识,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克服不利因素影响,努力把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做得更好。

胡锦涛总书记不久前要求江苏“继往开来,坚持‘两个率先’,在新的起点上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为江苏的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十二五”时期,我们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适应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顺应人民群众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以推动科学发展、建设美好江苏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科技创新为强大动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根本目的,大力实施科教与人才强省、创新驱动、城乡发展一体化、经济国际化、区域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六大战略,统筹做好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全面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打下坚实基础,在科学发展道路上铸造新的辉煌。“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全省综合经济实力、自主创新能力、国际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显着增强,全面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苏南等有条件的地方在巩固全面小康成果基础上率先进入基本现代化。到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左右,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8万元。经济结构更加优化,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到48%左右,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到40%。科技创新继续走在全国前列,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2.5%,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到60%以上。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水耗下降和二氧化碳、主要污染物减排完成国家下达的约束性指标,森林覆盖率达到22%。城乡区域发展更趋协调,城市化率达到63%,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推进,三大区域协调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苏北地区人均主要经济指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改革开放不断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新突破,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明显提高。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0%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各项社会事业加快发展,社会建设和管理全面加强,人民群众普遍享有基本公共服务,民主法制更加健全,依法行政能力显着增强,法治江苏、平安江苏建设再上新水平。实现“十二五”发展目标,必须牢牢把握主题和主线。坚持把推动科学发展、建设美好江苏作为发展的主题,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确立发展和富民的鲜明导向,努力使社会生产力有更大发展、综合实力有更大提升、人民生活有更大改善。坚持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主线,以结构调整为主攻方向,以自主创新为主要驱动力,加快实现由主要依靠物质资源消耗向创新驱动转变、粗放式增长向集约型发展转变、城乡二元结构向城乡发展一体化转变。

实现“十二五”发展目标,必须深入实施六大发展战略。把科教与人才强省战略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战略,统筹推进科技强省、教育强省与人才强省建设。把创新驱动战略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战略,进一步加快创新型省份建设。实施城乡发展一体化战略,促进城乡互动发展、共同繁荣。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推动三大区域优势互补、良性互动。实施经济国际化战略,增创开放型经济新优势。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十二五”发展目标,必须认真落实重点任务。提交大会讨论的纲要(草案),对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任务作出了全面部署,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加快经济转型升级,着力构建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服务经济为主体、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现代农业为基础的现代产业体系,率先基本建成创新型省份。二是千方百计扩大内需,充分挖掘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的巨大潜力,大力推进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建设,加快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局面。三是积极构建和谐社会,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四是促进城乡区域统筹协调发展,以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为突破口加快城乡发展一体化步伐,以提升区域协调发展水平拓展发展新空间。五是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以生态省建设为载体,加强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努力使江苏的山更绿、水更清、天更蓝、人居环境更优美。六是着力深化改革开放,加大改革攻坚力度,全面提升经济国际化水平,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三、2011年主要工作

2011年是“十二五”发展的开局之年,做好今年工作至关重要。从总体上看,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利条件很多,同时面临的形势也十分复杂。世界经济复苏的基础仍不牢固,经济运行不稳定因素增多,物价上涨压力加大,外贸出口形势不容乐观,节能减排要求更高,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任务还很艰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紧迫性进一步凸显。我们既要坚定发展信心,把握机遇、用好机遇,又要保持清醒头脑,增强忧患意识,积极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要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上来,紧扣主题主线,突出创新驱动,着力改善民生,注重统筹兼顾,全力以赴稳增长、转方式、控物价、惠民生、促和谐,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0%;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2%;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7%;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8%以上,实际利用外资继续保持全国领先;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10%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控制在4%左右;节能减排指标完成好国家下达的任务;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4%。左右。

实现今年发展目标,要把握全局,突出重点,着力做好十个方面工作。

(一)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优化财政支出结构,重点加大对结构调整、自主创新、“三农”、民生和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的支持力度。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和融资平台管理。着力优化信贷结构,积极增加有效信贷投放,保持信贷总量稳定增长。

加强物价调控监管。把保持物价总水平的基本稳定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强主要农产品、基本生活必需品、重要生产资料的生产、供应和储备。严格控制政府管理的调价项目。加大市场价格监管力度,坚决查处恶意炒作、哄抬物价等不法行为。落实低收入群体价格上涨动态补贴机制,稳定学生食堂饭菜价格,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

加大经济运行调节力度。强化经济运行监测分析,做好运力调度和运输管理工作,加强煤炭、电力、成品油、天然气供应,保障居民生活和企业正常生产需要。加强劳动力供需衔接。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帮助企业解决融资难和市场拓展问题。

积极扩大消费需求。提升居民消费能力,努力培育消费热点,拓展城乡居民多样化消费,完善促进消费增长的长效机制。改善居民消费条件,优化城镇商业网点布局,加大农村市场开拓力度,积极发展电子商务、网络购物等新型流通业态。大力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推进流通领域追溯体系建设,保护消费者权益,着力营造便利、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大力优化投资结构。充分发挥政府投资的引导作用,促进社会投资稳定增长,重点保证在建、续建重大项目的资金需求。集中力量组织实施200个重点项目,规划储备一批事关全局和长远的重大项目。在产业方面,着力推进一批规模大、技术含量高、带动作用强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项目建设。在民生方面,加快推进一批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设施项目建设。在生态环保方面,积极推进一批节能环保示范工程项目建设。在基础设施方面,以铁路、机场、港口、能源、水利、信息为重点,加快推进宁杭、宁安城际铁路、京沪高铁江苏段、铁路南京枢纽站、宿淮铁路、泰州大桥、南京四桥、禄口机场二期、苏南硕放机场改扩建、苏中江都机场、长江南京以下12.5米深水航道整治、南水北调一期、新一轮治淮治太等重点工程建设,全面提升现代化建设的支撑能力。严格执行投资项目用地、节能、环保、安全等准入标准,坚决控制盲目扩张和重复建设,切实提高投资效益。

(二)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

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发展创新型经济。深入实施新兴产业倍增、服务业提速、传统产业升级“三大计划”,着力培育一批规模大、实力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进一步完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扶持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加快产业优化升级,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培育壮大新兴产业。适应国际需求结构调整、国内消费升级和科技进步新趋势,促进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集聚,推动新兴产业产品规模化市场应用。围绕纲要(草案)提出的发展新兴产业的目标任务,发挥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示范基地和省级开发园区、特色产业基地的集聚带动作用,推进技术创新链和产业链有机融合,做强做大新兴产业。加速发展现代服务业。进一步完善和落实鼓励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努力促进服务业发展提速、水平提升,使服务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大力发展现代物流、金融、信息、科技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着力提升商贸、旅游、健身、养老、社区和家政服务等生活性服务业。加快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

改造提升制造业。着力优化结构,增强核心竞争力,让更多的“江苏制造”上升为“江苏创造”。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提升传统产业,提高全社会信息化水平。继续实施“百项千亿”技术改造工程,加大新产品开发和品牌创建力度,重点促进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石油化工等产业优化升级,全面改造提升纺织、冶金、轻工、建材等产业,推动主导产业向高端发展。鼓励支持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

(三)大力推进自主创新。

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要大力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深入推进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工作,着力创新体制机制,进一步营造良好环境,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大力推进创新型企业建设,增加研发投入,鼓励和支持企业建设高水平的研发机构和研发队伍。实现政府引导性投入稳定增长、企业主体性投入持续增长、社会多元化投入快速增长,力争全社会研发投入超过1000亿元,其中企业研发投入超过800亿元。深入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着力提升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水平,培育更多的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深化产学研合作。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充分发挥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创新源头作用,加强基础性、前瞻性和共性技术研发,突破关键技术,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大力构建产学研紧密结合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在创新和研发活动的组织、技术成果推广和产业化机制上取得突破,引导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力争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5%以上。增强开放式创新能力,通过合资、购并和建立海外研发机构,积极引进国际先进技术,提高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城市。支持南京建设长三角地区重要科技创新中心。积极推动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加快构筑创新高地、人才高地、产业高地。

大力发展科技金融。加强科技与金融结合,加快构建新型科技投融资体系。充分发挥政府创业投资引导资金的作用,积极吸引境内外各类资本支持创新创业,扩大创业投资规模。鼓励金融企业扩大科技贷款规模,设立专营机构,支持科技创新。加快发展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科技保险、科技企业债券等金融产品,鼓励科技企业上市融资。

着力构建创新创业人才高地。全面实施人才规划纲要。设立人才引进、培养、使用和奖励专项资金。深入推进“十大人才工程”建设,加快培养和集聚高层次科技人才、高素质管理人才、高技能实用人才,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坚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以用为本、人尽其才,创新体制机制,为各类人才创新创业创优营造良好环境。

(四)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

扎实做好“三农”工作。围绕保障农产品供给、促进农民增收的中心任务,继续加大“三农”投入,全面落实强农惠农各项政策,落实好“米袋子”、“菜篮子”行政首长负责制,稳定发展粮食生产,扎实推进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大力发展现代高效农业,新增高效农业面积300万亩,其中设施农业面积80万亩。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加快建设农业产业园区、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和市场体系,加大农业科技推广力度,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强化农产品质量管理,确保消费安全。加强农田水利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深入推进农村河道疏浚整治,加快中低产田改造,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深入实施六件实事工程,不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深化农村改革,大力发展农民合作组织,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在依法自愿有偿的基础上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巩固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成果,大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扩大农业保险覆盖面。坚决落实耕地保护制度和节约集约用地制度,严守基本农田保护红线。规范有序推进农村土地集中整治。

提高城市化发展水平。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完善功能、以大带小的原则,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着力提升特大城市、大城市功能,促进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充分发挥县城和重点中心镇在统筹城乡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继续完善道路、供水、燃气、环卫等基础设施,加强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和管线管理,提高城镇吸纳人口、集聚产业、扩大就业、提供公共服务等方面的综合承载能力,提高城市管理水平。

加快建立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坚持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大力推进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劳动就业一体化,促进公共资源均衡配置、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积极开展户籍制度、公共服务等改革试点,有序推进有条件的农村人口落户城镇。探索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健全完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制度。优化村庄布局,有序推进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

(五)提高区域协调发展水平。

实现沿海开发新突破。充分发挥沿海城市、港口、岸线、空间资源和政策等优势,大力发展海洋经济,推动沿海地区开发开放和跨越发展。加快推进沿海港口群建设,开工建设连云港30万吨级航道工程,推进连云港至盐城铁路、南通至上海铁路、临海高等级公路、崇启大桥、盐河航道整治、通榆河东台至长江段航道等重大交通项目建设,加快实施泰州引江河二期、泰东河等水资源工程建设。大力发展临港产业、新兴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加快建设沿海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有序开发利用滩涂,深化部省合作,加快实施滩涂围垦开发重大工程项目,开工建设盐城条子泥匡围一期工程。加快沿海开发投融资平台建设,发行沿海开发企业债券,设立江苏沿海产业投资基金并投入运行,积极争取建立沿海发展银行。

培育区域发展新优势。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与省域主体功能区规划相结合,加强沿沪宁线、沿江、沿海、沿东陇海线产业带建设。加快苏北振兴步伐,大力推进产业、财政、科技、人才“四项转移”和南北共建开发园区,落实好支持宿迁实现更大突破的政策措施,积极推进徐州老工业基地振兴,加快淮安苏北重要中心城市建设,不断增强苏北发展内生动力。大力推动苏中崛起,加快与苏南融合发展,继续实施跨江发展和江海联动,彰显区域特色,构建新优势。全面提升苏南发展水平,加快城乡发展一体化步伐,大力发展创新型经济,增强国际竞争力。

积极推进长三角区域发展一体化。完善合作体系,创新合作机制,深化多领域合作。推进高速铁路网、城际轨道交通和机场体系、干线航道网建设,加强沿海、沿江港口间的资源整合和分工协作。推动长三角北翼城市群规划建设,发挥苏锡常在长三角一体化中的重要作用,加大宁镇扬一体化发展的推进力度,促进南京建设成为长三角辐射带动中西部地区发展的重要门户。继续扎实做好对口支援工作。

(六)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

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坚持源头控制、科技支撑、严格监管“三管齐下”,确保完成节能减排目标任务。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坚决控制产能过剩行业新上扩能项目。实施节能减排重点工程,深入推进工业、建筑、交通运输、公共机构等领域的节能减排,重点做好年综合耗能3000吨标准煤以上用能单位的节能工作。大力推进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生态宜居的节约型城乡建设。推广应用先进节能技术,推进节约用水,积极发展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积极培育低碳产业。健全激励约束机制,有效运用价格、税收、信贷等经济手段,促进企业和全社会节能减排。

加强生态环境治理。加快实施“清水蓝天”工程。全面推进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确保太湖流域水质持续改善。加强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加快建设南水北调江苏段和通榆河“清水走廊”。加大主要入海河流综合整治力度,切实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加强河湖水域保护,继续推进集中式饮用水源地达标整治和备用水源地建设。严格控制机动车尾气排放,加大建筑工地、道路运输扬尘和工业粉尘烟气治理力度,减少大气灰霾污染。加快城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扩大农村环境整治范围,加强农业面源污染、农村生活污染防治。开展突出环境问题集中整治行动和重金属污染专项治理。积极推进绿色江苏建设,新增造林80万亩和森林抚育150万亩,新增城市绿地34万亩。加强重要生态功能区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推进山体保护复绿、工矿废弃地恢复治理工程。

广泛开展生态创建活动。加强生态文化宣传,普及生态文明知识。加快实施公益性生态文化工程,开展新一轮生态示范创建工作,建设环太湖地区生态城市群。积极推行绿色采购制度,大力倡导绿色消费模式和低碳生活方式。

(七)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推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新突破。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加快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在财税体制改革方面,健全政府预算体系,完善省直管县财政体制,进一步发挥财政支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激励作用,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健全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增强基层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财力保障。在金融体制改革方面,积极引进总部性金融机构和外资金融机构,创新地方金融管理体制,鼓励地方金融加快发展,支持各类金融机构向县域延伸,大力发展新型农村金融组织,积极发展创业投资和各类产业基金,支持企业通过上市、发行债券扩大直接融资规模。在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环保收费改革方面,重点推行居民阶梯式水价、电价改革,稳步推进污水处理、垃圾处理收费制度改革,积极推进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在所有制结构调整方面,加大国有企业资源优化整合力度,鼓励民间资本重组联合和参与国企改革,引导非公有制经济进入金融服务、公用事业和基础设施等领域,促进民营经济加快发展。统筹推进收入分配、社会领域和行政管理体制等方面改革。推进南京国家科技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和苏州城乡发展一体化、无锡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宿迁区域协调发展综合配套改革等项试点。开展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研究制定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评价考核体系。

提高对外开放质量和水平。实施更加积极主动、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坚持调整出口结构和优化进口结构并重,更高水平“引进来”与更大步伐“走出去”并重,进一步增强对外开放的领先优势。提高一般贸易、服务贸易、自主品牌产品出口比重,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提升出口产品附加值和竞争力。大力发展国际服务贸易,加快建设苏南服务贸易产业带。扩大先进技术设备、关键零部件和重要能源原材料进口。积极应对国际贸易摩擦。加大招商选资、招才引智力度,吸引外资企业总部、研发、营销、物流中心等功能性机构落户我省,鼓励外资投向高新技术产业、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更多地投向苏北苏中和沿海地区。进一步创新利用外资方式,营造更加开放、公平、便利的投资环境。提升开发园区产业集聚和科技创新功能,充分发挥国家级开发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快“走出去”步伐,完善企业对外投资的支持服务体系,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到境外收购研发机构、营销网络、知名品牌及上市融资,建立资源开发基地和生产加工基地,开拓经济国际化新空间。

(八)更大力度保障和改善民生。

努力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按照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的要求,启动实施城乡居民收入七年倍增计划,以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为基本方向,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认真落实最低工资制度,积极推进工资集体协商,建立健全工资正常增长和支付保障机制。实施公共卫生和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非义务教育学校等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待遇与绩效挂钩。做好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调整工作。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加快构建农民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大力支持自主创业,使更多的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加强政策扶持,增加转移性收入,加快经济薄弱地区富民和困难群体增收进程。规范分配秩序,努力缩小收入差距。

稳定和扩大就业。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坚持城乡并举,保持就业形势稳中向好。认真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继续做好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困难人员、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就业工作。大力开发就业岗位,建立健全城乡统一的人力资源服务体系,为劳动者提供职业技能培训和就业信息服务。促进平等就业,加强劳动关系协调,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在稳定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的基础上,着力提高社会保障标准。全面开展居民医保门诊统筹,稳步提高工伤保险待遇。加快建立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制度,推进困难企业职工、大学生参加医保,解决未参保集体企业人员养老保险遗留问题。切实落实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提高征地补偿标准和被征地农民保障水平。切实维护城镇拆迁居民合法权益,进一步做好城镇拆迁居民的补偿安置工作。加强各种保障制度的衔接,全面实施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提高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统筹层次,推进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异地就医联网结算。发挥商业保险在社会保障中的补充作用。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扶持社会养老服务机构发展。加强对弱势群体的法律援助,健全教育、医疗、临时生活等救助制度。发展慈善事业。

大力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加大住房保障专项资金筹集力度,加快住房保障投融资平台建设,优先保证用地供应,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租赁住房建设运营,完善公共租赁住房制度和政策体系。实行目标管理,落实市县政府住房保障主体责任,努力解决中等偏下收入家庭和城镇新就业人员、外来务工人员的住房困难。继续增加住房有效供给,提高中低价位、中小套型商品住宅比重。严格落实差别化的住房税收、信贷等政策,合理引导住房需求,有效遏制投机投资性购房。坚持政府保障与市场供给相结合,逐步形成保障性住房体系和商品房体系。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加强市场监管,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九)大力发展社会事业。

加大文化强省建设力度。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深入推进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等创建活动,加强社会诚信建设,全面提升公民素质。完善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进文化共享工程社区基层服务点建设,创建国家和省级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加强重点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发展以出版发行、网络媒体、影视动漫为重点的文化产业。广泛开展科普活动。繁荣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文学艺术、档案史志事业。做好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发展公共体育事业,提升竞技体育综合实力,加快推进体育产业发展,支持南京做好青奥会筹备工作。

加快教育现代化步伐。落实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加大教育投入,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规范办学行为,深化素质教育,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大力发展学前教育特别是农村学前教育,推进基础教育高水平普及、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等教育内涵提升、终身教育体系加快形成。启动实施国家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建设高校优势学科。大力造就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加快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加大政府对公共医疗卫生发展的投入力度,抓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扎实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在所有县(市、区)实行基本药物制度,稳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鼓励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积极推进县级医院、中心乡镇卫生院和标准化村卫生室建设,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效率,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加强重大传染病防控工作。加快中医药事业发展。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全面做好人口工作,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促进人口均衡发展,建立和完善人口公共服务体系,加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

(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机制。推动社会管理重心下移,整合基层社会管理服务资源,推广“一委一居一站”社区管理模式,积极打造15分钟社区管理服务圈,提高城乡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支持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发挥社会志愿者积极性。加强对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和新兴媒体的管理。建立健全党和政府主导的群众利益协调机制、群众诉求表达机制、社会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完善重大政策制定和重大工程项目实施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健全社会舆情汇集和分析机制,完善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制度,努力从源头上化解社会矛盾。推动领导干部接访下访工作制度化,着力查处损害群众利益的案件,深入开展信访热点难点问题、安全事故隐患、基层基础工作薄弱环节“三项排查”,努力消除各种不稳定不安全因素,保持社会和谐稳定。切实保障公共安全。深入推进平安江苏、法治江苏建设。加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力度,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全面推进公安等部门信息化建设,严密防范、依法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进一步解决好影响群众安全的突出问题。落实特殊人群帮教措施,切实做好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

加强食品药品监管,保障人民群众饮食和用药安全。严格落实安全防范措施,强化安全生产责任制,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健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机制,提高突发事件的预防预警、应急处置和应急保障能力。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做好民族、宗教工作,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众团体作用。加强国防教育、国防动员、国防后备力量建设,推进“双拥”共建活动,提高优抚安置水平。

各位代表!民生是为政之本。今年我们围绕保障和改善民生,重点办好十件实事:一是加大就业扶持力度。新增城镇就业100万人以上,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36万人,其中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5万人。健全农民就业失业登记、求职登记、创业服务和农村困难家庭就业援助制度,大力促进农民就业创业。购买5000个公益性岗位,开发18000个就业见习岗位,支持经济困难家庭高校毕业生就业。二是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新增公共租赁住房、廉租住房15万套(间),新建经济适用住房6万套,发放廉租住房租赁补贴4万户,完成各类棚户区危旧房改造20万户,解决45万户家庭的住房困难。三是提高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水平。落实低保标准增长机制,苏北地区农村低保标准提高到每人每月210元以上。四是实施城乡居民健康工程。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保政府补助标准提高到200元,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保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提高到65%。扩大农村儿童重大疾病医疗保障试点范围。扶持经济薄弱地区44家县(市)医院和200家中心乡镇卫生院基础设施建设。解决280万农村居民饮水安全问题。五是确保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学。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补助标准提高为小学生每生每年750元、初中生1000元,普通高中、高校每生每年国家助学金平均资助标准分别提高到1500元、3000元,将中等职业学校城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纳入免学费政策范围。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儿童、孤儿和残疾儿童接受普惠性学前教育。从2011年春季学期起,免收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本费。六是推进文化惠民。扩大免费开放公共文化设施范围,进一步做好向经济薄弱地区送书、送戏、送电影工作,农村有线电视入户率超过77%。七是进一步改善农村交通条件。新建和改建农村公路3000公里,改造农村公路桥梁1000座,行政村客运班车通达率达到96%以上。八是加强养老服务工作。提高农村“五保”供养水平,健全城市“三无”老人供养服务体系。向8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发放尊老金。新建2000个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九是加大助残力度。对纳入最低生活保障后生活仍然困难的重度残疾人实施重残补贴金制度,对一户多残、依老养残等特殊困难家庭中的残疾人给予特别救助。十是深入推进脱贫攻坚工程。实现年人均纯收入低于2500元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四、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

做好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工作,必须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政府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

切实增强服务职能。进一步加强和改善经济调节和市场监管职能,为各类经济主体创造机会均等、公平竞争的良好发展环境。把政府职能转变的重心放在强化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上,制定出台强化公共服务的政策措施,增强公共服务能力,提高公共服务效率,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政府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加强学习,更新观念,提高把握大局、促进发展、履行职责、服务人民的能力。

着力提升行政效能。巩固和扩大机构改革成果,加强行政程序制度建设,认真落实岗位责任制、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绩效管理制等制度,使政府机构运转更为规范协调、工作更加便民高效。扩大政务公开范围,提升政府行政权力网上公开透明运行水平,做好政府信息发布工作,凡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项都要向社会公开,努力实现权力运行规则公开、程序公开、过程公开、结果公开,保证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切实提高各级政府的执行力和公信力。全面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建立重大工程项目建设和重大政策制定的评估机制,严格责任追究制度,坚决制止和纠正决策程序不合法、政策措施不合理导致群众利益受损的行为。提高依法办事能力,规范行政执法行为,把严格依法办事贯穿于政府工作各个环节,切实保护人民群众特别是困难群众和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强化对行政权力的监督,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政协民主监督,重视司法监督、舆论监督和社会公众监督。

大力弘扬求真务实作风。深入贯彻中央和省委重大决策部署,建立健全抓落实的工作责任制,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集中精力抓落实,进一步精简会议和文件,开短会、讲短话,切实改进会风、文风,用更多的时间调查研究、真抓实干。突出重点抓落实,按照确定的目标和重点任务,一件一件分解责任,一项一项落到实处。深入基层抓落实,体察民情,倾听民声,尽心尽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深入推进廉政建设。以制度建设为主线,以规范权力运行为重点,扎实推进惩防体系建设,从重点领域、重点部门、重点环节入手,加大对腐败行为和腐败分子的查处力度。切实加强监督检查,严格控制楼堂馆所建设,严格控制公务接待费用支出,严格按中央规定加强公务用车配备和使用管理,严格控制各种庆典、节会、论坛活动,严禁公费出国出境旅游。继续深化工程建设领域和“小金库”专项治理。政府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一定要增强廉政意识,带头落实廉政准则,艰苦奋斗,厉行节约,勤俭办一切事情,把有限的资金和资源更多地用在民生改善上。我们要时刻牢记“两个务必”,勤勉尽责,清正廉洁,进一步树立为民务实清廉的良好形象。

各位代表!实现“十二五”发展目标,任务艰巨,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有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共江苏省委的坚强领导,有改革开放以来奠定的坚实基础,有全省上下同心同德、和谐奋进的良好局面,我们对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同心协力,开拓创新,扎实工作,加快富民强省、“两个率先”步伐,以优异成绩迎接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为把江苏的明天建设得更加美好而努力奋斗!

第五篇:江苏省政府工作报告2004年(本站推荐)

江苏省政府2004年政府工作报告

2003年主要成绩和所做工作 :

2003年在中共江苏省委领导下,全省人民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决策,同心同德,艰苦奋斗,战胜了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和严重洪涝灾害,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显著成绩。

——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主要经济指标为1997年以来最好水平。全省实现生产总值12451.8亿元,比上年增长13.5%;人均生产总值突破2000美元,上了一个新台阶。

——地方财力进一步增强。地方一般预算收入798亿元,增长27.8%;财政总收入1968.9亿元,同口径增长23.1%。

——开放型经济实现新突破。进出口总额1136.7亿美元,增长61.7%;其中出口591.4亿美元,增长53.7%。外商直接投资158亿美元,增长52.4%。

——就业超过预期目标。城镇新增就业76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4.1%,比预期目标低0.4个百分点。

——居民收入稳步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262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239元,分别增长13.2%和6.1%。居民人均储蓄存款突破1万元。

去年是本届政府履行职责的第一年,遇到的困难超过预料,经受的考验非常严峻,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省政府紧紧围绕“两个率先”目标,以“发展、富民、创新”为重点,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全力以赴抗击非典和洪涝灾害。

面对非典疫情的严峻挑战,坚持把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按照“沉着应对、措施果断,依靠科学、有效防治,加强合作、完善机制”的要求,迅速对防治工作作出部署。建立统一高效的组织指挥体系,实行严格的工作责任制,构建群防群控网络,全省动员,全民防疫。对非典患者和疑似病人免费治疗,对疫区回来的人员免费体检,同时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全省用于防疫的专项资金13.1亿元。防治非典工作有力有序有效展开,实现了非典疫情不在江苏流行的目标。

去年淮河流域发生了1954年以来的最大洪水,洪泽湖周边地区和里下河地区遭遇1991年以来最严重的内涝。面对重大灾情,紧急行动,周密部署,科学调度,严密防守,抗洪救灾取得重大胜利,灾区生产迅速恢复,受灾群众生活得到妥善安置。

在疫情严峻、灾情严重的艰难时刻,各级干部靠前指挥,全省上下齐心协力,驻苏部队全力支援,社会各界同舟共济,形成了“尊重科学、顽强拼搏、万众一心、敢于胜利”的抗非典精神,成为激励全省人民加快“两个率先”的强大动力和宝贵财富。各级政府和领导干部应对突发事件和复杂局面的能力明显增强。

(二)集中精力加快经济发展。坚持一手抓防疫抗灾不放松,一手抓经济建设不动摇。审时度势,统筹兼顾,全力夺取防疫抗灾和经济建设双胜利。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努力增加农民收入,大灾之年农村经济保持稳定发展。增强高新技术产业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认真解决工业运行中的突出问题,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2.7%。对受非典冲击较大的服务性行业采取扶持政策,减免税费33.2亿元,促进服务业迅速恢复增长。增强投资、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335.8亿元,增长38.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566.5亿元,增长13.7%,增幅为近几年来最高。制定激励政策,促进开放型经济快速发展。合同外商直接投资308.1亿美元,新增超过1亿美元的项目37个。对外经济技术合作稳步发展。

积极调整经济结构和产业布局。全面推进新一轮沿江开发,制定了沿江发展总体规划和政策措施,基础设施建设、跨江联动开发、重点产业发展取得实质性进展。以电子信息产业为重点,加快沿沪宁线高新技术产业带建设。依托徐州交通枢纽和连云港港口优势,推进沿东陇海线产业带建设。加快城市化步伐,城市化水平达到46.8%,比上年提高2.1个百分点。

进一步加大对苏北的帮扶力度。加快产业、财政、科技、劳动力四项转移,继续推进南北挂钩协作,新出台支持苏北工业化、基础设施建设、开发开放等方面的七项政策。全年省级投向苏北的资金203亿元,其中转移支付和专项资金58.3亿元。苏北五市人均生产总值超过1000美元,提前两年实现“十五”目标,自我发展能力显著增强。

大力推进重点项目建设。新增高速公路301公里,通车总里程突破2000公里,密度居全国第一。沪宁高速公路扩建工程和润扬大桥、苏通大桥、南京三桥建设进展顺利。宁启铁路提前全线铺通。新增电力装机容量149万千瓦,在建电源项目装机容量2082万千瓦。淮河入海水道提前建成泄洪通水。西气东输江苏段管线工程竣工。南京奥体中心等一批社会事业项目加快建设。

(三)积极有序深化各项改革。

坚持以改革促发展,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加快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建立了省级国有资产管理机构。国有中小企业改制基本完成,大型企业改革积极推进。着力培育大企业大集团,营业收入超百亿元的企业达到22家,比上年增加9家。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省级应用型科研机构转制基本完成。

加快民营经济发展。新增私营企业9.3万户,总数达到34.4万户;新增注册资本1461.8亿元,总注册资本达到3632.6亿元。私营个体经济提供的增加值占全省的30.5%。

调整完善农村税费改革政策。取消农业特产税,对种粮户进行直接补贴试点。省财政增加转移支付,确保村级组织正常运转。进一步减轻农民负担,农民人均税费比上年下降13.4%。

以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为突破口,促进政府职能转变,推动政企、政事、政资分开。第二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取消省级设定审批事项227项,减幅达67.6%。完善省政府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推进民主科学决策,坚持依法行政,加强行政监督。

(四)千方百计改善群众生活。坚持把富民放在突出位置。积极营造鼓励民众创业的环境,广开增收门路,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把就业作为民生之本,制定实施促进就业的政策措施,为劳动者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全年城镇提供就业岗位144万个;农村新增劳务输出72万人,劳务输出对农民增收的贡献率达到50%。

全面实施农村改水、草危房改造、乡村道路建设、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减轻农民负担五件实事,努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新增改水受益人口344万人,完成救灾建房和草危房改造8.2万户,新增农村公路通车里程6320公里,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已在10个县(市、区)试点,人口覆盖面达到85%。

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扩大养老、医疗、失业保险覆盖范围,多渠道筹集社会保障资金。省、市、县财政安排社会保障支出151亿元,增长29%。按时足额发放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和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符合“低保”条件的33万城市困难居民基本实现应保尽保。

高度重视解决下岗职工、农村贫困人口、城市贫困居民的实际困难。各级财政用于困难群众生活补助的支出50.2亿元,增长25.8%。提高职工最低工资标准,增加了机关、企事业单位职工的收入。

(五)努力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经过抗击非典斗争,我们对科学发展观有了新的认识,更加注重经济和社会统筹发展。深入实施科教兴省战略,大力推进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以高新技术园区和软件园为重点的创新基地建设,科技创新能力有了新的提高。全面落实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巩固提高基础教育。在保证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正常发放、基本完成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的基础上,增加财政转移支付,努力解决中小学布局调整和运转经费。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普通高校105所、在校生91.3万人,各类职业学校在校生125万人,均居全国第一。人才队伍建设得到加强。继续推进文化大省建设。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和哲学社会科学取得新成绩。以提高农村医疗卫生水平为重点,加快卫生事业发展,制定了公共卫生体系建设规划和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意见。成功承办了第六届全国残运会,积极推进第十届全国运动会筹备工作。努力提高人口、资源、环境工作水平,生态省建设取得新进展,成片造林180.8万亩;新增国家环保模范城市4个、国家卫生城市6个和国家园林城市5个,总数分别占全国的1/

3、1/4和1/8。外事、侨务和对台事务等工作得到加强。妇女、儿童、青少年、老龄、残疾人事业继续发展。

过去的一年,各级政府认真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把富民放在突出位置,把创新作为根本动力,解放思想,开拓进取,全面推进“三个文明”建设。切实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积极开展文明行业、文明村镇、文明单位等群众性创建工作。进一步做好“双拥”、国防动员、民兵预备役和人防工作。高度重视民主法制建设,努力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加强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扎实开展纠风和专项治理工作,政风建设取得新进步。继续整顿与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做好监察、审计、统计和人民来信来访工作。加强民族、宗教工作。大力推进平安江苏建设,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取得新成效,安全生产形势总体平稳。

2004年江苏省政府主要工作目标:

今年是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的重要一年,也是完成“十五”计划的关键一年。综观国内外形势,我省正处于十分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全球经济和贸易出现增长趋势,产业重组加速进行,国际制造业向长江三角洲地区转移的势头强劲。我国经济正处于新一轮增长期,体制环境明显改善,内在动力不断增强。我省经济结构继续优化,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支撑经济快速发展的基础是好的。同时,世界经济还存在不确定因素,发展过程中面临不少亟待解决的矛盾和问题。我们必须保持清醒头脑,振奋精神,乘势而上,开拓创新,埋头苦干,扎扎实实做好各项工作。

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树立科学发展观,落实“五个统筹”要求,围绕“两个率先”目标,进一步解放思想,抓住机遇,坚持以发展为主题、富民为核心、改革开放为动力、结构调整为主线,着力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全省生产总值增长10%以上;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2%;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2%左右;外贸出口增长1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6%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左右。

梁宝华说要做好今年的工作,必须求真务实,把握全局,突出重点,在四个方面取得明显进展:

一是改革开放实现新突破。全面深化改革,重点在国有企业改革、民营经济发展、事业单位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等方面取得新突破,以体制创新增强发展活力。千方百计扩大外贸出口,保持利用外资稳定增长势头,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努力提高经济国际化水平。

二是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大力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提高高新技术产业比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高服务业比重,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和综合竞争力提升。全面推进沿江开发和沿东陇海线产业带建设,加快苏北、苏中工业化进程,积极推动苏南产业升级,现代制造业基地建设取得明显进展。

三是加快富民取得新成效。创造激励民众自主创业的良好环境,逐步形成正常的收入增长机制,继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进一步减轻农民负担,办好农村五件实事。全面加强就业再就业工作,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妥善解决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问题。

四是统筹发展迈出新步伐。坚持科教兴省、人才强省,加大社会事业改革和投入力度,加大对经济薄弱地区的扶持力度,加大资源和环境保护力度,进一步加快城市化进程,努力推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004年主要工作任务:

一、全面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坚持把“三农”问题作为全局工作的重中之重,进一步加强农业、支持农业、保护农业,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

高度重视保护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保证口粮省内自给,饲料、工业用粮缺口依靠市场调剂。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禁止乱占滥用耕地,切实保护好基本农田。加大对粮食生产的政策扶持力度,重点支持粮食主产区。建立稳定的粮食产区和销区合作关系,落实地方粮食储备计划,加强粮食市场管理和调控,确保粮食安全。

继续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大力发展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优化区域布局,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扶持一批重点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建设出口生产基地,扩大优势农产品出口。加强禽流感等重大疫病防治工作。加快农村二、三产业发展,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扩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加强就业培训,强化南北对接,优化服务管理,确保新增农村劳务输出超过50万人,力争达到70万人。引导和扶持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行业协会,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

贯彻“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切实加大对“三农”支持力度。一是各级政府都要增加对“三农”的投入。省财政预算内新增“三农”投入15.2亿元,全省水利重点工程投资增加到45亿元,农业综合开发投资11亿元。安排一定比例的国有土地出让金,用于支持农业和失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二是降低农业税税率,减轻农民负担,全省农业税税率由7%降到5%,苏南等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免征农业税。全省减轻农民实际负担10.9亿元,苏北地区因此减少的财力由省财政补贴。三是支持粮食生产。安排粮食风险基金的40%,扩大对农民种粮的直接补贴。安排5000万元专项资金,实行水稻生产良种补贴。四是增加农村劳动力培训投入。省财政支持农村劳动力培训经费增加到4000万元。五是继续办好农村五件实事。改造和建设农村公路1.3万公里;全面推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力争人口覆盖面达到60%,对贫困农民实行医疗救助;新增农村改水受益人口320万人;改造草危房4.1万户。加大扶贫工作力度,扶贫小额贷款担保资金增加到1亿元。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省财政新增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的经费投入,主要用于农村。

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保障农民对土地承包的各项权利,规范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改革土地征用制度,严格控制征地范围和规模,提高征地补偿标准,全面推行失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继续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取消农村劳动积累工和义务工,规范“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确保农民负担明显下降。深化乡镇机构改革,确保乡村组织正常运转。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推进乡镇农业科技推广体制改革。建立健全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

二、不失时机地深化改革,增创体制机制新优势。今年是改革促进年。要全面推进各项改革,通过改革解决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在体制创新、机制创新和制度创新上取得重要进展。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坚持优胜劣汰、优进劣退,加快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和国有企业战略性重组,推进国有资本合理流动。大力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资本等参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在推进企业存量调整的同时,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或合作伙伴,做大增量,盘活存量,壮大实力。按照放大优势、加强重点、放开一般、增强活力的要求,调整省属国有企业布局结构,加大资产重组力度,推动企业做大做强。对已完成改制的企业,进一步优化股权结构,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加快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在企业改制中,坚持规范操作、公开透明,确保国有资产流动不流失,确保职工合法权益得到维护。健全国有资产管理和监督体制,进一步落实国有资产经营责任。

全面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按照政事分开的原则,分类定位、分开管理、分别改革。对行政管理类事业单位,加快清理、归并、精简和规范,重新界定行政职能,经费由财政供给,严禁以收抵支、以罚代养。对社会公益类事业单位,调整布局结构,优化资源配置,增加政府投入,提高服务水平。对生产经营类事业单位,按照市场化、社会化、产业化方向,年内基本完成改制,增强发展活力。推进事业单位用人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政府在义务教育、科技进步、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公益性文化事业等方面增加投入。在各类适合放开的领域,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吸收多元化投资,依靠社会力量推动社会事业发展。

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积极稳妥地实施省政府机构改革。认真实施《行政许可法》,进一步减少行政审批事项,推进政企分开、政事分开、政资分开,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改进经济调节和市场监管方式,主要运用经济和法律手段管理经济,为市场主体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进一步完善社会管理职能,健全新形势下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社会矛盾的有效机制、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机制和城乡社区管理机制。加强社会事务管理,维护社会公正、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加快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公共服务系统。建立健全预警和应急机制,提高政府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积极推进其他各项改革。建立和完善财政增收节支激励机制,依法加强税收征管。加强公共财政职能,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压缩一切不必要的开支,确保重点支出需要。继续深化“收支两条线”、部门预算管理、国库集中支付等改革,完善预算执行监督机制。推进省级机关收入“阳光工程”,尽快做到透明化、规范化。深化金融和投融资体制改革,增强金融对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整合地方金融资源,继续做好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工作,积极稳妥地组建农村商业银行和合作银行。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三、放手发展民营经济,支持民众创业致富。继续按照思想上放心放胆,工作上放手放开,政策上放宽放活的要求,推进民营经济更快更好地发展。

营造激励民众创业、创新、创优的浓厚氛围。鼓励各类人才自主创业,充分调动各方面的创业积极性。认真落实发展民营经济的政策措施,在注册资本、科技股比例和名称登记等方面进一步放宽限制,在税费、投融资、土地使用和对外贸易等方面,实行与其他企业同等的政策待遇,保护公平竞争。放宽准入领域,除国家法律法规明确禁止的领域外,民营经济都可以进入;所有政府承诺对外开放的领域,都鼓励民营经济进入;选择一批具有良好经济效益的经营性政府投资项目,向民营企业开放。大力发展科技型、外向型、规模型民营企业,鼓励有条件的民营企业做强做大。支持民间资本参与国有、集体企业改制改组,与外资企业合资合作,提高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提升国际竞争力。

为民营经济发展提供优质高效服务。采取有力措施,整治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现象,重点解决企业融资难、担保难、办事难等问题。改进信贷服务,支持有条件的民营企业上市融资。进一步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积极引进外地民资,吸引民营企业总部到我省落户。保护民营企业投资者、经营者和从业人员的合法权益,引导民营经济健康发展。

四、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全面提高综合竞争力。坚持以结构调整为主线,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加快发展现代制造业。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大力推进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优势产业为支撑、现代物流业相配套的国际制造业基地建设。沿沪宁线以信息产业为重点,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进一步提高自主研发和配套能力,增强核心竞争力和辐射带动力。沿江以基础产业为重点,发展装备制造、化工、冶金和物流四大产业集群,以沿江开发带动腹地发展,加快建设制造业走廊。以信息化为龙头,加强沿沪宁线与沿江产业发展的融合互动。抓紧建设沿东陇海线产业带,加快形成资源加工和机械、化工、医药四大产业集群。进一步搞好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充分利用区位和资源优势,加快沿海地区发展。加强产业发展规划指导,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积极利用高新技术、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继续实施大企业大集团战略,培育一批竞争力强、带动作用明显的大型骨干企业。

大力发展服务业。进一步提高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积极发展生产服务业,加快综合物流园区和专业物流中心建设,构建现代物流网络。大力发展新兴服务业,积极推广连锁经营、电子商务。加快发展信息服务业、旅游业和社区服务业。规范有序地发展律师、审计、会计、咨询等服务业。加强市场体系建设,发展各类要素市场,增强为生产、生活服务的功能。

推动消费结构升级。继续培育住房、汽车、旅游、信息服务和非义务教育等消费热点,拉动居民消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充分发挥城市商圈的集聚效应,促进商品消费、服务消费和文化消费共同发展。更加注重开拓农村市场,提高农村消费在整个消费中的比重。落实鼓励消费的政策措施,积极发展消费信贷,促进个人信用消费,扩大即期消费。继续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深入实施“食品、药品放心工程”,加强市场监管,使城乡居民更加放心、更加方便地消费。

调整优化投资结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2%。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实施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推进新一轮治淮工程。加快1600公里在建高速公路建设,确保宁杭、沿江、通启高速公路全线通车,新建成高速公路400公里。加快润扬大桥、苏通大桥、南京三桥和沪宁高速公路扩建工程建设。完成新长铁路新淮段改造,确保新长铁路、宁启铁路全线通车。加快连云港10万吨级深水航道及码头建设,扩大港口吞吐能力。认真搞好南京以下长江沿岸港口资源整合和建设,抓紧建设太仓港二期工程。加快田湾核电站等电力项目建设,新增电力装机容量418万千瓦,建成输电线路690公里,缓解供电紧张状况。更好地发挥南京禄口机场功能,增开国际航线,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五、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提高经济国际化水平。紧紧抓住国际生产要素重组和产业转移的重大机遇,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

努力提高利用外资水平。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力争实际利用外资比上年增长12%。一是把利用外资与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结合起来,更多地引进基地型、龙头型、科技型大项目,引进跨国公司研发中心和营销中心,加快现代制造业基地建设。二是把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结合起来,积极引进国际先进技术、现代管理经验和高层次人才。三是把制造业利用外资与服务业利用外资结合起来,力争服务业利用外资取得新进展。充分利用内地与香港、澳门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带来的机遇,加强苏港、苏澳合作。认真总结推广苏州工业园区的经验,推动各类开发区创新机制,优化环境,提升功能,强化特色,提高建设和管理水平,提高投资强度和产业集聚度。

促进对外贸易持续增长。继续实施市场多元化、以质取胜和科技兴贸战略,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增加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大力发展技术贸易和服务贸易。充分发挥保税区和出口加工区的功能优势,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深化外贸体制改革,推动外贸出口从收购制向代理制转变,培育一批出口规模大、竞争实力强、经济效益好的外贸企业集团,支持生产企业和民营企业扩大出口。认真落实出口退税改革政策。积极推进“大通关”建设。继续做好加入世贸组织过渡期的应对工作,在扩大开放中趋利避害。

加快“走出去”步伐。鼓励有一定实力、有比较优势的企业到境外投资发展,建立资源基地、生产基地、研发机构和营销体系,努力培育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和著名品牌。加强对境外投资的指导服务。积极扩大对外劳务输出,提高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的经营管理水平。

六、统筹区域经济发展,继续加快城市化进程。充分发挥苏南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先导带动作用,加快苏中、苏北工业化进程,提高城市化水平,形成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继续推进区域共同发展。抓住基础设施条件根本改善的机遇,大力推动苏北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扩大对内对外开放,积极利用外资和民资,培育和发展主导产业,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全面落实扶持苏北发展的政策,继续实施产业、财政、科技、劳动力四项转移,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和科技支持力度,进一步改善发展环境。完善南北挂钩协作机制,鼓励苏南产业向苏北梯度转移、苏南企业到苏北投资兴业,促进苏北劳动力向苏南有序转移。充分利用新一轮沿江开发的契机,促进苏中快速崛起,尽快融入苏南经济板块。支持苏南率先发展,加快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着力提升国际竞争力。主动参与、积极推进以上海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经济一体化进程。扩大省际间交流合作,加强对口支援,积极参与西部大开发。

深入实施城市化战略。加快中心城市发展,发挥对区域经济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强县城和重点中心镇建设,形成合理的城镇空间布局。巩固行政区划调整成果,继续解决市县同城问题,做好撤乡并镇后续工作。提高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水平,丰富城市文化内涵。放宽城市公用事业和基础设施建设准入,推动各类投资主体参与建设。坚持城市化与工业化互动并进,产业规划与城市规划相互协调,引导工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居住向社区集中,促进城乡共同繁荣。

七、加强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努力改善人民生活。把富民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核心内容,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使人民群众在改革和发展中得到更多实惠。

加大就业再就业工作力度。实行积极的就业政策,努力增加就业人数,严格控制失业率。培育新的就业增长点,开发就业岗位,拓展就业领域,充分发挥民营经济对扩大就业的重要作用。认真落实税费减免、小额担保贷款、国企主辅分离、社会保险补贴、公益岗位补贴等政策,加强对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和困难群体的就业援助,引导下岗失业人员自谋职业、灵活就业和自主创业。统筹做好高校毕业生、复员转业军人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健全劳动力市场,开展多种形式的技能和创业培训。切实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

努力增加城乡居民收入。鼓励人民群众创业致富,增加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和其他合法收入。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收入增长机制,使企业职工收入随企业效益提高而提高,机关事业单位职工收入随地方财力增长而增长,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随在职职工收入增加而增加。依法执行最低工资规定,严禁拖欠职工、农民工工资。增加经济适用房建设,建立低收入家庭廉租房制度。更多地关心低收入群众的生活,完善社会救助制度,帮助特殊困难家庭解决基本生活问题,做好受灾群众生活救济工作。

进一步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确保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完成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与失业保险并轨。以县为单位推行乡镇企业职工参加社会保险,依法推进各类企业扩面征缴工作。健全多层次医疗保障制度,扩大医疗保险覆盖面。完善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体系。继续做好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切实做到应保尽保。保障农村五保户基本生活,逐步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八、深入实施科教兴省战略,加快构建人才高地。坚持把科教兴省作为主体战略,促进教育、科技与经济社会紧密结合,增强江苏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优势。

继续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推进教育创新,优化教育结构,放大优质教育资源效应。进一步完善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加快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改善办学条件,巩固提高基础教育水平。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继续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加强高校基础设施建设和学科、师资队伍建设,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各种形式的技术培训。今年省级财政预算增加教育经费4.5亿元,比去年增长14.4%。积极推进非义务教育投资主体多元化,促进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加快构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努力建设学习型社会。

强化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区域科技创新体系,推进产学研紧密结合,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科技优势、人才优势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以高新技术开发区和高新技术企业为载体,以电子信息、生物工程、医药化工等产业为重点,实施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攻关项目,抢占科技创新制高点。在科技三项经费增长14.8%的基础上,省财政另安排3亿元,设立支持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进一步拓宽投资渠道,完善科技风险投资机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建设具有国际水平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完善科技服务体系,增强科技持续创新能力。

认真实施人才强省战略。抓住培养、吸引、用好人才三个环节,加强人才资源能力建设。着力抓好高层次人才和紧缺人才队伍建设,积极引进留学和海外高层次人才。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建立激励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人尽其才的有效机制和良好环境。

九、加快社会事业发展,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加大社会事业改革和投入力度,建立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的社会事业发展体系。

加大社会事业投入力度。在推进教育、科技重点项目建设同时,集中力量建设一批社会事业重点项目,包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防治体系、防灾减灾信息系统一期工程、南京奥体中心及十运会场馆、省人民医院扩建、南京图书馆新馆、江苏美术馆新馆、南京博物院二期改造、江苏科技历史文化中心、省老年公寓、江苏剧院等项目。这些重点项目,有的是续建项目,有的要在今年开工,有的要做好前期工作。建设好这些项目,是改善我省社会事业基础设施条件的重要举措。

推进文化大省建设。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共同发展。增加公益性文化事业投入,加强基层文化设施建设,扶持重点文化产业集团做大做强。精心组织文化产品生产,创造更多的文化艺术精品。加快发展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化艺术等事业,使之成为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切实做好保护历史文物和文化遗产工作。坚持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并重与结合,积极发展哲学社会科学。

加快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完善重大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重大疫情信息网络体系和卫生执法监督体系,认真落实非典等重大传染病防治措施。省财政预算内新增医疗卫生投入4.1亿元。加强农村医疗卫生工作,改善农村基础卫生条件。广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改善城乡卫生环境。继续推进医疗保险制度、医疗卫生体制和药品生产流通体制改革。优化城市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组建区域性医疗集团,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水平。

积极推进体育强省建设。精心做好第十届全国运动会筹备工作,力争年底前基本完成比赛场馆改造和建设任务。以筹办十运会为契机,推动全民健身运动,提高竞技体育水平,促进体育产业发展。

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实施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加强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和生态示范区创建工作;积极开展植树造林,加快建设绿色江苏。抓好重点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加大环境污染治理力度,提高环境保护工作水平。节约用地、用水、用电,合理开发、集约利用和保护各类自然资源。做好防灾减灾工作。加强人口工作,提高人口素质。改善计划生育服务,稳定低生育水平,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以内。

十、加强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推进“三个文明”协调发展。坚持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促进社会全面进步。

深入开展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活动,全面落实精神文明建设各项任务,为“两个率先”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围绕提高公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以弘扬民族精神、加强诚信建设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建设。深入开展文明城市、文明村镇和文明行业创建活动,提高城乡文明程度。加强科普宣传,弘扬科学精神。加强国防教育,搞好民兵预备役建设。深入开展“双拥”共建,认真落实拥军优属政策,巩固发展军政军民团结。关心和支持妇女、儿童、老龄、残疾人、红十字等事业。加强民族、宗教工作。继续做好外事、侨务、对台事务、参事等工作。

切实加强民主法制建设。严格执行国家法律,严格执行省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地方性法规和作出的决定。支持人民政协履行职能,加强与各民主党派和工商联、人民团体和各界人士的联系。精心组织第七届村委会换届选举,逐步推行城市社区居委会民主直选。深入开展普法教育,增强公民法制观念。加强政府法制建设,提高政府立法、执法和执法监督水平。加强行政监察工作,严肃查处违纪违法案件,切实解决教育收费、医药购销、农村征地和城市建设拆迁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做好群众来信来访和人民调解工作,正确处理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深入推进平安江苏建设,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依法惩治各种犯罪活动,努力维护社会稳定。加强城乡公共安全管理,高度重视安全生产,防止重特大事故发生。

努力提高政府工作水平。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是全面完成今年各项工作任务的重要保证。要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按照“廉洁、勤政、务实、高效”的要求,切实改进政府工作,努力建设法治政府、责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

推进政府管理创新。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转变观念、转变职能、转变作风,更好地为发展服务、为基层服务、为群众服务。创新管理方式,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全面履行政府职能,切实解决越位、错位、缺位问题。在改进经济调节和市场监管的同时,更加重视履行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为市场主体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居乐业的社会环境。认真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保护好、引导好、发挥好各方面的积极性。大力推行政务公开,发展电子政务,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率,为人民群众提供公开、透明、高效的公共服务。

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增强政府工作人员法制观念,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依法处理经济社会事务。加快建立权责分明、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执法体制,做到严格执法、公正执法、文明执法。加强对行政权力的监督,按照权力与责任紧密挂钩、权力与利益彻底脱钩的原则,规范约束行政权力,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侵权要赔偿、违法要追究,把行政行为纳入法制化轨道。

增强科学决策能力。充分发扬民主,善于集中民智,推进决策民主化和科学化。健全重大问题集体决策制度、专家咨询制度、社会公示和听证制度,提高决策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深入实际调查研究,以求真务实精神抓好各项决策落实,努力做到既继承发扬行之有效的好传统、好经验、好做法,又坚持改革创新、与时俱进,把中央的决策部署与江苏实际结合起来,把实现长远目标和抓好当前工作结合起来,把加快发展的热情与科学求实的态度结合起来,把对上级机关负责和对人民群众负责结合起来,扎扎实实把各项事业推向前进。

切实加强政风建设。坚持执政为民的宗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把求真务实的要求落实到政府工作的各个环节。聚精会神谋发展,集中精力抓落实。坚持讲实话,重实干,办实事,求实效,不搞形式主义,不做表面文章,不贪图虚名,不搞劳民伤财的“政绩工程”,艰苦奋斗,埋头苦干,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坚持群众观点、群众路线,以基层和群众是否满意检验政府工作的成效。牢记“两个务必”,坚持廉洁从政、从严治政,深入推进反腐倡廉工作。自觉接受省人大及其常委会的依法监督、政协民主监督、新闻舆论监督和人民群众的监督。按照“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建设政治坚定、业务精通、清正廉洁、作风优良的公务员队伍。

下载江苏省政府工作报告(全文)(共五则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江苏省政府工作报告(全文)(共五则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江苏省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

    江苏省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全文) 2011年02月23日15:38江苏省政府网站 字号:T|T 李学勇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江苏省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提出意......

    2009年江苏省政府工作报告

    2009年江苏省政府工作报告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江苏省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过去五年的工作,对今后五年和今年的工作提出建议,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提出意见。 一、过去五年......

    2012年江苏省政府工作报告

    2012年江苏省政府工作报告 新华报业网讯2月9日,江苏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在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开幕。 会议由大会主席团常务主席罗志军、林祥国、李全林、柏苏宁......

    2012年江苏省政府工作报告(大全5篇)

    2012年江苏省政府工作报告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江苏省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提出意见。 2011年工作回顾 过去的一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

    江苏省人民政府2009年《政府工作报告》

    江苏省人民政府2009年《政府工作报告》 ——2009年2月5日在江苏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 江苏省长 罗志军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

    江苏省人民政府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

    江苏省人民政府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2010年1月26日在江苏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 江苏省人民政府省长罗志军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

    2014年江苏省政府工作报告5篇

    ——2014年1月19日在江苏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省长 李学勇各位代表:现在,我代表江苏省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提出意见。一、2013年......

    2009年江苏省政府工作报告(5篇)

    田老鼠系列——时事政治 2009年江苏省政府工作报告[全文]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江苏省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过去五年的工作,对今后五年和今年的工作提出建议,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